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教育(共12篇)
美术学院教育 篇1
0 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现象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那时跨国的“游教”、“游学”之风盛行,因此高等教育自古代萌芽之时便具有了‘国际性’这一特征。”(1)中外专家学者对“国际化”的含义有诸多解释。弗里曼·巴茨在《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教育是本国学校观念和课程的国际化;是某个国家的师生到其它国家教育机构学习或研究,即师生的国际流动或跨国教育交流。”在2004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上,30多所大学的校长也达成共识: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目前,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及墨西哥等拉丁美洲的顶尖大学突破传统,在研究生交流方面越来越国际化。2008年,智利政府拨款60亿美元供智利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2)综上所述,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1 广州美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我校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使国际化从经验性的实践上升到理论性的探讨,再到制订具体的策略,从而推动实践发展的新阶段,不断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广泛建立合作伙伴。我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的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相继开展了工作坊、交换师生、展览等交流与合作。
实施国际交换项目。根据我校与国外合作院校签署的合作协议,我校自2005年开始推进交换项目,制订了《国际交换生管理条例》,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国际交换项目使我校师生有机会“走出去”开阔眼界,并且拉近了我校与国外艺术院校的距离,使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提升。
举办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绘画、设计艺术作品展和研讨会。“艺术无国界”,艺术能跨越时空,打破人们心理上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陌生感。我校对于在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对教学科研有重大意义的展览,都会给予重视及资助。我校师生通过观看作品展,参与研讨会,对国外的文化艺术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展览和研讨会是生动的艺术课堂,这里没有教室墙壁的桎梏和填鸭式的灌输,没有枯燥的文字叙述和间接的图片影像,只有主动、纯粹的艺术享受和艺术创作灵感的碰撞。在输入的同时,我们也向国外民众展示了本国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传达了中国艺术的发展现状。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就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或合作研究。这不仅能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而且能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我校卢瑞祥教授于2006年3月赴英国邓迪大学讲授书法,吸引了各阶层人士前来观摩学习书法,在英国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邓迪大学网站、邓迪艺术报网站、邓迪市议会网站、苏格兰艺术协会网站、苏格兰《艺术品》杂志、BBC电台等网络和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和专访。“请进来”是聘请国外知名的艺术家、设计师来我校教学,举办讲座、工作坊等,以充实我校的科研、师资队伍。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创作理念,帮助我校开设新课程,编写新教材,填补专业领域的空白。通过引智工作,提高了我校师生的专业和外语水平,活跃了学术氛围,为我校的专业教学、青年师资培养和国际交流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我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国内外诸多院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现在校外国留学生人数较少,且增长速度缓慢。
2 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国际化进程对策
我校提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艺术类大学”的目标,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将有助于实现上述办学目标。
2.1 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思想决定行动”。因此,要推动我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必须首先确立国际视野和国际观念。首先,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影响教育国际化进程最重要的因素。学校领导必须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其次,师生员工对国际化的理解和支持也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员工、学生都具有国际性的思维和意识,那么国际化氛围就很容易营造和形成,国际化项目的实施将会更加顺利,理所当然地对教学和科研的促进作用会更大。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试将国际化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当中,并对各二级教学和科研部门提出了与国际化相关的量化考核要求,这无疑将对国际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建立组织与制度保障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要推进国际化进程,就必须有相应的组织与制度保障。国际交流事务虽属行政范畴,但又具有特殊性,即与教学科研紧密相关。因此,必须建立系统的管理机构,以确保国际化进程规范、有序地进行。
(1)成立“国际化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作为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的决策和协调机构。协调小组对学校国际化进程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进行全面指导,并协调涉及多个部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2)各二级院系成立由院长或系主任为组长的国际化工作小组,指定相对稳定的工作人员兼管国际化事务。教务处、研究生处、科研处、学生处、人事处、后勤处等部门应有兼管国际事务的负责人,以形成完整的组织机构体系。
(3)国际交流处要在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中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提供“政策支持、管理服务、资金支持、信息支持”等服务职能。变“行政性服务”为“专业型服务”,变“促进交流”为“推动合作”为主,变“接待和事务性管理”为“为教学科研提升服务水平”为主。
2.3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国际化进程可持续发展
二级院系是我校国际化工作的主体,教师、科研人员是最重要的角色。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提高院系、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能力的重大意义,他们才能主动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中,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1)增加外国留学生培养经费的划拨额度,以鼓励二级院系接收外国留学生,并支持外国留学生的招生和教育培养工作。
(2)鼓励各二级院系结合自身学科建设和英语师资能力开设全英专业课程。其所需师资的配备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得:引进获得国外大学博士学位,具有英语授课能力的人才;选派校内具有较好英语基础和较强学术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进行英语课程进修或培训。
(3)加大派出力度,支持学术科研项目。在“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制订教师出国进修计划,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和双语教学教师赴国外进行专业进修和外语能力培训;鼓励在职教师参与国际学术机构的活动,如会议、展览等;鼓励专业学术带头人、研究生导师、教授出国拓展或巩固我校与国外院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合作研究,洽谈新项目等,扩大教授层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4)学校加大聘请外国专家经费的投入,提高聘请外专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的条件和要求,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外专,提高其工资待遇。
(5)学校鼓励和支持各二级院系主办或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以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提升我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6)鼓励和支持交换学生项目的实施,对接收交换生的院系,以及由学校派出赴国外参加学术活动的学生给予经费资助。
2.4 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保障重点项目的实施
要推进国际化进程,不仅要巩固已有的合作伙伴关系,还要扩展新的合作伙伴;在增加合作数量和专业领域的同时,一定要保障重点项目的实施。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国际流动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人才的质量决定着学校乃至国家的竞争力。“面向世界招聘师资和经常输送本国教师出国培训是提高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扩大教师视野的重要方面。1993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所作的调查中,有183所大学的90%回答者认为,在推进高等院校国际化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而“凡是那些教师对国际化事务不感兴趣的学校,基本上都远离国际化的轨道。”(4)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师资队伍,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的国际流动。加强对国际一流专家、学者和高层次出国留学人才,特别是能够填补我校空白、薄弱专业的优秀人才的引进;支持重点学科、工作室的人才引进,增强和优化教师、科研队伍的国际化结构。
2.6 重视对管理层干部的培养
中层管理干部是国际化进程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为使他们具备国际化意识,学校要定期选派管理层干部出国考察、培训,学习国外大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以带动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2.7 加强课程建设,增加通识教育内容
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水平美术设计人才,我校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更新教材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国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课程。
2.8 加快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及其规模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增强学校的国际化氛围,提升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又能为学校提供多元化的国际人文环境,促进学校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管理机制、服务功能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2.9 尝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校将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与“外智”,尝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3 结语
我们可以预见到,大学之间的竞争必将会越来越激烈,我们也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力资源的共享,学科增长点的培育与凝聚,科技项目和成果的质量,学校的国际认可度等都有赖于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因此,推进国际化进程对于提高学校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我校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等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我校现行的办学体制、专业结构、管理方式、教育价值取向等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注释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策略.上海高教研究,1999.11.
2国际教育交流.拉丁美洲力求大学国际化.2010(5).
3陈昌贵,谢练高,著.走进国际化——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4高淑贤.加强高等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0.1.
美术学院教育 篇2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石村
说起中国当代美术教育,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跟在外国后边亦步亦趋,除中国画教学保持着本民族人体系,也吸收了西方奴役的东西使之正常向前发展外,油画和雕塑的专业教学仍没有大的变化。有哪一个学院从教学体系上就如何向民族文化过渡做过战略性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当然零零星星的做法也可能有过,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否真正被重视?我认为还没有。
雕塑这门艺术的并不是西方人的权利,我们中国也有非常悠久的雕塑历史和大量的历代优秀作品,应该说我们是有传统可继承的。可是,在我们今天,绝大多数美院雕塑教学中,有我们自己的教学体系吗?没有!有建立本民族雕塑教学体系的自觉意识吗?也没有。当然,我们应该承认—过去几千年雕塑艺术在师承传授方面未曾有过规模化、系统化即学院式教学体制,有很多东西停留在”经验”水平上,没有较完整系统理论。本世纪初才有一批批有志者远涉重洋去学习西方雕塑艺术及引进西方教学模式,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如何呢?至今我们是否在这个问题上有清醒的自觉与认识呢?我想,看一看我们各美术学院雕塑系专业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乃至整个教学体系,就不难发现我们还是遵循西方的体系,在建立自己本民族的雕塑教学体系方面还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类艺术自很早的阶段起,就呈现出东方和西方两大体系的分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西方,”摹仿说”的艺术思想指引了古典写实主义的艺术发展道路,也带领其写实主义造型手法的古典雕塑艺术达到高峰,创造像古希腊的、古罗马、文艺复兴以致19、20世纪写实雕塑的灿烂辉煌,出现了无数雕塑大师,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写实性雕刻艺术遗产。西方20世纪的现代派艺术对其写实主义传统是一种反叛,但它仍是西方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下的现代观念的“形态”表现。而我们中华民族则长期以东方人特殊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方式,特别是受“神韵说”的影响,创造出了中国雕塑的艺术特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境界,令世界瞩目。中国的古代雕塑同古代建筑、绘画、书法、诗词、歌舞、戏剧等一道,构建出不同于西方而属于自己的完整独立体系,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充分认识本民族艺术体系的可贵之处。从过去到将来,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不可相互取代,也不会融合为一体,大一统的“世界艺术”既不会产生,也不必追求。
艺术的发展规律既然如此,那么艺术教育当如何发展?是否可以套用一种模式、一种体系?我认为艺术教育模式同样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当年留学欧洲归来的老一代中国雕塑家们,再后来的艺术实践中对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研究往往非常重视,有不少人做着中西结合的探索和方式,先后为我国培养出的第一代(大体指20世纪50年代培养的)和第二代(指20世纪60年代培养的)雕塑家们,他们在美术学院雕塑系接受的是西方式或者准西方式教学体系的培养和训练,但他们用学到的造型能力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形象,而且他们创作的两座群雕《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西北雕塑家孙纪元的《瑞雪》、马改户的《丝绸之路》、何鄂的《黄河母亲》、邢永川的《杨虎城》等,都是学习西方造型而又立足于研究中国本民族雕塑艺术优秀传统所创造的成功之作。这类例子在全国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前面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为推动我们的雕塑艺术走民族自己发展的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是上述实例仅是停留在艺术家个体行为层面上,在美术学院雕塑教学方面,要不要逐渐建立民族的雕塑教学体系、如何建立有中华民族风格的雕塑教学体系,却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课题。
我们国家目前有几十所专门的艺术院校设有雕塑系或者雕塑专业,但是我们纵览一下,就会发现这几十所的艺术院校的雕塑教学总体来看都是一个模式,更为突出、甚至严重的问题就是都仍然采取着单一的西方造型手法和西方的教学体系。这里据我所知只有西安美院雕塑系把研究学习民族优秀雕塑遗产并逐渐建立民族特色的雕塑教学体系列为长远目标,目前教学中有较大比重的民族雕塑研习课,而在其他院校还未被切实重视起来。在不少院校教学中,对民族雕塑的学习是藐视的,他们宁愿花大价钱请外国前卫艺术家教“前卫”艺术、装置艺术,也不愿将目光投向民族艺术。在当代许多中青年创作群体中,对民族雕刻研究的兴趣远不如对西方现代观念艺术的兴趣浓厚,站在理论界炒作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雕塑创作中“洋味”越来越重,民族味越来越少,而且生吞活剥地搬用西方现代艺术样式的情况也是显而易见的。“洋味”现象的普遍存在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艺术发展异彩纷呈的形式下,反倒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了解和研究得不够,自然也就不会重视和喜欢。作为教学,如果每一代一代这样下去,我们民族教学体系的建设就一直难以被重视,我们民族自己的雕塑艺术传统就得不到继承、发扬、发展和光大,最终将会沦入同西方混同的歧途而取消了自己。如果说面对明、清中华民族雕塑艺术的衰落和中国自古以来缺乏完备雕塑教学体系和雕塑理论的局面,自本世纪初起一批批艺术志士远涉重洋去学习引进夕阳雕塑艺术教学体系是历史的需要、是一种毕竟过程的话,那么经过这近一个世纪几代人的实践和努力,我们今天已有条件可以提出并承担建立中国自己的雕塑教学体系这个重大课题,不能也不必要一味沿着西方雕塑教学模式走下去了。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高等学府,更应具有发展民族艺术的长远目光和自觉意识。因此我想大声疾呼:逐步建立和完善我们本民族雕塑艺术教学体系才是最积极的选择。我们我们该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有这样的自觉认识,把吸收外来营养的着眼点放在发展我们民族艺术的目标上来,坚定地走建设民族表述教学体系的道路。
前不久我去长春参加国际雕塑大会,参观了长春国际雕塑公园,这个雕塑公园弄五年的实践,进行了五届国际雕塑大赛,汇聚了世界上上百个国家的众多雕塑家的作品,中国、外国的作品放在一起,数量巨大,让人目不暇接。但我也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按说我们可以在一个雕塑公园看到事业上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艺术家的作品,应该是面貌风格各异,使人感受到不同国家的雕塑艺术特色和风采吧,但事实上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满足。有一些作品一看,觉着显然是外国人着,可到跟前一看作者名字,却是中国。有些作者本来是外国人,却尽量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加进中国味,失去自己的特色。更有一些所谓”观念”性的装置和抽象类作品,你根本无法感受到它的特色,中外部分,没有特色没有个性。
这几天我在北京参观了”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作品,其中不少油画和雕塑作品是令人遗憾的,基本上是在”观念”的掩护下,完完全全拾西方的牙慧。这难道就叫”接轨”?每个世纪我们都去模仿别人就是”创新”?我也没这是最没抱负、最不自信、最没出息的表现。我们不少用什么”观念”、”前卫”等口号做掩饰了,好好想想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艺术创作是个人行为,我们暂不许论说,作为艺术教育,面对没有掌握艺术基本功,也尚未树立起自己的艺术观的年轻学子,我们可以这样随意吗?艺术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性知识我们要不要传授给学生呢?热爱民族艺术的思想要不要通过民族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过程给学生的传递和引导呢?现在,以个别创作追求代替教学规律的现象是存在的。盲目搬用魔法西方现代艺术创作让使代替对艺术基本知识和规律的理解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在一些理论家影响下,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中盲目追随西方当代政治波普艺术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美术学院教育 篇3
考察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奇特而怪异的现象,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所有成功的艺术家,包括那些蜚声国际艺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都有学院背景,都是从美术学院毕业的,甚至很多著名当代艺术家都是美术学院的教师,但是导致他们成功的那些创作观念和艺术语言都不是从美术学院里学到的,也就是说不是从美术学院的教材和课堂里获得的,他们要么是从某位老师的个人观念中得到启发,要么是通过某个展览,特别是外国的展览,或者是通过一本外国画册,或者通过其他信息渠道,获得新的知识,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从而走上了当代艺术创作之路并获得了成功。
谈到学院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关系,我认为这两者不是指的艺术家的身份,而是指不同的艺术观念。对于美术学院而言,永远只有两个问题,就是教什么、学什么;对艺术家来说,就是做什么、怎么做。学院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差异也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而这其中最根本的差异还是观念。学院的本质,或者说学院的品格,最根本的还是学术。因为在西方语言里“学院”与“学术”是同一个词,就是academy。我认为对于美术学院来说,还是应该坚持以学术为本。与学术相对的概念就是非学术,非学术有很多的内容,比如政治和经济就属于这方面的东西。对学术的坚守就是要认清艺术的发展规律,并且按照这个规律,从艺术自身的出发来设计我们的课程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如果说塞尚的形式主义问题不能也未能从美术学院找到解决方案,那么自杜尚的观念主义艺术产生之后,学院教育更是陷入了无能为力的境地。在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影像艺术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艺术不再是技术问题,或者说,当代艺术创作已经超越了技术的比拼而变成了观念的较量。在国际当代艺术界已经出现了这样一种创作现象,就是观念与技术的分工,艺术家出创意也就是创作方案,由技术人员制作完成。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出现在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和数字艺术领域,也出现在表演艺术领域。也就是说,在今天的当代艺术界,不但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和数字艺术无需艺术家亲手制作,甚至表演艺术也看不到艺术家的亲自出场。
导致学院教育与当代艺术脱节和背离的本质问题在于,学院教育是艺术知识体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产物,而当代艺术的价值和生命恰恰就在于不断打破既定的包括社会和艺术自身在内的各种体制和规范。在我看来,两者之间的根本矛盾是难以解决的,因为艺术创作总是扮演冲锋陷阵、开疆拓土的角色,而艺术教育始终肩负的是安营扎寨、坚守阵地的使命。因此,让我们记住那句老话,伟大的艺术家是天生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王端廷
当代艺术与设计艺术教育
我做的这个题目是当代艺术与设计艺术教育。三年前我和我的同事有幸参加了中国十年艺术教育大会,并且观摩了“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实验艺术”的现场。之后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因为我们看到在这个学院范围内,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一个很广大的前景。
这个大会是2009年4月开幕的,当时我们的实验艺术专业还没有开设,是在当年4月份选课,选专业的时候才出现的,一个正式的实验艺术专业。设计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一个学科的细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也是一个各专业固步自封的一个过程,在绘画界有一句名言叫“功夫在画外”其实大家都知道学设计更是需要天才,设计师也应该知道并了解许多画家、哲学家等人及其所代表的思想和潮流,当代艺术对于设计教育来说,绝对是一个可以发掘的宝藏,我们设计学院的情况和其他的美术院校确实有所不同,设计是我们的主导,我们主张当代艺术进入设计语境,而不是反过来。我们设计学院的基础课,虽然是设计专业,但是我们在基础课中也融入了大量当代艺术的一些内容。
在鼓励年轻老师出国深造的同时,从2007年开启了一个欧洲行走十年计划。每年利用暑假期间,大家自费对欧洲进行深入的考察,2007年的时候正值12届卡塞尔文献展,大家感受了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到2013年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时,已经有很多的本科生,研究生加入到我们的行动中来,今年是第七次组团欧洲行了。许多参加过欧洲行的老师,都亲身感受到了欧洲当代艺术的魅力,对设计也产生了一种正能量,还有就是,我们鼓励年轻的老师参与外教课程,全程参与外教的学习,如何上课,如何沟通,如何指导。说起外教课程,不得不提起南艺设计学院的对外交流,设计学院有很多的外教课程,有外教主体工作坊,有外教精英课程工作坊,还有国际竞赛,还有很多很多外教的讲座,来自德国、荷兰的平面设计师,来自德国柏林的教授,还有卡塞尔艺术学院的陶瓷大师,以及其他很多的来自国外的教授,包括荷兰艺术学院。他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学生一起进行合作完成课程。我们的实验艺术和公共艺术其实是一个很小的群体,人数少,影响也不大,三年前在实验艺术交流大会上,央美的胡建安老师说的话我还记忆犹新,他说要把实验艺术打造成一个战斗力特别强的特种部队,记得当时广州美院的冯峰老师反对特种部队的说法,说杀气太重。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我们谈不上特种兵,可能还是新兵营的阶段,但是我们也下了很多的功夫,比如,我们能够创作这样的当代艺术作品,我们也能为百年南艺校庆创作一些严肃的历史主题壁画,也能参加完成一些社会项目。
南京并不是一个可以滋养当代艺术的城市,在顾丞峰老师这个《2013年江苏当代艺术年鉴》中,我撰写了一篇反映南京艺术生态的文章,但是在南京,南艺,顾丞峰老师说,如果你喜欢当代艺术你可以玩得很嗨,如果你是纯粹的当代艺术或者结合当代艺术的设计在这里都是被支持的,被理解的,被关注的。当代艺术在很多地方与设计相处的并不融洽,但是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当代艺术与设计艺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也代表着当代艺术在学院旗帜下的另一种生存方式,谢谢大家。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季 鹏
和而不同,关于中央美院的实验艺术系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教学上面的经验,尤其是本科阶段的基础教育经验。在一个学院建立过程中,要根据本土情况,来面对广阔的世界当代艺术现状。面对当代艺术,中国艺术家永远会对自身传统文化立场进行追问。在从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非常多的艺术家,他们作品或多或少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相应的关系。那么中央美术学院既要探讨国际当代艺术下这种多元的文化环境对学术对艺术家的直接反应,同时也要强调中国本土文化的立场和身份的语境。央美实验艺术系的学术定位就是建立在这个立场上,而学术定位则与教学实践紧密相关。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的结构分成几个部分。第一是基础部,一年级都在基础部。往上二年级就在专业课部。专业课是很多老师、艺术家一起共同决定、建立起来的。专业课部还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个是基础教研室,课程包括:视觉造型、艺术方法、社会知行,实验制造,这个和物质化和装置有关系;摄影录像,这个课是由贾樟柯老师在负责;最后我们还有民间美术,包括剪纸这种形式怎么样转换到当代艺术中去表达。在这个体系里面还有区分,有不同的方法论教给学生,那么就能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愿望和能力。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加入各种工作室,他们这种广泛性地介入社会性的艺术方式实际上就是导师工作室制,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通过这样四年的培养,学生就可以获得一套基本的能力体系。至于怎么用,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
专业基础教研室也被细分为好几个单位。视觉造型教研室负责教授类似素描基础和色彩基础的课程,但和传统的方法有巨大的区别。艺术方法和思维有关系,所以会安排了艺术史解读和体验的课程。方案课不仅是一个课程,而是我们整个实验艺术教学的基础。还有思维方式的课程,这个课是由好几个老师共同上课,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方式介入。还有社会知行教研室,当代艺术永远在与社会发生关系,这是介入社会重要的一环。实验制造是作为面对物的体系,是对装置的一种物化的方法化研究。传统架上绘画面对材料的,还有一个摄影录像的系统专门摄影语言的表达,有观念性的,有纪录性的,也有故事性的。最后是民间美术,是面对传统语言的非常重要的系统,课程指向很明确,每年也会有民间美术考察。
同时还有评课检查的制度,所有老师都到,对上课的状态还有结果等一系列的东西进行一个评定,然后给出建议。通过和这样一个过程,央美就建立起来一个完整体系的教学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孙 磊
实验艺术课程的设置
我想在今天讨论这个课程设置之前,我想先讲一下我对课程设置的一种看法和态度。我自己觉得像实验艺术这种专业,或者说当代艺术在学校里进行教学,的确存在着矛盾。在学院里面确实我们教学需要有比较稳定的体系和规律,那么当代艺术或者说实验艺术它整个核心恰恰是要突破这样的一个矛盾,但这种矛盾恰恰构成了实验艺术在学院中的价值,就是说,在这样一个相对确定和稳定的结构里面可以容纳一个相对不太确定的这样的一个系统。这才构成了一个对学校这样一个兼运体制的改变的可能性,因为我们说,无论怎么样的一个兼运的系统或者体系,它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只不过它变得慢一点,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匆忙的制定一个过于坚硬的一个教学体系的话,我觉得恐怕反而会屏蔽了一些可能性。
现在全国有多家美院都增加了这个专业,但每一家都做的不一样,这也才是它存在的价值:每个都不一样,因为它的条件和组合都不一样。那么广美的情况是这样,这个系的组建是从10年开始,组建的时候其实是有两拨人,一是设计学院原来从事实验教学的老师;二是在油画系从事实验艺术教学的老师,最后合并在一起共有7位老师,3位是设计的,3位是来自造型专业的,我自己我不太确定是属于哪个专业的。在实验艺术的教学里,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应该教什么?扪心自问,我教不了什么,但是我可以跟同学一起尝试去寻找。这里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就是我并不把这样的一种教学看成一个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我更愿意看成是一种生存的练习。那么就是说,假设你是在一个荒岛上,就像鲁滨逊一样,那么所生活的这个城市就是那座荒岛,那么你遭遇了什么就利用什么去开始你的工作,因为在我看来创作和生活始终是连在一起的,它几乎是无法分割的。
我做过一个关于解构的课题,其实就是拆散和重组的课题。当时我们合作的是两个英国的老师,把材料的设定在衣服上,我们称之为“衣服的考古学”。就叫同学把一些不用的衣服都带来,然后把它都拆散,把所有的细节像考古学的方式都摊开来,然后重新去组造。那么,最后的一个方式就是关于致身体的,就是关于身体的故事。这个是跟英国的专家合作,两边同时进行的一个课题,交换教师,我们的教师去英国带他们的学生,他们来带我们的学生,两边同时做,做一个展览,出版了一本书。这样的课题就是基于身体的记忆,我们童年都有很多与身体有关的记忆,比如说剪头发、打针、亲吻、拥抱等。这个当时是一个混血儿,就是一个印巴血统的学生用他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照片与他小时候的照片做一个遗传学的探究,探究他什么地方是哪里来的。那我想,在地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限定的条件,而且我觉得它的核心就是把限制,或者说把局限转化为特点。那么再回归我的论点:无论艺术和设计都是探讨生活的一种方式。
——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教授冯 峰
当代艺术与艺术教育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当代艺术与艺术教育》,我今天讲得是个体经验,但是要把个人的教学体会放到一个合适的语境当中,这个语境是实验艺术是怎么回事,我认为艺术教学要有一个宏观的眼光,你想象你是一个卫星在太空当中飞,你往下看地球,逐渐放大这个图像,你看到结冰的大海上有一条大船,大船的身就是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那个三角形的船头那就是实验性的教育,或者是当代艺术教育。我个人认为,不管是艺术本身还是艺术教育本身,应该是一种健全的体制,大家都承认,大家都接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没有什么缺陷,不会误人子弟。这个船头是尖的,是先锋性的,像一个破冰船一样,船头在领着船身向前走,船身比船头大很多,船身是船头的后盾。这个船头,你是不是要求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完美无缺的,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样要求它。如果这样要求就不具有实验性,它的目的仅仅是用它锋利的三角形前锋来破冰,让大船向前走。这是我对当代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体制关系的理解,船头和船身也是不可能分开的。
关于艺术教育,那么在前现代时期是一种职业教育,这种传统可以回溯到文艺复兴时期,那时的艺术教育是培养画工、匠人来做艺术作品,包括米开朗基罗,他是一个高级的匠人,后人将他当做艺术家。在现代主义时期,艺术教育是精英教育,国内的艺术教育继承了西方精英艺术教育的传统,我们的艺术教育家心理的结解不开,为什么艺术院校要扩张,将艺术院校变成工厂,想想当年中央美术学院有几个学生,老师一对一的教出来。精英教育,现在已经完全没有这个生态环境,不适应今天环境的发展。这就回到我刚才所讲的大船,这所大船是艺术教育的工厂,培养艺术家工厂,在老音乐片《pinkfloyd》中,很多人唱着歌走,一直走到绞肉机,出来变成香肠,今天的艺术教育就是这样的,本来大家是活生生的人,现在大家变成没有生命的香肠,摆在超市出售。但是大船这座工厂在做这样的事情,船头有一个实验基地,在船头这一部分有些人很有力量,能够破冰,在西方的艺术理论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做“影响的焦虑”,有些人叫做“strongpoem”,即强者诗人,有那个力量破冰,由那些人领着人破冰。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要生产没有个性、人格的香肠,同时,我们也应该有精英的部分,放在船头乘风破浪,去做危险的事情,如果失败了、死掉了活该,成功了是英雄,这就是我们说的英雄史观,他们牺牲为后来碌碌无为的人都活得很好。我们的教育的确是这样的,如果让大家都到船头去都死掉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人性的。当代的艺术教育是职业和精英并举的理念,我提了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艺术院校该不该开设应用型新专业?美院该不该扩招?怎样继续进行精英教育?再问:艺术院系是职业培训学校还是通识教育学院(例如师范学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艺术教育?三问:当你咒骂当代艺术教育时,你是否真的清醒知道你究竟在骂什么、为什么要骂?你的出发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你真有目的么?
——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教授、批评家段 炼
学院与当代艺术展示
大家都讨论的都是与当代艺术有关的学院教。从不同的角度,实验艺术、综合艺术等等。但是大家没有提到展览,或许大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展览就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组成部分,就像是作业展示或者是毕业创作展示,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必强调。事实的确如此,展览应该是一个自然的事情。当我们进一步追究的话,展览又是一个不自然的事情。最近的展览叫《2012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年度展》。这个年度展实际上是被学院的体制认可并且支撑的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经过了整个学院严格体制的流程。比如说学院的班子会议,关键是落实到了美术学院的学术委员会,最终学术委员会被班子会议确认为这个展览的主办单位。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展览。但是当学术委员会在起一个很实际的作用的时候,这个展览的意味是不一样的,而且学术委员会又决定这个展览运用策展人机制。案例则是通过展览的方式完成的,那展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就是改造了我们的美院大厅。把原本酒店大堂式的大厅改造成了天光的展厅,说明了学院里不仅仅发生了展览问题,是发生了展览观念的问题,而展览观念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展览空间问题。这个展览空间是谁人在做,谁人在要求,这与展览的发生是有着决定性关系的。虽然上大美院到了2012年才如梦初醒,浪费了12年的空间,现在想来是有耻辱感的。只有这样的展厅才可能发生所谓当代的展览,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展览。好的当代艺术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展厅,它也不能够呈现出来。所以这是我在介入到这个活动并且作为一个全程的参与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布展公司也有专门的职业队伍,这个队伍来自于M50。因为M50能够发生一些直接与当代对接的活动,甚至引领了一些活动。我们第一次展览的现场就是他做总监布展的,这个展厅里还有两个放video的小厅,我们把它涂成了黑色,就是黑与白的相互关联。我们的在2013年的第二届年度展的主题叫《视觉的维度》,它与第一届展览的主题《形象的对视》是有上下文关联的。总之,第一届年度展是一个开局,而我的这个极端的方式,结果让我很意外,大家表示的不是理解而是激赏,这让我感到了学院的希望。我在试水,我在触碰一种底线,却没有想到大家还有最基本的专业精神。
我们做的活动有一种很明确的、很饱和的、很充分也很完整的学术诉求。这个展览的经历让我有这样一个小小的体会。学院艺术走向当代其实里面隐含着体制内艺术与体制外艺术之间的纠结。可是学院艺术的确是在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下实现的,这种实验让我有一个感慨,学院不能够非黑即白的理解学院是灰色的。这个“灰色“是一种提醒,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学院如果作为灰色,它是与理论有关的,或是与理性有关的,与建设性和系统性都有关系,同时这个灰色还有我们经常提到的“灰色地带”,它都有可能。它有可能很黑,也有可能很白。同时,学院又是“绿色”的,起码我们大学永远面对的是学生,永远是最青春的,最充满张力的,最充满活力的。这就让体制内外学院的灰色地带与绿色的生机里形成一种持续的张力,所以学院有多种可能。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晓峰
川音美院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我所在的川音美院是2000年成立的院校,师资来自四川美院。在2001年带了差不多四川美院骨干老师的一半,来创立了这个学院。相比于八大美院川音美院的出现事,不太会引人注意,除非闹得太大。在川音美院的开创之初,确立了新思想新方法,我在川音美院的教学是02年被邀请到这个学院,我的身份也许比今天在做的其他老师复杂一点,因为我既做批评,又是一个活跃的策展人,在学院有一定的教学,比较杂,但这种混乱也许对丰富我们学生的资源也是有好处的。
进川音美院是有个条件,给我开新课,如果不开,我就不去教学。原本给的美术史和艺术概论课已经过时了。后来尝试自编办了新的教材,就是《现当代艺术思潮》,把国内最先进、前沿的东西汇编在一起,边教学边向前推进。在有了这个教材后,我就有施展的空间。现当代艺术思潮这门课中就有观念艺术课、行为艺术课,而且行为艺术课结束要策划展览的。这就需要学校批给我经费,在现当代艺术思潮有些贫困的学生,他的材料费是需要在学校给的策展费里出。还需要做小册子,这样每次做展览,我们都有一定的积累。2002年我们都还是在做小展览,到了2003年1月21号,“老区经验——当代艺术展”在四川仪陇县朱德纪念园实施。离成都500公里到了朱德的家乡。在朱德纪念馆做了一个当代艺术展。邱志杰到成都去做当代艺术的田野调查,专门去了解这一事件。这是一个政治很敏感的区域,但这个问题被我们巧妙的绕过去了。这个展览一共32个艺术家,其中30个是在校学生。其中请了一个职业艺术家在现场做了一个行为,用10位不同分工的女职员,穿着制服,踩着各自相关法律法规,每个人抱一只鹅,变换阵形,背后就是朱德的头像。为这个展览,在全校进行总动员,2000多学生都交了方案,删选后,落实下来是30余个。这件作品《42个扁担》我们一行42个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扁担,朱德有一个扁担,这个作品换个地方就没有意义了,它很调侃,也让同学们很兴奋。这个作品是《听诊器》,在校学生把医院的两幅听诊器进行了概念偷换,探头去掉,加长管子,两头都是听诊器,一头是在朱德的耳朵上,一头是在学生的耳朵上,两个人互听一小时。这些都会短期根据现场想出作品。按照职业艺术家的要求,这样的作品应该提前一两个月去看场地,然后做方案,但是我们做不到,学生都凭“空想”,到现场再去修改。作品《肉包子》是油画系一名女生的,这是她定了1000多个肉包子,她做了一个巨大的五星,请了100多个农民工,要求在开始时一分钟内全部吃掉。这也是学生挺智慧的作品。这件作品叫《红米饭南瓜粥》,他把南瓜掏空,里面放着水,放上红色的蜡烛飘着。做这样的展览并不是引导学生去反政府,颠覆前辈,颠覆红色记忆,而是让他们学会怎么样历史资源,包括红色资源,我们的艺术能不能进入现场,介入已知的记忆的东西。这个展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这个县的县委书记是院长的学生,也是老川美毕业的。所以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政治上的风险帮我们藏着。
美术学院教育 篇4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大力推行,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号)以及《关于开展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20号)等文件都指出了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背景下,全国各类高校纷纷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围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围绕美术类专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还是空白。
中国九大美院(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之一的广州美术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师生规模较小,全日制本科生5391人,研究生579人。在职教职工400多人,专业教师300多人。专业设有绘画、雕塑、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戏剧影视文学等29个专业,共55个专业方向。专业特色是以绘画(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设计为主。专业特点表现为:(1)强调小班教学。尤其是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这类专业,一直以来的教学强调小班作画教学和一对一的创作指导。(2)重视艺术创作。其艺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创作和作品展览上。(3)培养艺术思维。专业的思维训练形成极强的艺术思维和发散性思维。(4)保护知识产权。其教学内容涉及到其个人的原创,保护原创意识强,教学内容不轻易在网络环境被公开。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专业教师尤其中年以上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所抗拒,对教育技术更是陌生。有关“对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意识观念比较薄弱,对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理念下的课程系统设计乃至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都很缺乏。
在“十二•五”规划里,学校为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着眼“把师资培训工作重点逐步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转变到着眼于更新扩展知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技能的继续教育”,以适应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鉴于以上国内及学校实际情况,广州美术学院计划从2012年起加大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培训的力度,为此,笔者设计与实施了广州美术学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
二、研究的设计
结合美院教师专业特点和成人教学特点,笔者以混合学习理念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1]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结合两位学者观点,本研究中的混合学习是指“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将各种学习方式如传统教学、e-Learning、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有机整合起来,既强调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丰富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激发他们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在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致力于构建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广州美术学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提高美术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广东美术类二级学院乃至全国九大美院(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经验。
(二)研究内容
形成符合美院教师特点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建设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探索美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及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共实施三轮行动研究。研究对象为广州美术学院各学科教师,研究者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进行总体设计、策划、实施行动研究,对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
三、研究的实施
(一)第一轮行动(2012年5月——2013年4月)
计划:刚刚起步的广州美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由于在培训内容与师资方面较为欠缺,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开展高水平的培训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第一轮行动的计划是组织广州美术学院各学科教师接受由教育部高教司正式授权的培训中心举办的教育技术培训,旨在对广州美术学院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并评估教师对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适应性。
行动与观察:笔者充分依托校外资源,根据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计划》,组织学校教师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进行的省教育厅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共3期,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北京中心在珠海进行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1期。总人数超过30名教师参加培训。具体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导论、教学设计、课程论与教学评价、图像的采集与处理、数字视频教学软件的制作、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等课程。培训方式为理论教学+信息技术实际操作。
研究人员全程参与培训,对学校教师参加培训过程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情况进行跟进。根据问卷调查,本轮教育技术培训取得的效果可以概括为:教师基本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与作用;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育技术理论与信息技术操作;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培训表示认可,认为有必要继续参与培训学习和提升。
虽然学校教师对于首轮行动教育技术培训总体表示满意,但是经过培训后的问卷调查,教师普遍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存在着较多策略方面的具体问题,例如,如何选用恰当的媒体?怎样才能恰当地表现教学内容?在哪里可以找到适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何利用网络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等等;在信息技术具体运用上也不够熟练,有些在培训中已掌握的技术经过一段时间不用就变得生疏,运用现有技术不能表现期望的效果,等等。
反思: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说明培训所学内容与自己平时的教学关联性不强,要想在教学、教改中应用这些理论与技术,一时间还无从着手,而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实际运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认为,要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育技术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仅通过几次培训是很难达到目的,应该通过培训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技术不是空洞的,而是和教学紧密相关的,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主动地进行运用。这就需要为教师创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机会与环境,即结合自身实际教学进行培训。
(二)第二轮行动(2013年5月——2014年12月)
计划:针对第一轮的问题,第二轮行动的计划重点在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设计上进行改进与丰富,突出基于教育技术项目的专题培训;同时,也在培训方式上进行拓展。
行动与观察:本轮行动教育技术培训策略可以概括为“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结合线下,项目驱动”。“请进来”即邀请国内教育技术界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笔者先后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谢幼如教授、柯清超教授来校做了题为《信息时代高校的课程与教学》、《重构与超越:互联网思维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讲座;“走出去”即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学校,除了系统的教育技术培训外,还参加了5次结合教育技术潮流与热点开展的一些全国与广东省项目培训,如“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设计与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新课堂试验课程”“教学视频资源建设与应用”“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骨干人员专业发展高级研讨班”等基于项目或专题的培训。培训内容围绕专题,讲解基于每个项目或专题建设的相关理论、教学设计原则与制作技术。同时,在校本教育技术培训建设方面,配合学校推广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也开展了3期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与课程建设方面的培训。根据在以往培训中积累的经验,笔者设计了基于案例的Blackboard平台使用与课程建设培训,即围绕一门具体课程或某个教学环节讲解BB平台的基本功能与课程建设。教师们在培训中边学习边操作,不但轻松掌握了Blackboard平台基础使用,平台的课程框架也已搭建完成,课后教师的工作就是不断地丰富、完善。笔者还建设了校本教育技术培训网络教学资源,将各类教育技术培训、专家讲座、专题项目培训内容共享给全校教师,方便更多的教师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技术培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队伍中,校内专家讲座每期超过100人参加。第二轮参加培训总人数超过200人次(含教学秘书和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参与院系(含教学单位)覆盖率达到67%。教师普遍反映,依托项目的培训与开发,培训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能够及时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与热点,激发了他们申请信息化教改项目的热情,通过项目过程能够切实掌握具体、实用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从而增强了他们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信心与意识,提升了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总体水平。从2010年至2014年的省级、校级本科质量工程信息化教改项目中,如《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新课堂》等项目教师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基本上都参加了上述各种培训。这些教改项目,从教学方案到实施过程都体现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理念。在2013年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学校参赛的王铬老师获得广东省赛区三等奖。
反思:通过丰富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模式,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已纳入学校常态化工作范畴。但是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有些教师存在为培训而培训、为项目而培训、重项目轻教学的思想,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三)第三轮行动(2015年1月——2016年5月)
计划: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势必引起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因此笔者计划在第三轮行动研究中,在将第二轮的模式继续固化和常态化的同时,适当引入创新教学模式的内容,如翻转课堂、慕课及其发展趋势等,鼓励教师尝试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促进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深度。
行动与观察:笔者邀请了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道焰博士来校,做了题为《互联网+新媒体:打造教育新模式》的讲座,组织教师继续参加专题讲座项目培训1次,参加的教师人数80人(含教学秘书和教学、科研管理人员)。还有邀请校内专家针对“2015年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项目的指导培训1次,举办校内新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课程建设培训3场。在第三轮行动研究当中,参与培训的教师共计有150人次(含教学秘书和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同时,我们通过各种研讨会收集了大量知名专家、学者相关讲座录像和PPT资源,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的相关案例丰富线上培训资源。
通过这些培训和网络学习资源,教师开拓了眼界,明确了教育技术实际应用的方向,在教学、教改项目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也更有深度了。其中,青年教师王铬老师,也在尝试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并在2015年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得全国赛二等奖(http://weike.enetedu.com/so.asp)、广东省赛区一等奖。
调查显示:“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达到71%,认为“通过翻转课堂促进了学习主动性”的学生达到66%,认为“翻转课堂有助于加强学习效果”的学生达到60%。以下摘选了参加王铬老师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学生访谈:
学生A(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基本上课堂都是先由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后做设计作业,同学之间在课堂上、课后的交流都比较少。采取了翻转课堂,是在课前围绕老师建设的平台课程资源自学,设计概念等先关知识点要靠自己学习去获得,课堂以小组汇报设计思路和创意为主,教师再作点评和总结,同学们有时会就一些设计创意问题讨论得很热烈。这给了我非常新鲜的感觉并令我印象深刻。
学生B(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在以前的课堂上我难免会走神,实行了翻转课堂,课堂上的讨论和老师的点评、总结,都要全神贯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我感觉自己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学习效果得到了强化。
反思:通过第三轮行动,学校教师了解了当前教育技术的热点和方向,在信息化教改项目中,教师注重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尝试开展了创新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实践,取得一定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虽然第三轮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仍然很高,但笔者发现与信息化教改项目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培训更加能够吸引他们,这说明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主动性仍旧相对欠缺,除了在培训内容、方式上继续完善之外,如能获得学校相应政策支持会取得更好效果。
四、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实践及研究,广州美术学院教育技术培训从相对落后到形成一定规模。主要解决了如下问题:1.教师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有关教育技术的培训。2.教师积极申报信息化教改项目,以项目驱动实践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3.初步建成基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专题资源网。4.形成常态化的培训模式。
初步形成了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广州美术学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体现为系统的全国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各级各类教育技术专题项目培训、专家讲座、网络培训资源相结合;培训方式体现为“走出去、请进来”即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学校参加培训与项目、邀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座;培训方法体现为线上资源、线下实地(培训后结合项目落地)培训相结合。培训模式图如下图:
(二)问题与展望
(二)问题与展望根据此次研究,笔者发现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根据此次研究,笔者发现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1.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有待提高;2.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待深入。这些问题也为学校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明确了方向,展望将来,研究人员将积极配合学校寻求促进教师应用现代教学理念、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主动性的策略与机制,着力拓展培训深度,使教育技术成为教师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使教育技术为变革传统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发挥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究,2004,(7):2.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4).
[3]何锡江.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培训教育的研究[D].[DB/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 D=6&CurR ec=2,(2005).
[4]柯清超.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58-62
美术学院教育 篇5
全系各班:
为充分发挥学院特色,提高广大同学对美术的兴趣,活跃校园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幼儿教育系将举办美术、书法作品大赛暨毕业生美术作品展,具体活动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二、征稿类别及规格
征稿作品类别:
1、美术(油画、国画、素描、速写、水粉、水彩、卡通、漫画、手工等)
2、书法(书体不限)
规格:
油画、国画、手工等尺寸大小不限;素描、速写、水粉、水彩、卡通、漫画、等作品均不小于8开;书法作品不大于4尺。
要求:内容积极向上,画面整洁、真实原创,自行装裱,个数不限。
三、奖项设置
集体奖:按参赛总人数及获奖名次评出
个人奖:一等奖名,二等奖名, 三等奖名,优秀奖名
三、交稿方式
作品由各班统一征收(登记造册)后,作品数量不得少于本班人数的百分之20于11月日前交至
四、展出时间
10月 20日――11月日征收作品
11月日获奖作品展出
五、联系方式:
美术作品负责人:
幼儿教育系
鲁讯美术学院2011学院奖回顾 篇6
最佳动画短片奖 (3D)
在上一期,我们的oohope鲁迅美术学院学院奖专栏中,为大家介绍了2011第二届鲁迅美术学院动画与媒体学院奖活动周的最佳视频短片奖学院奖、最佳摄影奖学院奖以及评委会特别奖的获奖信息。这一期我们为大家介绍最佳动画短片奖(3D)的获奖信息。希望为大家带来一些三维动画设计的新观感、新思维。
郎月《守护》
《守护》作品介绍:
此短片以我的亲生经历为原型,讲述着女儿坐火车回老家看望重病的父亲,在医院发生的一幕幕,不禁悄然泪下,对比父亲没生病之前的生活状态,更是让女儿心痛不已。女儿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想守护父亲,可是……
学院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柳森
《疯狂的蚊子》
《疯狂的蚊子》作品介绍:
疯狂的蚊子这部动画片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场景,描绘了一个有趣的片段,给人会心一笑的感觉。本部动画片采用maya制作完成,场景自然不失华丽之感,室内匠心独运的摆设更为此动画片增加不少亮点,我希望能做出简单、有趣、能让人感到愉快的作品,这次我做到了。
优秀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
王慧娟、王娟、邹妍、郎思波
《芊芊的世界》
作品介绍:
芊芊、西西、圆圆三个好伙伴生活在宁静的树林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芊芊滑滑梯的时候,不小心把衣服刮破了,芊芊伤心极了,西西和圆圆安慰着芊芊并把她送回家。回家后妈妈不但没有骂她,反而在妈妈的帮助下,将衣服缝好了,并加上了一个漂亮的口袋,又变成了一件更漂亮的新衣服……
优秀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杨澍《幻想》
作品介绍:
此三维动画短片中,分别应用了人的各种动势、孔明灯、光等意向化的元素来表现幻想这一主题。作品中运用了很多特效效果,并结合意向化的元素和奇幻、具有想象力的视觉元素,来表现幻想的思维空间。
优秀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孟田甜
《MELTING》
作品介绍:
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这是一部反映环境生态问题的动画短片,本片通过描写无家可归的北极熊,以及在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得不做出的改变,来影射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即将导致的恶果。
本片的角色是一群极地动物,主人公是北极熊,作品的背景时代是不久的将来,全球变暖,北极已经融化殆尽,南北极动物到处漂泊,寻找自己的容身之所。
优秀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白晓峰《豹子头》
作品介绍:
《豹子头》是一部以四大名著《水浒传》截取改编的动画片。故事主要讲述主人公林冲上梁山的缘由。本片力求中国风似地的形象和色彩的设计,并且在镜头灯光和动作的调整投入大量精力所以除了风格和形象的设计,打斗场面也是本片的看点之一。
优秀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
徐羚琪
《ALLEN AND PUPIL》
作品介绍:
一个外星人驾驶着飞船抵达地球,他盘旋在一所学校的上空。而此时此刻,一位男生正在教室里上课,由于课间的一个偶然事件,这位男生阴错阳差地与外星人产生了关联,他浑然不知地与外星人互动,直到事态发展到让人匪夷所思、让人惊叹的地步……
优秀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崔兴辉《NEXT》
作品介绍:
美术学院教育 篇7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 高校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殿堂, 与其它类型的教育机构相比在文化、知识的普及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它不但能为年轻一代创造全面、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 科学、系统的学科结构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探究,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但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弊端。高校教育体制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此外, 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 也使得学生所学知识片面化, 不能很好地达到各学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特别从对我国文化本质的传承上讲, 这大大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延伸与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非固态表现, 无论它以怎样的形式出现, 都是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人民群众对社会、文化、艺术、宗教、习俗的综合诠释, 所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何种方式保护与传承, 都不能背离其本源, 不能忽略其生发的土壤。高校教育体制因看到自身的优势, 重视实践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意义, 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发挥着良好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 手工艺类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它通过民间手工艺术的形式创造出各类工艺制品, 目的是配合民俗活动, 同时也是为了美化生活。故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类型既有文化性, 又有艺术性, 同时也因以传统的手工技艺为表现方式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与当前高校体制中的艺术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的保护与传承, 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以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为例, 在近年来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 就体现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与推广, 以及对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 在一定意义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开设全校艺术选修课———重塑传统文化语境, 扩大群众基础, 培养潜在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以鲜活的个人生命为载体, 以农耕文化为源头, 世代传承的非固态的文化形式表现, 它出现并存在于传统民俗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 既脱胎于民俗, 又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而, 无论古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或发展终归要以民俗为依托。但是就今天的社会文化形势来看, 农耕文化逐渐被城市文化、工业文化所吞噬, 民俗信仰遭遇了近百年来主流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这样一个无神论的时代, 显然被烙印上了老旧的、过时的标签, 人们逐渐淡忘了民俗, 背离了信仰, 以往一切依托于传统的文化形式变得惨淡而无力了。因此, 对民俗语境的重塑、传统文化的普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前提。
南阳师范学院近年来在全校的艺术选修课中开设了一门名为《民间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的课程, 吸引了全校各学科学生的积极参与。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诞生于民间, 群众基础广泛, 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典型类别。2006年5月20日, 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课程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剪纸的同时, 也涉及对与剪纸艺术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如历史文化、传统民俗、宗教信仰和各地人文特色等的讲授, 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认识、理解民间传统剪纸艺术, 同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该课程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宣传与普及的作用, 相应的, 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识与接受的年轻群体, 对于保护与传承具有实际的推动意义。此外, 此课程还注重对学生创作能力的激发,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创作, 一些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 培养了对传统剪纸艺术的极大兴趣, 并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 初步掌握了民间剪纸手工艺的表现方法, 经过自身的艺术创作发挥, 也能创造出一定水准的艺术作品来, 从艺术实践的角度上看, 此课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民间手工艺术的兴趣, 也客观上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欣赏及创作水平, 这既配合了国家素质教育对于美育的要求, 又对培养、发掘民间手工艺术的潜在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类专业学科建设———延续民间手工艺术的生命活力, 推动产业化优质发展。
相对于固态的物质文化而言, 非物质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拥有鲜活的生命载体, 它以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为存在基础, 以愉悦民众为存在目的, 无论所有者或接受方都是有着主体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始终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主要形式的, 通过口传身授来进行知识、经验的传递。然而, 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时今日的传承过程中遭受了“人亡艺绝”的尴尬境遇。一些遗产类型的所有者年事已高, 年轻人又因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认识, 或认为学习继承它们无法为自己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而不愿意去学习、去继承, 造成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后继无人。教育机构的相关支持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高校艺术教育尤其对民间手工艺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将民间手工艺术引入课堂, 使学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 科学、理性地看待传统艺术形式, 并能够借助不断训练的艺术造型能力、审美能力, 发挥自身的艺术特性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个性化诠释。我们应看到, 一方面学校教育对传统手工艺术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系统的、理性的, 能够在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握其变化规律, 尊重其原真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肯定学生的个体能动意识, 鼓励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术在内容与语言形式上的创新发展, 为传统艺术形式注入新鲜血液。高校艺术教育相关学科的设立, 直接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人的问题, 同时也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术的产业化道路提供专门的高层次人才。
针对当前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以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继承为契机,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大胆拓展专业学科, 成功开设了玉雕专业, 利用镇平玉雕的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与南阳独山玉的地域材质资源优势, 积极培养玉雕专业人才。镇平玉雕以雕刻细腻、造型新颖而著称, 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5年镇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以产业带动传统手工艺术发展的模式在镇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镇平县玉雕加工企业近万个, 从业人员12万人, 个体加工产值10亿元, 以镇平石佛寺玉雕湾、镇平玉雕大世界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已成规模, 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手工艺的产业化不但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的艺术形式, 商业环境也为其融入了新兴的时代多元文化元素, 增强了生命活力, 产业化带动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使传承人的队伍不断壮大, 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然而, 在稳定的产业基础上如何实现进一步提升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 南阳师范学院玉雕专业的建立使得培养高层次玉雕人才成为可能, 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支新兴力量, 玉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绝不局限于手工艺技能的传授, 而是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过相关传统艺术理论知识和玉雕理论知识的讲授,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 同时, 学校还配备了玉雕工作室, 聘请经验丰富的玉雕技师对学生传授经验知识和实际技能, 使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理论进行创造、发挥, 培养出既具有艺术理论基础和审美修养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手工艺术人才, 这与现在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初级技术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 也对镇平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质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传承的部分可行性方式在高校艺术教育体制中看到了基本雏形, 南阳师范学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传承的推动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校内产生了良好的传统文化艺术学习氛围,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文化环境, 在实际意义上也为传统手工艺术培养了后继人才,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保护与传承的有力推手。我们应触类旁通, 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 培养人才、塑造人才, 有针对性地对这种传承方式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屈华, 夏雪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述评.文学界 (理论版) , 2010.04.
[2]罗靖, 张牧.保护还是破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04.
[3]吕品田.丰满的生产力——高度认识和发挥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力.美术观察, 2010.04.
美术学院教育 篇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厚重积淀, 是历经无数次去粗取精的文化精髓的载体, 代表着民族和国家以往的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倡导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 代表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方向。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贯彻不能只靠抽象的宣讲, 要以更生动、具象化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高校, 以 “六进”为抓手的教育模式基本已经覆盖了高校教育的全部途径, 但在这些途径上要走得稳、走得好, 就要求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灵活应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唯一一所艺术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育人手法, 比如, 以美育带德育、以创业教育带动德育等, 将德育这一抽象概念灵活地落到实践中去,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德育内容认知的不断深入, 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 得到提升。参照德育的实施办法, 本文就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 从三个方面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六进”校园的实施方式。
一、在 “进教材、进课堂”上应以做为主, 图文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是有利于青少年教育培养的举措, 但所谓 “进教材” 不应只是单单占几个版面, 印多少内容进去, 而是要思考如何真正地融入教材, 融入教学。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状态、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出发, 概念讲述式的教育早已为学生们所排斥, 他们更喜欢新颖的、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在教材编制方面, 应多考虑图文并茂, 不妨大胆编制相关课堂游戏、知识竞赛, 或者以寓言的形式出现, 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 自主获取知识, 这样不仅更易接受, 且记忆更牢固。还可以充分借鉴儿童图书的优势, 在教材中加入剪纸、猜谜、涂色、连线等内容, 让学生先动手, 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
例如,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采用了以美育带德育的方式, 充分地集合了艺术类大学生乐于审美、擅于审美的特性,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 “和谐”“友爱” “正能量”的真谛蕴含于美育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自己创作艺术品, 品味到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道德价值理念。与此同时,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还在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添加有代表性的古典故事, 不仅传递了传统文化之美, 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蕴含其中。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 “情境教学模式” “小组讨论教学模式”, 活跃课堂氛围, 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涵, 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
二、在 “进课外、进网络”上应互动为主, 体验为辅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研究过程中, 还要重视对 “进课外、进网络” 层面的研究。具体来说, 在校园中, 虽然进行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但是, 在课外时间、网络平台上, 仍然可以拥有多样化的途径, 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教育培养的结合, 发挥出德育的应有作用。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和网络平台的过程中, 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现整合创新, 并对大学生群体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例如, 根据对相关调查的总结归纳, 可以看出, 本文进行研究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以艺术类学科为主的职业院校, 学生在课余生活比较重视对于自己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 爱好也集中在摄影等艺术类活动上。基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的研究过程中, 就可以开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摄影展”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展”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 充分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结合大学生群体所擅长和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形式, 高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大学生群体课余活动的有机结合。
除对大学生群体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外, 还可以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数据的统计技术, 对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平台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进而高效实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例如, 根据对相关调查的总结归纳, 可以看出, 艺术生浏览的网站主要包括 “微信朋友圈” “新浪微博” “豆瓣” 等。其中, 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开通了微信功能, 在微信中, 也有着专门的讨论组功能以及建立公众号平台的功能, 基于微信应用的这些功能,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的过程中, 采用建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讨论平台” “传统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价值观念和文化知识的有效平台, 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时代高效的沟通功能, 进而实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的目标。
综合起来看, 通过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和网络平台的研究, 可以从整体上为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也伴随着现代大学生群体思维主体意识的变化, 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教育过程、学生爱好相结合,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思维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力度的提升。与此同时, 还可以在对高校学生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 邀请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集大成者进行宣讲和讲座, 吸引大学生群体,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普及效率的提升。
三、在 “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 上要以鼓励为主, 督评结合
为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针对性,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 结合高等教育院校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 和教师队伍建设与评价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 可以看出, 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 要在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结合构建高校人才队伍过程。与此同时, 还要保证大学生群体可以充分自由地享有校园文化的成果, 这就更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队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保证大学生群体综合全面地发展。例如, 可以建立教师队伍再培训体系, 督促高校教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并及时对思想政治管理队伍、教师队伍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 保证高校师资队伍可以满足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需要。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要意识到教学评价体系要充分引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 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渠道, 为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目前,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大学生群体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校园网系统, 学生可以给当学年的授课教师打分, 分数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为了促进大学生群体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督促教师重视相关内容的教学, 在评教系统中加入弘扬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项, 并设置其为必选, 提高所占分值, 那么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好地获得保障, 进而将陶冶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和情操建立长效机制, 为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进” 校园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 高等教育院校作为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 要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力量, 促进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澍.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必要性[J].科技信息, 2010, (19) .
[2]王润民.思政工作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J].广东科技, 2012, (23) .
[3]秦樟连.辅导员利用网络开展思政工作体会[J].科技信息, 2009, (2) .
[4]顾晓涛, 吕庆涛.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难点与创新的研究[J].科技信息, 2012, (36) .
鲁迅美术学院 篇9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亲自倡导创建。毛泽东同志为学院书写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1998年,江泽民同志为学院题词:“弘扬鲁艺传统,培育艺术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院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领先的办学实力。
经过73年的发展,鲁迅美术学院现己成长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齐全,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高等艺术学府。
王虹国画大师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当代著名国画家,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早年受国画名师指教,历游名山大川,以求开拓心胸,通过长期的笔耕墨耘,作品蕴籍着对传统山水表现方法的努力追求和探索。山水作品她偏爱对秋山老壑,巨瀑漱石,乱石穿峰,气势磅礴的渲染。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展览。
美术学院教育 篇10
2012年12月18日至28日,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携手“影弟工作室”与“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 为天津美院师生带来艺术空间独立放映联盟 (ISAAS) 第二季放映, 即“艺术运动存在吗?——影像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张献民、左靖共带来了23部独立电影, 包括王小帅、吴文光、温普林、贾樟柯等导演的作品。活动开幕当天邀请到两位策展人及开幕纪录片《暖冬》的导演郑阔莅临现场, 与广大师生就此次放映主题和《暖冬》一片的拍摄缘起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活动开始前, 美术馆针对此次展览特地购买一对大功率高质量的音箱, 布展人员将美术馆3FB展厅的活动展壁进行调整, 前后十排长条凳 (一排大概可坐10人左右) 依次列开, 将射灯关闭, 整个展厅一片漆黑, 投影机的白色光束打在3米见方的白色展壁上, 营造出恰到好处的氛围, 让观者真有一种置身电影院的感觉。
二、艺术空间放映联盟
许多中国的独立电影不但能够形象地描述当今社会的不同面貌, 而且可以表现出其介入现实的勇气和深度。非常值得一提的是, 不少独立电影作品对电影艺术的坚持, 在当今显得十分珍贵。1980年代至1990年代, 中国独立电影刚刚萌生 , 走到今天, 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期间, 产生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回顾独立电影开始的十年, 缺乏顺畅的渠道与公众交流。直到20世纪末, 这种局面才有所转变。今天, “当DV的普及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独立影像’制作者的时候, 重新回顾20年来中国独立影像的进程, 我们感受到的肯定既是一种技术的进步, 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影像, 这样一种‘专业’的、‘垄断’的、‘贵族’的话语表达方式, 如今已经平凡化、普及化、大众化了, 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了影像表达的权利和能力, 就像文化普及、文盲减少以后, 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权利和能力一样。中国的独立影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然而, 独立电影的被认知的程度和传播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
针对上述情况, 艺术空间放映联盟于2010年成立, 发起人为张献民和左靖。旨在传播当代具有独立精神的创造性影像, 组织全国各地的大中型艺术空间对中国独立影像作品进行巡回放映, 增加独立影像与当代艺术界的交流。同时, 在现有的传播基础上, 有效组织并整合资源, 更好地实现独立电影作品的价值。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极力推动下, “艺术运动存在吗?——影像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影像放映活动得以在天津美院美术馆举行。这是艺术空间独立放映联盟首次以展览的方式走进大学校园的美术馆。此前, 艺术空间独立放映联盟还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中心地带的视空间、广东时代美术馆、深圳OCAT当代艺术馆和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等地巡回放映。但以展览的方式走进大学美术馆尚属首次。
三、大学中的美术馆
目前国外大学大多有着属于学院自身的美术馆, 它们与其他公众美术馆相似, 都对全社会不同阶层人士开放, 同时兼具美术馆的基本功能。当代的高等教育体系里, 美术馆的设立已经成为国际上综合类大学的重要项目。国内能拥有自己美术馆的大学尚属少数, 除了几大美术院校外, 其他大学几乎还没有设置美术馆机构。即使有也是比较单一的展示和陈列, 缺少策划、收藏和对外交流。然而, “我国的综合类高校里普遍没有设立美术史系与开展独立的美术史研究或建设美术馆, 这是需要引起国内高校决策者与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的千秋功业。4”
在大学美术馆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关于视觉文化与艺术品跨学科的学术研究, 因此, 对视觉材料的收集和收藏显得至关重要。同时, 装置、影像等当代艺术形式也迫切需要走进大学。目前看, 我国还没有任何大学美术馆设立影像部之类的新媒体艺术专业机构, 也没有成规模的收藏, 更谈不上研究。基于以上原因,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决定尝试开展一系列的独立电影放映活动, 并着手介入影像艺术作品的收藏工作。
四、结论
30年来的实践表明, 对艺术领域中的生存权与表达权的相关记录与表现从来就是, 现在仍是独立电影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就这点而言, 独立电影作者的身份与艺术家的身份在此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 这些影片的拍摄、传播, 以及我们今天为此付出的相关努力, 与它们拍摄的对象一起正在成为论证艺术运动之所以存在的有力证据。
注释
1[1]“独立电影”的概念来源于上个世纪中期的好莱坞。当时的Hollywood由所谓“八大电影公司”所垄断, 一部电影拍摄的运作遵循步骤严谨的“制片人制度”。这种“制片人制度”的目标完全瞄准市场, 期望获得最大的利润, 因此, 尽管这种制度为电影事业带来的大量资金, 但也限制了电影创作者的发挥空间。于是, 一批电影人摆脱“八大电影公司”的控制, 自筹资金, 甚至自己编写剧本, 自己担任导演, 拍出了许多与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强的电影, 被人们称为“独立电影”。
2[2]王璜生主编, 大学与美术馆:美术馆的公共性与知识性[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
3[3]詹庆生, 尹鸿.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 (1999-2006) [J], 文艺争鸣, 2007 (5) :100.
中央美术学院90华诞 篇11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对中央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表示祝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原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协会主席靳尚谊、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办公室主任任树本、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纪国刚、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副司长贾德永、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副司长王丰、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杜松澎等领导同志出席庆典大会,教育部和文化部也分别发来贺信,向中央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和广大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祝贺。各界知名校友、兄弟院校领导、国外美术院校校长等与中央美术学院师生教职员工齐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央美术学院90华诞。
庆典大会由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力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首先致辞。潘公凯院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央美术学院90年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并指出,中央美术学院历经沧桑巨变,始终以建设民族美术教育事业为己任,秉承兼容并蓄、广揽人才、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以多学科综合美术体系为框架,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创作和科研成果为目标,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建构新世纪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他表示,今后中央美术学院仍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宽厚的学术胸怀思考中国美术发展的全局,积极探寻并解决中国美术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把握和引领中国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和学术建构,培养更多的民族文化英才,担当“为中国造型”的中流砥柱。
刘延东同志在贺信中表示,中央美术学院建校90年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的校风学风。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希望发扬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部的贺信称赞中央美术学院在建设民族美术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方面做出了重担贡献,并指出中央美术学院现已成为我国艺术教育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学术研究和高层次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并希望中央美术学院发扬优良传统,立足民族文化,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文化部在贺信中称赞中央美术学院多年来秉承“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办学宗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教学实践、理论科研、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不断开创新的局面,特色鲜明,成绩斐然,享誉国内外,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院长托尼·琼斯分别代表中外美术学院致辞祝贺。许江表示,中央美术学院的90年是一段维系着众多牵连的历史,是一代代中国近现代美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的心血和缩影,也是辈们可以不断叩问往昔,塑造今天的生生不息的脉流,并以一副对联祝贺美院华诞:“老美院老传统代代相承,就是春秋共唱同一首歌;新校园新气象时时俱进,二十一世纪更上几层楼”,横批:“帅府画家地”。托尼·琼斯表示,在这个日益国际化的时代里,中央美术学院始终坚持国际主义,培养出了一代代著名的艺术家,同时也为诸多富有才华的优秀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是一所历史与现代兼具的艺术院校。
著名艺术家、82届校友陈丹青代表校友致辞,他动情地回忆了在学校读书时往事和质朴而深厚的师生情谊,并期望将美院世代的骄傲和荣耀传承下去,推进新美院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青年教师、知名油画家喻红代表在校师生发了言。
庆典大会最后举行了该院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颁奖仪式
美术学院教育 篇12
陇绣香包源于民间手工艺人的匠心独创,造型丰富且富有变化,根据博物馆内所收藏的陇绣香包藏品,笔者对其装饰类型做一归纳整理,主要表现为: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每种装饰纹样类型又以单独或组合、或平面、或立体的形式表现于香包装饰中,使得每件陇绣香包都具有自身特有的审美特色。
一、植物纹样
民间装饰艺术中的植物纹样多取材于生活所见,以朴实常见的花草植物伴以吉祥的寓意表现在香包的装饰图样中,植物装饰纹样多以花卉纹样及果实纹样为主。其中包含:莲花纹样,一支或多支交替呈现,有些将花与叶一同表现,常装饰于香包正中或是边缘居中位置,除点缀主体外还多有并蒂莲心、连生贵子的寓意;牡丹纹样,在民间传统纹样中,牡丹花卉常被赋予吉祥富贵的内涵,在香包装饰中常表现为写实和写意两类。写实类多以深浅过渡的丝线几层缝绣,形成侧视的立体造型,逼真生动。写意类牡丹的表现常被简化,以四瓣花卉为主,此种样式常被称为“团花”装饰与其他纹样组合存在;梅花纹样,五瓣梅花与折枝梅花在陇绣香包里是挂锁香包最常出现的图形,五瓣梅花以简化的形式表现花朵,丝线多层缝制,花蕊色深,向外过渡变浅。折枝造型的梅花纹样,以花枝和花朵构成近乎“S”形的曲折变化,生动富有朝气,寓意传春报喜。
二、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是陇绣香包中又一重要的装饰纹样,也属于装饰纹样中所占比重较多的类型,除了常见的十二生肖造型外,还有部分瑞兽和与端午节日相关的民间特有动物造型。十二生肖在陇绣香包中最为常见,除外观塑造为不同的生肖形状外,还有将纹样缝绣于其他类型香包上说明用意,对于生肖的表现常是两种方式:一是简化的线条勾勒;二是写实的侧面描绘。在缝制时,民间艺人刻意将生肖的五官特征突出放大,比如将老鼠的圆耳朵放大,或是将蛇吐信子做得夸张且艳丽,还有的是将老虎或龙的牙齿、爪子的锋利凸显出来,这些夸张和变形的制作方法,也使得香包看起来更加生动与活泼;和吉祥寓意相关的动物造型也常见于陇绣香包的装饰纹样中,如凤凰、鸳鸯、麒麟、蝙蝠等。凤凰纹多作飞翔状,羽翼长长的飘于身后,灵动洒脱,平面装饰的凤纹形态写实,眉目清晰,凤尾多为三支,做出随凤身舞动的姿态,在香包上绣制的凤纹样多将头部和尾部夸大,强化动态效果。民间艺人在制作时,特意选用品质较好的丝线,将凤凰斑斓的色彩和富于变化的羽毛质感表达出来,表达龙凤呈祥的寓意。鸳鸯在民间常被表达夫妻间恩爱缠绵的寓意,有将鸳鸯单独制造成香包样式的,也有在平面中刺绣鸳鸯的,纹样均成对出现,鸳鸯多戏水姿态,互相凝视,具有动态效果。麒麟在民间生活中常常会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常比喻为杰出之人,品德高尚、地位崇高,用麒麟的高洁祥瑞赞颂拥有者的高贵品质。麒麟纹样也是有平面挂件和绣制图案两类,纹样均写实处理,麒麟张口露舌,鳞片绣制分明,以实线与虚线结合的方式体现变化感,所绣麒麟均呈奔跑状,动态十足。
三、人物纹样
陇绣香包里的人物造型很有地方特色,根据其人物形象可见其出处多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并以故事性的表现方式呈现于香包当中,如刘海戏蟾、嫦娥奔月、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八仙过海以及常见的福娃造型等。刘海戏蟾是中国古代传统民间故事,以刘海与金蟾的组合纹样出现,有吸财镇宅之意,在陇绣香包中,由于该传说源于道教故事,所以刘海常着一件开襟道袍,束童子发型,手握金枝似摇钱之意,旁边金蟾为三足,造型夸张,口含钱币,整体形象饱满;另有“八仙”纹样也属常见的人物造型,人物特征突出手持法宝以区分每个人物角色,常做站、蹲、跪等造型,如铁拐李的葫芦、张果老的鱼鼓、汉钟离的葵扇、吕洞宾的宝剑、蓝采和的花篮、韩湘子的箫管、何仙姑的荷花、曹国舅的玉板,人物衣着飘舞,与香包流苏相映成趣,装饰效果突出;嫦娥奔月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陇绣香包中的嫦娥多以奔月时的动态造型为主要表现形式,衣带缥缈,随风舞动,有的在塑造时还常缝绣一只兔子于嫦娥手中或身旁,做奔月升天的造型。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典爱情故事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题材,陇绣香包将这一题材纳入香包的纹饰创作中,图中多为二人组合的形式,效仿当地年画中的古典造型,其中梁山伯双手合十,吟诗题赋,祝英台面饰粉黛,于旁侧做倾听状,情景自然;福娃在民间也被称为送福娃娃或童男童女,陇绣香包的人物纹图样中,福娃造型非常普遍,包含人们最朴实的祈求多子多福的愿望。福娃有以此作为平面挂件的,整体偏平整,另有作为装饰纹样出现于香包上的,从造型上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全身造型,多头戴虎头帽,身着虎头衣,脚踏虎头鞋,双手合十,双目圆睁,图案静中有动,表达出福娃送福、贺喜之意。另一类为非全身造型,福娃有头、身,无手、足,头包花帽,双眼眯缝,身体上绣有龙纹样、凤纹样等图样,分别表示童男、童女。
结语
陇绣香包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将生活之物与艺术巧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包含民众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民间历史传说、风俗习惯为一体的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变迁。在陇绣香包一件件作品中,最打动人的是那内在不掺杂矫饰的生活气息,无论是多变的动物纹饰,还是唯美的花卉造型,都是民间艺人在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后的真实情感表现。陇绣香包结合了民俗文化传统与民间手工艺创作,将最自然质朴的元素提升到审美与文化的延续中,这种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存和民俗文化的继承,是陇绣香包的美丽所在。西安美院博物馆馆藏陇绣香包,充分地展现了陇绣香包在造型艺术类型上的丰富性和多元化,立足于我院的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提供了详实的学习资料,但也正是由于民间美术的大众性与通俗化,有待研究的文化内涵层面丰富,同时有待保护和传承的手工技艺还需更多的人们去关注,才能使这一陇上明珠为更多人所知,为我国多姿的民间艺术增光添彩。
摘要: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馆藏陇绣香包,无论是造型还是审美,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由于对民间美术的研究需要和博物馆公众教育的课题开发,故笔者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及民间田野调查,对这些陇绣香包进行了细致分类,主要从纹样装饰方面入手,结合民间传统文化和民俗特征对其装饰类型做以研究。
关键词:陇绣香包,装饰纹样,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戴春森.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J].美术大观,2006(8).
[2]戴春森.庆阳香包的艺术构成[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美术学院教育】推荐阅读:
学生美术学习教育改革08-31
美术学05-10
美术学专业06-13
美术学概念09-06
比较美术学11-19
高中美术学些美术知识10-24
美术学文化创意12-30
提高高中美术学习08-10
美术学期期末总结10-02
美术学复习资料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