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

2024-07-21

小先生(共11篇)

小先生 篇1

“小先生”是儿童向别人传授知识的一种形式。“小先生”制的出现有个过程。最初是学校里的小孩自愿地帮助他们家里的人和邻居去学自己刚学到的知识, 随后街道上的小孩也将所学的传递给他们的朋友。“小先生”首次给人的启示, 是在十四年前。当时我的母亲五十七岁, 她突然产生学习的兴趣。她要求念我给家里写的信, 并且想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情。那时唯一可能帮助她学习的老师, 是只有六岁的我的第二个孩子, 他已读完第一册课本。祖孙二人一块游戏和念书, 一个月内, 我的母亲学完了第一册。这件愉快的事情并未引起我们全家以外人的热情关注, 但事实说明, 一个六岁小男孩没有师范学校文凭, 也没有高等院校毕业证书, 居然成功地教一位五十岁的老祖母读完了第一册课本。这给了我一个非常深刻的启示, 也便萌生了“小先生”的念头。

当1931年东北三省被强占和1932年上海被进攻时, 我们开始明白我们的国家民族要得救, 必须唤起全体人民, 必须促进民族大团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 花最少的钱, 实行免费全民教育。进步的青年男女像潮水般地涌进了农村, 其目的是帮助农民们认识民族的危机, 有些年轻人要我讲点指导的话, 我的建议很简单:即知即传。当农民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他们及其子女的重要性时, 农民和他们的子女大批地上小学了。不少的教师怀疑这“即知即传”的原则能坚持多久, 坦率地说, 有些教师考虑的是如何用收学费或入学考试来减少入学人数, 如果允许这样做, 那么整个人民教育运动的目的就将失败, 这意味着教育又回到少数人中去了。我们大声疾呼:要面对现实, 要想方设法寻求新路子来应付当前的处境, 在需求文化知识的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 一些有能力的小学生自然地出来担任教学工作了。1932年11月, 有一天我访问了上海工学团, 我很有兴趣地注意到一个十二岁的名叫侣朋的小男孩, 他在给四十多个小朋友上课, 四十多个幼小的心灵当时都掌握在他手掌中。刹那间, 一个孙子教他祖母这件小事, 从我下意识里出现。回来后, 我立刻召开了全体教职员会议, 宣布工农群众自己已经找到一条救学校、救国家的方法, 这就是“小先生”。由于小先生的出现, 我们不但能够坚持“即知即传”的原则, 并且还提出了一个“免费送教上门”的口号。从此以后, 我们证明小先生能够让家庭妇女、放牛娃和那些不能上正规学校的人受到教育, 而又不影响他们的生活。这种传递教学和送教上门的情况, 使得“小先生制”成为独特的、唯一无二的形式, 并且区别于英国兰加斯特的小学生——小先生制 (The Lancastrian pupil-teacher) 。另一个区别, 是我们的这种“小先生”制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 即不论早晚, 只要放牛娃和家庭主妇什么时候有空, 便什么时候给他们上课。

“小先生”, 它适合中国的国情, 它能帮助缺少文化知识的大姑娘和妇女们学到一些知识。由于旧的风俗在农村中盛行, 男教师去教成年的大姑娘是有困难的, 一个年轻的男人是不敢冒流言蜚语的风险去教大姑娘的, 如果去教, 姑娘们也被吓跑了, 那么教师只能教长凳和椅子了。女教师又非常少, 开展妇女教育早已是多年的难题。但是“小先生”一出现, 这个问题就如雪团见太阳, 一下子解决了。小先生, 他们能跑进新媳妇的房间给她上课, 小先生比正规的老师们有更多的方便。例如小先生可以在农民家里上课, 如果家庭主妇还没有把碗洗完, 她可以叫小朋友稍等一会。小朋友会很高兴这样去做, 他可以在院子里去玩一会。用这种方法, 就可以使女子教育蓬勃发展起来。1934年广东省有一百侯村, 有两百个小学生担任小先生, 自愿教二千多农民, 其中妇女和女孩就有一千五百多人。

小先生是非常聪明的, 能就服老一辈人促使其进步。有一个故事可能使大家很感兴趣。靠近杭州西湖有一个烟霞洞, 在洞子上边有一个小茶场, 叫翁家山, 山上小庙里有个小学, 这个学校大约有一百个“小先生”。有一回, 一个刚满十二岁的小先生告诉我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说他是怎样促使他的奶奶转变去认字的。他拿着一本漂亮的书对他奶奶说:“奶奶, 你要是喜欢念这本书, 我会很高兴地帮助你。”这位老太太回答说:“我的好孩子, 你奶奶太老了, 学不进去了, 我都快上西天了, 学这个还有什么用呢?”对这小男孩来说, 这倒是个难题, 很使他伤脑筋。隔了一会, 他回答奶奶说:“上西天, 那你打算怎样去呢?”“是的, 我是个好老太, 我要升到天堂去。”男孩说:“恭喜恭喜!但是假如天堂的门神, 在你进门前叫你签个名字才让进, 那你怎样办呢?”老奶奶终于信服了, 马上要孙子教她写自己的名字。“给我一支铅笔, 给我一张纸。”她开始练习写她自己的名字。另外, 在深夜里发生一件更有趣的事。在我们国家, 老奶奶通常是照管全家小孩的, 这个小孩是和奶奶睡在一块的, 半夜, 孙子腿痒醒了, 他怀疑有些小虫爬在他的腿上!当他伸手一摸, 不禁惊奇起来, 不是小虫, 是他奶奶的手指头, 正在画十字, 画圆圈, 一笔一划地在画呢!他问奶奶干嘛这样, 老奶奶说:“好孩子, 我在练习写我的名字呢!”

我们从许多事实看到, 小先生是非常热心的。有一首歌较好地刻画了小先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我是小先生,

热心好比火山喷。

生来不怕霜和雪,

踏破铁鞋化愚蒙。

小先生有时被称为“蚊子先生”。我想我们大多数人是不喜欢蚊子的。但是有一件事我可以为它们辩护, 当你被一帮歹徒包围时, 蚊子能使你整个夜晚保持清醒。实在地, 小先生已远远超过他们教识字和写字的责任范围了。他们还经常地教人民唱歌, 讲故事, 读新闻, 谈知识, 并且讨论问题。新安小学的小先生甚至自己组织起来, 成立“新安旅行团”, 带着无线电收音机、新闻片、唱片和戏剧道具, 旅行了几乎所有的北方几个省, 访问了沿公路的许多村庄和战地后方的军营。他们每到一处便演出、放电影和讲演, 并且组织读报组或讨论小组, 目的是使民族的斗争深入到亿万人民心中。

“小先生”原则的由来是很简单的。任何人只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他便取得小先生的合格证明, 并且有责任去教别人。

从我们“小先生运动”的经验来说, 已经取得了如下的成绩:

(1) 小孩教别人越多, 他们自己学得也越多, 把知识冷藏在脑子里的人学得最少。

(2) 知识已不是当商品出售, 教育变成人人可免费获得的一种礼物, 它像空气一样, 每个人都能呼吸, 像水一样, 每个人都可饮用, 像阳光一样, 每个人都可享受。

(3) 老一代和年轻人共同进步, 成年人和儿童们经常接触共同增长知识, 可以使老年人年轻起来。

(4) 它帮助解决了女子教育那不可克服的困难, 使我们能够把基础教育扩展到全国一半人口, 这在以前用其他方法是办不到的。

(5) 学校的本身起了新的变化, 它可和小先生同时存在。乡村学校以前在乡下是孤立的, 现在小先生好像活电线一样把乡村学校和每一个家庭联系起来, 使整个乡村变成了学校, 教育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地方, 反过来学校又可具体地为他们解决一连串的问题。住在一个破庙里孤独生活的老师, 突然地和十几个小同志在一起, 必然会看到他职业的新前景, 为他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而振作起来。曹大江先生住在舜帝庙里, 因为他在山西乡村学校的工资低, 不能维持他全家的生活准备辞职, 后来他在《生活教育》杂志上, 偶然发现小先生教学法, 他便进行试验, 并写了一封信给我。信里说:“小先生制已经鼓励了许多乡村教师坚守他们自己的岗位。同小先生和小工人在一起, 就好像和我的同志在一起一样。我坚信我们在几年内就能重建农村的生活。我感到仿佛整个国家的命运就在教师手中。”信的结尾他写道, 即使给他高十倍的工资, 他也不辞职了。

但是, 小先生运动并不是没有缺点, 我可举出两点:

第一, 小先生在过分热情的领导控制下, 过分的繁重工作将会损害儿童的健康, 并且影响“小先生运动”的发展。我没有劝告小先生每天教人不超过半小时, 并作为一个制度加以规定;

第二, 有些政客和固执己见的官员, 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 利用这些儿童、小宣传家做他们的工具。这是违反我们的原则的。一个老师是叫人求真的, 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真理, 教人求真, 自己便要寻求真理, 自由的批评是绝对需要的。目的是防止滥用儿童们去做宣传工作, 我们一定要注射自由批评的抗毒素。 (来源:《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一个老师是叫人求真的, 没有别的目的。

小先生 篇2

原创 2009-12-10 21:02:15

今天,老师来到我们学校指导我们的“小先生”帮教方法,时机对我来说有点不怎么合适,正好赶上下午中教科常规检查,我在教导处正忙着补下午检查的材料,但是马瑞来叫我说老师来了,我超级兴奋,第一节刚上完课书都没有来得及放下就赶到了班级中,在那里,我真真切切的从老师的“小先生”帮教和小组竞赛的演示中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让我受益匪浅,课后我们谈了许多东西。虽然之后主任责问我这一节课去哪里了,东西没弄完怎么办。我说,没关系,45分钟的时间,我中午不吃饭也补上,工作一定做完!事实上我也是真的中午没顾上吃饭!饿呀!但是精神的食粮我却吃了不少!下面我把今天的学习心得和自己的理解总结了一下,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借鉴!

一、“小先生”课堂帮教方法

1、给学生设题

2、提出要求:

A、对于每名同学做的题,老师只给检查一次 B、做完题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以上两点要求中要特意强调“只给一次机会”“要一次做对”,并且向学生抛出心理暗示,告诉他们,举手教师检查后如果什么话都不说这就说明你全做对了!你应该引以为自豪和骄傲!这是对学生的鼓励,不让学生有所顾忌,从而排除了学生举手发言的阻碍。

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教师下到学生中去巡视,观察学生完成的情况,做到对学生的状况有一定的把握。

3、检查先举手的几名同学,然后在举手的同学多起来之后,就可以将自己先检查并做对了的几名学生选定为“小先生”,分布到各个组中去检查其他同学完成的情况。

4、检查结束后,“小先生”向老师汇报检查情况。注意:汇报的语言一定要简练。每一组的汇报自然连接。报告:本组一共几名同学,做对了几名同学。

此时,教师要特别留心各个“小先生”汇报的完成情况,对做对,做错学生的数量做到心中有数。

5、汇报之后,让“小先生”下到小组中去指导做错的学生,教教他们,并归纳出出错的知识环节。

6、“小先生”用简洁的语言汇报错误情况,对未做完的学生,要把握做题的进度,以此了解到哪里是困难环节!

注意:“小先生”的汇报,可以使老师发现出现问题的环节,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7、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加以总结,特别是对“小先生”的表现要给予肯定,鼓励!

二、分组计分法

此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能够很好地把控学生的情绪!

1、让学生自学教材,提出问题 问题的要求:

A、可以是自己特别懂的地方——考考同学们 B、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地方——向同学们求助

C、提出的问题要有创意,即问题的价值。(当学生提出了太直白的问题或者离题太远的问题时,可以适时的终止,以防止“跑远”。)

加分的要求:

A、提出问题的同学依照问题标准给予计分 B、唯一举手解答的同学给计分 C、同时举手并回答上问题的同学只给口头表扬,不计分。(这样防止了学生对别的组得分而产生不满的情绪,记得以前我也用过小组竞赛的方式,但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掌控好了学生还能够接受平分的现实,不好就会让落后的小组产生不满情绪,在这里我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呵呵!)

2、答案可以先由学生解答,学生解答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今天老师,既让学生在下边解答,又让他们直接到黑板上演示!这样既调动学生的情绪,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答案开始争论不休时,可选择举手表决制,了解学生的倾向,谁懂了,谁没懂,并追问没懂的同学,没懂什么。

注意:(认真看!很重要的呀!)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老师不要只成为倾听者,要适当地做一下“调皮的学生”,对解答问题的学生发出些疑难问题(关键的环节上),引出学生对关键环节的探讨,从而加深印象。这时,教师发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适时的点拨和引导的作用。讨论之后,此时学生对于正确的知识的了解已经产生渴求的心理,这一时机应该就是老师说的“可教学时刻”吧!在这时教师可以对这个争论的问题做一个总结性的概括,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竞赛结束后对结果进行总结。

个人感受:

1、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以上两种方法对于学生的掌控能力是要求极高的!

例如,在进行第二个环节的时候,班级里的个别同学因为没有得到分数而有些情绪激动,这一时刻是让教师最难控制的,如果控制得过度就会压制住学生的积极性,不控制也许局面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在这个时候,赵老师采用了“冷处理”的方式,将计分制度临时变化,由原本的“举手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计分”变为了“答对不加分,答错反扣分”,这样一来,学生对回答问题的狂热因怕“扣分”而冷静了下来,学生自己的控制使局面“活而不乱”,效果更佳!

2、今天学习后和老师的交谈,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教学过程中的“可教学时刻”,即,通过某些方式引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时,教师再将学生讨论探究的观点进行总结性的概括,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知识的渗透和掌握在讨论中毫无痕迹地融入其中,既自然又印象深刻,千万不要将知识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

个人需求:

老师说,有时课堂上处理问题的小细节都是即兴而发的。例如,在上课的第二个环节中,学生提到了一个很深的问题,涉及到了高中的知识,如果任学生顺这条路走下去,那么也许学生就会云山雾绕了。而此时赵老师适时地停止了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并激励学生们要好好学习,等考上高中就会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了!老师这种抓住每一个时机,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影响,让我感到极其钦佩。而对于老师“掌控学生课堂情绪”的灵活方法更让我眼前一亮,即自然又适当。我想了解到更多这样巧妙的方式,希望老师以及各位同仁可以慷慨地将您在教学实践之中得到的经验留下来,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取,我也会将各种方法寻找适当的时机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以避免“老渔王”在其儿子身上发生的现象!

宋庆龄与“小先生” 篇3

1945年10月23日,宋庆龄写信给她的朋友格雷斯。一反平时斯文、沉稳的风格,她劈头就写了这样两句话:“立即收拾行李动身,目的地上海!我激动得几乎连信都写不下去了。”其回乡的欣喜溢于言表,大有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味道。

整整七年零一个月,宋庆龄忘不了当年她趁着夜色,躲避着日军的岗哨,悄悄登船的情景。是日军的侵略,追使她离开自己的出生地、最喜爱的家乡——上海。为了赶走侵略者,她去了香港,此后又在香港机场被日军占领的最后关头撤退到重庆。终于,她和全中国人民一起熬到了抗战胜利。

在陪都,她见证了国共两党的谈判。当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手握到一起的时候,她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期盼着和平真的能降临到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

现在,宋庆龄终于可以回家了!11月8日,她由重庆飞抵上海,暂居在靖江路45号。然而,很快她的心情就起了变化。回到上海3个月后,她说:“中国的战后,并不是一个值得大肆欢庆的时期,善后和重建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也出现很多现实和迫切的需要。”国共之间摩擦不断,这让她十分忧心。不出所料,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通货膨胀直线上升,中国人民被抛入了最悲惨的境地。

一个异常艰难的时期

1947年到1949年是中国最艰难的两年,对于上海来说必须加上一个“更”字。

1947年5月,在内战开始一年以后,美国驻华大使向华盛顿报告说,在上海发生了抢米风潮,因为米价已上涨了6倍。这只是讲一年之中的涨幅。如果以1936年为基数,这时上海的米价已增高8万倍。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就连宋庆龄日子也过得很紧。1947年7月,她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黑市上1美元可换750万元法币。隔一天就涨一次,所以,像我们这样手上没有黄金的人,生活是非常、非常艰难的。一只鸡卖到300万,所以除非我们被请去赴宴或我们宴请别人,鸡是难得见到的。最便宜的豆腐是大多数人的主要食品,现在也要8万元1磅。米是3000万一担,像我这样的家庭只够吃1个月。我们现在在食品里都不放糖了。”

到了1948年8月,美国大使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不再用数字,只是说通货膨胀以“天文数字上升”,政府印钞厂连印钞票都来不及。此时,上海物价已是战前的390万倍。8月,蒋经国雄心勃勃来到上海,整顿不像话的通货膨胀。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兑换率是金圆券1元换法币300万元,美元1元换金圆券4元。同时宣布禁止任何私人持有金、银、外币,由政府按官价强制收光。金圆券原定发行限额为20亿元,但到10月1日发行额已超过100亿元。11月6日,蒋经国的金融整顿宣告失败,这位“被老虎打败了的武松”灰溜溜地回到杭州。此后物价的飞涨更如脱缰的野马,令人瞠目结舌。到上海解放前夕,金圆券与美元的比价达到了1000万元换1美元。这种政府明目张胆地把老百姓彻底抢光的情况,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宋庆龄说:“我们目前正在经历一个异常艰难的时期。我们中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人曾试图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然而历史仍然选择了这条破坏性的道路。”

行走在上海的街头,令宋庆龄触目惊心的是“每周有数千饥病交迫的难民涌入上海”。特别是“数千儿童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疾病与死亡率在青少年中达到惊人的比例”。这使她无法忍受。1947年2月,在《<黑母鸡>中译本序》中,宋庆龄写道:

“(战争)带给人类许多灾难,而带给儿童们以特别多的灾难。他们失去了保护,他们失去了温暖,他们缺少着食粮——物质的和精神的。然而,对于他们幼小的身体和心灵,他们是多么迫切需要这些东西的培育和滋养啊。

“我们不能让这新的一代被遗忘,尽管世界还是充满着火药气,若干地方继续在遭受好战者的破坏和蹂躏。我们需要从残垣断壁下,街头巷角里,以至饥饿寒冷的乡村中,把这些被遗忘的孩子们找出来,给他们以他们所迫切需要的东西。”

她一面竭尽全力筹款筹物,推动对战灾儿童的救助;一面在考虑解决儿童文化教育问题的良方。

传播知识最有效的方法

1947年4月,宋庆龄在中国福利基金会创办的上海儿童图书阅览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一儿童福利站。7月,她委任马崇儒为第一儿童福利站站长,支持他推动“小先生”活动。此后,在同年的10月和11月,中国福利基金会又陆续成立了两个儿童福利站,全面推行“小先生”制。

马崇儒原是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主办的山海乡村实验学校的校长,一直致力于推广“小先生”活动。陶行知提倡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主张“学会了赶快去教人,教了又来做学生”,也就是通过学生教学生,来解决师资不足的困难。

儿童福利站的“小先生”主要是从附近的公立小学学生中挑选的。这些孩子大多出身于贫苦家庭,中国福利基金会要帮助他们付学费,使他们能够继续上学,同时经过训练,由这些小学生担任识字班的“小先生”。也有些热心公益的中学生,是从阅览室的义务服务员转为担任“小先生”的。这些“小先生”最大的十七八岁,最小的十二三岁。识字班的学生则都是从上海街头的失学儿童中招收来的。

“小先生”的大本营是中国福利基金会在上海的三个儿童福利站。这三个福利站都设在圆顶的铁皮活动房子里,每个铁皮房的面积约在100平方米。这些铁皮房屋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军设计制造的,后来作为剩余物资,经过宋庆龄争取,由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救济总署工业善后处分配给中国福利基金会。

铁皮房夏天十分闷热,条件艰苦,但在当时已是孩子们的天堂。它不仅是识字班,还承担着许多其他的功能。这里是穷人看病的保健站,是救济物资的发放站,是儿童剧团的排练场,是儿童图书阅览室,所以每天人们川流不息。等到下午,这里就成为大教室,贫苦的孩子们分成初、中、高三种程度,依次在这里上课,每班的学生都在50人左右。在这里讲课的是教师,一些较大的孩子充当助教。这些孩子很快就将是“小教师”。在这里学习的学生们,走出教室也就是扫盲识字班的“小先生”。

nlc202309040408

三个儿童福利站都选择设在上海劳动人民聚居的街区。“识字班”的教育对象是贫困失学儿童。他们中有童工,有捡垃圾、捡煤渣的拾荒者,有卖报的,有擦皮鞋的,有流落街头的孤儿、难童。不知什么时候,因为要去当学徒或工人,他们的学习就会突然中断。现有的教科书无法适应这种不确定性。所以,教师们有针对性地编写了4册教科书,供两年使用,一册读一个学期,内容都是实用的知识。这套识字课本叫做《老少通》,既适合不同年龄的儿童学习,也可以给成人扫盲用。宋庆龄曾经说:通过扫盲班两年的学习,“我们能教会他们3‘r’s’,加上卫生知识和一些历史地理常识,我想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所谓3“r’s”,指的是reading(读)、riting(写)、rithmetic(算)的省写。

识字班的学生们走出福利站的教室,就成为受尊重的老师。他们在自己家里、在弄堂口、在坟墓旁、在当地的理发摊旁边,在任何空闲地点,把学到的知识教给不如他们的人。他们骄傲地在身后的墙上、树上插起一面“识字班”的三角小旗,挂上小黑板,随处都是课堂,三五个学生就可以开课。这样,三个儿童福利站的300名“小先生”可以直接给2000多上不起学的儿童甚至成人实施扫盲。

许多“小先生”都是来自贫穷的家庭,所以他们很能体会穷人家的甘苦。参加“识字班”的人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早晨要先去上工,有的家里有需要晚起的老人或病人,有的要操持繁重的家务,许多家庭里又没有电灯,所以上课时间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只能灵活地插空。在定下上课时间以后,准时开课也是很难的。因为绝大部分的家庭都没有时钟。“小先生”往往要跑到附近有时钟的地方,看了时间后,急急忙忙地跑回来,开始给学生们上课。但是不管有多少困难,宋庆龄欣慰地说:“家庭扫盲班正在迅速增加,我们认为这是在今日中国消灭文盲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在儿童福利站里读书的孩子是幸运的,每星期有三天每人能喝到一杯牛奶,两次分发花生米或糖。在收到救济衣服时,每个孩子可以领到一套。“小先生”可以多领一套,作为他们义务工作的酬劳。

为了铅笔、纸张和橡皮

然而,要维持和扩展“小先生”制,在当时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孩子们需要的不过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最简单的文具。但是当物价涨幅达到几百万倍以后,一支普通的铅笔也有了几年前黄金珠宝的价格,何况要使用它们的是一贫如洗的街头失学儿童。

为了满足“小先生”的需要,宋庆龄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向国内外筹募款物。

她多次组织京剧、歌舞、电影义演,先后举办了三次儿童福利舞会。宋庆龄动员大家出去卖票,她自己也直接销售了一部分。1947年10月,第二届儿童福利舞会前,她在写给王安娜的信中说:“叫卖了380张票之后,我的声带都快撕裂了。”第三次舞会是1948年11月20日在上海的大理石大厦举办的,入场券每张售价50元。她写信给一些著名人士,甚至包括外国领事馆,请他们带更多的人来参加。

为了能筹措到更多的款物,宋庆龄不停地给海外的团体和朋友写信,不厌其烦地解释这项工作的意义。在给一位美籍华人妇女的信中,宋庆龄写道:“我们开设的义务识字班已接纳逾千名少年,要不然这些孩子就无法上学。由于我们应用了报道中提到的‘小先生’制度,明年就能帮助好几千名儿童了。然而,我们的资金有限,目前识字班没有铅笔和纸,不知夫人能否劝使你的一些朋友设法帮助。上海物价之高,连最便宜的纸、铅笔和蜡笔也令人无力购买。若你的朋友能捐赠笔记本、廉价打字纸、铅笔和蜡笔,我们可保证物尽其用。”她写信给外国朋友,通报关于扫盲班的预算。她说:“每年有相等于1600美元的款项就足够维持为2000名青少年办班。……每个儿童的教育费只需约80美分……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最实际的‘助人自助’的方法:给他们工具,让他们去锻造中国光明的未来。”她请求外商:“如果贵公司能把中国福利基金会列入捐赠清单,每月给我们你昨天所捐数量的款项,我们就能保证43名儿童留在我们的扫盲班里继续学习,成长为‘小先生’。”她建议旧金山的朋友“领养…小先生”,捐款为他们购买教科书和其他用品。她致信新西兰内皮尔女子高中宿舍服务员联谊会,感谢他们寄来的100英镑。她说:“这笔捐款将使我们有可能在今年主办16个家庭识字班,每班由两个‘小先生’执教,有十至十五个幼童就读。这意味着,上海大约有160多位儿童将在他们一生中第一次接受教育,成为识字的人。”1949年3月,宋庆龄致函美国朋友,感谢他慷慨捐给“小先生”105袋面粉。信中写道:“在培训班里有才能的儿童来自上海最贫困的家庭。如果没有最低需求的食品,他们就会落入非常困难的境地。”

宋庆龄收到的更多的是小额的捐款,有些是十美元或五美元,有些甚至只有两美元;在捐来的物品中,有的是一些铅笔,有的是少量的纸张和橡皮。但无论多么微小的捐助,宋庆龄都要一一亲笔回信,向捐赠人表示感谢,并负责任地说明他们捐出的款物用到了什么地方,起了什么作用。为了感谢美国一所社区学校捐赠的5本图书,她甚至分别给捐赠者和转递者写了感谢信。宋庆龄告诉捐赠者,她已将这5本儿童书籍转给设在上海的3个儿童福利站,供福利站的5000名儿童阅读。现在我们可以见到的这一时期宋庆龄致捐赠者的亲笔感谢信就有百余件。因为信件在收信人手中,所以实际数量会大大高于这一数字。1948年6月21日,宋庆龄给捐赠者写感谢信4封。同年11月4日,她又在一天之中寄出感谢信4封。而这8位朋友捐赠的总价值也不过在100美元左右。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是中国的“国母”。然而,为了穷孩子,她却愿意竭尽全力地去做这些“小事”。她在用每一分精力,去为苦难中的孩子们争取支援,哪怕是一支铅笔、一张纸。

锻造中国光明的未来

1947年年底,中国福利基金会在上海的三个儿童福利站全部建成。虽然只是三栋简易的铁皮房,却寄托了宋庆龄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这一年12月23日,她特地邀请儿童工作组负责人顾锦心和三个儿童福利站的站长到家中晚餐。

nlc202309040408

宋庆龄特别高兴,亲自做了菜肴,还不断地给自己的部下搛莱送茶。当客人们谈到“小先生”们主动团结周围的小伙伴,教他们读书写字,出墙报,编演小节目,扭秧歌的时候,宋庆龄高兴地笑了起来。她说:“你们的工作很有成绩,要使孩子们团结起来,觉悟起来,让孩子们看到未来,成为未来的主人。你们这是为未来而工作,眼光要放远些。”

宋庆龄满怀深情地说:“苦难深重的孩子们不能这样被贫病所迫过早地凋谢下去。我们有许多为儿童谋福利的事情可做,要呼吁各界人士捐款献物援助穷苦儿童。当然,更主要的是组织和教育儿童,鼓舞他们为争取解放和建设未来而奋斗。我们的工作意义重大,也是大有希望的。我们要有开拓精神,把事情做得越来越活跃。”停了一下,她又郑重地说:“我要提醒你们,当前的形势风云变幻,大家都要注意安全,尤其是要注意‘小先生’的安全,他们将来都将成为骨干,成为有用之才。我说的这些话,我想你们是会懂得的。”

在这以后两年的时间里,宋庆龄曾多次表达她对“小先生”的殷切希望。她说:“在今日中国,我们发现这是最现实、最有效的传播文化的方法。这些‘小先生’以负责任和自愿的精神帮助他人,无疑将成长为现代中国未来的领导。”“采用这种办法,可使儿童负起社会责任,爱护和改进他们周围的环境。”“通过‘小先生’制,我们相信我们正在提供一种方法可以训练出许多未来的领袖——那些关注并实行改善全国同胞生活标准工作纲领的人。”“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最实际的‘助人自助’的方法:给他们工具,让他们去锻造中国光明的未来。”

“小先生”们没有辜负宋庆龄的期望,他们将扫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同时很好地使自己得到了锻炼。上海解放前夕,他们集中到西摩路宋氏老宅,为迎接解放做准备。

5月25日,沪西区率先解放了,战争还在继续,而“小先生”们就已经组织宣传队走上街头,写标语、贴传单、扭秧歌,尽情欢呼上海的新生。

儿童福利站就像一所大学校,培养出了一批革命骨干。他们有的参军南下,有的到工厂、学校当了领导干部,有的继续就学,日后成为工程师。

解放了,苦难的岁月结束了。当孩子们都可以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识字班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记忆是永存的。

1955年1月,在庆祝解放五周年的时候,宋庆龄发表了《第一个五年》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人民的生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美好了。数以万计的工农大众参加文化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在进一步地受教育。今年小学生有五千五百万人。”在写到这里的时候,她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衣衫褴褛的“小先生”,那些在街头巷尾聚在三角旗下的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也谈“小先生” 篇4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学生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教而学”,是通过“做”的活动,在“做”前问,在“做”中学,在“做”后思,从而做到“即知即传、即传即悟”,这也是“小先生”现代价值之所在。学生也可以做小老师,可以去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在课上我们充分相信有能力的孩子,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小先生”们充分交流和展示。

一、“做”前问,先学后教

“做”前问是以课前导学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先学,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问题引导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做”前问能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为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新知提供信息源;能引导学生探索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注入增长剂;能架起旧知与新知的桥梁,起到学习和引领作用,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大多数学生在上课前会根据问题进行自学,他们对新知会有一定的认识,长此以往,他们越来越发现自己不预习就会一无所知,落后于他人,即使在课上花再大的力气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他们往往会翻阅大量资料,自己绞尽脑汁思考问题、寻找规律。若遇到难题还会请教家长,从而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有关知识。

比如,五年级下册《找规律》,课前教师就设计了如下问题:(1)认真阅读教材55页,想一想,教材中第一种探索方法属于什么方法?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什么?(2)不看教材你能再把这种方法说一说吗?列举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什么?(3)教材中的第二种方法你会吗?试着做一个这样的框框,自己移一移,并注意观察和思考,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一下子就能看出平移的次数?通过导学问题的思考,唤醒了已有知识,获得一些新知,学生经历了自学的过程。这无疑是学生一个最好的自我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的效果要远远胜过教师在课堂上反复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延伸到家庭、社会,学生的收获除了更广博的知识外,更可贵的则是自己学会收集资料、论证问题。“教是为了不教”。

二、“做”中学,先生后师

1.互助学习。

小组互助学习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平行小组,一般4人为一组,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水平、思维的方法、操作的能力等特点进行分组。并民主选举出一名较优秀的学生任组长,协同教师管理小组的学习活动。互助学习的内容以“做”前问中有难度或重点问题为主,是在学生已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交流,体现了“先生后师”的教学理念。

在分组交流时,学生再次独立思考,由组长点名让学困生先回答简单的问题,再提出稍难的问题让学困生思考,能回答就回答。然后由其他学生交流,以达到全员参与,共同过关的目的。为了达到集体取胜的目的,每个成员都会动手动脑,积极参加讨论,贡献自己的智慧,为本组的成功尽最大的努力。这样不仅能激起学困生表达的欲望,而且让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而对“小先生”又赋予了更高的目标,不仅要自己懂,更要负责其他成员,学生间的交流谈心更容易让他们自己所接受。在合作竞争中,由于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这样更能促进组员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默契配合。

2.学生讲解。

在小组互助学习中大多数小组已有了思路与想法。这时可将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全班交流,交流就由“小先生”上台讲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例题讲解式,是让学生展现其小组的思维过程,其他学生评判。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可以求助其他小组,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在执教示范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就是在预习的基础上以学生讲解、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为主的。无论是例4中为什么黄彩带是红彩带的1/4变两种彩带的长度直至发现用分数表示两个,还是两次改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例5中画绿彩带的长、画图的注意点等教学环节,学生一直活动得充分,展示得得法,讲解得到位。“小先生”独特的授课形式给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的学生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使本来难学、枯燥的数学课堂逐渐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小先生”的推行让学生发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我创新,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权力。

三、“做”后思,持续发展

1.质疑解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去学习和思考并获得知识。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师生关系,他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小先生”有机会亲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处于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从而逐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每课新授后要留出相应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问,让师生、生生互动释疑。课堂内,学生的问题让其他学生担任教师角色作出解答。比如,教学《小数乘小数》,2.8×1.15的算理是由一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他的推导过程,然后由这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再由他做“小先生”给其他同学答疑,最后由学生讨论得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配合默契,提的问题个个击中要害,直接指向重难点处。答疑的学生更是说得头头是道。学生们在这样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敢问敢想,敢说敢答,不仅可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2.当堂作业。

当堂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每个常态的班级中都会存在着学困生,因而在作业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他们,补差在课堂。在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某些共性的问题或还留有讲评时间的话,可以组织集体校对。校对时利用好一位“小先生”进行讲评,其余学生进行同桌互相批阅,完成后再让其订正。作业和批阅的过程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心中有数,从而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什么,增加自信心,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身边到处是老师,自己也可为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何等的欣喜与自豪。

“小先生制”成就收放之道 篇5

斯宾塞曾在《教育论》中提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现代管理理论主张“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从“独断式”“监督式”的管理发展到“参与式”“激励式”的管理。我们重庆育才中学的老校长陶行知先生也曾极力倡导“学生自治”,他认为培养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约束自己言行的最佳办法,并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良方—“小先生制”。于是,我们尝试着将“小先生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用“一收一放”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一年之后,学生逐步学会了“自治”。

让谁来做“小先生”?

班主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造成“蜀中无大将”的局面,因此,班主任接班后的第一要事是成立班级干部委员会,创设班级管理工作岗位,放手让班干部上岗管理班级,并且要经常教育他们好好为同学服务,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处处体现模范带头作用。如此,班干部即是“小先生”的首选。

接下来要将全班按照一定规则分成6~7个小组,在每组设立小组长,遵循重团队轻个人、重奖轻罚的原则,从各方面开展小组评比,包括学习、纪律、主题班会、黑板报、体育达标、社区活动等。这样,小组长自然成为该组的“小先生”。

班主任、班干部和小组长只是起模范带头作用,班集体是由一个一个的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是集体的主人,应自己管理自己。不能让部分学生成被动的观望者,认为班里的事就与自己无关。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引导每个学生自理、自练、自强,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自治。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小先生”。

“收”什么?如何“收”?

常规管理条例是班集体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规章制度、守则、行为规范等是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定,这些规定都有一定的约束和教育作用。通过常规管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班主任也依此来明确该怎样教育和引导学生,从而管理好班级。因此,班主任要把常规管理条例的最终解释权“收”紧在自己手中。

奖励和惩罚的条例及其具体实施是对班级学生做出的考核评价,它是衡量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应该“收”到班主任这里,班主任公正客观地实施评价的权利,履行评价的义务,依此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威信是学生自愿接受某种管理说教的一种积极情感,具有较强的感召力。班主任的威信是影响班级管理的重要条件。因此,班主任要在人格魅力、教学能力、知识基础、教育艺术等方面树立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同时注意不能让自己的名义被“小先生”们随意借用。

“放”什么?如何“放”?

一要放心。李希贵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学生的潜能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它就有多大的发展。所以,班主任大可不必事事躬亲,应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

二要放手。班主任可以给学生干部和小组长更多独立管理班级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工作。

三要放权力。让整个活动的策划设计到实施总结都由“小先生”处理,如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等,根据活动需要,安排不同角色,有主持人、节目彩排,还有环境布置、后勤保障等,这些角色都可以让不同的“小先生”担任。他们根据班级特点,设计的内容也比较贴近学生的思想和需求。班级黑板报、特色园地的布置,也由不同的“小先生”担任,使教室环境布置既有特色,又具教育性。甚至连家长会都可由“小先生”主持和汇报。

“收”与“放”之道

成功的教育都是“收”“放”结合的,收是放的基础,放是收的高级形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放手,不能自治。

一个智慧的班主任应该是调度有方、运筹帷幄的,在管理上明松暗紧,形散神聚。班主任既要大胆放“小先生”管理班级,又必须能收拢那些“小先生”和该收的内容,成为班级管理的“掌舵人”。比如,班级组织活动,老师可将点名的权力放给组长,让组长具体负责各组的学生,而老师只需把这些组长的行踪“收”在自己手中。

上学只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阶段,毕业后他们还有很长的人生路得自己走,老师不可能一路管到底。所以,在学校期间,班主任不要把学生时刻管起来,而应实施“小先生制”,放心放手,收心收权,一“收”一“放”,文武之道也。

(作者单位:重庆育才中学)

小先生 篇6

一、“‘小先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

加德纳认为,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优势智力领域, 所以每个具有不同的智力优势的学生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都能胜任小先生的职责。为此, 笔者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引导他们争当“小先生”。

首先, 适当的专题是“‘小先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笔者主要选择那些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专题。《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分为五个专题, 所涉及的政治知识学生大都有所了解, 但并不是说全部内容都适合小组讨论学习。依据教材的不同情况, 我用心选择那些恰好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扩展的政治知识, 学生能够通过调查研究、查阅报刊资料、上网浏览、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得出结论的专题, 如英国、法国、美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联合国等知识可以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而“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等专题知识应以教师讲授为主。

其次,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是“‘小先生’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培养“小先生”, 即鼓励模仿和尊重创造。笔者经常让学生回顾我的教法, 并从中受到启发, 比如在评价国家和国际组织时, 要懂得从“比较、全面的观点, 科学分析的方法”着手。另一方面, 学生的水平一定不如教师, 因而我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及时表扬“小先生”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上的每一次创新, 从而最终实现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的能力培养目标。

再次, 教师必要的指导是“‘小先生’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每次活动前, 笔者都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各合作小组的实施情况, 对偏离教学要求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 防止浪费时间。在辅导过程中, 我努力关注“小先生”是否对同伴的学习思路加以引导, 是否能和同伴一起探究在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及重要发现, 鼓励“小先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深层次的政治问题, 并将问题和同学一起分享, 一起合作探究, 做好解释工作。

最后, 展示评价是“‘小先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准备, 小先生以讲课的方式把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成果向同学展示。在此过程中, 小先生可以模仿各种教学环节,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也可以进行创新, 比如以主持人的身份或角色表演等, 教师要认真听, 及时肯定并进行必要的引导, 使“小先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 教师要介绍新背景知识, 提出新思考, 让学生课后在小组内进行总结。

二、“‘小先生’合作学习”效果及反思

自从我在班上提出“‘小先生’合作学习”方式以来, 就受到我班学生的热烈欢迎, 也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这和以前学生总是等着教师安排预习任务, 等着听老师讲课和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效果明显不一样。如学生在讲“美国的三权分立”时, 他们事先多次观看美国2012年总统大选, 根据“奥巴马医疗改革方案面临最高法院裁决”这一事件, 自己写剧本, 编角色, 再找同学配合, 让他们在课前分组排练。上课时, “小先生”就像一个导演、剪接者或一段画外音, 而同学们则在表演与观赏中很愉快地学完了这一课。夸美纽斯说过:“教别人等于教自己”, 陶行知也说过“即知即传人”。学生上台授课首先让他再次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过程, 让他有重新审视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其次, 他要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明白无误地告诉别人, 必须调用他的相关知识, 并对他的知识进行逻辑的重组, 从而使他对知识印象加倍深刻、以至终身难忘。再次, 当“小先生”的自豪感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一直充满着他的心灵, 加强了他对政治学科的热爱和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时, 即使上台讲了, 表现得不够让人满意, 却也让他深深体验到,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当然, 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小先生’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它主要表现在时间耗费多、教学进度慢、与现有的课程相冲突和与面向全体学生的矛盾等, 所以, 每个学期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一次“小先生授课”是比较合适的。

人人争做小先生走上讲台教做人 篇7

一、我行

(一) 投石问路, 制定目标, 找准方向

1.新学期的品社课内容涉及“成长中的新问题”、“身边的变化”、“感受村民选举”、“隔海相望”、“跟着唐僧去西游”、“金字塔下留个影”、“奥林匹克的故乡”、“我做志愿者”、“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春节和圣诞”, 每个部分我都分成两课时上。

2.招兵买马, 认领任务。制定完学期需达成的教学目标, 我接着根据班级人

数和课时安排, 我先将全班分为十二个组, 每组3-4人, 分组根据自愿原则自行组合, 个别人数超标或不足的组由教师安排。每组的四位同学, 每位同学给他们8分左右的时间上课, 最后的10分钟由老师总结补充。

3.由于是第一次这样, 所以也不敢太放开。为了做到“圈养”而不“放养”, 我先找来一些同学了解:你想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什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后, 我便马上布置下去, 并事先给些教辅, 让准备上课的学生用一周的时间自行备课。一周后, 与他们交流, 了解备课情况, 解答他们备课时遇到的难题, 并给他们提一些教学建议。

4.评比由全班同学民主投票, 每组一票, 加上教师一票共十三票, 每月四选一选出月冠军, 最后月冠军之间再准备复习课或知识拓展课决出总冠军, 分别颁奖。

(二) “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 集体智慧出火花

任务布置下去后, 同学们显得特别的兴奋。时常看见他们围在一起讨论课文内容, 研究找些什么资料, 该怎么上课;也常常听到几个组又在为一个背景知识是否需要引入到课堂而争吵;有几个组更聪明, 跑到我办公室向我借用参考书。以前我也常常布置小组合作作业, 可是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这么积极。找来几个学生一问, 原来在他们心目中, 要展示给同学们看, 没有好好准备过怎么上台, 上台了表现得很差怎么下台呀, 而且现在每个组都想在班级同学面前表现一番, 都想做到全班第一。连一向对班级事务不闻不问的小A都整天为着春节和圣诞哪个更重要而和他们的组长小C争的面红耳赤。

从学生的这些变化中, 我体会到了, 不是学生不想上好课, 也不是他们不会合作学习, 主要还在于教师对于他们表现机会的创设、在于积极性地培养。以前由于比较忙, 对于他们假期里的小报、剪贴报等等我也就大致看一下, 过得去的就收下, 极少提供展示的机会。从来不对他们的成果进行细致评价, 是好是坏, 好在哪里, 不足在哪里, 应该如何进一步研究, 我都不曾讲过。因为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 只要去找过资料, 看过资料, 了解学习过了就可以了, 要让他们真正地进行研究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由于我的这种想法, 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如果我多一些指导, 多一些鼓励, 多一些关注的话, 也许学生会比你原本想的更了不起, 也许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三、因为经历, 所以真实, 而精彩连连

在学生准备过程中, 我就一直思考着这将生成什么样的课堂?我事先约法三章, 在课上不要掏乱, 尊重上课学生, 然后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然而, 每次上课, 下面的学生都有特别配合, 十分投入。有些学生由于展示的机会不多, 刚上台时有些紧张, 语言有点发抖, 声音较小。但过会儿, 就进入状态, 比较正常了。下面听课的学生, 对同学上课的内容比较新奇, 都在认真听课, 并不时提出几个问题。由于准备充分, 上面的学生大部分都能解答, 虽然有些解答不是很合理。

当然, 毕竟是学生上课, 条理性不是很好, 讲课的速度有快有慢, 有时一个选举的概念都要用5分种, 大大超过原计划。接着第二位同学上台, 这位同学可能受到前面同学的启发, 不是那么紧张, 课上得比较顺利, 下面的学生也不会像对第一位同学那么好奇, 所以课上得比较顺利, 到她上完课, 刚好下课了。下课时, 同学们热烈鼓掌, 给予讲课同学充分肯定。但是把我的总结补充的十分钟时间给占用了, 那就安排在下课, 当作复习。

四、总结

小先生 篇8

一、借力“小先生”, 助推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最佳阶段, 让“小先生制”在小学英语课前预习中引导学生的学习,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事先了解英语教学的大体内容, 找出自身存在学习困难的单词、句子或短语, 并以合作互助之力解决这些学习难题, 这又是教师实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最佳时机, 能够帮助教师具体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和学习需求, 让教师以“大先生”的角色主导后续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5B Unit2“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前, 我就创设了以“小先生”为领头羊的小组前置学习任务。在这一单元的教学预设中,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以问句开头, 直指学生上学途中的交通方式, 话题明确, 具有生活性, 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 难度较小, 非常适合学生们在课前展开探究活动, 因此, 如果以“小先生”牵头, 开展小组前置学习, 会有着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 由小组长或英语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担当“小老师”, 对交通工具的英语表达以及小组成员上学途中的出行方式展开探究, 并完成相应的表格。

在这样以“小先生”为牵头的小组前置学习中, 学生们的预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那些英语基础较薄弱、缺乏英语学习兴趣的学生, 在“小老师”的带领下, 在小组成员的感染下, 都有了明显的转变。

二、借力“小先生”, 助推课堂互动

“小先生制”最为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它“即知即传”及“教人者先教己”的核心理念, 它强烈呼吁学生在充分学习争当小先生的基础上, 还应当积极培养“下线”的小先生, 以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 英语作为学生较为陌生的新语言学习内容, 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动“小先生制”, 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传帮带作用, 实现整个英语课堂的合作、互动学习, 也让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学生吸纳, 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在译林版小学英语6B Unit3“A healthy diet”中, 为了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促进语言知识点的实践与应用, 我开展了一个“超级营养师 (Super dietitian) ”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个课题实践活动中, 我按照学习小组对学生们进行了分组, 每个小组需挑选出一名学生当“小小营养师”, 并且带领自己的小团队, 分别设计breakfast、lunch、dinner等, 进行食谱大PK。在PK的过程中, 我则充当他们的导师, 对各组“小先生”的展示进行点评, 以导师制的方式选出优秀团队。在这个模拟时下很多“导师制”电视节目的语言活动中, 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迅速点燃, 在活动中, “小老师”成为维系导师与学员之间的桥梁, 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课堂互动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我们语言实践活动中, 结合自己的生活饮食经验, 出谋划策。

三、借力“小先生”, 助推课后实践

“小先生”不仅是课堂中的小先生, 还是课后实践练习和探究交流的小先生。英语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征, 它所定义的文化意识发展目标同样也在诉求学生探索精神的觉醒, 通过小先生在课后的引导和帮助, 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后进生巩固新知, 增强英语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而且还能在强化课外合作对话的基础上, 拓展英语学习的时空, 真正实现教、学、探的完整合一。

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6BUnit 2“Good habits”单元后, 我创设了一个以“Good habits, Better life”为主题的英语手抄报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为了降低学生们的学习负担, 提高活动效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并选出“小先生”, 负责牵头、拍板, 对手抄报资料收集、信息加工、美工设计、文字誊写等进行分工, 共同完成这项实践任务。在“小老师”的带领下以及竞争机制的刺激下, 各个小组都忙得不亦乐乎, 手抄报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创新, 有的小组利用手工, 在手抄报的装饰中加入了立体的花朵, 还制作了小架子, 使得原本平面的手抄报, 不仅“站”了起来, 还变得十分立体。

小先生 篇9

目前国内多数学校还是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由于班级中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有差异导致了学习基础各有不同,对于同样的教学进度,接受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吃不饱”,而接受能力差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又有“无法全部消化”的现象。因此“班级授课”对于个体学生的“因材施教”便成了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借鉴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小先生制” 教学的尝试,经过反复调整教学手段,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就几点做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以求更深入探究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创造性地学习、实践。

一、开展“小先生制”教学的实践

(一)提倡学生即知即传争做“班级先生”

“即知即传”是小先生制的一项重要原则,即用自己读的书教人,一面温习,一面把学问传给他人。[1]

首先,在班级中倡导“知识共有,共同进步”的思想,提倡学生好为人师、善为人师。在教室里准备一本“小先生问答簿”,学生可以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让有答案的“小先生”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他人。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可做“先生”。其次,在课堂上充分为“小先生”提供“讲台”。如每天课前3分钟,安排一位“小先生”以自命题方式进行English speech,把自己所掌握的英语故事、词汇或兴趣爱好与大家分享;每个单元开展一次“知识大回放”,让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提出问题或疑问,其他懂的学生便做“小先生”,一一作答;一些常见题型的错题评析也可邀请“小先生”为大家讲评。为了能清楚地回答别人的问题以及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小先生”们课前会主动整理资料,认真复习、巩固, 理清解题思路,透彻分析题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为“小先生”开拓课后互助学习的舞台。“小先生”答疑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这样一旦遇到单词不会读,有身边的“小先生”教读;阅读或练习中遇到问题不会解,有身边的“小先生”随时帮助解答,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得以解决,避免了问题积少成多,学习越来越“堵”的现象。为了促成“小先生”持久的积极性,把它形成一种“制度”,一些鼓励和激励的措施也必不可少。在起步阶段,笔者为每位学生都建立了一个“先生档案”。作为学生,能做一次“先生”, 就是一次“学以致用”的表现,是了不起的“成绩”, 应该记录下来作为学习成效之一,并予以鼓励,及时表扬。每个月及每学期都评选一次“最佳小先生”,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争先创优!

(二)组织小组合作互助发展“小组先生”

充分发挥班级中优秀“小先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他们为龙头,将全班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每组成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如优秀生1~2人,中等生1~2人,后进生1人。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差能充分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教师指派学业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固定“小先生”,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教学中笔者会给“小组先生”分配具体的任务并进行方法指导。他们也要定期向笔者反馈小组的学习情况,笔者同时对他们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培训、提高。比如早自习英语早读时,“小先生”在组内领读单词、课文,确保每一位组员会读、读熟;在课堂上,“小先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队员开展对话交流、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等学习活动;课后,“小先生”督促组员完成背诵、练习、默写等学习任务,及时针对问题进行辅导和方法指导。课堂上也经常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每个月进行“优秀小组”的评比,这样不仅能促进各小组成员更好地合作互助,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促进全班竞争氛围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促使全班学生在“小组先生”的带领下更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加强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互补

学生可以当先生,那么教师也可以当学生。“小先生制”的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改变观念。在某些情况下,“小先生”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因为他们是同龄人,没有“高高在上、令人生畏”的形象。而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大学生”,认真聆听“小先生”讲课, 更能起到鼓舞作用。当“小先生”在讲台上讲解时, 有这样一位“懂得多的学生”在座位上认真听、认真记,而后给予中肯的点评,及时表扬或纠正错误,弥补缺失,“小先生”会更严谨地“讲课”,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会更用心地倾听并改正。这样,学中有教, 教中有学,互学互教,师生不断互补,共同提高。此外,教师也需要加强对陶行知“小先生制”等相关理论的学习,采用丰富的形式组织好、指导好、评价好 “小先生”的教学实施过程,并对实施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当然,评判要适可而止,否则会约束了“小先生们”的步伐。

二、教学体会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小先生制”以来,笔者真切地体会到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先生制”让学生体会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大量知识,而是可以把学的知识教给别人,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情趣、习惯及能力发生明显变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2]

第二,“小先生制”让学生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小先生”年龄相仿,思维行为方式相似,沟通更容易,教者乐于帮,被教者乐于接受帮助。对学生来说语言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来源于知识障碍。以前学生碍于面子或怕被老师批评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而在人人都是“小先生”的环境里,学困生也可以在“小先生”的帮助下完成简单的任务,跨越知识的障碍,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不断进取。成为“小先生”的学生学会了积极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习惯于积累,善于表达,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先生制”有效实施了 “因材施教”,真正达到了转化学困生,培养优等生, 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三,“小先生制”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人人都是小先生”的氛围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拓宽课外阅读,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知识不仅拓宽了其他同学的视野,也是对英语教材的最好补充,是英语课堂的精彩生成。学生还会为了不断追求这份“精彩”而不断拓展,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把枯燥乏味的“要我学”变成乐此不疲的“我要学”。

小先生 篇10

一、借力“小先生”,助推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最佳阶段,让“小先生制”在小学英语课前预习中引导学生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事先了解英语教学的大体内容,找出自身存在学习困难的单词、句子或短语,并以合作互助之力解决这些学习难题,这又是教师实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最佳时机,能够帮助教师具体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和学习需求,让教师以“大先生”的角色主导后续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5B Unit2“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前,我就创设了以“小先生”为领头羊的小组前置学习任务。在这一单元的教学预设中,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以问句开头,直指学生上学途中的交通方式,话题明确,具有生活性,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难度较小,非常适合学生们在课前展开探究活动,因此,如果以“小先生”牵头,开展小组前置学习,会有着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或英语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担当“小老师”,对交通工具的英语表达以及小组成员上学途中的出行方式展开探究,并完成相应的表格。

在这样以“小先生”为牵头的小组前置学习中,学生们的预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那些英语基础较薄弱、缺乏英语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在小组成员的感染下,都有了明显的转变。

二、借力“小先生”,助推课堂互动

“小先生制”最为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它“即知即传”及“教人者先教己”的核心理念,它强烈呼吁学生在充分学习争当小先生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培养“下线”的小先生,以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英语作为学生较为陌生的新语言学习内容,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动“小先生制”,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传帮带作用,实现整个英语课堂的合作、互动学习,也让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学生吸纳,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在译林版小学英语6B Unit3“A healthy diet”中,为了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语言知识点的实践与应用,我开展了一个“超级营养师(Super dietitian)”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个课题实践活动中,我按照学习小组对学生们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需挑选出一名学生当“小小营养师”,并且带领自己的小团队,分别设计breakfast、lunch、dinner等,进行食谱大PK。在PK的过程中,我则充当他们的导师,对各组“小先生”的展示进行点评,以导师制的方式选出优秀团队。在这个模拟时下很多“导师制”电视节目的语言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迅速点燃,在活动中,“小老师”成为维系导师与学员之间的桥梁,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课堂互动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我们语言实践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生活饮食经验,出谋划策。

三、借力“小先生”,助推课后实践

“小先生”不仅是课堂中的小先生,还是课后实践练习和探究交流的小先生。英语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征,它所定义的文化意识发展目标同样也在诉求学生探索精神的觉醒,通过小先生在课后的引导和帮助,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后进生巩固新知,增强英语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和空间,而且还能在强化课外合作对话的基础上,拓展英语学习的时空,真正实现教、学、探的完整合一。

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6BUnit 2 “Good habits”单元后,我创设了一个以“Good habits,Better life”为主题的英语手抄报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为了降低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提高活动效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并选出“小先生”,负责牵头、拍板,对手抄报资料收集、信息加工、美工设计、文字誊写等进行分工,共同完成这项实践任务。在“小老师”的带领下以及竞争机制的刺激下,各个小组都忙得不亦乐乎,手抄报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创新,有的小组利用手工,在手抄报的装饰中加入了立体的花朵,还制作了小架子,使得原本平面的手抄报,不仅“站”了起来,还变得十分立体。

正如罗杰斯所指出的,只有学生自愿参与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只有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能铸就辉煌的课堂成就。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当学会借助“小先生制”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积极意义,让学生明白学习和教育的意义所在,以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小先生 篇11

一、重视“小先生”的选拔和培养

1.“小先生”的基本条件

首先要能成为英语课堂中的“小先生”, 他必须是英语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 班级里要求积极进步的优秀学生, 能够大胆表现自己有一定表现欲望的一名学生。其次, 在各方面的能力上也是有要求的, 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 善于调节组员中每个学生的关系, 安排好上课时每位组员的任务, 并能让组员认真有质量地完成所交给的任务。最后, 这位同学的品行优良, 在班级纪律、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都表现优秀, 为组员树立一个学习的楷模, 组里的每个同学都很敬佩他, 都想向他学习, 那么, 这就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小先生”的基本要求了, 这样的小先生才能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担负起引领带头作用。

2.“小先生”的精挑细选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 兵无将不勇。”我认为, 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如果没有组长的有效组织和指挥, 小组合作只能是徒有其名的“空架子”, 其表现为学生或盲目行动, 或迟疑不动, 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合作学习, 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为了能有效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就要非常注重选拔出可以胜任的“小先生”。在选拔的过程中一定要精挑细选, 选出有一定组织能力、发言积极、表现欲望强的学生担任“小先生”, 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合理划分几个小组, 保持班级里每个小组之间综合实力的基本平衡, 让这些“小先生”来引领其他孩子的学习, 也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3.“小先生”的精心培养

选好了优秀的小先生之后, 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能力, 特别是小先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在组员中有一定的威望。然后培养他们, 让他们好中更好, 优中更优, 让他们身上的亮点更加发光, 这样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主要方面还是能力的培养, 如协调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培养每一位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的能力;对同一问题不同分析的能力, 针对不同任务具体安排到哪一个学生身上的能力等, 这都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有意培养。只有培养好了这些能力, 才能让他们有“英雄用武之地”, 才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来, 让孩子在学习英语的伊甸园里真正快乐起来。

二、重视“小先生”的指导与发展

1.“小先生”的安排组织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多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绝对是英语课堂上的主旋律。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只有在进行信息传输、交流的情况下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英语课堂上需要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新模式, 小组合作语言交流的平台下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大多分为四人一组或者六人一组,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小组成员分别说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小组内我说我的, 你说你的, 效果极不明显, 甚至纵容了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 这就需要“小先生”的有效组织, 安排每个组员的任务, 带着任务进行学习, 让学生一边记忆一边思考, 最后再进行知识的反馈, 这样知识不仅得到有效的巩固与记忆, 而且还能应用于实践生活中去, 达到英语学以致用的目的。

2.“小先生”的检查指导

在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上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讨论, 至于学生讨论的情况、学生个人知识掌握状况以及合作效果, 教师一概不知。而一节课下来, 教师总是埋怨学生不会提问, 学生理解能力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利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发挥“小先生”的检查、指导作用, 让孩子中优秀的孩子来带带后进的学生, 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代沟的问题, 但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没有这样的问题, 后进的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都学得那么棒, 自己也能做到,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之中领头羊的模范引领作用, 让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来。

3.“小先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语文课教学反思下一篇:电液滑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