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基底动脉环(通用5篇)
脑基底动脉环 篇1
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 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所造成的脑血管闭塞、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所累及的脑组织包含了多种重要的神经活动部位,如脑神经、网状上行激动系统、上行和下行神经传导束等。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梗死发生的病理基础,具体的病理特征是粥样硬化以及斑块沉积[1]。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椎基底动脉狭窄情况对患者后循环脑梗死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 年3 月-2012 年3 期间在我院就诊且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141 例患者进行研究,主要症状包括眩晕、肢体乏力、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等,符合后循环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男性81 例,女性60 例;年龄45~78 岁、平均(61.35±7.92)岁。
1.2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方法
使用64 排螺旋CT进行扫描,具体参数如下:旋转时间0.4 s、层厚0.625 mm、层间隔0.625 mm、螺距1.374∶1、电压120 k V、管电流350 m A,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顶。扫描开始前经右上肢输注造影剂,浓度370 mg I/ml、速度4~5 ml/s,完成后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速度5 ml/s。CT扫描方式如下:连续进行2 次扫描,第1 次平扫,第2 次造影剂增强扫描,保证2 次球管曝光位置相同。
1.3 影像学评估方法
1斑块性质判断:表面粗糙的斑块或溃疡型斑块、斑块CT值≤50 HU判断为不稳定斑块;表面光滑的斑块、斑块CT值50~119 HU以及钙化斑块、斑块CT值≥120 HU判断为稳定斑块。2MR检查发现梗死灶的判断为脑梗死,未发现梗死灶但临床出现相应症状判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1.4 临床症状的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后存在的临床症状,包括头晕及双侧肢体乏力等。
1.5 神经功能评价方法
1神经功能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Barthel指数)、欧洲版神经功能缺失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神经功能;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S100β 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含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录入以上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及相关临床症状
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头晕以及双侧肢体乏力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见表1。
2.2 神经功能评分
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NIHSS评分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MMSE评分、Barthel评分及ESS评分低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见表2。
2.3 神经细胞因子。
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血清BDNF含量低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S100β、NSE含量低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见附图。
2.4 远期预后情况
随访3 年时间内,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中的脑梗死患者中,再次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2.5%(1/8)、17.6%(3/17) 和44.44%(12/27)。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再次脑梗死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
注:1)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注:1)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后循环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特征是椎基底动脉狭窄,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脂质沉积是造成椎基底动脉狭窄最重要的原因[2]。当椎基底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壁的弹性降低,随着粥样斑块的沉积会逐步造成管腔狭窄、后循环缺血;再加以血管壁弹性降低,动脉血管无法通过自身的代偿机制来增加后循环血流灌注。粥样斑块形成的初期为稳定斑块,斑块内脂质核心体积较小、纤维帽较厚且均匀,发生斑块破裂和脱落的风险较低,此时后循环病变多表现为TIA[3];随着粥样斑块性质进展为不稳定斑块,斑块内脂质核心的体积增大且呈偏心性分布,而纤维帽变薄且不规则,容易发生脱落并造成血管闭塞,进而导致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4]。
TIA是椎基底动脉狭窄造成后循环缺血的早期临床表现,脑血管自身的代偿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脑组织的血供需求,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相对较轻;脑梗死是后循环管腔闭塞、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神经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损伤[5]。已有研究提示,后循环脑梗死相对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包括头晕以及双侧肢体乏力[6]。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头晕以及双侧肢体乏力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这就说明椎基底动脉斑块性质不稳定会增加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临床症状发生率也较高。
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NIHSS评分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MMSE评分、Barthel评分及ESS评分低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进一步对神经细胞因子含进行了分析,BDNF是具有营养神经作用的神经细胞因子,当脑血管闭塞、神经元缺血缺氧时,BDNF合成减少;NSE和S-100β 是位于神经细胞胞浆内的蛋白,前者位于神经元细胞、后者位于胶质细胞,缺血缺氧造成细胞损伤和破裂时,胞浆中的NSE和S-100β 大量释放进入血液循环[7]。由神经细胞因子的分析结果可知,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血清BDNF含量低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S100β、NSE含量低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这就说明椎基底动脉斑块性质不稳定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较为明显。
综合以上讨论可以得出结论:椎基底动脉狭窄伴不稳定斑块沉积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且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较为严重、远期再梗死发生率较高。
参考文献
[1]WEBB S,YASHAR P,KAN P,et al.Treatment and outcomes of acute intracranial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one institution's experience[J].J Neurosurg,2012,116(5):952-960.
[2]宋则周,张艳明,傅燕飞,等.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增强类型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1):1038-1040.
[3]ZHANG D,ZHANG S,ZHANG H,et al.Characteristics of vascular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according to age and region of infarct[J].Neural Regen Res,2012,7(32):2536-2541.
[4]张莉莉,李敬诚,谢鹏,等.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18):2022-2025.
[5]王国卿,封丽芳,孙明东,等.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8):827-831.
[6]刘猛,吴坚,盛世英,等.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8):830-832.
[7]BAYDYUK M,WU XS,HE L,et al.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hibits calcium channel activation,exocytosis,and endocytosis at a central nerve terminal[J].J Neurosci,2015,35(11):4676-4682.
脑基底动脉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2011年4月于我院神经科经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确诊的8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眩晕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年龄分布为27岁~72岁,平均年龄47.5岁,病程有2年~29年。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入院时血流变学指标、入院时脑血流图及临床体征等基线信息经调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排除对丁咯地尔或倍他司汀过敏的患者;(2)排除有肝肾功能障碍及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病变的患者;(3)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4)研究开始前1个月以内未服用其他药物或进行相关治疗;(5)排除具有其他不适合纳入研究因素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镇静,0.75g胞二磷胆碱,西比灵等常规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片(上海科兴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375-200903,规格:100mg)口服,每次1片,2次/d。对照组采用丁咯地尔(上海柯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001-200504,规格:100mg)口服,每次150mg,2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3]。
1.3.2 观察指标
研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体征(眩晕及运动功能障碍,恶心,呕吐,面部麻木,共济失调、四肢无力等)、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不良反应等。
1.3.3 疗效判断
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标准[4],将疗效分成4类:(1)痊愈:临床体征完全消失或基本缓解,脑血流图检查结果正常,血液流变学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2)显效:临床体征基本得到缓解,脑血流图检查结果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3)有效:临床体征有所缓解,脑血流图检查结果有所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不显著;(4)无效:临床体征,脑血流图检查结果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改变。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1.3统计分析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总有效率92.9%,数据经x2检验校正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 2=8.92,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发现,治疗组的血液流变情况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事件
治疗组治疗期间发现食欲不振2例,恶心呕吐1例,无一例患者诉有口干、头痛、心悸、皮炎等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4%,患者耐受性佳。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现胃肠不适4例,头痛头晕2例,皮肤刺痛灼热感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7%。
3 结论
椎基底系统TIA是一种由于脑、脊髓或视网膜局部缺血所引起的,未伴发急性梗死的短暂性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的疾病[5]。该病高发于患有动脉硬化或有颈椎病病史的中老年人,且近年来有发病人群年轻化的长期趋势。近年来,TIA所致眩晕的治疗方法较多,且药物种类繁多。有研究发现盐酸倍他司汀具有明显的椎基底系统动脉扩张作用,可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血管的血流量,从而改善供血不足所致头晕、动脉硬化、高血压所致耳鸣及眩晕等[6]。同时,盐酸倍他司汀的不良反应少且症状轻微,几乎不影响患者治疗和生活治疗,因而耐受性佳依从性好。近年来,盐酸倍他司汀常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所致的直立性眩晕、耳鸣,美尼尔氏综合征,血管性头痛,脑动脉硬化等疾病。
盐酸丁咯地尔为临床常用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剂,可显著改善脑及四肢微循环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红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等[7]。临床上常用于周围血管疾病,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等的治疗。但近年来发现盐酸丁咯地尔具有一定的肾损害作用,因而使用时必须考虑患者的肾功能状况[8]。若过量使用或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和心血管不良反应。
本研究资料分析发现,盐酸倍他司汀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盐酸丁咯地尔对照组,且倍他司汀组的血液流变情况较丁咯地尔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盐酸倍他司汀在该病的治疗过中疗效显著优于丁咯地尔,且疗效更为稳定。这一结果可能与盐酸倍他司汀可显著增加椎-基底动脉系统、周围循环系统、耳蜗、前庭的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有关。同时,本研究发现倍他司汀组在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丁咯地尔组,说明倍他司汀治疗TIA所致眩晕安全性更高,患者耐受性更好,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这一结论可能与丁咯地尔在治疗中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有关。
综上所述,倍他司汀应用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眩晕治疗,具有疗效显著,疗效稳定,安全性佳,耐受性佳,依从性好等优势,较丁咯地尔在该病治疗中具有更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9; 29(1):86-88
[2] Gregory W.A.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J].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2001,12(1):19-22
[3]车法亮,丁天才,陈伟锋,等.倍他司汀与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34-136
[4] CH Millikan.FH McDowell.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8,9:299-308
[5]麦泉云,黄载文.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5;4(4):216-218
[6] N.A Hood.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5,4:398-400.
[7] James J.S,James F.T,William Kitto,et al.A comparison of betahistine hydrochloride with placebo for b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A double—blind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6:116-120
脑基底动脉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0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因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患者。其中男55例, 女49例;年龄48~79 (63.80±3.70) 岁;合并高血脂者34例, 合并高血压者50例, 合并糖尿病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4例;年龄63.60±3.40岁;合并高血脂者17例, 合并高血压者25例, 合并糖尿病者10例。治疗组中男27例, 女25例;年龄63.70±3.70岁;合并高血脂者17例, 合并高血压者25例, 合并糖尿病者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2]
(1) 根据CCCI (日本脑供血不足) 诊断标准确诊的脑供血不足患者; (2) 经TCD检查结果显示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状态; (3) 排除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有脑部局灶性改变 (如梗死、出血、肿瘤等) 的患者; (4) 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5) 排除全身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6) 排除高血压危象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危及重症患者; (7) 与美尼尔综合征等引起的眩晕症状相鉴别。
1.3 方法
治疗前、后均给予两组患者行TCD检查。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监测血压血脂、抗凝、扩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的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 具体为:阿托伐他汀片 (立普妥) , 口服, 10mg, qd;丹红注射液20ml溶于250ml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中, 静脉滴注, bid, 共治疗6w。
1.4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头痛、眩晕、视觉障碍、神智迟钝、四肢感觉异常、记忆力减退等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或消失, 反应及智力正常, 能够自行完成日常生活;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反应略迟钝或智力有部分障碍, 能够基本自理日常生活;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TIA发作次数增加, 出现智力障碍, 不能进行正常生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椎基底动脉血流参数均有所好转, 但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较对照组患者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15%,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54%,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脑供血不足是指由于脑的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4], 临床调查显示, 患病人数已达到所有老年人数的2/3以上。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常见因素, 椎基底动脉是脑部的主要供血系统, 椎基底动脉硬化严重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 故而成为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常见因素。动脉内膜炎、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可造成椎基底动脉的硬化。阿托伐他汀是HMG-Co A还原酶的选择性抑制剂, 其机制为[5]通过抑制HMG-Co A还原酶及胆固醇的合成而降低脂蛋白和血浆胆固醇水平, 增加LDL (低密度脂蛋白) 的摄取和分解代谢。丹红注射液是中药丹参、红花提取物的复方制剂, 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 舒筋活络, 利用现代工艺制成注射液, 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浓度, 且利于吸收, 使用方便。
本实验结果表明,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白瑜, 李金礼, 汪爱云, 等.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 (19) :100-102.
[2]吴传良.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125例[J].中国药业, 2012, 21 (22) :95-96.
[3]吴仕站.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1) :63-64.
[4]魏彤.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36) :175.
脑基底动脉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门诊TIA患者62例, 男35例, 女27例, 年龄55~82岁, 平均年龄 (62.52±8.85) 岁。均经TCD检查证实存在椎-基底动脉血流方面的改变, 排除既往有脑出血或脑梗死史、心房纤颤及其他心律失常、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相匹配,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患者均于症状发生后24h内入院, 符合全国第3届脑血管病会议修改的诊断标准和神经病学眩晕[1]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10mL加入到25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qd, 疗程为14d;治疗组:在对照组洽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qd, 疗程同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14d后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1.3 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完全消失;有效:眩晕、头昏、头晕症状明显减轻, 但仍有轻微头昏沉感, 但无眩晕、视物旋转、呕吐等, 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无效:经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数据用 () 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TIA患者疗效及有效率,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血液流变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指标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两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用药前后CT检查未见脑出血, 肝肾功能、血糖、血常规、尿常规均未见异常, 血压、脉搏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均有2例出现轻微头痛, 经减慢输液输液速度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 主要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 (1) 某些小动脉管腔狭窄或血管痉挛, 通过的血液减少, 致使所供应的脑区发生缺血。 (2) 血流动力学障碍, 当血压降低。已搏出量减少时, 脑组织供血不足。 (3) 某种原因造成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及血液成分的改变, 也可导致脑供血不足。 (4) 微血栓, 即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 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 随血流流到小动脉而阻塞血管, 则出现脑局部供血障碍的脑缺血发作。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约有1/2~3/4的患者在3年内发展为脑梗死, 因此临床上应当进行积极治疗, 降低血液粘稠度, 调整血液的高凝状态, 控制和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终止和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预防或推迟脑梗死的发生。
针对上述病因病机, 选用马来酸桂哌齐特与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
中医上认为, 丹参通血脉散瘀结。而丹参中所含有的丹参酚酸和丹参酮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等作用。
马来酸桂哌齐特则具有内源性腺苷增效和弱钙离子阻滞的双重改善循环作用。该药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改善脑部血供和脑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为:腺苷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内源性保护因子, 而桂哌齐特能通过抑制腺苷代谢及转运增加了缺血脑组织内腺苷的含量[2], 从而对缺血性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3,4]: (1) 腺苷与A1受体结合, 稳定细胞膜, 抑制兴奋型氨基酸的释放, 降低兴奋性毒性, 保护神经元。 (2) 抑制自由基生成。 (3) 增加红细胞的柔韧性和变形能力, 改善血液流变学。 (4) 作用于A2受体, 激活磷酸肌醇酯的活性, 松弛血管平滑肌, 加强脑血管的扩张作用, 缓解脑血管痉挛。桂哌齐特还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 减轻了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 起到脑保护作用[3]。此外, 桂哌齐特所具有的弱钙离子拮抗作用能够扩张血管, 增加病变区的脑血流, 恢复脑血供, 且该钙离子拮抗作用温和, 不影响血压、脉搏。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 且临床应用上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因此, 马来酸桂哌齐特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老年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2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10mL加入到25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1次/d, 疗程为14d;治疗组:在对照组洽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疗程同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14d后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80.6%,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 (高切) 、全血黏度 (低切) 、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定量均显著下降。结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能显著改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推荐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桂哌齐特,短暂性脑缺血,眩晕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0-21.
[2]刘艳, 罗祖明, 孙爱民, 等.桂哌齐特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腺苷含量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 6 (3) :197-199.
[3]Jeong HJ, Jang IS, Nabekura J, et a1.Adenosine A1 Receptormedia-ted Presynaptic Inhibition of GABAergic Transmission in ImmatureRat Hippocampal CA1 Neurons[J].J Neurophysiol, 2003, 89 (11) :1214-1222.
脑基底动脉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两组患者年龄均40~7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次调查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对于本次调查具有知情权,愿意积极配合本次调查。
1.2 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1)运动障碍,左侧和/或右侧上下肢及面部软弱,麻痹或行动笨拙;(2)感觉障碍,左、右侧或双侧感觉缺失,麻木或感觉异常;(3)一侧或双侧视野缺失,或视物模糊;(4)平衡障碍,眩晕,不稳定感或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5)症状突起,一般持续2~15 min,并在24 h内缓解,不遗留神经缺失。排除标准:(1)小脑脑干梗死、出血及肿瘤外伤患者;(2)年龄不足18周岁或年龄在70周岁以上;(3)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4)伴有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损伤;(5)精神异常或神志不清者。(6)对本次治疗药物有过敏现象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其相应的降糖治疗、降压治疗、调脂治疗等。同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确定是否需给予患者利尿剂、改善血液循环药物、营养代谢药物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药物阿托伐他汀与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详情如下所示:阿托伐他汀钙片(商品名:立普妥;生产企业: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20050),药物起始剂量为10 mg/d,维持治疗4周,且在治疗过程需控制自身的饮食,维持膳食合理。待4周治疗后可逐渐增大治疗剂量,但最高剂量不超过80 mg/d。丹红注射液(生产企业: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6866)20 m 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给药,1~2次/d。每4周为1个治疗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经颅彩色多普勒测定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左、右侧椎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
(1)基本治愈:治疗过程中患者临床不适症状基本消失;(2)显效:治疗过程中患者临床症状获得改善,发作频率及时间减少50%以上;(3)有效:治疗过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对生活及工作产生一定影响;(4)无效:治疗过程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症状越发严重。治疗总有效=基本治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283,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其他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左、右侧椎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测量值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三项指标上均有一定改善,观察组患者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可对本次治疗的安全性进行肯定。其中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患者2例,均为消化系统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包括消化系统不良反应2例,发热1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453,P>0.05)。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在饮食结构及作息时间的改变上最为明显。但与此同时,我国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却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诱导疾病的发生与发展[7]。且此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患者只有通过长期服用药物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这将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与经济压力。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可诱发多种并发症,椎-基底动脉硬化即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近年来我国椎-基底动脉硬化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8]。椎-基底动脉硬化可导致脑干、小脑等多种组织供血不足,引发患者出现眩晕、头痛等感受。在神经内科就诊患者中,约有85%的椎-基底动脉硬化患者自诉有明显的眩晕感[9]。而眩晕感受不仅可增加患者内心的压力,同时还可诱发多种威胁,如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发生眩晕感,往往会引发摔伤、车祸等不良事件,需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10]。此外,相关报道指出,对于初次发病的患者,若不经过及时的诊断与治疗,约在5年内诱发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1]。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出现一定不适症状后自发入院进行咨询与诊疗,通过这一现象,使得医务人员能够更好的掌握椎-基底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相应的治疗方法[12]。也使得在疾病治疗上获得了一定的突破。以往,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的诊疗主要依赖于西药,虽然西药具有起效迅速、效果明显等特点,但其副作用也较为显著,同时长期西药治疗可能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使得治疗效果逐渐下降,后期复发症状也较为明显[13]。因此越来越多患者医学者推荐通过我国传统医药来帮助患者改善病情。笔者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经过临床治疗经验及多种文献资料,初步了解到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及中药复合制剂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可取得可观的疗效,因此特定进行本次调查研究,以进一步的对该种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为后期患者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也为其他医学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14]。
3.2研究思路在本次调查中,笔者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来了解阿托伐他汀及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通过选取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基本一致的两组患者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包括对于高血糖患者实施降糖治疗,高血压患者实施降压治疗等,通过控制患者的基础疾病来缓解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症状[15]。而观察组患者则以此为基础,对患者加以使用阿托伐他汀与丹红注射液,并在接受相同时间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了解到阿托伐他汀及丹红注射液的联用对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作用。通过结果比较可明确阿托伐他汀及丹红注射液是否具有实质性的作用,这将为后期的治疗方案提供相应的参考[16]。
3.3 研究结果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明确提示,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及丹红注射液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45/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0%(39/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283,P<0.05)。通过该结果可知,对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患者加以阿托伐他汀及丹红注射液进行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效果明显。
同时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测定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左、右侧椎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对照组均获得了一定的改善,组内、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阿托伐他汀及丹红注射液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通过提高血流速及血流量来改善脑供血不足,进而达到缓解头痛、消除眩晕等效果[17]。
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提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仅个别患者出现一定的不适,但因不适症状均较轻,无患者暂停或终止本次治疗,可见本次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是值得肯定的。
3.4 药物作用机制分析
阿托伐他汀是临床上常用的血脂调节类药物,其价格适中,效果可观,受到许多患者及医师的认可。阿托伐他汀是羟甲戊二酰辅酶A原酶抑制剂,给药后可在机体中迅速水解,进而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而该种酶作为胆固醇的必要合成物,受到抑制后可阻碍胆固醇的合成[18]。因此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患者体内的胆固醇含量,保持血管通畅性,预防发生堵塞、硬化。林晖等在相关文献报道中提出,使用阿托伐他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脑供血不足的再发生率,但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因调查时间限制及其他可观原因,未能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使得本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丹红注射液作为中药复合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丹参与红花,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临床功效。丹红注射液可应用于缺血性脑病或脑血栓的治疗,效果值得肯定[19]。其中,丹参主要成分包括丹参素、二萜醌类色素、丹参酸甲酯、隐丹参酮、丹参酮、丹参新酮、异丹参酮等,上述有效成分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缓解供血不足情况。红花主要成分为红花多糖、新红花苷、月桂酸、红花苷、棕榈酸、红花醌苷等,可活血通络,祛瘀止痛,进一步促进血管扩张[20]。两种药物进行配合使用,可增益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特征,改善脑部供血不足及缺氧状态,减轻患者的头痛、眩晕感受。
3.5 小结
笔者分析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上联合药物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并经过相应的临床调查可知,该种联合治疗方法具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等特点。笔者认为,对于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患者,可尝试加以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既具有起效快、作用显著的特点,同时具有作用持久,根本同治等优势,与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推荐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该种联合治疗法,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3.6 不足与展望
本次调查研究中尚存在一定的不足:(1)本次调查样本容量有限,每组各50例纳入对象较少,不能全面代表各类患者,且纳入的患者年龄梯度较小(40~70岁),因此不能反映中青年及70岁以上老人的情况。(2)本次未对患者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仅能了解患者在此治疗期间的情况,而不能了解患者在后期是否有复发、病情加重甚至诱发其他疾病的情况。(3)虽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提示联合阿托伐他汀与丹红注射液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但仍存在小部分患者病情未得到改善,笔者在本文中未能对患者治疗无效的原因进行分析,也未对此类患者应用其他的治疗措施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