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美术

2024-07-18

染织美术(通用5篇)

染织美术 篇1

文明社会发展至今, 每一学科均在一定规律下对其自身价值不断反思与探索, 从而使人类文明逐步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染织美术教学亦如此, 同时, 它的持续性发展总是以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实践和深刻的历史背景为前提。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 染织美术设计学科自上世纪至今, 已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今天, 后现代设计意识觉悟的逐步成熟, 设计概念的与时俱进, 使得染织美术设计教学有了更新的要求。如何运用方法论, 完善目前染织美术设计教学应有的设计要素, 培养社会急需的多专多能学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般意义的染织美术设计教学主要指技能的训练及以专业为前提的相对应理论架构的建立。

以往染织美术设计要素最终延伸至两个方面。其一, 理论上完善情感世界对染织美术设计中灵感的充分体现及人性的解放, 使作品具有人格化的魅力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它的终极意义在于人对追求风格化的极致与个性的解放所作出的努力;其二, 技能上在更多的层面上注入了理性的追求与执着, 重思维方法与技能的统一。通过对以往染织美术设计教学中一般概念要素分析与理解, 所进行的教学的定位在于专业概念纯粹意义上的认识, 或者说是精英式的教学为主导, 是突出人性上的努力与设计实践所透出的美与雅致来溶入生活。而今天网络时代所展现的世界观与实际生活节奏在变迁中已有了新的写照。它的繁荣如忽然而至的彩虹展现, 社会观念与生活方式不断快速的变化是新时代特有的风貌。染织美术设计教学中近十年的变化与发展, 发生了重大的改革与进步。后现代设计观念的设计文本意识与大众化, 既强调了设计中传承价值观的设计纯粹性的延伸, 又阐述了设计产品大众化特征的设计观念。因此, 培养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应用性染织美术设计人才, 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思考。因此, 对于染织美术教学设计要素的从新思考和定位有着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染织美术教学设计要素着重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对于形态符号化特征的理解和分析

符号化是某一时代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态风格特征的写照和体现。

对于符号化意义的理解, 主要感受对于形态价值观的升华和认识。设计实践的意义旨在完善一种历史感和对生活态度的观照, 并将此感受充分体现在其设计作品上。对于每一特定历史时期元素形态的分析是完善审美过程的重要环节, 而特定历史时期优秀作品的出现, 总是某一时期审美积淀的物态化的反映。

对于符号化的认识, 其一是在形态上对其形感特征和价值的肯定;其二, 符号化的形态概念总是以其特有的形态组合构建体现了某一时期审美积淀发展的最高形态。

二、形的分割与组合

以形的分割与组合为切入点, 逐步上升为与形对话。与形对话渗入染织美术设计教学中, 由浅入深, 逐步让染织美术设计专业学生掌握形变组合与分割的运用与规律, 认识到由元素形态之间的演绎有其特有的规律。元素形态的组合与分割变化是在一个整体概念中出现, 其形变的意义既统一又有对比, 从而产生形态的审美效应。

形的重复、组合与分割, 产生丰富的图形效果, 是形的特有语言与设计者对话的方式, 更多的是设计者对于形态逐步理解的一种轻松自如的审美实践活动。通过形变的组合与分割, 逐步体验形态变化的意义和提高审美的认识, 由实践与体验跨越到实践能力的体现。

三、形态潜意识特征的认识

不断延伸, 形态的婀娜多姿是四季最美的风情展现, 是情感的延伸与美的联想在人的感性世界中的感怀。通过形态与色彩的组合, 在心理上滋生和洋溢出别具风情的地域情调和热烈的形态情结。如蓝色, 一般意义上表现为宁静与美好的向往, 而在异域或时尚概念上则更多表达了文明社会追求自然与和平的象征。中国红铸就了东方文明的发展和中国人心底永恒的热情, 热烈而富有激情的红色写下了中原文明史的传奇。

形态语言在变化中作为物态化的形式出现, 总是体现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形态与生俱来给人的想象是无止境的向往。它的律动给人类不仅是精神上的, 更多源远流长地存在于我们的触觉上、视觉功能的赏心悦目中。从历史上考证, 人类最早认识事物的原始性是从触觉开始, 而后由听觉到视觉。从形态语言的最终形态表达虽然是视觉性很强的创造物, 但人类的生理本能接受和潜意识需求是多方面的, 自然本能因素同样起着很大作用。所以, 对于形态质感美的变化与追求、形态变化的感受、教学中实际操作实践时理解的笔性变化的质感效果理解, 既是功能的实际运用理解, 同时, 又是染织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语言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这样, 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设计变迁中的大众化

设计概念的大众化, 首先表现为一种价值观的确立。它的价值存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是远古文明和今天繁荣景象的肯定。形态语言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新的形式完成它的使命。其二, 所谓大众化, 其形态语言的认识亦具有普遍化的意义, 满足网络时代快节奏的共享。时尚且更具重复性和现实意义的不断升华, 让设计产品形态语言生活化, 目的使人人能以设计师眼光来看待形态世界。

如何理解设计概念大众化可以通过以下来确立:

1) 由单一的追求个性张扬的形态概念到共性的体验, 它是由自我的确立到风格化的完善直至共享形态的多重性角色来写照今天这个时代。设计意识的开拓和价值观的又一次革命, 共同超越的形态观念对共有认识价值的经典肯定, 强调了精神和物质意识的同步发展要求, 扬弃了单一的风格化追求中的自我, 而更多的溶入大众的全民觉悟意识上。2) 大众化潮流的涌入, 对形态的认识是群体心理的价值构建。其价值不仅是历史的, 也是处在今天这个时代发展的每一个生活节奏中, 把握住形态演变中的经典与生活的价值趋向, 在历史的整体空间把握形态的变化, 旨在设计观念和样式能够充分体现生活中今天快速发展中每一个过程的真实体验。3) 在设计概念上确立其价值观。价值观的确立, 是设计者应用的历史使命。其一, 对以往经典优秀作品的体验是人类文明史丰碑的确立。其二, 网络化时代电视传播的普及化, 更快速地将文明史更多的展示和自身急速发展, 追求的是一种普及的、大众化的精神向往体现这个时代的发展, 设计形态的意义和塑造更充分的追求在其语言的时代性和形态特征的普遍性样式。

对于染织美术教学设计要素的界定, 在此, 是一种设计形态概念价值观的肯定。从教学上看, 设计教学是社会的整体环节, 所理解和设计形态旨在反映生活的节奏和时代的优秀, 社会的急速发展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在观念意识和能力上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时代的发展,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在追求量化过程中发现其具有与时代发展合规律的教学体验。对于要素的分析与操作, 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得技能的学习, 更多的是时代语言对专业的要求, 教学的目的真正做到培养具有人文化的、合格的应用性设计人才。

染织美术 篇2

“中国的鞋包设计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设计正在实现一场蜕变,我们在‘真皮标志’设计大奖赛中看到许多充满新意的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的创作者的激情和想象力,让我们对中国设计的明天充满了信心”。作为“真皮标志”设计大奖赛的评委之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副教授吴波对中国设计近年来取得的变化十分感慨。然而,作为设计界的一位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肯定成绩之余,吴波副教授思索更多的,却是中国设计与国际设计水平的差距、设计定位和未来的发展。

不同的生命路径:快速消费品VS精美的工艺品

“不是我想去追捧大牌,实在是国内的一些品牌鞋包让我没有拥有的欲望。它们好象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就是可以随扔随弃的东西。”某时装品牌编辑ANGIE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抱有她这样想法的消费者,成为了我们抨击的所谓“崇洋媚外“的消费群体的主力。

谈及这一问题,吴波副教授的观点客观而犀利:“消费者的审美眼光就是产品的追逐对象,我国的大部分鞋包产品都是中国现代的快餐式消费文化的产物,是快速变化的流行文化下的流水线产品,这是中国众多鞋包设计的定位所在。满足消费者多变的消费需求,满足其对流行囫囵吞枣式的理解,中国的鞋包设计难免流于平庸。”客观来看,国际一流的鞋包设计更加强调鞋包设计与使用者精神内核的契合,无与伦比的制作品质,设计师与制造商往往投入高昂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以精美的工艺品甚至是艺术品的标准制作鞋包产品。

快速消费品和精美的工艺品,定位不同,自然拥有了不同的生命路径。她也表示:“很客观地说,中国的教育体系缺乏美育的教育,这也影响了消费者的审美眼光的培养。中国的美育教育的缺位,使得个体在消费取向上有从众化、庸俗化等倾向,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风格,而转向用奢侈品的鞋包品牌来‘标注’自己的审美水平。”或许,当我们在指责中国设计的水平差距之时,确实也应客观地反思市场的不成熟和消费者眼光对设计的影响。

尴尬的设计怪圈:抄袭之风VS想象力之美

“品牌缺乏差异化的概念,设计庸俗,跟风、抄袭现象普遍,以致中国鞋品牌缺少品牌独特的个性。消费者如果在商场内货比三家,就会发现很多鞋子除了商标不一样外,款式、用料、色彩几乎一模一样。”圈内营销评论家苍狼曾如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鞋业市场的问题所在。

中国设计的COPY之风由来已久,过去是原样照搬,现在是发挥了“剪刀加糨糊”的精神,抄东抄西、东拼西凑,却让人感到一种模棱两可的尴尬。欧洲鞋业联盟(CEC)主席Roeland Smets曾在皮业国际论坛上如此谈论中国设计的抄袭问题:“目前让中国和欧洲最困扰的问题就是抄袭的问题,包括抄袭设计、抄袭品牌、抄袭商标等等。我认为这个问题从长期来讲对中国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会带来形象上的损害。从某种程度上说,抄袭也是美的,但是缺乏想象之美,我们希望消费者通过产品得到的个人的情感联结,得到生活的愉悦享受,这就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投入。而且,我也相信中国的鞋业同仁有能力把这种生活的愉悦带给你们的消费者。”

中国的某些鞋包设计常拼帖一些流行的元素,却欠缺了想象力之美、艺术之美,更无法让消费者通过产品得到个人的情感联结,Roeland Smets的这番话一语中地,点出了中国设计问题的实质。

“说中国设计缺乏想象力,说中国设计师缺少创造力,我们的教育体制自然难逃其咎。国内很少有院校开设鞋包设计专业,而国外有很多这方面的设计人才的教育机构。在教育方式上,过去,往往就潮流论潮流,学生只是学到表面的东西却没有得到精髓,现在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则更多地强调让学生跳出这个圈子,不是为设计而设计,从生活之中、从更多的艺术领域之中攫取灵感。”吴波副教授谈到,“当然,设计师的水平也受到产业运作体制的限制,我们很多有才华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也想创作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但是初期可能得不到消费者认可,或是得不到老板认可,不久也就会在束缚和压力下沦为平庸的设计者。”

另一个误区:设计缺乏延续性VS经典设计历久弥新

走进商场的鞋包柜台,我们总能看到各个品牌推出了与其上一季迥然不同的产品,变化之大,真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似乎由此我们能为中国设计感到些许欣慰了,至少,我们已经走过了那个千篇一律、不断重复的设计时代。吴波副教授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设计的创新是否意味着年年变,季季变,彻头彻尾的大变,那么品牌的风格何在呢?我们的产品设计缺乏延续性,缺乏打上品牌烙印的核心产品或者拳头产品,这是现在很多鞋包品牌的致命伤。从国际一线品牌来看,BUBBERRY的格纹、Chanel的2.55包,这些经典设计多少年来始终延续,成为品牌的符号,也深入了消费者的记忆。它们并不是不去创新,但是对经典的设计会有所保留,每一季的创新都是在其核心设计元素的基础之上。”

设计的延续性不仅符合品牌建立其固定的品牌风格、巩固忠实的客户群的需要,更能契合消费者深层的情感需求。一点新鲜,一点怀旧,一点改变,一点保留,这是现代消费心理的矛盾与特质,满足这样的消费心理的品牌,才能得到长青的生命力。

审视的思维:手工艺传承的缺失VS耐得住寂寞的坚守

不久前,关于奢侈品巨头爱马仕投资“上下”开拓中国市场,品牌宣称将拾落中国民间流传的手工艺,并以国际化的包装和设计,拓展奢侈品市场。

“爱马仕的魄力和远见令人动容,看到这则消息,心情却很复杂。看到我们的民间手工艺得到传承和保护,感到由衷的高兴,却又有些失落,中国自己的传统艺术却要由一个法国公司投资去发扬光大,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啊!”吴波副教授慨叹。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手工艺传承出现了一个断代期,仅存了内联升这样为数不多的老字号鞋业品牌。同时,由于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之中,传统手工艺传承更是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对比而言,国际奢侈品巨头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有些甚至是几百年稳定的发展历史,在手工艺传承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上,比如鞋楦的制作精度、人体力学与鞋包工艺的结合,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染织与服装设计的有效结合 篇3

关键词:染织,服装设计,扎染

现在的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更加苛刻, 不是从实用的角度如此说, 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 很多女性购买衣服不再是因为没有衣服穿而购买, 而是因为对于自己拥有的服装产生视觉疲劳, 大部分女性购买服装, 是因为新鲜感, 喜欢频繁的换衣服, 因此如今的服装设计周期缩短, 种类更加繁多, 而且设计者更加注重人们大众在能够接受的程度内进行创新。现在的创新手段是多元化的, 从技术角度看有3D打印; 从面料角度看有利用诸如聚酯纤维, 这种既成本低廉并且能够做出各种手感易出效果服装的面料; 从设计手段看, 有进行面料再创作制造出新颖款式的服装等等。不论怎么变化总的说来服装设计分为大批量生产的款式和少量的手工制作的款式。随着人们物质层面的满足, 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从而影响到人们在选择服装时更多的考虑美观与唯一性, 如此说来, 少量的手工制作服装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 并且这方面的市场日益增长。

一、手工染织在服装中的体现

染织与服装是不可分离的, 我们经常看到或是使用的服装多数是批量机器染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手工染织才被人们普遍认可。一般像单色染织这种没有什么设计元素的产品采用机器染织, 如果是多色染织或是图案染织会采用人工染织。

多色染织有很多体现在服装设计中的实例。近几年夏季流行飘逸的长款连衣裙, 以选择蕾丝花料的面料为例, 由于刺绣花型已经是立体的, 因此在染织方面可以有所设计, 即采用多色染织法, 如果是花朵采用一种颜色, 底网采用另一种颜色,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面料成分, 才能够选择使用什么性质的染料。一般底网是尼龙成分为主, 花朵是人造丝, 尼龙不好着色, 因此需要加热染织, 所以采用分散染料; 人造丝比较容易着色, 因此选用直接染料即可。由于人造丝易着色, 因此为了避免花朵颜色浑浊, 所以先染花朵的颜色, 再放入分散染料加热染织, 而且为了避免染织浑浊在进行着色前要加入均染剂, 均染剂的量不能放得过多, 因为试剂量过多, 也容易使颜色浑浊, 影响效果。

由于多色染织可以染出人们设计的图案, 而且这种表现方式可以体现出国画的气韵、洒脱等特点, 不会出现机器染织那种呆板、生硬感, 所以可以根据这样的特点进行中国风的服装设计, 如果再选用丝或是麻作为服装的主面料, 那么设计出来的服装一定是具有中国风的特点。如今国内几个知名品牌走的就是中国风路线, 设计风格大气, 穿着舒适, 而且由于加入手工制作的方法, 这种唯一性是很多顾客购买时选择的一个主要标志, 如今的女性选择服装的频率高, 也是因为看一件衣服久了, 会产生视觉疲劳, 但通过市场存在的中国风的几个品牌成功的案例分析出, 这样极具特点的服装是非常有审美价值, 看久了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 因为它本身的染织设计就是一幅现成的艺术作品。

二、染织的多样性与服装设计的结合

中国元素在国际服装市场中越来越受追捧。扎染作为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可分为白族扎染、彝族扎染、大理扎染等等。这些扎染的种类划分的主要方式是各个民族的传统图案。传统和扎染是将图案用棉线缝好, 扎牢, 再进行染织, 如今这门工艺要使用在服装设计中, 就应该有所创新, 比如在扎染的过程中, 以往为了避免染织的过程中, 染料浸入图案中, 变得浑浊, 而如今可以利用这个方法进行设计, 使图案有一层阴影的效果, 给人以空间感; 扎染图案也可以利用多色染织的方法进行创意设计。此外还可以将一个图案反复叠加, 形成一种空间立体感, 打破了传统的平面图案, 方法是传统方法, 设计是创意的设计, 这样才符合发展的需要。在运用色彩方面, 传统的扎染多以蓝色染料, 白色底布为主, 体现在服装设计中, 只用这样单一色彩肯定不行, 在选择色彩方面是根据服装设计来确定颜色, 方法可以选择扎染的传统方法, 这样出来的效果就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 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如果只是为了追求中国风而停留在以前的方法, 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认可, 在她们眼里那种纯传统图案的手工艺作品未必适合自己, 如果作为摆设, 很多人会接受, 但是穿着在人们身上, 的确有很多人不适合, 因此要有继承也要有发展。

三、染织在服装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科技的进步使手工艺得到认可, 但是有的产品还是需要运用科技手段来实现。比如在服装的面料运用, 有些面料比棉、麻、丝, 这种天然纤维出效果, 而且有些合成纤维加入到天然纤维中会减弱天然纤维原有的缺点, 如棉容易出现褶皱, 加入一些合成纤维, 就不会出现褶皱, 而且穿着的感觉还是和棉的感觉一样舒适, 因此完全摒弃现代科技是不正确的, 可以这么说, 如今手工艺与现代科技还没有达到一种哪个能够完全取代对方的程度。所以, 科技融入到手工艺的设计中, 是现在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流行的3D打印, 如果能够将手工染织的图案融入到这方面的设计, 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法; 在图案设计中, 不仅拥有传统的图案或纹样, 将现代解构思想运用到这方面设计, 使图案抽象化, 也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数码印花的特点是高精准度的图案印制, 配色是人工配色的很多倍, 有些人工无法完成的色彩, 数码科技可以完成, 如果将人工技术与数码科技相结合, 所呈现的效果也是它们其中一个方法单独完成所达不到的效果。

四、结论

染织更多强调了图案与服装设计相结合, 由于一般图案比较繁复, 即使是简约的图案, 也不适宜将这种染织过的面料运用到复杂的服装款式中, 因为这样会造成视觉混乱, 近几年在服装设计领域中, 频繁强调廓形, 这种流行的廓形一般都是简约款式, 因此从染织与服装款式两方面看, 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很好的设计方法, 既符合流行的款式, 又符合人们追求中国风的手工艺作品。现代科技的发展将会对于服装和染织有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学校教学的角度看, 很多高等院校大大提高了对染织与服装设计结合的教育, 这是由于社会需求所致, 因此对于染织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是不能够停止的。

参考文献

[1]包昌法, 徐亚琴.服装学概述[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1.

染织美术 篇4

关键词:理性色彩,感性色彩,染织设计,统一

色彩在艺术设计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作品的艺术效果。而色彩不仅有颜色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有情感方面、思想方面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讲,色彩可以分为理性色彩以及感性色彩[1]。色彩的不同,对于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在染织设计同样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对此我们必须对染织设计过程中理性和感性色彩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进而进行更加合理的使用,提升染织设计的视觉美感。

一、概述理性色彩

理性色彩的合理应用同感知大自然色彩息息相关。从理论角度分析,色彩的根源是光,没有光也就不存在色彩;从客观角度的观察,色彩的根源是自然,由于光的作用,从而自然万物客观的有了相应的色彩[2]。历代画家都非常重视写生,他们纷纷走进自然,到自然中感知自然和色彩,尤其现代画家重要的创造手段便是走进自然进行写生。印象主义色彩主要是由客观色彩提炼而得出的,同时在其中增加了主观理想化的色彩。艺术家在进行设计创作的第一阶段,走进自然寻找灵感源,设计人与某一个物体或者某一种色彩产生共鸣,也就出现了创作源泉,从而也就产生了创作灵感,进而结合市场需求以及织物本身特点进行色彩与形体的设计,可以同消费者之间产生共鸣,并且喜欢相应的色彩设计常常都是满足色彩规律以及情感特点的。由此,单纯根据色彩规律进行的色彩设计更多情况下缺乏一种艺术生命力,使得作品过于沉闷。从自然中获得的色彩则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容易为消费者所喜欢。

二、概述感性色彩

色彩最开始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本质性。关于在原始时期,人类怎样发现颜色使用颜色,至今依然众说纷纭,理论家并没有给出一个定论,但是最根本的是对色彩的本能需求。在大自然中,日出日落而形成的能量差别对人类长期的影响,使人类产生了明暗的差异感。伴随单色的发现和崇拜,人类在对色彩社会化应用的过程中,逐步通过变化的感色机能提升了光色的辨识度。一切基于自发本能色彩而产生新的个性色彩发现逐步发展成为社会色彩,则这一色彩也就成为人类共有色彩进而继续发展下去。感性色彩主要指的是人类色彩视觉长期受到自然光的影响进而所形成的和发达的感官有机体的自动协调【3】。色彩是在人类认知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三、理性色彩与感性色彩在染织设计中的统一

色彩本身具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依然成为染织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表达形式。色彩不但具备很强的物理属性,同时也蕴含非常深刻的精神内涵,色彩本身具有很强的力量,虽然这些理想难以为更多的人所感知,但是其精神力量则是真实、显著的存在的。

“自然色彩”并非染织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只是认识色彩基本规律的一种手段,所以不可过于呆板的根据绘画色彩规则及其方式进行设计,固执的坚持光源色、固有色以及环境色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进行染织艺术的设计,首先设计师需要走进大自然去体验色彩,追求色彩的真实,进而掌握色彩的形态结构、文化内涵以及各种场合下的视觉感受以及心理反应,强调色彩的研究色、形式美和色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其次,重视了解和体验个性化色彩,强调色彩设计思想。设计色彩融合了感性和理性色彩,是在对色彩属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设计者情感的色彩。设计色彩需要弱化自然中的客观色彩同时也源自自然色彩,需要加强色彩的实用性以及装饰性,与此同时也同色彩的情感属性息息相关。要想从自然色彩中获得主观性的体验和情感,必须以设计为出发点找到最为理想的色彩组合,通过理想化的方式自由的使用色彩。

在染织美术设计过程中,运用色彩一方面必须遵守构图、色块组织等艺术规章,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面料材质以及人文环境等多项因素进行充分的考量;必须结合相关的专业规律,以设计色彩为出发点,充分显示专业的特色,不可固执的根据绘画艺术规律设计色彩。染织色彩的设计不仅需要根据美学原理等,而且还需要对结合实际设计内容站在人文、心理、视觉等多较多准确的定位色彩,同时根据市场规律调查色彩、处理色彩信息,制定色彩计划,根据市场导向进行色彩设计,但这并非是主观的产物。

四、结束语

综上,结合各种染织艺术品机理以及面料质地能够得出:纹理更为粗犷时比较适合使用青灰色、褐色等颜色;细腻的纹理更加适合使用柔和的颜色;圆滑的纹理更加适合使用民族色或者民间色等;棱角清晰的纹理最好采用抽象图案的色彩。恰当的色彩搭配可以大大提升产品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颖.理性色彩与感性色彩在染织设计中的统一[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4:131.

[2]孙惠.色彩设计中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的作用和培养探析[J].大舞台,2012,10:157-158.

染织美术 篇5

关键词:染织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染织设计专业堪称国内最早的设计专业之一, 但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还很不完备。从这个角度来看, 染织艺术设计又是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学科。一个老专业, 如果不能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时俱进, 就很可能失去生存的空间。怎样培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 并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是我国染织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对现有染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了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重中之重。

染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外出写生、传统图案临摹、毕业实习, 同时包括几个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等。

一、染织专业外出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外出写生作为染织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 在前几年写生过程中都是按照大的写生方向要求学生, 写生的要求、内容和其他专业没有根本的区别, 没有切实的考虑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写生课程应该根据所学专业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区别, 应该更加注重装饰色彩的教学。

针对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 染织专业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注重植物的写生

染织专业的写生教学应与其他专业的写生教学区别开, 针对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该要求学生对植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以及对如何表现不同植物进行训练, 在传统的染织教学中植物的写生特别是花卉的写生是染织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只有对植物有了充分的认识、充分的了解, 才能在以后的设计中更好的表现植物图案。如在花卉写生中要注重花卉的内在结构、明暗关系等方面的了解, 只有了解了花卉的内在结构, 才能更好地对其变型, 只有了解了花卉的明暗关系, 才能在以后的色彩归纳中更好的提炼其中的色彩。

(二) 、培养提炼元素的能力

在原有植物写生的基础上, 要注重学生对元素提炼的训练。在设计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一头扎到传统图案里面, 总是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进行再设计。虽说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大家应该学习与借鉴。但在怎样才能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设计出现代感、时尚感十足的图案, 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元素的提炼。

大自然中的元素千千万万, 传统图案也是从这些元素中提炼加工出来的, 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发现元素, 提炼元素, 然后在此元素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创新思维方法, 设计出现代感、时代感十足的图案。学生要表现出原创的、时尚的、真实的作品来, 必须加强元素的提炼能力。

(三) 、注重各种肌理效果的表现

染织专业在设计纺织品、地毯、纤维艺术等作品的时候, 要考虑不同技法的运用, 因此在写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固有肌理的能力, 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表现各种各样肌理效果的能力。纤维艺术是染织专业一个很重要的必修课, 他就强调有些肌理的制作, 在注重了各种肌理效果的表现以后, 很多内容都可以轻松表现。

(四) 、要注重装饰色彩的训练

在整个写生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以及装饰色彩的表现能力。

很多染织的学生在作业联系的时候, 不重视色彩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 往往是在书上抄下来一套现有的色彩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 基本上没有色彩概括的能力。因此在写生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色彩的能力, 更多的训练装饰色彩的表现。装饰色彩比起一般的色彩更加注重色彩的表现力, 更加注重色彩概括归纳能力, 以及色彩的情感因素。

二、重要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课内的实践教学对染织专业学生了解市场, 针对市场进行设计是很重要的训练过程。如《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为例。

《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是染织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 在这个课程中如何让学生全面的进行设计, 如何让学生针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设计, 设计出来的作品怎样去实现生产, 如何去销售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

整个课程的安排与过程是课程成功的保障。《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 并根据市场的情况状态进行有效的设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郑州市场的基础上, 分析郑州市场缺少怎样的纺织品, 或者说哪一部分的纺织品配额不足, 然后设计出自己品牌的纺织品。为了达到更好的训练目的, 我把学生分成组, 一组10人左右。

课程的安排是:

1、市场调研

考察郑州市主要的纺织品市场, 调研不同品牌纺织品的风格, 出一份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调研时间、地点、调研的品牌、品牌的主要风格、品牌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纹样、色彩、尺寸、价格、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店面结构与风格等。让学生充分了解郑州纺织品市场。

2、分析市场调研的内容, 确定郑州市场上缺少那一部分的纺织品。如:一组学生分析完之后, 确定在整个纺织品配套设计中缺少文化的内涵, 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原文化。

3、新品牌的研发

确定缺少那一部分纺织品设计后, 针对这一部分纺织品进行新品牌的研发。如:上文所说的缺少中原传统文化, 就运用中原传统文化的元素设计一套纺织品。

这一步不光设计这么简单, 同时包括:新品牌研发的战略思路, 研发策略, 产品开发、新品牌的主要风格、品牌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纹样、色彩、尺寸、价格、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店面结构与风格等。

4、营销策略

联合市场营销的学生共同制定新品牌的营销方案、营销策略。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充分了解新品牌诞生的过程。让学生站在纺织品设计公司老总的高度去全面考虑问题, 解决问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 通过染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 让染织专业的学生摆脱了只能“纸上谈兵”的单一能力, 锻炼了学生了解市场, 针对市场进行设计的能力,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染织学生的发展空间会更大, 更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梅、梁军, 《新编装饰图案基础》,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7。

[2]、崔唯、肖彬, 《纺织品艺术设计》,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0.12。

上一篇: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下一篇:大学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