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律的名义

2024-08-21

以法律的名义(精选12篇)

以法律的名义 篇1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打击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 腐败形式也花样翻新, 出现了很多披着合法外衣的新形式贿赂犯罪, 其中伴随公司制度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 国家工作人员以合办公司名义收受贿赂开始出现。在此背景下, 2007年7月8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了《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涵盖了10种新形式受贿案件, 并对新形式受贿犯罪及有关政策界限问题首次作出原则规范, 其中第三条就是专门针对国家工作人员以合办公司为名收受贿赂, 但由于《意见》规定的相对简单, 司法实践中的情况纷繁多变, 对于该条意见的理解与适用出现了一些争议。以下, 笔者就对《意见》第三条的两款规定分别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一、对于《意见》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意见》第三条第一款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 由请托人出资, ‘合作’开办公司或者进行其他‘合作’投资的, 以受贿论处。受贿数额为请托人给国家工作人员的出资额。”该款规定明确了出资过程中的受贿行为及受贿数额。由请托人出资与国家工作人员合办公司, 其实质是国家工作人员在与请托人合作成立公司的过程中, 收受请托人给予的股权。对于股权是否属于受贿罪的犯罪对象曾经出现过争议, 传统刑法理论中, 受贿罪的犯罪对象仅指“财物”, 不包括财产性利益, 虽然有人反对在没有对现行刑法做出修改的情况下, 就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将受贿罪的犯罪对象作任意地扩展, 否则, 就是对“罪刑法定”这一刑法基本原则的严重背离。[1]所以, 对于未实际出资的股东, 其股利分配请求权受到限制, 失去从公司分配股利的合法依据。因此国家工作人员是否实际拥有股权, 且其股权所对应的出资义务是否已经依法实际履行, 才是实际出资的含义, 而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国家工作人员是否向公司出过资。如当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了请托人给予的出资后, 实际拥有股权, 且股权所对应的出资义务也已实际履行, 当然有权利通过分红获取公司利润, 虽然其本人并未向公司出过资。否则, 在这种情况下, 请托人给国家工作人员的出资额已经记入受贿数额, 根据民商法原理, 股份分红是股权合法产生的法律孳息, 如果再将分红以受贿论处, 则属于重复评价。再如, 实践中受贿方常以先出资再抽逃的方式规避法律, 但股东未履行其缴纳出资的义务, 不属于实际出资, 没有权利参与公司分配利润。所以, 只有依据相关法律及刑法、民商法的理论统筹考量, 才能准确地理解“实际出资”的含义。

三、综述

对于《意见》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的适用, 关键在于理解“由请托人出资”, 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要件同时考量。对于《意见》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的适用, 关键在于理解“实际出资”, 以此判断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有权从公司分得利润。对于“由请托人出资”与“以合办公司名义获取利润”, 原则上不能同时以受贿论处, 记入受贿数额, 否则就有重复评价之嫌。在认定“由请托人出资”和“以合办公司名义获取利润”的性质时, 重点要放在认定“由请托人出资”的性质, 因为利润分配的合法依据是实际出资和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认定了出资的性质即可推出利润分配是否合法。总之, 依照《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三条办理国家工作人员以开办公司名义收受贿赂案件时, 要依据民商法关于股权及利润分配的有关规定和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考量国家工作人员收入的合法性;要根据刑法关于受贿罪的有关规定和受贿罪权钱交易的本质特征, 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惩处少数, 教育多数。○11

关键词:合办公司,贿赂,法律适用

参考文献

⑩参见严冬晖.股东未实际出资的法律问题研究, 2008.6.

[11]参见周道鸾, 张军.刑法罪名精释 (第三版) ,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年版, 第825页.

以法律的名义 篇2

一、无论项目部或项目经理是否以公司名义对外签订建筑材料买卖合同,只要有证据证实其材料送到公司名下的工地或者项目经理以公司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不论是否加盖公司印章),卖方在项目部或项目经理没有及时付款的情况下,必然会起诉公司,公司无法免责,因此,建议所有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均约定“本合同项下所有工程款必须全部支付到乙方(即宏厦公司)账户,开户行xxxxxxxxxx,账号xxxxxxxxxxxx,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均无权在甲方领取本合同项下的工程款,甲方违反本条约定的任何未进甲方上述账户的支付行为乙方均不予认可”。

二、对公司内部承包经营合同或内部管理合同,建议增加如下内容:“乙方(即项目经理)不得以甲方(宏厦公司)名义对外融资,未经甲方同意,也不得以甲方名义对外签订任何形式的买卖合同;甲方有权对乙方在履行合同中所有应当支付的款项(包括但不限于人工工资和社保福利、建筑材料款、设备租赁费、税费、工伤事故赔偿、对第三方损害赔偿等)适时进行监控,必要时有权扣留乙方的工程款或在乙方的工程款中直接予以支付,乙方工程款不足以支付造成甲方代付的,甲方代付后有权向乙方全额追偿,并要求甲方按乙方代付金额的50%支付违约金,甲方还应承担乙方为此支付的其他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保全费,调查取证费、保全担保费、律师代理费等)”。

三、对已经签订公司内部承包经营合同或内部管理合同而未对上述事项进行约定的,乙方要求以公司名义对外签订商业合同的,可由乙方以承诺书的形式对上述内容予以承诺,公司事先制定承诺书样本,由项目经理签字即可。

四、对项目经理本人就是开发公司老板或股东的,在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时必须签订补充合同,以补充合同形式载明如下内容:1,因甲方与乙方项目经理存在关联关系,故合同项下的工程款可不进乙方账户,由甲方与项目经理直接结算;2,应由乙方项目经理或乙方名义承担的任何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人工工资和社保福利、建筑材料款、设备租赁费、税费、工伤事故赔偿、对第三方损害赔偿等)均由甲方承担,如因甲方怠于履行上述义务,造成乙方代为支付或给乙方造成其他经济损失,乙方有权向甲方全额追偿,并要求甲方按乙方代付金额的50%支付违约金,甲方还应承担乙方为此支付的其他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保全费,调查取证费、保全担保费、律师代理费等)。

在签定公司内部承包经营合同或内部管理合同时必须约定:1,因工程发包方与项目经理存在关联关系,故合同项下的工程款可不进公司账户,由工程发包方与项目经理直接结算;2,应由项目经理或公司名义承担的任何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人工工资和社保福利、建筑材料款、设备租赁费、税费、工伤事故赔偿、对第三方损害赔偿等)均由项目经理承担,如因项目经理怠于履行上述义务,造成公司代为支付或给公司造成其他经济损失,公司有权向甲方全额追偿,并要求项目经理按公司代付金额的50%支付违约金,项目经理还应承担公司为此支付的其他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保全费,调查取证费、保全担保费、律师代理费等);3,工程发包方为项目经理的上述义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保证范围包括应由项目经理承担的所有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人工工资和社保福利、建筑材料款、设备租赁费、税费、工伤事故赔偿、对第三方损害赔偿等)、应当偿还公司的代付费用、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公司因项目经理违约而支付的其他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保全费,调查取证费、保全担保费、律师代理费等);保证期限自公司为项目经理代付之日起2年;4,上述2、3条的效力独立存在,不论公司内部承包经营合同或内部管理合同是否有效,上述2、3条均有效。

如项目经理要求以公司名义对外签订商业合同,则应由合同的另一方与项目经理和甲方与公司签订补充合同,明确约定应由乙方(宏厦公司)支付的所有款项均由甲方或项目经理本人支付,乙方不承担支付任何款项的义务。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尽管如此,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问题,仍然可能给公司造成损失,因此,建议:1,尽可能要求工程款全部支付到公司账户;2,加强监督和管理,对每个项目经理的经营状况和履约情况全面掌控,防止出现漏洞;3,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及时与我沟通和交流,加强改进。

代 云 松

以法律的名义 篇3

阿伦特在两种革命的比较中最后要得出的结论无非是:革命的暴力只能使用一次,如果革命后不建立一个有效的民主的法律与制度,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就會进入一个循环往复的继续革命的阶级斗争暴力运动之中不可逆转!

阿伦特在追溯“革命”的词源时说:“‘革命’一词本来是一个天文术语,由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而在自然科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科学用法中,这个词保留了它精确的拉丁文意思,是指有规律的天体运动……就像使天体在宇宙中遵循预定轨道运动的力量一样。没有什么比一切革命的行动拥有并为之着迷的观念,离‘革命’一词更远的了。换言之,他们以为,在宣告一个旧秩序必然死亡,迎接一个新世界诞生的过程中,自己是一名当局者。”是的,为了迎接那个革命的硕果——一个新世界的诞生,我们在不断美化革命的同时,遮蔽了它另一面的残忍和反动性。

一场“革命”如果没有一种法律和制度作为最终的成果,那这样的“革命”终将成为历史的绊脚石。这正是阿伦特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式的“革命”相比较,从而又揭露俄国十月革命的种种弊端的初衷所在。

反观中国百年来的“革命”,正如阿伦特所言:“从历史上看,注视在这一刻,大革命蜕变为战争,蜕变为内部的内战和外部的对外战争,刚刚取得胜利但还没来得及正式建构的人民权力也随之蜕变为暴力骚乱。”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内战中度过,满以为会赢得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是,新世界的主宰者则开始了对异端者的清剿,这就是阿伦特一针见血地指责法国大革命时总结出的获得权力者的思维方式:“因为,接下来的就是‘允许为革命而行动的人’为所欲为。”所以,“如何防止昨天的穷人一旦暴富,就发展出自己的行动规则,将它们强加于政治体之上,这些忧虑来自今天,它们在十八世纪是不存在的。”用阿伦特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推动一场“革命”走向真正民主与法制的关键就在于采用美国“革命”的法理式立国方式,而非仅凭情感和情绪治国的歧途:“美国革命的方向始终是致力于以自由立国和建立持久制度,对于为此而行动的人来说,民法范围以外的任何事情都是不允许的。由于痛苦的即时性,法国大革命的方向几乎从一开始就偏离了立国进程;它取决于从必然性而不是从暴政中解放的迫切要求,它被人民的无边痛苦,以及由痛苦激发的无休无止的同情所推动。在此,‘允许为所欲为’的无法无天依然源自于心灵的感情,感情的那种无限性推波助澜,将一连串无限制的暴力释放出来。”此言妙哉!

20世纪的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革命后”与“后革命”的文化运动战争中度过的,从“富田事件”、“延安整风”、“内战”再到“镇反”、“反右”、“文革”,无不是在个人的集权之下,无视人民之痛苦中度过的。人民的权力又变成了“为革命而行动的人”“继续革命”的战斗号角。这种“革命”俨然是以牺牲人性和自由为代价的。因此,伟大领袖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理论,就成为革命行动者的最高指示和至理名言,它至今依然渗透在许多执政者的理念之中还浑然不觉。

阿伦特在两种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比较中,所要述说的核心观念是很明确的——依靠同情和怜悯穷人的大众革命是不可靠的,同时也是拯救不了穷人的,因为这种“革命”不是以人性为基础的:“从法国大革命之日起,正是革命者们感情的无限性,使他们对现实一般而言都麻木不仁,具体而言是对个人麻木不仁。这一切都令人难以置信。为了他们的‘原则’,为了历史进程,为了革命事业本身,他们将个人牺牲掉而毫无悔意。这种对现实充满感情的麻木不仁,在卢梭本人的行为中,在他极度的不负责任和反复无常中,已然相当明显,但只有当罗伯斯庇尔将它引入法国大革命的派别冲突之中,它才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因素。”毫无疑问,阿伦特对罗伯斯庇尔和卢梭在法国大革命以及启蒙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没有予以充分的肯定,反而是否定了这种“革命”给社会,以及后继的“革命”带来的种种弊端。说实话,对于伟大的启蒙主义者卢梭,我是不愿意否定他所缔造的启蒙思想和理论的,可是,在两种立国制度的选择中,我似乎更倾向于阿伦特,因为历史告诉了我们,启蒙一旦被“革命”所利用,就很可能产生“异化”!从而背叛人性与自由。

罗伯斯庇尔最后的预言证明了启蒙失败的原因:“我们将会逝去,不留下一抹烟痕,因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错过了以自由立国的时刻。”这一悖论恰恰证明了启蒙被盲目的革命绑架上暴力的战车后所引起的灾难性后果的历史事实。

当“无产者失去的锁链”成为革命的原动力的时候,革命凭借着激情夺取了政权,但是,当无产者打开了旧有的贫困镣铐时,是否会被一幅新的枷锁所替代呢?如果说马克思是继承了罗伯斯庇尔的革命理念,并发扬光大成阶级斗争的学说,那么,列宁在彷徨中又折回到这一路径上来的话,斯大林则是创造了阶级斗争的革命最极端的模式,而中国在50年代到70年代也步斯大林之革命模式,造成了这种极端革命灾难性后果。在这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世界革命环链中,深受其害的是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当然,更有甚者,像柬埔寨“红色高棉”革命领袖布尔布特那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更印证了这种革命伦理的灾难性后果。

在欧美学界,“人民”与“大众”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民主的象喻,后者却是“乌合之众”的代名词。

所以,阿伦特说:“从理论上说,其中最重要、最有害的是将‘人民’与大众混为一谈……”在这里,“人民”是有觉悟的“公民”,是有独立见解的自由人;而“大众”却是一群蒙昧的精神奴隶,是鲁迅笔下受了“精神奴役创伤”的阿Q,是极易被虚幻的革命果实所诱惑的群氓——希特勒利用大众的激情缔造了“党卫军”;斯大林蛊惑大众而制造了大清洗的工具“契卡”。还有我们中国的“红卫兵”,它存在于许多人的血脉之中,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就会有森林般的红袖标举起,“乌拉!”“万岁!”的口号就会回荡在红色革命的大地上。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以物流的名义 篇4

现在冠以“名义”干事是“潮”, 其即可使障眼法, 又显得冠冕堂皇。比如, 以慈善的名义让你捐款, 以快速省时的名义停开特快、直快列车。可最近被地球人都知道的那点事儿一闹腾, 这障眼法失灵了, 名义背后的蹊跷事大白于天下——敢情红十字会要钱, 高铁要命呀。那么, 以物流的名义背后有哪些蹊跷事呢?读者您且听我慢慢道来。

种种迹象表明, 物流“火”了!物流“火”得出奇!

国家出台政策推动物流业的同时, 也有人浑水摸鱼, 以物流的名义干着物流以外的事情, “物流”成为了他们谋求暴利的华丽外衣。

在江南某地参加一个钢铁物流论坛时, 与一位嘉宾闲聊, 当问及当地钢铁仓储的赢利模式是什么时, 这位嘉宾瞪眼看着我半晌没有回答, 我用疑惑的眼神期待着他回答, 因为中国钢铁业自2008年金融危机便面临着转型压力, 从那时开始, 钢铁企业便走入了微利甚至亏损的时代, 寻找出一条确实可行的新的赢利模式, 乃是我一直想探求的内容。

嘉宾可能看出我的虔诚便向我爆料:“当地钢铁的产销量和库存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你知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我一头雾水, 难道这些的房子盖得都像是鸟巢一样是钢结构的吗?这位嘉宾神秘地笑了笑:“套取银行贷款。”钢材质押到仓库里之后从银行那里就可以套取到资金, 这些资金转眼就流到了民间金融市场。江南一带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民间金融发达, 民间借贷的利率年息可达24%, 温州甚至达到月息60%, 年息100%。看着我惊讶的神情, 他反问我:“哪一个仓储企业能有如此高的利润?”

原来以物流的名义竟能衍生出高利贷!嘉宾告诉我江南一带为什么民间资本市场异常兴盛活跃, 原因就是国家银根收紧时, 银行贷款首先要满足政府项目和大企业的需求, 小企业求贷无门, 为了生存只好忍痛去借高利贷。

此时, 会场的演讲者发言完毕, 听众鼓起热烈的掌声, 我们的谈话也被打断。这些在台上不能说的话, 其实圈内人都心

以物流的名义

知肚明, 只是不便明言。有市场需求, 就会有“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 别人犯不着犯愣揭黑幕, 得罪人。

做了几年记者, 多少对钢铁业有所了解, 我知道在钢铁企业“十二五”规划中, 第一个目标是做大, 第二个是做精, 第三个是做强。随着《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等政策出台, 钢铁企业纷纷涌入物流板块, 并以极大的热情兴建钢铁物流园, 目前在建和待建的钢铁物流园已超过百家。

钢铁企业发展物流业的目标颇为壮观, 它们并不囿于建立钢材深加工配送中心, 而是要做“大物流”——集钢材仓储、加工配送、钢材交易、钢材集散、电子商务、银行信贷、网络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钢铁物流园区。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 物流业本身利润微薄。对于钢铁企业来说, 大力发展物流的要旨并非延伸产业链, 而不过是以物流的名义跻身这轮借土地增值而大赚一笔的新圈地运动。

一位参与投资物流园的国企战略部负责人曾对我说, 物流园本身是一个低收益率项目, “在物流园中, 仓储、装卸、运输配送、国际货代、加工所带来的收益比较稳定, 但利润也很低。”

人们不禁要问, 钢铁企业诸多投资几十亿、上百亿的物流园项目, 究竟靠什么赚钱?

与我聊天的那位嘉宾告诉我, “提供增值服务带来的盈利只是钢铁物流园盈利的一个方面;此外, 钢铁物流园还可以通过出售整栋或部分高档写字楼作为入驻企业的办公场所获利。”目前许多企业在借兴建“钢铁物流园区”之名, 开展“五个一工程”——圈一块地, 盖一排楼, 卖一些房, 招一批商, 赚一笔钱。“我们此前投资了两个钢铁物流园, 看重的并不是物流园本身带来的盈利, 而是物流园占用的

广角

土地升值。”向我爆料的嘉宾坦言, “土地能够带来更为巨大的利益, 这也是钢铁企业追求大规模物流园的根本原因, 而且, 以物流园的名义圈地更方便。”

以物流的名义进行圈地并不少见, 之前已有借物流园之名进行圈地的新闻见诸于报端。一个非官方的统计数字表明, 物流园区的闲置率达到了60%, 这个数字虽不是出自官方统计, 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流园区的圈地倾向。爆料的嘉宾向我透露, 物流园区的土地价格, 只有房地产开发土地价格的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 这是块金砖大家岂能不抢!”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三山国际物流园区, 早在2004年就进行了立项规划, 时至今日, 这个物流园所在的三山新城已改头换面, 变成了“休闲商务创意产业城”。三山物流园区的改头换面并非孤例, 总投资达110亿, 号称中国最大物流基地的北京物流港已经透出了楼盘销售信息。仅是媒体已曝光了多起案例, 更不知全国还有多少土地, 以物流的名义被圈地后满目荒夷, 抑或正在等待升值再转让喽。

站在地产公司的角度, 传统的物流显然不是他们投资开发的方向, 在他们看来物流地产的核心仍然是在地产本身, 而以物流的名义圈地, 正是跨界经营的好办法。

物流从未向现在这样“火”, 可能都是想借“东风”的缘故吧。其实真正从事物流的企业日子很艰辛, 一家5A级物流企业在北京的分公司一年纯利润还不到100万, 那些削尖了脑袋挤进物流圈的, 恐怕不是为了这点钱吧。

以法律的名义 篇5

案情简介:

银行与甲企业签订了借款合同,银行根据甲企业的指令将贷款直接付给实际用资人乙企业,后乙企业向甲企业出具还款计划,偿还了部分款项,并发函给甲企业承诺上述款项系其所用,发生诉讼一切损失由其承担,后甲企业、乙企业均未能还清贷款,银行提起诉讼,要求甲企业、乙企业共同还款并承担连带责任。甲企业辩称其并非真正用款人,不应承担还款责任。

笔者认为:一般来讲,名义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形成借贷法律关系,实际用资人与名义借款人、银行之间又形成其他法律关系。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应由名义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至于实际用资人与名义借款人、银行之间的其他纠纷应另案处理。

最高法院2个类似判例持有上述观点。

1、借款合同关系不因实际用款人为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人而改变原有的借贷法律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02)民二终字第207号民事判决书本院认为:中科信公司虽然与南通投资公司签订了债券承销协议,但并未实际履行,而是直接将1940万元人民币分别汇入长城公司和诚信公司的帐户,形成了事实上的借贷法律关系。南通投资公司与该笔款项的借贷无关,不应承担偿还责任。鉴于中科信公司将其中的1455万元作为长城公司的项目投资款直接汇入诚信公司帐户,系根据长城公司给其出具的划款申请代其划入的,故应认定该1455万元系长城公司所借。作为上述款项实际使用者的诚信公司虽然向中科信公司出具还款计划,偿还了部分款项,并发函给长城公司承诺上述款项系其所用,发生诉讼一切损失由其承担,但上述行为并不能改变中科信公司与长城公司之间形成的借贷法律关系。诚信公司与长城公司之间形成的是另一法律关系,与本案并不构成必要的共同诉讼。

2、对于借款合同纠纷与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不可合并审理并互相抵消债务,依资金流向追加诉讼当事人,只审理借款关系即可。

中国建设银行太原市并州支行与山西南都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上诉一案(最高人民法院[2004)民二终字第23号民事判决书)。

最高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系美元贷款合同纠纷。案件争议焦点为,深圳国投公司应否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到本案中来,该公司在本案中应否承担民事责任。并州支行起诉请求南都公司偿还两份美元贷款合同项下的贷款,南都公司抗辩其并非真正用款人,不应承担还款责任。原审判决应当围绕该借款合同法律关系进行审理,查明南都公司是否将所有贷款予以偿还,明确该公司的民事责任。但是,原审判决依据南都公司的抗辩理由,将本诉的借款合同法律关系抛开,转而审理并州支行与深圳国投公司之间的美元存款合同关系,确认深圳国投公司所收取的1831766.39元系违法收取的高息,并判令深圳国投公司承担返还责任。原审判决对该笔款项的认定偏离了本诉法律关系,超出了原审原告并州支行的诉请范围,证据采纳方面亦不符合我国民事诉讼的有关法律规定,缺乏法律和事实依据,本院予以纠正。深圳国投公司有关其不应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到本案中来的上诉理由成立,本院予以支持。对该笔欠款,应由南都公司自行承担偿还责任。如果南都公司因该笔款项与深圳国投公司存在争议,应由南都公司另案起诉。

——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编:《民商事审判指导》2004年第2辑(总第6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200页。

附:承办法官对本案事实与法律的分析本案是并州支行依据其与南都公司的两份美元贷款合同提起的诉讼,根据南都公司在一审中对并州支行的抗辩(该公司并非实际用款人,应由实际用款的两汽巴公司及深圳国投公司承担还款责任),原审法院列了三个第三人,并由本诉的借款合同关系到货币调期协议、保证金存款关系及美元存款关系,均进行了审理,作出由其中一个第三人深圳国投公司承担主要还款责任的判决。

深圳国投公司就本案实体与程序均提出了上诉。而并州支行因未交纳上诉费不具有上诉人地位。围绕深圳国投公司的上诉意见,首先应当解决的是程序问题,即该公司应否作为第三人加入到本案中来;其次是实体问题,即该公司应否承担还款责任、承担多大范围的还款责任。’

关于深圳国投公司在本案中的诉讼地位(并州支行对另外两家汽巴公司也提出了同样异议,只是二审对此不予审理罢了)。原审被告南都公司在一审中的抗辩涉及其与深圳国投公司及两家汽巴公司的关系,以及三个第三人与并州支行的关系。如何处理借款合同资金流向上之当事人的诉讼法律地位,二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法院只应审理原、被告之间的借款合同关系,查明并州支行与南都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委托贷款关系(这是南都公司抗辩的根本原由所在)、款项是否贷出以及是否如数偿还等事实,即可认定民事责任;至于被告南都公司在一审中的抗辩,应另案解决,可由南都公司另行起诉第三人。第二种意见是,不告不理原则,决定了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被动性,贷款人起诉请求借款人偿还借款,借款人抗辩应由其他实际用款人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必须审理该抗辩是否成立。尽管深圳国投公司与并州支行的存款合同关系与本诉的借款合同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但是,该存款合同之签订履行情况与该借款合同是否属于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直接相关,深圳国投公司(及两家汽巴公司)与本案存在利害关系,故原审法院依南都公司请求,将深圳国投公司(及两家汽巴公司)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追加到本案中来,并不违反国家的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深圳国投公司关于原审判决将其列为本案第三人、超越原审原告诉讼请求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应支持。需要说明的是,有证据表明,还应当将万海公司与华夏银行列为第三人,才能真正调查清楚本诉两笔款项的实际责任人,只是鉴于并州支行没有上诉人的法律地位,该行对其与两家汽巴公司关系的异议,二审不予审理,因此,二审只应围绕深圳国投公司所收取的183万余元,审理并州支行与深圳国投公司的美元存款关系以及深圳国投公司与南都公司的财务顾问协议。

在讨论过程中,考虑到第二种意见下的最终判决将可能对诸多法律关系中某个环节法律关系中可能发生的诉讼产生影响,且列第三人过多导致法律关系过于复杂,反而不易分清责任,最后,最高法院判决采纳了第一种意见,即只审理深圳国投公司的上诉请求,认定该公司不应成为本案第三人,其民事责任的有无,有待于南都公司另行起诉决定。这样一种审判思路,实际意味着对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不应依资金流向无限追加诉讼第三人,只审理借款关系本身即可。

——李京平:《借款合同纠纷能否依资金流向追加诉讼当事人——中国建设银行太原市并州支行与山西南都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上诉一案》

(一)基本案情

2011年1月1日,被告王栓为了农业经营需要,向原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支行请求贷款。因根据原告有关农户小额联保贷款的政策规定,对每一农户发放贷款额度为50000元,被告王栓为筹集更多资金,遂找到亲戚王军、曹利霞,请求组成联保小组向原告贷款,承诺全部本息由自己个人归还。出于亲戚关系考虑及王栓的承诺,被告王军、曹利霞便分别以自己名义与原告办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申请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户贷款借款合同》、《记账凭证》等相关贷款手续,而原告所发放的银行卡则均由被告王栓一人领取。同时出于原告要求,原告与被告马小宁签订了农户联保补充协议,约定马小宁自愿为被告王栓向原告借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王栓还为王军、曹利霞找到了马丽、张强作为其各自贷款的保证人,原告向被告王栓、王军、曹利霞分别贷款50000元,约定贷款年利率13.5%,借款时间为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还款方式为借款前八个月按月偿还当月利息,不还本金,后四个月按照等额本息还款方法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后借款到期后被告王栓仅偿还了前八个月的利息,剩余贷款及利息均未偿还。原告遂起诉至法院,要求被告王栓、王军、曹利霞及保证人马小宁、马丽、张强承担贷款的归还责任。

(二)裁判结果

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根据被告王栓、王军、曹利霞与原告签订的贷款合同,被告王栓、王军、曹利霞对各自贷款的金额偿还责任,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但是从被告王栓庭审中的陈述能够证实,被告王军、曹利霞的真实意图是出面代被告王栓借款,而不是自己借款。被告王军、曹利霞及保证人辩称所发放资金均由被告王栓一人领取,被告王栓系该贷款资金的真正受益者,实际借款人应为被告王栓,被告王军、曹利霞为名义借款人不应承担还款责任。本案争议的焦点问题就是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责任的承担问题。虽然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应由名义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实际借款人与名义借款人之间的纠纷可另案处理。但被告王军、曹利霞对贷款也有过错,被告王军、曹利霞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对使用自己本人身份资料并亲自与原告签订借款合同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当能够预见,因此应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虽然被告王栓同意一人承担归还责任符合法律规定,但是从更好的维护金融安全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被告王军、曹利霞应承担连带归还责任为宜。作为连带保证人在补充合同中签字的马小宁、马丽、张强应承担相应的保证责任。

(三)典型意义

首先,符合法律规定且充分尊重了当事人自由处分权。本案中由于原告方面政策性规定,被告王栓自身通过农户小额贷款无法筹集到自己所需金额,为达到筹集更多资金,才通过亲戚名义出面借款。事实上,原告在实务操作中对该情况已经知晓并默许。因为银行卡及资金均是由被告王栓一人领取,被告王军、曹利霞仅仅是履行相关手续办理。根据谁受益谁担责原则,被告王栓应承担归还责任。本案实际借款人被告王栓愿意承担该笔贷款的全部还款责任,被告王栓承担贷款的全部归还责任系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

其次,能够有效地维护金融秩序与安全。本案中实际借款人被告王栓愿意承担该笔贷款的全部责任,由被告王栓承担贷款的全部归还责任虽然尊重了当事人意思自治且符合法律规定,但如果不对名义借款人王军、曹利霞予以必要的警示,则难免让别有用心之人有可乘之隙,那么既会有损法律权威又会有害金融安全。被告王军、曹利霞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对使用自己本人身份资料并亲自与原告签订借款合同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当能够预见,因此应承担所产生的不利法律后果。

再次,该判决有效的避免诉累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情法间的平衡。因被告王军、曹利霞与原告间的借贷及与被告王栓间的贷款系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律关系,如果单纯地判决由名义借款人承担责任,既然通过释法明理让当事人服判息诉,但当实际借款人仍未向两名义人归还借款时,那么利益受损的王军、曹利霞必然通过诉讼途径向被告王栓主张弥补,形成诉累。

贷款到手后又转手借给别人,当银行找到自己要钱时,却以借款不是自己所用为由拒绝还款。2月21日,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自己借款他人用的借款合同纠纷案,判决借款合同上的借款人归还借款。

李远与张静是生意场上多年的合作伙伴。2012年3月,张静由于资金周转急需20万元,但因其不符合借款申请条件,希望李远能代为出面向银行借钱。张静承诺,只要李远在借款合同上签字,借款及利息均由他来负责偿还。因碍于情面,李远很爽快地答应了张静的请求,出面替张静在银行借款合同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合同约定,借款期限1年。合同签订后,银行按合同约定向李远发放了20万元贷款。拿到20万元后李远随即就交给了张静。之后,张静按期归还了部分银行利息。但自2012年9月20日起,该借款已有多期利息未能偿还。银行依据借款合同约定,20万元借款提前到期,并起诉至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要求判令李远立即归还借款本金20万元及相应的利、罚息。

庭审中,李远辩称,虽然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是事实,但20万元的借款实际上是张静使用的,他本人只是签了个名字,只属于名义上的借款人,银行不应该起诉他,而应起诉实际用款人张静,借款本金及利息也应由张静偿还。

以独立的名义 篇6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母亲早逝,8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爱米莉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当过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和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刻薄与歧视而放弃了这条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并前往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虽然创办的学校因无人就读而以失败告终,但在意大利的经历却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简·爱》写于1846年,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说。该书于1847年秋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随即在次年又相继两次再版。夏洛蒂·勃朗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由此进入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

分享经典

【读书人语】简是个穷牧师的女儿,出生后不久父母就相继去世,她被舅父里德先生收养。舅父临终前把简托付给舅妈里德太太。可是里德太太并不喜欢简,对她百般虐待。一天,简因为反抗表兄的欺辱而被里德太太关进了黑暗的红屋子里。简一个人呆在里面,不停地胡思乱想。

我心里突然闪过一个古怪的念头。我毫不怀疑——从不怀疑——要是里德先生还活着,他是准会待我很好的。接着,我坐在那儿眼望着白色的床和昏暗的四壁,偶尔还不由自主地转眼去望一望隐隐发亮的镜子,渐渐想起了我曾听说过的故事,说坟墓里的死人因为不甘心别人违背他们的遗愿,会重返世间来惩罚背信弃义者,为被虐待的人报仇。我觉得,里德先生的灵魂为他外甥女受到亏待而着恼,就说不定会离开他的住处——不管是在教堂的墓穴里,还是在死人所在的阴世间——而在这间卧室里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擦掉眼泪,忍住啜泣,生怕任何强烈悲痛的表现都有可能招致某种超自然的声音来安慰我,或者在昏暗中引来一张光晕围绕的脸,带着怪异的怜悯表情俯视着我。按理说这种念头能给人安慰,可我觉得要是真的实现了却会十分可怕,因此我拼命打消它,竭力镇定下来。我甩开挡在眼前的头发,抬起头,尽量壮起胆来四面望望这间黑暗的屋子,就在这时,一线亮光射到了墙上。我疑惑这会不会是从百叶窗缝里透进了一缕月光?不对,月光是静止不动的,而这亮光却在闪动,我正注视着它时,它就一下闪到了天花板上,在我头顶上晃动。要换了现在,我准能马上猜想到,那道亮光十有八九是有人正穿过草地时手里拿着的灯发出来的,可当时,我一心只防着怕人的事,激动得全身神经紧张,竟以为这道迅速跳动的光正是阴间来的某个鬼魂的先兆。我心直跳,头发晕,耳朵里充满着一种声音,我认为是翅膀的扑动声,仿佛有什么东西来到了我近旁,我感到压抑,透不过气来,再也忍受不住了。我冲到门边,不顾一切地拼命摇锁。外面走廊里有脚步声奔过来,钥匙转动一下,蓓茜和阿博特走了进来。

“爱小姐,你不舒服了吗?”蓓茜说。

“闹出多大的声音来!差点把我震聋了!”阿博特嚷道。

“带我出去!让我到育儿室去!”我喊着。

“干吗?有什么伤着你了吗?你看见了什么吗?”蓓茜接着追问。

“啊呀!我看见了一道亮光,我觉得鬼就要出现了。”说着我已抓住了蓓茜的手,她也并没有缩回去。

“她大声叫嚷是故意的,”阿博特有点厌恶地断定说,“而且嚷得多凶啊!要是她真有什么大的痛苦倒还可以原谅,可她不过是存心要让我们都跑到这儿来,我知道她那套鬼把戏。”

“这都是怎么回事?”另外又有个声音专横果断地说,跟着里德太太独自顺走廊走来,松开的帽带飘动着,长衣沙沙作响。“阿博特,蓓茜,我想我已经吩咐过,叫你们让简·爱一直呆在红屋子里,直到我自己来找她。”

“可简小姐叫得挺响啊,太太。”蓓茜辩解说。

“让她去。”这是唯一的回答。“松开蓓茜的手,孩子,放心吧,你想靠这些办法逃出屋子是办不到的。我最讨厌作假,特别是小孩子。我有责任让你明白,耍花招是没有用的,你这样反而得在这儿多呆一个小时,而且只有你完全认错不再犟,我才会放了你。”

“哦,舅妈,行行好!饶了我吧!我实在受不了……用别的办法惩罚我吧!这会要了我的命的……”

【读书人语】直到简昏了过去,里德太太才把她放了出来。不久以后,简就被送进了洛伍德孤儿院。这里名义上是一所抚养孤儿的慈善学校,实际上却是一座摧残儿童的人间地狱。简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苦熬了八年。18岁时为自食其力,她离开学校,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在那里她认识了男主人罗切斯特——一个个性强烈、脾气火爆但内心却深藏着痛苦,具有神秘色彩的男子。

桑菲尔德庄园不断发生着奇怪的事。这所房子的三楼住着一个疯女人,有时发出一阵阵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声,简确信这女人就是罗切斯特雇来的女裁缝格雷斯·普尔。

罗切斯特经常参加各种舞会,并向一个贵族小姐布兰奇献殷勤,还把布兰奇小姐请到家里来玩。这时简已意识到自己对男主人产生了感情。一天,罗切斯特外出,来了个吉卜赛人给客人们看手相,当轮到简时,她发现这个蒙头盖面的神秘人物其实就是罗切斯特自己装扮的,他想借此试探简的感情。

不久,里德太太派人来找简,要见她一面。简回到舅母家中,垂危的里德太太给她一封信,这是三年前简的叔父从马德拉寄来的,向里德太太探听侄女的消息,想把遗产赠给简,里德太太谎称简已在孤儿院染上伤寒去世,直至临终前,她才良心发现,把真相告诉了简。

简又回到桑菲尔德,却听到罗切斯特要和布兰奇结婚的消息。简有些失望,就到花园里散心。在这里,她遇到了罗切斯特,并得知他结婚后自己将被送往爱尔兰康诺特省的苦果山庄时,简有些激动和难过,眼泪也夺眶而出。

我一边听,一边很厉害地啜泣起来,因为我再也压制不住我心中的感受了。我不得不听其自然,痛苦难言得从头到脚都打起哆嗦来。等我说得出话来时,也只能表示我强烈的愿望,但愿我从未出生,从未来到过桑菲尔德。

“因为你离开它感到难过?”

我心中的悲伤和爱所激起的感情爆发,正在渐占上风,正在竭力要左右局势,要求能压倒一切,战胜一切,要求存在、扩张,最后成为主宰,是的,——还要求公开说出来。

“我离开桑菲尔德感到伤心。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这儿过了一段愉快而充实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一段时间。我没有遭践踏。我没有被吓呆。没有硬把我限制在头脑较低下的人中间,排斥在与聪明、能干、高尚的心灵交往的一切机会之外。我能跟我敬重的人面对面地交谈,跟我所喜爱的,—— 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我认识了你,罗切斯特先生,一旦感到我非得永远跟你生生拆开,真叫我感到既害怕,又痛苦。我看出了非分手不可,但这就像是看到了非死不可一样。”

“你从哪儿看出了非这样不可呢?”他突如其来地问。

“哪儿?是你,先生,让我明明白白看出来的。”

“在什么上面?”

“在英格拉姆小姐身上,在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女人——你的新娘身上。”

“我的新娘!什么新娘?我没有新娘!”

“可是你就会有的。”

“对,——我就会有的!——我就会有的!”他咬牙切齿地说。

“既然这样,我就非走不可了,你自己亲口说过的。”

“不,你非留下不可!我发誓非得这样,——这个誓言是算数的。”

“我跟你说,我非走不可!”我有点发火了似地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个机器人?——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受得了别人把我仅有的一小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仅有的一滴活命水从我的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赋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

“到我身边来,简,让我们彼此好好解释、互相理解一下吧。”

“我永远不再到你的身边去了,我已经被生生拆开,再也回不来了。”

“可是,简,我是唤你来做我的妻子,我打算娶的只是你。”

我不做声。我想他准是在捉弄我。

“来吧,简,——过来。”

“你的新娘拦在我们中间。”

他站起来,一步跨到我跟前。

“我的新娘是在这儿,”他说着,再次把我拉向他怀里,“因为比得上我、像我的人是在这儿。简,你肯嫁给我吗?”

我仍旧默然不答,我仍在挣脱他,因为我还是不相信。

“你怀疑我吗,简?”

“完全怀疑。”

“你一点儿也不相信我?”

“一点儿也不。”

“我在你眼里是个撒谎者吗?”他激烈地说,“爱疑心的小鬼,我非叫你相信不可。我对英格拉姆小姐有什么爱情呢?没有,这你是知道的。她对我有什么爱情呢?没有,这是我已经煞费苦心证明了的。我先想法把一个谣言传到她耳朵里,说我的财产还不到人家猜想的三分之一。然后我出场来看看后果如何。后果是她跟她母亲全都冷淡起来。我决不会——也不可能——娶英格拉姆小姐。是你——你这古怪的,你这几乎不像是尘世的小东西!——我才爱得像爱自己的心肝。你——尽管又贫穷又低微、既不美又矮小,——我还是要请求你答应我做你的丈夫。”

【读书人语】就在这个美丽的仲夏夜,简接受了罗切斯特的求婚。可是就在他们要举行婚礼时,梅森先生闯进教堂,宣告这场婚姻的非法性。原来,一直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尽管罗切斯特一再向简解释,他从来就没有爱过那个疯女人,他与她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恳求简留下来和自己在一起,但简还是毅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

离开桑菲尔德后,简独自在凄风苦雨中流浪,受尽折磨,几乎饿死野外,幸亏圣约翰兄妹及时搭救,简才保住了性命。圣约翰希望简做他的妻子,并与他一同去印度传教,但简依然深爱着罗切斯特。就在圣约翰一再催逼她去印度时,简听到了来自罗切斯特的心灵呼唤。

“简!简!简!”接着就什么也没有了。

“天哪!那是什么呀?”我气也透不过来地说。

我很可以说:“那是在哪儿呀?”因为它不像是来自房间里,——不像是来自屋子里,——也不像是来自花园里;它既不是从空中传来,——也不是发自地底,——也不是从头顶上降下。我听见了它,——它到底是在哪儿,从何处传来,这是永远也无法知道的了!但它是人的声音,——是一个熟悉的、亲爱的、牢记不忘的声音,——爱德华·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的声音;而它是在痛苦和悲哀中,狂野、凄惨而急切地呼喊出来的。

“我来了!”我喊道。“等着我!哦,我就来!”我飞奔到门口,朝过道里望望,那儿一片漆黑。我跑到外面花园里,那儿空无人迹。

“你在哪儿呀?”我喊着。

泽谷那一边的群山送来了隐约的回声——“你在哪儿呀?”我倾听着。风在枞树间低声叹息,周围只有荒原的僻静和午夜的沉寂。

“去你的迷信吧!”当这个黑黢黢的幽灵刚刚在大门前黑沉沉的紫杉树边一露头,我就议论说。“这并不是你玩的鬼把戏,也不是你的法力,而是大自然起的作用。她被唤醒了,做出了——倒不是奇迹,而是最大的大好事。”

我挣脱了一直跟着我,而且直想要拦住我的圣约翰。这次轮到我占上风了。我的力量在起作用,在发挥威力了。

【读书人语】随后简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回到了桑菲尔德。可是那里已变成了废墟。原来疯女人放火烧了庄园,自己也葬身火海。罗切斯特为救她被火烧伤,失去了左臂,双目也失明了。但此时的简与罗切斯特对于门第与财产这些身外之物已全不计较,两位有情人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两年后,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治好了,看到了简为他生下的第一个孩子……

【编后语】

经典诵读:以文化的名义 篇7

———季羡林

这段话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对儿童经典诵读意义的评价。当下, 儿童经典诵读如季老所言, 正以文化的名义, 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实验学校, 便是一所大力提倡经典诵读的学校, 并通过三年多的实验, 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经典诵读:传承文化

(一) 因热爱, 我们高度重视

学校发展, 需要有自己的特色。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我们, 站在崇拜文化、传承文化的认识高度, 选择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实验, 挂牌成为全国第十二所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示范学校, 没有半点沽名钓誉的噱头, 而是实实在在觉得:经典诵读是继承和弘扬文化的最佳桥梁。对学生而言, 经典诵读“以母语的源头文化滋养童蒙心性”, 学生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得到品德、意志等综合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受益终生。学校成立了经典诵读工作小组, 加大了资金投入;每期考虑工作安排、制定工作计划时, 把经典诵读与德育、教学融合一体;先后选派多名教师参加“经典诵读”省级培训、国家级研讨;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台湾王财贵教授的专题讲座录像, 聆听中华文化经典研究交流中心主任刘孝听教授的报告;还通过告家长书、在家长会上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和方式等途径唤醒家长一同参与。

(二) 为传承, 我们努力践行

⒈经典课, 校园琅琅读书声

经典诵读, 首先需要解决读什么内容、什么时间读、怎么读三个问题。学校给每位学生发放了经典读本, 每班每周开设了一节经典课, 配备了两位专职授课教师, 分年级教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和唐诗、宋词等经典内容;每班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经典诵读时间, 由班主任组织诵读, 并把诵读情况登记在“经典伴我成长”记载本上。每堂经典课, 每天的经典诵读时间, 老师们精心组织, 形式多样,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诵读兴趣和效果。这两个时间, 是本校学生诵读经典的主要时间。每一天, 诵读经典的琅琅书声会在校园准时响起, 那播种在学生心田的, 便是文化的种子。

⒉经典操, 校园亮丽风景线

除了读诗, 我们也在小课堂“舞”诗, 还先后编排了两套集体经典舞蹈和一套经典操。现在做的这套经典操, 所选音乐由吟唱的《三字经》和唐诗组成, 前后配上了学校自编的诵读词, 极富经典意韵, 并且演绎这套操的动作融合了韵律操和校园舞的特点。每天阳光体育活动时间, 全体学生舞动诗文, 感受着经典魅力。经典操, 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⒊读书节, 阅读诵读相得益彰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读散文使人宁静, 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阅读不仅与诵读一样能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还能提高诵读效率。本校有属于自己的读书节。上半学期读书节开幕日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下半学期是9月25日“鲁迅诞辰日”。2009年下半期读书节有五个系列小活动:名人故事引路———揭开序幕、我的书籍我作主———集体捐书、流动的图书———潜心读书、我们的学校———作文竞赛、享受读书———感言征集, 全校师生共捐献图书五千多册。现在, 漫步校园, 到处是手捧书籍潜心阅读的身影。

⒋课题研究, 诵读进一步深化

我们把诵读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 以研促读, 以读促研。课题的名称是“利用三个课堂提高经典诵读效率的研究”, 目前已进行一年。通过这一课题研究, 我们希望整合“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三个课堂优势, 探索诵读内容, 设计诵读活动, 创新诵读方法。

(1) 丰富校本课程。除了文学作品, 琴、棋、书、画、音乐、武术等都是中华经典文化的组成之一。因此, 在校本课程建设上, 除了经典课, 我们还开设了棋艺、舞蹈、武术、管弦乐、绘画、书法等选修课, 让孩子全方位接触经典, 各方面特长得到发展。

(2) 不断推出诵读活动。2009年6月份, 全市经典诵读实验工作会议召开时, 本校作为观摩现场之一, 通过班级午间诵读和陈婷老师执教的经典课《鹅》向与会代表展示了课堂中丰富的诵读活动。从学校及社会诵读活动看, 我们先后举行过经典知识大比拼、第一届和第二届经典美文诵读、“经典与我们同行”钢笔字比赛、“读经典悟经典学做人”《论语》心得征文、辩论赛等大型活动。2008年上学期, 学校精心策划了一台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六一晚会在益阳大剧院上演。2007年下学期元旦文艺汇演、2009年全市经典诵读实验工作会议, 本校都编排了与经典诵读有关的精彩文艺节目。本校学生参加赫山区美文诵读比赛和演讲比赛, 一次获一等奖, 一次获唯一的特等奖。

(3) 探索诵读方法。我们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传统诵读原则, 崇尚“素读”, 不追求理解深度, 不作精细讲解, 只在乎背诵的熟练。我们也学着把“平上去入”的音律引入诵读, 像唱歌一样读诗。当然, 在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中, 我们也逐渐有了适合本校学情的学习方法, 如编手指操诵读、在跳皮筋等课间游戏中诵读等。我们还建立了评估机制, 对学生诵读进行段位制评估, 使经典诵读不流于形式。

(三) 再品味, 我们继续思考

关于文化, 《易经》里有一个最古老的解释, 叫做“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观点是:生活即文化。我们思考的, 也是如何把诵读与生活联系起来, 既结合生活感悟经典, 又能把经典运用于生活。

《小学语文教师》执行主编李振村先生举过一个例子: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佳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第一次读到它时, 正逢作业多, 心烦, 便叹气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到他读初中, 暗恋班上一个女生, 女生不知情, 他低眉苦吟: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高中读完, 没考上大学, 他泪雨滂沱: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位学生准确理解了李煜词中的故国之思吗?没有。但他每次都带上了自己的感悟, 能完全否定他不理解这句词吗?当然不能!我们在推广经典诵读时, 需指导学生加强经典与生活的联系, 尊重生活体验, 允许古文今读, 外文中解, 把经典读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读了经典, 是否能在春天看到绿草一片时想起“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能在与父母顶嘴时想起“香九龄, 能温席。孝于亲, 所当执”?……把读到的经典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运用到生活中, 是我们应该继续思考的问题。

二、经典诵读:积淀文化

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 本校逐渐有了自己的文化。这里的“文化”, 指一个学校的底蕴。一所优秀的学校, 必然是文化土壤丰厚的学校, 能以多年积淀的文化感染人、培养人。我校创办才三年多, 之所以能由创办伊始的区区五百多人发展到今天拥有五十二个教学班、三千一百多名师生员工, 在益阳市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 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品牌效应, 是因为走经典诵读这条特色路, 借助灿烂的经典文化迅速营建了学校文化氛围、丰厚了学校文化底蕴, 用经典文化培育了学校雅文化。

⒈文雅学生

学生通过诵读经典, 记忆力增强, 知识面增广, 识字、阅读、表达等能力提高, 热爱学习, 意志坚强;更重要的是, 学生从经典中吸取了修身之道、做人之道, 心地向善、举止文雅、彬彬有礼。去年接受省语言文字工作组验收时, 本校学生优雅的谈吐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赞赏。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充分理解力的时候, 就把经典交给他们, 乍一看莽撞, 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 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校经典诵读, 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起了学生对文化的向往, 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⒉博雅教师

“正人先正己, 教人先教己。”经典诵读实验促使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从文化和专业上求广、求深、求精。实验开展后, 本校教师在学生之前或与学生一道诵读了许多经典作品, 为设计诵读活动查阅了许多作者介绍、作家作品、古诗文翻译等方面的资料。学校还用“教不严, 师之惰”要求教师扎实工作, 用“吾日三省吾身”要求教师多写反思, 用“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要求教师不断创新。现在, 教师们的敬业、好学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读书成了他们夯实自身素质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教师们越来越真切地感悟到迪金森所说的“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中的快乐, 文化底蕴越来越深厚, 内涵博雅。

⒊清雅校园

在开展经典诵读实验的过程中, 校园环境成了经典文化的隐性课程。本校精心布置了校园, 用文化浸润校园:教室里, 《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中的名言佳句悬挂两侧, 装满书籍的图书柜静立一角, 后墙上的班级黑板报有孩子们摘抄的经典诗文、临摹的古诗词书法作品、绘画作品、诵读诗文的活动成果;宣传栏里, 展示着班级诵读成果, 推荐着学校诵读典型;校园里, 孔子、鲁迅等历代圣贤雕塑栩栩如生, 可亲可敬……校园里还时刻萦绕着英语、唐诗吟诵经典音乐。这一切, 加上香樟月桂、假山池沼, 无不使学生时时刻刻耳濡目染着经典的魅力。经典诵读, 帮助学校营造了清新、雅致、优美的校园环境。

一句话, 学生、教师、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的集中体现, 是提升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经典诵读实验, 帮助我们建雅园、树雅师、育雅生, 形成了本校在“雅致”的同时“向真、向美、向新”的校园文化特质, 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我们的师生在成长, 我们的学校也在不断地成长。

以时评的名义推动思想发展 篇8

据作者书中所讲“时评是时代的思想原声,是思想交锋的结果。”中国时评诞生于20世纪初期新旧交替的时代。首先创建“时评专栏”的并给予定义的是《时报》的狄楚青,同时自此时评与政论文也出现了分野,并成为一种相对独立且受读者欢迎的文体。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报纸人为时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新的方向和思想,谓之“新时评”。“‘新时评’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文体概念,它是我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产物,它除了具备传统时评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个明显的时代特征就是‘公民写作’即——基于公民立场和公民精神的写作,可以有效地激发批判的公共性,是公民表达的一种重要渠道。”

《解码新时评——中国新闻时评的新发展》以新闻人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展示和描述了中国媒体新时评10年的发展和变化,其中很多的资料鲜活和质感,很有现实和拓展意义,对于当前和未来时评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梳理和推动意义。

本书不仅关注了报纸时评栏目、报纸言论版对当代新时评发展的贡献,更关注到多元社会角色尤其是公共知识分子对当代时评的贡献,也注意到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贡献。特别是突破了阶级分段与时代分段模式,以“时评形态变化”为分段标准,以专题史为研究模式,对新闻时评专栏、版面、报网互动及其主要运作人进行采访分析,对新闻时评推进公共领域建构进行深入解读。

作者在结语部分重点阐述了公民写作和公共理念,媒体如何在权利与金钱的侵蚀下找到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支撑点,在言论自由的关照下,作出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成为意见的领袖。本书结构宏大、思想厚重、内涵丰富;选题的含金量高、思维分析缜密、叙述条理分明、逻辑性强,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知识点稠密。很是吸引人的眼球和神经。

基于此,我更愿意把陈栋博士定义的新时评定义为一种民主和自由的写作,带有公众性的,推动民族进步和监督社会朝自由发展的平民式写作,它同时具备社会性、公共性和草根性的思想写作。

格拉斯顿伯里:以音乐的名义狂欢 篇9

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户外草地音乐节,在英国沃西农场举行,由农场主迈克尔·艾维斯与吉恩·艾维斯于1970年创办,为期两天,有1 500名歌迷到场,而这一数字在第二年急剧扩张到12000人。

20世纪70年代,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的主题以嬉皮文化为主,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它吸聚了更广泛的文化内涵,规模也急剧膨胀起来。在30年的历史中,它始终呈现出一种积极、热情的状态,其独特的音乐氛围深受乐迷喜爱。

2011年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共有近17.5万名音乐迷齐聚沃西农场。虽然举行期间赶上大雨,但这并没有影响乐迷们的好心情。充满创意的人们在帐篷设计、服装外型、交通工具上挖空心思地争奇斗艳,有人将荧光灯管缀在皮衣上装扮成科技感十足的未来人,警察、飞车党与古武士不时从你左右经过。

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不仅仅是场演唱会,不只为舞台上的表演者而存在,更是台上台下互动的一场庞大集体创作。不必在意大舞台上是活力四射的巧克力美人碧昂丝,还是老而弥坚的保罗·西蒙,亦或是不朽的穿越U2,因为周围还有数不清的小舞台,无数个叫不出名字、风格迥异的乐团在此表演着欢庆的民俗音乐,邀请路过的人一同加入舞蹈。

在这里,除了音乐,还有行动剧、抗议活动、扮装、人偶剧、魔术戏法等各式表演艺术随时随地上演。每一个帐篷、每一个转角,都有人拿着吉他与萨克斯席地而坐,与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即兴演奏。只要你有新奇的点子与足够的行动力,就能通过彩绘与扮装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活动的实验小剧场,对每位经过身边的观众展示一段小故事。在这里你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接收者.同样也是创作者之一。

音乐节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到20世纪,一些重要的音乐节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先后创设。

音乐节通常是露天的,不受场地限制,以接纳尽量多的歌迷。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的音乐节,如美国伍德斯托克“爱与和平”音乐节(被称为摇滚史上的永恒神话)、德国“爱的大游行”音乐节(被称为世界最大的电子音乐节)、英国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户外草地音乐节)、英国奥尔德堡音乐节(被称为青年音乐人的天堂)、德国拜鲁伊特音乐节(被称为世界乐坛顶级的歌剧演出)等,每到举办时,也是全球音乐迷们的朝圣之地

在各种音乐节的主题中,既有摇滚、重金属等为代表的现代音乐,也有古典如歌剧、钢琴等内容今天世界各地的许多音乐节已不完全是从纯音乐的角度举办,而是结合了旅游和经济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文化活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好者,自愿花干口袋里的钞票

已经举办了10年的“北京迷笛音乐节”,是目前国内最有名的音乐节,被称为“中国的伍德斯托克”。

2011.6.26/第五天

以“世界杯”的名义,赚个痛快 篇10

随着“世界杯”的开赛,一些与“世界杯”相关的消费也逐渐升温。体育运动品牌、电子通信设备、啤酒、世界杯之旅、餐饮等领域的商家们纷纷做起文章,抢占4年一遇的“世界杯经济”。

翘首期盼的球迷早已全副武装,准备夜战。于是,超市、杂货店准备了充足的方便面、水果、休闲食品;世界强队新推出的球衣以及各种“世界杯”标志产品,如T恤、手表、太阳镜、雨伞、钥匙扣以及张贴画、吉祥物等。就连去久久鸭买鸭脖子,也会看到附赠的“世界杯”的卡片,包括小组赛、球队介绍等。苦心积虑的商家早已开始积极地“跑位”,寻找“破门”赚钱的良机。“世界杯”营销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以过年的名义 篇11

记得,最早是外资公司开风气之先河,在过年前聚会聚餐,美其名日培养团队精神。或找个会场,叫上酒店外卖,以各种搞笑节目带动聚会气氛。或在星级酒店租个大厅,大小老板们依次发表励志演讲,回顾一年成绩加宣布发奖金啥的。间或抽个奖,宴会上的菜倒成陪衬了,大家都伸长脖子惦记台上的大奖了。如果遇上公司年景好,老板心情好,这个聚会就会皆大欢喜。有一年,我服务的机构包下了淮海路附近某家当年最风行的高档餐厅一整层做聚餐场所。许是当年机构如老板所愿扩展得极快,平日以抠门著称的他居然默许大家啤酒无限量畅饮。德同人善喝,中国人也不赖。喝到最后,一个醉意盎然的男同事变戏法似的拿出了把伞当道具,大跳特跳探戈舞,还拽了好多人同跳一曲,逗乐了所有人。最后结账时,老板的脸抽了一下,但随即就签字付了账。后来才知那顿饭饮料支出居然是菜肴的一倍多,让素来节约的老板偶尔出点“血”估计是员工最开心的事之一。

大型聚餐,别指望吃到啥好的。反而部门聚会或要好朋友、同事年前聚会才能把吃升格到第一位。因为人不会很多,所以餐厅选择就很重要,对菜肴质量的要求也高。崇尚小资生活的小团队,多会选择西餐厅,而且以我的经验最好是家庭氛围浓郁、环境轻松的温馨型餐厅最为合适。烤肉店或火锅店也是不错的选择。高大上的西餐厅只适合和客户聚餐。中餐厅的挑选余地更大,热烈如川菜、湘菜,温馨如粤菜、沪菜,醇厚如鲁菜、东北菜,讨喜讨口彩的菜肴也多,点上几个,配上说词,好吃也好听。

以过年的名义,公司、团队、同事、客户、好友、闺蜜、兄弟、家人的聚餐一轮又一轮,以至各路餐厅生意爆满。当然,小聚会要配以好游戏。譬如有一年过年聚餐,推杯换盏之下,有人出了一题,让大家随口说一句成语,等一圈说完后,再告知这成语意味着你未来一年的走向,稀奇古怪的成语引发的各种点评最是欢乐。酒吧或卡拉OK是餐后再次提升情谊的好去处。几杯酒下肚,几首歌下来,平日里工作上的冲突,心里落下的疙瘩,都慢慢散去。这个就是年终聚餐的好处之一。

前不久在家整理照片,发现一张十多年前的聚餐照。仔细看来,有自己同事,也有办公楼同层公司的员工,还有他们带的一些朋友,依稀记得这是在延安路上的某家私人饭店里的新年聚餐。照片上的人早已各奔东西,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张照片翻出后不久,机缘巧合,照片上的不少人又聚到了一起,还依着当年照片上的位置重新拍了张照片,缘分的力量真值得感慨啊!

某家以服务著称的火锅店自从发明了上门提供火锅餐服务后,我们办公室赶紧新潮了一回。那天下班时分,当公司前台看到他们的送餐员工到来时,惊讶得合不拢嘴,一旁同事猜出是我们部门的年终聚餐,因为有我这个老出幺蛾子主意的人在。这顿在办公大楼的火锅晚餐据说香倒了很多人,第二天,整个公司都知道我们前一天的“壮举”。上门火锅实在是特别,以至现在我们每年都要以过年的名义叫上一回,外加清蒸大闸蟹,这样的年终聚餐在沪上堪称一绝了。

“不论公司,还是家庭,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总要呼上同事,引上朋友,将吃喝作为一种聚会的媒介,侃侃大山,玩玩游戏,唱唱KTV,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才是过年的真正含义。”

以法律的名义 篇12

漫画, 是随着社会发展, 逐渐从绘画中演变出来的一种形式。在毕克官、黄远林的《中国漫画史》一书中, 根据漫画的艺术特点 (讽刺与幽默) 认为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漫画, 与西洋漫画形式风格不同, 具有我国独有的民族传统特色。新闻漫画作为漫画诸多类型中的一类, 是和报纸刊物相伴相行、紧密联系的, 是伴随着新闻报刊的产生而兴起的, 自晚清近代报纸的出现, 新闻漫画也随之出现了。在清末民初时还没正式使用“漫画”名称, 而是把这一类画称为“时画”“寓意画”“讽刺画”等。1925年丰子恺先生在上海《文学周报》第172期用“子恺漫画”为题头, 正式使用了“漫画”这一名称。然而对于“新闻漫画”这一概念的提出, 则是在1982年《新闻战线》编辑部主持召开的漫画座谈会上, 安岗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随后新闻界与漫画界的学者们对新闻漫画的具体定义都有着自不同的说法。在刘一丁先生的《中国新闻漫画》一书中, 他认为“新闻漫画是一种在报刊、电视等特定新闻报道体裁上, 运用夸张和幽默的造型语言, 专门报道或评议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时事、社会问题的绘画” (1) 。

作为一种既具有漫画的幽默、夸张与讽刺的艺术特征, 同时又兼有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的新闻漫画, 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 以其敏锐的眼光剖析社会现象, 抨击时政, 反映社会矛盾, 在“记录”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时事的了解, 虽然不是现实的真正写照, 但是通过一定程度的夸张、叙述与评议相互结合, 比其他新闻报道更为鲜明有力, 使“使识字不识字之人皆得增其见识, 扩其心胸” (2) 。在跌宕起伏的20世纪里, 新闻漫画作为报刊中一种重要体裁, 为革命摇旗呐喊, 为社会谋篇布局, 为小民悲愤鸣冤, 在历次反帝反封建和驱除外侵、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 充分发挥了战斗作用。

二、中国近代新闻漫画发展概述

据《中国漫画史》介绍, 1898年7月刊登于香港《辅仁文社刊》上的《时局全图》是被我国业界和学界公认的迄今发现的我国第一幅近代报刊漫画, 也是中国新闻史上可查的第一张新闻漫画, 作者为谢瓒泰, 后又发表在1903年创刊的《俄事警闻》的创刊号上, 影响进一步扩大并广泛流传。该画背景是一幅中国地图, 画中的野兽暗喻当时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形象而夸张地描绘出清政府任人宰割、民族危亡的现实。在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描述中, 此画都会被提及、放大, 放在显著的位置, 以表现当时中国险峻的现实面貌。

进入20世纪,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风起云涌, 新闻漫画的创作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新闻时事漫画逐渐成为报刊中一种重要的体裁, 《神州日报》《世界公益报》《俄事警闻》《民报》《民呼日报》《民国日报》《时报》等进步报刊特别注重新闻漫画, 用漫画幽默又能有效表达对时事问题的观点的功能, 积极宣传鼓吹革命, 讽刺、揭露社会乱象,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例如, 刊载于《警钟日报》 (前身为《俄事警闻》) 的漫画《局外中立》, 描绘了一名清朝官员以四肢支撑于四枚写着“战争”的炸弹之上, 旁边的日本人、俄国人正手持火棍, 点燃导火索, 远处的外国人随时准备趁乱打劫, 讽刺无能的清政府在日俄争夺东北时竟宣布“局外中立”的态度, 自以为守着中立的态度会置身事外, 实际上处境十分危险。在1907年《民报》的特刊《天讨》上发表了三幅漫画:《猎狐图》《过去汉奸之变相》《现在汉奸之真相》, 前者歌颂革命运动, 后二者是讽刺曾国藩、袁世凯等人的阴险狡诈、两面派等等, 揭露讽刺得尖锐辛辣。此外, 受到西方画报的启迪, 国人也开办了大量画报, 随报刊附送, 如《时事画报》《真相画报》《民立画报》等, 据彭永祥《旧中国画报见闻录》介绍, 清末民初年间的出版的画报达90余种。新闻画报这一中国新闻史上新兴的媒介载体及其所采用的图画报道方式为新闻漫画的大量涌现提供了空间。在1909年的春季, 上海时事报馆出版了1908年新闻报纸上所刊美术作品汇编丛书《戊申全年画报》, 在第二十册《寓意画》中刊登了约八十幅的新闻漫画作品, 讽刺揭露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清廷的卖国、官僚腐败以及对人民压迫的罪行。例如《考察宪政》是讽刺清廷为了敷衍舆论, 派人出国考察西洋的宪政, 实际是水中捞月不会有结果的;《对内对外的两种面目》画着一副面孔正看是媚笑, 倒看是怒容相向, 通俗地揭露清廷的反动嘴脸。从已经发现的资料来看, 《寓意画》很可能是我国漫画史上最早的一本漫画专集。刘一丁认为, “它也可以被视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部新闻漫画集” (1) 。

在五四运动时期, 新闻漫画迎来了发展的一个高潮, 《东方杂志》《国闻周报》《益世报》《大公报》《时事新报》《申报》等著名报刊及副刊都登载了新闻漫画, 为此也涌现出了大批著名漫画家, 如《新闻报》插画室主任马星驰、《民呼画报》的编辑张聿光、创办《上海泼客》沈伯尘以及专事漫画创作的但杜宇、钱病鹤、丁悚等人。其中, 沈伯尘是五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漫画家, 他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政治敏感创作了一些及时反映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新闻漫画。例如, 在“巴黎和会”同意日本取得山东和青岛特权的时候发表于上海《申报》上的《长蛇猛兽动起来, 冲破和平正义塔》是揭露了“巴黎和会”阴谋的一幅非常及时的作品, 画中描绘了一座写着“公道”“和平”“正义”“平等”字样的破塔倒塌了下来, 塔旁立着一块木牌“凡尔赛和会”, 标明帝国主义如“长蛇猛兽”一般把生生标榜的和平、正义的虚伪口号给“冲破”了, 揭露了帝国主义的肮脏勾当, 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和会”所作出的侵犯中国主权的“决定”的义正词严的回答和抗议;在《彼恶之手, 可以出走》中直接描绘了反动政府伸出血手逮捕北京大学的爱国学生和逼走校长蔡元培, 揭露卖国政府对革命群众的血腥镇压, 显示了群众对卖国政府的极大愤慨和人民群众不可压制的爱国热情和力量;此外, 沈伯尘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份专门的漫画刊物《上海泼克》。在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 由于总编辑胡政之亲赴巴黎采访, 《大公报》相比于同时期的报刊在创作报道巴黎和会的新闻漫画中, 与时事配合联系紧密。根据已有学者对此期间《大公报》所刊登新闻漫画的数据资料收集显示, 在1919年1月中旬到7月中旬期间, 围绕国内南北议和和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两大主题的新闻漫画共28幅 (2) 。新闻漫画与时事报道互相配合, 呼应时事的动态发展, 时效性相当强, 将巴黎和会每一阶段国人的关注点和会议动态形象生动地通过图像叙事展示出来, 不仅有助于国内读者对国际新闻的理解, 而且将和会阴谋和国人担忧、愤怒的态度表现出来, 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20世纪三十四年代抵御外侮的战争中, 新闻漫画以战斗者“洒墨一斗血三斗”的姿态成为重要的宣传喉舌, 担负着宣传抗日思想, 并达到了我国新闻漫画史上最为辉煌的高潮。张光宇、叶浅予、华君武等众多漫画家, 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关于当时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漫画, 例如张光宇的《外交之现象》《吞款图》以及华君武的《肉骨头引狗》《狼狈为奸》等。根据不同阶段 (抗战前期、后期) 和不同地区 (解放区、国统区) , 新闻漫画的内容和侧重点会有所变化, 但都服从于抗日救亡事业的需要, 为争取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时事的漫画刊物, 比如《救亡漫画》《救亡日报》上创办的《漫木旬刊》《漫木月刊》副刊、《解放日报》的新闻漫画、《新华日报》《中央日报》上的抗战月刊等, 都非常重视新闻漫画在报刊中的战斗宣传作用。正如莫文骅在《红军很重视美术工作》一文中回忆道:“红军时代每个师都出版油印报纸, 有报就有画, 红七军有两个专门画画的同志, 红军总政治部有好几个……”尤其是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报》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红色区域中央局机关报《青年实话》, 更是图文并茂, 通俗生动, 采用了较多的新闻漫画形式 (3) 。在《救亡漫画》中有的作品是以“新闻报道漫画”的形式, 暴露日本帝国主义在战区的罪行, 反映人民和士兵的战斗生活, 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如陆志痒的《空袭警报时首都新街口的行人纷纷向安全处奔去》《京沪线上所见一列被暴敌所炸毁的客车》。在《救亡漫画》的创刊号上, 一组题为《抗敌热情在陕北延安》的报道漫画, 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和抗战热情。报道漫画既有新闻性质又兼具漫画特点, 给人以真实、及时和生动活泼之感, 生动地反映了革命斗争与民族命运相连的景象, 在抗日救亡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宣传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 许多的漫画家在两种复杂而激烈的斗争形势下仍保持着高度的清醒, 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性极强的新闻漫画, 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反动派的“和平”阴谋。在这一阶段创作的大量新闻漫画, 不仅具有传递新闻事实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和再忆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 通过图画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的特点弥补了文字在表现力、传达思想上的不足之处, 发挥着文字新闻不可替代的战斗作用, 正如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上所言:“文义有深浅, 而图画则尽人可阅;纪事有真伪, 而图画则赤裸裸变现, 盖图画先于文字, 为人类天然爱好之物。虽村夫稚子, 亦能引其兴趣而加以粗浅之品评。” (1)

三、近代新闻漫画的社会影响分析

在急剧变动的年代里, 新的政治议题、社会议题总是不断地出现, 新闻漫画都以积极、迅速的姿势参与其中, 通过特有的艺术变现手法, 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现实的强烈关怀, 客观报道了一个个新近发生的事实, 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向民众传播新闻信息, 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黑暗现实。例如, 大革命时期, 漫画家黄文农在《东方杂志》出版的《五卅件增刊》上发表的新闻漫画《最大之胜利》, 揭露了帝国主义的血腥罪行;在解放战争时期, 漫画家华君武发表在《东北日报》上的新闻漫画《磨好刀再杀人》, 通过描绘躲在“和平方案”背后面磨刀的蒋介石形象, 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 起到了其他新闻体裁无法达到的宣传效果。

作为一门讽刺的艺术, 新闻漫画在报刊上主要是以画笔为刀枪, 歌颂真善美, 抨击假丑恶, 是针砭时弊的锐利思想武器。对社会政治的强烈的评议功能, 也引起了当时的帝国主义者、封建势力以及反动派的恐慌和嫉恨, 因刊发新闻漫画引发政治风波的事件屡有发生。例如1904年, 香港革命党人主办的《世界公益报》因公开发表了讽刺美国的《龟抬美人图》引起港英当局的恼怒, 该报主编李大醒被当局驱逐出境;1907年, 《民报·天讨》因发表了革命漫画在香港被没收;1909年, 《湖北日报》《政学日报》都因漫画嘲讽了军阀而被查封;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 漫画家沈伯尘在《申报》上发表了《长蛇猛兽动起来, 冲破和平正义塔》的新闻漫画触怒了帝国主义者, 租借当局无理判决罚《申报》款;著名的大型革命报刊《真相画报》也因为多次发表讽刺时政的新闻漫画遭到袁世凯政府的嫉恨, 再由于后来报道宋教仁被刺案, 主编遭到通缉导致终刊。在抗日战争时期, 《时代漫画》因刊载了王敦庆的新闻漫画《无冕之王塞拉西来华访友》, 被国民党反动当局认为犯了“污蔑政府”“妨碍邦交”“污蔑领袖”之罪加以罚款勒令停刊。尽管当时社会环境险峻凶恶, 秉持自身独立人格和对现实清醒认识的漫画家们, 依旧坚持用画笔在血雨腥风中针砭时弊, 在风险莫测的时局中绘制时事真相, 唤醒了民众的反帝救亡的爱国情怀。

由于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 尤其在那个国人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落后的年代里, 新闻漫画比文字更易传达思想和见解, 比文字新闻报道方式更容易打动民众, 在启迪民智方面有着文字无法比拟之处。报纸刊物上的新闻漫画除了对时事政治的报道、评议外, 也有对当时民众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描绘。有的是描绘了底层民众悲苦的生活状况, 唤起了大众的同情, 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有的是对国民精神麻木的描绘, 敲响直面现实的警钟;有的描绘了民间不良习俗的落后现象, 引起民众的醒悟。通过对社会文化生活的绘制, 使读者在夸张却是现实写照的暗喻讽刺中, 真实深刻地了解社会情况, 反省顿悟,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精神状态。

四、结语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发展中, 以漫画的名义守望真相的报刊、画报和那群站在刀锋上蘸墨如血的“时代最敏感的梦幻者”漫画家们, 时刻都以自己独特清醒的眼光注视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用手中的画笔, 描绘了历史的长卷, 演绎了这百余年来的一条社会轨迹, 记录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事实, 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让我们得以走进那个时代, 去触摸历史, 感受艺术的脉动。1987年, 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成立后, 开始从新闻学的角度, 比较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漫画与新闻、新闻漫画与报刊的关系, 确立了新闻漫画在报刊中的地位;1990年起, 中国新闻漫画奖每年一届开始评选, 这更是对新闻漫画的一个充分肯定。同样, 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活节奏极快的“读图时代”, 新闻漫画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读者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 在满足受众了解信息的同时也提高了传播效率, 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抨击时弊、揭露丑恶、弘扬正义的匕首和短枪。作为新闻体裁中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现代新闻图像媒体的多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正确认识和运用新闻漫画艺术, 对于提高舆论宣传、提高版面视觉冲击力、增强媒体竞争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 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社会生活的图画。新闻漫画作为漫画诸多类型中的一种, 是伴随着新闻报刊的产生而兴起的, 是一种用漫画来传播新闻的有效形式。在中国新闻史上, 新闻漫画以其敏锐的眼光剖析社会现象, 抨击时政, 反映社会矛盾, 为革命摇旗呐喊, 为社会谋篇布局, 为小民悲愤鸣冤。本文将结合近代新闻漫画发展历程的梳理, 简要探讨在跌宕起伏的年代里报刊如何以漫画的名义守望真相, 认识和了解历史现场。

关键词:新闻漫画,讽刺,批判

参考文献

[1]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2]毕克官.中国漫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3]张蓓.辛亥革命前后新闻漫画传播的社会功能[J].当代传播, 2009 (5) .

上一篇:做好企业做好杉申下一篇:情报信息的市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