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监理特点研究

2024-09-29

建设监理特点研究(精选12篇)

建设监理特点研究 篇1

摘要:以往, 我国的政府投资项目很多都投资超过概算, 项目达不到预期规划, 失去了实际意义, 有的工程甚至是感性投资胜过理性投资。在项目运行中, 管理水平达不到标准, 工程建设者粗制滥造, 屡禁不止。怎样对机场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合理管理?怎样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分清权责, 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 提升管理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 这些都是在我国民航事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机场建设,工程管理,制度建设,机制创新,全过程管理,动态控制,风险控制

0 引言

目前, 我国民航业发展速度快, 机场建设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速度, 规模不够大, 质量不够高, 但是我国在机场建设项目工程的业主管理方面研究较少, 大多是侧重施工方面的管理, 而研究民用机场工程项目业主方管理模式的则更少。

因此, 在这种大的背景和形势下, 如何有效的提高民用机场建设项目的管理效率, 就成为了管理学者和现场施工人员研究的重点。民用机场建设项目有其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工程涉及面广, 涉及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部队、建设单位、配套工程建设单位等等;技术要求高, 机场建设有其单独的弱电系统、空管系统、安检系统, 并且每个建设工程都有专业的技术标准检验;施工难度大, 管理环节多, 涉及到庞大的施工队伍、技术人员队伍、管理人员队伍等等多方面, 如果没有完整的项目集成管理体系, 就无法提高管理效率。因此, 本文对民用机场建设项目的集成管理进行了专门研究, 希望对今后的此类工程项目建设有借鉴意义。

1 工程质量要求高

建设工程项目时间跨度长、外界影响因素多, 受到投资、时间、质量等多种约束条件的严格限制, 并且由多个阶段和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或部分出问题, 就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目标的实现, 增加项目管理的不确定因素。机场建设工程一定要细化, 精心的去处理各个环节, 确保每一个工程环节的质量和安全系数, 要是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机毁人亡, 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带来威胁、财产带来危害、安全带来隐患。机场作为民航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一定要保证工程质量。另外, 机场工程建设耗资巨大、影响力大, 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 所以对质量目标要求也很高。此外, 社会各界人士也会对机场工程的建设予以关注, 他们对工程的质量要求也很高。

2 工程进度控制难

机场工程项目是一项包括很多子项目、机场外的导航台、防洪排水、市政配套和净空处理等项目的复杂系统工程.。这些工程建设都是环环相扣, 要是有一项工程没有依照计划进度进行, 由于工程进度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特性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使其他的工程进度受到影响。人的主观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客观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某个工程进度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使整个工程进度难以控制, 控制起来也很复杂。

3 工程协调复杂

根据投资主体的产权关系我国机场工程项目一般由机场管理公司、航空公司、航空油料公司和地区民航管理局四个独立的项目法人组成。因为建设项目法人各自独立的负责各子项工程项目实行, 依照批准的投资规划和建设方案, 自主筹集建设资金, 组织实施项目和控制目标。因此要同步顺利进行整个机场工程项目的总进度和各子项工程的进度, 就需要协调好诸多方面的关系并及时解决各子项工程项目之间的矛盾, 这就需要做大量而复杂的协调工作。由于机场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并与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各部门有着密切联系, 这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做大量的协调工作, 像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的三期扩建工程就在自治区层面成立了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航站楼工程作为机场工程项目的核心, 具有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施工单位多、施工交叉广的特征, 因此航站楼工程协调工作的好坏, 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成败。

4 工程投资管理难

机场的总体规划设计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很多地方领导为政绩盲目追求机场“高、大、全”的规划设计时, 只需二千八百米的长跑道, 却延长至三千六百米;以当地的使用客流量来计算, 二万平方米的候机楼可以满足其使用需求, 但被扩大到六万平方米, 给工程投资造成了失控的状态。在机场工程项目中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 工程变更就会大量的存在于工程实施过程中, 这就使得工程投资难以控制。另外机场工程项目引进外国新材料、新设备, 因此为降低工程投资成本, 在确保工程进度的同时制定经济订货批量计划和有效防范外汇汇率风险也很难。

5 工程信息管理难

机场工程项目的管理机构十分庞大和复杂, 往往是几个或十几个独立法人进行主题的组合来进行工程的实施, 很多民航内部问题都需要几个甚至很多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要是涉及到一些外部问题, 涉及的部门就更为繁多, 因为还要与项目领导小组、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汇报, 共同进行协调和沟通解决问题, 在一个普通机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很多单位, 如设计院、勘察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原材料供应商、政府相关部门、中介机构、保险公司和银行等。据调查, 不同规模大小的机场项目需要签订约为600至1500份合同, 因此在协调和沟通工作中有很大的信息量, 导致机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错综复杂。

6 项目风险管理难

机场建设工程项目会因为现代化而加大工程项目的投资和融资, 工程建设时间久、周期长, 机场建设的施工工艺技术含量高, 再加上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千变万化, 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多, 因风险所引发的损失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在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都会存在风险。虽然质量目标的控制是机场工程项目核心, 但是因为机场工程项目中各系统的数字化程度高, 还引用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因此很容易出现工程质量等风险问题, 所以在设计、施工、材料或供应等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 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机场工程项目一般属于大型工程项目, 风险因素众多且繁杂, 不易察觉, 致使风险的可变性更加明显。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各种风险都会存在质和量的变化, 并会跟随着项目进程, 有的风险能得到控制, 有的风险能得到处理, 也有可能在项目的各个阶段产生新的风险。这些风险都具有不确定性, 都是客观存在的, 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都是超脱人的主观意识的。而且机场工程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涉及面广、技术水平高会导致风险的多样性, 并且在众多风险因素间还存在复杂的关系, 各风险因素间又与其外界的因素形成了多层次的风险影响结果。所以机场项目业主都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7 结束语

总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根据社会经济日益提高的民航运输需求, 我国必将加快民用机场的建设。由于民用机场投资大、项目管理复杂、风险高、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影响大, 因此加强民用机场建设项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对民用机场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 开展民用机场建设项目管理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S

参考文献

[1]吴祥明.浦东国际机场建设——项目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陈建国.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建筑, 2000 (1) :23-25.

[3]张晴, 杨戒.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航站区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建筑经济, 2007 (5) :371-374.

建设监理特点研究 篇2

三、一批商业网站正抢滩新闻信息市常他们有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特别是运行机制灵活,正利用网络技术搜集大量的新闻信息上网,并且建立了各种免费的新闻信息频道,有些还建立了联机查询系统,供用户检索;

四、企业上网正与日俱增。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主网页,并经常发布信息,不仅及时,而且内容准确、实用;

五、海外信息机构利用固特网进军中国信息市常他们瞄准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纷纷与国内商业网站等合作,或直接在其网站上发布大量的中文海外信息。

信息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信息技术竞争,信息资源竞争,信息人才竞争,当然还有经营体制和经营方略等方面的竞争。面对这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形势,新华社必须主动利用因特网强有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大力发展新闻信息事业的战略高度,重视网站建设,加大各方面的投入,结合自己信息产品内容的整合与改造,建立起网上新闻信息发布体系,增强新华社信息的影响力,把新华社网站建设成为与世界性通讯社地位相称的网上新闻信息中心。

★ 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 螺旋输送装置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论文

★ 浅述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及展望

★ 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思考

★ 区域物流体系发展模式研究管理论文

★ 《家庭网络发展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建设监理特点研究 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走向创新;走向科学

素质教育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对教育理解的不断深化,是中国各层次教育行动与改革的方向,更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课程教材是教育的心脏,课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世界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中国教育技术与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资料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这些新变化对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理念和教材建设体例、内容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教材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任务更为艰巨,难度更大,建设周期长,几年甚至十几年也难于更新,因而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存在学科中心倾向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中,过份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面面俱到现象较为突出,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忽视专题学习与案例分析、研究,忽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

(二)传统的基础课程教材存在书本中心倾向

在传统的基础教材建设中,过分重视间接经验的系统传授和获得,忽视学生直接经验的习得,尤其是忽视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从事自主研究,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创新性活动。

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计新理念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各科新的课程标准,标志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将逐渐走入实践。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建设新理念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建设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课程设计者,教材编制者及各科教师,应树立的基本理念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促进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二)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建设要走向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要。要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就必须强调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和能力,重视从小开始在各科中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重视从小开始逐步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科学方法。

(三)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建设要走向综合

课程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建设发展的趋势。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传统课程导致了各科之间的明显的内容重复、相互脱节等配合不好的问题;分化过细的传统课程,不能适应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导致课程门类过多,并易造成教材深、难、重的问题,导致学科本位倾向的产生,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传统课程,无法反映出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各学科领域相互联系的本来面目,不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三、新的基础教育新教材内容建设的新特点

基础教育各年级的教材已根据新课程建设标准编撰出版并在全国使用,新课程的编撰者认为,基础教育的新教材有如下特点:

(一)新教材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新教材编排设计具有高雅的艺术魅力,图文清晰精美,文字优美生动,色彩柔和,教材中穿插的许多图片,更是极为珍贵的科学、艺术或历史资料,不仅充分发挥了图片在信息提供和激发兴趣方面的独特功能,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十分有益,使教材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二)新教材内容难度进一步删减

基础教育新编教材从内容总量上进一步删减,新教材的难度进一步降低,极大减轻了不必要的繁琐记忆负担,克服了“繁”、“难”的弊端,在克服深、难、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教材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以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学科中心”的倾向,避免了“偏”的弊端。新教材强调SIS课程设计理念,加强课程与科技新成果的联系,内容大为更新,更富有时代性。

(三)新教材注重探究式学习方法

基础教育新课程最大的特点和亮点就是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新课程建设力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教学互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教与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克服了“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新教材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发展学生个性留下了充分的空间,鼓励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新教材注重现代网络技术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材建设注重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在教材系列化的方向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从而克服了传统教材“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新教材提供了有关的网站、网址,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和领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加开阔的学习平台,更加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材建设的方向性改革,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思维观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教材是教育的心脏。基础教育教学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教学,就必须深刻反思传统教材的弊端,深度研究新课程教材的新特点,深入思考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因此,基础教育教学要走向生活,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要走向创新,课程目标要从边缘到中心,课程内容要从面面俱到到点面结合,教学过程设计注重探究式和个性化教育。

作者简介:

朱小蓉(1967.09~)女,山西新绛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及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杜瑜(1974.07~)男,四川广安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积雪教育办公室,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新疆建设兵团地膜残留特点的研究 篇4

地膜覆盖栽培通常可以促进作物早熟增产,主要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持水分和养分、增加光效、控制土壤盐碱度以及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以达到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效果[1]。地膜的主要作用为提高土壤温度、保温保墒,这是由于地膜气密性强,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速率,保持土壤湿度。例如,旱区可采用地膜进行人工造墒、补墒以抗旱播种。同时,地膜覆盖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进而提高腐殖质转化成无机盐的速率,以达到提高土壤盐分的效果。地膜还可以避免因灌溉或雨水冲刷造成的土壤板结、减少中耕劳力、疏松土壤以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结果[2]。

但地膜残留引起的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残膜污染不仅影响范围大,而且程度较深,农田环境形势严峻。研究表明,在我国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的20多年里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 000万hm2,近200万t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占使用量的25%~33%。全国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残膜污染问题。据调查,新疆残膜污染比较严重,一些地区已达到290kg/hm2,覆膜10年、15年和20年的地膜残膜量分别为262,350,430kg/hm2,最严重高达597kg/hm2[3]。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兵团农八师垦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经84°58'~86°24'、北纬43°26'~45°20'范围内,总面积7 509km2,耕地面积1 870km2,余为荒地、沙丘、碱地和河滩。该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为2 526-2 874 h,生长季日照时数为1 900-2 000h,大于或等于0℃的活动积温为3 900-4 100℃,无霜期在160d左右;主要农作物为棉花、小麦、玉米、甜菜和油葵等[4〗。由于新疆兵团属于绿洲农业,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为减少水分蒸发,兵团的灌溉方式基本采用膜下滴灌方式,地膜实行全生育期覆盖[5]。

1.2 研究方法

根据抽样理论,设样本总体为正态分布。本文选择了我国主要覆膜棉区,也是地膜应用历史最长、覆盖面积最广的西北内陆棉区(新疆兵团农八师)作为研究区域。根据调查和统计数据,研究区域包含14个单位团场,在样本总体数量上较少,易造成抽样误差较大。因此,以1m×1m格网为抽样样本单位,可大大增加样本数量,以提高抽样的精度。

由于新疆的农业区大多都处于盆地或盆地边缘,地势平缓,同类线状地物差异性不大,对于一个农牧团场的同类线状地物差异性更小。因此,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6],将简单随机与多阶抽样相结合,采用1m×1m格网作为抽样单元。具体如下:

第1阶段:由于兵团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统一化,每个连队内部地膜使用方式、类型以及回收措施基本一致,因此在该区内随机抽取133团、134团、143团、147团、148团及石总场6个样区。

第2阶段:残膜污染样点调查在样区整地播种之前(2010年4至5月份)进行,每个调查样区随机选取30个不同位置(1,2,3……,9)采样。这些样点为1m×1m的正方形样方,深度为40cm(分成4个层次:0~10cm,10~20cm,20~30cm,30~40cm),采用人工收集残膜。首先,将采集到的残膜带回实验室,清除掉附着在残膜上比较大的杂物;然后,用自来水进行洗涤,洗净后用滤纸吸干残膜上的水分,小心展开卷曲的残膜,防止残膜破裂,放在干燥处自然阴干[7];最后,根据土壤层次进行分类统计残膜的数量,利用精确值为0.1g的电子天平进行称量并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样结果

部分采样结果如表1所示。

X1—样点0~10cm耕深范围内的地膜残留量;X2—样点10~20 cm耕深范围内的地膜残留量;X3—样点20~30cm耕深范围内的地膜残留量;X4—样点30~40cm耕深范围内的地膜残留量;Y—样点0~40 cm耕深范围内的总地膜残留量。

2.2 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残膜在土壤各层次中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0~30cm内的土壤耕层是残膜污染的主要区域,占土壤中残膜总量的90%以上,深层土壤中的残膜较少,即土层越浅,残膜越多,反之则越少;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新疆的农业生产以大型的兵团农场为主,机械化程度高,每年翻耕整地大型机械作业的幅度深,同时由于地膜投入量高,而人均耕地多,劳动力紧缺,回收措施又跟不上,所以导致农田土壤中残膜污染越来越严重。

残膜量—从样点捡拾且经过处理的地膜质量(下同)。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土质的残膜量不同(如图2所示),这主要由于土壤的类型不同所致。膜与粘土的亲和力较强时,在回收的过程中易碎,不利于回收;相反,残膜较易于与沙土分离,便于整块膜的回收;粘土与沙土残膜量的区别主要出现在耕深0~10cm处。其原因是:无论人工捡膜、搂膜,还是机械回收,都是对地表残膜而言的。

同样还发现,不同采样点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残膜污染(如图3所示)。4,5,6样点的残膜量及残膜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主要是在残膜回收过程中是连续工作状态;样点1,2,3,7,8,9则多是田间地头,因为从田间清理的地膜又随意丢弃到地头,遇到大风后被带回田间,造成二次污染,导致这些点的残膜量较高。

通过观察发现,种植模式影响残膜形态分布规律,使得连续棉花连作的农田土壤中小块残膜数量所占比例较高;而棉花-大豆-玉米等轮作的农田土壤中大片残膜所占比例较高,也会使残膜量不同(如图4所示)。很明显看出:连续棉花连作的农田土壤中的残膜量比棉花-小麦-玉米等轮作的农田土壤中的含量高;根系越发达,越会相应地减少残膜量。

2.3 残膜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用MINITAB软件实施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先将数据存入工作表;然后,从“统计>多变量>因子分析(Stat>Multivariate>Factor Analysis)”入口进入“因子分析”对话框,将需要做因子分析的变量填入“变量(Variables)”空格,就能计算因子载荷矩阵,从而进行因子计算。根据所采集样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仅以“Y/g与农作物”为例进行说明),如表2和表3所示。

农作物—指近两年所种植的农作物,能够反映当前的农作物的种植模式。

以0.05的显著水平对数据进行分析,由表2得:方差分析的P值为0.085,略大于0.05,说明农作物的种植模式不同导致残膜量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由表3进行两两比较,水平1与水平2、水平3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从而可以得出种植模式的不同也会导致残膜量的不同。

利用MINITAB软件进行数据正态性假设检验,图5是Y的正态概率图。对观察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然后作出了标准化处理后的观察值Y的概率图。从图5可以看到,代表样本数据的点除了极少数的点,大多数的点都簇在图中的直线上。这说明,观察数据基本满足正态性的假设检验,可以认为数据基本达到正态了。

3 结论

1)残膜在土壤各层次中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0~30 cm内的土壤耕层是残膜污染的主要区域,深层土壤中的残膜较少。

2)土壤的类型也会影响地膜的残留量,在回收的过程中膜与土壤亲和力的强弱将导致其与土壤分离的难易程度。

3)不同采样点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残膜污染,主要是在回收残膜后要解决残膜的去处问题,防止“二次污染”。

4)种植模式也会影响残膜的分布。

参考文献

[1]吾甫尔江.托乎提,艾海提.牙生,巴雅尔.论地膜污染与防治对策[J].新疆环境保护,2000,22(3):176-178.

[2]牟明泉,石学军.南疆棉田地表残膜量调查[J].中国棉花,2005,33(11):43.

[3]孙孝贵,刘文江.新疆棉田残膜危害及其治理对策[J].中国棉花,2006,34(2):7-9.

[4]马辉,梅旭荣.华北典型农区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特点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2):570-573.

[5]严昌荣,王序俭,何文清,等.新疆石河子地区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研究[J].生态学报,2008,28(7):3470-3484.

[6]曹卫彬,杨邦杰,裴志远,等.我国农情信息需求调查与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47-151.

美国建设监理的特点论文 篇5

美国的建设监理有数十年的历史,最早的伊伯森国际工程公司成立于1881年,至今已有116年的历史。由于国情不同,对监理

公司的称呼和理解也不尽相同。我们称“监理公司”,尽管实行“三控制、两管理”的全方位监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定期是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而美国则称之为“工程咨询公司”或“顾问公司”,或管理公司。其形式有两种。

“工程咨询公司”或“顾问公司”工程范围较广,管规划、设计和施工,而建设管理公司(CM公司)直接管理施工,比较接近我国的监理公司。

在美国,建设监理的社会化程度相当高,不仅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要实行监理,一般的民用建筑同样要委托监理。从监理的范围看,不仅监理酒店、写字楼、商业设施、公路、桥梁、机场、工业厂房、学校等工程,也监理普通的民用住宅建设。只要有工程项目,一般都要找咨询公司,这已成为惯例。他们监理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管理科学规范、工作效率高

(一)美国的监理虽然是全过程监理,但一般多偏重于前期阶段,如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等。咨询公司所做的大多是策划性的工作,真正成为业主的参谋和顾问。在旧金山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指挥中心,我们看到顾问公司制作的各类工作图表,如工程进度图、工程施工管理图、工程总进度计划图、劳务用工总计划图、资金使用总计划图、管理人员使用总计划图等,面面俱到,相当完备。

(二)美国实行的是高技术、高智能、现代化的监理。他们特别重视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办公全部实和微机管理,工作效率极高。他们不限于施工现场的控制,更注重在技术上、方法上、效益上的控制。在工程项目监理上,也组成项目监理班子,并由工程师、业主、施工承包商参加,共同研究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监理工程师负责解释文件、合同、签发付款单,主抓工程进度。由于承包商是通过招标竞争而来的,他们非常重视本公司的信誉,重视产品质量,偷工减料的现象极少,但高估冒算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业主很重视依靠顾问公司来核查各种资料文件,如审查承包商的工程量清单、操作手册,设计说明等。

(三)美国的监理工程师具有极高的权威。由他们签发的各种指令,如“开工令”、“停工令”“付款令”等都具有法律效力。在工程竣工交付使用阶段,由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结算、审核工程资料,并输工程竣工移交手续。再者,监理工程师本身的素质也很高,不仅具有专业技术能力,而且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监理(咨询顾问)公司同其他组织的关系

(一)监理(咨询顾问)公司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在美国,政府部门负责制订有关法、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质,但不过问具体业务。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那些资质低、信誉差、技术水平低的咨询公司很难生存和发展。

(二)监理(咨询顾问)公司与法制的关系。工程质量是承包商或营建公司的生命线,咨询公司和业主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来控制质量.由于美国的法制健全,执法严格,民众的.法律意识强,因此谁也不敢贸然违反法律而不顾工程质量.

(三)监理与业主的关系。是委托和被委托方的合同关系,监理(顾问)工程师行使业主所授予的权利。

(四)监理方与承包商的关系既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同时也是合作关系。承包商服从监理方,一切施工资料、施工组织方案、进度计划都必须报监理方。监理工程师下达的指令,承包商必须坚决执行。

四、监理酬金的计取情况

首先,咨询公司对监理项目的取费,一般是按工程造价的百分比,或按双方约定的总监理费用计取。费率标准一般是工程造价的5~10%;

其次,业主对咨询公司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很重视,如采用后节约了投资,业主会对咨询公司给予节约投资30~50%的奖励;

第三,监理工程师在负责该项目过程中的电话费、交通费、差旅费、加班费、各种检测设备使用费等均由业主另外承担。

体会和建议

一、加强行政干预和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在我国,由于认识上的不一,更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很多项目的业主仍然沿用过去的“建设指挥部”、“筹建处”的管理模式,主动委托监理尚未形成制度。监理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是靠技术水平和信誉去竞争,而是靠关系、靠压价拉任务,还有的靠所谓“公关”搞项目,这样既扰乱了监理市场,又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在目前,一定的行政干预是必要的,对已出台的法规要强制执行,同时要规范业主的行为,这样建设监理作为一项制度才能健康发展。

二、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监组织。

我们强调加大监理覆盖率,但不是要成立很监理公司,要重视企业资质,重视队伍素质,要严格按照资质标准审批。对现有的监理公司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增强在市场的竞争力。在当前,监理单位搞联合或组建监理有限公司也不失为一种方式,形成规模监理,但总的是要在提高队伍素质和监理水平上下功夫,不能搞“空架子”,不能“刮风”。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搞些规定和措施,强化这方面的工作。

三、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理队伍。

建设监理是一项高智能的技术服务。监理工程师不但要懂技术,而且要懂点经济、懂点法律,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个监理公司的好坏,监理人员素质的高低起阗决定性的作用。美国一些大公司之所以享有盛名,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司拥有一批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专家,相比之下,我们的有些监理单位差距甚远。

四、加大监理力度,提高监理水平。

分析群众文化特点与其建设 篇6

关键词:新时期 群众文化 特点 发展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人民的需求逐渐转变为精神需求,在衣食住行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精神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势必造成精神方面的活动越来越火热。但是群众文化是一个国家引领人民走向正确道路的标志之一,为了我国的群众文化能走在正确合理的道路上,可以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就必须发挥创新意识,对我国的群众文化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层次的创新性改革。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国家的大纲要求,政策的规定范围,还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构建出丰富多样的多人或个人的文化活动。

1 群众文化

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由意识形态转变而来的。早至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就有人将文化中的群众文化单独割裂出来,这种文化并不是为利益所驱使的,而是自发的进行文化方面的娱乐活动。群众文化中的群众指的就是人民,满足的就是人民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要群众文化站受到一定的教育,增加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文化知识,提高业余时间的利用率,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形成的现象。

2 新时期的群众文化特点

2.1 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形式 物质水平的提高相对的人民的潜在需求就会随之产生,这潜在的需求就是文化的需求。人民迫切的需要改变现阶段的精神面貌,希望以新的人生态度面对接下来的生活。现如今,新时期的群众文化的特点就是追求群众性。群众文化的包含范围很广,包括企业、校园、乡村、广场等一系列的文化,这些文化不可置否的都是一些宣传正能量的积极文化,它们的形式都很多样,可以说是群众文化的扩展文化。文化行业的地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不断提高,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如KTV、戏院、电影院等等,这些都是群众文化的一些小分支,但却能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2 广泛的群众文化参与人员 若是说起现阶段最流行的群众文化活动,莫过于广场舞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不难发现,在公园、广场和社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都存在群众文化活动,例如,交谊舞、剑舞、太极拳、扭秧歌等,都是一些参与人数多,又能即时开展的文化活动。群众通过参与这些积极健康的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身体,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文化素养。既具有团结性,也很广泛,群众性又强,能够不断深入群众,影响社会。

2.3 独具特色的地方性群众文化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多个名族林立,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集众多民族文化为一体,汇聚成中华名族文化,根据多个地区的不同传统风俗,汲取当地的特色,就可以融合成地方风味浓重的群众文化,比如,云南地区的花腰彝族,当地就拥有大量的民族特色传统。普遍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他们也有,但在花腰节时,他们就会围着火圈大跳花腰舞,俗称“斗舞”,又在端午节时舞当地自己制作的龙,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精神文明素质,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3 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创新发展

3.1 加大文化基础建设,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要想让群众文化得到保障,就要建设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对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政府应该加强资金的投入,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强的文体活动场所,政府更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既有娱乐效果,又可以宣传当地的文化。也有一些图书室、体育室和棋牌室等,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空余休闲时间,更好的为人民提供服务。

3.2 培养高素质的文化建设队伍,完善公共文化机构服务 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达到标准。可以提高在文化方面的能力,也锻炼其素质,辅助群众进行精神文化锻炼,充分发挥其能力,为精神文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例如,根据当地人民的需要,去学习一些当地的特色吃食,或者为喜好二胡的老年人爱好者去学习二胡,也可以去学习舞蹈等等,不断的丰富人民的生活,拓展人民的知识,提高人民的艺术文化细胞。

3.3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促进群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要符合当地的文化需求,切不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带入与当地文化不相适应的文化,必须要走与当地文化相关联的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在节假日或者业余的休闲时间,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多样的形式的文化活动。例如,在端午节时,福建地区会在闽江上开展划龙舟大赛;也会在元宵节时在庙会中举办游街猜灯谜;也会在中秋节时站在江边望月欣赏。形式繁多的活动大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向全世界传扬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打造出富含当地特色的地方文化,起到品牌效应,不断的传播发展当地的文化,形成产业聚集,集足自己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使得群众文化和相关的文化产业能够一直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建设就是为了人民而服务的,都是为了现阶段的群众文化发展而服务的,为了能够延续群众文化的辉煌,不断开创出文化新局面,我们要不断思考,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将文体活动作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载体,将文化服务机构作为保障群众文化不断传承的力量,使得我国的群众文化发展越来越快,越快越强,真正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继红.创新群文工作模式大力繁荣活跃群众文化生活[J].群文天地,2012(08).

[2]范雯芩.群众文化创新建设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建设监理特点研究 篇7

1 解放初期会展建筑建设情况及特点

解放初期,广州为了尽快发展经济,举办了多次物资交流会,而后又举办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建设,因而这个时期,广州建设了数量不少的交易展览性质的展馆,具有代表性的为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展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早期展馆等。这个时期的展馆建设主要特点为展馆建设周期短,形式简单,以实用为主,兼顾美观。

1.1 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展馆

1.1.1 选址与规模

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展馆旧址就是今天的广州文化公园。文化公园是在昔日“西堤灾区”的废墟上建造起来的。建国初期,广州开始规划城市建设的时候,就确立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目标,并以重灾区为起点,建设工业生产城市。当时,海珠桥、西堤、黄沙三个灾区成为重点重建对象。结合广州的建设,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展馆的建设有两个备选地址:一个是海珠桥北废墟,另一个是西堤一带。朱光副市长最后决定馆址定在西堤灾区。西堤灾区由西濠口往西到镇安路,往北到十三行,面积约4万m2。

该项目总体规划占地11.7 hm2,共有10个展馆及1个交易服务部、1个文化俱乐部、1个花园和1个140 m2左右的草坪。其建筑规模是当年荔湾区建筑面积最大的建设项目。

1.1.2 总体规划

经过修整的场地近似长方形,是较为规则的地形,总体规划由林克明负责,布局采用了传统的中轴对称原则。

1.1.3 典型建筑单体设计

华南物资交流会筹委会成立了专门的建筑委员会,由林克明建筑师担任总体规划,带领一批优秀的建筑师一起完成此次设计,设计出12座风格各异,形态不一的建筑。虽然展馆用地均为方整地块,但形式却不拘泥于方正的基本型,而是曲线与直线自由结合,亦有很多弧线形空间与方形空间的衔接咬合。其中较有特色的是水产馆和林产馆。水产馆的设计者为我国著名建筑师夏昌世,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时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师。他的设计强调实用性、技术性和合理性,提倡现代风格,思维超前,其设计作品对于岭南现代建筑的创作影响深远,水产馆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林产馆的设计者为广东著名建筑师谭天宋,时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师。他设计的华南土特产林产馆也是一个经典作品,该建筑呈台阶状收向入口,正面为大片玻璃,有两个立柱凸出屋面,两侧开窗呈曲尺飞翼状,犹如当今的后现代手法。可惜后来建筑被拆除了。当时建成的12个展馆形态各异,是建国初期颇受关注的建筑创作成果。这样建筑形式的出现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1951年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期,此时期国力有限,建筑活动的一般特点是规模小,进展快,造型简洁,很少装饰。

1.2 广交会早期展馆

自广交会1957年落户广州之后,广交会展馆的建设工作就开始了。建国早期的展馆建设时间比较集中,从第一个展馆——中苏友好大厦到第三个展馆——侨光路展馆,之间间隔的时间不过4年,如此频繁建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展会规模不断扩大。而也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这些展馆在很多方面如建设周期,展馆规模,展馆风格等有着十分类似的特点,如早期展馆选址的着眼点均在于“便利”二字,其基地均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这种选址模式的出发点与广州当时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当时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并不发达,市民的出行方式主要依靠步行以及公共交通系统,拥有私家车的人很少,并且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即使是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密度也不算很高,因而一年两届的广交会并没有给城市中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反而促进了城市建设速度,拉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丰富了市民的生活,因而此种会展建筑的选址方式是在特定的时期,特殊的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方式。

早期展馆的建筑设计均受到苏联设计师很大的影响,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虽然不同于北京、上海,是中国本土设计师设计,但在设计中依然被要求听从苏联专家的建议,并参考原有两座建筑的形式。同时,受到投资数额限制,场馆的设计原则首先被定位于实用且美观。早期展馆均采用简洁的方形体块组合,立面造型中多出现竖向线条,突出建筑宏大雄伟的感官特征。

2 改革开放后会展建筑建设情况及特点

改革开放之后,广州在城市建设当中不断摸索,在建筑技术,设计水平,建筑材料的研发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中,广州的会展建筑建设速度相对比较平稳,广交会的第四个展馆——流花路展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广交会的需求,但在广交会开展的高峰期间,仍然会出现展位不够的状况,因而围绕着流花路展馆,出现了很多用现有建筑改造出一部分空间,用于广交会期间开展的会展空间,此种建筑并非真正的会展建筑,多数为宾馆中的会议厅部分改造而来,虽然在使用上有着种种的不方便,却切实解决了展位不足的问题,也为广州的会展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究其本身,对于广州会展建筑的建设却并没有什么积极的参考意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友谊剧院、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等等。而在广交会展馆之外,20世纪80年代,广州还在机场路建设了一座广州国际科技贸易展览中心,这座建筑由省设计研究院设计,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该项目的设计定位并非会议展览,而为多功能大厦,是广州国际科学技术交流、贸易、展览的场所,发展到现在,主要承办会议,提供酒店服务等。进入2000年之后,在广交会第5个展馆——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带动下,广州会展建筑的建设又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围绕着流花路展馆,有2005年建成的锦汉展览中心。而紧随琶洲会展中心的建设步伐的是广州国际采购中心、保利国际会展中心。不到10年的时间,广州建设了多个大型的会展建筑,其建设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这个时期的展馆建设总体来说,由于建筑设计水平产生了大幅度的提升,展馆的功能更加综合,建筑技术更加成熟,建筑造型丰富多彩。虽然这些展馆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广州会展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建设速度过快导致展览面积急速增加而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广交会的非开展期间,多数展馆的空置率都很高,并且少有展馆形成固定的展出风格,吸引固定的参展与观展人群,因而这样的发展状况虽然造成了会展建筑建设市场繁荣的假象,但并不能真正提高广州会展建筑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广州会展展馆建设,从最初的展览面积严重不足,供求不平衡,发展到今天展览面积过剩,走过了50多年的时间。会展业的逐步发展,展会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广交会展馆的建设总是跟不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基本都是刚刚建起,使用2届~3届就发现展览面积不足,于是立即新建展馆,而同时也促使展馆周边产生许多变相服务于广交会的“馆外馆”。而随着广交会琶洲展馆的建成投入使用,逐渐带动周边同类型展馆的建设,琶洲地块变成新的会展区域。现代会展建筑是大型的建造项目,工程量与能耗往往巨大,在建造过程中应避免重复建设,能源损耗,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在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地区经济、交通、用地发展余地、周边地区发展、环境生态等因素,保证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会展建筑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建筑体,它影响到的是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广州正是由于有广交会这个中国“第一展”,才会有会展建筑建设的历史,并且对于广州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毅强,施亮.夏昌世的创作思想及其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5):25-26.

[2]吕刚.直击广州展馆建设[J].中国会展,2008(5):31-32.

[3]广州市档案馆.百届广交会[Z].2006.

[4]陈剑飞,梅洪元.会展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香港大公报馆.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画刊[Z].1952.

[6]杜汝俭.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7]徐怡芳.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中国[J].世界建筑,2004(7):54-55.

建设监理特点研究 篇8

60余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发展演变体现了以下特点与趋势: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效率优先到兼顾公平、从强调秩序到保障自由、从强调实质正义到兼顾程序正义等。

从人治走向法治

从建国到1980年《学位条例》颁布的30余年, 我国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并没有制定有关教育的法律, 更不用说高等教育相关法。30多年来, 主要依靠政策, 依靠党和行政部门指示、决定、意见对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体现出较强的“人治”色彩。这种治理方式的特点是政策变动较频繁, 已经取得的法制成果往往很快又失去。如1949年-1956年, 我国高等教育建立起了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1958年, 为了实现教育大跃进, 中央大规模向地方放权, 鼓励地方多样化办学, 办“红专大学”。结果地方随意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鼓励学生自编教材, 教育质量明显滑坡。1961年中央又收回管理权, 形成了现行《高等教育法》的基础的《高教六十条》。1998年制定《高等教育法》时, 才将《高教六十条》作为我国在办高等教育方面“自己的东西”固定下来。

1980年《学位条例》制定后, 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规章先后出台;1998年制定《高等教育法》以后, 更对此前实施过的法规、规章适时修改并上升为法律, 如1997年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被2003年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取代。这就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领域内法治状态已经形成, 除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到的“六修四立”外, 需要做的还很多。比如,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计划”, 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机遇。但无论是“211工程”还是“985工程”, 入选高校的遴选都没有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出线规则, 造成了一些不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因素。 (1) 相对而言, “2011计划”的实施就明确了相对公正的评审机制、评审程序。 (2)

从效率优先到兼顾公平

建国之初, “需要人‘急’, 需要才‘专’”, 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是社会共识。 (3) 1952年院系调整时, 改变了院系设置的无政府状态, 把高校调整为任务比较明确的大学、多科性工学院、各种专门学院及专科学校, 使多数工、农等学院独立出来, 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当时急需的大量专门人才。 (4) 这次院系调整, 对于高等教育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也有所缓解。

1980年制定的《学位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学位工作的条例, 也是新中国第一部与教育有关的法律, 它规定了授予学位的主体、条件和程序。新中国第一部教育相关法不是《义务教育法》而是《学位条例》, 这固然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的需要, 也反映了党和政府着力培养高级人才的急切之情。以《高等教育法》为例, 体现效率价值的有:第1条立法目的“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4条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5条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体现公平价值的有:第8条“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第9条“国家采取措施,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 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仅从条文数量看, 体现效率就比体现公平的条文数多。

从“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目标看, 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中央投入巨资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 进一步拉开了各地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差距。在建设的过程中, 除少数高水平的教育部直属院校外, 一般按“一部一校, 一省一校”的原则遴选, 来实现利益平衡、相对公平。2000年左右, 原中央各部委 (单位) 直属的高校被下放到地方, 也使中央直属高校区域分布更加集中。2011年开始实施的“2011计划”则不再以重点大学为载体, 坚持面向各类高校开放,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 在一定意义上更好地体现了公平。

从强调秩序到保障自由

建国后, 我们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体现出部门办学的特征。 (5) 改革开放后确立了中央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两级管理体制。2000年左右, 原中央各部委 (单位) 直属的高校被下放到地方, 原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367所高校, 近250所实行省级政府管理、地方与中央共建的体制, 基本解决了部门办学的问题, 扩大了地方办高等教育的职权。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1986年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及随后的系列法规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1995年的《教育法》规定了学校的权利。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第32~38条则规定了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制订教学计划、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学术交流、机构设置和财产资金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2012年起实施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明确要求高校制订章程, 依据章程自主管理。2014年3月1日起实施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要求高校建立学术委员会, 遵循学术规律、尊重学术自由。这一系列改革确立了高等学校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 规定了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尤其是突出了学术委员会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使大学回归学术本位。

恢复高考后, 最初实行全国统考, 1985年, 教育部决定上海自主命题。2001年, 北京开始自主命题。到2014年高考, 全国16个省市自主命题, 超过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半。建国之初很长一段时间, 大学毕业生“包分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建立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7年大多数学校按新制度运作, 2000年基本实现新旧体制转轨, 学生自主择业。

1990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视为需要呵护和管教的对象, 对学生的权利不著一字, 都是基于管理、管教的角度来立法的。200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则专章规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并不因考入大学而失去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这些都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从强调秩序向保障自由的转变。

从强调实质正义到兼顾程序正义

实质正义是一种结果的正义, 程序正义强调只要是基于普遍规则的执行, 结果就是正义的。我国法制建设具有强烈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 高等教育法制建设也是如此。1980年的《学位条例》甚至未见对学位申请人的权利保护以及救济的规定, 而是主要体现了国家对学位授予的制度设计, “自上而下”地对学位授予进行国家控制, 对大学学位授予权进行行政审批, 其背后的理念支撑是国家干预可以保证学位质量以达成公正的利益与资源的分配, 形成严谨的秩序。 (6)

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全文八章六十九条, 除附则第66条规定“对高等教育活动中违反教育法规定的, 依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外, 并无其他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事实上, 《高等教育法》的条文符合法律规范“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要素的并不多。比如第60条“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就只是政策宣示, 究竟“主”和“辅”各自的比例是多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是什么意思?就更谈不上责任主体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了。

200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除了规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对学生的处分规定之外, 第55条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 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第56条规定“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 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这就确定了程序正义的原则。在1994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中, 法院认为“按退学处理, 涉及到被处理者的受教育权, 从充分保障当事人权益的角度出发, 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应当将该处理决定直接向被处理者本人宣布、送达、允许被处理者本人提出申辩意见。没有照此原则办理, 忽视当事人的申辩权利, 这样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具有合法性。”同样要求学校对学生学籍、学位的处分行为应符合正当程序原则。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是实施纲要》要求:学校应当建立相对独立的学生申诉处理机构, 其人员组成、受理及处理规则, 应当符合正当程序原则的要求, 并允许学生聘请代理人参加申诉。学校处理教师、学生申诉或纠纷, 应当建立并积极运用听证方式, 保证处理程序的公开、公正。

总之, 我国高等教育法制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缩影,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法制建设发展的共同特点与普遍趋势, 也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即将于今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信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注释

11 张国兵.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57~68.

22 袁贵仁.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从211工程到2011计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59~61.

33 刘颖.除旧布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高等教育的接管与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35.

44 张应强.精英与大众——中国高等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9.

55 [日]大塚丰, 黄福涛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18.

建设监理特点研究 篇9

关键词: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内涵,特点

随着我国现阶段全面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我们必须明确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特点和重要意义,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步工作, 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一) 具有崇高的政治信仰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革命战争年代,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之所以能够取胜, 最大的政治优势在于密切联系了人民群众。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也只有依靠人民群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才能实现。在新时期。领导干部的爱国主义情感应该比一般群众更深厚, 广大领导干部只有爱自己的人民,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断带领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 才符合党员干部的政治宗旨。

(二) 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为人的基本道德

领导干部要遵守基本的为人之道。作为子女, 领导干部要孝顺父母;作为丈夫或妻子, 要遵守家庭美德, 承担起家庭中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公职人员, 要体恤下属, 为人和善, 讲求工作效率, 不损公肥私, 要大公无私;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 能够做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在执行公务时, 要遵守办事原则和程序, 做到公平公正, 提高办事效率。

(三) 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特殊性

领导干部岗位作为特殊的职业, 是权力的象征, 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全局性和示范性。作为领导干部群体, 他们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 唯有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从约束体制上来说, 不仅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定, 还要受到党纪党规的约束, 首先要从一名党员的要求做起, 而党员所遵守和达到的要明显高于一般群众。

二、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特点

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内容决定了其职业道德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 人民性

领导干部来源于人民群众, 必将服务于人民群众, 人民性是领导干部的本质属性。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中, 领导干部的人民性体现得更为明显, 各级领导干部要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要带头促进国家、社会改革发展, 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大的贡献。

(二) 廉洁性

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 不要有个人的私心杂念, 为了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就必须具有廉洁性。廉洁性是人民性的体现, 唯有廉洁守法, 才能做到公正无私, 把人民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 才能不断凝聚人心, 发挥更好的示范作用。

(三) 政治性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党, 从建立伊始, 就把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和行动, 作为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武装起来的党, 共产党员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要恪尽职守, 要为人民服务, 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四) 示范性

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由于本身的优秀性、大公无私的品质和清廉性, 决定了领导干部队伍的示范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领导干部, 这些都为其他党员和人民群众发挥了良好的模范作用。

三、加强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 而党员领导干部就是发挥领导作用的主力军。他们的政治立场、能力素质、作风和精神状态是关键。只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才能让领导干部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发挥好员领导干部的旗帜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

(二) 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领导干部如果能够以身作则, 认真履职,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就会杜绝违法乱纪事情发生, 以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领导干部是国家公权的代表, 是民主法治的化身, 只有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 才能促使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而化解人民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一些不满情绪。

(三) 是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要保障

建设监理特点研究 篇10

1.1 西安市城市概况

西安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km2,市域人口837万人,建设用地620km2,其中主城区人口386万人,建成区289km2。

根据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西安市主城区以唐长安城为中心,以绕城高速为基本轮廓,形成东接临潼,西连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格局,凸显“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总体布局特色。到2020年,市域人口107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865km2,其中主城区人口52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490km2。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到2020年,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km2以内,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 000万人以上。

1.2 西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于2005年3月通过中咨公司评审,并报经市政府批准,纳入西安市总体规划。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结构为棋盘+放射式网状结构,由6条线路构成,规划线路总长度251.8km,共设车站150座,如图1所示。其中,(1)、(2)、(3)号线为轨道交通骨干线,(4)、(5)、(6)号线为轨道交通辅助线。主城区内线网密度0.338km/km2,明城城墙区内线网密度1.146km/km2。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6条线路已不能满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求,西安地铁正在酝酿新一轮的线网修编,一号至六号线将作为骨干线路加快建设。

1.3 西安地铁建设情况

2006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6-2015年)》,确定在近期10年内建设线网中的“十字”骨架一、二号线,总长51km。2010年初,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方案》,在原规划建设期内增加建设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和一号线二期工程,增加线路长度45.2km,建设里程达到96.2km。该规划实施完成后,西安市地铁线网骨架将初步形成。

目前,西安地铁首条线路地铁二号线已于2011年9月16日底通车试运营,西安成为我国第10个开始运营地铁的城市。一号线土建工程即将完工,预计2013年建成通车。三号线试验段已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建成通车,四号线前期工作正在进行。

2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特点及技术措施

西安地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三大难题包括:(1)与文物的协调;(2)黄土地质条件下的地铁建设;(3)地裂缝段的处理。针对三大难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试验,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果还有待于工程和时间的进一步检验。我们将结合西安地铁后续线路的建设,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2.1 地铁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

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13个朝代在西安建都,是我国六大古都中,最古老、建都王朝最多、历时最长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周、秦、汉、唐四个朝代为中华民族鼎盛之期,并与雅典、罗马、开罗同被誉为世界四大著名古都。西安市区的文物古迹丰富,点多面广,目前登记在册的文物点有2 944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市县级176处。

西安市文物分布范围广,因此地铁线网中几乎每条地铁线路都不可避免的与文物发生关系。例如:地铁二号线两次穿越明城墙并经过钟楼,一号线也两次穿越明城墙,四号线经过大雁塔、唐城墙遗址和大明宫遗址等。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国内外大中城市的骨干交通方式,由于地铁具有完善城市功能、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降低城市中心密度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建设地铁本身就是对历史古城的有效保护。

2.1.1 地铁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的思路

在地铁线网规划时,首先考虑尽量避开重要遗址和古建筑,同时兼顾客流与文物保护的协调。做到不破坏遗址的完整性,不影响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穿越古遗迹的深度要适宜,做到不伤及遗址主体,同时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确保古建筑和古遗址的安全。

在线位设计时,专门委托文物部门,对地铁沿线进行文物调研和普探,了解线路沿线文物分布情况,同时在线路平纵断面设计以及施工工法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技术角度保证文物的安全。比如,线路有条件时采用绕避、深埋的敷设方式,区间通过文物地段优先采用盾构工法。

对于具体线位所涉及的重点文物的保护进行重点研究,制定相关施工沉降及运营震动的控制标准,编制专门的保护方案,采取综合的保护措施,确保文物的长期安全。

2.1.2 重点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

对于重点文物的保护,开展专题研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采取综合的保护措施。完成了钟楼和明城墙现状研究、施工对钟楼和明城墙影响研究、运营对钟楼和明城墙影响研究以及钟楼和明城墙系统研究7个专题。在上述专题研究报告基础上,编制了文物保护设计、施工方案。

根据专题研究的结果,建立了钟楼和城墙保护的控制标准为:

施工沉降控制标准:钟楼台基地表及其顶面产生的最大沉降量不超过-5mm,局部倾斜不超过0.0005的沉降变形;盾构施工沉降在城墙范围可以采用地表最大沉降量为+5mm~-15mm,局部倾斜不超过0.001的沉降变形。

地铁运营振动控制标准:因地铁振动引起的钟楼、城墙(地面)的垂直振动速度允许最大值建议控制在0.15mm/s~0.20mm/s。

根据上述控制标准的要求,设计、施工时从工法选择和施工技术方面采取如下措施:

1)地铁线路设计上尽量远离钟楼基座及城墙的变形敏感区。线路在经过钟楼时采取了双绕的线路方案以降低对钟楼的影响,线路尽量加大埋深以避让地下8m“文化层”和降低振动对文物的影响。

2)通过文物保护区隧道工法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沉降控制最有效的盾构法施工。

3)预先对钟楼及城墙采取隔离桩与化学注浆法复合地基加固处理,以减少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对钟楼及城墙的影响。

4)轨道采取无缝线路,道床采用减振效果最好、国际最先进的钢弹簧浮置板减振道床,减少地铁运营期间对文物的影响。

目前已实施完成的地铁二号线监测数据表明,沉降指标远低于审批指标。未发现对钟楼和城墙等重要古迹的影响。钟楼、城墙周边交通流量在二号线通车试运营后明显减少。

地铁一、二号线的建设针对文物保护问题,从审批程序、专题研究到技术方案等方面都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为后续线路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研究论证,在与文物部门的协作下,制定完善的保护方案,将地铁工程对文物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对文物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 地铁建设有效规避地裂缝问题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地区性的地质灾害现象,是一种在空间上具有三维变形特征的地表线状裂缝,包括已出露地表的地裂缝和未在地表出露的隐伏地裂缝。西安市区共发现有14条地裂缝,自北向南编号依次为f1~f14,全部分布在黄土梁洼地貌范围内,呈带状分布,主体走向为NE70°~80°,地裂缝带一般带宽3m~8m,局部可达20m~30m,地裂缝带大体呈等间距近似平行排列,间距为0.4km~2.1km,平均间距约1km,如图2所示。

西安地裂缝是构造作用和抽取深层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对工程建筑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由于地裂缝的活动,使建筑物基底产生不均匀沉降,以致使地基失效,从而造成建筑物变形或破坏。

目前,工业与民用建筑物设计时对地裂缝的防治一般采取以避让为主的综合措施,根据《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的规定,按照拟建建筑物的重要性、结构类别等方面,对地裂缝上盘避让距离为6m~40m,下盘避让距离为4m~24m。但是地铁工程不同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由于自身位置和功能等特点,线路必须穿越这些地裂缝,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了11条地裂缝和2条次级裂缝,地铁一号线穿越了5条地裂缝。

2.2.1 解决地裂缝问题的思路

西安地裂缝成为闻名世界的特殊城市地质灾害,在地裂缝地段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国内外尚无先例,没有规范、规程可循,为此开展了地铁沿线地裂缝的专题研究,提出解决地裂缝问题思路。

1)建立地裂缝段1∶5的大型结构模型,进一步加深对地裂缝的成因、活动特点、危害模式、影响范围以及地裂缝与地下水的关系等方面的专题研究,以专家为依托,建立地铁穿越地裂缝带的理论依据。

2)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地铁线位布设,对沿线的地裂缝进行了多手段、全方位,系统、全面的勘探和普查,查清线位处地裂缝的位置、分布特征以及地裂缝带的力学性质和水文特征,对每条、每段地裂缝做出科学、客观的分析评估工作。

3)通过研究和专家论证,准确预测出每条、每段地裂缝的百年最大垂直位移预测量,为地铁设计、施工及安全运营提供科学的设计依据。

4)在详细勘察和科研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出地裂缝地段设防长度和隧道结构分段长度,对地裂缝段结构及防水提出应对措施。

2.2.2 地铁线路通过地裂缝段的处理措施

对于地铁线路通过地裂缝段采取的处理措施原则是:“防”与“放”相结合,以结构适应地裂缝的变形为主,采取了“局部加强、预留净空、分段处理、柔性接头、先结构后防水”的综合防治措施。

1)首先地铁车站等重要节点应采取避让的原则,区间尽可能采用正交或大角度通过地裂缝。

2)在地裂缝处理段结构扩大断面、预留净空。根据预测的地裂缝百年变形量预留必要的变形空间,预留净空500mm,以便在地铁使用期内,地裂缝错动后仍能通过线路调坡来保证行车安全。

3)在地裂缝影响段必须对采用分段结构进行设计,采用柔性接头进行处理,预留变形缝适应地裂缝的变形。取地裂缝地段65m为设防长度,进行分段来设置特殊变形缝,释放错动产生的变形;并预埋可多次注浆的注浆管,预备紧急情况时进行应急堵漏处理。

4)采取特殊的防水措施。对地裂缝段变形缝的防水,采取特殊的处理方式使其能够适应在达到最大变形量时能够起到防水作用。

5)采用可调节道床。对于地裂缝段轨道结构设计方案,为了使轨道能满足地裂缝变形调整的要求,采用了可调式框架板轨道。

6)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加强地裂缝段的变形监控量测。

随着地铁建设的推进,对地裂缝研究认识也逐步发展,通过对施工、运营过程中地裂缝段的监控量测,并对可能引起的沉降进行更深的研究探索,做到前期方案预防,中间手段预防,后期监测预防,以确保地铁通过地裂缝段设计、施工、运营的长期安全。

2.3 黄土地质条件下的地铁建设

西安位于典型的黄土地貌区,广泛分布有厚度大、湿陷性强、危害大的新黄土。黄土是第四纪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土,一般具有多孔性,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透水性较强。通常将早期和中期形成的Q1和Q2黄土统称为老黄土,将其后形成的Q3和Q4黄土称为新黄土。老黄土一般不具湿陷性,工程性质较好,新黄土广泛覆盖于老黄土之上,具肉眼能看到的大孔隙,结构疏松,含水量低,具有湿陷性,厚度30m~50m。老黄土地质条件相对较好,新黄土由于其具有湿陷性特点,工程性质变化明显,对地铁工程影响较大,其主要影响表现为:导致暗挖隧道坍塌,使车站及区间施工风险增大,引起地基承载力降低及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等。

针对黄土地质特性以及对地铁工程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黄土地区浅埋暗挖隧道、降水试验等专题研究,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制定了黄土地区地铁建设应对措施:

1)在线路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黄土的分布及其地质特性,把规避湿陷性黄土及饱和黄土地层作为线路布置的重要因素。通过线路调坡保证结构基底避开湿陷性黄土地层,同时调整线路埋深保证暗挖隧道上方存在性质较好的稳定地层,降低施工风险。例如:地铁一号线万寿路车站及万寿路~长乐坡区间,分布有厚度约20m多的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经过多次论证,最终万寿路站采用四层深埋车站和加大万寿路-长乐坡区间埋深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长距离严重湿陷性地层对地铁的影响。

2)黄土地区暗挖隧道的施工。从利用黄土自稳特性到降水提高地层工程性质,从高强度的超前支护体系到施工中加强水的管理等多方面措施,以保证暗挖隧道的施工安全。例如:在大跨、复杂结构局部位置系统锚杆的设置;设置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超前预支护体系,采用速凝干性浆液,有效抑制黄土湿陷引发地层的过大变形。

3)湿陷性黄土的应对措施。由于地铁线路多分布在地下15m~30m深度范围内,地铁主体结构基底多位于老黄土层,基本消除了湿陷性的影响,仅在部分车站出入口、明挖区间和车辆段、停车场房建受湿陷性的影响。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处理措施从结构、地基处理和防水三方面入手,以地基处理为主,结构和防水措施加以配合。

4)针对黄土的特性,采取降水措施以提高黄土的工程性质。在科研试验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降水方案,并做相应的风险评估,确保降水效果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5)对各种管线的应对措施,设计过程中作为重要的边界条件予以考虑。对施工影响大的重要管线,结合市政改造进行永久改迁,以彻底消除风险源,无法改迁有影响的管线制定综合保护措施予以解决。同时加强地面管线的监测和巡查,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防止管线破裂造成安全事故。

通过研究以及地铁工程的实践,目前已基本解决了黄土地质条件下盾构快速掘进、饱和黄土下暗挖施工安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黄土地区复杂环境降水措施等诸多技术问题,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为黄土地质条件下修建地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结语

本文针对西安地铁规划设计及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对西安地铁后续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希望国内外业内人士更多关注西安地铁发展,有力推广西安地铁的成功经验。

摘要:介绍了西安市的城市概况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工程特点的分析,总结西安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地裂缝处理等技术应对措施,为轨道交通更好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大特点 篇11

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企业文化

2003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办公厅主任及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省长韩禹群的陪同下视察了时风集团。当刘成强总经理向总书记汇报企业利用时风大学对员工进行时风文化培训时,总书记高兴地说:“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要,应认真抓好,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早在1990年5月,李瑞环代表党中央在广州举行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会上第一次公开讲企业文化。他指出: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1992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首次将企业文化郑重写进“党的十四大报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搞好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

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厂,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

从中共中央最早发现“企业文化现象”,到把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置于企业精神的培育,其后,江泽民同志在太原铁路局把企业文化浓缩为“企业形象塑造”,一直发展到日前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将企业文化建设索定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学论断。穿越时空隧道,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交汇点上观察,中央领导一直关注企业文化。党中央几位主要领导,高瞻远瞩,全面准确地见证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心路历程,从现象到本质,从单体到系统,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不断深入,逐步系统、日臻科学和完善,从而不断开拓健康前行,探索出一条成功的中国化企业文化建设道路。

政府行政层层助推企业文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不具有真正的法人资格,受管理模式决定,使真正处于出资人位置上的政府,在国有国营企业的领导中往往采用行政的手段去管理。各级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对企业文化普遍重视,并习惯按“红头文件”的规定动作布置要求企业。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年年讲企业文化,层层召开专业会议下达任务,广泛培养推广企业文化典型,甚至将企业文化纳入企业家统一年度绩效考核目标。行政的强力助推,使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呈现出地区塑造的整体性、发展的阶段性、方法的统一性和波浪式前进的社会主义特有规律。

吴邦国总理在全国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要大力培育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文化发展被确定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被定为检验各级政府官员是否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标准之一。

2000年6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在《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论坛》会上代表政府讲话时指出: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党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特征。对企业党组织提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明确要求。

国家有关部门直接参与和领导企业文化建设,国家经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多部门曾下发专门文件,向全国企业发出“学习海尔经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专门制订《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在统一指导思想,明确建设基本内容的同时,提出了三年建设的总体目标。接着,以此为基础,上海、北京等城市,全国电力、金融、烟草等行业和系统,也纷纷制定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战略实施的重要资源去精心运作。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强力助推,中国的企业文化虽历经波折,但实现了较长时期的健康发展,目前在许多企业有了专门机构、主抓人员和专项资金的系统保证,从而使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一年比一年更深入、一年比一年更广泛。1988年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成立时,全国性企业文化社团只此一家,现在已遍及全国各省区。许多名牌大学相继成立企业文化研究所。

目前全国已呈现出即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空前活跃的建设格局。

与思想工作结合政治亮色独特

文化作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带有执政党指导思想的政治亮色。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长点的中国企业文化,一直高扬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旗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国的企业文化元素诞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多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文化烙印。企业文化体系形成于广大员工所认同的科学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社会主义道德伦理中,将企业员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融为一体去培育,突显出企业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

许多中央企业将推行企业文化战略视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策略。西方国家在通过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进一步梦想实现政治全球化。具有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爱国图存光荣传统的民族企业,自觉推行企业文化创新,在新、深、实、细上着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尽责服务,不盲目西化,而是继旧开新,在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走出一条崭新的中国式管理道路。许多中央企业清醒认识自己在推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中的责任和义务,建设卓越企业文化、领航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主流方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抵御国内外腐朽、落后、反动文化的浸蚀,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全党、全国、全民治国安邦的重要抓手。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互相助推,交叉进行,是中国企业文化有别于其它国家的最大亮色。自中国东部沿海的青岛前哨机械厂等企业,1982年引进日本生产技术,同时引进日本企业文化开始;到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某些企业,与美国西欧企业合作,受其管理文化影响,较早提出企业精神;从深圳市委宣传部在全国率先挂出企业文化研究会的牌子,到目前全国各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都在抓企业文化这一不争的事实;回眸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企业文化多由党委政工部门主抓,多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捆在一起行进。

企业文化建设与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社会稳定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同步,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一致,建设主体相同,在培育“四有” 员工队伍,建设和谐企业,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的目标方向相向。

企业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展开,同时又要遵循自身规律,牢牢掌握文化力提升经济力的着力点,这就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有别于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个性。

建设监理特点研究 篇12

(一) 信息资源数字化

所谓的数字图书馆, 顾名思义, 所有的信息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呈现的。再详细一点地说, 数字图书馆中所有的信息都是以“0”和“1”这种能够为计算机所识别的方式存储在载体之中的, 而当前常用的载体主要是计算机的硬盘, 当然也有磁带和光盘等。相较于传统的纸质档案, 数字化的资源信息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 并且占用更小的空间, 搜索时也更加便捷, 能够为读者提供多种便利。

(二) 信息传递网络化

因特网的出现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使得信息的传递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早已将因特网作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数字图书馆将因特网作为信息传递的途径, 这样能够更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和使用。因特网的出现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所要的大量知识, 无论何时何地。

(三) 信息资源利用共享化

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化的利用, 这也是数字图书馆建立的初衷。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 其服务对象和服务的内容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而因特网的存在很好的满足了这种不确定的需求, 体现出了跨国界的资源共建的协作化与资源共享的便捷性。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传统的图书馆中, 一本资料只要被一个读者借阅了, 其他读者就无法使用, 也就无法获取这本资料上的信息。而在数字图书馆中, 理论上可以有无数个用户同时查询和使用同一信息,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满足读者对于各种信息的需求, 而信息资源利用的共享化最终必将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四) 信息提供知识化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意味着图书馆的职能由向读者提供文献转变为了向读者提供知识,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更高的含金量, 因此除了有智能化的信息加工和检索系统外, 还必须具有全面的数据库。目前较为常用的数据库由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 图书馆可以和这些数据库进行联合, 为用户一次性地提供所需某一主题的目录、论文和著作的全文、照片、图像、声音等各种知识信息。智能化的筛选系统能够很好地保证图书馆中信息的含金量, 而与各种数据库的连接则能够保证满足读者在检索信息时的各种需求, 这是未来图书馆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五) 信息实体虚拟化

对于数字化的图书馆来说, 知识的载体由实体变成了虚拟, 这是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在数字图书馆中, 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是相辅相成的, 实体图书馆是虚拟图书馆赖以服务的基础;而虚拟图书馆是实体图书馆藉以发展的方向。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未来必将出现实体和虚拟结合的图书馆, 既能够满足部分人员对于实体信息的需求, 也能够满足其他人员对于虚拟信息的需要。

二、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方案

(一) 加大在资源收集方面的投入

数字图书馆想要建立起来最主要的就是收集足够的资源。由于近些年的书刊的价格一直在上涨, 而每年分发给图书馆的经费却没有随着书刊的价格而上升, 没有足够的经费来购买书籍, 这就导致图书馆每年的文献入藏量急剧下降, 图书馆也就越来越难以满足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相较于传统的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在获取资源方面来源更为广泛, 获取资源所花费的成本也要更低, 但是当今属于信息爆炸的时代, 建设数字图书馆还是有必要加大在资源收集方面的投入。以维普数据库为例, 维普数据库中查阅和下载文献的权限都是有偿的, 图书馆想要和维普数据库进行合作, 必须要支付一定的资金, 而为了搜集足够的资源, 在资金方面给予足够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

(二) 建立资源与服务的整合机制

从现阶段来看,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图书馆的消亡, 而更多的是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将传统的图书资源与数字资源结合起来, 而在这个整合过程中要消除新的与旧的系统和服务之间, 不同的系统和服务之间的不兼容性, 增强与已有的系统或服务融合的可能性。

(三) 深度开发信息资源

对于数字化图书馆来说, 读者想要获取信息并不仅是读者一个人的事, 图书馆方面必须提供良好的检索服务, 这是一种对于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传到了图书馆, 只是将书籍等资源放在书架上, 然后让读者自己进行寻找。而数字图书馆则是让读者对信息进行检索, 然后将读者所需要的信息反馈到读者眼前, 这是一种主动的传送, 而想要实现这个目的, 对于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读者检索信息的需求。

(四) 对信息进行充分的筛选

互联网作为一个公开的平台, 网上具有众多的有效信息, 也有众多的不良信息, 图书馆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 出现不良信息不仅会影响图书馆自身的声誉, 还会对读者造成影响。因此数字图书馆在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时必须进行一定的筛选, 这样才能够避免未成年人在使用数字图书馆时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提高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质量。

三、小结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 各种信息层出不穷, 信息更新换代的时间非常短, 这就导致传统的图书馆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收集信息, 也就更谈不上为读者提供读者想要的信息。当前的现状是传统的图书馆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读者检索信息获取信息的要求, 这就需要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进行转变。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数据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以及信息实体虚拟化等多种特点, 这些特点的存在注定了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要加强在资源收集方面的投入、建立资源和服务的整合机制、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充分的筛选, 唯有如此图书馆才能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摘要: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 各种信息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时代的发展, 使得传统的图书馆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读者对于信息索取的需求,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则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图书馆的缺陷, 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将简要探讨数字图书馆信息的基本特点, 提出可行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方案, 希望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推广有所裨益。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特点,信息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建清, 夏海燕.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其发展策略[J].科技资讯, 2012.

[2]黄俊.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

[3]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上一篇:Philos钢板治疗下一篇:造林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