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施工

2024-09-25

基底施工(共10篇)

基底施工 篇1

1 工程概况

金德利·摩登时代商住综合楼场地形状呈“口”字形。工程总建筑面积93 611 m2, 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2 458 m2, 地上建筑面积81 153 m2。地下2层、地上25层, 建筑高度99.9 m。建筑占地面积7 941 m2。建筑分塔楼和地下两部分, 地上塔楼分商业、住宅两部分。地下部分为车库及设备用房, 地下第2层部分为二等人员掩蔽体, 地上1层~3层为商业用房, 4层~25层为住宅用房。本工程基础为桩基础, 桩基安全等级为二级, 结构形式为框架核心筒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抗震等级为二级。建筑分类为一类。耐火等级一级, 地下防水等级为一级, 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地下2层, 地上25层, -2层, 1层、3层层高为4.5 m, 2层层高为4.2 m, 4层~18层层高为4.1 m, 19层~25层层高为3.1 m。建筑物±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933.10 m (黄海高程) 。

2 地质条件及设计要求

根据《金德利·摩登时代商住综合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示情况, 地下水位埋深6.0 m~6.85 m, 降水高度为4.0 m~5.0 m, 水位年变化幅度为0.5 m~1.5 m, 地质土层基本为粉质粘土, 干强度较高, 中等韧性, 土质均匀弱透水层, 地下水流速比较缓慢。

图纸设计要求土方开挖深度最深为-11.34 m, 最浅为-9.74 m, 属深基坑施工。根据季节性条件, 按地下水位-11.34 m以下计算开挖方案, 地下水的处理, 采用管井深入含水层, 用不断抽水方式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 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

3 施工方法

1) 本工程先采用机械分三层大开挖, A, B, D区机械挖土至-9.86 m (900 mm厚筏板区域垫层底标高以上300 mm) , C区机械挖土至-9.460 m (500 mm厚筏板区域垫层底标高以上300 mm) , 挖土区域如图1所示。为防止坑底原土受扰动, 其余土方全部采用人工挖土。挖至设计标高后, 清除浮土, 承台及基础梁低于筏板底标高时, 待人工挖至筏板底标高时撒出白灰线 (放线时要留出砖模及抹灰、防水的尺寸, 以保证承台或基础梁的截面尺寸) , 然后再人工挖土, 经验槽合格后及时进行垫层施工。边坡采用土钉墙支护, 边挖土边支护。2) 总体挖土施工顺序是:A, B, C, D区域第一层→A, B, C, D区域第二层→A, B, C, D区域第三层→A区域 (2.100 m筏板处) 第四层机械配合人工挖土至基底标高→B, C, D区域第四层人工挖土至基底标高→B, C, D区域承台、集水坑、基础梁第五层人工挖土。a.各区域第三层机械开挖时, 按施工顺序开挖至后浇带外7 m。b.承台、集水坑第五层人工挖土按图纸尺寸每边外扩400 mm, M10水泥砂浆砌240砖墙, 抹20 mm水泥砂浆找平层, 防水两遍, 20 mm水泥砂浆保护层。c.基础梁第五层人工挖土时按图纸尺寸每边外扩200 mm, 砌M10水泥砂浆120砖墙, 抹20 mm找平层, 防水两遍, 20 mm保护层。

4 工艺流程

平整场地→测量放线确定控制桩→开挖顺序、坡度和注意事项的技术交底→机械、机具等的准备要求→第一层土方开挖→边坡防护加固→第二层土方开挖→边坡防护加固、降水→第三层土方开挖→边坡防护加固→第四层土方开挖→清理基底。

5 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

1) 施工组织:由于工程占地面积较大, 土方开挖在坑底作业, 每层土方开挖时要随挖随运, 及时清理坑内土方, 前三层为大面积土方开挖, 由反铲挖掘机挖、自卸汽车运输, 从第四层开始, 每个区域基底标高不同, 即要分区分片进行。第五层为承台、集水坑、基础梁土方细部开挖, 由人工配合小型挖机进行开挖, 随挖随运, 适时配合双轮车进行倒运。2) 技术控制:土方开挖要控制好轴线位置和各区域标高, 特别是到第四层和第五层时要随时监控, 机械开挖预留300 mm, 剩下由人工开挖, 边挖边测。第四层开挖完成后为筏板底标高, 第五层开挖后为各部位承台、集水坑、基础梁底标高。3) 应急措施。a.基坑开挖过程中, 聘请专业测量队伍对周围临近建筑物做好沉降监测和平行位移观察, 作好记录, 发现不良情况, 立即停止作业采取有效措施。b.地下管线应事先采取保护和隔离封闭措施。c.土方开挖时有时会发现地下不良土质情况, 要及时进行处理, 绘制出平面图, 由各方专家制定处理方案。d.如遇开挖过程中出现渗水或漏水, 由专业降水施工队伍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止水效果方可继续开挖。

6 安全措施

1) 坑边围护:基坑开挖后, 要在基坑周边设安全防护栏杆, 护栏高度不得低于1.1 m, 护栏的立杆埋深不得小于1.0 m, 外露部分应用红白漆相间刷涂。2) 安全用电:基坑开挖中和开挖后的水泵及照明用电应严格执行安全规程规定, 且必须有专人负责, 采用一泵一箱一闸一保护, 专人看护, 线路选用防水电缆, 并在坑内尽可能沿边坡架空敷设, 接头处必须用防水胶带包裹, 且注意不得浸水。如发现破损, 应及时停电处理。3) 所有现场施工人员必须配戴安全帽, 以防坑边坠物伤人及其他意外事故。4) 夜间施工要配有足够的照明设施, 确保边坡清楚观察, 如发现邻近建筑物边坡有裂缝、塌方等迹象要及时报建设等单位, 并做出防护预案处理措施。5) 雨天不进行挖土施工, 且需在开挖前沿坑边上做50 mm高, 100 mm宽的细石混凝土阻水线, 主要起导流作用, 预防边坡雨水流入基坑影响施工。

摘要:以长治市摩登时代商住楼为例, 根据工程的设计情况, 对复杂地基基础土方工程的开挖进行了分析, 从施工方法、工艺流程、安全措施、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提出了合理的施工方法, 达到了安全有序的效果, 解决了不同基底标高的多类构件的开挖问题。

关键词:土方开挖,不同基底标高,多类构件开挖,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卫芷.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综合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 2012, 38 (10) :82-83.

[2]《建筑施工手册》编委会.建筑施工手册[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进展 篇2

经颅多普勒检查:杨世凤[2]等发现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TCD检查异常率为78%,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提示血管支配区脑血流减低;同时出现频谱异常,上升支末端上升速度减慢,上升时间延长,收缩峰圆钝,舒张期及舒张末期流速明显降低,呈现高阻型;当椎基底动脉硬化伴狭窄时,可出现收缩期高流速的多普勒频谱或出现湍流或涡流。有些病例同时存在2条血管异常或Vp和Vm同时异常,TCD异常以椎动脉为多,其次为基底动脉。TCD检查不仅可以较早反映脑血流的改变,还能反映脑缺血范围及程度。当脑血流发生变化时,可在TCD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而以血流减慢者多见,此两种情况均可导致血管供血区脑组织供血不足。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BAEP可间接地反映脑干缺血。脑干的血供主要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迷路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的分支之一,由于是终末动脉,对缺血特别敏感,当迷路动脉血流量减少时,引起平衡障碍,出现眩晕等症状。BAEP异常可表现为:Ⅰ、Ⅲ、Ⅴ波消失或分化不良,重復性差;Ⅰ、Ⅲ、Ⅴ波PL或Ⅰ-Ⅲ、Ⅲ-Ⅴ、Ⅰ-ⅤIPL 延长;Ⅴ/Ⅰ波幅比≤0.5,或IPLⅢ-Ⅴ/Ⅰ-Ⅲ>1[3]。BAEP能敏感地反映脑干缺血的程度和脑干神经核团血流状态的变化,在没有客观评价的情况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有帮助。但其阳性率低于彩色多普勒。

螺旋CTA:王文章[4]报道了19例3D-SCTA检查结果。影像表现为:椎动脉受压狭窄占47%,主要位于C4~7段,多由颈椎退变骨赘形成,引起横突孔继发性狭窄所致;椎动脉平直,无压迫,单侧或双侧迂曲;血管瘤样畸形;椎动脉管臂钙化或血栓形成。3D-SCTA具有的三项优点:①1次增强扫描后,可任意角度重建,多种三维模式选择重建;②通过后处理可去除重叠结构,有利于多轴向观察复杂解剖区域,有利于横突孔及其周围情况;③检查操作简单,无创伤,安全,有望成为无创血管成像的主要手段。

三维超声能量多普勒:曲氏报道二维彩色多普勒显示横突间椎动脉扭曲阳性率2%,三维多普勒成像显示椎动脉扭曲阳性率6%,且发现椎动脉在进出各横突孔时位置并非在一条直线上,认为超声观察下椎动脉扭曲分为两种情况,即:横突间椎动脉扭曲和横突孔位置异常。椎动脉扭曲方向呈现多方位,矢状面扭曲较少,而冠状面扭曲较多,其发生分别与椎动脉病变以及颈椎的病变有关,扭曲处血流速度加快。二维彩色多普勒检查往往多注意矢状面上的扭曲而易遗漏其他平面的扭曲;三维超声透明成像克服了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限制,诊断椎动脉扭曲有独到之处,采样的面短,无电离辐射,无创伤,经济方便。

SPECT显像:刘氏报道,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发病期间,有29例(73%)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出现单发或多发射性分布减低区,但CT检查无异常。这是由于颈椎病发病时椎基底动脉受累,动脉扭曲、受压长期影响,造成椎动脉硬化,使其供血的脑组织处于缺血状态,即慢性低灌注状态。SPECT可以发现慢性低灌注状态,此时脑组织密度尚无变化,所以CT等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病变。SPECT检查为无创性检查,方法简单,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对评估脑缺血部位、程度、随访、观察疗效,较其他方法简单,灵敏度较高。

MRA: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MRA检查可有如下表现[8],单侧椎动脉颅外段管腔均匀变细,椎动脉扭曲变形,发生于年龄较大的颈椎退变患者,椎动脉呈波浪式走行。这是由于增生的钩突关节压迫,或因颈椎不稳导致椎间孔位置变化造成的,多发生于下颈段;单侧缺如。鲁氏等报道,17例眩晕病人经手术或DSA证实的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例,其中7例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4例以眩晕为惟一或主要症状,其MRA检查颈动脉狭窄侧后交通动脉显示2 例,狭窄侧颈内动脉颅内段血流信号强度减弱,后交通动脉增粗1例;狭窄侧未显示后交通动脉,同侧大脑后动脉主干增粗、分支增多1例;手术解除狭窄后症状消失或解除。提示即使椎-基底动脉系统未见狭窄,当后循环血液有可能通过后交通动脉转向前循环时,亦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缺血引起眩晕。当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时,颅内脑皮层动脉之间的端端吻合,特别是来自大脑后动脉与大脑前、中动脉的端端吻合,最终也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代偿性供血不足。但MRA为重建影像,影像质量与扫描序列、扫描条件、血管走行等密切相关,对局部微小部位的狭窄或非闭塞性病变诊断率低。

DSA检查:DSA检查是诊断血管病的金标准,可清楚地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狭窄程度,对局限性狭窄有单侧缺如的诊断优于MRA,对椎动脉压迫来源较易做出诊断,检查中可变换体位,缺点为有创检查,操作复杂,费用高,存在造影剂不良反应及用量的限制。

参考文献

1钮红音,李静.颈椎病伴眩晕8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南通医学院学报,2004,24(4):423-425

2 杨世凤,隋晓峰.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检查.黑龙江医学,2006,30(1):53-54

3 杨艳微,叶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15

湿陷土路基基底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篇3

1 重锤夯实法

重锤夯实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湿陷土地基的承载能力, 让重锤在某一高度自由下降, 撞击地基土层, 从而使地基达到迅速固结的目的。所用重锤重量一般为100~500kN, 从一定高度落下的重锤对所处理的地基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 特别是对深层地基的作用力, 使土结构的孔隙减少, 达到某种稳定的状态, 进而加固地基, 达到压密、挤密的目的, 同时, 还能够克服地基沉降的缺点。

1.1 试验段设计类型

K120+640~K120+840段为Ⅰ级非自重湿陷土, 黄土层厚度为1.0m, 清表后用25KJ的冲击压实机对基底进行压实, 其压实度达到93%以上。K121+000~K121+200段为Ⅰ级非自重湿陷土, 黄土层厚度为1.6m, 清表后基底采用重锤夯实, 单点夯击可采用800kN·m的力矩。

1.2 路段选择及施工要求

试验段落为湿陷性黄土, 厚度为1.3~1.6 m。通过试验段总结夯锤质量、夯击次数、夯锤落距、夯点间距、夯击遍数、夯降量、压实度的关系, 选取合理的机械配置和质量控制方案。

对粘性土地基以静力触探、荷载试验为主;对砂性土和碎石土地基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荷载试验为主。试验段桩号为k121+000~k121+200, 长度为200 m, 平均处理宽度为42.1 m, 面积为8 420m2。夯点布置采用矩形布置, 夯点间距为4m;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第一遍1号为主夯点, 第二遍2号为副夯点, 按规定间距在各主夯点位的中间穿插进行。第三、四遍满夯时彼此搭接1/4夯锤直径。其他夯锤应根据重量和设计夯击能量分别计算落距, 其参数及夯锤落距如表1所示。

1.3 单点夯击次数与夯沉量的控制

通常情况下单点夯击次数的控制按照下列标准进行:

1) 单点夯击次数一般按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来计算, 一般不大于50mm;

2)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的现象。

夯击遍数以不出现“翻浆”或“橡皮土”为宜。施工中, 夯击过程分为主夯阶段和副夯阶段, 其中主夯阶段的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如图1所示 (该数据为主夯点平均值) , 副夯阶段的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如图2所示 (该数据为副夯点平均值) 。

1.4 试验总结

1) 施工后, 综合分析沉量记录, 然后做出初步的评价, 进行总结;

2) 确定单点的夯击次数, 主夯为6~7击, 副夯为5~6击, 并能满足设计要求;

3) 同时, 配合业主组织专业部门进行荷载板试验, 检测路基加固效果, 检验点的数量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4) 湿陷性黄土经强夯处理后, 地基强度得到了提高、土体孔隙得到挤密、湿陷性得到消除。

2 冲击碾压法

冲击碾压试验段选取在K120+640~K120+840段, 共200 m。冲击碾压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与路堤是地基处理与路基加固技术的一种创新。其要点是采用高能量冲击碾压机, 在地基或路基上进行冲击碾压的连续作业, 随着冲击碾压遍数的增加, 使冲碾土层由上至下碾压密实, 形成人工加固层, 满足地基的设计承载力与稳定性要求。

2.1 冲击碾压的施工方法

1) 双轮冲击压路机的冲击轮宽度为0.9 m, 两轮隙宽度为1.16m, 双轮外边缘的宽度为2.96m, 冲碾1次的计算碾压宽度为2m, 经过一次轮宽碾压, 冲碾1个来回后, 计算碾压宽度为4m。地基冲压的试验遍数一般不小于20遍, 冲击碾压起始冲击遍数为5遍, 碾压速度应控制在9km/h。在测点位置检测沉降量、压实度, 取平均值做为沉降量。

2) 每进行5遍冲击碾压按上述检测指标和频率检测一次碾压效果, 埋设观测点标志及冲击前观测沉降标志的标高, 并做好记录。

3) 冲击碾压前, 要及时对地基适量洒水, 使水份充分渗透, 达到适宜的含水量, 然后进行冲击碾压。选用25KJ三边形冲击式压路机冲击碾压, 冲击碾压行走速度为10~12km/h。

4) 冲压时从边坡坡脚的一侧开始, 顺 (逆) 时针行驶, 以冲压面中心线为轴进行转圈, 从路基的一侧向另一侧转圈冲碾, 冲碾顺序应符合“先两边, 后中间”的规律, 当轮迹覆盖整个路基表面为冲碾一遍。排压遍数和沉降量由试验段确定, 一般不少于20遍, 冲击碾压施工时, 施工场地宽度 (>34.5 m) 应大于冲击压路机转弯半径 (≤7 000mm) 的4倍, 以道路中心线为对称轴将场地分成两半, 压实的行驶路线如图3所示。

5) 冲击碾压约20遍, 经平地机大致整平后再进行冲击碾压。冲击碾压次数要根据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和沉降量来控制, 现场施工时以冲击轮轮迹高差小于15mm的标准控制冲击碾压次数。冲击碾压时应均匀碾压。相邻两段冲击碾压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5m。距离桥涵结构物10m以内或暗涵顶的填土高度小于3 m时, 不得进行冲击, 应起升冲击轮驶过。当冲击碾压路段横向距民房20 m时, 应减少冲击遍数, 以冲击碾压不低于15遍为宜, 且冲击工作应安排在8:00~18:00较好。冲压后原地面的压实度不应低于93%。

6) 冲压过程中要按照规范要求随时进行碾压层厚、沉降量和压实度的检测, 冲击碾压检测项目如表2所示。其中, 压实度检测点竖向位置为表面下100cm, 检测时间为每冲压5遍, 按照设计文件要求冲击碾压不少于20遍, 当冲击碾压达到20遍时, 分别对路基测试点进行沉降量和压实度的检测, 若符合设计要求, 则冲击碾压结束;施工中若出现“弹簧”现象, 可暂停施工, 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后才可继续施工。

7) 冲碾结束, 用平地机整平施工冲碾路段, 然后采用振动压路机将路基表面碾压密实, 若表面土干燥, 应适量洒水, 以保证压实效果。通过试验段总结冲击碾压遍数、沉降量、压实度的关系, 以选取合适的机械配备和质量控制方案。

2.2 使用冲击碾压应注意的技术要点

1) 选用25KJ三边形双轮冲击压路机。其双轮静重为12t, 最佳行驶速度为12km/h, 对地面产生集中冲击力为200~250t, 等于1 111~1 543KPa。

2) 正确使用冲击碾压施工工艺。对于双轮冲击压路机应按通过两次为一遍, 压实宽度4m为计算单元。单轮冲击压路机以通过一次的轮宽为压实计算单位。

3) 正确理解冲击碾压有较宽含水量的范围。由于冲击压路机具有高能量的压实功能, 相当于超重型击实标准的击实功, 达到重型压实度的含水量仅在小于最佳含水量范围内扩大, 其大于最佳含水量的范围不会扩大。一般情况下, 当细粒土含量≥50%时, 冲击碾压时土的含水量 (ω) 范围为ωopt-4%≤ω≤ωopt+2%。

4) 当涵洞附近需进行冲击碾压时, 先进行冲击碾压后再进行涵洞施工, 冲击碾压的水平安全距离如表3所示。

5) 合理选用沉降检测方法。沉降检测应采用长为6cm的铁钉系红布条 (或定木桩) 作明确标记, 在断面上应从中心位置开始间隔10 m布置, 准确定点。平地机刮平时应注意保护带有红布条铁钉的检测点, 距检测点20cm范围内不得扰动。

3 结语

在湿陷土路基的基底处理施工中采用冲击碾压及重锤夯击法, 分别在不同的路段进行施工处理, 采用重锤夯实处理的允许偏差值为±150mm。满夯加固时, 夯点布置应满足搭接面积不小于1/4, 能够确保单夯击的能量符合设计要求。夯击加固后地基承载力和加固深度符合设计要求, 在冲击施工场地能有效地避免构造物受到损伤。通过在干燥表面适量洒水, 减少表面粉尘, 通过调整车辆转弯的转弯路线来控制冲击凸轮的落点, 减少波浪现象的发生。试验表明运用该技术对特殊路基基底进行相应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 该技术方法在相似路段的施工中也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摘要: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基底在受到水份侵蚀或外力作用时易产生变形的特点, 选择湿陷性等级较低的路段, 分别采用加冲击碾压和重锤夯实的施工方法进行深层处理, 从施工技术方法、注意事项路段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结果表明:该技术在特殊路基基底施工处理方面取得较好的施工效果, 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湿陷土,重锤夯实,冲击碾压,路基基底

参考文献

[1]曹沂海.冲击碾压技术在公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 2007 (1) :26-28.

[2]杜书瑞.浅析公路冲击碾压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1) :219.

[3]黄春海.冲击碾压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通科技与经济, 2009 (4) :72-74.

[4]丁剑敏.冲击压路机在土石混填路堤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 2009 (3) :169-171.

[5]张清涛, 吕彬击碾压技术在河南许禹高速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20) :205-206.

[6]侯佳泰.公路软土地基处理相关技术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2, 14 (3) :56-59.

[7]李金云, 张爱卿, 刘大刚.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中应用[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2, 14 (6) :73-75.

基底节区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篇4

关键词 基底节区脑出血 立体定向手术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38例,女20例,年龄38~71岁,平均56岁。全部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史24例,冠心病史14例。发病至手术时间4~24 小时,平均14 小时。

临床表现:58例均以头痛、呕吐、意识不清起病。不同程度四肢瘫6例,偏瘫52例。去脑强直4例。呼吸不规律12例。体温高于39℃ 18例,应激性消化道出血15例。意识状况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判定,6~8分8例,9~10分16例,11~12分22例,12~15分12例。入院时58例血压均高于正常(160~200)/(105~130) mmHg。

辅助检查:58例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基底节出血。出血位于左侧30例,右侧28例。中线结构向血肿对侧移位0.5~1.0cm 32例。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基底节血肿量为25.5~56 ml。

手术方法:局麻或全麻后安装ASA 60型立体定向仪基架,参照术前头部CT显示血肿部位做2.0 mm CT薄扫,选择血肿最大横截面的中心为靶点,测定靶点的X、Y、Z三维坐标值根据血肿部位。局麻下手术48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10例。在定向系统引导下,选择避开重要功能区、距靶点最近处作为入颅点。头皮做3.0 cm直切口,电凝切开肌肉,颅骨钻孔扩至直径1.0 cm。“+”形切开硬脑膜,将前端有多个侧孔内径为2.0 mm硅胶管套入导向针,在定向系统引导下缓慢导入血肿内,拔除导向针,此时多有陈旧血流出或滴出。如无陈旧血外流,用2 ml注射器缓慢抽吸,陈旧血外流后用吸出等量生理盐水加尿激酶5 000~10 000U缓慢冲洗血肿腔,冲洗液变淡后留置置入管,将置入管远端固定于切口处头皮上,缝合头皮包扎。如有颅内压急骤增高,可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根据置入管引流出的陈旧血量,可经置入管每2~4小时将尿激酶10 000~20 000 U用引流量的同等量生理盐水溶解后注入血肿腔,反复冲洗。当复查头部CT见基底节血肿减少至出血量的1/2时,可将尿激酶10000~20 000 U溶于1~2 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闭管保留2 ~4小时后开放引流管引流4~6小时,每4~6小时重复1次。术后除常规应用脱水、神经细胞活化剂及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治疗外,如考虑昏迷时间较长者给予气管切开,鼻饲流质饮食,积极预防肺内感染和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对术后高热患者可行亚低温治疗,体温控制在35℃。术后追踪复查头部CT,当残留血肿基本排空、脑室形态正常时,可拔除引流管。

结 果

58例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60~120分钟,平均80分钟。术后住院时间12~25天,平均16天。术后死亡9例,存活49例。随防6个月~1年,平均10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2]:评定Ⅰ级4例,Ⅱ级17例,Ⅲ级19例,Ⅳ级5例,Ⅴ级4例。术后死亡9例,分别因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脑干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于术后5~10天死亡。本组存活49例中术后经盐水尿激酶溶液冲洗引流1天,血肿全部清除7例,3天被全部清除36例,5天被全部清除7例,7天全部清除8例。

讨 论

基底节区出血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优点:基底节区脑位于脑深部,一般情况下多主张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开展和应用,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具有清除较彻底,止血可靠等优点,但基底节出血则不是其手术治疗的适应证[1]。CT概测定位,应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难以准确置入深部血肿内。自Backlund[2]提出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次全清除高血压脑出血后,CT引导立体定向手术被认为是降低脑出血残死率的有效方法[3],特别是对深部脑出血有着保守治疗和开颅手术难以达到的效果。本组58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于血肿内内置管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存活49例(69.4%),死亡9例(30.6%)。术后存活病例经6~12个月随访,Ⅰ级4例,Ⅱ级17例,Ⅲ级19例,Ⅳ级5例,Ⅴ级4例,表明立体定向手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是一种定位精确、微创安全、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其优点是;①对脑深部和重要功能区血肿可以做到定位准确,最短手术路径,准确达到靶点,避免了开颅手术对深部重要结构损伤及术后脑水肿的发生;②适用于任何年龄,特别是全身综合情况差及高龄患者。③手术时间短,出血少,24小时血肿清除率较高,术后血肿腔内尿激酶灌注可促进残余血肿的液化溶解引出,降低了脑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损伤。

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立体定向手术的适应证: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目的在于抢救生命,降低继发性脑损伤,提高生存质量。我们体会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是:①基底节区血肿量≥15ml,如脑内血肿量较多且已发生天幕疝或枕骨大孔疝者不适于此术式;②GCS 计分7~12分,中线结构移位≤1.0cm;③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侧脑室、第三脑积血轻度扩张,积血密度CT值低于80Hu(提示脑室内积血为液态),可在行基底节血肿腔置管引流术的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

参考文献

1 宫杰,见文成,朱树干,等.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9,(11):515~516

2 刘宗惠,李士月,田增民,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 10, (3): 159~161

基底施工 篇5

关键词:路基基底,土工格室,膨胀土

1 工程概况

新建铁路云桂 ( 昆明—南宁) 广西段站前工程YGZQ-3 标段, 位于广西田东县至田阳县之间, 起讫里程为DK138 + 000 和DK174 + 800, 线路长36. 35 km。标段内路基总长18. 32 km, 其中6. 7 km为5 m ~ 8 m高填方路基, 均位于百色膨胀土集中地区, 膨胀土对路基施工质量影响较大。

2 地质特点

本标段施工路基地质表层为软土、松软土, 厚度为1 m ~ 4 m;次表层为中度膨胀土, 厚度为2 m ~ 7 m; 向下依次为强风化和弱风化的泥岩夹泥质砂岩。地下水埋深1 m ~ 3 m, 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

膨胀土为高液限粘土, 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特性, 体积变化较大。由于膨胀土中0. 002 mm的胶体颗粒比重较大, 一般20% 以上, 故粘性很高。膨胀土主要指标为液限和塑性指数, 液限 ωL> 40% , 塑性指数IP> 17, 大多在22 ~ 35 之间, 自由膨胀率65% 以上。本标膨胀土的物理性能指标见表1。

膨胀土一般强度较高, 压缩性低, 易被误认为是较好地基土, 但填筑后对铁路危害较大, 其变形破坏具有多次反复性, 膨胀土地区的铁路路基常常大段出现大幅度的随季节变化的波浪变形, 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3 路基基底处理工艺比选

鉴于本标段路基填筑高度大、膨胀土特殊土质、工期要求紧、环境制约等多种因素影响, 需认真研究确定基底处理工艺, 以便对处理膨胀土问题有很好的适应性。

路基基底处理常见的几种主要工艺: 基底换填、土工格栅加碎石垫层、水泥搅拌桩等。工艺对比见表2。

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较为复杂, 喷浆质量较难控制, 桩体为隐蔽控制, 施工质量检查相对困难, 工期要求较长, 一般不采用;基底换填施工较为简便、见效快, 但只是用于低填方地段, 在配合土工格栅垫层的情况下, 基底承载力提升较高, 但当路堤高度大于5 m时, 效果甚微, 无法保证路基稳定性, 若采用更高强度的土工材料可进行有效的改善。

基于上述考虑, 结合膨胀土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 采用基底换填2 m深AB组、上层铺设一层高强土工格室 ( 高度10 cm, 网格间距25 cm × 25 cm) + 铺设0. 05 m中粗砂+ 复合防排水板+0. 05 m中粗砂施工工艺方法对基底进行处理。

4 基底处理施工工艺

土工格室是一种由高分子聚合物经强力焊接而成的三维网状结构, 立体网状格室中可填充砂、石、土等材料, 形成扁平蜂窝状立体结构。

土工格室聚合物片材较厚 ( 1 mm以上) , 并具有一定高度 ( 10 cm) , 加上经强力焊接, 能够和格室中填料共同形成强度、刚度很大的立体板状结构, 可以承受上部结构的竖向力作用, 有效保证路基稳定性。

另外, 土工格室施工方便, 可自由伸缩, 能够缩叠起来运输, 使用时张开, 填料填充简单, 取材广泛。土工格室力学性能指标见表3。

基底处理施工工序为: 清表→换填→地面平整→铺设0. 05 m中粗砂→铺设复合防排水板→铺设0. 05 m中粗砂→铺设高强土工格室→路基填筑。基底处理施工示意图见图1。

4. 1 清表、换填

换填前将地表杂物、树根清理干净, 然后进行基坑开挖, 开挖完成后对尺寸、基底承载力进行检验, 合格后进行填筑AB组填料。

压实采用25 t压路机静压1 次, 弱振1 次, 强振3 次, 静压1 次的方法, 压实合格满足K30≥150 MPa /m, 压实系数K≥0. 92。

4. 2 地面平整、铺设中粗砂和复合防排水板

基底换填完成后, 对顶面进行平整, 检查平整度不大于15 mm, 人工铺设0.05 m中粗砂, 保证铺设均匀, 然后铺设一层复合防排水板。复合防排水板由一层两布一膜土工布+高导水率塑料网芯+一层土工布构成, 幅宽2.5 m。复合防排水板施工前应做好临时排水系统及路堤坡脚处的C25混凝土封闭。铺设时土工膜一面朝上, 按横断面方向顺序铺设, 并进行必要的搭接, 一般接头处搭接30 cm, 两幅间搭接50 cm。应顺基坑或坡面的下坡方向搭接, 以避免隆起, 相邻幅间每间隔1.5 m用胶带进行固定。如果有风现场要用砂袋或轮胎等合适材料进行覆盖。复合防排水板铺设至C25混凝土封闭顶坡脚位置。搭接方法见图2。

复合防排水板铺设完成后, 立即进行C20 无砂混凝土基础施工, 然后人工在复合防排水板上铺设0. 05 m中粗砂, 施工时要保证铺设均匀且不能损坏复合防排水板。

4. 3 土工格室施工

1) 土工格室检查: 土工格室进场后进行张拉检查, 使格室处于张力状态, 观察是否有松弛感。2) 打设固定楔子: 按照设计要求和土工格室的铆距长度为500 mm, 在土工格室铺设始端, 将竹楔或木楔打入路基 ( 通常起始点每件10 个) , 要求楔子露出部分不高于格室高度, 视土工格室面积可加密中间锚固楔子数量 ( 见图3) 。3) 挂设土工格室: 将土工格室按照横铺的方式挂设在先期打设的楔子上, 要求铺设时保持水平, 长度、宽度按设计要求布置。4) 土工格室之间连接: 土工格室未张拉前, 采用绑扎方式连接土工格室。5) 土工格室张拉: 采用人工或机具对土工格室张拉, 至规定尺寸, 张拉结束后用U型钉或楔子固定, 准备填土。6) 填土:先检查格室有无破损, 无破损, 土工格室铺设2 d内进行填土。沿张拉方向从格室的始端进行填土, 填至剩余三层土工格室, 连接其他土工格室再填土, 重复至需铺设的设计长度。7) 注意每次张拉, 纵向土工格室连接不宜超过三张, 否则容易造成张拉困难及布置不精确问题; 填土时, 保证土工格室位于同一平面, 可借用加重楔子固定格室。

4. 4 土工格室施工注意事项

1) 格室与格室之间保证连接完全、成片, 以形成一个整体。2) 土工格室必须采用黑色包皮包装进行运输、储蓄堆放, 必须避免阳光暴晒, 远离高温源。3) 土工格室铺设时, 使长幅顺线路横断面方向, 要求受力方向接头处强度充足, 避免造成整幅强度降低。4) 填土厚度小于60 cm时, 施工机械不得在上面行走, 采用人工小型机械夯实。5) 施工过程中要保证土工格室不破损, 否则更换后再施工。

5 结语

在本标段中膨胀土路基基底处理施工过程中, 通过对中膨胀泥岩的特性分析, 结合土工格室的施工工艺, 总结出一套符合当地地质的换填配合土工格室垫层施工的综合施工技术, 有效的保障了路基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为后续类似的路基施工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岳晓双, 刘东明.高强土工格室的施工原理及施工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34) :88.

[2]刘兴福.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土工格室施工技术总结[J].科技信息, 2008 (11) :96-98.

[3]付志前, 姜平.土工格室加筋垫层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J].建筑技术, 2005 (3) :167-169.

[4]余雷.土工格栅在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铁道经济研究, 2012 (3) :211-213.

基底施工 篇6

关键词:高含水率,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技术

西商高速公路LJ-5标工程位于陕西省中部, 大部分地区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 表层为黄土覆盖层, 其厚度一般为30-200m, 这类土中有众多孔隙, 土的颗粒成分以粉粘土占大多数。这类土一般呈黄色或者褐黄色, 含有大量的碳酸盐和氯化物等可溶盐类, 且能保持直立的天然边坡。

1 高含水率湿陷性黄土特征及其危害

湿陷性黄土压缩性偏高, 强度一般较低, 在土体自重应力或者自重应力和外部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 受水侵浸后, 强度会快速降低, 当土体中残余的结构强度不足以抵抗土体中的结构应力时, 上体结构迅速被破坏, 并且发生明显的附加下沉。

黄土湿陷性的有无、强弱, 常按某一给定压力下土体浸水后的湿陷系数δs值来衡量, 而湿陷系数可以通过室内压缩试验, 按下式确定:

式中:h0为土样原始高度;hp为土样在试验时加水浸湿, 下沉稳定后的高度。

在黄土湿陷性表现中, 黄土中的溶质浓度对崩溃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 黄土土骨架的崩溃现象是一种复杂的过程, 它削弱了土结构的联结, 破坏了土团聚体, 从而使土的变形强度发生很大变化。

本标段路线原土层为典型的高含水率湿陷性黄土, 它受水浸湿破坏又具有不确定性, 这就严重影响着公路营运期的行车舒适和安全, 降低了公路的使用品质和寿命。

2 高含水率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危害问题经过很多国内外工程人员和学者研究, 方法很多,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 (1) 穿越湿陷性土层的桩基础; (2) 对地基土进行改良或者加固处理。而目前的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路基基底处理措施主要有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 深层搅拌桩法、振冲碎石桩法、冲击压实法等。

2.1 本标段路基工程基本情况

本标段工程建设地形地貌由地低向高, 且地下水位较高, 路基基底黄土含水率高, 局部可达达25%, 蓝田立交区E匝道终点距灞河仅几十米, 在清表施工中就已经严重冒水, 湿陷性黄土厚度越靠近大里程越厚。以上这些现场情况使得湿陷性黄土路基基底处理深度和强度很难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 因此必须寻找经济实用而且有效的路基基底处理措施。

2.2 基底处理方案

按照设计方案和西商管理处的变更图纸要求,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 本标段决定采用四种方法:强夯法, 灰土垫层法, 灰土桩挤密实法, 冲击压实法。针对高含水率湿陷性黄土, 以上各种方法实施前, 都需做好防水、排水工作, 减少黄土层中的水分, 可以明显降低土层湿陷性。目前高速公路基底防排水措施主要采用复合土工布加隔水层, 效果良好, 工艺成熟, 本文不做重点描述。

2.2.1 强夯法

强夯法也称为动力固结法, 通过重锤的自由落下, 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 它借助夯锤自由下落的强大冲击力和所产生的冲击波反复夯压地基土, 将夯面以下一定深度内的土层夯压密实, 它可以使深层土体产生冲切变形, 从而达到动力密实的目的, 可以消除较深层黄土的湿陷性及提高地基承载力。

本标段有约3公里路基采用强夯方案处理路基基底, 加固速度快, 效果好, 投资省。

但是, 这种方案施工时, 因全线湿陷性黄土含水量差异较大, 导致局部处理效果不佳, 出现橡皮土情况;在施工期间受薛堡沟, 樊家沟, 魏家沟, 白马河沟等较深沟壑影响, 机械运输受极大制约;由于全线分部较多的临近村落, 而强夯施工时产生的噪声和震感等, 对工程进度和公司形象方面有较大负面影响。受以上几点现场情况制约, 强夯法不允许全部采用。

2.2.2 灰土垫层法

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出或者挖至预计的深度, 然后以素土回填夯实。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 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 可以使地基的自重湿陷性表现不出来。这种方法施工简易, 工程质量、进度和经济效果显著, 是一种常用的基底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 经这种方法处理的灰土垫层的路基地基承载力经过施工测量可达到300kpa且具有良好的均匀性。

本标段由薛堡沟大桥桥尾至魏家沟大桥桥头之间及齐王庙挖方段路基广泛采用, 填补了附近村落密集, 较深沟壑过多等强夯不易施工的缺点, 施工后经测量极大地减少了地基的总湿陷量。

灰土垫层法在施工中, 也有较大的弊端。首先, 做垫层的灰土是利用挖出的粘性土做土料, 原土含水量平均高达22%, 很难筛分出最佳含水量状态下的土, 翻拌晾晒又较耽误工期且成本增大;其次, 在施工中由于全线工程灰土用量较大, 当地地材涨价, 灰质量要求又较高, 加之雨季来临, 等待灰料进场和拌合中灰剂量掌握等因素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这几点使得灰土垫层法具有较大的限制性。

2.2.3 灰土桩挤密实法

灰土桩挤密法是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打入钢套管, 或者振动沉管或炸药炸扩等方法在土中形成桩孔, 然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灰土并夯实而成。在成孔和夯实过程中, 原来处于桩孔部位的土全部挤入周围土层中, 使距桩周一定距离内的天然土得到挤密, 从而消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并提高承载力。灰土挤密桩在含水量较高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应用比较广泛, 具有施工简便, 快捷, 无振动, 低噪音等特点。

本标段在五里头, 白马河桥西等几处黄土层厚度超过7m的地段路基基底采用, 且在全线大部分桥梁、通道、涵洞等台背采用, 黄土地基基底承载力施工后检测均能达到设计要求。

然而这种方案在施工时, 图纸下达后桩长度、间距等是没随意性的, 由于个别路段黄土层较浅, 下面卵石土又很难打入;全线结构物有30多处, 台背施工中机械有限, 来回调运机械困难, 加之灰料紧张, 很难快速展开, 提高进度。因而灰土桩处理方案也受到了制约。

2.2.4 冲击压实

冲击式压路机在土石方压实作业中, 突破了传统的碾压方式, 当其一角立于地面, 向前碾压时, 产生巨大的冲击波, 由于碾边顺序连续冲击地面, 可以使得土体碾压均匀密实。该机械以每小时9-12km/h的行驶速度碾压作业, 即冲击碾压每秒钟冲击地面2次, 相当于低频大振幅冲击压实土体, 并周期性的冲击地面, 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向地下传播, 其压实度可以随碾压变数递增。压实机的高能量可对黄土作深层压实, 从而降低土的渗透性, 为分层碾压或填方材料提供坚实的基础。结合综合排水措施, 达到降低黄土湿陷性, 最大限度的降低路基施工后的沉降, 提高黄土路基路面的整体强度。

但这种措施处理深度较浅, 仅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埋深小于1.0m地段, 而本标段湿陷性黄土深度大都在4m以上, 故适用性不强。

3 高含水率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应用技术

综合上述方案施工时要综合利用这几种高含水率湿陷性黄土路基基底处理措施, 因时因地制宜, 在设计和变更图纸的允许范围内,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工期要求、地材、天气气候等多种因素, 综合考虑灵活机动选择方案。我们决定主要采用强夯法, 以灰土垫层法和灰土桩法辅助, 个别湿陷性黄土埋深浅的地方, 采取冲击压实法。并对这几种处理措施在技术应用方面, 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3.1 强夯法施工技术

按照设计要求:

采用10t重的夯锤, 夯距4m, 落距根据设计夯能确定。先采用单点强夯, 点位采用梅花形布置, 单点强夯6次, 最后两击沉降量不超过5cm, 点夯结构后采用满夯, 经实际施工测量, 沉降量均达到设计要求。

应用过程中, 首先, 应鉴定上报湿陷性黄土的类别、等级以及场地因素, 因为强夯的夯击能量, 夯点布置, 夯击深度, 夯击次数和遍数因场地而异, 土的含水量、孔隙比以及夯击的单位面积夯击能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设计单位不可能对每处点都进行参数设计, 所以鉴定上报黄土土体情况, 确定是否采用强夯施工方案是重要的;其次, 由于强夯影响深度内土的含水量差异, 会导致局部处理效果不佳, 对于此种情况必须采取土的增湿或者减湿措施, 以免出现橡皮土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应立即停止夯击, 当晾晒一定时间后, 在夯击坑内加入碎石类的粗骨料, 继续夯击;第三, 强夯处理过的黄土地基在抗水性、动力特性与减震性能等方面不好, 必须同时采取防水及排水措施, 还要严格控制处理土层中的含水量, 否则将发生工程事故;第四, 施工中在控制关键工序上严把质量关, 在根据设计划分的等级, 严格把握落距、夯距、夯击次数等, 并测量最后两遍沉降量, 控制在5cm内, 不合格的继续夯实;第五, 强夯结束后, 检测重点是判定他的有效加固深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因为有效加固深度的第一标准应是消除湿陷性, 也就是δs<0.015作为判别指标, 所以检测手段应采用探井取土而不扰动式样进行检测。当这一指标达到要求, 路基基底承载力要求也可以满足。

在强夯施工中, 在安全和环保方面应着重注意一下几点: (1) 由于强夯施工会带有大量的噪音和震感, 所以施工时间尽量安排在不打扰附近居民休息的时候; (2) 必要时观察附近结构物的布置及强度情况, 发现有不良现象要及时联系有关部门采取补救措施, 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3) 在现场操作方面, 注意检查挂钩的强度, 桅杆在断钩高度处的缓冲措施, 以及驾驶员前挡玻璃的完好性, 工人必须佩戴安全帽和必要的安全装备; (4) 施工期间避免车辆或者人员经过, 并且设置警示牌。

3.2 灰土垫层法施工技术

灰土垫层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地基土的含水量, 对于含水量较大, 或者曾局部基坑进水这,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晾晒等, 严格控制灰土的最佳含水量, 对接近最佳含水量时, 宁小勿大, 偏大时土体强度则明显下降, 变形明显增大;其次, 垫层处理的宽度要达到规范要求, 使碾压设备能充分碾压到位;第三, 要严格把握质量关, 设计灰土垫层厚度为每层20cm, 实际施工要把虚铺厚度把握在22-25cm内, 并逐层检测压实度, 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

在环保方面要求较高, 按设计要求, 灰土需现场摊铺后用路拌机现场拌和灰土, 所以尽量避免风大时施工, 避免造成白灰飞扬, 污染环境。

3.3 灰土桩挤密法施工技术

施工前放线, 要对宽度, 中心线等经行检测并预留夯实的下沉余量, 以便在成桩后拍打底夯预沉量;第二, 待作业面检验后, 可以定桩位及中心线, 检查无误后流水作业, 按单元划分大的施工段依次施工;第三, 要保证桩的孔径大小和垂直度, 并及时夯填灰土。

灰土挤密桩主要是通过三种作用加固地基:

3.3.1 挤密作用, 挤密桩是成孔过程中横向加密土层, 施工成孔套管打入黄土层时, 桩管周围地基土受水平挤压作用, 从而管周围内的土在水平各个方向产生位移, 减少孔隙率, 增加密实度, 部分或者全部消除湿陷性。

这就要求在打孔过程中桩径, 桩长, 桩距须满足设计要求, 才能有效挤、均匀的挤密桩间土, 使处理范围内的湿陷性黄土更好的修成一个整体, 不留局部缺憾。

3.3.2 置换作用, 在挤密桩成桩后, 由于桩的变形模量远大于桩间土的变形模量, 在挤密桩与地基土的共同作用下, 刚度较大的桩受到较大的附加应力, 消除了持力层内大量的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的不利因素。

在灰土桩施工中, 原土层中的土体不需出渣, 就是这个原理, 在施工中按单元划分大的施工段依次施工, 成片处理可以更好的起到置换加固的作用。

3.3.3 化学作用, 在灰土桩钙化过程中, 吸收周围土体的水分而膨胀, 对周围土体产生进一步的挤密作用, 在生石灰吸水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中发热作用使得土体部分水份蒸发, 加速土体的固结过程, 因而提高了复核地基承载力。

这就要求灰土桩在灰土拌合, 回填灰土的质量和压实度三个方面需加强控制, 这样才能使化学加固作用起到更好的效果。

灰土挤密桩工艺要求较严格, 综上所述, 桩身质量方面重点把握成桩桩径、桩长、间距和灰土桩回填灰土质量和压实度, 环保方面仍要严格控制拌和灰土与施工过程中的灰料污染问题。

3.4 冲击压实法施工技术

在本标段, 个别黄土深厚较浅的地段, 采取冲击压实施工措施, 获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同时也填补了如上几种主要方案的缺点, 冲击压实施工措施在细节方面很简单, 只要把握好碾压机械的速度和保证碾压范围, 就会收获良好的效果。

这种方法在安全方面应重点注意, 含水量大容易陷车、路基边缘地段施工要仔细处理, 还要注意行车干扰等问题, 不要因为冲击压实机械行驶速度慢而放松警惕。

处理高含水率湿陷性黄土路基基底的方法还有很多, 上述几种路基基底处理的施工措施, 是在综合考虑工程质量、进度、工期、安全、成本等众多因素后选择的, 在西商5标路基工程路基基底处理中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不管采用何种措施, 只要有严密的质量、安全控制手段, 都可以经济而有效的处理好高含水率湿陷性黄土路基基底。对于高含水率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选择问题既要十分重视, 又不能过于保守, 合理选用处理措施, 对于加快建设速度, 降低工程造价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常见柔性基底薄膜性能探讨 篇7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光电子产品向着柔性化、超薄化方向发展。如, 柔性基底透明导电薄膜 (TCO) , 这种电子薄膜可用作半导体单片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和微片电路等, 具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能, 透光率高, 导电性好, 是目前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 笔者对几种柔性基底薄膜的性能特点和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 以期对同行有所参考。

一、柔性基底ITO薄膜

柔性基底ITO薄膜是以有机材料为衬底制成的透明导电薄膜。该有机材料必须有90%以上的透光率, 有一定的耐温性 (耐温点高于120℃) , 放气率低、张力强度好, 最重要的是要和薄膜有很好的结合力。一般常用的材料有聚乙烯对苯二甲酯 (PET) 、聚酰亚胺 (PI) 。这两类材料有很大优势, 耐温点超过200℃, 高温时性质也比较稳定;透明度好, 耐损伤性、耐刻蚀性、耐碱性好, 材料表面形状好且无针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其与衬底附着能力很好, 可完成大面积均匀镀膜, 而且成本不高。

在ITO薄膜中, PET衬底最具优势, 其软化点为235℃, 放气速度低, 除广泛用于电线电缆的包绕材料, 制作录音磁带、录像磁带、计算机带、电影胶片、X光片等传统领域外, 还普遍用作磁控溅射制备汽车贴膜、透明导电薄膜的基膜使用。

用有机材料做衬底镀膜和用光学玻璃做衬底镀膜区别很大。在PET衬底上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柔性ITO薄膜时, 射频功率、氧气浓度和衬底温度等参数对薄膜性能都会产生影响。薄膜与有机衬底的结合力不像与玻璃衬底的结合力那么强, 当PET表面温度比较低时, 薄膜和衬底的附着力更差, 薄膜容易脱落甚至无法成膜;PET衬底在真空环境下容易出现放气现象, 对衬底表面的薄膜沉积有很大影响, 使得柔性基底ITO薄膜的电阻率比玻璃衬底的ITO薄膜电阻率要大。在柔性基底薄膜上直接制备多层膜时, PET衬底薄膜具备很大的价格优势, 但PI衬底薄膜综合性能更好。PI衬底薄膜也具备耐高温、低温、耐辐射和优良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其薄膜表面非常光滑, 没有气泡、针孔和导电杂质;耐温点可达到250℃且可长期使用。

二、柔性基底AZO薄膜

虽然具备低发射率的ITO薄膜应用广泛, 但铟属于稀有金属, 为不可再生资源, 直接影响到ITO薄膜的成本, 因此掺杂氧化锌透明导电薄膜 (AZO) 受到关注。作为与ITO薄膜抗衡的AZO薄膜, 在太阳能电池、平板显示器、气敏元件等相关领域的应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实验证明, 用Zn AI合金靶材,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PI衬底等柔性基底上制出的柔性AZO薄膜, 具有多晶结构, 而且AZO薄膜的电阻率随着氧分压的变化呈不规则变化, 时而增加时而减小, 最后达到稳定值;有时会因为氧分压过大, 薄膜电阻率会进一步增大。制备薄膜过程中的掺杂比例也会对柔性AZO薄膜的结构和性能产生很大影响。而制备的结晶性能最好的柔性AZO薄膜在红外光波段具有较低的透光率和较高的反射率, 可作为低发射率薄膜功能材料使用。

三、柔性基底太阳能电池薄膜

太阳能电池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最具发展前景的资源之一, 但其制备成本高昂, 制备技术复杂, 这成了制约太阳能电池在各领域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因此, 在研究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运行稳定性的同时, 还要致力于开发更经济的太阳能电磁制备技术与工艺。柔性基底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其高转换效率、低成本潜能和多样的应用性而备受关注。

铜铟硒薄膜 (Cu CIS) 是多元化合物半导体光伏材料, 具备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较高的稳定性, 不会发生光诱导衰变。用柔性基底制备CIS具备重量轻、易于大规模展开等特点, 方便运输、安装, 尤其是有利于用CIS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在航空、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实验结果表明, 利用电沉积的方法, 以柠檬酸钠为络合剂, 在不锈钢薄片这种柔性基底上制备出的Cu CIS没有杂相, 比起CIS薄膜, 前者表面光滑、没有明显纹路, 呈多晶状, 颗粒分布也比较均匀。

此外, 柔性导电基底的Ti O2纳晶多孔薄膜也用于太阳能电池。可采用多弧离子镀的方法在PI基底上制备Ti O2或Ti复合多层薄膜。实验证明, 采用多弧离子镀法可以在PI基底上制备出结合力较好、具有多种颜色、红外发射率和方块电阻连续可调的薄膜, 而且在外层Ti O2膜工艺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内层Ti膜厚度的增加, 红外发射率和方块电阻连续减小;在内层Ti膜工艺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外层Ti O2膜厚度的增加, 红外发射率和方块电阻连续增大。

四、柔性基底Mo–Al2O3的金属陶瓷薄膜

高速铁路路基基底岩溶整治技术 篇8

浙赣线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是在既有线基础上改造成客货共线的达200 km/h的高速铁路, 玉山—湖沿区间地段属于岩溶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 (岩溶平原、盆地) , 地貌为剥蚀、溶蚀低丘及冲积阶地, 从物探资料判断岩溶、岩溶水强烈发育, 本段地下水接受相邻地段地下水侧向补给及地表水补给, 向河谷及低洼沟槽内排泄。地下水水位埋深2 m~4 m剥蚀、溶蚀低丘及冲积阶地地貌, 下卧为灰岩, 岩溶强烈发育, 孔隙水、岩溶水发育, 地下水水位埋深1 m~3 m。线路开通后因地质不稳定, 设计采用岩溶注浆加固既有线路基。

2岩溶整治方案设计

本工程路基基底的岩溶整治宽度为新建铁路的路堤 (堑) 路基面和路堤边坡范围, 整治措施主要为注浆加固。此次岩溶整治以综合考虑水的影响、覆盖层厚度和物质组成、地貌和发育程度的岩溶地面塌陷分析评分为依据, 并充分考虑已经塌陷地段、沿线抽取地下水情况和既有线运营情况等。

本段岩溶整治中注浆孔孔间距为5 m, 采用二序法进行施工水泥选用细度模数小于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玻璃选用浓为38 Be′~43 Be′。岩溶整治方案设计简述如下:

1) 对路堑段和H<3 m的路堤段, 在两侧路肩布置两排孔, 见图。

2) 对3 m≤H<5 m的路堤段, 在两侧路肩和坡脚布置四排孔, 见图2。

3) 对H≥5 m的路堤段, 在两侧路肩和边坡中部布置四排孔, 见图3。

4) 对原既有线地段, 在两侧路肩布置两排孔, 见图4。

3岩溶整治施工技术

3.1施工准备

孔移位调整等处理措施, 保证既有线施工和运营的安全。3) 施工之前必须进行注浆试验, 进而确定钻孔机具和钻进方法、注浆压力与注浆量、水灰比、扩散半径等参数。4) 严格限制在岩溶易塌陷区铁路沿线两侧500 m范围内抽取地下水。5) 对注浆机具、浆液组成性质、使用范围、注浆环境等进行严格控制, 特别对胶凝材1) 施工前与管理部门签订安全配合协议, 并设置安全联络员, 和现场保持密切联系。2) 查明地下管线等情况, 采取迁移或钻

3.2 施工机械配套

注浆施工机械配套见表1。

3.3 施工工艺

1) 钻孔放样。首先进行场地平整, 并对平整的地面进行高程、中心测量, 分别在路基的路肩及坡脚处按5 m孔间距布置注浆孔, 钻孔位置、孔深、倾斜角根据设计要求提供钻孔布置表进行放样, 钻孔位置视岩溶发育程度、施工场地等情况, 孔位原则上可在2 m范围内调整, 钻孔倾斜度误差应严格控制在1°以内。

2) 钻孔。施工钻孔工艺要求应满足《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规程》的规定。采用地质钻探成孔, 钻孔终孔直径不得小于91 mm, 钻至设计深度后, 埋入注浆管, 管外孔口段用水泥浆加速凝剂凝固, 待达到强度后, 实施注浆。施工时必须采取“探灌”结合的措施, 应有不少于30%的孔作为“探灌”孔, 钻孔应该作岩芯鉴定并做好记录, 根据钻孔情况和压浆情况调整岩溶整治范围和深度。

3) 注浆。a.采用孔口封堵全孔压力注浆, 灌浆泵和孔口均应安设压力表, 压力表与管路之间应设有隔离装置, 注浆管路应保证浆液流动畅通, 要求其承受能力的压力不小于450, 使用压力表宜在压力表最大标准的1/4~1/3。除路堤人工填土部分不予注浆外, 其余部分注浆量根据岩溶形态、形成机理、发育程度等情况按0.6 m3/m~1.2 m3/m计。b.注浆结束标准:在压力表不小于0.2 MPa时, 20 min 持续注浆量小于1 L/min或10 min持续注浆量小于0.4 L/min。c.注浆过程中, 注意控制压力并加强巡视, 避免污染环境 (如水源、农田、道碴) , 发现异常情况, 应立即采用相应措施。

3.4 质量控制及效果检查

3.4.1 质量控制

1) 开孔竖直度控制。钻孔偏差不得大于2%, 在钻孔过程中土层和岩溶发育破碎带应采用跟管干钻。钻至岩层后可采用饱和水钻进, 水源困难地段可采用风压干钻, 严禁使用泥浆钻、大水冲水钻进。钻孔过程中要详细记录芯样情况, 检查确认岩面成分、岩土分界位置、钻孔深度和钻孔条件。

2) 注浆方式选择。对路堑地段和深度小于10 m的钻孔采用孔底循环式全孔注浆, 对大于10 m的深孔采用分段压浆, 自下而上逐段注浆, 射浆管伸入孔内离孔底约0.5 m~1.0 m, 注浆工作必须连续进行, 若因故中断, 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尽快恢复;若因故不能恢复应立即冲洗钻孔, 而后恢复注浆。

3) 冒浆、漏浆处理。a.可添加速凝剂, 但掺入量不大于浆液量的3% (重量比) ;b.对注浆量大的空洞或半充填溶洞, 应间隙注浆或加砂、碎石充填后再注浆;c.加入氢氧化钙等速凝剂, 缩短凝结时间;d.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法。

4) 地表监控。在注浆过程中进行地表和沉降观测, 特别关注线路轨道变化, 同时选派既有线施工经验丰富的职工每天在施工现场巡逻, 如有异常及时与车站联络员联络, 确保行车安全。

5) 注浆结束判定。注浆结束判定主要是按照设计要求的注浆结束标准结束注浆, 即满足以下标准之一时结束注浆:a.注浆前后岩层单位吸水率的比值大于10;b.检查孔补注水灰比2∶1的浆液时, 初始的前10 min进浆量小于10 L/min;c.检查孔注浆量小于常见注浆量的1/2;d.检查孔的单位吃浆量不超过周围2孔单位吃浆量平均值的30%。

3.4.2 效果检查

1) 注浆完成后钻孔取芯验证。经钻探法取芯分析, 检查钻孔岩芯可见多处泥块, 基本填满可见缝隙。

2) 物探点法检测。施工完毕后用物探电波法检测, 结果显示:各测点频散点曲线光滑, 形态上无明显“之”字形拐点以及曲线错段现象, 面波速度随深度基本在均匀层状分布。说明注浆较好地填充了节理、裂隙等结构面及溶蚀空洞, 对软弱松散不均匀体产生了有效的固结作用, 地基的强度和其他力学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 注浆效果满足设计要求, 质量合格, 地表检测结果无异常隆起, 线路轨道没有发生任何变形, 没有影响既有线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黄淑森.铁路路基基床病害与整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

[2]邱立慢.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及桩基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 2004 (5) :25-27.

[3]林志勇.覆盖型路基岩溶注浆施工技术[J].福建建筑, 2009 (3) :21-24.

[4]李乐阳, 董培壮.路基岩溶整治在铁路施工中的应用[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9 (5) :11-1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8例临床分析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52-0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为更好的治疗和预防此病,现将近2年收治的8例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48–76岁,平均61.4岁,病程5-42天,平均24.3天。高血压病6例,心脏病3例(房颤2例,其中1例为阵发性房颤;频发室早1例);糖尿病2例。临床表现多样,本组中意识障碍5例,其中2例为波动性意识障碍,1例起病即昏迷,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昏迷;眩晕4例;肢体瘫痪5例,其中2例肢体肌力3级以下;视物模糊/成双2例;出现幻视症状1例。

1.2 方法 影像学检查:8例均行头CT检查,其中6例行MRI检查。头CT/MRI显示:丘脑梗死5例(其中双侧丘脑梗死2例),枕叶梗死4例(双侧枕叶梗死2例),小脑梗死3例(双侧小脑梗死2例),中脑梗死3例,脑桥梗死2例。

2 结 果

入院后均按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治疗,其中3例予静脉肝素钠抗凝治疗。好转5例(其中2例生活不能自理),治愈1例,死亡2例。

3 讨 论

3.1 病因 TOBS多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及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少数亦可由动脈炎/动脉瘤引起[1]。部分病人病因不明。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亦可由动脉炎、动脉瘤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引起,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史。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动脉狭窄闭塞是主要病因,椎-基底动脉狭窄是高危因素,动脉畸形也可致TOBS。另外,吸烟、饮酒、高脂血症、长期服用避孕药和围产期血液粘度增高、凝血功能亢进等也是其危险因素。

3.2 解剖特点 TOBS是指病变累及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直径2cm范围内的5条血管,即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TOBS常见部位依次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内囊等。

3.3 临床特点 TOBS以双侧丘脑、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最高。故中脑和丘脑损害的症状是核心部分。TOBS多引起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意识障碍,文献记载其发生率为77%-100%,短暂性或持续数日,亦可反复发作。随病情不同可为嗜睡、深昏迷、无动性缄默,为中脑和(或)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受累。瞳孔异常和眼球运动障碍是TOBS的另一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发生脑干幻觉,包括:①大脑脚幻觉,为脑干首端网状结构受累所致。②脑桥幻觉,是大脑脚后部及上部脑桥被盖部内侧纵束附近受累。脑干首端梗死病人可出现内脏感觉和运动异常。大脑后动脉区梗死该区梗死主要表现为视觉障碍及行为异常。由于小脑侧支循环丰富,故小脑上动脉缺血症状相对少见。

3.4 影像学检查和诊断 头CT扫描最大特征是双侧丘脑对称性呈蝶形低密度灶,除丘脑梗死外,小脑、枕叶、中脑和颞叶内侧也常见到梗死灶,但发现率较低,这主要由于CT对后颈窝扫描存在伪影干扰,分辨率差。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尤其对后颅窝病变更为敏感,故MRI对TOBS定位更为准确。脑梗死患者发病24小时内头颅CT可能不显示病灶,而头颅MRI可以早期显示脑梗死病灶,并清除显示脑干、小脑及枕叶病灶[2]。超急性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细胞内的毒性水肿,而细胞外水分子大量进入细胞内,但脑组织水的总含量没有变化,因此普通磁共振的T2WI信号多无改变,而弥散加权成像可有明显信号改变[3]。因此对怀疑TOBS的病人应首选MRI检查,必要时行MRI+DWI。诊断:Caplan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两组,即中脑和丘脑受损的脑干首端梗死和颞叶内侧面、枕叶受损的大脑后动脉区梗死。对于有脑血管病的老年人,突然发生又较快恢复的意识障碍、运动障碍较轻、瞳孔异常、眼球运动障碍应高度怀疑TOBS的可能[1]。如伴有偏盲、幻视、记忆力障碍者则可能性更大。结合有幕上和幕下、脑干-间脑和大脑后动脉支配半球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缺血性梗塞的体征和(或)影像学征象(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及颞叶内侧面的梗塞)即可确诊。但突发意识障碍者,尚需除外中毒、代谢性脑病、颅内感染性脑病等。

3.5 治疗及预后 主要是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机制治疗,另外要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目前仍是以尽早溶栓、抗凝、扩容、清除自由基,改善脑循环为主。本病预后较差,治愈率低,致残率高。

参考文献

[1] 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900问(第3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56-566.

[2]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

基底动脉尖8例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资料均为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其中男6例, 女2例, 年龄38~82岁, 平均年龄62.3岁;既往史:冠心病史3例, 糖尿病史4例, 高血压史者5例, 高血脂者2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肢体瘫痪者7例, 占80%;意识障碍者6例, 占75%;视觉障碍者4例, 占50%;眼动障碍者4例, 占50%;共济失调者2例, 占25%;感觉异常者3例, 占37.5%;瞳孔改变者1例, 占12.5%, 详情见表1。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均行MRI检查, 均发现多发性脑梗死;梗死灶为3~10个部位, 为双侧中脑、小脑、丘脑、枕叶及双侧颞叶内侧面。其中丘脑梗死7例 (双侧者2例) , 中脑梗死4例, 小脑梗死3例 (双侧者1例) , 颞叶梗死2例, 枕叶梗死5例 (双侧者2例) 。

1.4 治疗及预后

所有患者急诊入院后均行综合治疗, 以尽早溶栓、抗凝、扩容、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细胞功能等综合方法为主。其中2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 150万U;24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 12h一次。3例给予东菱迪芙10U、5U、5U静脉滴注, 隔日1次, 用3次。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

1.5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4], 分别在治疗前、后7d、14d评分1次。基本治愈:基本恢复工作和料理家务能力,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部分生活自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0%~17%;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2 结果

本组患者共8例, 基本治愈2例 (25%) , 显着进步2例 (25%) , 有效3例 (37.5%) , 恶化1例 (12.5%) 。

3 讨论

3.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TOBS) 是由于基底动脉尖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有资料报道,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已作为特殊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单独列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2cm范围内的左右大脑动脉, 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叉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多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特点为发病急、进展快、症状体征复杂、涉及多部位, 且并发症出现早。

3.2 病因及临床表现

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性梗死和心源性栓塞;其中本组高血压史者5例, 可见高血压是本病的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为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及不良饮食习惯, 如吸烟、饮酒等。大部分学者[5]将其表现分为两组:脑干首端梗死和大脑后动脉梗死;脑干首端梗死症状体征表现为意识障碍, 瞳孔及眼球运动障碍等。本组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共6例, 占75%。并有去脑强直、睡眠异常等异常波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另一个主要症状为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 本组中瞳孔改变1例。本组中4例昏迷患者意识障碍恢复后眼球运动障碍持续存在。本组7例表现肢体瘫痪, 与大脑后动脉区梗死有关。

3.3 影像学意义

CT检查分辨率差, 虽可发现幕上的病灶, 但在后颅窝存在伪影干扰。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 可多方位成像, 对后颅窝病变更敏感, 故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定位准确[6]。

本组患者均行MRI检查, 均发现多发性脑梗死;梗死灶为3~10个部位, 为双侧中脑、小脑、丘脑、枕叶及双侧颞叶内侧面。其中丘脑梗死7例 (双侧者2例) , 中脑梗死4例, 小脑梗死3例 (双侧者1例) , 颞叶梗死2例, 枕叶梗死5例 (双侧者2例) 。

3.4 治疗及预后

本组患者急诊入院后均行综合治疗, 以尽早溶栓、抗凝、扩容、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细胞功能等综合方法为主。本组中有2例患者于入院后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 剂量150万U;24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剂量5000U, 12h1次。3例给予东菱迪芙10U、5U、5U静脉滴注, 隔日1次, 用3次。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患者共8例, 基本治愈2例 (25%) , 显着进步2例 (25%) , 有效3例 (37.5%) , 恶化1例 (12.5%) 。本病临床表现多复杂, 病势凶险, 大多预后不良[7], 因此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是预防本病预后不良的重要手段, 对于存在脑血管病因素的患者, 临床出现异常情况如肢体障碍、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应早期行CT或MRI检查。如出现幕上幕下脑干、间脑等出现2个以上部位的缺血性梗死的体征和影像学征象时, 应首先考虑TOBS。对预后治疗有较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7.

[2]万凯, 段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 7 (1) :45.

[3]赵世金.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229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 2008, 30 (3) :424.

[4]李金荣, 蓝海, 章丽娜, 等.降纤酶联合刺五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 2008, 30 (9) :l343-1344.

[5]白水平, 于秋红.14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5, 3 (7) :43-44.

[6]杨志秀, 曹兰芳.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2) :382-391.

上一篇:中国在行动下一篇:检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