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

2024-07-25

三亚学院(共9篇)

三亚学院 篇1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高校必须将自己的综合实力积极地向公众宣传和展示, 以提高自己的社会认知度, 取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三亚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民办高校,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 和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必须全方位审视自己, 注重整体形象的设计与塑造, 打造一流的民办高校品牌, 从而保证学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健康、持续的发展。

1 UIS简介

UIS (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 , 即大学形象识别系统, 其在本质上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是一致的, 目标都是组织形象的设计与塑造。UIS不但借鉴了CIS, 还结合了高校的特点, 它的主要思想是将高校的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进行系统性设计与塑造, 从战略高度来塑造高校品牌, 使其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中脱颖而出。

UIS也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高校理念识别系统, 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学校特色、学校精神, 以及教育思想等;二是高校行为识别系统, 主要包括行政行为, 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它是通过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和具体的执行行为, 将学校理念外化的过程;三是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主要包括校名、校旗、校徽、校歌、标准字、标准色、办公用品、传播媒介、交通工具、公共指示系统以及富有特色的景点、建筑等。在这三大部分中, 高校理念是核心、是灵魂, 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高校形象, 必须通过行为识别系统展示高校形象, 通过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传播高校形象。

2 三亚学院实践UIS的意义

三亚学院是三亚市首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它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满足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求, 发展十分迅速, 短短七年时间, 就已经达到近两万人的办学规模。目前, 三亚学院虽然在办学规模和教学硬软件设施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社会认知度也在快速提升, 但是品牌营销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实际上, 一个高校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不是短期作为所能达成的, 除了通过持续优良的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各方满意外, 更需要应用UIS理论, 对品牌进行长期完善的规划设计和整合传播。只有对品牌进行长期的规划, 并从战略上把握住品牌推广的方向, 才能不断提高三亚学院的社会信誉度, 打造出一流的品牌。

3 三亚学院品牌营销中的UIS实践

三亚学院建校七年来, 学院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而学院历来也非常重视品牌建设, 在UIS的三大要素上早已有积极的探索和丰富的实践。

3.1 三亚学院MI设计与实践

MI—高校理念形象, 是高校形象设计中最抽象、最深层的组成部分。三亚学院的MI实践主要有办学使命、育人理念、校风、校训等。几年来, 这些理念对内激励广大教职员工众志成城, 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 对外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精神风貌和锐意进取的追求。

3.1.1 提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

三亚学院的办学使命是“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这个办学使命的最早提出者是三亚学院的资助人——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生, 他指出:“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这个学校办学使命的提出, 与很多传统的公办高校有鲜明的区别。许多百年高校, 在办学使命的界定上, 要么推崇“学”字, 要么推崇“德”字, 这些在他们自身的发展中, 曾经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导向作用, 但是却没有注意到高校与社会的衔接。李书福先生, 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 看到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 旗帜鲜明的提出, 高校培养学生, 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 回报社会。

3.1.2 “自力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则优”的校训

三亚学院的校训为“自力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则优”, 它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三亚学院的创办精神、目前状态和未来追求。2004年, 以执行院长陆丹为代表的三亚学院人, 开始筹建学校,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 很多人牺牲大陆原有单位丰厚的待遇, 来到这里重新创业, 不到一年的时间, 在一片荒芜之地, 矗立起了一座崭新的大学。学院从最初的几百名学生到如今的近两万名学生, 从最初的十几个老师到如今的近两千名教师, 从最初的一个教学区, 到现在的四个教学区, 三亚学院的各项配套设施也是同类高校中数一数二。从三亚学院的发展历程来看, “自力更生”的痕迹一览无余。但是, 学院要想取得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创新是必须的, 并且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是为“合力更新”。大学的发展, 强调包容是很重要的, 只有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 才能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一个大学, 如果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 顶多是一个培养技工的场所, 而称不上 “大学”二字。因此, 强调“有容乃大”。“不懈则优”,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 只有坚持不懈, 遇某一阶段的成功不骄傲, 遇暂时的失败不灰心, 一直不懈的追求, 才能够走得更远。

3.1.3 倡导智慧做人的校风

学院的校风是“豪气、大气、正气”, 这也是做人的智慧。人生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在目标面前常存困难和障碍, 因此要不畏困难, 不畏艰难险阻。豪气就是倡导不懈进取的积极态度与行为方式。做人做事总会遇到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奉献与名与利的关系, 大气就是不论做人做事都要看长远, 顾大局的人生大智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鼓励竞争, 鼓励个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力量与勤奋去取得事业成功和个人的合理报偿。然而, 在进取过程中总会遇到与法律、与公德、与人类良知发生交叉甚至冲突的地方, 正气是倡导尊重原则、尊重组织、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3.2 三亚学院的BI设计与实践

生活中, 人们通常是通过高校的行为特征及其成果去识别和认知这一高校的。BI—高校行为形象是高校理念的动态识别形式, 它将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之中, 渗透到师生的心里。三亚学院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和总结, 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行政、教师和学生行为的管理规章制度, 并且各项制度正在积极成熟完善中。

3.2.1 规划十年发展战略, 实现未来卓越进程

在三亚学院的“出世计划”成功完成后, 三亚学院已全面转入深化内涵建设上。 学院制定了《三亚学院十年发展规划》, 这是一份开启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进程的“计划书”和“宣言书。为了实现十年发展目标, 三亚学院将通过高校联合和创新创业强校、人才质量立校、特色品质兴校的战略, 精心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学科建设工程、队伍建设工程、科学研究工程、国际化工程、提升办学层次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园工程、创业教育工程、校园规划与建设工程、办学特色工程等十大工程, 全面提升学院办学品质, 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

3.2.2 设计“成长型”大学轴性结构, 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大学发展模式

三亚学院院长陆丹博士认为, 大学在历史前进历程中, 表达了各不相同的功能目标, 这些目标在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中各有侧重, 出现了诸多类型的大学形态。这些形态在以行政科层或教师与学术为轴心驱动力的推动下, 产生了“理想型”、“非理想型”两类大学顶层设计结构。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资源优势, 三亚学院扬弃国外大学发展模式, 并坚定地认为, 未来十年适合三亚学院自身发展情况的是, 基于“理想型”而产生的第三种“成长型”大学轴性结构。 这种大学结构设计, 适合起步晚、积淀少、参照范本多、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创业大学。它强调育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 将育人作为大学功能的首要功能。在此基础上, 围绕教学这一轴心, 不断促进科研的快速增长, 同时为科研功能在理念、制度、组织机构、价值取向、资金投入上预留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 学院还要以优质的教学与高品位的学术兼顾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总之, 这种大学结构设计, 强调以育人为核心, 以科研为基础和支撑, 同时不断加大社会服务。而这个“成长型”大学的轴性设计, 将有效连接起三亚学院前五年基础和后十年发展。

3.2.3 以人为本, 积极推进“双百计划”, 打造名师队伍

三亚学院目前的师资队伍中, 大部分以青年教师为主, 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偏少, 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偏少, 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相对缺乏。为了提高学院的师资实力, 学院积极推进“双百计划”, 在未来10年内, 引进100位博士, 同时在我们年轻的优秀教师中, 培养100位博士。学院并将从国内外引进20位学科带头人。同时, 学院采取“轻相马, 重赛马”的激励方法, 制订了一套全新的教师量化考核指标, 重视教师们在相互竞争中提高水平。学院还成立了青年教师人才基地班, 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积极开展培训, 为青年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3.2.4 构建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平台和机制

三亚学院一直提倡有目的、有兴趣、有计划的主动学习方式, 不断搭建和营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平台、机制、环境和氛围。这些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实践, 如开展“快乐军训”, 除了基本的队形队列等军事素质训练外, 还有“我是谁”、“我和你”等三十多个精心设计的人格素质拓展项目, 让新生们在艰苦的军事训练之外, 又多了一项增加自信、感受快乐、促进群体和谐的人格训练。又如, 三亚学院率先在海南省高等院校中创立学生“三级实习”制。从学生入校开始, 每年利用暑假时间,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为期15天或一个月的短期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 提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实现学生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的自主成长, 使学生具备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素养。

3.2.5 确立“311”人才培养规格, 以学生的健康人格和五种能力培养为目标

“311”人才的培养, 就是让每位三亚学院的学生毕业时都手握三张“名片”:一张是工具名片, 就是所有专业的学生要比较熟练地掌握英语、计算机、中文写作这三个工具, 特别是要懂得基本的应用公文写作。第二张是专业名片, 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中要懂得如何得心应手地运用专业知识。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人格名片。多年来, 学院以德育为轴心, 从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入手, 除了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政课, 学院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份绝密的心理健康档案, 由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建立、普查和更新。另外, 每年都有“心理活动月”, 通过举办有关文化活动, 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阳光心态, 着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3.2.6 试行“2+2”培养模式, 加强学生的人文通史教育

试行“2+2”培养模式, 即一年级和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 三年级和四年级进行专业教育, 以提高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规格。人文通识课在我院育人理念中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它的授课目标不是为了单纯的学生知识面的增长, 而是以学生的人格建构为根本, 是专业工具的功利要求与人文价值超功利要求的均衡。

3.3 三亚学院VI设计与实践

在高校UIS实践中, VI—高校视觉识别系统, 对创立高校独特的外在视觉形象、树立高校品牌, 有着最直接的作用。

3.3.1 没有形成统一的校名及标准字

校名是外界认知高校的第一要素, 三亚学院的前身是一所独立学院, 全称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现在刚刚脱离母体独立。所以, 目前三亚学院校名还没有完全在内外部形成统一, 称呼其三亚学院,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的都有, 也无统一标准字体。因此, 三亚学院应对其校名及校名的标准字体在视觉上进行规范和统一, 形成三亚学院统一的校名及标准字。校名最好由对三亚学院有重大历史贡献的人, 如三亚学院的创始人陆丹院长或资助人李书福先生等来亲自题写, 并统一推广应用。

3.3.2 国际化理念的校徽

校徽是在充分解读高校理念的前提下, 把外在图形设计出来, 并对理念蕴含的具体阐释。三亚学院的校徽整体形状为一盾牌, 欧美大学传统设计, 既象征庄重、高尚与典雅, 又寓意三亚学院旨在与国际教育接轨。整体色调以蓝色和黄色为主, 象征蔚蓝的大海和金色的沙滩, 反映三亚学院所处的地域特征。中间部分白色图案组合成了抽象的“S”和“Y”, 即“三亚” (San Ya) 的拼音首字母, 白色图案寓意丰富, 如驰骋生活大海的竞流之帆, 如灵动的羽毛在知识园地挥毫。外圈黄蓝图案分别是“吉利” (Ji Li) 的拼音首字母“J”和“L”, 形象地表达与出资建设三亚学院的吉利集团的渊源, 两字母共同组合成“大学” (University) 的首字母“U”。三字母合为三亚的大学, 指代三亚学院。校徽的设计形象生动、寓意丰富, 很符合三亚学院的实际情况。

3.3.3 寓意深刻的标准色

三亚学院的标准色是蓝色和黄色。蓝色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 代表学校的地理位置——天涯海角, 同时蓝色本身象征着深远、沉静、崇高、诚实和理智, 给人以值得尊重及信任的感觉。黄色代表沙滩, 同时黄色本身象征着明亮和富贵, 代表鲜明的个性, 勇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

3.3.4 热带园林式校园

三亚学院的校园位于中国著名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 环绕落笔洞遗址, 依山近海、空气清新。从2005年建校开始, 学院始终重视育人环境的建设和美化。这3000亩孕育希望的土地,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 无不细致入微地营造着阳光的育人环境。校园内各种花色、各种造型的三角梅, 一年四季灿烂着整个校园。随风摇曳的椰子树, 更充分展示学院作为祖国最南端大学的椰风海韵般独特的美。

总之, 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良好的形象是高校参与竞争的通行证, 高校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综合形象的较量。三亚学院能够及早地意识到这个大势趋, 科学运用UIS理论, 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自身特点的品牌营销之路, 一定能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中脱颖而出, 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奇葩。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品牌战略—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3) .

[2]张凤辉.论大学的品牌战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2) .

[3]云南大学UIS课题组.UIS塑造大学之魂[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0.

[4]卢健民, 夏泉.UIS视角下暨南大学的品牌战略[J].高教探索, 2004, (3) .

[5]闫德明.CIS与学校品牌形象策划[J].人民教育, 2003, (23) .

三亚学院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人格 培养 三亚学院

三亚学院,在教育界,连续几年在实力、影响力等方面的排名均居前列,2005年建校至今,十余年的时间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之最”,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教师培养、职员管理、对外交流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校一直坚持以“让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这几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深受单位好评的优秀毕业生,这其中,学校在知识教学培养的同时,少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功劳,学校在学生德育教育——健康人格的打造上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2008年,一首《我和你》唱出了豪放,唱出了自信,唱出了欢乐……陆丹校长亲自作词,自己学校学生谱曲,由师生一起演绎和排练;“我是谁”让学生感受到了威严、纪律。这两个素质拓展活动形成了三亚学院健康人格培养的特色和亮点,至今不间断地开展了9年,通过实践,在形式和内涵方面进行了不断改善、加强和升级,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越来越活泼,影响的群体越来越广泛,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一、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心理和人格发展的方向,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整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现状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情、踏实、坚毅、敏捷、自信、自强,不盲从、不死板、不偏执、不鲁莽、不自负、不自傲。虽然总体情况很好,还是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存在着消极的因素,具体表现为:对生活缺少希望和信心,没有团队协作意识,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耐挫能力差,诚信意识缺失,等等。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受到刺激容易激动,经受挫折心灰意冷,宿舍矛盾重重;还有些学生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网络道德缺失。其中,人际交往、学习环境适应、情绪控制方面是大学生心理和人格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各种心理和人格现状表明,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是大学生成才与否的衡量标准,没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就没有合格的大学生。因此,探索解决大学生种种心理和人格问题的对策对于高校的教育意义非凡。

二、传统的人格培养模式

以往,传统的人格培养模式比较保守和死板,如: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一对一谈话,思政课中的渗入,观看相关影像资料等。这些方法对学生心理和人格健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只是单一地采取这样的模式和方法,是应对不了新形势下复杂多样的学生心理状况的,一般的方式很难达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困惑的效果,对学生心理疾病、心理压力的减轻效果甚微。所以,必须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

三、三亚学院人格打造的模式和特点

(一)抓住管理黄金期——入学第一周,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适应全新的环境

学校在新生报到结束之后,马上开始通过班会、讲座、见面会、宿舍走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1)爱校教育,主要讲述学校办学的科学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况、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文化;2)专业设计领域教育的介绍,主要介绍新生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学课程、培养方案等,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并对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做详细介绍和指导;3)适应性教育,对学生进行角色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交往适应、管理变化适应等引导教育;4)理想信念教育;5)安全教育;6)考级考证教育。新生基本是第一次离开家,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个人角色、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交往对象和范围、所接受的管理方式,以及各方面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多的变化让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这个阶段如果引导不好,学生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基于此,学校坚持从以上六个方面着手,对学生主要是新生群体的教育和引导,坚持做到早启发、早教育、早培养,促进新生在思想行为上尽快完成转变,尽快进入大学生活的角色,成熟起来,对学校、同学、环境尽快了解,并邀请学校党政领导或有关专家为学生解惑释疑,促进学生尽快融入和适应所处的新环境,并顺利完成各方面的转变,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

(二)坚持全员参与的大型团体辅导

坚持全员参与的大型团体辅导,以“我和你”和“我是谁”为主,这是具有三亚学院特色的,专为新生量身打造,并且与军训相匹配的心理素质训练。

“我和你”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新生之间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和促使新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并促进形成和谐的团队成员关系,增强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执行力和责任担当意识,达到对新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和谐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我是谁”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重新更好地认识自身角色,让每一位学生能从不同的背景环境中脱离出来,并迅速归零,重新正确定位自己,帮助其尽快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和适应,促进其了解和认识健康人格应是什么样的角色表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受鼓励并被认可的;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向外界表达展示自己和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快乐的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使其在活动中体会到层级意识,懂得尊敬师长、尊重学长、尊重管理。

“我和你”和“我是谁”这两个素质拓展活动都包括若干单元,让学生从体力、心理等方面得到完全释放,在活动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师兄弟之间互相了解,让新生感受到了学校及老师同学们的热情,同时又使新生对自己进行了迅速归零和重新认识,并有了层级意识等。“我和你”和“我是谁”这两个具有三亚学院特色、自创的素质拓展活动贯穿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实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在学生的健康心理和人格打造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全方位效应。

三亚学院 篇3

关键词:体育旅游,必要性,可行性

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与旅游两者的结合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时尚健康产业,以高于体育和旅游两者单项促进经济发展速度的10%快速增长。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体育旅游成为旅游者普遍追求的方式,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从海南本土高校体育专业设置来看,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高校或专业缺乏,现有市场有较大缺口。因此,高校顺应时代要求,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相应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体育旅游人才,促进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1.1 人民需要

随着当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精神压力大等现象却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人民需要一种亲近自然、新颖刺激,且能放松身心、健身娱乐、康体休闲的健身方式,体育旅游业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和投入体育旅游业,使得体育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体育旅游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支柱。由于体育旅游产业是以商品化的形式服务社会,能为体育旅游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和服务,为体育旅游消费者提供极大的便利,深受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欢迎,这样就形成了很大的体育旅游消费市场。要满足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仅靠国家和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和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才能解决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安全、体育旅游市场的开辟和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1.2 学校需要

海南良好生态环境能催生旅游业大发展,旅游产业链也可以不断延伸。这种自信源自于旅游市场对海南巨大的消费需求,且这种消费远远不局限于岛内居民,而是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这是海南打造成全国消费承接地的突出优势,也是海南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抓手与着力点。三亚学院是一所立足本土、放眼国际、服务国家、适应社会、创新创业、卓越争先,持续推进跨越式发展;始终致力于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通高校。所以,三亚学院应该抓住转型发展契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将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 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2.1 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天时”条件

国家旅游总局大力支持发展体育旅游,曾一次推出60多项具有当地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和80多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路线来满足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消费者,并把1996年和2001年分别定为“度假休闲年”和“中国体育健身年”。海南省响应国家的政策,不断提升海南的旅游品牌效应,并在2009年被国务院同意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这就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政策。国家高度重视海南的发展,明确将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作为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性布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海南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一带一路”战略指向与海南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海南也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海南的地理和环境优势,把海南打造成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同时,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形势下,三亚学院也正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革新,进一步培养与社会全方位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契合其“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育人理念。海南省拥有偌大的体育旅游市场却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体旅游育专业,因此,三亚学院应适时增设体育旅游专业,为建设国际旅游岛培养专业型人才。

2.2 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地利”条件

海南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的中心位置,靠近国际海运主航道,地处热带,拥有沿海、沿边、岛屿等地缘优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发展潜水、帆船、帆板、冲浪、垂钓、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滨海运动项目提供良好的条件。海南集海、岛、山、河、城为一体,资源丰富多样、组合度好,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集中了滨海沙滩、热带雨林、珍稀动植物、火山与溶洞、地热温泉、天然草原、宜人气候、洁净空气、民族风情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不仅为自行车、登山、漂流、野外拓展等户外运动项目提供了必要的天然条件,而且吸引很多康体和养老机构开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森林氧吧康复等疗养服务项目。这些“地利”条件为三亚学院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提供教学、实习保障,还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2.3 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人和”条件

三亚学院紧贴时代发展趋势并与行业零距离对接,开有59个本科专业,形成了结构合理、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建校10年来,学校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赞扬,学生就业、创业率高,且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普遍认可,这些都离不开敢于创新的教师团队。开设体育旅游专业需要体育和旅游两个教学团队的支持,三亚学院具有这样教学团队。旅业管理学院拥有专任教师61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6名,博士学位教师7名,硕士学位教师48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6人,还有多为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的双师型教师。体育学院拥有教师34人,其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1人,硕士学位的18人,还有外聘兼职教授4名,兼职双师型教师4名。从三亚学院教师专业组成、学缘结构、职称分布和年龄结构合理来看,其素质、专业能力等各方面都能胜任体育旅业专业的教学及管理任务。

3 结语

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门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但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制约着体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建设国际海南旅游岛和“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三亚学院应该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利用“天时”“地利”与“人和”条件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培养市场需要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为学校适时转型和二次创业创价值提供突破口,并满足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逄艳.基于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

[2]杨赳赳.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4).

[3]龚明波.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其制约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3):46-47.

到三亚高级技师学院参观考察总结 篇4

参观学习体会

6月26、27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信息商贸系韩鸿定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二十人,来到赴海南三亚高级技工学校、海南琼州学院参观学习,在这里我们听取了学校领导的经验介绍和参观校园。时间虽然紧张,但是内容丰富,感受颇深,受益非浅。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的体会可概括为六个字:“震撼、差距、压力”。即通过考察,他们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模式、教学成绩让我们感到震撼。我们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感觉要我们的办学优势已经不再明显,甚至一些地方已经落后,我们要想超越他们,压力很大。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校印象

1、三亚高级技师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荔枝沟教育园区。2005年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三亚市人民政府和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共同整合三亚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以海南三亚技工学校、海南省海洋学校和三亚市职业中专为基础而成立的目前琼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重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在该校计算机财会部蔡主任的引导下,我们重点参观了计算机核心机房,虚拟社会环境财会理实一体化实操室,演播室等设施设备,期间受到试验室管理人员热情的现场演示。

2、琼州学院是中国最南端唯一的一所由海南省政府和三亚市政府共建的全日制综合性应用型省属本科院校,是教育部十大“教育援外基地”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成员院校,是海南省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摇篮和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基地。该校的前身是广东省1954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师范学校和1958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后几经分合、调整、更名,于1993年由海南省通什师范专科学校和海南省通什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琼州大学(专科)。2006年琼州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琼州学院。2009年学校主校区由五指山市搬迁至三亚市。

我们在琼州学院主要参观由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三亚市政府、琼州学院联合共建的“新道智慧教育(三亚·琼州学院)体验中心”。该中心将信息化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利用前沿IT技术诠释沉浸式教学体验,最大化塑造学生探究式的学习环境,打造更加智慧的实体教室。该中心的教育理念是让老师更智慧地教学,让学生更智慧地学习,让每一个教室与云端资源互动。

二、感受体会

参观完两所院校后,我觉得有以下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1、职业教育要讲究内涵,若想做强,必须要有一流教学硬件设备,让学生沉浸仿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像三亚高级技工学校的计算机机房都是标准机房,不仅机器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学生看到这样先进的设备自然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职业学校的师资要有企业经验的教师,才能带出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三亚高级技工学校特别注意培养一只过硬的教师队伍,该校的干部教师都能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爱岗敬业,这也是他们抓好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好的经验。一个好的学校不是某一个人可以管理好的,只有抓住这么一支过硬的队伍,群策群力才能使得这所学校精神焕发,一步一个台阶。

3、产教融合,智慧教育。新道用友软件公司提出了基于内涵建设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包含“智慧”的校内实习、“智慧”的会计人才培养、“智慧”的营销人才培养、“智慧”的创业教育、“智慧”的开发实训。通过技术与内涵的融合,通过“把企业搬进校园”、与院校共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解决经管学生实习难题,基于岗位进行财会/营销/开发人才培养,打造专业特色。目前,三亚高级技工学校财会专业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学校的发展为基准点,以同行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为借鉴,在学校的领导下,加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不断创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加大投入,更新换代。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机房,一是机房数量较少,性能指标落后,与当代主流计算机要求有不小差距,很难适应学生数量较多的班级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影像制作、平面设计等专业,对机器的硬件要求较高,这也制约了计算机专业的深入性教学的开展。因此,建议学校要将计算机机房的升级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工作,不断增加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为教职工的自身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实操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加强教学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亚学院 篇5

关键词:班级导师制,考核机制,激励措施

一、引言

在现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下, 出现了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两张皮”现象。教师负责上课, 辅导员负责学生活动, 这两方面工作往往交流不够。导致有些学生只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 而忽略知识的累积, 或者说学生学习成绩与行为表现“两面性”。所以, 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单靠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 必须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把“教书”与“育人”真正地结合起来。这就是高校对班级导师制的选择。班级导师制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行选课制、学分制等育人新模式下对学生管理的一个有益尝试, 更加突出针对学生特点和成长要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培养, 是应对素质教育的挑战而进行的一种教育管理上的改革和探索。

所以, 高校选择一批富有责任感、业务精湛、学术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班级指导教师, 把柔性的、互动式的“导”与刚性的、指挥式的“管”相结合, 有利于在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条件下弥补辅导员制的不足, 进一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个性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但是, 班级导师制运行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措施目前仍是需要探索的“热门话题”。三亚学院对班级导师制运行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措施的实施和完善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二、班级导师制考核机制不完善和激励措施的乏力

我们知道, 任何一种制度要想发挥其效能, 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考评机制, 调动被考评主体的积极主动性, 使做得好的主体得到奖赏, 做不好的受到不良的评价。

(一) 考核制度案例

2009年, 《三亚学院班级导师制度实施办法》中对本科生导师的考核是这样规定的。

班级导师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学风、学习习惯的养成、考研成功率、外语、计算机过级率等, 考核分为:优秀、良好、称职、基本称职。

1. 学期学生所有课程的考试 (以班级为单位) (30分)

平均成绩在优秀以上达15%-20%优: (25-30分) 。

平均成绩在良好以上达30%-40%良: (15-25分) 。

平均成绩在中等以上达55%-70%中: (10-15分) 。

平均成绩在及格以上达80%-95%及格: (10分) 。

平均成绩在及格以下占5%以上不及格: (0-10分) 。

2. 学生早、晚自修出勤率 (10分)

出勤率在80%以上 (10分) 。

出勤率在70%以上 (5-10分) 。

出勤率在60%以上 (5分) 。

3. 上课出勤率 (15分)

出勤率在95%以上优: (15分) 。

出勤率在85%以上良: (10-15分) 。

出勤率在75%以上合格: (5-10分) 。

出勤率在75%以下不合格: (0-5分) 。

4. 外语、计算机过级率 (20分)

(1) 学生外语四级通过率达到全院平均水平 (5分) , 高于学院平均通过率三个百分点以上 (10分) 。

(2) 学生计算机二级通过率达到全院平均水平 (5分) , 高于学院平均通过率三个百分点以上 (10分) 。

5. 学生满意度调查 (25分)

(1) 满意度达95%以上 (25分) 。

(2) 满意度达75%-95%之间 (15-24分) 。

(3) 满意度达60%-75%之间 (5-14分) 。

(4) 满意度在60%以下 (0-4分) 。

(二) 考核机制不完善是普遍现象

很明显, 以上《三亚学院班级导师制度实施办法》对班级导师的考核规定过于宽泛, 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规定本科生导师的考核结果与评优、晋升职称和岗位聘任结合起来这一点, 现实工作中根本没有得到落实。一方面对于教师的相关考核, 特别是晋升职称这一方面, 都是分院将符合学校规定条件的教师推到学院, 参加学校的统一评审, 而学校的考评基本条件却没有提到担任班级导师这一项, 所以老师担任或者不但任班级的导师, 对自身都没有什么影响;另外一方面, 现行的对高校教师评价制度, 其根本侧重点是科研成果, 教师往往凭借过硬的科研成果就可以一俊遮百丑, 根本无暇或者说是不去顾及自己育人的职责, 很多教师认为育人是政工人员特别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 与自己无关。这样许多教师担任了班级导师, 自己付出了, 但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 出现了担任班级导师与不担任班级导师没什么两样的局面, 这样就挫伤了一部分班级导师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仅仅凭借热情与责任感去做班级导师这件事, 当然是不能长久的。

(三) 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在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首创者牛津和剑桥等国外大学都会为本科生导师提供相应的劳动经费;导师工作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工作量, 同教学工作量一样享受校内津贴等福利政策。

三亚学院从其经济管理分院2008级开始试行班级导师制, 在班级导师待遇问题上的计算办法是平均每月享受300元/人岗位津贴, 2009级班级导师的配备人数增多, 达到每个班级一个, 而实际情况是2008级导师的岗位津贴的发放还没有落实, 专业课老师担任的班级导师却在做“廉价性的义务劳动”, 付出与回报不相称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 要想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就要适当地考虑他们的物质利益。

三、建立合理的班级导师考评机制, 全方位有效激励

(一) 考评原则

相较而言, 教学效果是显性的, 它能够直观地用数据表现出来, 而作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导师工作的效果却是隐性的, 有些甚至根本无法用精确的数据来评判, 所以在班级导师工作效果的考核上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根据三亚学院实际情况, 分列如下。

1. 导向性。

以什么样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来开展评价工作, 将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方向。故而在选取的评价指标时, 要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 遵循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导向, 引导导师与学生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 由师生共同商讨培养计划及达到的目标, 使学生在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个性塑造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发展潜质。

2. 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

在考核指标的选取中没有加入外语、计算机过级率、一次性考研率、就业率等指标, 理由是三亚学院的班级导师制是在低年级实施, 上述考试以及毕业情况已经超出了导师的指导实现, 所以不适宜作为考评的标准。

3. 科学性。

班级导师制工作应受到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规范, 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就是这种指导和规范作用的具体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既要体现学生教育的客观规律, 又要符合人才需求的规律, 从各相关因素中选取最能体现班级导师制最本质的内容, 选取最能体现学生核心的素质要求的内容, 反映出学生在经过导师制实施后情况及效果。

(二) 多元评估主体

恰当的选择班级导师制的评价主体。不同的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视角不同, 对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讲, 评价主体要包括班级导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导师间的互评以及分院班级导师制领导小组评价等。

导师自评。导师自评是导师根据一定的标准, 对自身进行的考核与评价。以导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 一方面可以调动导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评价工作, 有利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导师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自我管理, 从而不断提高导师制的绩效。

学生评价。班级导师制实施的绩效如何, 班级导师制的直接受益者———学生有着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 也最有发言权。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 有利于学生从个人兴趣、需要出发, 对导师制实施的内容、方法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 促进导师制的开展。

他人评价。导师互评是提高班级导师制实施效果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导师都直接参与了导学活动, 对导师工作有着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并获得了相应的工作经验, 导师间的沟通和交流, 可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院 (系) 领导或者负责班级导师制工作的单位负责人对导师制实施效果最了解、最清楚, 其评价的可信度和准确性也较高。

(三) 多种评估手段

评价手段要多样化, 而不能单纯靠查阅材料, 需要加入观察法、总结法、访谈法和座谈法等多种评价方法, 并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灵活选取评价方法, 只有如此才能使反馈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和客观。另外, 还要注意评价必须日常化而不能终结性, 因为实践中本科生导师工作效果表现形式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有些效果还一时难以认识, 这就要求在评价中重视对工作过程的考察, 使评价工作日常化。

(四) 细化考评指标

结合三亚学院学生培养目标以及班级导师制实施目标, 课题组选取4个一级指标, 27个二级指标作为班级导师考核细则;同时将一级指标赋予不同权重以表明其在考评当中的重要程度, 给予二级指标相应分值作为打分参考。具体指标内容如表一所示。

(五) 制定推广班级导师制的激励措施

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是促进本科生导师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手段。准确评价导师工作绩效是激励教师的重要手段。只有将考核与奖惩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为此, 必须建立导师奖惩制度, 并且严格执行, 对考核优秀的导师予以表彰, 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方面, 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不称职导师, 予以通报, 取消导师资格;对不服从安排、无故不接受导师工作任务的, 取消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的资格。导师奖励要及时进行, 要注意不同类型、不同标准、不同方式奖励的运用, 激励要准确、公正。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针对班级导师制, 应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如:设立专项基金, 激励班级导师规范化、系统化的开展工作, 把班级导师和学生以及整个学校联系起来;设立最低工作质量标准, 以激励班级导师的责任感;对班级导师的工作量进行科学的核定, 肯定班级导师的工作成就, 满足班级导师对工作本身的要求, 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导师制导师的考核和评价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导师的津贴, 为此, 可实行“导师津贴制”, 明确导师的劳动特点, 制定出工作量的考核制度, 合理、公正地评价导师的劳动价值。由于导师制活动基本上在业余时间进行, 所以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导师指导学生数和学时数计算其工作量, 纳入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的工作量考核范畴, 同教学工作量一样享受校内津贴等福利政策;另一方面, 导师津贴应给予略高于标准工作量的奖金报酬。设立导师基金, 学生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课题获奖或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奖的, 对导师予以奖励。

参考文献

[1]杨志强, 等.高校试行班级导师制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10 (5) .

[2]陈祥敏, 等.独立学院班级导师制运行研究[J].北方经贸, 2011 (5) .

[3]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1) .

三亚学院 篇6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 教学现状的缺点。三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但却遵循理论讲解为主, 实践操作为辅的教学理念, 虽也实行“1+X”模式教学, 但是X课程太过单调相似, 并没有密切联系各专业, 对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用处不大, 学生在学习软件时既并不清楚这门课到底“学以致何用”, 也不太了解目前这些工具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程度及重要性。以教材内容为主, 灌输学生计算机知识, 再上机检验一些浅层次的理论知识, 且理论教授过程中, 也仅以多媒体方式展示教材相关内容, 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 机械性的陈述内容, 不仅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老师也会疲劳倦怠。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就必须改革。

(二) 顺应时代的需求。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时代所要求高校大学生所掌握的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 也不能局限于理论, 而更应偏向实际操作, 在大量的操作过程中, 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并最终成功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学校要想真正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改革。

因此, 三亚学院在大时代的背景下, 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的现有基础上,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 对“1+X”模式里的“1”的改革措施。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 其改革目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而不用花费时间去学习一些早已熟悉的知识, 所以改革实行分级教学, 根据学生现有水平, 对学生进行分级, 针对不同等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1.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对全校4, 680名大一新生进行摸底考试, 使用无忧一级模拟软件 (网络版) 进行统一测试, 测试成绩结果显示, 60分以下占90.9%, 60~69分占5.6%, 70分以上占2.2%, 缺考人数占1.3%。

2.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根据测试成绩, 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教学。免修班:测试成绩在70分以上的学生, 免修免考该课程, 课后安排老师辅导其他相关知识, 并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基础类的比赛。A班:测试成绩在60~69分之间的学生, 在原有教学内容上增加Office高级应用内容。普通班: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 按原有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

(二) 对“1+X”模式里的“X”的改革措施。原来的“X”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一些编程思维, 所以只是单纯针对数据库编程类开设了《Visual FoxP ro语言与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设计》、《MS-Office高级应用》三门课程, 并没有做到真正与各专业相结合, 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本身对于计算机编程的理解能力有限, 掌握编程有一定难度, 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存在质疑, 且理论:实验=1:1教学, 太注重理论教学。所以在此次改革中, 首先就对开课学院进行了走访调研, 列出了四大类14门课程 (课程名称如表1) 供各学院选择。在对11个开课学院48个专业进行走访调研后结果显示:有30个专业选择数据统计分析类, 15个专业选择常用办公类, 3个专业选择多媒体类, 0个专业选择数据库类。根据调研结果, 在了解各专业实际需求之后, 最终确定上课课程为《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Photoshop平面设计》, 并将实验课比例提高, 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必须要紧跟时代要求, 并与各专业紧密联系进行。三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处于初期, 还将继续探索, 不断改进, 以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作为高等院校的必修课,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从理论型转变为实践型。本文从三亚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 研究在信息化大时代背景下,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成.新时代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商, 2014

三亚学院 篇7

冲浪做为亲水运动项目的一个,以其独有的方式和特性被人们所接受,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器材的相关限制,目前还停留在“开展项目地域少,参与人群少,了解该项目的人少”的阶段。“冲浪”顾名思义,必须得有浪作为基础条件才能够谈及项目的练习和比赛,而在湖泊中、河流中、江里,不会在岸边上形成特有的浪,因此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冲浪都受到了场地的限制,爱好者和参与者也不太多。海南四周环海,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一些能够冲浪的地方,不过现在也仅仅是一些爱好者在玩乐、互相交流,三亚学院依靠着三亚海边的天然条件,开设了冲浪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冲浪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出更多的冲浪爱好者。

1 冲浪课程的培养目标

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迎合对亲水运动休闲产业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进行高素质的亲水运动方向既掌握一项应用性较强的运动技能,又同时具有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影下,结合三亚旅游资源优势,在教学也要体现出实践环节的多元化和实效性,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兴趣,提高其专业素质,在教学中还要把旅游管理的相关专业课程和亲水运动相结合交叉,力争做到一定的学科融合,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名懂管理、能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2 课程的设置

“冲浪”,无“浪”何来“冲”。因此,一门课程的开设,必然要考虑开课的时间,而冲浪课程还要结合有浪的季节来进行设计,海南四面环海,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又跨越亚热带和热带,季节所带来的风向也有其特殊性: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基本特征为:四季不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气温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高。但从冲浪运动所需要的硬件条件来看,它可绝非仅仅需要“有海浪”那么简单。据专业人员介绍,从气候到地理方位,从洋流到水温,冲浪运动的展开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海南,尤以日月湾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日月湾东南面向,无论是南下的寒流,还是北上的暖流,都能给这里带来适宜的海浪。日月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处,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气候宜人,雨量丰富。这使它的水质清澈,水温适宜,年平均温度在26.5℃的海水让冲浪者即使在冬天也可以穿着裤衩尽情追浪;而年平均1~2m的浪高,绵长且有力;海浪起浪频率也多,让冲浪者冲到浪的机会大大增加。这里的气候很像夏威夷,海浪就像加利福尼亚,海水很温暖,浪尖很长,尤其适合长板冲浪。而对于教学来说,学生在属于初次接触该项目,被列为初学者的人应先以练习长板为主要学习选择。

3 场地与器材的选择

3 . 1 器材的选择上

冲浪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由运动员站立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早在18世纪80年代即在夏威夷群岛出现,现流行于北美、秘鲁、南非和澳大利亚,要想掌握该门技能需要长久的时间练习和磨合。冲浪板的材质主要是发泡物质做内胆,外面包有纤维布,并还有一层密封的玻璃钢材料,形成一个密闭的有一定弧度的板,其中又分为长板和短板,较长的板适合于初学者,长板的面积较大,最大的十多尺长,相对短板来说,在平衡性的掌握上容易些。短板则是要求使用者具有较高的平衡能力和技巧,才能够熟练地驾驭,驰骋于波浪之中,飞翔于海面上。

3 . 2 场地的选择上

在教学中,可以先选择在游泳池内进行练习:比如怎样趴在板上,如何划水,如何坐板和转板等等。由于板体轻,在水面上不容易掌握平衡,因此平衡性是首要任务,可以先在相对平静的水域进行练习,但是泳池的长和宽度对于冲浪的练习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在练习的时候,就一定要把脚绳带好,以防止冲浪板突然加速飞出,碰到池边或飞出泳池,造成不必要的器材损坏或是人身危险。有了泳池的前期学习后,接下来要到真正的海边去进行课程学习,所以选择合适的场地至关重要,要选择沙滩比较平缓的地带,且平时至少会有40~50cm以上浪高的地方,还有一点就是下面不能有礁石存在,要不然容易对器材造成损坏。

海南万宁有着独特的优势,也被很多冲浪爱好者所喜爱,尤其是日月湾被称为“冲浪盛地”,这里已举行过4届世界长板冲浪比赛,每年都吸引着国内外专业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来这里。每年都有以冲浪为主题的万宁国际冲浪节,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配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前进步伐,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广我国的冲浪运动。

3 . 3 安全保障方面

在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讲解在学习冲浪时的自我保护知识,如在下海前如何判断和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冲浪;在抱板进入海水时的注意事项;遇到浪大时对身体的及时防护等等。上课的学生还必须要穿上专业的救生衣,以加强安全保护。另外,在学生学习该课程过程中还必须要有安全方面必要的保证措施,要配备有相关的救生器材(救生绳)、设备(救生船、艇等)和具有专业资质的救生人员,以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侯的人身安全。

另外,学生在学习冲浪课程过程中,要做好防晒的相关准备,防晒服是必备的着装,为了让脸部减轻因日晒带来的影响,可以选择戴着具有防晒效果的帽子,为了减少海面因阳光的反射对眼睛的刺激,配戴墨镜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4 教师的配备上

对于海上运动项目,我们在上课时,都会有2名老师同时出现在课堂上。在冲浪教学中,也同样要配备2名老师进行授课,任课教师必须要具备教授帆板的技能,至少要有一名老师是专业运动员出身。虽说对于在高危项目的界定上,目前冲浪没有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其中,但是在海里进行学习,本身就具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个项目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

在学生开始学习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名教师在岸边,以便全面观察到所有学生的练习区域,配合在水中进行授课的教师,另外岸上的教师还要同时负责没有下水学习的学生在岸上的活动内容,通过身体素质练习、陆地模仿等形式,以便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

5 亲水运动课程的衔接

对于冲浪课程的教学,前期的先修课程比较重要,像是游泳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冲浪课程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尽管学生在冲浪的学习和练习中,身上是穿着救生衣进行的,但是在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如果他们之前的先修课程是游泳,而且也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这样就会对学习冲浪项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冲浪技术动作中,在先将板拿到齐腰深水的位置后,需要趴在板上进行划水到等浪的地方,用到的是自由泳的手臂划水动作,对手臂的耐力及技术动作的准确性都是一种考验,对于有了一定的基础的学生来说,学起来就容易多了。而经过了冲浪的学习之后,对于学习后续的课程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接下来要进行帆板课程的学习,因为有了冲浪的基础,学生在帆板的学习上又会变得更加自信了,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6 结语

冲浪运动走进课堂,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由于没有其他高校开设冲浪课程,因而在冲浪课程的设置和运行等方面,我们也是属于尝试中,希望通过高校课程这一平台,把冲浪项目加以推广,让亲水运动项目得到更好地发展。尽管是在摸索中前进,但我们做好了长期的准备,争取在教学中去逐步地进行完善,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相信会结出让学校和社会都满意的硕果。冲浪尽管看起来是专业运动员和少数爱好者的项目,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适合于大众休闲健身的方式和方法来,借着冲浪课程的进一步开展,让该项目更好地为大众健身服务,走向社会,被更多人所了解、认可和接受,成为大家可以进行休闲锻炼的一种选择,真正地让冲浪运动在我国开展起来。

摘要:亲水运动项目中的冲浪,由于受到特定场地和器材的限制,除了一些进行该项目的竞技运动员以外,进行冲浪的人群相对较少。目前在我国的高校里,冲浪课程还处于由于诸多条件限制而不能开设的状态。通过对本校在冲浪课程的相关设置、场地选择等方面,进行初步的阐述,旨在于摸索出一条冲浪课程走进大学校园的创新之路。

三亚学院 篇8

大学品牌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这所大学的办学理念、育人水平、科研水平、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等等指标在公众内心形成稳定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学品牌形象即社会公众对一所大学在办学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价值观念状态和外在物质表现状态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这种印象和评价即包含了大学的教学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教学条件等硬件基础, 也包含了大学的大师、科研水平、创新能力、人文风貌、教学管理等软实力, 高校品牌形象体现的是一所大学是否被社会所认同, 是否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品牌形象的建构

1. CIS的主要内涵

大学在构建自己的品牌形象的时候, 可以借鉴企业的CIS体系, CIS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识别系统。因为任何组织的品牌确立都离不开品牌形象的建构和传播。一套完整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通常由三个方面组成,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MI——理念识别, BI——行为识别和VI——视觉识别。MI是一个组织的灵魂, 他主要是体现着组织的价值观念、精神系统。因此, 我们说MI是CI的核心;BI是MI的动态表现, 即企业只有建立起了明晰的经营理念, 才能逐步通过理念的宣贯逐步实现全体员工的行为的一致性、协调化、规范化。此种规范无论在企业内部的具体管理中, 还是企业面对外界所产生的经营活动都有其独特统一的行为模式;VI是视觉识别系统, 它是MI的静态模式, 通过组织环境、建筑风格、标志性色彩、统一的服饰、独特的徽章、旗帜等一系列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将企业经营理念固化为一种视觉形象。

2. 三亚学院UIS的导入

(1) 大学理念识别体系 (MIS)

三亚学院在经过八年多的高速发展和对国内外高校管理的深刻反思之后, 在学校品牌设中逐步引入UIS (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 , UIS脱胎于CIS的概念、模式, 更具体来说就是将CIS应用于大学的品牌形象建构。因此UIS是将大学的管理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进行系统性构建。使一所大学能从战略的角度来塑造自己的大学品牌, 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和前进。并将高校的办学理念、行为模式、校园文化等文化系统, 通过学校的外在标识和大学相关行为人表现系统的传达给社会, 从而促进其高速发展, 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理念识别系统 (MIS) 是一个组织品牌建构过程中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根本, 理念是一套完整识别系统的核心与原动力。理念识别体系隶属于思想意识层面。理念, 包含着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管理理念等等一套完整的理念体系, 理念在组织中是由内向外渗透扩展, 通过这种持续不断内蕴力的贯彻, 最后达成认知识别的目的, 塑造组织独特的品牌形象。MIS体现了组织战略、管理、运行等环节中总的原则、方针、制度。在设计层面上, 在大学的MIS中它具体表现为的校园的育人理念、精神标语、校园文化和管理策略等形式。

(2) 大学行为识别体系 (BIS)

在有了明晰的办学理念、育人模式才能谈到BI、和CI的有序建构。BI是在完整、明确理念基础上, 对于大学师生行为的规范、协调, 并有效地体现在组织成员的行为上。三亚学院独特办学理念的指引下, 形成了自身有相对特点的风格、行为。学校提出愉快学习自主成长正以其独特的魅力, 打造着一所阳光大学。只用了8年时间三亚学院就在国内外一系列活动中展露锋芒。“中华颂”全国总冠军、挑战杯优异的名次等等不一而足, 优势源于独特的办学理念, 理念的深入形成了三亚学院独树一帜的行为标准, 如“阳光”、“311人才规格”“大气”、“正气”、等等, 阳光气质、文明礼仪逐步形成了这座滨海旅游城市大学的风格。

(3) 大学视觉识别体系 (VIS)

大学的UIS建构过程中既要充分肯定MI的核心作用, 同时更不能忽视VI的作用, 因为VI是外在视觉形象、对外界最直接、具体、生动展示。三亚学院VI系统可包括:学校拥有3000亩洋溢热带风情的园林式校园、每栋主体教学楼和办公楼的名字中都蕴含一个书字, 让四海学子在阳光的理念下在书山学海中徜徉;三亚学院的校徽也有其自身特点, 一块盾牌整体形状延续了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校徽设计风格。校徽的整体色调主要反映的是三亚学院所处地域特征, 三亚地处祖国最南端, 蔚蓝的大海和金色的沙滩是区域最具代表性的环境, 因此以以蓝色和黄色为主。最外层的空白处是中英文的三亚学院字样, 中间层是黄蓝图案分别是“吉利” (Ji Li) 的拼音首字母“J”和“L”, 通过字母传神地表达出三亚学院与出资方吉利集团的渊源, 两字母共同组合成“大学” (University) 的首字母“U”。三字母合为三亚的大学。核心部分抽象的“S”和“Y”, 即“三亚” (Sanya) 的拼音首字母, 白色图案寓意丰富, 如驰骋生活大海的竞流之帆, 如灵动的羽毛在知识园地挥毫。

作为刚刚起步的一所大学, 三亚学院在建校伊始就在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四业:志业、敬业、专业、乐业从而打造一支水平高 (教学与学术有水平、能解决问题) 结构合理 (学历、志成、年龄、专业背景与经历) 的职业化教育教学团队;三亚学院校歌《成功是欢乐的海洋》是由其投资人李书福先生亲自作词的一首典雅、大气朗朗上口的歌曲。良好的CIS构建将使校园文化内容更丰富、效果更具体、影响更广泛。

三、结束语

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大学来说十分重要, 只有加强品牌形象的认知与评价, 才能提高大学校园的品牌价值,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大学文化和校园面貌, 在未来大学品牌形象已经是国际化的一种必经途径, 为实现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学良, 李疏松, 何思谦 (美) .美国名牌大学介绍[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3.

三亚学院 篇9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专业的主要和特有的能力, 是其它专业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尽管在设立之初是会计学下的一个专业, 但其跨学科属性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会计学专业很难达到的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

财务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财务分析能力体现出分析者对企业全局的掌握, 对行业整体的判断, 对宏观经济的认识。在三亚学院财务管理教学实践中, 教师发现, 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对财务分析仅限于分析方法的运用, 还不具备根据财务信息推断并通过挖掘企业信息验证企业经营事项的分析能力。

资本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 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事。资本预算的主要方法是净现值法, 净现值的计算需要1、现金流信息2、折现率信息, 二者缺一不可。现金流信息的获得, 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市场需求、行业竞争、自身生产、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约束的分析和研判;而折现率信息, 依据对市场的整体风险的判断, 还要考虑企业资本结构以及由企业资本结构决定的资本成本。资本预算能力体现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资本市场运作涉及到企业的证券发行, 要求财务人员准确预测资本需求, 合理估算证券价值, 恰当选择发行时机, 这些都建立在财务人员对资本市场市场规则、金融机构职能、金融工具机制、市场风险充分了解和研判的基础之上。

企业活动既面临经营风险, 又面临财务风险, 既遭受系统风险, 又遭受个别风险,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风险管理既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又需要定量分析的运用, 还需要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的选择, 综合性很强。

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以团队任务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在开课之初, 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团队, 并倡导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课下学习;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教师提供阅读资料, 布置任务, 要求团队分解任务到每个成员, 并告知学生, 成绩评定以团队为单位。团队任务教学模式内嵌约束机制———个人的自我约束和团队的组织约束, 在团队情景中, 学习既是个人活动, 又是集体活动, 个人必须完成份内任务, 个人的怠倦将增加团队伙伴的负担, 甚至导致团队任务无法完成, 团队的指责甚至排斥将抑制个人怠倦。当然, 团队的组建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 团队成员间的关系激励团队成员为团队利益而努力行动。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财务管理学》教学力求学生自学 (课上和课下的) 成为教学的主导形式。在课堂, 教师安排阅读教材环节, 要求学生精读某章节, 并提示该部分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难点在哪里;学生阅读之后, 教师将准备好的问题展示给学生, 问题或者是理论陈述, 或者是知识应用, 对于理论陈述类问题, 要求学生必须脱离教材, 以自己对理论的理解陈述理论。对于知识应用类问题, 问题一定要提得“细”, 要力求追溯到学生回答这一问题的思维起点———“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比如, 在讲授敏感性分析时, 先明确敏感性分析的分析对象———净现值, 进而, 针对净现值的内涵、计算公式、应用性进行提问。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思考的方法养成和能力提高, 离不开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提纲挈领, 对知识关联的归纳整理。《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 学生需具备金融学、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的知识, 基于此, 温故而知新是教学的应有之义, 新知识点的讲授结合对已学习过的基本定义、理论、方法的复习, 并且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力求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对财务学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 设计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引导学生建构对财务学理论及应用的总体认识。

折现是金融理论最基本的思想, 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工具, 它位于图的中心, 向右延伸的箭头指向折现的要素———现金流和折现率, 二者缺哪一个, 折现都无法进行。向左延伸的箭头指向折现的应用———资本预算和公司估值, 无一不体现折现的思想。学生可以继续延伸该图, 比如, 现金流向右引出箭头, 指向财务管理学中定义过并应用的现金流种类———不规则现金流、规则现金流 (年金) 、经营性现金流、U C F、LC F;折现率可以引发学生温故———什么可以充当折现率, 它们具有什么财务含义, 如何确定它们的数值?这样, 期望报酬率、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杠杆权益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概念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 M命题II等理论被牵出来了。向左继续延伸改图, 从资本预算回顾N PV及N PV法则, 而计算N PV又不可避免地需要1、预测现金流2、确定折现率,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以互相依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了。

三、结语

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的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 既围绕培养核心能力设计教学内容, 又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 变革教法,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将《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充分融合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亚学院一直在路上。

摘要:《财务管理学》是三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检验其教学质量必须以其是否培养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财务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为标尺。三亚学院《财务管理学》教学实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引入团队任务式学习模式, 设计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 力求将《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充分融合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之中。

关键词:核心能力,建构主义,团队任务式学习,财务管理学知识点举一反三图

参考文献

上一篇:理念变化下一篇:通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