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剂增强法

2024-07-31

对比剂增强法(共7篇)

对比剂增强法 篇1

近年来CT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已经由离子型造影剂向非离子型造影剂转变, 虽然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离子型造影剂, 但是由于CT增强扫描检查时造影剂的用量大, 用药速度快, 不良反应仍有发生[1]。为了研究非离子型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以及护理干预措施, 本文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37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3740例患者。其中男性1942例, 占51.93%, 女性1798例, 占48.07%。患者年龄3个月~85岁, 平均年龄52岁, 其中用碘海醇造影的患者1217例, 用碘佛醇造影的患者1243例, 用碘普罗胺造影的患者128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肘静脉远距离控制自动压力注射器进行注射, A组使用碘海醇注射液规格:50m L∶17.5g (I) , B组使用碘佛醇注射液规格:50m L∶320mg I/m L, C组使用碘普罗胺注射液 (优维显370) 规格:100m L∶76.89g。检查完成之后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评价标准

不良反应参照说明书药物反应程度标准进行判断, 轻度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咳嗽、结膜充血等;中度反应:皮疹、水肿、轻度支气管痉挛、血压下降和腹痛等;重度反应:重度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惊厥、室扑室颤以及休克等[2]。

2 结果

A组发生不良反应患者26例, B组23例, C组21例, 共计70例, 三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其中发热25例, 占35.7%, 恶心11例, 占15.7%, 呕吐10例, 占14.3%, 咳嗽8例, 占11.4%, 结膜充血5例, 占7.1%, 头晕5例, 占7.1%, 荨麻疹4例, 占5.7%, 腹痛2例, 占2.9%。轻度不良反应64例, 占91.4%, 重度不良反应6例, 占8.6%。

3 讨论

CT增强扫描是为了对疾病作出更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诊断技术, 对比剂的应用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 对病变的定位、性质和程度的鉴别方面有重要作用, 而对比剂不良反应是影响CT增强扫描检查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比剂可分为离子型对比剂和非离子型对比剂两种, 非离子对比剂由于有低化学毒性、低神经毒性、全身耐受好等优点, 已经成为各种影像学检查包括CT增强扫描的常用对比剂,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37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用碘海醇、碘佛醇、碘普罗胺进行造影, 均为非离子型造影剂, 结果发现仍有70例 (1.87%) 的不良反应发生, 这可能与非离子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碘自身引起的特异反应所致。

为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应包括, (1) 检查前护理:检查前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以热情的工作态度对待患者, 介绍检查的注意事项及检查的意义, 使患者对CT增强扫描检查有良好的认识, 防止患者出现紧张和焦虑情绪。目前, CT增强扫描仍为碘制剂静脉推注, 碘制剂用药前均须做碘过敏试验。我们在做碘过敏试验前, 都需要患者在协议书上签字。签字前护理人员要轻松、自然地和患者交流, 仔细询问患者既往史, 是不是高敏体质, 是不是有碘过敏史, 甲状腺功能, 肝、肾功能情况, 要严格掌握使用碘造影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避免高危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有的患者得知检查尚须签字时, 首先想到的是有一定的危险性, 或自身可能会有严重的疾病, 顾虑较多。作为护理人员就有必要为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告知所用的造影剂显影效果好, 付作用低, 安全可靠, 调整好心态就会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为其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械, 做到有备无患。 (2) 检查中护理:推注药物前, 再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并强调检查中推入药物时可能出现的机体不适应感觉, 如果身体有一种发热感属于正常反应, 嘱患者不要紧张, 属于一过性的, 大约几分钟就会症状消失, 在没有明显不适的情况下不要随便示意停机, 以免延误最佳扫描时机。如感觉有皮肤瘙痒或感觉呼吸困难等不适要及时停止检查, 对症治疗, 防止病变加重。一旦出现休克、肺水肿等严重不良反应时要立刻停止静注造影剂, 保留静脉通道进行抢救。 (3) 检查后护理:检查完毕, 留针15~20min, 患者无不适反应再拔针, 嘱患者多喝水, 可以使造影剂尽快从体内排出,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3,4]。经调查, 大多数患者表示通过护理人员的耐心解释, 懂得了一些关于增强的知识, 思想上轻松了很多, 没有想象的可怕, 精神状态恢复良好。

4 小结

在CT增强扫描中, 对比剂的应用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 对提高诊断准确度有着很大作用, 但是对比剂因为含碘自身引起的特异性反应又是在所难免, CT室护理人员采取谨慎有序的护理干预,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减少或减轻了患者的不良反应, 保障了CT增强扫描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图像的质量, 让患者满意度明显增高, 在放射科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不良反应对比及其护理。方法 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37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用碘海醇、碘佛醇、碘普罗胺进行造影, 按造影剂不同分别分为A、B、C三组。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且针对不良反应进行护理改进。结果 所有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70例, 轻度不良反应64例, 占91.4%, 重度不良反应6例, 占8.6%。结论 CT增强扫描时非离子型对比剂引起多为轻度不良反应, 需要加强护理措施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对比剂,CT增强,不良反应,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凌蓉.CT增强扫描对比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要点[J].医学信息, 2011, 24 (5) :2667.

[2]黄小玲, 盘顺平, 王春菊, 等.两类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中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9) :35-36.

[3]江水.碘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中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24) :57.

[4]沈虹, 刘德素, 梁秀梅.非离子型对比剂CT增强扫描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5) :774-775.

对比剂增强法 篇2

1 过敏反应的预防

1.1 扫描前的心理护理

检查前向患者详细说明检查的目的及操作过程以及用药后可能引起的不适, 使患者对检查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有所了解。通过护理手段了解病人忧虑担心的问题, 及时实施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

1.2 详细询问病史

对于高危人群、体质虚弱者、过敏体质者、肝肾功能损害、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高血压、甲亢、严重糖尿病等, 应慎用或禁用。

1.3 建立CT室抢救措施

医护人员应具备心肺复苏及应急能力, 掌握常用急救药物的剂量及用法, 一旦出现副反应, 立即停止注射、保留血管内的针头, 以便及时推注抢救药物。

1.4

选择非离子型对比剂较为安全, 对比剂的温度要适宜, 必要时将对比剂的温度加热到37℃左右以降低对比剂的粘度, 减少微循环障碍, 增强患者对对比剂的耐受性。一般选择较大的血管, 防止药液外漏引起疼痛及局部组织坏死。造影前静脉常规注射地塞米松10mg, 以预防过敏反应发生[1]。严格掌握注射速度及造影剂总量, 控制在2.5-3.5ml/kg以内, CT扫描完成后, 要留观患者15min, 防止发生延迟副反应, 增强前后进行水化治疗, 以利于药物的排泄。

2 对比剂过敏反应的处理

2.1 轻度反应

较为常见的是恶心、呕吐, 全身有发热感, 可不做特殊处理, 患者会自行缓解。

2.2 中度反应

胸闷、气紧、全身荨麻疹、喉头痉挛等应立即停药, 静脉推注10-20 mg地塞米松, 密切观察病情。

2.3 重度反应

全身严重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以至休克。立即停药, 进行抢救: (1) 开放静脉通道, 气管插管, 心脏按压; (2) 对症处理, 抗组织胺药物治疗, 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升压药及呼吸兴奋剂; (3) 立即通知急诊科及有关科室进行进一步的急救处理。待病情稳定后, 送往监护室继续治疗。

参考文献

对比剂增强法 篇3

关键词: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护理

CT增强扫描是通过碘造影显影技术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予以区分, 自美国1924年以碘化钠溶液为对比剂行股动脉造影至今, CT增强扫描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 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临床上常采用碘海醇作为增强对比剂, 注射时需采用高压注射器快速地经浅表静脉团注, 故易发生对比剂外渗, 给患者带来伤害。本文对我院50例对比剂渗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造成渗漏的高危因素, 旨在降低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3 985例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实施常规护理操的1 877例患者为对照组, 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在常规护理操作基础上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的2108例患者为观察组。参与对象男2 010例, 女1 975例, 平均年龄 (61.3±7.1) 岁;其中一般状态可、神志清楚、皮肤无特殊异常者3 674例, 神志不清、配合不好107例, 各种疾病患者中肿瘤患者763例, 糖尿病642例, 动脉硬化423例, 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389例, 高血压8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造影方法

采用美国GE optima660 CT机, 双筒高压注射器及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对比剂为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 均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内造影增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扫描目的设置注射参数, 按1.2~1.5 m L/kg体重及检查部位确定注射用量, 速率为2.7~5.5 m L/s。

1.3 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操作, 观察组在常规操作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操作前判断患者自身血管条件, 合理选择注射部位, 设置符合患者身体状况的团注速度;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水平, 及时有效地处理对比剂外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共发生对比剂渗漏37例 (1.97%) , 观察组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后发生渗漏13例 (0.62%) , 对比剂渗漏发生率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50例对比剂渗漏患者中, 年龄65周岁以上者31例, 肿瘤化疗患者27例, 冠心病患者19例, 因护理人员操作失误发生渗漏者11例。

3 讨论

对比剂渗漏的常见原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和工作人员的操作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老年人、长期输液者、使用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及冠心病患者等慢性疾病患者因血管壁弹性差, 血管对对比剂高速冲击耐受力较差, 容易受到穿刺损伤, CT增强扫描后外渗发生率较高[2]。 (2) 高团注速度。CT增强检查时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 注射压力大, 速度快, 渗透压比较高, 因而很容易导致对比剂外渗。 (3) 工作人员操作因素。如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前未对血管进行正确的评估;穿刺固定不良;注射时观察不到位等。

为防止对比剂渗漏, 护理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 造影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检查前对年长、长期化疗等对比剂渗漏的高危人群进行筛选, 针对高危人群适当降低流速并注意观察。 (2)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操作人员在穿刺前需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血管, 还需考虑穿刺针固定及病人体位等因素。 (3) 提高穿刺技术。操作人员需进行无菌操作, 做到一针穿刺成功, 并有效固定穿刺针。在对比剂注射前需用10 m L生理盐水+地塞米松5~10 mg进行快速试推, 确保无渗漏后连接高压注射器[3]。 (4) 加强观察。操作人员需密切观察注射部位, 及时回抽确定针头是否位于血管内, 防止对比剂外渗而影响周围组织。 (5) 及时处理对比剂外渗。及时回抽外渗液体, 同时采用硫酸镁和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外敷, 封闭局部血管, 疼痛严重者增加2%利多卡因外敷, 外渗量大者则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对比剂外渗的风险因素建立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办法对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梅英, 张伟勤, 张斌.CT增强检查造影剂外渗的护理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0) :185-186.

[2]罗小东.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 2013, 11 (3C) :844-845.

对比剂增强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0例, 其中男39例, 女11例;年龄25~85岁, 中位年龄60.02岁。

1.2 方法

我院使用的是荷兰Philips 16排螺旋CT机, 美国Medrad悬吊式双筒高压注射器, 非离子碘对比剂选用的是扬子江药业的碘海醇。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扫描部位, 选定剂量为75~100ml, 编好程序, 在规定时间按指令开始注药, 直至扫描完成。

1.3 不良反应分级

采用较为通用的Shehadi分级法分为: (1) 轻度反应:主要表现为颜面潮红、恶心、呕吐、头痛、打喷嚏、轻度心悸、皮肤发痒等; (2) 中度反应:表现为严重恶心、呕吐、结膜充血或水肿、荨麻疹、全身风疹块、胸闷、胸痛、心悸、声嘶、唇舌及头皮发麻等; (3) 重度反应:表现为休克、惊厥、昏迷、心律不齐、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

2 结 果

本组50例住院患者行CT增强扫描, 出现恶心2例, 出现肛门一过性发热及便意感1例, 出现全身一过性发热6例, 给予解释、安慰后, 症状缓解, 其余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所有患者CT增强扫描顺利完成, 获得满意图像, 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 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

(1) 做好心理护理, 与患者沟通, 使其了解整个CT检查程序, 包括注射对比剂增强的目的, 增强扫描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安慰, 以消除其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 争取患者配合, 使其保持在平静的状态下进行增强扫描[1]。 (2) 检查前护理人员应明确扫描部位, 仔细询问有无致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 如过敏史、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的心肝肺部疾病等, 掌握禁忌证和适应证。 (3) 用药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 获得同意, 并在同意书上签字后, 方可进行增强扫描, 以取得配合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4) 预防不良反应药物的应用, 对过敏体质者在注射碘对比剂前预防性应用抗组胺药物及皮质激素, 如口服氯苯吡胺 (扑尔敏) 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 (5) 患者检查当日需空腹, 但应给予充足水分, 有水电解质紊乱者, 必须先予以纠正。 (6) 高压注射时应使用加热泵使对比剂加热至体温, 以增强其耐受性。 (7) CT室应备齐急救药物和器械, 做好急救准备工作。 (8) 严格控制对比剂用量, 按每千克体质量给药1~2ml计算, 掌握合适的注射速度, 以达到强化水平。 (9) 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及主诉, 发现异常, 立即停止注射并给予对症处理。 (10) 保持静脉通路, 注射完毕后, 应将静脉针保留15~30min, 待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拔出。 (11) 扫描结束后, 嘱患者在候诊室观察30min后方可离开, 并交代患者多饮水, 以利于药物经肾脏排泄, 如有不适, 应随时向病房医师汇报, 以防迟发性过敏反应发生[2]。

关键词:碘对比剂,CT增强扫描,不良反应,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张云霞, 隋林.CT增强扫描患者副反应的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8) :1708-1709.

对比剂增强法 篇5

关键词:CT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部位,利用效果,影响

随着多层螺旋CT (MSCT) 的广泛应用, 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用于肿瘤的诊断, 特别是胸部病变的患者更是离不开CT检查, 其扫描速度快, 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肺部CT平扫对于病变的定位可以达到诊断要求, 然而定性就需要采用增强扫描[1], 因为增强扫描可以提供病灶的血供、病灶与邻近血管及心脏的关系及纵隔肿大淋巴结情况等信息。CT增强图像质量主要取决于对比剂的利用效果, 而影响对比剂的诸多因素中, 上肢注射部位是相对容易进行控制的因素。本文通过比较76例上肢不同注射部位对胸部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利用效果的影响, 以期为胸部CT增强扫描选择合适注射部位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科2013年行胸部增强扫描患者中随机抽取76例, 男51例, 女25例, 年龄35岁~75岁, 平均年龄约53岁, 体重52~56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行两种上肢注射部位的随机化分组:右侧屈肘组 (仰卧位, 双上臂上举, 双前臂交叉置于额头上, 留置静脉通道的右手臂在上) 和左侧屈肘组 (仰卧位, 双上臂上举, 双前臂交叉置于额头上, 留置静脉通道的左手臂在上) 。

1.2 仪器与方法

扫描前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紧张情绪, 告知患者及家属扫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衣服准备, 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质, 更换病号服。选择粗、短、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推入生理盐水冲管, 评估有无回血, 保证针头在血管内, 选择18G静脉留置针 (BD公司出产) 做好胶贴固定, 防止针头脱落。根据患者上肢注射部位, 为其摆好适当体位, 指导患者呼吸训练, 配合扫描。留置针和高压注射器连接牢固, 再次进行预注射少量生理盐水, 再次确认针头是否在血管内, 扫描中患者制动。采用飞利浦256层极速螺旋CT (Brilliance i CT) , 注射对比剂后60 s患者深吸气末进行增强扫描, 1次屏气完成胸廓入口至肺底的扫描范围。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150 m As, 0.75 s/圈, 重建层厚5 mm、层间距5 mm。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 对比剂为欧苏 (300 mgl/m L) , 注射速率3 m L/s, 用量为1.5~2 m L/kg。常规生理盐水冲管30 m L, 速度3.0 m L/s。

1.3 数据测量和图像分析

由2位高年资医生采用盲法进行综合分析, 评价标准:在轴位测量右锁骨下静脉胸廓入口处内外各2 cm~3 cm的平均CT值。在血管腔中间位置取ROI, 连续测量3次, 取平均值, 以胸廓入口处内外平均CT值的差值作为评价标准[2], 将对比剂利用效果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CT值差值<50 Hu为优, 50~100 Hu为良, >100 Hu为差。

2 结果

在76例胸部增强扫描图像中, 右侧屈肘注射39例、左侧屈肘注射37例。右侧屈肘注射7例出现明显伪影, 伪影率17.9% (7/39) (见图1) ;左侧屈肘注射13例出现明显伪影, 伪影率35.1% (13/37) (见图2) 。不同上肢注射部位的对比剂利用效果比较见表1。右侧屈肘、左侧屈肘注射部位对比剂利用效果的优良率分别为61.5% (24/39) 和40.5% (15/37) 。

3 讨论

CT图像伪影[3,4]是指在CT成像过程中, 所有不同类型的非随机性干扰在图像上的表现, 即受检者体中根本不存在的组织或病灶的影像。图像伪影会影响病灶的观察或出现假病灶, 因而严重影响医生的诊断。在胸部CT增强扫描时, 采用高压注射器控制流速同时同步扫描易导致大量造影剂同时积聚于某个部位, 而产生较高密度的异常强化伪影。其中最常见的对比剂潴留部位分别为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上腔静脉, 可产生大量伪影, 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本组76例中20例患者的增强扫描图像出现了注射一侧肢体的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异常强化伪影。其中右侧屈肘注射7例出现明显伪影, 伪影率17.9% (7/39) ;左侧屈肘注射13例出现明显伪影, 伪影率35.1% (13/37) 。右侧屈肘7例伪影患者中, 1例为右肺上叶肿块, 5例为胸部病变术后, 1例为其他部位病变行胸部检查;左侧屈肘13例伪影患者中, 6例为其他部位病变行胸部检查, 3例为胸部病变术后, 1例上腔静脉有瘤栓, 1例左锁骨区淋巴淋巴结肿大, 2例为右肺上叶肿块。本组20例伪影患者中, 有40.0% (8/20) 为胸部病变术后, 推测原因可能是胸部手术过程中部分动静脉受到破坏, 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重建, 从而影响到静脉回流速度, 因而造影剂在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潴留。另有15.0% (3/20) 为右肺上叶肿块, 推测原因可能是右肺上叶肿块不同程度对上腔静脉挤压进而影响静脉回流速度而产生伪影。1例上腔静脉有瘤栓, 1例左锁骨区淋巴淋巴结肿大均可影响静脉回流速度导致伪影产生。此外, 有35.0% (7/20) 其他部位病变行胸部检查出现伪影, 左侧屈肘 (6例) 远远超过右侧屈肘 (1例) 。同时本组右侧屈肘注射组对比剂利用效果的优良率 (61.5%) 高于左侧屈肘注射组 (40.5%) , 推测原因可能与左头臂静脉横跨主动脉弓 (或头臂动脉) 前方与胸骨柄后缘之间的前后径线变窄有关, 可能因为左头臂静脉明显受压, 导致对比剂潴留于左锁骨下静脉及左头臂静脉远端, 甚至反流, 进而产生伪影。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 左头臂静脉横跨主动脉弓 (或头臂动脉) 前方与胸骨柄后缘之间的前后径线会进一步变窄, 左锁骨下静脉及头臂静脉压力上升, 回流速度下降, 进而导致造影剂局部潴留产生伪影。陈辉等[5]研究结果显示, 此前后径线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 与青年组 (<40岁) 比较, 老年组 (>60岁) 明显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 采用右侧屈肘位注射有助于降低腋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内对比剂在胸廓外的滞留, 有助于提高对比剂的利用率, 降低对比剂局部滞留引起的伪影。因此, 当护士接到患者的检查申请单时, 须仔细阅读, 了解病史和临床要求, 根据患者病情、病变的位置和患者的血管条件合理选择注射部位[6]。对于胸部术后、右肺上叶占位、年老的患者应提醒技术员扫描时间适当推后;而对于胸部相对正常的患者应尽可能选择右侧屈肘注射, 这样可以尽量减少伪影, 有助于提高CT扫描的图像质量。注射前, 护士必须向患者耐心解释注射部位与检查结果的关系, 以获得配合, 同时护士应尽可能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王鸣鹏.CT检查技术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144.

[2]Jeltsch M, Klein S, Juchems MS, et al.Objective evaluation of vessel attenuation in 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 using high-density contrast material for the detec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J].J Comput Assist Tomogr, 2008, 32 (6) :893-898.

[3]李新华.医用CT的质量控制与保证[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25 (7) :39-40.

[4]徐子森, 石新艳, 王敏, 等.GE CT750HD宝石CT质量保证[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12) :34-37、113.

[5]陈辉, 张欣, 张新力, 等.左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对CT增强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 34 (18) :24-26.

对比剂增强法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盆腔放疗CT定位患者14例, 男9例, 女5例, 年龄58~76岁, 平均 (62.5±1.5) 岁, 均无肠梗阻症状, 碘过敏试验均为阴性。

1.2 设备与材料:

SOMATOM Sensation 16西门子16排螺旋CT扫描系统, 双筒高压注射器, 300 mg非离子型对比剂和生理盐水。

1.3 检查方法:

由医生告知患者使用碘对比剂相关事项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由护师扎上留置针并进行碘过敏试验, 取非离子型碘对比剂20 m L, 以温开水冲至1 000 m L稀释液, 也可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 m L, 告知患者口感较苦, 连续口服以病人有饱胀感为主, 让肠段有连贯的对比剂进入, 半个小时服完, 约45~60 min对比剂前端到达回盲部, 肠道准备工作完成。接着由放疗技师将定位板放在CT扫描床上, 将制作好的盆部网模放置在患者下腹部, 准确定位并固定, 护师连接好高压注射器并试注。由CT技师进行定位扫描, 扫描参数为:准直16 mm×1.5 mm, 螺距1.0, 120 k V, 80m A, 设置自动毫安调节;注射参数为:对比剂用量80~100m L, 生理盐水30 m L, 注射速度2.8~3.0 m L/s, 延时60~65 s后采集;扫描范围从骨盆上缘到耻骨联合以下, 扫描时病人保持体位不动和自由呼吸。

1.4 图像处理:

将采集的增强数据进行横断面重建, 图像层厚5 mm, 观察窗窗宽250~350 Hu, 窗位+35~+50 Hu, 将所得横断面扫描多平面重组 (MPR) 图像传至放射治疗计划工作站。

2 结果

在口服阳性对比剂14例中, CT小肠造影结果:所有病例因小肠吸收水分致肠道里的对比剂CT值改变, 对比剂浓度略有升高, 造影剂到达的肠管与周围组织对比清晰, 小肠充盈欠佳。

口服阳性对比剂进行肠道准备后, 增强扫描结果:盆腔扫描采集时机为动静脉同时显影的时段内, 血管里的对比剂显示良好, 与肠道里的对比剂相比, 浓度相差不大, 可用相同的观察窗显示。

14例对比剂同时显影, 清晰识别小肠、血管与周围组织。3讨论

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涌现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和调强放射治疗等新技术[1], 将射线精确聚焦于病灶区, 周围正常组织仅受到可以耐受的剂量照射, 而病灶区可得到根治剂量的照射。CT定位扫描图像是肿瘤放疗定位的主要方法, 实施放射诊疗技术强调对肿瘤的定位精度, 提出更高要求。由于盆腔的结构较为复杂, 包括子宫、附件、膀胱和肠道等组织, CT平扫各组织的CT值差异不大, 在盆腔区域平扫CT图像在靶区的确定上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增强CT图像可分辨动静脉血管及淋巴结, 但大小肠道依然不易区分。为了明确分清小肠影像, 扫描前给予肠道对比剂可以达成效果, 有文献[2, 3]报道盆腔CT扫描多采用口服1%泛影葡胺, 发现肠道里对比剂的浓度过高, 其CT值远高于当增强时血管里对比剂的浓度, 不利于用常规腹部观察窗显示图像。

本组患者的肠道准备, 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稀释为低浓度的阳性对比剂[4], 以达到小肠与周围组织很好的对比效果, 口服后对比剂前端到达时间约为:空肠5~20 min, 回肠20~40 min, 小肠充盈时间一般45 min左右。非离子型对比剂稀释液口感较苦, 调配时可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 m L以改善口感, 患者口服后排尿较多, 连续服用主要让小肠有连贯的对比剂进入。本组病例的方法不使用肠道低张药物, 小肠部分吸收水分致对比剂浓度有些改变, 因口服的量不多, 含有对比剂的肠管显示清晰但不易充盈, 到达回盲部的时间约为45~60 min, 这时对比剂进入结肠的量多, 而显示小肠的准备工作完成, 在这段时间内进行盆腔的增强并重建轴位图像。

螺旋CT增强扫描轴位图像传送到计划工作站, 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精确地勾画各器官和治疗靶区的轮廓, 设计各种照射野, 进行放射剂量修正和计算, 提高照射野和防护的精确性。患者体位放置与治疗相同, 掌握CT扫描参数, 精确采集数据, 以标准模式重建图像, 就能满足放疗的需要, 盆腔CT模拟定位扫描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增强前先平扫, 观察盆腔内小肠对比剂分布, 以确定增强扫描的时机; (2) 患者在平静呼吸下扫描, 以配合治疗时的呼吸; (3) 扫描范围更宽, 以确定计划靶区和显示邻近组织的结构, 确保制定治疗计划中资料的完整; (4) 为避免增强后血管里对比剂浓度过低, 使用高压注射器保证较快的推注流率, 用药量需能维持稍长的注射时间, 采集时机为动静脉均显影为好。CT增强扫描放疗定位图像要求肠道准备的对比剂浓度合适, 其CT值接近血管里对比剂的浓度, 以利于同样的观察窗显示图像。通过口服阳性对比剂肠道造影和螺旋CT增强扫描, 在盆腔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 使得勾画差异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提高了肿瘤放射治疗效果, 减少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徐刚, 吴福勇, 陈庆, 等.三维适形放疗直肠癌42例疗效分析.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3, 12 (4) :170-171.

[2]景子霞, 于秋辉, 刘爱莲, 等.两种肠道准备方法在盆腔CT检查中的应用及效果比较.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 :54-65.

[3]刘英.硫酸镁用于盆腔CT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护理及效果观察.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12) :3391-3392.

对比剂增强法 篇7

目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基本都停留在定性评价的层次上,很少对其进行定量的评价,因此,当前我国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质量控制,还仅仅是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与所选实验样本特异度的相关性较大的一种比较笼统、模糊的管理工作。针对一种影像检查技术,如何应用工程技术手段,实现相对量化的、具有准确性和一致性的质量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寻找更加明确的临床技术应用条件,以获得该技术应用的更优的性价比,从而实现更明确有效的质量控制,这是当前医学影像技术质量控制方面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心脏冠状动脉多排(层)螺旋CT (multi-detector spiral CT,MD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是CT临床应用领域的巨大突破。考虑到冠状动脉CTA成像技术的应用普遍性和临床诊断的重要性,我们决定以此技术为质量控制的研究对象,尝试对冠状动脉CTA技术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基于降低患者风险的原则对成像条件进行优化,以完善64排(层)MDCT心脏成像技术的质量控制。

当前,对比剂增强下的冠状动脉CTA成像,已经越来越成为心脏疾病诊断的强有力的无创检查手段,与此同时,碘对比剂作为冠状动脉CTA成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正确的应用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国际上已经针对含碘对比剂参数优化(例如:含碘对比剂总剂量、碘浓度、注射速率及持续时间等)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由于对比剂在冠状动脉中的稀释程度直接影响冠状动脉管腔的CT值,因此也有关于对比剂稀释程度对冠状动脉成像影响的研究报道,但是结论并不一致,而且使用的都是低于64排(层)的MDCT设备。因此,对64排(层)MDCT中的CTA技术进行造影剂浓度方面的质量评价并寻找规律指导临床造影剂应用,是当前质量控制工作的一项空白。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选择造影剂的稀释程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动态心脏体模,评估64排(层)螺旋CT使用相同浓度对比剂在不同稀释度下,对比剂增强的效果,进而明确对CTA冠状动脉狭窄准确度评价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态心脏体模

本研究采用美国GE公司提供的动态心脏体模作为实验对象。该体模能够在扫描过程中模拟心脏的节律性运动,同时可附加不同具有标准内径尺寸的直管来模拟冠状动脉的不同程度狭窄状态。

本研究根据动态体模的上述特点,结合临床对心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质量要求,选择冠状动脉的狭窄率作为反映心脏CTA实际成像质量的特征参数,开发了受观察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小、模拟人眼视觉行为的客观评价方法。根据临床对心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质量控制需求,进行一系列实验,应用自行开发的客观评价方法对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根据结果评价不同技术条件对心脏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在质量达到临床可接受范围内的前提下,优化扫描方法。

1.2 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自动测算

评估二维冠状动脉狭窄率的方法有主观和客观评估两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主观评估。这种方法非常直观,但是对观察者的读片能力、读片环境和时间等因素都有一定要求。为了获得图像评价的稳定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我们设计了一种对体模狭窄基于面积进行客观评估的方法,并开发出工具软件,实现自动化处理。

该方法的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按照以下流程使用Matlab编程实现冠状动脉狭窄率的客观评估。通过运行该程序,可以对大量体模实验的横断位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目标血管的狭窄率结果。该程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观察者的人工干预,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该算法对体模冠状动脉狭窄的分割效果见图3

1.3 实验条件

本研究使用GE公司的LS VCT进行扫描,具体扫描参数为探测器宽度64×0.625mm,旋转速度350ms,螺距0.2。球管电压固定在120kV,电流550mAs。数据采用单扇区方法进行采集。图像采用标准重建函数核进行重建,扫描FOV为130mm×130mm,图像矩阵为512×512,层厚0.625mm。

体模波动速率为55 bpm、模拟冠状动脉内径选用直径3mm和5mm两种,每种模拟冠状动脉内都包含导致25%,50%和75%三个不同程度狭窄的模拟斑块。含碘对比剂选用优维显370mg I/ml (Ultravist 370 mg I/ml,拜耳先灵,德国),分别被稀释为2种浓度对应2组CT值:第1组(中密度组),CT值350Hu;第2组(高密度组),CT值500Hu。

2 结果

在较细的血管中,高度组的模拟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降低,即使斑块可以被该算法检出,由于高造影剂的强烈的部分容积效应,斑块面积都显著缩小,因此所造成的狭窄程度被显著低估,特别是低度狭窄中,所有模拟斑块都不能被检出。中度组的测量所得狭窄程度普遍与体模真实的狭窄程度相近。

在较粗血管的中、高度狭窄条件下,两组对比剂增强效果下,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率均比较准确,与真实狭窄情况相比,测量误差在5%之内,两组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在较粗血管的低度狭窄条件下,高度组的测量狭窄率明显低于中度组下的数据,与真实狭窄情况也有明显差距,但低估程度远远低于细血管中的情况。

表1总结两种增强效果下、不同管径、不同狭窄程度下测得到冠状动脉狭窄字率数值。图4和5分别显示三种狭窄程度下对应的二组对比剂增强效果下的冠状动脉狭窄率测值的准确度。

注:*表示该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A:由于该组斑块全部没有被检出,因此没有狭窄率

3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应用64排(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最优化增强效果为冠状动脉CT值测量在350Hu左右。对比增强程度过高导致较细小血管的狭窄被严重低估。

上一篇:报道问题下一篇:社会责任下的企业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