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剂研究

2024-12-19

对比剂研究(共10篇)

对比剂研究 篇1

随着X光影像检查和心血管等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由含碘对比剂引发的急性肾损伤即对比剂肾病(CIN)已成为最常见的医源性肾损伤原因之一。但迄今为止,尚无肯定有效防治CIN的药物出现[1]。既往研究发现,CIN肾组织标本中有大量HO-1的适应性表达,而此前在肾保护领域的多个研究显示,预诱导HO-1表达可有效减轻肾缺血/再灌注及汞、顺铂等毒物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反之,抑制HO-1则可显著加重肾损伤[2,2,3,3]。因而推测,人为上调肾内HO-1表达也可以有效防止CIN,但国内尚未见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姜黄素是HO-1的天然诱导剂,已被证明能在基因转录水平诱导多种组织细胞高效表达HO-1[4]。为此,本研究复制大鼠CIN模型,深入研究姜黄素预诱导HO-1表达防止CIN的效果及可能的肾保护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复制

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泸州医学院医学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50±10)g,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单纯泛影葡胺组(B组)、泛影葡胺+CMN组(C组)、泛影葡胺+CMN+锌原卟Ⅸ(ZnPPⅨ)组(D组),每组6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在全身麻醉下切除各组大鼠的右肾,继续普通饲料喂养4周。随后,除A组仍给普通饲料外,其余3组给予去盐饮食,且各组大鼠均每天1次肌内注射速尿2 mg/kg,连续7 d,在第7天初C组予CMN 20 mg/kg肌内注射1次,D组予CMN 20 mg/kg+ZnPPⅨ7.5 mg/kg肌内注射1次,AB两组肌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1次,并在第7天末经尾静脉注入消炎痛10 mg/kg。1h后,分离一侧颈总动脉插管,B、C、D 3组按8m L/kg注入60%泛影葡胺,A组则注入等量生理盐水。48 h后处死动物,取血及肾组织备检。

1.2 实验指标的检测

1.2.1 血清Cr的检测

由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采用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2.2肾组织HO-1表达量的Western-blotting分析

冰上称取肾组织100 mg,加蛋白裂解液(150mmol/L Na Cl,1.0%NP-40,0.5%DOC,0.1%SDS,50mmol/L Tris-HC1)0.4 m L进行蛋白抽提,应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取50μg抽提的蛋白裂解物加样于1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中80 V电泳2.5 h(PowerPac,Basic TM,美国Bio-Rad公司),再将凝胶中的蛋白在转膜液中经电转移(100 V,4℃,60min)于硝酸纤维素膜,然后浸人含5%脱脂牛奶的TBS平衡液中,室温下预杂交60 mim。TBS平衡液洗膜3次后,于4℃用一抗(抗HO-1抗体)摇床孵育16 h。洗涤3次后,室温下用含辣根过氧化物标记的二抗(1︰2 000稀释)孵育1 h。充分洗涤后,用增强的化学发光系统(ECL)检测标本膜上的信号,曝光于Kodak胶片记录实验结果。用图像扫描仪分析杂交的信号强度(美国UVP公司)。HO-1表达量用HO-1与内参β-actin的光密度比值(HO-1/β-actin)来表示。

1.2.3 HO-1活力的测定

参考姚海木[5,5]的方法进行。根据HO-1降解血红素生成胆红素的原理,以单位时间内每毫克蛋白催化反应体系中胆红素的生成量代表HO-1活力,单位为nmol/(mg·h)。

1.2.4 肾脏组织中IL-6、MCP-1、MDA的测定

采用ELISA法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定。

1.2.5 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肾组织经中性甲醛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Cr检测结果

与A组比较,B、C、D组大鼠血清Cr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当与B组血清Cr比较,C组明显降低而D组却明显升高(均P<0.05);D组血清Cr值更是显著高于C组(见表1)。

注:1)与A组比较,P<0.05;2)与B组比较,P<0.05;3)与C组比较,P<0.05

2.2 HO-1表达量及HO-1活力测定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HO-1表达量及HO-1活力均明显升高(均P<0.05),D组HO-1表达量也明显升高(P<0.05),但HO-1活力却显著下降(P<0.05)。与B组比较,C组HO-1表达量及HO-1活力明显升高(均P<0.05),而D组HO-1表达量虽与B组相当,但HO-1活力却显著降低(P<0.05)。D组HO-1表达量及HO-1活力更是显著低于C组(P<0.05)。见表1、图1和图2。

注:1)与A组比较,P<0.05;2)与B组比较,P<0.05;3)与C组比较,P<0.05

2.3 各组肾组织中IL-6、MCP-1、MDA的检测结果

B、C、D 3组IL-6、MCP-1、MDA均较A组明显升高(均P<0.05)。B组以上指标较C组明显升高而较D组则明显降低(均P<0.05)。见表2。

注:1)与A组比较,P<0.05;2)与B组比较,P<0.05;3)与C组比较,P<0.05

2.4 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

光镜下观察,A组肾脏组织的结构未见异常;B组可见肾小管细胞肿胀,细胞间界限不清,坏死明显,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管管腔有出血,伴炎症细胞浸润;C组也可见上述改变,但是病变程度均较B组轻微;D组上述病变程度则明显较B组严重,且伴肾小管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少量脱落,肾小管管腔部分阻塞。见图3。

3 讨论

本研究以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在去单肾、限盐、加用利尿剂并用消炎痛阻断前列腺素合成的基础上,成功应用泛影葡胺复制出CIN模型,表现在B、C、D组血清Cr水平均较A组升高50%以上并伴有明显的肾组织形态改变。实验中加用CMN进行干预,发现预先应用CMN的C组肾功能及肾组织形态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充分证明CMN具有抗CIN作用,同时检出C组肾内HO-1表达量及HO-1活力亦显著增加。D组也加用CMN进行干预,但因同时加用了ZnPPIX以特异性阻断HO-1蛋白表达与活性,结果C组中所显示的CMN抗CIN作用被消除,提示CMN抗CIN作用机制应主要是通过诱导HO-1蛋白表达介导的。

CIN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晰。已有研究揭示,对比剂可诱发肾内血管收缩并能黏滞阻塞肾小管,引起肾组织缺血、缺氧进而促发氧化应激与炎症[6]。本文结果显示,加用泛影葡胺的各组肾组织内MDA、IL-6、MCP-1等指标均显著升高,从而证明致氧化应激与炎症的确是泛影葡胺引起CIN的重要机制。

已知HO-1是存在于细胞微粒体中的一种可诱导的重要应激蛋白,它主要催化游离血红素分解生成胆红素、一氧化碳(CO)等[7]。研究业已表明,游离血红素本身可以促进细胞组成成份的氧化及诱导炎症反应的发生,参与了CIN的病理过程,诱导HO-1表达即能加速游离血红素分解,减轻急性肾损伤[8];胆红素则是最强的细胞内源性抗氧化剂之一,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比维生素C和维生素E更强,在拮抗氧化应激性细胞损伤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9];CO是细胞内极重要的气体信使分子,主要发挥扩血管、抑制炎症等作用[10]。可见,HO-1/胆红素/CO系统恰好针对了对比剂的肾损伤机制,能从多个方面拮抗CIN的发生。

总之,笔者的实验证明,CMN能显著诱导大鼠肾组织高表达HO-1并通过HO-1的抗氧化应激和抗炎症机制抑制泛影葡胺所致的CIN,保护肾脏功能。CMN能否成为临床防止CIN的有效药物尚需更深入的研究证明。

对比剂研究 篇2

【关键词】对比剂;注射流速;先天性心脏病;MSCT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39-02

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们带来了更多针对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法,射频消融术、心腔起搏术等电理疗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MSCT在心胸外科的广泛使用,使得外科医生术前能够更加清晰透彻的了解患儿心脏腔外血管畸形改变,这也是B超检查不能替代的,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鉴于患者体质各异,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对比剂注射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流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注射对比剂时使用的不同流速(ml/s)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1.0ml/s的甲组、1.5ml/s的乙组、2.0ml/s的丙组、2.5.ml/s的丁组四组。160例患儿有男性108例,女性52例,年龄为6月-8岁,平均年龄(38.7±6.7)岁。全部患者均行以心脏彩超及MSCT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四组患者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院扫描仪器为飞利浦64排CT机,以及飞利浦1.5T、GE3.0核磁共振机。首先口服10%的CCI3CH(OH)2溶液0.5ml/kg,接着在头皮、手背、足外周等部位的静脉进行穿刺留针操作。为患儿进行扫描,速度为0.3秒/360°。仪器阙值到达100Hu后延迟5秒从胸廓入口处直至肋膈角进行触发式扫描[1]。对比剂选用0.35g/ML的欧乃派克对比剂,将1.5-2ml/kg的对比剂按照不同流速分别注射给4组患者,并监测患者是否发生血管渗漏或对比剂外渗,一经发现立即停止操作。

1.3 观察指标

(1)关于图像质量的likert评分

安排专业医师对伪影程度的轻重、图像清晰度及对比度的满意程度进行评分,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别为5-1分。

(2)关于血管注射的安全性

记录患者注射对比剂后的血管峰值压力,以100Psi为标准线[2],低于该值的均为安全,高于该值的均为危险。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likert评分结果

医生对所得图像质量的满意度评分见表1,甲组与其他三组对比,评分结果有明显的差距,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乙组、丙组、丁组相互比较,评分结果相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

对比四组患者的血管渗漏、对比剂外渗情况,可以发现甲组无病例发生血管渗漏与对比剂外渗现象,乙组有2例血管渗漏但无对比剂外渗,丙组有10例血管渗漏、无对比剂外渗,丁组除了18例血管渗漏外,还有4例患者发生对比剂外渗现象。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为四组患者进行了likert评估,按照不同注射速率,四组得分为:甲组(2.39±0.58)分、乙组(3.09±0.68)分、丙组(3.59±0.75)分、丁组(3.49±0.81)分。可知,流速与图像清晰度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流速升高,图像清晰度会逐渐上升。0.3ml/s的注射速度造成注射时间过长,对比剂入心速度慢,进行MSCT扫描时右心房形成伪影,从而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3]。

观察血管渗漏结果,可知流速最慢的甲组无渗漏情况,而随着流速越加升高,其余三组的血管渗漏患者例数也越來越多,尤其是速率为2.5ml/s的丁组,不但有近半数的血管渗漏,还有4例患者对比剂出现外渗。这表明,流速越高,对患者血管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并参考许敬先生的相关研究结果,可以发现,1.5ml/s为最佳注射速率,适合大部分患者。对于特殊患者,可以在0.2范围内进行适当改变。

结语:

对比剂注射流速越高,MSCT图像就越清晰,但发生血管渗漏及对比剂外渗的可能也就越大,因此选择最佳流速时要参考患者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许敬,王芳,姚红莉等.对比剂不同注射流速对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MSCT图像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15):22-24.

[2]何虹,袁晓梅,林丽娟等.MSCT增强扫描不同注射速率和穿刺针对造影剂外渗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23):4-5.

对比剂研究 篇3

甲醛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 广泛应用于制造树脂、塑料、橡胶和油漆等。甲醛不仅刺激眼、鼻, 还有致敏作用和致突变作用, 引起肺功能和免疫功能异常, 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因此广大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甲醛捕获剂的研究工作, 氨基衍生物型甲醛捕获剂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 以尿素为例, 与甲醛反应的方程式如下[1]:

我国是个制革大国, 据报道, 每年所产生的皮革边角料就高达140多万吨[2], 而这些含80%胶原蛋白的皮革边角料如果被充分利用的话, 对于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将是一大贡献。利用它们生产的明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可利用肽键断裂剂将其水解为相对分子质量小得多的18种氨基酸。它易被人体所吸收, 因而在食品、医疗、化妆品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其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如将明胶水解为氨基酸, 可大大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3]。胶原与酸、碱和酶作用会发生水解, 逐步水解成朊、胨、多缩氨基酸和氨基酸, 产生大量的亲水基团和活性基团 (羧基, 氨基, 羟基等) , 从而开辟胶原蛋白应用的新领域。甲醛易于与含有胺基的物质反应, 如果超剂量使用某种胺类物质, 就会使游离甲醛浓度降至某一极限范围内。结合皮革工业的现状, 本研究提出以皮革下脚料为原料制备甲醛捕获剂的研究。本试验首先以生皮边角料制得的明胶为原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还可以减少甲醛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设备

明胶、骨胶 (工业品) , 山东淄博大桓宏荣明胶有限公司提供;氨基酸 (生化试剂) , 成都市联合化工试剂研究所;乙酰丙酮 (分析纯) , 西安化学试剂厂;冰醋酸 (分析纯) , 天津市化学试剂六厂;醋酸铵 (分析纯) , 天津市河东区红岩试剂厂;甲醛溶液 (分析纯) , 湖北大学化工厂;721型分光光度计, 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

1.2 甲醛含量测定

1.2.1 甲醛标准曲线的绘制

(1) 甲醛标准储备溶液的配制和标定[4,5]:

移取甲醛 (分析纯) 1 m L至1000 m L容量瓶中, 加水定容, 作为标准储备溶液, 此溶液冰箱中可保存3个月。储备液中所含甲醛的准确浓度用硫代硫酸钠法来标定。

甲醛标准使用溶液:取适量储备液, 加水稀释至5μg/m L的标准使用液, 现用现配。

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 (0.2%) :称取醋酸25g溶于水后, 加冰醋酸3 m L及乙酰丙酮0.2 m L, 再加水使成100 m L即得, 此溶液可稳定1个月。

(2) 甲醛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6]

准确吸取0.00, 0.20, 0.40, 0.60, 0.80, 1.00, 2.00 m L甲醛标准使用溶液分别置于10 m L具塞比色管中, 分别加水5.00, 4.80, 4.60, 4.40, 4.20, 4.00, 3.00 m L, 然后再加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5.00 m L, 摇匀, 置于100℃水浴中加热3 min, 冷却, 用10 mm比色皿, 以第一管为空白, 于414 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

根据测定的吸光度, 绘制吸光度—甲醛的质量曲线, 计算出标准曲线的斜率K。

1.2.2 明胶水解产物除醛量的测定:

样品制备:将明胶、骨胶和氨基酸配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 然后各取10 m L置于碘量瓶中, 分别加入50 m L甲醛标准使用液, 反应20 min后, 从中取1 m L样品于10m L的具塞比色皿中, 分别加入4 m L蒸馏水及5 m L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 振荡摇匀, 以1 m L蒸馏水代替样品做空白, 置于100℃水浴中加热显色3 min, 冷却, 用10 mm比色皿, 以第一管为空白, 于414 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 根据式1和式2计算吸收甲醛的量和甲醛去除率。

式中:X——样品吸收甲醛的量, μg;

m——由标准曲线上查得的甲醛质量浓度, μg/m L;

V——总体积, m L;

C——甲醛使用液的质量浓度, μg/m L。

式中:M——开始加入明胶水解产物中的甲醛的质量, μg;

D——吸光度;

K——标准曲线的斜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以甲醛的量为横坐标, 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从标准曲线图上可以看出, 甲醛的量和吸光度值的变化成正比。另外, 从实际测定结果和趋势图中也可以看到, 测定结果基本符合线性关系。

2.2 去除甲醛的对比结果

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从标准曲线图上对应查出甲醛的质量, 再根据1.3中的公式计算吸收甲醛的质量。其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明胶去除甲醛的效果最好甲醛去除率达到了50%;骨胶和氨基酸的去除效果较差, 甲醛去除率分别为25%和17%。由于骨胶的颜色较深, 而本实验采用的是乙酰丙酮显色法来测定甲醛含量, 可能导致骨胶的测定结果偏大, 甲醛含量较高, 从而使其甲醛去除率较低。同时也说明分子太小并不利于其与甲醛的反应, 这也为明胶和骨胶水解程度的控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3 吸收甲醛的速度

在明胶、骨胶和氨基酸溶液中加入甲醛后, 通过测定不同反应时间内剩余甲醛的量来表征其吸收速度。实验中分别选取5、10、20 min后来测定甲醛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到, 在前5 min甲醛含量减少的较明显, 5 min后趋于缓和;明胶吸收甲醛的速度最快;骨胶和氨基酸吸收甲醛效果较明胶慢, 但两者吸收甲醛的速度相差不多;随着时间的延长, 甲醛浓度基本趋于稳定。对氨基酸来说, 当反应时间达到10 min后, 甲醛含量又有所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对于小分子氨基化合物, 与甲醛的反应是可逆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又会释放出甲醛, 从而使得甲醛含量又呈现上升的趋势。该类甲醛捕获剂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室内空气中, 因此能否快速捕获甲醛是本研究重点考虑到问题之一, 明胶和骨胶吸收甲醛效果都比氨基酸好, 而明胶和骨胶吸收甲醛效果相差不多。

3 结论

明胶的甲醛去除效果最好, 甲醛去除率达到了50%;骨胶和氨基酸的去除效果较差, 甲醛去除率分别为25%和17%。

明胶、骨胶和氨基酸与甲醛的反应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表明:在反应前5 min, 甲醛浓度降低的较明显, 5 min后趋于缓和;明胶吸收甲醛的速度最快;骨胶和氨基酸吸收甲醛效果较明胶慢, 但两者吸收甲醛的速度相差不大。

蛋白类物质用于甲醛的捕获具有明显的效果, 明胶的甲醛去除率达到了50%, 而且蛋白类物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明胶对甲醛的吸收比氨基酸的效果好, 所以在后续蛋白类除醛剂的制备中应控制其相对分子质量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以保证其除醛效果;通过对明胶、骨胶和氨基酸对甲醛的吸收速度的研究, 可以看出蛋白类除醛剂具有高效、快速的除醛效果, 可以将其喷涂于家具、室内以减少甲醛的污染。

参考文献

[1]代岚.多羟树脂中游离甲醛的清除[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3, 23 (2) :31-32.

[2]Cabeza LF, Mcaloon A J, Yee W C, et al.Process Sim-ulation and Cost Estimation of Treatment of Chromium-Containing Leather Waste Management[J].J Am Leather Chem Assoc, 1998, 93 (2) :32-39.

[3]关云山.酸法水解明胶的试制[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19 (1) :32-34.

[4]GB/T601—2002, 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S].

[5]张文远, 刘林, 刘成相, 等.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水发食品中甲醛[J].江苏预防医学, 2004, 15 (2) :67-69.

南疆棉花化学打顶剂应用研究 篇4

关键词:南疆;棉花;化学打顶剂;免打顶;顶尖生长

中图分类号:S562.0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5)02-0030-04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5.02.006

Research on cotton Spraying of Chemical

Topping in Southern Xinjiang

Cui Jianqiang, Sun Guojun, Ma Li,Shao Qinglong

(Institute of The Third Division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Tumushuke 839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verify the chemical agent to replace artificial cotton topping and inhibition of cotton top growth, form a set of cotton chemical top overall implementation technique used to reduce labor intensity and production cost. Using of chemical agent (M agent and Y agent) provided by cotton chemical control topping team of cultivation research room of national cotton industry technical system was carried out cotton topping test in Xinjiang Tumushuke in 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emical topping agent played the effective to control cotton growth, and more to improve cotton upper population structure than the artificial cotton topping, improve ventilation and light transmission, but had little effect on lint percentage , fiber length, single boll weight, yield promotion effect. Plant height was lower than non decapitation treatment, and higher than the artificial topping treatment. Sterile seed rate was less than artificial and not topping treatment

Keywords: South Xinjiang ; Cotton; Chemical Topping; Free Topping; top growth

0引言

棉花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新疆图木舒克地区棉花生产的不断发展,已基本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但棉花打顶还处于人工打顶状态,该程序不但效率低下,人工成本也较高,因此棉花生产人工打顶这一难题的解决势在必行。推行化学打顶技术,可创新南疆地区的棉花栽培措施,进一步为棉花种植“减负”,更新栽培技术体系,对促进棉花生产的迅速发展及增加农民职工收入意义重大[1-2]。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由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棉花化学调控团队提供的化学打顶剂(M剂和Y剂)。

1.2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8个处理,其中化学打顶剂处理6个,人工打顶和不打顶各1个,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0 m2。化学打顶剂6个处理的用药方式分为打顶剂M单用(T1)和打顶剂M、Y混用(T2,M剂用量均为1125ml/hm2),用量分为低剂量(D1)、中剂量(D2)、高剂量(D3)。打顶剂M低剂量为750 ml/hm2、中剂量为1125 ml/hm2、高剂量为1500 ml/hm2,打顶剂Y低剂量为375 ml/hm2、中剂量为750 ml/hm2、高剂量1125 ml/hm2。试验于7月11日喷施化学打顶剂及人工打顶,喷施后15天即7月26日在每个小区各取10株棉株,调查各个处理的株型性状、新生节间和果枝的长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试验地管理概况

整地深施磷酸二铵450 kg/hm2、尿素225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棉花生育期随水滴施尿素1065 kg/hm2、钾肥(磷酸二氢钾和稀土二氢钾)322.5 kg/hm2;共滴水15次,每次滴水量150~300 m3/hm2。

对比剂研究 篇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者越来越多,由肥胖引起的疾病也在随之增加,其中因肥胖所致的心脏病变发病率较高。在行心脏CT检查的过程中,对比剂的用量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随着CT设备不断的发展,冠状动脉CT成像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掌握科学合理的对比剂用量,本文研究心脏CT扫描中BMI与对比剂用量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对比剂的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临床疑有心肌缺血性病变患者90例,其心律控制在70~90次/min。按BMI分为偏瘦组(BMI<18 kg/m2)、正常组(BMI=18~25 kg/m2)、肥胖组(BMI>25 kg/m2)3组,各30例,实行对照研究。其中男性45人、女性45人,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15岁,平均年龄56岁。

1.2 设备及扫描参数

采用PHILIPS公司的Brilliance 128排256层CT机,Philips 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4.5软件,欧利奇XD2501双筒高压注射器。3组扫描方法所用参数除电压外均相同,行回顾性门控扫描。电压:偏瘦组80 k V、正常组100 k V、肥胖组120 k V;层厚:0.625 mm;管电量:250 m As;阈值:80 HU;阈值后延迟时间:4.5 s;准直器宽度:128×0.625;螺距:0.16;螺旋时间:0.28 s/r;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液(350 mg I/ml),注射用水为生理盐水;注射流速:5.0 ml/s;注射量:对比剂50 ml[1],注射用水50 ml。

1.3 方法

3组受检者均取自然仰卧位,双手交叉放头顶,然后深吸气后闭气,取正位和侧位2个定位像;扫描方向为从头侧向足侧,扫描范围从气管分叉下2~3 cm到心底部。采用回顾性门控扫描,以升主动脉为兴趣区,当升主动脉的对比剂阈值达到80 HU时,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完成后,把所得原始图像导入Philips 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4.5软件并进行血管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曲面重建(curved plannar reconstruction,CPR)等图像后处理。

1.4 评价标准

用图像的质量进行对比剂用量的优劣性评价,具体影像评价和分析由2位从事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且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为“5分法”[2]:5分:左主干、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均显示清晰,轮廓明显且边缘锐利,血管充盈显示状况良好,无断流,未形成伪影;4分:图像较清晰,左主干、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均可显示,其显示轮廓明显但边缘模糊,无明显伪影;3分:图像基本清晰,左主干、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可显示,但其他主要分支显示模糊,无明显伪影;2分:图像不清晰,血管主干或分支造影存在错层,且管腔不连续,管壁成像模糊,无法明确诊断;1分:图像不清晰,有明显伪影,无影像学诊断参考的价值。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组内均采用t检验进行两两对照,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差异;若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质量情况见表1~3。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肥胖组、正常组和偏瘦组左主干评分无显著性差异(F=0.203,P=0.817)(如图1、2所示);3组左前降支评分无显著性差异(F=0.1,P=0.905);3组左旋支评分无显著性差异(F=0.034,P=0.967);3组右冠状动状动脉评分也无显著性差异(F=0.148,P=0.864)。

注:BMI为17 kg/m2,冠状动脉各分支显示较好,左主干有钙化斑块形成,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均显示清晰,轮廓明显且边缘锐利;血管充盈,显示状况良好,无断流,未形成伪影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冠状动脉CT成像也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相应的碘对比剂也被广泛使用。碘对比剂是由肾脏代谢的肾毒性药物,剂量越大对肾脏的损害越大。随着对比剂剂量的增加,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亦相应增加[3]。因此在不影响临床诊断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低浓度、小剂量的对比剂,可以减轻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减少其对肾脏功能的损害,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王妍焱等[4]认为应依据患者体质量选择对比剂用量,偏重患者需要增加对比剂用量;笔者对不同BMI患者行冠状动脉CT成像过程中,是否需要增减对比剂的用量进行分析讨论。根据本次实验的结果来分析,各组图像质量无差异,诊断准确率也无差异,由此判定低BMI与冠状动脉CT成像对比剂用量之间无明显关系。在本次实验过程中,低BMI组和高BMI组均有1例患者在扫描过程中出现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过低,不能进行血管三维成像。后通过增加对比剂量,加大注射流速重新扫描,再次行血管三维重建,血管内的对比剂浓度和第一次扫描图像血管内的对比剂浓度差异不大。经分析这2位患者心功能较差,心脏每分钟搏出量较低,故不能在有效时间内使大量对比剂充填在冠状动脉血管内。这显示BMI与对比剂量没有关系,但和心功能关系较密切,与Awai等[5]报道冠状动脉强化程度与心功能呈负相关相符合。

注:BMI为38.1 kg/m2,冠状动脉各分支显示较好,左主干、左前降支、左旋支、右状动冠脉及其主要分支均显示清晰,轮廓明显且边缘锐利;血管充盈,显示状况良好,无断流,未形成伪影

BMI是国际上通用的最简便的评估肥胖状况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BMI=体质量/身高2(kg/m2)。和红等[6]研究表明BMI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指标,高BMI患者的特点是脂肪成分含量较多,血管较纤细。脂肪成分在CT图像的表现与周围组织有良好的自然对比度,血管内有少量对比剂就可达到良好的对比,对BMI患者增加对比剂量就没有意义。不同BMI患者的冠状动脉均由升主动脉之间发出,经上肢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再经过肺循环、心脏循环,而后直接注入升主动脉,到达冠状动脉,没有经过各类的代谢,对比剂在没有损耗的情况下直接显像,和BMI的高低没有关系。血管较纤细和对比剂用量的关系,应该是减少对比剂用量。Bae等[7]的研究发现,要使冠状动脉达到高强化程度,其造影剂用量与体质量及体表面积呈更大的相关性,与本文研究存在一定的分歧。

对比剂用量科学合理的同时,对比剂温度、扫描延迟时间、患者心率及呼吸的控制对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也较大。王荣芳等[8]认为37℃的对比剂可以增强患者的耐受性,降低其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血管外渗,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进而提高注射速度,保证图像质量以及小病灶的检出率。根据心功能、心率及设定的阈值选择最佳的延迟时间也是CT冠状动脉成像的关键[9]。若心率快,心动周期短,舒张期相对缩短,使心脏运动幅度处于相对较大的状态下,运动伪影则明显[10]。在扫描过程中,呼吸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非常大,检查后也无法补救,因此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非常重要。综上所述,在合理运用对比剂量的前提下,同时掌握好对比剂的温度,控制好患者的心率及呼吸,并选择最佳的扫描时机,是CT冠状动脉成像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吴红梅,李兴华.Flash双源CT低剂量扫描在冠脉成像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5):497-499.

[2]盖青竹,张光辉,张国伟,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优化方案[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10):1 875-1 880.

[3]豆亚静,陈晖,严松彪,等.对比剂肾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7):95-97.

[4]王妍焱,吴国庚,谭晔,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优化对比剂注射技术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6):823-826.

[5]AWAI K,HIRAISHI K,HORI S.Effect of contrastmaterial injection duration and rate on aortic peak time and peak enhancement at dynamic CT involving injection protocol with dose tailored to patient weight[J].Radiology,2004,230(1):142-150.

[6]和红,陈超.中年高级知识分子体质指数与健康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9,33(4):84-91.

[7]BAE K T,SEEEK B,HILDEBOLT C,et al.Contrast enhancement in cardiovascular MDCT:effect of body weight,height,body surface area,body mass index,and obesity[J].AJR,2008,193(3):777-784.

[8]王荣芳,相法伟,孙希芹,等.温度对碘对比剂毒副反应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6-37.

[9]谢丽响,李绍东,胡春峰,等.心率对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及延迟时间影响[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20(2):277-282.

对比剂研究 篇6

冠心病目前已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之一,医学界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从病因到诊断、治疗、预防都倍受人们的关注[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日益重视,但以往冠心病的诊断都是以有创性的“冠脉造影”作为金标准的,现在人们想要寻求一种更安全、更经济的早期诊断冠心病的方法[2]。本文使用两种非离子型对比剂,其中Visipaque为等渗型对比剂,碘含量为320 mg I/m L;Ultravist为非等渗型对比剂,碘含量为370 mg I/m L。排除了体重过重或过轻的病例,采用统一扫描方式,讨论对比剂浓度对冠状动脉64排CT成像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放射科进行64排CT冠脉成像患者200例,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龄35~75岁,平均56.3岁。将2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A组100例,使用对比剂Visipaque(320 mg I/m L),B组100例,使用对比剂Ultravist(370 mg I/m L)。

1.2 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研究的纳入标准:1怀疑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2年龄在30~80岁之间的患者;3患者的BMI(身体质量指数)≤30 kg/m2;4患者没有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禁忌症。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患有严重的心肺功能疾病;3严重的急性心肌梗死;4严重的心率失常;5对对比剂过敏的患者;6已知冠心病患者,有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史、安装心脏起搏器、有瓣膜病、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检查前4 h禁食固体食物。在扫描之前检测患者的心率,>70 bpm者口服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倍他乐克50~70 mg,并向患者交代相关事项。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Discovery CT750HD),该螺旋CT为双筒高压力注射器,高压注射器采用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Medrad,USA)。扫描参数为:扫描层厚/重组层厚度是0.625 mm/0.625 mm,准直器宽度为40 mm,球管旋转时间为0.35 s/r,管内电流大约是176~382 m As,电压控制在120 k V,可见视野范围为250 mm×250 mm。

扫描方法:1采用钙化积分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扫描。让其处于仰卧位,足底先进入,身体稍微向右侧倾斜5cm,从而确保心脏能够保持中心位置不变,随后将心电导联装置连接好,并作屏气呼吸训练。首先对胸部进行定位像,从气管隆突下1 cm开始扫描一直到横隔下3 cm左右,最后描绘出冠状动脉以及整个心脏的图像,同时对冠状动脉的大体范围进行估计计算;2对小剂量进行扫描测试同时估算出扫描推迟的时间。具体的操作如下:首先利用双筒的高压力注射器从手背静脉注射15 m L的生理盐水以及对比剂,随后在注射一定量的造影剂,5 s之后在主动脉根部进行连续动态的轴扫描,从而真实的观察主动脉根部的造影剂浓度的变化范围,等到浓度达到峰值之后就立即终止扫描,测试扫描完成后,利用64排螺旋CT主机自动软件测定出主动脉根部的时间密度曲线,然后就可以根据这个曲线计算出延迟扫描的确切时间,相关的计算公式为:主动脉峰值时间+4 s=延迟扫描时间;3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在回顾性心电门控的影响下对冠脉进行全面扫描,整个扫描范围包括气管隆突下以及心脏膈面。随后根据病人的实际体重,将流速控制在4.8 m L/s加入对比剂70~90 m L+生理盐水30 m L。

图像重建及后处理:等到扫描全部结束之后,利用主机对以往的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分析,采集相位窗为R-R间期的5%~95%期相,间隔10%,选择其中较好的期相数据传送到AW4.3高级工作站,同时使用Cardiac IQ软件包实现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以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ar Reformation,MPR),最终顺利的形成心脏和冠脉的三维立体成像。图像分析:由两名高年资医师在不知对比剂的情况下进行评判。根据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方法对冠脉进行分级,冠脉的每个主支分成九部分——LM、LAD近、中、远段、LCX近、远段、RCA近、中、远段。图像质量评价标准:Ⅰ级。没有模糊图像,每个血管的血运都正常,没有任何伪影;Ⅱ级。图像清晰度较好,只有一段血管的边缘存在模糊图像;Ⅲ级。图像大体上较好,其中有两段血管的管壁出现了模糊阴影;Ⅳ级。图像非常模糊,有多处的血管管壁出现了问题,还有小部分血管出现了错层伪影,不容易进行分析;Ⅴ级。图像模糊度非常高,出现了严重的伪影,并且没有办法对冠状动脉进行研究分析。可评价图像指的是图像质量保持在Ⅰ~Ⅲ级者;不可评价图像指的是图像质量超过Ⅲ级者。如果对上述分类有任何意见和看法,必须有两位以上的医生进行讨论分析之后得出最终的结果。

1.4 观察指标

1分析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2分析两组患者各测量部位的CT值和噪声(SD)值之间的差异。测量的部位有升主动脉根部(AA)、左冠状动脉主干(LM)及右冠状动脉起始部(RCA),同时测量室间隔组织的CT值及SD值;3计算并比较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SNR)。SNR=血管腔CT值/血管腔SD值,CNR=(血管腔平均CT值-临近组织平均CT值)/邻近组织CT值,临近组织均设定为室间隔组织;4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的比较。相关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根据Shehadi[3]分类法进行分析的,即大体上分为三种反应类型,但本研究无重度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只对中度和轻度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其中中度反应为患者出现胸闷气短、面色潮红、结膜充血水肿以及广泛性的荨麻疹;轻度反应为病人起始会感受会阴部有灼热感,随后蔓延到全身,并伴有恶心呕吐以及局限性荨麻疹。

2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Excel 2003录入数据,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计数资料用率(%)描述,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分析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

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 mg I/m L)组成像质量构成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图1)。

3.2 分析两组患者各测量部位的CT值和噪声(SD)值

对两组患者各测量部位的CT值和SD值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mg I/m L)组患者的升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的CT值和SD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3 比较两组患者的SNR和CNR的差异

对两组患者的SNR和CNR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 mg I/m L)组患者的升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的SNR和CNR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4 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对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的总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Ultravist(370mg I/m 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4 讨论

冠脉CTA本质上属于一种新型的血管CT扫描技术,对比剂的使用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图象质量对对比剂的要求也较高,它直接影响到放射科医师诊断的准确性[4]。当前随着对比剂的不断改进,离子型对比剂已逐渐被淘汰,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均为非离子型对比剂。手术中常用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属于一种新型的溶剂,其渗透压非常高,要比血浆渗透压高出7倍左右,所以在注射过快时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情绪紧张焦虑,心率变化频繁同时伴有不自主运动等等,此时即使发生轻微的体位改变都会使病人出现严重的运动伪影,最终对图像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5,6],其中对比剂的碘浓度和渗透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对比剂在血管中的浓度越高,血管的显示就越容易越清楚,对比效果就好。有研究[2]表明,高含碘浓度的对比剂会获得高质量的图像,但是对于血管内的对比剂来说,其充盈的浓度和本身的含碘浓度没有必要的联系。本研究中的对比剂的含量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进入到血管的对比剂的含碘浓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除此之外对比剂在冠状动脉中的混合浓度取决于本身的循环以及心功能水平。且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把重点放在了等渗的对比剂上[7],其原因是对比剂渗透压如果和血液相似,对于心脏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8]。对于等渗对比剂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危人群患者的肾毒性损害[3]。

本研究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 mg I/m L)组成像质量构成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且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 mg I/m L)组患者的升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的CT值、SD值、SNR和CNR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Visipaque和Ultravist在冠脉成像过程中的效果基本相同。而Visipaque组的总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Ultravis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visipaque是现在使用的对比剂中唯一的一种等渗对比剂,而对比剂的不良反应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其渗透压较高引起的[9,10],如果给病人注射高浓度的对比剂,其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就会逐渐升高,从而会出现细胞失水,红细胞会在肺毛细血管中缓慢凝集和萎缩,最终造成肺动脉压力逐渐升高,而肺血流量随之降低;除此之外,血管内皮细胞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况,进而引起病人局部组织出现灼痛感,严重的话出现血栓,并损害血脑屏障。如果血脑屏障受到损害,病人会因为其神经毒性以及电荷的影响出现惊厥表现,病人不受控制的自我运动,形成运动伪影;如果静脉注射对比剂,病人的心脏功能会发生严重的变化,比如心肌出现抵制现象,心室发生纤维颤动等等[11]。除此之外,碘克沙醇(Visipaque)[10,11]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优势,即注射该药物以后不会对心脏功能造成太大的影响。由此可知合适的浓度和低渗透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综上所述,Visipaque和Ultravist在冠脉成像过程中的效果基本相同,且使用Visipaque降低了病人的碘摄取量及对比剂不良反应,对于患者更适宜。

参考文献

[1]张承中,刘涵,王强,等.低浓度对比剂与低管电压在后门控CT冠脉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5):446-450.

[2]姜加学,王德杭,唐立钧,等.双源CT冠脉成像中患者因素与对比剂示踪扫描次数的关系[J].放射学实践,2011,26(6):653-655.

[3]黄仁军,朱静芬,李勇刚,等.不同对比剂浓度对能谱CT冠脉成像的影响[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5):451-455.

[4]赵磊,赵俏静,王喜林,等.在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中适当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8):798-800.

[5]巫梓斌,郑君惠,黄美萍,等.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中双筒注射技术探讨[J].放射学实践,2006,21(9):962-964.

[6]黄晖,王樱花,龚洪瀚,等.根据小剂量实验对比剂峰值调整冠脉成像注射速率的应用价值[J].江西医药,2015,(9):868-870.

[7]姜原,刘建新,王霄英,等.冠脉CT检查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优化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3,28(3):303-306.

[8]周智鹏,张辉阳,邱维加,等.根据体重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1,26(7):788-791.

[9]张保翠,姜健,王霄英,等.观察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对冠脉CTA检查患者心率的影响[J].放射学实践,2014,29(3):236-238.

[10]唐皓,邓克学,赵英明,等.采用低电压及低对比剂剂量行冠状动脉CT成像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5):406-409.

对比剂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08~2013-10在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临床拟诊为PE的90例患者, 均行CTPA检查, 男48例, 女42例;年龄23~82岁, 平均 (56.7±4.5) 岁, 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20.2~28.1 kg/m2。纳入标准:无碘过敏, 无心、肾功能不全, 随机分成3组, 每组30例;A组:35 ml对比剂+30 ml生理盐水;B组:40 ml对比剂+30 ml生理盐水;C组:45 ml对比剂+3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均为5.0 ml/s。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1.2.1 仪器与对比剂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肺动脉成像采用大螺距Flash-embolism模式;双筒高压注射器 (MEDRAD, Stellant) , 18G套针管于肘静脉建立静脉通道;采用350 mg 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 (北陆药业) 。

1.2.2 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双手置于头上, 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膈顶, 扫描方向从脚到头。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 (Bolus-Tracking) 模式, 延迟4 s监测, 选定气管隆嵴突水平肺动脉主干为监测感兴趣区 (ROI) , 监测阈值100.00 HU, 触发后4 s移床启动扫描。1.2.3扫描参数Flash模式:利用2个球管, 其中A球管视野 (FOV) 50 cm, B球管FOV 33 cm, 两个球管夹角94°。扫描时开启实时自动曝光剂量调节自动曝光, 管电压80~100 k V, 管电流70~150 m A, 并记录扫描时间。准直0.6, 螺距3.0, 球管旋转0.28 s/r。原始数据重建层厚1.0 mm, 重建间隔0.7 mm, 重建矩阵512×512, 重建算法B30f。记录延迟时间及扫描时间、辐射剂量。

1.3 图像评价方法

由2名胸部影像诊断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对3组图像进行评价分析, 并最终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所有CT图像均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 运用多平面重组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和容积再现 (VR) 等重建技术完成图像处理。

1.3.1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首先结合MIP、MPR图像判断中央及外周肺动脉有无栓塞。然后测定以下血管的CT值[4]:肺动脉干 (main pulmonary arteries, MPA) 、S1段肺动脉 (A1) 、S10段肺动脉 (A10) 、上腔静脉 (SVC;主动脉根部层面) 。选定所测血管的ROI尽可能包括血管最大直径, A1、A10测量左、右两取平均值。肺动脉及其分支CT值>250 HU即可满足诊断要求[5]。

1.3.2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1) 结合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MIP、MPR图像, 采用5分法对肺动脉进行分级[6]:5分, 肺动脉段及亚段强化极佳, 相邻肺静脉未见强化;4分, 肺动脉段及亚段强化尚可, 相邻肺静脉略有强化;3分, 肺动脉段及亚段显示一般, 与相邻肺静脉同等强化;2分, 肺动脉段及亚段轻度强化, 弱于伴行肺静脉强化;1分, 肺动脉显示不良, 需重做。 (2) 上腔静脉硬化伪影[7]分为2级:0级, 未见明显伪影;1级, 可见周围存在伪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 2名医师的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3组患者均顺利通过CTPA检查, 确诊肺栓塞的例数分别为7例、5例、4例 (图1) 。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延迟时间、扫描时间、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图1采用40 ml对比剂所得轴位 (A) 、矢状位 (B) 及冠状位 (C) 肺动脉MPR图像, 可见右肺动脉分支内见多发充盈缺损区

2.2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3组所测肺动脉及SVC平均CT值见表2。3组所测肺动脉平均CT值均>250 HU;A组所测SVC CT值低于B、C组 (F=24.62, P<0.05) 。各段肺动脉平均CT值分布见表3。A组患者MPA增强CT值>250 HU的比例低于B、C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A1及A10增强CT值>250 HU的比例明显低于B、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6, P<0.05) , 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34, P>0.05) 。

注:MPA:肺动脉干;A1:S1段肺动脉;A10:S10段肺动脉;SVC:上腔静脉

注:MPA:肺动脉干;A1:S1段肺动脉;A10:S10段肺动脉

2.3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 2名医师评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Kappa=0.84, P<0.01) 。A、B、C组肺动脉评分分别为 (4.37±0.63) 分、 (4.91±0.68) 分、 (4.88±0.54) 分, 3组间肺动脉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2, P<0.05) , B、C组评分高于A组, 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图2。SVC周围硬化伪影 (表4)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58.8, P<0.05) , C组伪影最多, A组最少 (图3) 。

图2采用40 ml对比剂所得VR (A) 、冠状位MIP (B) 及矢状位MIP (C) 肺动脉图像, 肺动脉及其分支显示清晰, 肺静脉未见明显显影, 评分为5分, 上腔静脉周围未见明显硬化伪影

图3上腔静脉周围硬化伪影图, 35 ml对比剂组未见明显硬化伪影 (A) , 40 ml、45 ml对比剂组可见明显硬化伪影 (B、C)

3 讨论

CTPA凭其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成为诊断PE的主要方法。MSCT技术发展迅速, 从最初的16排、64排到现在的双源CT, 扫描速度越来越快, 因此以往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已不适用于现在最新的扫描仪。临床上应用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多依赖实践经验, 往往缺乏科学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则利用双源Flash CT肺动脉成像技术重点研究对比剂应用的合理优化方案。

3.1 肺动脉强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肺动脉强化主要有个体因素及对比剂注射相关因素[8], 本研究主要探讨后者对肺动脉强化的影响, 其中重点关注对比剂剂量的合理使用。Ramadan等[4]研究表明, 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中对比剂已用到50 ml, 利用第二代双源CT Flash模式肺动脉成像时间缩短, 本研究分成35、40、45 ml 3种剂量进行研究, 同时每组追加30 ml生理盐水, 双期注射冲刷残留在上肢静脉及SVC残留的对比剂, 延长注射时间提供肺动脉一致性的强化[9]。本研究结果显示, 40 ml对比剂既可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 剂量又较以往明显降低, 在减少不良反应的同时, 降低了检查成本, 减少了医疗风险的发生[10]。血管强化程度取决于每秒通过血管断面的碘含量, 较高的注射速度可以明显提高单位时间碘含量。一般认为3~5 ml/s的流速用于CTPA检查较为合适[4,7]。本研究选择5.0 ml/s的注射速度, 使对比剂达到团注, 肺动脉强化程度高。延迟时间的把握:由于肺循环很快, 可利用时间窗窄, 这样准确把握延迟时间成为CTPA成功的关键。团注方式为常用技术[11], 操作简单快捷, 可以减少对比剂的使用剂量。本研究选择肺动脉干作为ROI, 延迟时间7.2 s, 此时对比剂已全部进入肺循环, 有利于采集肺动脉最佳增强效果的时间段, 但应注意对于严重右心功能不全者慎用此技术[12]。

3.2 图像质量分析

PE的检出主要依靠肺动脉与栓子的密度差别[4], 良好的肺动脉图像应清晰显示主干及其分支。本研究中3组患者肺动脉及其分支平均CT值均>250 HU, 但在分析肺动脉平均CT值分布比例时, 在亚段水平 (A1、A10) , A组分别有7例、8例患者CT值<250 HU, 且肺动脉评分低于B、C两组, 提示35 ml对比剂组在亚段肺动脉显示上不能得到完全符合诊断需求的图像, 可能与其剂量略少、远端分支充盈欠佳有关。本研究在分析SVC硬化伪影时, C组伪影最多, 与其少量对比剂残余在上腔静脉内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40 ml对比剂联合30 ml生理盐水行CTPA扫描, 既可以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肺动脉图像, 同时SVC硬化伪影较少。

3.3 本研究的限制与不足

首先, 本研究收集的病例数较少, 且BMI均较小, 需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研究范围;其次, 本文着重研究肺动脉的强化特点, 但患者中阳性率较低, 需随访及扩大样本量来评价诊断肺栓塞的准确率;再次, Flash扫描模式无法评价心功能情况, 无法兼顾主动脉病变的观察。

通过初步研究, 双源CT Flash模式肺动脉成像技术中, 使用较低剂量对比剂 (40 ml对比剂+30 ml生理盐水双期注射) 及较高的注射速度 (5.0 ml/s) , 可以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肺动脉图像, 并达到降低对比剂剂量的目的,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春燕, 侯新川, 梅友泉.低剂量对比剂在64排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5) :352-354.

[2]孙宏亮, 胡莹莹, 王武.25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比剂应用的优化方案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 (3) :393-396.

[3]Bauer RW, Kramer S, Renker M, et al.Dose and image quality at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omparison of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dual-energy CT and 64-slice CT.Eur Radiol, 2011, 21 (10) :2139-2147.

[4]Ramadan SU, Kosar P, Sonmez I, et al.Optimisation of contrast medium volume and injection-related factors in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64-slice CT study.Eur Radiol, 2010, 20 (9) :2100-2107.

[5]Roggenland D, Peters SA, Lemburg SP, et al.CT angiography in 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ism:impact of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 venous lines on vessel enhancement and image quality.Am Roentgenol, 2008, 190 (6) :W351-W359.

[6]崔兴宇, 方向明, 蔡崧, 等.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优化.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9) :1496-1499, 1536.

[7]Achenbach S, Marwan M, Schepis T, et al.High-pitch spiral acquisition:a new scan mode for coronary CT angiography.J Cardiovasc Comput Tomogr, 2009, 3 (2) :117-121.

[8]Bae KT, Tao C, Gürel S, et al.Effect of patient weight and scanning duration on contrast enhancement during pulmonary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Radiology, 2007, 242 (2) :582-589.

[9]Kubo S, Tadamura E, Yamamuro M, et al.Thoracoabdominalaortoiliac MDCT angiography using reduced dose of contrast material.Am Roentgenology, 2006, 187 (2) :548-554.

[10]Thomsen HS.European society of urogenital radiology.European Society of Urogenital Radiology guidelines on contrast media application.Curr Opin Urol, 2007, 17 (1) :70-76.

[11]Henzler T, Meyer M, Reichert M, et al.Dual-energy CT angiography of the lungs:comparison of test bolus and bolus tracking techniqu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can delay.Eur Radiol, 2010, 81 (1) :132-138.

对比剂研究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排除标准: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碘对比剂过敏、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20 mmol/L)及屏气不佳者。入组标准:临床疑似冠心病且无冠状动脉CTA检查禁忌证者,BMI<24 kg/m2、窦性心律、心率<70次/分、无明显心律不齐者。

共4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23例,女17例。将入选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A、B两组,A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1~65岁, 使用270 mg I/m L对比剂;B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8~67岁,使用370 mg I/m L对比剂。

1.2扫描方法:扫描设备为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128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前对患者进行严格的屏气训练,准确安放心电门控电极。将感兴趣区(ROI)置于升主动脉内,启动阈值100 HU,扫描范围为隆突下2 cm至心脏膈面,采用前门控模式,采集带宽设定为35%~75%。准直器宽度为64 mm×0.6 mm,重建层厚0.6 mm,层间距0.6 mm,采用团注法,应用高压注射器以5.0 m L/s的流速经肘静脉注入70 m L碘对比剂和相同流速的生理盐水30 m L。A组采用80 k V管电压应用迭代重建技术;B组应用120 k V管电压。

1.3辐射剂量评价:所有病例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由CT扫描仪自动记录,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公式为: ED=DLP×K,K为胸部剂量权当量,K值为0.014 m Sv/(m Sv•cm)[2]。 本组研究统计的辐射剂量仅为CCTA的辐射剂量,不包括定位相及触发扫描的辐射剂量。

1 . 4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由二位放射科医师共同观察横断面、 MPR、CPR、VRT等图像,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标准,评价冠状动脉的13个阶段,包括右冠状动脉近段、中段、远段及后降支,左主干, 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及第一对角支,回旋支近段、中段、远段和第一钝缘支[3],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管径≥1.5 mm)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分为四级[4]。4分为图像质量优,冠状动脉显示清晰,无伪影及错层;3分为图像质量良好,冠状动脉有轻度伪影或(和)错层, 不影响诊断;2分为图像重量中等,冠状动脉有中度伪影或(和)错层,尚可做出诊断;1分为图像质量差,冠状动脉有严重伪影及错层,不能做出诊断。

1.5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测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及椎旁肌的CT值和噪声(SD),连续测量三次,计算其平均值,血管测量的ROI尽可能接近血管管腔面积,避开斑块、钙化和血管壁,测量肌肉SD时的ROI大小与左主干者大小相同。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计算公式为:SNR=平均主动脉根部CT值/主动脉SD, CNR=(平均左主干CT值-椎旁肌平均CT值)/椎旁肌SD。追踪评价主动脉根部CT值及图像SD、SNR及CNR[5]。

1.6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辐射剂量方面,对ED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图像质量方面,主管评价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的节段(3分)及优秀节段(4分)数量占每组患者总节段数量的百分比定义为合格率及优秀率,并应用χ2检验评价有无统计学意义;客观评价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均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辐射剂量比较:A组与B组辐射剂量对比结果见表1。

2.2图像质量主观评价:A组共显示冠状动脉节段254个,1分4个,2分4个,3分34个,4分212个,合格率为96.85%,优秀率为83.46%。 B组共显示冠状动脉节段258个,1分3个,2分5个,3分30个,4分220个,合格率为96.9%,优秀率为85.27%。对A组与B组的合格率及优秀率分别应用χ2检验进行两样本率比较,两组间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秀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图像质量客观评价:A组与B组的主动脉根部CT值及图像SD、 SNR及CNR对比结果见图1~8(图1~4为57岁男患者检查图像,图5~8为51岁男患者检查图像)。

3讨论

本研究中实验组即A组应用的是低浓度碘对比剂(270 mg I/m L), 同时适当的降低管电压(80 k V),根据X线特性可知,管电压降低, 穿透力就会减弱,从而与低浓度对比剂相结合,会间接的增加血管强化程度。有文献报道,当冠状动脉强化高于300 HU时即可满足诊断[6], 因为对于冠状动脉CTA检查,并非一味的追求高浓度即为优,浓度过高不利于钙化斑块的显示,血管强化过于明显时减小了管腔与管壁钙化间的密度差,从而影响了钙化的检出及管腔狭窄的判读,若强化程度过高,还会由于高浓度伪影的干扰而掩盖非钙化斑块的检出[7]。本研究中A组的主动脉强化CT值以达(476.48±94.22)HU,可见,强化程度是可以满足冠状动脉显示的。

本研究A组中因为降低了管电压,但同时应用迭代重建技术,避免了降低管电压所带来的图像质量负面影响,B组采用管电压为120 k V, 所得图像不会产生SD的增加,所以不用迭代算法。研究结果显示A组图像的SD、SNR、CNR与B组经过统计学比较,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的主观判断方面,其合格率及优秀率两种对比剂扫描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从而得出结论,应用低浓度对比剂配合降低管电压技术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是可行的。

由于辐射剂量与管电压呈指数关系,降低管电压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A组ED为(2.03±0.53)m Sv,较B组明显降低了约50%,显著降低了扫描的辐射剂量。应用同样的注射方式,而对比剂浓度不同, 又显著降低了碘注射量,从而降低了碘对比剂不良反应产生的概率, 此为本研究的优势所在。但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日后仍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说明所得结果。

综上所述,应用低浓度(270 mg I/m L)的碘对比剂配合降低管电压及SAFIRE技术是可以满足冠状动脉CTA扫描和诊断要求的。

参考文献

[1]邱建星,王继琛,孙晓伟,等.64层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血管内超声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2006,22(10):1456-1459.

[2]Einstein AJ,Moser KW,Thompson RC,et al.Radiation dose to patients from cardiac diagnostic imaging[J].Circulation,2007,116(11):1290-1305.

[3]Austen WG,Edward JE,Frye RL,et al.A reporting system on patients evaluated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 of the Ad Hoc Committee for Grading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Surger y,American Hear 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1975,51(4 Suppl):5-40.

[4]Einstein AJ,Henzlova MJ,Rajagopalan S.Estimating risk of cancer associated with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J].JAMA,2007,298(3):317-323.

[5]常妙,李佩玲,初金刚,等.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3):172-175.

[6]崔燕海,黄美萍,梁长虹,等.64层螺旋CT冠脉CTA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3):374-377.

对脂质体前体制剂的研究分析 篇9

目的:脂质体前体的制备解决了脂质体分散系的物理不稳定性:如药物的渗漏、粒子的聚集以及磷脂在液态下的氧化、水解,为脂质体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使脂质体以固态形式贮存,只是在临用前加入分散介质即可再分散形成脂质体。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脂质体前体的研究情况做文献检索,介绍了各种制备方法及影响新脂质体粒径和药物包裹率的因素。结果:通过适当的方法及选择合适的支持剂,可以制备出稳定性好、包裹率高的脂质体前体。结论:对脂质体前体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近年来,脂质体做为药物载体已被广泛研究,一部分工作已达到了临床应用阶段。脂质体能够适用临床,必须达到如下要求:具有较高的包裹率;完全除去所含有机溶剂;能够经受灭菌;制备方法适合工业生产。目前,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醚注入法、逆向蒸发法、薄膜法等,研究者们对这些方法都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但是脂质体在溶液状态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脂质体分散系的不稳定性,这就影响了脂质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了保证脂质体在长期贮存中的稳定性,药学工作者们一直都在寻找着解决的方法,其中脂质体前体的制备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使脂质体以固态形式贮存,只是在临用前加入分散介质即可再分散形成脂质体,这种方法不但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而且便于运输使用,也适用于工业生产。

关于脂质体前体与前体脂质体,我们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脂质体前体是指将脂质体分散系经喷干、冻干后,使用前加入溶剂可再分散成脂质体;而前体脂质体是指脂质体膜材经过一定的修饰,膜材接上高分子或氨基酸等可在体内降解的前体,可以分散状态存在,也可以固态存在,二者不可统一而论,我们仅对前一种研究情况综述。脂质体前体的制备方法很多,一种简单方法是将磷脂和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加入一种水溶性载体(支持剂),然后在真空下抽干形成流动性较好的粉末,它容易水化再分散形成脂质体,而且具有较高的包裹率。payneNI等人制备了脂溶性藥物两性霉素b脂质体前体,并对其稳定性及再分散后脂质体粒子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指出脂质体前体的粒径及水化温度(假定此温度高于所用磷脂的相转化温度)对再分散后新脂质体粒径几乎没有影响。两性霉素b脂质体前体在20℃下放置9个月再分散后粒径没有变化,放置6个月后药物的包裹率也未下降。显微照相表明,水化从脂质表面开始,支持剂和脂质完全溶解后才从中心形成脂质体。

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制备了黄芩脂质体前体,并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影响黄芩脂质体再分散粒子大小的因素。分别以山梨醇、葡萄糖、蔗糖、乳糖等非挥发性、高沸点的物质作为流动床内循环流动的芯料,减低了在喷雾过程中原脂质体相互碰撞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脂质体粒径的增大。但各种糖对再分散后的新脂质体粒径的影响没有差别。另外,水化时的溶媒和所包裹药物的不同也是影响脂质体粒子大小的因素。溶媒的pH值、离子强度(不同浓度naCI溶液)对新脂质体粒径影响甚微,但是人工肠液、kH2P04溶液对空白脂质体虽无影响,却使包有黄芩的脂质体粒径大大增加,说明黄芩中的黄酮与磷脂的氢键被溶媒所破坏,所以粒径增大。陈骐等以5-Fu为药物,考察了喷干法制备脂质体前体的处方工艺,用丙乙醛监测法、酸度法考察了脂质体膜材在喷干过程中的稳定性。实验证明用简单振摇的方法即可水合再分散形成脂质体,在通常范围内,振摇时间及温度对新脂质体的粒径无显著影响。制备脂质体所用磷脂可以经受喷干的瞬间高温,未有氧化水解等破坏,稳定性较好。

以上所介绍的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前者不适合于工业生产,后者对热不稳定性药物不适用,这样冷冻干燥法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国内外对此法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支持剂,防止药物在冷冻干燥过程中药物的渗漏及粒子问的相互聚集。虽然许多支持剂如糖类、蛋白质类、氨基酸类等都显示出对脂质体的冻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发现多糖类及多元醇类效果优于其他类支持剂,其中海藻糖、山梨醇是公认最有效的,并对他们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脂质体在冷冻干燥后以凝胶态存在,当其水合时必然有一个从凝胶态向液晶态转变的过程,脂质体在液晶态下,脂质双分子层膜的流动性增加,通透性也增加,因此在水合过程中,脂质体内所包裹的药物就会渗漏出来,而当加入海藻糖等支持剂后,通过dSC分析,相转化温度tm大大降低,使原来处于凝胶态的冻干脂质体仍处于液晶态,因此在水合过程中没有引起相变,只要原脂质体稳定,再分散后内部药物的渗漏就会减少甚至不渗漏。tm的降低是由于海藻糖与磷脂的末端基团形成氢键,从而使分子间范德华力降低造成的。分别以葡萄糖、蔗糖、乳糖、海藻糖为支持剂,测定冷冻干燥后药物的包裹率,发现蔗糖和海藻糖更能有效地防止药物的渗漏。选择一种合适的支持剂是制备冻干脂质体前体的关键因素,但其他影响因素也不容忽视。如原脂质体的粒子大小、带电情况、支持剂与磷脂的干重比等。一般原脂质体的粒径在100μm左右是最佳条件,可以使药物在冻干过程中不发生渗漏,粒子太大或太小都不稳定;原脂质体带负电稳定性稍高一些;另外,加入支持剂的总量并不是主要因素,关键是支持剂与磷脂的干重比。防止粒子问聚集一般需要支持剂与磷脂比为2:1就可以了,而防止药物渗漏,支持剂的比例量要大得多。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支持剂必须在原脂质体双分子层内外都含有才能起保护作用,仅存在于外部或内部稳定性就较差,药物渗漏较多。

冷冻干燥法制备脂质体一个更为突出的应用是在免疫原脂质体共轭物的制备上。我们知道脂质体作为蛋白质(如疫苗等)载体己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因为脂质体无毒,可生物降解且没有抗原性。为了省去每次都要制备脂质体的麻烦,可以先制备表面含有配基官能团的脂质体,然后进行冷冻干燥,在水化时免疫原蛋白迅速以共价键结合于脂质体上。这样带有配基的脂质体前体可以作为免疫原的空白载体(或溶剂),就可随时制备稳定性好、活性毫无损失的免疫原脂质体共轭物。相同原理下,在疫苗人工合成及药物靶向作用方面,冷冻干燥法制备脂质体前体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国外一种称为mTP-PE(mu-ramyltripeptidephosphatidylethanolamine)冻干脂质体已经进入了Ⅱ期临床。

对比剂研究 篇10

关键词:低剂量,对比剂,生理盐水

近年来因其安全、无创、低费用等特点, 多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CTA已经成为胸腹部血管检查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有比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由于胸腹主动脉的扫描范围很大, 往往注射比较大剂量的对比剂以达到维持血管内对比剂峰值的目的。虽然大剂量对比剂的使用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却会带来不少问题, 例如:大剂量的对比剂的使用对肾脏的潜在危害等。本研究采用低剂量对比剂进行胸腹主动脉成像, 探讨在保证图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50例临床拟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注射常规对比剂剂量的病例组列为常规组, 25例患者中男10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为 (50±16.3) 岁。注射低剂量对比剂的病例组列为低剂量组, 25例患者中男14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为 (53±11.9) 岁。入组的所有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背痛。

1.2 检查方法

扫描设备为PHILIPS Brilliance 256层螺旋CT机。注射设备为MEDTAO STELLANT高压双筒注射器;对比剂均为碘比乐 (370mg/m L) 。全部患者均采取头先进仰卧位体位, 双手上举交叉放置于颅顶。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1cm至髂动脉分叉处。两组病例均选择自正中肘静脉以5.0m L/s的流速注射对比剂, 其中常规组注射对比剂90m L, 低剂量组注射对比剂50m L, 后继续以同等速率注射生理盐水40m L。采用螺旋CT机自带的智能触发技术进行扫描, 设定的触发扫描阈值为130HU, 检测点为L1水平处的腹主动脉。设定扫描管电压120KV、设定管电流采用200MAS, 扫描时间5~8s左右。

1.3 图像处理及评价标准

测量主动脉弓、T6水平胸主动脉、L3水平腹主动脉的CT值, 测量时尽量避开血管斑块、钙化及骨骼[2]。所有扫描所得图像传送至EBW4.5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 、容积再现 (VR) 和多平面 (MPR) 等重建, 由两位资深的放射科诊断医师对横断位图像和重建图像进行评价并给出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软件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 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得的CT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的统计学方法表示。阅片结果采用秩和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组间分析;所测得CT值的组间差异性则分别采用成组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主观阅片评价

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的主观阅片结果见表1, 秩和检验对表中结果的分析显示, 两组病例在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显示效果上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两组病例血管客观测量评价

两组病例主动脉弓、T6水平胸主动脉、L3水平腹主动脉CT值见表2。将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主动脉弓、T6水平胸主动脉、L3水平腹主动脉测得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3.1 对比剂的用途及不良反应

螺旋CT血管造影必需使用对比剂, 大剂量对比剂的使用增加了患者肾功能的负担, 严重者更会引起对比剂肾病。近年来, 由于使用碘对比剂的治疗和检查手段还在不断增加, 对比剂肾病数量也必然会不断增长。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 把对比剂剂量减少到最少已经成为临床需求。因此, 注射低剂量对比剂具有重要意义。

3.2 低剂量对比剂在主动脉MSCTA中成功的要素

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中, 如果想得到清晰锐利的血管图像, 对比剂的注射速率、扫描延迟时间及对比剂使用量是成功的三驾马车。其中扫描延迟时间是MSCTA中的关键参数[3]。延迟时间短, 对比剂到达目标血管的剂量少, 血管显示淡;延迟时间太长, 目标血管周围脏器和静脉均显影, 背景对比度差, 达不到诊断要求。三组患者的扫描延迟采用智能触发扫描, 当被检测层面兴趣区CT值达到设定阈值时启动扫描, 4s后开始扫描。实时监控触发扫描的优势是可以直接观察成像血管显示情况, 对于心功能较差、血液循环较慢者, 采用该方法基本可以避免较差的图像质量。

3.3 低级量对比剂在主动脉CTA中的可行性

足够浓度的对比剂在扫描时间内持续通过胸腹主动脉是保证胸腹主动脉CTA成功的基础。胸腹主动脉CTA扫描范围广, 扫描时间长, 不能忽略扫描时间这一影响因素。扫描时间必须短于对比剂峰值持续时间。主动脉血管峰值的强化需要依靠足够液体量来维持, 对比剂在经正中肘静脉注射后, 通过心脏泵出经血液循环到达双侧髂外动脉末梢。需要足够的液体总量, 才能使对比剂在主动脉内维持一段时间平台期。两组采用相同速率、注射液体总量大, 这保证了动脉血管内对比剂有足够的推力[4]。另外加注生理盐水, 既保持了对比剂注射的速率, 维持了主动脉在扫描的长时间内持续峰值的同时, 又降低了对比剂用量, 同时也减轻了肾脏的负担, 相对减少了对比剂肾病发生。256层螺旋CT具有超高的扫描速度, 可以在动脉充盈的短时间内完成主动脉扫描, 不需要长时间保持血管内对比剂的浓度, 较少量的对比剂就可以获得满足诊断质量的图像。

综上所述, 在256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CTA中运用低剂量对比剂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参考文献

[1]Sylaja PN, Puetz V, Dzialowski I, 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vertebrobasilar ischemia[J].J Neuro Imaging, 2008, 18 (1) :46-49.

[2]孙丛, 柳橙.多层螺旋CT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杂志, 2007, 22 (3) :259.

[3]Nash K, Hafeez A, Hou S.Hospital acquired renal insuffciency[J].Am J Kidney Dis, 2002, 39 (5) :930-936.

上一篇:合作让作文教学生花下一篇:移动平台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