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2024-05-13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共10篇)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篇1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肾动脉狭窄可引起肾皮质灌注不足, 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导致持续性血压升高, 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我国发病率约占高血压人口的0.38%。肾动脉成形术 (PTRA) 及血管内支架 (stent) 植入术是治疗肾动脉狭窄安全可靠的方法。我科自2000年1月—2009年6月成功地进行了肾动脉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置入术62例, 术后疗效均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病人中, 男39例, 女23例;年龄41岁~78岁 (63.5岁±3.1岁) ;经造影证实单侧肾动脉狭窄48例, 双侧肾动脉狭窄14例;其中伴冠心病27例, 糖尿病22例。

2 介入治疗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 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行右侧股动脉穿刺, 置入8F动脉管鞘, 送入6FJR4造影导管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明确肾动脉狭窄部位、程度。对肾动脉狭窄>50%、病变远近端压力阶差>30 mmHg (1 mmHg=0.133 kPa) 者行支架置入术。通过导引导丝, 送入球囊至狭窄段, 进行预扩张, 然后根据病变情况放置不同型号的支架, 释放支架后, 再次肾动脉造影, 证实支架扩张良好、肾动脉血流通畅后拔管, 送回CCU病房观察12 h。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对PTRA+stent术不熟悉, 往往存在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必须注重术前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使其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3.1.2 病人准备

①术前24 h服用氯吡格雷 (波立维) 300 mg;②术前备皮, 更换手术衣服, 了解过敏史, 做碘过敏试验;③术前1 d进行床上排尿训练, 术前排空膀胱;④精神紧张者在送导管室前可按医嘱予镇静药;⑤手术当日停用降血压药物。

3.1.3 物品及用物准备

①备好各项化验单、检查项目结果, 了解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②备好急救物品、药品及抢救器械;③备好介入手术所需的导管、球囊、支架。

3.2 术中护理

①病人入导管室后, 做好解释工作, 告诉病人如何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②术中保持静脉输液通道通畅, 以备急救顺利进行;③对病人行心电监护,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并做好记录;④密切观察支架置入后血压的变化。

3.3 术后护理

3.3.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病人术后回CCU病房, 肾动脉扩张成功后, 肾脏组织血流灌注改善, 肾素的分泌减少, 部分病人血压明显下降, 如不及时调整用药, 就会引起低血压, 甚至休克等。因此要做到术后24 h持续床旁心电、血压监测, 密切观察意识及呼吸的变化, 准确记录生命体征, 严格交接班,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3.2 穿刺局部观察及护理

徒手压迫穿刺口上方1 cm~2 cm处15 min~30 min, 无活动性出血后, 可绷带8字形包扎压迫, 再上压1.5 kg砂袋6 h~8 h, 患肢平伸直制动12 h。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 并监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本组2例出现局部小血肿, 未经特殊处理, 自行吸收。

3.3.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PTRA+stent术可能因扩张血管形成假性动脉瘤甚至破裂出血、高血压危象、再狭窄甚至阻塞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护, 及时发现并发症, 以便及时妥善处理。

3.3.4 用药护理

①术后抗凝药物按医嘱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服用氯吡格雷 (波立维) 、肠溶阿司匹林联合抗凝。在用药过程中, 注意观察黏膜、皮肤等处有无出血点, 穿刺点有无渗血及血肿, 有无呕血、便血等情况, 尽量避免有创性检查。监测出凝血时间, 以将凝血酶原时间 (PT) 控制在正常值的1.5倍~2.0倍为宜。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 d。

3.4 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时, 应交代清楚相应的注意事项:①嘱其按时服药, 特别是服用的抗凝剂不能间断, 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同时要教会病人自我观察有无出血倾向。②告知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进行1次超声检查, 以后每年做1次超声检查。③出院后注意劳逸结合, 预防感染, 戒烟, 低胆固醇饮食。

4 讨论

肾动脉狭窄引起血压升高病人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差。PTRA+stent术是目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组病人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 术后疗效均满意, 本组19例病人无需药物控制血压, 其余病人只服用1种或2种降血压药血压就能控制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由于PTRA+stent术价格昂贵, 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需要护理人员的默契配合、严密监护, 使介入治疗能顺利开展, 减少或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另外PTRA+stent术治疗和护理方法还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 作为医护工作者, 应主动向病人做好科学知识的宣传工作, 使之接受新知识、新疗法。让新的手术不但能得到病人的配合, 而且能更好地解除病人的疾患, 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肾动脉狭窄,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 篇2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术后护理;要点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61-02

1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目前的治疗手段分为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手术三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应用金属支架支撑于病变的血管内壁。使狭窄或塌陷的血管壁向外扩张,最终支架被完全包埋于血管壁内,支撑血管达到永久性治疗的目的。

由于手术成功率高,残余狭窄小,创伤小,疗效好,常被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紧急抢救治疗,它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术后可能发生一些心脏和血管的并发症,因此术后精心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2 术后护理要点

2.1 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对患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刺激,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再加之,心脏病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对治疗效果的不乐观,易产生恐惧心理,焦虑、紧张的情绪。情绪紧张是导致冠脉痉挛的常见诱因,持续剧烈的冠脉痉挛可致支架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因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要和患者多交流,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监护室的环境、术后注意事项,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支架植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消除紧张情绪,让患者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并介绍患者熟悉的人群中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使手术效果达到最佳。

2.2 术后观察护理 支架植入术是在心脏血管内进行高难度的操作,可能会出现血栓形成、穿刺部位出血及因支架植入术后需抗凝1个月,有引起全身出血的可能,所以术后密切观察腹股沟处有无渗血、出血、水肿及股动脉搏动,静脉血流下肢皮肤色泽、温度及两下肢活动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如有出血应调整砂袋压迫位置,并延长压迫时间。还需嘱患者咳嗽及排便时轻压穿刺点,避免引起出血。护理人员除在班内观察外,应进行床头交接班。

一般需24小时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及血压变化,监测心电图的S-T是否抬高和压低的情况,如有胸闷、心前区胸痛等症状与术前相同,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因为此症状提示被扩张的血管术后可能发生了再狭窄。

尿量观察-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饮水量1000ml-2000ml,术后指导患者排尿,以防发生尿潴留。以促进排泄,如出现尿潴留及时导尿,按摩下腹部以及听流水声,进行排尿。

2.3 术后并发症护理 抗凝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预防术后病变处急性血栓的形成,巩固治疗效果,并防治PTCA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而普通肝素静脉滴注要求较高,过快易导致其他部位出血,过慢血浓度过低引起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脉闭塞,应维持持续恒速,根据凝血指标不断调整。

在患者术后回病房,需继续使用肝素24小时,一般肝素1.25万U,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以800U/h的滴速微泵静脉维持,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剂量和速度。

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止血栓形成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药物之一。术前48小时开始服用,同时要强调抵克力得是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增强疗效,可明显降低支架血栓形成和出血发生率,并说明自行停药的严重性。

调脂治疗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目前在调脂药物中他汀类最佳。它不仅明显降低血脂,并能降低冠心病病死率及PTCA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例如恢复冠脉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硬化斑块,减少血管壁对动脉弱样硬化炎症反应,增强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所以需长期服用调脂药。

低血压的防治及护理-预防血容量不足,合理用药。术前患者紧张,禁食、禁饮4-6小时,加上术中失血及血管扩张剂等的应用,极易发生低血压。为了预防低血压,我们应该注重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如采取讲解、发放资料、请手术成功者现身说法等方式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术前应用镇静剂鲁米那钠0.1肌肉注射等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回病房后停用血管扩张剂输入、及时补足血容量。在拔除鞘管前一般采用生理盐水500ml-1000ml静脉滴注,并根据情况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

预防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护理-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为支架植入术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一般发生在术后2-14d(平均6d),应严密观察心电监护仪显示的ST-T段有无异常变化,心绞痛有无再次发生及血压降低的情况,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心悸、出汗等不适。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提示支架内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急性再闭塞,应及时报告医生,首要处理方法为急诊PTCA结合冠脉内溶栓术,必要时做好冠脉搭桥手术准备。

2.4 术后饮食和运动护理 术后给予遗患者清淡、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以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荤素,合理搭配多吃新鲜蔬菜豆奶制品及瘦肉鱼类水果等忌饮浓茶咖啡,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多饮水,术后6h一8h内饮水1000ml一2000ml,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经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24h下地活动,72h避免术肢负重及剧烈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为防止因长时间平卧致双下肢无力或头晕而出现意外,家属应搀扶患者活动。患者下床活动后询问有无肢体疼痛,并观察有无跛行,发现栓塞及时通知医生。经桡动脉穿刺患者返回病房后,即可下地活动。

3 结 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手术给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治愈的机会,术后护理人员应精心细致的护理有效地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美桃.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0).

[2] 伍海芬.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护理[J].右江医学,2001,29(4).

[3] 黄水英,冯丽钦,刘雪彦.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60~72岁,平均66.5岁;左侧18例,右侧20例;颈动脉狭窄度为65%~90%,平均72%。10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24%),表现为言语不清、一过性黑、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8例缺血性脑梗死(21%);合并高血压者28例(74%),合并糖尿病者12例(32%),合并冠心病者18例(47%)。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行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筛查,再进一步经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从多角度(正位、斜位、侧位)显示双侧颈动脉,范围包括颈总动脉起始至颈内动脉虹吸弯,以此作为颈动脉狭窄判断的金标准。经检查结果证实为颈动脉狭窄,并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率和狭窄程度的计算方法为:管腔狭窄率(%)=(颈动脉管径-最小残存管径)/颈动脉管径×100%。狭窄度=(D-d)/d×100%。其中D为颈动脉管腔直径,d为狭窄处剩余管腔直径。轻度狭窄为0~<30%,中度狭窄为30%~<70%,重度狭窄为70%~<100%,闭塞为100%。

1.3 入选标准

入选标准:(1)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即过去半年内在狭窄颈动脉侧出现过至少1次脑缺血事件并存在高危因素;(2)所治疗的血管均为血管事件的责任血管;(3)4周内无新发脑梗死,无颈内动脉附壁血栓形成、无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颅内肿瘤;(4)无严重的内科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障碍;(5)解剖学上无难以达到的病变,如主动脉弓结构变异或大血管分支严重扭曲。

1.4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头部CT/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完善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胸片及心电图等。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术前连续3 d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合并氯吡格雷75 mg/d。术前6 h开始禁食和禁水。术前30 min给予苯巴比妥100 mg肌内注射。

1.5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静脉泵入尼莫同以保持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术中行血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法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并置入6F动脉鞘。利用导丝导管交换技术,将6F导引导管送至颈内动脉狭窄段。再次行血管造影确认狭窄部位、长度及侧枝循环情况。在狭窄处引入球囊并进行缓慢预扩张,随后再次行造影观察,准确对位后以压力泵扩张球囊使支架缓慢释放,再次经导引导管造影观察支架的位置、残余狭窄度及颅内血管灌注情况,无异常则撤出导引导管。术后常规急查头颅CT。

1.6 术后处理

术后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调控血压在(120~130)/(70~80)mm Hg,同时予神经功能评分以监测神经功能的变化。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 mL皮下注射,2次/d,连续3 d。3 d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持续6个月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服用。所有患者均定期行颈动脉血管彩超复查随访支架内通畅情况。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狭窄程度<10%。术后原狭窄处血流通畅,支架的位置、形态均满意。5例患者出现高灌注综合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经脱水、降压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2例患者在球囊扩张和支架释放时出现颈动脉窦综合征,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经多巴胺和阿托品泵入后好转。2例患者在支架释放后出现血管痉挛,表现为改变体位时出现明显的头晕、恶心等症状,查体监测仪提示血压和脉搏改变,经调整尼膜同泵入速度后缓解。1例患者术后曾一度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一侧肢体无力,肌力为Ⅱ~Ⅲ级,经治疗1 d后完全恢复,考虑为术中微栓子脱落引起脑栓塞。2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发现轻度再狭窄,狭窄率均<50%,定期检测,暂未予处理。术后24 h复查头部CT均未见出血。

3 讨论

CAS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手段,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肯定,但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及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如能及时发现并恰当处理,将极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2],与药物治疗相比疗效也更为安全和持久[3]。因此,充分了解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才能使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并从中获益。

3.1 高灌注综合征

高灌注综合征易发生于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狭窄动脉供血区的血管由于长期缺血后代偿性扩张而丧失了对血流量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当动脉狭窄突然解除,血运重建后血管床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突然增高的灌注压,从而导致高灌注的发生[4]。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率为0.3%~5.0%[5],临床主要表现有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因患者在术前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且在术中全身肝素化,一旦出现高灌注综合征,则极易发生颅内大出血且不易止血。因此,围术期监测及控制血压对预防过度灌注是十分关键的。本研究在术中及术后24~48 h内维持患者收缩压在120~130 mm Hg,但仍有5例患者出现高灌注综合征,出现头痛、呕吐症状,经脱水、降压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5例患者患高血压病均>20年,平时血压不稳定,考虑其机制为长期高血压病造成的微血管病变使血管的调节能力进一步下降,因此,即使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血管床仍不能适应突然的血流量变化,从而导致高灌注综合征产生。在选择病例时,对病程长的高血压病患者或平时血压不稳定的患者施行手术时需更为慎重,更应严密监测及控制血压。

3.2 颈动脉窦综合征

在CAS中,颈动脉窦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表现为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主要由于球囊扩张及支架释放过程中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所致。本组2例患者出现上述情况,其中1例在球囊扩张过程中发生;另1例在支架释放贴壁后发生,经阿托品和多巴胺持续泵入后均能改善。上述情况的出现可能与操作有关,在预扩张及支架释放时应缓慢,且应避免重复扩张。根据本组经验,在支架释放前静脉注射阿托品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3 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亦是CAS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导管、导丝及造影剂的刺激均可以导致血管痉挛。本研究有2例患者出现血管痉挛。通过加快尼膜同泵入速度后头晕、恶心症状很快得以缓解,未遗留任何不适。要避免这一并发症的发生,操作中应力求轻柔、仔细、准确。支架置入尽量一次性到位,避免来回移位以刺激血管内壁。

3.4 栓子脱落

术中栓子脱落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术中球囊扩张和支架释放膨胀可导致斑块碎片的脱落从而发生远端血管的栓塞。栓子脱落可以发生在输送导引导管、球囊预扩张或支架释放的任何一个环节,可以造成患者偏瘫、失语、言语不清等症状。本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一侧肢体无力,肌力为Ⅱ~Ⅲ,经抗栓、调脂治疗1 d后完全恢复,与文献报道相类似[6]。因此术中及术后均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并行颅内血管造影进行对比,一旦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同时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塞,应在排除颅内出血后立即予动脉溶栓处理。术前用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3.5 再狭窄

再狭窄对支架置入后血管再狭窄还缺乏长期、大样本随访的资料。短期(3~6个月)观察研究发现,再狭窄的发生率为0~3.46%[7],Aburahma等[8]发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50%再狭窄的比例,在6个月为0,1年为6%,2年为35%,3年为56%。本组研究术后1年随访发现2例患者出现轻度再狭窄,均<50%,发生率为5.26%。血管再狭窄的机制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血管弹性回缩;(2)血管重塑形;(3)内膜过度增生。支架术后远期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因素众多,各报道不一[9,10,11],相对达成共识的是在支架置入术后长期坚持抗血小板治疗,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可提高CAS术后长期疗效[12,13]。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篇4

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1]。我院自2010-10以来共完成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55岁。其中脑梗死19例,TIA患者13例。有高血压史者26例,合并糖尿病9例。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6h禁食禁水;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和会阴部备皮;完善常规检查,包括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检查,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全项、免疫8项等检查;术前3~5天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即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1/d,及氯吡格雷片75mg,1/d;术前备好必要的導管、器材、脑保护装置及术中用药,对于因担心、惧怕手术而焦虑、失眠或情绪激动的患者可在术前适当给予安定针10mg肌肉注射。

1.2.2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通过测量靶选择适合病变狭窄长度和直径的球囊和支架,置入导引导管,颈内动脉狭窄病灶远端放置保护伞,做球囊颈扩张后,支架直接定位于狭窄段并释放,再次造影确认支架张开良好。术毕,撤出保护伞、导管、导丝,局部加压包扎,带导管鞘回病房,3~6h后拔出动脉鞘。

2 结果

3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手术均成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所有患者中出现术后穿刺口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3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出院。

3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3.1穿刺部位出血 因术前常规使用抗凝药,术中全身肝素化,穿刺点易出血及形成血肿「2」。穿刺部位盐袋加压包扎4h,穿刺侧下肢平伸8h,卧床休息12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有无渗血、肿胀,术后4h每15min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出血,穿刺部位保持敷料干燥。2例穿刺部位渗血,经重新加压包扎,延长盐袋压迫时间,适当减少抗凝药物后,出血停止,

3.2脑血管痉挛 由于栓塞材料是一种异物,对血管机械刺激,加之导管在人体内长时间停留,极易诱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嗜睡、烦躁多语、偏瘫。痉挛越强临床症状越明显。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头痛程度、意识状况、肢体活动情况以避免因脑缺血缺氧时间过长而导致脑神经不可逆性损害,可遵医嘱静脉缓慢滴入罂粟碱,每日60~180mg或尼莫地平针1mg/h,持续静滴,防止血管痉挛。

3.3 栓塞 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术后脑梗塞常因栓子脱落而造成,但由于目前使用保护装置,使得栓塞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减少,在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意识、瞳孔、面色、语言及肢体活动变化,严密观察凝血情况,定时检查出凝血时间,备好溶栓抗凝药物,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为溶栓治疗赢得时机。

3.4 过度灌注综合症 过度灌注综合症是支架植入术后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介入治疗使病变血管开通后,血流量急剧增加导致脑过度灌注而造成患者不良反应。如出现剧烈头痛、头胀、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同侧颅内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5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术后患肢制动,穿刺处加压包扎,血流缓慢等均可导致血栓形成,术后观察穿刺侧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如出现穿刺侧肢体远端疼痛动脉搏动消失,皮温降低皮肤颜色苍白等现象,可能为急性动脉栓塞,可行急诊动脉溶栓治疗[3]

4 讨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新开展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微侵袭性介入治疗,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术前、术后细致而敏锐的观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 .神经介入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0

[2] 贺慧兰,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8,39(2);102-103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患者, 男7例, 女5例, 年龄53~71岁, 5例颈动脉狭窄程度>70%, 4例60%~69%, 3例50%~59%,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例, 顽固性头晕患者3例, 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状态及对该项技术的认识程度,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耐心的讲解并详细解释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目的, 告知操作方法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 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消除或减轻其焦虑和恐惧心理, 使之理解和配合。

2.2 术前护理

遵医嘱口服波利维75 mg/d, 拜阿司匹林0.1~0.3 mg/d, 共7~10 d。术前2 h给予尼莫地平50 ml静脉泵入2~3 ml/h。完成相关辅助检查:心电图、血常规、血凝常规、生化全套、乙肝表面抗原, 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沐浴更衣, 并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及术中怎样配合医生。于手术对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留置针) 。遵医嘱禁食、禁水4~6 h, 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

2.3 术中护理

2.3.1 遵医嘱调节和记录给药时间、剂量、速度和浓度, 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及时更换所需器械、导管或导丝。

2.3.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对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及肢体活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因在导管及导丝推送过程中及支架释放中可刺激颈动脉血管发生血管痉挛, 造成脑缺血、缺氧;刺激迷走神经兴奋而致心动过缓;可能撕裂血管内膜和斑块使栓子脱落而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2]。如出现头痛、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3.3 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 如有无言语沟通沟通障碍、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 有无寒战、高热等不良反应,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3.4 遵医嘱给予输氧和心电监护, 保持各管道通畅。

2.4 术后护理

2.4.1 一般护理

指导患者术后平卧24 h, 手术侧下肢伸直, 制动6~12 h, 穿刺处加压包扎, 局部应用沙袋压迫6 h, 防止出血和血肿, 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卧床期间做好皮肤护理, 定时帮患者按摩受压部位, 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嘱患者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减少对肾功能的损害。

2.4.2 病情观察

术后患者在NICU监护24 h, 并立即给予心电监护, 动态监测24 h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语言情况, 并与术前比较,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记录。严密观察股动脉穿刺处有无渗血、肿胀或血肿发生。绷带加压包扎的松紧度是否适宜, 术后2 h内每30 min测足背动脉搏动1次, 观察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 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 脚趾活动情况, 穿刺侧下肢有无感觉障碍。嘱患者咳嗽或排便时用手按压伤口处, 以防出血。

2.4.3 抗凝药物的应用

为防止支架表面血栓形成, 术后应继续服用波利维75 mg/d, 连续8周, 或者给予肝素100~150 mg加入生理盐水50 ml (2 ml/h) 持续泵入, 连续5~7 d, 终生口服阿司匹林。术后按时查血凝常规, 严密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或紫癜, 有无黑便, 牙龈出血及皮下出血倾向, 告知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学会自我观察, 按时服药。

2.4.4 预防感染, 根据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4.5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2.4.5.1 过度灌注综合症

过度灌注综合征是支架植入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表现为头痛、局部性和 (或) 全身性癫痫, 严重者可出现治疗侧脑出血。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长期处于低血流量灌注的情况, 且颅内没有足够的代偿, 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 支架置入后大量的血液涌入, 造成过度突破而至脑出血[3], 所以术后控制性低血压十分重要, 一般控制血压在110~140 mm Hg/70~90 mm Hg之间, 必要时可静脉输注血管解痉剂尼莫地平。

2.4.5.2 心率下降和术后低血压

这是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 主要是支架释放时, 刺激颈动脉窦, 导致迷走神经增加, 大量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 迷走神经张力增加, 导致心动过缓, 心输出量下降, 血压下降[4]。心率在50次/min以上不需处理, 当心率下降至50次/min以下时使用阿托品或异丙肾纠正, 血压下降可用多巴胺、扩容等措施。

2.4.5.3 血管痉挛

手术可能引起血管痉挛, 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改变, 有无头晕、恶心及肢体麻木无力, 如果出现上述表现考虑脑血管痉挛可能, 及时报告医生。为防止血管痉挛, 术前2 h起, 静脉泵入尼莫地平, 根据血压调整用量, 一般维持在110~120 mmHg/70~80 mmHg水平, 利用其降压和扩张非缺血性动脉的作用, 还可以防止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

2.4.5.4 再度狭窄

一般发生于术后1年, 发生率为6.2%, 主要是由于受刺激后的内皮和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所致, 狭窄超过支架管径的50%定义为再狭窄[5]。年龄>75岁、女性、高血糖和CEA史是CAS远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6], 所以术前术后抗凝治疗十分重要, 特别是支架植入后要常规服用抗血小板制剂。

2.4.5.5 栓子脱落

术中栓子脱落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可发生在术中的每个阶段, 尤其是在输送导管, 保护装置及球囊预扩张时[7], 应严密监测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发现患者言语不清、失语、偏瘫等, 应立即报告医师, 行CT及脑血管造影, 确诊后立即给予溶栓、解痉、脑保护治疗。为有效降低栓子脱落, 术前规范化给药和术中规范化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包括全身肝素化、不间断给导管冲水和排除空气等[8]。近年来, 发展的脑保护装置可明显降低脑栓塞的发生率。

3 出院健康宣教

出院后3~4周内限制重体力活动, 以后也应避免剧烈活动, 防止球囊或钢圈脱落移位。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过度紧张、兴奋以及情绪波动过大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 科学饮食, 劳逸结合。向患者说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嘱其遵医服药, 并教会患者自己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已逐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护理工作中只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以及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成功保障。护士要加强业务学习, 掌握相关知识, 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手术成功率, 使脑卒中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黄平, 刘玉春, 武文娟, 等.1例高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及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6) :54.

[2]林秀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3, 17 (9) :1029-1030.

[3]李慎茂, 凌峰, 廖中荣, 等.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5, 2 (1) :56-61.

[4]曹铭华, 江顺福, 吴明超, 等.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15例分析[J].江西医药, 2010, 45 (8) :791.

[5]温宏峰, 李继来.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 2009, 4 (1) :32-33.

[6]Khan M A, Liu M W, Chio F L, et al.Predictors of restenosis after successful carotid artery stenting[J].Am J Cardiol, 2003, 92 (7) :895-897.

[7]郝强, 李慎茂, 焦力群, 等.高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0, 7 (7) :363-364.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2014 年9 月—2015 年9 月该院收治行支架置入手术冠心病患者160 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80例。 观察组男48 例, 女32 例;患者年龄45~68 岁, 平均年龄为 (57.7±2.3) 岁;急性心肌梗死24 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34 例, 稳定型心绞痛22 例;病变部位:左主干32例, 前降支18 例, 回旋支14 例, 右冠状动脉11 例, 对角支5 例。 对照组男47 例, 女33 例;患者年龄42~69岁, 平均年龄为 (56.5±2.7) 岁;急性心肌梗死22 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35 例, 稳定型心绞痛23 例;病变部位:左主干33 例, 前降支19 例, 回旋支13 例, 右冠状动脉11 例, 对角支4 例。 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给予两组术前3 d口服氢氯吡格雷 (国药准字H20056410) 75 mg/d, 阿司匹林肠溶片 ( 国药准字J20080078) 300 mg/d, 瑞舒伐他汀 (国药准字J20120006) 。 如果为急诊手术需要在术前给予波立维 (国药准字J20130007) 600 mg一次顿服。 药物负荷方法:术前给予拜阿司匹林 (国药准字J20080078) 300 mg一次顿服, 后每天100 mg, 波立维300 mg×2 d, 后改为每日75 mg。

对照组给予动脉造影指导下治疗。 患者平卧于导管检查床, 经右侧或左侧腹股沟穿刺置入动脉鞘管, 经鞘管注入肝素3 000 单位, 选择合适造影导管, 分别对左右冠状动脉进行多角度投照, 从而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影像。

观察组给予血管内超声指导下治疗, 采用血管内超声检查仪, 成像导丝为3.6 F×135 cm, 频率为40 Hz。先将引导导丝送至靶血管远端, 在冠状动脉内注入200μg硝酸甘油, 然后将冠状动脉内超声导管沿导丝进入病变血管远端, 然后缓慢撤回超声导管, 取得病变血管远端、病变处以及病变血管近端部位血管横截面成像。然后根据上述两种方法评估结果选择合适支架, 填充并覆盖到病变管腔附近。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在手术中的置入率、不达标率情况, 并且比较两组术后心绞痛复发率、再狭窄率和死亡率情况。达标评估标准[4]:①整个支架的小梁均紧贴血管壁, 与血管壁无空隙;②支架对称指数=支架内腔最小径/最大径≥0.7;③观察组支架展开最小支架腔横截面积/血管段管腔面积≥0.8, 对照组支架置入扩张的标准为残留狭窄<2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各指标比较

观察组置入率和不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对照组支架平均直径为 (4.0±0.6) mm, 观察组支架平均直径为 (4.2±0.5) mm,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观察组心绞痛复发率、再狭窄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是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疾病, 因此需要给予患者有效早期诊断和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是过去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其能够有效观察造影剂填充冠状动脉情况从而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长度和狭窄度[5]。 但是此方法的缺点在于其会受到投射角度的限制, 不能够反应血管腔的三维结构, 因此无法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结构性[6]。 此外, 因为弥漫性病变而出现的管腔内斑块偏心性、 病变短缩等都会最终影响到冠心病的诊断[7]。

血管内超声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微型导管超声换能器和成像技术, 其能够显著提高图像的分辨率, 并且在活体中观察血管壁和管腔, 对于斑块性质具有很好的辨别能力[8,9]。 血管内超声技术为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和介入器具提供帮助。 在该研究结果中显示, 观察组置入率和不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血管内超声技术可有效提高手术效果。 观察组心绞痛复发率、再狭窄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术后均能够降低心绞痛和再狭窄发生率。 而观察组术后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与万明勇等[10]研究结果相类似。 其原因可能与血管内超声技术通过对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和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因而可以降低患者长期死亡率。

综上所述, 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相比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 可有效提高置入率, 扩大置入支架后血管总截面积和斑块面积, 降低死亡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该院收治行支架置入手术冠心病患者1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80例。观察组给予血管内超声指导下治疗, 对照组给予动脉造影指导下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置入率和不达标率分别为93.75%、5.33%, 均优于对照组的76.25%、16.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心绞痛复发率、再狭窄率8.75%、11.25%, 与对照组的7.50%、12.50%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死亡率2.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相比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 可有效提高置入率, 扩大置入支架后血管总截面积和斑块面积, 降低死亡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参考文献

[1]田杰, 卢建刚, 曾秋蓉, 等.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纤维化和左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5, 34 (1) :23-26.

[2]黄辉, 袁彬, 冯凯, 等.血清TB与Fib对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影响的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 18 (8) :1299-1303.

[3]陆浩, 李晨光, 常书福, 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诱发血管弥漫性夹层延迟干预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 23 (6) :301-304.

[4]贾栗民, 李来传, 史有奎, 等.IMA、H-FABP、APN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5, 36 (2) :20-23.

[5]刘虹, 滕涛, 王燕, 等.普罗布考对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 22 (11) :710-713.

[6]马克娟, 郝蓬, 方冬平, 等.外周血Toll样受体4及TNF-α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4, 33 (5) :678-682.

[7]贺建勋, 吴小慧, 袁慧.胱蛋白酶抑制素C对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对比剂对早期肾功能影响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4, 33 (1) :64-68.

[8]陈丽, 马长虹, 陈江雯.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配合[J].西部医学, 2014, 26 (3) :386-387, 390.

[9]况刚, 陈庆伟, 李兴升, 等.老年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10) :1076-1079.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1日—2013年4月1日本科共行35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其中男28例, 女7例;年龄61岁~72岁;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病变23处, 位于颈内动脉病变12处, 狭窄程度79%~99% (89%±12%) 。

1.2 结果

35例颈动脉狭窄病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手术顺利, 成功率达100%, 术中全部使用保护装置, 术后病人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经有效护理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部分病人或家属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较为陌生且存在恐惧心理, 因此影响手术疗效, 所以必要的心理疏导至关重要, 要求护士与病人进行沟通, 告知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术中配合等。让病人了解此次手术创伤最小, 痛苦最少, 术后能达到狭窄的血管再通, 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 使相应的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的目的, 消除病人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 (2) 向病人介绍术后配合的相关知识, 如术后术侧肢体制动, 指导床上进食进水、排便等技巧。 (3) 术前准备:术前3d给予波立维及肠溶阿司匹林口服, 以保证激活凝血时间为正常水平的2.5倍~3.0倍 (200s~250s) , 为防止颅内出血, 应将激活凝血时间控制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2]。术前4h禁食水、常规备皮、碘过敏实验, 完善各项常规检查。了解病人术前的基础血压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做记录, 以便术中、术后比较。术前半小时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 同时准备各种急救药品保证术中所需。

2.2 术中护理

(1) 术中配合协助病人平卧于导管床上, 于术侧对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 使用套管针及三通以利于两路液体同时输入, 便于术中给药及抢救。备压力袋及导管内冲洗用生理盐水。 (2) 给予心电监护、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必要时可氧管吸氧。 (3) 因手术采用局部麻醉, 病人在术中意识清楚, 因此, 导管室护士应陪在病人身边缓解其紧张、焦虑感。同时告诉病人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4) 穿刺成功, 引导管前端到达病变血管近端时静脉推注肝素 (首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3mg (1mg≈125U) 的肝素量, 1h后再给半量, 以后每隔1h追加前次剂量的半量) 。 (5) 准确递送手术所需各种器械, 完成术中记录。 (6) 因术中推送导丝及释放支架均可刺激颈动脉血管导致血管痉挛, 造成脑缺血缺氧, 或刺激迷走神经而致心动过缓, 严重者可撕裂血管内膜和斑块, 使栓子脱落而发生脑梗死等并发症。术中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血压、脉搏、呼吸变化,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本组术中出现血管痉挛1例, 经加快尼莫地平泵速、导管内注射罂栗碱处理后缓解;1例因对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 行术侧颈内动脉狭窄段球囊扩张时, 出现烦躁、不安、胸闷, 考虑为一过性脑缺血, 迅速收回球囊后症状很快缓解;2例术中操作刺激颈动脉窦时发生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 考虑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静脉给予阿托品缓解。

2.3 术后护理

2.3.1 穿刺侧肢体的护理

术后带鞘回病房, 立即心电监护。观察鞘管固定是否良好, 穿刺部位有无渗血, 防止鞘管移位、脱出、折断。病人取平卧位, 使穿刺侧肢体伸展制动12h, 绝对卧床24h, 向病人及其家属宣教制动的原因和重要性。观察该侧肢体肢端循环情况、痛触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果病人诉该侧肢体麻木、疼痛, 触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 发现皮肤颜色出现花斑等情况, 是鞘管周围血栓形成的危险信号, 要通知医生立即检查鞘管并给予相应处理。

2.3.2 拔出鞘管后护理

当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在60s以下或接近术前水平时可以拔鞘 (一般于术后3h~6h) 。拔鞘后局部按压20min, 沙袋加压包扎压迫8h, 注意局部敷料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形成。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穿刺侧肢体末端皮温、皮肤色泽, 有无血栓形成[3]。指导病人咳嗽、移动身体时用手按压伤口处, 以防出血。术后24h病情稳定方可下床活动。

2.3.3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 低血压、心动过缓。短暂低血压多发生于术中, 一般不超过30min, 最多不超过24h, 多数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到机械刺激有关[4]。但支架植入术中和术后血压改变, 尤其是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低血压会降低脑组织血流灌注, 引起或加重脑缺血的改变。本组4例病人术后出现低血压, 同时伴心率缓慢。病人在术后卧床休息, 给予持续心电监护、血压监测, 经补液及予阿托品、多巴胺输注后3d~5d逐渐得到纠正。 (2) 高灌注综合征。介入治疗使病变血管开通后, 由于动脉突然扩张, 颅内血流量明显增多, 可导致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等[5,6]。因此需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并及时控制血压。将病人平均动脉压控制在基础血压以下10%~20%, 且加强对病人意识、瞳孔等指标的观察。本组1例病人术后出现剧烈头痛、恶心症状。经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 排除脑出血等原因引起的头痛后, 及时遵医嘱给予降血压、降颅内压药物处理, 症状消失。 (3) 血管痉挛。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失语、短暂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等, 常于术后12h~24h发生,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关键, 本组未发生术后血管痉挛。 (4) 血栓形成。为预防血栓形成, 治疗后给予病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口服氯吡格雷75mg/d, 共4周, 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 共6月。护理中注意给药及时准确, 向病人解释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必要性, 使病人主动配合;注意下肢有无肿胀、足背动脉搏动强弱及皮肤温度情况。本组病人未发生血栓形成。 (5)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局部血肿临床中最常见, 文献报道发生率为6%, 且多在鞘管拔除后出现[7]。本组有2例病人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瘀斑, 与压迫手法不恰当、加压包扎不到位、下肢制动不严格有关, 通过严格制动、重新包扎、延长压迫时间等处理, 1周后血肿与淤血逐渐吸收、消退。

2.3.4 术后用药指导

术后可能由于支架对血管刺激引起血管痉挛, 或病人的情绪过度焦虑也会诱发血管痉挛[8]。为了预防血管痉挛, 于手术前1h、术后24h静脉避光微量泵入尼莫地平。用药过程中, 应严密观察病人有无面色潮红、心慌、血压过低等情况, 根据血压的波动情况调节泵入的速度。术后为防止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 另外支架在动脉中滞留, 血小板沉积、纤维蛋白的包裹而形成血栓, 因此常应用抗凝药物, 在用抗凝药物时应严密观察出凝血情况, 监测血凝五项, 一旦出现皮肤淤斑淤点、血凝结果异常, 立即报告医生, 停止抗凝治疗, 并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2.3.5 饮食及排泄护理

对于此类病人, 如果术后无特殊情况可指导病人进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少食多餐, 多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用力排便, 以免穿刺点压力增高加重出血。术后应嘱病人多饮水, 一般术后6h~8h内饮水1 000mL~2 000mL, 此外还可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供给, 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但应注意的是, 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不能大量补液, 以免引发心力衰竭[9]。

2.3.6 出院指导

针对病人不同的病情, 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进食低盐低脂饮食, 控制体重, 戒烟酒, 稳定情绪, 劳逸结合;向病人解释服用抗凝剂的必要性, 指导病人根据剂量、用法按时服药, 不得擅自减量或停药[10,11,12];另外向病人告知不要用力按摩颈部及头部以免支架塌陷;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指标及颈动脉B超检查血流情况;教会病人自我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或淤斑, 有无黑便、有无牙龈及皮下出血现象, 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3 小结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近几年来应用比较成熟广泛的新技术。临床护士应充分掌握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不仅要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 而且要知道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提出预见性的护理措施, 重视围术期的心理护理, 熟悉肢体护理的要点、抗凝药物的应用与观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以保证手术成功, 减少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方法]35例颈动脉狭窄病人经股动脉穿刺置管, 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 确定血管狭窄部位、长度及程度, 释放支架。[结果]35例病人成功释放支架, 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做好颈动脉支架置入围术期护理可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自2009年7月至2013年5月, 我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中共有125例患者因胸痛复发、不典型胸痛及例行复查或由于医师动员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本研究对125例全部患者进行了分析, 其中, 男性78例, 女性47例, 年龄46~75岁, 平均年龄 (58±8) 岁;出现再狭窄的患者共29例, 其中, 男性17例, 女性12例, 平均年龄 (53±6) 岁。该125例患者支架植入均成功 (即支架植入到位, 取得满意造影效果, 残余狭窄<30%)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 (狭窄直径≥50%) 29例、35处病变, 无再狭窄96例、125处病变。

1.2 方法

患者常规查血脂分析, 对比支架置入前, 再狭窄发生后血脂变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经股或桡动脉穿刺途经按常规方法进行, 术前2~3 d开始口服拜阿司匹林300 mg, 氯吡格雷600 mg, 顿服, 之后拜阿司匹林100 mg, 氯吡格雷75 mg, 每日1次。术中给予肝素足量注入。对比再狭窄病变部位与血管内径、狭窄程度、病变长度的关系。

植入支架的种类共2种, 为Firebird及EXCEL, 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比较所用支架种类无显著差别。

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应用Judkins法, 狭窄程度、病变长度及血管直径等参数测定应用东芝自动冠状动脉分析软件包 (Automatic Coronary Analysis Software Package) 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QCA) , 由固定的有经验的医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血脂因素分析结果 (表1) :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前再狭窄组三酰甘油浓度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 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

同时参考血管直径越小, 狭窄程度越重, 残余狭窄明显的再狭窄发生率越高。

以病变为单位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2) :再狭窄组中术前狭窄血管直径与病变长度与再狭窄出现部位相关。本研究显示血管管腔大, 狭窄重的, 出现再狭窄多在置入支架的两端, 以近端为主, 长病变、置入支架较长的, 再狭窄多出现在支架内。

年龄对比再狭窄组年龄相对偏低, (53±6) 岁对 (58±8) 岁, P>0.05,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三酰甘油浓度、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是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预测因素, 术前病变狭窄程度、参考血管直径为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位置的独立预测因子。

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操作中, 尽可能减少术后残余狭窄, 达到理想的造影效果和血流灌注, 是减少再狭窄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表明, 术前病变狭窄程度越重, 再狭窄的危险性越大, 也与文献报道相符合[2]。对血管管径较小、严重狭窄病变等再狭窄发生危险相对较高的患者, 为了减少再狭窄发生率, 术中尽量选择合适支架、减少残余狭窄尤其重要。

三酰甘油浓度、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是预测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三酰甘油可能与增加血小板黏附、聚集有关, 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加重脂质沉积与斑块形成, 与文献报道相符合[3]。另外,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血管管腔大, 狭窄重的, 出现再狭窄多在置入支架的两端, 以近端为主, 长病变、置入支架较长的, 再狭窄多出现在支架内。可能管腔大狭窄严重的病变, 斑块负荷大, 经球囊挤压后, 斑块向病变的两端扩展, 支架未能完全覆盖有关;长病变置入较长支架, 释放压力相对低, 支架内容易出现残留狭窄有关。

本研究再狭窄组较对照组年龄相对偏低, 可能与年轻患者依从性差, 服药不规律, 吸烟者较多有关, 但无统计学差异。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造影随访率很低, 病例数较少, 但由于本研究以造影结果判断有无再狭窄, 并分析再狭窄的预测因子及狭窄部位与病变关系, 因此, 仍然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研究由于病例数少, 其结论仍有待较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 积极预防再狭窄的发生。方法 自2009年7月至2013年5月我院共行选择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 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125例资料进行了分析, 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及长度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统计学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25例患者在160处病变植入支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29例、35处病变, 无再狭窄96例、125处病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再狭窄与术前术后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浓度、术前狭窄程度和术后残余狭窄呈显著正相关, 术前参考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病变长度与再狭窄位置有关。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与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浓度、术后残余狭窄与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参考血管直径越小, 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浓度越高, 残余狭窄越重, 再狭窄发生率越高;血管管腔大, 狭窄重的, 出现再狭窄多在置入支架的两端, 以近端为主;长病变、置入支架较长的, 再狭窄多出现在支架内。对支架植入术患者选择适当支架完全覆盖病变, 尽量减少术后残余狭窄, 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是减少再狭窄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再狭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Reimers S, Moussa I, Akiyama T, et al.Long-term clinical follow-up after successful repeat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for stent restenosis[J].J Am Coll Cardiol, 1997, 30 (1) :186-192.

[2] Edelman ER, Rogers C.Hoop dreams:Stents without restenosis[J].Circulation, 1996, 94 (6) :1199-1202.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篇9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彤术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向冠脉注入造影剂使心脏表浅血管显影的方法,主要用于了解冠脉有无狭窄及其狭窄程度,是判断冠脉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的最准确的方法,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属于血管再通术的范畴,是心肌血流重建术中创伤最小的一种,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方法。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施予针对性护理,对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我科自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将心理护理理念运用于择期PTCA+STENT术患者的早期康复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5年6月-2008年10月在我科住院并择期行PTCA+STENT术病人60例,心功能1级或2级,无严重合并症,有一定的理解和自理能力。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46岁~59岁,平均52.5岁,采用心理护理方法实施护理。对照组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6岁~58岁,平均52,4岁,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所有病人均采用股动脉途径穿刺。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支架类型及安放数目、造影剂和肝素用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心理护理方法

1.2.1建立心理护理干预基础:成立心理护理小组,心理护理小组成员包括病房护士长、责任护士、介入护士、康复医生,均接受心理护理知识、心脏康复知识培训,学会查询文献,分析评价文献的科学严密性、结论的可靠性和临床可行性,并与以往的护理经验、病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制订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利用各种机会多与患者及家属交谈,耐心地解答各种问题,认真地听取患者的陈述,了解患者的需求以及心理状况,使其消除因环境改变而造成的孤独、恐惧、忧郁以及焦虑等心理,使患者感到生活的温暖,更能积极配合治疗。

1.2.2认知与干预:主要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术前由于大多数患者对该技术缺乏认识,加上疾病本身带来的不适感与疼痛,对介入手术治疗存在恐惧心理,担心手术过程出现意外或自我猜测介入结果的轻重程度,导致心理压力大,甚至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另外,介入检查及治疗费用相对较高,需要长期服药,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均可导致焦虑不安。针对这些情况,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来介绍住院环境,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应具有深厚的同情心和理解。配合医生解释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治疗和诊断的必要性,讲解治疗目的,针对患者病情和文化素养,因人而异地介绍疾病知识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科室目前从事心导管治疗专家及技术现状、导管室环境和主要仪器名称、性能。条件允许时术前可带领患者参观导管室,介绍同病患者既往手术治疗效果,积极提供有关冠脉介入的医学知识及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知识,强调心情舒畅有利于疾病预后。向患者介绍术者的精湛技术和成功病例,让患者变被动为主动接受及配合。向家属介绍如何配合医生做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耐心地回答,使病人有思想准备。避免因高度焦虑、紧张、极端不安情绪造成心理障碍,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给手术造成困难。对因紧张不安影响夜间睡眠的患者预服安定。

术中导管室的温度调到适宜状态,经常询问病人的感受,此手术一般是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医务人员必须态度和蔼,举止端庄,语言简练,动作轻巧敏捷,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消毒铺单工作,尽量减少病人身体裸露时间。对手术、抢救仪器或监护仪、吸氧操作等发出的声响,及时给病人解释清楚,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做好耐心细致地解释工作,详细说明术中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消除思想顾虑,同时将可能产生的感觉提前告知病人,如告诉其股动脉穿刺就如同输液一样的感觉、推注造影剂身体有发热感,这些都是正常反应。术中运用谈话的方式分散病人注意力,告知病人将不适感说给医生,以得到及时处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反应及时处理,主动关心体贴和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 术后因制动会给病人带来诸多不便,如床上排便的不习惯,长时间制动会出现腰背酸痛等,加上各种监护仪器在使用中发出的连续响声,均会影响病人的情绪,而产生烦躁不安。某些患者由于过分自信,对疾病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或虽有认识却不以为然,在自我感觉良好时容易不听医护人员的劝告,不配合术后监护及治疗。此时应设专人看护,利用转移病人注意力的方式,与病人沟通,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使紧张焦虑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从而减轻病人术后的一系列不适感觉,增加抗病的耐受力。

1.2.3术前术后评估: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1d晚、术日及术后晨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患者的焦虑程度。该表由20个项目组成,每项症状按1~4级评分,分数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高。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13.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心理护理与常规护理干预术前术后SAS评分比较,见表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前1日SAS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干预组在手术当日及术后S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组内对比中,手术当日较手术前1日S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又较手术当日SA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1;而对照组组内在术前1日、术日及术后对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说明干预组可明显减--轻患者手术日及手术后焦虑程度。

3、讨论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接诊的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与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231例,全部经常规与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其中包括稳定性心绞痛1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60例、急性心肌梗死30例、其他15例。231例患者中男患121例、女患110例;年龄在32~84岁之间,均值为(57.2±10.3)岁;有50例患者冠脉单支病变、80例患者冠脉双支病变、31例患者冠脉三支病变。经相关辅助检查可知,231例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均值为(88.1±11.5)%。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1)心理护理:本术式治疗费用较高,加上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对治疗方法不明确,故而会出现紧张、焦虑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这极易造成他们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3]。为此,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本病及本术式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本术式的效果、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要告知患者,以便他们做好身心准备来配合治疗与护理。

(2)准备:术前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与桡动脉准备,其中术前准备有:积极给予患者术前指导与健康宣教,如术前三天要叮嘱患者遵医嘱使用抗凝剂(急诊PTCA患者术前服用首次负荷量)、行碘过敏试验,以及备皮与床上大小便训练等;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包括心电图、彩超、血常规、生化检验等[4];术前正常饮食不宜过饱;查看患者穿刺部位皮肤,避免桡动脉皮下出现肿胀、出血、炎症、血管破损、化学性静脉炎等。并对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备好相关的手术药品与物品。同时要禁止在患者的手部或者术肢进行穿刺、置管、注射与输液等,并对患者双手至腋下的皮肤进行清洁,避免感染与受伤等;加强桡动脉到尺动脉吻合支循环功能的监测,因为经桡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后,有50%的可能会出现无症状性桡动脉闭塞[5],一旦出现桡动脉到尺动脉吻合支循环闭塞,则可能引发手部缺血,为此要进行Allen试验,结果大于15s,并且桡动脉搏动微弱及尺动脉闭塞等,建议不采用桡动脉穿刺行手术。

1.2.2 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护理

(1)造影剂反应:本并发症原因在于术前未行碘过敏试验与术后未能及时排尿,表现有荨麻疹、恶心、头晕、红斑、心率与血压下降及心前区不适等[6]。本次研究所有患者术前皆进行碘过敏试验,同时术后叮嘱他们多饮水及食用流质与清淡饮食,禁食胀气与油腻食物,尽量增加尿量,加速造影剂排出。

(2)穿刺部位与术肢:术侧前臂要放置在软枕上,尽量保障静脉回流的畅通,而腕关节要制动12小时,手指需进行握拳活动,避免出现手指酸胀与麻木,24小时内要对患者穿刺部位敷料进行观察,看其是否干燥、渗血、渗液等,同时对皮肤的温度与颜色等变化进行观察,监测肢体是否有触痛、苍白与发绀等;术后三天内不能在穿刺侧进行血压测量及穿刺等增加肢体压力的操作,术后一周内不能对穿刺点进行揉搓,要尽量保持穿刺点的清洁与干燥;术后6个月内术侧肢体不能提或举过重物体[7]。若肢端出现发绀与浮肿等提示加压过度情况,则要及时减压,并给予重新包扎与抬高患肢。

(3)心律失常: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很大程度上是支架置入术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而积极采取心电监测是预防与尽早发现心律失常最为主要的措施。为此,术后要对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测,对心电图情况及血压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同时要监测心律动态变化,并将相关的抢救物品与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准备妥当,加强患者病房的巡视,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等,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并处理。

(4)急性心肌缺血:本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导管刺激而引发冠脉痉挛或者形成急性血栓。在本次研究中发生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主要表现有胸痛、胸闷、心慌及出汗等,心电图监测时显示其ST段明显下移[8],故而及时告知医师,指导患者尽量放松与缓慢深呼吸,消除他的恐惧与紧张后,积极给予吸氧处理,之后采用静脉滴注硝酸酯类药物与舌下含服0.5mg硝酸甘油等处理,半小时后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5)出血:出血在术中比较常见,除了要做好相关的止血处理外,术后若给予积极有效的抗凝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血栓形成,同时要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行皮下注射,每隔12小时注射一次,连续4~5天,并采用口服75mg波立维与100mg阿司匹林处理,连续服用3个月[9]。此外,还要积极做好抗凝并发症的护理,包括:第一,对穿刺部位进行严密观察,看是否出现活动性出血与血肿,观察皮肤与各个穿刺处是否有淤斑等;第二,对大小便颜色、神志及血压等改变情况进行观察,尽量早发现出血现象,方能早处理;第三,术前与术后都要对血常规进行监测,发现异常要尽快处理。

1.2.3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要做好相关的出院指导工作,比如说叮嘱他们务必按照医嘱服药,若需要换药或者停药,必须来院进行咨询;告诫他们要戒烟与限酒,并且饮食要以低盐与低脂饮食为主,尽量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刷牙要用软毛刷刷;出院后,每隔两个月要回院进行复查,包括血常规、心电图等;告知患者戒烟与降低胆固醇及坚持服药等的重要性,并保持良好的情绪才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231例患者皆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达98.70%(228/231);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包括1例急性心肌缺血、1例栓塞及1例桡动脉穿刺手部缺血,而并未出现心脏事件与桡动脉搏动消失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值为(8.4±1.2)天,皆痊愈出院。

2.2 生化指标

本组患者治疗与护理后生化血液流变学相较于治疗前皆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分析可见表1所示。

注:与治疗前相较,*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针对冠心病患者采用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之后给予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其结果显示患者皆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并无严重并发症现象,穿刺成功率高达98.70%,同时术后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也比较短。相较于我院以前给予常规护理来看,效果更加显著,之前我院给予常规护理所得结果显示,患者术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穿刺成功率只有80%~90%,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在15~30%之间,患者住院时间也较长。此外,本次研究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治疗与护理后皆有明显改善,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我院之前采用常规护理结果显示患者治疗与护理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并不明显,同治疗前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笔者认为给予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来进行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的护理可以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值得借鉴。

总的来说,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虽然是一种有创手术,且有一定风险,但是治疗效果较好,同时若能加强临床护理,将会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与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并做好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包括术中监测、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护理及出院指导等。

摘要:目的 分析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与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接诊的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与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231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结果 本次研究231例患者皆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达98.70%(228/231);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包括1例急性心肌缺血、1例栓塞及1例桡动脉穿刺手部缺血,而并未出现心脏事件与桡动脉搏动消失等并发症;本组患者治疗与护理后血液流动学指标相较于治疗前皆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均值为(8.4±1.2)天,皆痊愈出院。结论 针对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与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做好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同时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包括皮肤护理、术中观察,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护理等,可以改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桡动脉,冠脉造影,支架置入术,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郭雪珍.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11(1):24-25.

[2]孙苏.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围术期护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8):4913-4914.

[3]宋文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11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5):1231.

[4]李树婷.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术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32):167.

[5]洪丽萍,夏林凤,苏家凤等.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及支架安置术90例患者的护理体会[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2,10(1):45-47.

[6]张伟萍.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469例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2,25(3):306.

[7]于晖.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417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51.

[8]吴继翠.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术后的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21(8):175-175.

上一篇:数列与函数下一篇: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