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品德

2024-10-01

理想和品德(通用5篇)

理想和品德 篇1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品学兼优的重要阶段。但当前有些初中学生存在良好品德的缺失和行为问题, 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 为人处事较为任性, 心态比较叛逆, 对身边发生的冲突不能理性客观的认识, 这使他们对社会理想不予认同, 甚至觉得自己难以融入社会。如何加强初中学生社会理想的认同教育, 在当前不仅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 本文试图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入手, 对初中学生的社会理想认同予以引导, 让他们从社会角度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一、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内涵

社会理想认同, 指参与社会建设的公民为了共同的社会理想价值目标, 即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平等互助、和谐公平的社会。在这个价值目标的引领下,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尽自己的责任、持道德的操守。而对社会理想认同所进行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即是社会理想认同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理想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处于良好思想品德和科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迫切需要社会理想认同教育。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 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必需加强社会理想认同教育, 帮助学生塑造真、善、美的优秀品质, 处理好与他人, 与集体, 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获得健康发展。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发展的命运, 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加强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丰富教育内容。

例如讲述法律知识时, 可以采取模拟小法庭的形式, 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律案件, 根据法庭庭审的基本程序,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根据选择的题材, 确定模拟目的, 模拟庭审的全过程。寓法律知识于法律案例中, 既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神圣与庄严, 也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树立法律意识。设计“了解家乡, 热爱家乡”活动方案, 成立兴趣小组, 以调查、问卷、参观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以调查报告、书画、手抄报等形式记录自己了解家乡的成果;以知识竞赛、演讲会、手抄报展览等形式展示活动的成果。从中选取优胜者, 进行奖励, 并在校园内展示。课内外结合能扩大学生视野, 使学生有亲身体验, 能激发学生关心家乡, 热爱家乡, 以家乡为荣, 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 潜移默化中进行社会主义理想认同教育。

2. 加强社会实践, 增强社会理想认同感。

社会实践是新世纪青少年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推进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创新, 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鼓励初中学生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是促使初中学生实现社会理想认同的关键。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既锻炼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创新组织能力, 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认同感。教师鼓励初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1+1=爱”的助学公益活动, 通过活动, 学生了解到身处贫困农村的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现状, 巨大的反差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成立爱心助学公益活动的爱心小分队, 为他们送去崭新的文具、雨衣等一批爱心物资, 让他们感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怀和温暖, 也使学生感受到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更加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感恩父母, 感恩社会。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理想认同感。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完善学生人格、提高知识内涵、丰富课余生活、拓展素质修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密不可分,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是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扩大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空间和范围, 加强学生社会理想认同感。开展“我爱我校“的活动, 让学生展开调查, 内容包括:学校的历史、设施、环境、荣誉及办学情况等, 通过了解自己的学校, 然后熟悉自己的学校, 进而热爱自己的学校,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责任感。成果形式可以通过:我为学校献一计、给学校某一新建筑或者某一条路的命名, 设计校标和宣传语, 习作、图画、相片、歌唱, 学生谈经历体验, 为学校做一件事, 心得体会等形式呈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建设状况。面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社会理想认同教育遇到的困境, 必须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 科学规划教育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达到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广胜等.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必须面对的五个热点难点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2]许惠英//张广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M].2010, 5.

[3]徐建新.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育科研论坛[J].2010 (10) .

[4]曾水兵.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 (11) .

理想和品德 篇2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小学 李红雁

摘要: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给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建立更为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无限的机遇,成了小学品德课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翅膀”。具体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更广泛地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

三、巧用网络多媒体,优化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结构。

四、运用多媒体,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补充。

五、运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开阔视野。

关键词:网络

多媒体

品德

课堂教学

正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大量的视频资料。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给传统的品德教学手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给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建立更为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无限的机遇,成了小学品德课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翅膀”。

在品德课上,我几乎每一堂课都使用网络多媒体。我想在现行的品德教材和网络世界之间开扇“小门”,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信息社会给他们带来的无限惊喜。事实证明,孩子们是喜欢的,收到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现行的品德教材每册都有一套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有些是教材中画面的动画效果,有些是补充的材料,如:好听的歌曲,图片、小采访、小剧场,还有不少儿歌、快板之类的内容,这些学生们都特别喜欢。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教学《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一课,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限制,加上年纪小,大部分小朋友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可能仅仅停留在说出几个名称,唱几首儿歌,知道他们的服装很特别而已。当然也有极少数同学因为跟父母旅游等机会,曾经接触过少数民族同胞,比同学多了一些直接经验,而这种接触却又是比较片面的。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上课时,我先出示了一幅“中华民族全家福”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照片上的那么多人穿着打扮都各不相同,于是七嘴八舌地说:“哇,少数民族!”“这么多人!”“真漂亮!”教师趁机引导:“是的,这么多的人代表了全国这么多的少数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其中一分子,我们都是一家人。”然后,我播放MTV《爱我中华》,看着动人的场面,听着熟悉的旋律,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宋祖英唱了起来。尤其是画面里那些舞动的各民族演员更是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民族大家庭的情景之中,不但使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形象的画面,还使得学生对更进一步了解大家庭中的成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运用多媒体,更广泛地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决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

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多媒体的运用。在教学《精彩的社区生活》一课时,我请学生看课件里的社区小导游介绍一些社区机构,并听听退休老人的幸福感言。课件里介绍的内容挺丰富,居委会的阿姨介绍了社区为居民们组织的活动,如小朋友节假日时举行六一亲子活动,暑假举办纳凉晚会„„老人们则感谢社区为他们请老师教他们跳舞、练太极拳,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看过课件,我请孩子们给居委会阿姨再提些建议:怎样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因为有了课件的启发,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阳节,给老人们免费去旅游!” “在社区设立老人免费理发处。”

“定期组织人员去探望经济比较困难的老人,给他送去生活用。”

“组织一次老年人节目汇演,让那些有特长的老人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

“教老人使用电脑,享受高科技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

一个个发自肺腑的金点子,让人禁不住感动。

三、巧用网络多媒体,优化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我听过两位老师上这一课,这两位老师都经过精心准备,引导学生发现动植物的生命现象,体会生命的可爱和珍贵,进而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们所用的课件。这不是教学参考书中附的课件,而是老师自己精心制作的幻灯片。课前老师上网查找资料,一位老师向学生展现了小草萌发的视频,那嫩生生的新芽破土而出,沾着雨露婷婷玉立,叫人忍不住想呵护它,怎么舍得伤害它?另一位则是给学生看了一只鸟下了两个蛋。翻过一页,鸟蛋被啄破了,露出又红又尖的小嘴;再一页,两只还沾着蛋清的雏鸟躺在巢里„„一直两只小鸟羽翼丰满飞向蓝天。老师没有让孩子们看连贯的画面,而是用逐幅出示的方法让学生看清小鸟从出生到长大的每一个历程,体会到生命是多么美丽,生命又是多么可贵。孩子们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对动物植物的关爱之情顿时高涨,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述,也不用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们都已经明白你想说的话了。达到这种效果,多媒体是功不可没。

四、运用多媒体,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补充。品德课的教学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教科书所提供的内容仅仅是一个个的典型的例子,而且它带有很强的时间和地域空间的局限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简单、机械、解读式地“以本为本”,而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对新课程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有些内容可以略讲,有些要大胆展开,还有一些空白之处,除了让学生想象之外,还需要教师补充教学内容。

多媒体课件中有一部分补充材料,但对于有些内容来说,我们则要借助网络的力量。因为信息量大正是网络教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特别是因特网,其内容就像一部大百科全书。由于是电子信息,内容更新的频率就很高。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比以往任何媒体技术都要快捷。这就为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

比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它的单元主题是“我看家乡新变化”,这部分的教学目标就是“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与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这单元的能力目标是:“在实践中锻炼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学习能力。”从这些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单元是以师生的实践为主的地方性很强的内容。在课前,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调查访问家乡过去的故事,初步了解家乡发展的过程,更要精心补充教材内容。教材所举的例子很多,但这些例子只是告诉学生,对家长的认识和了解可以像课本的例子那样,通过搜集故事的方法来进行。只是因为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不同,所以教师也应该有所准备。上课前,我认真上网查找有关舟山和普陀沈家门的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上课时,我把电脑接上网线直接让学生上网查看,在舟山市政府门户网站中,我们了解了舟山的历史沿革;在舟山建设信息港,我们追寻着沈家门日渐淡出的古风遗韵;透过网络,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先辈们住过的低矮草房,看到了昔日田间泥泞的小道,看到了木帆船乘风破浪,更看到了今日家乡蒸蒸日上的发展现状:跨海大桥飞架两岸,要打通海岛和大陆的交通主线;拔地而起的临城新区和东港开发区,处处显示着勃勃生机;普陀山、桃花岛、朱家尖„„一批批的游客川流不息;食品车间里,被包装好的美味海产品正在装箱准备销往世界各地„„在网上,家乡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不管想了解哪一方面,都能快捷地找到。看到家乡过去和今天如此巨大的反差,学生不禁感叹:“家乡的变化真快呀!”浓浓的自豪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这种对网上资源的即时利用,既利于教师教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所发展,又使教材内容得以丰富,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有形的教室被突破,教学对话将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师生可即时上网与更多人会话、讨论、争辩),教学的内容将更丰富、更具可选择性。如能利用得当,这种教学形式将更易激活学生的兴趣,而效率更高。这也可以看作是传统的课堂集体教学形式与网络教学形式的融合。

五、运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开阔视野。正因为网络能丰富教材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品德课中更应该利用网络之便增加知识点,让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中尽可能多地吸收信息和知识,不但掌握课本中提供的知识点,还能登上网络快车,去浏览更多的风景,了解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

例如教学《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一课,传统的教就是利用课本中提供的插图和文字,了解云南的地理位置,笼统地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很肤浅地了解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特色。再多就是利用同学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班中进行交流。这可样子,学生就提不起精神,为什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吗!运用了多媒体,学生的劲头完全不同。打开课件,云南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课件里,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泼水节的狂欢、火把节的热情、孔雀舞的婀娜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网络视频,学生们更了解了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欣赏了傣家轻柔细腻的葫芦丝„„学生在网络多媒体的帮助下,对云南各少数的风情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短短的三十五分钟,能让你把云南这么多的少数民族尽收眼底,更让学生们意犹未尽,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让他们从此爱上了这门学科。

构建品德与社会理想化的课堂 篇3

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认识,及时掌握我们国家内在需求,做到重视需求、了解需求、按需培养、因需施教。

曾经有人做过一项关于现在我们孩子实际最缺少什么的调查,最后得出的结果却是基本素养。它包括独立思考表现思想的意识,探究的思路与习惯,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知道感恩。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绝对不能归咎于孩子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没什么意义,单凭我们课堂的几十分钟也不能养成学生的良好品格,不能让学生在意别人的感受、学会感恩。诸如此类的想法,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的教师队伍之中。我们身为教师,虽然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和引导学生。新版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把“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作为前言中的第一句,就是要阐述本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是要关注学生的一辈子,而绝对不只是一阵子。只有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意义,了解到自身是被需求的,了解到自身的价值、重视自身的地位,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只有把握住了“需求”,我们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让教材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才能真正领悟教材的真谛。

那么,针对教材进行二次创编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教版的教材图画较多,如把握不好,部分教师很容易将其上成看图说话课,这样就改变了教材编写的初衷。其实,在编写教材的时候,编者就考虑到了我们地区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背景,所以教材给我们教师留了很广阔的教学空间,让我们尽情地发挥。如,针对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吃穿用哪里来》一课,我就进行了适当的二次创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工作在一所农村的小学,当地又恰好是远近闻名的韭菜之乡,于是我就在韭菜上大做文章。让学生了解当地韭菜的历史,韭菜的种植以及韭菜的深加工,同时尝试为当地的韭菜做广告等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韭菜的来之不易,以及给当地带来的巨大收益,这样的教学实施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实,只有将教材改变成学生熟悉的内容,学生才能有表达欲,才能有话说,才能让教学效果理想化。

再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其实,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有两层含义:1. 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探究;2. 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所以,我们的课堂绝对不能千篇一律,或全是“单打独斗”,或都打“组合拳”。要因时、因课、因需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探索讲授。

传统教学中教师成为中心,阻碍了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对垒式”教学使学生组合到小集体中,由于有了共同的活动目标,成员必须合作完成。在大家讨论时,会让学生懂得倾听、懂得谦让,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行。但若要真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事先明确布置任务,精心组织,激励竞争,提高合作学习的参与度,让学生全员参与,真正地动起来。与此同时,合作学习一般要采用差异组合的形式,使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成绩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个性特长的不同。只有这种组内差异的特点,才能形成带动,促进良好合作的实施。

辅助构建小组分工,也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保证。起初按照大家的特点,发挥他们的特长,人尽其才,进行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在经历了一段磨合后,可以进行角色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强调交接制度,让每名成员都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的得到锻炼。

最后,课堂评价必须时刻跟上,紧紧抓住教学的契机。

课堂犹如一个舞台。由于学生的展示,随时可能出现很多突发情况。一名优秀的教师,就会善于抓住这些机会,巧妙地借题发挥,让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化。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一课,我要求学生自行设计逃生方案这一活动中,就有学生突发奇想地将日常座椅后面的垃圾袋(红色方便袋)拴在格尺上进行逃生表演。这一表演创意,很实用,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启发,即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物品及环境进行逃生。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适当的评价,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的品德与社会教师,我将继续努力,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恪尽职守,不遗余力,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更高效、更精彩、更理想!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篇4

2搞艺术的人通常是外表冷酷,内心火热,这位帅哥连数钱的时候还板着一张脸。

3室内外装饰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既锻炼了笔法,又能省钱。

2000年3月的一个晚上,四川美术学院的左小川、左小强、熊熹秋、兰艳、王煜、杨勇六个大二学生“密谋”着一件“大”事。他们准备凑钱盘下学校街对面的店面,开一个有品位的酒吧,粗略算了一下,要两万多块钱,但一想到两三个月就能收回成本,往后的日子……个个都兴奋不已。他们给酒吧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阳光假日”。

可一旦把想法付诸实施,在教室里无法预见的困难就一车一车地拉到他们面前。最先是筹款,这还好办点,有拿出生活费的,有“骗”家里说是买电脑的,有打借条向家里借的。总之钱是凑齐了。

接下来是办各种证照,没有任何背景的这几个人跑了大半月,只办下来一个卫生许可证,人家说,新建娱乐场所一律不准发证。磨破嘴皮,人家才看在学生创业的份上,允许他们先开业,后补证。

而与房东谈好的租金也变了卦。由于没签合同,房东见他们已投进去上万元装修,就把租金从每月1000元提到1500元。木已成舟,丝毫没有社会经验的他们傻了眼,每月平白就多出500元的支出。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间店面没有厕所、没有下水道,甚至连自来水管都没有。没办法他们买来自来水管自己装,想省点钱,美院的学生何时干过这种事,干得满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只好请师傅,花了3000多元,这又是预算之外的开支。钱能省则省,他们把隔壁饭庄的旧桌椅买下来,

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把原房子里的掉顶戳掉,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批钢材,把房子隔成上下两层,加宽营业空间;市面上一盏升降灯要100多元,他们就把建筑用的线垂做重物,拿去底的啤酒瓶做灯罩,成本只需10多元;把热水器用的烟道管任意扭曲做成软件雕塑悬挂在酒吧的中央;用废钢料焊成一排吧椅。即使这样,还是花了4万多元。在最艰难的日子,6个人一餐只吃10元,男子汉们吃着白饭,菜是专为女生点的,总算5月底“阳光假期”艰难地开张了。

四个男生每星期轮流有一个负责采购,一下课就得马不停蹄去各个超市买物美价廉的适用原料;左小川在广州学过调酒,是这儿的调酒师;两个女生负责记账。几乎每天都要制作若干张海报,到校内、附近的社区张贴,以求招揽生意。

酒吧的生意渐渐好起来,每晚上座率都在七成以上,每月营业额上了1万5千元,但成本也高,还没进入赢利期,还得继续投资。这不,天热了,又买了两台空调。运转近3个月,6个人谁也没分到一分钱的红,但他们都很乐观,在商海摸爬滚打了几个月,让他们成熟起来。他们已经看到了曙光,阳光假期还会远吗?(编辑周攀峰)

4“这是我们这儿最贵的酒,150元一瓶哪,可我一口也没喝过。”左小川说。

5每到晚上8點,还没多少客人来,几个“老板”心里就发慌,直盯着那扇大门,眼珠都快掉下来。

6由于价格全市最低,布置别具一格,生意渐渐好起来。

主动和被动的理想 篇5

尹朝阳 少年和鸟 24×28cm 纸板油画 1992

这张是上美院之后在校外租房画的一张创作,我的小清新和文艺范儿。飞翔的鸟和白马,苦涩的青春、歌唱的少年,白板纸上的油画。我奇怪于自己很快地从这些隐喻里出走,有些人却可以在里面呆一辈子!

(一)

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尹朝阳所处的“被动的选择”时期,可以基因转换成“条条大路通北京”。 北京的形象仿佛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厂标一样,天安门城楼周围金光闪闪、霞光万丈。

“没有艺术理想,只是为了离开,在那看不到希望。”——尹朝阳

在一种单纯理想驱动下,“主动的因素”退而求其次,理想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词汇,而“离开”本身的注脚就是“理想”。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尹朝阳,在最初的成长过程中深刻地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和无情,绿水青山环绕的村庄跟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一样表露着饥渴的嘴脸,而离开这里是所有年轻人唯一的选择。在“被动的选择”的“共同性”中,时代的因素主导了他们的选择。而“共同性”的分割线就是高考或者说大学,尹朝阳在那几年“遍考全国院校,屡败屡战。”在“被动的选择”的人群中,被挡在“理想”之外的人,则走上了相关的职业道路或是直接改行,“被动的选择”的好处是以单纯地离开农村为目的,考学是上策,上策行不通,则变通为下策,但理想的目的不会更改,外省青年的身份也不会更改。而经过大学分割线的洗礼,“被动的选择”将不再主导“个人”行为,那种单纯的“离开”在心理层面上完成变化后,“主动的选择”将占据“个人”的理想。一种复杂的“乌托邦”似的想象将在“主动的选择“下成为现实,或者说通过个人的前理想努力,“理想”终于顺理成章和信心十足了。

上一篇:民航企业信息下一篇:智能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