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裂缝问题与防治(精选11篇)
墙体裂缝问题与防治 篇1
1 裂缝状况
1.1 住宅楼粉煤灰砖砌体
近几年来, 政府对粘土产品的限制和粉煤灰的大量开发利用, 使蒸压粉煤灰砖凭借较好的抗压力强度好, 产品尺寸规整, 色泽美观大方, 既能够满足结构上的荷载标准, 有能减少部分外装工程, 综合造价也不高, 因此推广使用较快, 已普遍应用于建筑市场。但由于墙体裂缝问题, 使用并不理想。
住宅楼工程一般采用粉煤灰砖强度等级为MU10, 砌筑砂浆为M5, 但在实际施工中有些由于质量要求不严格, 砂浆的粘合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经过实际调查, 发现有些工程中采用的砂浆强度在5Mpa以下。有些交付完工的工程在短时间内相应的出墙体裂缝现象, 裂缝的部位大都出现在:楼层间铺设电线管处或者管线周围的墙面出现竖向裂缝, 裂缝一般已开关为源头想上裂开;像这种竖向裂缝在内部横墙和纵墙都有出现;在大面积砌体窗下口也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斜裂缝;在大面积啊墙面上多数出显得裂缝为竖向裂缝;裂缝空隙较大且长度且出现中间宽两端窄的现象;在镶嵌有表箱的位置也会相应出现竖向裂缝。
1.2 车间厂房粉煤灰砖砌体
厂房工程中, 一般情况已排架结构或框架结构为主, 只有少数车间采用粉煤灰承重结构。一般情况下厂房工程建设中要求砖强度等级为MU10, 砌筑砂浆为M5, 一般情况围护墙和填充墙采用粉煤灰作为填充物。多数车间开间较大, 在窗下口一侧或两侧出现斜裂缝;沿大墙面出现裂缝较少, 多为竖向裂缝, 裂缝间距较大且不等, 裂缝中间宽两端窄。
2 裂缝原因
2.1 从粉煤灰砖墙体裂缝的特征看, 主要是由砌体的收缩变形引起的。
粉煤灰砖标准JC239-91规定, 干燥收缩值:优等品应不大于0.60mm/mm, 一等品应不大于0.75mm/mm, 规定粉煤灰砖在出釜必须存放3小时以上才可以出厂进入施工现场。粉煤灰砖的收缩率在自然含水状态下需控制在0.23mm/mm至0.40mm/mm, 自然收缩率主要集中在早期, 出釜5-7小时的收缩率约占总收缩率的50%, 因此, 出釜砖包括在工厂与工地现场的存放时间徐控制在14小时以上才能够被应用于墙体的施工。在自然收缩率未完成的情况下进行墙体的砌体, 会导致墙体开裂。
2.2 砌筑砂浆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
如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石灰膏消化处理不透、砂子偏细、含磷量过大或砂浆稠度太小, 保水性不好、操作性能差, 影响砌体施工量。
2.3 砂浆的融化不符合施工要求, 收缩率过大, 竖向灰缝齐度和水平灰缝厚度过大时, 收缩值更大。
如果竖向灰缝过小, 砂浆是后期灌入, 则缝隙无法完全密实的灌入, 使相邻的砌块之间没有粘结紧密, 形成缝隙。
2.4 粉煤灰砌块在使用前, 没有浇水湿润或浇水不够, 造成“烧浆”, 影响砌块相互间的粘结和砂浆的强度。
2.5 砌块间粘结不良。
如砂浆中存在较大的石块, 造成灰缝间粘结不紧密, 砌筑过程中, 铺灰铺设过长造成沙浆失水过多, 影响了粘结度, 砌块就位校正后, 经撬动、碰撞, 影响砂浆与砌块的粘结。由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原因, 是砌砖之间的粘结程度不紧密, 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初级裂缝。
3 预防裂缝办法
3.1 将钢筋网片设置在抗拉能力弱的墙体部位。
窗台下台面加设钢筋或者钢筋网片以减少裂缝机率。窗台两边钢筋网片延伸长度需对于50厘米, 将钢筋水平设置在墙体中较高的窗下台面和安置表箱的洞口处。墙体中铺设的电线管不需随着墙体砌筑于墙体内部, 切不可在墙体表面进行开槽安置电线管。由于在铺设电线管的过程中在承重强度上会降低墙面承重力, 应根据墙体在建筑中的承重重要性水平铺设钢筋。
3.2 施工中粉煤灰砖与粘土砖不应混用。
由于粉煤灰砖与粘土砖在线膨胀系数以及干收缩值等方面的不同, 故在设计与施工中不要混用。3.3粉煤灰砌体的抗折。抗拉、抗剪强度都必须进行提高。砖应大于MU10, 宜采用混合砂浆, 主要建筑宜用M5, 辅助建筑也应大于M2.5, 砂浆稠度徐控制在50-70毫米, 同时必须坐浆饱满, 粘结率高。
3.4 出釜砖的存放时间应控制在10-14小时, 在自然状态下干缩完成一半左右, 以便减小砖砌成墙体后的干缩值。
3.5 粉煤灰砖砌筑时的含水率应控制在事宜范围内。
粉煤灰砖的含水率最大值控制在20%—26%, 含水率粘土砖高, 但粉煤灰砖的吸水速度慢。含水率过高会使其干缩值变大, 含水率过低会是其与砂浆之间的粘合程度, 因此含水率应控制在10%—15%为宜, 需要在上墙前的12-24小时进行浇水湿润, 浇水后需要放置30d以上再用于工程上。
3.6 由于粉煤灰砖表面比较光滑、尺寸比较规整, 与砂浆的粘合力不
是很强, 因此建议在生产过程中将粉煤灰砖体表面进行凹槽处理增加粘合面积, 以增强砌体的抗拉、抗剪能力。同时, 在生产过程中厂家应严格管理各个生产环节, 把控煤灰的质量, 减小砖体的干收缩值。
4 治理裂缝方法
4.1 首先根据墙体裂缝的具体情况, 找出具体产生裂缝的原因, 然后再进行修补。
如因材料质量和施工不当造成裂缝, 应在裂缝开裂程度稳定后, 进行修补和加固。
4.2 如属墙面不规则小型裂缝, 应沿裂缝两边铲除抹灰层, 把砌体中
的裂缝凿成“∨”字形或“┏┑”字形, 清扫并浇水湿透后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分层嵌补并压实。
4.3 如果裂缝程度营销到墙体的承重, 造成安全隐患, 应拆除重建。
特别是主要的承重墙面, 即使开裂墙面的上不结构已经完成, 但砌的数量不多, 面积不大时, 一般应做好临时支撑, 将不合格的砌体拆除, 重新砌筑。S
摘要:粉煤灰砖在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被广泛应用。采用粉煤灰材料的建筑大部分质量非常好, 但也有少数建筑墙体出现裂缝, 给建筑工程质量留下安全隐患。在建筑工地多年从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对上述质量控制有自己的亲身体会, 现就该质量控制与墙体裂缝的防治进行探讨。
关键词:墙体裂缝,原因,预防,治理
参考文献
[1]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砖瓦世界[J].中国砖瓦工业协会, 2008, 1.
[2]成军, 编著.最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汇编[M].中国经济出版社.
墙体裂缝问题与防治 篇2
由于绵阳长虹大道203小区为多年老房,在5、12地震或其他荷载作用下,受地基不均匀下沉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墙体局部受压承载力不足等原因,已经使砖墙表面产生一些不同性质的裂缝,并且墙面的防水层老化、破裂等没有起到防水的作用,导致外墙面多处反碱,甚至在雨天后有水渗到防水层内而无法及时排出导致水往裂缝渗漏。
砖混结构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或温度变化引起的一般性裂缝(除严重开裂外)不危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致使这类裂缝屡有发生,形成隐患。对于墙体因局部受压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应该高度重视,一旦裂缝出现,有可能导致墙体的倒塌破坏,后果相当严重。故对此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措施,消除墙面的反碱渗漏和防止墙面裂缝的产生。
二、综合实施处理方案
一、墙面裂缝的处理方案
1.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墙体裂缝 1.现象
(1)斜裂缝一般发生在纵墙的两端,多数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裂缝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并由下向上发展。横墙由于刚度较大(门窗洞口也少),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相对变形,故很少出现这类裂缝。裂缝多出现在底层墙体,向上逐渐减少,裂缝宽度下大上小,常常在房屋建成后不久就出现,其数量及宽度随时间而逐渐发展。
(2)窗间墙水平裂缝一般在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小的一边裂缝在上。
(3)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裂缝上宽下窄。当纵墙顶层有钢筋混凝土圈梁时,顶层中央顶部竖直裂缝则较少。
2.原因分析
(1)斜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的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当结构刚度较差,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导致墙体开裂。
(2)窗间墙水平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基沉降量较大,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发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缝。(3)房屋底层窗台下竖直裂缝,是由于窗间墙承受荷载后,窗台墙起着反梁作用,特别是较宽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情况下,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房屋,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严重时还会挤坏窗口,影响窗扇开启。另外,地基如建在冻土层上,由于冻胀作用也可能在窗台处发生裂缝。
2.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
1. 现象
(1)八字裂缝。出现在顶层纵墙的两端(一般在1~2开间的范围内),严重时可发展到房屋1/3长度内,有时在横墙上也可能发生。裂缝宽度一般中间大、两端小。当外纵墙两端有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2)水平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屋檐下或顶层圈梁下2~3块砖的灰缝位置,裂缝一般沿外墙顶部断续分布,两端较中间严重,在转角处,往往形成纵、横墙相交而成的包角裂缝。
(3)竖向裂缝。对于一些长度较大的房屋,在纵墙中间部位可能出现竖向裂缝,裂缝宽度中间大、两端小。
(4)上述裂缝多出现在房屋建成后1~2年内,大多数裂缝经过夏季或冬季后出现。
2.原因分析
(1)八字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房屋顶层纵墙面上,这种裂缝的产生,往往是在夏季屋顶圈梁、挑檐混凝土浇筑后,保温层未施工前,由于混凝土和砖砌体两种材料线胀系数的差异(前者比后者约大一倍),在较大温差情况下,纵墙因不能自由缩短而在两端产生八字裂缝。无保温屋盖的房屋,经过夏、冬季气温的变化,也容易产生八字裂缝。裂缝之所以发生在顶层,还由于顶层墙体承受的压应力较其他各层小,从而砌体抗剪强度比其他各层要低的缘故。
(2)据口下水平裂缝、包角裂缝以及在较长的多层房屋楼梯间处,楼梯休息平台与楼板邻接部位发生的竖直裂缝,以及纵墙上的竖直裂缝,产生的原因与上述原因相同。
2. 裂缝综合处理方法
(1)沉降裂缝发生后,沉降发展较为缓慢且有减弱趋势时,应在裂缝稳定后,对墙体修复;沉降发展较快且有加速趋势时,应立即采取临时支护措施,减小基础荷载,加固基础后修复墙体。基础加固常用的有加大基底面积法、桩基础托换法以及注浆法等改变土壤特性的方法,墙体裂缝一般采用水泥砂浆、树脂砂浆填缝或水泥灌浆封闭保护的方法处理 对于沉降差不大,且已不再发展的一般性细小裂缝,因不会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采取1:2砂浆堵抹即可。
(2)对于不均匀沉降仍在发展,裂缝较严重且在继续开展阶情况,应本着先加固地基后处理裂缝的原则进行。一般可采用桩基托换加固方法来加固,即沿基础两侧布置灌注桩,上设抬梁,将原基础圈梁托起,防止地基继续下沉。然后根据墙体裂缝的严重程度,分别采用灌浆充填法(1:2水泥砂浆);钢筋网片加固法(250mm×250mm∮4—6钢筋网,用穿墙拉筋固定于墙体两侧,上抹35mm厚M10水泥砂浆或C20细石混凝土);拆砖重砌法(拆去局部砖墙,用高于原强度等级一级的砂浆重新砌筑)进行处理
二、墙面防水处理方案
1.墙面渗水原因
(1)外墙面抹灰层有空鼓和裂缝存在,在雨天雨水飘到墙面后顺着抹灰层裂缝和空鼓位置往内渗漏。
(2)因墙砌体收缩造成砌体与结构梁之间产生裂缝,实际观察后控制室内大部分墙面渗水的位置在接口位置。
(3)墙砌体在砌筑时没有控制好施工质量,可能产生灰缝有透明缝、瞎缝和假缝等,导致雨水的渗漏。
2.墙面的处理方法
(1)查找墙面现有渗水点和外墙裂缝,局部凿除外墙抹灰层,在凿除前应用手持切割机将抹灰层切割开,防止凿除抹灰层时因震动产生新的空鼓开裂等。(2)凿除抹灰层后,清理干净基层,填补渗水灰缝,然后在砌体与结构梁之间,张铺一层钢丝网,防止修补后抹灰层再次开裂。
(3)修补抹灰层,抹灰层分两到三次修补完,并在修补砂浆中掺入一定计量的微膨胀剂,减少新旧抹灰层的接口裂缝。
(4)待抹灰层干燥后再做外墙面漆,最后待墙面漆干燥后,涂刷一到二层透明防水涂膜。
3.质量要求
(1)修补防水各部位达到不渗漏,不积水。(2)防水施工所用各类材料均应符合质量标准。(3)基层要求
①基层(找平层)表面平整度不应大于5 mm,表面无酥松、起砂、起皮现象。平面与突出物连接处或阴阳角等部位的找平层应抹成圆弧并达到规范规定要求。防水层作业前,基层应干净、干燥。②坡度应准确,排水系统应通畅。
(4)细部构造要求 属细部构造处理均应达到规范要求,不得出现渗漏现象。(5)防水层要求
①厚度必须达到标准、规范规定要求。
②防水层不应有裂纹、脱皮、起鼓、厚薄不匀或堆积、露胎以及皱皮等现象。
(6)密封处理要求 密封部位的材料应紧密粘结基层。密封处理必须达到规范要求,嵌填密实,表面光滑、平直。不出现开裂、翘边、鼓泡、龟裂等现象。(7)找平层防水要求
①所用材料应符合标准规定外,外加剂等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②找平层施工必须密实,其强度必须符合有关标准规定。③找平层的厚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三、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1、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
2、施工人员施工时必须佩戴安全防护用具,并做好高空坠物、通道口防护、安全标志指示等安全防护措施。
3、做好现场安全用电防护措施和施工机械安全防护措施。
框架结构房屋墙体裂缝问题与对策 篇3
【关键词】裂缝;原因;治理;对策
1裂缝形式
(1)水平裂缝:主要出现在框架梁与砌体交接处,屋面东西山墙更为普遍。(2)竖向裂缝:主要出现在砌体与框架柱或剪力墙交接处,窗台下部砌体也可能出现竖向裂缝。(3)沿管槽方向裂缝。(4)沿窗角45°裂缝。(5)不规则裂缝:主要是墙面抹灰裂缝。
2 填充墙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2.1 设计原因:设计单位均按规范的统一模式进行常规设计,不考虑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在细部处理上更是一带而过,明知有通病,但只要结构不出现问题,便与自己无关。施工中的问题由施工单位处理。而改进工艺、作法,必然导至施工成本的增加。大多业主又不认可增加费用,结果只有按设计施工,稍有不慎,造成隐患。
2.2 管理、施工工艺等原因:施工队伍管理不到位,工人素质低,技术交底不明确,细部处理不到位,马马虎虎,检查不尽责。造成砌筑时砂浆饱满度不够,抹灰时砂浆不密实。产生基底裂缝。特别是砂浆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快和水化过程中体积收缩是导致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
2.3 材料的原因:(1)为了节约成本选用砂子含泥量大、过粗或过细,水泥的各项指标不合格,外加剂选取不合理,砂浆配合比不准确,造成砌体结构强度不好,抹灰面强度降低,导致墙面裂缝。(2)规范规定,施工时的砌块产品龄期≥28天。而许多厂家忽视此项规定。生产紧张时,砌块往往提前出厂,而施工现场缺乏检测手段,在施工场地狭窄的情况下,基本是进多少用多少,直接造成墙体砌筑后收缩量大的问题。(3)施工时,忽视砌块含水率的问题,造成砌筑完成后失水,加大收缩量,当墙面抹灰时,砌体本身的裂缝往往已存在或正在发展,当抹灰砂浆干燥收缩时,又加大了砌体的裂缝。(4)框架结构墙体是后填上去的,本来就不可能填实,而且混凝土和墙体是两种不同的材料,在温度等外界环境变化时,其伸缩变形量是不同的,所以,在梁下、柱边、窗下产生裂缝是难免的。
2.4 气候、环境的原因:秋天抹灰时,风大、气候干、夏天天热,施工时砂浆的水灰比控制不好,养护不到位,造成水泥砂浆失水快,使砂浆在凝结硬化初期体积收缩大,极易引起裂缝。
3 框架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治理方法
3.1 严格控制施工程序,加强过程的监督和检查。施工技术人员要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加强抽查和复查。砌块砌筑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砌体施工质量的优劣。应使施工人员充分了解和掌握砌块建筑的特性,施工工艺及规范标准,通过与实心粘土砖的应用进行对比,总结出混凝土空心砌块与实心粘土砖的不同之处,提高全员的技术水平。
3.2 加强砌块产品本身的养护。为了减少砌块本身的干缩,养护28d后,进入施工现场前,在厂内的龄期不宜少于40天,含水率控制在40%以内,保证砌块有足够的养护期和存放期,以促进砌块强度的增長和完成砌块自身的收缩。使用砌块必须选用完整的无破损的砌块,砌筑时不得打碎砌块,不足模数部分必须用实心砖进行补充调整,相应的拉接钢筋必须按规范的要求设置。同时对于诸如脚手架眼、缆绳孔洞等造成的墙体缺陷要认真修补,不留隐患。墙体抹灰前保证墙体完成28天以上。
3.3 对于复杂的外立面造型,在窗口附近和外维护墙砌筑,拉结钢筋一定按要求留置。
3.4 保证砌筑砂浆饱满度和灰缝厚度。同时以挤砌的方法来保证。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90%,竖向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5%,灰缝厚度一般控制在8-12mm。
3.5 提高砌筑砂浆等级,保证砌筑砂浆与砌块强度相匹配。不能因为是围护砌体不承重就采用低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这样可增加砌体整体强度,提高砌块本身的抗裂能力,也可使温度应力引起的开裂得到控制,一般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应高于砌块强度等级,但不能高出很多。
3.6用于填充墙顶砖的改进维修中发现,填充墙尤其是200mm厚墙体顶砖易于出问题。其原因在于,市场缺少专用顶砖,而现场自行制作难度较大,往往采用红砖用180毫米墙的方法斜砌顶砖。对此,可改为使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缝法来解决墙顶收口问题。墙体砌至梁(板)底50毫米,做为预留缝,待墙体砌筑完成28天后,用C20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缝,干硬性混凝土的标准为用手可捏成团。填缝分三次进行,每天塞填一次,用手将混凝土塞紧。最后一次应压实抹平。
3.7为防止龟裂,在砌筑时应重视墙面平整度,以减少抹灰厚,将厚度控制在30mm以内。选用粗砂对防止抹灰层裂缝可起到明显作用,同时还应保证抹灰砂浆和小砌块收缩的一致性。
3.8 框架结构墙体是后填上去的,本来就不可能填实,而且混凝土和墙体是两种不同的材料,在温度等外界环境变化时,其伸缩变形量是不同的,所以,在梁下产生裂缝是难免的,也是通病,在室外(外墙面)通常采用加钢丝网抹灰,再采用外贴保温,所以裂缝还不明显,在室内由于通常不加钢丝网,所以裂缝明显,没有太好的防止方法,可以做的就是砌墙时尽量填实和在柱子和梁与墙体连接处加塑料网片以减少抹灰的裂缝,同时抹灰前将砌块浇足水以免抹灰后砌块吸水快,使得抹灰干燥过程中在两种材料交接处造成不同时干燥而加重开裂的概率。
3.9严格控制各种构造缝的处理措施。严格按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做好伸缩缝和沉降缝处的处理,保证选用材料的质量、厚度和规格等符合要求。
3.10 增加屋面保温层厚度(可在原基础上增加50%-70%),或选用保温性能较好的材料,以减小屋面热胀对墙体产生的水平推力,同时增加横墙圈梁数量,加强纵横墙之间的拉结,提高纵墙抵抗水平推力的能力。
4 结语
造成框架填充墙结构墙体裂缝的原因较多,裂缝是质量通病,但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切实按规范的要求精心施工,认真对待每个环节,并且积极采取先进的和科学的施工工艺,裂缝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作者简介:
齐海博,男,(1968.1-),现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
(作者单位:丹东市兴泰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新型墙体材料裂缝分析与防治 篇4
1 裂缝类型综述
墙体裂缝从外观上可分为表面裂缝和基体裂缝:1) 表面裂缝, 是指装饰面出现的裂缝, 装饰面可以是粉饰面、抹灰面, 也可以是贴面。2) 基体裂缝, 是指结构体的裂缝, 也就是砌块出现裂缝。
从形成机理上可分为温度裂缝、干缩裂缝、沉降裂缝:1) 温度裂缝, 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2) 干缩裂缝, 由于砌块材料含水量减少而收缩引起的裂缝。3) 沉降裂缝, 砌块砌筑后在砂浆硬化过程中, 砌块下沉而出现的裂缝。
2 墙体裂缝部位
采用小型砌体或灰砂砖的建筑墙体, 其裂缝宽度一般为0.1 mm~2 mm, 经调查裂缝主要发生在以下部位:1) 在平屋顶檐口下或顶层外轴线梁下与砌体交接处的灰缝位置, 裂缝呈水平方向断续的水平缝, 房屋两端比中间严重;有的在屋顶悬臂梁根部下的横隔墙上呈向外下斜梯形裂缝。2) 在门窗口部位, 以外纵墙尤为突出。3) 在建筑物顶层或最上两层外纵墙两端1个~2个开间的窗角, 沿砌体灰缝产生呈阶梯形的斜裂缝。4) 框架结构的填充墙, 较常见的是在梁与砌体交接处出现水平和垂直的裂缝, 在砖混结构横隔承重墙上, 个别会呈正八字上斜裂缝。
3 裂缝产生原因
1) 材料性能缺陷。
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 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 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 空腹墙内外墙用不同材料或温度、湿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 这种情况一般外墙裂缝较内墙严重, 这些都是材质问题所致。
2) 温度的影响。
最常见的裂缝是在混凝土平屋顶房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 而混凝土顶板的膨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 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 中间渐小, 顶层大, 下部小。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差也会使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在夏季尤其明显。
3) 地基沉降的原因。
由于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引起建筑物墙体结构内的附加应力, 而砌块砌体的抗剪性能大大低于黏土砖砌体, 是导致墙体产生剪拉斜向开裂或垂直弯曲开裂的主要原因。
4) 设计方面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 设计者往往重视强度而忽略砌体抗裂构造措施。设计者往往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 针对构造措施, 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 很少单独提出防裂要求和有关措施, 更不会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
5) 施工质量缺陷。
长期以来, 施工单位习惯于黏土砖的传统施工作业, 认为新型墙材的砌筑工艺和黏土砖差不多, 所以缺少培训和实践, 施工方法、工具、砂浆等仍沿用黏土烧结砖的做法, 对砌筑高度、湿度控制缺乏经验, 加上施工过程中水平灰缝、竖向灰缝不饱满, 减弱了墙体抗拉抗剪强度以及工人砌筑水平的不稳定, 都将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4 裂缝防治措施
1) 材料质量的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品标准是强化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提高新型墙体材料标准, 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建材行业发展。确保将好的产品应用到建设工程中以提高工程质量。对那些管理水平低, 生产设备质量差, 质量不能保证的厂家, 要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淘汰。轻质砌块质量性能指标中, 对于墙体裂缝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收缩性, 而相对含水率是反映收缩性的重要指标。为此, 要求轻质砌块特别是轻集料混凝土小砌块必须经28 d养护后方可出厂, 且使用单位必须坚持产品验收。应对砌块进行防潮包装, 以免造成二次干缩和减轻搬运过程的破损。
2) 把好构造设计关。
把好构造设计关, 预防新型轻质砌块墙体开裂, 必须以建筑设计为重点。设计者应根据《非承重混凝土小型砌块砌体工程技术规程》《非承重混凝土小型砌块砌体构造》及有关规范的要求, 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及各种材料的特性, 采取具体有效的构造措施, 避免墙体开裂渗漏。
控制顶层墙体裂缝的关键是降低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必须同时采用保温层和隔热层, 在檐口处的保温层厚度必须满足允许温差的要求。同时, 隔热层应满铺, 不得在檐口处出现空档。在屋盖适当部位应设置分隔缝。
顶层外墙交接处和纵横墙交接处的芯柱数由现在的5孔、4孔增加为8孔, 其中在横墙或山墙上设5孔, 在外纵墙上设3孔, 以减少横墙斜向裂缝的产生。在顶层门窗洞口两侧均设置1孔芯柱, 芯柱必须锚固于上下层的圈梁内, 以增强墙体的抗剪强度。顶层两端第一开间的房间隔墙厚度若为190, 则应与山墙同时砌筑, 在T字接头处设置4孔芯柱和4钢筋点焊网片, 沿高度每600 mm设置。后砌墙和填充墙用钢筋网片与山墙连接, 墙顶离开屋面板底20 mm, 并用弹性材料嵌缝。上述两种墙体须沿墙通长设置4钢筋点焊网片与芯柱网片、山墙拉结网片相连。
提高顶层墙体的小砌块和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应不低于7.5级, 并在外纵墙、内横墙沿高度每600 mm设置4钢筋点焊网片, 用来增强顶层墙体的抗拉、抗剪强度。
3) 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加强施工防治措施。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 目前建设队伍的主力军往往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工, 文化素质偏低, 所以要加强施工前的培训, 让他们掌握新材料的施工工艺, 提高施工质量。另一方面, 对进场材料进行施工前的复验,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把关, 禁止不合格的产品上墙。对于管理部门来说, 一方面要加强监管, 督促施工、监理单位把好质量关;另一方面要研制一套适合施工现场快速测定含水率的方法, 指导施工单位便捷地筛选产品, 从而制定墙体材料上墙含水率的标准, 控制墙体裂缝的产生。
施工防治措施:a.施工单位应选择合格生产商。签订合同时, 要明确砌块进入施工现场的时间, 生产商必须保证龄期满足要求, 并承担相应责任。b.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砌块加强检测。c.砌块进场后, 尽快运入已放好线的施工楼层, 分散堆放至砌筑位置, 并应事先做好防水措施, 保证主体结构养护用水以及雨水不流入楼层。为尽量增加砌块龄期, 宜在间隔7 d后再进行砌筑, 并且应测试砌块含水率, 当含水率低于15%时, 方可施工。d.针对砌块的特点, 在砌筑前, 不应再提前浇水湿润, 以避免因浇水不均匀造成砌块含水量增大。而应采取在砌筑时, 铺砂浆前, 在砌筑面上适量浇水的作法。e.加强圈梁、构造柱的设置, 墙长超过4 m, 应设构造柱, 墙高超过3 m, 应设圈梁。f.由于易受空气湿度影响, 以及与框架结构存在变形差, 宜将墙体两侧拉结筋拉通, 提高抗裂能力。g.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 保证砂浆强度及灰缝饱满 (尤其是竖缝) 。h.在不同材料的接合部、新旧砌体连接处及开槽位置, 钉上钢丝网或加防裂网布可减小抹灰层的开裂。i.砌筑完成后, 要坚持洒水养护, 以减少砂浆的干燥收缩。
4) 研究新型墙体材料及新的结构体系。
可以借鉴成熟地区的一些做法, 发展多种结构体系, 如CL结构体系、异形柱结构体系、框架—填充墙结构体系, 以从根本上解决墙体的开裂问题。在框架—填充墙结构体系中, 填充墙材料宜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砖、多孔砖等材料。
5) 加大宣传力度, 保证墙体材料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新旧墙体材料的交替过程中, 积极组织、探索、研究新型结构体系及墙体材料的应用问题, 通过成熟的技术、结构、材料, 使墙体开裂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促进工程质量水平持续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GB 5000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2]GB 50203-2002, 砌体工程施工技术验收规范[S].
[3]JGJ/T 14,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体建筑技术规程[S].
[4]GB/T 50315, 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S].
小议采用新型砌块墙体裂缝的防治 篇5
关键词:新型砌块;墙体;裂缝;防治
一、前言
近几年来,建设部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加上新型砌体材料比粘土砖有许多优点(自重轻、节能、造价低),使得各种轻质砌块得到广泛使用,而大量使用轻质砌块后,由于设计与施工对砌块性能的掌握不够以及生产监管力度不到位,致使建筑物建成后墙体开裂渗漏问题较多,工程质量投诉很多。为此,有必要对新型墙体材料砌块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并采取合适的设计和施工方法,避免墙体开裂质量通病的继续扩大,确保工程质量。
二、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1砌块材质的问题
非承重砼小砌块主要是轻骨料砼。由于轻质砌块容重轻,用作非承重墙体时较红砖有较大优越性。但也应看到它的缺点,一是收缩率比粘土砖大,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这类干缩变形引在建筑引起不同程度的裂缝。二是砌块受潮后会出现二次收缩,干缩后的材料受潮后会发生膨胀,脱水后会再发生干缩变形,引起墙体发生裂缝。三是砌块砌体的抗拉及抗剪切强度只有粘土砖的50%。四是砌块质量的不稳定。由于砌块自身的一些缺陷,引起一些裂缝,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分布的倒八字裂缝;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层窗台边出现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屋顶圈梁下出现的水平缝和水平包角裂缝;在大片墙面上出现的底部重、上部较轻的竖向裂缝。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这些都是材质问题所致。
2构造设计的问题
(1)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对砌体结构的各种裂缝习以为常,设计者一般认为砌体的选用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针对构造措施,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因为裂缝的危险仅为潜在的,不影响结构的安全,没有涉及到责任问题。
(2) 设计者对新材料砌块的应用不熟悉
设计单位对新材料砌块的性能和新标准的应用尚在认识探索之中,对设计技巧、裂缝预防缺少经验,因此存在或多或少存在设计缺陷。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①非承重砼砌块墙是后砌填充围护结构。当墙体的尺寸与砌块规格不配时,难以用砌块完全填满,造成砌体与砼框架结构的梁板柱连接部位孔隙过大容易开裂。
②门窗洞及预留洞边等部位是应力集中区,无采取有效的拉结加强措施时,会由于撞击振动容易开裂。
③墙厚过小及砌筑砂浆强度过低,会使墙体刚度不足也容易开裂。
④墙面开洞安装管线或吊挂重物均引起墙体变形开裂。
⑤与水接触墙面未考虑防排水及泛水和滴水等构造措施使墙体渗漏。
3砌筑和抹灰施工的问题
由于以往施工单位一直以砌筑粘土砖墙为主,对采用新型轻质砖砌块后砌筑和抹灰施工方法没有掌握,又缺少培训和实践,施工方法、工具、砂浆等都沿用了粘土烧结砖的一贯做法,对日砌筑高度、湿度控制都缺乏经验,加上施工过程中水平灰缝、竖向灰缝不饱满,减弱了墙体的抗拉抗剪的能力以及工人砌筑水平的不稳定都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三、裂缝的控制和防治措施
1控制裂缝的原则
防止轻质材料墙体裂缝的产生,要在材料生产、设计、施工三方面着眼,根据不同材质的砌块执行相应的砌体规范、标准,并制定具体的措施。
2砌块质量的控制
轻质砌块的质量性能有抗压强度、收缩、抗冻、抗碳性等指标,对于墙体裂缝的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收缩性,而相对含水率是反映收缩性的重要指标。为此,要求轻质砌块特别是轻集料混凝土小砌块必须经28d养护方可出厂,且使用单位必须坚持产品验收,杜绝使用不合格产品。
3设计构造的控制措施
预防新型轻质砌块墙体裂缝,必须以建筑设计为重点。如果没有针对材料的特殊性,采用适合的砌筑砂浆和相应的构造措施,仍沿用粘土砖使用的砂浆和相应的抗裂措施,必然造成墙体出现较严重的裂缝。设计者可根据《非承重砼小型砌块砌体工程技术规程》、《非承重砼小型砌块砌构造》及有关规范的要求,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各种材料的特性,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方可避免墙体开裂渗漏。
4施工的控制措施
(1)确保砖在使用前达到稳定期。
一般刚出厂的轻质砌块稳定性较差。由于砌体的干缩变形较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以后逐步变慢。因此,使用前应确保材料已达到使用龄期,体积已基本稳定,干缩变形较小的情况下。
(2)要严格控制含水率
轻质砌块使用前对含水率有苛刻的要求,要严格按不同砌块控制上墙时含水率。要选用含水率符合标准的产品外,在砌块上墙前必须要做好防水措施,尽量避免雨期施工淋湿砌块,造成墙体因收缩开裂。
(3)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法
必须根据轻质砌块干缩变形相对较大特点,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和控制措施。重点是砌块的砌筑方法及洞口处理两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要点:
①施工现场的砌块应按规格堆放,堆放高度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1.6m),并应采取防雨措施以防雨淋,砌筑前,砌块不宜洒水淋湿,以防相对含水率超标。
②砌筑时应尽量采用主规格砌块,并应清除砌块表面污物及底部毛边,尽量对孔搭砌,砌体的灰缝应横平竖直,灰缝应饱满,以确保墙体质量。
③对不同材料严格控制不同的日砌高度,墙顶3m高的砌体必须隔日顶紧砌筑,避免引起接合部位开裂。
④不能随意砍凿砌块,禁止采用不同材料混砌,否则容易造成墙体开裂。
⑤砌块与混凝土柱连接处及施工留洞后填塞部位增加拉结钢筋,锚固钢筋必须要展平砌入水平灰缝,
⑥严格控制墙体孔洞预留及开槽的处理,避免削弱了墙体强度,对洞边空心砌块应填实及加设边框等处理以确保墙体整体性。
四、结语
建筑墙体裂缝的分析与防治 篇6
1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裂缝
1.1 原因分析。
房屋的全部荷载最终通过基础传给地基, 而地基在荷载作用下, 其应力是随深度而扩散, 深度大, 扩散愈大, 应力愈小;在同一深处, 也总是中间最大, 向两端逐渐减小。也正是由于土壤这种应力的扩散作用, 即使地基地层非常均匀, 房屋地基应力分布仍然是不均匀的, 从而使房屋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后, 沉降大的部分砌体与沉降小的部分砌体产生相对位移, 从而使砌体中产生附加的拉力或剪力, 当这种附加内力超过砌体的强度时, 砌体中便产生裂缝。
(1) 斜裂缝一般发生在建筑物纵墙的两端, 或建筑物的中部以及建筑物的阳角。斜裂缝成因是由于地基局部沉降, 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力, 当砌体受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 即发生断裂。 (2) 水平裂缝多发生在窗间墙。当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时, 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 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 当砂浆强度不足以抵抗该剪力时, 即发生水平裂缝。 (3) 垂直裂缝大多在较宽窗的窗台中部。当发生不均匀沉降时, 窗间墙因受荷载较大, 窗台因其上伏有窗重, 荷载很小, 因此窗台墙相当于反梁而窗间墙相当于反梁支座, 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 上宽下窄。 (4) 但当房屋修建在淤泥土质或软塑状态的粘性土上时, 由于土的强度低、压缩性大, 房屋的绝对沉降量和相对不均匀沉降量都可能比较大。如果房屋设计的长高比较大, 整体刚度差, 而对地基又末进行加固处理, 那么墙体就可能出现严重的裂缝。裂缝对称的发生在纵墙的两端, 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 沿着门窗洞口约成45。呈正八字形, 且房屋的上部裂缝小, 下部裂缝大。 (5) 当房屋地基土层分布不均匀, 土质差别较大时, 则往往在不同土层的交接处或同一土层厚薄不一处出现较明显的不均匀沉降, 造成墙体开裂, 其裂缝上大下小, 向土质较软或土层较厚的方向倾斜。 (6) 在房屋高差较大或荷载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当未留设沉降缝时, 也容易在高低和较重的交接部位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裂缝。此时, 裂缝位于层数低的荷载轻的部分, 并向上朝着层数高的荷载重的部分倾斜。
1.2 防治措施。
对于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应以预防为主, 预防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主要措施有: (1) 无地质勘察资料严禁做施工图设计。辨别土层成分, 防止将某些特性土当作一般土处理。对发现的软弱土部分, 发现有不良地基应及时妥善处理, 然后才可进行基础施工。 (2) 合理设置沉降缝。当地基压缩性较大、房屋较长、体型较复杂或同一建筑物而基础形式不同时, 均应从基础开始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应从基础开始分开, 且有足够的宽度, 施工中应保持缝内清洁, 防止碎砖、砂浆等杂物体落入缝内。 (3) 加强房屋整体刚度。 (如增加横墙、增设圈梁、采用筏式基础、箱形基础等) ;采用轻型结构、柔性结构等。从而提高墙体抗剪、抗拉强度。当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时, 可以适当调整不均匀沉降。如能在那些开大窗洞的楼底层窗台下设置构造圈梁与地梁构成刚度较大的复合墙梁结构, 对防止裂缝有明显效果。 (4) 不宜将建筑物设置在不同刚度的地基上, 如同一区段建筑, 一部分用天然地基, 一部分用桩基等。必须采用不同地基时, 要妥善处理, 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
1.3 防治措施。
1.3.1 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规定, 根据建筑物
的实际情况 (如是否采暖, 所处地点温度变化等) 设置伸缩缝。
1.3.2 在施工中要保证伸缩缝的合理作法, 使之能起作用。
1.3.3 屋面如为整浇混凝土、或虽为装配式屋
面板, 但其上有整浇混凝土面层, 则要留好施工带, 待一段时间再浇带中间混凝土, 这样可避免混凝土收缩及两种材料因温度线胀系数不同而引起的协调变形, 从而避免裂缝。
1.3.4 在屋面保温层施工的期间如遇高温季节, 很容易因温度变化急剧而导致屋面开裂。
故屋面施工最好避开高温季节。
1.3.5 遇有长的现浇屋面混凝土挑檐, 可分段施工, 预留伸缩缝, 以避免混凝土伸缩对墙体的不良影响。
2 施工或材料原因而产生墙体裂缝
2.1 原因分析。
当施工或材料质量低劣时, 墙体裂缝呈不规则状, 且分布不均匀。但当施工顺序不合理时, 则能产生较集中的明显的裂缝。
2.2 防治措施。
2.2.1 严把材料质量关, 对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用。
2.2.2 严格按规范施工。
砌体应上、下错缝, 内外搭接, 水平灰缝及竖向灰缝应饱满。严禁以铺浆代替灌缝, 转角和交换处应同时砌筑, 半砖使用率不得超过5%。
2.2.3 认真分析房屋结构,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应先建主体后建附属, 先建重而高部分, 后建轻而低部分, 对大面积现浇板, 应设置后浇带。
2.2.4 对沉降缝、伸缩缝等, 一定要将缝内杂物剔除干净, 使缝能正常发挥作用。
2.2.5 承重或非承重构造柱与墙体间应设2Φ6
拉结筋, 间距为八皮砖, 每端伸入墙内1米或至洞口边。
2.2.6 预制过梁遇构造柱, 当搭接长度不足250毫米时, 应改为现浇, 伸入构造柱内。
3 构造措施处理不同
3.1 原因分析。不少砌体结构由于墙体布置不
当, 构造柱设置不合理, 梁垫设计不合理等造成砌体的开裂。
3.2 防治措施。加强图纸设计审查。
4 防止因使用不当引起的墙体裂缝
房屋装修时, 应征求原设计人员意见, 对承重构件不得随意破坏, 装修楼地面时荷载不应超过设计值;使用中, 活载不应过于集中;房屋超过结构合理使用年限时, 应委托相关单位进行鉴定。必要时, 对损坏的构件进行加固并加强观测。
5 墙体裂缝处理与加固
在墙体裂缝出现的原因分析清楚以后, 则应按裂缝砌体的危害程度采用不同的加固补强措施。有以下方法:
5.1 灌浆加固方法。
当裂缝较细、缝数量较少、裂缝已基本稳定时, 可采用灌浆加固方法。对灌浆加固的强度, 必要时可做试验来检验。试验的方法是:用同样的材料做两个或四个试验砌体柱。分为两组, 一组用压力机先压裂, 再灌浆, 然后对两组砌体柱做破坏试验进行对比, 如灌浆补强的砌体与原砌体强度基本相同, 则认为补强合格。根据以往的试验表明, 灌浆后加固后的砌体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原砌体的强度。
灌浆用的材料有纯水泥浆、水泥砂浆, 水玻璃砂浆或水泥石灰浆。在砌体修补中, 多用纯水泥浆;因纯水泥浆的可灌性较好, 可顺利地贯通外露的孔隙, 对于宽度为3.0mm左右的裂缝可以灌实。实际裂缝宽度大于5.0mm时, 可采用水泥砂浆。裂缝细小时, 可采用压力灌浆。
5.2 嵌补法。
裂缝较宽但数量不多时, 可在裂缝相交在灰缝中, 用高标高砂浆和细钢筋填缝, 也可用块体嵌补法, 即在裂缝两端及中部用钢筋砼楔子或扒据加固。楔子或扒锯可与墙体等厚, 或为墙体厚度的1/2或2/3。
5.3 外部加固法。
当裂缝较多时, 可用局部钢筋网外抹水泥砂浆予以加固。钢筋网可用Φ6@100~300 (双向) 或Φ4@100~200。用混凝土楔子或膨胀螺栓固定于墙体上, 楔子或螺栓间距500mm左右, 呈梅花形布置。施工前墙体粉刷层应去除干净, 抹水泥砂浆前应将砌体淋湿, 抹水泥砂浆后应养护至少7天。
墙体裂缝因温差和砖的材质因素产生的较普遍, 而以沉降、超载致裂的危害较大, 但其危害性和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 在具体处理时务须正确区分, 对症防治, 且以防为主。治理的原则:凡已涉及结构安全且变化剧烈的, 应当机立断, 迅速采取相应对策, 排除动力源, 加固补强或作拆除返工处理;反之, 如变化趋缓、稳定, 仅与外观和评定有关, 修复后不影响使用, 则重点放在表面处理上。只要坚持极端负责的态度, 切实查明原因, 墙体裂缝问题也是不难处理的。
砌块墙体裂缝分析与防治措施 篇7
1 房屋墙体开裂现象的分析
1.1 温度变形裂缝
1.1.1 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是由温度应力引起的。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对裂缝敏感性强。据测定, 在夏季和初秋季节, 在大气温度达到40℃时, 屋盖顶板温度可达61℃左右, 与下部砌体温度差可达25℃以上, 外墙上午的温度差为11℃~14℃之间, 内墙温度差仅为1℃左右。在温度变化的作用下, 比普通砖砌体更容易出现裂缝。砌块空心率高、壁薄, 砌体中砌块与砂浆接触面积小, 例如当砌块空心率为40%~48%时, 砂浆与墙体接触面积减少近一倍。此外砌块高度为190mm, 竖缝饱满度难以保证, 砌体竖缝粘接差而严重影响砌体的整体性。
1.1.2 砌块墙体抗压强度高而抗剪强度低,
与同强度实心砖砌体相比, 抗剪强度仅仅是实心砖砌体的55%~58%, 在房屋的顶层, 一般都设有钢筋混凝土檐梁和子圈梁, 高温变形产生的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强度时, 即在檐梁或圈梁下部与砌体之间产生水平裂缝, 在墙角出现水平包角裂缝。由于摩擦阻力作用, 同时会在内外墙交接处的内墙上出现斜裂缝。在内外纵墙的门窗口处, 上下均为抗拉薄弱部位, 受过梁和圈梁的约束, 在洞口上角部位多发生斜裂缝, 在窗台下角出现斜裂缝。因为这些部位的墙体压力一般较小, 相应缝隙摩擦力亦小。由于灰缝抗拉强度较低, 当温度应力大于砌体灰缝抗拉强度时即出现灰缝的齿形斜裂缝。
1.2 湿度变形裂缝
1.2.1 混凝土砌块砌体的线温度膨胀系数
约为粘土砖砌体的两倍, 骨料混凝土小砌块砌体则更大, 因此由于湿度变化造成的砌块建筑胀缩变形及应力比普通砖混结构要大得多, 在某些地区季节湿度大时, 墙面易出现湿度裂缝。
1.2.2 当屋面隔热做的不当。
在某些地区屋面结构与墙体结构温差很大时, 由于屋面结构温度膨胀对墙体产生较大推力而使顶层墙体开裂。
1.2.3 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墙体开裂以及个别情况下墙体由于受外部荷载而出现的裂缝。
1.2.4 规范规定, 龄期未达到28天的砌块不得上墙砌筑。
但在高峰季节, 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 生产厂家对于砌体龄期未严格把关, 从而造成一些未达到龄期的砌块 (有的甚至几天时间就出厂) 运往工地即上墙使用, 砌体中小砌块继续自然干缩变形, 由于受温度、湿度作用而使砌体内部产生拉应力, 超过砌体抗拉强度时即出现裂缝。
1.3 干缩裂缝
砌块从生产直至建筑物的竣工使用, 总体来说是一个逐渐失水的过程。砌块干缩率与砌块生产方式和原料情况有关, 还与砌块生产过程中的养护情况有关, 其值在2.34×10-4至4.27×10-4之间变化, 干缩率平均值约为3.3×10-4, 其值约为砌块线温度膨胀系数的33倍。可见随着含水率的变化, 砌块砌体将产生显著体积变化, 从而由于限制收缩的拉应力而出现裂缝。
1.4 施工不当产生的裂缝
1.4.1 施工前砌块湿水使砌块产生微量“膨
胀”和造成砌体“走浆”, 高温季节对砌体养护不及时致使砂浆脱水过快而“烧坏”, 冬季低温季节施工未采取防护措施至砂浆结冰而“冻坏”等, 使砌体抗剪、抗拉强度大大降低, 削弱了砌体抵抗温度的能力。
2 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
2.1 设计单位控制
2.1.1 设计时增加芯柱数量。
除外墙转角处、丁字交角处和构造要求的地方设芯柱外, 外墙门窗洞口两侧各设2根芯柱, 在内墙门窗洞口两边各设1根芯柱, 没有洞口的墙体宽度超过3m的中间加设1根芯柱, 且将所有芯柱都与圈梁、过梁和挑梁浇注在一起。芯柱钢筋用∮16钢筋, 接头为焊接, 芯柱从基础梁一直到女儿墙压顶连续设置。
2.1.2 在多层房屋砌体的抗拉薄弱部位设置水平逢钢筋, 增加砌体中钢筋网片。
在一层、顶层砌体中, 每皮砌块都布置钢筋网片, 在其它层, 每三皮砌块布置一道钢筋网片。内外纵墙的门窗洞顶、窗台下设置3∮6通长水平钢筋, 每边伸入墙体内800mm~1000mm为宜, 且洞边砌体宜用C15细石混凝土灌实;顶层内外墙的交接处, 宜在内墙沿砌体高度内置3∮6@600水平拉钢筋, 伸入外墙内≥600mm, 伸入内墙内1500~2000mm为宜。
2.1.3 屋面顶板与圈梁之间或屋面檐梁与
下部砌体之间设置滑动层, 减少屋盖变形对下部砌体影响。可在屋面板与下部圈梁或砌体、屋面檐梁与下部砌体之间设置油毡或其他柔性材料。
2.1.4 适当增加圈梁和构造柱的数量, 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和砌体的变形约束。
在一层和顶层外墙窗下增设置普通圈梁一道, 圈梁沿着外墙通设。
2.1.5 缩小伸缩缝间距。每2个单元内设置一道伸缩缝, 结构单元长度不超过40m。
2.2 材料生产商控制
2.2.1 砌块出厂时, 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有关款项要求检验产品和进行验收。
2.2.2 严格控制砌块强度等级、抗渗性及相关含水率。
2.2.3 运到施工现场的砌块, 应按规格、类型堆放整齐, 要有防雨、排水措施。
2.2.4 砌块在砌筑前不得受湿或浇水, 堆放
场地要有排水措施, 砌块未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和龄期不足一个月时, 不能上墙砌筑使用, 在承重墙中严禁使用断裂砌块, 并不得与粘土砖或其他材质的砌块混合使用。
2.3 施工单位控制
2.3.1 小砌块的存放时间必须在28天以上
才能出厂运往工地上墙砌筑, 以减少砌体的干缩变形。从而避免或减少小块砌体产生的拉应力。
2.3.2 控制砌块上墙的含水率。
砌块的吸水率很低, 湿水后会使砌块产生少量膨胀。因此, 砌块上墙时不得浇水湿润, 如湿水则会造成砌块走浆影响砂浆的饱满度和粘结, 从而影响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当气候特别干燥时, 可在砌筑前4~6小时湿润, 雨天不宜施工。
2.3.3 转角部位, 内外墙交接部位应同时砌
筑, 不宜留设斜槎, 当确有困难时, 应设置∮6@400~600mm水平拉结钢筋, 伸入砌体600~800mm为宜。
2.3.4 砌筑时应尽量选用标准规格砌块, 应对孔错缝砌筑。
砌块底部应朝上, 以增大粘浆面, 砌块上下毛边应铲除。
2.3.5 砌筑砂浆的灰缝必须饱满, 粘灰率到
达100%, 同时保证竖缝密实, 粘结牢固, 以增强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
2.3.6 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组织施工, 砌块与粘土砖不得混用。
当设计少量使用时, 应增设2∮6@400mm水平拉结钢筋, 伸入砌体内≮600mm, 以增加小砌块墙体与砖砌体的连接整体性。
2.3.7 每天的砌筑高度以一步架为宜, 因为
在砂浆未上强度之前, 若砌体超高, 则墙体缺少稳定性, 很容易产生侧向水平位移, 所以会预先产生墙体裂缝。
2.3.8 搞好高温季节及冬季施工的养护与
防护措施, 确保砌体灰缝的抗剪、抗拉强度不至降低。夏秋高温季节施工时, 砂浆宜优先选用混合砂浆。冬季低温季节施工时, 砂浆内应掺入防冻剂或早强剂, 避免冻害产生。
3 结论
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分析与防治 篇8
1.1 原因分析
当地基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时, 其表现形式大多是底层墙体开裂, 严重时可能向上继续延伸。对于不均匀的地基, 设计中没有对刚度不同的地基进行调整, 造成基础不均匀沉降, 墙身受较大的剪力作用, 主拉应力大于墙体抗拉应力, 造成了砌体受主拉应力而破坏。
(1) 斜裂缝一般发生在建筑物纵墙的两端, 或建筑物的中部以及建筑物的阳角。斜裂缝成因是由于地基局部沉降, 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力, 当砌体受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 即发生断裂。
(2) 水平裂缝多发生在窗间墙。当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时, 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 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 当砂浆强度不足以抵抗该剪力时, 即发生水平裂缝。
(3) 垂直裂缝大多在较宽窗的窗台中部。当发生不均匀沉降时, 窗间墙因受荷载较大, 窗台因其上伏有窗重, 荷载很小, 因此窗台墙相当于反梁而窗间墙相当于反梁支座, 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 上宽下窄。
1.2 防治措施
(1) 加强地基勘察。验槽时应钎探, 以探明局部软弱土层。对照勘探报告, 辨别土层成分, 防止因未作土样分析而将某些特性土, 如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当作一般土处理。对发现的软弱土部分, 应处理后, 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2) 合理设置沉降缝。当地基压缩性较大、房屋较长、体型较复杂或同一建筑物而基础形式不同时, 均应从基础开始设置沉降缝。
(3) 加强上部结构刚度, 提高墙体抗剪、抗拉强度。当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时, 可以适当调整不均匀沉降。
2 因施工或材料原因产生的墙体裂缝
当施工或材料质量低劣时, 墙体裂缝呈不规则状, 且分布不均匀, 但当施工顺序不合理时, 则能产生较集中的明显的裂缝。
针对以上原因而产生的墙体裂缝, 有以下几种防治措施:
(1) 严把材料质量关, 对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用。
(2) 严格按规范施工。砌体应上、下错缝, 内外搭接, 水平灰缝及竖向灰缝应饱满。严禁以铺浆代替灌缝, 转角和交换处应同时砌筑, 半砖使用率不得超过5%。
(3) 认真分析房屋结构,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应先建主体后建附属, 先建重而高部分, 后建轻而低部分, 对大面积现浇板, 应设置后浇带。
(4) 对沉降缝、伸缩缝等, 一定要将缝内杂物剔除干净, 使缝能正常发挥作用。
(5) 承重或非承重构造柱与墙体间应设2φ6拉结筋, 间距为8匹砖, 每端伸入墙内1 m或至洞口边。
(6) 预制过梁遇构造柱, 当搭接长度不足250 mm时, 应改为现浇, 伸入构造柱内。
3 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
3.1 原因分析
当温差变化过大而房屋对温差产生的内应力缺乏有效抗力时, 在房屋的顶层常发生斜向、水平裂缝。
(1) 斜向裂缝多发生于顶层纵墙两端, 其宽度一般中间大、两端小, 当外纵墙两端有门窗时, 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
(2) 水平裂缝多发生于顶层圈梁下, 纵墙、横墙均可发生, 房屋两端较严重。
3.2 防治措施
(1) 屋面加设保温层可以有效减小屋盖与墙体的温差, 保温层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 且应设隔气层、保护层、透气孔等。
(2) 当房屋较长、体型较复杂时, 应合理设置伸缩缝。
(3) 若纵墙两端开间内设有较大洞口, 可以在洞口两侧设置砼构造柱, 与上、下圈梁拉结, 既可以加强该开间的刚度, 又可以阻止裂缝发展。
(4) 提高顶层砌体强度, 以加强墙体抗温应力的能力。
(5) 合理安排屋面施工时间及施工工序, 施工时尽量避开高温或寒冷季节, 加强屋面养护, 必要时设置后浇带, 以解决砼施工中的内应力问题。
4 因设计原因引起的墙体裂缝
4.1 原因分析
(1) 在局部软弱地基中如处理不当, 则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 当上部结构刚度不足以抵抗由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内应力时, 即发生开裂。
(2) 房屋过长或型体复杂, 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或温差裂缝。
(3) 由于相邻建筑物基础的影响, 地基易产生附加沉降。
(4) 设计时未进行荷载不利组合, 导致使用荷载分布与设计值相差过大。
(5) 砌体强度设计不足。
(6) 圈梁设计过小或强度过低, 洞口过梁搭接长度小于250mm等。
(7) 大梁搁置在砌体上, 砌体局部承压面不足或偏小, 发生开裂。
(8) 因大梁刚度偏小而产生挠度, 嵌固在墙内的梁端发生位移造成墙体开裂。
4.2 防治措施
(1) 对局部软弱地基应作加强处理, 同时应加强上部结构刚度, 对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应作特殊处理。
(2) 相邻建筑物间基础应留有一定间隙, 同时应计算相邻基础应力叠加时产生的沉降量, 使该沉降量与整个建筑物沉降量相同。
(3) 计算时, 认真进行不利荷载组合;设计中, 注明使用荷载值。
(4) 认真验算砌体强度、验算砌体局部承压, 当局部承压不足时应设置砼垫块。
(5) 各构件刚度应满足规范规定的变形要求。
(6) 对较长的房屋, 其顶层的房屋端开间应加强刚度。
砖混房屋墙体裂缝的成因与防治 篇9
1.1 当地基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其表现形式大多是底层墙体开裂,严重时可能向上继续延伸。
(1)斜裂缝一般发生在建筑物纵墙的两端,或建筑物的中部以及建筑物的阳角。由于地基局部沉降,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力,当砌体受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即发生断裂。(2)水平裂缝多发生在窗间墙。当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时,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当砂浆强度不足以抵抗该剪力时,即发生水平裂缝。(3)垂直裂缝大多在较宽窗的窗台中部。当发生不均匀沉降时,窗间墙因受荷载较大,窗台因其上伏有窗重,荷载很小,因此窗台墙相当于反梁而窗间墙相当于反梁支座,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上宽下窄。
1.2 防治措施
(1)加强地基勘察。验槽时应钎探,以探明局部软弱土层。对照勘探报告,辨别土层成分,防止因未作土样分析而将某些特性土,如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当作一般土处理。对发现的软弱土部分,应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2)合理设置沉降缝。当地基压缩性较大、房屋较长、体型较复杂或同一建筑物而基础形式不同时,均应从基础开始设置沉降缝。(3)加强上部结构刚度,提高墙体抗剪、抗拉强度。当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时,可以适当调整不均匀沉降。
2 防止因施工或材料原因而产生墙体裂缝
2.1 当施工或材料质量低劣时,墙体裂缝呈不规则状,且分布不均匀。
但当施工顺序不合理时,则能产生较集中的明显的裂缝。
2.2 防治措施
(1)严把材料质量关,对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用。(2)严格按规范施工。砌体应上、下错缝,内外搭接,水平灰缝及竖向灰缝应饱满。严禁以铺浆代替灌缝,转角和交换处应同时砌筑,半砖使用率不得超过5%。(3)认真分析房屋结构,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应先建主体后建附属,先建重而高部分,后建轻而低部分,对大面积现浇板,应设置后浇带。(4)对沉降缝、伸缩缝等,一定要将缝内杂物剔除干净,使缝能正常发挥作用。(5)承重或非承重构造柱与墙体间应设2Φ6拉结筋,间距为八皮砖,每端伸入墙内1米或至洞口边。(6)预制过梁遇构造柱,当搭接长度不足250毫米时,应改为现浇,伸入构造柱内。
3 防止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墙体裂缝
3.1 当温差变化过大而房屋对温差产生的内应力缺乏有效抗力时,在房屋的顶层常发生斜向、水平裂缝。
(1)斜向裂缝多发生于顶层纵墙两端,其宽度一般中间大、两端小,当外纵墙两端有门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2)水平裂缝多发生于顶层圈梁下,纵墙、横墙均可发生,房屋两端较严重。
3.2 防治措施
(1)屋面加设保温层可以有效减小屋盖与墙体的温差,保温层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且应设隔气层、保护层、透气孔等。(2)当房屋较长、体型较复杂时,应合理设置伸缩缝。(3)当纵墙两端开间内设有较大洞口,可以在洞口两侧设置砼构造柱,与上、下圈梁拉结,既可以加强该开间的刚度,又可以阻止裂缝发展。(4)提高顶层砌体强度,以加强墙体抗温应力的能力。(5)合理安排屋面施工时间及施工工序,施工时尽量避开高温或寒冷季节,加强屋面养护,必要时设置后浇带,以解决砼施工中的内应力问题。
4 防止因设计原因而引起的墙体裂缝
4.1 设计不当
(1)在局部软弱地基中如处理不当,则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当上部结构刚度不足以抵抗由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内应力时,即发生开裂。(2)房屋过长或型体复杂,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或温差裂缝。(3)由于相邻建筑物基础的影响,地基易产生附加沉降。(4)设计时未进行荷载不利组合,导致使用荷载分布与设计值相差过大。(5)砌体强度设计不足。(6)圈梁设计过小或强度过低,洞口过梁搭接长度小于250毫米等。(7)大梁搁置在砌体上,砌体局部承压面不足或偏小,发生开裂。(8)因大梁刚度偏小而产生挠度,嵌固在墙内的梁端发生位移造成墙体开裂。
4.2 防治措施
(1)对局部软弱地基应做加强处理,同时应加强上部结构刚度,对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应作特殊处理。(2)相邻建筑物间基础应留有一定间隙,同时应计算相邻基础应力叠加时产生的沉降量,使该沉降量与整个建筑物沉降量相同。(3)计算时,认真进行不利荷载组合;设计中,注明使用荷载值。(4)认真验算砌体强度、验算砌体局部承压,当局部承压不足时应设置砼垫块。(5)各构件刚度应满足规范规定防变形要求。(6)对较长的房屋,其顶层的房屋端开间应加强刚度。(7)做好屋面保温层设计。
5 结语
墙体裂缝问题与防治 篇10
【关键词】墙体裂缝;原因分析;防治措施;安全可靠
目前墙体裂缝的现象较多, 作为工程管理人员的我们不能只考虑裂缝出现之后如何补救,更应严格按照规范施工,抓好施工管理,同时要从设计、材料、施工各方面针对结构、材料特点,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和质量监督措施,进行相应的预防控制。
1.墙体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1温度应力造成的裂缝
(1)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裂缝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各部分温度差异引起温度变形不协调,从而导致的墙体开裂。这类裂缝主要发生在钢筋混凝土平屋盖的砖混住宅中,裂缝形式有“八”字形缝、45度斜裂缝、水平缝、垂直缝等。最常见的温度裂缝是屋顶圈梁下沿的水平裂缝,原因是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要比砌体大得多,两者之间的温度变形差在砌体中产生了较大的拉力和剪力所致。
(2)防治措施:1)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当采用整体式或装配式的钢筋混凝土屋盖时,宜在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2)设置控制缝。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3)设置分隔缝。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4)设圈梁。在非地震地区,在房屋顶层宜设钢筋混凝土圈梁。若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不宜外露。若不设圈梁,可在屋盖四周檐口下的砌体中,配置适当的转角钢筋。
1.2地基沉降引起的裂缝
(1)斜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地基处理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产生不均匀下沉,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加上当结构刚度不好、施工质量差、材料强度低等不能满足要求时,很容易导致墙体开裂。
(2)窗间墙水平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在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发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缝。
(3)房屋低层窗台下竖直裂缝是由于窗间墙承受荷载后,窗台墙起着反梁作用,特别是较宽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情况下(如礼堂、厂房等工程),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严重时还会挤坏窗口,影响窗扇开启。另外,地基如建在冻土层上,由于冻涨作用也会在窗台发生裂缝。
(4)防治措施:1)加强地基勘察。地质勘察时,要探明局部软弱土层。对照勘探报告,辨别土层成分,防止因未作土样分析而将某些特性土,如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当作一般土处理。对发现的软弱土部分,应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2)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必须自基础起将两侧房屋在结构构造上完全分开,一般在以下部位设置沉降缝: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长高比过大的房屋适当部位、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基础类型不同处、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1.3材料收缩裂缝
(1)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具有干缩变形的特性,而且自身收缩速度较快。如果砌块出窑后直接砌筑,极易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
高标号的混合砂浆也易产生干缩变形,试验表明,砂浆强度越高,其收缩率越大。另外,砂浆含泥量过大,也使砂浆的收缩值增大。
(2)防治措施: 1)选用干缩值低的墙材。控制砌筑时材料的含水量。采用低强度砂浆和长度小的砖块,可以避免砖块的断裂。2)面积较大的墙体采用在墙体内增设构造梁柱的构造措施。3)严格控制以胶凝材料为原料的砌块的龄期,不足28d的不应进入施工现场。4)正确掌握各种砌块使用时的含水率。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和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时的含水率分别控制为5%-8%和15%-20%以内。
2.墙体裂缝的设计原因
(1)地基勘察设计、房屋建筑设计以及结构设计上的不当,都会导致墙体的开裂。因此,设计人员应避免以下情况发生:设计人员追求美观忽略房间布局的规整和合理性,致使平面复杂化;房屋过长或型体复杂,未设变形缝:结构设计时未进行荷载不利组合,导致使用荷载分布与设计值相差过大:砌体强度设计不足,圈梁设计过小或强度过低,洞口过梁搭接长度不足:大梁搁置在砌体上,砌体局部承压面不足或偏小或是大梁刚度偏小。
(2)减小伸缩缝间距,伸缩缝是为了防止混凝土结构因温度变化而必须设计的一种构造缝。在没有充分依据时,不得任意突破设计规范关于伸缩缝最大间距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留置足够的伸缩余地,应注意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BSOOIO-2002)第912条的要求:“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可按照使用经验适当减小伸缩缝的间距”。现浇混凝土结构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规定设置。当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时,后浇带间距应不大于30m,浇灌混凝土的间隔时间通常应在两个月以上。但应注意的是,虽然合理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用后浇带代替伸缩缝。
3.施工质量不合格引起的裂缝
(1)砌体强度低。施工过程中未认真做好材料质量的控制,砖砌体材料强度较设计要求低,或是抗压强度虽达到要求,但因砌体长度较长,未留设施工缝,导致砌筑施工完成后,砌体从中间部位自行断裂。
(2)不同强度的砌体混合砌筑施工过程中,使用不同砌体材料作为配套砌块,致使各种砌体组合砌筑,因不同砌体材料强度、热胀冷缩、吸水率等不同引起墙开裂。
(3)砌筑砂浆强度偏低(偏高)。砂浆搅拌过程中,砂浆搅拌不均匀导致有的砂浆强度偏高、有的强度偏低,有的甚至因为粘结材料量太少强度特低。
(4)砌筑用砂浆没有按要求做到随拌随用。砂浆一次性搅拌量过多,存放时间过长,致使砂浆还没有砌前就开始初凝结块,使用时砂浆强度已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墙体质量,引起裂缝。
4.施工不规范产生的裂缝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砌块上下错缝、对孔、内外搭砌质量差,导致墙体传递竖向荷载的能力下降,易出现垂直通缝或通天缝。
(2)砌筑砂浆不饱满,厚薄不均匀,降低了砂浆与砌块间的粘接力,导致砌块接搓不好,不牢固,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不能同时砌筑而必须留搓时,搓口的形式留置不准确,或者未加拉结钢筋进行补强,导致墙体整体受力性能和稳定性能下降,另在接搓处产生裂缝。
(3)砌筑砂浆采用人工拌制,拌和不均匀,且砂浆的和易性和保水性不好,砂浆拌成后搁置时间过长而出现泌水现象,有时甚至用过夜砂浆,这些都会降低砂浆与砌块之间的粘接力而导致墙体产生裂缝。
(4)墙体上留置临时施工洞口,但洞口的位置不当或洞口过大,补砌时未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封堵,易在临时施工洞口周围出现裂缝。
5.施工预防措施
(1)基础施工开挖不得破坏基底原状土,如超深应采用人工地基且地基承载能力大于原天然地基承载能力。
(2)砂浆配比应结合现场材质情况,由有资质的专业实验室确定,并根据现场材质的变化及时调整;在满足砂浆和易性(下转第173页)(上接第69页)的前提下,控制好砂浆的强度。
(3)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砌筑质量。要保证灰缝砂浆的饱满度和厚度,控制砖的含水率,严禁干砖砌筑或施工中砖浇水过多;内外墙砌筑时,尽量做到同步砌筑,减小留搓部位,以利于房屋的整体性。
(4)相邻部位砌体施工不得高差过大。当建筑物各部分存在荷载差异时,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先建重、高部分,后建轻、低部分;先做主体部分,后建附属部分,利用施工时间差,也可以预先调整一部分沉降量,减少沉降差。
6.结束语
建筑墙体裂缝分析治理与防治措施 篇11
这种情况一般在楼宇顶部2~3层出现, 具体表现为:梁底出现水平裂缝;柱边或填充墙中部出现竖直裂缝或八字形裂缝;裂缝早上不明显, 晴天的午后变得明显;外墙多于内墙。
维修时, 我们曾先后采用过两种方法:一是在抹灰基层上, 用白乳胶将100毫米宽无纺布粘贴于裂缝上, 再刮腻子恢复面层;二是沿裂缝将抹灰层剥掉200毫米宽, 安装钢板网片后, 再抹灰恢复面层。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在钢板网或无纺布边缘, 往往又出现新的裂缝。对上述现象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屋面框架结构, 当午后曝晒后, 屋面板上下温差加大, 框架梁、柱出现温差变形, 而填充墙为刚性结构, 不能与框架结构协同变形, 产生水平裂缝;另一方面,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砖石结构膨胀温度线系数的差异, 当温度变化后出现变形差, 产生竖向裂缝。对于已完工程, 杜绝或减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差变形是不现实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填充墙与框架结构形成整体, 并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 在填充墙面分别沿竖向及水平方向用手提切割机切槽, 深度20毫米 (至砌体表面) , 宽度2 0毫米, 槽间距400~600毫米 (具体视墙面裂缝大小而定) 成网状, 竖向槽从楼板底至地面, 横向槽拉通墙面并覆盖两侧柱子表面。
(2) 将槽内灰尘清理干净, 并保持干燥。
(3) 将市售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按说明调配后, 把树脂用毛刷将槽内涂匀, 同时将除锈后Φ6钢筋通长涂匀, 然后将通长Φ6钢筋压入槽内, 同时用预先拌好的1∶1干硬性水泥砂浆压入槽内, 以固定Φ6钢筋不致移动, 并用小于15124毫米PVC管将砂浆压实, 并略低于大墙面, 便于恢复面层。施工时, 应先粘竖向筋再粘横向筋。
(4) 待砂浆干燥用小锤敲击检查是否空鼓后, 再恢复墙面装饰层。对外墙面, 尚应用水泥基防水涂膜做好防水措施。
这种方法, 利用环氧树脂的粘结作用, 一方面使填充墙成配筋体, 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提高抗裂性。另一方面, 通过钢筋网使框架与填充墙形成整体, 将变形差均匀地分散于整个墙面, 共同变形的能力增加, 从而避免或减少裂缝的发生。另外, 这种办法对墙体破坏小, 工期快, 易于恢复装饰层。
针对这种裂缝的普遍性, 必须从设计及施工阶段, 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
(1) 重视并做好屋面保温隔热层, 减小屋面板上下温差。
(2) 由于屋面板四周 (即外侧框架梁) 以及女儿墙均为外露面, 难以完成保温隔热措施, 应采取结构措施, 在边跨增加结构柱, 减小柱距梁跨 (使其不大于3米) , 从而减小边梁因上下温差而产生的变形, 减少墙体水平裂缝的出现。
(3) 设计应尽量减少屋面结构外露部分。
(4) 将填充墙两侧拉结筋拉通, 成为配筋砌体, 以改善两种材料因变形差异而出现裂缝。
(5) 墙面应满挂钢板网, 再进行抹灰, 钢板网与框架梁柱要可靠拉结 (如利用环氧树脂粘结) , 使墙体与框架结构形成整体, 共同变形能力增强, 从而减少裂缝。
2、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开裂现象及防治
墙体开裂中以加气混凝土砌块所占比例最高, 具体表现为柱侧以及墙体中部竖向或八字形裂缝。成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砌体材料收缩量大;二是墙体与混凝土框架结构, 因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而存在温度变形差。在维修中, 我们曾采用粘结无纺布或加钢板网抹灰的办法, 但是效果不理想。经分析存在以下原因:一是水泥制品收缩期较长, 一般到3年龄期, 干缩才会基本完成;二是加气混凝土砌块气孔发达, 毛细作用强, 受空气湿度影响大。对此, 我们同样采取了利用环氧树脂粘钢筋的方法进行处理, 按前述方法在裂缝部位沿水平方向切槽粘结钢筋, 钢筋间距2 0 0毫米, 长度从裂缝处起每边宜超过500毫米。实践证明, 这种修补方法具有成功率高、墙面破损小、工期短的优点。
加气混凝土砌块更易于开裂, 还存在下述原因:
(1) 由于水泥砌块在28天龄期内收缩量很大, 因此规范明文规定, 施工时的砌块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 8天。而许多厂家忽视此项规定。生产紧张时, 砌块往往提前出厂, 而施工现场缺乏检测手段, 在施工场地狭窄的情况下, 基本是进多少用多少, 直接造成墙体砌筑后收缩量大的问题。
(2) 施工时, 忽视砌块含水率的问题, 造成砌筑完成后失水, 加大收缩量。
(3) 由于使用水泥砂浆的要求, 无法避免湿作业环境。
(4) 当墙面抹灰时, 砌体本身的裂缝往往已存在或正在发展, 当抹灰砂浆干燥收缩时, 又加大了砌体的裂缝。
正是由于加气混凝土砌块本身的特点, 以及对施工环境的特殊要求, 使得加气砌块更容易开裂。因此, 必须在设计、施工阶段, 采取一定措施, 才能减少、避免这种裂缝现象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1) 施工单位应选择当地具有准用证的合格生产商。签订合同时, 要明确砌块进入施工现场时间, 生产商必须保证龄期的问题, 并承担相应责任。
(2) 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砌块加强检测。
(3) 砌块进场后, 尽快运入已放好线的施工楼层, 分散堆放至砌筑位置, 并应事先做好防水措施, 保证主体结构养护用水, 以及雨水不流入楼层。为尽量增加砌块龄期, 宜在间隔一周后再进行砌筑, 并且应采用电热法测定砌块含水率。当含水率低于1 5%时, 方允许施工。
(4) 针对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特点, 在砌筑前, 不应再提前浇水湿润, 以避免因浇水不均匀造成砌块含水量增大。而应采取在砌筑时, 铺砂浆前, 在砌筑面上适量浇水的作法。
(5) 加强圈梁、构造柱的设置, 墙长超过4米应设构造柱, 墙高超过3米, 应设圈梁。墙长及层高较大且有门洞时, 构造柱的设置应首先保证洞口两侧, 以避免洞口角部收缩裂缝。当主体结构未留钢筋, 或位置偏差时, 必须采用植筋。
(6) 由于易受空气湿度影响, 以及与框架结构存在变形差, 宜将墙体两侧拉结筋拉通, 提高抗裂能力。
(7)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 保证砂浆强度, 以及灰缝饱满 (尤其是竖缝) 。
(8) 砌筑完成后, 要坚持洒水养护, 以减少砂浆的干燥收缩。
(9) 墙体抹灰前, 要做好如下几个步骤:a.保证墙体完成28天以上。b.认真检查墙体有无裂缝, 有裂缝部位要根据情况采取措施, 如刻槽修补或加钉钢板网。对于切槽后预埋管线部位, 需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将槽填塞密实, 并钉大于槽宽2 0 0毫米的钢板网。c.洒水适当湿润墙面, 调制1∶1水泥砂浆, 其中108胶掺量应占用水量3 0%以上 (砂浆稠度应适于使用滚筒) 。用滚筒将砂浆在墙面反复滚涂两次, 以封闭砌体气孔, 并做为抹灰层基层。d.墙体与框架交接处, 应钉200毫米宽钢板网 (钢板网丝梗直径应大于115毫米, 网眼宜大于15毫米) , 钢板网钉牢后, 在钉网处宜用1∶1水泥砂浆抹5毫米厚, 覆盖网体, 增大网体与墙面粘结能力。e.对c、d两项养护7天后, 再进行大面积抹灰施工。f.为减少抹灰层的收缩, 一定要加强养护。
3、关于填充墙顶砖的改进
维修中发现, 填充墙尤其是200毫米厚墙体顶砖易于出问题。其原因在于, 市场缺少专用顶砖, 而现场自行制作难度较大, 往往采用红砖用180毫米墙的方法斜砌顶砖。对此, 可改为使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缝法来解决墙顶收口问题。
3.1墙体砌至梁 (板) 底50毫米, 做为预留缝。
3.2待墙体砌筑完成28天后, 用C20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缝, 干硬性混凝土的标准为用手可捏成团。
3.3填缝分三次进行, 每天塞填一次, 用手将混凝土塞紧。最后一次应压实抹平。
4、结语
针对目前填充墙开裂现象多的情况, 除了应严格按照规范施工, 抓好施工管理, 同时要从设计、施工阶段, 针对结构、材料特点, 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舍得投入。而造价管理部门, 亦应适当提高相应的施工费用, 才能真正解决墙体开裂的问题。
摘要:简述房屋顶层墙体、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开裂现象及防治措施。
【墙体裂缝问题与防治】推荐阅读:
墙体裂缝防治09-30
粉煤灰砖墙体裂缝防治06-18
浅析采用新型砌块墙体裂缝的防治论文11-26
墙体裂缝08-29
地(墙体)裂缝07-21
墙体裂缝论文11-05
新型墙体材料裂缝控制08-21
小型砌块墙体裂缝分析09-28
墙体裂缝的质量控制12-02
建筑物墙体的裂缝控制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