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对比剂用量

2025-01-17

低对比剂用量(共6篇)

低对比剂用量 篇1

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作为当前没有创伤诊断方式,不仅能明确狭窄程度,还能明确狭窄的原因[1],而且多排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使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日趋完善[2]。此前各家医院都曾在如何减低射线剂量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的减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但是在对比剂用量和减少静脉显影的干扰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本研究旨在针对Philips i CT探讨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如何降低射线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和如何减少静脉显影的干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使用Philips256层i CT,EZEM双筒高压注射器,选择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2年1~6月间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实验组,行CT冠状动脉检查,检查采用低对比剂用量、前瞻性扫描;实验组年龄为32~78岁,平均52.3岁,体质量50~87 kg,平均65.3 kg,其中男26例,女4例,对比剂用量35~50 m L,注射速率6.0 m L/s;再随机抽取30例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对比剂用量70~85 m L/s,注射速率5.0~6.0 m L/s;对照组年龄为30~75岁,平均56.8岁;体重47~91 kg,平均68.8 kg,对比剂使用碘帕醇(370 mg I/mL)。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60例患者的体重、心率、年龄等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扫描前30 min控制心率<75次/min,检查前5 min口服硝酸甘油。如有严重心、肝、肾功能减退及不全和严重心律失常,有碘过敏史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者均不能列入受检者范围[3]。

1.2 检查设备

Philips256层i CT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采用Philips三维处理软件技术: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技术,观察血管与钙化的关系;利用曲面重建(CPR)后处理技术[4,5,6,7,8],观察单支血管斑块与狭窄程度;利用容积再现(VR)技术,观察冠状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1.3 影像学检查方法与检查流程

实验组对比剂剂量35~50 m L,左心房追踪扫描,以减少对比剂过早进入静脉导致静脉显影而干扰冠状动脉的成像,管电压80~140 kV、管电流80~210 m A(依照BMI、身高、体重及体形综合判断选取),注射速率6.0 m L/s,另外加生理盐水30 m L(以减少上腔静脉干扰[9])进行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对照组采用常规降主动脉追踪扫描,对比剂剂量70~85 m L/s,管电压80~140 kV、管电流600~1 460m A(单纯依照BMI指数判断选取),注射速率(5.0~6.0 m L/s),另外加生理盐水30 m L进行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实验组重建45%期相,给重建期相10%phase tolerance;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方式,重建45%和75%期相;实验组扫描类型step and shoot,对照组扫描类型cardiac Helical。等同扫描参数如下:患者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由气管隆突下1 cm至心脏底部,扫描方向为出床扫描,扫描机架转速为0.27 s/周,扫描层厚为0.9 mm,扫描野-large,FOV为25 cm。利用Philips后处理软件将原始图像无重叠重建,重建时相常选择45%和75%两种,重建层厚为0.9 mm,重建间隔为0.45 mm,重建视野为25 cm,视野中心通过心脏,采用标准窗算法。将重建后的整心脏图像信息传送至EBW4.5工作站,在不同的相位上对心脏供血动脉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并将所得图像用于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的影像学评价。图1、2为两种扫描方式不同示踪位置的改变。

1.4 检查流程

(1)扫描前常规对患者进行严格的吸气、闭气训练,吸气为常规呼吸,闭气时间约为12~15 s。(2)心率>75次/min时,扫描前30 min口服美托洛尔25~50mg,控制心率,检查前5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3)对比剂选择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帕醇370mg I/mL)。(4)按照两组不同要求扫描:实验组前门控、低对比剂剂量及高流率扫描(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身高、体重范围、体形及穿刺点静脉回流情况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对照组采用后门控常规对比剂用量(单纯依靠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

1.5 图像质量的评定

选择本科室两位职称为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评价,将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分为5级,每级相差1分,共5分。I级:LM、LAD、LCX、RCA及其所对应的分支均可清晰显示,且轮廓清晰,边缘锐利所有血管充盈良好、连续,无伪影;II级:图像质量满意,LM、LAD、LCX、RCA及主要分支均可显示,但边缘轮廓模糊,无错层或阶梯状伪影;III级:图像质量基本满意,LM、LAD、LCX、RCA可显示,其他分支显示不清,无错层或阶梯状伪影;IV级:图像质量差,血管主干或分支出现错层,管腔不连续,多段血管管壁模糊,影响诊断;V级:图像质量非常差,伪影重,管脉无法分析。图像质量处于Ⅰ、Ⅱ级者为优质图像;Ⅲ级者尚可评价;Ⅳ、V级图像伪影较重,为不可评价图像,质量较差[10,11,12]。同时对静脉显影的干扰做出评分,分5级,每级相差1分,共5分。A级:无静脉显影,评5分;B级:有少许静脉显影干扰,4分;C级:有明确的静脉显影干扰,3分;D级:有较多静脉显影干扰,2分;E级:有严重的静脉显影干扰,严重影响后处理的难易程度,1分;以上分级为对3D冠脉束/CPR对图像质量及静脉显影干扰的评价的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都输入SPSS(version19),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实验组改变示踪位置,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DLP为(353.37±78.13)m Gy×cm,总的有效剂量ED为(4.95±1.09)mSv,对比剂用量为(42.16±6.11)mL,静脉显影干扰评分为(4.33±0.58);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射线量DLP为(943.66±61.99)mGy×cm,总的有效剂量ED为(13.21±0.87)mSv,对比剂用量为(73.16±3.59)mL,静脉显影干扰评分为(2.61±0.85);较回顾性心电门控前瞻性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对比剂用量及静脉显影的干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及图像质量比较见表1。

注:采用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

注:采用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图像质量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

注:采用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

说明心率控制在75次/min以下的患者,利用Philips256层i CT改变示踪位置,进行前瞻性、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CTA成像不仅可得到满意的图像质量,而且可以大大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同时减少对比剂用量过大对患者的危害及减少心脏各分支静脉显影的干扰,减轻了后处理工作的的繁琐程度。图3~6为不同扫描方式下,图像静脉显影的干扰不同,即图3、4基本无静脉干扰,图5、6有静脉干扰,后处理比较繁琐。

3 讨论

在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临床医师已经将CT作为没有创伤的冠状动脉成像的重要检查手段。究其原因在于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心血管造影的预检和补充,有时甚至可替代心血管导管造影。但是在冠脉CTA广泛的临床应用中,存在片面追求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忽略了如何最大限度保护患者以及扫描方法不恰当给后处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首先,X线对人体有害是毋容置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T检查的X射线辐射剂量的增高可增加癌症的风险。因此,有必要降低冠状动脉检查中的辐射剂量[13],以便最大限度的保护受检者。对于Philips256层i CT低剂量冠脉CTA成像中,心率控制在75次/min以下的患者,降低受检者接受的剂量为首要条件。除了CT设备的固有性能之外,扫描参数的合理设置和改良操作技术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然而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呈矛盾关系。因此,合理设置扫描参数和改良操作技术的同时需要平衡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在心率相对固定而且小于75次/min时,采用前瞻性扫描和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条件(如心率、BMI、身高、体质量及体形等)来确定合适的扫描方案和扫描参数,从而实现个性化合理扫描。此外,虽然BMI是国际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BMI越小检查时射线剂量也应随之降低,但是针对于高大性体形者不能单纯应用BMI指数,而要同时把体形因数考虑进去。

其次,对比剂的使用剂量也对患者构成一定的潜在危害,所以降低对比剂的应用剂量也是目前探讨的方向之一;Philips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对比剂用量的多少及注射速率的快慢又是能直接关系到对患者危害的大小和成像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14]。虽然应用大剂量对比剂的冠脉CTA图像质量较高,但是碘对比剂要通过肾脏来代谢,而碘剂容易导致患者肾功能损害,预后差,致死率较高。另外,还有渗透和化学毒性反应也与对比剂用量直接相关。因此,减少对比剂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又不能盲目的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因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迂曲而细长,如果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过低,易导致冠脉远端和小分支的显示不佳;同时,由于管腔浓度的相对减低而缩小了与软斑块的密度差,不利于斑块的观察和测量,所以在降低对比剂用量的同时,适当的加大注射速率,可以使达峰时间提前,管腔内有效浓度时间相对延长。与此同时改变示踪位置,使得启动扫描时间提前,以尽量抵消机器固定的最短延迟时间,这样便可以达到大大较少对比剂的应用剂量的目的,在此过程启动扫描的时间精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冠脉成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第三,由于注射速率[15]增加,扫描时间提前,显影剂用量减小,使得冠状动脉接受扫描时,伴随的静脉内没有显影剂,从而大大减少静脉污染,扫描后无需人为去除显影的静脉,得到的是纯动脉图像,医师们就没有必要再为切除静脉显影的干扰而烦恼了。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不同的厂家在器械研发上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向,但是最终的目的无非相同,那就是在扫描速度提高,射线剂量减低,对比剂应用剂量减低的同时达到最好的图像效果,但是医疗器械大部分投资较大,更新换代间隔较长,对于目前较为普遍的应用机型,应当掌握好器械的应用技术,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能更有效地达到为患者服务的目的,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Philips iCT如何降低冠状动脉CTA成像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使用剂量,而不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最佳扫描方式。方法 ①对30例心率整齐,心率控制在75次/min以下的患者改变示踪位置,进行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成像;②再随机抽取30例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平均对比剂用量为(42.16±6.11)mL,对照组平均对比剂用量为(73.16±3.59)mL,两组对比剂用量有明显差异(P<0.01),有显著性;实验组平均辐射剂量为(4.95±1.09)mSv,对照组为(13.21±0.86)mSv,实验组较对照组射线量明显降低,两组病例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获图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实验组静脉显影干扰评分(4.33±0.58)与对照组静脉显影干扰评分(2.61±0.85),两组静脉显影干扰有明显差异(P<0.01),有显著性。结论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改变示踪位置,不仅可大大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剂量,还可以减少静脉显影对冠状动脉后处理的干扰。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辐射

低对比剂用量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背景

1.1.1 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

结合井冈山市实际,市土肥站制定了《井冈山市2015年秸秆腐熟剂不同用量对比试验方案》,确保秸秆腐熟剂不同用量对比试验工作顺利实施,达到预期工作目标,取得良好试验效果。

1.1.2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为加强对秸秆腐熟剂不同用量对比试验工作的领导,分管领导亲自抓,统一协调指挥,同时安排井冈山市农业局土壤肥料管理站站长具体负责对比试验日常工作。

1.2 试验概况

1.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安排在井冈山市厦坪镇菖蒲村。供试土壤为中潜黄沙泥田,面积733.33 hm2,土壤质地为砂壤土,耕作层厚度为15 cm,剖面中无明显障碍层次,土壤肥力中等并且均匀一致。试验前土壤含有机质32.6 g/kg、碱解氮188.5 mg/kg、有效磷16.25 mg/kg、速效钾96.92 mg/kg,p H值为5.75。

1.2.2 供试肥料。

氮肥用尿素,含纯N 46%;钾肥用氯化钾,含K2O 60%;45%牌玉露配方肥(N∶P2O5∶K2O=20∶15∶10)。配方肥作基肥、追肥和穗肥施肥,尿素、氯化钾作分蘖肥施用。秸秆腐熟剂为鹤壁人元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1.2.3 供试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二晚品种科优6418,6月21日播种,7月20日移栽,10月25日成熟,全生育期为126 d。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即常规施肥+稻草还田(CK);常规施肥+秸秆腐熟剂30 kg/hm2+稻草还田(A);常规施肥+秸秆腐熟剂45 kg/hm2+稻草还田(B);常规施肥+秸秆腐熟剂60 kg/hm2+稻草还田(C)。腐秆剂严格按照说明书施用,试验不设重复,小区净面积为60 m2(6 m×10 m)。各小区在田间随机排列,小区间预留30 cm宽作隔离埂。小区四周设宽为1 m以上的保护行,收割时单收、单打、单晒、单称。

1.4 试验实施

1.4.1 耙地做埂。

为使隔离埂做高做实,必须在大田移栽前3~4 d把试验田耕耙整平,让田泥沉实后再作埂,隔天后再加高整实1次。隔离埂做好后,用薄膜覆盖隔离埂,再用泥土压好薄膜,确保隔离埂能挡水防渗,实行单排单灌。

1.4.2 栽插。

各试验点栽插规格统一为23.3 cm×15.0 cm(不可抛,一定要手插),即每小区实插横行26蔸,直行67蔸,共1 742蔸,每蔸插2粒谷苗。

1.4.3 施肥。

施45%配方肥525 kg/hm2、尿素75 kg/hm2和氯化钾100.5 kg/hm2计算小区施肥量,即各小区用肥量均为45%配方肥3.1 kg、尿素0.5 kg、氯化钾0.6 kg。各小区施肥方法:基肥施45%的配方肥1.5 kg,第1次追肥施45%的配方肥0.9 kg、尿素0.5 kg及氯化钾0.6 kg;第2次追肥即穗肥,施45%配方肥0.7 kg。

1.4.4 秸秆还田与腐秆剂施用。

按干稻草用量3 000 kg/hm2计算,每小区还田稻草量均为18 kg。小区腐秆剂用量:处理A按施用腐熟剂30 kg/hm2计算,折小区施用腐秆剂0.18 kg;处理B按施用腐熟剂45 kg/hm2计算,折小区施用腐秆剂0.27 kg;处理C按施用腐秆剂60 kg/hm2计算,折小区施用腐秆剂0.36 kg。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从表1可看出,各处理小区水稻返青、分蘖等生育期没有明显差异。

2.2 经济性状

10月24日在每小区采取梅花形选取5蔸,进行室内考种,表2数据表明,株高穗长差异不大,各小区只是相差甚微;有效穗数以处理B最高,其次是处理A和处理C,CK空白对照区最低;每穗实粒数处理B>处理C>处理A和CK;结实率处理B最高,其次依次是处理C>处理A>CK;千粒重各处理间相差不大,处理A最低;产量以处理B产量最高,为7 650.0 kg/hm2,比CK产量7 216.67 kg/hm2增产433.33kg/hm2,增幅6%;其次依次为处理C>处理A>CK。

2.3 效益分析

表3数据表明,施用了秸秆腐熟剂的处理A、处理B、处理C其产量、纯收入均比没有施用腐熟剂的CK高,以处理B纯收入最高,为22 871.25元/hm2,比CK(21 650.01元/hm2)增收1 221.24元/hm2,增幅5.64%,其次为处理C,增收444.99元/hm2,增幅2.1%,处理A增收197.49元/hm2,增幅0.91%。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本次试验数据分析证明,二晚稻草还田施用秸秆腐熟剂进行处理,能增加有效穗,提高结实率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1,2,3]。从产量和效益看出,施秸秆腐熟剂45 kg/hm2,增产效果最好。从产量和效益分析得出,二晚稻草还田只要施用了秸秆腐熟剂进行处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增收效果[4,5,6],而本次试验则是以施用秸秆腐熟剂45 kg/hm2,增产增收效果最好,这就验证了厦坪菖蒲村二晚稻草还田秸秆腐熟剂适宜的用量为45 kg/hm2。至于最佳的秸秆腐熟剂用量还要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

注:秸秆腐熟剂1.75元/kg,稻谷3元/kg。

摘要:为研究晚稻秸秆腐熟还田的科学用量和施用方法,于2015年开展了秸秆腐熟剂不同用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秸秆腐熟剂45 kg/hm2增产效果最好。

关键词:秸秆,腐熟剂,对比试验,江西井冈山,2015年

参考文献

[1]孔学梅,封建芳,郑文芳,等.稻草还田施用不同品种秸秆腐熟剂对晚稻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41-42.

[2]王生明.秸秆腐熟剂对水稻秸秆还田应用效果的影响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4(10):6-8.

[3]苏美兰,彭铁山,王志平,等.秸秆腐熟剂对茶陵县稻草还田效果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5(3):56-58.

[4]杨振兴,周怀平,关春林,等.秸秆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中的效果[J].山西农业科学,2013(4):354-357.

[5]王喜枝,姚丽娟,孙笑梅,等.不同秸秆腐熟剂在河南省麦田的应用效果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10):59-62.

低对比剂用量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进行CTA检查的可疑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157例, 随机抽取87例, 根据不同给药速度随机分为4组, 即70mL组20例, 50mL组22例, 35mL组25例, 20mL组18例, 给药部位均统一为上肢健侧静脉给药 (在内踝处大隐静脉穿刺的下肢给药由于对比剂用量过大, 本文未采用) 。以研究不同给药量对于图像质量的影响。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仰卧位, 双手自然下垂, 取下颈部、胸部的金属物品, 放松身体, 平静呼吸。机型为东芝Aquillion one 320层CT。扫描参数如下:层厚0.5mm, 重建间隔0.3 mm, 120KV, 自动MA匹配, 0.5s/转。扫描两次, 首次为采集未注射对比剂蒙片, 采用前瞻性监测扫描第二次, 监测点设在主动脉弓, 监测值230Hu。高压注射器给药, 注射速度为4.5mL/s, 对比剂采用320mg/mL碘佛醇。两次扫描剪影后取得图像。由两名影像诊断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将原始数据载入Vitrea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 (V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多平面重组 (MPR) 和曲面重组 (CPR) , 并结合横断面原始图像综合判断分析血管病变情况, 以椎动脉发出处为界, 将锁骨下动脉分为近侧段和远侧段进行观察。再由3位医师共同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主要观察锁骨下动脉正常及狭窄部位显示的清晰程度及伪影多少, 同时测量锁骨下动脉CT值。

2 结果

70mL患者20例, 锁骨下动脉开口处CT值平均值为 (560±8.2) , 图像清晰, 锐利, 图像重建质量佳, 静脉显示较明显;50mL患者22例, 锁骨下动脉开口处CT值平均值为 (378±8.7) , 图像清晰, 锐利, 图像重建质量佳, 静脉模糊显示;35mL患者25例, 锁骨下动脉开口处CT值平均值为 (359±6.5) , 图像清晰, 锐利, 图像重建质量佳, 静脉未见显示;25mL患者25例, 锁骨下动脉开口处CT值平均值为 (359±6.5) , 模糊, 毛糙, 图像重建质量差, 静脉未见显示。

3 讨论

3.1 传统多层螺旋CT、64层 (或双源) CT做锁骨下动脉要3~5s, 难免发生血管浓度近远侧不一致的情况发生, 同时药量不能少于70mL, 然而采用160mm大面积量子探测器的320层CT不需要移动扫描床, 机架只需要旋转一圈, 即可同时相获取从主动脉弓到椎动脉扫描数据, 锁骨下动脉完全冻结, 由于不需要螺旋扫描, 根除了螺旋伪影的干扰, 血管清晰呈现, 本次实践表明使用50mL以上药量还会使静脉过分显影, 干扰动脉显像, 从而部分影响诊断结果。

3.2 传统锁骨下动脉CTA认为, 不同部位注入对比剂在锁骨下动脉进行增强CT扫描时的作用不同。下肢给药对比剂可通过循环均匀到达锁骨下动脉, 虽不会影响图像重建质量。但下肢给药多在内踝处大隐静脉穿刺, 注射速度不变 (4.5mL/s) 的情况下, 至少需要120mL对比剂用量, 虽然图像整体质量很好, 但是巨大的对比剂用量会明显增加肾脏代谢负担, 从而增加对比剂肾病风险。而大部分患者入院以来通过查体大致能够了解发生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大概部位, 于是自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注入, 药液经体循环和肺循环到达全身各脏器[3]。在对比剂循环的不同时像进行检查部位的扫描, 以确定诊断。虽然由上肢静脉注入对比剂后, 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浓度均较高, 对锁骨下动脉的成像干扰较大, 伪影多, 但不影响达到诊断目的。

3.3 随着CT技术及设备的发展, CTA这一新兴检查技术, 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等优点, 对血管特别是动脉血管的显示效果较好, 临床中对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诊断大有取代原来作为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的趋势[4,5]。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断总结出新的配合方法, 以适应科学进步的需求。

3.4 对比剂肾病 (contrast associated nephropathy, CAN) 日益受到肾病工作者的关注。CAN指由对比剂引起的肾功能急骤下降。常用的对比剂一般均为高渗性, 含碘量高达37%, 在体内以原形由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吸收, 脱水时该药在肾内浓度增高, 可致肾损害而发生急性肾衰。对比剂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报道日趋增多, 甚至其发生率超过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 尽管当前已选用毒性较小的对比剂, 但多研究表明对比剂用量仍旧是引起对比剂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对比剂的用量<70mL可以有效降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病风险。320层CT的超宽探测器使锁骨下动脉CTA检查的对比剂用量比传统螺旋CT明显减少到35mL, 有效降低了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风险。

通过本次研究, 我们发现使用35mL超低剂量对比剂, 自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注入, 药液经体循环和肺循环到达全身各脏器的方法虽然较下肢静脉给药通过循环均匀到达锁骨下动脉的方法虽然图像质量稍差, 但综合考虑达到诊断目的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率, 在320层CT容积扫描的情况下采取35mL超低剂量是完全可行的。

摘要:目的 探讨在320层容积CT在检查锁骨下动脉CTA对比剂用量。方法 选择进行CTA检查的可疑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157例, 随机抽取87例, 根据不同给药速度随机分为4组, 即70mL组20例, 50mL组22例, 35mL组25例, 20mL组18例, 给药部位均统一为上肢健侧静脉给药以研究不同给药量对于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除25mL组外, 70mL、50mL、35mL均能取得清晰、锐利的图像。结论 320层CT的超宽探测器使锁骨下动脉CTA检查的对比剂用量比传统螺旋CT明显减少到35mL, 有效降低了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低对比剂用量,容积CT

参考文献

[1]Martin ML, Tayl KH, Flakl B, et a1.Mulf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of the Aortoiliac System and Lower Extremities:A Prospectire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AJR, 2003, 180 (4) :1085-1091.

[2]Met R, Bipat S, Dink A, et a1.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Computed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AMA, 2009, 301 (4) :415-424.

[3]The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Steering Committee (NASCET)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methods, patients characteristics andProgress[J].Stroke, 1991, 22 (6) :711-720.

[4]周建军, 周康荣, 陈祖望, 等.大范围颈动脉MDCTA与DSA的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6, 25 (1) :75-78.

低对比剂用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间102例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在我院接受256排CT检查, 其中男68例, 女34例, 体重43~85 kg, 年龄20岁~86岁。

1.2 检查方法

扫描设备:Philips Brilliance 256排CT, 双筒高压注射器, 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对比剂 (370 mg I/m L) 。感兴趣区 (ROI) 设置在平右侧头臂静脉水平左肺上野, 采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启动扫描, 延迟1 s, 间隔时间1 s, 当头臂静脉显影时启动扫描, 扫描延迟时间定为机器允许的最短值4.9 s。对比剂注射部位为右侧肘前静脉, 20G套管针静脉穿刺, 对比剂注射流速4.0 m L/s, 总量25 m L。对比剂注射完毕后注入生理盐水, 流速4.0 m L/s, 注入总量为20 m L。扫描参数:准直器宽度0.9 mm, 螺距0.9 mm, 层间距0.45 mm, 旋转时间0.5 s, 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乘积300 m As。扫描时间2 s~2.5 s, 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膈顶。

1.3 图像后处理

所有患者的肺动脉重组层厚0.9 mm、层间距0.45 mm的横断面图像传输至工作站 (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 4.0, Phillips Healthcare EBW) , 应用血管分析软件 (advanced vessel analysis software AVA) 中的曲面重建 (CRP) 技术及CTview中的多平面重组 (MPR) 技术重组冠状面和矢状面进行图像质量评估。

1.4 图像质量评价

对肺动脉增强的满意程度从两方面进行评价: (1) 强化程度:分别测定左右主肺动脉干增强后的CT值, 取其平均值作为肺动脉CT值, 以肺动脉增强后CT值≥260 Hu作为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的指标。 (2) 毗邻肺动静脉增强差异程度:分别测量双侧上下肺静脉增强后的CT值, 记录同水平肺动脉与肺静脉CT值差。

2 结果

2.1 扫描时间

102例患者扫描启动时间为4 s~6 s, 机器固定延迟时间4.9 s, 总延迟时间为8.9 s~10.9 s, 平均为9.3 s。

2.2 肺动脉图像评价结果

肺动脉增强后CT值为 (324±57) Hu (178~397 Hu) , 肺动脉增强后CT值≥260 Hu者95例 (93.1%) , <200 Hu者7例 (6.9%) , 在185~195 Hu之间。同水平肺动脉与肺静脉CT值差≥150 Hu者95例, CT值差<150 Hu者7例, 在60~124 Hu之间。

2.3 阳性结果

本组共检出肺动脉栓塞17例, 中央型12例, 外围型5例。检出1例肺部病变, 肺炎, 另检出1例先天性心脏病, 窗型动脉导管未闭。

3讨论

肺栓塞的及时诊断及正确治疗对降低其病死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十分重要[2]。本文中所使用的256排CT探测器为128×0.625, 旋转时间为0.27 s/转, 由于扫描速度快, 患者屏气时间短 (胸部扫描2 s~2.5 s) , 检查成功率达100%。该检查方法对比剂用量仅25 m L, 大幅度减低了造影剂用量, 尤其适用于急诊肺栓塞的筛查。

我们知道外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 经上腔静脉回流至右心进入肺动脉, 在前臂静脉至肺动脉这一通路上, 只有肺部毛细血管对造影剂剂量有影响, 而肥胖患者肺体积及功能并不比正常人大, 因此, 在造影剂首过成像过程中可以忽略体重的影响[3]。

256排CT极短的全肺扫描时间 (2 s~2.5 s) 为小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血管造影 (CTPA) 检查提供了可能。一般体形患者的肺部扫描时间为2 s~2.5 s, 按注射流速4 m L/s计算, 25 m L对比剂完全可满足肺动脉增强要求。我们知道对比剂从注射部位随血流经上腔静脉到达右心的时间大约6 s~8 s, 但个体差异较大。因而我们将ROI设在左肺上野, 观察右侧头臂静脉, 右侧头臂静脉充盈说明造影剂到达上腔静脉 (这一时间大约4 s左右, 手动触发扫描, 因此可不用计算该时间) , 右心系统循环时间为4 s左右, 而机器延迟时间为4.9 s。所以造影剂到达肺动脉1 s左右后, 即开始肺动脉扫描, 2 s~3 s左右完成扫描, 在造影剂流出前 (造影剂进入肺静脉时) 完成肺动脉扫描。由于时间控制准确, 增强时间集中, 可获得完整单纯的肺动脉成像。造影剂注射后等量等速生理盐水替代注射, 肺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内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提高对血管细节的显示, 而且基本可消除上腔静脉伪影, 肺动脉、肺静脉的增强对比明显, 避免了肺静脉过度增强造成的诊断干扰。同时本研究中选择较慢的注射流速 (4 m L/s) , 既降低了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 又因为注射时间的延长、增强时间的集中, 保证了肺动脉内造影剂浓度, 提高检查的成功率。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测定左右肺动脉主干增强后CT值作为评价肺动脉强化满意程度的指标, 本组中有7例肺动脉主干CT值<200 Hu, 1例为2 cm窗型动脉导管未闭, 肺动脉高压, 导致肺动脉显示不良, CT仍达187 Hu, 能够作出明确诊断;另1例为肺动脉主干栓塞的患者, CT值达185 Hu, 肺动脉显示欠佳, 亦能够明确诊断;另5例为穿刺左侧肘前静脉, ROI选取失误观察受限, 采用手动触发稍晚所致。本组所有图像肺动脉与肺静脉CT值差均≥150 Hu, 增强对比明显, 仅2例患者由于肺栓塞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致肺动脉显示欠佳, 肺动脉与肺静脉间对比欠佳, 但仍能够形成密度差, 不影响整体肺动脉显示。

MSCT肺动脉造影一个重要的优势是能发现外周细小肺动脉内的栓子, 提高了段及亚段PE的检出率, 其效果甚至超过了选择性肺动脉造影[4]。同时与传统的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相比, 256排CT肺动脉成像具有重叠因素影响小、肺动脉解剖显示清楚、薄层重建有助于对周围肺动脉的显示、同时可观察肺实质的改变等优点, 本组采用层厚0.9 cm, 层间距0.45 cm薄层重建, 提高了外围肺动脉 (段、亚段肺动脉) 显示率, 并发现胸部其他病变重症肺炎1例。

我们知道在前臂静脉至肺动脉这一通路上, 心功能正常, 血管通畅, 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是当患者出现严重右心功能不全、右心力衰竭或各种原因所致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明显扩张, 导致肺动脉血容量明显扩大, 肺动脉内造影剂充盈不良, 出现层流显像, 这些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均会影响肺动脉的显示。256排CT超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在以下方面存在一定的应用限度: (1) 各种原因所致头臂静脉狭窄患者; (2) 严重右心功能不全患者; (3) 肺动脉高压患者。

综上所述, 256排CT超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不仅能够获得符合诊断需要的优质图像, 更能减低造影剂的用量, 降低了医疗风险, 特别是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 探讨256排CT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256排CT对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102例患者进行肺动脉成像, 总对比剂量为25 mL (370 mgI/mL) , 对比剂跟踪技术启动扫描, 采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 、曲面重建 (CRP) 技术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 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 肺动脉增强后左右肺动脉干CT值均≥260 Hu, 占93.1%, 检出肺动脉栓塞17例。结论 256排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检查, 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对确诊肺动脉栓塞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肺动脉,256排CT,对比剂,体层摄影术

参考文献

[1]Ding RH, Chen H Y, Zhang AP, et al.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s of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J].Chinese Journal of Misdiagnostics, 2006, 6 (16) :3087-3088.

[2]丁尧海, 陈海英, 张爱平.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6) :3087-3088.

[3]Bai HL, Yu XH, Zhang LH, et al.Comparison of Effect on Low Dose ContrastMedia Imaging ofAorta with Common Dose[J].Journa l of Med icalForum, 2010, 5 (31) :29-30.

低对比剂用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 年10 月至2014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患者87 例, 其中男51 例, 女36 例, 年龄35~78 岁, 平均 (56±8) 岁;检查部位:头部23 例, 肝脏33 例, 胰腺和胆囊2 例, 泌尿系统20 例, 盆腔9 例。

1.2 护理方法

1.2.1 物品准备在进行CT扫描前, 为避免患者检查时发生意外, 护理人员应准备各种急救器械、药品、氧气等必需品;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 若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等, 需立即到现场救治;并准备25%葡萄糖注射液1 盒, 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5%葡萄糖注射液各2 瓶, 200 ml和100 ml高压注射器, 1 ml、5 ml及20 ml注射器, U形吸药管、留置针和延长管等, 非离子型低渗对比剂100 ml[3]。

1.2.2 患者准备在进行CT扫描前,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史、药物或食物过敏史等进行统计, 排除婴幼儿、体弱多病、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心脏功能衰竭等患者。对患者的心率进行检查, CT检查时要求患者静息心率不能大于每分钟70 次, 对于未达要求的患者需在检查前30 min或1 h, 给予倍他乐克50~150 mg以控制心率[4];对呼吸急促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指导进行平稳呼吸训练, 同时给予心理安慰。同时,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碘过敏试验, 观察其是否有过敏症状;并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泛影葡胺1 ml, 密切观察其在20 min内是否发生全身性过敏症状。

1.2.3 加强CT检查前的护理护理人员需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使用对比剂在CT检查中的重要性和目的, 使其仔细阅读CT检查申请单并签字, 护理人员需在过敏试验栏填写患者试敏时间及有无试敏反应并签字, 医师则需要将对比剂名称、剂量填于CT申请单并签字。护理人员还需告知患者使用对比剂后会出现浑身发热、口苦、头晕或恶心等反应[5], 并嘱患者检查中若出现穿刺部位肿胀、疼痛、呼吸困难或皮肤瘙痒等症状时, 应立即用手势示意医师, 停止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检查中告知陪同家属只能选择1 位进行陪同。

1.2.4 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使高压注射器的头部垂直向上, 将其稳固于对应装置上, 将对比剂、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分别利用U形管吸入高压注射器筒管内, 再连接延长管进行调试, 并将筒管内的气体排出, 握住高压注射器的尾部与头部, 进行180°的旋转, 转动时需动作轻、慢, 转动后高压注射器的头部需竖直向下。根据患者的检查部位设定对比剂的注射流量、流速、压力和时间等参数, 用留置针 (20G) 在患者肘部中心静脉处进行穿刺, 为避免静脉血出现回流现象, 先用手按住留置针针尖部位, 将5 ml注射器与套管针连接, 手松开后若静脉血发生回流, 则可推注2~3 ml 0.9%氯化钠注射液, 之后将注射器撤出, 确定套管针留置于血管后, 将留置针与延长管进行连接并用贴布将其固定好。将对比剂注入静脉血管后, 医护人员需立即撤离检查室, 对患者进行CT检查。扫描结束后, 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在休息室内进行30 min的观察, 并嘱其多饮水, 尽快将对比剂随尿液排出, 在确定患者无异常后可允许其离开。

1.2.5 对比剂外渗的护理若在CT检查过程中有对比剂外渗情况发生, 患者穿刺部位会发生疼痛、肿胀或出现红疹等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需采用50%硫酸镁溶液对其渗液部位进行湿敷[6], 用保鲜膜将其包裹固定;或采用冰冻的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地塞米松20 mg进行湿敷。在对比剂渗液救治的同时, 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 待症状解除后, 方可允许患者离开。

2 结果

87 例患者中, CT扫描图像质量佳86 例, 占98.9% (86/87) ;1 例因对比剂发生外渗而影响CT图像质量, 但经50%硫酸镁溶液湿敷后恢复。

3 讨论

多层螺旋CT检查简称为CT检查, 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影像学技术, 密度分辨率较高[7], 还可进行增强CT扫描, 使检查图像更为清晰, 显示率更高[8]。CT扫描检查的应用范围较广, 除了对人体头部有明显的检查效果外, 对心血管系统、胸部病变、骨关节病变、腹部盆腔病变、肝胆胰肾等脏器病变等均有准确的检查效率。增强CT扫描需采用对比剂, 其是应用于影像学检查中的一种造影剂, 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非离子型低渗对比剂是一种水溶性、耐受性、低渗性良好的一种造影剂, 可提高CT检查时成像的清晰度,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本研究采用非离子型低渗对比剂进行了CT增强扫描, 结果显示CT图像质量较高, 虽有1 例患者发生对比剂外渗, 但经对应处理后恢复。提示将非离子型低渗对比剂应用于CT扫描检查中, 同时加强CT扫描操作过程的护理, 可明显提高CT扫描图像的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非离子型低渗对比剂应用于CT扫描检查中, 同时加强CT扫描操作过程的护理, 对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吉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需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患者87例, 均采用非离子型低渗对比剂进行CT扫描, 观察其CT扫描图像效果。结果 87例患者中, CT扫描图像质量佳86例, 占98.9% (86/87) ;1例因对比剂发生外渗而影响CT图像质量, 但经50%硫酸镁溶液湿敷后恢复。结论 将非离子型低渗对比剂应用于CT扫描检查中, 同时加强CT扫描操作过程的护理, 可明显提高CT扫描图像质量。

关键词:非离子型低渗对比剂,多层螺旋CT,护理,图像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明利.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临床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 (临床放射学分册) , 2003, 26 (4) :255-258.

[2]刘咸英, 冯春琴, 陈阿娜, 等.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在64层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08, 7 (5) :21-22.

[3]李彦君.多层螺旋CT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0) :96-108.

[4]邹莲英.心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依从性的影响[J].华西医学, 2009, 24 (8) :2191-2192.

[5]王志平, 周海, 徐冰.高浓度对比剂应用于多层螺旋CT腹部动脉血管成像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0) :79-80.

[6]田树平, 吴芳, 李颖娜, 等.冠状动脉CT造影指标对老年中或高危险度非心脏手术计划的影响[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4, 33 (5) :637-643.

[7]葛宇新.对比剂应用于多层螺旋CT检测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4) :729-730.

低对比剂用量 篇6

关键词:低剂量,对比剂,生理盐水

近年来因其安全、无创、低费用等特点, 多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CTA已经成为胸腹部血管检查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有比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由于胸腹主动脉的扫描范围很大, 往往注射比较大剂量的对比剂以达到维持血管内对比剂峰值的目的。虽然大剂量对比剂的使用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却会带来不少问题, 例如:大剂量的对比剂的使用对肾脏的潜在危害等。本研究采用低剂量对比剂进行胸腹主动脉成像, 探讨在保证图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50例临床拟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注射常规对比剂剂量的病例组列为常规组, 25例患者中男10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为 (50±16.3) 岁。注射低剂量对比剂的病例组列为低剂量组, 25例患者中男14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为 (53±11.9) 岁。入组的所有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背痛。

1.2 检查方法

扫描设备为PHILIPS Brilliance 256层螺旋CT机。注射设备为MEDTAO STELLANT高压双筒注射器;对比剂均为碘比乐 (370mg/m L) 。全部患者均采取头先进仰卧位体位, 双手上举交叉放置于颅顶。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1cm至髂动脉分叉处。两组病例均选择自正中肘静脉以5.0m L/s的流速注射对比剂, 其中常规组注射对比剂90m L, 低剂量组注射对比剂50m L, 后继续以同等速率注射生理盐水40m L。采用螺旋CT机自带的智能触发技术进行扫描, 设定的触发扫描阈值为130HU, 检测点为L1水平处的腹主动脉。设定扫描管电压120KV、设定管电流采用200MAS, 扫描时间5~8s左右。

1.3 图像处理及评价标准

测量主动脉弓、T6水平胸主动脉、L3水平腹主动脉的CT值, 测量时尽量避开血管斑块、钙化及骨骼[2]。所有扫描所得图像传送至EBW4.5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 、容积再现 (VR) 和多平面 (MPR) 等重建, 由两位资深的放射科诊断医师对横断位图像和重建图像进行评价并给出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软件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 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得的CT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的统计学方法表示。阅片结果采用秩和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组间分析;所测得CT值的组间差异性则分别采用成组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主观阅片评价

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的主观阅片结果见表1, 秩和检验对表中结果的分析显示, 两组病例在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显示效果上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两组病例血管客观测量评价

两组病例主动脉弓、T6水平胸主动脉、L3水平腹主动脉CT值见表2。将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主动脉弓、T6水平胸主动脉、L3水平腹主动脉测得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3.1 对比剂的用途及不良反应

螺旋CT血管造影必需使用对比剂, 大剂量对比剂的使用增加了患者肾功能的负担, 严重者更会引起对比剂肾病。近年来, 由于使用碘对比剂的治疗和检查手段还在不断增加, 对比剂肾病数量也必然会不断增长。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 把对比剂剂量减少到最少已经成为临床需求。因此, 注射低剂量对比剂具有重要意义。

3.2 低剂量对比剂在主动脉MSCTA中成功的要素

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中, 如果想得到清晰锐利的血管图像, 对比剂的注射速率、扫描延迟时间及对比剂使用量是成功的三驾马车。其中扫描延迟时间是MSCTA中的关键参数[3]。延迟时间短, 对比剂到达目标血管的剂量少, 血管显示淡;延迟时间太长, 目标血管周围脏器和静脉均显影, 背景对比度差, 达不到诊断要求。三组患者的扫描延迟采用智能触发扫描, 当被检测层面兴趣区CT值达到设定阈值时启动扫描, 4s后开始扫描。实时监控触发扫描的优势是可以直接观察成像血管显示情况, 对于心功能较差、血液循环较慢者, 采用该方法基本可以避免较差的图像质量。

3.3 低级量对比剂在主动脉CTA中的可行性

足够浓度的对比剂在扫描时间内持续通过胸腹主动脉是保证胸腹主动脉CTA成功的基础。胸腹主动脉CTA扫描范围广, 扫描时间长, 不能忽略扫描时间这一影响因素。扫描时间必须短于对比剂峰值持续时间。主动脉血管峰值的强化需要依靠足够液体量来维持, 对比剂在经正中肘静脉注射后, 通过心脏泵出经血液循环到达双侧髂外动脉末梢。需要足够的液体总量, 才能使对比剂在主动脉内维持一段时间平台期。两组采用相同速率、注射液体总量大, 这保证了动脉血管内对比剂有足够的推力[4]。另外加注生理盐水, 既保持了对比剂注射的速率, 维持了主动脉在扫描的长时间内持续峰值的同时, 又降低了对比剂用量, 同时也减轻了肾脏的负担, 相对减少了对比剂肾病发生。256层螺旋CT具有超高的扫描速度, 可以在动脉充盈的短时间内完成主动脉扫描, 不需要长时间保持血管内对比剂的浓度, 较少量的对比剂就可以获得满足诊断质量的图像。

综上所述, 在256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CTA中运用低剂量对比剂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参考文献

[1]Sylaja PN, Puetz V, Dzialowski I, 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vertebrobasilar ischemia[J].J Neuro Imaging, 2008, 18 (1) :46-49.

[2]孙丛, 柳橙.多层螺旋CT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杂志, 2007, 22 (3) :259.

[3]Nash K, Hafeez A, Hou S.Hospital acquired renal insuffciency[J].Am J Kidney Dis, 2002, 39 (5) :930-936.

上一篇:财政路径下一篇:Web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