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意外

2024-07-29

实验意外(精选11篇)

实验意外 篇1

古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出现了一些意外的情况, 如果教师能够适时转变和智慧利用, 往往也会出现这样的效果。我们经常看到, 不论是老师演示实验或是学生自己实验, 当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和始料不及的意外结果, 课堂不能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顺利走下去时, 有的老师采用重做一遍的方法, 有的老师采用搪塞或回避的态度。我想, 这都不是聪明的处理方法。但是这时候假如教师能够适时地转变思路, 并智慧地加以利用, 不仅反过来能够“化险为夷”, 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得到意外的收获, 而且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很大的激励, 更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未来的求知探索之路起着很好的引领作用,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本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自从对课堂实验出现意外结果这种现象多加思考、巧妙引导后, 却发现化学课堂别有一番天地, 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和经验。

一、实验时间掌握不准导致的意外结果的处理

例如:在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时, 有的老师演示出来的实验结果经常和书本实验结果不符, 大部分结果是小于五分之一。可和学生分析原因:一是因为磷量太少, 没能把氧气全部消耗;二是因为气密性不好, 使得有气体进入瓶中;三是瓶中气体未能完全冷却, 这三个因素使得进入的水不能完全替代氧气体积。但也有大于五分之一的, 和学生一起查找原因, 原来是因为瓶中气体在红磷燃烧前已经跑掉一部分了, 那么什么时候跑掉的, 从哪跑掉的呢?一是燃着的红磷放入太慢, 在塞紧瓶塞前, 红磷燃烧的热量使得瓶内的气体热胀从瓶口跑出来了;另一个右边的弹簧夹没夹紧, 使得气体从导管中跑出去了, 最终因为跑出一部分空气而使得进入的水大于五分之一了。根据不同的意外结果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又能培养他们分析实验的能力, 以后遇到分析实验的题型时就能从容面对了。

而在进行氧气性质的学生实验时, 有的组的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我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 原来他们用的铁丝没用砂纸打磨导致铁丝无法被点燃。有的组的学生只见铁丝红热一下, 但没能燃烧起来。一起分析原因后, 原来他们放入时太着急了, 没等火柴梗燃烧完就伸入氧气瓶中, 使得氧气都被火柴梗燃烧消耗掉了。两组同学知道原因后, 重新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们既记住了氧气的性质, 又知道了该实验成功的关键, 使得他们的实验分析能力上了一个台阶。还有一组学生实验成功了, 但集气瓶炸裂了, 吓坏了。我没有责怪他们, 一起分析原因, 他们都记起了要在集气瓶中放些水来防止高温熔化物掉落炸裂集气瓶。根据学生们取得的实验结果, 分析了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 使得他们既记住了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分析实验的能力。

又如:在演示二氧化碳灭高低两层蜡烛的实验时, 经常会出现上层蜡烛先熄灭, 有时连下层蜡烛都不灭的情况。和学生分析原因: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 看不见它是怎么进烧杯中, 假如倒得太猛了, 就会一下子把上层蜡烛给冲灭了, 要用玻璃片挡着点上层蜡烛, 倒时也要快些, 不然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会使倒入的二氧化碳受热而上升了。还有, 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中, 红磷燃烧后气球膨胀, 有时时间较紧就直接去称量, 发现天平不平衡。分析原因:原来是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起着跟热气球一样的功效, 浮力较大, 使得左边原有的质量变轻了。因此, 要引导学生多方面考虑所得的意外结果。

二、实验操作顺序不当导致的意外结果的处理

例如:学生做验证碳酸盐的化学性质实验过程中, 有的学生把盐酸滴加到碳酸钠溶液时, 发现并没有气泡产生, 怎么回事呢?有的学生认为是盐酸或碳酸钠变质了, 但发现用于其他实验又是可以的, 说明没有变质。有的学生认为加的盐酸太少了, 于是就多加些盐酸进去, 发现真的有效了, 但为什么开始滴加少量的盐酸会没有气泡产生呢?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个意外, 原来是当少量盐酸加到碳酸钠溶液时, 首先会生成碳酸氢钠, 此时并没产生二氧化碳;只有盐酸多加后, 才开始产生, 但是如果把碳酸钠滴加到盐酸中就不会出现这个意外了。又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新教材中没有这个实验的操作顺序, 若不小心把通入氢气和加热试管的顺序搞错了, 一会儿就会发现试管炸裂了, 学生会吓一跳。那就趁机强调操作顺序的重要性, 不然实验不但不能成功, 还可能产生危险, 这样学生对于这个实验的次序就永生难忘了。

三、实验药品的用量不准导致的意外结果的处理

例如:在实验室抽取二氧化碳后验证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时, 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 并没有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们就开始疑惑。我就乘机抛出问题, 为什么石灰水没变浑浊啊?有的学生说, 是不是装置气密性不好呢?旁边立刻有学生说, 石灰水中都有气泡产生的, 怎么会气密性不好呢?有的学生说, 是不是石灰水变质啦?我就让他上来证明石灰水是否变质。他用试管取些石灰水后, 用吸管向里面吹气, 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说明石灰水没有变质。又有学生说, 老师的盐酸是不是拿错了啊?他上来一看, 说:老师, 你用的是浓盐酸, 浓盐酸有挥发性的, 制的气体不纯, 是不是所含的杂质气体使得石灰水不变浑浊呢?我一看, 还真是因为用的盐酸太浓了。和他们一起分析了这么多的原因, 学生们既了解了不能用浓盐酸, 知道检验二氧化碳该用新制石灰水, 复习了气密性的检验, 又学习了新知识。这个意外结果使得课堂效率极高, 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了整体的实验分析能力。又如:验证二氧化碳的实验时, 学生看着石灰水变浑浊了, 忘了把通二氧化碳的导管给拿出来, 一会儿又变澄清了。学生惊奇地问我, 我就乘机把宜兴溶洞的形成过程跟他们说了一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既增强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又使学生知道了要使实验取得成功, 药品的用量一定要准确, 不然可能就生成另外一种物质了, 出现另一个现象了。

综上实例, 我们发现, 引起意外实验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化学课堂和实验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在教师的把握之中。我们教师只要对实验中产生的意外实验结果处变不惊, 反过来加以智慧利用, 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意外产生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在意外结果的基础上扩展思路, 我们会惊喜地发现, 一些教师未能设想到的收获, 就这么出现在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摘要: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动手实验, 常会出现些始料不及的意外结果。而对于意外结果的处理方式, 往往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但是假如教师能够适时地转变思路, 并智慧地加以利用, 不仅反过来能够“化险为夷”, 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得到意外的收获, 而且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很大的激励, 更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未来的求知探索之路起着很好的引领作用,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意外,实事求是,分析能力,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范杰.中学化学教学法与实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刘知新.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实验意外 篇2

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和减少校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提升学校应对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故带来的损失,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应急处理预案:

一、事故原因预测

课间学生追逐、打闹;体育活动中不慎碰撞、摔倒;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等维护、管理不当;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或未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二、预防措施

1.成立学校突发事件紧急处理领导小组,建立校园安全预防网络。组长:倪朝峰

副组长:杨正伟是

组员:杨小科牛建科各班班主任以及全体生活教师。

2.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的师德规范教育,提高教职工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保护。

3.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等,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会学生一些减少危险发生的方法和面对危险的基本应急措施。

4.明确班主任安全工作要求,在班级各种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在班级、学校大型活动中要注意加强监督、防范措施到位,进行安全管理。

5.严格门卫制度,认真遵守门卫岗位职责,做到不擅自离岗,外来人员进校门有来客登记。

三、处理程序

1.学校建立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与突发事件的第一责任人制度,明确在课堂教学期间,任课教师为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必须配合学校共同解决事故。

2.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与突发事件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是:对发生意外伤害的,立即告知卫生室与班主任;对发生突发事件的,除立即报告班主任外,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防止事态扩大。

3.当事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的职责是:立即赶赴事发现场;及时报告学校领导。

4.接到意外事故或突发事件报告的校领导的职责是:立即赶赴事发现场并组织指挥处理。

5.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时,第一责任人应协同在场的老师和学生立即将受伤学生护送卫生室检查,卫生室立即进行诊断与救护。

实验意外 篇3

【案例背景】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课堂进行精心预设。而实际的课堂是师生、生生不断交往互动的场所,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师,由于实验器材的匮乏,在實际实验教学中就时常遇到一些“意外”,这些“意外”一方面给我的的实验教学带来了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成为课堂中鲜活的教学资源,给我的实验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案例描述】

记得那是一天上午第三节课,我拎着满满一盒子实验仪器匆匆从实验室赶向教室,还没进班,就听到里面一片鼓掌声和欢呼声。

“做实验,哈哈……”“看,那是什么?

“大家安静,在开始上课前我先强调几点,首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第十六章电磁场的学习了,这一章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老师特意准备了很多实验。”讲到这里,班上顿时又是一片掌声。“第二”,我继续说道,请大家一定要爱护实验器材,如果有同学不按实验规则,随便破坏实验器材是需要照价赔偿的。”说完,我就正式教学。带领大家认识磁体以及通过实验研究磁体的一些性质及特点。在教学进行到一半时,我就让课代表将磁体,大头针等实验器材分发到各个小组,让学生自己按照课本要求进行探究。班上顿时热闹了起来。

“请大家按照课本要求进行实验!”我又提高分贝在班上强调了一遍。

突然“啪”的一声,班上顿时静了下来,所有的眼神顿时盯着一个人——小李同学!

“怎么回事?”我第一时间质问道。

“老师,我不是故意的。”看着地上裂为两段的条形磁体,小李委屈的说道。

“没用了!”“要赔钱啰!”“刚好裂成两半,一半一个磁极!”下面的同学开始讨论了起来。

当时的我十分生气,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正准备好好训斥小李一顿时,我忽然想到如果我当众训斥了小李,对小李的伤害会有多大?以后他还会用心去实验吗?如果学生因为怕损坏器材而不敢去用心实验,辛苦准备的实验还有什么作用?”想到这里我就接着大家的议论声反问了一句:“这个条形磁铁还有用吗?”

“肯定没用了。”小胡确定的说道。作为学习委员的他思维一向比较敏捷。

“为什么呢?”我继续反问道。

“我们刚刚学过,一个磁铁应该有两个磁极,现在这个条形磁铁裂为两半,一半红一半蓝,每一半只有一个磁极,所以肯定没有用了,除非用胶水把两半连接起来,才能重新成为一个磁铁。”小胡不无得意的说道。

“我也同意”“肯定没用了”……下面声援小胡的不在少数。

“真是这样的吗?刚好老师这里还有几块断裂的磁体,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吧”我顺势引导。

顿时,下面又开始忙活起来。不一会儿,刚才在下面一直声援小胡的班长小王突然站起来说道:“老师,断裂的一半还是有两个磁极,你看。”说着,举起手中的半块磁体,只见两端各挂了长长一串大头针。其他小组见状,也都纷纷拿起手中的半块磁体试验起来。

“原来没有坏啊!”“现在是一块磁体变成两块了啊!”下面又开始议论起来。

见状,我顺势开玩笑的说道:“看样子小李非但没有破坏我们的磁体,还给我们多创造出一个磁体啊!不过我们现在的磁体是刚好够用,同学们可别再创造出那么多新小磁体了。”这时小李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只见下面笑成一片……

【案例反思】

1.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课本中的理论学习缺乏主观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物理实验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实验更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到现在,当我拎着实验器材走进教室,学生为实验而鼓掌兴奋的场景依然让我难以忘却。

2.以人为本,从细微处关注学生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以人为本”就是具体体现。实验过程中,专心于实验探究的小李一时疏忽不小心损坏了一块条形磁铁,本能地想道歉。这个时候,他已经认识到问题,还有些担心。如果我对他严厉训斥一顿,杀鸡骇猴,也能让大家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更为注重实验纪律和实验器材的保护。不过,对于小李学生来说,不仅伤害其自尊,同时也挫伤了其实验的积极性,不利于他的成长与发展。我当时顺势引导,用让学生出乎意料的方法处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意外”得到巧妙处理,既保护了小李的自尊心,又额外的达成了下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3.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题,提高教学效率

小李的意外事件,虽然打破了我的预设,但却带给我额外的惊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更让我顺势达成了超出预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科学实验“意外”的成因与利用 篇4

现在, 大部分科学教师已经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他们各尽其能, 在教学中尽量多开展实验教学, 充分展示科学实验的独特魅力。可是, 尽管教师对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很多的预设, 但在实验中却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实验“意外”, “意外”的发生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值得我们科学教师去分析和利用。

一、产生“意外”的原因分析

1.专业知识缺陷造成“意外”偶发。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要求科学教师具有跨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 以便更好地用跨学科的、统一的科学概念去联系或融合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淡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人为界限, 引导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去认识自然, 提高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 从事一线科学教学的教师, 大多数因高师院校专业分割太细, 造就了知识面窄、缺乏整合的科学知识。他们分别毕业于物理、化学、生物专业, 担任科学教师以后, 虽然屡次参加过学科专业知识培训, 但无奈先天不足, 还有部分教师难以应对整个学段的科学教学。让他们去做非专业的实验时, 出现一些“意外”也是在所难免的。有一次, 一位物理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在上“碱的性质”时, 为了演示酸碱指示剂遇碱能变色这一性质, 当他把无色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只见刚刚变红的试液一会儿又变成了无色。面对意外, 青年老师束手无策, 因为他无法解释自己造成的“意外”的原因, 在短暂停顿后只能草草收场。

2.实验准备不足导致“意外”发生。

在平时教学中, 有些教师实验前并未做充分的研究与准备, 只在上课前匆忙准备好实验器材, 到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去做, 结果忙中出错, 造成“意外”发生。其实教材中有很多实验都需要教师进行课前预演,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特别是生化实验中由于受试剂纯度、试剂添加顺序、药品用量、副反应、温度、催化剂、实验装置等各方面的制约, 有时会导致实验现象异常。因此, 实施实验教学前需要教师精心准备, 认真预设实验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减少“意外”的发生。

3.器材维护欠缺造成“意外”发生。

实验药品长时间保存容易失效;实验器材属于精密的仪器, 需要我们经常性地进行维护, 如果维护不及时或维护不当在实验中经常会引发各种实验“意外”。比如氢氧化钠溶液长期保存过程中会变质, 利用它在教学中和反应的时候, 添加稀盐酸的过程就会产生气泡, 意外在所难免;又如滑轮组维护不到位, 使用时会造成测量结果误差偏大的意外。

实验“意外”的发生绝非偶然, 它的产生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是我们一时半刻无法弥补的。既然实验“意外”无法避免,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好好利用呢?笔者认为实验“意外”恰恰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课堂生成性资源, 如果能针对“意外”找到探究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实验“意外”利用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提出, “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 而且可能因为‘意外’成为一门艺术”。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一旦出现“意外”, 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 积极思考对策, 合理解决, 只有这样, 课堂才是活的, 教学才是美的, 教学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1.分析实验“意外”的原因,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

教师要科学分析实验“意外”, 把“意外”作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良好机会, 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去发现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例如, 在教学“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 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各种意外, 比如试管爆裂、还原成的红色的铜又重新变为黑色等。面对这些“意外”,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找寻问题的原因, 通过不断改正, 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的规范与严谨, 从而体会科学探究的不易, 培养他们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

2.借助实验“意外”的素材,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的所有细节, 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 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 而应为学生搭建宽广的发挥的舞台, 让学生有创新的苗头、探究的火花, 也让教师有自己自由挥洒的空间。

在指导学生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 发现有的小组的实验现象并不明显, 学生找不到出现“意外”的原因。于是, 我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查找出现“意外”的原因。在笔者引导下, 学生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 通过与成功小组的对比, 通过分析, 他们很快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原来是他们在收集氧气的时候未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尽, 造成瓶内氧气不纯, 最终导致实验的失败。通过此次教学, 笔者认为, 教师要善于借助“意外”实验的素材,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发挥实验“意外”的功效,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 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

在指导学生用盐酸和碳酸钙固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 当学生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时, 始终没有发现石灰水变浑浊。针对此现象, 同学们非常茫然, 甚至有学生怀疑是否是教材有错。看到这种情景, 笔者立即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让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结果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提出了多种假设:澄清石灰水已变质;CO2气体中可能还有氯化氢气体。在这基础下, 学生设计了进一步探究的方案, 实验探究就这样如火如荼地进行了。科学探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引导学生从实验“意外”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

4.挖掘实验“意外”的内涵,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我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完成“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 返校后有学生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跟我说:“我在家里做了实验, 很成功, 像很清晰, 只是不知为什么我测得的蜡烛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并不相同, 每次都相差0.5厘米。”我深深地感觉到这又是一次可以好好利用的实验“意外”, 我没有直接给他问题的答案, 而是要求他回家把他的实验器材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找原因。学生通过进一步探究, 很快找到了造成“意外”的原因———实验时未考虑到玻璃的厚度。

通过此次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中发生的各种“意外”, 要积极引领学生探索、探究科学内涵,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技能,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敏捷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这样, 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下, 加深对“实验”的认识,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忱,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之,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时会发生的事, 如果我们教师转换观念, 把实验的目的看作是带领学生探究知识, “发现”他们尚未认识的客观事物, 并从中学到认知的本领, 就不会因为出现异常现象而手忙脚乱, 影响教学。若教师能抓住实验中的“意外”, 分析发生异常现象的原因, 师生共同研究, 改变实验方法和策略, 那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参与了实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 在知识、技能、意志、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并能让学生在神奇的“意外”中产生更深刻的记忆。错, 也许是另一种美丽, 意外, 也许蕴含着另一种收获, 让我们笑看“意外”, 巧对“意外”, 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收货!

摘要: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 如果教师能把“意外”作为引导学生探究的切入点,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更深层次的探究,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使课堂因“意外”而美丽, 因美丽而精彩。

关键词:实验,意外,探究,素养

参考文献

[1]杨青云、陈报南、林炳伟.初中科学新课标新实验[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室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篇5

明确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在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时的处理方法,避免在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时工作出现混乱,确保危险状态顺利消除。

2、范围

适用于进入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3、职责

3.1中心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3.2检验室负责人负责实施。

3.3进入中心检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必须以本制度规范自己的工作。4.要求

4.1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意外接种(皮肤损伤)

实验过程中,如发生损伤暴露事故,受伤人员应立刻脱去防护服,并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双手及暴露部位,尽可能挤出受伤处的血液,伤口用碘伏或75%乙醇消毒,厌氧菌实验用3%过氧化氢冲洗,并适当扩创然后及时送医,同时报告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视情况要求感染人员停止工作,作出医疗评价。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治疗及必要的预防接种。处理完毕,应详细记录事故经过、损伤部位、程度以及处理过程。

4.2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意外侵害

实验过程中不慎污染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应立刻脱去防护 服,送就近医疗机构进行处理,特殊安全级别的微生物需要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和治疗。

4.3 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气溶胶的释放

4.3.1实验过程中如不慎在生物安全柜中发生污染,少量感染物溢出,产生有限气溶胶,如琼脂板掉下但没破碎,吸管或接种环上滴落传染性材料等,应立即喷洒适当的消毒剂,并以浸透消毒液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30分钟后将纱布放入消毒袋,随即用新的浸透消毒液的纱布搽试污染区域。并对污染的器材进行消毒处理。

4.3.2如在生物安全柜中发生大的污染(滴洒大量培养物、离心管破裂等),可能产生大量气溶胶时,应停止工作,用消毒液喷洒污染区域,并以浸透消毒液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打开生物安全柜的紫外灯。1小时后将纱布放入消毒袋,随即用新的浸透消毒液的纱布搽试污染区域。并对污染的器材进行消毒处理。如工作人员的皮肤沾上了污染物,须用适当消毒剂清洗消毒,如污染了衣物,应立即更换,并放入灭菌袋中高压消毒或选择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4.3.3在生物安全柜外发生小的污染,产生有限气溶胶,如落下一些固体培养基,立即用消毒液浸湿的纱布覆盖污染区,1小时后,按前述步骤清除污染,所有污染的材料放入生物安全废弃物灭菌袋高压消毒。

4.3.4如在安全柜外发生大的污染,产生大量气溶胶,应立即停止实验,用消毒液喷洒污染区域,并以浸透消毒液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打开紫外灯。关上实验室的门,贴上明显标志后离开实验室。报告实 验室主任,严禁人员入内。24小时后,由专职消毒人员或在专职消毒人员的指导下实施消毒和清除污染,所有进入实验室人员应采取适当的个体防护措施。

4.4 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溢出

4.4.1 感染性和潜在感染性材料溅到实验服上,应尽快脱去防护服,摘掉手套,洗手并更换防护服和手套,必要时尽快喷淋。将污染的防护服和手套做为实验废弃物处理。

4.4.2 感染性和潜在感染性材料溅到眼睛里或眼睛周围等部位,立即摘掉手套,用洗眼器清洗或流动水冲洗眼部,并视情况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治疗及必要的预防接种。处理完毕,应详细记录事故经过。4.4.3 当手套破损,感染性和潜在感染性材料污染手部皮肤时,立即摘掉手套,用适宜的消毒液浸泡,流动水冲洗,更换新手套。4.4.4 实验室记录表格或手写的资料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污染,应立即摘抄这些资料内容,将原件作为实验废弃物处理。4.5 离心管破裂

使用离心机时,装有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离心管破裂或可疑破裂,应关闭动力并保持离心机盖子关闭30分钟。如离心机停止运行后发生破裂,应立即关闭机盖,保持30分钟。清理时,一次性手套外面再带一双厚胶皮手套,用镊子或垫着棉花的镊子夹取碎片,所有破裂的试管、碎离心桶和套管应放入利器盒,按废弃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未破碎的有盖的管子用含氯消毒液对污染的容器表面消毒。离心机内表面污染可用有效氯浓度为0.5%的含氯消毒剂(5g/l)或75% 酒精擦拭两遍后再用清水进行擦拭,干燥后使用。4.6仪器设备故障

4.6.1实验过程中,如发现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防护设备的技术指标偏离正常范围,不符合实验要求,应立即停止实验。报告实验室主任,通报有关部门修理,并做好详细记录。

4.6.2如发生停电,应自动启用备用电源。否则,应立即停止实验,按操作规程离开实验室。离开实验室时应关好实验室门。电力恢复后,至少等30分钟才能再次进入实验室工作。

4.6.3如发生仪器故障,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并报有关部门维修。仪器运出前应彻底消毒。

修理冰箱、培养箱时,应取出所有物品,放入备用设备中,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内表面及外表面。

若维修人员必须进入实验区,则应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维修工作结束后,所用工具在带出实验室前应严格消毒。实验室人员必须帮助和监控维修过程。

4.6.4出现以上异常情况而影响到实验结果,应停止实验。待一切恢复正常后重新测试,原测试步骤作废。4.7紧急救助

4.7.1实验室应配备急救箱,在工作中出现意外事件并造成损伤时,先进行自救,根据需要到就近医疗机构进行救护。

4.7.2吸入感染性材料时,立即到定点医院就诊,就诊时应由专人专车陪同前往,做好医疗记录。4.7.3相关科室应协助完成人员隔离、救治、污染实验室及环境消毒等工作。4.8记录

对意外事件的记录应包括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所在科室,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处理方法,并要求相关人员签字。4.9其他

4.9.1菌(毒)种必须放置在带锁的超底温冰柜或液氮罐内保存,双人双锁管理。如发现毒种丢失或锁损,应立即报告,迅速查明原因,及时追回。

实验意外 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意外现象;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57-02

化学实验中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而这些意外的出现又恰恰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高一化学学习中的一个课例谈一些看法。

一、意外的发生

在学习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出现什么现象?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钠会把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钠不能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初中学过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不包括钾、钙、钠,钠应该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OH再与CuSO反应,反应后可能出现蓝色沉淀。“对,应该是后一种说法。”“不对,应该置换出红色的铜。”同学们情绪高涨,有的深思,有的急忙翻书找依据,有的两三个同学面对面激烈地争论。有同学提议,“用实验来证明”。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同学们跃跃欲试,接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我切了两小块钠,又用两个小烧杯分别取了两份CuSO4溶液,在讲台上放一份,在教室中间放一份,学生则主动分成两组仔细观察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个同学都神情专注,观察特别仔细认真。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一位同学先站起来说:钠在CuSO4液面上浮、游、熔、有嘶嘶的声音,说明钠先与水反应,有蓝色沉淀说明生成的NaOH又与CuS04反应。

我本以为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但是后排的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烧杯中除了产生蓝色沉淀以外,还有黑色物质出现。黑色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粒石子,同学们三三两两又开始议论了,有的同学还伸着脖子去看放在教室中间桌子上的烧杯。我一下子愣了,明白是意外发生了,是搪塞过去继续完成教学任务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走?

二、问题的探究解决

这时如不分析、不探究,告诉学生应该是讲桌上烧杯里发生的现象,也可以。可是,这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调整了一下情绪,很快回忆起了刚才实验的一个细节:切钠时有一块钠切的大了点。于是,我灵机一动,认为启迪学生思维的时机到了。我没有急着说出原因,而是把两组实验对比着展示给学生,我们发现放在讲台课桌上的烧杯中只出现了蓝色沉淀而没有出现黑色沉淀,而放在教室中间课桌上的烧杯中有蓝色沉淀也有黑色沉淀。我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咱们大家先推测黑色固体可能是什么?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随后开始了讨论,我心中窃喜也加入了他们的讨论。最后总结出了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煤油没有擦干净燃烧时产生了炭黑,另一种可能是氧化铜。有的同学说:不可能是炭黑,炭黑应浮在液面上。如何证明黑色固体是氧化铜还是炭黑呢?一位同学提出向蓝色固体和黑色固体中加人盐酸,如果是炭黑,黑色固体物质不溶解,如果是氧化铜则黑色固体溶于盐酸。看,我们的同学多聪明,思维不仅有深度而且还有很强的逻辑性。我都有点喜形于色了。“老师,做做实验吧。”学生们强烈要求做实验。“好,这个实验交给你们来做。”我的话音刚落,一下子站起来好几个同学,坐着的同学也都跃跃欲试,我请了后排的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实验,一位同学用胶头滴管小心地吸入混有黑色物质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放人一支试管中,再在试管中加入盐酸,结果黑色固体消失,溶液变为蓝色。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喜悦、满足的神色。我也松了一口气,但我马上又生出了一招。

三、问题的拓展

我趁机追问:“产生氧化铜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又一次陷入了沉思,有的同学说可能是Cu与H20电离出的02结合生成了CuO;有的同学想到了cu(OH),受热可分解出CuO,那cu(OH),为什么又会分解呢?怎么cu(OH),有时分解有时不分解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牛心中的疑惑一个接着一个。同学们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尽管有些想法幼稚,甚至离谱,但我还是没有急着引导学生,耐心等待着学生靠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终于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该是Cu(OH)2受热分解出Cu0,因为H2O电离生成H+和0H,而不是H+和02。有的同学又提出了疑问:放在教室前面的一组实验为什么没有出现黑色沉淀呢?大家猜想:可能是钠与水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少,不能使氢氧化铜分解。于是在同学们的期待中我又做了两个对比实验:取两份硫酸铜溶液标号分别为l号和2号,在1号烧杯中放人一小块钠,在2号烧杯中放人的钠块稍大点儿,结果2号烧杯中反应时着了火,出现了黑色沉淀。而1号烧杯中的钠反应时只是熔化而没有着火,反应后也没有出现黑色沉淀。在学生们的交流、实验、讨论中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本节课未完成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刻的。

四、意外的收获

课后与学生讨论这节课的收获,大家一致认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终于明白了钾、钙、钠在溶液中为什么不能置换出盐溶液中的不活泼金属,这是教师讲多少遍也难以达到的效果。而且课后又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与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反应,铜离子的氧化性比氢离子氧化性要强,那么为什么钠先与水反应而不与铜离子反应?这个问题我以前还真没想过,我坦然承认老师也会有不懂的问题。咱们一起查资料吧,我没有代劳,而是引导提出问题的两个同学上网查资料,我又翻阅了大学的《无机化学》课本,最终我们一起找到了答案。我认为这节课的收获远不止我们解决了多少个问题,学生记住了多少个化学方程式。学生在这节课上,据理力争、创造性的学习思考,并把这种探究的欲望延伸到了课外。教学相长,老师在这节课中也受益匪浅,这才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捕捉实验意外现象,以平等民主的心态对待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使“节外生枝”演变成探究性学习生动而宝贵的教学资源,这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有益处。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忽略学生的思维,以讲代练,以练习代替实验。假如本节课以讲解、练习代替实验,效果可想而知;假如本节课我们对学生看到的意外现象,提出的意外问题视而不见或随意搪塞过去,我们损失的会是学生创造性学习和思考的良机。因此重视实验教学,善待实验中的意外,并使之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意外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课堂意外,生成资源

化学学科注重实验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意外”不可避免,我们不应只为完成某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拒绝这类“意外”,而应该有效利用这些“意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课堂“意外”的看法。

一、关注实验教学“意外”,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在化学实验课上,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除了常有的“异常现象”、稍纵即逝的“短暂现象”之外,有些实验失败的几率相对比较高。如在做“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学生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产生的气体,没有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学生很吃惊,重复实验还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由于上课前没有考虑到这一现象,对实验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准备不足,实验课只好草草收场,我只好提出了为什么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的问题结束了这节实验课,课后我觉得石灰水放置时间太长了,就新配制了石灰水,第二天的化学实验课上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澄清的石灰水仍没有变浑浊,学生的实验又一次失败了。这时我发现学生做实验的锥形瓶中还在不断地冒气泡,而且盐酸不断地随气泡冲出瓶外,我觉得可能是盐酸“搞的鬼”,于是让学生重新实验,提醒学生对药品的用量要求,学生终于实验成功,于是我趋势提出问题“检验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时,影响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因素有哪些?”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从装置的选择、药品的用量、药品的浓度、产生气体的纯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些新发现就是课堂生成资源,也是极有价值的新问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增强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

二、利用实验教学“意外”,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学生按照书本的要求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手捂住容器的外壁,看到浸没在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认为装置不漏气,但还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实,在实验过程中,等到瓶内温度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花的时间很长,瓶内压强变化很大,总会有少量的空气进入集气瓶中,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学生知道原因后,讨论如何让装置更密封,从瓶塞与瓶口、橡皮管与玻璃管的连接处考虑,提出在瓶塞与瓶口的连接处涂上凡士林,橡皮管与玻璃管的连接处用细铁丝绕紧,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由于测量的精度不是很高,学生发现倒吸到集气瓶内的水达不到集气瓶容积的1/5,实验时,细心的学生发现一部分水停留在导管中,没有进入集气瓶。于是学生改进实验,在实验时预先在导管注满水,学生分析得出的原因得到了验证。实验时,有的学生性子急,还没有等到白烟完全消失就打开了止水夹,有的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打开止水夹,实验中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现象,难道书本上说的不对?或者老师讲错了?学生产生了疑惑。其实没有等到瓶内白烟完全消失打开止水夹,进入瓶内的水对瓶内的温度起到了冷却作用;等到白烟完全消失打开止水夹让烧杯中的水进入瓶中,有少量空气从漏气部位进入到了瓶内,导致实验结果不正确。为了便于观察集气瓶中的液面,学生提出用红墨水代替水。通过仔细分析实验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学生对两点印象深刻:一是对任何实验课题进行探究时,都必须严格注意实验的科学严密性,不存在随随便便成功,二是平常看书时,一些看似平常的知识结论、实验操作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值得仔细探究。问题的探究,无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三、提炼实验教学“意外”,注重资源生成

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要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进行优选。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单独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应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作出调整,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样的课堂和课堂“意外”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样的“意外”我们应该欢迎。

实验意外 篇8

前不久, 我执教的两个班进行一次小测验, 结果很令人感到意外。6班高分学生的人数比5班少很多, 而6班入学时的优秀生比5班要多很多, 并且在此之前每次大小考试也是6班领先,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次“大逆转”的出现?为此, 我对两个班的试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比较, 发现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道几何题 (见下图) , 这道题6班的失分人数明显比5班多。但令人不解的是:考前两周左右我在两个班都讲解过这道题, 并且这道题在当时的学习阶段仅算得上中等难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了弄清原因, 我决定对此展开调研。

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 M是BC的中点, E是B C延长线上的一点, M N⊥A M, 交∠D C E的平分线C N于N。探究MA与MN的关系并加以论证。

二、学生访谈探求原因

首先, 我找到6班一位平时成绩不错却没有答出这道题的甲同学。

师:这道题老师讲过你有印象吗?当时没听懂吗?

甲:我当然记得您前些天讲过, 我还记得开始看题时我没有思路, 您讲过后我就觉得很明白了, 还做了笔记, 可是考试的时候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思路了。一交完卷我就翻了笔记本, 一看就明白了, 心里直骂自己太笨!

师:你考试的时候是怎么思考这道题的?

甲:我只记得自己想构造全等, 好像您也是这么讲的, 我想构建一个三角形与ΔABM全等, 因为是直角三角形嘛, 于是我过点N作N F垂直于B E, 可我花了好长时间也找不到边相等的条件, 只好放弃了。

师:那你为什么不换换思路, 构造一个三角形全等于ΔMCN呢?

甲:真没想起来, 看了笔记才知道您是这么讲的。

之后, 我又找了6班几个此题失分的同学进行访谈, 他们讲述的内容大致都跟甲同学相似。于是, 我开始访谈5班的同学, 找了一位平时成绩很一般, 但测验中却顺利完成该题目的乙同学。

师:先祝贺你啊, 成绩很有进步, 你能跟我说说这个题怎么做得这么好?

乙:老师难道您忘了原题您是讲过的吗? (吃惊)

师:我当然记得, 可是仍然有许多同学没做出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 所以想问问你怎么做的呀!

乙:我对这道题印象太深了。上次您给我们这道题的时候我想了一中午, 想了好多条道都行不通, 直到下午您在心理课上带着我们一起探究, 我才明白这道题应该怎么处理。

师:你记得那个中午你想了多少条走不通的道吗?

乙:当然记得, 您上课时也让同学展示了, 我想的跟他们一样。开始我觉得要证M A=M N, 就是要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我观察了图形结合已知条件发现连结A N, 只要证明ΔANM是等腰三角形即可, 但是不容易证明。于是, 我想如果能证明A M、M N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那该多好啊。可是结合已知我发现图中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 一个是钝角三角形, 一个是直角三角形, 那是不可能全等的。于是就想到添加辅助线构建全等三角形, 想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本来我想构建一个三角形与ΔABM全等, 因为ΔABM是直角三角形, 特殊嘛, 于是我过点N作N F垂直于B E, 在证明过程中比较容易找出两组角相等, 但找一组边相等非常困难 (证明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一组边相等) 。老师, 你不知道我在上面花了好长时间, 不然的话, 我不可能对这个题印象这么深。听课后我意识到可以换个思路, 构建一个三角形全等于ΔMCN。根据点M是B C的中点, 于是找A B的中点F, 连结F M, 此辅助线方法非常有效, 不仅创设了A F=MC, 而且又得出∠AFM=∠NCM=135°。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 即∠FAM=∠CMN, 就可以利用ASA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了。

师:谢谢你, 讲得太好了!希望你今后也能像这样带着问题上课, 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调研带来的反思

听了5班乙同学的谈话, 我猛然意识到在这道题目上两个班有差距的原因了。两个班同一天讲解这道题, 在6班出示该题的时候离下课好像不到10分钟, 我让同学独立思考了片刻, 看到马上就要下课还没有同学举手, 我就带着同学分析了一遍, 也给出了板书, 看到同学们不住地点头, 认真地做记录, 我很放心, 觉得学生应该听明白了, 却没料到会收到这种效果。

在5班, 由于前一天心理课老师打了招呼, 他上半节课之后就有事出去, 后半节要我上, 于是数学课上我在出示了这道题以后, 没急于带领学生分析, 而是给他们布置了任务, 中午认真思考, 下午心理课上展示分析。那节课我先让学生们谈他们各种受阻的思路, 大多数同学感觉过点N作N F垂直于B E, 构建ΔABM与ΔMFN全等, 应该可以解决问题。可惜在证明过程中比较容易找出两组角相等, 但找一组边相等非常困难。究其原因是受平常一些思维定势的影响, 创设三角形一般是创设一个特殊的三角形, 而题目中的直角三角形正符合要求, 于是毫不犹豫地认定创设直角三角形。记得当时我肯定了能有这样的思维、作这样的辅助线本身是件好事, 但需要看题目特征具体对待, 拼命钻牛角尖, 会浪费很多时间。于是, 尝试寻求另一条出路, 那就是构建一个三角形全等于ΔMCN。那半节课学生真是听得津津有味, 想来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不仅仅是正确的答案, 更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思维过程!

说实在话, 我平常也会抱怨学生为什么会一道题讲过很多次依然还错, 总认为自己讲透彻、学生听明白,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 通过这次检测及随后的调研, 我发现了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要性。那种担心学生栽跟头、耽误课上时间的做法表面上看是节省了教学时间, 但实际效果未必好。因此, 教师需要学会聆听、学会等待, 敢于让学生的思维误区暴露出来, 借助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巧妙提升, 实现问题的解决, 这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反思之后的改进

一道题不经意间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 这让我陷入了深思:到底怎么教更有效?

鉴于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我在试卷讲评时,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出示本题的知识网络图。在此基础上, 我还出示了一道变式题, 即将原题中“M是B C的中点”改为“M是B C上的任意一点”, 其余条件不变, 那么, 结论“M N=M A”还成立吗?如果成立, 请加以证明;如果不成立, 请说明理由。在这里, 教学碰到了难点:有些学生认为点M在运动不再是中点, 那么也就不会出现∠AFM=∠NCM=135°, 所以两个三角形是不可能全等的。

事实上, 把“M是B C的中点”改为“M是B C上的任意一点”, 结论“M N=M A”依然成立。针对学生的疑惑, 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学会变通, 不仅引导学生探索出“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而题中没有三角形全等时可以构造三角形证明三角形全等”这一类问题的求解方法, 更重要的是揭示出初中几何的核心思想: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寻求不变的性质。

五、经验总结

实验意外 篇9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案例背景]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一节《空气》中的一个活动内容,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一些科学数据来自科学实验。

[案例描述]

在《空气》一课的教学中,实验是关键,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它能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空气中氧气占了21﹪。基于这一特点,我在备课的过程中特地将这一实验预先做了一遍,成功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满怀信心的走进了课堂。新课的教学非常地顺利,在学生对空气的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开始了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讨。毫无疑问,大家一致通过了“由实验来测定结果”的方案。我按照第一次所做的,搭好了装置,装好了红磷,点燃了酒精灯,点燃了红磷,塞紧了瓶塞,学生聚精会神地盯着集气瓶,看到燃烧后生成的浓浓白烟,反应还不是特别强烈,学生更期待地是下一步的现象——打开止水夹后水面的上升,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水面迟迟未能上升。看看挂在教室后面的时钟,只顾自地按节奏走着;看看学生,一分钟,有人开始小声地询问了;二分钟,声音有点响了;三分钟,课堂中热闹一片!课堂出现了负面的高潮!

一部分学生:用幸灾乐祸的眼神看着老师,“哈、老师失败了”。

学生甲:“质疑书本上实验的可行性”安慰老师。

学生乙:“喊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老师再来一次。”

也有一些学生在看着书本上的实验,回想刚才的实验,头脑中显示着一个大大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另外一些学生,在看着热闹,老师下一步会怎么办。

……

针对这意外该怎么办呢?说实验室器材简陋而使实验失败;说实验难度太大,现象不易观察到;或者制止他们的议论,给出一个权威的解释,学生肯定能接受。然而以上想到的处理方法让我的心里感受到挫败感,学生也会失落。那么能否利用这个课堂意外,让学生放开思考、分析、交流而生成知识呢。

于是,我对全班学生提出了一个任务:“好,这实验是失败了!接下来看哪一小组能最先解释出水面为什么要上升并找到我们失败的原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班学生就是以四人为一小组的。)顿时,教室里由原先的混乱变成了有序的讨论。

几分钟后,各小组陆续举手示意有结果了。看到他们脸上渴求表现的欲望真的是呼之欲出,连我都很想知道他们到底会有怎样的结果,让他们马上开始吧!

一小组认为:“水面上升是因为氧气被消耗了,里面的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所以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进来了。而我们的装置是漏气了!瓶内与瓶外没有形成一个压强差,外面的液体压不上来。”

另一小组不赞同:“再怎么漏气也会有一些液体被压进去的。我们认为是红磷太少了,根本就没把氧气消耗多少掉,所以造成内外气压没什么大差别。”

又有一小组站起来了:“我们认为是红磷燃烧生成的那些白烟让那些水进不来的。”

还有小组有自己的意见:“哪有那么复杂,就是玻璃管被堵住了呗!”

……

看到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这么多的猜测结果,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个实验的意外失败,反而给了学生如此多的发挥空间,在学生的分析和交流中,学生对于这个实验设计目的有了更深的认识。当即就让他们为自己的积极而精彩的表现鼓鼓掌,随后抛出了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到底哪个小组的结论是对的呢?”学生们都提出了重做实验,我建议选二个代表吧!二个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在大家推荐下上台演示实验。他们俩检查了仪器的气密性以及玻璃管的畅通与否,而且还特地多加了些红磷,实验开始了,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屏住了呼吸,不负重望,水面开始上升了,并且非常的成功,水位上升了将近1/5。这时的下课铃声也好像前来祝贺,不迟也不早!不过我还是不失时机地说到:“感谢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合作,把老师做失败的实验做成功了。也希望以后再接再厉,遇到问题不要马上打退堂鼓,要相信自己!今天就是最好的证明。”同学们也好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案例反思]

上完这堂课,我的心情也无比轻松,我觉得这节课对我来说是很有收获的。在教学中,演示实验或指导学生实验时,经常出现一些与实验目的有差异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意外事件”。这种“意外”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少它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可以巧妙、正确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也会有一些“意外”的表现,教师应鼓励他们的表现,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处理这种突发“意外事件”的能力是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此谈谈几点看法:

一、实验前充分做好器材、学生基本技能的准备,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

实验前,教师不但要准备好所要器材的种类和数量,还必须检查一下实验器材的性能。如:酒精灯内酒精的多少、火焰的大小、灯芯的松紧是否合适;胶头滴管是否能吸水;试管夹的松紧是否适宜等等,以防“意外”的发生。

不能完全相信器材包装袋上说明的性能,教师要对器材的性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学生实验出现“意外”时而束手无策。而且在实验教学时,教科书中所介绍的器材不一定是最好的,应因地制宜的选用一些合适的器材。如在测浮力的存在实验时,用教材所介绍的钩码做,效果很不大好,这是钩码的密度太大,所受浮力太小所造成的,若换用小石块,效果将会好很多!

二、正确巧妙的处理实验中出现的“意外”

学生在做“研究磁铁的性质”,有时会不小心将磁铁掉落在地上而分为两半,产生“意外”。此时,教师应巧妙的利用这一“意外”,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这样一分为二的磁铁各自的磁极又是怎样的呢?并进一步推理到断成多块的磁铁各自的磁极又是怎样的呢?利用这一“意外”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当然别忘了告诫学生,实验时要认真仔细,别让这种“意外”发生。

总之,教师在处理“意外事件”时,要沉稳并保持良好的判断能力,看能否将课堂意外利用好,获得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契机。

三、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大胆质疑,发现并解决“意外”

在“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实验时,有学生提出了“老师,我没有胸围差!”,这是预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虽然我知道有人是采用腹式呼吸的。于是以没有胸围差为讨论的切入口,引入膈肌活动与胸廓变化的关系,学生为我提供了很好的知识衔接点。而且对学生的这一“意外”发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通过学生的积极体验和探究,解除了她的困惑,也树立了她的信心,同时也给其他同学积极的启示:多想、多问、多探究,是学习科学良好的方法。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恰当利用时机来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课程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改为课堂教学注入无限生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即通过预设促进动态生成,通过生成,丰富预设目标。使科学学习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尽情演绎师生沟通、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科学探究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闪耀智慧的光芒,弘扬自主的个性。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2]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实验意外 篇10

一、直面“意外”, 让孩子思

教学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生成过程, 随时可能出现意外事件。而“意外”的出现, 不是坏事, 如果处理得当的话, 反而能成为一节课的亮点。“意外”蕴藏着思想的灵动, 我们的课堂不能只有一个声音。如果只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 那就会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萌芽状态。“意外”能让人眼睛一亮, 让人怦然心动。

例如, 我在教学《彩色世界》时, 课伊始出示了一幅学生熟悉的校景图 (没有涂色) , 提出:“你觉得他画得好吗?能把它变得更漂亮吗?”这时, 学生纷纷讨论起了, 提出可以用油漆桶、刷子、喷枪等工具来美化。我不慌不忙地将早已准备好的“校景图”用电子教室系统发送到他们桌面上, 让同学打开进行修改。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他们着急地说:“老师, 不能画呀!”、“老师, 没有工具箱”……我懵了, 怎么会这样?赶紧去看学生机, 原来是打开方式出了问题。图片发送到学生机上默认打开方式为“Windows图片和传真查看器”, 这样打开自然没有工具箱, 也自然画不了。怎么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打开方式的选择没有教过, 自己讲还是让学生试试?试试无妨。向来发言积极的缪锋举手了, 他说:“老师, 我找到方法了。”切换到他的电脑展示给全班看, 他一边演示一边说:“只要用右键在图片上点一下, 然后选择打开方式, 就可以看到画图, 单击就行了。”其他学生照着他的方法很快就开好了。1分钟不到, 这个小“意外”就解决了。我趁势小结:“文件的打开方式有很多种, 大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打开方式。”

“校景图”在学生机上的打开方式, 默认为用“Windows图片和传真查看器”,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或许是因为我的预设不足, 而生成出利用右击选择“打开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其全盘托出, 不如让学生思考, 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跳一跳, 摘桃子”。学生乐于尝试, 化“意外”为自然, 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预设不足, 却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另一种方法的好机会。这种“意外”的生成, 无法预见, 但可以捕捉, 可以再度预设, 成为新的教学资源, 关键在于教师要有生成意识和“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的生成调控能力。

二、善待“意外”, 让孩子说

教师的思维不等同于学生的思维, 孩子可以将一个点看成是0、一口碗、一枚戒指……甚至一个世界, 而大人看来看去就是一个点而已。在课堂上, 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有别于教师的创新思维或想法, 这些思路往往又是通过学生的“意外”发言、“意外”操作表现出来。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善待学生的“意外”, 让孩子说。

例如, 在教学画图中的《复制和粘贴》时, 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开花店的情景, 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花店轮廓图和一些鲜花图片, 让同学们用复制与粘贴的方法用鲜花布置自己的花店。当有一些同学把花粘贴后排成一排一排的样子, 甚至整个画图全是花, 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如何引导他们创造有特色的花店呢?把机会还给学生, 让孩子们先说说他们的想法。这下可热闹了, 曹一凡提出了可以排成心形, 也可以是其他富有创意的造型。葛沂钒提出可以改变形色、增添小动物……孩子们不仅想办法让花店里的花摆出千姿百态的效果, 而且发挥奇思妙想创造了一幅幅生动的花店景观样板图。

让孩子们听听自己的声音, 也听听伙伴的声音, 这不仅激励了学生的创新行为, 而且让他们虚心学习, 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而我也同步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行为, 根据课堂实际进行教学, 从而收获到了一份惊喜。

三、深化“意外”, 让孩子做

学生在我们信息技术的课堂里是兴趣盎然的, 可以自己看书、自己操作, 但不经意便出“意外”。在我们的课堂出现意外情况后,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原因,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例如:在学习搜索引擎的过程中, 多个关键词组合的应用是常用的技巧之一。让孩子通过关键词范围的不断缩小来搜索自己的名字,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解决知识点学习,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知识的铺垫中, 我安排了这一内容: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 可你知道, 在这网络世界里跟你同名同姓的人有多少呢?不妨我们通过搜索引擎来尝试一下, 瞧一瞧谁的名字使用指数最高 (学生通过百度、google、搜虎等引擎开始搜索自己的姓名) 。师:找到相关网页以后, 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都是一些什么职业的人,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师:同学们, 大家搜索以后有什么发现呢? (点名发言) 生:网络上跟小明 (化名) 同名同姓的人很多, 而且还有“死刑犯”呢…… (学生发出一阵嬉笑) 老师:你说的对, 那你能不能再仔细观察一下, 跟他同名同姓的人之中, 还有其他职业的人吗?生:还有工程师、总经理、学生…… (小明脸上露出了笑脸) 师:是呀, 网上跟我们同名同姓的人很多, 这其中有成功人士, 也有社会的败类。我想, 我们应该以成功人士为榜样, 以社会败类为借鉴, 好好学习, 有朝一日, 在网上搜索到的是一个属于真正成功的你。那么, 如何准确而又快速地搜索到一个属于你自己相关的网页呢? (请学生回答) 生:可以在我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学校名称。师:这主意不错, 范围确实小了一点, 但全国有可能跟我们学校名称相同的不止一所, 而且那所学校里也有跟你一样名字的同学。生:哦, 学校前面可以加上江苏省溧阳市……师:想法不错,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高招吗?生:……师:看来, 同学们很会想办法, 大家不妨试一试, 是否灵验。 (学生实践尝试。很快, 同学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相关网页, 非常激动与兴奋。)

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操作、把发言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互相交流、自主创新, 这种“意外”的深化, 正是生成精彩课堂之径, 学生从自学到自悟, 充分体现了其主体性, 他们更能体验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只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

意外的意外 篇11

老王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提起门口的铁锹,就往家里跑。老王的老婆吓傻了眼,急忙锁了店铺跟了回去,一边走一边劝老王,“你可别犯傻,女儿才十六岁怎么会恋爱了那?见到女儿你先问问清楚……”老王一瞪眼,“问什么问,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嘛!老师把电话都打店里来了,没有这事老师能无中生有?”说完气呼呼的加快了脚步。

老婆还是不信,女儿可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性格她最了解,可不是那种轻浮的女孩,可一脸铁青的老王不了解,瞧他快步如飞,她也只好加快脚步,怕女儿真挨了打。俩人急冲冲地回到了家,老王一脚踹开了房门。见女儿笑嘻嘻地站在门口,老王不由分说上去就是一巴掌。这一巴掌把女儿打愣了,她回头看着正抱着蛋糕站在身后的姑姑,哇!的一声哭了。

这时老王才看见自己的亲妹妹捧着蛋糕站在女儿身后,一愣道:“这?”妹妹指着蛋糕说:“哥!你今天生日,想给你个惊喜。所以我们打电话假装老师骗你们回来。可……你们反映也太大了吧?”老王夫妻俩相互看了一眼,一时间没缓过神来。妹妹拉着侄女的手说:“你们呀!只顾着每天忙乎赚钱,连女儿也不关心,女儿要是真有变化,你们现在再打再骂是不是晚了?亏得孩子想给你过个生日绞尽脑汁,换来的却是意外的巴掌!”

老王啪的一声仍了铁锹,搓着手说:“这?你瞧瞧,要给我过生日直说就行了。”妹妹横了老王一眼说:“去年要给你过生日你死活不过,所以今年才想出这个馊主意。”老王嘿嘿的笑了,老王的老婆把女儿搂在怀里也笑了。生活压力很大,迫使我们每天都处在忙忙碌碌中,可钱是赚不完的,有必要在百忙中停一停,关心一下自己的父母儿女,最主要的还是关心一下自己,这样的生活才是美满幸福的!

(舒清22)

上一篇:颅内硬膜外下一篇:整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