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支架术后(共9篇)
脑动脉支架术后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冠心病(CAD)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血浆脑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支架再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64例接受PCI手术以及术后1.5年内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分为A组(再狭窄)14例和B组(无再狭窄)50例。比较两组BNP、hs-CRP水平。结果 术后3个月开始,A组BNP、hs-CRP水平[(716.12±230.07)pg/ml、(3.72±2.36)mg/L]明显高于B组[(562.05±98.78)pg/ml、(2.05±1.03)mg/L](P<0.05)。结论 PCI术后再狭窄与血浆BNP和hs-CRP水平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再狭窄的有用预测指标。
关键词:脑钠尿肽,超敏C反应蛋白,支架内再狭窄
PCI目前是治疗CAD的主要方法,该技术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的优点[1],但有部分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成为该技术推广应用的难题。有学者认为,血浆BNP和hs-CRP与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为了探究两者的关系,选取本院接受该手术64例CAD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后多时间段的BNP和hs-CRP测定,并同时复查CAG,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9月64例经桡动脉或
肘动脉途径行PCI手术CAD患者,植入药物涂层支架1~4根。其中14例再次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情况作为A组,50例未发现支架内再次狭窄作为B组,判定标准:以原靶病变管腔直径狭窄≥50%为发生支架内再狭窄。A组中男10例,女4例;B组中男30例,女20例。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PCI术前、术后1周和3、6、12、18个月,分别行BNP和hs-CRP检测和CAG检查。患者清晨时,抽取静脉血分别行超敏hs-CRP和BNP检测。BNP检测时,加入乙二胺四酸(EDTA)1.5 mg/ml,4℃离心15 min(转速2000 r/min),取血浆放置在-80℃冰箱中保存待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
2 结果
两组术前和术后1周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开始,A组BNP、hs-CRP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的两项指标于术后3个月开始,呈逐渐上升趋势,且最终维持在极高水平,而B组则呈下降趋势,并维持较低水平。见表1。
3 讨论
BNP是由心室肌合成分泌的心脏利钠肽类物质,其广泛分布于心、脑、肺等重要的组织器官内,并通过拮抗RAAS系统,从而发挥扩血管和利尿等作用,并能有效地对人体的血容量和血压及水、钠等进行合理的调控[2]。BNP是可以预估患者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患者术后提供可靠的评估指标;BNP是轻微升高也可能预示着CAD患者增加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危险。当CAD患者通过支架介入治疗后随着其血运的重新构建,在心肌缺血症状得以缓解后,其心室功能也逐渐得以恢复、BNP水平也呈逐渐下降趋势。
hs-CRP是由炎症细胞激活产生的炎症因子刺激肝脏后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3,4]。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hs-CRP水平升高,则预示着冠状动脉的急性损伤、病情恶化发展[5]。本研究中,A组在术后3个月开始,其hs-CRP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始终维持在高水平状态,而B组则呈下降趋势,并最终维持在低水平状态,也与此论点相符。
对于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血管弹性,内膜增殖,血栓形成及血管重构等,导致在术前预测再狭窄显得非常困难。而本研究结果证实,通过对患者术后BNP和hs-CRP的测定,可较为准确地评估其术后再狭窄的风险,并为其临床的治疗干预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兵.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4(15):259-260.
[2]叶涛.脑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071-1073.
[3]龚斐,干学东,丁进叶,等.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英文).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6):593-596.
[4]郑爱东,范修才,万镇,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与血浆脑钠肽、心脏功能的相关性.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4):108-109.
[5]王东,王东琦.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再狭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医药前沿,2015,5(6):55-57.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 篇2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术后护理;要点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61-02
1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目前的治疗手段分为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手术三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应用金属支架支撑于病变的血管内壁。使狭窄或塌陷的血管壁向外扩张,最终支架被完全包埋于血管壁内,支撑血管达到永久性治疗的目的。
由于手术成功率高,残余狭窄小,创伤小,疗效好,常被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紧急抢救治疗,它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术后可能发生一些心脏和血管的并发症,因此术后精心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2 术后护理要点
2.1 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对患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刺激,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再加之,心脏病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对治疗效果的不乐观,易产生恐惧心理,焦虑、紧张的情绪。情绪紧张是导致冠脉痉挛的常见诱因,持续剧烈的冠脉痉挛可致支架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因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要和患者多交流,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监护室的环境、术后注意事项,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支架植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消除紧张情绪,让患者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并介绍患者熟悉的人群中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使手术效果达到最佳。
2.2 术后观察护理 支架植入术是在心脏血管内进行高难度的操作,可能会出现血栓形成、穿刺部位出血及因支架植入术后需抗凝1个月,有引起全身出血的可能,所以术后密切观察腹股沟处有无渗血、出血、水肿及股动脉搏动,静脉血流下肢皮肤色泽、温度及两下肢活动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如有出血应调整砂袋压迫位置,并延长压迫时间。还需嘱患者咳嗽及排便时轻压穿刺点,避免引起出血。护理人员除在班内观察外,应进行床头交接班。
一般需24小时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及血压变化,监测心电图的S-T是否抬高和压低的情况,如有胸闷、心前区胸痛等症状与术前相同,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因为此症状提示被扩张的血管术后可能发生了再狭窄。
尿量观察-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饮水量1000ml-2000ml,术后指导患者排尿,以防发生尿潴留。以促进排泄,如出现尿潴留及时导尿,按摩下腹部以及听流水声,进行排尿。
2.3 术后并发症护理 抗凝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预防术后病变处急性血栓的形成,巩固治疗效果,并防治PTCA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而普通肝素静脉滴注要求较高,过快易导致其他部位出血,过慢血浓度过低引起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脉闭塞,应维持持续恒速,根据凝血指标不断调整。
在患者术后回病房,需继续使用肝素24小时,一般肝素1.25万U,加入0.9%氯化钠250ml中以800U/h的滴速微泵静脉维持,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剂量和速度。
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止血栓形成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药物之一。术前48小时开始服用,同时要强调抵克力得是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增强疗效,可明显降低支架血栓形成和出血发生率,并说明自行停药的严重性。
调脂治疗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目前在调脂药物中他汀类最佳。它不仅明显降低血脂,并能降低冠心病病死率及PTCA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例如恢复冠脉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硬化斑块,减少血管壁对动脉弱样硬化炎症反应,增强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所以需长期服用调脂药。
低血压的防治及护理-预防血容量不足,合理用药。术前患者紧张,禁食、禁饮4-6小时,加上术中失血及血管扩张剂等的应用,极易发生低血压。为了预防低血压,我们应该注重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如采取讲解、发放资料、请手术成功者现身说法等方式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术前应用镇静剂鲁米那钠0.1肌肉注射等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回病房后停用血管扩张剂输入、及时补足血容量。在拔除鞘管前一般采用生理盐水500ml-1000ml静脉滴注,并根据情况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
预防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护理-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为支架植入术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一般发生在术后2-14d(平均6d),应严密观察心电监护仪显示的ST-T段有无异常变化,心绞痛有无再次发生及血压降低的情况,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心悸、出汗等不适。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提示支架内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急性再闭塞,应及时报告医生,首要处理方法为急诊PTCA结合冠脉内溶栓术,必要时做好冠脉搭桥手术准备。
2.4 术后饮食和运动护理 术后给予遗患者清淡、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以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荤素,合理搭配多吃新鲜蔬菜豆奶制品及瘦肉鱼类水果等忌饮浓茶咖啡,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多饮水,术后6h一8h内饮水1000ml一2000ml,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经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24h下地活动,72h避免术肢负重及剧烈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为防止因长时间平卧致双下肢无力或头晕而出现意外,家属应搀扶患者活动。患者下床活动后询问有无肢体疼痛,并观察有无跛行,发现栓塞及时通知医生。经桡动脉穿刺患者返回病房后,即可下地活动。
3 结 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手术给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治愈的机会,术后护理人员应精心细致的护理有效地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美桃.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0).
[2] 伍海芬.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护理[J].右江医学,2001,29(4).
[3] 黄水英,冯丽钦,刘雪彦.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
脑动脉支架术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1月~2009年12月治疗脑动脉狭窄患者28例, 其中男23例, 女5例, 年龄39~68岁, 平均57.9岁。所有患者均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其中18例为首发, 10例为复发, 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其中颈动脉狭窄7例, 椎动脉狭窄13例, 大脑中动脉狭窄8例。狭窄程度达60%~85%。
1.2 手术方法
患者麻醉成功后, 平卧于手术操作台, 常规消毒铺巾, 进行股动脉穿刺。由股动脉穿刺点将6F动脉鞘管置入股动脉内, 将导引导管在超滑导丝引导下, 置入病变动脉进行血管造影, 由微导丝引导, 通过动脉狭窄段。放置过滤保护伞后, 将球囊扩张导管置入对狭窄部位进行预扩, 然后将适宜型号的支架置入。进行血管造影, 证实支架放置正确, 血管无狭窄后, 将过滤保护伞撤出。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置入支架均一次性成功, 置入支架后均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提示原狭窄部位管腔扩张, 血流通畅,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均于3~7 d出院。随访0.5~2年, 无短暂性脑缺血复发, 治疗有效率达到了100%。
3 护理对策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因支架置入是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新技术, 患者和家属对其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不了解, 易产生不信任和恐惧等心理[2]。医护人员应向介绍支架置入治疗的必要性及预后情况, 并向其讲解术中的配合方法, 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3.1.2 术前准备
术前完善各项相关实验室检查, 为降低术中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应于术前3 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3];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术前6 h禁食水, 做碘过敏试验、备皮;术前检查患者术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准备术中所需药品及物品, 做好急救准备。
3.2 术中护理配合
术中将静脉通道建立在术肢对侧肢体, 连接三通接头, 一路以微量泵持续泵入尼莫地平, 另外两路备用。术中将肝素钠生理盐水备好, 遵医嘱静脉注射[4]。护理人员应及时、准确记录肝素钠使用的时间和剂量。于支架前置入前遵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各种不良反应, 及时处理。
3.3 术后护理
3.3.1 术后一般护理
术后取平卧位, 术肢制动24 h。保留动脉鞘管4~6 h无异常情况可予拔除[5], 拔除后, 局部加压包扎24 h。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 h。术后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出现血压波动及时处理, 注意尼莫地平的入量及速度, 并观察穿刺部位的出血及术肢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继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用药期间监测出凝血时间, 并观察患者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黑便等。
3.3.2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术后应连续进行心电监护24 h, 脑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造成的瞬时高血流量可导致患者脑水肿、头痛甚至出血[6], 故需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变化以及神经精神症状的出现。
4 出院指导
护理人员应嘱患者避免情绪激动, 保持心情舒畅, 低盐低脂饮食, 遵医嘱服用药物, 并详细向其讲解用药注意事项;活动适当;定期复查。
5 体会
支架置入治疗脑动脉狭窄, 手术创伤小, 疗效确切, 但其常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故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尤为重要。完善的术前准备, 熟练细致的手术操作, 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正确护理的作用。方法:选取28例进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的脑动脉狭窄患者28例, 对其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中置入支架均一次性成功, 置入支架后均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提示原狭窄部位管腔扩张, 血流通畅,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随访0.5~2年, 无短暂性脑缺血复发, 治疗有效率达100%。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 熟练细致的手术操作, 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支架置入,脑动脉狭窄,过滤保护伞,脑血管造影,短暂性脑缺血
参考文献
[1]侯小艳, 是明启, 赵利红.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7, 6 (3) :37.
[2]和宝兰, 高令敏.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1) :134-135.
[3]高玮.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西南军医, 2008, 10 (3) :120.
[4]刘华华.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观察与护理[J].上海护理, 2009, 9 (1) :20.
[5]张晓静.脑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后的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 2007, 31 (4) :41.
脑动脉支架术后 篇4
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1]。我院自2010-10以来共完成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55岁。其中脑梗死19例,TIA患者13例。有高血压史者26例,合并糖尿病9例。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6h禁食禁水;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和会阴部备皮;完善常规检查,包括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检查,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全项、免疫8项等检查;术前3~5天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即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1/d,及氯吡格雷片75mg,1/d;术前备好必要的導管、器材、脑保护装置及术中用药,对于因担心、惧怕手术而焦虑、失眠或情绪激动的患者可在术前适当给予安定针10mg肌肉注射。
1.2.2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通过测量靶选择适合病变狭窄长度和直径的球囊和支架,置入导引导管,颈内动脉狭窄病灶远端放置保护伞,做球囊颈扩张后,支架直接定位于狭窄段并释放,再次造影确认支架张开良好。术毕,撤出保护伞、导管、导丝,局部加压包扎,带导管鞘回病房,3~6h后拔出动脉鞘。
2 结果
3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手术均成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所有患者中出现术后穿刺口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3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出院。
3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3.1穿刺部位出血 因术前常规使用抗凝药,术中全身肝素化,穿刺点易出血及形成血肿「2」。穿刺部位盐袋加压包扎4h,穿刺侧下肢平伸8h,卧床休息12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有无渗血、肿胀,术后4h每15min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出血,穿刺部位保持敷料干燥。2例穿刺部位渗血,经重新加压包扎,延长盐袋压迫时间,适当减少抗凝药物后,出血停止,
3.2脑血管痉挛 由于栓塞材料是一种异物,对血管机械刺激,加之导管在人体内长时间停留,极易诱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嗜睡、烦躁多语、偏瘫。痉挛越强临床症状越明显。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头痛程度、意识状况、肢体活动情况以避免因脑缺血缺氧时间过长而导致脑神经不可逆性损害,可遵医嘱静脉缓慢滴入罂粟碱,每日60~180mg或尼莫地平针1mg/h,持续静滴,防止血管痉挛。
3.3 栓塞 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术后脑梗塞常因栓子脱落而造成,但由于目前使用保护装置,使得栓塞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减少,在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意识、瞳孔、面色、语言及肢体活动变化,严密观察凝血情况,定时检查出凝血时间,备好溶栓抗凝药物,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为溶栓治疗赢得时机。
3.4 过度灌注综合症 过度灌注综合症是支架植入术后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介入治疗使病变血管开通后,血流量急剧增加导致脑过度灌注而造成患者不良反应。如出现剧烈头痛、头胀、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同侧颅内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5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术后患肢制动,穿刺处加压包扎,血流缓慢等均可导致血栓形成,术后观察穿刺侧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如出现穿刺侧肢体远端疼痛动脉搏动消失,皮温降低皮肤颜色苍白等现象,可能为急性动脉栓塞,可行急诊动脉溶栓治疗[3]
4 讨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新开展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微侵袭性介入治疗,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术前、术后细致而敏锐的观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 .神经介入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0
[2] 贺慧兰,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8,39(2);102-103
脑动脉支架术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研究中, 整群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3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等院接受治疗的肾动脉狭窄患者280例, 在接受手术后的198例患者中, 发生临床预后并发症患者39例, 其余82例患者采用了保守治疗的方式。手术组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4.97±5.68) 岁, 对照组患的平均年龄为 (54.16±5.32) 岁, 并对这280例患者进行了其他疾病检查, 发现出由肾动脉狭窄引发的疾病外, 并无其他疾病, 与此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分组以及实验前, 都征得了家属以及患者本人的同意, 并且实验报审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上以及病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首先, 手术组患者手术前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对其血浆内炎性因子进行检测。抽取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CRP的值[2], 使用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生产的IL-6试剂盒测患者的血浆IL-6的值[3]。与此同时, 以手术组的患者测量时间为时间点, 分别在手术后12 h、手术后1个月和手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以同样的方式测量CRP和IL-6的值。
1.3 统计方法
该实验中的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其中计量资料 (±s) 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并计算出各类检验方法的P值, 其中P<0.05, 表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实验对手术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炎性因子进行了测值, 手术前和手术后的12 h的炎性因子的值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以得出, 手术组在手术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后12 h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肾动脉狭窄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 其主要的治疗方式———肾动脉支架术在手术后也会使患者易发生并发症。在目前的医学中, 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既能够有效的治疗肾动脉还能够防止术后的并发症的出现[4]。因此, 笔者认为应到从别的方面对临床预后进行研究分析。肾动脉支架手术后血浆炎性因子CRP、IL-6的水平值在手术前分别为 (16.12±4.86) 、 (3.18±2.02) , 经过肾动脉支架手术后, CRP和IL-6的水平值分别为 (24.14±4.09) 和 (4.26±1.17) , 从中对比可以发现, 在手术前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但是在手术后, 两组的CRP和IL-6的水平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该文中, 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以及手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血浆炎性因子进行研究后得出, 肾动脉支架术能够有效的治疗肾动脉狭窄病症[6], 同时手术后出现的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能够及时的发现手术后的并发症, 在该研究中, 其预后率达85.71%, 便可以得出, 肾动脉狭窄患者经过肾动脉支架术后的血浆炎性因子水平与临床预后呈正相关关系。该结论与艾莲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CRP、IL-6的水平值在手术后的值分别为、显著大于手术后前的值, 在他们的研究中得出了血浆炎性因子水平越高, 则患者临床预后越好[7,8]。
综上所述, 血浆炎性因子水平能够预测患者在经过肾动脉支架手术后的临床预后, 根据这一理论研究结果, 可以帮助患者早确诊早治疗术后的并发症, 改善患者的健康。但是, 该文研究的样本量较小, 因此该结论还不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因此在今后对其研究时, 应该增大样本量才能建立有说服力的理论, 这是笔者要对实验改正的地方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策略。
参考文献
[1]艾莲, 张莉, 刘紫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介素6及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1) :64-66.
[2]潘慧钗.益肾缓衰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远期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3]庞广杰.强化降脂对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观察[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4]朱海龙.血流动力指标和肾素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术疗效预测价值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3.
[5]涂东雁.肾静脉肾素对肾动脉介入患者血压的评估价值[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4.
[6]Zhang Jiaoyue, Sun Hui, Chen Lulu,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TSH Level with Obesity and NAFLD in Euthyroid Subjects[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ical Sciences) , 2014 (1) :47-52.
[7]He-chen Zhu, Ruo-lan Cao.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levels of uric acid and prognosis of infec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4 (3) :186-190.
脑动脉支架术后 篇6
1 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
术前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严格碘过敏试验;动脉穿刺成功后, 对有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患者, 常规经静脉给予地塞米松5~10mg, 以防止术中出现过敏反应;术中投照体位宜少, 注入造影剂的剂量也应酌情减少, 以使病变部位血管暴露清楚为原则;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生命体征, 酌情补液,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2 短暂而可逆的心功能障碍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术后出现暂时的心功能下降, 表现为胸闷、恶心呕吐、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四肢发冷等症状, 尤其在术后3d内心功能下降最明显, 而后才逐渐恢复。因此, 在此期间应注意消除一切可加重心脏负荷的因素, 术后行24小时心电监护, 注意心率、心律、血压变化, 尤其是心电图ST段变化, 询问病人有无胸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根据病人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调控病人的活动计划, 并做好急救准备, 准确地配合抢救。
3 出血及皮下血肿的预防
穿刺点出血较容易观察, 出血时患者会感觉到穿刺点附近皮肤潮湿。穿刺点出血后应立即压迫穿刺点上方1~1.5cm处, 按压15min后重新加压包扎6h, 并加强观察。腹膜后出血可能在腹股沟韧带上股动脉穿刺处, 起病较急, 多有腹痛症状, 常需CT确诊及外科治疗。穿刺点局部血肿较小时, 观察较为困难, 此时应注意患者穿刺点局部有无明显胀痛及皮下淤血, 以及穿刺点局部有无明显隆起。一旦形成血肿, 应立即重新压迫止血, 并加压包扎。局部皮下血肿较小者无须特殊治疗, 一般可自行吸收;如果血肿较大, 可试验性穿刺抽血, 防止机化后形成硬结, 出血停止后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理疗, 以促进血肿和淤血的消散和吸收。一般血肿可以自行消退, 较大的皮下血肿需手术取出。
4 血栓形成的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与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时间过长或过紧, 患肢制动时间过长、高龄、血液高凝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 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的改变, 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四肢末梢颜色、温度及活动情况等, 预防和及时发现脑栓塞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同时要高度警惕深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
5 假性动脉瘤的预防
假性动脉瘤为介入治疗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出现的搏动性肿块, 并伴有血管杂音和震颤, 压迫近端动脉后肿块缩小。早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也可在超声导引下重新压迫修复治疗穿刺交通口, 其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6 动、静脉瘘的预防
造成动静脉瘘的因素有多处股动脉穿刺、穿刺点过低、穿刺时透过动脉前后壁等。多数动静脉瘘可以自行闭合, 除非发生高心排心力衰竭或局部肿胀, 一般观察6周再决定是否需要手术闭合动静脉瘘。
7 心律失常的预防
术中要求持续心电监护, 常规准备除颤器、临时起搏器及各种急救药品。术后要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 发生心律失常后, 需立即给予吸氧, 静脉对症用药, 注意观察有无心肌缺血及AMI的发生。
8 尿储留的预防
冠脉介入术后部分病人可能发生尿潴留, 故在术前嘱病人排尽尿液、少饮水, 以免在术中出现尿急影响手术, 或病人长时间的憋尿引起膀胱括约肌收缩出现尿潴留。术后因肢体制动, 排尿不方便, 病人不敢多饮水, 致使高浓度的造影剂堆积于膀胱内, 堵塞尿道口, 所以术后应多饮水, 使膀胱内造影剂尽快排出。对于不习惯卧床排尿或当众排尿的患者, 通常在术前训练病人使用便器卧床排尿。若术后出现尿潴留, 可按摩膀胱区, 如无效可压住穿刺点让患者侧身排尿。有些患者是因绷带压迫小腹过紧所致, 将绷带稍松一下可能有效。同时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 解除病人顾虑, 并嘱尽量放松, 预防和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必要时给予导尿。
9 拔管时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
严格抗凝后, 股动脉止血相对较困难。拔鞘管后须立即压迫止血, 但若用力过度或双侧伤口同时按压可导致迷走神经反射, 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甚至低血压性休克。撤出鞘管时应保持静脉通道, 对精神紧张者, 应做好心理安慰, 向患者讲明拔管无痛苦, 使其精神放松。按压伤口力度以能触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 两侧穿刺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为预防拔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射, 除局麻外, 拔管动作应轻柔, 并严密心电监护, 同时输液速度应稍加快。如发现患者心率低于60次/min, 或原有心率突然降低10~20次/min, 往往提示为迷走神经反射的早期, 此时推注阿托品0 5~1 mg即可。如合并低血压, 静脉注射多巴胺5~10 mg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10 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择期手术病人要尽可能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 以保持体力和维持正常的体液内稳定, 防止和减少并发症。对手术危险极大、不能进食、手术时间较长或极有可能发生误吸的病人可适当延长禁食禁饮时间, 但应根据医嘱适当静脉补液来补充能量。
11 心包填塞观察及护理
术前护士要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 消除紧张心理, 取得合作;术后及时发现心包填塞先兆, 确保静脉通路通畅, 快速输液、输血, 停用抗凝药物, 严密观察颜面、血压、中心静脉压、脉搏、心律、尿量的变化, 以了解心脏压塞情况及血容量补充情况, 注意引流物的量及颜色, 判断有无继续出血, 出血量多且持续出血者需立即做好外科手术准备工作;在出血停止、拔除引流管后需继续监护2~3d, 并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脑动脉支架术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冠脉疾病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6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28例, 女32例, 年龄55~77岁, 平均 (63±6.6) 岁;根据术时植入冠脉内支架数量分为少支架组 (≤2枚) 和多支架组 (>2枚) , 各30例。排除以下几种情况: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前已患有抑郁症或既往有精神障碍者, 存在精神疾病家族史者, 存在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者以及不能准确回答问题者。
1.2 方法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由Hamilton于1960年编制并修订的24项版本, 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使用最为普遍的量表, 版本有17项、21项和24项3种。该量表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为无, 1分为轻度, 2分为中度, 3分是重度, 4分是极重度。由固定的医生, 应用统一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面对面的对患者进行调查。受试者均按统一指导语自行完成下列心理评定问卷的测试, 对自行填写有困难者, 由检查者逐条读出题目并以中性的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的方式把问题本身的意义告诉受试者。分别在出院时及出院后随访调查, 每2月进行1次。以HAMD>8分为抑郁状态, >20分为肯定抑郁。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抑郁症状发生率
多支架组明显高于少支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少支架组比较 (χ2=5.10, #P<0.05) 。
2.2 术后住院率
术后2年内因抑郁症状需住院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 多支架组明显高于少支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少支架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 #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多伴有抑郁症状等心理障碍, 而抑郁症状主要是通过影响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 如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血压增高及冠状动脉痉挛等, 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及患者的预后。目前, 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 位居各种死因之首, 其有效的治疗手段为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但介入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 可给患者带来痛苦及诸多不便, 术后更加重了患者的恐惧、紧张、压抑等心理反应。有研究发现[4], 介入手术可增加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 反之抑郁情绪可引起患者体内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 易促发心律失常, 导致心脏猝死。该文观察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接受植入支架手术后多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多支架组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93.3%, 少支架组为66.7%, 多支架组明显高于少支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支架术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不但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而且其严重程度与植入支架的数量有关。
冠心病病程较长, 同时支架术后需长期服药, 并发症的出现, 躯体功能的下降, 经济负担过重以及对他人的依赖程度的增加, 可使抑郁症状更加明显[5,6]。尤其是多支架术后, 经济负担更重, 加之症状缓解较慢, 若再伴有劳动能力的丧失等不良刺激, 可引起中枢神经递质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水平的下降, 从而加重各种心身症状, 形成恶性循环。故抑郁症状不但可诱发、加重冠心病, 而且抑郁程度也是影响冠心病住院费用的独立因素之一, 程度越重, 住院费用越高, 对抗抑郁治疗依从性好者, 对躯体疾病治疗的依从性也高, 住院费用则降低[7,8]。
该结果显示, 支架术后多支架组的住院率明显高于少支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及高度重视冠脉支架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 不但能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 而且对改善冠心病支架术的预后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抑郁症状发生率及需住院治疗率与植入支架数量的的关系。方法 6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 根据术时植入冠脉内支架数量分为少支架组 (≤2枚) 和多支架组 (>2枚) , 各30例, 术后随访2年, 观察抑郁症的发生情况和住院率。结果 多支架组抑郁症状发生率及住院治疗率 (93.3%, 43.3%) 均明显高于少支架组 (66.7%, 16.7%)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多数存在抑郁症状, 且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植入支架的数量有关。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抑郁症状
参考文献
[1]Antman EM, Tanasijevic MJ, Thompson B, et al.Cardiac-specific troponin I levels predict the risk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NEngl J Med, 1996, 335:1342-1349.
[2]唐启盛.抑郁症-中西医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3]张丽华, 杜雪, 李静, 等.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的诊治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2012, 33 (6) :714-718.
[4]Robert MC, Kenneth EF.Depres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more pieces of the puzzle[J].Am J Psychiatry, 2007, 164:1307-1309.
[5]马丽娜, 汤哲, 关绍晨, 等.高血压与老年人的生命质量[J].中华高血压病杂志, 2008, 16 (7) :637-639.
[6]马丽娜, 汤哲, 关绍晨, 等.影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抑郁的因素[J].中华高血压病杂志, 2008, 16 (11) :984-986.
[7]Katon W, Cantrell CR, Sokol MC.impact of antiddepressant drug adherence on comorbid medication us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J].Arch Intern Med, 2005, 165 (21) :2497-2503.
脑动脉支架术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33例, 其中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19例;年龄63~79岁, 平均年龄 (69.85±18.79) 岁;其中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21例, 椎动脉开口狭窄12例;临床表现: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 颈内动脉系统梗死14例。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动脉造影确诊为脑供血动脉狭窄, 并且狭窄程度在70%以上;反复出现发生狭窄的动脉供血区的神经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项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中风后遗症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患者;排除脑供血动脉血管完全闭塞的患者;排除有严重出血倾向或者3个月内发生过严重出血的患者;排除患者有颅内动脉瘤, 并且不能提前处理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d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口服治疗, 用量分别为75mg/d, 300 mg/d, 并于手术治疗前6h绝对禁食水。患者于局麻后进行手术, 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于右股动脉后进行穿刺, 将6~8F动脉鞘置入于股动脉内, 沿动脉鞘将6~8F导引导管送入到股动脉内, 在导引下, 将导管送至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近心端, 并给予患者5000 U的肝素静脉滴注, 以达到全身肝素化, 将脑保护装置缓慢的送过狭窄部, 然后将保护装置打开, 在进行支架置入前首先对患者的球囊部进行扩张。在指引下, 将支架放置于狭窄处, 放置准确后将支架释放, 然后采用动脉造影对脑供血动脉狭窄进行复查, 并了解血管内支架的情况。术后将动脉鞘留置4h后拔出。术后密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并对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体征进行观察。术后继续给予患者与术前剂量相同的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服用3个月后停用, 术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d和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
1.4 疗效评价
1.4.1 动脉狭窄程度
采用NASCET标准对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测算。分别于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测算。动脉狭窄程度=[1-最狭窄处血管直径/该血管正常部分的直径]×100%。
1.4.2 狭窄血管血流速度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病变血管的最大平均血流速度进行评定, 分别于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狭窄血管血流速度进行测定。
1.4.3 临床疗效指标
记录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及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数据资料用t检验, 组间对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3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 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为75%~98%, 平均狭窄程度为 (86.75±12.48) %;手术成功后复查, 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为0~25%, 平均狭窄程度为 (11.57±5.78) %。患者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14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的患者, 在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
2.2 围手术期并发症
在支架置入过程中, 有2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的情况, 经静推阿托品治疗后恢复正常。3例患者于支架置入后出现心率减慢的情况, 经静脉滴注间羟胺以及多巴胺治疗后恢复正常, 无其他并发症。
2.3 狭窄动脉血流速度
33例患者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1天、3个月以及6个月, 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 (P<0.05) , 并且血流速度接近正常范围。而术后1天、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随访情况
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 病情平稳, 无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复发。术后6个月时复查动脉血管造影, 患者狭窄动脉的情况与术前即时的情况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
3 讨论
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临床上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其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已经成为脑供血动脉狭窄的重要治疗手段, 具有创伤小, 疗效确切的特点[2]。通过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脑供血情况,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且通过支架的覆盖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因粥样斑块脱落造成的卒中风险。同时, 在支架置入过程中要密切的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 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3]。本组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 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心率减慢情况,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
综上所述,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33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狭窄血管血流速度以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 3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术后动脉狭窄程度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14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的患者, 在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共有5例患者发生心率减慢的情况, 经过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 (P<0.05) , 并且血流速度接近正常范围。而术后1d、3个月以及6个月时的狭窄动脉血流速度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徐秀红, 崔宝旦, 孙莉, 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观察及护理[J].华北国防医药, 2008, 20 (6) :93-95.
[2]李谈, 张望德, 张扬, 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椎动脉硬化狭窄[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6 (7) :553-556.
脑动脉支架术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选择标准为所有患者均在症状发生12 h内入院,确诊并经冠脉造影明确梗死血管;无明显出血倾向及出血史;无介入手术禁忌证;无消化道溃疡,肝肾功能正常;无血小板减少(<10×109/L);血压≤180/110 mm Hg。所有患者中左前旋支梗死42例,左回旋支梗死5例,右冠状动脉梗死11例;病变血管数1支38例,2支14例,3支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9例,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37~72岁(平均56.2岁);对照组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40~73岁(平均57.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发病时间、梗死部位及病变血管数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以西门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行冠脉造影,经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置鞘,常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支架为非药物涂层支架(≤25 mm)。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静脉滴注肝素600~1000 U/h,连续24 h,之后改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U/次,2次/d,持续1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次,1次/d,2月后减量为100 mg/次,1次/d;口服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75 mg/次,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商品名:欣维宁,浙江颖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0.15μg/(kg·min)静脉滴注24~36 h。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检查疗效。PCI术成功的标准为残余狭窄<10%。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 h后检查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后随访6个月,对于心绞痛反复发作者,复查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观察有无冠状动脉再狭窄。再狭窄的标准为介入治疗成功的靶血管管腔直径狭窄>50%,比较两组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字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两组PCI术植入支架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检查残余狭窄均<10%,成功率为100%。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为(29.5±1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7.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PCI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PCI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2例,对照组为8例,观察组再狭窄率为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χ2=4.3500,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是治疗AMI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尽早、迅速、持久地开放IRA,重建冠脉循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2]。但由于血管弹性收缩、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增加、微血栓形成等,使得PCI术后可能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严重影响了疗效[3]。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关键是抑制微血栓的形成[4]。替罗非班是一种选择性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可以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通路,从而阻断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抑制微血栓形成。此外,替罗非班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5]。本研究通过对29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影响。研究显示,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未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者(P<0.01)。此外,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为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6%(P<0.05)。说明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并显著减少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能有效地减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瑞建,陈玉国,张运,等.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诊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3):207-211.
[2]张学军,高鹏.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23(8):19-20.
[3]任刚.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率的影响[J].临床与药物,2011,18(3):48-52.
[4]闫华,宋玉新.替罗非班对糖尿病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支架再狭窄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7):520-521.
【脑动脉支架术后】推荐阅读: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1-23
动脉支架12-10
动脉支架成形术06-15
颈动脉支架最新研究08-02
冠状动脉内支架09-04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05-13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10-26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10-28
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10-30
经皮动脉支架成形术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