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球囊置入(共6篇)
主动脉球囊置入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 辅助循环后舒适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本科室行IABP辅助循环患者60例, 均经右股动脉置入并要求术肢制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波动式气势床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波动式气势床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满意度。结果 经舒适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舒适满意度为1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置入IABP后长期卧位的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干预, 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舒适满意度, 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关键词:主动脉球囊反搏,舒适护理,舒适满意度
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满意、自在、没有焦虑、没有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中的一种自我感觉。舒适是人的基本需要, 在个体正常状况时, 每个人都能自主调节机体, 以适应环境, 来满足对舒适的需求。当患病时, 个体正常状态时的平静、安宁受到破坏, 舒适受到了威胁, 需依赖他人的协助, 才能维持舒适[1]。在特殊情况下, 对于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 辅助循环的患者, 要求术肢制动, 被迫卧位时间为7~14 d, 且各种导管的约束等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感。本文就本科室60例置入IABP后的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本科室行IABP辅助循环的患者60例, 均经右股动脉入并要求术肢制动。其中男39例, 女21例;年龄61~88岁, 平均 (63±7) 岁;体质量45~85 kg, 平均 (66±4) kg;被迫卧位时间为7~14 d。心源性休克20例, 大面积心肌梗死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进行IABP辅助循环前患者均无腰背部和下肢疼痛不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波动式气垫床常规护理, 如遵医嘱用药并做好用药健康宣教, 重视病情的观察, 包括常见并发症的观察, 如冠状动脉闭塞、冠状动脉撕裂并形成夹层、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冠脉侧支堵塞或冠脉栓塞、冠状动脉主干口受损或冠脉穿孔或血管损伤等。术后应常规监测血压、心电监护;观察患者有无胸痛、胸闷、出汗、恶心、呕吐和气急等症状, 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的心改变, 观察反搏的效果;IABP辅助循环过程中观察反搏的有效指征, 有效指征包括皮肤、面色转红润, 肢体全身皮肤转暖, 尿量增加, 血压回升, 正性肌力用药减少;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血癍、血肿, 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明显[2]。每日准确记录患者24 h出入量, 重点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及波形, 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并处理。急性期患者因疾病导致的不适和缺乏知识, 往往会有焦虑或不安心理, 对医护人员也非常依赖, 护士应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基本情况和实施的治疗方案, 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并给予心理支持, 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减少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另外做好大小便及基础护理。观察组在该护理外另给予舒适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 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
住院病房环境对患者心理有直接影响, 创造一个温馨有爱的住院环境, 可使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每日通风换气, 确保病房合适的温度、湿度, 合理安排探视, 保持病房的安静, 防止不良刺激。为患者病房添置蓝色窗帘, 给人安静、端庄和春天般的生机盎然感觉。在床头置床头灯、地灯等, 在保证晚间的工作、生活照明的同时, 不影响他人睡眠[3]。
1.2.2 心理舒适护理
使用IABP辅助循环的患者, 术肢要求制动, 增加了痛苦, 同时对本病的突发性、危重性存在明显的恐惧及焦虑, 易加重病情。心理舒适护理的目的是让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心理上的尊重、满意及安全需求。护理人员的仪表端庄、服务热情, 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 同时介绍成功案例, 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进行护理操作时做到稳、准、快、轻以赢得患者信任, 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了解其心理状况使患者感受到医院的人情味、人性化服务, 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1.2.3 体位舒适护理
使用IABP辅助循环要求术肢制动, 且被迫卧位时间为7~14 d, 再加上各种导管的约束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感。因此, 做好体位舒适护理显得更为重要。采取如下措施可以有效增强舒适感: (1) 在气垫床的上面加垫棉絮并铺棉质床单; (2) 在保证IABP辅助循环正常工作状态下, 每隔2小时翻身1次, 翻身时做肩背部、腰骶部位或其他受压部位的按摩, 每次按摩时间约3 min; (3) 一次性中单和一次性尿布垫单的使用, 给护理工作带来便利, 但其透气性较差;可在一次性中单或一次性尿布垫单的上面加垫一层棉质中单, 中单的取材可来自旧床单和旧被套; (4) 术侧的按摩与功能锻炼:术侧肢体的按摩, 每次2 min;膝关节以下部位10~15 cm幅度左右平移, 每次1 min;足背及脚趾部位的屈伸锻炼, 护士发出口令“屈、伸”, 每次1 min, 取得患者配合, 并给予鼓励。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满意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
在拆除IABP当天对两组患者进行舒适满意度调查。舒适满意度调查表由本科室自行设计, 每份调查表分为3部分, 分为住院环境舒适20分、心理舒适20分、体位舒适60分, 总分100分。住院环境舒适护理、心理护理分满意≥18分、一般≥12分、不满意<12分;体位舒适分满意≥54分、一般≥36分、不满意<36分;即满意≥90分、一般≥60分、不满意<60分3个等级。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舒适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舒适满意度为1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 辅助循环的患者, 术肢要求伸直, 同时各种导管的约束、对陌生的医院环境及患者疾病的突发性、危重性存在明显的恐惧及焦虑, 从而加重病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经舒适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舒适满意度为1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说明做好住院环境的舒适护理、心理及体位舒适护理, 保证IABP辅助循环的正常工作状态,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患者病情得恢复[4]。
总之, 对置入IABP辅助循环后长期卧位的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干预, 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舒适满意度, 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喻坚.护理学基础[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59-60.
[2]侯桂华, 霍勇.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实用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123-125.
[3]孙向明, 黄贤华, 曾清, 等.舒适护理在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应用[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3, 6 (5) :94-96.
[4]唐丽华.不同护理干预对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老年患者皮肤减压效果[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3, 6 (2) :151-153.
主动脉球囊置入 篇2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护理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作为改善左心室功能的重要辅助方式,在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方面已于临床广泛应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尽早实现再灌注治疗,改善左室功能,是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现将我科对3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进行床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我科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进行床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患者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43^88(60.57.7)岁。其中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2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例。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血压<90/60mmHg或原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突降80mmHg,且对血管活性药物无反应;尿量<20nL/h;存在末梢循环灌注不足表现,皮肤湿冷、发绀,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Killip分级达到Ⅲ级或Ⅳ级: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
2IABP植入方法
所有入选的ACS合并CS患者均在最短时间内于急诊室或OCU病床旁植入IABP。根据身高选择合适的IABP球囊导管。在严格无菌操作下,体外将球囊导管尖端与患者的胸骨角平齐,估测经脐至穿刺点的距离。常规消毒铺巾,Seldinger法穿刺左或右侧股动脉,经导丝送入IABP专用鞘管,送入导丝后沿导丝送入IABP球囊导管,连接主动脉球囊反搏仪,以1:1或2:1心电触发模式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植入后床旁拍X线片或PCI术前在导管室透视调整IABP球囊位置。
3术前准备和术前护理
术前明确诊断,完善检查,常规行肝肾功能检测、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准备手术用物,备好除颤仪,检查好除颤仪是否完好。备好相关抢救药品,如:多巴胺、利多卡因、胺碘酮、阿托品,做好应急准备。加强术前卫生宣教。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手术过程和效果,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情绪。
4术中护理和并发症的防范
开放静脉通道,术中注意心率、呼吸、神志监护及病人主诉,注意监测心电图、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熟练、准确及时配合抢救,记录好抢救时间、药品、剂量。积极防治并发症,包括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穿刺点出血或局部血肿、突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床旁植入IABP 34例中,3例因导丝送入困难未成功,在导管室造影见双侧髂总动脉严重迂曲,在X线指导下成功植入IABP。其余55例均于床旁成功植入。
5术后护理
主动脉球囊置入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9月~2008年5月本院收治的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2例。其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35~84岁。根据Rutherfbrd-Becker分级,临床表现为中度间歇性跛行(Rutherfbrd 2级)24例,重度间歇性跛行(Rutherfbrd 3级)40例,缺血性静息疼痛(Rutherfbrd 4级)8例。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且经血管造影证实72例共93条髂股动脉严重狭窄,其中单侧51例、双侧21例;狭窄段长度3-19cm。排除标准:外伤性下肢缺血;既往已行PTAS或血管旁路移植术;流出道明显狭窄;造影剂过敏或无法耐受抗血小板药物;下肢已明显缺血坏死或无法耐受介入治疗。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DAS室X线导向操作下进行,局麻后穿刺患肢股动脉,置入导管鞘,先插入导引钢丝,后顺导引钢丝插入5F球囊导管于狭窄部位,球囊的直径与长度依病变部位及长度选用直径4~9cm长度4C球囊。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动脉内注入肝素3 000 u或低分子肝素5 000u。导引钢丝通过病变段动脉.如果血管腔完全闭塞,在闭塞部位注射尿激酶打通血管内隧道,PTA组球囊加压30~120 s、压力5~10个大气压。每次1、2 min,可重复2、3次后经导管注入造影剂确证狭窄部位已经扩张后,退出球囊导管。扩张前后分别测定狭窄段近远侧的动脉压,并以压力差<1.33 kPa(10mm Hg)为成功的标志。PTAS组待狭窄段扩张后,置人支架(支架置人条件:行PTA后残余狭窄≥30%;完全闭塞性病变长度>4 cm;行PTA后有明显夹层)。支架选用柔韧性号、可自动恢复的镍钛自膨支架。术后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 200 u,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潘生丁,必要时可给预防性抗生素。所有患者随访两年。
1.3 评价指标
PTA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PTAS后残余狭窄<10%,无明显夹层及与手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为治疗成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5]和闭塞血管通畅率[6]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所得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术前血糖、病变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成功率和并发症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所有患者患者踝肱指数(ABI)均明显上升,与PTA组相比,PTAS组ABI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PTA组有8例术后因发生再次狭窄,一期闭塞血管通畅率为77.7%(28/36);PTAS组有1例术后出现股动脉支架内闭塞,一期闭塞血管通畅率97.2%(35/3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3。
注:1)与治疗前相比,P<0.05;2)与PTA组相比,P<0.05
3 讨论
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可分为节段性和广泛性闭塞两种。对于节段性病变,传统的方法是搭桥术或动脉内膜剥脱术,除了较大的手术创伤外,且后者常在短期内闭塞。1974年Gruntzig应用PTA,因其微创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使经皮腔血管成形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加压的气囊压迫粥样斑块,使斑块壳受压破裂而扩张管腔。管腔扩张后由于脉冲血流增强,一般不易再狭窄。
近年来,为了避免PTA后病变血管经扩张后弹性回缩,血管内支架问世并在临床广泛使用[7]。常用的血管支架有不锈钢、钽及镍钛3种,因材料性能以及表面光滑的原因,不易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后两种在临床上常用。血管内支架的使用,不仅降低了因血管弹性回缩的再闭塞率,而且可防治因PTA后血管内膜撕裂,夹层形成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提高了PTA后血管的远期通畅率[8]。本试验所选患者皆为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因此,支架都选用柔韧性号、可自动恢复的镍钛自膨支架。本研究显示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均升高,与PTA组相比,PTAS组踝肱指数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2例术后随访2年,PTA组和PTAS组闭塞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7.7%和9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与PTA相比,PTAS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更显著。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PTA时对血管内膜的完整性也会造成破坏,容易导致术中动脉斑块脱落、术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夹层等各种并发症。支架置入时也会造成如动脉破裂、覆盖侧支循环、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中操作均要小心谨慎,对局部解剖结构必须了如指掌,操作时应注意球囊扩张压力和扩张范围不宜过大,扩张后的血管内膜应该用支架完全覆盖,支架不宜过长等。
总之,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能迅速重建肢体血流,改善组织供血,但PFAS治疗后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更高,疗效更显著。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PTA组和PTAS组,每组36例,分别接受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闭塞血管通畅率以及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踝肱指数(ABI)和闭塞血管通畅率均升高,与PTA组相比,PTAS组踝肱指数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术后随访2年,PTA组和PTAS组闭塞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7.7%和9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但PFAS治疗后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更高,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踝肱指数
参考文献
[1]谷涌泉,张建,吴兵,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动脉硬化闭塞导致下肢缺血的手术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9,24(5):380-382.[1]GU YQ,ZHANG J,WU B,et al.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auses combined surgical treatment oflower limb ischemia[J].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2009,24(5):380-382.Chinese
[2]SUMA T,SHIBUYA T,TAKADA Y,et al.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 using the proximal protection method for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No Shinkei Geka,2010,38(5):449-454.
[3]KOBO O,HAMMOUD M,MAKHOUL N,et al.Screening,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renal artery stenosis by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with stenting[J].Isr Med Assoc J,2010,12(3):140-143.
[4]MCGAVIGAN AD,MAXWELL PR,DUNN FG.Time course ofearly changes in plasma markers of collagen turnover following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J].Can J Cardiol,2010,26(9):471-474.
[5]施广德,张晓兰,殷雪莲,等.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下肢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10):778-780.[5]SHI GD,ZHANG XL,YAN XL,et al.Type 2 diabetes,an-kle-brachial index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2010,18(10):778-780.Chinese
[6]许建屏,胡晓鹏,胡盛寿,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旁路血管狭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7,23(6):382-385.[6]XU JP,HU XP,HU SS,et al.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by-pass stenosis influencing factors[J].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2007,23(6):382-385.Chinese
[7]COLIC M,JADRANIN D,MARKOVIC D,et al.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carotid arteries--earlyresults[J].Srp Arh Celok Lek,2008,136(9-10):494-497.
主动脉球囊置入 篇4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应用球囊阻断技术对13 例复发性骨盆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设为球囊阻断组),包括骶骨肿瘤8 例(脊索瘤4 例、巨细胞瘤3 例、神经纤维瘤1 例),髂骨肿瘤5 例(巨细胞瘤2 例、软骨肉瘤1 例、转移癌2 例)。复发情况:初次手术后第一次复发1 例,第二次复发10 例,第三次及以上复发2 例。选择1999年前有完整资料的、常规手术下26 例复发性骨盆肿瘤患者作统计学对照(设为常规手术组),包括骶骨肿瘤21 例(脊索瘤16 例,转移瘤3 例,骨巨细胞瘤1 例,神经纤维肉瘤1 例),髂骨肿瘤5 例(转移瘤3 例,骨巨细胞瘤1 例,软骨肉瘤1 例)。复发情况:初次手术后第一次复发8 例,第二次复发12 例,第三次及以上复发6 例。所有肿瘤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两组共39 例,男23 例,女16 例;年龄12~76 岁。其中常规手术组26 例,男15 例,女11 例,年龄(44±13) 岁;球囊阻断组13 例,男8 例,女5 例,年龄(45±11) 岁。
1.2 手术方法
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技术于健侧股动脉穿刺放置12F外鞘管,经外鞘管置入9F主动脉球囊导管(Stent-Graft Baloon Catheter,Medtronic AVE),球囊直径为46 mm。采用脉搏波形指示法进行球囊定位,即同时应用2台指脉搏氧饱和度监护仪,SpO2探头分别置于左、右脚趾,调整球囊使位于两侧SpO2脉搏波形同时消失的最低点,此时球囊位于腹主动脉末端,妥善固定。静注肝素0.5 mg/kg行部分肝素化,每30 min抽取静脉血监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el clotting time,ACT),维持ACT 200秒左右,以防血栓形成。肿瘤切除后手术止血时,根据ACT结果给予适量鱼精蛋白拮抗。当肿瘤基本暴露后,拟行肿瘤切除时开始阻断腹主动脉血流。
1.3 观察指标及数据处理
记录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常规手术组26 例,手术时间最长465 min,最短125 min,平均(243±101) min;球囊阻断组13 例,手术时间最长450 min,最短90 min,平均(238±143) min,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别。单次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时间最短20 min,最长90 min,平均50 min。常规手术组术中失血量400~6 000 mL,平均(2 289±1 602) mL,球囊阻断组术中失血量50~4 000 mL,平均(928±1 317) mL,球囊阻断组失血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P<0.05)。常规手术组中23 例病人接受输血,输血量800~5 500 mL,3 例病人未输血,平均(1 880±1 050) mL;阻断组中有10 例病人接受输血,输血量400~4 000 mL,3 例病人未输血,平均(733±1 265) mL,球囊阻断组输血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P<0.05)。
两组病人术后均定期随访,常规手术组26 例中,4 例患者术后10~14个月发生肺转移死亡(1 例脊索瘤,1 例神经纤维肉瘤,2 例转移瘤);9 例局部复发(其中5 例再次手术切除);3 例患者直肠损伤,1 例膀胱损伤,10 例患者术后恢复较好,接近正常的生活质量;球囊阻断组术后随访,未见肢体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及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 例4个月后发生肺转移死亡;所有病人均无临近脏器损伤并发症。
2.2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45 岁。右髋及右大腿肿块15年,快速增大半年。患者于15年前因右股骨上端软骨肉瘤在外院行肿瘤切除术。术后1年肿瘤复发。后又经3次手术3次肿瘤复发,改行放疗、热疗无效,肿瘤进行性增大并合并感染,窦道形成。巨大肿瘤压迫直肠和膀胱,造成大小便功能障碍来院求治。入院时见:右大腿中段到髂嵴见巨大肿块,肿瘤最大径73×30×33 cm,质硬,表面呈结节状高低不平。右骶髂部皮肤呈暗褐色,皮肤变硬皮革样变。肿块表面可见5个原手术切口疤痕,肿瘤破溃,表面见3个窦道,有脓性渗出(见图1)。入院X线片、CT及MRI见右股骨上端巨大肿瘤侵犯髂骨、耻骨、坐骨并累及盆腔(见图2~3)。手术在辅助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下行右侧半骨盆截肢术,切除肿瘤重达9.8 kg(见图4~6)。术后诊断:软骨肉瘤。术中见肿瘤经坐骨大孔和闭孔侵入盆腔,与腹膜、膀胱和右侧输尿管广泛粘连。膀胱被推移到右侧髂窝处。切除部分腹膜和小部分受侵膀胱。术中失血约800 mL,输血600 mL,无任何手术并发症。随访30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骨盆肿瘤特别是多次手术后发生局部复发的复发性骨盆肿瘤,常使手术视野广泛粘连,解剖结构不清,常侵犯下腔静脉及骶前静脉丛,手术时出血量大,有报道称平均失血量在7 000 mL以上,最多可达15 000 mL[1]。如此短的时间内大量出血常造成手术野不清,肿瘤显露困难,肿瘤切除不彻底,易损伤临近脏器,更有甚者因出血过多,输血补液不及时导致DIC、低血容量休克甚至死亡,因此控制术中出血对手术治疗复发性骨盆肿瘤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控制骨盆肿瘤术中出血常用的方法有低位腹主动脉临时套扎,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和术中髂内动脉结扎等。a)低位腹主动脉临时套扎指术中经腹膜外入路游离并阻断腹主动脉下端。此方法阻断血供彻底,但需要另行手术切口,创伤增大,且术中有损伤腹主动脉的风险,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对于骶骨肿瘤的病人,由于肿瘤手术切口和显露腹主动脉切口对病人要求的体位不同,常给手术操作带来不便[2,3]。b)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常用的有经股动脉穿刺行髂内动脉栓塞,此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术中出血,一般可控制在3 500 mL以内[4,5]。但复发性骨盆肿瘤血供来源常为多源性,单纯栓塞髂内动脉难以达到完全止血的目的,术中出血仍会较多。并且由于长时间完全阻断血流或发生误栓,手术并发症也会增加。c)术中结扎髂内动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出血[6]。术中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可降低局部血流量的48%。但对于复发性骨盆肿瘤,盆腔内重要脏器与肿瘤粘连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分离并阻断髂内动脉对手术操作来说,难度较大。且大部分肿瘤有来自髂外动脉、骶正中动脉和腰动脉的多源性血供,单纯结扎髂内动脉,难以达到完全控制术中出血的目的。本组资料中,我们采用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直接阻断骨盆及骶尾部主要血供,与常规手术组采用髂内动脉结扎或单侧髂总动脉临时阻断技术比较,阻断血流范围更广,不因交通支血管网的作用而降低阻断效果,止血时间可根据手术的需要随时实施并可重复使用,所以更适应局部血供丰富、解剖复杂、体积较大的复发性骨盆肿瘤的切除。本组资料中,球囊阻断组术中平均出血量928 mL,明显小于常规手术组2 289 mL,术中输血量也明显减少。局部出血减少,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在使用该技术之前,我们手术时常因出血较多而不得不放弃完全切除肿瘤,使术后局部复发率增高。术中出血较多造成术野不清,手术时常损伤邻近重要器官。对照组的26 例病例中,有9 例出现术后复发,4 例发生邻近脏器的损伤。而球囊阻断组只有一例发生术后局部复发,无邻近器官的损伤。
球囊阻断技术的关键是球囊的部位。我们采用SpO2脉搏波形指示法进行球囊定位,两侧SpO2脉搏波形同时消失的最低点为球囊的最佳位置,此时球囊正好位于腹主动脉末端,术中透视可以进一步确定球囊的位置。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操作简单,手术过程顺利,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7,8]。球囊导管必需完全放置在肾动脉以远的腹主动脉内,若球囊位置偏高会栓塞肾动脉和卵巢(睾丸)动脉,造成肾功能衰竭和生殖功能异常。我们采用SpO2脉搏波形指示法对球囊进行定位,球囊正好位于腹主动脉的最未端,不会出现栓塞肾动脉和卵巢(睾丸)动脉的现象。本研究中,球囊阻断组的所有病人无一例肾功能和生殖功能障碍。球囊单次阻断时间尚存争议,国内外资料一般认为控制在40~60 min,间歇10 min,避免阻断部分以下组织因长时间缺血造成损伤[9,10,11]。近年来有学者指出长时间阻断血流后突然松开球囊有造成肺动脉栓塞的风险,故球囊阻断时间不宜过长。本组病人每次阻断时间为60 min,间隔10 min,但有1 例病人因手术要求最长阻断90 min,术后随访,13 例病人均未出现肢体缺血性并发症。
该技术也有一定风险,我们曾对1 例骶骨脊索瘤患者施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时发生髂血管破裂,因修补及时,未对患者造成大的危险。该患者是初次手术,且在行髂外动脉修补时结扎了髂内动脉,未施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故未列入本组资料。
综上所述,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法可以更好达到控制肿瘤区域出血的目的。尤其对于巨大的复杂骨盆肿瘤,可以更彻底阻断局部血流,使手术视野更清晰,手术操作更方便,肿瘤切除更彻底;同时可以明显的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我们认为低位腹主动脉阻断技术是一项有价值的技术。
参考文献
[1]Simpson AH,Porter A,Davis A,et al.Cephaladsacral resection with a combined extended ilioin-guinal and posterior approach[J].J Bone Joint Surg(Am),1995,77(3):405-411.
[2]路小勇,李伟,司兆萍,等.骶骨肿瘤切除术中控制出血量方法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1):46-47.
[3]李鼎锋,崔秋,乐守玉,等.腹主动脉血流阻断技术在行骨盆、骶骨肿瘤切除中的临床评价[J].中国癌症杂志,2003,13(3):259-262.
[4]Gellad FE,Sadato N,Numaguchi Y,et al.Vascularmetastatic lesions of the spine:preoperative emboli-zation[J].Radiology,1990,176(3):683-686.
[5]杨正强,黄健,朱纪吾,等.术前选择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骨盆肿瘤[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5):385-387.
[6]韦绍仁,尹东,刘勇,等.手术治疗骶骨肿瘤[J].广西医学,2002,24(3):340-341.
[7]陈庄洪.球囊导管暂时阻断动脉腔内血流与手术结合抢救躯干附近大血管损伤[J].临床外科杂志,1998,6(5):253-254.
[8]镇万新,窦永充,徐万鹏,等.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控制骨盆及下腰椎肿瘤手术出血[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8):468-470.
[9]邹强,佟小强,吕永兴,等.球囊阻断腹主动脉在骶骨肿瘤术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5,2(5):342-344.
[10]Ullmark G,Hovelius L,Strindberg L,et al.Reducedbleeding through temporary balloon occlusion in hipand knee revision surgery[J].Acta orthop scand,2000,71(1):51-54.
主动脉球囊置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 9例为男性患者, 5例为女性患者, 年龄47~81岁。急性广泛前壁肌心梗死伴心功能不全6例、伴心源性休克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三支病变5例, 行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后实施IABP治疗, 均康复出院。
1.2 方法
采用在X线下经皮Seldinger技术, 自股动脉进行穿刺, 将导管送入主动脉内, 将球囊置于锁骨下动脉远端1~2cm和肾动脉开口近端的降主动脉内, 导管另一端连接反搏主机即开始IABP。
2 术后护理
2.1 心理护理
把患者安置在重症监护病房内, 患者常感到孤独、忧虑、恐惧, 要做好解释工作,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IA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给病人以安慰、鼓励, 同时保持病房内安静、清洁、适宜的温度, 使病人感到舒适, 避免强光照射, 确保病人休息和睡眠。
2.2 严密观察IABP仪各连接处有否松动, 保持IABP仪的正常工作
IABP术后取仰卧位, 床头抬高不超过30°[2], 传感器的位置须置于右心房的水平。IABP导管用三M透气胶布沿大腿纵向固定在膝关节上方, 防止导管牵拉、移位、扭曲, 局部受压或缠绕过紧。协助患者大小便时, 术肢保持平直体位, 翻身时需2人配合, 幅度不宜过大, 下肢与躯体成一直线。及时处理IABP仪的各种报警, 使IABP仪不能正常运作时间小于30min, 避免停搏因素引起的血栓。
2.3 严密监测心电图及动脉压力曲线图的变化
IABP反搏效果有赖于QRS波的波幅、心跳的节律和频率, 当R波的波幅<0.5m V不能正确有效触发, 严重心动过速 (HR>150次/min) , 心动过缓和QRS波幅多变及室颤均可影响球囊反搏效果甚至停搏。因此选择具有高尖正向R波 (≥0.5m V) 的心电图, 保持心电监护系统功能正常, 妥善固定电极并经常检查电极有无脱落。有效的IABP使主动脉的舒张压升高, 收缩压降低, 心肌灌注改善, 心脏作功减少, 病变的心脏得以修复, 心肌收缩力增加, 心排出量增加[1]。所以, 观察动脉压力曲线图形也是关键, 正常的IABP的有效的反搏动脉压力变化如下:气囊辅助的舒张压末期压低于病人基础的主动脉舒张末期压, 辅助后的收缩压低于病人基础的收缩压, 因气囊反搏增加动脉血灌注, 故反搏产生的舒张压峰值最高。
2.4 加强基础护理
使用气垫床, 左右肩背部轮换垫软枕, 术肢伸直制动, 膝关节下垫一小枕,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按摩受压皮肤, 使患者舒适, 预防压疮的发生。
2.5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5.1 下肢缺血
下肢缺血发生占IABP并发症的20%[3]。发生原因有血栓脱落所致, 而以下肢部位动脉栓塞为最常见[3]。可表现为术肢疼痛, 颜色苍白、变冷、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术后第1小时内每15分钟观察1次下肢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的变化, 随后2h内每30分钟观察1次, 以后每2小时观察1次, 直至脱机。病情好转拔除IABP导管时, 要一手压迫股动脉穿刺点的下方, 一手拔除鞘管及气囊, 喷出少量血液, 冲出可能存在的栓子[4],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24h内, 仍要密切观察穿刺侧下肢血运情况。
2.5.2 出血
发生原因是切开法人工血管吻合不严, 拔除导管后压迫不够, 股动脉或血管分支损伤, 尤其在肝素化或抗凝状态下出血现象更易发生。轻者如伤口渗血, 局部血肿, 重者可因穿破大动脉致命, 如脑出血等, 术后第1小时每30分钟测量血压、心率连续4次, 平稳后每1~2小时测量1次, 直至脱机。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情况、神志、大、小便颜色、有无牙龈出血、皮下淤斑等现象, 采用静脉留置输液, 避免反复穿刺。拔除IABP导管后用手法压迫股动脉穿刺点15~30min后用弹力绷带“8”字形过腰部加压包扎24h, 患者必须卧床休息24h, 以确保完全止血。
2.5.3 感染
发生原因是紧急操作下、消毒不彻底、机体抵抗力低引起。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无菌操作, 局部伤口每日消毒更换敷料1次, 若有渗血、大、小便污染随时更换。限制探视, 保持病室的清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股动脉穿刺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现象。
2.5.4 气囊破裂
发生原因是插入气囊导管时, 尖锐物擦伤气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刺破气囊引起。密切观察注意反搏波形的变化, 一旦反搏波形消失, 导管安全室有血液, 立即停止反搏并通知医生拔管。
3 体会
IABP对衰竭心脏功能的改善, 效果是肯定的, 但其并发症亦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护士熟知IABP的工作原理、明确报警系统的提示, 严密观察各项参数, 给予科学规范的护理, 让IABP能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君, 姜腾勇.心导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54~462.
[2]郭加强, 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1~135.
[3]王志红, 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84.
主动脉球囊置入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5例, 男11例, 女4例, 年龄49~72岁, 平均61.2岁。均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 心源性休克, 恶性心律失常。其中8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4例间壁心肌梗死, 2例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1例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右壁心肌梗死。既往有高压血病史7例, 糖尿病史3例。
1.2 结果
15例经IABP治疗3~7d, 并予强心、利尿、营养心肌、抗感染、调节血压、调控血糖等综合治疗后, 其中14例血流动力稳定, 心电图正常, 顺利的脱机, 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其中1例因病情危重, 患者家属要求放弃继续治疗, 自动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1)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治疗的目的、意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配合方法以取得配合。 (2) 抽血查血细胞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及动脉血气。术前血氧饱和度。 (3) 了解患者双下肢皮温, 皮肤颜色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 连接心电监护,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并准备急救药品及除颤仪。气囊导管反搏机, 必要时留置导尿。 (5) 备皮、清洁、更衣, 取合适体位。
2.2 术中护理
(1) 术区消毒, 协助医生穿手术衣、戴手套、铺无菌单。 (2) 穿刺时,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特别是心率、血压。 (3) 导管置入后, 协助医生将压力管一端接到压力调节器后再接到IABP机上并开机调“0”校对。 (4) 连接完毕, 观察IABP反搏是否正常、有效, 并协助医生消毒包扎术区。 (5) 协助X线拍片以确定导管位置。 (6)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注意事项, 并再次观察患者双下肢皮温、皮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交班记录。 (7) 将患者予舒适体位后, 气垫床充气。
2.3 术后护理
(1) 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患者对他的病情和治疗现状常感到焦虑, 可能因在自己体內存在一个治疗装置而感到困惑不安, 应做好心理安慰, 使其安心接受IABP治疗。 (2) 生活护理。患者应绝对卧床, 插管侧大腿弯曲不应超过30°, 床头抬高也不应超过30°。定时协助患者翻身, 做下肢功能锻炼, 4~6h行功能锻炼一次, 防止肺不张, 肺炎和褥疮等并发症。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提高机体抵抗力。 (3) 持续心电监测、压力监测。观察心率、心律及QRS波变化, 注意有无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心动过速及其他心律失常, 严密观察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反搏压与波型。反搏期间, 舒张压应高于收缩压10~20mmHg (1mmHg=0.13332kPa) 。当压力曲线不良时, 要注意:①球囊中心管腔堵塞, 此时需及时用肝素盐水冲管;②压力换能器的位置应放置在患者腋中线水平:③球囊管脱出移位导致球囊嵌顿在鞘管腔, 需及时将球囊管往内推送;④反搏压力曲线峰尖锐及有顿挫切迹, 常反映球囊嵌顿或有轻度穿孔渗漏;⑤球囊管各连接系统连接不良, 导致氦气渗漏。⑥球囊腔大小是否恰当、需调整充气量。 (4) 凝血指标监测。每小时1次予生理盐水500ml加入肝素5 000IU加压冲管, 每次10~15ml, 每12h更换一次肝素盐水, 2~4h抽血查ACT, 使ACT维持在200~300s为宜。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如穿刺部位渗血, 牙周出血, 皮下出血或排柏油样便等。 (5) 足背动脉监测。密切观察记录双下肢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注意下肢的保暧, 若肢体的温度低, 颜色发白,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是股动脉栓塞的表现,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 保持导管通畅, 预防感染。妥善用无菌敷料包扎插管部位, 按无菌原则对插管部位进行包扎。将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固定在患者的大腿上, 防止脱位。每24h更换敷料, 必要时随时更换。密切监测体温和血细胞的变化。
2.4 拔除IABP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