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艺术

2024-10-06

染织艺术(精选8篇)

染织艺术 篇1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现代图形元素受西方视觉符号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现代图形元素充满西方化视觉符号,本土化视觉语言符号逐渐衰弱。[1]“基础图案”教学内容也逐渐远离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盲目追求国际化元素,基础图案教学中本土人文精神内涵和民族传统教学愈加式微。 学生也过于重视图案外在形式美,忽略图案的内在精神。湘西染织艺术是我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些经典的艺术视觉图形元素为中国现代视觉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将湘西染织艺术与现代构成元素相结合可创造出兼具历史美和现代美的视觉图形。“基础图案”课程教学与湘西染织艺术元素结合可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二、湘西染织艺术元素的特点

(一)变化与协调统一

变化与协调是图案形式差别与相同的统一,通过在差异中寻找统一性和功能性,达到整体统一的艺术效果。如苗族服饰龙纹图案中的施洞织花腰围,纹样多且覆盖范围广,设计者将花草、鸟等图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各种形式图有条不紊的排列,达到复杂却不显凌乱的效果。[2]从细节上看, 各类图案的线形和色彩均采用渐变或重复手法,使图案根据规律性和整体性,组合后产生统一的节奏感。

(二)抽象与简化统一

抽象美与简化美是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是相同事物间的代表性本质和特征,个性是共性的简化设计。个性来自共性,突出事物的本质。如苗族龙纹服饰通过构图、着色、 线条、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表现出一种只有在传统现代艺术中才能见到的抽象构成意识,图案更具神秘色彩。

(三)节奏与韵律的统一

节奏是有规律、有秩序的变化,韵律则比节奏更具感情色彩,让人产生旋律感。如苗族服饰中的常见的鸟和花草, 通过反复、连续应用手法产生节奏感。龙纹图案则通过鳞片的排列方向、位置的差异产生韵律美感;鸟、花草、龙纹的结合则给整体图像如振翅起舞,给人以强弱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韵律美。

三、“基础图案”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素质水平高低决定了教学效率的高低。“基础图案”课程教学融入湘西染织艺术元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更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应首先从提高教师的素质入手。1. 加强教学理论学习。借鉴其它地区或国外的教材,学习他人教材编写模式和研究方法,完善自己的理论储备和教学模式。[3]2. 请湘西染织技艺人才到学校讲授知识,让教师掌握和了解湘西染织艺术的传统技艺和历史现状,对湘西染织艺术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形成对湘西本土民族文化的认识。3. 加强电脑技术学习。组织教师集中培训电脑软件知识,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水平,增强教学实践能力。

(二)改革课程内容

基于湘西染织艺术的“基础图案”课程改革应坚持实践性原则,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术能力教学相结合,将“基础图案”课程内容及专业发展相结合,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 设计教学内容。同时,根据社会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和就业形势编制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充实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因此,基于湘西染织艺术元素的“基础图案”教学需要增加湘西染织艺术元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原始染织艺术作品的分拆、重组、嫁接等操作解析其中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美术图形充当新的图形角色,形成新的视觉感受。从这些民间美术元素中进行解构创造,学生可以尝试设计制作融合历史感和现代感的,同时又透着学生不同个性的设计作品。[4]

(三)改革教学方法

湘西染织艺术的内涵极为丰富,这要求教师应重视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湘西染织艺术的内涵。基于教学指导要求,教学方法应重视实地体验,带领学生实地接触湘西文化,亲身体验湘西染织艺术,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生动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产生更为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和挖掘本湘西染织艺术文化中的底蕴及内在情感,激发学生内在的视觉感染力。引导学生观看优秀的设计作品,观察身边优秀的实践案例,寻找湘西染织艺术元素在图案设计中的合理表达及应用。[5]

在元素运用上,教学方法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湘西染织艺术元素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以元素 的内涵和意义作为使用元素符号的原则,而非生搬硬套的将元素符号作为装饰。强调探究湘西染织艺术元素的创作方法,寻找元素符号的文化根据,才能赋予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作品也才具有创新价值。而许多学生对详细染织艺术元素的了解很少,教师更需要对湘西染织艺术图案元素的概念、特点、发展历史进行讲解,介绍图案设计的基本技法、图案变化组合的设计方法等,让学生对事物描绘转变为思维描绘。

( 四) 加强互动

传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将详细染织艺术元素融入基础图案教学后,教师自身也处于学习地位。因而教学活动需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互动模式,将社会、企业、社区等主体引入教学中,加强学生与社会、学生与企业、学生与社区的互动,让学生在社会、企业和社区中接受教育,获得提高。 在多元化的互动模式中,教师应成为各种互动模式的主导, 企业、社会和社区是学习的辅助力量,在企业、社会和社区的辅助下完成教学活动,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意义和生命力。

四、结语

“基础图案”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教得更好,研究是为了教得更精。基于湘西染织艺术元素的“基础图案” 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入手,全方面完善教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受教育改革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基础图案”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从深远及社会需求层面分析,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

张艳:有志的染织人 篇2

“全面”地生活

张艳贫寒的家境,让她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格外珍惜。“刚入学的时候,宿舍的床上用品也是别人送的,我一直很感激对我的资助。我从大一开始一直参加勤工助学,以便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张艳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将这种感恩的心带到更多的地方,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由于贫寒而难于完成学业的同学。由于学习努力,张艳连续三次获得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成绩,并获得2009/2010学年“纺织之光”奖学金,同时注重团结同学为同学做贡献,先后获得“三好学生”、“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称号。

上网、旅游、逛街,也是这个花季的女孩生活的一部分。在紧张的课业生活之余,日常生活中,张艳注重的是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在课余时间里她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刚踏进大学的校门就参加了勤工助学,曾任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文化部部长。她参与感动理工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虽然最后没能入选,但是在其他优秀同学事迹鞭策下,她收获颇多。

张艳还参加了服装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不怕苦不怕累,获得“浙江理工大学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并被任命为服装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外联部副部长。

做一个合格的染织人

在获得荣誉后不骄不躁、踏实学习,张艳和班级同学打成一片,并且积极寻找课外学习的机会,大二开学初就参加了本专业的工作室,增长自己的专业技能,利用暑假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达利之夜丝绸流行趋势发布会的静态展示筹备,积极参与专业实习。张艳说:“4年的时间,我更加热爱这个专业,纺织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枯燥、落后的传统行业,它所带给我的乐趣让我坚定希望,争取让自己成为合格的染织人。”

团支书的工作也成为张艳锻炼的一个机会,在任期间工作认真负责,她带领班级获得院级优秀团支部、校级优秀团支部。并且本人也被评为优秀团员、优秀团干。2009年6月组织08染织2班团支部到岱山海洋文化节社会实践,该活动得到了岱山县人民政府的肯定,此次社会实践成为浙理工服装学院荣获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的分队之一。2008年10月1日,张艳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参加了业余党校的学习并最终考试合格经推荐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她也立志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大家做更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染织艺术 篇3

关键词:染织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染织设计专业堪称国内最早的设计专业之一, 但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还很不完备。从这个角度来看, 染织艺术设计又是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学科。一个老专业, 如果不能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时俱进, 就很可能失去生存的空间。怎样培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 并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是我国染织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对现有染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了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重中之重。

染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外出写生、传统图案临摹、毕业实习, 同时包括几个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等。

一、染织专业外出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外出写生作为染织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 在前几年写生过程中都是按照大的写生方向要求学生, 写生的要求、内容和其他专业没有根本的区别, 没有切实的考虑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写生课程应该根据所学专业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区别, 应该更加注重装饰色彩的教学。

针对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 染织专业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注重植物的写生

染织专业的写生教学应与其他专业的写生教学区别开, 针对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该要求学生对植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以及对如何表现不同植物进行训练, 在传统的染织教学中植物的写生特别是花卉的写生是染织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只有对植物有了充分的认识、充分的了解, 才能在以后的设计中更好的表现植物图案。如在花卉写生中要注重花卉的内在结构、明暗关系等方面的了解, 只有了解了花卉的内在结构, 才能更好地对其变型, 只有了解了花卉的明暗关系, 才能在以后的色彩归纳中更好的提炼其中的色彩。

(二) 、培养提炼元素的能力

在原有植物写生的基础上, 要注重学生对元素提炼的训练。在设计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一头扎到传统图案里面, 总是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进行再设计。虽说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大家应该学习与借鉴。但在怎样才能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设计出现代感、时尚感十足的图案, 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元素的提炼。

大自然中的元素千千万万, 传统图案也是从这些元素中提炼加工出来的, 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发现元素, 提炼元素, 然后在此元素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创新思维方法, 设计出现代感、时代感十足的图案。学生要表现出原创的、时尚的、真实的作品来, 必须加强元素的提炼能力。

(三) 、注重各种肌理效果的表现

染织专业在设计纺织品、地毯、纤维艺术等作品的时候, 要考虑不同技法的运用, 因此在写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固有肌理的能力, 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表现各种各样肌理效果的能力。纤维艺术是染织专业一个很重要的必修课, 他就强调有些肌理的制作, 在注重了各种肌理效果的表现以后, 很多内容都可以轻松表现。

(四) 、要注重装饰色彩的训练

在整个写生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以及装饰色彩的表现能力。

很多染织的学生在作业联系的时候, 不重视色彩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 往往是在书上抄下来一套现有的色彩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 基本上没有色彩概括的能力。因此在写生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色彩的能力, 更多的训练装饰色彩的表现。装饰色彩比起一般的色彩更加注重色彩的表现力, 更加注重色彩概括归纳能力, 以及色彩的情感因素。

二、重要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课内的实践教学对染织专业学生了解市场, 针对市场进行设计是很重要的训练过程。如《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为例。

《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是染织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 在这个课程中如何让学生全面的进行设计, 如何让学生针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设计, 设计出来的作品怎样去实现生产, 如何去销售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

整个课程的安排与过程是课程成功的保障。《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 并根据市场的情况状态进行有效的设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郑州市场的基础上, 分析郑州市场缺少怎样的纺织品, 或者说哪一部分的纺织品配额不足, 然后设计出自己品牌的纺织品。为了达到更好的训练目的, 我把学生分成组, 一组10人左右。

课程的安排是:

1、市场调研

考察郑州市主要的纺织品市场, 调研不同品牌纺织品的风格, 出一份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调研时间、地点、调研的品牌、品牌的主要风格、品牌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纹样、色彩、尺寸、价格、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店面结构与风格等。让学生充分了解郑州纺织品市场。

2、分析市场调研的内容, 确定郑州市场上缺少那一部分的纺织品。如:一组学生分析完之后, 确定在整个纺织品配套设计中缺少文化的内涵, 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原文化。

3、新品牌的研发

确定缺少那一部分纺织品设计后, 针对这一部分纺织品进行新品牌的研发。如:上文所说的缺少中原传统文化, 就运用中原传统文化的元素设计一套纺织品。

这一步不光设计这么简单, 同时包括:新品牌研发的战略思路, 研发策略, 产品开发、新品牌的主要风格、品牌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纹样、色彩、尺寸、价格、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店面结构与风格等。

4、营销策略

联合市场营销的学生共同制定新品牌的营销方案、营销策略。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充分了解新品牌诞生的过程。让学生站在纺织品设计公司老总的高度去全面考虑问题, 解决问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 通过染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 让染织专业的学生摆脱了只能“纸上谈兵”的单一能力, 锻炼了学生了解市场, 针对市场进行设计的能力,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染织学生的发展空间会更大, 更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梅、梁军, 《新编装饰图案基础》,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7。

[2]、崔唯、肖彬, 《纺织品艺术设计》,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0.12。

探析唐宋染织图案中的花卉纹样 篇4

染织花卉纹样的兴盛

在现代染织图案中,花卉图案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然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高度抽象、概括的花卉纹样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和刺绣织物上,汉代,茱萸纹、花叶纹、柿蒂纹成为主要的花卉纹样,其中,因茱萸被当时人们认为具有消灾避邪的功能,而最为流行。但是,在汉代以前,动物纹和几何纹仍然占据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艺术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忍冬纹、莲花纹成为流行纹样,同时,葡萄纹、石榴纹等新的纹样也开始出现。盛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以植物花卉纹样为主的图案新格局,牡丹、宝相花、海棠、卷草、秋菊等花卉成为主要题材,同时,形成了团花纹、联珠纹、唐草纹等图案构成形式。宋代,染织图案的题材更加丰富,花卉纹样有万寿藤、牡丹、梨花、菊花、芙蓉、芍药、海棠、月季、桃花等,图案的组织构成方式主要以团花式、折枝花式、缠枝花式为主,染织花卉纹样在这时期也开始趋于定型,此后,明清时期,图案构成大多在既有形式上进行演变。

唐宋染织花卉纹样的演变

宋代虽然沿用了店代染织图案的构成形式,但由于两个朝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差异以及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不同,因此,染织图案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差异。

1.唐代与宋代花卉纹样的风格特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繁荣昌盛的时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和频繁往来的对外交流,共同影响着染织图案艺术的风格。在图案题材上,更加世俗化、艺术化,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并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除了题材,花卉纹样的造型更加圆润舒展,色彩华丽,充分体现出店代兼收并蓄、雍容华贵的时代格调。与唐代不同的是,宋代的花卉纹样更加端庄雅致、严谨规整,或高度写实,或进行规则化的抽象概括,给人以“理”性之感。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写道: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不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以质朴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琐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清淡的美。”由此也可以了解到,宋代的花卉纹样总体上呈现一种清淡柔和、典雅庄重的风格。

2.唐代与宋代花卉纹样的构成形式

店代染织花卉纹样的组织构成形式多样,其中主要有团花纹、唐草纹、联珠纹、陵阳公样。宋代在延续了唐团花纹、唐草纹组织形式的同时,还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写实折枝花,即所谓的“生色花”。

团花纹是先由单独纹样组合成圆形,然后将圆形团花按定规则进行散点排列,形成四方连续图案。唐代团花中的单独纹样既可以是宝相花、瑞花、镜花等单纯团花,也可以是与其它花纹组合而成的复杂团花。其中由莲花纹演变而来的宝相花最具代表性,主要有以牡丹为主体的宝相花和柿蒂变体形成的宝相花。而以牡丹为主体的宝相花最为经典,在牡丹花单一元素的基础上,采用花中套花,以多层结构代替独花结构的添加手法,花瓣层层叠叠,穿插交错,整体图案造型丰满,既写实而又不只是单纯的对客观对象的模仿。而宋代团花中的单独纹样更加注重写实,且比较简洁。如新疆阿尔拉地区出土的宋重莲团花锦,便只是由两个反转对称的莲花组成的喜相逢纹样,再以规则散点构成形式重复排列而成。

唐草纹在西方又叫做植物卷草纹,是以波状连续结构为基本骨架,并填充花卉等纹样构成的植物纹样形式。早期的唐草纹受西方植物卷草纹的影响,以简约的忍冬和掌状花纹为主。唐代,在继承波状连续结构的基础上,将牡丹、石榴、葡萄等花卉与植物叶子以及云间凤鸟相融合,形成雄厚圆润、富丽丰满的时代风格。唐草纹主要形成二方连续的边饰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而后一种形式逐渐演变为缠枝花纹样。宋代的缠枝花纹样便是对唐草纹的传承与创新,与唐代的店草纹相比,宋缠枝花纹样植物种类进一步丰富,以牡丹、芙蓉为主,松、竹、梅花等为辅,花卉更加注重写实与规范,构图上通过枝叶、藤蔓形成的曲线将单位花纹连为一体,形成清秀内敛、典雅平易的风格特征。

在繁盛的唐代除了团花纹、唐草纹外,还出现了联珠纹、陵阳公样这两种重要的图案组织形式。联珠纹以大小相同的圆环规则排列为基本骨架,相邻圆环之间形成的菱形空隙多以花叶填充,圆环相切处以花叶纹装饰,圆环上有圆形珠圈环绕,圆环内主纹以适合于圆形的单个或者是两个对称样式的花卉、动物、人物纹样为主。陵阳公样则是以对乌、对兽为主,横向连续排列,纵向重复出现的纹样形式。而在宋代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独特的“生色花”,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道“生色折枝花尚好,开始突破了唐代对称图案的呆板”,因此生色花除了以写实为主外,更加注重构图上花纹的起承转合与呼应关系,从而使图案更加生动自然又和谐统。

染织艺术 篇5

对于传统教学, 我们大多有着这样的理解:老师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载体, 以注入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即老师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 学生边听边记笔记、在课堂或课后深入理解, 然后形成短暂记忆, 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形成长久记忆。我们最容易想象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一尺讲台、一位老师、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份教案, 老师辛勤地在讲台上详细地讲解、仔细地板书、缜密地推理, 学生则在认真地倾听、飞快地思索、奋力地记录……我们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历历在目、念念不忘, 而且认为教学就应该是这样的, 而且永远会、一定是这样的。

(一) 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

其实对传统教学方式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对学生智力因素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以传授知识为终端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教学方法”。当今的教学任务, 无论是开发学生智力, 还是培养学生能力, 若不注重传授相应的系统知识, 不注重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系统知识, 就不可能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这一点实际上告诉我们, 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过时, 相反, 还应进一步完善。

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教师可以较为系统地、详细地向学生传授课程理论知识, 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可以灵活地控制授课进程, 可以激情满怀地生动讲解, 也可以随时提问学生, 让学生较为持久地保持高度注意力。

(二) 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教学方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过分依赖老师, 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被动地等待老师“喂”知识, 而缺乏自主学习精神。同时, 长时间的单一讲授方式, 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进而缺乏学习兴趣。并且习惯于坐在安静舒适的教室里上课, 懒于走出课堂进行市场调研、实地考察等。还有, 在课堂上老师是绝对主导, 老师的权威性讲解好像所有的知识均是绝对正确、不容质疑。这样的学习习惯和授课方式致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来懒, 越来越缺乏动脑、动手的机会和主动学习的动力、能力。

二、案例式教学是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 案例式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理论讲授、“填鸭式”的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要求, 他们希望与老师互动, 希望能亲自动手检验自己的学习能力, 也希望抛开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去探索知识的正确性和事物的真实性。案例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责任心, 而不是一味地“等”、“靠”老师提供的解决途径。当然, 在案例式教学模式下,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优质、典型的案例, 并预期该案例对学生的能力锻炼强度和难度。并且在此过程中, 老师也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法以供学生参考。

(二) 案例式教学可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首先要求老师要在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下明确课程主要目的, 按培养目标要求合理地、多方向性地选择典型案例。例如针对《传统手工印染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手工印染种类 (扎染、蜡染、型染、织物手绘等) 、工艺流程、染色原理及各项染色工艺下的产品艺术特质。这样的实践性课程, 只有将学生带到实验室, 针对经典案例做操作性示范, 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才能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制作扎染的方法、染色的控制、染色肌理效果和扎染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自己购买材料 (锻炼学生与销售人员的沟通能力) 、熟练练习扎缬手法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分析画面效果 (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 然后有目的性地创作扎染作品 (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一系列的过程中,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

三、实践基地教学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艺术设计这类实战性专业,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常会在校内建立相关课程的实验室或实训基地, 但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器械设备、技术支持往往不及企业, 企业为了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 通常会大力度购买最新设备和更新最新技术, 所以, 高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各项优势减少办学成本, 拓展教学资源。

(一) 实践基地教学可有效检验学识的真伪性

在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企业中得到锻炼, 是学生们极其向往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 学生通常认为自己学习了很多年, 已经拥有了很多知识, 应该是检验他们“学有所成”的时候了。同时, 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们可能觉得自己是“专家”, 但是一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与市场结合, 他们的信心就没有那么足了。例如, 染织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绘画图案, 尽管老师在理论讲授中竭力强调或讲解印花、绣花、提花的不同工艺要求, 图案的配色、表现技法、构图均有明显的差异和特征。但是, 学生还是难于理解这些眼睛没有见到过的抽象的工艺概念。所以, 在实践基地———相关企业中教学, 可以让学生真切地目睹工艺流程, 充分地理解工艺和图案之间的关系, 然后检测自己所绘图案的可生产性。同时, 企业优于学校的地方在于, 企业拥有最快速的市场信息。例如在床品图案设计当中, 尽管在校期间, 学生已经有相关课程知识的积累, 但学校的教学结果大多有“学院派”特色。学校教学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和实际图案表现能力, 而不太愿意给学生太多的限制, 这样会导致所绘图案的“市场性”不强。所以, 在校期间只要学生创意足够好、表现足够到位, 即教学目的有效达到。但是企业才是检验真枪实弹的地方, 市场是反馈知识和能力的最直接的地方。企业要生存, 就得适应市场, 灵活多变的市场信息以最快速度反馈到企业的销售部门, 然后到达生产部门或设计部门。就床品印花图案设计来说, 详细地分类:活性、涂料、天丝、磨毛均有各自的图案风格特色和流行变化, 而且市场变化不是一年一变的, 而是一月一变甚至一周一变的。所以, 在企业实地学习, 可快速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真伪性, 会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在日后的学校学习中更有目的性。

(二) 实践基地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

如今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通常在校内的理论课中进行, 这样的理论讲授容易显得空洞、苍白, 不利于学生消化、接受。尤其是在当下“物质”意识越来越浓, 传统道德严重滑坡, 片面追求物质消费、高生活水准的时代背景下, 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定位等问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实践基地教学通常在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进行, 企业通常在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制度设定与执行、企业员工能力与培养等方面比学校有着更强的优势, 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下, 严格的企业制度执行下, 积极的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的影响下, 学生会更快速理解企业文化,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更直接而理性的认识, 从而尽早培养与塑造自己的良好职业素养。

四、南通大学进行案例式教学和实践基地教学的有利条件

(一) 南通当地优良的市场条件为案例式教学提供丰富的课题资源

南通同时还是中国近代第一城, 南通名人———张謇先生在这里创办纱厂, 大力发展纺织业, 直至今日, 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已成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家纺市场。市场占地面积77150平方米, 拥有8000多个商铺和摊位, 主要生产经营床罩、枕套、被罩、被子等床上用品及各类家用装饰面料。南通拥有的成熟家纺品牌包括罗莱、凯盛、紫罗兰、宝缦、居梦莱等, 还有最大的面料提供商———金太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综上所述, 发达的纺织业、繁荣的家纺市场、便利的交通均为我们南通大学染织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教学的便利条件。

(二) 丰厚的人文资源为实践基地教学提供优越环境和便利条件

南通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她拥有丰厚的人文资源, 这里不仅人才辈出, 还保留着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得很好, 南通的蓝印花布、刺绣、板鹞风筝、剪纸、木版年画、木雕、灯彩等均有很好的发展与传承。对于南通大学的艺术专业学生而言, 南通城市博物馆、市中心美术馆、南通博物院、南通壹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南通风筝博物馆等地均是他们学习研究的绝佳去处。

(三) 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促使实践基地教学稳固长久

如前文所述, 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拥有千家以上家纺企业, 与家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这种校企合作的关系更稳定、更长久。首先, 校企双方均要有合作诚意, 要有互利意识。企业不能单方面地为了吸引人才而忽略培养人才的周期, 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 相信他们终将会为企业的发展尽一份力。学校也不能过多地对企业提条件, 而应该尽力发挥自身的优势, 为企业服务。例如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的实践基地教学中, 我们的染织专业学生认真地参观了馆藏的蓝印花布, 切实地感受了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 在接下来的创作实践中设计了符合蓝印生产工艺的优秀作品, 同时这些作品的强烈设计意识、新鲜的构图和画面均为蓝印花布博物馆的创作人员带来了新鲜感觉, 为他们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

五、结语

所以, 在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丰富、典型的案例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有效的实践基地教学锻炼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等。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提出案例式教学与实践基地教学的作用, 分析了南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案例式教学和实践基地教学的有利条件。高校应该有效综合各种教学方式、全力整合多方教学资源, 从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目标努力奋斗。

中日染织花卉纹样研究 篇6

纵观史记,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交流频繁, 中国的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深深影响着日本。源于相关史料记载, 公元三世纪以前日本应神天皇时代, 染织的技术工, 从中国或朝鲜来归化。6世纪中期日本进入飞鸟时代, 佛教随之通过僧侣、留学生、贸易往来的商人、躲避战乱的手工艺人传入日本, 相关的文化理念和生活习性慢慢渗入到日本的织物领域, 日本最古老的染织工艺品具有浓重的中国大陆色彩, 很难寻觅出日本的性格。因为当时丝绸之路把唐文化忠实地展现出来, 传播到日本。由于唐代各种工艺制作技术不断输入, 加之日本匠师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优秀的技术, 工艺美术制作兴盛, , 日本接纳并吸收了中国部分文化元素, 与本民族文化融合后形成独特的风格。

我国染织纹样历史悠久, 染织花卉纹样作为装饰题材, 是染织纹样不可缺少的主体形象。在原始时代, “万物有灵”的观念是先民最初的原始崇拜, 人类发现植物种子送发芽到开花再到结果, 果实中又能延续出无穷的生命, 花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新石器时代花卉装饰风格以花瓣纹为主, 常作四瓣、五瓣或不规则的花卉纹。中四出 (瓣) 花, 四出指向东西南北, 太阳运行的轨迹, 所以也称日光之花, 太阳之花。之后又衍生出五出、六出和八出花纹。春秋战国时期, 手工业人从奴隶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反应现实生活的具有叙事性和写实风格的纹饰开始出现在装饰领域。而植物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成员, 自然出现在纹饰中。这一时期的花卉纹样包括梅、莲、小花朵、花叶、柿蒂, 从这些花草纹的造型看, 很难确定它在自然界的对应原形, 显然它们是在自然原形的基础上, 进行艺术变形的结果。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和工艺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染织纹样在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更为多样化, 表现了质朴古拙的艺术特征。代表花卉有柿蒂花、莲花、忍冬花和茱萸花。魏晋六朝时期, 受佛教艺术的影响, 花卉装饰形象增多。主要流行的花卉纹样是莲花纹和忍冬纹, 从佛教中莲花纹饰为“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到传统民间艺术因莲花多子的自然特性而演化为莲花纹饰作为生殖繁盛的象征, 莲花纹开始作为中国吉祥象征纹饰发展。牡丹、芙蓉、海棠等花卉纹样, 也出现于纹饰中。隋唐时期达到封建文化的巅峰, 中国工匠吸纳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文化, 创造了丰富多彩纹样装饰。牡丹花和宝相花成为主要花卉纹样。这一时期花卉纹样还以组合形式出现, 如缠枝、团花、小朵花、小蔟花等, 具有华丽丰满的特色。宋代花卉装饰, 一改隋唐时期豪迈壮丽、华丽丰满的格调, 变为以恬静淡雅, 纤巧玲珑的气象。重写生花鸟、讲求笔墨趣味的风气, 对织物纹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写生串枝折枝式的“生色花”纹, 形象生动。元代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 莲、牡丹、缠枝花纹样变化无穷。明代的花卉装饰的题材, 花卉组合纹样主要有:折枝花果、花好月圆、延寿菊花、百花献寿、落花流水等多种。它们造型严谨, 花形生动、线条纤巧, 结构饱满, 色彩明净, 人们巧妙地赋予象征意义和吉祥寓意。清代花卉纹样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多样化。早期多用各式繁复的几何纹, 点缀小花小朵, 古朴典雅。花形小巧玲珑, 刻画精致, 多采取散点式构图。乾隆时又出现欧州风格的图案, 如玫瑰花束和洛可可装饰艺术中被称为“中国风的繁复卷草纹。

而日本民族的本性是热爱自然并同自然调和, 根据四季的自然变迁映射出人生的虚无缥缈, 来确定自己的人生观。对于古代日本人来说, 花是生命的象征, 花是精灵的归宿, 是神明的遁隐之处。日本人的生活与纹样息息相关, 从日常所使用的器皿上, 就可以发现各式各样的花纹。无论是陶器、漆器还是纺织品, 都会配合一年四季、各种节庆, 而搭配不同的纹样。正月以松竹梅、龟鹤祝贺;春季赏玩樱花、紫藤;夏季以燕子花、流水纹样带来清凉气息;秋季以菊花或秋草纹样, 让人心神奔向风雅的平安时代;冬季则是自古便有人取雪花的意象, 而创造出了名为雪轮的纹样。受中国佛教和儒教文化的深厚影响, 并且吸收了中国世大夫阶层的自然情怀, 使得古老的日本人赞赏大自然花卉的美学意识, 不重视写实性, 而偏重装饰性、抽象性。花卉纹样多以文学性, 叙述性观念为创作根基。日本花卉图案有多种配合, 如风花雪月、七种秋草、梅花黄莺、松竹梅兰、狮子牡丹、梧桐绿竹、芒草明月、胡枝菊花、红叶瑞鹿、流水木筏等组合, 还有表现“听福 (斧) 琴音”的斧头、古琴组合, 表现谣曲“富士大鼓”等组合图案。不是单纯只有花和花的组合。也有和其他风景图案相组合构成, 来传达某种情绪和印象。一般由赏花的风景名胜和花卉组合, 例如, 吉野山和樱花、龙田和红叶、春日野和胡枝花的搭配形式, 已经在日本人心中, 形成固定的组合样式, 深受喜爱。

中日染织花卉纹样都是东方装饰纹样艺术精华的代表。花卉纹样是染织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 花卉纹样造型丰富了古代装饰纹样, 在现代纹样造型中, 花卉纹样更以超乎其他纹饰的优势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在当今, 国际装饰领域越来越注重民族风格的体现, 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成为现代设计的风尚, 树立新的民族时尚标。这就使得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古代艺术宝库的价值, 去回顾和探索中国古代传统花卉纹样的发展流变, 去借鉴有利经验, 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天赐荣华: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史》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

[2]城一夫著, 孙基亮译.《东西方纹样比较》.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染织美术教学中设计要素浅论 篇7

一般意义的染织美术设计教学主要指技能的训练及以专业为前提的相对应理论架构的建立。

以往染织美术设计要素最终延伸至两个方面。其一, 理论上完善情感世界对染织美术设计中灵感的充分体现及人性的解放, 使作品具有人格化的魅力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它的终极意义在于人对追求风格化的极致与个性的解放所作出的努力;其二, 技能上在更多的层面上注入了理性的追求与执着, 重思维方法与技能的统一。通过对以往染织美术设计教学中一般概念要素分析与理解, 所进行的教学的定位在于专业概念纯粹意义上的认识, 或者说是精英式的教学为主导, 是突出人性上的努力与设计实践所透出的美与雅致来溶入生活。而今天网络时代所展现的世界观与实际生活节奏在变迁中已有了新的写照。它的繁荣如忽然而至的彩虹展现, 社会观念与生活方式不断快速的变化是新时代特有的风貌。染织美术设计教学中近十年的变化与发展, 发生了重大的改革与进步。后现代设计观念的设计文本意识与大众化, 既强调了设计中传承价值观的设计纯粹性的延伸, 又阐述了设计产品大众化特征的设计观念。因此, 培养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应用性染织美术设计人才, 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思考。因此, 对于染织美术教学设计要素的从新思考和定位有着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染织美术教学设计要素着重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对于形态符号化特征的理解和分析

符号化是某一时代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态风格特征的写照和体现。

对于符号化意义的理解, 主要感受对于形态价值观的升华和认识。设计实践的意义旨在完善一种历史感和对生活态度的观照, 并将此感受充分体现在其设计作品上。对于每一特定历史时期元素形态的分析是完善审美过程的重要环节, 而特定历史时期优秀作品的出现, 总是某一时期审美积淀的物态化的反映。

对于符号化的认识, 其一是在形态上对其形感特征和价值的肯定;其二, 符号化的形态概念总是以其特有的形态组合构建体现了某一时期审美积淀发展的最高形态。

二、形的分割与组合

以形的分割与组合为切入点, 逐步上升为与形对话。与形对话渗入染织美术设计教学中, 由浅入深, 逐步让染织美术设计专业学生掌握形变组合与分割的运用与规律, 认识到由元素形态之间的演绎有其特有的规律。元素形态的组合与分割变化是在一个整体概念中出现, 其形变的意义既统一又有对比, 从而产生形态的审美效应。

形的重复、组合与分割, 产生丰富的图形效果, 是形的特有语言与设计者对话的方式, 更多的是设计者对于形态逐步理解的一种轻松自如的审美实践活动。通过形变的组合与分割, 逐步体验形态变化的意义和提高审美的认识, 由实践与体验跨越到实践能力的体现。

三、形态潜意识特征的认识

不断延伸, 形态的婀娜多姿是四季最美的风情展现, 是情感的延伸与美的联想在人的感性世界中的感怀。通过形态与色彩的组合, 在心理上滋生和洋溢出别具风情的地域情调和热烈的形态情结。如蓝色, 一般意义上表现为宁静与美好的向往, 而在异域或时尚概念上则更多表达了文明社会追求自然与和平的象征。中国红铸就了东方文明的发展和中国人心底永恒的热情, 热烈而富有激情的红色写下了中原文明史的传奇。

形态语言在变化中作为物态化的形式出现, 总是体现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形态与生俱来给人的想象是无止境的向往。它的律动给人类不仅是精神上的, 更多源远流长地存在于我们的触觉上、视觉功能的赏心悦目中。从历史上考证, 人类最早认识事物的原始性是从触觉开始, 而后由听觉到视觉。从形态语言的最终形态表达虽然是视觉性很强的创造物, 但人类的生理本能接受和潜意识需求是多方面的, 自然本能因素同样起着很大作用。所以, 对于形态质感美的变化与追求、形态变化的感受、教学中实际操作实践时理解的笔性变化的质感效果理解, 既是功能的实际运用理解, 同时, 又是染织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语言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这样, 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设计变迁中的大众化

设计概念的大众化, 首先表现为一种价值观的确立。它的价值存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是远古文明和今天繁荣景象的肯定。形态语言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新的形式完成它的使命。其二, 所谓大众化, 其形态语言的认识亦具有普遍化的意义, 满足网络时代快节奏的共享。时尚且更具重复性和现实意义的不断升华, 让设计产品形态语言生活化, 目的使人人能以设计师眼光来看待形态世界。

如何理解设计概念大众化可以通过以下来确立:

1) 由单一的追求个性张扬的形态概念到共性的体验, 它是由自我的确立到风格化的完善直至共享形态的多重性角色来写照今天这个时代。设计意识的开拓和价值观的又一次革命, 共同超越的形态观念对共有认识价值的经典肯定, 强调了精神和物质意识的同步发展要求, 扬弃了单一的风格化追求中的自我, 而更多的溶入大众的全民觉悟意识上。2) 大众化潮流的涌入, 对形态的认识是群体心理的价值构建。其价值不仅是历史的, 也是处在今天这个时代发展的每一个生活节奏中, 把握住形态演变中的经典与生活的价值趋向, 在历史的整体空间把握形态的变化, 旨在设计观念和样式能够充分体现生活中今天快速发展中每一个过程的真实体验。3) 在设计概念上确立其价值观。价值观的确立, 是设计者应用的历史使命。其一, 对以往经典优秀作品的体验是人类文明史丰碑的确立。其二, 网络化时代电视传播的普及化, 更快速地将文明史更多的展示和自身急速发展, 追求的是一种普及的、大众化的精神向往体现这个时代的发展, 设计形态的意义和塑造更充分的追求在其语言的时代性和形态特征的普遍性样式。

染织艺术 篇8

关键词:理性色彩,感性色彩,染织设计,统一

色彩在艺术设计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作品的艺术效果。而色彩不仅有颜色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有情感方面、思想方面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讲,色彩可以分为理性色彩以及感性色彩[1]。色彩的不同,对于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在染织设计同样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对此我们必须对染织设计过程中理性和感性色彩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进而进行更加合理的使用,提升染织设计的视觉美感。

一、概述理性色彩

理性色彩的合理应用同感知大自然色彩息息相关。从理论角度分析,色彩的根源是光,没有光也就不存在色彩;从客观角度的观察,色彩的根源是自然,由于光的作用,从而自然万物客观的有了相应的色彩[2]。历代画家都非常重视写生,他们纷纷走进自然,到自然中感知自然和色彩,尤其现代画家重要的创造手段便是走进自然进行写生。印象主义色彩主要是由客观色彩提炼而得出的,同时在其中增加了主观理想化的色彩。艺术家在进行设计创作的第一阶段,走进自然寻找灵感源,设计人与某一个物体或者某一种色彩产生共鸣,也就出现了创作源泉,从而也就产生了创作灵感,进而结合市场需求以及织物本身特点进行色彩与形体的设计,可以同消费者之间产生共鸣,并且喜欢相应的色彩设计常常都是满足色彩规律以及情感特点的。由此,单纯根据色彩规律进行的色彩设计更多情况下缺乏一种艺术生命力,使得作品过于沉闷。从自然中获得的色彩则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容易为消费者所喜欢。

二、概述感性色彩

色彩最开始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本质性。关于在原始时期,人类怎样发现颜色使用颜色,至今依然众说纷纭,理论家并没有给出一个定论,但是最根本的是对色彩的本能需求。在大自然中,日出日落而形成的能量差别对人类长期的影响,使人类产生了明暗的差异感。伴随单色的发现和崇拜,人类在对色彩社会化应用的过程中,逐步通过变化的感色机能提升了光色的辨识度。一切基于自发本能色彩而产生新的个性色彩发现逐步发展成为社会色彩,则这一色彩也就成为人类共有色彩进而继续发展下去。感性色彩主要指的是人类色彩视觉长期受到自然光的影响进而所形成的和发达的感官有机体的自动协调【3】。色彩是在人类认知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三、理性色彩与感性色彩在染织设计中的统一

色彩本身具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依然成为染织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表达形式。色彩不但具备很强的物理属性,同时也蕴含非常深刻的精神内涵,色彩本身具有很强的力量,虽然这些理想难以为更多的人所感知,但是其精神力量则是真实、显著的存在的。

“自然色彩”并非染织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只是认识色彩基本规律的一种手段,所以不可过于呆板的根据绘画色彩规则及其方式进行设计,固执的坚持光源色、固有色以及环境色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进行染织艺术的设计,首先设计师需要走进大自然去体验色彩,追求色彩的真实,进而掌握色彩的形态结构、文化内涵以及各种场合下的视觉感受以及心理反应,强调色彩的研究色、形式美和色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其次,重视了解和体验个性化色彩,强调色彩设计思想。设计色彩融合了感性和理性色彩,是在对色彩属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设计者情感的色彩。设计色彩需要弱化自然中的客观色彩同时也源自自然色彩,需要加强色彩的实用性以及装饰性,与此同时也同色彩的情感属性息息相关。要想从自然色彩中获得主观性的体验和情感,必须以设计为出发点找到最为理想的色彩组合,通过理想化的方式自由的使用色彩。

在染织美术设计过程中,运用色彩一方面必须遵守构图、色块组织等艺术规章,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面料材质以及人文环境等多项因素进行充分的考量;必须结合相关的专业规律,以设计色彩为出发点,充分显示专业的特色,不可固执的根据绘画艺术规律设计色彩。染织色彩的设计不仅需要根据美学原理等,而且还需要对结合实际设计内容站在人文、心理、视觉等多较多准确的定位色彩,同时根据市场规律调查色彩、处理色彩信息,制定色彩计划,根据市场导向进行色彩设计,但这并非是主观的产物。

四、结束语

综上,结合各种染织艺术品机理以及面料质地能够得出:纹理更为粗犷时比较适合使用青灰色、褐色等颜色;细腻的纹理更加适合使用柔和的颜色;圆滑的纹理更加适合使用民族色或者民间色等;棱角清晰的纹理最好采用抽象图案的色彩。恰当的色彩搭配可以大大提升产品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颖.理性色彩与感性色彩在染织设计中的统一[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4:131.

[2]孙惠.色彩设计中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的作用和培养探析[J].大舞台,2012,10:157-158.

上一篇:劳动关系满意度下一篇:设计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