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共7篇)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篇1
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PTAS) 已经成为脑动脉狭窄治疗的重要措施。迷走神经反射是心脑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其发生与手术操作本身对血管的刺激及围术期病人机体状况的变化有关[1]。迷走神经反射可导致病人出现眩晕、呕吐、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晕厥、休克及脑梗死等并发症, 甚至危及病人生命[2]。正确的预防及治疗迷走神经反射是PTAS手术中的重要环节。我院2002年—2011年行PTAS手术共193例, 出现迷走神经反射11例。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行PTAS手术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11例病人中, 男8例, 女3例, 年龄33岁~74岁, 平均59岁。11例病人全部为经股动脉途径穿刺, 穿刺过程均顺利。颅外动脉支架植入9例, 颅内动脉植入2例。1例手术过程行全身麻醉, 其余均行局部麻醉。全部病人均于术后穿刺点置鞘管, 4 h后拔管加压包扎, 其中2008年前7例应用弹性绷带“8”字形加压包扎, 其余4例应用动脉加压止血器加压包扎。
1.2 临床表现
病人共同表现主要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其中3例出现呕吐, 2例有胸闷、濒死感等, 1例短暂意识程度下降伴烦躁。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时间不一, 术中发生2例, 拔鞘时发生2例, 拔鞘1 h以内发生6例, 拔鞘后6 h左右发生1例, 症状持续时间最短约10 min, 最长2 d。
1.3 处理与结果
迷走神经反射治疗的关键是尽快稳定病人的心率与血压, 首要的治疗方法是静脉应用阿托品及血管活性药物。上述病人中10例经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1.0 mg及补液处理后, 血压、心率及全身情况在30 min内基本恢复正常;1例病人心率波动在45/min左右, 应用异丙肾上腺静脉间断泵入2 d后心率恢复正常, 未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虽然术前与病人进行过正规知情的谈话, 但大多数病人仍对手术过程及风险产生恐惧心理, 尤其本身性格敏感者是发生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高危人群。责任护士需要提前熟悉病人性格特点并重点关注。必要时可列举手术成功病例来消除病人的紧张。同时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疏导, 避免家属与病人的紧张情绪互相影响。
2.1.2 术前护理
术前可适当应用镇静药物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规划好手术的具体时间以确定禁食时间, 避免因手术延时导致病人禁食时间过长。术前术中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2.2 术中护理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面色、皮肤温度及出汗情况, 随时询问病人感受, 但要注意避免反复询问诱导病人情绪紧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2.3 术后护理
持续心电监护, 常规吸入低流量氧气。观察病人心率及血压波动情况, 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 鞘管有无脱落, 病人有无心悸、呼吸困难、头晕、头痛等体征, 若有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术后鼓励进流食及饮水, 以补充体力, 避免低血糖发生, 同时有利于促进造影剂排泄, 病人进食少可遵医嘱适当补液。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腹胀及尿潴留, 保持大小便通畅, 术后留置导尿十分必要。拔出鞘管前预先向病人做适当解释, 拔管时操作轻柔, 必要时行局部麻醉。拔鞘后注意穿刺点加压包扎压力适中, 必要时可根据下肢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稍作调整。发现病人出现上述症状立即给病人去枕平卧, 面罩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加快补液速度。遵医嘱应用阿托品0.5 mg~1.0 mg静脉注射, 必要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多巴胺溶液缓慢泵入, 维持病人血压、心率在正常水平。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指导, 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3 体会
迷走神经反射的本质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自身血管-神经调节机能的异常表现, PTAS手术操作对血管本身的刺激及对血流的影响均可能诱发这一过程[3]。结合本组11例病人的临床特点, 认为其发生与以下因素密切有关:①病人容易紧张, 可能本身具有基础迷走神经张力偏高、疼痛阈值较低等特点;②术前禁食时间过长, 术中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③术中不同程度的失血及手术时间偏长;④术后拔鞘过程的疼痛刺激及鞘管处可能形成血肿;⑤术后其他不适, 如固定姿势卧床所致腰背酸痛、穿刺点压迫所致疼痛、腹胀或饥饿等;⑥老年、有基础心脏疾病及颈动脉支架植入的病人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风险更大。采取缓解病人的紧张及焦虑情绪、拔鞘时局部麻醉、监测及预防血容量不足、及时处理病人术后各种疼痛不适等措施, 可明显降低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4]。熟练掌握PTAS术后护理程序, 早期识别迷走神经反射的症状、体征, 出现情况及时处理, 是保证手术成功及病人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江卫, 沈晓文, 孔岳南, 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及处理[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8, 8 (4) :270-272.
[2]朱青峰, 王国芳, 王千, 等.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8 (4) :393-396.
[3]李雅国.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1, 18 (3) :156-158.
[4]杨莘, 张祝红, 刘芳, 等.颈动脉支架术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9) :665-667.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9月~2008年5月本院收治的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2例。其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35~84岁。根据Rutherfbrd-Becker分级,临床表现为中度间歇性跛行(Rutherfbrd 2级)24例,重度间歇性跛行(Rutherfbrd 3级)40例,缺血性静息疼痛(Rutherfbrd 4级)8例。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且经血管造影证实72例共93条髂股动脉严重狭窄,其中单侧51例、双侧21例;狭窄段长度3-19cm。排除标准:外伤性下肢缺血;既往已行PTAS或血管旁路移植术;流出道明显狭窄;造影剂过敏或无法耐受抗血小板药物;下肢已明显缺血坏死或无法耐受介入治疗。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DAS室X线导向操作下进行,局麻后穿刺患肢股动脉,置入导管鞘,先插入导引钢丝,后顺导引钢丝插入5F球囊导管于狭窄部位,球囊的直径与长度依病变部位及长度选用直径4~9cm长度4C球囊。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动脉内注入肝素3 000 u或低分子肝素5 000u。导引钢丝通过病变段动脉.如果血管腔完全闭塞,在闭塞部位注射尿激酶打通血管内隧道,PTA组球囊加压30~120 s、压力5~10个大气压。每次1、2 min,可重复2、3次后经导管注入造影剂确证狭窄部位已经扩张后,退出球囊导管。扩张前后分别测定狭窄段近远侧的动脉压,并以压力差<1.33 kPa(10mm Hg)为成功的标志。PTAS组待狭窄段扩张后,置人支架(支架置人条件:行PTA后残余狭窄≥30%;完全闭塞性病变长度>4 cm;行PTA后有明显夹层)。支架选用柔韧性号、可自动恢复的镍钛自膨支架。术后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 200 u,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潘生丁,必要时可给预防性抗生素。所有患者随访两年。
1.3 评价指标
PTA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PTAS后残余狭窄<10%,无明显夹层及与手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为治疗成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5]和闭塞血管通畅率[6]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所得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术前血糖、病变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成功率和并发症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所有患者患者踝肱指数(ABI)均明显上升,与PTA组相比,PTAS组ABI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PTA组有8例术后因发生再次狭窄,一期闭塞血管通畅率为77.7%(28/36);PTAS组有1例术后出现股动脉支架内闭塞,一期闭塞血管通畅率97.2%(35/3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3。
注:1)与治疗前相比,P<0.05;2)与PTA组相比,P<0.05
3 讨论
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可分为节段性和广泛性闭塞两种。对于节段性病变,传统的方法是搭桥术或动脉内膜剥脱术,除了较大的手术创伤外,且后者常在短期内闭塞。1974年Gruntzig应用PTA,因其微创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使经皮腔血管成形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加压的气囊压迫粥样斑块,使斑块壳受压破裂而扩张管腔。管腔扩张后由于脉冲血流增强,一般不易再狭窄。
近年来,为了避免PTA后病变血管经扩张后弹性回缩,血管内支架问世并在临床广泛使用[7]。常用的血管支架有不锈钢、钽及镍钛3种,因材料性能以及表面光滑的原因,不易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后两种在临床上常用。血管内支架的使用,不仅降低了因血管弹性回缩的再闭塞率,而且可防治因PTA后血管内膜撕裂,夹层形成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提高了PTA后血管的远期通畅率[8]。本试验所选患者皆为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因此,支架都选用柔韧性号、可自动恢复的镍钛自膨支架。本研究显示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均升高,与PTA组相比,PTAS组踝肱指数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2例术后随访2年,PTA组和PTAS组闭塞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7.7%和9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与PTA相比,PTAS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更显著。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PTA时对血管内膜的完整性也会造成破坏,容易导致术中动脉斑块脱落、术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夹层等各种并发症。支架置入时也会造成如动脉破裂、覆盖侧支循环、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中操作均要小心谨慎,对局部解剖结构必须了如指掌,操作时应注意球囊扩张压力和扩张范围不宜过大,扩张后的血管内膜应该用支架完全覆盖,支架不宜过长等。
总之,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能迅速重建肢体血流,改善组织供血,但PFAS治疗后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更高,疗效更显著。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PTA组和PTAS组,每组36例,分别接受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闭塞血管通畅率以及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踝肱指数(ABI)和闭塞血管通畅率均升高,与PTA组相比,PTAS组踝肱指数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术后随访2年,PTA组和PTAS组闭塞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7.7%和9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但PFAS治疗后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更高,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踝肱指数
参考文献
[1]谷涌泉,张建,吴兵,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动脉硬化闭塞导致下肢缺血的手术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9,24(5):380-382.[1]GU YQ,ZHANG J,WU B,et al.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auses combined surgical treatment oflower limb ischemia[J].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2009,24(5):380-382.Chinese
[2]SUMA T,SHIBUYA T,TAKADA Y,et al.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 using the proximal protection method for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No Shinkei Geka,2010,38(5):449-454.
[3]KOBO O,HAMMOUD M,MAKHOUL N,et al.Screening,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renal artery stenosis by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with stenting[J].Isr Med Assoc J,2010,12(3):140-143.
[4]MCGAVIGAN AD,MAXWELL PR,DUNN FG.Time course ofearly changes in plasma markers of collagen turnover following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J].Can J Cardiol,2010,26(9):471-474.
[5]施广德,张晓兰,殷雪莲,等.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下肢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10):778-780.[5]SHI GD,ZHANG XL,YAN XL,et al.Type 2 diabetes,an-kle-brachial index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2010,18(10):778-780.Chinese
[6]许建屏,胡晓鹏,胡盛寿,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旁路血管狭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7,23(6):382-385.[6]XU JP,HU XP,HU SS,et al.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by-pass stenosis influencing factors[J].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2007,23(6):382-385.Chinese
[7]COLIC M,JADRANIN D,MARKOVIC D,et al.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carotid arteries--earlyresults[J].Srp Arh Celok Lek,2008,136(9-10):494-497.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6例, 按病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48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男36例, 女12例;发病时间1~5 h, 平均 (3.4±0.8) h;年龄53~74岁, 平均年龄 (62.9±4.5) 岁。治疗组男37例, 女11例;发病时间1~6 h, 平均 (3.6±0.9) h;年龄53~75岁, 平均年龄 (62.7±4.3) 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内容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 使用降压、调脂、降糖等药物, 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 急性患者可采用氯吡格雷 (70 mg/d) 与阿司匹林 (150 mg/d) 联合用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患者术前禁食6 h, 为保持血压平稳, 术前30 min注射尼莫地平。患者行局部麻醉后, 对右股动脉进行穿刺并置入8 F导管鞘, 为保证患者活化凝血时间较正常水平高, 全身给予70μg/kg肝素, 并每小时进行追加用药。使用造影管对患者颈动脉远端进行造影, 了解血管狭窄程度、部位, 选择合适支架通过8 F导管经微导丝置入狭窄处, 在支架到位后, 一只手稳住支撑杆的固定位置, 一只手缓慢释放支架。在释放支架过程中可稍停一下, 观察支架位置, 让支架充分贴壁固定, 再释放全部支架。支架释放后再行造影观察血管供血情况, 术后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维持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血管狭窄程度分别为 (71.6±8.3) %、 (71.4±8.6) %, 差异不显著 (P>0.05) , 治疗后狭窄程度分别为 (57.6±6.1) %、 (31.7±4.6) %, 均有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患者狭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t=23.4869, P<0.05) 。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对照组低血压、复发、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0%、16.7%、10.4%, 治疗组分别为8.3%、4.2%、0.0%, 对照组较治疗组低血压出现少, 但复发、脑卒中发生率较高 (P<0.05) 。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会出现暂时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且易引发脑卒中等脑部疾病, 同时此病复发率较高, 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此病多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2], 同时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有扩血管、疏通血管、改善血循环作用的药物治疗。血管内支架形成术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狭窄程度, 加快患者恢复。此手术能有效重塑患者狭窄动脉的形态结构, 使血管狭窄程度减轻, 恢复血管血液循环, 有效避免患者脑部缺氧、缺血而引发的功能性障碍[3]。本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狭窄情况均有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低血压、复发、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0%、16.7%、10.4%, 治疗组分别为8.3%、4.2%、0.0%, 对照组较治疗组低血压出现少, 但复发、脑卒中发生率高 (P<0.05) 。
综上所述, 临床对因血管狭窄引发的暂时性脑缺血发作, 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狭窄程度, 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进, 邓伟华, 黄褮, 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血管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5, 24 (3) :270-273.
[2]段金海, 徐书雯, 莫建伟, 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9) :1457-1459.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篇4
关键词: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脑血管造影,临床价值
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临床上影响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常见疾病,血管狭窄可分为颅外和颅内,具有病死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该病临床治疗方案较多,例如血管内支架(SAA)成形术、内科保守治疗、外科动脉搭桥术等[1],其中SAA成形术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具有创伤小、高效且安全的优点,临床资料显示,术前脑血管造影,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意义重大,因此,本文收集我院75例脑供血动脉狭窄实施SAA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探讨术前脑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现将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于我院实施治疗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75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2.5±5.8)岁;75例患者血管狭窄98处。均经DSA检查确诊,排除精神及认知严重障碍者,心、肺、肾等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
1.2 方法
(1)术前脑血管造影[2]:首先对患者不可变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等)及可变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等)进行分析,75例患者均行DSA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采用数字血管造影机(Philips 3D-Allura型),应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进入右侧股动脉,插造影导管(6F或者5F),对患者CCA、ICA、SUB、VA等实施常规造影,于必要时,对患者实施旋转DSA。(2)治疗方法:1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于患者麻醉成功后,完成穿刺股动脉操作,若患者为颅内血管狭窄,则将6F导送入到颈2处,于导丝和微通道的配合下,通过狭窄,并将之前预备的支架,以跨狭窄的方式放置;针对颅外血管狭窄者,将6F导送入,至离狭窄近端2~3cm的位置时,停止,以患者狭窄情况评估结果为标准,判断后扩张或者预扩张实施与否,选取最佳支架直径。2围术期要点[3]:首选给予患者相应对症治疗,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手术前5d,给予患者抗血小板凝聚相关药物治疗,手术前4h给予患者尼莫通治疗,每小时2~4ml;根据患者病况,选取合适的麻醉方案,使患者手术治疗可达到最佳状态;手术期间,患者应用肝素化,血压水平控制为110~120/70~80mm Hg,术后3d保持该血压,并给予抗凝治疗,于术后进行6月及以上的抗血小板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
血管狭窄程度:颅内,应用Mori分型,颅外,应用NASCET法分型;侧支血流分级;脑血流灌注:根据TICI分级标准完成评估[4];术后对患者进行DSA造影,评估患者血管狭窄改善情况,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1)术前颅外动脉结果:NASCET法分型:狭窄度均在50%以上69处,均为中重度狭窄,其中狭窄率80%以上30处;脑血流灌注分级:3级:24处、2级39处、1级:4处、0级处9处;侧支血流分级:4级:29处、3级:12处、2级:17处、1级:6处、0级:8处。(2)术前颅内动脉结果:Mori分型:病变类型,C型1处、B型9处、A型19处;脑血流灌注分级:3级:2处、2级:17处、1级:2处、0级1处;侧支血流分级:4级:9处、3级:12处、2级:2处、1级:2处、0级:1处。(3)治疗效果:血管狭窄98处中,恢复正常直径率51.02%(50/98);支架治疗放弃率5.33%(4/75);术中并发症:急性血管闭塞1.33%(1/75)、栓塞2.67%(2/75)、血压及脉搏降低24.00%(18/75),其中包含1例心脏骤停患者、有4例患者应为血管迂曲情况比较严重,支架无法输送,而放弃支架治疗;术后并发症:所选病例均未发生与手术治疗有关的并发症。
3. 讨论
近年,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临床上脑血管病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脑供血动脉狭窄则是导致脑血栓形成、局部脑血流灌注不足等情况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患者发生血管狭窄的因素则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有着相关性,从而导致患者发生脑血管供血发生不足的现象,脑供血动脉狭窄常常会出现头晕、TIA(短暂脑缺血发作)、步态不稳等症状,病况严重,极易发生中风事件[5],可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但是,临床上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有效避免反复缺血、中风等事件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而,对于伴有高危因素的人们而言,例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做好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有效改善疾病预后。
近年,随着我国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SAA成形术因其具有创伤小、高效、安全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主要手段,而该病临床诊断方案较多,例如TCD、CTA、MRA等,均在诊断符合率、无创等方面凸显出优越性,但是,应用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诊断中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在信息提供及诊断准确性方面有所欠缺,而DSA技术则可有效避免上述缺点,在为临床提供脑血管脑灌注、侧支代偿及血流数度方面,具有动态、清晰、全面的优点,并且在狭窄率计算方面准确率高。本文研究中,SAA成形术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侧支血流及脑血流灌注评估结果,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可为术者提供判断患者是否具备支架成形术要求,了解患者直接及间接责任血管,提高客观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术后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血管狭窄程度,并且预防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提示,术前脑血管造影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于术前进行脑血管造影,对患者病况进行充分评估后,再为患者实施具有个体化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并且,患者术后未发生与手术治疗相关并发症,因此,为患者行术前脑血管造影,可为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创造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刁云锋,杨细平,梁冰,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材料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8):1483-1486.
[2]孙鹏,隋守光,施洪峰,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尼莫地平在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3):190-192.
[3]李迪,高众,王苏平,等.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92-94.
[4]闫冰.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146-147.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篇5
关键词: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传统手术方法是血管转流术, 这种方法存在并发症多、恢复慢痛苦大等缺点, 且创伤较大。随着近年来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的应用, 在获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备受争议[1]。因此,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0例, 其中对观察组20例患者实施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共50条患肢, 患者均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脏器功能损害, 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6例, 最小年龄46岁, 最大年龄77岁, 平均年龄 (65.42±2.3) 岁, 从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到接受治疗, 时间最短为27 d, 最长为8.5年, 平均时间为4.3年, 均伴随有肢体麻木, 肢冷, 乏力等症状, 较重者有肢体坏死。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20例, 所有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中的性别方面、年龄方面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而组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研究价值。
1.2方法:对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均分后, 每组各自20例, 对照组实施外科治疗, 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麻或者是硬膜外麻醉, 采用动脉旁路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 首先进行局麻后, 行经皮穿刺股动脉穿刺, 造影明确病变动脉后注入抗凝肝素3000 U, 将导丝穿过病变动脉, 将狭窄部分扩张后放入金属支架, 手术前3~5 d口服氯吡格雷和肠溶阿司匹林[2]。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
1.3评价指标:两组患者接受上述不同治疗方式后, 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 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 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 临床症状相比以前有所减轻, 术后有所恢复;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前后无任何改变, 甚至病情加重, 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数×100%[3]。
2结果
2.1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的住院时间的对比分析: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组间具有明显差异, P<0.05。
2.2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见表2。观察组中显效者13例, 占有率为65%, 有效者占6例, 占有率为30.0%, 无效者1例, 占有率为5%;对照组中显效者占11例, 占有率为55%, 有效者5例, 占有率为25.0%, 无效者4例, 占有率为20.0%,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 组间具有明显差异, 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各有2例出现腹股沟血肿, 经过相应的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消失。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多数为50岁或50岁以上的老年人, 且伴随有心脑血管等疾病, 如果治疗后不能够快速的使患者恢复, 很容易在过长的恢复时间内产生并发症导致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4]。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可以更好的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而且在治疗后创口较小, 有利于患者的恢复[5]。本次所选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经过分组治疗后, 根据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 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组间具有明显差异, P<0.05, 用t和χ2分别检验后, 表明组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综上所述, 临床上将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这种治疗方法的特点有:创伤小、操作简单, 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等,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率, 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剑群, 张连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分析优先出版[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 (10) :46-47.
[2]赵旭, 黎荣克, 王刃.股深动脉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5, 21 (28) :59-60.
[3]吴建华.通脉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90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 (19) :89-90.
[4]周白丽, 周青海, 徐海峰, 等.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4) :12-13.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 共20例, 其中男13例, 女7例, 年龄41~76岁, 平均年龄 (65.7±3.2) 岁,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不同程度的发作性眩晕、患肢发凉、运动后不适、视觉障碍、头痛、共济失调、猝倒、吞咽困难、脉弱等。所有患者均符合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锁骨下动脉狭窄>50%, 同时患者无全身严重疾病。
1.2 治疗方法
术前给予患者300mg/d阿司匹林联合75mg/d氯吡格雷口服3~5d进行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手术前1d晚上给予患者镇静类药物, 保证患者睡眠;术前禁食水12h;术前2h给予患者静脉泵入尼莫地平, 使患者血压控制在120~150/60~95 mmHg (1mmHg=0.133kPa) , 避免患者发生防血管痉挛;留置导尿管后开始手术: (1) 顺行植入法, 待局麻显效后对患者行股动脉穿刺, 放置8F动脉鞘, 给予患者全身肝素抗凝, 通过全脑血管造影, 确认病变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的长度及狭窄程度。在导丝的导引下将8F导引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近段, 通过导丝小心反复扭转通过狭窄段到达锁骨下动脉远段。将球囊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处进行扩张, 退出球囊后将支架植入, 通过造影观察患者的血流改善情况。 (2) 逆行植入法:待局麻显效后对患者行股动脉穿刺, 放置8F动脉鞘, 行股动脉穿刺后放置6F动脉鞘, 在导丝的导引下将导引导管经桡动脉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远段, 通过导丝小心反复扭转疏通闭塞段使导管进入主动脉弓, 放置球囊进行扩张;在导丝导引下将8F导引导管经股动脉置于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近段, 植入支架, 造影观察患者血流改善的情况。术后给予患者4100U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每日2次, 连续3d。术后连续6个月应用300mg/d阿司匹林, 6个月后改为100mg/d, 终生服用;术后服用75mg/d氯吡格雷, 连续服用3~6个月后停用, 术后终生服用20 mg/晚阿托伐他汀。要求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用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中20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 2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的锁骨下动脉狭窄率为72%, 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血管平均狭窄率降至18% (10%~22%) , 治疗前后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分析见表1。
注:*治疗前后相比, P<0.05
对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 14例成功植入支架患者中13例 (92.0%)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1例 (8.0%) 患者发生再狭窄。
3 讨论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左侧多于右侧,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主要病因[2]。选择单纯的球囊扩张方法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治疗后患者发生再狭窄的概率较高, 选择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中远期效果满意。目前已成为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治疗手段[3]。
临床上多数患者选择经股动脉内支架顺行植入法, 由于股动脉口径较粗, 较粗的引导管无须切开即可通过, 穿刺部位较少发生并发症。经桡动脉内支架逆行植入法, 导丝较容易通过病变部位, 逆行植入法主要应用于锁骨下动脉开口部位的严重狭窄和闭塞[4]。
目前临床已经证实, 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方法简便易行、对患者创伤小, 适合于治疗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较为严重的患者。利用球囊导管进行引导后将支架植入, 可明显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的安全性[5]。
本研究中2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的锁骨下动脉狭窄率为72%, 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血管平均狭窄率降至18%, 术后随访观察, 14例成功植入支架患者中13例 (92.0%)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1例 (8.0%) 患者发生再狭窄。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认为: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手术安全、有效, 但其远期疗效还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
参考文献
[1]方淳, 陈克敏, 张纪蔚.内支架植入加旁路转流术在周围血管闭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2, 21 (1) :63-65.
[2]元小冬, David Ho, 王焱.锁骨下动脉狭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4 (12) :973-974.
[3]张红霞, 项东英, 刘冬梅.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2009, 6 (3) :19-22.
[4]陆炜, 王李华, 毛雪萍.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23 (2) :125-126.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篇7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颈动脉狭窄,持续性低血压
现今临床上颈动脉狭窄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内科药物控制, 外科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常见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1]。目前在外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治疗手段, 由于创伤小, 对患者造成的痛苦轻微, 效果要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 首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给颈动脉狭窄患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但不可避免的出现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情况, 如果不能及时改善这种并发症, 则会引起严重后果。此次研究采我科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40例患者, 先将研究整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科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40例患者, 其中男性为32例, 女性8例, 年龄为56~80, 平均年龄为68岁。术前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其中术前颈动脉狭窄率大于70%有28例, 50%~70%有12例。
1.2 方法
患者于局麻下行股动脉穿刺, 全身肝素化情况下将导管置入狭窄血管处[2], 此时再一次行血管造影, 测量狭窄血管的狭窄程度, 对照术前数据, 是否一致, 若一致则继续。选择合适的支架, 以支架的直径和狭窄血管直径相一致为宜, 将支架放置于狭窄处, 贯通于狭窄部位, 然后行血管造影, 查看狭窄处血管变化, 是否扩张, 且扩张程度是否达到要求, 在显示扩张情况良好, 到达手术的目的, 无异常情况下结束手术。
1.3 手术后处理
患者在手术后应受到严格的护理, 每隔半个小时测量一次血压, 一般来说, 患者手术后血压控制在平时基础血压的三分之二较适宜, 并且患者应当继续长期服用抗凝药, 如阿司匹林肠溶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 发生术后持续性的低血压一共有26例。这26例中有23例是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 3例颈动脉狭窄低于70%。且手术时间基本在一个小时左右完成。可见术前有颈动脉狭窄大于70%患者术后产生持续性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狭窄低于70%患者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发生脑梗死的患者越来越多, 其中多是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脑梗死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颈动脉狭窄造成的, 据有关报道, 2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3]。现在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主要有内科药物治疗控制, 外科目前普遍喜欢采用的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较其他方法创伤小, 恢复快, 临床效果良好, 但是容易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得知, 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原因主要是和患者术前的低血压病史, 手术过程操作时间过长和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超过70%, 狭窄长度超过10cm有密切关系。在本组40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 术后26例出现持续性的低血压, 其中26例中包括了23例术前狭窄程度超过70%, 所占比例为82.14% (P<0.05) ;狭窄长度超过10cm为19例, 所占比例为82.16% (P<0.05) , 可见在术前狭窄程度过多和长度过长的患者在术后出现持续性低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手术操作时间过长的情况下, 增加了手术器械包括导丝在内的对颈动脉窦的刺激, 就更容易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升高, 从而导致了患者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的情况[4]。而术前就有低血压病史的患者是因为患者的基础血压就低于正常的血压范围内, 所以术后由于气血的消耗, 患者身体更加虚弱, 则容易导致了持续性低血压的发生。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 狭窄长度过长超过10cm时, 加大了手术难度和增加了手术的时间, 从表1中发现, 狭窄超过70%和长度超过10cm患者术后所有时间平均为67分钟和64分钟明显长于其他患者的52~51min, 这是由于患者本身狭窄程度过大和长度过长的原因, 手术操作过程中放置和选择支架时肯定是要花费比普通狭窄程度患者更多的时间, 直接增加了患者手术时间, 也增加了手术中各种操作对颈动脉窦的刺激, 由上可以知道, 颈动脉窦刺激增大, 迷走神经张力升高, 所以患者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的概率也加大了。在患者一旦当心率降至每分钟50次时, 应及时使用阿托品, 在药物控制无效时考虑放置临时起搏器[4]。而对于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 支架置入之前预先静推阿托品, 在阿托品干预下, 心率可以调整到每分钟80次以上, 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术后严密观察心电、血压变化。此外支架在放置在狭窄颈动脉血管处后, 颈动脉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收到摩擦和挤压, 颈动脉壁的顺应性也因此改变, 颈动脉受体敏感性也改变了。所以在放置支架时应该尽量做到动作迅速轻柔, 减少支架和狭窄血管的摩擦, 做到一次放置成功。术后严密的监测,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综上所述, 如果准备工作充分, 术后护理得当的情况下, 在临床还是值得应用于推广的。
注:术前颈动脉狭窄低于70%和狭窄高于70%患者比较*P<0.05, 狭窄长度短于10cm术后持续性低血压比例低, #P<0.05, 差异用统计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青峰, 王国芳, 王千, 等.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 (7) :393-394.
[2]裴红霞, 朱焰, 林金生.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26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 2 (6) :155-156.
[3]金平, 吴章松, 张均, 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学, 2010, 31 (7) :785-786.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推荐阅读:
经皮动脉支架成形术12-09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11-05
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10-30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11-02
动脉支架成形术06-15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1-23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10-28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2-23
血管支架11-06
血管外支架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