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新闻稿(共5篇)
善用新闻稿 篇1
1 提升文娱新闻价值势在必行
文娱新闻,又称文化娱乐新闻,在改革开发初期,侧重于报道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领域,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文化性、新闻性。随着改革深入,多元价值观的涌入和网络的冲击,文娱新闻早已失去了本意,逐步过渡为“娱乐新闻”,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中,将“娱乐新闻”推至巅峰,文娱新闻的娱乐功能被无限放大,文字语言的理性和思辨功能降到最低,新闻不断追求感官愉悦和视觉的刺激。目前,由于一些地方假新闻泛滥成灾,隐私八卦成为主导,恶俗炒作形同常态,媒体记者素质下滑,文娱新闻逐步失去公信力,成为读者窥视“丑角儿”的不二舞台。因而,社会需要重新审视过度娱乐化的“文娱新闻”。
近年来,无论从党和政府的要求,社会需求,还是受众渴求来看,文娱新闻必须做出改变和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会中提出,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同时他强调,对于新闻作品,不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还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为了能在社会改革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社会需要和谐发展,需要道德和榜样的力量。与此同时,在2016年春节期间,“猴王六小龄童上春晚”和闫肃老师去世事件,相继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反响,也代表了群众正在渴求真正的“文娱新闻”的回归。
2 善用新闻策划
2.1 将新闻策划应用于文娱新闻
新闻策划是对特定报道活动的策划,是围绕一定主题或目标进行的决策和谋划,以求能达到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因而,新闻策划非常适合应用于蕴含多种价值观念,内容丰富、知名度高,时效性差,最为受众需要和认可的文娱新闻,它能更加简单直白地体现出文娱新闻的新闻价值。纵观文娱新闻的前世今生,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成为战场的主力军。
2.2 文娱新闻滥用新闻策划
自新闻策划传入中国,由此带来的新闻伦理问题,业界一直争论不休。新闻策划逐步沦为策划新闻和新闻炒作。
策划新闻,是指专业公共关系人员,通过精心策划,有意识安排某些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在某个选定的时间内发生,由此制造出适合传播媒介报道的新闻事件。网络时代,涉足文娱新闻,但并无实质关系的“网红现象”,多属于策划新闻。比如“凤姐”“奶茶妹妹”“叶良辰”等,都是由网络推手制造的新闻事件,进而成为降低受众品位的文娱新闻。
新闻炒作是对一个新近发生的被受众关注的新鲜事实的强化传播,常置新闻规律于不顾,以盲目追求“卖点”,从而吸引受众关注,以最大化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它强调事件的故事性和离奇性,常常刻意渲染一些细节,人为制造某种轰动效应。在一些地方,无论是大媒体还是小平台,只要进入文娱新闻版块,“偷窥”“情色”“隐私”之类的新闻便“扑面而来”。
2.3 文娱应善用新闻策划
解铃还须系铃人,文娱新闻既能用策划新闻的方式推广、炒作、制造话题,那么,也能运用新闻策划进行引导和宣传,真正秀出我国文化艺术的风采。
笔者认为,对于文娱新闻而言,新闻策划的最大特点在于主观性和传播效率。如果说其他类型的新闻内容以新闻事实为基础,那么,文娱新闻的内容基础则是审美趣味,是最“新”的,不一定是最“美”的,新闻策划在选题策划和报道策划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给受众带来正面影响。
与此同时,要想改变文娱新闻“娱乐至死”的场面,必须加剂量、下猛药。2016年春节期间,文娱新闻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猴王”与“闫肃”。新闻媒体通过策划,将网民吐槽央视“雷猴”和渴望“六小龄童”回归相联系,进行了多方面采访,开辟无数新闻专题,探讨了传统艺术和新媒体艺术之间的对抗与包容,让受众在重温经典的同时,深思什么是美的艺术作品。而央视、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对闫肃老师去世的新闻策划,则直击明星艺人、文娱工作人的职业素质和品德修养,考虑一代大师的陨落,是否伴随着新星的诞生。这两件新闻事件,通过精心策划,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其传播效果远胜于事件本身的意义。
3 文娱新闻新闻策划的重点
3.1 求“热度”不如求“真实”
新闻炒作已成为一些地方文娱新闻常态,特别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虚假新闻,小则诋毁个人品德,大则使金庸、闫肃“起死回生”。因而,如何让读者再次正视文娱新闻,“真实”是根本。这里的“真实”,是新闻策划选题的真实、报道内容和背景材料的真实。闫肃老师去世之所以引起人们对于目前文艺作品、明星艺人、文艺工作者的深思,不仅因为其脍炙人口的作品,更因为报道策划中,有无数的历史资料和本人的访谈节目,能使受众切身感受到老艺术家的所思所想,发人深省。但对于目前多数文艺从业者来说,包括明星艺人,只有无尽的“忽悠”和绯闻,其真实的一面不为人知。
3.2 求“媚俗”不如求“通俗”
为了促进文艺作品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媒介在进行新闻策划时,都将文化和娱乐相分割,如《琅琊榜》,是2015年最为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正是新闻策划选题的热门话题。尽管人民网想通过《琅琊榜》重塑文娱新闻价值,但是,他们的“文效融合,在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扬文化精神的同时,又能愉悦读者,这是文娱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化”“娱乐”专栏却隔绝了文化娱乐的共融,一面在八卦《琅琊榜》中明星间不得不说的混乱关系,而另一面则审视琅琊榜中的大众娱乐价值。其实,在进行新闻策划时,不需要如此泾渭分明,在选题时,可将高雅和媚俗相融合,报道贴近群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通俗内容,这是文娱新闻策划需要把控的重点。
3.3 求“版面”不如求“创新”
对新闻策划来说,系列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报道是最为常见的报道手段;大标题,多版面也是常用的表现方法。但对于最为火热的文娱新闻的“根据地”——网络媒体而言,传统的新闻策划表现形式已不能激发读者的热情。目前,网络媒体在报道娱乐新闻时,开始使用动画、动图、导图、视频节选、弹幕、超链接等方式,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的推送,也常见明星宣传、作品推广,但真正将新闻策划用于文娱新闻中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在策划文娱新闻策划时,如何使创新性报道方式与内容有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抵制文化报道低俗化提升文娱新闻含金量[J].新闻记者,2005(2).
[2]陈涵.娱乐新闻中媒体核心价值观的误读及其应对[J].媒,2014(16).
[3]贺小玲.娱乐新闻病态表现及原因分析[J].今传媒,2013(1).
[4]赵芒姝.关于新闻策划的几点理性思考[D].保定:河北大学,2005.
[5]董天策.新闻策划”研究的学理审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6]欧阳舒平.新闻策划的审美认识[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7]范洪涛.文化新闻的退化与娱乐新闻的庸俗化倾向[J].新闻实践,2002(1).
善用新闻稿 篇2
过去一年,我在保证不能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了《剑指Offer——名企面试官精讲典型编程题》一书的写作,下面来分享一下写作过程中践行的时间管理经验。
明确任务与目标
从下定决心写书开始,我就设定了比较明确的目标。面试类的书籍有其特殊的时效性,最佳时间是在今年7月交稿,恰好能赶上秋季的校园招聘。明确了任务与目标后,行动就有了方向。
在制订目标时,需要注意可操控性,除了计算正常工作量,一定需要保证适量的缓冲时间。毕竟只是副业,无法与本职工作有同等的优先级。目标如果过于激进,在突发状况发生时,进度就很难掌控。一般情况下,建议预留全部工作时间的25%~35%作为缓冲。
细化目标,执行计划
除了整体的计划外,还需要进行目标细化。在写书时,我不仅会进行每月的计划,同时会有每周甚至具体到每天完成多少内容的目标。计划的粒度越细,也越 容易掌控。当某一天不能按时完成计划的工作量时,马上就能作出调整,而不至于到最后漏洞大了才恍然大悟。同时,写书是一个持久战,最考验人的不一定是文字 能力,更多的是毅力,
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都是自我鼓励的基础,也是自信心的来源。
制订计划之后就要严格执行计划,尽量要求自己完成计划的工作量。
善用闲散时间
之前曾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一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每天晚上8点到10点他在做什么。这是很多人晚餐之后看电视或者上网的时间。如果自己想在工作之余做出点成绩,就可以把这个休闲时间好好利用起来。
当然人总是需要一定的休息时间的,就比如一块肥沃的土地,连续几季都种同样的作物,土壤的肥力也会枯竭,收成就会越来越差。为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在 土地上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者同时种植几种作物,这样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其实时间也类似。写作之余我会到各论坛看看有没有关于程序员面试话题的讨 论。这样一边休闲,一边为写书积累素材,休闲和正事两不误。
区分使用小段时间和大段时间
大脑思维在切换工作时需要一定的过程,并不能立即高效率地进入深度思考与完全工作状态。一般而言大脑需要10~15分钟才能集中精神进入工作状态,因此不宜用小段时间来做只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才能做好的工作。
如果空余时间不足1小时,我会选择把这段时间用来整理、修改已写好的书稿。这样即使大脑没有完全集中精神也能开展。通常我会为撰写新内容安排一大段时间,从而避免大脑频繁切换工作场景,提高用脑效率。
小结
一旦下定决心完成某一任务,就要在确定总体目标之后细化每一周甚至每一天的工作量,尽量确保每个时间节点都能按时完成。由于副业挤占了休息时间,可 能会很累。虽然不是说完全不能有休闲活动,但如果有可能还是可以把闲散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工作相关的事情,这样既放松了大脑,又有效利用了时间。如果能 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小有所成。
善用新闻敏感 篇3
一、善用敏感突破思维定式, 拓展新闻思路
在新闻实践工作中, 运用新闻敏感对报道灵活把握至关重要, 尤其在常规报道中, 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可以给新闻报道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许多记者在一些常规性报道中, 会不自觉地沉溺于模式之中不可自拔, 而这种模式化报道往往是闭锁记者思路、让新闻从生动走向麻木的瓶颈。例如, 每年春节临近, 记者们每每会以节日市场、鞭炮销量等内容作为选题用以烘托节日气氛, 然而近年来鞭炮的销量大幅削减, 这让一些记者颇为头痛, 因为这一变化改变了他们以往既定的报道模式, 令其迷失了报道方向, 殊不知, 他们在报道中只注重了报道本身的形式框架, 却忽略了报道的重心———年味儿的体现。笔者却敏锐地感觉到, 鞭炮销量不佳的情况恰恰反映出人们欢庆节日的方法更趋于多样化、生活水准在大幅提高的事实, 笔者逆势而上, 从鞭炮销量下降现象出发, 揭示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年味更加浓郁的主题, 不仅将实际情况予以正常报道, 还给节日报道增色不少。正是运用新闻敏感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让原本已经走进了死胡同的选题有了更加广阔的报道空间。
二、善用敏感拓宽关注角度, 发掘新闻选题
敏感在性格上可认为是在意细节带来的感受和变动并善于将之放大, 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拥有新闻敏感不但给予新闻从业人员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 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 敏感更增强了新闻从业人员对直觉、灵感的捕捉和追踪。比如, 当全社会的关注焦点都放在如何让孩子们防范网瘾诱惑、让孩子的课业能更加有所精进的时候, 儿童的身体健康却成了被忽视的角落, 这个时候笔者适时采写“豆芽菜和肥胖儿童”相关报道则恰好填补了社会关注的空白点, 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是“新闻敏感”这一特质让笔者从常规的关注角度突围, 准确地发掘出具有传播价值的题材。
三、善用敏感捕捉采访细节, 确立新闻切入点
运用新闻敏感可巧妙地对诸多采访细节加以捕捉和筛选、确定报道的切入点, 让新闻写作更加具有亲和力。在采访过程中, 懂得如何从千万个具有闪光点的细节中大海捞针, 挑选出点睛之笔的切入点, 对于每一名记者来说都是对新闻敏感性最具挑战的考验。还记得一位记者采写了这样一篇稿件, 主题是要表达一名因病丧失行走能力的孩子, 希望通过大家的资助实现她新的一年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的愿望, 记者开篇就以此愿望表明主题, 虽然开门见山, 但极强的目的性却让听众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听觉上的美感和继续了解的愿望。笔者发现稿件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 就是患病的孩子一定要坚持和妈妈分食一个苹果, 这触动了笔者的敏感神经, 因为在当今社会, 独生子女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唯我独尊, 而报道中的孩子却与之形成了强大的反差, 这恰恰能够引发受众关注的目光和追果的好奇心, 笔者在给这位记者改稿时就以这一细节作为切入点对事件加以展开, 层层深入, 把最初稿件中孩子的新年愿望放在了最后用以扣题, 用感人的细节抓住听众的耳朵、激发听众的主观能动性, 不但提高了听众听觉上的美感, 其报道的目的性更益于听众所接受、认知。
四、善用敏感调和新闻硬度, 让新闻更具有生命力
记者的新闻敏感事实上就是一种顿然觉悟的思维活动, 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而由敏感引发的联想不仅给记者提供了更加鲜活的新闻素材, 也能触及受众最为敏感的神经, 从而引发共鸣, 让刻板的新闻事件变得鲜活、生动。
随着民生新闻的大幅增加和新闻贴近性的不断增强, 需要记者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对采访中的每一个细节加以捕捉、把握并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去, 让新闻由“骨感”转化为“珠圆玉润”。一名记者采写的一篇关于原法轮功练习者劳教释放回家的纪实报道, 从其家人为她准备饭菜的每一个细节和回家途中这名原法轮功练习者表情上的微妙变化都被记者用敏锐的洞察力加以捕捉并适时地运用到报道当中, 尤其当她到家后, 记者恰到好处地通过描述她手中茶杯中茶叶起伏不定的变化, 把当事人面对家人的复杂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让听众充分展开联想, 走进了当事人的内心世界, 体现出了敏感所赋予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
善用法律教案 篇4
晋城七中 王素琴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法律救助的机构等常识。
2.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是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3.对善于斗争的理解和认识。
4.青少年要弘扬法治精神,自觉守法、遵守法律,做法律的坚定捍卫者。
能力目标
1.提高对依法维护权益,求助法律救助渠道或途径的认识。2.能够对法律救助机关或方式有所认识。
3.面对违法犯罪,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对法律救助常识的认识,热爱这些法律救助机关。2.知道面对违法犯罪既要勇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对法律救助机关的认识。2.对诉讼的认识。难点
1.善于斗争。
2.对诉讼的理解和认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镜头一:高三学生王某高考前夕,其弟被李某打伤,遂纠集几个人将李某打成重伤。结果,王某因故意伤害罪受到法律的制裁。镜头二: 某村农民因村干部想毁约,于是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同村干部据理力争,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思考:同样是权益受到侵害,为什么王某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村民却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你从这两则事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归纳: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目标展示
1.学会运用法律武器,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正确认识诉讼,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3.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三)自主学习
1.我们遇到非法侵害时怎么办? 2.诉讼的含义及地位 3.诉讼的类型
4.为什么我们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5.未成年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需要注意什么? 6.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知识模块
一、遇到侵害 依法求助
(一)请你帮帮忙
案例分析:小倩自幼丧母,父亲沈某常年在外经商,小倩跟奶奶一起生活。小倩 15 岁时,沈某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后去世。沈某去世后,小倩的叔叔第一时间赶到沈某工作的城市,主持料理后事,并实际控制了沈某的所有遗产和证件。两年中,小倩的叔叔从没主动邀请小倩清点、封存遗物,也没有将遗产分配给小倩的意图,蛮横地独占了沈某的遗产。小倩的奶奶提起让小倩继承遗产的事情时,小倩的叔叔则以小倩是未成年人为借口,予以拒绝。
当小倩需要依法维权时,能给予法律帮助和服务的机构有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8页,了解可以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播放视频:什么是法律援助中心?
(当学生推荐了一些可以提供的帮助机构以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那除了这些机构以外还有哪些机构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9页,了解国家的法律救济 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案例分析
中学生小峰自创歌词获奖,奖项却被参加复评工作的李某给了其他人。小峰以侵犯自己的著作权,一纸诉状将李某和张某告到法院。经法院审结,小峰获得1.7万元赔偿。
小峰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什么是诉讼2.诉讼有哪此类型?3.为什么说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最有效、最权威、最正规的手段?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不仅让学生明白未成年人应受到保护,还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诉讼常识,强化学生的维权意识。如果我们采用非诉讼手段不能举得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采用诉讼手段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它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知识模块
二、有勇有谋 应对违法犯罪
(一)案例分析
播放视频:南京霸气大妈刷爆朋友圈 思考:为什么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归纳: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社会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一)你说我说
中学生小明和小亮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有一个小偷正从工厂里偷东西。小明立即就要向前阻止,小亮说:“少管闲事,又不是偷你家的东西,快走吧!”
小组讨论:你怎么看待小明和小亮的言行?
播放视频:学生目睹凶杀惨案 机智做这件事获赞
未成年人要善于斗争,见义智为。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因此未成年人要善于斗争。
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二)方法与技能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
(三)法律速递
播放视频:昆山砍人案-于海明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恩熙
案例分析:某日,谢某携带一台高级摄像机乘坐长途公共汽车。为了安全,在车上他把摄像机置于腿上抱着。行驶当中一个小孩乙突然横穿马路,驾驶员丙紧急刹车。结果,行李架上的物品有不少落下来,其中乘客丁的皮包正巧砸在谢某的摄像机上,将价值一万多元的摄像机砸坏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四)学习十九大 总书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思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训练
1.看右图漫画,当你遭到此类情景保安要搜身检查时,你的正确做法是()A.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B.大呼大叫、怒目而视
C.据理力争、反抗到底 D.沉着冷静、报警求助
2.观察下列单位标记,其中属于法律服务机构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当遇到右图漫画中的场景时,你会选择的国家法律救济机关是()①人民政府 ②人民检察院 ③人民公安 ④人民法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结合右图漫画,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多数人选择诉讼途径维权。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诉讼必须依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的帮助下才能实现当事人权益维护 ②人民法院作为诉讼的单位,必须依法公开、公正,按照法定程序解决当事人双方的纠纷和冲突 ③诉讼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④使用诉讼手段其实就是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2017年8月,误入传销组织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李某,靠向窗外扔写有求救信息的纸币最终获救。对李某的这一做法,下列认识正确的有()①说明李某懂得巧妙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②说明李某懂得保全自己、减少伤害 ③是不敢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表现 ④是有勇有谋的表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以认知发展为主线,情感发展为内容,交往互动为呈现形式,恰当运用多媒体设备,着眼于遇到侵害时,能够依法求助。学会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权,知道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有哪些。明白青少年如何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善用新闻稿 篇5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艺术技巧,细节,提问
0 引言
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 电视新闻是由文字、画面、声音、人物、事件多个元素共同组成的综合艺术, 这也要求电视新闻采访相关人员必须具备多方业务能力。从某种程度上看, 电视新闻采访的出现, 标志了电视节目的创新。从新闻采访的本质来看, 其最终目的是深入挖掘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及其背后代表的意义。高质量的电视新闻采访不仅能够向受众呈现优质的报道作品, 还能为受众提供精神享受。优质的电视新闻采访表现在电视屏幕上时, 可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从新闻采访的对话、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与行为举止中掌握整个事件与新闻采访的意图。而真正优质的电视新闻采访, 必须要有一定的新闻技巧辅助。在本文论述中, 笔者就针对新闻采访技巧进行了详细论述。
1 高质量新闻采访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电视新闻采访与文字新闻不同, 它是直接在屏幕上播放的。且在采访过程中, 新闻的录制也会有不少现场受众围观。所以, 在做电视新闻采访时, 记者必须要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充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对此, 笔者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1 做好知识储备工作, 提升新闻文化素养
电视新闻采访并非是由单一元素组成的, 而是由文字、画面、语言等各项元素共同构成的。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 新闻采访记者需积极吸收与各项元素有关的知识, 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提高新闻文化素养, 以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及时调用所需知识, 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隐藏的意义, 提升电视新闻采访的质量。如在日常工作中, 记者要积极吸收文化、历史及社会等各方面知识。
除此之外, 新闻记者也不可忽视对特定新闻的关注与观摩, 积极从中掌握新闻采访技巧。若新闻记者遇到类似的新闻事件, 可使用同样的采访技巧对新闻事件相关工作人员做初步或深入的了解, 进而做到心里有底。换言之, 如果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未储备专业知识, 且对特定新闻缺乏关注, 将会使其在后续的新闻采访工作中慌乱不安, 意外状况频频, 影响新闻采访的质量, 进而使受众对采访节目兴趣缺缺。
1.2 强化临时准备能力, 妥善应对突发新闻
有些新闻事件的发生是无预警的, 新闻从业者的采访也同样是突发的。这种状况对新闻采访记者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 为了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质量, 新闻记者必须要强化自身的临时准备的技能。如在新闻事件发生后, 记者要在短时间确定新闻采访的主题, 并利用广阔网络搜集与此相关的背景资料。背景资料搜集完成, 大概了解事件情况, 确定采访角度与采访方式, 并逐步列出清晰的采访大纲, 以备后续针对性地对受访者进行采访。
2 注重新闻采访的各个细节, 尊重受访者
电视新闻采访准备工作完成, 新闻从业者应继续深入了解与把握新闻采访的各项细节。其中, 尊重受访者与营造采访气氛是需要新闻记者必须重视的关键细节。
2.1 尊重受访者, 可让受访者自愿透露信息
电视新闻采访的主要内容需要依靠受访者提供信息。因此, 新闻记者在采访时, 要尊重受访者, 使受访者得以被重视, 并自愿向记者透露新闻信息。而使受访者感到被尊重, 新闻记者应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与采访态度。其具体表现有:1) 记者在采访时, 应事先粗略了解受访者的民族习俗, 避免在采访过程中触及受访者的习俗禁忌, 使受访者产生反感心理;2) 尽量避免提问与受访者相关的隐私问题。如果必须新闻事件不得不涉及受访者个人隐私, 采访记者应先征求受访者的意见。即便受访者同意透露隐私, 采访记者也要采用相对较温和的方式向受访者提问, 让受访者从新闻记者的采访态度中感觉被尊重, 进而透露关键信息;3) 新闻记者将问题抛给受访者后, 应认真倾听受访者的答案, 并根据受访者的话语判断插话时机, 避免打断受访者思路, 让受访者感到不适。
2.2 适当营造良好的采访气氛, 让受访者放心对话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记者并非是整个采访节目的主体。相反, 受访者才是新闻采访的关键主体。这也是说, 新闻记者主要起的是引导作用。而为了更好地引导受访者接受访问, 记者应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优势与现场有利要素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良好的采访氛围, 并不是指新闻记者要使用经典话语来体现自身的重要性, 而是要巧妙的自我隐藏, 凸显被采访对象的重要性, 让受访者快速熟悉自身的采访风格, 掌握采访重点, 进而使整个对话过程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对此, 笔者建议新闻记者要在采访初始就积极抓住受访者的兴趣点, 由兴趣导入新闻话题, 进而使整个新闻采访质量得以提升。
3 善用各种提问技巧, 深入挖掘新闻价值
电视新闻质量之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与采访的形式、手法密切关联。这要求, 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提问的技巧来提升新闻效果, 充分展现新闻背后的价值与内涵。而新闻采访常用的提问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3.1 问答式
问答式是电视新闻采访最常使用提问方式。新闻记者向受访者提出某个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关键问题, 受访者针对问题给出回答。而后, 新闻记者再从受访者的回答中收集有效的素材, 从素材疑点出发, 步步深入, 挖掘更具新闻价值的内容。
3.2 交谈式
新闻记者的采访对象并非是某个固定的人或事物。时间不同, 事件不同, 主题不同, 受访者不同, 新闻采访价值也不相同。这也使新闻记者在日常新闻采访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戒备心相对较强的受访者。这些受访者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 通常会回避记者的提问, 亦或是淡化答案。此时, 新闻记者难以从受访者口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为此, 在尊重受访者的基础上, 新闻记者可转变采访方式, 以朋友间的自由交谈为主, 与受访者坦诚相待, 让受访者感受到记者的诚意, 步步突破其心防, 进而使受访者主动向记者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 从而提高新闻采访质量。
3.3 说服式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偶尔会遇到一些不愿意配合采访的受访者。某些受访者甚至对记者采访产生极大的敌意, 导致记者新闻采访难以顺利进行。对此, 记者不可用过分粗暴的语言或行为使受访者透露新闻信息。相反, 新闻记者要将受访者的这种敌视心理看作是必然的状况, 克制不理智行为, 耐心与受访者进行交谈, 并从事实利弊出发, 向受访者深入解析新闻事件背后的危害及可能给受访者带来的伤害, 以引起受访者对事情的重视, 进而接受记者的采访, 甚至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内容, 全面提高新闻采访质量。
4 结论
记者是否善用技巧获取具备高价值的新闻内容, 直接决定了电视新闻采访的整体质量, 也展现了电视台新闻记者个人的专业水平。而新闻事件大多属于突发事件, 是新闻记者无法预防的, 因此, 新闻记者必须要时刻做好采访准备, 用最积极的态度获取最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 要求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做好知识储备工作, 掌握新闻采访技巧, 并在采访中尊重受访者, 善用技巧从受访者口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以全面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田丽.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J].新闻传播, 2013.
[2]张龙梅.关于新闻采访技巧的几点思考[J].新闻传播, 2011.
[3]牛丽红.新闻采访“首因效应”解读[J].社科纵横, 2007.
[4]王妍丹.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分析[J].暨南大学, 2006.
【善用新闻稿】推荐阅读:
善用错误11-23
职场白领善用语言隐蔽06-02
美容院善用海报做促销05-24
人教版善用法律教学设计08-28
善用“计谋”,开启小学数学情智课堂11-17
美眉面试闯关四法则:善用妆扮巧用眼神06-10
滥用则弱,善用则强-议论文作文1200字09-11
善用表扬勤于激励-浅谈赏识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05-21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3框善用法律备课资料新人教版09-08
新闻稿培训会新闻稿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