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

2024-05-10

美术学(精选12篇)

美术学 篇1

高等美术教育应该是经典性、学术性、连续性、现代性的为一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即要注重艺术的传承与延续,又要突出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高等美术教育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关注一切美术现象,并把它梳理整合到课程教学当中。现当代美术应该成为高等美术教育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具体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有所体现。这样才能确保高等美术教育与时代发展的脉络同步,永远具有魅力和活力。近年来,地方高校对美术学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涉及课程体系的重建,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手段的创新等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设计中缺失了现当代美术的相关内容,致使学生对现当代美术的发展现状相当陌生,对自身所处时代艺术的现实语境缺乏认识。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无所适从,无法把握其内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必须在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现当代美术的教学内容,这将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现当代美术知识谱系,在纷杂的艺术现象中理清思路,找到符合自己特色的专业学习之路。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现当代美术课程的现状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这是高等师范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把《现当代美术思潮》列为美术理论与历史版块的选修课程。实际上在大部分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开设《现当代美术思潮》这样的选修课程。由于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长期以来受到艺术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影响,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弱化人文知识的学习,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上理论课程,技能课学生学习自由,教师授课轻松,又有现成的作品予以展示,还可以参展获奖,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只有到教育见习、试讲、实习的时候,学生面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的大量现当代美术作品时一脸茫然。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应该突出师范性、人文性、学术性的统一,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而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就不能缺失了现当代美术的教学内容,从地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发展来看,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 艺术院系美术学专业现当代美术课程的现状

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下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如中国画、油画、雕塑等。旨在培养具备艺术创作能力的专门美术人才。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强调专业的方向性,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技能的学习。目前全国艺术院系的专业教学没有统一的指导纲要,这也是由专业在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均没有现当代美术课程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现当代美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完全依附于任课教师的艺术观念,教师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家,就强调写实能力的重要性;教师是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家,又强调艺术观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无所适存。许多学生无法找到符合自己性情的艺术表现方式,常被各种艺术思潮裹挟,在滚滚洪流中迷失了自己,逐渐丧失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只有通过现当代美术课程的学习,才能对现当代艺术思潮与流派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把握艺术创作的本质和规律,主动地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专业方向。因此,在地方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是迫在眉睫的,可以为学生构建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系。欲去何方?欲寻何果?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能力做出相应的选择,以便于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美术工作者。

二、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融入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法与途径

现当代美术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不同途径把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渗透到高等师范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是当前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在美术学专业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

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现当代美术运动和美术思潮进行观照和反思,能更深入的理解传统美术与西方美术。现当代美术课程既是美术史的延续,又是一个自成体系的专业领域。符合条件的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可以直接开设《现当代美术思潮》《现当代美术史》等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新中国十七年美术、文革美术、“星星”美展、伤痕美术、乡土主义绘画、“八五”美术运动、新古典主义风格、新文人画艺术、实验水墨艺术、新生代艺术、政治波普与玩世主义、观念艺术,以及艺术群落、艺术市场、艺术展览等美术现象。教学内容的编排应遵循合理性、适应性、可行性的基本原则。由于现当代美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现当代美术教学资源的选择则要符合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优先选择现当代美术中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内容,要选择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在史论课程中融入现当代美术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到课时、教材、师资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方院校的美术学专业不具备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的条件。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中国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等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融入现当代美术教学内容。如果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要求,能保证上述三门课程60学时的教学时间,就完全可以把现当代美术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上述课程当中。首先,可以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现当代美术的章节,让学生的美术史知识具有连贯性。此外,《美术概论》课程中的发展论这一章节也可适当调整,中西方美术形态流变的内容与中外美术史是重叠的,可以列为课外自修内容。用足够的学时讲授当代中国美术的历史描述,以保证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最后,《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范例可以最大限度的选用现当代美术作品,化整为零,积少成多,这也是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3. 通过专业工作室促进现当代美术创作教学

目前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逐渐采用了工作室制,这是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改革举措。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体现美术学专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强调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专业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室制的优势在于突出专业方向性,强调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现当代美术的联系密切。工作室制采用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对工作室的艺术理念、教学方式、教师队伍进行了解,结合自己的审美趣味,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学习。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注重艺术规律探究和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合工作室教学的优势,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先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美术现状有深入的了解,然后通过相互比较和互相借鉴,逐步拓展到彼此相关的专业领域,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全面把握现当代美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自主选择艺术方向,以创作带动基本功训练,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4. 通过网络资源拓展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艺术的学习与探索是一个无限延展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要正确引导,不断鼓励,激发学生探索艺术的兴趣。在信息时代,学习艺术更多的依靠学生积极主动的不懈追求,互联网可以第一时间传递国内外艺术发展的动态。对现当代美术的研究离不开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通过学术讲座、艺术沙龙、专题研讨会等不同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一系列现当代美术学术活动。教师针对当前美术界的热点问题选出主题,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资料,在研讨活动中师生互相交流,碰撞出艺术的灵感,不断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此外,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要通过各大艺术网站,美术馆、博物馆、画院、艺术院校主页,以及著名美术家博客等网络资源来了解信息,收集资料。长期坚持,学生对现当代美术的了解和认识将不断深入,形成关注专业前言的良好习惯,这是对现当代美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

综上所述,由于地方高校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制约,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现当代美术的认识和理解相对肤浅。无论是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还是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将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融入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将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融入课程建设当中,让学生对自身所处时代的美术现状有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设计中缺失了现当代美术的教学内容,致使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无论是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还是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不同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史论课程教学,专业工作室教学,网络课程开发利用等多种途径将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融入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美术学专业,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文海红.当代艺术——美术学院重要的课程资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1).

[2]王治平.高师美术教育人文课程的设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7).

[3]彭鲲.现当代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之我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4).

[4]梁玖.中国当代学院美术教育重度缺失的内容[J].艺术百家,2011(4).

[5]杨新林.“美术史”教学模式转换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2(6).

[6]詹武.谈高师美教专业教育改革[J].中国美术教育,2003(4).

美术学 篇2

2、霍金森教育管理思想之再探析

3、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探索

4、“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院校基础教育教学

5、传统茶道与礼仪德育教育关系的探讨

6、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教育及管理探析

7、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信平台的建设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8、虚拟现实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静物摆放中的应用研究

9、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10、日本的书法教育传统

11、浅谈创意计算在教育类严肃游戏中的发展

12、论《傅雷家书》之家庭美育方法的现实意义

13、高职设计类专业互动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14、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5、基于MOOC的影视艺术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16、论美育的本质及其当代使命

17、文化软实力视角下教师群体美育能力的培养与重构

18、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19、将音乐剧与学科教学嫁接能巧妙实现跨学科学习

20、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模式初探

21、高职动漫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22、艺术院校国防教育特色研究

23、试论教育现代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24、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25、艺术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研究

26、艺术设计类课程借助慕课平台的大众化推广

27、论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法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积极意义

28、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教育研究

29、网络资源对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提升的研究

30、亚里士多德悲剧美学在教育哲学上的蕴义

31、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精神气象

32、论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33、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变化及其对策--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34、大学生艺术类慕课课程学习现状抽样调查研究

35、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大学生深度学习研究--以“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为例

36、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羞怯心理的影响

37、艺术院校团体辅导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38、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39、大理定制教育的实施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质性研究

40、高职院校艺术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思考

41、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研究

42、浅谈信息技术下的中学美术教育

43、让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44、谈谈《再塑生命》中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

45、浅析初中艺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46、人文素质的美育诠释--人文素质教育的美育内涵研究

47、浅谈教师批评学生的艺术

48、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

49、幼儿园多媒体美术教学实例探析

50、以西方现代设计史为例探索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

51、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探索

52、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体艺特色示范校

53、改进美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

54、用影视艺术启发教育者思考

55、如何让少儿艺术培训回归教育本身

56、青岛学生美育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57、河北民间美术现状及引入高校教学的思考

58、高职院校艺术类教育培训研究

59、东北地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研究

60、论翻转课堂与环境艺术教学

61、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当代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新思考

62、浅谈鼓励教育在教学中的艺术魅力

63、“互联网+”时代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64、浅析当前高职艺术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发展制约

65、网络新媒体对艺术类课程教学影响

66、高等艺术院校在线课程开发的趋势研究

67、浅议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少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68、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

69、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应用现状与思考

70、美术馆美术教育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案例开发

71、重建诗性主体:当代审美教育的独特价值

72、论高中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

73、视觉文化的视角:人文社科类网络视频课程叙事策略探究

74、职业学校教育不能缺少积极语言

75、关于艺术团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调查研究

76、绘画艺术介入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初探

77、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

78、艺术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79、构筑教学楼外部环境的公共艺术设计

美术学专业学生就业分析 篇3

【关键词】艺考热 美术专业 就业分析 前景展望

日前,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2010—2012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数据显示,艺术类部分专业就业率低于32%。其中,美术学专业就在其中。在这种形势下,积极寻求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已经成为相关人士议事日程上的一项紧迫任务。有人片面地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以这种观点,实行艺术类招生数量的紧缩就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很显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以高等教育远比我们发达的欧美国家为例,也出现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在校掌握的实际能力,量体裁衣,制订出适合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

一、美术学专业学生就业特点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蜂拥而至本身并不宽敞的就业市场。不论什么专业的就业竞争都是空前。于是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方式的转变。美术学专业更是如此。美术学专业学生就业特点如下:从生源走向看,美术教育方向毕业生进入中小学的较多,美术史论方向考研深造的较多。从地源分布看,东部高校毕业生深造的多,西部地区毕业生就业的多。从高校的优劣来看,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对口的多,一般院校毕业生改行的多。

美术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非正规就业”也普遍存在,地方院校为了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凡能签约的,不管专业是否对口,都算就业,甚至去当服务员,卖书卖报,都列入其中。这无疑为毕业生就业统计加大了难度。四年下来,“学艺不精”的大有人在,这种“放养型”的教育方式更让一部分毕业生追求个性、渴望自由,使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单位,就业积极性差。而学艺术的学生大多个性鲜明、精神上追求自由、纯粹。物质上追求时尚和前卫,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种个性特点决定他们宁可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同一个单位里,他们大多不愿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就业协议,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连起码的劳动合同也没有签。因此,美术类专业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比普通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要高得多。

二、美术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持续十余年的高校扩招,美术学专业亦是如此。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对来说更为严峻,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出现了许多需要梳理和应对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美术教育方向的毕业生就业则是中小学校。而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形同虚设,甚至很多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美术课,而城镇的美术老师需求量毕竟有限,基本趋于饱和,导致美术类毕业生的签约率远远低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签约率。因此很多毕业生成为了自由工作者,比如回乡开办美术培训班,而学艺不精的甚至改行。多数学生向往从事于艺术有关的工作,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展现愿望。但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考虑到美术学习的投入高成本、美术本身的高品位、美术创作的高要求,对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远远高于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他们对自己的盲目自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随着高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如今的研究生群体也是数量惊人,而用人单位更青睐具有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封死了本科生的就业出路。此外,企事业用人单位在压缩编制、裁减人员,对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过小,基层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不够以及相对艰苦的个人发展条件,使得美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呈现进退维谷的境地。

三、美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对策

政府、教育部门的主导措施是充分就业的前提。其在招生配额审批、培养质量监督、学生就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理性配额招生,促进艺术教育健康发展,高校招生工作是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承担着为高等学校选拔与输送人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既要保证教育公平,又要保证各个专业的平衡招生,这样供需双方才能和谐共生。考研、进修、出国深造等也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方向。据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中小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艺术师资仅占18.21%,专科学历层次的占57.36%,其余为专科以下学历。由此可见,艺术考研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筹码。另外,对于学艺不精的毕业生来说,进修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家境较好的毕业生甚至可以出国深造,两年后带着洋文凭回国更是锦上添花。大学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是提升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于美术教育专业而言,把好生源质量外,关键在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注重实践培养过程,艺术素质过硬的教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艺术实践与创作,在实践中提升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的社会实践能力,作为美术教师,基本要求是能做到会讲课、会写文章、会画作品。同时,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要正确认清自我,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出击就业市场,不能坐等就业机遇而错失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君朝.高师艺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9).

[2]管启文. 对美术生源现状和就业走势的忧思[J].教育与职业,2006(12).

例谈美术学科里的“换手写生” 篇4

[案例描述]

“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是写生‘我的同伴’”。教师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老师,不是画过‘我的同学’了吗,怎么还画同伴啊?”

“虽然还是画同伴,但我们老酒装新瓶——换只手来画!”边说我边举起了左手挥手示意。这下炸开了锅,整个团队都沸腾了:“我没听错吧?老师,用左手?”我马上解释:“是换你不常画画甚至从不画的那只手来画。常用右手的人今天用左手,用惯左手的人试着用右手。”“啊,这样能画好吗?”质疑声此起彼伏的同时,由好奇心激发的兴趣越来越浓。

在学生兴趣达到顶点的时候,我左手执笔,右手拿纸,以对面的学生为模特画了起来。刚画第一笔,学生们就忍不住议论起来:“咦,线条怎么有点抖?”“左手画的线条跟右手画的不能比,歪歪扭扭的。”“老师,你的笔握得很松呀,为什么不握紧点?”我适时回应:“他的头发那么蓬松,为什么要使劲画,轻松一点不好吗?歪歪扭扭多有变化啊。”

可能是觉得我讲得有道理,质疑声慢慢弱了,支持声逐渐响起:“是挺有变化的,好像右手画不出这种感觉。”“想试试吗?”看完了我的示范,明确了“换手写生”的要点,学生们跃跃欲试。教室沉静了下来,只看到学生们个个专注地盯着模特,有点别扭又无比轻松地握笔,画出歪歪扭扭却透着自然生动、变化丰富的线条,于是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写生作品。

[案例分析]

从“换一只手画”的新奇感入手,赋予写生一种独特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写生的兴趣。在案例中,学生听到学习任务的第一反应是觉得教师老调重弹,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而在教师提出“换只手来写生”后,他们立即沸腾了,激发了强烈的兴趣。

在案例中,个别学生指出教师握笔很松,教师及时指导,既让学生们明白了线条不仅要根据物体的造型,还要结合物体的质感来考虑,也让学生明白轻松握笔能呈现最自然的线条。“换手写生”时,眼睛始终要专注地观察对象,甚少落到画纸上,所以这就只能靠心、脑指挥手,把眼睛看到的画面同步描述给手,以此来指挥手将内容画出来。

1. 用不常画的手画——激发兴趣

让学生用不常画的手画画,学生会好奇,增强对写生的兴趣。如案例中,原本学生听到教师宣布“写生‘我的同伴’”时,学生们的反应是:“又要写生啦——画‘我的同伴’?”“老师,不是画过‘我的同学’了吗,怎么还画同伴啊?不是差不多吗,真没劲。”无一不反映出他们对写生的兴趣缺乏。而在教师提出“换只手来写生”后,他们立即炸开了锅,沸腾了:“我没听错吧?老师,用左手?”“左手怎么画呀?”“嘿嘿,我本来就是用左手画的。”这些无一不宣告着他们对“换手写生”的好奇和兴趣。等教师再次解释强调:“是换手,换你不常画甚至从不画的那只手来画。常用右手的人今天用左手,用惯左手的人试着用右手。”争议更激烈了:“换一只手怎么画?”“啊,换只手能画好吗?”“会不会画得像鬼一样啊?”学生们就在这样的好奇中激发了强烈的兴趣,跃跃欲试地开始了写生的新旅程。

2. 不用橡皮,也不要故意控制画笔—倡导自然

此要点的提出是为了让线条呈现出最自然的状态,最自然的往往也是最生动的,也是改变写生程式化趋势的重要一环。在课上,个别学生提出:“老师,你的笔握得很松,为什么不握紧点?说不定就不会歪歪扭扭得那么厉害。”教师立即回应:“他的头发那么蓬松,为什么要使劲画,轻松一点不好么?歪歪扭扭多有变化。”这既让学生们明白了线条的表现不仅仅根据物体的造型,还要结合物体的质感等来考虑,也让他们明白了轻松握笔能呈现最自然的线条,最自然的线条往往能呈现生动的变化,从而打破了学生们对写生日趋程式化的理解。

3. 六成时间用来观察对象,四成时间用来看画纸——关注观察

“换手写生”的一个有趣之处是“少看甚至不看画笔和纸,只看写生对象来画”,这是写生活动的目的之一:明确写生时观察的重要性,重视写生时对细节的观察。在课上,当教师示范时,有学生说:“哎呀,老师,我发现你真厉害,不仅左手画出了他的特征、神态,而且眼睛一直盯着他看,很少看画纸,这样也能画得像,真牛!”针对学生的这一发现,教师立即跟进:“这叫半盲画,只要你的观察充分,甚至还能全盲画,完全不看画纸和笔,只抓住观察到的造型和感觉也能准确、生动地写生。由此可见,写生的关键在于——”“观察!”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由此,让每个学生明白在写生时每根线条一旦开始画,眼睛要始终盯着写生对象,不看画纸,直到这根线条结束。也就是说看画纸的时间只限于每根线条开始前定位时,和结束后及下根线条开始前的刹那。如此半盲画的形式,既保证学生写生时足够的观察时间,又利于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4. 眼睛观察写生对象同时指挥手画——笔随心走

基于上述铺垫,学生不能再像以往写生时一样,先用眼睛观察好对象,再将眼睛落到画纸上指挥画笔画了。因为“换手写生”时,眼睛始终是专注于观察对象,甚少落到画纸上,所以这就只能靠心、脑指挥手,在眼睛看到的同时描述给手,如对自己说“头发是这样的,眼距大约有这么宽”,以此来指挥手画出来。此策略恰恰体现了笔随心走的最高境界。长此以往,手、眼、脑的协调力必然得到极大的增强。

5. 不断练习、积累——拓展提升

美术学论文 篇5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国画教学的改革,并针对当下高校美术国画教学的弊病,如教法单一、同质化严重、主题不明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意见。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重新梳理此问题。

专业国画教学改革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的内容。

中国的艺术中,以国字开头,足见国画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它是传承与保留传统文化的一个要点,不论何种内容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体会和研究,所以对高校美术学专业国画教学的改革自然成了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关键词:高校;美术学;国画;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教改,教改的目的在于,“梳理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倡积极构建主义教学,解放学生的学习思想,提倡引导式教学理念”。

从这一基础出发,梳理了原有陈旧的教学模式,其中高校美术课改也在其中。

高校美术承袭于民国,从美术专业进入课堂时期,美术已经将教育与艺术两种形式相结合,成为新的“教艺一体”的理念。

随着学习状态的改变,学生的多元化,以及教师的理念无法与新的形式相融合,美术教育渐渐偏离了“教艺”一体的模式,而是单纯的教学。

因此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够通过课改来改变这一方式,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问题。

国画教学实际上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对待国画教学要更加慎重和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因有太多的现代艺术流派和手段在干扰和影响着国画的发展。

不论是从市场经济对国画价值的判断,还是从艺术工艺方面对国画内涵的否认,国画的水平远远落后于传统艺术体系,这些都让我们对传承国画渐行渐远。

如果说水彩和工艺美术等学科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创新产生新的体系,从而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但是国画不能,国画背负着传承千年历史的重任,只能从传承国画的角度让其一直延续下去,一直传承下去,一直发展下去。

不论中间遇到怎样的干扰,也不能因现代化的新要求而改变国画的旧思维,因国画是国粹,它也是传统文化。

1 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国画教学的弊端

高校美术教学的弊端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教法单一。

国画教学应当从流派、传承、技法、艺术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系统的教学,但是由于课时限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多”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无法系统地向学生普及教学。

在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梳理美术教学的问题,在国外,高校美术教学是从艺术历史、文化延伸、艺术特性、技巧技法等几大方向展开对学生的教育。

我国在这几个领域当中也开辟了课程,但是由于研究的限制无法将这些艺术形式以及艺术理念无法向学生普及,多数是从技法直接开始教学。

这样的国画失去了其特有的艺术属性,成了技法的替代品,因此在众多画展上,我们能够看见技法相同、笔法单一的美术作品。

其次,同质化严重。

如果把我国的国画按照时间轴来划分,可以分为朝代国画、民国国画、60年代初期国画、80年代国画及近代国画,其中朝代国画影响深远。

宋、明两朝的国画艺术层次奠定了我国国画的基本走向;民国时期的国画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西合并自成一家;60年代、80年代的国画都因其特殊的历史限定原因与时代背景相互融合,形成新的画派风格;但是到了现代,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国画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少再形成特定的艺术风格,与时代背景想脱离。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两点:第一,缺乏时代特色;第二,由于只教习技法,学习者只能成为“匠”而不能成为“师”。

因此在文化的局限下,艺术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最后,主题不明确。

主题不明确也是现在学院画派的具体表现,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是类别主题,而不能成为现代画家自身的画风主题,但由于缺失艺术文化,教法单一化严重。

因此,学生在进行绘画时多以临摹为主,虽然技法上惟妙惟肖,但严重缺乏自身独立的理念,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主题不明朗。

所有作品除了所化物品不同以外,思想、内涵、模式都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局限,严重影响了国画的品质。

综上所述,高校国画教学弊端虽多,但总结来看可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缺失文化内涵,第二是教学方式死板。

因此作者针对这两点提出建议,一方面要梳理国画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学模式。

2 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国画教学的改革

国画教学必须与艺术文化相结合,梳理艺术文化,培养学生学习艺术史的兴趣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在高校课堂开展“以教师为引导,以艺术史为总框架、以建构式教学为输出模式”的教学改革呢?作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变课堂教学时序,确定教学目的。

从教学体制出发,将学习艺术文学史引入教学中,重新划分课时,确定文化修养课程能够使学生吸收艺术文化。

第二,确定教学目的,重新划分教学理念。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国画教学的培养重在“艺”的培养,是文化内涵与艺术的结合,而并非是技法的拓展。

因此,在教学之初就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理念,在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技能技巧。

第三,将国画史带入到艺术史中,将环境背景与文化背景相融合,转变文化理念,不需要拘泥于是否为国画,而是要将艺术放在环境当中进行放大和分析,如此才能与时俱进,找到属于自身的文化理念。

才能引导学习国画的学生开放视野并找到新的艺术内涵,也加强对高校艺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我国很多高校的美术专业设置的大一和大二专业课程完全是水粉、水彩等西洋画的科目,只有到了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才开始细分专业,这样就使得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所掌握的真正的专业知识也只有一两年的储备量。

学到最后,学生甚至觉得自己学的仅仅是一些皮毛而已。

要改革高校国画教学的内容,对国画教学来说,其内容主要是有绘画技法、书法、创作以及构图等方面的教学,但是真正落实到实际中,很多教师往往就会忽略掉一些教学内容,从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改革与完善才会有效果。

3 结论

改变高校美术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时间且有序化的过程,涉及资金、文化、理念、环境等多个领域。

从当下看,想要彻底地改变我国的高校国画美术教学,首先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思想壁垒,将“教艺”结合起来,加强二者之间的关系。

将学生从“技能匠人”的学习模式中释放出来,提升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释放学生前卫的思考理念,民族化的艺术并不害怕融合,而是惧怕面对新环境要做出改革的勇气。

因此,我国高校国画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找到属于自身的文化特色。

国画教学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实际上,对于国画教育来说也无法照本宣科。

国画教育要具有非常重要的底线就是唯一性和传承性,我们的国画教育实际上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全面理解和深入调查传统文化,在当代,传统文化的深入性都会触及一个根本的矛盾问题,即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需要我们全面地解开这个扣。

论现代水彩艺术的美术学价值 篇6

关键词:现代水彩艺术;美术学;价值;情感

水与颜色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水彩艺术这门独特的美术学科。好的水彩作品不仅能够为观众展现一种流畅、清澈的感觉,还能够通过多种颜色与表现形式的结合来带给大家新的感受与冲击。由于传统的水彩艺术具有较强的临摹性和模仿性,这就导致很多人逐渐摒弃对水彩画艺术的钻研与开发,从而导致了水彩画无法真正展示其内在的艺术价值。下面,就针对现代水彩艺术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研究。

一、现代水彩艺术的特点

一般而言,我们通过对现阶段的水彩艺术进行研讨,发现在美术学范畴它拥有了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现代水彩艺术具有着自身的语言艺术.水彩画通过对面、线、点的够累与色彩的搭配、肌理的夸张表达作为基本元素,通过繁衍表达来实现由颜色所构成的象形语言.

其次,现代水彩艺术是广大美术学科学生了解各类艺术表达手法的途径。由于水彩艺术在具有很宽的综合性表达方式,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水彩艺术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教学载体,通过思维的转换、艺术的娴熟、逻辑的扩展来引导学生培养对美术学的审美与创新。

最后,现代水彩艺术还具备现代化表达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在对传统美术学进行改良与创新上,现代水彩艺术已经不在是简单的临摹,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对其他绘画手段的汲取与改良,进行现代水彩艺术创作。

二、现代水彩艺术的美术学价值研究

通常而言,现代水彩艺术的美术学价值通常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一般分为四大类。下面进行具体分类研究:

(一)情感价值

水彩艺术通过形状与颜色来唤起观众对情感的共鸣,而水彩艺术作为这种情感共鸣的载体,则是很好的突出了整个水彩作品在美术学中的情感价值。

(二)审美价值

美术学的审美价值通常是通过审美选择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来体现,而这种审美价值的提升则需要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实现。学成后不仅会对水彩艺术有所甄别,还会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美得眼睛来对其他美术学领域和自然领域中进行领悟。

(三)自我价值

现代水彩艺术还会提升作者对自我价值的提升。在具体的水彩艺术创作中不仅作为一种对艺术的情绪表达,还充分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艺术的领悟。在此状态下,通过对绘画工具、材料、手法等的综合应用,不仅提升了作者的自身能力和创作水平,还极大程度的体会到了心灵深处的自豪与自由。

(四)认知价值

创作、观察、思考是水彩艺术的三大认知手段。通过这几种认知活动的相互融合,来提升现代水彩艺术在美术学价值中的认知体现。认知的过程需要参与、理解、共鸣来进行配合。而在实际的现代水彩艺术的认知鉴赏中,还应以个人脑海中已有的理解力和认知力作为基础,以原有的认知和鉴赏经验为途径对新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度挖掘和剖析,最终提升对水彩艺术的认知度,实现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脑、手合一及认知。

三、现代水彩艺术在美术学中的创新

对现代水彩艺术在美术学中的价值而言,它的创新能力及开放式创造力都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的绘画门类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现代水彩艺术是突破了惯性思维与视角,通过开放性、深入性的思维途径,来打破常规。比如,在工笔画中,鸟就是要有两个翅膀的,而现代水彩艺术作品中,飞翔的小鸟可以打破常规,一只翅膀是以人的手掌来象征守护、平安,一只手则可以通过对人类心脏的刻画,来突出自由、灵活、跳动的含义。这种画风虽然有些另类,但却是一种积极、向上而又健康的创作思维。另一方面,水彩艺术又融合了很多其他绘画手法的特点,最终通过漫长的演变与修正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创新价值。这种创新价值体现在水彩艺术在美术学中独树一帜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对提高到绘画者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表达手法独特的水彩作品与传统作品一样,都是对艺术语言的一种雕刻与展现。

艺术的多样化生存状态为现代水彩画的创作提供了更宽、更广的平台,也使得创作者通过占领一个新的高度来对多样化艺术进行审视,可以说现代水彩艺术在美术学中的创新价值,对创造性突破与创作是合二为一、难易割舍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水彩艺术不在是以往哪个独立、封闭甚至闭塞的空间,它对很多美术门类的精华进行融会贯通,最终也促成了独特美术学价值的衍生。我们必须更好的将其情感价值、审美价值、自我价值与认知价值发扬光大、不断发展,才能够最终实现现代水彩艺术在美术学中的价值不断加大。为广大国民提供更多、更好、更具有欣赏价值的水彩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吴越.现代水彩艺术研讨[J].水彩艺术,2014(09).

[2]孙飞.中国现代水彩画与现代化美术学[D].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11).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美术学习 篇7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一个人对一个事物不感兴趣, 那么无论如何他都很难深入到这种事物的内容, 然后有所成就的, 美术教学也是一样的。一旦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 他会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各种困难, 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其完成好, 这也是人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很多学生对美术并没有很深入的认识, 而且对美术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认为美术纯粹是一门选修的课程, 对他们将来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这也是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因材施教,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诱导。例如对服饰感兴趣的同学, 老师可以给他们讲美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然后让他们对美术充满向往, 给他们希望, 让他们去畅想美术可以给他们多少他们想要的东西;对于字画感兴趣的同学, 老师可以给同学们看一些名著, 然后帮助他们分析里面的美术成分, 让他们认为美术是这些艺术最基础的东西, 目前所学的知识对他们将来的爱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真正对美术感兴趣, 从而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 促进美术的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理解。

二、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兴趣, 是一种知识的浪费, 更是宝贵时间的一种奢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考大学是他们短期最重要的目的, 这也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很多老师迫于升学的压力, 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不离开升学这一主题, 让学生们确立的目标都是一些名牌大学, 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 忽略了学生所需要的东西。但是这样有的时候不仅不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反而使他们更加的叛逆, 厌学心理越发不可收拾, 这些都主要是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 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尤其是美术, 他们更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与其强迫给学生灌输目标理念, 不如让学生对目标产生向往。让学生看到一些他们认为很成功的例子中, 美术所起到的作用, 让他们也向往自己有着丰富的美术细胞, 让他们去追求自己的希望。当学生们有了一些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他们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状态, 精神饱满地去追求他们的人生目标。人没有目标, 就必然不会有大的志向, 所以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目标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教师作为一种神圣的职务, 很多人都对其充满了敬畏。一个合格的老师, 可以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 桃李满天下, 这是一种对老师成功的称赞。但是并不是每个学校的老师都非常的优秀, 教师队伍的庞大, 也造成了老师能力的良莠不齐。对美术课程的授课老师有着严格的要求, 这不仅表现在老师的专业水平, 更表现在老师的为人师表, 讲课水平上。如果一个美术老师没有比较好的作品, 那么他如何去教育学生去学习, 如何让学生对美术充满信心和向往?如果学生问及一些专业的知识, 老师没有能力回答, 或者是老师的回答不合理怎么办?这些都会让学生在一瞬间毁掉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 让他们对美术学习彻底失去信心和希望。所以教师水平的高低,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老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老师, 并不是需要课下背几次课就可以做好的, 专业的水平更不是一两天能够提升的, 所以美术教学老师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美术教学的教师资源。一个好的老师, 会让本来不感兴趣的同学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一个不合格的老师, 会让感兴趣的同学对一门课程失去兴趣。这永远是教育中的至理名言。

总之, 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也是一个艰辛的历程。这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 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努力打造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为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新课标的新要求下,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是每一个学校势在必行的, 这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更要求学生提高各方面的技能, 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 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也是每一位教育从事者的最终追求。

摘要: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升学压力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很多学生不能够认识到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学校和老师片面地最求高升学率, 在教学方面只重视针对升学有关的知识培养, 忽略了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目前高中美术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育从事者, 作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 讨论了提高高中美术教学的几种方案。

关键词:美术,高中美术教学,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黄越.浅谈高中美术教育[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4) :86.

[2]赵利.浅议高中美术欣赏课程艺术[J].教学与管理, 2001, (22) .

[3]刘强.情感教育——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欣赏课[J].青年文学家, 2010, (12) .

[4]沈金梅.美术欣赏以情动人——浅谈大学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9) .

[5]刘争鸣.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综合性问题[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0 (2) .

高师美术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另外在创新意识方面, 也有些欠缺。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没有创新意识再好的条件基础也不能发挥作用。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 按照同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下进行学习, 使创新的空间得不到拓宽和加深, 只是以完成固定形式下的作业为主要目的。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 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人们的观念的快速更新所要求的知识、理念、以至于设计更要新颖。但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 并没有完全进入创新能力培养的轨道上。绘画专业也同样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 都在以打基础学习为主, 没有真正把重点转向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实践创新能力只靠创作课程那么有限的一点时间来体现和提高是很难的, 要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 需要各个方面的完善与协调作用, 才能做到素质教育下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高师院校美术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与其它学科领域一样直接接受社会的检验。高师美术学科主要包括绘画和艺术设计两大模块。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体现上, 主要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两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 就业面临着工作性质的双重性, 其一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者, 其二是从事教育以外的专业人员, 这样不但要求具有专业的教学理论创新能力, 同时也更需要有很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样更加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近两年来, 对一些的高师院校美术学生作的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有近70%左右的学生, 在学校或企事业单位实习后感觉到, 专业理论、技能是基础, 是必须具备的, 而创新能力才是最主要的, 最具潜能的力量。这对于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来说, 显得尤为重要, 这主要由于高师院校承载培养师资力量的重大任务, 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只有做到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体系中, 才能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制定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21世纪的教育是一个强调素质、重创新的教育时代,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 已经把创新能力培养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上, 一些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已有所侧重。高师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 已经在逐步贯彻执行, 但仍有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教学体系中, 虽然形式上有些改变, 还没完全转变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 只是换汤不换药, 穿新鞋走老路。还在沿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时时在制约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发挥, 把高师技能与创新混为一谈。要培养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应该从培养观念、目标、培养模式等, 制定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1. 在美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方面。

作为主体的学生起着主观决定性的作用。要具备创新能力, 首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 精神是决定创新成果的第一要素, 是创新的灵魂。没有创新, 艺术就不能够发展。创新精神取决于人的观念{理想、知识、态度、欲望、勇气等}的品格及非智力因素{意志、毅力、兴趣、情感、性格、自信心}等;其次应有创新的兴趣与创新的思维。兴趣是促使思维的催化剂, 有了求新求变探索的兴趣, 创新意识自然也就容易产生与加强。现高师院校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的制约, 使学生没有形成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冲动, 对创新的重要性也没有足够的认识, 导致在创新面前束手无策, 缺乏足够的信心、意志品质及自我挑战的精神。

高师院校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应转变以前只重视传授基本技能、技法的观念, 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学生学习阶段, 以学科专业的性质、特点划分为: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创新思维、拓展实践表现空间、其它学科知识辅助等多个专业教学模块, 各大模块有机结合, 以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贯穿并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作用, 强调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课程设置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美术学科专业中, 无论是绘画或艺术设计, 都有着强烈的人性回归、自然回归及艺术本体回归的倾向, 艺术不断向人性化、自由化、风格化、多元化等文化品质和独特的审美取向发展。在当下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的社会背景下, 高师院校所培养的美术人才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其它专业工作, 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创新意识较强的美术实践操作能力。那么在课程设置上, 就要重新审视现行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 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要精简、提炼, 科学的分配各科课程的学时比例, 在保证专业基础理论、技能学时的基础上, 增加专业和其它学科选修课的开设比例。拓宽材料技法的应用范围, 使学生在艺术视野与材料技法的探索中, 提高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

美术教育就某方面来说, 是一种创新教育。没有观念的创新, 就没有美术的创作表现的冲动。在教学中虽然学生是主体, 但起主导作用是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具有重要的作用, 甚至决定学生的发展前途。所以高师院校的教师, 所拥有的不仅是美术创作 (设计) 方面创新实践能力, 更要具备前瞻性教育教学理论观念、艺术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一支业务精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技能兼备, 结构合理且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实现互动式的教学, 重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捕捉创新灵感的能力, 加强审美训练, 使学生养成对事物保持好奇心, 细致的观察的良好习惯, 学会大胆发现, 在创造表现中提出新的想法。尤其在师生互动教学中, 教师更应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前提, 让师生共同构架起具有创新思维, 探索求真的互动平台, 给学生一个充满想象的思维空间, 鼓励学生尽最大的努力发挥想象, 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大胆尝试, 在突破中追求创新和发展。

在教学内容与手段上, 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拓宽与加强学科间的界限与联系, 包括社会科学、哲学、宗教学、自然科学等与美术学相关的知识学科。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整体优化、少而精的原则, 精选教学内容, 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增加教育实习、毕业创作 (设计) 、艺术考察内容、形式与学时数, 建立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 切实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巩固专业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经常开展高水平的学术讲座, 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学习, 积极参加作品展览、竞赛和教学研究课题的开发研究活动, 实行开放式多渠道教学方式, 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加强国内外、校内外、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学生在互观、互听、互谈的学术交流中开阔眼界, 拓宽创新思维空间。在教学手段上, 大力开发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硬件与软件, 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其创造性思维, 将单纯讲授与模仿变为多角度的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

四、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

机制

为了使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线, 全方位构架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建立选课制。因材施教, 让学生自己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规定跨学科来选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其它专业课程,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将学生的各级各类的专业比赛纳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大系统统筹考虑, 设立专业学科竞赛的专门管理机构, 积极组织、支持开展学科专业创新竞赛活动, 发表科研论文, 通过成果鉴定计入创新学分。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考核归入学分积累之中, 待学分修满, 可提前毕业和作为评优及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中。打破唯分论, 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 促使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建立学科创新基地, 设立创新基金, 由学生自愿申请科研小课题, 这样学生能够带着经费进入创新实践研究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完成自拟的科研项目, 从而使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真正有效地发挥与提高。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师院校美术这一特殊学科专业, 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这无疑是我们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提倡素质教育下,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 对于高师院校的美术学科专业, 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需要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 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师院校,美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廉永杰《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廉永杰《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3]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钟辅平《创新—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J〕湖南教育1999.04[5]钟辅平《创新—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J〕湖南教育1999.04

如何培养中专生的美术学科素养 篇9

一、简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师的教学义务与责任

在一个学科的素质教育中, 教师个人的素养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低。尤其是在艺术类的课程教学中, 美术教师的个人教学素质与学科素养对于学生个人的素养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前, 一定要先注意提升自身的素养, 这是教师的基本义务与责任。作为一个中专的美术教师,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始做起:一方面教师在已有的美术知识水平基础上, 要不断去进修与学习新的艺术知识, 尤其是对于艺术理论的剖析要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且学会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 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 在对待学生上要一视同仁, 因材施教;在对待工作上, 要作风严谨、认真、负责。

二、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 给予学生学习空间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学习交流是单向的, 课堂常常是教师先画一幅画的样本, 再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教授的一些学习技巧来进行临摹。这种沉闷、单调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对于学生个人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因此, 教师要转换课堂的教学模式, 给予学生另外的学习空间, 让他们能够在这个空间中去主动地感悟、体会、欣赏美术学习中的作品, 从而产生自己的艺术触觉。这种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懂得认知美、感悟美、创造美, 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美术学科素养的基本目的。

例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开展丰富的讨论性学习, 让学生去比较不同的美术作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与判断, 让他们产生良好的领悟能力, 最后对于学生的感悟结果给予客观的评价, 认可他们的学习成果, 让学生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比如, 我在对梵·高的《星空》这幅作品进行专门的讲解与评价时, 就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讨论会。学生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以及个人经历, 来分析这幅作品集中体现了怎样的一个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会限定学生的思维, 要他们去自由地想象, 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立意点, 都能拿来做一个表述。又如, 我就美术中现实主义这个专题, 让学生来比较不同时期画家的作品, 从而抓住这些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点, 让他们将美术的源头又回归到生活。当然, 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 必然会涉及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 对于教师的美术综合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课外进行充足的备课。

三、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提高他们的绘画实践能力

在美术的学科素质教学中, 教师不能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是要给学生指明他们学习的方向, 让学生去主动地探索学习的内容, 以一个指路人的身份带领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学习中去,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受益。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 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进程中去,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美术教学中, 尽量不要用太高难度的技巧教学, 来开展教学活动, 而是要将这些技巧性的东西融入情境教学中, 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例如, 教师在教学水彩画时, 可以设定一定的文化情景, 来让学生从这个立意出发去理解美术中技巧的由来与运用。并且让学生了解到和美术有关的不同历史与文化, 培养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热爱。

总之, 在美术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可以先从改变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学生在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情境中, 更容易释放自己的学习天性, 发挥出自己学习的热情与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要多注入一些美术的历史与文化知识, 结合美术绘画技巧的讲解, 让他们的学习素养得到综合的提升。我相信将这些教学策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 对于学生个人素养的发展一定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峰.如何在中专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J].教育周刊, 2015 (8) .

美术学 篇10

关键词:国画教育,美术专业,解决策略

一、影响我国国画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国画教育反而日益衰落, 其中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高校生源素质比较低。当前我国很多高校艺术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比较低, 或者这些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比储备不够, 有一些学生之所以上艺术院校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文化课成绩比较落后, 不得已才选择学习美术专业, 通过短时间内的美术学习和“突击”培训, 就能够拿到所谓的合格证书, 随着高校门槛的放低, 专业录取的分数线也逐步放低, 加上对文化课的要求不高, 就会使得当前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自身的素质出现滑坡的现状。

(二) 我国艺术教育基础薄弱。高校美术专业的国画教育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状况的影响, 但是在我国的中小学中, 对于美术的重视程度却不够, 很多学校以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走形式, 这些美术课程的开设也只是一些形式或者是摆设, 很多学生基本上不知道什么是国画。

(三) 我国美术高考内容缺少对国画教育的考察。在我国的高考内容中, 尤其是美术专业考试中, 往往没有对国画教育的考察, 只是对西洋画有相关的考察内容, 这样就不知不觉慢慢走向了西洋画教学的途径上, 但是对我国的国画教育却缺少足够的重视, 从我国最近几年的美术考试内容上来看, 很多都是水粉、水彩、速写以及素描等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西方绘画课程中的相关内容, 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我国的美术教育逐步引向了西洋画的教育轨道上了, 继而无疑会对我国的国画教育带来极大的阻碍。

(四) 高校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合理。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对艺术课程设置方面不够完善和合理, 很多课程在设置上比较落后以及陈旧, 教师在国画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也比较老化, 有些教师甚至是习惯于采用西洋画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国画教学, 没有国画基础性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意识严重脱离实际的, 会使得很多学生最终对国画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甚至很少有学生会选择国画进行学习。

二、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国画教育改革的措施

从上述对我国国画教育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必须要加大力度对国画教育进行改革, 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

(一) 我国的国画教育要注重基础性教学。对于我国的国画教育来说应当从基础来抓, 要从最为基础以及最为底层的教学抓起, 国画是我国民族的灵魂之一, 学生对文化精髓的热爱应当是从小就应当进行培养, 对于那些已经有一些艺术兴趣的小学生, 教师应当对其进行集中培养, 建立一些兴趣班等, 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就应当对这样的人才进行挖掘, 从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挖掘我国中小学生自身的兴趣以及特长, 同时也能够为我国高校国画教学打好基础。

(二) 对我国现有的美术高考进行完善。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喊了许多年, 也下了很大决心, 但任重而道远, 在美术高考的过程中加入我国国画的创作或者是临摹, 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强对国画的重视以及学习, 因此要呼吁在未来的美术高考内容中, 应当将书法或者是国画当成是我国美术高考以及高考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增多有关国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线描的创作或者是临摹, 逐步将水粉画以及水彩画弱化下去, 在某种程度上提升社会以及学生对国画的重视程度, 这样无疑有利于我国国画的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三) 加强对高校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我国很多高校的美术专业在大一以及大二专业课程设置上完全是水粉、水彩等西洋画的教学, 只有到了大二下学期或者是到了大三才开始就专业进行细分, 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所掌握的真正的专业知识也只有一两年的储备量。学到最后学生甚至觉得自己学的仅仅是一些皮毛而已。

(四) 对高校国画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对国画教学来说, 其内容主要是有绘画技法、书法、创作以及构图等方面的教学, 但是真正落实到实际中来, 很多教师往往就会忽略掉一些教学内容, 比如说书法教学, 其是我国国画教学过程中十分基础以及入门性的教学内容,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使用线条进行造型的能力, 但是很多高校往往对其不够重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高校在美术教学尤其是国画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阻碍到我国国画教育的顺利开展,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总结经验, 从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改革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范家美.当前高校中国化教学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1.

[2]茹峰.关于中国画教学的思考[J].艺术探索, 2004.

美术学 篇11

关键词:美术学;水彩课程;研讨式教学

1 水彩教学模式的现状

艺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只有加强绘画观念的探索实践,多去感知新的血液,艺术作品才能散发出时代的气息,更能吸引观者的目光。水彩艺术亦是如此。水彩画专业教学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陆续在各个高校中出现。在这短暂的水彩画专业教学历史中,我们的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作出了辉煌的成绩,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今天的水彩画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如此,水彩画专业教学在我国仍然一直处于尝试、探索和研究状态之下。我国现有的水彩画教学模式基本承袭英国和苏联等国模式,虽然近来引进了一些英国、法国、美国等地的水彩画教材,但其内容依然是讲授水彩画技法为主,忽视了审美、材料、创作等方面的教学探讨和知识传授。在国内外有很多水彩画画家发表了部分关于水彩画教学及改革的论文,但都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水彩课程研讨式教学实践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还在探索阶段。

2 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

研讨式教学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成为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也非常关注并积极推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水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研讨式教学方法正好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的教学方法。它在对话的语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创作的方向,去发现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等要素的联系,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去。教师从单一的美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美术的引导者;学生在研究与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创作主题,突破传统绘画思维,感知新的观念,创作出富有个性、主题鲜明的艺术作品。

3 研讨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美术教育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且一直处在变化和改革之中 ,教学方式也在做出改进。在我国,许多高校的美术教育普遍受“苏联模板教育”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地将美术作为单一的专业技巧来对待,过于偏重美术技能和技法的教授与学习,忽视教学模式的创新,我校美术学院水彩专业教育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在我校进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3.1 划分研讨实验小组

研讨式美术教学课堂与传统美术教学课堂有较大差别,需要授课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建立研讨实验小组,与学生互动,建立研讨基础,在研究讨论中教与学。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组,以投票方式确定小组长,由小组长招募自己的成员,建立自己的团队。此时,教师的职责就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课程创作任务,由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从创作题材、创作方法、表现技法等等方面的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教师只需把握大的教学方向,为各组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帮助即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一对多的模式,而是一对几个团体的模式,这种研讨式教学模式不仅能拓宽教师的思路,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作创新性,也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创作出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3.2 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

传统水彩教学主要以体现教师本身的专业示范性和艺术思想性来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而研讨式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摆脱传统美术课堂中的教学方法。除了建立研讨实验小组,还必须要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革新。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讨教学课堂中只是引导者,而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共同搜集大量的图片、视频、相关美术作品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研讨式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还可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通过研讨教学,解读重要的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地信息资源。此外,在其他平台中提高眼界、提高鉴赏能力、拓宽创作思路、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在整个的教学实验活动中,应充分鼓励和引导各小组的相互讨论,并结合各小组的思想碰撞结晶进行分析引导。通过研讨式教学实验,使学生在整个课堂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探索,在学生自主研讨和师生研讨的过程中有更大收获,达到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3.3 教学效果评估

研讨式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评估工作。高校美术教学注重教师的示范辅导和学生学习的实践互动能力。所以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的表现,需要与学生将来的成就联系起来。比如教师艺术思想的传授,艺术修养的表现可以长期影响学生的心理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对于教学效果所进行的评估,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形成艺术思维、美术观察、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加入了讨论能力的测评,最后再结合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3.4 教学实践总结

美术学水彩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较好地融合了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实现学生的创新化、个性化、自主化。教学效果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划分研讨实验小组,采用小组面对面研讨、教师与小组研讨、多媒体教学、课外考察与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作创新的能力;第二,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教学要求,与培养方案要求相一致;第三,在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中能够较好的使现实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且注重将研讨与实践训练相结合,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创作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水彩专业人才;第四,从教学成果来看,创作数量和质量都相当可观,有部分作品入选各类展览;第五,研讨式教学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符合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模式。

综上所述,美术学水彩课程研讨式教学在原有的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上进行了革新;通过研讨式教学实践的探索,进一步健全水彩画教学与实践体系,并真正地将美术教学与艺术创作落实到实处,有效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水彩画艺术人才,为水彩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胡平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2009(12).

[2]李勇.美术教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3]郑泓灏.大学绘画基础课程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改革与实践——以水彩教学为例[J].美术界,2012(9).

美术学 篇12

在大多数专业院校中, 对于人体解剖课程设置的基本教学内容是:讲授人体解剖发展史概况;通过人体骨骼和肌肉教具讲解人体头、手、脚及躯干、四肢的形体结构特点和规律, 分析人体比例、重心、动态关系, 在学习人体各部位专业名词的同时, 要求学生理解和把握人体骨骼和肌肉的内在联系;通过人体教具展示、临摹并结合写生, 最终可以默画人体骨骼肌肉的比例、形体, 达到人体解剖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大多选用伯里曼所著的《伯里曼实用人体解剖》教材, 这本人体解剖书同时也备受国内院校教师的推崇, 如清华美院雕塑专业的王洪亮教授在人体课教学中, 要求学生临摹大量伯里曼的解剖资料。

人体解剖课程作为专业理论课, 主要是为美术学专业二年级下学期的人体写生课做理论铺垫和实践准备。根据学生在往年的人体写生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在人体解剖课程的教学中应当着重分析和探讨, 以求解决学生意识上的不足。如:画手脚时没有和头部比较大小、体量关系, 画躯干时没有概括的意识强调“蛋形”关系。当然, 实际人体写生中的刻画、表现能力还需要自身平时的努力。

本人通过多学期的人体解剖课程和人体写生课程的教学活动, 分析两门课之间的关联, 针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教学反思。人体解剖课中, 学生暴露的问题是单纯绘画临摹骨骼、肌肉导致学生理解概念平面化。而在人体写生课中, 容易概念的描绘所谓的“人体解剖”关系, 把模特本身不突出甚至是“没有”的结构关系刻画的很形象, 从人体写生课的角度看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学习解剖课的目的, 忽略了形体的基本形态, 机械的、主观的描绘人体, 没有把握人体造型的表现重点。同时, 在形体塑造方面暴露出对形体体积认识的不足, 如四肢的基本型“藕状”, 细节的刻画破坏了“藕状”圆柱的体积关系。分析此问题, 根源在于缺少局部和整体比较的意识, 其实我们在决定画面任意一处结构形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时, 都是与整体形象相比较而来的, 不是凭空而作,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画面中人体造型关系和谐, 形象生动且富有空间感。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表现出作者对于模特的感受, 并有一定的个人语言和独特视角, 那一定是很好的人体作品。以大自然为师重视观察和思考, 在国画理论中“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强调观察自然, 得之于心, 出之于手, 而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在其未完成的《画论》中提到“重视人物内心刻画, 好的画应该做到两件事, 即描绘人和他的内心活动, 前者易, 后者难。”这同样可用于雕塑等其它的具象艺术创作形式。

人体解剖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认识和把握人体整体的比例、重心、动态关系, 理解各部位骨骼、肌肉的内在联系, 抓住骨骼和肌肉构成的人体基本形态, 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观察对象表现对象。当我们知道了一些比例的规律时, 会很自然的去比较具体的个体特点。比如伯里曼的观点认为8头高人体比例是完美的, 但现实中面对学校中的模特大都在6-7头左右, 米开朗基罗式的理想人体在此基本不存在。这就需要学生们找到模特身体比例特点, 一般以耻骨为二分之一处, 找出上半身几个头长, 下半身几个头长, 这种方法对于初画人体素描的学生很有帮助。其实方法有很多, 只要自己习惯并且能把握好人体比例就是好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本人沿袭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结合图片和教具讲授人体结构、比例关系, 学生临摹、写生解剖资料, 并结合学生在后期素描、油画人体课及创作上所出现的问题, 有目的地在该课程中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

以中西方各时期人体造型艺术作品鉴赏为突破口, 对油画、壁画、国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典型作品的介绍, 探讨这些人体造型艺术对于人体解剖学理论的表现。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或抽象或具象又或者是超写实、超现实的风格, 体现艺术家对于材料的运用和对人物情感表现的敏感性。探讨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灵活把握、表现人体解剖关系对学生今后的艺术活动有深远影响, 这也是本人在多年相关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学习人体解剖学理论并灵活运用到写生和创作中需要时间、经验的积累, 离不开自身对于艺术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已故著名油画家忻东旺教授曾谈及油画表现要诀, “如果只观察形象的体积、结构、色彩等等这些外在因素, 不论你的技巧多么娴熟, 一定会画出一幅头像习作来。”丧失引导学生对于不同艺术门类的关注和创作表现必定产生积极的创作引导作用, 同时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创作视野, 为学生今后提供更好的创作平台。

适当安排泥塑表现解剖教学环节, 将平面的、概念化传统教学转向立体的、形象的泥塑实践。有效的加强学生对于人体解剖关系的理解, 提高对于结构形体的把握能力。如穿插进行泥塑实践环节, 组织学生以雕塑形式表现头部骨骼和肌肉的关系, 在立体空间中多角度地感受和分析头部结构的位置、比例、形状和方向的关系, 一方面带动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 为今后人体造型写生和创作表现打下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接触雕塑艺术形式, 学习雕塑制作步骤、雕塑表现语言为今后雕塑的创作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精度与效率下一篇:雨水排水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