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传播

2024-10-06

设计传播(共12篇)

设计传播 篇1

本文以北京奥运为分析视角,提出作为北京奥运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设计在融合与传播奥运文化与中国文化之中表现出了独特的文化传播力,并从设计的文化沟通力、文化整合力和文化表现力三个方面一一分析,最后指出设计的这种文化传播力对中国的未来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近三十年来的中国设计发展历程中,人们对设计的认知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的视角,设计常被视为一种经营资源,一种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促销策略,并被有效地组织到经济发展过程之中。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中国设计成为奥运盛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北京奥运从筹划到召开的全过程,并以展示与传播奥运理念和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形象深入人心。可以说,中国设计通过奥运会这一平台彰显了设计在经济领域之外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并通过一系列具有闪亮视觉形象的设计作品,以最吸引人的方式践行着奥运会所倡导的文化传播理念。

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承现象。作为全世界最高水平的体育盛会,作为在体育范畴之外又广泛影响着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重大社会文化活动,奥运会也是一个文化的盛会,它不仅推广与传递着奥林匹克运动体系自身包含的体育文化观念,还充分展现着主办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看到,中国设计举起了“文化”这面大旗,将传播奥运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奉为设计创作的圭皋,将与奥运和中国相关的各种文化资源、文化信息在“2008北京”这一时空中进行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自觉担负起了对内的文化宣扬与对外的文化沟通。这种对文化资源、文化信息进行传播的意识与能力就是设计的文化传播力。

在北京奥运的时空环境中,设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以大众传播为途径,通过形状、色彩、材质等成为传播文化信息的载体,所以不论是奥运会的宗旨与目标,还是主办国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精神风貌,都得以通过设计这一公共产品向世界传播。而在此传播过程中,设计表现出了独特的沟通力、整合力和表现力。

一、设计以其文化沟通力传递着奥运文化的全球性共识

奥林匹克运动最初源自于古希腊,是西方竞技运动文化的典型代表,但在当代,随着西方文明的全球性传播进程,它已演变为一种世界语言,具有了全球性文化传播的特性。奥林匹克运动使世界各国的人们能在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事件,既促成了国际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增进了国内不同文化类型的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意味着奥运文化的传播是需要开放性思维和全球性理念的。

当代设计恰恰极具开放的全球性思维与沟通精神。纵观整个现代设计发展史,思维的开放性始终贯穿其中,是推动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全球化打破了各国文化之间的隔离,使世界因文化的多元性而努力达成理性共识时,最具时代精神的设计更是将全球意识纳入自身的开放思维体系之中,形成了全球共享的设计理念。开放、共享的意识会促进良好的沟通力,开放性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沟通形式,标准化的设计更具有世界通用语言的信息交流功能。同时,设计还善于将文化信息功能物质化和造型象征化,这有助于唤起公众乃至全人类的共同需要、欲望、兴趣、感情和生活体验,从而促成人们在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鉴赏力等方面的沟通。奥运文化通过设计向世界传播时,能依托各种具有形象感知力的奥运设计作品,增长人们在共享这些公共产品时的平等意识,使全球范围内围绕奥运这一主题而进行的广泛密切的社会交流成为可能。

作为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媒介之一的奥运设计作品是包含着大量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将承载、表现与传播北京奥运文化集于一身。从平面设计中以“中国印”图形转化成打太极拳人的动态形象的奥运标志设计,到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整体造型前后错落有致的奥运颁奖台设计,再到建筑设计中抽象化地再现了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鸟巢形态的国家体育场,都以生动形象、简练流畅的艺术形式承载着百年奥运的历史风云,传送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并将“参与、竞争、公正、和平、奋斗”的奥运精神本质予以集中展现;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也是以节能代表作太阳能遮阳亭、膜结构技术、方型建筑形态及摹仿水泡组合的全新结构形式等充分展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北京奥运理念……北京奥运设计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到抽象,形成了包括标志、海报、产品、景观等在内的奥运设计系统,建立了一整套奥运文化的设计传播体系,力求通过律动的艺术设计审美形式与世界沟通,向世界传播。

二、设计以其文化整合力展现了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奥运设计必然要为传播主办国的文化服务,所以,在北京奥运中,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结合起来,就成为奥运设计的首先课题。由于设计文化价值的高低与影响力的大小相应地取决于其对多元复杂信息的综合与创造能力,也取决于其对信息的清晰性与有序性的表达能力,为更好地承担起奥运文化的传播使命,奥运设计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提炼和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来融合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

北京奥运设计的文化整合首先表现为将中国文化元素“嵌入”奥运文化,奥林匹克精神以独特的中国风格被予以表现传达。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符号化提炼与运用是北京奥运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论是北京奥运会徽“舞动的北京”中“中国印”的表现手法,还是奥运会奖牌“金镶玉”中中国古代龙纹玉璧的设计运用,抑或是奥运“祥云”火炬纸卷轴的创意造型,都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之间的完美统一。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多元文化信息通过设计的流变、转接与重组和谐相融于奥运设计物品的方寸之间,并使两者既具有了形式方面的协调,也实现了内容方面的统一。北京奥运设计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这条主线,奥林匹克精神因独特的中国设计的文化诠释而更显韵味,而中国文化的深厚与丰富也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得以生动展现和广泛传播。设计使两者相得益彰。

北京奥运设计的文化整合还表现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明相结合来传播奥运理念。中国设计一面将目光投向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一面又将目光投向崭新的现代文明,特别注重将传统的文化符号与现代的科技成果实现新整合。如北京奥运火炬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纸文化与卷轴艺术形式,而在工艺方面使用的是先进的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燃料与火炬外形制作材料又都采用了符合现代生态文明要求的环保材料;再如“水立方”的方形结构设计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方”的思维理念——寓意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一定规则界定后具有的稳定感,而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水立方”又将现代科技视为设计建设奥运场馆必由之路,攻克了钢结构关键技术、ETFE膜结构装配系统关键技术、室内环境卫生系统关键技术等科研难题,集中体现了现代科技文明成果。因此,民族性和时代性是北京奥运设计人文内涵的主旋律,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精神与当代文明成果之间的和谐互动。

三、设计以其文化表现力塑造与传播着中国的国家形象

设计常被视为一个国家的面孔,透过设计作品,人们可以了解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各国的历史文化观念、审美意识、价值取向、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民众意愿等文化要素。北京奥运中的设计就是中国情感的文化载体,一件件富含中国文化意蕴的奥运设计物品通过大量的传播与流通,成为具体反映中国国家形象的有形文化符号,为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形成国际认同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民众对一个国家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北京奥运设计充分利用了奥运会使主办国获得极大全球关注度的“焦点效应”,通过形、材、色的丰富表现,以相对于其他传播媒介来说较容易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审美方式,努力塑造与提升着中国的国家形象,不仅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质和独特民族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面向未来的理想与追求。

北京奥运设计中使用的图形都力求表现中国博大精深、和谐奋进的文化形象与精神风貌。寓意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是北京奥运设计的核心图形,其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有着极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在奥运设计中,又被用来表达中国追求世界和平、渴望美好未来的国家主张。而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以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燕子为原型,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圣火、大地及天空的联系,将中国对世界人民的盛情与祝福,对友谊和平的热切渴望、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心愿都一一传递向五洲四海。

此次设计中运用的色彩也极具中国文化特色。浓重热烈的“中国红”、明净素雅“青花瓷”、自然葱郁的“国槐绿”以及内敛含蓄的“玉脂白”等颜色都是中国文化的色彩表征。这些色彩的丰富性与指向性能唤起世界各国民众的情感性审美体验,并将中国特有的审美趣味呈现给世界。

北京奥运设计中的材质更是精心选用了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事物。奥运火炬中的“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传递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奥运奖牌上的“玉”具有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常被作为“德”的文化比照,荣耀的金与高贵的玉的结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获奖证书采用的“帛”更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表达了中国“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理念。

四、结语

当设计自觉地通过形状、色彩、材质等成为一种传播文化信息的载体时,文化能被形象生动地予以承载、再现、创造并得到广泛认知,而设计自身的文化价值也相应地获得了提升与丰富。设计的这种文化传播力对于未来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任务,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正取代单纯的物质生产和技术进步而越来越占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方向。因此,当中国设计具有了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后,将会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发挥特有的创造性作用。

设计传播 篇2

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技术深度发展,数据营销日益精准化,国内外品牌竞争格局白热化,后消费时代下消费者选择权日益强化,年轻一代多样化消费力量陡然崛起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优化整合营销传播策略,试图通过不断推陈出新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品牌包装设计,因为包装是直面消费者的品牌接触点,而好的包装设计则极大地增强了品牌与消费者良性沟通。有报告显示,美国的包装市场规模已高达1430亿美元,大众生活中的包装随处可见也触手可及,它们可能来自于我们喜爱信赖的品牌,也可能来自于偶然得之、吸人眼球的新产品。在任意一天中,人都会接触到至少50种不同类型的包装。各个大型卖场、超市、小店的货架陈列日新月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产品如果没有创新包装,就很难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然而,品牌包装设计需要有相应的品牌策略作支撑,不然包装将无法建立起品牌与消费之间的良好联系,甚至会给品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包装设计策略要兼顾品牌策略、实用性、创新性、美观度及设计感等综合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以及强化品牌包装的设计策略,让它成为品牌形象的传播点,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本研究力争以品牌传播为基础,结合包装设计原则,提供一种品牌包装设计策略的新思路。

文献综述与理论构建

品牌传播策略视角而言,目前广为认可和应用的,当属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1992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Don E. Schultz)提出IMC理论,即品牌在消费者心里发挥作用的过程,不仅是“心智占有”,更是累积体验,故品牌必须把所有能被用户看到、听到的接触点进行良好布局、充分利用并做好“触点管理”。,美国元老级营销学专家特伦斯·A.辛普(Terence A. Shimp)提出,整合营销传播是整合、运用各种传播方式,传递本质上一致的信息,以达到品牌传播目的的一种传播手段。这也是“speak with one voice”,即一元化营销策略。

从品牌传播学角度来看,品牌就是指产品的包装。包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可以传递品牌核心价值的有形载体,可以向品牌利益相关者直接传播品牌形象以及突出品牌个性,甚至可以说,无包装就无品牌。可见包装设计与产品是依赖共存的关系,包装设计的创新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包装设计角度来说,包装时品牌价值与个性的载体,消费者通过包装认识产品品牌,包装设计的地位无可取代。也曾有学者尝试性地提出品牌包装设计策略,即包装设计需充分发挥包装的叙述功能与信息传递功能,加强品牌识别,传播品牌文化,并融合现代与民族文化,突出人文关怀,最终落脚于包装的识别性,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到,从认识品牌到认知品牌。但这一策略研究的纬度仍比较单一,更不足以成为相关从业人员实际作业过程中的思考工具。

由此可见,为品牌设计包装时,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品牌传播策略,把包装作为品牌的接触点进行管理,并将包装设计策略融入到品牌传播策略中,使之二者融为一体,在对品牌利益相关者传播的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同时也留下深刻品牌印象。现如今,设计学对于包装设计策略的研究更多围绕包装的美观度、实用性、环保性等展开,甚少是基于品牌营销传播的视角去架构包装设计策略。唯有基于可靠研究成果与理论模型,品牌才能构建出包装设计策略。学者余明阳曾经根据品牌学专家大卫·艾克提出的品牌识别模型和整合营销专家汤姆·邓肯提出的整合传播模型,设计出如下图1的品牌传播策略模型。

图1 学者余明阳提出的品牌传播模型

该模型强调的是以品牌核心识别为辐射点,通过布置与管理接触点,向大众传播环境不断去扩散辐射,传播统一化的品牌形象。这对于品牌包装设计策略研究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但不能直接使用,也不能充分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设计本质上是一项发散性的创意活动,任何一个微观视角都可能是一个伟大创意的冰山一角,一个纯线性的思考方式未必可以解决灵活多变的设计问题。基于以上研究,作者在此提出“4C品牌包装设计策略”,希望可以为品牌包装设计策略研究提出新思路,如下图2。

图2 4C品牌包装设计策略

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 篇3

视觉传达设计

1.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毫无疑问就是以视觉为通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图像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活动,它是人类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概念,因为从其行为方式看,视觉传达早已有之;而从学科角度看,却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70%都是从视觉系统得到的,在对外部环境信息作出反应的过程中,视觉占据着人类感觉系统的主导地位。如果人们用视觉接受一个信息,用另一感觉器官接受另一条信息,而这两个信息彼此矛盾,则人们所反应的一定是视觉信息。一个著名的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实验名称)

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实验者按下两个电钮——一个反应灯光的刺激,另一个反应声音。这两个刺激的强度先由被实验者加以比较,主观上认为是相等的。在这个实验中,两个刺激同时呈现,在这种情况下,被实验者几乎总是按下反应灯光的电钮,就算主观感觉上声音的强度两倍于灯光时,他们还是按下反应灯光的电钮。这证明视觉线索相对于听觉线索来说是占优势的。

而从人类的传播历史看,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可见,以设计图像为信息载体的视觉传达已经成为今天传播行为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2.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由英文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直译过来,是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和传播学影响的学科名称,简称视觉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术语在世界上开始流行是在1960年,当时在日本东京举行了视觉设计会议,与会者认识到,在不断扩大的映像媒体之中,视觉和映像已作为独立的表达手段而存在,它们与其他传达手段如语言等不同,而是更能得到充分表现的一种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这一名称的出现和认知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的印刷美术设计所包含的种种活动和表现的内容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包括映像等新的信息传达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便应运而生。简言之,视觉传达设计就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如信息传递、说服、影响等),将计划、构想、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计划、讲究效果的设计图像用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引发人的心理效应,以产生一定的积极反应或联想,导致一系列行为的活动过程。它集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于一体。

一般而言,它是相对于造型艺术来讲的,其本质特征是通过设计图像传递信息。视觉传达设计与现代商业社会的繁荣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与实践广泛涉及了市场学、传播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设计范围和语言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的概念,包括广告、书籍、包装、标志、企业形象一体化、多媒体和网络等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主要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广大受众发布信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不同媒体形式的设计。

文化传播

1.文化与文化传播

“文化”作为一个广博深远、包容万象而又歧义丛生的词汇,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对它的解释也无定论。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文”字最早出现于《易·系辞下》的“物相交,故曰文。”指的是各色交错的文理。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王弼注:“错者,交错也,错而画之,乃成文。”由此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后来又进一步引申为文物典籍、彩画装饰、人为加工、经天纬地等意。“化”有造化、化生、化育等意。“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有“以文教化”之意,即用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循规蹈矩。因此,“文化”在中国古代通常是作为封建王朝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如果把文化整体视为立体的系统,文化结果包括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不是未经任何人力作用的自然物,而是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隐藏在外层物质里的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如机器的原理、雕像的意蕴之类;不曾或不需体现为物质产品的人的精神产品,如科学猜想、数学构造、社会理论、宗教神话之类;人类精神产品之非物质形式的对象化,如教育制度、政治组织之类。核心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等。文化的三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系统,构成了文化这个有机体。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活跃的因素,变动不居,交流方便;理论、制度层面是最权威的因素,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心理层面最为保守,是文化成为类型的灵魂。

只要有文化就会有文化传播,文化形成的过程便是文化传播的进行,文化传播是文化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文化与文化传播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文化传播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人们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

2.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

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活动方式,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共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性。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视觉传达设计由人发起,为人服务,如同文化传播一样,它们都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永远离不开人这个社会群体。

第二,创造性。众所周知,设计首先在于创造,它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灵魂。而文化传播更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源泉,人们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无时无刻不彰显了人类的创造性。

第三,目的性。视觉传达与文化传播都是人类在一定意识支配下有指向、有目的的活动。

nlc202309040016

第四,互动性。视觉传达与文化传播一样,都属于双向交流的活动。视觉传达是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相沟通,文化传播则体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它们都以能引起被传达者的互动为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视觉传达设计是人类文化传播活动的一种表现,它充当的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更是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文化传播则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它因视觉传达设计的存在和发展而在当今社会变得异常活跃。

3.视觉设计文化传播的要素

传达者。传达者又称传播者、信源,即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在传播学中称“gatekeeper”,即“信息传播途径上的把关人”,他们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并根据既定目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从而决定向传播对象提供哪些信息。

视觉设计中传达者构成较为复杂,由客户、设计公司和设计师组成。客户是设计活动委托人亦即传达行为的发起者;设计公司和设计师是传达活动的执行者,他们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信息的编排与设计。关于设计师,指的就是专门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是通过教育或培训,拥有设计的经验、知识与理解力,以及各种技能与设计手法,并能成功完成设计任务,从而获得相应报酬的人。设计师在整个视觉传达过程中占主导性地位,因此其自身形象和素质对传达效果起到一定的影响。

受传者。受传者即受众,又称接受者、传达对象、信宿等。在视觉设计中即指接受视觉信息的人,分为个人、群体和公众三种。受传者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身兼三种身份。首先,受传者是视觉传达中信息流动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传达机构和传达者的追求目标;其次,受传者也是信息的积极寻求者,无论在任何传播活动中,受众面对信源和传达者,始终在进行选择性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再次,受传者是视觉传达中的“反馈信源”,它往往决定了某一视觉传达过程的进展:或继续、或转向、或终止。

媒介。媒介,在传播学上指的就是“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因此传播媒介又可简单地认为是信息的载体。”它存在于一切人类传播活动中,是人用来传播与取得信息的工具。媒介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桥梁,只有通过媒介的传播,视觉信息才能由传达者到达特定的受众,离开了媒介,人们将无法生活,视觉传达也将无法进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的兴起,使得人们处于媒介的包围之中。

环境。任何的信息传播活动都离不开环境,视觉设计的文化传播也不例外。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首先是指客观外在的自然环境,即地域的环境,这是最基础的环境,离开了它一切将无从谈起;其次是指社会环境,即政治、经济环境,这是最现实的环境,因为只有在社会状况和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信息才能得以传播,例如在一个还在为温饱而奋斗的农村,进行企业一体化的宣传显然就是不现实的;再次就是指行为环境或虚拟环境,它不是指我们生活的客观外界,而是指文化与生活的环境,它是制约视觉传达效果的重要因素,它们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过程中所占比重已日益增大。

反馈。反馈既是一次视觉传达活动的终端,也是另一传达过程的起点。当受传者主动参与到信息传达中时,他们就与传达者形成了一定的互动,他们将自己对视觉信息的感知和观念再重新返回给传达者,这就是信息的反馈。换言之,反馈就是受传者回传给传达者的信息传递形式,即信息的接受者对传播者做出的反应。对于传达者而言,反馈是了解视觉信息流通与受众反应的必要环节。因此,反馈是整个视觉传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视觉传达效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反馈是受传者影响传达者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显示视觉传达效果的好坏、大小,还形成了视觉信息的双向流通,凸显了视觉传达的双向性质,并进一步显示传受双方的平等地位,从而保证了视觉传达的有效、有序进行。

传达者在接受到了受众的反馈信息后,根据反馈信息的各种特点,可能会对自己的意图进行解释和说明,或者接纳受众的意见进行修改使其完善,再传达给受众。这样信息就不断地更新循环,传达者与受传者之间也就实现了良好的信息互动。

|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编校:武 琼

“设计信息”传播过程的解读 篇4

一、设计信息的传播

现代设计是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对话”形式,其实质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现象。通过实用功能与生活、大众建立起牢固联系的设计作品不能只是设计师的“独白”,普通观众或者使用者在对待艺术设计作品或者艺术品的时候,会力求找到某种解释。

控制论科学创始人美国数学家维纳(Norbert Wiener)曾经这样来定义“信息”:“它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使用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对于设计来说,设计信息就是设计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有受众在内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同时与环境进行交换的内容。

设计师对外部环境感到有某种不确定性的时候,才可能产生审美注意,经过某种途径消除了这种不确定性后,他就接纳了信息。同样地,设计受众对于某个设计作品感到有不知道的方面或者疑问,才可能产生审美注意。当他通过某种方式消除了它,他也就得到了某种信息。这样,设计活动和设计对话便在传递中形成了。

设计师发送的其实是一种潜在的和可能的信息,在受众的接受中,它才成为真正的、现实的信息。在设计信息形成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师与受众的“对话”,现代设计艺术作品也培养出懂得接受设计并能欣赏“设计美”的大众。

设计作品最初可能被一小部分专业人士肯定和接受,其影响力经媒体放大并最终形成大众审美趣味。当代美国艺术社会学家里奈斯在《审美趣味的制造者》一书中说:“……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需要,这是属于我们经济系统本性之中的。”现代设计师在审美趣味制造者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承担着协助其它的产品创造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自己也在创造着审美需要。这是对话,但同时也是信息真正产生的过程。

反过来,受众在接受设计信息的时候也在向设计师反馈信息。这通常是通过设计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和销售情况等商业途径简洁地完成的。受众的反应会创造出新的设计动机和意向。设计信息过程既包括设计师通过作品向受众发送信息,也包括受众接纳信息并反馈信息,也就是说存在着信息的交换。

二、设计信息的层次

设计信息可以看作是一种多层次的复杂信息综合体,大致可以分为技术信息、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三种。

技术信息指的是信息的物质层面或者形式层次,即设计的造型、色彩、照明、肌理等等。这一层面又可细分为直接的视觉信息和整体的知觉信息,后者指各种有关感觉的信息协同的结果。

设计的语义信息指设计的基本内容,即技术信息部分所蕴含的基本功能及设计的母题、象征、寓意等内容。设计的语义信息是可以翻译的,需要设计师用文字符号系统将原有的设计语义信息表达出来。

设计的审美信息层面指的是设计师在表达上述基本内容时所传达的审美个性,即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情感趣味、设计特色乃至个人风格。由于设计信息是由设计师和“受众”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所以,设计信息的审美信息层面还应当包括受众在感受和了解设计基本语义信息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审美个性差异。(图1)

三、设计信息与“同构”

构造是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或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通常也可称为“结构”。所谓“同构”,指的是构造或者结构相同。

美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阿恩海姆认为:事物与图像、观者视觉概念之间的同构关系存在,并把它作为艺术创作和传达的一种重要规律加以研究。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可以被简约到只剩很少的几个组成部分,它的某些细节部分的姿态,也尽可以同这个人的惯有的姿态大大偏离,然而,只要这个形象的结构骨架与观者所掌握的这个人的视觉概念的结构骨架相类似,那么,这个形象就仍然可以被观看者毫不费力地认出来(图2)。”他还从人的大脑活动规律来分析造成图形简化的条件。他指出:“大脑领域中所存在的那种向最简单的结构发展的趋势,能使知觉对象看上去尽可能的简单”。具体到设计实践当中,设计者要善于把握同构者之间本质特征的相似性。如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所说:“现代派艺术家运用精确的几何图形的目的就是在于更为直接地去表现那些隐藏着的自然结构的本质。”另外,抽象化或简化是出于设计手段的需要和批量生产速度的需要,更是出于辨识便捷、造型或图像宜人并且有形式美感的需要。同样的,设计师运用抽象、简化或者象征化图像的目的则在于利用同构来传递语义信息,表达设计创意。

与设计相关的“同构”还包括设计师与受众身心结构的一致性。从原则上说,受众对设计的视觉信息和知觉信息有相类似的感受。关于语义信息,在双方约定某一种符号系统的情况下,他们可以相互沟通并达成某种一致。

四、设计信息的流动环节与特征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研究现代设计,其主要内容是设计信息的形成、传递、存储、变换、处理、利用和控制的基本规律。总的来说,像其他创造性的活动一样,设计及其接受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形成和传递的过程。

信息论创始人之一,美国科学家特农(Shannon)为一般信息传递系统所创造的模型建立起一个设计信息流动的物理模型。它的构成依次有四个部分,或者说是四个阶段:信息源、编码器、信息通道、译码器和信宿。

信息源指的是设计信息的来源,也就是一定时代的文化、社会、生活等现代设计的动机、课题、设计图像、寓意内涵的哲学和文化依据,以及设计的经济标准、技术标准、道德标准、审美标准等等,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

模型中编码器的角色是由设计师来担任的。设计师将来自社会生活的信息在满足设计要求和综合考虑特定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储存和创造力,将必要的设计信息通过设计作品体现出来。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就是信息传播通道或者载体,在设计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它充当媒介的作用。所谓的译码,就是对编码的破译,或者可以说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信宿是指信息的归宿,即信息发送与传递的目的地。在这里受众对破译以后的信息再一次做出鉴别和判断,将有价值的设计信息吸纳下来,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比如决定自己是否选择该设计产品并购买它等等。同时,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会构成他们经验图式的内容,在下一次判定或者译码的过程中发生作用。

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总是能够形成和传递大量有效的信息,例如标志设计,它不但为大众提供了能够识别那些象征企业活动的图像,而且还是传递信息的具有审美个性的中介 (图3) 。室内设计师在设计时既要满足人们在其中活动的功能、技术等需要,也要考虑认知环境的语法信息、语义信息的需要。例如: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等。其次,接纳信息的有效性、设计师的个人美学修养也要体现在这些综合因素的考虑之中。

五、现代设计信息的主要特征

首先,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现代设计以其使用功能价值和与人类经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渗透到人类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各种文化活动中。

其次,现代设计信息既包括艺术信息,也包括科学信息。艺术信息涉及外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创作主题所具有的特殊价值的知识。科学信息则是有关现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知识。

再次,现代设计信息具有三层心理学结构,即理智或理性层面、意志层面和感性层面。其中,理性层面的比重不同于纯艺术作品,可以单纯地表现个人情感。

最后,设计信息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与大工业生产和现代文明社会共生的现代设计必须与时代同步,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更应具有一种前瞻性。设计师设计信息的来源无法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审美倾向,以及社会整体的文化程度。这些都决定了设计无法脱离时代。这不同于那些强调跨时代、跨地域,追求永恒的纯艺术作品,所以说,时代性是设计信息的灵魂。

参考文献

[1][英]R.L.格列高里著.彭聃龄等译.视觉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2]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8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继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光的传播 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

(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挂图或投影片——光源、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学习新课

l、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源。

(3)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

(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1)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2)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3)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 “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假设。)

(4)实验:

①讲述: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管能看见电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电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5)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3)讲述: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

(6)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

(7)教师小结: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三、巩固应用

l、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提问:

(1)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2)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讨论: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论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传播价值 篇6

关键词:动态图形;视觉传播价值;概念;形成与发展;应用

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科学技术逐渐运用到各个领域,因而人们在视觉上开始将创意和新颖作为视觉标准。图形设计不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静态图形,而是开始融合各种元素和思潮,应运而生了动态图形设计。动态图形设计就是以日益发展的人类文明和数字媒体为基础,为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而应运而生的新的设计元素。动态图形是原有的静态图形的发展和延续,它比静态图形包括了更多的元素,传达了更多层次的信息。动态的事物与静态的事物相比,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信息从沉默走向活泼。动态图形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刺激人的感官,因而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和理解方式,简化了信息内容,增强了趣味性,丰富了信息的内涵,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多样化,转变了信息的传播形式。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当下人们所需要的,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1 动态图形设计的概念界定

动态图形是指能够随着时间的流动而改变形态的图形,它是能够变化的图形设计是基于电影、录像动画的条件下的图形设计,是影像艺术的一种。动态图形融合了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和电影语言,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融合各种表现形式以及艺术风格。动态图形所指的“图形”,不仅是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像,它可以是二维、三维、四维的或者是虚拟的。动态图形是原有的静态图形的发展和延续,它比静态图形包括了更多的元素和空间层次,传达了更多元化的信息。

实际上动态图可以被看作是按照顺序排列的静态图形序列,将静态图形按照某种规律组合起来,形成的图形组合就是动态图形。动态图将多个静态的信息简化组合,将较为凌乱和复杂的信息梳理出较为有层次的结构。

2 动态图形设计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第一位记载动态图形的是比利时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他制造出可以使视觉停留的转盘设计,制造出了动态的影像。20世纪初,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以及工业技术的进步引起了文化艺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对三维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表现的艺术形式探索和研究,早期动态图形设计在一群勇于尝试追求创新的艺术家和电影艺术的推动下得到了初步发展。1930年,俄罗斯的亚历山大发明了针幕装置。雷恩开创性的用色彩给黑白底片上色,在彩色胶片出现之前,营造出彩色的效果。1960年,美国著名动画师约翰·惠特尼创立了一家名为Motion Graphics的公司,这是术语“Motion Graphics”的首次使用。他还使用机械模拟计算机技术制作电影电视片头及电视广告。20世纪70年代之后,动态图形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

随着动态图形艺术的风靡,美国的三大有线电视网络ABC、CBS和NBC率先开始在节目应用动态图形。80年代随着彩色电视和有线电视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小型电视频道开始出现,为了区分于三大有线电视网络的固有形象,后起的电视频道纷纷开始使用动态图形作为树立形象的宣传手段。此后,随着电子游戏、录像带以及各种电子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所产生的需求也为动态图形设计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在当时的技术制约下创作动态图形的设计师被大量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图形逐渐从静态变为动态,这一存在了几十年的艺术形式在近年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它已经广泛运用于计算机网络和其衍生出的电子媒介。而动态图形的视觉效果也越来越精美和完善。在动态图形的发展方面,有几点因素不可忽略。首先是电影行业的发展成为动态图形设计的重要保证。同样的,电视行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动态图形设计的发展。

3 动态图形设计的应用和传播价值

视觉传播是依靠视觉感知的形态,通过大脑进行思维和感情的交流,从而接收信息。加强人们对于信息的印象是视觉传播的根本目的,让视觉传播的信息内容被更多的人记住,才能產生相应的传播效果。而往往内蕴深刻的静态视觉传播绝大多数都是较为抽象的、凝练的,需要人们调动思维深入解读。动态视觉传播的优点在于它更为逼真地浓缩呈现了显示场景,它所带给人们的是生动性、真实性以及强烈的现场冲击力。当今的很多动态视觉传播往往是一种多媒体传播,它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元素,动态的视觉画面是其传达信息的主要部分,当有了声音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补充,动态视觉传播所传达的信息更为生动具体,因而视觉冲击就更强。动态图将信息简化,将较为凌乱和复杂的信息梳理出较为有层次的清晰的画面结构。动态图作为一个有足够吸引力且日益普及的视觉传播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

3.1 动态图形设计的应用

标志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品牌文化符号,代表了一个企业的辨识度和品牌的灵魂。它将企业的宗旨、内涵、价值、理念以生动的方式传达给人们。标志作为品牌的视觉核心,在设计上更追求创新和视觉的冲击力。如今的标志设计逐渐开始运用动态图形设计。有的标志动态图形设计是以一个标志图形为主,然后拓展出多个与主体图形相应,又相区别的标志。在标志的实际使用时,以主体标志图形为主打,其余的标志使用类似于辅助图形。通过丰富的造型,来补充标志符合建立的品牌形象,使其意义更完整,更易识别,更具表现的幅度与深度,更具鲜明的个性。

随着网络的继续发展,再加上网络本身的优势,将把动态图形设计的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未来社会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快速增加,信息传播竞争加剧,动态图形设计将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和更加大范围内得到应用。

3.2 动态图形设计的传播价值

动态图形设计在影视传播中的价值不可估量。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价值体现在影视中的色彩、光、布局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里对作品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在影视作品的宣传中,动态图形设计对于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吸引更多关注者有重要意义。动态图形设计由于是通过电脑技术完成的,可以实现一些虚拟现实场景和特效。再综合声音、色彩、灯光等元素,使作品更有渲染力。

随着社会交互媒体的流行,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远程交流。许多交互界面的设计注重视觉效果,通过动态图形来表达用户的心理活动,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使交流充满趣味性,增强用户间的亲近感。动态图形设计在社会交互中实现了用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视觉传播效果的提升。因此,动态图形设计在网站建立、电竞游戏、多媒体等领域有重要价值。

在产品的空间展示中,运用三维空间造型可以制造出虚拟的展示环境,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感官体验。设计师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将动态图形设计运用于这一领域,将静态的展示空间变为动态,不仅可以渲染气氛,使参观者融入气氛当中来,还可以提升人们对产品的好感,间接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增强审美性。

参考文献:

[1] 唐春燕.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视觉信息呈现[D].汕头大学,2011.

[2] 邓晓莉.论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传播价值[J].美术大观,2015.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设计 篇7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

(2) 知道什么是机械波, 即波的本质。

(3) 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4) 知道什么是横波、什么是纵波。

2.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做实验的品质, 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2) 培养学生团结互相、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教学方法】模拟法、类比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绳、长跳绳、水槽、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投影仪、大屏幕、展示台。

【教学设计思想】

1.为达到深刻认识波动的运动形式, 更好地对介质建立起物理模型, 组织学生组成人波, 参与模拟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游戏, 配合多媒体动画, 揭示机械振动的传播过程。同时分阶段分析波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波的形成。运用机械波的基本特点解决波的传播问题。并通过类比的方法, 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2.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 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使学习方式具有研究性。在本节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研究波源 (质点) 振动相邻下一个质点振动,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差异的积累对形成波的影响。通过让学生动手绘制横波的形成过程的图像, 从各个侧面认识波的形成和传播, 最终形成清晰的波动物理图景。

3. 在教学中通过演示真实波和演示模拟波两类实验, 同时让学生参与“人浪”等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实验中提供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

4. 实行角色反串, 改变由教师举例说明, 学生随之模仿记忆的传统教学作法, 运用分析问题策略解决新情景下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考虑到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本节课尝试着采用了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按照新课标的思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笔者层层创设情景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 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自己讨论探究, 培养了学生的钻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笔者在课堂中只起到了设置情景、主持、激励的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为达到深刻认识波动的运动形式, 更好地对介质建立起物理模型, 组织学生组成人波, 参与模拟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游戏, 配合多媒体动画, 揭示机械振动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习方式具有研究性。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探讨 篇8

“波的形成和传播 ”作为高中物理“ 机械波”“机械振动”等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着重介绍了有关波的共性知识, 机械振动只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波动讨论的是振动在空间介质中的传播。波的形成和传播主要介绍介质中某处发生振动时, 由于介质质点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使振动沿介质传播出去, 这一振动的传播就是机械波。

在认知层面, 学生已经了解了物体运动的几种形式:平动、转动和振动, 并且知道或熟悉如水波、声波、电磁波等概念。在能力层面,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与归纳能力。但本章内容则对学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应注意的是, 高中生对物理现象仍然有较高热情, 而对于能够观察的物理情景则会形成较深的印象。

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背景, 学生学完简谐振动, 知道做简谐振动物体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 而水波形状也类似于正弦, 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本节教学就是要由此“破题”, 激发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动力, 尝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和思考。这就是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策略上, 鉴于学生对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 教师就需要将讲解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对实验的观察。通过播放录像, 并设置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和理解本节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的厘定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强化目标意识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内涵。本节教学目标厘定如下: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 知道波在传播振动形式的同时也传播能量和信息。能区分横波和纵波, 知道什么是波峰和波谷, 密部和疏部, 知道什么是机械波和机械波形成的条件, 理解波的图像的物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依次下蹲、起立, 看起来好像是波浪在前进”, 建立波形成的形象思维认识。加强利用图像法理解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波的形成和传播, 增强参与意识, 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品质。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教学难点则是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三、教学环节的安排

基于以上思考, 笔者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如图1所示) , 并逐一进行阐释。

1.提出问题, 启发思考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就需要提出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 并维持思维活动贯穿整个过程。而“思维始于问题”, 因此, 利用合理的问题, 就是本环节“引入”的关键。并且, 这种问题引导策略亦被贯穿于后续环节之中。 (以下“Q”代表问题, “A”代表学生可能的回答)

本环节,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

Q1:生活中有哪些形式的波?

A1:声波、水波、光波……

Q2:什么是波?它有哪些特性?这就是我们本章开始学习的内容。

在问题1提出后, 学生能举出大量波的例子, 但需注意, 波究竟是什么?他们并没有明确且具体的概念。正如本章引言所说:“有一些概念是如此普遍, 其意义是如此深远, 以致对于我们还理解不深的某些事物, 这些概念也能提供一些重要的情况。在这些概念中最了不起的应该算是波了。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波: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地震波, 海洋湖泊中的水波, 空气中的声波, 弥漫在空中的无线电波以及光波……我们会问:波究竟是什么?不过, 还不如问: 关于波, 我们能够说些什么?”

2.观看视频, 提出问题

教师先展示生活中如艺术体操中的带操、绳波、声波等常见的波形, 随后将问题具体化, 明确本节主要以绳波为例来研究机械波是如何形成并传播的。

教师播放抖动绳子形成绳波的动态视频, 模拟绳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然后引导学生模拟绳波。可选择16个学生手臂相挽, 并手持扇子, 使扇面形成一条直线。模拟时, 先后让左右2名学生开始上下运动, 让学生观察所有扇面运动时所形成的波形及每个学生的运动特点。

观察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出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有预期、有目的地观察:

Q1:如果同学们之间没有手臂相挽, 当某同学 (打头) 开始运动的时候, 扇面能否形成波形?

Q2:谁带动大家运动起来的?

Q3:让扇面形成波形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Q4:在波形向前传播的过程中, 还传播了什么?

3.总结归纳, 给出定义

通过学生模拟绳波的形成, 概括出机械波形成的必要条件: (1) 振源 (波源) ; (2) 介质。同时明确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了波形以及振源的振动形式。通过归纳总结给出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 形成了机械波。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 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在初步建立概念之后, 还应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概念的一些要点, 以深化理解。

由此, 教师继续指导学生观看视频, 并启发学生思考系列问题:

Q1:每个同学的水平位置是否改变?

Q2:每个同学起始运动方向是否相同?

Q3:每个同学运动的先后顺序如何?

该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不随波迁移;每个质点起振方向与振源相同。第三个问题的设置目的则是要引导学生观察振源在左右两边先后开始运动过程中, 传播到中间两个学生时, 运动的先后顺序是否相同?以及如何描述每个质点运动的先后?最后, 在学生得出“振动过程中前一同学带动后一同学运动”的结论时, 教师应强调“前”“后”均是相对振源的位置而言的。

4.实验演示, 验证结论

教师在归纳总结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之后, 用实验验证以上结论。用机械波演示器向学生更清楚地展示机械波传播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观察要点: (1) 观察某一个质点的运动; (2) 由振源开始依次观察每一个质点的起振方向; (3) 每一个质点运动的先后顺序。

观察后, 教师总结: (1) 每个质点都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 (2) 每个质点起振方向与振源运动方向都相同; (3) 振动过程中前 (靠近振源) 一质点带动后 (远离振源) 一质点运动。

5.逻辑推理, 实验验证

在初步建立并巩固了机械波的概念之后, 面临的又一问题是机械波的分类问题, 即横波与纵波。该环节的处理需要用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

总结完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后,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质点运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的关系, 从而给出横波的定义:质点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同时指出波峰与波谷的位置。

随后,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大胆给出纵波的定义:质点的运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纵波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教师可安排演示实验。

实验演示1:软弹簧中振动的传播

学生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对比的科学方法建立纵波的概念, 实验演示验证纵波的特点, 从而体验物理学中的对称美。再进一步, 教师在观察时直接指出纵波的疏部和密部。

实验演示2:纵波演示仪演示纵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该实验通过纵波传播过程再次印证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6.联系拓展, 开阔思维

教师再次呈现前面所展示的图片让学生分析绳波、带操中的彩带、声波分别是横波还是纵波。继而进行拓展, 介绍地震波的传播及其中横波纵波的传播快慢以及破坏性。

作为知识巩固环节, 本环节安排的当堂练习包括学案选择题, 内容涉及机械波的形成及其传播特点。最后安排拓展讨论: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与机械波图像的物理意义的区别是什么?

四、教学设计的总结

回顾本节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 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教学次序。六个教学环节条理清晰、连贯周密,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始终。在教学方法层面, 积极利用问题串、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学生活动等形式, 合理化解教学难点, 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 归纳、验证、推理等科学方法的采用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邢红军, 陈清梅, 胡扬洋.科学方法纳入《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 2013 (7) :5-12.

论影视广告的传播优势及其设计 篇9

一、影视广告的意境概述

(一) 影视广告具有功利性

广告作为企业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具有传播信息、诱导和说服、沟通供求、塑造企业形象和促进销售的功能。影视广告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企业要销售自己的产品, 展示自己的品牌离不开广告, 而影视广告增加了企业做宣传的另一大途径。

近些年来, 影视广告备受重视, 利用率也越来越高。这些与影视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的。影视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决定了影视广告的特性。与传统的四大媒体相对比, 影视广告的优越性越发凸显。

影视广告能在相对少的时间内适应市场的需求, 较快地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 这与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分不开的。我们在这里把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利”、“人和”, 可以说是影视广告的外部优越性。

影视广告的功利性是由其自身的经济功能决定的。广告使得大量消费、大量销售成为现实, 广告使得生产成本降低、促成大量生产、扩大消费群, 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因此, 影视广告的功利性其实也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投放的目的。

(二) 影视广告具有真实性

影视广告的真实性是其作为广告形式传播的一种基本要求。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类是广告内容的真实性, 一类是其表现手法的艺术再造是以真实为基础的, 在融入了大量的视听内容的同时, 必须保证广告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不能产生歧义、夸大宣传。

(三) 影视广告具有时效性

影视广告的时效性指的不仅是其投放时间内所产生的效果, 还指其自身所具有的时代特性。影视广告额度创作时具有时间限制的, 广告商向广告制作者规定作品完成时间, 然后通过不同的媒体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投放。

二、影视广告传播优势分析

(一) 对广告商品进行全面直观的呈现

影视广告是一种通过动态视频对商品进行演示的媒体, 与其他媒体有着明显的区别。平面广告只有文字和图片, 缺乏声音和动态的视频, 广告受众不能对商品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广播广告只有声音, 没有影像, 广告受众是通过声音来对商品进行了解和认识, 因此对商品始终处于一种抽象的认识。影视广告区别于其他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视频图像的使用, 从而使得商品的信息最为全面直观地呈现给广告受众。

(二) 影视广告的受众广泛, 影响力强

影视广告是通过有线电缆或者无线电波进行传播的, 传播速度十分迅速。影视广告是在公共场所或者电视上进行投放的, 只要在公共场所或者打开电视机, 就很难不接受广告信息, 塞上耳朵, 闭上眼睛显然有些不符合逻辑, 这也显示了影视广告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因此, 影视广告能够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其影响力也是最直观有效的。

(三) 影视广告更加贴近人们生活

当代的家庭生活当中, 电视已经得到了普及, 看电视成了人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此外, 随着影视媒体不断深入的发展, 公共场所、商场、公共汽车、轮船、飞机、电梯间以及手机等等, 都已经成为影视传媒的领域, 除了播放正常的影视节目外, 也会插播影视广告, 广告信息随之进入了人们的大脑, 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因此, 影视广告的传播形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一种贴近人们生活的传播媒介。

三、影视广告设计分析

(一) 影视广告设计属于一种精神产品的设计艺术

影视广告设计是一种精神产品的艺术设计, 不同于物质产品设计, 其设计作品时以影视语言为依据, 以影视媒介和影视手段为载体, 以一般的艺术设计原则为核心, 从而最终形成一部完整的影视广告作品。

(二) 影视广告的设计继承了影视设计的特征

影视广告的设计继承了影视设计的特征, 影视广告的设计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四维空间, 这种四维的空间是与影视广告自身的运动特性相联系的, 从而使得多景别的设计语言得以呈现荧屏。在多维的空间中摄像机可以自由的切换和移动, 形成影视艺术中特有的长镜头、蒙太奇等设计语言。当代的影视广告设计主要由形状、文字、光线、色彩、时间、声响、商品和人等因素构成, 具备了平面广告的所有要素的同时, 又加入了新的动态影视因素, 而这些因素也成了影视广告设计者在进行影视广告设计时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此外, 计算机技术的参与, 使得设计者能够通过计算机对广告设计思想进行完善, 使设计出的影视广告完美地体现设计者的创意灵感。

总论

影视广告具有传统广告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在现代社会得到了迅速广泛的发展, 已经成为了广告业的中坚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会给影视广告设计注入更多的元素, 促进影视广告的完善和长足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影视和影视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已十分广泛, 而影视广告作为现代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 其作用已经逐渐凸显出来, 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 本文就影视广告的意境进行概述, 并对影视广告的优势及其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影视广告,意境,传播优势,设计,分析

参考文献

[1]黄立.中国影视广告之我见[J].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9 (5)

[2]袁方.试论影视广告的有效传播途径[J].影视营销.2006 (11)

设计传播 篇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由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根据《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鄱湖及周边区域富有神秘的古老文化,光辉的近代文明,悠久的饮食特色,独特的自然风光,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对这些方面的传承与传播。本文以《鄱湖生态图形文化与视觉传播设计研究》省级课题为平台,选取鄱湖自然景观风貌为切入点,研究如何使用现代虚拟技术辅助实现环鄱湖自然景观的文化传播,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

1 虚拟漫游技术与Unity 3D

虚拟漫游技术是建筑与规划设计及展示的理想工具,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并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去,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为我们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

Unity 3D具有资源商店的概念,良好的素材资产管理模式,全球Unity 3D用户超过250000,设计者可以很容易的利用其他Unity 3D用户的资源到现有的项目中。当完成了一个项目,也可以发布项目资源到商店里,共享或是有偿供其他开发者使用。Unity 3D的Web浏览插件占用空间不到3.2M,大小较为适中,能较好适应当前的网络环境。

2 自然景观的制作

虚拟自然景观漫游制作较建筑漫游制作有不同之处,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烟、树木、花草等制作较为复杂、费时,且容易产生较多的模型面数,要达到良好场景表现和虚拟漫游运行速度的平衡有一定难度。而通过Unity 3D这款游戏引擎可以很好的制作出虚拟自然景观的漫游效果。

2.1 场景大环境制作

在自然环境中,视线尽头的远景有诸如海洋、山脉、平原等效果。这种模型具有的特征是:与虚拟视点距离很远,没有细节的要求,只强调表现效果。在Unity 3D中通过在地形的边缘构造一周闭合的、由若干多边形组成的“围墙”,将主要场景围住,而在相应四边形上映射相应的纹理,实现该方向上远景的模拟;天空往往要求天空呈现出晴、多云、阴、多雾,还有清晨、黄昏等效果,对天空的模拟,采用制作一个包围场景的六面体“天空盒”,在内表面上映射相应天气效果的纹理,如图一所示。这样,当视点在这个由地形、边界立面、顶面组成的盒子内移动时,加上适当的光照效果,就可以感到强烈的纵深感。另外,在Unity 3D中表现金属、水面等材质表面的反射、折射效果也利用“天空盒”来产生材质表面反射、折射出的环境效果。

2.2 地形地貌制作

早期采用VRML等虚拟现实软件制作,要更多的考虑节省系统资源的问题,模型的面数不能太多,否则影响实时渲染的速度。现在随着软硬件性能的提高,使用Unity 3D制作漫游,可以将重点放在真实再现场景方面。

方法一:利用等高线制作地形地貌

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度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等高线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与实际地面的交线,所以等高线是闭合曲线。

制作有起伏的地形的时候,可以利用等高线的原理,绘制不同海拔的等高线生成自然环境中起伏多变的地形。对于少部分需要精细描绘的地形地貌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模型制作,再进行贴图制作产生真实地形的效果。

方法二:利用灰度图制作地形地貌

对于大面积的地形制作,可以在Unity 3D中使用地形笔刷工具完成,对于真实地形制作,更快捷的方式是导入真实地形地貌的灰度图(也可以在图像软件中进行绘制地形地貌的灰度图)让软件自动生成大面积的地形地貌效果。灰度图中,亮的部分最终生成的地势高的位置,暗的部分生成地势低的位置,通过黑白灰的颜色表现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在Unity 3D中可以使用的灰度图的格式是8位多通道的RAW图像,要想使灰度图顺利转换为三维地形效果一定要将图像格式转换为RAW,一般的图像处理软件都可以完成灰度图格式转换。

2.3 植被制作

Unity 3D布置地表大面积植被时非常快捷。先在三维软件中建立树木的模型,对其制作好材质贴图,再导入Unity3D中利用地形笔刷工具,将大面积植被“画出”在地形上。另外,还可以设定场景中风对植被的吹动效果。

对于精度高的需要重点表现的植物,Unity 3D有专门的编辑工具来制作,可以自定义树干、树枝、树叶等属性,对一颗树的编辑可以精确到每根树枝和每片树叶,如图二所示。

2.4 水的制作

2.4.1 水面制作

水是流体,且有反射和折射的特性。在Unity 3D中C#程序结合材质可以制作出逼真的水面的效果。使用Unity引擎,产生水的原型,定义出水面是产生反射还是折射效果,或者没有任何效果;水面贴图纹理的尺寸设定;物体在水中的倒影显示效果;选定场景中的哪些物体产生反射和折射效果。代码如下:

再对水面添加纹理映射,使得水面看上去更真实。纹理映射技术自70年代中期Catmull首次采用以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根据纹理的表现形式,纹理可分为颜色纹理、几何纹理和过程纹理。颜色纹理指的是呈现在物体表面上的各种花纹、图案和文字等,如大理石墙面等。几何纹理是指基于景物表面微观几何形状的表面纹理,如岩石等表面凹凸不平的纹理细节。过程纹理则表现了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动态变化的自然景象,如水波、云彩等[2]。

在Unity 3D中,对水面设置着色器(Shader),定义出水波纹的大小;反射和折射扭曲程度;水波干涉效果;水波凹凸纹理;波速等参数,最终产生效果如图三所示。

2.4.2 瀑布制作

在制作火焰、瀑布等自然景观效果时应用粒子系统是最适合的。粒子系统是在1983年提出的迄今为止被认为模拟不规则模糊物体最为成功的一种图形生成算法[3]。其基本原理是采用大量的、具有一定属性的微小粒子图元作为基本元素来描述不规则的模糊物体。在粒子系统中,一般每一个粒子图元有:形状、大小、颜色、透明度、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生命周期等属性,所有这些属性都是时间t的函数。随着虚拟世界时间的流逝,每个粒子都要在虚拟世界经历“产生”、“活动”和“消亡”三个阶段。

2.5 漫游效果制作

在Unity 3D中制作漫游很方便。先制作一个圆柱体替身(大概是一个成人的高度,也可以设置得高些),然后在替身上绑定摄像机,摄像机的位置设置在头部眼睛的位置,定好漫游视角。最后在替身上绑定语句:

运行程序后,用户可以使用键盘的上下左右键控制替身在场景中前后左右运动,通过“E”、“Q”键控制替身在场景上下飞行,通过鼠标控制替身视角。Unity 3D带有硬件控制接口,交互漫游也可以通过数据手套等输入设备进行控制。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虚拟自然景观漫游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并实现通过使用Unity 3D制作虚拟自然景观漫游,描述了在自然景观中天空、地形地貌、树木花草、水等自然界常见事物的虚拟方法,为江西环鄱湖区域生态图形的传播开拓一个新的方向。

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本文以《鄱湖生态图形文化与视觉传播设计研究》省级课题为平台,选取鄱湖自然景观风貌为切入点,介绍使用Unity 3D这款虚拟现实引擎制作自然景观漫游。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图形,虚拟漫游

参考文献

[1]周祖德,陈幼平.虚拟现实与虚拟制造[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高志清.3DSMAX大型场景浏览动画制作经典范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设计传播 篇11

摘要:纸巾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出现频率高于一般的设计作品。因此,通过创新纸巾的设计方法,可以更好实现商品商业、文化和美学价值的同时传递“中国梦”思想。

关键词:中国梦;包装设计;绿色包装;以人为本;传统文化

引言

每个人都有属丁自己的梦想,梦想承载着希望,让人充满动力。2013年以来,国内就掀起了“中国梦”的热流,从“中国梦”的热流中可以看出祖国对丁未来的自信。在这大趋势下,各行业顺应“中国梦”的潮流,提出自己的“行业梦”,如“飞天梦”“产业梦”“设计梦”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已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丁实现中国梦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面对社会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的包装设计,对包装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认为包装不再是“包”与“装”的关系,而是商品的外在形象。包装设计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更好的实现“设计梦”,传播“中国梦”思想,从而实现“中国梦”。抽纸在日常牛活中使用的频率已经远远高丁洗于液、毛巾等其他卫牛清洁用品,包装设计的图样也很丰富,所以通过纸巾的包装设计可以更广泛的传播“中国梦”思想。

l “绿色包装”——包装材料的改变

1.1 市面纸巾包装材料分析

市面上的纸巾种类繁多,成为了人们在日常牛活中广泛使用的日常用品。最早的纸巾是无包装的,以散装销售方式为主,这样不利丁产品保护及运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审美的提高,纸巾的质量也不断提高、种类增加,包装也是从无到有、种类从少到多。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之后,发现虽然市场现有的纸巾包装种样琳琅满目,但大多是都只是包装图案不同,而材料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普通的塑料膜,使用塑料膜的好处是:防水、密封、所占空间体积较小,还能使消费者清楚地看到内部的产品。

但是,使用塑料包装是弊大丁利的。首先,纸巾是一种卫牛用品,生活中充当必需品的角色,所以首先保证纸巾的卫牛。而塑料大部分都含“毒素”,如聚氯乙烯塑料,其原材料虽无毒性,但在制作塑料的过程中加入了有毒的增塑剂。另外,有些塑料制品加入了稳定剂,主要是硬脂酸铅,含有毒性,这种铅盐极易析出,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系统等进人人体,不易排出,造成积蓄性铅中毒。塑料包装是直接与纸巾接触并完全的把纸巾包在里面,当纸巾与我们皮肤接触时,我们很难以想到“纸巾”是否真的卫牛?其次,当“塑料”包装材料被丢弃后,在土地中难以降解,将导致农作物减产,导致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的动物死亡;牛活垃圾中的塑料包装物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难回收利用。

1.2 “绿色包装”

使用新型材料

通过上文的分析,市面上的纸巾包装的“塑料”材料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也可能存在着对人体的危害。随着牛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产品包装设计材料的环保性,出现了“绿色包装”的概念,用环保材料替代有害的、不可再生的包装材料,这样的环保的理念才更加符合“中国梦”的主题。

针对纸巾包装的材料,为了更好地传递“中国梦”的思想,一改市面上的“塑料包装材料”,应使用新型的可降解的环保材料进行包装设计,比如说硫酸纸,就很适合作为小袋的于帕纸包装袋。硫酸纸是由细微的植物纤维处理后形成一种质地坚硬薄膜型的物质。主要用于印刷制版业,具有纸质纯净、不变形、耐高温、抗老化等特点。有一定的透明度,对油脂和水的渗透抵抗力强,防水、防潮、杀菌、消毒。这些特质非常适合作为纸巾的包装材料。它克服塑料太过柔软的缺点,还拥有与塑料一样的透明性,满足消费者的种种需求,达到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的结合。

包装材料也可使用其他的新型材料,如瓦楞纸,茶板纸,卡纸等排列密度大、表面平整,适丁印刷的材料。这些材料对丁塑料、木质等材质而言,大幅度降低了牛产成本,更易丁造型,环保、健康等,从而获得消费者认同,保证个人的健康卫牛,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梦”的思想。

2 “以人为本”——包装设计形态创新

一款好的产品包装设计需要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设计,在产品包装设计时应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针对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消费需求,对所需产品的造型、色彩、式样等进行设计,才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更有利的传播“中国梦”的思想。经过调查,发现除了市面上的纸巾包装材料千篇一律之外,在设计形态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单从形状方面来说,目前市场销售的纸巾单包装,条包装,抽纸盒90%以上都为方形,其他造型难得一见。这种单一的形状设计降低了纸巾可作为摆设物品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不能满足使用者的个性需求。设计中应该采用“异形包装外形”的创新设计,这样的包装设计既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又让纸巾包装具有艺术性。

其次,在当今包装设计中,瓜子,口香糖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包装设计中增添了“废物储存部”,解决了消费者“废物丢弃”的烦恼。当今的消费者喜欢携带小包装纸巾,在使用完纸巾之后,有时存在着周围没有垃圾桶等存放废物的地方的问题,所以在纸巾包装设计结构中应该设计“存放废物”的单包装设计,从而解决消费者无处存放废物的烦恼。

3 “弘扬传统”——图案设计创新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的美学内涵,丰富的造型元素。但是,在现代化高度发展,新材料与新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传统文化艺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近几年来,国内设计师逐步认识到“民族性才是艺术的灵魂”,开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剪纸、木刻的等传统文化符号、形象)运用到设计中去,使得传统文化在设计作品中体现出了它的文化价值,提高了商品价值的同时,更好地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中运用了大量中国的水墨元素,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纸巾作为日常牛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出现频率高丁一般的设计作品。因此,纸巾包装设计可以作为我们传递“中国梦”思想的信息传播载体。将“中国梦”的精神内涵以图案的形式得以传播,在视觉表现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提升纸巾品牌的文化内涵,同时相响应时代的号召,成为传播的载体,将其思想白然导入到消费者的视野与内心深处,消费者在使用纸巾的同时,可以了解到“中国梦”思想,一举两得。

4 总结

设计传播 篇12

一般来说, 城市景观主要包括旗帜、楼体巨幅装饰、桥梁装饰、户外广告等。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借助新闻传播渠道, 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工具, 根据新闻传播原理对受众进行城市形象和景观宣传。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新闻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因此需要首先了解新闻传播的原理, 然后再来说明城市景观设计的新闻传播过程。

新闻传播与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的传播者要想进行有效的传播来影响受众, 必须经过确定目标受众、确定传播目的、设计信息、选择传播渠道和决定传播组合的过程。城市景观传播必须一开始就要有明确的目标受众, 受众可能是个人、群体、特殊公众或一般公众。目标受众将会极大地影响信息传播者“传播什么, 如何传播, 何时传播, 何地传播, 谁来传播”的决策。当确认了目标受众及其特点以后, 城市景观传播者必须确定通过传播让目标受众达到什么样的反应。明确了传播的目标以后, 城市景观传播者就该进而制定有效的信息。之后, 城市景观传播者必须选择有效的新闻传播渠道来传递信息, 在不同的情况下应采用不同的新闻传播渠道。最后, 新闻传播组合的各个元素配合才能协调一致地传递统一信息。因此, 在对城市景观的新闻传播中, 传播工具之间必须相互整合并配合使用, 这样才能收到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

城市景观设计传播渠道可分为人员渠道和非人员渠道。人员传播渠道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传播。非人员传播渠道就是传递信息无须人员接触或信息反馈的媒介, 包括媒体和事件。媒体是由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电子媒体和显示媒体 (广告牌、指示牌、海报) 所组成。事件是短时发生的一系列活动项目的总和;同时, 事件也是其发生时间内环境/设施、管理和人员的独特组合。综合事件的规模、目标受众及市场、媒体类型覆盖面等标准, 可以把事件分为重大事件、特殊事件、标志性事件和社区事件等。

归根结底, 城市景观设计就是依据城市景观的定位, 对城市景观识别系统中各要素的整合。在城市景观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应首先考虑提炼出城市的理念识别。城市理念识别是整个城市景观识别系统的核心。这种理念识别要求城市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设计保持与此理念的一致, 同时又要求这种理念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理念。城市理念的完善与确定是城市景观设计与识别的精神所在。总之, 城市景观设计就是确立一种指导思想, 其核心就是架构城市独有的文化系统。

新闻传播视角下的北京奥运景观设计思路

北京奥运景观设计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其间综合利用了多种新闻传播工具进行了准确的新闻传播定位。首先, 北京奥运景观设计是十分明确的。之前, 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主题曾经是“给北京一个机会, 还世界一个惊喜”, 并没有明确地反映北京的竞争优势。而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 “新北京, 新奥运”的主题词则更好地表达了对于北京未来发展及举办奥运会突出“新”意的明确态度, 为城市景观设计明确了思路和方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境外传递城市也根据《北京2008奥林匹克火炬接力景观技术手册》及各地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其次, 北京奥运景观设计表现得十分集中和紧凑。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是对城市形象的高度提炼, 或者强调城市的最突出的特色。如果一个城市过于宣扬自身的多种形象, 就势必导致公众的混淆。在奥运景观设计中, 从飞机场到MPC, 再到场馆, 北京景观工作全面统一铺开, 依靠社会人才的优势和智慧组织了很多服务商共同完成奥运形象景观。奥运景观内容包括了绿化带、花坛、路灯、旗帜、标语标识牌以及城市雕塑等在内的城市景观。北京市环境建设指挥部还组织了设计单位和相关专家按照规划对各个景观进行深化设计和景观的全面制作。最后, 北京奥运景观设计的成功表现在其特色性上。奥运景观首先要体现奥运元素, 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要求, 北京奥运会城市景观所使用的奥运标识在颜色、造型、体例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字体、倾斜角度都有很详细的规定, 在体现奥运元素的同时, 还要体现出北京自身的特色特别是千年古都的风韵。奥运设计方案以火炬接力标志、主题口号、核心图形和色彩为基础, 以凤纹、祥云为创意来源, 与北京奥运会景观系统协调一致。奥运景观设计方案视觉效果独特, 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富于时代特色, 例如北京奥运会上, 火种灯的创意源于古典、华美的中国宫灯, 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 银色金属光泽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形成对比, 充分传达出了奥林匹克圣火所象征的神圣与纯洁。

今后基于新闻传播视角的城市景观设计思路

注重城市景观视觉理念识别和设计。城市景观视觉理念识别和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园区的形象塑造、功能区建筑形象设计、城市夜景、城市重要节点和城市质点形象设计等。今后在城市景观视觉理念识别和设计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明确城市形态和布局特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 要考虑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并结合自然条件, 选择好城市形态。其次, 应当创造特色鲜明的节点空间城市中的节点空间, 如城市出入口、广场、主要道路交叉口、商业街区、历史街区等。再次, 突出城市的绿化特色。城市绿化要和城市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绿化树种的选择、绿化轴线的设置、公园绿化和广场绿化等的巧妙安排, 创造景随步移的绿化景观。最后, 突出城市建筑和景观特色要认真研究某一地区的建筑特征和传统。

分析受众心理态度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城市景观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传播活动, 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标准或表现程度。城市景观设计效果首先是认知效果。主要表现在受众对城市景观的表层认识上, 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为了给受众传播第一印象, 应当从信息是否适合受众的需要、信息刺激的强度和对比度、信息的新鲜度等方面入手。其次为情感效果。情感效果是在认知效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取舍。在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中应注意掌握受众的心理和愿望, 使城市景观设计易于启发和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再次是态度效果。态度效果是受众在主观上所持有的内在倾向性, 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 由具体的情感刺激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反应。最后是行为效果。行为效果是受众接受城市景观设计信息后在行为上发生的变化, 是传播最高层次上的效果。

明确成功城市景观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首先, 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具有整体性。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中, 各类要素的形象设计都应围绕总体形象展开, 与整体形象相统一, 这样才能对城市景观的感知过程产生全面影响。其次, 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具有特质性。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是要使城市更易于识别, 城市因其自然环境、历史社会、经济状况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差别性策略, 必须突出城市中某一方面的特色。再次, 城市景观设计还需要向动态性不断完善。城市景观设计要反映城市发展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要为未来城市形象的进一步完善留有余地。相对稳定又具有动态发展的城市景观才能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变化要求。

全面使用多种城市景观传播工具和方式。首先, 通过媒体传播的形象广告是城市景观传播的基本手段。其中的电视媒体以其直观性、实时性、普及性而成为当前效果最好的形象广告载体。此外, 可以利用网络成本低、没有时间限制、面向的受众广泛、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的优势, 加强城市景观的网上建设。其次, 配套宣传品的传播如利用电影、广播、杂志、书籍、宣传册等媒介进行城市景观的传播也十分有效。这些新闻媒介有着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 并且能够强化潜在受众对城市景观的印象。再次, 专题活动传播也是较好的选择。例如, 通过举办文化体育竞赛活动、新闻发布会、周年庆典等多种专题活动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岳俊杰:《生态城市景观设计原则之探析》,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8) 。

[2].魏坤:《我国品牌设计与传播的发展趋势》, 《科技创业月刊》, 2007 (11) 。

上一篇:染织艺术下一篇:动态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