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技术

2024-11-19

综合治理技术(通用12篇)

综合治理技术 篇1

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生产、使用的农药原药已达1000多种, 加工成制剂近万种, 大量使用的有100多种, 主要是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这些化学农药的使用, 对农林牧业的增产、保收和保存, 以及人类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 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已经对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 导致土壤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和农作物产品出现微量的残留农药, 甚至危害到人畜健康。

1 农药污染的危害

农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有机氮类、氨基酸酯、有机硫、拟除虫菊酯、有机砷、有机汞等多种类型。如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线虫剂、杀螨剂、杀鼠剂、落叶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类型。使用较多的是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3大类。这些农药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其中一部分化学元素具有残留期长、降解速度慢、污染长效性的特性, 如果长期大量施用, 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1 农药污染的形成原因

农药污染的途径主要包括3个方面。

1.1.1 直接污染

即因喷洒农药可造成农作物表面沾附污染, 被吸收后转运至各个部分而造成农药残留。污染的程度与农药的性质、剂型、施用方法及浓度和时间有关。

1.1.2 间接污染

即由于大量施用农药以及工业“三废”的污染, 大量农药进入空气、水体和土壤, 成为环境污染物。农作物长期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 可引起食品二次污染。

1.1.3 生物富集作用于食物链而造成污染

某些化学物质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 即每经过一种生物体, 其浓度就有一次明显的提高。某些理化性质比较稳定的农药, 如有机氯、有机汞和有机砷制剂等, 脂溶性强, 与酶和蛋白质有较大的亲和力, 不易排出体外, 在食物链中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逐级在生物体内浓缩, 可使其残留量增高。

1.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是指人类向土壤环境中投入或排入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农药, 而导致土壤环境质量降低, 以至影响土壤生产力和危害环境生物安全的现象。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施用农药的理化性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施药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使土壤颗粒与土壤溶液界面上的农药浓度大于土壤本体中农药浓度的现象。吸附会降低农药的活性, 影响药效的发挥, 同时也阻滞了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挥发。土壤的有机污染作为影响土壤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成为关注的热点。

土壤被农药污染后, 会对农作物、土壤生物、生态环境等造成威胁。其中, 土壤农药污染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被转运到植物组织或收获的产品中, 农药在植物体内残留影响植物的生长, 进入收获品中则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被植物吸收通过农产品或者随着土壤表层饮用水进入人或动物体内, 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通过影响某种生物的数量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生物链就会严重影响环境。

1.3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4种:农药直接进入土壤。比如将农药直接施入土壤或以拌种、浸种和毒谷等形式施入土壤;向作物喷洒农药时, 农药直接落到地面上或附着在作物上, 经风吹雨淋落入土壤;农药随着大气沉降, 经雨水溶解和淋溶后进入灌溉水和植株体内;随死亡动植物残体或用污水灌溉而将农药带入土壤。只有对农药在土壤中长期残留积累的方式和结果有了清楚的认识, 才能够在预测和防治土壤化学农药污染工作中, 采用正确的技术和方法。

2 土壤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与技术

2.1 预防措施

土壤农药污染治理工作不仅仅集中在事后治理, 事先预防也是重要环节。做好预防是减少农药进入土壤数量,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2.1.1 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所谓高效就是用量少, 杀虫效果好;而低毒是指对人畜的毒性低, 不致癌、不致畸、不产生特异病变。低残留是农药在施用后降解速度快, 在食品中残留量少。

2.1.2 合理使用农药

根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的规定对主要作物和常用农药规定了最高用药量或最低稀释倍数, 最高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2.1.3 加强对农药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主管部门应依法加强对农药登记和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对未取得农药登记和农药生产许可证的农药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

2.1.4 加强培训工作力度, 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是农药最直接的使用者, 只有提高了他们的先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农业生态环境知识、环保意识, 让他们懂得农药污染的危害, 才能够真正实现农药施用量的减少, 降低农药污染的危害。

2.2 综合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治理方式。实施综合治理, 具有减少农药施用量、改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的优点。如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来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广泛推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 来代替传统的化学防治。可以推广物理防治技术, 以机械设备和现代工具来防治病、虫、草害。还可以利用有益昆虫和微生物防治农、林病虫草害。还可以利用改变耕作方式、休耕轮作制度, 避免或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 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农作物种类不同则对各种农药的吸收率也不同。在农药残留较重的地块, 在一定时间内不宜种植易吸收农药的作物, 以减少因药害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 在不同土壤耕作条件下,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也不相同。如有机氯农药污染较重地块采用水旱轮作的方式, 可减轻土壤污染程度。但是, 由于化学农药具有广谱、快速、效果好、使用方便、成本较低等优点, 化学防治目前仍然是各地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主要方法。

2.3 土壤农药污染治理工程技术

目前, 针对土壤农药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的研究, 国内外均已有成功经验。主要的工程技术有焚烧技术、热解析技术、土壤淋洗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使用土壤改良剂等方法。其中, 前33种方法较为成熟, 应用也较为广泛。

焚烧技术是国内外应用最多的工程治理技术, 具有处理污染类型广 (有机农药、重金属) 、处理彻底、处理量大、处理周期短等工程特点。但焚烧技术为能耗型处理技术, 处理费用高昂。此外, 焚烧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相当大, 较为适合于污染浓度高、土方量小的工程。

热解析技术主要分为高温热解析技术和低温热解析技术, 与上述技术相比, 热解析处理为间接加热蒸发处理技术, 具有处理温度较低 (高温热解析处理温度范围为320~560℃, 低温热解析处理温度范围为90~320℃) 、处理量大、周期短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小等特点。

土壤淋洗技术主要应用于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石油类有机污染等大型工程治理。通过土壤粒级分离, 采用水洗或是添加化学萃取剂萃取方式将附着于土壤固相各颗粒段污染物转移至淋洗剂液相, 再配以污水系统处理污染物, 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其他工程技术, 如生物修复法主要是利用植物的吸收利用、植物菌根微生物作用及其他微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等方法;土壤改良剂法主要是添加石灰、碱性磷酸盐、碳酸盐、硫化物和增施有机肥等改良土壤性质, 从而达到降低作物对污染物吸收效果。这些方法虽然在国内外有工程应用, 但其存在处理周期较长, 处理效果并不稳定及处理污染物针对性强等特点。

摘要:在农业生产中, 不论是粮食作物、油料作物, 还是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农药的使用对防治病虫草害、促进农作物增产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随着农药的生产量和使用量逐年增强, 有关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事例也逐渐增加, 尤其是对土壤造成的严重污染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 采用多种工程技术治理土壤农药污染已经被纳入各地的议事日程, 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关键词:土壤,农药污染,治理,技术

参考文献

[1]赵书言.化学农药的土壤污染与治理[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1 (08) .

[2]王小艺, 黄炳球.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生态学控制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 1997 (12) .

[3]朱建光, 李娜, 贾宏伟.农药、化肥对果园的污染及防止措施[J].果农之友, 2011 (08) .

[4]刘世友.农药污染现状与环境保护措施[J].河北化工, 2010 (01) .

综合治理技术 篇2

摘要:在葡萄种植中进行以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发生病害及时给予喷洒农药等治理与保护,可以有效的抑制或降低葡萄病害的发生率,同时提高葡萄的质量与产量等。

关键词:葡萄病患;综合治理;研究与分析

据相关的资料数据记载显示,我国安徽地区的葡萄种植业正在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常见的葡萄病害高达十余种,由于疏忽或防治不恰当、不及时等原因,导致葡萄的大面积减产,严重的还会出现植株死亡。据有关的统计数据,我国普通年份的霜霉病导致葡萄果实产量的损失就达到15%~20%,病害流行时期则更严重,损失可达到60%以上。

1 葡萄病害的预防

葡萄病害的治理以“预防为主”。发病前可以采取喷洒农药的治理方式,使发病率降低,并得到有效的控制。根据不同病害的发病时间等信息以及天气的阴晴状况,合理、适时的喷洒农药,秉承“趁早不趁晚”的原则。

2 葡萄病害的`防治

2.1 植物检疫、栽培管理技术预防、化学防治等都是防治葡萄病害的有效方法 充分、合理及恰当的运用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各种方法能够扬长避短、互相协调,取得更大的防治效果及效益。栽培管理技术的预防,指的是在管理葡萄的过程中,尽量选取对植株抗病性有增强作用,能够有效阻断病原菌繁殖、扩大、感染的有针对性的栽培技术。合理提高果穗的质量,及时摘除发病的叶子或果实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葡萄病患的出现,同时有助于果实质量及品质的提高;针对葡萄病害进行化学治疗,有利于抑制病害的发生及扩散。

2.2 葡萄病害的前期防治 包括:黑痘病、穗轴褐枯病等;中后期的病害防治分为:霜霉病、炭疽病、褐斑病等;全生育期的病害防治含有:灰霉病、根癌病、蔓枯病等。葡萄病害的初始发病期,应针对性地进行及时、合理的喷药治理。高温阴雨天气不利于农药的喷洒,且容易引发感染病毒,因此,可以在天晴后重新喷药一次,每日对葡萄园实行全面观察与预测等措施。

3 综合治理技术

3.1 葡萄病害是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及品质的极为严重的灾害之一 葡萄病害可以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种。不同的葡萄病害的危害情况也不同,总结其主要的发病规律我们可以发现: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葡萄病害,病原开始于美洲,它主要对葡萄的叶片、新梢、卷须等有损害,霜霉病的发生及盛行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葡萄黑痘病的发生具有全球性,世界上很多的葡萄产区都出现过此种病害,特别是一些培植单一葡萄的欧洲区域,病害尤为严重,该病害对葡萄的果实、叶片等绿色幼嫩部位存在危害,其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雨水、空气湿度有关;葡萄白腐病有被称为腐烂病、烂穗等,其主要发生于我国北方的一些葡萄产区,其病原菌可以对葡萄的幼茎、花序及果穗等进行侵染,导致果实、叶片的大量脱落等。针对不同的病害,进行不同的治疗。

3.2 阴沉多雨的天气,容易造成肥料的严重流失 因此,合理提高施肥量可以增强葡萄的抵抗功能。果农可以根据葡萄的生长情况及土壤质量等判断是否需要增加施肥量,并合理、适当的添加钙、镁、磷等,以增强葡萄植株的抗病性;适时、合理地对土壤进行松土,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尤其是大雨或暴雨之后,葡萄园的土壤过度阴湿,表层板结,通透性不好,所以导致葡萄的根系严重缺少氧气,生长趋势被减弱,抗病性降低等。因此及时在进入雨季前或雨季间隙的晴天对葡萄园的土壤进行深度的活土;另一方面,阴雨季节,葡萄更容易出现徒长趋势,而且葡萄树干副梢的发病率极高,所以要进行及时、合理的剪枝及摘心等。对葡萄园进行全面、完整的清园工作,严密控制病害的感染及传播,尽量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等情况。

3.3 对葡萄园土壤进行地膜覆盖,可以有效阻止侵染病菌通过雨水或其他扩散 能够显着减少霜霉病、黑痘病等情况的发生;合理改良土壤,及时施肥灌溉,有利于葡萄根部的发育以及显着提高葡萄树的抗病功能;对高于地面40厘米区域的新梢、多余枝叶等进行修剪,以提高通透度,接受阳光直射,使葡萄园内土壤的湿度得到有效的降低。

3.4 对葡萄病害的防治要坚持三个原则 尽力做好葡萄果园的清洁工作,有效的防止侵染及病原;提高培植管理的相关技术,促进空气湿度的降低,提高葡萄树的自身抗病性;合理、及时的进行农药喷洒,使幼嫩部分得到良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永升. 葡萄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河北果树,(1):50-51.

[2] 秦秀军,任宝君. 辽西地区雨季葡萄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14):29.

综合治理技术 篇3

关键词:生态消淤、水生生态、综合治理、修复

一、前言

随着珠三角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大量富含有机物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排入河涌,导致水体含氧量大幅下降,造成了河涌普遍呈现有机污染严重的特征。且由于长期不加治理,大量的污染物沉积在河涌底部,导致河涌底泥淤积,珠三角地区河涌的淤泥厚度可达0.5~2m,平均为0.36m。底泥中的还原性物质产生大量的化学耗氧使河涌底泥形成厌氧环境,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逐步腐化,变黑、发臭。

目前的城市河涌整治中,注重清淤,堤岸,绿化和截污等工程,而不重视底泥和水体生物原位修复,更不重视河涌生态体系建立,这样导致城市河涌整治中边治边黑,边黑边治,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河涌水质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现正积极探索城镇河涌污染治理新路子,提高河涌整治的效果和水平。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曾经在国内外许多工业污水处理厂、湖泊、池塘、湖塘、海滩等多个污染控制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都是对水体及其淤泥进行污染物的消减处理,效果皆良好,从事实上说明了该技术运用的可行性与成熟性。

二、常规河道清淤和水生生态技术修复存在的问题

传统整治河道的手段是截污与污水处理,清淤,水生态修复,补水,堤岸景观建设等。其中,常规清淤和水生生态技术修复存在很多问题:淤泥清挖工艺落后,工程投资大,操作麻烦,清淤效率低;清淤挖上来的淤泥含水率高,数量巨大,黑臭,运输和处置难;传统的清淤方法,最重要清除的上层不稳定淤泥残留多,加上发黑的河水,污染负荷仍然很大,黑臭难解决;生态修复未找到快速修复水生食物链并且易于维护的简单方法;需要使用曝气等其它设施,管理麻烦,维持费用大;普通的投放微生物治河技术,投放液态的微生物易被河水冲走,要长期不断投放,维持费用大,一年只能消化淤泥少于10cm,不能替代清淤。

综上所述,黑臭的河道,清淤后不稳定淤泥的残留量多,就算做到完全截污,河道内的污染负荷仍然很大,单纯依靠调水、补水难以彻底消除这些污染,难以短期内消除河道黑臭。不少投入了很多资金治理过的河道,虽然有一些效果,但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退潮时、枯水时仍然黑臭。

河道治理重在水环境生态修复与重建,重建生态系统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是能使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持稳定,且易于控制和管理,维护费用低。所以,寻求高效而且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方法,是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最大的难点,是水体修复难易的关键,也是各种治理方法和治理效果的差异所在。施放底泥净化剂消解淤泥,同时能够快速修复水生生态,真正消除黑臭,是一种更有效的河道快速治理方法,生态修复不需要15年,几个月至1年就可以做到。

三、原位生态修复治理关键技术

1、关键技术简介

水环境生物修复是在可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和水生生物生命代谢活动,修复被污染的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而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为生态修复剂技术,即在无固定设备且完全自然的状态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天然水体的自净功能,采用直接向污染河道投入高效的本源微生物菌群和微生物促进剂,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利于水体自净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繁殖,从而消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同时对河道有机底泥起到一定的消化作用。具体的流程主要为:微生物驯化,微生物菌剂在河涌底泥中接种繁殖,根植河床,微生物对河道污水和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去除,净化水质和减少污泥量,再通过人工培育河道生态链最终恢复水体的原生态,实现水体稳定的自净功能。生态修复剂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界生物降解原理,提高水体的生命力和自净能力,并重建其生态平衡、迅速地改善水质的技术与产品。

2、底泥净化生物修复治理黑臭河涌

针对底泥富含大量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好氧速率高,处于强还原状态的厌氧环境,投放生态修复剂的方法,进行生物修复,以控制和消除底泥污染。底泥净化剂,由增氧剂、有效微生物菌剂和生物载体组成。增氧剂在水中逐渐释放出氧,改变河道底层厌氧生态环境为好氧生态环境,激活微生物菌群,同时为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提供电子受体;有效微生物菌剂是采用本土化的好氧型和兼性微生物组成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作为载体的多孔矿物,可为微生物菌落提供巨大的附着表面,减少微生物的流失和更好发挥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

在底泥净化剂的作用下,能有效地对污泥和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细菌等进行生物降解,污泥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河水不黑不臭,没有黑色底泥上浮,淤泥层减薄,矿化度增加,从而最终净化水质。

3、治理效果

河道第一次施放底泥净化剂,10天~20天臭味消失,河道从厌氧状态转变为好氧状态,出现许多微型动物;约一个月,河道水质变清,水里的微型动物继续增多;30天~50天,水底有很多水丝蚓(俗称“红虫”,是栖息在水底污泥中的底栖动物,以污水和污泥中的有机物为食物),大量的红虫对水生食物链的修复很有好处,继而水里可看到一些小鱼,表明水质好转,水生食物链初步修复,已适宜鱼类生长;两个半月,小鱼群增多,淤泥泥面从原来的黑色开始呈现灰白色;3个月~4个月,河底淤泥削减15~20厘米,当河底淤泥中的有机物被吸收分解之后,底泥表面就是一层不被吸收分解的沙、石,底泥泥面呈现灰白色,红虫逐渐减少;4个月~6个月,河底淤泥削减25~30厘米,河道已不黑不臭,水质明显变好。

4、淤泥消解和水生生态快速修复技术的优势

4.1 这种生态修复剂具有沉淀的功能,其本身及其固着的微生物不易流失,不易被水力冲跨,即使在水流动的河或者很深的水域里,都能沉入到底部,把淤泥里的有机物吸收分解掉,并达到净水、增氧、消除恶臭等效果。只要在被污染的水体投放了生态修复剂,就可以分解去除底质的淤泥和净化水质。

4.2 施放这种生态修复剂,不用机械清淤,不必解决淤泥出路,没有散发臭气的清淤场面。由于污染情况和淤泥情况不同,根据应用实例,施放一次生态修复剂,河道的淤泥4--6个月可以减少20--30厘米。

4.3 施放生态修复剂后,不需要曝气充氧设备,不需后期管理费,同时消除臭味,促进了水生生物的食物链修复,很适合净化底质污染和水体生态修复。

4.4 用生态修复剂消解淤泥,替代了清淤,同时快速修复水生生态,是一种可以与原有河道综合治理任务对接,大大降低治理难度,提高治理效果,而且无二次污染的先进技术。

四、结论

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与截污补水相结合,对河涌段进行治污处理,有效地控制河道有机污染,减少河道底部淤泥量,从根本上起到净化河涌水质,达到消除黑臭、消除河道底泥的目的。生物修复剂应用性能优异的微生物增效技术,通过提高水体的生命力和自净能力,可以替代清淤,快速消除底泥,同时快速修复水生食物链,重建水体生态系统,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感观和水质,成为治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底泥生物修复剂具有沉淀的功能,其本身及其固着的微生物不易流失,有效的把淤泥里的有机物分解掉,达到净水、增氧、消除恶臭等效果,生态修复后不需任何管理费,是一种最经济净化,无二次污染的先进技术。

在我国还不能做到完全控制河道面源污染和完全截污治污的情况下,实践证明,应用生态消淤、快速修复水生态、分段截污与水生态污水处理等生物增效技术的集成,是一种疏浚、消除河道累积污染、从根本上解决河道发黑发臭的问题,是恢复河道良好生态环境的简单、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2]罗刚;刘军;胡和平;生物修复技术在白海面黑臭河涌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2期

[3]金腊华,梁志宏,万雨龙,袁杰,兰云飞;城市河涌水污染特征及治理措施[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5期

[4]周新民,林少礼,侯玉,郑国栋;广州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对策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4年04期

[5]饶胜;生物及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07年04期

[6]发明专利CN101050041A一种河涌污染治理方法 李开明 江栋 谢丹平等 2006.4.3

复杂地层岩心钻探综合治理技术 篇4

1.1 钻探设备的影响

在进行复杂地层岩心钻探时,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岩心钻探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 钻探设备对复杂地层岩心钻探的影响最大。岩心钻探时, 对于不同的地层结构要采用不同强度的钻探设备。目前, 我国大部分进行岩心钻探工作的施工队伍在钻探时使用的钻探设备都是立轴式的钻孔机。立轴式钻孔机的成本相对较低, 且便于携带, 对于长期在野外矿井施工的队伍来说, 非常实用。立轴式钻孔机在使用时有明显的弊端, 钻孔取芯的成功率较低, 不能满足人们对钻孔取芯效率的要求。由于立轴式钻孔机的动力部分设计是采用机械振动原理, 因此, 在立轴式钻孔机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力, 一旦地层的结构不稳定, 就会发生地层断裂或者坍塌事故, 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而且岩心钻探的成功率也不高, 所以, 钻探设备对于复杂地层岩心钻探工作的影响较大, 只有加强对钻探设备的研究, 提高钻探设备的成功率, 才能更好的促进复杂地层岩心钻探工作的进行。

1.2 冲洗液的影响

在进行岩心钻探工作时, 要用大量的冲洗液将岩心周围的岩屑冲洗掉, 方便岩心的钻探, 但是, 由于复杂地层的结构较为复杂, 所以, 普通的冲洗液不能应用到复杂地层中, 因此, 冲洗液也成为影响复杂地层岩心钻探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岩心钻探工作中, 使用冲洗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保护孔壁, 使其不致发生坍塌。由于复杂地层的结构相对于普通地层更为复杂多变, 在复杂地层岩心钻探时使用普通的冲洗液, 不仅不能起到保护孔壁的作用, 还会导致复杂地层出现坍塌或者膨胀, 影响钻孔取芯的成功率。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 研究者们研究出了更为适合复杂地层岩心钻探的泥浆冲洗液和无固相冲洗液, 这两种冲洗液与普通的冲洗液在组成成分上有很大的区别, 这两种冲洗液中含水量更少, 因此, 在使用时不会导致地层膨胀或者坍塌, 经过多次的研究实验表明, 泥浆冲洗液和无固相冲洗液对于孔壁的腐蚀程度更小, 从而大大提高钻孔取芯的成功率。

2 复杂地层岩心钻探综合治理技术

2.1 注重地质因素对工艺选择的影响

在岩心钻探工作开始之前, 施工队伍需要对施工地点的地质结构进行多次分析, 一旦确定为复杂地层时, 更需要进行多次的勘探, 并根据勘探结果估测形成复杂地层的原因, 再根据具体的分析结果, 采取适当的钻探技术。复杂地层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每一种原因都会导致地层情况的不同, 只有彻底的掌握复杂地层的形成原因, 并分析地层的具体情况, 才能够采取更好的措施, 避免孔内事故, 降低成本, 提高钻效。目前我国存在最多的复杂地层就是力学不稳定岩层和水敏性地层, 这两种地层结构都会导致钻孔取芯时出现孔壁不稳定情况, 因此, 在对岩心钻探之前, 需要判断该地层属于哪一种地层, 再选择恰当的措施, 提高孔壁的稳定性, 避免孔壁坍塌, 从而影响钻孔取芯的成功率。对于力学不稳定岩层, 由于其岩层较为松散, 因此, 钻孔取芯时可以采用泥浆冲洗液, 提高孔壁的稳定性, 避免孔壁坍塌。而对于水敏性地层来说, 对冲洗液中的含水量要求较高, 只有采用低失水、高矿化度、适当比重和黏度都适当的冲洗液, 才能更好的提高钻孔取芯的成功率[1]。

2.2 复杂地层护壁技术

复杂地层岩心钻探综合治理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复杂地层护壁技术, 由于复杂地层的结构都比较松散, 容易出现坍塌事故, 因此, 可以在进行岩心钻探时, 在复杂地层的孔壁上附着一层泥浆, 利用泥浆的聚合力和黏性, 将松散的地层黏合在一起, 当前, 在普通地层岩心钻探中使用的泥浆冲洗液不符合复杂地层的需求, 因此, 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新型的低固相泥浆。这种新型的低固相泥浆冲洗液中加入了植物胶, 使得其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新型泥浆表观黏度比较高, 即使采用较小的泵量, 排粉的能力也很强。加入植物胶后的泥浆是一种黏弹性液体, 这种黏弹性胶体在孔壁和岩芯的表面及一定深度的表层具有胶结作用和黏弹性强度, 在一定程度上可抵抗钻具的振动破坏和地表其他外力的破坏。而普通细分散泥浆产生的泥皮是黏塑性体, 胶体很少, 大多是固体颗粒, 护壁效果差。一旦钻具开始工作后, 会产生剧烈的振动, 普通的泥浆冲洗液不能抵抗这种振动, 低固相泥浆却能够凭借其超强的黏度保护孔壁不受外力的影响, 对于提高复杂地层岩心钻探的成功率有重要的作用[2]。

3 结语

复杂地层岩心钻探的难度较大, 如果不采取综合治理技术对孔壁进行保护, 容易导致孔壁坍塌或者膨胀, 影响钻孔取芯的成功率。因此, 复杂地层岩心钻探综合治理技术对于提高钻孔取芯的成功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亮.煤田地质钻孔各地层段相应技术措施讨论[C]//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 2013.

综合治理技术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的汇报,我想以昨天韩局长对我讲的一句话为开头。他说“海域开采不仅仅解决了龙矿集团和北皂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煤炭开采技术,已经步入了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目前,国际上具有海下开采经验的有五个国家,正在开采的只有日本和我国。北皂煤矿作为我国首次实施海下采煤的矿井,为了实现安全开采,自98年立项以来,严格进行了海下水文地质研究,建立了有效的防治水管理技术体系,在吸取先进经验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外专家合作,探索符合我矿实际的开采技术,总结开采经验,并以科技兴安为支撑,使海域防治水等重大隐患得到了有效预防。

下面我把北皂矿海下采煤隐患综合治理情况,向领导汇报一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北皂煤矿海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北皂海域是北皂陆地井田向北的自然延伸,面积19.2平方公里,海水深度0~14m,总体上由南向北渐深,含煤地层主要由力学性质较差的泥岩、松散砂岩及泥灰岩构成,属典型的“三软”地层。

井田内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砂岩、泥灰岩、泥岩夹泥灰岩互层、煤1油

2、煤2及底板砂岩。第四系砂层厚65~113 m,平均98.16m,富水性中等至强。但由于煤系地层之上有较厚的泥岩、钙质泥岩阻隔,第四系水与下部各基岩含水层无水力联系。

煤系地层各含水层中以泥灰岩含水较好,平均厚度为4.36m,富水性中等,下距煤2层62.80m。由于该层与煤2之间有泥岩类,隔水层相隔,在正常情况下该层水对矿井开采无影响,且补给条件较差,易于疏干。

从1983年12月16日矿井投产以来,涌水量41.9~94.3 m3/h,平均为70.5 m3/h。目前矿井涌水量保持在80~90m3/h,其中陆地部分涌水量100908070涌60水50量403020100北皂煤矿涌水量变化图83858789919395年979901030507在71 m3/h左右,海域涌水量在22 m3/h左右。

海下采煤水患治理技术

2.1 开展海下采煤技术研究,依法报批开采手续

为实现海域安全开采,龙矿集团先后组织煤科总院、西安研究院、中国矿大、山东科技大、日本九州大学等中外专家145人次,针对海下开采安全技术召开了大型技术论证会13次。确定了以防止海水溃入为重点的四大安全技术课题,依法报批了海域初步设计及海下开采安全专篇等,为海下安全开采奠定了技术基础。

2.2 构建海下开采防治水工作体系

形成防治水长效机制

我矿高度重视海下采煤中,水患防治工作,建立了防治水管理机构,并严格各级防治水工作责任制。依据相关的法规、条例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了职责,使矿井防治水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防治水工作长效机制。

2.3 抓好海域生产补充勘探,查明海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为了查明海域地质条件,我矿发挥煤炭系统与石油系统联合勘探的优势,进行海域三维地震勘探和海域钻探等勘探工作,并采用叠前偏移处理技术,查明了海域地质条件,为海下安全开采、隐患治理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同时,与煤科院西安分院合作,结合陆地20年开采防治水经验,补充施工了沿海陆地水文孔和井下水文地质孔,建立了水质化验室,动态监测各含水层水质变化情况,采用同位素手段,查明了矿井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及各含水层与海水间的水力联系。

2.4 建立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完善防排水系统,实现分区隔离开采

矿井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并实行专款专用,为防治水工程施工、设备购置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海域-350水平设中央泵房及水仓,并形成了独立的排水系统,正常排水能力为355 m3/h,应急能力可达710 m3/h,系统具备了远程控制和自动控制的能力,实现了无人值守。

在通往海域的四条暗斜井分别建立了防水闸门,实现了海陆分区隔离开采。

2.5 建立海下开采在线监测预警体系 为了确保海下安全开采,我们在海域井下及地面设立水情在线监测点,实现了海陆、井上下联合观测网,确立了预警指标,实现了地下水水位变化预警和海域水质变化的早期预警。

2.6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 在海下开采过程中建立完善了预测预报与隐患排查制度,及时组织超前探水及治水,由专业队伍,采用超前钻探、直流电法、瞬变电磁等手段,对水文地质情况不清的区域进行超前探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掌握海下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我矿与中国矿业大学在首采面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 “井下仰斜钻孔双端堵水器观测法”,全面掌握了导水裂隙带内的岩层导水性能。

2.7 加快矿井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提高矿井的抗灾能力

2004年以来,以建设数字化矿井为目标,成功地将工业以太环网技术引入到井下,搭建了以百兆工业以太环网为总平台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监控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集约化“四大平台”,实现了井下各种数据和重要岗位的监测监控;建立完善了海域水情在线监测、矿井人员定位、安全生产监测、束管监测、顶板压力监测、工业电视监测等辅助系统,形成了对环境、人员、设备全方位的动态监控,提高了矿井预警和抗灾能力。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监控手段不断完善,将有力地保障海域的安全开采。

海下采煤效果、结论及今后工作重点

3.1海下开采隐患治理效果

自2005年6月海域投产以来,海域施工巷道14000米,安全试采了两个工作面,回采煤量51.5万吨。生产过程中,地下水情得到了严格的监控,海域涌水量保持在22m3/h左右,海水未与地下水产生水力联系,采掘工作面均未受水害影响,实现了海下采煤的安全开采。

3.2治理实践结论

1、我矿海域扩大区是陆地向海域的自然延深,水文地质条件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在-200m水平标高以下进行开采,主要受煤系地层含水层影响,以上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水害事故,实现了安全开采。

2、浅部开采需留足第四系防水煤岩柱,第四系水不会对开采构成威胁。

3、所采取的研究思路正确,方法得当,各项手续齐全,海域工程质量合格,采取的安全开采保障措施有效可行。3.3今后工作重点

我矿海下开采已取得了初步效果,要实现本质安全型海下矿井,还需重点加强如下工作:

1、严格落实各项防治水制度,把防治水工作做严做细,进一步提高水情、水质监测能力和预测分析能力。

2、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不断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和安全监控数字化程度,实现决策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提高矿井防灾、抗灾能力。

3、不断引进先进的物探手段,实现海域开拓过程中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超前探测。

4、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搞好《大型水体下安全开采关键技术》课题研究,建立大型水体下安全开采的地质保障、安全评价、灾害预警三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大型水体下采煤的综合技术水平。

各位领导,海下采煤在我国尚属首例,我们只是刚刚走出的第一步。矿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历史教训,使我们始终处在高度警惕和不断探索的状态,但我们也相信,有煤炭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一定会实现海域开采的长治久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的汇报,我想以昨天韩局长对我讲的一句话为开头。他说“海域开采不仅仅解决了龙矿集团和北皂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煤炭开采技术,已经步入了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目前,国际上具有海下开采经验的有五个国家,正在开采的只有日本和我国。北皂煤矿作为我国首次实施海下采煤的矿井,为了实现安全开采,自98年立项以来,严格进行了海下水文地质研究,建立了有效的防治水管理 技术体系,在吸取先进经验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外专家合作,探索符合我矿实际的开采技术,总结开采经验,并以科技兴安为支撑,使海域防治水等重大隐患得到了有效预防。

综合治理技术 篇6

【关键字】采掘工作面;粉尘;综合治理

在采掘工作面是煤矿井下主要的产尘源,也是作业人员和电器机械设备高度集中的工作场所。为消除采掘工作面各生产工序的粉尘污染,根治煤尘危害,必须采取综合防尘措施。

1、采掘工作面尘源的形成与分布

煤炭生产过程中,所有环节和工序都会产生粉尘,如打眼、爆破、采掘机械割煤(岩)、风镐落煤、装载和卸载、运输、转载、放顶、采空区充填、锚喷支护、巷道撒布岩粉、箕斗或矿车提煤(岩)等。按产尘来源分析,在现有防尘技术条件下,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粉尘(浮尘)量比例关系大致如下:采煤工作面产尘量,占45%~80%;掘进工作面产尘量,占20%~38%;锚喷作业点产尘量,占10%~15%;运输巷道产尘量,占5%~10%;其他作业地点产尘量,占2%一5%。需要指出的是,井下各生产系统及工序环节的产尘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而在发生变化。煤矿粉尘的主要来源是采掘、运输和锚喷等作业场所,其中,以采掘工作面的产尘量最大,占矿井全部粉尘量的80%以上,对矿井安全生产和矿工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最为严重。因此,分析与研究采掘工作面尘源的形成及其分布,对有针对性地实施各项防尘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2、采掘工作面粉尘综合治理技术

2.1采煤工作面粉尘综合治理技术

目前,我国采用的采煤机绝大多数是滚筒采煤机,滚筒采煤机旋转截煤基本实现了湿式作业。

(1)改进采煤机结构减少粉尘生成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通过改进采掘机械的结构及其运行可以使截齿前的压固核减小,粉尘的生成量降低。当滚筒采煤机落煤时,煤尘生成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滚筒形状、截齿结构及数目、滚筒转速及其与采煤机牵引速度匹配情况、截齿在煤壁上的截深以及螺旋叶片的装煤能力等。

(2)采煤机湿式除尘

尽管通过改进采煤机结构可以减少煤尘的生成,但只有良好的湿式除尘措施与之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除尘效果。采煤机湿式除尘时,要注意不能使原煤过分潮湿,一般情况下,每立方米原煤最多可喷洒20L水(相当于增加煤的平均水分1.5%)。采煤机湿式除尘的主要途径是采用煤层注水和采煤机内、外喷雾系统。喷嘴装在滚筒叶片或截齿上,将水从滚筒里向截齿喷射,称为内喷雾;喷嘴装在机身上,将水从滚筒外向截齿及煤壁喷射称为外喷雾。

(3)放顶煤综采工作面的除尘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煤矿开始推广与应用放顶煤综合开采技术以来,在取得良好經济、技术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粉尘问题,许多工作面在放顶煤时的粉尘浓度可达2000~8000mg/m3。为此,我国煤矿采取了煤层注水,在支架前梁、侧护板及放煤口周围安装喷嘴和自动喷雾供水管路系统,实现移架、降架和放煤时自动打开阀门喷雾降尘,在放煤口安设负压捕尘装置,应用吸尘滚筒等湿式除尘方法。

2.2掘进工作面防尘技术

在煤矿各生产环节中,井巷开拓掘进是产生粉尘的主要环节之一。掘进打眼、爆破、支护、装矸和运输等工序不仅产生大量煤尘,影响安全生产;而且还产生大量矽尘,严重危害着矿工的身心健康。因此,在进行必要的湿式凿岩、喷雾洒水、水封爆破等湿式作业的同时,还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通风、干式捕尘及除尘器等综合防尘措施,才能保证掘进工作面粉尘浓度达到国家的卫生标准。

(1)湿式凿岩。湿式凿岩就是在凿岩工作中,将压力水通过凿岩机送人并冲满孔底,以湿润、冲洗和排出产生的粉尘。它是凿岩工作普遍采用的有效防尘措施。湿式凿岩有中心供水和旁侧供水2种供水方式,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中心供水式凿岩机。湿式凿岩的防尘效果取决于单位时间内送入钻孔的水量。只有向钻孔底部不断冲满水,才能起到对粉尘的湿润作用,并使之顺利排出。

(2)局部通风排尘的方法。一般来讲,不依靠矿井主要通风机进行的有效通风,均称为局部通风。目前采用较多的局部通风机通风排尘方式,对降低掘进时的粉尘浓度起了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通风方式,局部通风排尘方法可分为总风压通风、扩散通风、引射器通风及局部通风技术机通风等4种方法。

(3)干式捕尘方法。湿式凿岩的方法并不是在所有的矿井都能使用。在水源缺乏的矿井,冰冻期长而又无采暖设备的北方地方煤矿,以及不宜用水作业的特殊岩层(如遇水膨胀的泥页岩层等),都要考虑采用干式凿岩方法。为了减少干式凿岩产生的大量粉尘,应采取适宜的干式捕尘方法。例如水炮泥中若添加湿润剂、粘尘剂等物质,可大大提高降尘效率。此外,德国等西方国家已开始应用化学材料代替水炮泥中的水,这些材料大多具有较好的膨胀性能,因此爆炸时的封堵效果和降尘效果更好。我国研制出的凝胶水炮泥也取得了良好的降尘、降烟效果。

2.3矿井其他生产环节防尘技术

如前所述,煤矿其他生产环节中,锚喷作业点和转载运输环节也会产生大量粉尘,其产尘量分别占井下总粉尘量的10%~15%和5%~10%,是矿井综合防尘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1)锚喷作业的防尘技术。锚喷作业的尘源具有多源性,这些尘源相距较远,产尘浓度大,粉尘沉降速度快。根据这些特点,锚喷作业的防尘,应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坚持机具改革,并采用治尘和个体防护相结合的治理方法。

客运专线隧道塌方综合治理技术 篇7

某客运专线马鞍山隧道为双线中长隧道,全长2 065 m,起讫里程分别为DK68+081~DK70+146,隧道位于R=6 994.92 m的平曲线上,纵坡为5.3‰,隧道洞身穿越以花岗岩变质岩为主的剥蚀低丘陵地貌区,其中进口Ⅴ级围岩244 m,进口段约80 m覆盖层在5 m~20 m之间,地表相对平缓,坡度约为1∶10,从DK68+160开始,山体地表坡度突然陡峭,横断面坡度约为1∶1.5,拱肩山体覆盖厚度在18 m~20 m之间,且正好沿山脊边前行,存在较大的偏压。

隧道严格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紧衬砌”的施工原则,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开挖,衬砌紧跟,上台阶掘进至DK68+193,下台阶和仰拱封闭至DK68+173,中台阶支护至DK68+176,衬砌至DK68+153,从监控量测的数据发现围岩自开挖后一直保持变形,并且最近2 d内变形量在逐渐加大,为保证施工安全,立即停止掌子面掘进,加强支护,加密钢支撑,在准备喷浆时,发现异常掉块,并伴有声响,为此,立即撤退人员,几分钟后,塌方发生,洞内DK68+164拱顶初支被压跨,前方情况不明,塌方体坡脚在DK68+153,地表坑穴在DK68+160~DK68+175,顶面横向宽度21 m,纵向18 m,深度约5 m,坑穴底部横向16 m,纵向11 m,塌穴位于线路左侧,塌穴上方山坡出现了多条裂缝,最大缝宽达20 cm。

2 原因分析

1)连续几次台风,雨量大而持续时间长,洞顶围岩吸收了大量雨水,土体内摩擦力变小,围岩对初期支护的压力变大。

2)洞顶DK68+090~DK68+160段地表纵坡约1∶10,DK68+160~DK68+300段地表纵坡约1∶2,山体在DK68+160处有一个陡坎,从横断面看,地表坡率约1∶1.5,拱肩山体覆盖厚度在18 m~20 m之间,洞身沿山脊靠右侧前行,存在较大的偏压。

3 现场应急措施

在接到工点坍塌事故报告后,立即对地表塌穴进行覆盖彩条布,挖周边截水沟等防排水措施,并封闭洞内和上山道路,组织地表塌穴测量和地表裂缝观测和夯实处理工作。

4 塌方处理施工方案

4.1 洞外处理施工方案

1)塌穴坑壁处理。适当对塌穴坑壁刷土卸载,特别是塌穴正方坡面,以边坡不易垮塌,尽可能以保护植被为原则,刷下来的土方就地进行平整坑穴,而后对坑壁进行锚喷支护,锚杆长度3.5 m,间距1.2 m,呈梅花形布置,ϕ8钢筋网片20 cm×20 cm,喷C20混凝土厚度10 cm。

2)塌穴坑底处理。坑底人工整平,形成上高下低的坡面,并对表面人工打夯,而后铺设防水板,防水板搭接要注意方向性,根据坡度,上高下低,同时将防水板边角伸入坑壁原状土内夯实,防止雨水从坑壁滑动面渗入洞内,防水板上铺设一层厚20 cm的砂浆防护层。

3)塌穴四周截水沟。根据地表坡面情况,对地表水会流入塌穴的坑壁外5 m处挖一个简易截水沟,截水沟宽度40 cm,深度40 cm,水沟用喷射混凝土封闭,防止雨水从截水沟渗入下方土体。

4)山体裂缝。裂缝处挖掉50 cm后,人工灌水泥浆液,而后再把裂缝土方夯实形成一道约30 cm宽,30 cm高的土梗,土梗用水泥浆液浇筑一遍,以利于裂缝变形目测变化。

5)地表注浆加固坍塌体。为增大松散体的内摩擦力,有效加固坍塌体,地表施作ϕ108竖向注浆管,管底标高控制在拱顶正上方2 m,四周注浆管管底标高根据腔壁推算坡度,进入原状土1 m即可,注浆管间距按1.5 m控制,注浆孔采用地质钻成孔,而后埋设ϕ108钢管,管壁设注浆眼。

4.2 洞内初期支护的处理施工方案

目前DK86+158~DK86+164段初期支护受力较大,而且还有开裂,为此先对该段初期支护打设径向小导管压力注浆,小导管L=3.5 m@1.2 m,加固洞身环向土体。加固时间是在洞内松散体反压和加固后再进行。

4.3 洞内坍塌体处理施工方案

1)坍塌松散体注浆固结。考虑到此次坍塌体数量较多,拱顶压力大,洞内外也形成了较大的侧压力,而且洞内坍塌物均为松散粉质粘土,可压缩性大,同时考虑到后面采取的双侧壁工艺,需要对洞内松散体注浆固结,增强松散体的整体性,对松散体加固采用小导管注浆,水平向每1 m一层,立面上@1 m,长度L=5 m。注浆管搭设前,用弃土和土袋分别填筑出两个简易操作平台。

2)坡面喷混凝土封闭。人工整形平台后,注浆之前对坡面进行喷射C20混凝土5 cm封闭,共计180 m2约9 m3。

3)反压回填。注浆完毕后,为减小洞内的侧压力且目前洞内坍塌体坡度较陡,考虑到施工方便,洞内坡面设置两个操作平台,下平台高度4 m,加宽厚度5 m,用土填筑,上平台高度4 m,加宽厚度2 m,用土袋填筑,共计反压回填土方280 m3,土袋112 m3。

4)坍塌体拱部采用双层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a.在洞内塌穴边(DK68+164)后退4榀(DK68+161.6)处开始打设双排ϕ42×3.5双排小导管。b.为有效固结拱部松散体,确保拱部3 m范围形成一个拱壳,需要增设辅助注浆小导管,即拱部140°范围斜向上方外插脚60° 打设注浆小导管,间距@100 cm,长度L=5 m。c.为确保压浆质量,超前小导管打设完毕后,沿孔口喷射一层C25混凝土,厚度30 cm,每根小导管焊接安装注浆阀门,以确保孔口不漏气,形成压力注浆。d.加强坍塌体段初期支护拱架:考虑到坍塌段拱部压力较大,该段拱架间距调整为30 cm。e.小导管管口设加强圈,头部75 cm范围不设注浆眼,其余地段均设注浆眼,注浆眼呈梅花形布置,眼间距15 cm,眼直径6 mm。浆液均采用单液浆,水灰比按1∶0.6控制。f.开挖支护工艺: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临时支护和永久支护采用Ⅰ20钢架(间距中心至中心30 cm)和锚喷,喷混凝土厚度和强度须符合设计要求,为保证侧壁导坑掌子面的稳定,在掌子面进行水平小导管注浆加固土体,两侧侧壁导坑分上下台阶,台阶处设临时水平钢支撑(Ⅰ18工字钢),右侧超前左侧先行5 m施工,拱部开挖支护在双侧壁导坑通过坍塌体后施作,开挖时,对掌子面打设水平注浆小导管,稳定掌子面,同时留设核心土。

5 监控量测方案

1)洞内量测。由于采取双侧壁导坑法开挖,采用免棱镜法观测点位变化情况,主要观测拱顶下沉和边墙位移情况。

2)洞外量测。分别在DK68+150,DK68+160,DK68+170,DK68+180,DK68+190,DK68+200横断面设置量测点,观测地表下沉和水平位移情况。

6 结语

1)此方案的核心是拱部松散体的固结加固,小导管注浆决定了此方案的成败,为此,需要从小导管孔口密封等细节上对注浆量和注浆压力进行控制,确保注浆效果。2)提高钢架安装精度,确保钢架在一条轴线上。由于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支护,钢架先边墙后拱部,为此,钢架安装过程中需要用经纬仪进行垂直度控制,用全站仪控制平面位置,确保同一榀钢架在同一条轴线上。3)切实及时进行监控量测工作,并做好监测记录。

参考文献

[1]阙庆招.船岭岽Ⅰ号隧道右线塌方处理及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06,32(9):149-150.

草原生态治理综合技术研究 篇8

1 采取的技术措施

1.1 围栏封育技术

对规划治理的地块, 用刺线和水泥柱进行全面围栏封育, 以禁止人类放牧、肆意刈割或开荒种地破坏植被, 致使草原沙化。

1.2 天然草场补播改良技术

采用多品种混播的方法在沙化草地补播抗寒、耐旱、耐瘠的优质牧草品种, 从而增加植物种类和盖度, 以改良治理草原沙化, 防止草原退化。

1.3 草地的鼠、虫害防治技术

在治理草地上采用人工筑巢技术引鹰灭鼠、招鸟灭虫;高粘度粘网人工捕蝗虫技术。

2 草原生态治理已见成效

2.1 经济效益显著

2.1.1 产干草增效:

七年累计治理天然草原64万亩, 产草量由原来平均每亩产干草60kg增加到200kg, 平均亩产净增140kg, 干草按1元/kg计算, 则净增产值约0.9亿元。

2.1.2 草种子增效:

亩产草种净增8kg, 年产草种净增512万kg, 草种按40元/kg计算, 则净增2.05亿元, 合计总产值增效2.95亿元。

2.2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

2.2.1 草原生态治理使明显裸露和严重退化的草原得以修复, 优质牧草种类及饲料灌木增加3~5种以上, 草原植被盖度由治理前的30%以下提高到70%以上, 草原植被平均增加40%以上。

2.2.2 草原生态综合治理不仅涵养了水源, 防风固沙, 还减少了本地区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更有利于草原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使草原生态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还能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人文社会建设, 人们安居乐业;

2.2.3 丰厚的枯草和落叶增加了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地力, 改良土壤, 最大限度地降低草原土壤沙化, 防止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的发生, 维护草原生态平衡。

3 经验与体会

3.1 该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保证了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五沟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篇9

五沟煤矿隶属于安徽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原设计生产能力为0.6 Mt/a, 于2005年6月开工建设 (实际建设规模1.5 Mt/a) 。2009年9月正式投产, 矿井采用立井、主要大巷及石门开拓方式, 中央并列式通风。

五沟煤矿属于临涣矿区, 位于童亭背斜西翼中段, 总体上为一受断层切割且以向斜为主的复式褶皱构造组合, 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偏复杂类, 井田构造纲要如图1所示[1]。

二叠系的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为该矿主要含煤地层, 可采煤层有31、51、52、71、72、81、82和10煤层共计8层, 煤层平均总厚15.27 m, 其中72、81、82和10煤层为主采煤层。该矿分1个开采水平、3个采区开采, 现有生产采区为南一采区、南二采区, 仅开采10煤层;开拓准备采区为三采区, 拟开采72、81、82和10煤层 (72、81、82近距离煤层组因距下面10煤层较远而统称为中组煤层, 仅在三采区可采) , 其中10煤层为该采区首采煤层。

矿井三采区中组煤层突出危险性较下伏10煤层严重, 在三采区开拓过程中实测72、81、82煤层瓦斯压力分别为1.9, 1.7, 0.45 MPa, 瓦斯含量分别为10.03, 8.50, 3.65 m3/t, 且打钻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喷孔、夹钻等突出预兆, 经鉴定均为突出煤层, 10煤层在目前矿井开拓开采范围内为非突煤层。

2矿井瓦斯综合治理存在问题

由于矿井不同采区煤层赋存及瓦斯灾害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瓦斯灾害治理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安全技术发展需求将始终伴随矿井生产过程, 矿井瓦斯综合治理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

(1) 矿井开采煤层不同区域的瓦斯含量变化大。不同煤层的瓦斯含量差异性大, 难以对生产期间的瓦斯进行准确预计, 矿井在采掘期间局部地点出现瓦斯浓度异常现象。

(2) 矿井采区瓦斯基本参数不足。由于不同采区属于不同的瓦斯地质单元, 瓦斯赋存规律不同, 而地勘瓦斯参数只能作为参考, 并不能反映矿井的实际情况, 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瓦斯综合治理工程将呈现盲目被动的局面, 不利于矿井的安全生产。

(3) 矿井三采区中组煤层瓦斯压力高、瓦斯含量大、断层密集、地质构造复杂, 瓦斯综合治理难度大。

3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针对矿井开采远距离下保护层10煤, 中组煤联合开采治理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必须加强科研工作, 不断完善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方案, 形成适合矿井的瓦斯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1) 完善煤层瓦斯基本参数, 实现瓦斯地质信息化管理。

矿井主采煤层瓦斯基本参数相对来说比较欠缺, 开拓开采过程中, 应在不同采区、标高分别设点, 对不同煤层的瓦斯基本参数进行测定和完善, 进一步分析矿井各瓦斯地质单元的瓦斯赋存规律, 完善矿井瓦斯地质图, 为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提供基础。另外, 伴随着井下采掘过程中涌现的瓦斯地质信息具有量大、冗杂、多变等特点, 目前传统的人工统计、输入、分析的方法存在费工、费时、资料管理复杂, 而且分析结论的精度差、信息滞后, 直接影响了对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因此, 开发一套集瓦斯地质信息采集、实时更新和瓦斯地质图件辅助编绘功能于一体的瓦斯地质分析系统势在必行, 实现煤层埋深、高程、厚度, 瓦斯含量、压力、涌出量等基本参数的预测和自动绘制, 以及突出危险区域的自动区划和抽放的效果评价。同时, 随着采掘工作的进行, 可以自动更新瓦斯地质资料, 并校正原先的瓦斯地质图, 实现瓦斯地质图的智能绘制和动态管理。

(2) 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五沟煤矿10煤层位于中组煤层72、81、82煤层下方, 平均垂距分别为103.1, 90.0, 80.0 m, 相对层间距 (平均层间距与保护层采高之比) 分别为27.0、23.6、21.0, 属远距离下保护层, 煤层之间岩性为砂岩、砂泥岩互层、粉砂岩、泥岩, 该条件下保护效果与参数、首采10煤层保护层工作面瓦斯涌出及被保护72煤层瓦斯抽采方法与合理时空参数等诸多问题, 有待系统、深入地研究。需要进一步测定中组煤被保护范围72、81、82煤层瓦斯基本参数测定, 制订开采远距离下保护层10煤层时, 被保护层中组煤瓦斯综合治理方案, 确定并优化中组煤卸压瓦斯抽采钻孔合理时空参数, 试验考察保护层开采结合瓦斯抽采72煤的保护效果与参数, 专题研究保护层开采煤柱影响区被保护层突出治理方案。

(3) 地面钻井抽采采动卸压区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地面钻井采动卸压抽采是美国瓦斯抽采技术中应用最为成功的方法之一, 在澳大利亚的许多矿井应用, 近年来我国铁法、淮北、淮南也都成功应用了该方法。该方法通常是从地面向开采层上方施工直径为300~450 mm的垂直钻孔, 终孔位置一般距开采层顶板5~10 m, 当顶板垮落后, 即可利用钻井从具有大量裂隙的冒落带抽采瓦斯。结合该矿实际需要, 制订地面钻井抽采10煤层采动卸压区瓦斯总体方案, 对地面钻井位置、直径、间距、负压进行设计与优化;研究地面钻井的施工工艺与固井技术, 并考察地面钻井抽采采动卸压区瓦斯效果。

(4) 石门快速揭煤综合技术。

针对五沟煤矿三采区中组煤层瓦斯压力高、瓦斯含量大、突出危险性严重等特点, 采区开拓巷道揭穿72、81、82煤层采用石门揭煤水力化防突措施快速揭穿突出煤层。按照安全工程原理建立了以合理布置巷道与开挖工艺、工序为基础的“四位一体, 五步配套”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对于突出煤层, 采用以下石门揭穿煤层综合防突技术:①用2~3项单一局部性复合防突技术措施来高效消除突出危险;②为避免或减少打钻突出危险性及喷孔事件, 采用变径施工、风水联合排渣 (岩孔段大孔水力排渣、煤孔段小孔风力水雾化排渣) 工艺;③通过高压扩孔钻杆沿钻孔轴向方向运动形成对整个钻孔的径向连续扩孔, 扩大钻孔直径, 提高钻孔的抽排瓦斯量和抽排效果。

(5) 采掘工作面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的研究。

研究矿井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敏感指标与突出危险性的明显相关性, 并能克服测试误差, 显著区分突出危险与非突出危险煤层。矿井不同煤层的不同区域, 其预测指标敏感性及其临界值可能不同[3,4]。随着开采深度等增加, 高地应力、高瓦斯及高温、高强度开采等开采条件发生变化, 工作面突出预测技术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 矿井采掘工作面必须针对不同煤层的瓦斯地质构造单元、开采技术条件, 在充分研究矿井瓦斯地质、突出特点及规律基础上, 通过专题研究确定不同瓦斯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下的敏感指标临界值, 用于指导安全生产。

(6) 建立矿井瓦斯灾害预警系统。

根据事故理论、预警理论、突出发生规律及预测等理论, 充分利用和发挥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技术和上述防突技术集成, 从系统论观点, 在时间、空间域上连续对采掘工作面的突出危险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超前和动态的预测、评价和警示, 以便提醒管理者提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消除隐患, 从而实现矿井智能化管理与动力灾害预警。

建立矿井风网、瓦斯抽采在线监测及预警技术, 实现矿井灾害在线监测、超前预警、辅助决策及与监控系统的联动控制。建成智能化瓦斯地质成图, 在安全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的基础上, 实现矿井灾害防治规范化的过程控制, 形成基于数值化、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综合安全管理与预警平台, 最后实现在瓦斯监测监控的平台上建立包括瓦斯温度、风速、抽采量、CO等全方位的预警预报与分析体系。

4结语

针对五沟煤矿的实际情况, 建立“地面与井下瓦斯抽采相结合”、“穿层和顺层抽采相结合”、“保护层开采与卸压瓦斯抽采相结合”的瓦斯综合治理模式, 坚持“先抽后采”, 做到“多措并举、应抽尽抽、抽采平衡”, 采取地面钻井、顺层长钻孔等区域性预抽技术和方法, 实现了瓦斯综合治理向“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先行,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为补充”的战略[5]转移。

参考文献

[1]皖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祁东煤矿.祁东煤矿矿井地质报告[R].宿州:祁东煤矿, 2007.

[2]张瑞林, 鲜学福, 孙斌.基于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瓦斯地质信息采集、分析系统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2 (2) :81-83.

[3]黄华州, 桑树勋, 李国君, 等.采动区远程卸压煤层气地面直井抽采机理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 2010, 38 (3) :62-66.

[4]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院.采掘工作面 (包括石门揭煤) 突出预测预报敏感指标体系及其临界值的确定[R].重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 2009.

脐橙早衰树综合治理技术及防治 篇10

脐橙因富含多种营养, 味美、口感独特等许多优点, 而广为人们喜爱, 种植面积越来越广泛。但脐橙早衰树严重影响到脐橙的产量, 也对脐橙树的生长及发展造成大的影响, 加大对脐橙早衰树的研究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脐橙树的生物学特征

脐橙是一种品质优良的柑橘品种, 表皮非常光滑, 果实中有很多小粒籽, 多汁液、色泽比较鲜艳, 脐橙营养丰富, 含有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各类营养成分, 还有助于抑制致癌物质的形成, 软化和保护人体内的血管, 促进血液循环, 降低胆固醇和血脂, 降低患心脏病的发生几率、预防胆囊疾病等多种功效, 是广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水果, 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在我国的广西脐橙种植面积较广, 可以说是脐橙的重要生产基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脐橙的种植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从中培育出纽荷尔种、朋娜种、林娜种、华盛顿种、基莱特种、赣南种等许多优质脐橙品种。

脐橙不同于普通甜橙,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果皮比较易剥落、分瓣、肉质脆嫩、味道清爽甘甜;果实的顶部有脐包, 整个脐包藏在果皮内部, 只有在顶端留有1个花柱, 脐橙果实内除大囊瓣外, 还会有次生心皮发育而成的小囊瓣;果内无核;坐果率比较低, 产量也不高;脐橙抵抗不利环境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较差。因树体需水量大, 栽培时要求比普通甜橙需更多的肥水, 以保证其健康生长。

2 脐橙树早衰特征

脐橙在发展中出现早衰树现象, 在我国广西地区近年来发生率平均达到18%左右, 严重的地区超过30%, 严重影响到脐橙的产量及生长, 对脐橙造成很大的损失。脐橙树早衰呈现的主要症状为:脐橙树叶片减少、叶色变淡无光泽;树干呈灰黑色, 早衰严重的树干长出菌类出现枯死、老枝枯枝增多、树枝的梢部分比较纤、花朵多但成果少且果质较差;主根、侧根再现干枯脱皮现象, 新根比较少, 成果率降低;据多年统计分析, 果树挂果整体呈减弱趋势。

3 脐橙早衰树的综合治理及防治措施

3.1 枝条修剪重发新生

根据脐橙早衰树具体情况, 对树上发生病变的枝条进行修剪, 时间选择在春季进行比较适宜, 枝条修剪后, 枝条会重新发出新枝, 还会促发新根的生长。除严重的脐橙早衰树可能不会恢复外, 其他程度较轻早衰树通过修剪, 一般情况下当年通过抽发3次梢均可恢复, 再加强后期管理, 树身会逐渐恢复树势, 第2年便可挂果。要根据树的具体情况合理控制果实的数量, 如果树上挂果过多, 可能会在以后的几年内继续发生早衰现象, 一旦出现重复现象, 这样脐橙就很难再恢复到现状, 直至导致树体出现死亡。

3.2 控制水量, 合理浇灌

水分用量对脐橙树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合理控制水量对防治脐橙早衰现象具有重要作用。要结合脐橙树的生长实际, 保持好土壤中的水分储量。要经常性地进行科学检测, 仔细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 保持土壤中水分储量符合脐橙生长的需求, 尤其在夏季降水高峰期和其他季节的降水高峰时段, 水量充足造成地下水位上升, 使脐橙生长地段的水分含量大大超过脐橙生长的科学标准, 这种情况下要及时对脐橙区内进行挖沟排水, 使地下水位得到降低, 土壤中的含水量降低, 从而为脐橙的根系健康生长创造一个合适、疏松、透气土壤环境, 这也是预防及治理脐橙树早衰的重要举措之一。

3.3 科学施肥, 加强监测

3.3.1 改变传统方式的施肥

根据脐橙生长特性, 进行施肥方法上的改进。改变传统方式上的直接将肥料施到植物体旁边的方式, 而是将肥料进行融合处理, 将麸肥、复合肥等混合后加一定量的水掺均, 放置进行沤制, 等混合料达到一定时间后再深施到脐橙周边的土壤中, 这样不但肥料的养分大, 而且利于脐橙的吸收, 对预防及治理脐橙早衰具有效果。

案例分析:

广西富川县脐橙生产基地, 前几年陆续出现脐橙早衰现象, 不仅造成脐橙产量大幅减少, 而且导致脐橙树受到严重损坏, 有的出现死亡现象。为此, 林杨加大对脐橙早衰的研究, 并进行脐橙早衰的治理, 重点改变肥料干施为混合有机水肥的方式, 用混合有机肥进行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发现脐橙早衰树与以前有明显的变化, 颜色转变的较快, 绝大多数的树势恢复基本趋向正常, 脐橙早衰率从以前的42%下降至近年来的14%左右, 下降了近28%, 全年的林场产量与以前相比, 增加了近30%, 脐橙早衰现象得到较好的控制。

3.3.2 积极推广科学测土配方施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运用到脐橙树的种植中。要对脐橙园区土壤成分进行采土取样, 运用计算机等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化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结合脐橙树的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 按科学体标准进行肥料配制, 如脐橙结果树将氮肥、五氧化二磷、氧化钾, 按照12:5:8或10:6:9的配比方案进行配制, 并在其中适当加入适量硼、锌、镁等微量元素, 对脐橙树的生长及预防及治理脐橙早衰有较好的效果。

案例分析:

广西富川县脐橙生产基地, 对近年来出现脐橙早衰现象进行研究, 通过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的方式, 对脐橙早衰展开治理, 实施林区20hm2, 严格按科学测土配方施肥,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分析, 不仅脐橙早衰树有明显的效果, 在产量上也有明显提升。实验树平均株产量比常规施肥法增2~4kg左右, 单果重量比常规施肥增加近10g, 实验林区的667m2产量比常规林区平均增加约100kg, 增产近8%, 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3.4 突出根系, 规范管理

根系是脐橙树生长的根本, 要加强对脐橙早衰树根系的研究。因脐橙林区绝大多数土壤呈偏酸性, 因此在根系防治上要注重以碱性药物为主。治理方法刨开早衰的表土层, 让其露出根系后进行适当晾晒;用碱性药物对根系进行浇灌, 用0.5%的波尔多液加上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加水灌根效果最好。浇灌时要分时段进行, 不要一下就用大量的液体浸泡, 不仅造成浪费, 还对根系吸收也不好。待量适当后再用土进行覆盖, 等大约20d后再进行外部浇灌1次。通过实验表明, 通过对根系进行药物防治的脐橙产量比常规树株产量分别增加2~3kg左右。

虫害防治。脐橙树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红蜘蛛、红蜡蚧、橙凤蝶等虫害的危害, 导致出现脐橙树叶片失去光泽, 变成灰白色, 引起落叶, 这时要在害虫危害较重的树用药喷洒, 对于危害轻的要尽量少用药, 辅助工人方式进行处理, 如进行枝条修剪, 剪除有虫害严重的枝条, 同时加强脐橙树肥水管理, 增强树的长势, 提升树的抵抗虫害能力。

4 结语

脐橙作为近年来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新水果品种,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脐橙早衰树严重影响到脐橙的生长及产量, 一定要结合实际, 持之以恒加大对脐橙树的管理, 不断加强实验研究, 创新管理模式, 提升脐橙早衰树的防治及治理水平, 不断总结出更好的脐橙早衰治理方法, 促进脐橙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小菊, 肖相元, 王小东, 符树根.赣南脐橙叶片黄化的原因分析[J].江西林业科技, 2012 (6) .

[2]蒋卫红, 陈新民.脐橙春季管理技术要点[J].湖南农业, 2014 (10) .

[3]王宪瑞.脐橙早衰树综合治理技术[J].中国农业网, 2011 (12) .

[4]朱保民, 唐胤, 蒋玉梅.脐橙早衰树综合治理技术[J].农家之友, 2011 (02) .

农机综合整地技术 篇11

1.综合整地机械的优点

1.1减少机械作业进地次数 可一次完成旋耕、灭茬、起垄、镇压,也可直接施肥;用铧式犁作业则要进行耕翻、耙地、起垄、镇压、施肥等多次进地,压实土壤,不利于作物生长。

1.2节约作业成本 实行轮式拖拉机综合作业每ha作业费400元,分项作业则要550元,每ha节省机耕费150元。

1.3节省油料 综合作业每ha用柴油25kg,分别作业则为耕地25kg、耙地7kg、起垄7kg、镇压及施肥5kg。每ha节省油料19kg,每ha合计节省油料费85元。

1.4 提高作业效率 综合作业24小时单机组可耕地8ha,而机组单项耕地作业24小时可耕地9ha,作业效率提高91%,节省人力,缩短耕地时间,抢农时。

1.5提高作业质量 机械综合作业有较强的碎土能力。综合作业后,土壤疏松、细碎、垄形规整、根茬杂草覆盖严密、增加土壤有机质。

1.6 可与其他机组结合作业 可实现开沟、深施肥、铺膜、播种等,减少作业次数有利保墒。

2.综合整地要求

2.1适时作业 当土壤解冻20cm时即可进行旋耕作业,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同时,力争早动手,抢农时,保证播种时间。

2.2整地要细致 旱田旋耕应土壤细碎、根茬杂草覆盖严密、垄形平整、无大土块。水田应平整、深浅一致。

2.3 耕深符合要求 旱田灭茬10~12cm,无根垡,旋耕20~24cm,垄距均匀平直,镇压保墒,尽量到头到边,不重耕不漏耕。

3.旋耕机的调整与维修

3.1 使用前的准备 检查并紧固全部连接螺栓,直到无一松动,检查刀片安装是否正确;各传动箱加足齿轮油,侧齿箱加至上盖板最下面的螺栓处,链盒内按说明书加油;轴承、万向节等传动部位注足润滑油;空运行2分钟,确保无异常声响,各运行部件转动灵活。

3.2 与拖拉机正确挂接 正确与拖拉机连接;安装传动轴,上好锁销;安装左右悬挂杆,并上好锁销;安装上拉杆及插销。

3.3 整地机使用前的调整

3.3.1整地机降低 使刀尖接近地面,察看左右刀尖离地高度是否一致,调整拖拉机左右提升杆的长度使左右刀尖离地高度一致。

3.3.2整地机前后水平的调整 整地机降至要求耕深时,观察拖拉机第一轴与传动轴是否水平,夹角应保持±10°以内,可利用拖拉机上拉杆调整旋耕机,使传动轴处于有利的工作状态。

3.3.3耕深的调节 整地机工作时应使用位调节,应将力调节手柄置于最高提升位置固定。位调节手柄向前下方移动,旋耕机下降,反之,机器上升。当整地机达到所需的耕深后,用定位手轮将调节手柄定位,以保证整地机每次下降到同样的位置。

3.3.4 整地机提升高度调整 防止传动轴损坏,旋耕机作业时传动轴夹角不大于10°,故一般田间作业只要提升至刀尖离地即可。如遇过沟埂或路上运输,需升得更高时要切断动力。为防止意外,在田间作业时,要求做最高提升位置的限制,即将位调节手轮上的螺丝拧紧限位,并调整拖拉机限位链长度,保证旋耕机在拖拉机上左右横向摆动量在10~20mm之间,否则容易损坏机件。

3.3.5整地作业速度的选择 作业速度的选择是要达到碎土的要求,地表垄形平直,既要保证作业质量,又要充分发挥拖拉机额定功率。

3.3.6齿轮箱内的几项调整 整地机在使用中,由于轴承、齿轮的正常磨损,轴承间隙和齿轮的啮合情况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必要时应加以调整。如果大小锥齿啮合间隙不进行调整,会造成齿体断裂,使整个变速箱损坏,因此,机具工作3~5天后必须调整。

4.主要零件的维修

4.1刀片的磨削或更换 刀片是整地机最易磨损和损坏的零件,它的技术状态对作业质量有很大影响,刀片刃口厚度大于0.5mm时,磨刃后应淬火处理。磨损严重或折断刀片应及时更换,安装刀片时,应按规定扭矩拧紧紧固螺栓。

4.2刀座的修理 刀座根部有裂纹时,应用优质的低碳钢焊条将其与刀轴焊合,焊后应进行正火处理,予以矫直。

4.3万向节及安全销的更换 万向节损坏、折断时不得焊接修复使用,而应更换新件。如换安全销,应按规定材料配备,否则该销将不起安全保护作用。

4.4齿轮的更换 传动箱内齿轮受力较大,容易损坏,更换时应选用同规格同材料硬度的新件。

4.5鏈条的更换 采用链传动的整地机当销轴磨损,销孔磨大,链条拉长时,应调节其紧度,若仍然过松,应拆下一节链条。

综采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篇12

1.1 23116综采工作面位于石台矿II1采区的下部, 工作面走向长度为560m, 倾斜长度为145.5m, 煤层厚度平均3.2m, 煤层倾角为15°;赋存稳定, 构造简单, 直接顶为深灰色泥岩, 平均厚度3.5米, 老顶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 性硬, 厚度4.1米。

1.2 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 配风量为800m3/min, 瓦斯涌出量为5m3/min以上。采空区瓦斯涌出较大, 工作面瓦斯来源分为开采层和采空区。经实测统计得出开采层占瓦斯涌出总量的45%, 采空区占瓦斯涌出总量的55%。

1.3 采空区瓦斯涌出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不均衡性, 采空区瓦斯在顶板初次来压、周期来压、过构造带所引起顶板大面积垮落, 使老塘内空间急剧缩小, 瓦斯大量涌入工作面, 造成采面瓦斯浓度升高, 这种表现为不稳定的涌出, 极易造成上隅角瓦斯积聚。

2 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大, 为确保工作面回采期间工作面及上隅角瓦斯不超限现象;实行均压通风, 减少采空区瓦斯涌出。瓦斯治理主要采取优化钻场和钻孔设计参数、改进抽采方法和施工工艺、优化瓦斯抽采系统及煤壁浅孔动压注水等措施, 取得了较好效果。

2.1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空间大, 给瓦斯带来积聚的场所, 也是良好的漏风通道, 又便于高浓度瓦斯大量逸出, 给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管理增加难度, 实行均压通风是减少采空区漏风的很好措施。工作面初期配风为850m3/min, 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达到0.7%~0.8%, 在回风系统采取增阻均压, 风量调整为800m3/min左右, 减少了工作面老塘上、下端头风压差, 从而减少了老塘的漏风, 调整后工作面上隅角瓦斯始终在0.5%以下。

2.2

工作面瓦斯治理主要采取优化钻场和钻孔设计参数、改进抽采方法和施工工艺、优化瓦斯抽采系统等措施, 提高了工作面瓦斯抽放率, 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措施及方法如下:

2.2.1 优化钻场、钻孔设计参数

为提高钻孔有效长度和封孔质量, 钻孔开孔在顶板泥岩中, 设计钻场深度5m、宽4.5m、高2.5m, 在风巷下帮向煤层顶板30°爬坡施工2.5m的斜巷, 施工2.7m宽的施钻平台。

2.2.1.1 23116工作面风巷钻场设计间距为100m, 每个钻场内设计施工8个高位钻孔, 钻孔布置为“四高四低”, 高位钻孔数由6个增加到8个, 水平方向呈扇形状, 为防止钻孔与风巷裂隙导通和受采动影响变形、错位, 钻孔终孔定为距风巷5~30m;提高了顶板钻孔在顶板裂隙带内的瓦斯抽放范围、瓦斯抽放浓度、流量等参数, 工作面瓦斯抽放率由40%提高到55%。

2.2.1.2 作面风巷高位钻孔设计孔径Φ127mm, 扩孔6米, 使用聚氨脂等材料封孔, 封孔严密不漏气, 确保了孔口负压不小于13kpa;钻孔孔径由Φ94mm增加到Φ127mm, 钻孔单孔瓦斯抽放流量由2m3/min提高到8m3/min以上, 有效的提高了瓦斯抽放流量等抽放参数。

2.2.1.3 顶板瓦斯抽放钻孔的有效部分是处于裂隙带内的钻孔, 根据该工作面煤层顶板岩性, 顶板充分冒落高度12~18m左右, 裂隙带20~40m左右, 科学合理的设计, 该工作面确立钻孔最佳终孔层位控制在冒落带以上的充分裂隙带25~30m内;钻孔终孔距顶板距离由15~20m增加到25~30m, 钻孔瓦斯抽放浓度由20%提高到40%, 有效的提高了顶板钻孔瓦斯抽放浓度等抽放参数和瓦斯抽放的有效性。

2.2.1.4 由于垮落带的存在, 顶板钻孔抽放有一定的有效抽放范围, 当岩石完全垮落后, 有的钻孔就失去有效抽放瓦斯作用, 为确保顶板钻孔抽放瓦斯的连续性, 该工作面高位钻孔前后之间的钻孔压茬距离设计为30m;工作面风巷高位钻孔前后之间的钻孔压茬距离由20m增加到30m, 有效的杜绝了工作面回采过钻场时工作面及上隅角瓦斯超限现象;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0.60%以下, 风巷瓦斯浓度0.2~0.4%左右, 确保了工作面回采过钻场时钻孔瓦斯抽放的连续性和抽放范围。

2.2.2 改进钻孔施工工艺

工作面高位钻孔施工采用MKD-5S型钻机, 高位钻孔施工中性或硬岩时, 钻机采用中速或快钻进法钻进, 当工作面高位钻孔施工为软岩时, 钻机采取低压慢速钻进, 掏孔前进, 钻孔成孔后孔内下花管护壁, 根据顶板岩性合理选择给进压力和转速, 保证钻孔的成孔质量, 提高瓦斯抽放参数。

2.2.3 改进瓦斯抽放设备与管路选型

23116工作面瓦斯抽采设计:为能够满足工作面瓦斯抽采要求, 设计选2BE1303-ODB3型瓦斯抽采泵, 瓦斯抽采系统的瓦斯泵由2BEI303-OBY3型 (流量55m3/分) 更换为2BE1353-OBD3型 (流量89m3/分) ;工作面瓦斯抽采系统的干支管路由Φ200mm更换为Φ250mm和Φ300mm, 提高工作面的抽放瓦斯流量、浓度等抽放参数, 有效的提高了工作面瓦斯抽放率。设计工作面回采到高位钻场距离30m时, 工作面前方的高位钻孔及时合茬抽采, 同时钻场内设计安设Φ100mm花管与风巷的抽放管路合茬连接, 用闸阀控制, 钻场内充满填实;确保了工作面回采过高位钻场时上隅角瓦斯不超限, 促进工作面安全生产。

2.3 埋管抽放

上隅角埋管抽放瓦斯即沿回采工作面风巷的上帮敷设一路Φ250mm的瓦斯抽放管路, 根据顶板垮落情况, 合理确定瓦斯抽放支管逐渐埋入采空区20~40m, 管端距底板1200mm以上, 管路抽放进气口使用金属砂网包裹, 以防矸石或煤粉进入管路内。回采过程中, 并采用“迈步”管理方式, 即超前20m预埋抽放管路, 交替进行, 以确保老塘内埋管在20~40m, 并安设闸阀可以开或关闭。对埋入老塘内的管路采用“#”型木垛保护管路, 防止管路被压坏。回采过程中加强上隅角的超前收作并及时充满填实, 消除瓦斯积聚空间。

2.4 工作面煤壁浅孔动压注水

注水流程:回采工作面乳化液泵站→高压管路→流量计→高压管路→注液枪→封孔器→注水孔→煤体。

钻孔布置方式式及半径确定:利用早班检修时间, 沿工作面垂直煤壁布置注水孔, 眼口到眼底水平夹角5度施工, 开孔位于工作面采高的中上部, 根据工作面一个圆班推进度确定孔深为5m为宜;通过注水实验, 当注水阀开启10分钟左右时, 在注水孔周围3.5~4.5m范围内出现煤壁湿润或有渗水现象。注水量最大时, 单孔注水量为0.75t/孔。通过工作面实验煤体湿润半径确定为4m, 孔与孔距离以5m为宜;每个圆班作业循环施工一次。钻孔注水要求:在回采工作面早班检修期间, 利用工作面液压泵站将液压枪与自动膨胀式封孔器管连接, 封孔器末端距孔口距离不小于200mm。注水时, 必须使用带压力表的注液枪, 以便观察注水压力, 当煤壁出现挂汗或邻近孔出水时, 煤壁注水工作即可结束。煤层注水能改变坏煤体内原有的煤-瓦斯体系的平衡, 形成煤-瓦斯-水三相体系, 对减少工作面瓦斯瓦斯涌出量、降尘降温等多种效果。

3 结论

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 如果仅采用单一的瓦斯抽放、风排瓦斯治理措施是难以解决工作面瓦斯超限现象, 采取多种抽放方法和合理配风等综合措施。23116综采工作面应用该项瓦斯综合治理技术后, 瓦斯抽放效果明显, 工作面钻孔瓦斯抽放浓度由20%提高到40%, 单孔瓦斯抽放流量由2m3/min提高到8m3/min以上, 有效的提高工作面及矿井瓦斯抽采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0.60%以下, 风巷瓦斯浓度0.2~0.4%左右, 回采期间未发生瓦斯超限现象。为高瓦斯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对高瓦斯工作面瓦斯治理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摘要:根据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 优化钻场、优化钻孔技术参数, 改进施工工艺和改进抽放设备等;采取高位钻孔、埋管抽放、均压通风及煤壁浅孔动压注水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瓦斯效果显著, 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下一篇:会计精品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