会计因素转化

2024-10-26

会计因素转化(精选4篇)

会计因素转化 篇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01年, 美国企业共投入了约1000亿美元的培训费用, 但是培训成果的转换率只有10%~20%, 也就是说大约800亿美元都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现实中, 一些培训与组织的实践脱节, 没有与日常的管理行为紧密联系, 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与回到工作岗位上所从事的实际活动相互分离, 由此导致员工单环形学习。由于员工在工作中很难主动运用新学习到的思维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就使整个培训工作偏离了其发展能力、改善绩效和提升竞争优势的根本目的。培训失败的现实使得培训转化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2 培训成果转化模型

培训成果转化是指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等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整个过程。培训的目标就是学以致用, 受训员工不仅要学会掌握培训项目所要求的各项知识技能, 还必须持续有效地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当中。

Baldwin和Ford于1988年在他们发表的论文中定义了培训转化的框架。他们的转化过程模型包含了培训投入、培训产出和转化条件。其中培训投入包括:受训者特点 (能力、个性、动机) 培训项目的设计 (培训内容、排序、教学方法) 和工作环境 (支持、应用的机会) ;培训产出包括学习和保持;转化条件主要是培训的推广和维持。培训投入表面上看起来会影响学习和保持, 并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推广和维持。

3 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3.1 基于受训者层面的分析

(1) 培训动机。关于培训动机主要是指受训者学习培训项目内容的一种特定的期望。它包括受训者的学习热情和当项目材料有难度使受训者的坚持程度。此外, 培训动机是受训者的一种知觉, 这种知觉认为如果能够在培训项目中表现出色的话, 将会使个人的工作绩效提高, 从而获得更有价值的回报。

(2)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行为能否产生预期结果所抱的信念。在培训中是指受训者学习和进步的动机高, 并且认为他们能够实际地学习培训的内容或认为他们有能力完成特定的培训任务。在推测自我效能机理时, Gist指出, 实际上受训者有可能学会要求的能力和技能, 却由于自我效能而使受训者在迁移时遇到了阻碍。

(3) 自然遗忘。心理学研究揭示, 人的记忆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 并呈现出一定规律。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表明, 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这就意味着人的记忆能力也是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之一。

(4)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指个人控制自己的某些决策和行为的尝试。受训者能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而且能以自我激励的方式去思考培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研究表明应用自我管理战略的受训者的转换行为和技能水平要比没有应用自我管理策略的受训者高。

3.2 基于工作环境层面的分析

(1) 管理者支持。管理者支持是指受训者的管理者对参加培训项目的重视程度, 以及对培训内容在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视程度。管理者能为培训活动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上级的支持程度越高, 就越能促进培训成果发生转化。管理者所能提供的最基本的支持水平是允许员工参加培训, 支持的最高水平是做培训的指导者。

(2) 同事支持。同事支持主要是通过在受训者之间建立支持网来增强培训成果在工作中的应用。支持网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受训者组成的、愿意面对面讨论所学技能在工作中应用的小组。包括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或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沟通, 使受训者可以共享在工作中应用培训内容的成功经验。

(3) 应用所学技能的机会。应用所学技能的机会 (执行机会) 指向受训者提供或由他们主动寻求机会来应用培训中新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情况。执行机会受工作环境和受训者学习动机的双重影响。受训者应用所学技能的一条途径是在实际工作安排当中需要使用新技能, 所以受训者的上司通常在工作分配的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4) 技术支持。电子执行支持系统 (EPSS) 是一种计算机应用系统, 它能够按要求提供技能培训、信息资料和专家建议。EPSS系统可促进培训转换, 它向受训者提供一种电子信息资源作为在工作中应用所学技能的仿真基础。

3.3 基于组织层面的分析

(1)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公司。为了让受训者获得执行机会及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 为了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动机, 并使工作环境有利于培训, 许多组织正努力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培训过程要经过详细的审查并且和公司目标保持一致。

(2) 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指通过设计和运用工具、流程、系统、结构和文化来改进知识的创造, 共享和使用, 从而提高公司绩效的过程。知识管理能够帮助公司将产品 (上接P115) 努力。作为员工, 更需要领导层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 只有寻求有效对策, 引导员工观念良性发展, 才能促进企业顺利改制和有序经营。所以企业改制要实现观念转变, 需要从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其一是领导层具有全面的现代化管理思想理念, 具有坚定的信心、极强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因为在政策执行时, 会遇到来自各层面的质疑和阻力;其二是形成一种更新观念、调整行为方式、激励员工的制度环境, 促使员工严格按照制度实行新思路、新办法;其三是营造一种促使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企业文化环境, 给企业文化增添新的内涵,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环境对人意识改变的影响力,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 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所谓模式转变就是使企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模式的转变。就是对具体工作事项、操作模式以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方式都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都能符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模式转换有形的表现是企业以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的变革, 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流程清晰、执行高效就是成功转变的表现;无形表现则是人们对待企业和工作态度的改变、人们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方式的改变。模式更快地投入市场, 建立更好的客户服务体系, 并且通过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来吸引新的员工, 保留现有员工。

参考文献

[1]肖传亮.员工培训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243.

[2]许娟娟.影响企业内部培训转化的因素研究——以保险代理人培训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17.

[3]雷蒙德.A.诺伊.员工培训与开发[M].徐芳,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44.

[4]Baldwin, T.T., &Ford, K.J.Transfer of Training:AReview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Personnel Psychology, 1988 (41) :63-105.

[5]Sylvain Castonnguay, CHRP.The Transfer of Training in theWorkplace[D].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in leadership and training.2005:29.

借力非智力因素,有效转化学困生 篇2

一、创造机会,激发学习动机

许多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对英语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当针对这些学生调整教学方法,既适合普通学生,又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困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3Travel journal的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完这一单元的课文后,为了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笔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布置了课堂活动: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加入适当的想象,然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进行表演。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学生们纷纷变得活跃起来,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表演。学生们每人饰演一个角色,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故事,并加入自己的肢体语言,使之变得更为有趣。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个以前上课不经常参与学习任务的学困生也开始积极参与,真正融入到英语课堂中来。

在这节课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将课文内容转化成剧本,进而小组合作进行表演的方式,为学困生创造了英语课堂活动的机会,活跃了英语课堂的氛围,从而使英语学困生从中感受到英语的乐趣,使他们爱上英语,愿意更加主动去学习。

二、给予信心,消除焦虑心理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对英语有着恐惧心理,以至于不想学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予学生信心与鼓励,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消除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心理。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困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课余时间里,笔者与学困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他们解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笔者鼓励学困生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困生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笔者会给予学生微笑,鼓励他们:“Don’t be afraid. This is a very simple question. I’m sure you can answer it.”有的学困生不能立刻回答出问题,这时笔者便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并给予提示,引导学生走向问题答案的方向。对于正确回答出问题的学困生,笔者会给他们表扬和鼓励:“Your answer is very good. Look forward to your next reply!”以示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热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积极的期望会促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信心。不管是有声的语言还是无声的动作,教师应传递给学“你能学好英语”的积极信念,给予学生信心和支持的力量,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三、指导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有一些学困生对英语有一定的兴趣,同时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但是英语成绩总是上不去。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策略,没有找到正确学习英语的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Earthquakes的教学过程中,在上课之前,笔者引导学生做课前预习,要求学生熟悉单词,查字典,记例句,提前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在上课时,有些学困生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做笔记,于是笔者提醒他们上课注意力集中,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将课堂内容记在心里,尽量当堂消化。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在记笔记时,要将该课的生词、短语、句型以及重点句子等记录下来,并注意重难点。如在这一课学习的新词worst时,学生要记下它的意思:

1. 形容词:最差的、最坏的

例句:This is the worst day of my life.

2.名词:最坏,最坏的时候

例句:It is the worst of times.

3. 副词:最坏地,最不利地

例句:She suffered worst of all.

如果学生在课上来不及做笔记,可以先写下关键词或者自己能看懂的句子,以便在课下及时补充。当然光有笔记也是不行的。笔者还引导学生在课下要及时复习,多加练习,以巩固对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避免盲目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困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会计因素转化 篇3

高校是科研成果产生的重要基地,然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那么,从制约成果转化的因素入手,透析科研成果转化成功关键,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是非常有意义。另外,采取相应控制手段,使得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有所增高,能够有效减少高校科研资源的浪费与闲置,从而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福利。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及制约因素

1.1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指为国家认可的科技成果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部分与其总量的比率,所以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成果转化量,二是提高科研成果质量。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一方面,企业没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另一方面,科研院所成果累累,亟待推广应用,却没有转化为产品的竞争力,科研成果走入到了一个“围城”的怪圈。目前我国高校从事科研开发的人员大约有67万人,占全国科技力量的22%,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有1万项左右,呈现出“投入多、成果多、转化少、效益低”的现象,但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和论文约占全国70%以上。所以,科研成果转化率却很低,据统计普遍不超过10%。然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5%以上都是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80%。(1)

1.2 制约科研成果转化因素探讨

通过文献研究可知,制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很多,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看,包括:政府、企业和高校,这是成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所必不可少的三个主体;从转化条件的角度可以分为自身要素和外部环境。要实现科研成果的诸多转化,需要三个行为主体缺一不可的支持,也需要考虑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1.2.1 制约科研成果自身因素

1)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筹集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把研究与发展阶段的成果,通过二次开发进入中间试验阶段。而这个阶段在资金投入上属于科研经费、企业生产性投入两不管的中间地带,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也不愿意或不敢轻易投入,这就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资金筹集难一是商业信贷是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二是创业风险投资缺乏退出渠道。

2)高校人才的制约。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学术重于市场。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学术意识较强,他们已习惯于研究任务由上级下达,科研经费由国家拨款,科研成果由上级推广的旧模式。对那些影响大水平高经费足好鉴定的纵向项目热情很高。但对于研究出来的成果是否能得到应用,取得经济效益则考虑不多;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不强,在选择应用技术领域科研项目时通常更重视项目的学术水平高低和技术的新颖性,而忽视其最终研究成果产品化和工业化的可行性,以及转化成产品的市场定位、市场需求、市场容量等问题。

3)企业与高校间信息不对称。企业和高校之间没有形成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缺少快速、广泛的交流、洽谈、协商、合作的平台和机遇,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之一。目前全国各地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配套服务网络不健全,影响了企业与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双向信息交流。归根到底,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瓶颈问题是市场需求不足。

1.2.2 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因素

1)高校的科研体制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立项机制基本上是国家计划立项→政府财政拨款→高校进行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科研模式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形成的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次,传统的科研体制重视学术水平,不重视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工作,而中试基地的缺乏和中试经费的短缺已成为目前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2)利益分配不合理阻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从高校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技术转让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技术成果价值的定量评价和双方权益分配的机制,转让双方往往都从对己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对成果价值和风险进行评价,从而导致转让无法实现。从高校内部来看,高校领导层和管理部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担心鼓励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层次,二是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因而在制定本校相关制度和政策时,总是以职务技术成果为由,强调学校的利益,忽视研究开发人员的劳动价值和精神贡献,难以调动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3)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和保障不健全、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功能弱。科技成果有效流通所必需的一些服务环节尚无相应的机构和组织,如科技成果的评估,技术交易保险,必要的融资服务等。其次,绝大多数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尚未按市场机制运行。另外,有的服务机构人员素质、服务设施和中介能力差,损害和降低了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声誉和可信度。最后,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我国现阶段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够重视,目前法制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次实证调查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为汕头大学各学院科研教师,作为一线科学研究人员,他们掌握着高校主要的科研资源,对于高校现有的科研成果及转化有着最前沿的认识与信息。汕头大学作为粤东地区唯一一所重点高校,科研成果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粤东地区的科研水平,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出样本178份,回收样本64份,其中有效样本为60份,问卷回收率为35.96%,问卷有效率为33.71%。

参与调查研究对象主要来自于工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等具有科技成果转化潜力的高校教师,虽然样本量较少,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科研现状。在受访的60名教师中,有57位老师(即95.83%的受访者)有参与高校科学成果研究,其中从事科研经历5年以上的占65.22%。从受访者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实现方式来看,60.87%的人主要从事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17.39%的人参与技术研究和产品试制,21.74%的人员从事生产研制与开发推广。在有参与科学技术研究的57位教师中,只有4.35%的教师表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大部分得到了生产转化,而36.95%的教师表示,只有少部分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转化,而超过一半达58.70%的教师表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并未得到市场的工业化生产和推广。

2.2 实证研究

根据前面的文献研究可以得出,影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基于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和高校进行调研,并结合高校自身要素和外部环境进行实证分析。

2.2.1 政府方面主要制约因素

政府为科研成果转化营造了相关的环境条件,其中包括政策上对高校科研项目的支持,法律法规方面对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与保护等等。在政府制约因素方面,60名受访教师中有8.33%的教师认为国家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不足,14.58%的受访教师认为地方政府政策对高校科研项目支持不足,而高达75.00%的受访教师认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是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20.83%的教师认为相关的科研成果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同时,64.58%的受访教师认为政府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2.2.2 社会和企业方面主要制约因素

社会和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者,因此他们的需求以及与高校科研成果信息的匹配度决定了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从图2中可得,社会主要制约因素方面,47.92%的受访教师认为是因为科研中介机构服务缺少,41.67%的受访教师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不足是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转化的实际原因,也有12.5%的受访教师认为社会对高校科研认可度不高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信任,75.00%的教师认为是企业与高校间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的现状。

2.2.3 高校方面主要制约因素

高校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发源地,也是能从根本上改善科研成果转化难现状的关键。经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方面,约1/3的受访教师认为是高校科研资金不足,筹集难,39.58%的受访教师则认为是科研成果转化人才紧缺,与此同时,31.25%的受访教师觉得高校科研团队的缺乏阻碍了科研成果的研发,70.83%的人员认为高校对本校科研成果的对外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导致成果信息传递不出去,而77.08%的受访教师认为高校内部转化动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未能充分带动科研人员科研激情和成果转化动力,62.50%的教师认为市场信息难预测,导致科研成果不成熟,为成果工业化生产推广带来了技术难题。

综合以上分析,再加上笔者的一些走访,发现影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原因取决于三大类,一个是政府机制,一个是企业,最后便是高校本身。笔者今天主要想从高校本身去分析,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最关键最本源的制约因素,则是高校信息的不对称,即高校本身的科研成果信息没有及时反馈给企业,而市场的需求信息又不能及时反馈给高校科研者,从而导致信息的脱节,产与研得不到良好的结合,最终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当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科研人员学术意识强,市场意识淡薄;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应用高科技成果缺乏主动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不健全,包括人才流动不顺畅、信息流动不畅通、技术市场体制不健全等。

3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建议

从高校角度出发,要有效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应该从科研成果源头出发,加强高校内部建设,建立内部转化激励机制;加强高校与社会彼此间的信息传递,改善科研成果质量;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促进高校与企业社会的有效合作。

3.1 加强高校内部建设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三种方式,人与人间的接触,高校与产业界的接触,申请专利与保护,因此,高校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最好是这三个方法同时使用。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成果转化。其次,设立专门的部门及人员进行科研成果信息的共享开展科研成果论坛,加强科研成果对外宣传。同时,定期举行相关的科研成果论坛,邀请相关行业企业来参与,加强互动交流。另外,与企业社会联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制度。

高校与企业间信息是否畅通是高校科研成果能否得到最适时的转化的关键点,所以搭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是加强内部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平台的构建,为企业与高校彼此间的信息流通提供了平台。高校可以通过设立科技专用数据库,以便让企业更好的了解相关的科技研究现状,如相关的科研人力状况、科技成果、技术水平和成熟程度、转化应用前景等方面的情况,为合作双方提供灵便、高效、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共享平台,高校可以从企业的反馈信息中,更多的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从而推出适应企业需要的科研成功,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更好的寻找到自己需要的技术成果。

3.2 加强与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强化科技成果交易中介组织的地位和功能。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就是要建立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市场经济模式运作的服务体系。对中介组织,最重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体系的质量和信誉。为此有人提出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特别是技术经纪业,通过信息疏导、技术评估、咨询服务、中介协调、资金融通,能有效地激发技术市场的潜在需求,促使生产部门主动地向科研部门提出新需求、新课题,也促使科研部门主动地为生产部门排忧解难,不断根据社会需要推出新的科技成果,进而不断完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

3.3 加强大学工业技术园区的建设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结合的载体。大学科技园可以把高校的科研成果通过孵化或其他有效形式流向企业。一方面,大学科技园可以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政策、资金、中介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也可以对高校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大学可以源源不绝地为园内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持。2001年教育部、科技部正式确立了清华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上海交大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孵化器、加速器、服务器,其明晰的存在属性、管理机制和功能定位,能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生存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促进知识、人才、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加速更新、成长和发展,进而诞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代表高校特色的知名“品牌”。

摘要:高校是一个国家科学研究最活跃的地方,也是一个国家科研成果最多的产地。但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还不到10%,制约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很多。本文立足高校,通过实证研究对该问题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成果转化率不高主要是由高校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产出众多,但缺乏良好的沟通平台;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主要立足点在于纯科研,并没有将理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所以,尝试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对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四方资源进行整合是有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关键。

关键词:科研成果转化,制约因素,高校,信息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CARLSSON B,FRIDH A C.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tedStates University A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J].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2(12):199—232.

[2]彭炳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向文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94-98.

会计因素转化 篇4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 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与速度的竞争, 体现为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及其市场占有率的竞争[1]。

1.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是中国特色的概念, 带有较强的行政认可色彩。主要是指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试验和应用推广等活动所取得的具有学术或实用价值的结果[2]。主要表现形式有论文、著作、专利、技术成果与转让、合同验收、结题报告等[3]。

2. 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院校成果转化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科研院校、医药企业、中介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等众多单位, 同时还需要有关医药、金融、法律、工商、税务等多项政策法规为此提供有效的保障。

科研院校:作为科技成果的提供方, 拥有高水平的创新群体和先进的设备, 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

医药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 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技术和产品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研发中心的建设和联合研究经费的投入, 他们把与科研院校的长期稳定的合作看做是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发展的捷径和技术进步的可靠依托[4]。

中介机构:是科研院校与企业间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渠道, 是技术市场中最为活跃的因子, 起到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

政府部门:主要作用是为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各种政策方针和制度, 为科研任务立项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3. 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特点

医药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同于一般领域的成果转化,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安全性即只有对人类生命健康没有危害的医药成果才具有转化价值; (2) 有效性即相对于现有临床应用的同类产品或功能相近产品的有效性而言。新的研究成果或在应用效果方面优于现有产品, 或在疗效相等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或通过剂型上的改变较过去的产品使用更加方便等等, 这样的科研成果才具有转化价值; (3) 长期性研发一种新药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是数十年的努力才能完成, 相对于其他高科技成果来说其转化的周期要长很多。

4. 科研院校成果转化现状

科研院校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 科研基础雄厚, 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同时研发出大量高水平的技术成果, 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与国家科技创新的强大生力军。但是, 从目前现状来看, 科研院校虽然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 许多成果还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然而这些成果中真正被企业运用到生产当中产生经济效益的并不多, 成果转化率很低。因此, 如何加快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成为我国医药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瓶颈”问题, 也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

5. 科研院校成果转化的“瓶颈”制约因素分析

(1) 科研成果转化存在供需矛盾

据统计, 近年来我国科研院所只有1 0%~20%的成果转化为产品, 而最终真正形成产品的还不到5%。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问题是多方面的, 如果单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我想应该是当前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供求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有效的供给与有效的需求不足并存。

科研院所作为成果的供给方不能够向企业提供具有实用性强、适应性强、安全性和有效性好、符合企业经营条件、风险性低、经济效益高的科技成果。成果转化率低,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供给过剩, 实际上这是一种虚假的、不合理的过剩。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院校研究人员成果转化市场意识淡薄造成的。长期以来, 科研人员普遍存在“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 轻实践”的观念, 研究和开发成果的目的是为了写论文获奖、晋升职称, 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 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结果造成许多成果获奖后因缺乏市场需求而被束之高阁, 再也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则是成果本身存在缺陷, 一项成果转化为商品最终进入生产过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先进性和成熟性;二是实用性和可行性。近年来, 科研院校尽管成果丰硕, 但是完全具备操作上可行性、技术上成熟性、造价预算上经济性、开发上实用性、推广上规模性和社会上相容性的并不多见。尤其在批量生产中遇到很大困难, 造成长期不能推广应用, 导致成果在实验室阶段就夭折了。另外, 科研成果的原创性也低, 国家审批难, 企业接受难, 转化就更难了。

同时, 作为医药企业却未能获得与自身消化、吸收能力及经济目标相适应的科技成果的意愿, 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我想其主要原因:一是体制存在缺陷, 原有体制以技术引进为主, 从而使技术水平只停留在引进水平上, 没有形成增值创新, 体现不出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二是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开发一个新药需要数十年, 数亿美金, 这又使得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2) 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内在动力因素

传统观念和市场意识的缺乏是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无形障碍。例如:长期以来, 科研院校在评估科技成果时大多注重纵向课题, 尤其是国家级课题, 强调论文数、专著数以及论文是否发表在重点核心期刊上, 致使科研人员不遗余力地去拉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课题, 热衷于立项、报奖、撰写论文和专著, 在项目申报时多数只是重视成果是不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 严重忽视了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同时, 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进行立项、审批、鉴定等环节上也缺乏有效的监督, 造成研发出的成果尽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由于缺乏市场意识和市场调研, 往往只停留在实验室成功、文章发表和完成研究报告的水平上, 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 进一步造成成果转让难的问题。

(3) 科研投入机制不畅

长期以来, 科研经费投入问题已成为制约成果转化的另一个重要“瓶颈”。一项科研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即科学研究 (试验室成果) 、中间试验 (中试开发) 和规模化生产 (产业化) , 其中中试环节有无足够的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率高低的重要支撑条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这三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应为1:10:100, 而我国却仅为1:0.7:100, 显然我们用于中试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

科研院校受到经费、试验场地等多方面的限制, 所取得的成果一般都只停留在实验室的小试阶段, 而中试阶段是研发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中间环节, 它既难以界定为科研活动, 也难以界定为生产活动。因此, 在资金投入上正常的科研经费轮不到它, 企业的生产性投入也不包括它, 使这个阶段成为了科技界与企业界两不管的地带。此外, 由于中试阶段需要的资金相对也较多, 且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大多数制药企业需要的是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市场型产品”, 因而往往不愿意或无力承担这种中试经费投入的风险。另外, 金融机构贷款或借款等常规资金也不敢或不愿投入, 缺少风险基金的支持致使大量的科研成果因技术不成熟而得不到及时的转化。

(4)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近年来, 我国虽陆续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合同法》和《专利法》等, 但是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类似成果价值评估的规定, 技术市场管理法规中的关于技术咨询、登记、信息及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的规定还存在空白。

以上分析只是本人在平时工作中对此类问题的一些看法总结,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涉及的因素很多, 因此, 探索成果转化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仍然十分必要, 这也是我们今后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日益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本文旨在通过对科研院校成果转化方面制约因素的分析, 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科研院校,成果转化,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辛艳伟, 邓志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J].农业科技管理.2002, 21 (4) :46-48

[2]蒋景楠, 尹邦奇, 吴洁敏, 等.科技成果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奖励.2007 (6) :60-66

[3]唐五湘, 周飞跃, 牛芳.新时期我国科技成果分类方法与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覆盖范围[J].中国科技论坛.2005, (2) :63-66

上一篇:地震波应力下一篇:网上投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