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守则的回归

2024-07-20

小学生守则的回归(精选5篇)

小学生守则的回归 篇1

一、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综述

2014年8月1日,教育部网站就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内容结构见下页表格。

此次修订,将原先共70条2000余字的守则与规范合并,精简到9条381字,其中还首次出现了“会自护懂求助”“远离毒品”“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控制上网时间,抵制不良信息”等新内容。据称,此次修订,坚持“贴近时代、突出基本、易记易行”的原则,注重可操作性。

中小学阶段,对于一个人习惯的养成、品行的培育有重要影响。孩子们从日常的饮食起居、读书玩乐中接触外部世界,他们需要知道的不是空泛抽象的“主义”“思想”之类,而是具体的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做人规范等。作为孩子们的领路人,我们应该在具体生活、学习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景里,告诉孩子们该怎么做。

如,将“见义勇为”从守则中删除,看上去就像是把一盘招牌菜从菜单中强行地抹掉,但仔细研读删除“见义勇为”条款不难发现,这不仅不是守则内容建设上的倒退,反而因“理性回归”而彰显出社会进步。见义勇为所体现出的正义心和责任感,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在任何时候都值得守望。事实上,将见义勇为删除,并不意味着对这种价值观的否定。过去,我们习惯将见义勇为理解为同质化的道德选择,却忽视了每个人在年龄、身体状况、救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样不仅形成了对社会群体的道德绑架,甚至扭曲了见义勇为的内涵。

见义勇为,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选择,更是一种关乎技术和能力的问题。对孩子而言,无论是从个体的体力、经验还是从救助技能来说,都不现实。因此,删除守则中的“见义勇为”,既是对孩子的一种人文关怀,也是对孩子的保护。正如专家所言,“安全”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安全”不保,谈何教育?何来成长?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与其要求孩子该怎么做,不如告诉孩子要这样做。这是《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的前提。学生守则并不是公民守则,偏离孩子认知能力、身心特性的说教,未必能够尽如所愿。新版守则的修订方向令人欣慰,但还需继续去成人化,多添一些孩子气。新版《守则》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贴近时代,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平等、法治、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有所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三爱、三节、心理健康、文明出游、网络、安全、阅读等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二是突出对学生言行的基本要求。各地各校可依据守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学生管理规定或行为规范。三是简单明了。凝练为三爱(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三讲(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三护(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过,新版守则中仍有一些条目与现代教育理念还有差距。如“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体验劳动创造”,言辞语气与公文、标语或口号的区别并不大。如此“高大上”的表达方式不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很难入脑入心。还有一些倡议性的提法,如“乐于探索”“有责任心”,则显得太过笼统,不具备可操作性。整体看来,新版守则并没有清楚地界定好“规则”与“口号”的概念,一会说“孩子话”,一会说“大人话”。

二、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四大特征

细细品味,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有四大特征值得肯定。

1.更加具体化,可操作性更强

与旧版相比,新版《守则》更容易操作,以第一条“爱祖国”为例,旧版表述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新版修订为“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明确指引孩子如何“爱祖国”,让学生知道升国旗时应该做什么,唱国歌时应该做什么,告诉孩子应该通过了解国情历史增加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等。

2.突出社会化,法治意识明确

新版《守则》第六条明确规定:“讲法治。遵守校纪校规,参与班级管理,养成规则意识,了解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之事。”以33字取代旧版守则中第二条“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其实在守则的修改中,“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热爱大自然”等可操作性不强的内容都已经被删除,旧版守则中的“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这样的内容也并没有呈现在新版《守则》中。

在新版《守则》第八条“护健康”中,明确规定“控制上网时间,抵制不良信息。”对此有家长表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营业性的网吧越来越少,住户基本都普及了网络,孩子在家就能上网,根本不用去网吧,现在孩子自控能力都比较差,新版《守则》明确规定控制上网时间,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可操作性,平时小孩子上网都有时间限制,但是小孩子每一次都“讨价还价”,现在明确把这个内容写进《守则》中,小孩子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小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他们有时候更倾向于听教师的话,更容易“被规矩”,做一个好学生。

3.强调以人为本,生命第一彰显

新版《守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护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远离毒品,珍惜生命”。以26字取代旧版守则中第四条“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新版内容上很好地诠释了“安全”一词,告诉孩子们过马路要红灯停绿灯行,不溺水不玩火;除此之外,第一次将远离毒品写进了守则的内容中,呼吁学生要“珍惜生命”。

4.从细节入手,人格养成鲜明

新版《守则》紧跟时代,增设了常见的青少年问题和社会极为关心的课题。诸如,新版第三条“爱劳动”中增加“积极承担家务,主动清洁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热心志愿服务”;讲诚信将旧版第九条提至新版第五条,且明确规定“守时履约,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不抄袭不作弊,不擅动他人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第七条“护安全”要求小学生会自护,懂求救,远离毒品;第八条“护健康”中提到了“保持阳光心态”,开始注意到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九条护家园,提倡“节粮节水节电,践行垃圾分类,爱护花草树木,低碳环保生活,保护生态环境”。总之,新版《守则》使小孩子“够得着”,便于遵守。

三、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众说

1.专家评说

新旧版《守则》之变化有二,之一删减了部分不合适的旧内容;之二添加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但是有专家认为,这样的修改仍不是很理想,新版《守则》亲和力仍然不够,仍没有真正立足于孩子的发展需要,例如新版《守则》中没有再出现“热爱人民热爱党”等内容,这样的规则对于学生来说,太过抽象、可操作性不强,而“应该告诉孩子们爱身边的人就是热爱祖国”等。

2.家长评说

中小学生该不该见义勇为?现如今的中小学生家长在他们接受教育的时候,就一直强调应该要见义勇为。虽然近些年来社会上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有些变化,但是新版《守则》中彻底删减了“见义勇为”这一条文,转述为“会自护懂自救”,引起了许多家长的争议。

部分家长认为,“见义勇为不能删减,小孩子应该在见义勇为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他可以求助于大人,或者采取拨打110等措施”。但是也有家长认为“见义勇为”应该删减。家长认为现在的小孩子正在上小学,而且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万一小孩子在见义勇为时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情,将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学校有义务教会孩子们基本的自护技能,更应该和家长配合,告诉孩子们在碰到危险时候应该怎样做。

3.师生评说

作为新版《守则》的使用者,师生是最有发言权的。有调查显示,部分教师认为新版《守则》内容上仍有缺失。新版《守则》虽然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规律制定,层次分明,能够落到实处并且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但是《守则》中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明显不够。诸如在爱学习方面,其实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囊括科技、体育、艺术、安全等内容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新版《守则》中提出的简单地按时完成作业等要求。

此外,就诚信而言,有教师认为在《守则》中应该加上“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这一规范。现在的学生多娇生惯养,不能很好地听取别人的建议或意见,不能谦虚地对待一些事情等,这些方面是需要加强的。

四、新版《守则》实施建议

1.社会层面

人具有社会属性。要提高新《守则》的实施效率,必须依靠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学校应该和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部门合作,成立专门的辅导机构,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献爱心。总之,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校层面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强整体规划与管理。新《守则》是学校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规范,毋庸置疑,学校理应高度重视新《守则》的实施,自上而下地对整个实施活动进行认真的部署和安排,从学校制度方面给予保障。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应坚持正面教育,坚持表扬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根据各年级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新《守则》内容贯穿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庭层面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应该通过班会、家访等活动,主动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熟悉新《守则》,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表现,为学生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

4.学生层面

学生是新《守则》的受益者也是实施主体。《中小学生守则》是为了规范中小学生的言行,养成良好习惯。不仅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守则》实施的氛围,给中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更要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广播、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班级活动等载体,将《守则》贯穿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践行《守则》的自觉意识,使他们从“守则认知”到“守则情感”,再到“守则行为”。只有当中小学生产生了遵守《守则》的需要时才有产生相应行为的动机,才能产生有效的行为。总之,中小学生要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成员的积极引导下,认真领会《守则》的内涵和意义,自觉用《守则》内容评判自己和同学的言行,不断进行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小学生守则的回归 篇2

一、《中小学生守则》的三大主要亮点

2015年最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是30多年来中国德育一个不断探索的结果,是对德育“内容好、看得懂、够得着、行得通”的一个有效尝试。

1. 内容好

此次修订版的守则包含了四个主要内容,其一是作为中国人的基本要求,例如爱国爱党爱人民;其二是德智体美劳的基本规范,例如好学多问、明礼守法等;其三是优秀传统的发扬传承,例如勤俭节约、孝亲尊师等;其四是时代热点的要求任务,例如远离毒品、绿色上网、低碳出行等。这些内容将中小学生成长的几个基本素养都囊括其中,内容上的选取精而妙,值得一赞。

2. 看得懂

以往的学生守则都是洋洋洒洒数千字,一条更比一条长。这导致中小学生一是看不懂,看起来稀里糊涂;二是不想看,字数太多看了上句忘了下句。新修订的版本则只有短短9条,282字,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费力。编排上采用诗歌的形式,条目清晰,节奏感强,符合小孩子的说话方式,让看懂不再是个问题。

3. 够得着

德育不是高高在上的事物,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要求规范。尽管我们讲究教育教学上的“最近发展区”,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够得着,是我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一些标准和要求。此次修订的守则简练,要求都是可达到的,例如自觉礼貌排队、爱惜花草树木等,这些要求都是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够够得着的基本行为规范,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空洞要求。

4. 行得通

规范好不好,看的是效果。能够操作的才是可行的,才是有必要且有效的。新修订的守则基于学生视角,选取学生需要的、用得着的一些规范,符合孩子的发展特点要求,并且很多指令都具体细微,容易记忆,方便操作,学生践行起来更加顺利。从德育工作者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进行德育的可行内容,其中很多都直指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说教意味较轻,更像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

二、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五个常见问题

1. 逻辑难自洽

德育校本教材开发首要的问题应该是捋顺逻辑问题。当前中小学德育校本教材存在着逻辑难自洽的问题,结构上往往有“拿来主义”思想,即能用得着的东西就拿过来堆砌,对逻辑结构往往忽视。德育校本教材的开发逻辑上要自洽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册与册的关系是递进关系,系列丛书与单本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六年将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应该细分到各个年级具体落实,一步一步地成长成才,每个年级有所偏重,都是一个目标达成的过程。二是章节结构应该是互补关系而非涵盖关系。每册每个章节的编排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而不是第一章讲礼仪,第二章又讲见面问候礼。但是章节之间的互相独立并不能脱离于整本书的整体结构,应该是一个能够统领的编排,层次鲜明并不会影响到结构的统筹,是为了更好地厘清逻辑关系,使德育校本教材规范而有节奏。

2. 内容生搬硬凑

结构编排好后便是内容的整理工作,这也是德育校本教材开发中体现精华的地方。但是目前中小学德育校本教材中内容多以网上资料的搜集和运用为主,是一种涂鸦式的题文对照,往往缺乏灵活运用的思考过程。内容上的生搬硬凑显得教材毫无生气,并且还容易闹出笑话,不符合学生的阅读特点和思维习惯,即使在引人入胜的标题下也大有滥竽充数的嫌疑。例如,有的教材引用的图片都是其他学校的图片,水印都没有去掉。内容上的编排应该是资料的一个再造过程,这个过程中要把握三个原则,即服务标题原则、儿童化视角原则、学校特色原则,当然也要注重各个章节内容的有效衔接问题,避免重复出现或者提前“剧透”的问题。这需要编写教师不要做文字的搬运工,而是文字的编码员,这是一个有效编码的过程,是一个赋予文字特殊意义的过程。

3. 学科缺整合

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是一个结合的过程,没有教育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教育应该通过教学进行。“教育的惟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2]这也提醒我们德育课程不是一个单独的体系,而是与多种学科有着交叉的学科,德育校本教材也不能为了德育而进行德育,必然是学科充分整合、寓育于学的过程。当前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受分科教学的影响,对学科整合做得还不够,如何进行综合德育教材的开发也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到课程整合的总体运作,小到德育课程的创新改革,德育校本教材的学科综合化思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 特色不鲜明

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突出特点应该是学校特色,是一个为了学校德育、通过学校德育、对学校德育进行反思的系统思考。如何将广泛意义上的德育做到具有学校气息,让师生更加熟悉化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真正意义所在。目前很多德育校本教材都只是将德育内容进行编排,很少考虑到学校的实际,北京的校本教材内容和湖南的校本教材内容都是围绕着礼仪礼貌、规矩制度等来编写,基本思路是对的,如何灵活地编排这些内容,其中学校特色的有机结合就是“鲜血”。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就是以培养“立己达人之德、博览群书之智、守礼得体之行”的大方少年来进行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是学校特色与基本要求相得益彰的过程。

5. 说做两张皮

我国德育素来被批评为说教气息太浓厚,过于强调口号式的灌输,操作起来往往脱离基本内容的指导。说一套做一套是当前德育校本教材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由于教材的操作性不强导致的,往往是一些心灵鸡汤和规范要求的内容,而不能考虑到孩子的游戏天性,使德育课成了朗读背诵课。解决说做两张皮的问题,前提是德育校本教材的开发要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空大上的话语;重点是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符合他们的特点习惯;关键是要寓教于乐,游戏和活动应该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只有真正符合孩子特点的德育才能是好的德育,也才能是有效的德育,说做结合,理念系统和实践系统有机结合是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性工作。

三、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新思路

解决德育校本教材开发中存在的五大常见问题应以《中小学生守则》为依据,在目标上以守则为纲进行规划,编排上以具体细则进行详述,内容上学科有效整合,特色上凸显学校文化,操作上活动形式多样。

1. 以《中小学生守则》内容为纲领

《中小学生守则》内容是作为一个中小学生立身为人的基本规范,应将其作为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依据。因此可以将其阐述为学生发展的一贯式德育,从九大方面予以落实,分别为“爱党爱国爱人民、好学多问肯钻研、勤劳笃行乐奉献、明礼守法讲美德、孝亲尊师善待人、诚实守信有担当、自强自律健身心、珍爱生命保安全、勤俭节约护家园”[1],然后再加上“我爱我校添光彩”这一学校特色内容,共十大板块。从两个途径予以整合:一是将十大方面“我爱我校添光彩”作为一年级的入学知识,向学生介绍校情校史、校纪校规、课程师资等方面内容,其余九个板块分别融入一到五年级进行学习,六年学习完成一个完整的十大板块,形成一个整体思路;二是将这十个板块分别作为一个章节,每本书包括这十个章节,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特点,从“知、情、意、行”四个层次推进,最后达成目标。两种方式妥善处理都是可行的,总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逻辑捋顺,这样大方向上就不会出现偏差,以便顺利推行德育校本教材开发。

2. 细则规范可作为每个章节下面的小节进行详述

从十大方面入手编排成为十大章节后,每条下面的解释话语便可以顺其自然成为每个小节的话题,例如“珍爱生命保安全”章节下便可以编排好“交通规则伴我行、水火无情需注意、自护求救有技巧、毒品有害不沾边”等小节,编排上要注意选用的内容不能过旧,跟上时代特点,适当纳入一些热点词汇,并且案例事实既可以是经典故事,也可以是鲜活的新闻报道,图文结合,将多媒体的有效运用纳入到编排中。

3. 学科整合应“见缝插针”

各科知识的有效结合不是一个生搬硬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机结合的过程,需要利用好每一次可以结合的机会,让教育和教学在不经意间便开出意想不到的花朵。首先要挖掘各科特色,思考哪些能够运用到德育校本教材中去。其次编写人员要容纳多个学科背景的人员,让思维碰撞出火花。第三可将学校现在已经探索出的一些学科成果运用到德育教材编写中。最后需要反复征求各个学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整个过程应该是全员参与,也应该是多学科交汇,这样才能够扩展思路,丰富内容,使骨架下面的内容“有血有肉”。

4. 要有学校文化的特色“印记”

体现学校的独特学校文化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否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德育校本教材开发应该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也是首要回答的问题。第二,内容上是否融入了学校的特色内容,无论是案例的选取还是图片的采用,是否尽可能地以师生身边的事物为主,让德育显得不那么遥远。第三,是否将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机结合。很好地回答这三个方面问题,德育校本教材开发才能体现学校特色。

5. 操作形式要多样化

德育校本教材开发应该避免过于说教式的德育,应体现“活教育”思想,要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3]让孩子在成长这个大课堂中去获取德育知识,践行德育规范,锻炼坚强意志,培育正确情感。将说教式的口号转变为具体的行动,通过一系列游戏、视频、参观等活动来获取经验,正所谓能力上只有通过实践,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用的,悟到的道理才是深刻的;心态上通过实践,我们才会换位思考,懂得知足感恩,明白笑对人生。

摘要:德育校本教材开发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首要途径。开发校本内容达标且操作可行的德育校本教材成为每一所有着独立思考的中小学的奋斗目标。2015年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是中国德育的一个不断探索的结果,是对德育“内容好、看得懂、够得着、行得通”的一个有效尝试。在德育校本教材开发上,我们应以《中小学生守则》为依据,目标上以守则为纲进行规划,编排上以具体细则进行详述,内容上科学有效地整合,特色上凸显学校特色,操作上活动形式多样。

关键词:中小学生守则,德育,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2015版《中小学生守则》[N].德育报,2015-09-07(1).

[2]檀传宝.西方经典教育导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6:203-204.

小学生守则的回归 篇3

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表达了对中小学生行为的期望, 提出约束学生行为的规范, 是指导学生行为、协助教师教学行为以及学校管理行为的重要文件。但是, 对于中小学生在学校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做什么, 历来存在争议。比如学生穿衣着装, 男生可否留长发, 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进校园和教室, 都是争议不休的话题。而对于一些更重要的问题, 如什么样的惩罚是合理的, 争议就更多。

在学生守则的制定上, 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价值导向的, 认为学生正处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 应该引导他们去做善良正义的事情, 规范的表达注重“学生应该做什么”;另一种是规范导向的, 认为学生守则应该是简单明了, 便于操作的, 主要说明学生不能做什么。在不能做的禁令之外, 学生有充分的行动自由。中国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更多地体现为“价值导向”, 注重价值引导, 但是很多规定显得宽泛模糊, 在规范约束学生行为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 教师和行政人员在管理学生方面常常感到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因此, 本文试图介绍美国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 以资借鉴。从已有文献来看, 对于美国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的介绍还不够全面, 其中有些文章也容易产生误导, 认为美国的中小学学生行为是非常自由的。其实, 恰恰相反, 美国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内容全面细致, 几乎事无巨细, 务求凡事都有章可循;惩罚森严, 尤其对涉及药品、酒精、武器、袭击、欺侮、暴力等违规行为毫不姑息。

一、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的重要性

1.《学生行为守则》体现程序正义原则。

《学生行为守则》 (code of student conduct) 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很多州教育法要求学校制定学生行为规范, 并将《学生行为守则》在学区内存档。一些郡县教育委员会制定全学区统一的《学生行为守则》, 尽量包含学生在学校行为时应该知道的所有规则。而每年新生入学时, 学校对家长和学生也特别注重《学生行为守则》的宣传, 学生人手一份《学生行为守则》, 并要求家长阅读后将签完字的表格上交给学校。。

《学生行为守则》之所以重要, 因为它吸收了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安保人员、包括学生的各方观点, 表达了对于学生正确言行、衣着、举止的教育期望, 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行为, 发展学生进行自我约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它具有法律效用。依据程序正义原则, 学生要有知情权, 在事先受到警告, 知道错误行为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法律支持学校制定并维护校规, 认为校规一旦制定就必须遵守。没有制定学生行为规范的学校, 在面临诉讼时, 就会非常被动。当学生和学校及教育委员会产生纠纷, 进行诉讼时, 《学生行为守则》就成为法官判定学校行为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依据。

2. 制定《学生行为守则》的依据是学生的权利和责任。

由于宪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利同样适用于学生, 所以《学生行为守则》必须在宪法、州法和郡县教育委员会所制定的法规范围内进行, 不能侵犯学生的权利。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 行为守则明确界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对学生相关行为进行适度限定。

二、美国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的主要内容

1.《学生行为守则》的主要组成部分。

虽然美国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内容差异较大, 但形式却大同小异, 主要包含下列几个部分:介绍语、学生权利与责任、界定学校不允许的行为及相关惩罚、正当程序原则及其使用步骤、定义相关术语。

《学生行为守则》需要对一些重要术语进行定义。如欺侮是指对一个或多个学生或雇员有计划地、长期地对他人施加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困扰, 包括引起恐吓、敌意和冒犯的身体、书面、口头行为。定义也用于划定标准, 如轻微偷窃 (petty theft) 是指拿走的财产价值在300美元以下;严重偷窃 (grand theft) 是指拿走的财产价值在300美元以上。对于术语进行界定, 可避免模糊, 统一标准。

2. 核心内容。

学生的权利与责任是制定中小学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和核心内容。学生的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权、平等权、言论自由权利、隐私权、要求正当程序的权利等。相比而言, 美国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隐私权, 学生的学业记录和档案受到严格保护;特别反对歧视, 强调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学生行为规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正当程序原则的解释、界定和对于学生申诉程序的规定。依据正当程序原则, 当校方对学生违规行为做出处分之后, 听证会不能太迟。学生受短期停学5天及以下的处罚, 听证会是简短的, 非正式的。惩罚越严厉, 听证会就越正式。学生有权利去聘请律师来代表自己, 找目击证人来支持自己, 并有权与指控方及其证人相对质。但是, 听证会只是给予学生一个机会证明自己没有违反校规, 并不能审查校规是否合理公平, 如果听证会确定学生确实违反了校规, 那么惩罚就必须实施。

当然, 学生在学校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也有每天按时上学、参加学校课程、活动和完成功课的责任。学生有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权利, 同时也有在学生群体选举中投票的责任。其中, 学生每天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的责任是最为重要的。学生请假不上课必须要有合理的理由, 而且是被教育委员会所允许的理由。16岁以上学生, 因为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 可以自愿填写正式的退学申请, 只要父母签字同意, 就可以合法地中断学业退出学校。

惩罚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为了确保学校安全、为了促进学生的最大利益、为了培养良好的品质。校方在制定教育惩戒时, 拥有很多裁量权。

3. 对于学生违规行为的分级分类。

校规不能超过教育委员会及州法律所授予的权威范围。从学生行为规范适用的时空范围来看, 其不但适用于学校范围内, 还适用于学校所有的财产范围内, 如学校停车点, 还适用于在上学放学途中乘坐校车的时间段, 同时还适用于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校外活动。

校规除了对于学生的考勤、出席等行为进行界定外, 还制定了相关的衣着规则和电子设备使用规范。休士顿独立学区 (Houston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 规定着装规则可以由各个学校单独制定, 可以统一要求学生穿校服;Broward郡则统一制定了学生的着装规范, 与特定帮派相联系的、或鼓励使用烟酒、暴力、支持歧视的服装饰品不能穿戴。容易引起身体伤害的首饰不能戴。Broward郡同时规定, 在学校携带电子产品和通讯工具并不违反学校纪律。但是, 在上课时间电子产品必须关掉并且放在视线之外。在校期间和在校车上都不允许使用手机。违反者, 电子产品会被没收, 并会上缴家长。

三、对教育惩罚的相关规定

1. 惩罚的目的和权限。

《学生行为守则》对学生违规行为进行分类和界定之后, 会制定相关的惩罚手段。惩罚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为了确保学校安全, 为了促进学生的最大利益, 为了培养良好的品质。校方在制定教育惩戒时, 拥有很多裁量权。惩罚越严重, 对施加惩罚的人所具有的权威要求就越高。比如, 督学或校长才有权对学生做停学10天以上的处罚, 而普通教师则无此权力。校长没有权力开除学生, 只有提出建议的权利。一般来说, 开除的决定只能由教育委员会来完成, 或者是由教育委员会任命的督学才有权批准是否开除学生。

一些学区制定了纪律方阵, 将每类或每级错误行为可能导致的惩罚一一对应列举出来, 一目了然。在休士顿独立学区所列举的学生违规行为中 (见表3) , 1级违规行为通常需要教师干预, 2级需要行政人员干预, 3级将会被停学或者可能被移交到纪律学习项目 (Disciplinary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 简称DAEP) , 4级被强制移交到DAEP项目, 5级将被开除。一般来说, 违反联邦法律, 就会被移交司法机构, 建议开除;违反州法, 则会被停学, 反复者会被建议开除。

2. 严厉的惩罚措施。

随着毒品、枪支等因素对美国学校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要求安全校园的呼声越来越高, 相应的违规惩罚也越来越严厉。1994年, 克林顿政府签署了无枪支学校法案 (Gun-Free Schools Act of 1994) , 规定凡拥有或持有枪支的学生必须被学校开除一年, 并提交到青少年法庭。后经过修正, 零容忍的法令逐渐推行到武器、药品。所为零容忍 (zero telorence) , 即对既定行为实行固定的惩罚, 不容许任何通融, 不考虑其动机, 也不管其后果是否严重。学校对于买卖、携带和使用药品 (包括酒和含酒精的饮料、改变情绪的物质、非正规医疗机构开的处方药、非处方药) 、携带和使用武器 (包括仿制武器、玩具枪、小刀、链、管等) 、袭击学生或教师都实行零容忍政策。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相关的惩罚措施包括停学、紧急行为矫治、建议开除、报告执法部门。

3. 其他替代性惩罚手段。

从表5可见, 停学适用的范围很广, 其中校内停学使用尤其频繁。但过度依赖停学作为惩罚手段, 也会带来很多弊端, 学生会越来越跟不上学习节奏, 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以至于辍学。

目前的趋势是鼓励学校尽量采用停学之外的替代性惩罚措施, 如:取消特权 (包括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体育活动) ;朋辈调解 (peer mediation) , 训练学生调解员来调节违规行为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法庭 (peer court) , 司法系统中专为应对青少年轻微犯罪 (打架斗殴、偷窃、携带大麻、烟草、酒等) 而设计的, 是替代传统青少年法庭的一种方式, 其特点是陪审团成员来自于学生志愿者。警察局、学校、市政法庭、青少年服务部门可以把违法的学生提交到学生法庭, 当他们承认自己的罪行后, 由高中生和初中生组成的陪审团会根据案情提出相关惩罚的建议, 如赔偿损失、做0~40小时的社区服务, 参加管理情绪的学习班等。被告履行相关惩罚后, 其犯罪记录会被勾销, 且可以申请成为学生法庭的志愿者和陪审团成员。如果不能履行相应惩罚, 则会被提交到青少年服务部 (Department of Youth Services) 拘禁, 强制矫正。

四、借鉴和启示

小学生守则的回归 篇4

学生守则是一个民族接人待物和思想方式的体现, 是造就未来人才的行动指南。这些看似简单的思想线条塑造着未来青年们的精神世界。读罢四个国家的小学生守则, 可谓“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教育是生长指导, 对于一个睁大了眼睛看世界而不知道该如何生活的人, 应该教给他们什么?

以现实生活为起点, 给他一个自己能预见的奋斗目标, 逐步增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使他成为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样才能培养出积极的建设者而不是麻木的看客。一个遥不可及、完全展开的目标与儿童的直接经验和知觉没有关系, 它只是一种模糊的情感渴望, 不能产生关于当下行动的清晰蓝图。如果把这种抽象、模糊的目标强加给天真活泼的儿童, 他们不理解, 也不喜欢, 更不会产生为之努力的内在力量。

领会自己与周遭世界的正确关系是一个人精进的前提, 勤奋与敏感也由此而生。对现实关系的无知与掩盖会导致思想麻木, 懒惰懈怠。通过机械的重复和灌输, 让儿童依附或屈从于那渺茫的目标, 无异于把他们捆缚在对他们毫无意义的链条上进行折磨。长此以往, 那些鲜活生动的儿童就会失去敏锐的心灵, 对事物的精细变化熟视无睹, 对世事人情日趋冷漠。一个人只有专注于正在发生的事情, 才会有对事物深刻、清晰、敏锐的感知。人类智慧最巧妙、最狡猾的一招是把实现人的希望挪到一个不能明确表态、不可捉摸的境界里。这实际上是对现实挑战的回避, 是懦弱的表现。能够直面正在发生的事情, 表达自己的判断, 迅速地行动即是勇敢, 面对外部的诱惑能拒绝亦是大勇。对于儿童来说, 不喝陌生人的饮料, 不吃陌生人的糖果就是克服物质诱惑;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不与陌生人说话, 需要克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和孤独感, 这也是生命的凯旋。学生守则看似微末, 实是一民族气质禀性, 理想追求之表征, 不可小觑。

社会生活的经久不衰需要教育和学习, 把最有价值的东西, 在最恰当的时机教给最有希望的人, 成为一切教育的理想。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如何把握时机?谁是最有希望的人?时代格局、社会风气皆由人造, 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国民, 什么样的国民造就什么样的国家。一国之民依据怎样的原则成己待人, 决定了他们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命运。

最简单、最有用的应该先教, 这样才能使一个生命得以生存和发展, 所以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生存不是苟活, 发展不是放纵。生活是按照一定的节律, 通过对环境的行动, 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对于任何一种生物而言, 如果不能控制环境施与它的各种力量, 它就会消耗殆尽。没有比按时吃饭、按时作息更基本的常识了, 这不是人为的规则, 而是天然秩序。秩序是事物的灵魂, 没有秩序也就没有自由。学校之所以神圣, 就在于它是展示秩序与和谐之所, 是培育自由与平和之地。宁静的心境, 洁净的心田, 清晰的目标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一生事业的基础, 对一个人的成长最有价值, 真有智慧的人拒绝用它与貌似美好实则虚妄的善去交换。

生活的世界变动不居, 学习是没有固定点的持续运动。学习意味着注意, 意味着倾听, 注意变化的细节, 倾听万有的合声。真正的学习没有过去和未来, 只有当下。能够随机点化是教育最高的境界, 也是教育的困难所在。教育是要让真正的学习发生。任何事件都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 都有发动的时机, 唯有敏感的心灵才会捕捉到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说惯了抽象话语, 面对现实生活无所用其心的人, 从来都没有真正学习过。

对于教育者来说, 最可悲的莫过于一辈子站在教育的门外“喊教”, 而从来没有做过一件真正与教育有关的事。教育是具体的, 学习也是具体的。没有真正的学习, 就没有真正的精神成长。

精神上的造诣与个性的形成是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完成的。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个世界就会归于死寂。学习首先是一种沟通。尊敬师长、按时到课、举手提问、缺课请假都是沟通的必要准备,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为你心诚意笃, 整装待发, 万物才会皆备于你。精神振作、毫不懈怠、全心全意学习的人, 缺课了一定会补上所缺的课业。因急事离校, 必定会向老师索要所误功课的相关资料, 全部的作业他一定会自己完成, 听课有困难一定会向老师请教, 因为他不放弃任何一个成就自我的机会。这种“待机”状态是人鲜活生动的体现, 与之接触者看到他生命的跃动, 也就欢欣鼓舞地予他帮助, 予他鼓励, 这样的人是最有希望成就自己的人。

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是一种保守的力量, 维持着社会的结构。教育是对经验的改造而不是通过规则养成习惯。如果学生被训练成“一团行动着的习惯”, 我们就找不到生动活泼、当机立断的个体, 只能见到按部就班、遵照指令运行的机器。学习不是对过去的重演, 不是遥远将来的预备, 而是对当下发生事实的决断。教育应给“学生”一种开放、清晰、具体的指引, 使之建立起有限范围内的和谐, 在振奋和努力中扩大自己经验的深度和广度, 留下自己可以辨识的行动轨迹。

教育的节奏要与生命的节奏相合。浪漫的故事、悦耳的声音、具体的方法是儿童最好的精神滋养。生动的事例胜过抽象的理论。教育者应该依着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点他们、召唤他们, 而不是把自己都没有实现的内心渴望强加于他们, 这是一种无形的戕害和生命的浪费。

通过不同国家的学生守则, 审视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 我们不但可以找到社会问题的症结与根源, 而且能看到通向未来的路。蒙台梭利所说的“儿童生活在成人的暴力世界里”对教育永远是一种有力的警示。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小学生10条守则

1.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 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 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 努力学习, 勤思好问, 乐于探究,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 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 勤俭朴素,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 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 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 爱护自然环境。

英国小学生10条守则

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3.生命第一, 财产第二。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 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不与陌生人说话。

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 破坏家具。

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10.坏人可以骗。

美国小学生12条守则

1.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 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 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功课的相关资料。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 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 老师会高兴地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 需出示家长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 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 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回答。

日本小学生7条守则

1.不迟到;进校后不随便外出。

2.听到集合信号时, 迅速在指定场所列队;进教室开门窗要轻;在走廊和楼梯上保持安静, 靠右行。

3.上课铃一响即坐好, 静等老师来;听课时姿势端正, 不讲闲话, 勤奋学习。

4.遇迟到、早退、因故未到等情况, 必须向老师申明理由, 有事先请假。

5.严格遵守规定的放学时间, 延长留校时间要经老师许可。

6.上学放学时走规定的路线, 靠右行, 不要绕道和买零食。

7.遇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不惊慌, 按老师指示迅速行动。

小学生守则的回归 篇5

一、为了了解而了解———学情了解流于形式

我们知道课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对于即将学习的数学内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 但可能参差不齐, 所以关于学生的“学情了解”显得非常有必要。

【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小数”时, 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1) 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

(2) 你能自己写几个小数吗?试试看读一读。

(3) 你能将这些小数分类吗?你是怎样想的?

(4) 你能说说6角为什么等于0.6元吗?

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回家预习, 课前老师收集学生预习题进行了解。课堂上老师是这样展开教学的:“谁来说一说你对小数有了哪些认识?”教师板书并进行补充, 而后从小数的意义、读写等开展教学。

【反思】

这样的“学情了解”, 预留的问题关注到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所有的学习资源似乎也都来源于学生, 课堂上也能自然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引入新课, 让人感觉这节课真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 其实不然。

首先, 问题设计没有针对性。本节课的难点是“小数的意义”, 学生要想能够建立正确的“小数”概念, 就必须要建立起小数与分母是10、100、1000等分数之间的关系, 而链接这两者最好的载体便是元、角、分、毫米、厘米、分米等计量单位, 因此问题设计上更应该关注这些。

其次, 预习情况的处理没有数据观。在没有学习本节课之前, 班级里有多少同学小数已经会读会写了?6角为什么等于0.6元有多少同学能够解释?这些都需要数据来支撑。建议可以列成一张表格, 如下:

一上课就出示表格,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认识到, 关于“6角=0.6元”大家学得不好, 从而能够非常清晰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接下来的学习也有的放矢了。

所以, 教师对于“学情了解”的设计也要精心, “学情了解”不等于做几道题看几页书, 有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和学生进行单独交流, 或者根据学习内容安排体验性的作业, 比如:学习千米时, 可以让学生跑一跑, 走一走, 来体会1千米有多长。我想, 只有科学地认真地进行“学情了解”, 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 让课堂回归真实。

二、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组织没有目标

当前的小学数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 教师教学时也会更多地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 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而服务。把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 所以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小数”时,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 他准备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来组织本节课的教学。先让学生自学, 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课堂上他是这样开展教学的:“你对小数已经有了哪些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教师板书学生的收获、问题, 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想解决哪一个?就和你的小组成员进行研究、讨论, 必要时可以咨询老师”。然后就开展学习活动。

【反思】

这样的学习活动看似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遵循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朝着“学生为本”的目标前进;却忽略了数学最本质的意义, 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如果学生一上来就问什么是三位小数, 就真的直接研究讨论吗?学生连什么是一位小数都不懂, 就来解决三位小数, 显然是不行的, 这样的活动只是流于形式, 做做样子罢了。活动设计是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但这是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之上的, 学生只有理解了小数、一位小数的概念, 再来认识较难的三位小数, 这样的数学才能回归本真。

三、为了练习而练习———练习设计没有层次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用来检测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们一直倡导教学要“少讲多学”“精讲多练”。因此, 练习设计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化过程。

【案例】

在学习完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节新课后, 一位老师是这样安排课堂练习的:

1. 写出下列各数的倍数或因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18的因数:24的因数:

2. 写出下列各数50以内的倍数:8 的倍数9的倍数

3. 一个数既是40的因数, 又是5的倍数, 这个数是几?

【反思】

这位老师的练习设计关注了全体学生, 从最基础的巩固练习、范围内倍数的写法, 到最后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 都说明这位老师既关注了知识也关注了学生的思维。但是这样的练习设计是纯知识性的, 并没有关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以及思维的训练, 缺乏层次感。首先, 第1题与第2题可以整合在一起, 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然地明白了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次, 第3题看似关注了学生的思维, 但作为新课后的练习也不是很合适。其实, 本节课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数学学习的思辨性。“倍数和因数”这节课, 应该关注“因数”写法中的“有序”思想, 如何将“因数”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写出来, 才是本节课练习设计最重要的关注点。

上一篇:地理学科优势下一篇:不可忽视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