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油库安全管理

2024-09-21

后方油库安全管理(精选6篇)

后方油库安全管理 篇1

后方油库发生安全事故, 往往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等因素造成的。近几年油库安全事故研究表明, 80%以上的事故原因与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相关。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创新安全管理, 必须着眼油库安全长远发展, 加强后方油库安全行为管理研究, 及时发现和消除油库安全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一、后方油库安全行为内涵

油库安全管理包括了四个方面的管理因素, 即人、物、环境和制度。其中人是油库安全管理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是油库安全管理的主导因素。后方油库安全行为指的是油库官兵对单位各项事务的安全性反应, 经过一定的动作实现安全目标的过程。合理的行为有利于后方油库安全目标的实现, 不合理的行为则影响安全目标的实现。如:作业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油库设备安全装置失效;用非防爆工具、不安全设备;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如进入油罐清洗等) ;油料收发时离开工作岗位;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在必须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用具、防静电服等的作业或场所中, 忽视其使用;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等。从而引发后方油库安全事故。

二、后方油库安全行为模式构成

1. 自然属性的行为模式

从自然人的角度, 归纳出后方油库官兵的生理模式:外部刺激 (不安全状态) ———肌体感受 (五感) ———大脑判断 (分析处理) ———安全行为反映 (动作) ———安全目标达到。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构成了油库官兵千差万别的安全行为表现。这种安全行为有两个共同点: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安全行为;相同的安全行为来自不同的剌激。正是由于安全行为规律的这种复杂性, 才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安全行为表现, 同时提出了研究油库官兵各个方面安全行为科学的课题。

2. 社会属性的行为模式

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 后方油库官兵的行为模式过程是:安全需要———安全动机———安全行为———安全目标实现———新的安全需要。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人有安全需要就会产生安全的动机, 从而就会在油库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因此, 需要是推动油库官兵进行安全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动机是需要引发的冲动, 它与行为具有复杂的关系, 具体表现在: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如为了搞好油料储存与保管工作, 有的人会从加强安全、提高油料保管效率等方面入手。而有的人会为了应付查库而流于形式, 设备保养不到位、不及时, 安全隐患看不到。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如积极抓油库安全工作, 有可能出自不同动机, 如迫于上级督促, 本系统发生重大事故的教训等。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经过以上对需要和动机的分析, 可以认识到, 油库官兵安全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 需要是行为的基本动力, 但必须通过动机来付诸实践, 形成安全行动最终完成油库安全管理目标。

三、后方油库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

1. 思想因素

一是麻痹思想。对油库安全持轻视的态度, 认为油库一些规章制度是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具体表现是:一是由于属长期从事的工作, 所以反应木然。如查库工作做过多次, 因此掉以轻心, 没有注意反常现象, 而还照常操作;责任心不强, 沿用旧习惯的油料收发作业方式, 凭经验行事。二是持侥幸心理。明知道有危险, 在一定程度上也知道油库安全的重要性, 却因怕麻烦而不愿采取安全措施;动火作业明知有危险, 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 企图侥幸过关;盲目自信, 相信自己有能力避免事故的发生;别人不一定会发现。

2. 知识技能因素

油库安全培训制度不健全, 业务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培训方法欠佳, 不能使油库官兵准确掌握油料业务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部分人员思想落后, 不思进取, 业务技能低, 油料业务实践经验缺乏。由于对作业人员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使行为者缺乏必备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不懂操作规程、不具备安全行为的能力。凭借自己想当然的方法蛮干, 就必然会出现各种违章行为, 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3. 情绪因素

情绪表达了人与人以及与客观事物之间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 由此构成了以下情绪类别。一是急躁情绪。有这种急躁情绪的人, 干活利索但粗心草率, 求成心切但不慎重, 工作起来不仔细, 有章不循, 这种情绪易随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二是烦躁情绪。有这种烦躁情绪的人, 往往表现沉闷、不愉快、工作起来精神不集中。因此, 油库安全管理者掌握好情绪理论, 把握好官兵情绪特点, 调节好官兵情绪, 对于保证油库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环境因素

过强的噪声会使人的听觉灵敏度降低, 使人烦恼甚至无法安心工作;过暗或过强的照明会使人视觉疲劳, 容易接受错误的信息;过分狭窄的场所会使人难以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正常作业。比如:夜间收发油作业光线昏暗, 人容易精神不振, 从而造成误操作。洞库油罐顶部空间低矮、无照明, 保管员取样、测量环境差, 容易导致误操作;有毒、有害油蒸气会使人由于中毒而产生动作失调。作业环境恶劣既增加了劳动强度令人产生疲劳, 又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 注意力不集中, 自我控制力降低。可见, 作业环境不良也是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后方油库安全行为管理对策

1. 加强安全教育, 实现素质管库

安全教育要从五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安全法规教育, 讲清不安全行为的危害, 引起油库官兵重视, 起到法律法规应有的警示性和强制性作用。二是安全知识教育, 主要是让油库人员了解油库设备设施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专业性技术, 提高其业务素质和预防事故的能力。三是安全技能教育, 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作业人员, 使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能够处理油库各种突发事件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四是安全态度教育, 对油库官兵宣传安全行为的必要性, 端正工作态度, 增加责任心, 形成安全作业的良好氛围。五是安全事故教育, 将油库事故通过多媒体教学片、录像、照片等形式播放给油库官兵, 紧绷安全意识这根弦。

2. 健全规章制度, 实现制度管库

(1)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油库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明确工作职责和相应权限, 规定岗位责任。油库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油库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安全措施审批制度、大型收发作业会议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事故分析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信息反馈制度、违章人员教育与处罚制度、重大灾害应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油库工种岗前培训制度和安全行为激励机制等。制度制定后, 在油库的业务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 油库安全检查小组必须及时监督检查各种制度落实情况。

(2) 建立官兵培训体系。一是搞好基层单位培训。对象是全库的所有官兵, 主要以贯彻落实油库规章制度。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日组织基本培训。每周的办公会时, 由油库各分队及各处向办公会报告本周安全培训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方法, 每月针对培训的实际情况, 总结讲评, 并根据奖惩制度评选出训练先进单位和落后单位。二是搞好岗位练兵。对象为油库保管员、化验员、计量员、司泵员等专业技术人员, 有计划地开展经常性岗位练兵活动, 不仅练平时收发, 更重要的是要练战时油料保障, 开展各种战备预案演练, 提高油库战备水平。三是搞好油库中高层管理者培训。培训内容为安全管理理论、安全心理理论等。任务是提高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水平。

3. 规范工作环境, 实现氛围管库

改善安全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 减轻油库官兵劳动强度。提高设备、仪表、工具的稳定性和先进性, 安装油罐油高自动测量装置, 开发油料收发自动化罐装系统, 提高油料收发、储存保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增强油库安全管理质量。二是优化工作环境。加大安全投入, 改善油库消防设施、作业空间等, 改善库区的“偏、远、苦、脏、累、险”的面貌。使油库形成安全良好的环境氛围, 消除不良因素的产生, 同时提高了油库安全管理的效果。

4. 建设安全文化, 实现理念管库

后方油库安全文化是油库在开展安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对待安全管理、安全活动的价值观、态度的综合体现。建设油库安全文化, 有利于形成油库人人关心安全、安全与人人相关的氛围。

摘要:后方油库安全行为, 指的是油库官兵对单位各项事务的安全性反应, 且经过一定的动作实现安全目标的过程。合理的行为有利于后方油库安全目标的实现, 不合理的行为则影响安全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后方油库,安全行为,管理

后方油库安全文化建设浅析 篇2

一、后方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后方油库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安全第一, 生命至上”为理念,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落实固化“以人为本, 规章至尊”的思想, 以培养和提高全库官兵综合素质, 实现油库本质安全为目标, 以人为本, 关爱官兵生命健康, 从宣传、教育、培训、制度等入手, 不断营造安全氛围, 规范程序, 创新载体, 丰富内涵, 引导和教育全库官兵树立科学的安全观, 使安全成为全库官兵的第一需要, 为实现后方油库的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后方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

1. 融通文化的原则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 更是保障力的基础。文化有一种感染、熏陶、浸润的影响作用。当安全管理变成安全文化时, 油库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就不再是印在纸上或贴在墙上的条条框框, 而是变成了官兵头脑里的一种理念, 一种思维模式, 安全的概念也在官兵头脑中形成惯性思维, 形成群体心理定势, 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安全行为, 也可由潜意识产生安全行为, 大大增强油库官兵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 从而自觉关注油库建设的安全, 为油库的安全发展自觉贡献个人力量, 为全面提升油料保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全员参与的原则

油库安全文化是全员的文化, 是全时空的文化, 是全方位的文化, 涵盖油库的方方面面,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就要求每名官兵都要积极参与进来, 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实践的转化, 尤其是油库领导不仅要成为组织者更要成为自觉践行者和落实者, 通过油库各层次群体、个人安全作业及其业务活动的实践和创新, 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形成油库特有的、又为全库官兵所认同的安全文化体系。

3. 彰显油库特色的原则

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其建设过程必须与油库的其他各项业务活动融合进行、共同推进, 彰显油库特色。油库安全文化是油库安全管理的创新实践, 必须立足油库特点, 符合油料行业规律, 突出油库性质, 体现军人思想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安全文化建设, 使官兵达成安全价值共识和安全目标认同, 并实现自我控制, 切实让每名油库官兵不论身处何地、身兼何职都能够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始终在油库规章制度下行动。

三、后方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1. 提高全库官兵安全素质

人的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科技知识和安全文化素质。要从新兵入营、干部任职抓起, 从全体官兵抓起, 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 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型对全库官兵进行深入持久地宣传和教育, 灌输安全文化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确立安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安全行为规范, 学会消灾避难、应急自救的本领, 珍惜自己、爱护他人、服务全局, 共建和谐油库, 共促安全发展。后方油库要实现安全发展, 除在不断完善和强化规章制度、技术、行政、教育等全面管理的现代科学手段之外, 还必须认真解决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对安全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这两大因素归根结底就是安全文化问题。安全素质的基础就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建设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地解决油库事故隐患等现实问题, 但如果不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即使用再硬的手腕、再狠的措施, 也还是无济于事、防不胜防、堵不胜堵、疲于应付。

2. 塑造全库官兵安全人格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人类以其理性的思维探索宇宙奥秘、揭示宇宙真相, 谱写了许许多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壮歌。但面对安全问题我们却常常陷入困惑。一些领导干部关注的只是冰冷的数字, 而不是鲜活的生命。为了这些数字, 一些单位甚至隐瞒事故、遮盖隐患、有情不报、大情小报。这种现象与我们的德治精神背道而驰。建设油库安全文化, 就是要努力塑造尊重人权的安全人格。无论做何决策, 都应把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无论事故控制得多么合理, 我们都不能为自己找一个开脱的理由。正如一句俗话所说, 只要思想不滑坡, 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安全形势多么严峻, 我们都要有一种敢打必胜的坚强意志。

3. 培养全库官兵安全情感

在油库安全工作方面, 对方法的学习和强调永远是不遗余力, 对安全情感的培养却几乎被忽略。一些官兵把别人的事故当故事听, 当笑话传;一些领导分管安全工作时大喊安全工作重要, 调任别的岗位后就对安全工作不闻不问;一些油库抓安全工作冷一阵热一阵,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凡此种种, 都是安全情感缺失的表现。心理学家认为,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促使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促使人们去进行劳动、创造。情感的内涵告诉我们, 它一旦与人的安全活动结合起来, 就将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 为安全的实现而奋斗不止。如果人们能用情感去自觉地实践安全并对有关安全的事物做出对人有利的评价, 那么, 油库官兵就会把轻视安全、违章操作、盲目蛮干看成是不道德的行为;把在库区抽烟、打手机等不安全行为看成是丑陋的行为, 把能够参与解决安全问题看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并表现出由衷的喜悦。

四、后方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1. 加强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领导要充分认清加强后方油库安全文化建设, 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军队油库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袭, 提高官兵的安全素养、激发工作热情和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领导应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油库建设总体规划, 定期分析建设形势, 及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 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投人;机关各部门要统筹协调,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形成抓军队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合力, 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指标在终端落实。

2. 加强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协调配套

后方油库安全文化是一个整体协调的系统工程, 包括安全精神文化、安全物态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四部分, 其中各个部分功能衔接, 相互作用, 共同形成了一个系统整体。因此, 后方油库安全文化建设, 要科学统筹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做好整体协同, 实现平衡发展。在建设过程中, 安全精神文化是核心, 各级领导要着重加强油库官兵的安全理念观念、安全思想意识、安全思维方式等精神领域的引导和建设, 从而把握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安全物态文化是承载, 只有充分利用科技安全管库新手段, 努力根除安全设施设备老旧带来的安全隐患, 大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实现物的有效与安全, 才能切实让安全文化贯穿于官兵身边的每一物、每事;安全管理文化是基础, 再好的精神理念没有制度的保障, 也无法长期执行和发展, 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 借助精细化管理的平台, 按照划定职责范围、明确标准程序的要求, 加强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是安全文化落地生根的关键, 官兵的安全行为文化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工作中的态度和习惯, 继而影响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安全可靠。因此在建设中, 要结合油库特点, 切实处理好四个方而建设的协调统一关系。

3. 夯实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根基

在后方油库安全文化建设中,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把推动油库安全建设和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不断提高官兵的安全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为官兵成长进步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一方面油库官兵要在技能上进行专业化训练, 积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 培养一批会管理、懂业务的复合型领导人才和会操作、懂维修的岗位业务骨干, 形成整体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导向、激励功能, 促进官兵安全文化素质的完善。军队油库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通过安全讲座、板报、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 营造全员参与的文化氛围;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根据官兵的政治表现和业务能力, 在干部选配、士兵人学、转改士官、立功受奖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油库安全文化的群众性特征, 做到建设为了官兵、发展依靠官兵使官兵真正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者、践行者和受益者。

摘要:后方油库作为高风险单位,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越来越难满足部队发展的实际需要。短期安全靠管理, 长期安全靠文化。本文提出了后方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对后方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后方油库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后方油库安全管理 篇3

关键词:油库监控,信息融合,正交基神经网络

后方油库监测控制系统正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要求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软硬件动态扩展接入, 集成油料应急保障等应用系统, 与各级系统远程互联。由此导致出现兼容性差、升级能力弱、“信息孤岛”等问题。传统的监控系统采用客户服务系统、B/S架构。客户服务系统架构虽结构简单, 但维护成本高, 难于满足集成规模要求。B/S架构虽业务变更部署方便, 但网络流量较大, 速度缓慢。而后方油库监测控制对实时监测数据处理要求较高, 软硬件环境需不断扩充, 并与其他应用系统互联。客户服务系统、B/S架构对此力不从心。面向服务的体系框架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是组件模型, 将应用系统封装成服务, 通过定义服务间接口将服务集成, 实现跨平台调用, 可满足后方油库全方位监测控制的要求。

本文基于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的分布式架构, 研究了油库智能监控系统, 并应用正交基神经网络 (Orthogonal basis neural network, OBNN) , 实现监控信息融合处理, 可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和可扩展性。

1. 系统架构设计

构建基于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的后方油库智能监控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该架构具有服务间松耦合、协议独立等特征, 便于分层应用的扩展集成、新增监测设备的接入, 适应软硬件动态变化环境需求。系统以支撑平台为基础, 分为应用层、服务层、监测控制层、前端设备层四个层次。

系统支撑平台采用的中间件产品包括服务总线ESB、消息中间件等, 经二次开发而成。它作为服务与数据交换的总线平台, 提供数据交换、人机交互等各类接口。支撑平台优化融合各类智能监控数据资源, 将各组件、应用系统集成在总线上。通过总线以无缝友好方式与各应用系统互联, 实现应用模块间消息传送、协议协调、标准数据格式交换、异构事件处理、服务认证等功能。通过异构网络集成及专用数据接口, 与各级油料保障信息平台互联。

应用层负责与用户交互, 将用户操作信息传递给服务层进行处理。该层利用已封装好的各种服务来构建具体业务流程, 将应用模块细分、按需集成。

服务层负责业务实际处理、数据运算、流程控制。根据服务契约从各应用系统中分离出实现特定业务功能的基本服务。要求服务单元具有粗粒度, 而应用系统所提供的是细粒度接口。需在服务层重新组合基本服务, 使服务具有一定粗粒度。

监测控制层负责与前端设备间通讯。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控机或视频服务器等做为监控预警主机, 报警装置、联动安全防护装置、前端监控设备统一接入总线, 对于没有提供RJ45接口的设备, 使用RS485/232解码器适配接入, 解码器透明通道支持一对多透明传输, 建立多条透明通道。采集前端监控设备监测信息并发送控制指令。监测信号被转换成系统可识别数据格式, 送入组态软件的实时数据库。

前端设备层主要由现场监控设备组成, 包括摄像机、油料参数监测装置 (如压力、流量、液面、温度等传感器) 、气体泄漏监测装置 (如油气浓度传感器等) 、无线传感器 (如烟雾传感器、门磁传感器等) 、油库设备数据采集装置 (如湿度、静电感应等传感器) 、雷电感应仪等。监控点的优化布置、传感器安装、通讯线路及前端设备防雷是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2. 油库监测控制系统信息融合

后方油库监测控制是非结构化问题, 库区环境复杂、安全防爆要求高、监控点多, 需采用大量异类传感器来监测和控制油料收、储、发各工作过程, 这将导致监测数据量剧增, 增加监控决策难度。异类多传感器信息具有时间不同步、数据率不一致及测量维数不匹配等特点, 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传感器工作性能与监测工况、气候等环境因素有关, 采集的监测数据具有模糊性。

因此仅凭借单一传感器监测数据, 监控预测准确度依赖于传感器灵敏度, 缺少柔性, 易受干扰。为了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降低漏检、误报率, 应实现监测控制信息智能融合。即使用处理多传感器监控信息、组合多源信息, 分析信息间联系, 依据融合规则优化组合, 形成对监测控制目标态势评价与决策。

正交基神经网络实时处理数据能力强、硬件易实现, 具有较强自适应能力和非线性映射能力, 是实现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有效工具。模糊规则库及其推理机是FNN实现信息融合的准确性保证。但FNN自身学习功能虽可训练权值, 却难于辨识模糊规则、优化模糊规则库。常用的FNN训练算法收敛速度慢, 易陷入局部最优。微粒群优化算法通过微粒间协作与竞争来实现最优解搜索, 收敛速度快。与遗传算法GA相比, PSO操作更简便, 在优化FNN方面极具潜力。可用PSO算法训练FNN, 在训练权值、阈值同时, 优化监测信息融合模糊规则库。

2.1 信息融合模型

构建油库监测控制多传感器信息智能融合模型如图2所示, 它由检测数据融合模块、特征信息融合模块和决策信息融合模块组成, 对多传感器信息实现多级别、多层次融合处理。

(1) 检测数据融合模块

按监控区域将传感器分成不同传感器群组。检测数据融合直接在现场采集的原始信号数据层次上进行, 属于低层融合处理, 要求监测数据来源于同质或相同量级的传感器, 要求融合具有较好容错能力, 对实时性要求高, 采用正交基神经网络完成多传感器监测数据融合。

不同传感器所采集的信号不同, 同一状态相关的特征信息各有特点。根据油库监控专家系统的特征知识库提供的特征知识, 对信号数据进行特征选择、提取、变换等操作, 减少干扰数据, 形成统一的特征表述数据, 以获得能反映状态变化的监测特征信息。

(2) 特征信息融合模块

在检测数据融合结果的基础上, 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实现监测特征信息融合。特征信息融合模块由特征融合训练器、特征融合器等组成。特征融合训练器的核心是模糊神经网络。选定训练样本集, 借助专家知识库特征知识, 采用PSO算法训练FNN权值, 对冗余连接做剪枝处理, 优化特征融合模糊规则库, 精简FNN结构。得到传感器监测特征信息与FNN输出信息间映射规律, 构建特征融合推理机制。

将FNN训练结果送入由单片机控制的特征融合器。在硬件电路设计上编程实现FNN算法。特征融合器根据检测信息融合结果, 依据融合模糊规则优化组合, 进行特征识别与评判, 确定监测目标状态和类别。特征信息融合结果降低了监控状态空间的维数, 压缩了信息量, 最大限度地给出了油库监控态势评估决策所需的信息。

(3) 决策信息融合模块

决策信息融合属于系统中的最高层次融合。决策融合器利用特征信息融合结果, 采用复合并行推理方法, 将所有被监测目标的特征融合数据集, 与对策知识库中目标可能态势行为模式相比较, 也可从远程油料保障决策平台的实例库、应急预案库等关联信息库中获取相关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推理策略进行推理决策, 以确定哪种行为模式与监控区域内的目标状态最匹配, 在推理决策层面上做出信息融合结果, 并对知识库的对策知识进行修正。融合执行器根据决策信息融合结果, 启动相应的联动系统。

2.2 信息融合算法

具有良好容错性和稳健性的信息融合算法, 是实现信息融合的关键。油库监控检测数据融合过程中, 需提取信号瞬时特征的变化规律, 识别信号的特征和监测目标状态, 要求融合具有较好容错能力和较高实时处理效率。本文从改进神经网络结构和激励函数的角度来探讨具有高效处理能力的神经网络。借鉴正交基函数具有非线性逼近能力, 根据多项式插值和逼近理论, 构造正交基神经网络, 提出了基于正交基神经网络的监测数据融合算法。正交基神经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输入层设置n个神经元节点, 输入检测数据

隐层设置m个神经元节点, 使用L e g e n d r e多项式 (Legendre polynomials) 正交基函数做为激励函数。第j个神经元的激励函数ϕj (x) (j=0, 1, L, m) 用罗德里格 (Rodrigul) 公式表示为:, 递推关系式为:

由此推算出隐层各神经元的激励函数:ϕ0 (x) =1, 1ϕ (x) =x, 。根据监测数据特点, 令x取值范围为[0, 1]。

输出层有1个神经元节点, 输出为y。

设输入层节点i至隐层节点j的连接权值为ωij;隐层节点j至输出层节点的连接权值为υj;隐层节点j的阈值为θj, 输入层和输出层的阈值为0。

网络的误差函数为:

根据最速梯度下降算法, 网络待训练参数调整规则为:

其中k为训练迭代次数, α、β、γ为训练速度系数, 均大于0, 应足够小, 以保证迭代收敛性。∆υj、∆ωj和∆θj表示为:

所建立的Legendre正交基神经网络结构简单, 比BP网络更易于硬件实现。并且根据参数调整规则训练网络, 解决了反复迭代计算、收敛速度慢和局部极小点问题, 可获得较高工作精度和效率, 满足检测级数据融合对实时性的要求。因现场采集检测数据中存在干扰, 在进行检测信号融合前, 需进行消除干扰、去除伪数据等预处理。

3. 结语

以后方油库智能监测控制为对象, 构建后方油库智能监测控制系统架构, 建立信息融合模型用于实现多级别、多层次监控信息融合处理。对基于正交基神经网络检测数据融合算法进行探讨。应用研究表明, 该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可扩充性, 集成化、智能化水平较高。

参考文献

[1]Mohamed Najim, Modeling Estimation and Optimal Filtration in Signal Processing.U.S.A.Wiley-ISTE, 2009.

[2]M.Kezunovic, “Ownership of Data and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Balkan Power Conference, Belgrade, Yugoslavia, June, 2008, pp.62-67.

[3]Chen S, Cowan C F N, Grant P M, “Orthogonal Least Squares Algorithm for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 ”IEEE Trans.On Neural Networks, 2001, 20 (2) :pp.302-310.

后方油库安全管理 篇4

1 输油管线油料渗漏与初步处置

1.1 输油管线油料渗漏概况

同处某市的甲油库按计划向乙油库通过管线输送油料,共输油30多小时,作业结束后,发现接收油料短少较多,经双方反复测量、计算、仪器勘测和人工巡查,在上级机关现场指导和专家技术支持下,确定管线渗漏点位于市区某大道一处住宅西侧。

该管线渗漏点距乙油库约8公里,位于某市交通要道和居民聚集区,管线产权属于乙油库,漏点地段属于乙油库管理,管线沿线情况复杂,处置难度大。

1.2 初步处置

①情况上报。甲油库和乙油库经反复组织油罐测量、核对账物数据和管线沿线密集排查。一方面乙油库进罐前的流量表与测罐数一致,说明乙油库没有串罐,没有渗漏;另一方面甲油库各方面情况均没有异常。初步判定为库外管线渗漏或被人为破坏后盗取,但未发现具体漏点和原因,遂将情况上报上级机关。

②勘察摸排。上级机关会同甲油库和乙油库,分管线渗漏和人为盗取两条线索对管线再次组织了全线徒步巡查和情况走访摸排,未发现明显异常。

③数据分析和判断。上级机关会同两个单位认真分析数据和巡查走访,对管线沿线的油车动向进行盘问,对地面油车痕迹、油料泼洒油迹进行排查,未发现异常。基本排除了人为盗取的情况。由于输油前甲油库对新建管线进行过冲洗,从冲洗的记录程序和数据分析,以及巡查管线来看,也可以排除甲油库责任段的问题。

为进一步印证数据,上级机关决定从甲油库再往乙油库打一次油,采取加大压力的办法。如果是渗漏,误差应该会加大。两个小时后证明了这一点,期间派出多个小组沿路巡查,未发现漏点和盗油现象。输油泵送压力1.3MPa,接收端压力0.1MPa,输油期间压力和流量均十分稳定,发方与收方每小时流量相差1.55吨。

④重点排查。随后,考虑管线因市政建设后埋地较深采取沿线逐个翻污水井、雨水井等窨井盖的方式进一步组织排查,此次加大巡查范围,扩大周边所有井盖。终于在附近一座大桥下污水井内发现有油膜,当即判断管线确定漏油无疑,立即上报上级机关。

⑤仪器检测。由于沿线的复杂性,上级机关研究决定请油料研究所专家,按照先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的方式对管线全线进行仪器检测,做进一步判断查找。

通过仪器检测逐步排除了途径几个居民密集区的渗漏可能,并判断出几处存疑路段。检测期间,乙油库联系市政管网建设有关部门,调取了相关路段的地下管网图纸,根据图纸走向,对周边各地下管道、窨井进行了详细排查,并走访了市政污水处理厂,未发现任何漏油迹象。

最终确定漏油点在某小区外侧人行道路段。经过现场开挖,发现输油管线被压于直径200毫米水泥管线下。

⑥发现漏油区域。现场采取机械方式对平时封闭的电缆井启封打开,发现距地面1.6米深的位置有较厚油层,经取样化验,确定为喷气燃料。

经对周边各窨井检查,分别发现在距最初油层点100米半径内,1处污水井井下13米深处、一处雨水井井下6米深处,渗透有不同程度油层,最厚达6厘米。继续扩大范围至200米、500米后,均无明显油迹和油味。

⑦油料回收。乙油库于发现渗漏区域当日夜间组织对各窨井内的油料进行了回收,并在上级机关的指导下采取了封闭窨井、设置围挡和巡查驻守等预防次生灾害的一些列措施。

⑧排空管线。上级机关研究制定了渗漏段管线排空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对2.04公里管线切割断开,采用注水顶油的方式,于当日排空回收了该段管线油料。

考虑渗漏区域位于居民小区附近,紧邻市区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十分特殊,为避免引起周边居民恐慌和媒体炒作,上级机关决定由乙油库每日派员对渗漏区域进行监控,及时回收地井内渗出的油料。同时摸清市政地下管网走向,找出渗漏油料来源和去向,为进一步确定漏点做足准备。

2 漏点精确排查与后续处置

事故处置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和专家组意见后,研究了漏点精确排查和后续处置方案,为了确保在后续处置中对周边居民和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避免产生其他次生灾害,制定了以注水置换和声波检测为核心内容的后续处置方案。

2.1 确定准确漏点

使用管道加油车模拟输油泵送时的压力条件,在断开管线处进行输水,这样的目的一是更好地找到通道,二是确定渗漏速度是否与输油一致,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其他漏点。由于是管道加油车,经过反复调试和工艺调整才能达到8公斤压力。连续两晚向管线注水40立方米(注水速度31-33L/min,1.9m/h),经声波仪器探测和水流观测,在距最初发现油层位置25米处,最终确定了管线漏点,并可以判定为唯一漏点。

2.2 开挖漏点

在对渗漏点区域进行必要围挡后,乙油库以市政施工名义,设置、佩戴市政工程标识,组织漏点开挖。开挖期间,发现土壤顶层0.5米至1.2米明显含油,但含油量不大(部分已被注水置换),底层1.2米至1.7米土壤含油量极小,主要是管线注入的江水,再向下至1.9米,土壤基本不含油。

2.3 漏点直接成因分析

管线位于门面房构造柱基础边约15厘米处,距离过近,且被大量碎石压住。漏点大小为约7-8毫米不规则孔,有明显锈蚀痕迹,判断为被地方违章施工,碎石填压,防腐层及钢质表层破损后电化学腐蚀所致。

2.4 漏油去向分析

漏点挖出后,遂同时对漏点一侧1.8米处的排污管道进行开挖,发现管道靠近漏点的部分,周边土壤明显含油,但含油量不大,距漏点较远处至管道出口处周边土壤基本无油味。经化验检测,该雨污管道内流出水与输油管道漏点流出的水均含硫酸铜,颜色反应一致。结合注水期间的压力变化后,其管道内水流量变化情况,证实该雨污管道破损,此前渗漏油料应由此管道流入市政雨污系统。

2.5 漏油渗透范围分析

经过对漏点周边2-3米深度打小孔钻探取样,横向距漏点3-4米处、纵向5-6米处的土壤均不含油,证实漏油扩散范围较小,集中在漏点周边20-30平方米内,并进一步印证了大部分渗透油料已随雨污系统排走。

3 此次事故所引发的思考

①严格并真实地填写各类业务登记统计至关重要。

甲油库和乙油库在输油期间,按规范填写油料输转作业票、油泵运行记录等相关登记,对泵送时间、压力、流量等各类数据进行了认真统计和填写,为此后的漏点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如果相关数据没有及时填写或者随意填写,事后查证和分析也将无从着手。

②细致严谨地排查是处置问题的基本方法。

发生输油短少问题后,甲油库和乙油库为避免因自身计量误差导致误判,反复进行了测量核对,轮换多人对油罐进行测量,甚至校对了容积表、密度计和流量计。同时为防止出现意外,两个单位派出了多组人员连续进行巡查,降低了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

③运用数据综合分析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关键。

上级机关结合两个单位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计算,得出结论:在输油和收油流量、压力十分稳定,未出现明显变化,管线出口端出油时间与以往一致的情况下,管线渗漏应出现在泵送高点之后,即管线下坡段。综合仪器检测和现场情况,判断出疑似渗漏区范围为50米,最终开挖证实漏点距最初判断点为25米。

④采取合理的技术方案是正确处置的保证。

在后续处置过程中上级机关会同有关专家,综合运用管道加油车模拟泵送,硫酸铜染色检测,仪器声波探测、人工巡查观测、小孔钻探验证等多种物理、化学手段,有序组织实施,及时排除了多个技术问题,在周边环境限制较多、白天无法作业、不能大面积开挖等不利条件下,使漏点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一次性开挖找出。

⑤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当前油库的迫切要求。

后方油库安全管理 篇5

1. 后方油库财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边际效用理论

用边际效用理论作为后方油库财力资源优化的理论分析基础, 首先需对油库财力资源使用的效用、边际效用和总效用下一定义。

后方油库财力资源使用的效用:后方油库在资源的使用和消耗过程中, 效用可以理解为经费在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某一方面消耗以后对实施油料保障和科学研究的贡献程度及对油库本身建设发展的贡献程度。例如, 油库用业务经费添置若干计算机, 或购买一批运输车辆。这些投入有利于油库实施油料保障和油库自身建设发展, 其贡献程度即可以定义为效用。

根据效用的定义和经济学中边际理论的概念, 财力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用可作如下定义:财力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用是油库在保障油料过程中经费在某一方面的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效用增量。例如, 某油库在现有的条件下, 再投入一个单位的业务经费添置计算机, 这一投入对油库实施油料保障和单位的建设发展的贡献形成一定增量, 这个增量就称为业务经费使用的边际效用。

财力资源使用的总效用则为油库在在实施油料保障和管理过程中财力资源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消耗形成的效用的总和。

2. 边际效用的两个基本规律

在建立财力资源使用的效用、边际效用和总效用概念后, 结合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 可以得到经费使用边际效用的两个重要的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油库在油料管理和保障过程中, 经费在某一个方面的投入量增加以后, 虽然在这一方面的效用和总效用均会有所增加, 但在这一方面的边际效用将随着经费的继续投入而逐渐降低。

举例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油库在购买第一辆运油车时, 产生的边际效用很高, 因为油库在油料保障过程中不能没有运油车。油库在购买第十辆运油车产生的边际效用低于购买第九辆运油车的边际效用, 而高于购买第十一辆运油车的边际效用。以此类推, 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应当是较易理解的一个规律, 因为在上述例子中, 第一辆运油车在不能没有的情况下解决有和无的问题, 而后购买的运油车则是在已有的情况下解决多与少的问题, 所以后来购买的运油车效用的贡献量肯定不如第一辆运油车效用的贡献。当某油库所拥有的运油车辆已经完全满足该仓库油料保障的需要, 此时, 再投入经费购买运油车辆, 此车辆对效用的增长的贡献就趋于零, 因为此运油车辆是多余的, 即边际效用为零。

用数学语言描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则有:

即随着经费投入x的增加, 在第i方面产生的效用Ui也随之增加, 但其边际效用则逐渐降低。

边际效用均衡 (即相等) 时总效用最大规律:当经费总投入确定时, 要使经费投入产生的总效用取得最大值, 则在后方油库所需投入的各方面投入的最后一个“单位经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应当相等。即:设xi为经费用于油库所需投入的第i方面的经费, 则当时, 总效用U取得最大值。

为证明这一结论, 首先让我们分析最简单的情况。即假设经费仅需在两个方面进行配置。设经费总投入为C, C是一常数, 经费在第1方面的投入量为x1, 产生的效用为U1 (x1) ;经费在第2方面的投入量为x2, 产生的效用为U2 (x2) ;经费在第1, 2方面投入后产生的总效用为U (x1, x2) , 则有:

在约束条件φ (x1, x2) =x1+x2-C=0下求U (x1, x2) 的条件极值, 拉格朗日函数为:F (x1, x2, λ) =U (x1, x2) +λφ (x1, x2) =U1 (x1) +U2 (x2) +λ (x1+x2-C)

当取到条件极值 (总效用最大) 时, 应该有

即有:

当经费在多方面 (n) 配置时, 对应总效用函数

在约束条件φ (x1, x2, …xn) =x1+x2…xn-C=0下的条件极值, 数学证明同上。

3. 应用实例

下面我们具体说明如何建立效用与财力资源配置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边际效用理论在后方油库财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以下略)

4. 效用与边际效用理论的指导意义

边际效用的规律对后方油库财力资源的优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 后方油库在科学配置财力资源、合理考虑业务经费的流向时, 应该具有如下的理念:

1.有效用, 才能有效益。在考虑对油库的某一方面进行经费投入时, 首先应当考虑在这一方面的投入能否形成效用, 即是否有利于油库功能的发挥, 是否有利于油库自身的建设发展。在没有效用或效用不大的方面的投入越大, 则浪费就大。

2.重视边际效用。经费在用于后方油库实施油料管理和保障过程中需要投入的某一个方面时, 不仅要看投入是否形成效用, 还应当重视其边际效用, 因为边际效用是投入单位经费后形成的效用增量, 是体现效益的重要尺度。边际效用大, 表明投入一个单位经费后的效用增量大, 即投入效益高。

3.财力资源配置时应当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军后方油库财力资源配置的重点应当是在油库功能发挥和关重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为在这些方面投入边际效用大, 效益较高。而对重点项目的投入也有度的问题。在财力资源比较充足时, 经费的分配应使需要经费投入的各个方面的边际效用相等, 以取得最优化配置;当业务经费不足时, 经费的分配应当采取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后方油库安全管理 篇6

1 我军油库信息化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1.1 推动了油库信息化工作的建设与发展

我军油库信息化建设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 为保障我军油库信息化工作目标的达成, 总部、军区, 军兵种都制定了相关的油库信息化制度体系。无论是从油库信息化制度的制定者和建设目标, 还是从制度的对象、载体和规则, 在油库的硬件支撑、基础支撑、数据规范、服务组件、应用软件、管理体系中, 油库管理各层级各部门对油库信息化的建运管用中的职责、要求和操作程序等方面, 通过制定首尾贯通、协调一致的油库信息化制度, 达成油库信息化制度建设目标, 推动油库信息化建设发展, 实现了我军油库信息化制度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结合空军油库信息化建设实际, 空军相关部门颁发了《空军机场油库信息化建设能力标准》《空军机场油库信息化建设工程技术方案》。

北京军区后方油库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全军建设的前列。军区以军队网络基础设施为依托, 以各单位局域网为支撑, 以后方油库保障实体信息中心为重点, 加强后方油库网络平台、信息平台、决策平台建设, 形成了系统齐全、功能完备的应用系统平台体系。

1.2 区分了油库各业务信息化建设要求与标准

一是职责分工明确;二是遵循的原则;三是规范程序;四是制订计划。

1.3 营造了油库信息化建设工作良好环境

第一, 为油库信息化工作确定界限, 形成规范秩序;第二, 为油库信息化工作提供预期并营造环境。

2 我军现有油库信息化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

由于缺乏顶层设计、系统论证, 保障人员不建制, 法规体系不完善, 建设标准不统一, 日常管理机制不健全, 运行维护经费保障紧张等原因, 后方油库信息化系统建设依然存在功能单一、维护管理复杂等问题。

2.1 信息化人员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一, 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落实。虽然《工作管理规定》明确规定, 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机构, 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但事实上, 并没有具体的信息化人员编制, 人员编制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落实。第二, 人员信息化素质较低、培训力度不够。《工作管理规定》规定, 油料信息化培训采取骨干培训、业务培训、日常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实施。而对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和培训经费等问题都没有具体说明。

2.2 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经费缺乏有效制度保障

《技术规范》中规定, 军需物资油料信息化建设经费, 应当立足于军需物资油料事业经费和争取专项经费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按照固定科目、概略预算、稳定来源、提高效益的原则, 加强使用管理。第一, 经费统筹不科学, 油库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安排和使用上级下拨的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时, 因经费科学统筹兼顾不够, 在各种信息系统中对技术、硬件和软件认证、界定不够标准, 经费计划制订不科学, 不能充分发挥经费的效益, 导致军区之间、军兵种之间、以及油库之间信息化建设不均衡。第二, 筹措资金方法不明确, 缺乏投量投向全过程监督。后方油库信息化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在质量的监控、硬件设备的故障维修、人员培训、软硬件的升级等方面缺乏经费, 尤其是日常维护所需经费, 不能保证各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2.3 信息化建设对各种信息的运用没有明确规定

《总体方案》中的总目标是:通过油库信息化建设, 提供油库统一的基础数据和信息, 并实时接受上级指令, 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但是要完成全军油库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必须按照“一体设计、结构统一、标准统一、分级配置、更新唯一、应用按需”的思路, 遵循数据库设计开放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稳定性原则, 结合油料的“控制流、业务流和信息流”, 设计共享数据库, 统一全军数据模型, 建立统一的数据字典, 彻底解决数据集成问题。

2.4 现行的信息化制度中个别条款不具备可操作性

由于许多油库存在重建轻管甚至不管的现象, 油库信息化制度建设中又缺乏与之相应的配套保障条款, 没有维修经费和相关人员, 导致许多油库的前端设备不能完全正常工作, 很多点位形同虚设, 无法满足24小时视频监控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油料人员对系统自动测量的数据不信任, 系统缺乏可操作性, 油料人员普遍采用人工方式测量油罐的液位高度, 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操作, 填报系统中的数值是手工测量的数据。

3 结语

通过对现行油库信息化制度的目的、对象、载体、规则与制定者五要素进行系统性分析, 客观地总结我军油库信息化制度建设取得的主要经验与不足, 便于下一步更好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油库信息化制度体系, 保证油库信息化建设工作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我军油库一直在推行油库信息化建设, 尤其是在全军油库开展等级管理和科技兴库活动以来, 陆续推广和应用了一些最新的技术成果, 加强了对油库的科学管理, 确保油库安全, 增强油料供应保障, 推动油库业务建设全面发展。从制度的制定者、制度的建设目标及制度的对象、载体和规则, 客观地总结我军油库信息化制度建设的取得的主要经验与不足, 以便更好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油库信息化制度体系。

上一篇:现场管理分析下一篇:玉米空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