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防工业启示录

2024-09-15

俄罗斯国防工业启示录(精选4篇)

俄罗斯国防工业启示录 篇1

摘要:俄罗斯拥有庞大军工企事业单位,国防部将研究所和工业企业移交国防和非国防部门管理,并要求军工综合体企事业单位停止私有化改革,保留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和骨干,为企业生产民品、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同时致力于军转民工作且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我国国防工业改革应借鉴俄罗斯军工改革经验。

关键词:俄罗斯,国防工业,军工企业,民用企业,“军转民”措施,政策支持

俄罗斯拥有原苏联遗留下的庞大国防工业,在新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变军事经济发展模式,保证国防工业在先进的工艺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革继续发展,保持国防工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力,形成军品和民品市场良好对接机制,是俄罗斯复苏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必须克服的障碍。为此普京政府提出了巩固和更新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的战略决定,在军转民战略思想指导下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

一、制定各种鼓励措施推进“军转民”

俄罗斯认为,改变经济军事化格局的途径是军转民。尽管由于资金缺乏、管理不善、各部门意见分歧,使军转民工作遇到重重阻力,但政府不懈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军民结合。1991年制定的《1991—1995年国防工业“军转民”计划》和1996年颁布的《1995—1997年俄联邦国防工业“军转民”专项计划》是前两个时期的基本计划。

1992年初政府开始建立军转民管理体制,集中出台了大量法律文件和规章命令,主要有1993年3月20日最高苏维埃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国防工业转轨法》,这是最基本的一部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军转民的原则及其组织、计划和资金保障、社会保障措施,对转轨企业的补偿和优惠政策,规定了转轨企业进行对外经济活动的权力等。

1993年6月3日政府颁布了《1993—1995年俄联邦国防工业“军转民”计划》,建议最大限度地保留国防企业员工和科技潜力,保证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该计划包含了民用航空技术发展计划、俄罗斯舰队复兴计划等14个目标计划。这些法律及政府文件的制定意味着军转民管理实施制度初步建立起来。1993年11月6日颁布了《关于稳定国防工业企事业单位经济状态和国家国防订货的措施》的1850号总统令,要求有关部门在1993年12月1日前对以前制定的所有军转民计划进行修订,按其经济效益提供专项贷款,命令俄罗斯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一定要保证军转民计划进行的直接拨款。为了进一步推动军转民工作,俄罗斯政府在策略和政策方面也做了根本调整。

1997年对国防工业军转民政策进行了调整,将“全面军转民”调整为“以武器出口促进军转民”。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发挥俄国防科研的技术优势,以此来弥补国防工作定货不足,提高国防工业的科研生产能力。1997年取消了国防工业部,将其职能转由经济部的国防司来承担。这一时期,联邦政府与部分联邦主体之间签署了关于军转民进程管理及国防企业管辖的分权协议,分别就国防工业的管辖权、运营权以及武器和装备的研制与生产、军品出售等问题签署了分权协议,军转民开始向联邦主体深度渗透。1998年6月24日俄罗斯政府制定了《1998—2000年国防工业“军转民”和改组专项规划》要求对军工企业实现优化改组,对非重点军工企业实行私有化股份制改造。选择出生产军品和军用技术的基本骨干企业,使军工企业数量缩减2/3,到2005再缩减35%。

二、军工企业向民用企业转换的政策支持

俄制定了“军转民法”等若干法律、法规和法令,确定了军转民原则、方向、重点及相关法规。1990年起俄政府多次出台专项国防工业军转民纲要的计划,提出在民航、动力、原子能等8个部门内增加民品的比重。同时,制定国家指导计划,对有战略意义的技术进行直接的国家干预。1993年俄罗斯制定了在军工企业中推行军转民的政策,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利用军事工业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实验基地等优势开发和研制高科技民品。为进一步推动军转民工作,1994年7月8日,俄政府下达了“关于再压缩动员能力和动员储备”的总统令,把军工动员准备限制在一个更小的核心军工企业范围之内,许多军工企业都可以随意利用原动员储备的军工设施生产民品。俄政府通过《俄罗斯联邦国防工业转产专项计划》进一步确立了军转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组织实施一系列重大两用技术计划。其中包括:技术再投资计划、两用技术应用计划、高科技计划,涉及民航、动力、医疗、电子、通信和信息、原子能、建筑、化工与轻工等领域的民品发展。1997年,国防工业的民品比重由1994年的78.3%提高到87.0%。

三、注重国防科研与民用科研的相互渗透

能军能民是俄罗斯国防工业的发展方向,在改革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的同时,俄政府在各国防工业部门设立科技协会,收集民用有关部门的建议。制定与军事有关的科研规划时,由军事工业委员会协调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与军工部门之间的关系,注意吸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基础研究成果,将有军事价值的科研项目及时转为军用。俄罗斯国防工业企业通过联合与合并,从体制上解决了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了技术上的优势互补,降低了开发、研制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另外,也有助于解决资金短缺、开工不足、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随着实力的增强,俄罗斯军工企业集团在融资和吸收投资上都较以往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找到国内外合作伙伴。俄政府对军转民经费和军民两用技术等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关注两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向美国及西方国家看齐,而且要确保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能力。

四、启示

俄罗斯军工企业的地区分布在苏联时期就极不平衡,至今仍没有多大改变,大部分军工企业主要处于国家的内陆地区。俄罗斯军事技术试验场和与之相关的军事科研机关则位于离边境很近的地区,而一些战略性的研究都在封闭的城市和科研中心。因此,在军工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军转民协调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1992年俄罗斯建立了军转民问题委员会;在乌拉尔和伏尔加河流域,大多数州及行政机关甚至某些城市建立了军转民和科技政策委员会,负责研制和开发军转民技术。但仅靠各地区分散的努力显然不够,为协调激励军转民的积极性,联邦中央政府从政策上支持进一步打破军工自成体系、封闭垄断和军民分割入手,破除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完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努力促进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军民两用技术研究、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军民互动机制,形成军民高技术共享和相互转化的良好格局。这些都为我国国防工业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BEN-CHIEH LIU.Economic Growth and Quality of Life:A Comparative Indicator Analysis between China(Taiwan),U.S.A.and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1980,39(1):1-21.

[2]DETELIN S.Elenkov:The Russian Aerospace Industry:Survey with Implications for American Firm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995,3(2):71-81.

[3]SUSAN J LINZJ,EFF E.Biddle:Innovation in Russian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R&D in Transi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Cultural Change,19984,6(2):233-262.

[4]范肇臻.中国军工改革与发展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

[5]卢周来.国防经济学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6]黄海涛.俄罗斯国防工业复兴之路[J].西伯利亚研究,2009,(2).

俄罗斯国防工业启示录 篇2

俄罗斯的电力改革和发展历经磨难、艰难曲折,一直倍受世界各国关注。俄总统普京今年4月26日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国家的电力能源建设,计划到2020年电力生产要增加2/3,需要国家和私营企业投资12万亿卢布(约4670亿美元),建设新的电站和改扩建电网基础设施。6月10日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宣称,俄电力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欢迎外国投资者参与俄电力建设。6月26日,俄“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总裁丘拜斯在被称为最后一次的公司股东大会上宣称,随着俄旷日持久的电力改革任务的终结,俄“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也计划在明年注销,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看来,俄电力市场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推进,与此同时,俄国家杜马目前正在审议《国家电力监管法》,俄新型的电力发展和管理体系也正在形成。

一、俄罗斯电力工业概况

1991年2月前苏联成立了燃料动力部,同年12月前苏联解体后,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股份化改造高潮中,于1992年8月在燃料动力部基础上组建了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该公司拥有72个地方电力公司,37个州电力厂,供电服务遍及俄罗斯全部11个时区。俄统一电力系统由大区联合电网组成。西北电网装机1950万千瓦,中部电网装机5270万千瓦,北高加索电网装机1090万千瓦,中伏尔加电网装机2390万千瓦,乌拉尔电网装机4110万千瓦,西伯利亚电网装机4550万千瓦,远东尚未与全国联网,装机为1150万千瓦。但地区联合电网之间的联络线的输送能力很薄弱,如西北电网与中部电网的联络线的输送能力只有180万千瓦,中部电网与北高加索之间的联络线的输送能力只有190万千瓦。“统一电力系统公司”现有职工约58万名、440座发电厂和200万英里的输电线路,这个庞大的“电力帝国”,生产了俄罗斯所需电力的70%以上。

俄罗斯电力分布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欧洲区、西伯利亚区、远东区。俄罗斯电力工业装机容量的72%在欧洲区部分,主要是火电和核电,以及伏尔加河上的梯级水电站;而西伯利亚区能源有一半是水电,还有7个10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远东区的电力装机占整个俄罗斯装机比重的7%,只有几个小的火电厂。

1、装机容量

根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年鉴资料,截至2005年底,俄罗斯电力工业的总装机容量为2.19亿千瓦。其中:火电1.50亿千瓦,占68.5%;水电4590万千瓦,占21.0%;核电2370万千瓦,占12.5%。核电主要集中在欧洲区的中部地区、东伏尔加和西北地区,而近一半的水电位于西伯利亚地区。

2、电力生产

根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年鉴资料,2005年俄全口径电力产量为9530亿千瓦时(度)。其中:火电6290亿度,占66.0%;水电1750亿度,占18.4%;核电1490亿度,占15.6%。2005年俄“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的电力建设投资为20亿美元。

3、火电及燃料构成凝汽式发电厂占约48%,热电厂约占52%,气候寒冷的区域热电厂分布较多,如在西北系统中,热电占70%以上的比重。

欧洲部分的火电厂主要是燃用天然气(80%),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火电厂主要是燃煤(85%)。

4、供电、供热情况

供电情况:大约54%为工业用电,其他占46%左右,其中约15%为居民用电;供热情况:约43%为工业用热,其他约占57%,其中约35%为居民生活用热。

5、调度结构

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采取分级调度结构:分为中央调度局、联合电网调度所和地区电网调度所三级。

中央调度局除管辖下属电网之外,还管辖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直调电厂以及调度联合电网之间的联络线;下一级为联合电网调度所。联合电网有其所属的容量为30万以上的直调电厂,调度地区电网间的联络线和直属电厂;再下一级为地区电网调度所,调度地区内的电厂,最下一级为发电厂和配电网的调度所。

二、俄罗斯电力工业改革

俄罗斯电力体制改革始于1992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1992年—1994年是第一阶段,1995年—1997年是第二阶段,2000年6月至2000年12月是第三阶段,2000年12月至今是第四阶段。

1、第一次电力改革

1992年俄罗斯电力系统经历了一次激进式的改革,一夜之间实现了股份制,由国家所有制转变成股份制,成立了“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РАО “ЕАС России”)。该公司拥有10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3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厂以及地区联合电网之间联络线100%的股份,还拥有地区电力公司51%的股份(这种地区级的股份公司全国有71个)。电力系统的科研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还有大区的调度所也100%属于РАО “ЕАС России”。其所有制结构为:国家股份占52.6%,私人占5.5%,外国投资者占30.7%,国内投资者占11.2%(大型用户、缺电的公司)。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电力市场:趸售市场和零售市场。出售趸售电能的市场主体是火电厂、水电厂和功率过剩的地区电业局。在改革方案中,原则上大型用户可直接向趸售市场按合同购电,但这种情况很少。国家成立了两级调控单位,由联邦调控委员会负责调控趸售电价,地区调控委员会负责调控零售/居民电价,每季度审核一次。买卖双方在趸售市场的中央调度局订立销售合同,合同由联邦委员会审核批准,联邦委员会不仅审核合同,同时也调控电价。

2、第二次电力改革

1995年—1997年,俄又出台了一个改革方案,但由于论证不够充分,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所以没有得到实施。

3、第三次电力改革

2000年6月,俄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出台了一个新的改革方案。该方案打算放弃国家控股的统一电力公司的国家垄断地位,将下属发电厂出售改造为独立的发电公司(核电除外),国家只保留电网、调度控制权,停止干预电价,在电力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展开竞争,由市场自由定价,发电公司之间实行竞价上网。该方案的出台引起全国上下热烈讨论,并遭到许多专家的反对。

4、第四次电力改革

2000年12月15日,俄政府为电力工业改革召开了专门的会议。2001年1月7日,俄总统普京决定成立电力工业改革工作组,工作组的成员来自各个不同单位,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任务是在现有电力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改革的经验,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改革方案,还组成了一个六人总统顾问委员会。普京总统委托包括科学院、州政府、电力工业部、原子能工业部等在内的十一个代表不同利益的单位,提出十一个改革方案,考虑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在这十一个方案的基础上,将讨论形成最后的方案。工作组计划2001年5月中下旬向普京总统提交工作组报告,以便确定最终的改革方案。直到2002年俄杜马才一读通过了统一电力系统公司提交的改革方案,并决定在2003年1月继续审议该方案和有关电力改革的一揽子法律文件。

三.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前景展望

俄罗斯经济已经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带动了国内电力的消费需求猛增。在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莫斯科市、莫斯科州等俄欧洲部分的几个州区,以及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一些地区,已出现了电力能源紧缺的情况。根据预测,2007年俄国内对电力的需求将会增长5.2%,而某些地区的电力需求将会增长10%以上。因此,俄电力市场化的步伐必须加快,以便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投资,新建和改扩建现有电力基础设施,已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俄政府已经通过了一项大规模电力建设计划,到2010年俄将对电力建设投资1150亿美元,新增发电能力将达到4100万千瓦,而到2020年新增发电能力将达到1.8亿千瓦。普京在今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称,俄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新型的火电能源,并将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建设大型的水电站,在未来的12年内还将建设26座现代化的核电站(普京4月28日已经签署命令,组建俄联邦核工业集团,要求年底前组建完毕)。

俄政府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和本国的私人投资大规模参与俄电力建设,提出了放开电力市场的时间表。市场化的核心,首先是出售俄罗斯的“非核发电厂”。这些发电厂将重新组合成21个新的电力公司,几乎每一个电力公司(包括水力发电公司)都要实行私有化。新的电力公司包括14个地区性电力公司和7个跨地区的电力公司,其多数股份将进行公开投标出售。目前,一些世界著名的电业巨头已经准备向俄罗斯的电力工业大规模投资。这些巨头包括芬兰的富腾集团、意大利的国家电力公司、德国的E.ON公司、西班牙的国家电力公司、法国电力公司、美国的AES能源公司。其中许多公司已经进入俄罗斯市场,国外专家预期,俄电力实行私有化之后,电力公司股票的价值总体上将上升,如果俄罗斯电力部门赶上其他国家电力部门的效率,它目前的股票价值将增加一倍。这一点似乎已经得到了验证,据6月27日《俄罗斯报》报道,在刚刚于日前结束的俄统一电力系统公司股东大会上宣布,2006年该公司实现利润7450亿卢布(约合290亿美元),而这利润的绝大部分(7170亿卢布)就是来自于公司资产重新评估的增值收益,而不是“现钱”。

俄罗斯国防工业发展之路 篇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约70%的国防工业企业,80%的研制生产能力,85%的军工生产设备和90%的科技潜力,几乎所有大型常规武器装备及核生化武器生产设备都在俄罗斯。在继承这些财富的同时,俄罗斯也不得不负担起2000多家军工企业及650余万工人的生存问题。然而低迷的经济状态,使得政府难以从微薄的财政收入中拨付足够的款项维持庞大的军工企业,军费不足也使国防订单大幅减少。随着全球战略的收缩,俄罗斯国防工业也不适应其战略目标的需要,一方面是常规武器工业规模过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研发能力不足。凡此种种,迫使俄罗斯在后苏联时代对原有的国防工业体系进行变革,大体上经过以下阶段:

“前期无序的转型阶段”(1992~1994) 基于“休克疗法”的政策大背景,俄罗斯前期采取了激进的、缺乏充分论证的军工企业私有化改革,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自身整体技术实力,导致了俄罗斯在世界武器和军工技术市场份额的流失。1992年,时任总统叶利钦签署《有关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的自愿联合组织改变为股份公司的组织措施》《关于国有企业商业化并决定同时改变为开放型股份公司的条例》两项总统令,以推动大中企业私有化。1994年政府确定的军工私有化方案中,约40%的企业实现完全私有化,30%的企业实行部分私有化。但这场快速私有化的结果却是秩序的混乱,经济动荡的俄罗斯并没能吸引国内国际资本,反而使投机加剧,企业处境更加艰难,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虽打破僵化,但却陷入混乱。

“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发展阶段”(1995~1997) 1996年俄为了加大对科技政策的宏观调整力度,专门成立了由总统叶利钦任主席的“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并陆续出台了一些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计划:制定军工生产、军事技术合作及出口法规,加强对科研及实验设计成果的规划管理,堵塞技术外流漏洞;多方筹集资金,保证重点军事科研项目和高技术武器生产经费,等等。

“理性的重组阶段”(1998~2000) 经过最初的动荡和探索阶段后,俄罗斯拟定新的国防工业改革方案,即《1998-2000重组国防工业法》,并于1998年3月由俄罗斯杜马通过。根据该法案,俄将实行大集团和规模化经营战略,1700多家国防企业将减至670家,同时加大联邦财政支持力度,并计划组建30家大型军工金融集团,形成国防工业潜力核心,以提高军事工业的整体合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防工业体转型的新策略”(2001年至今) 2001年是俄政府官方宣布的国防工业真正实现改革的第一年。在其颁布的《2002-2006俄罗斯国防工业改革与发展规划》中,俄罗斯军工企业将合并为36家超大型国防科研综合体,这些综合体必须由国家控股,在此基础上允许吸纳民间资本。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和国防科技竞争力的增强,2006年时任俄经济部长格里夫表示,支持俄国防工业企业在海外上市,为其未来发展获得资金。普京政府时期实行的国内国防工业一体化,组建大型国防企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方法,成为改善国防科技现状最有效的措施。自2014年开始,俄罗斯结合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相继出台了新版《俄罗斯军事学说》《俄罗斯国家军备计划的问题和优化发展报告》以及新版《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对国防军事战略做出了适当调整,并将国防科技这一推动力摆在了突出位置。

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的转型措施

国防工业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的全局性关键领域,对于一个刚刚迈入市场化,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国内国外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的国家来说,国防工业领域的改革需要慎之又慎。这一阶段俄罗斯正是吸取了“冒进”的教训,重新加强了国家的指导作用,措施如下:

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集中国防工业管理权限。从叶利钦成立“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针对现实问题的小修小补;到普京召开全国军事工业综合体工作会议,推出总体的改革和发展计划;再到梅德韦杰夫主导“新面貌”军事改革,通过《国防采购法》为俄军进行大规模换装,无不都在理顺政府与军工企业之间的关系。2003年,普京政府成立国防订货委员会,隶属于国防部,主要用于加强联邦政府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沟通。2006年,普京签署命令成立国防工业委员会,作为政府常设机构,直接向总统负责,更为有效地控制俄罗斯军事工业集团及其发展项目,严格监控政府决议的执行情况。但也有声音认为这是回归旧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nlc202309090357

加大财政与金融支持,重铸国防工业基础。2002年,俄罗斯通过了《2010年前俄联邦军事建设政策的基本方针》,时任总统普京任命财政部副部长库德林兼任分管财务的国防部副部长,以加强对军费使用的监管。2011年,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国防工业综合体发展会议上要求尽快通过《2011-2020年国防工业综合体改革联邦专项计划》,促使各方面资金更多流入国防科技领域,确保采购项目如期实施。2001年俄罗斯军费为70亿美元,2007年增至328亿美元,2015年达到541亿美元,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称,当年军费增长相当于2007年以来正常年增长的3倍,2016年受国际油价暴跌和国内经济衰退的影响,俄罗斯军费有所减少,约4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3.7%,占财政总预算的12.4%。俄罗斯还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助、低息长期贷款、鼓励开发军民两用技术等方式,拓宽国防工业的资本来源。

大力提高国防采购水平,促进高技术研究开发。2010年,普京在全国武器装备采购计划会上承诺,政府在未来10年将出资20万亿卢布采购1300多件装备,其中220种是最新开发或改进的。2011年,普京宣布重新评估俄军装备,购买8艘装备“布拉瓦”潜射导弹的核潜艇、1000架新直升机、600架战斗机、100艘军舰以及S-400、S-500导弹防空系统。“新面貌”改革期间,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强调俄罗斯应组建类似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国防科技研发机构,加强在高技术装备和前沿科技的探索研发。

打造大型康采恩军工联合体,增强国际竞争力。军工康采恩的设立,直接目标就是参与国际武器装备市场的竞争。军贸出口,不仅可以换取大量外汇资源,有利于俄罗斯经济产业调整发展,还有助于恢复其大国地位,扩大地缘政治的影响力。2006年底,俄罗斯成立联合飞机制造公司,合并苏霍伊、伊尔库特、米格、图波列夫、伊柳申、雅科夫列夫等飞机设计局和航空企业,建立大型航空集团,原因之一是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匹敌美国波音集团和欧洲宇航防务集团。2009年,俄罗斯成立联合造船公司,包括33个船舶设计及建造厂。俄罗斯还在积极探索组建发动机制造集团和弹道导弹生产集团。2013年,梅德韦杰夫在庆祝俄罗斯军事工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的会议上,呼吁俄罗斯军工企业进一步合并,打造大型科研生产联盟。

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的转型效用

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的转型,明确了政府与企业权责关系、投入与研发金融关系、计划与市场机制关系,最终定位了国防科技工业的集中管理,国防工业体系纳入到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军事改革的总目标当中,保护和发展了俄罗斯国防科技竞争力,效用如下:

保存了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军品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制造产品,军工企业在俄罗斯制造业中属于技术装备和人员素质较强的经济部门,俄国防工业体系转型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存了高精尖技术部门,造就了一批新技术生产联合体,为俄罗斯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保存,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武器装备市场上有了底气。自家栽有梧桐树,才能引得金凤凰。从俄法合作建造军舰,到俄印联合研制第五代战机,再到俄中军用飞机和防空武器领域的合作,保有核心竞争力的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游刃有余,甚至建立由自己唱主角的国际俱乐部。

优化了国防工业结构。通过对国防工业体进行市场导向的整合,俄罗斯国防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率不断提高、竞争力逐渐增强,形成了相对集中的集团公司。一方面重塑了俄罗斯国防工业形象,以新的姿态跻身世界市场,重新跻身全球军贸市场的领军方阵;二是扩大国防工业对外开放和融资渠道,加强科研与市场联系,允许外国公司购买俄罗斯技术公司股份,形成财政资金、预算外资金、企业资金、自有资金、国外资金、私人非赢利机构资金并存的多样化资金来源。此外,军民产品结构的优化也对俄罗斯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较强的积极作用。

拓宽了对外军事技术合作领域。通过国防工业体系转型,俄罗斯政府增强了财政投入的目的性,加大了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外军事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近年来,俄罗斯不断拓展东南亚这一新兴市场,越南成为继印度、委内瑞拉和中国的第四大俄罗斯武器进口国。俄罗斯还通过军事技术合作,加强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出售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S-400,打造与俄罗斯协同的一体化防空网络,是此前俄罗斯对外军事技术合作中绝无仅有的。

为“新面貌”军事改革提供装备保障。俄罗斯“新面貌”军事改革号称自彼得大帝建立俄正规军300年以来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解决了历次军事改革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难题。“新面貌”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重整和升级武器装备。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称,俄罗斯“新面貌”改革的最初阶段并不是创造出一支完全新式装备的部队,而是确保现有装备能够有效使用,同时使组织结构更具效率和专业化。由于国防工业生产新式装备能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俄罗斯在初级阶段更重视国防科技理念的革新,例如加强常规军事武器和战略性军事技术的融合。此外,俄军还将重点提高部队实弹演习、实践训练和夜间训练的比重,推进配备新型自动化训练装备和射击激光模拟器的未来战斗基地建设。

责任编辑:刘靖鑫

俄罗斯国防工业启示录 篇4

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两个政策将对俄罗斯机床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是2011~2016年政府将对机床工业投入10亿美元,其中7.5亿美元用于产品开发,2.5亿美元用于技术改造,提高俄罗斯现有机床工业的制作能力。目标是每年开发新产品50~60种。对于研发出来的新产品,3年内同类机床限制进口。2011年7月1日起,用于国防军工的机床,只要国内有生产的不容许进口,由机床协会负责审查。二是2011年起五年内,俄罗斯政府将投入3000亿美元用于电力设施和核电站的建设,主要用于购置设备。同时,10年内俄罗斯在军事装备方面(机床、军舰等)将投入9000亿美元,其中4000亿美元将用于基础装备的技术改造,由此可见,俄罗斯机床工业将得到政府空前的支持和巨大的市场拉动。无疑将对俄罗斯机床工业的崛起产生重要作用,也将对全球机床业界带来相应的商机。

通过参加展会机床协会发现俄罗斯机床工业发展的现状,对于我国整机和数控系统企业来说蕴藏了不小的市场机遇。协会认为我国机床行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东欧国家转型发展的机遇,积极寻求技术合作、贸易合作、融资兼并、投资建厂等方式,尽快融入东欧市场。

1、展会上看不到俄罗斯老国有机床企业品牌,如红色无产者、列宁格勒机床厂等,这些企业是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不得而知。在展台上向俄罗斯展商询问,有说已经倒闭的,也有说90年代企业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已转向其他产业的,可见以往名声显赫的俄罗斯机床厂不再生产机床产品已成为事实。

2、俄罗斯中小型机床工具企业正在崛起,中低档数控机床展品为数较多,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展会上有档次的展品仍是德国、日本、瑞士的产品,没有耀眼的俄罗斯产品。

3、俄罗斯部分数控机床展品外观造型不太精美和现代化,但仍能显示出较好的工艺水平和零件的加工质量,不失俄罗斯产品高刚性、经久耐用的形象。在展会上也见到一家俄罗斯展品,有明显的中国产品特征,疑是贴牌产品,但展商予以否定,我们认为这种合作关系不无可能已经萌生。

4、俄罗斯数控系统相对落后,尚无自主品牌的数控系统。展会上既无单独的俄罗斯数控系统展出,也无配套俄罗斯数控系统的机床。展出的数控机床基本上都配FANUC、SIEMENS等国外系统。根据我国数控系统现状,以中低档数控系统进入俄罗斯市场,为中低档数控机床配套是完全可能的。

上一篇:塑壳断路器下一篇:混合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