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

2024-11-05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共7篇)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 篇1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致残性卒中或死亡的主要原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医疗、社会和经济问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 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由于其安全有效并且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普遍用于治疗颈动脉起始段狭窄,并逐渐成为治疗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有效方法[2,3]。本研究拟对30例症状性中度以上狭窄或无症状重度狭窄的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CAS手术治疗,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2012年11月 —2014年6月于山西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CAS治疗的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57岁 ~ 85岁( 67. 8岁 ± 12. 5岁) 。 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试验标准[4]计算颈动脉狭窄率, 3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24例,其中20例为症状性狭窄, 4例为无症状性狭窄; 6例为中度狭窄,均为症状性狭窄 。

1. 2入选标准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50% ,无症状性狭窄 ≥70% ,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 证实; 同侧颈动脉颅内段或同侧大脑中动脉无中度以上狭窄的串联病变; 颈内动脉起始段血管走形无过度迂曲,可以选择合适的支架,适合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且手术通路通畅者;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 评分 ≤6分; 如存在其他严重疾患,预期寿命 ≥3年;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手术时机: 新发梗死后2周 ~ 3周 。

1. 3排除标准狭窄程度 < 50% ,不论有无症状; 同侧颈动脉远端存在中度以上狭窄或闭塞或存在血管畸形或动脉瘤不能提前或同期处理者; 颈内动脉起始段走形过度迂曲,不适合支架置入或手术通路难以建立者; 过度偏心或钙化明显斑块,预期血管成形欠佳; 近3个月内有颅内出血( 不包括微出血) ; 近1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 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或不能耐受或不适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100 mg /d ,氯吡格雷75 mg /d ) ; NIHSS评分 ≥7分 。

1. 4方法

1. 4. 1围术期管理所有患者术前3 d ~ 5 d常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d, 氯吡格雷75 mg /d; CAS术前8 h禁食不禁药; 术前30 min给予苯巴比妥钠0. 1 g肌肉注射; 术前给予留置尿管持续开放引流; 术中常规给予监护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在局部麻醉下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成功后,置入8F股动脉鞘,并接密闭生理盐水管路持续加压冲洗; 静脉注入适合剂量肝素以维持肝素化,必要时给予追加肝素; 将8F导引导管置于患侧颈总动脉远端再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并观察颅内血管状况; 在路图下将合适的远端抗血栓保护装置置于颈内动脉岩段较平直处并释放,沿保护装置微导丝将已按照颈动脉狭窄段管径所选择的球囊置于狭窄段并快速预扩,预扩前如心率小于70次/min,给予阿托品0. 5 mg静脉注射,球囊扩张后心率持续小于50次/min,静脉注射阿托品或选用异丙肾上腺素0. 5 μg /min ~ 2 μg /min持续泵入,血压过高选用乌拉地尔( 亚宁定) 25 mg ~ 50 mg静脉注射降压。 按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血管走形、斑块性质、 狭窄段预扩后形态等选择合适的颈动脉自膨支架置于狭窄段病完全覆盖斑块,对位准确后释放,造影观察支架位置、狭窄改善状况及残余狭窄、颅内供血状况; 回收保护装置。术后常规24 h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监测,控制血压于合适范围,24 h内行颈部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以评估脑血流改善状况。

1. 4. 2观察指标

1. 4. 2. 1术中、术后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CAS术中支架或球囊扩张时压迫颈动脉窦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血压和心率下降。CAS术后的血压下降很常见,轻度下降对患者几乎没有明显影响; 重度下降( 血压≤90 /60 mm Hg, 心率 < 50次/min) 可导致围术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TIA) 、脑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5,6]。故在本组患者中观察术中、术后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并分析原因。

1. 4. 2. 2围术期缺血 / 出血事件包括72 h内发生的TIA、 症状性脑梗死 、 脑出血的发生状况 。

1. 4. 2. 3术后半年内治疗相关性不良事件包括TIA、新发症状性脑梗死、出血、痫性发作等。

2结果

2. 1术中、术后患者颈动脉窦迷走发射30例患者术中给予球囊预扩、放置支架过程中共有7例患者出现颈动脉窦迷走发射,约占23. 3% ; 7例患者造影见狭窄部位均位于颈动脉窦部,术前练习咳嗽动作、预防性使用阿托品及给予咳嗽等刺激6例均缓解; 1例出现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占3. 3% ,该患者狭窄程度较重,术中使用开环支架,术后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无不良事件出现。

2. 2围术期缺血 / 出血事件30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操作血管有关; 考虑与操作过程中远端保护装置移动致血管痉挛,回收保护装置后症状消失。

2. 3术后半年内不良事件发生30例患者中术后24 h、3个月、6个月分别行颈动脉超声及TCD复查,将期间的TIA、新发症状性脑梗死、出血、痫性发作等与操作血管的关系进行联系比较,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与手术操作相关的TIA、新发症状性脑梗死、脑出血及痫性发作等。

3讨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 窄的金标准[7,8,9]。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及医学材料工程学的发展,神经介入使用材料日趋成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被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治疗指南推荐为CEA的替代治疗方案[10]。受我国国情、制度、传统观念以及手术难易程度、术者培训周期、手术学习曲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CAS手术例数远较CEA手术例数要多。

本研究中,共有30例患者接受了CAS手术。术前将CAS与CEA手术优缺点、替代治疗方案等给患者做详尽交流,同意接受CAS手术。30例患者共放置颈动脉支架30枚,手术成功率100% 。在该组病例手术操作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颈动脉窦反射,发生率为23. 3% ; 1例患者出现术后较长时间的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持续约48 h,经适量补液,下床活动后消失; 其余患者均经球囊扩张前使用阿托品或给予咳嗽刺激等缓解。进一步分析出现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患者使用了开环支架,考虑与开环支架贴壁性好,对颈动脉窦刺激作用强有关[11]。CAS术中需要反复多次经抗栓塞保护装置导丝进行对狭窄部位球囊扩张及支架释放,难免会出现血管痉挛。但大多数血管痉挛不会出现症状,且随着操作的结束,血管痉挛亦消失。本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血管痉挛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占3. 3% ; 与其Ⅲ型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走行迂曲有关,术中可见动脉痉挛、血流速度减慢,快速释放支架并回收保护装置后血管痉挛消失,患者缺血症状缓解。血管痉挛的发生除与血管走形迂曲有关外,亦与操作过程粗暴、行球囊扩张、支架释放过程中保护装置不稳定有关。术前全面评估手术风险、术中精细操作可尽可能减少该类事件的发生。

围术期缺血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新发梗死以及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CAS手术因不阻断血流,且需要反复多次通过狭窄段血管,虽有保护装置的使用,但仍会发生栓子逃逸出现脑栓塞。有文献报道, CAS术后新发梗死病灶的发生率为37%[12],但绝大多数均为无症状性。本组患者术后未给予常规头颅核磁弥散成像未能捕捉到新发栓塞病灶。术前常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 d以上,术中充分肝素化、保持导引导管内持续正压滴注等操作保证了支架置入的安全性,防止了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本组患者中正是在此严格的技术操作规范保障下,无一例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本组患者术后未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术前给予良好的血压控制,术后24 h内给予颈部血管超声及TCD复查并与术前比较,发现血流速度过快时给予积极合理的降压及适当镇静治疗,防止过度灌注的出现。单就CAS手术技术而言,众多科室都可完成该操作; 但完善的术前评估、围术期精细化管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灌注或许只能在神经科( 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或具有很好的神经科专科知识的团队中进行才能力保手术成功。在强调多学科联合的过程中,更应强化科室管理、规范科室的治疗范围以及手术医师的培训、专业资质认证等。

国内颈动脉狭窄病患较多,为CAS手术提供了很大空间。在CAS与CEA之间进行合理选择,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方案,以及尊重学习曲线、CAS规范化培训及严格的医疗质控将是以后颈动脉狭窄工作的重心。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术中给予球囊预扩、放置支架过程中共有7例患者出现颈动脉窦迷走发射,狭窄部位均位于颈动脉窦部,术前练习咳嗽动作、预防性使用阿托品及给予咳嗽等刺激6例均缓解,1例出现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操作血管有关,考虑与操作过程中远端保护装置移动致血管痉挛,回收保护装置后症状消失;术后24 h、3个月、6个月分别行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复查,均未出现与手术操作相关的TIA、新发症状性脑梗死、脑出血及痫性发作等。结论加强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观察及处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9月~2008年5月本院收治的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2例。其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35~84岁。根据Rutherfbrd-Becker分级,临床表现为中度间歇性跛行(Rutherfbrd 2级)24例,重度间歇性跛行(Rutherfbrd 3级)40例,缺血性静息疼痛(Rutherfbrd 4级)8例。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且经血管造影证实72例共93条髂股动脉严重狭窄,其中单侧51例、双侧21例;狭窄段长度3-19cm。排除标准:外伤性下肢缺血;既往已行PTAS或血管旁路移植术;流出道明显狭窄;造影剂过敏或无法耐受抗血小板药物;下肢已明显缺血坏死或无法耐受介入治疗。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DAS室X线导向操作下进行,局麻后穿刺患肢股动脉,置入导管鞘,先插入导引钢丝,后顺导引钢丝插入5F球囊导管于狭窄部位,球囊的直径与长度依病变部位及长度选用直径4~9cm长度4C球囊。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动脉内注入肝素3 000 u或低分子肝素5 000u。导引钢丝通过病变段动脉.如果血管腔完全闭塞,在闭塞部位注射尿激酶打通血管内隧道,PTA组球囊加压30~120 s、压力5~10个大气压。每次1、2 min,可重复2、3次后经导管注入造影剂确证狭窄部位已经扩张后,退出球囊导管。扩张前后分别测定狭窄段近远侧的动脉压,并以压力差<1.33 kPa(10mm Hg)为成功的标志。PTAS组待狭窄段扩张后,置人支架(支架置人条件:行PTA后残余狭窄≥30%;完全闭塞性病变长度>4 cm;行PTA后有明显夹层)。支架选用柔韧性号、可自动恢复的镍钛自膨支架。术后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 200 u,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潘生丁,必要时可给预防性抗生素。所有患者随访两年。

1.3 评价指标

PTA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PTAS后残余狭窄<10%,无明显夹层及与手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为治疗成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5]和闭塞血管通畅率[6]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所得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术前血糖、病变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成功率和并发症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所有患者患者踝肱指数(ABI)均明显上升,与PTA组相比,PTAS组ABI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PTA组有8例术后因发生再次狭窄,一期闭塞血管通畅率为77.7%(28/36);PTAS组有1例术后出现股动脉支架内闭塞,一期闭塞血管通畅率97.2%(35/3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3。

注:1)与治疗前相比,P<0.05;2)与PTA组相比,P<0.05

3 讨论

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可分为节段性和广泛性闭塞两种。对于节段性病变,传统的方法是搭桥术或动脉内膜剥脱术,除了较大的手术创伤外,且后者常在短期内闭塞。1974年Gruntzig应用PTA,因其微创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使经皮腔血管成形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加压的气囊压迫粥样斑块,使斑块壳受压破裂而扩张管腔。管腔扩张后由于脉冲血流增强,一般不易再狭窄。

近年来,为了避免PTA后病变血管经扩张后弹性回缩,血管内支架问世并在临床广泛使用[7]。常用的血管支架有不锈钢、钽及镍钛3种,因材料性能以及表面光滑的原因,不易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后两种在临床上常用。血管内支架的使用,不仅降低了因血管弹性回缩的再闭塞率,而且可防治因PTA后血管内膜撕裂,夹层形成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提高了PTA后血管的远期通畅率[8]。本试验所选患者皆为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因此,支架都选用柔韧性号、可自动恢复的镍钛自膨支架。本研究显示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均升高,与PTA组相比,PTAS组踝肱指数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2例术后随访2年,PTA组和PTAS组闭塞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7.7%和9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与PTA相比,PTAS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更显著。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PTA时对血管内膜的完整性也会造成破坏,容易导致术中动脉斑块脱落、术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夹层等各种并发症。支架置入时也会造成如动脉破裂、覆盖侧支循环、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中操作均要小心谨慎,对局部解剖结构必须了如指掌,操作时应注意球囊扩张压力和扩张范围不宜过大,扩张后的血管内膜应该用支架完全覆盖,支架不宜过长等。

总之,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能迅速重建肢体血流,改善组织供血,但PFAS治疗后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更高,疗效更显著。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PTA组和PTAS组,每组36例,分别接受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闭塞血管通畅率以及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踝肱指数(ABI)和闭塞血管通畅率均升高,与PTA组相比,PTAS组踝肱指数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术后随访2年,PTA组和PTAS组闭塞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7.7%和9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但PFAS治疗后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更高,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踝肱指数

参考文献

[1]谷涌泉,张建,吴兵,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动脉硬化闭塞导致下肢缺血的手术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9,24(5):380-382.[1]GU YQ,ZHANG J,WU B,et al.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auses combined surgical treatment oflower limb ischemia[J].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2009,24(5):380-382.Chinese

[2]SUMA T,SHIBUYA T,TAKADA Y,et al.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 using the proximal protection method for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No Shinkei Geka,2010,38(5):449-454.

[3]KOBO O,HAMMOUD M,MAKHOUL N,et al.Screening,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renal artery stenosis by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with stenting[J].Isr Med Assoc J,2010,12(3):140-143.

[4]MCGAVIGAN AD,MAXWELL PR,DUNN FG.Time course ofearly changes in plasma markers of collagen turnover following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J].Can J Cardiol,2010,26(9):471-474.

[5]施广德,张晓兰,殷雪莲,等.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下肢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10):778-780.[5]SHI GD,ZHANG XL,YAN XL,et al.Type 2 diabetes,an-kle-brachial index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2010,18(10):778-780.Chinese

[6]许建屏,胡晓鹏,胡盛寿,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旁路血管狭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7,23(6):382-385.[6]XU JP,HU XP,HU SS,et al.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by-pass stenosis influencing factors[J].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2007,23(6):382-385.Chinese

[7]COLIC M,JADRANIN D,MARKOVIC D,et al.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carotid arteries--earlyresults[J].Srp Arh Celok Lek,2008,136(9-10):494-497.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5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40例和观察组260例。对照组男70例,女170例,年龄40~75岁,平均(55.5±8.8)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2.78±1.21)年,左眼73例,右眼69例,双眼98例,共338只眼。观察组男78例,女182例,年龄38~76岁,平均(56.3±9.4)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2.95±1.35)年,左眼78例,右眼85例,双眼97例,共357只眼。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规则:严重鼻腔疾病患者,合并其他类型眼病患者,干眼症等引发泪液分泌增多的疾病患者,全身性疾病患者,鼻泪管不宜手术的患者。

方法:对照组采用泪道激光成形术治疗,使用泪道激光治疗机进行泪道成型术。患者平躺,用丙美卡因进行结膜表面麻醉,用丁卡因喷鼻进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重复麻醉2次,眼部有溢脓的患者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对泪道冲洗,用泪小点扩张器将上下泪点扩张,顺着泪道插入激光光纤,按常规泪道探通法,缓慢插入泪道阻塞处,采用激光术打通直达鼻腔的通道,抽出激光光纤,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泪道,术后使用妥布霉素眼液和萘甲唑啉治疗(湖南省早已停用萘甲唑啉,建议改为1%麻黄素滴鼻液),5次/d,持续1周,使用适量抗生素避感染,术后每日用庆大霉素和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泪道,持续1周,之后1周冲洗1次,持续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泪道支架置入术,在泪道通畅后,拔出套管针,使泪道探通引导针插入下鼻道,牵引泪道支架到泪囊,最后剪断鼻外露出的牵引线和引流管。术后冲洗泪道和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不再流泪或流脓,泪道通畅无阻。(2)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泪道冲洗有部分产生回流,流泪流脓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患者临床病症无变化,泪道阻塞无法冲洗,甚至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对患者并发症和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

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治疗有效率、并发症等计数资料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则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显效102例(42.5%),有效98例(40.8%),无效40例(16.7%),观察组显效166例(63.8%),有效78例(30.0%),无效16例(6.2%),观察组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与复发率比较:观察组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泪道阻塞性疾病是眼科多发病,常见的为炎症导致的泪道阻塞[1],发生于泪道的任何位置。泪道激光成形术具有气化率高、穿透性强,对组织热效应低、止血效果好等的优点[2],光纤直径小、能量密度高,但是泪道激光成形术操作需要缓慢,固定牢靠,避免出现假道,且光纤直径细小[3],术后容易产生粘连,对手术要求较高,需要医生娴熟的技巧。泪道支架置入术主要作用是对泪道创口进行支撑、隔离,能有效防止粘连、瘢痕增生减少,保持泪道通畅[4],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泪道引流管术后对外观没有影响,对患者生活没有阻碍,但是因为手术需要从下鼻道拉出,医生对鼻腔解剖和泪道构造需要非常熟悉,并对鼻内窥镜熟练掌握[5,6]。但手术前后应该对患者泪道炎症和脓性分泌物进行观察,泪道炎症和脓性分泌物严重患者不宜使用激光治疗[7],避免炎症扩散,还要对激光治疗时产生的能量、方向及时间有效控制。

根据本院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临床效果明显,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低,安全性、可靠性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高雄伟,李冰.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新尝试--全身应用更昔洛韦胶囊[J].中国医疗前沿,2011,6(2):57-58.

[2]张廷艳.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6):40.

[3]袁会勇.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干扰素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分析与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8):43-44.

[4]曹平,仝警安.复方双花片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观察[J].中成药,2014,36(9):2008-2009.

[5]陈婷.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干扰素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8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5):64-65.

[6]黄晓芸.清肝解毒汤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及预防复发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101-103.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 5例合并椎动脉狭窄, 15例单纯症状性椎动脉狭窄, 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 42例颈内动脉狭窄。其中男55例, 女12例, 年龄33~87岁, 平均年龄68岁。所有患者均经积极的抗血小板或抗凝及扩血管等治疗无效, 且均伴有至少下列一种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血症和冠心病。所有患者均行血管支架置入术, 其中5例患者同时行颈动脉及椎动脉支架置入术。

1.2 手术方法

患者在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 行升主动脉及各主要分支的造影进而明确病变的部位、狭窄程度、病变处血管的走行形态以及病变血管供血区, 给予全身肝素化 (75U/kg) 。以微导丝通过狭窄段, 置入颈动脉保护伞, 重度狭窄患者先引入球囊进行预扩张, 再沿导丝置入球囊扩张支架, 经造影明确支架可完全覆盖病变区后, 缓慢释放。支架释放后经导引导管造影, 观察管腔内通畅情况, 如支架扩张不满意可再行支架内球囊扩张。

1.3 结果

所有患者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5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及时发现后行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 术中血压升高、剧烈头痛等脑膜刺激症状, 立即造影检查发现颅内一支小血管破裂、出血, 立即停止手术, 行对症止血、降颅内压等治疗, 但患者病情加重, 于当晚死亡。2例患者术中出现一侧肢体肌力减弱, 立即行造影检查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考虑为栓子脱落或是血栓形成, 立即行尿激酶接触溶栓治疗后肌力好转, 余患者手术过程顺利, 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改善。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病程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支架置入治疗价格昂贵, 常有消极、悲观、失望情绪, 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术前主动向患者介绍治疗的方法、注意事项及优越性, 必要时可向其介绍目前病房中已成功手术的病例, 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 增强信心、减少顾虑,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术前3~5d口服氯吡格雷75mg/d, 阿司匹林300mg/d, 术前1d双侧腹股沟、会阴部备皮, 术前1d晚上视病情口服镇静药。术前2h开始持续静脉滴注尼莫同, 另置静脉留置针通道1个, 2条静脉通道常置于左肢, 以便术中于右肢操作。

2.2 术中护理

术中患者取平卧位, 头部用头圈固定, 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用防护板保护;建立静脉通道, 并行心电监护;一般采用局部麻醉, 右侧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 置6F动脉鞘, 根据患者体重注入适量的肝素以防术中血栓形成。因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静脉、动脉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造成反射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4~6], 因此,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心率、呼吸、血压及肢体活动情况, 警惕发生休克或脑梗死, 必要时遵医嘱予多巴胺针及阿托品针静脉注射治疗。本组支架置入后5例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对症处理后好转。手术结束后告知患者, 观察肢体活动情况, 嘱其平卧, 保持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 协助医生留置动脉鞘, 用无菌干纱布适当包裹鞘后返回病房。

2.3 术后护理

患者返回监护病房,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神智、生命体征、运动、语言、足背动脉搏动等, 鼓励患者饮水, 静脉推注甘露醇, 以促进造影剂代谢。3h后协助医生拔出动脉鞘、穿刺部位压迫15min后绷带加压包扎, 沙袋压迫穿刺点6h, 术侧下肢制动24h后拆除绷带, 无菌纱布覆盖穿刺切口10d。

2.4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4.1 局部血肿的观察及护理:

血肿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最多见的并发症[1,5,9,10], 文献报道发生率为6%, 多在鞘管拔除后出现[1,9]。主要原因:穿刺插管不顺利致重复穿刺, 患者肢体未能有效制动、术后过早活动, 术后需严密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及伤口敷料情况;注意局部有无渗血、肿胀;嘱患者卧床24h以上, 期间使用约束带制动, 确保制动效果。

2.4.2 脑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血管破裂是颅内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最严重的术中并发症之一, 对于支架术后脑出血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本组患者中出现1例脑血管破裂出血, 虽然发现及时并进行了积极的处理, 但最终仍然死亡, 说明该并发症的凶险, 更加提醒操作医生及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 老年人占多数, 因其凝血机制差、血小板功能弱、血管脆性大, 大大增加了老年患者后出血的可能。如何减少颅内支架患者因抗凝不当而发生的出血, 一方面与药量有关, 另一方面取决于手术过程中细心的护理和精心的观察[7,8]。支架术后返回病房予常规心电监护, 2h内每15min测量足背动脉及血压1次, 尤其是血压监测最为重要。常规术后血压控制在患者自身基础血压范围, 根据血压波动范围给予对症处理。

2.4.3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观察: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是一种发生率不高, 但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并发症, 发病机制与长期低血流灌注导致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术前要评估完全, 包括患者侧支循环情况、凝血情况、血压水平、脑血流动力学等, 术中及术后注意充分控制血压, 避免血压急剧上升[7]。本组未见高灌注发生。

2.4.4 血管迷走反射亢进的观察:

由于球囊扩张、支架释放、导管导丝等刺激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可引起患者心率下降、血压降低等临床表现;其症状为头昏、头痛、意识障碍、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9], 因此, 术中及术后需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及肢体的活动情况;术前备好多巴胺、阿托品等急救药品, 以便及时使用。本组5例患者行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后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及时发现后行对症处理后好转。

2.4.5 缺血性卒中的观察及护理:

术中导管导丝在血管内操作、停留、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导致斑块碎片脱落, 尤其是脑保护伞的移动, 最易造成远端血管的栓塞[10,11]。表现为:头痛、头昏、面部发红、呼吸表浅、意识差、一侧肢体不能活动等。术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改变, 间断询问患者有无头晕、头痛、肢体不能活动等不适, 一旦出现, 立即告知操作医生, 在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术中出现一侧肢体肌力减弱, 立即行造影检查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考虑为栓子脱落或是血栓形成, 立即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肌力好转, 说明术中及时发现患者脑梗死症状并进行积极的处理, 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甚至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2.4.6 术后再狭窄的观察及护理:

参与引起再狭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血管本身的弹性回缩、血管重塑、血栓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生和迁移等。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生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 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由于过早停用拜阿匹林及氯吡格雷等易引发再狭窄, 向患者交代遵医嘱服药。另外, 长期的吸烟史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12]。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向患者宣传吸烟的危害, 尽量劝患者戒烟。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14 年4 月‐2015 年3 月进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120 例,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3];临床症状表现为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临床症状表现为置入支架前6 个月内;进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 DSA) 检查, 脑血管狭窄范围为70%~9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 Stroke Scale, NIHSS) 低于9 分;狭窄临近部位的正常管径为2.0~4.0 mm;病变长度低于15.0 mm;出现一个或超过一个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 (如长期吸烟史、高同型半管氨酸血症、高血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 。疾病类型:缺血性脑梗死60 例、脑动脉硬化30 例和脑动脉畸形30 例。发病年龄40~66 岁, 平均 (57.5±3.2) 岁;病程6 个月~2 年, 平均 (1.4±0.4) 年;男90 例, 女30 例;疾病初发90 例, 治疗后复发30 例;根据应用脑血管支架种类分为金属支架组、聚合物支架组和涂层支架组, 其中, 金属支架组40 例、聚合体支架42 例和涂层支架38 例。金属支架组男30 例, 女10 例;发病年龄40~66 岁, 平均 (57.5±3.1) 岁;病程6 个月~2 年, 平均 (1.4±0.4) 年;疾病初发30 例, 治疗后复发10 例。聚合体支架组男30 例, 女12 例;发病年龄40~66 岁, 平均 (57.6±3.2) 岁;病程6 个月~2 年, 平均 (1.4±0.4) 年;疾病初发30 例, 术后复发12 例。涂层支架组男30 例, 女8 例;发病年龄40~66 岁, 平均 (57.5±3.0) 岁;病程6 个月~2 年, 平均 (1.5±0.3) 年;疾病初发30 例, 治疗后复发8 例。排除标准:均无斑块易脱落者、严重动脉钙化、动脉完全闭塞、急性期多发性大动脉炎、出血性疾病或肝肾严重功能不全者;3 组患者发病年龄、发病病程、性别和复发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治疗前3 d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术前6 h禁水禁食;术前2 h给予尼莫通静脉注射泵入3 ml/h;局部麻醉下穿刺右侧股动脉, 将6~8 F动脉鞘置入, 给予全身肝素化;进行单弯脑血管造影导管、人猪尾型脑血管造影、椎动脉和右侧及左侧颈总动脉造影, 对椎动脉及全脑血管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测量选择适宜病变部位狭窄直径和长度的支架、球囊后将引导导管置入, 部位在病变部位下方约5 cm处, 先予以球囊扩张, 后将支架置入 (支架包括金属支架、聚合物支架及涂层支架) , 释放支架后造影保证张开支架良好, 用肝素、0.9% 氯化钠溶液对导管进行交替性冲洗, 手术完成之后将导丝、导管和保护伞撤出, 局部加压包扎, 回到病房后3~5 h将动脉鞘拔除;术后3 d予以低分子肝素钙针皮下注射, 服用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 1 次/d;口服75 mg氯吡格雷片, 1 次/d, 共治疗半年, 后改为100 mg/ d阿司匹林肠溶片长期口服;术后患者即刻进行颅脑CT复查, 排除颅内出血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3 组动脉硬化指数、动脉狭窄和椎基底动脉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数情况;比较3 组的血清Ig A、Ig G和补体C3、C4 等临床指标的情况;比较3 组发生穿刺部位大出血、颈动脉窦反应、高灌注综合征、脑血管痉挛、支架处血栓形成、其他部位再狭窄及脑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药物与试剂

阿司匹林肠溶片 (国药准字H34021119;厂家:上海海虹实业集团巢湖今辰药业有限公司) ,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 商品名: 波立维; 批号:20080268;厂家:法国Sanofi Pharma Bristol-Myers Squibb SNC) 。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数的评估比较

聚合物支架、涂层支架组的椎基底动脉、动脉狭窄指数和动脉硬化指数情况显著优于金属架组 (P <0.01) ;聚合物支架组与涂层支架组椎基底动脉、动脉狭窄指数和动脉硬化指数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1。

2.2 3 组患者血清Ig A、Ig G和补体C3、C4 临床指标的评估比较

聚合物支架、 涂层支架的血清Ig A、Ig G和补体C3、C4 临床指标情况显著优于金属支架组 (P <0.05) ; 聚合物支架组与涂层支架组血清Ig A、Ig G和补体C3、C4 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2。

2.3 3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聚合物支架组、涂层支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金属支架组 (P <0.05) ;聚合物支架组与涂层支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3。

注:1) 为金属支架组与聚合物支架组比较, P <0.01;2) 为金属支架组与涂层支架组比较, P <0.01;3) 为聚合物支架组与涂层支架组比较, P >0.05。

3 讨论

选择适宜的医用脑血管支架生物材料, 可降低脑血管疾病的死亡情况, 需治愈脑血管治疗后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4,5];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脑血管支架主要用于辅助栓塞动脉瘤的治疗, 动脉瘤血管内治疗难度之一为栓塞后再通, 对于复杂、微小及宽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 应用传统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具有较多的局限性, 如复发率较高, 载瘤动脉突入弹簧圈、无法致密栓塞等, 而应用脑血管支架可避免以上不足[6,7];同时脑血管支架可用于治疗静脉窦血栓, 对于经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失败者、全脑血管造影明确静脉窦某区域局限性狭窄或颅内静脉窦接触溶栓疗法失败者, 可显著增加狭窄的静脉窦直径, 改善动静脉循环、静脉窦内局部压力及改善颅内静脉回流[8,9];同时脑血管支架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临床效果较佳。目前, 对于脑血管支架种类及材料学特点与支架置入后的补体反应及干预已成为医学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10,11]。

注:1) 为金属支架组与聚合物支架组比较, P <0.05 ;2) 为金属支架组与涂层支架组比较, P <0.05 ;3) 为聚合物支架组与涂层支架组比较, P >0.05。

注:1) 为金属支架组与聚合物支架组比较, P <0.05;2) 为金属支架组与涂层支架组比较, P <0.05;3) 为聚合物支架组与涂层支架组比较, P >0.05。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6例, 按病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48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男36例, 女12例;发病时间1~5 h, 平均 (3.4±0.8) h;年龄53~74岁, 平均年龄 (62.9±4.5) 岁。治疗组男37例, 女11例;发病时间1~6 h, 平均 (3.6±0.9) h;年龄53~75岁, 平均年龄 (62.7±4.3) 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内容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 使用降压、调脂、降糖等药物, 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 急性患者可采用氯吡格雷 (70 mg/d) 与阿司匹林 (150 mg/d) 联合用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患者术前禁食6 h, 为保持血压平稳, 术前30 min注射尼莫地平。患者行局部麻醉后, 对右股动脉进行穿刺并置入8 F导管鞘, 为保证患者活化凝血时间较正常水平高, 全身给予70μg/kg肝素, 并每小时进行追加用药。使用造影管对患者颈动脉远端进行造影, 了解血管狭窄程度、部位, 选择合适支架通过8 F导管经微导丝置入狭窄处, 在支架到位后, 一只手稳住支撑杆的固定位置, 一只手缓慢释放支架。在释放支架过程中可稍停一下, 观察支架位置, 让支架充分贴壁固定, 再释放全部支架。支架释放后再行造影观察血管供血情况, 术后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维持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血管狭窄程度分别为 (71.6±8.3) %、 (71.4±8.6) %, 差异不显著 (P>0.05) , 治疗后狭窄程度分别为 (57.6±6.1) %、 (31.7±4.6) %, 均有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患者狭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t=23.4869, P<0.05) 。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对照组低血压、复发、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0%、16.7%、10.4%, 治疗组分别为8.3%、4.2%、0.0%, 对照组较治疗组低血压出现少, 但复发、脑卒中发生率较高 (P<0.05) 。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会出现暂时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且易引发脑卒中等脑部疾病, 同时此病复发率较高, 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此病多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2], 同时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有扩血管、疏通血管、改善血循环作用的药物治疗。血管内支架形成术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狭窄程度, 加快患者恢复。此手术能有效重塑患者狭窄动脉的形态结构, 使血管狭窄程度减轻, 恢复血管血液循环, 有效避免患者脑部缺氧、缺血而引发的功能性障碍[3]。本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狭窄情况均有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低血压、复发、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0%、16.7%、10.4%, 治疗组分别为8.3%、4.2%、0.0%, 对照组较治疗组低血压出现少, 但复发、脑卒中发生率高 (P<0.05) 。

综上所述, 临床对因血管狭窄引发的暂时性脑缺血发作, 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狭窄程度, 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进, 邓伟华, 黄褮, 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血管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5, 24 (3) :270-273.

[2]段金海, 徐书雯, 莫建伟, 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9) :1457-1459.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33例, 其中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19例;年龄63~79岁, 平均年龄 (69.85±18.79) 岁;其中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21例, 椎动脉开口狭窄12例;临床表现: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 颈内动脉系统梗死14例。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动脉造影确诊为脑供血动脉狭窄, 并且狭窄程度在70%以上;反复出现发生狭窄的动脉供血区的神经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项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中风后遗症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患者;排除脑供血动脉血管完全闭塞的患者;排除有严重出血倾向或者3个月内发生过严重出血的患者;排除患者有颅内动脉瘤, 并且不能提前处理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d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口服治疗, 用量分别为75mg/d, 300 mg/d, 并于手术治疗前6h绝对禁食水。患者于局麻后进行手术, 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于右股动脉后进行穿刺, 将6~8F动脉鞘置入于股动脉内, 沿动脉鞘将6~8F导引导管送入到股动脉内, 在导引下, 将导管送至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近心端, 并给予患者5000 U的肝素静脉滴注, 以达到全身肝素化, 将脑保护装置缓慢的送过狭窄部, 然后将保护装置打开, 在进行支架置入前首先对患者的球囊部进行扩张。在指引下, 将支架放置于狭窄处, 放置准确后将支架释放, 然后采用动脉造影对脑供血动脉狭窄进行复查, 并了解血管内支架的情况。术后将动脉鞘留置4h后拔出。术后密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并对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体征进行观察。术后继续给予患者与术前剂量相同的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服用3个月后停用, 术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d和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

1.4 疗效评价

1.4.1 动脉狭窄程度

采用NASCET标准对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测算。分别于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测算。动脉狭窄程度=[1-最狭窄处血管直径/该血管正常部分的直径]×100%。

1.4.2 狭窄血管血流速度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病变血管的最大平均血流速度进行评定, 分别于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狭窄血管血流速度进行测定。

1.4.3 临床疗效指标

记录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及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数据资料用t检验, 组间对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3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 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为75%~98%, 平均狭窄程度为 (86.75±12.48) %;手术成功后复查, 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为0~25%, 平均狭窄程度为 (11.57±5.78) %。患者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14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的患者, 在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

2.2 围手术期并发症

在支架置入过程中, 有2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的情况, 经静推阿托品治疗后恢复正常。3例患者于支架置入后出现心率减慢的情况, 经静脉滴注间羟胺以及多巴胺治疗后恢复正常, 无其他并发症。

2.3 狭窄动脉血流速度

33例患者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1天、3个月以及6个月, 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 (P<0.05) , 并且血流速度接近正常范围。而术后1天、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随访情况

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 病情平稳, 无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复发。术后6个月时复查动脉血管造影, 患者狭窄动脉的情况与术前即时的情况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

3 讨论

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临床上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其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已经成为脑供血动脉狭窄的重要治疗手段, 具有创伤小, 疗效确切的特点[2]。通过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脑供血情况,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且通过支架的覆盖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因粥样斑块脱落造成的卒中风险。同时, 在支架置入过程中要密切的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 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3]。本组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 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心率减慢情况,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

综上所述,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33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狭窄血管血流速度以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 3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14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的患者, 在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共有5例患者发生心率减慢的情况, 经过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 (P<0.05) , 并且血流速度接近正常范围。而术后1d、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徐秀红, 崔宝旦, 孙莉, 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观察及护理[J].华北国防医药, 2008, 20 (6) :93-95.

[2]李谈, 张望德, 张扬, 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椎动脉硬化狭窄[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6 (7) :553-556.

上一篇:政府对社会的责任下一篇:善用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