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所

2024-12-15

文化场所(精选9篇)

文化场所 篇1

1 引论:遗址周边环境规划的设计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旧城更新规模与速度的不断增大,旧城的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甚至彻底毁灭。同时又有一批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再塑造”得以保留下来,郑州商城遗址便是之一,从而获得“再生”。

2 设计的过程

2.1设计之初的思考

在开始进行方案设计时,我就深深感到任务的艰巨。如何处理好博物馆与历史文脉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的表达商城遗址文化这一特定主题所承载的凝重思考,如何避免周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都是我要着重解决的主要矛盾。经过反复思考与比较,确定了以下几条设计理念。

2.2 尊重遗址文化

历史文脉的传承决定了设计的基点,作为博物馆建筑设计,我在设计过程中始终注意与遗址规划环境保持协调。充分尊重和保留原有城墙遗址的建筑风貌,使对遗址的主题更为突出。在建筑尺度上,由于城墙遗址属于小尺度的体量,而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10 000 m2。保护城墙的土堆高度为10 m左右,为避免新建筑对城墙遗址的影响,在确定建筑体型时,与遗址城墙近邻的一侧采用了两层的建筑高度,可与之协调呼应。此外,在确定建筑体量的同时,还提取了城墙概念中“断壁残垣”的符号,在平面上运用一些方形格组合成无序的交叉图形,以表达商代时凌乱且不规则城墙的风貌,使建筑构成了一个看似复杂的整体。为了使新建博物馆与遗址城墙表面材质的呼应,博物馆的凸出墙体采用了土黄色石材,整体来看更加协调,建筑语言和设计手法更加统一,令参观者感觉浑然一体。

2.3 营造纪念性的“共生”场所

博物馆建筑的设计,一个突出的难题是特定情感的传达和表现。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认为新建建筑重要的不只是设计建筑,而是要营造一系列纪念的场所,形成突出的场所精神,以建筑空间的围合、下沉室外展场的塑造以及后来者的凝重思索构成场所精神最突出的内容。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内部空间设计、外部环境设计都要统一在营造“共生”场所精神这一主题之下。在设计之中,我努力寻找适宜的形式来对这一特定的场所精神加以恰如其分地表达。

在入口广场部分,尝试以沧桑特质的碎石铺装广场,并一直沿着大台阶踏步至博物馆主入口,通过这一特殊的铺装材料来反映与商代“共生”的场所精神主题。至于室外展场与室外观演的布置,主要引用了“分隔”与“通透”两个概念,采用一层架空的展廊来限定下沉广场与建筑垂直方向的空间,而利用展廊下的一排石柱来限制室外展场与室外观演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再加上室外展场用于展览的青铜雕塑,与整个参观部分的平面形式对应,组合成一种错乱、冲突的非常态空间,表达同展览主题适应的场所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部分的空间序列,错乱的构思决定了随意分隔的内部空间形式,利用台阶构成高低起伏的参观空间,结合不到顶的大小不一的隔断构成墙体,从而产生不规则的光影效果,营造了室内丰富而又凝重的气氛,令参观者沉下心来,体悟历史的曲折印记。在空间序列结尾处的展廊部分,将室内空间有意设计的非常黑暗,参观者在沿着向下趋势的行进过程中可以亲手触摸两边的墙壁,通过粗糙的肌理来感受历史的沧桑。这便是通过人们的活动和特殊的光影氛围来传达“沿着历史足迹”的场所精神。

2.4 古今建筑形式的“共生”

新建博物馆将建于当下,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还担负着传达现代气息的责任,于是,将现代的一些建筑手法、形式、技术、材料融入到新建博物馆中去,也成为了我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首先,考虑到的应是绝不能破坏传承历史的设计初衷。结合功能的明确分区,基地西边靠遗址近的一侧构成主要的参观部分,而东侧构成公共活动部分,期间用展廊将其连接,中部便围合成下沉的室外空间,基于这种特定的场地考虑,我想到了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巴黎卢浮宫新馆扩建项目,玻璃幕墙与古典建筑的完美结合,而且还可以通过某种手法扩大下沉空间,由此玻璃幕墙成为了主要选择。然而,虽然玻璃幕墙有反射的特殊性能,但也存在着与整个建筑形式不协调的缺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虑到玻璃幕墙还具有另一特殊性能——通透。综合以上各种思考,采用了将玻璃幕墙与建筑分离出来,单独置于公共活动部分的墙体外侧。这样,玻璃幕墙对主体参观部分的反射扩大了整个广场的场所空间,玻璃幕墙后实体建筑墙面的通透又使整个建筑形式不被破坏。

总而言之,这种处理手法不仅维护了整个建筑风格,而且还将现代的建筑形式融入其中。而其真正含义在于深刻体现了古今“共生”的设计思想。

2.5 精心处理细节

细部处理是决定建筑成败的关键。在这次郑州商城博物馆的设计中,我在细节处理上花费了比较多的心血。如新建博物馆里面的挂石处理,由于南北向立面较长,我就重点考虑石材纹理和单元尺寸的变化组合。通过多方案的比较,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最终确定了mm×mm规格,以50 mm开槽和30 mm开槽的石材相组合、mm×mm磨光黑色石材作为装饰带的方案。从整体的制作效果来看,还是达到了力度感和沧桑感的要求。又如,在室内展厅的处理细节上考虑了沙石地面、锈蚀钢桥与昏暗的灯光的组合,充分表达了历史的凝重感与沧桑感。

再如,展廊展柜与天窗的结合,使人们自然的产生由俯视到仰视的动作趋势,从而也表达了“洞天”的效果,这样的细节处理加强了展廊的封闭感和凝重感,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氛围,同需要表达的场所精神相符。

3 设计说明

3.1 设计思想

以“共生”为主题,以“城市=建筑=遗址”和“历史=现代=未来”两个序列为纵横两条轴线展开设计。

3.2 功能 空间 技术

功能上,陈列、展示、办公、休闲清晰分区并有机渗透;空间上,采用多个中庭组织出丰富的空间,并在竖向上将自然光引入各层,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给博物馆注入了灵气;交通上,提供了更多参观方式的可能性;技术上,采用天窗与高窗采光通风,使建筑立面简洁肃穆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机械能耗。

3.3 人 建筑 环境

方案重视分析基地与环境的关系及基地内部的关系,注重建筑对人文历史的继承,创造了人、建筑、环境、历史文化的“共生”关系。

4 结语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表达我对这次方案设计的感悟,那就是传承。在如今全球化时代,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建筑必须要考虑现代性与本土性的关系。对建筑设计而言“共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在一个受到历史语境约束的具体地点、地段,探索一种既可以表达历史文脉,又可以把现代的技术和审美信息融合其中的设计策略,再加上建筑设计者的个人想法与手法,从而促成历史语境的现代表述与对话。我怀着对历史的崇敬与责任感,较为顺利的完成了这次方案设计,解决和克服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这次设计,表达了我对“共生”理念的认识,希望能够对设计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惠国夫,袁春,王海力.古城建筑历史风貌的存续和发展[J].山西建筑,2010,36(5):57-58.

文化场所 篇2

为进一步提高文化娱乐场所的文明卫生程度,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按照县委、县政府有关要求,结合本行业实际。特制定如下卫生创建标准:

一、入口处卫生标准

要有未成年严禁入内标志;要保持地面清洁、无污渍、无杂物;门窗要经常擦拭保持无污渍与指纹;公共休息区要保持无污渍、无杂物,烟灰缸要及时更换,桌面要保持清洁,无烟灰与其他杂物。

二、吧台卫生标准

吧台标准要求无污渍、无杂物;货架表面保持无灰尘、杂物,商品要摆放齐全,出售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保持无变质、过期商品;物品摆放要求整齐、有序;收银设备要求表面无污渍。

三、卫生间卫生标准

卫生间地面保持清洁,无痰渍、水渍;便池表面要保持清洁,无便渍及杂物;清洁工具要摆放整齐,不得随意乱丢;洗手池表面要求保持清洁,无污渍及杂物;卫生间空气要求保持无异味。

四、网吧机器卫生标准

机器表面要求无污渍;显示器表面要求无灰尘、指纹;键盘要求无污渍及灰尘。

五、上网区域卫生标准

艺术需要场所,还是场所需要艺术 篇3

英国东区就曾上演过一出艺术与场所之间的“无间道”。“东伦敦”是指英国首都伦敦东部、港口附近地区,本是拥挤的贫民区,街道狭窄,房屋稠密,其中有大部分19世纪建筑在二战中遭受破坏,并经历重建。它还是伦敦传统工业区,有服装、制鞋、家具、印刷、卷烟、食品等工业。这里临近码头,居民大多是出身贫寒的苦力和外来移民,著名的“开膛手杰克”,就曾在这里活动。近些年来,随着一批青年先锋艺术家在此创作艺术,举办展览,让这里迅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聚集地之一。在东区的街道上常常能见到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作品——“东伦敦”象征着当代艺术先锋叛逆的战壕。

1988年,撒切尔夫人刚刚第三次连任英国首相,并继续维持着一系列争议性政策,英国社会矛盾重重,犯罪率上升,社区破裂和分化,对艺术的资助少之又少。16名Goldsmith的学生(达明安·赫斯特是主要策展人)在“东伦敦”策划了一场名为“Freeze”的展览,而场地由于得不到画廊或者美术馆的支持,而选在一处被当做仓库的空置办公楼。这个展览就如同当时流行的“Acid House”电子乐舞场,聒噪喧闹,向外界发出着刺耳的噪音。当中的作品千奇百怪,运用了工业废品、动物标本等大量现成品,与其说是艺术展览,不如说是怪异的垃圾场或化工厂。时至今日,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成为了当代艺术最昂贵的作品,并频繁在世界各大美术馆进行展览。

评论家马休·柯林斯(Matthew Collings)曾在1995年评论青年英国艺术家(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

“没有人能总结出他们的立场。展览所呈现出的他们是一群桀骜不羁的伦敦佬,又是一群受到撒切尔政客们压迫的朋克味十足的摇滚战士。他们一边躲避着爱尔兰共和军的炸弹,一边蹲在狭小的空间里创作着。他们的作品是简陋的而又充满了愤怒的呐喊。它们并不属于那些干净洁白的画廊,而是属于伦敦东部那些简陋的仓库。事实上他们毫无疑问也是久经世故的形式主义者,拼命地又相当合乎情理地追求着让作品能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Tate Gallery)和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re)展示。”

艺术和场所都企图在控制对方,然而控制的结果往往是被控制,像是一段无聊而机智的英式幽默,局外人完全不知笑点何在,却又不知不觉乐在其中。

文化场所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对环境的重视, 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示越高, 对城市的公共空间需求也越大, 从而造成城市园林建设大潮。但是, 城市的规划、园林景观的营造却出现了同质化现象, 而城市原有的形象、特色慢慢失去, 让人们在城市的生活中也逐渐失去认同感, 没有了乡愁的情怀, 在此环境下园林设计逐渐的走入了模式化[1]。鉴于此, 笔者从场所理论着手, 对建造城市文化公园提出一些见解, 以期为城市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 场所理论在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意义

场所理论概念最早是由挪威的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提出的。从广义上讲场所就是人们所存在的特定空间, 是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场所理论的本质在于发掘实体空间的文化内涵及人文特征。

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认为, 在一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下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体现了该场所所在城市区域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特征等内涵。这些场所形成的空间成为当地民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让城市成为人们的家园。该场所创造出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空间, 含有传统历史文化的空间, 让人们从中获取独特的、值得记忆和难忘的体验和经历。

张中华 (2010) 认为场所理论是从空间的角度了解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 把场所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的研究不仅为环境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而且还对人居环境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2]。因此, 场所理论的意义不仅仅是为建设者提供一种理念, 而是让文化公园建设者有一种场所意识。它要求城市文化公园在进行建设时要深入发掘场地的场所精神, 并将影响场所精神的地域文化纳入到建设中, 最后, 城市文化公园可以准确地表达地方特色, 促进地方文化, 从而实现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公园产生共鸣, 最终促进当地经济与文化共荣且健康生态化的发展[3]。

3 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原则

3.1 因地制宜

城市文化公园建设应根据当地人文环境、自然风貌等进行规划, 还要结合建设地的水文、气象、植物习性和动物种类等, 合理进行规划, 建造适合当地风土民情的文化公园, 以培养人民对城市文化公园的认同感。

3.2 整体规划

城市文化公园是现代园林城市建设、美丽县城建设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建设时, 应结合城市整体规划, 协调城市建设中各项基础工程项目, 通过整体协调规划使城市文化公园建设内容有利于公园功能的实现。利用场所理论理念使整个公园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文化公园, 这样能够真正发挥文化公园的改善生态环境、弘扬文化与塑造形象等作用。

3.3 以人为本

城市文化公园应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规划建设中务必要坚守这一原则, 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凸显出来, 满足现代人内在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平衡, 使城市文化公园更加有利于服务于城市市民。

3.4 生态多样

多样性在公园规划中主要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更多注重植物的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上首选乡土树种, 实行乔木、灌木、地被与草坪合理有梯度的搭配, 按照植物生态群落原则设置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充分利用湿地的水生植物调节局部生态环境的作用, 形成丰富的、具有观赏价值的观赏型植物群。

3.5 景观连通

在城市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只要注意遵守景观连通性原则。即利用滨水、道路、绿地等把景观格局有序的衔接, 形成空间的连续性, 注重各景点间的空间联系和过渡, 维护整体景观效果, 如公园中的廊道等。

4 场所理论在城市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应用

4.1 场所空间构建

陈代松 (2006) 认为场所是全部特色有机组合的空间形式, 场所不仅要创造一个环境, 还要反应场所归属感, 即创造一个有场所感的地方, 也就是利用地方文化创造一个文化情景[4]。从场所理论角度来看, 以文化公园场所空间构建为抓手着眼于公园场所精神的塑造。构建一个尊重地域条件、注重文化公园的交流空间、强调人文导向和场所精神塑造的文化公园特色[5]。因此, 富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场所融合了过去与现在, 把传统的理念和时代的需要相结合构造富有内涵的场所, 场所的变迁不可避免, 而回应此变化的方式就是创造性的再诠释[6]。

4.2 地域特色文化设施建设

地域文化一般指特定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 至今仍发挥着文化传统的作用, 在一定的地理环境范围内, 具有独特的功能。地域文化作为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 具有地域环境的自然属性, 也具有历史传统的属性, 包括特定的地域机构、民俗风情、传统民俗、生态环境等[7]。因此在文化公园中把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载体通过各种园林景观的形式建设在公园内, 对市民起到文化导向的作用。

4.3 植物文化景观建设

通过艺术的形式去展现植物的文化内容, 可以使形象思维引导人们自由想想, 升华到精神享受的高度。比如各地的具有大众喜爱同时兼备文化含义的市花市树, 拥有积极向上的花木性情和文化内涵。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具有一定意义的花草树木构建植物组合、园林小品等, 对观赏者起到积极作用也能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4.4 滨水文化

韩源 (2011) 认为滨水景观水文化的表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塑造水景形态, 引用典故, 赋予文化内涵, 提高人们审美情趣, 如瀑布、泉水等;刻画景观要素, 利用当地文化积淀以一定的载体形式形成独特的空间, 既具有文化氛围又具有空间归属感, 图景墙、地面刻绘等;空间序列, 将承载滨水文化故事融入到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去, 以不同的时间节点和片段在不同的场所中表达与展现, 形成一定的空间序列;构筑标志建筑, 利用人们的某种崇拜或信仰构建建筑, 如各地的龙王庙等, 这些都可以形成标志性建筑都可以用来表达文化[8]。

4.5 体育休闲文化

体育文化设施在公园中起到健身娱乐的作用, 而且也是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 随着大众对健身的热衷, 人民对运动设施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在提供运动健身设施的同时也要利用相应的载体宣传体育文化, 让全民健身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5 猴塘城市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实例评析

5.1 设计背景

浙江省委宣传部曾下发文件对城市文化公园建设明确提出要做好文化惠民工程,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 决定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文化公园建设, 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味[9]。在美丽县城建设深入人心的时期, 猴塘文化公园建设自然水到渠成, 且被列为东阳重点工程之一。

5.2 猴塘城市文化公园主要景观场所营造形式

猴塘城市文化公园位于原东阳猴塘水库区域, 改造后该文化公园面积为18.4km2。该公园充分考虑猴塘水库的丰富人文景观、优美的自然资源, 建成拥有水面、绿地、文化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园。

整个公园按照生态性原则进行开发, 公园建成后可达到步移景换, 一步一景的效果, 将现代城市与自然水体环境融为一体, 展现生态城市的魅力, 为城市居民的生活赋予生态田园的色彩[10]。

以植物构造场所空间。在猴塘文化公园中利用季相植物塑造空间, 打造四季有景。重点突出植物的季相变化, 如彩叶植物、色叶植物等, 用林带进行围合, 采用高大的乔木如水杉、香樟和银杏等形成高低变化的天际线, 丰富空间场所的景观。在广场中种植早樱、海棠、紫叶桃与红枫等, 形成春秋绚烂多彩的景象。

以建筑构造场所空间。在公园北部有历史悠久的猴塘殿建筑等人文资源, 形成休闲观光的以禅为主题的静区。在休闲茶楼区里, 规划设计各具特色的亲水平台、景观桥, 以及林阴道等, 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 使该区域具有明显的场所特征。

以水体构造场所空间。在原有的猴塘水库的基础上, 以猴塘殿和生态湿地为中心, 用园林建筑和水景划分为一个空间层次丰富、景观效果宜人的区域。将原生态的湿地植物景观, 园路硬质景观与湖面等景观空间互相融合, 利用各场地与水面的高低变化, 形成错落有致的开阔景观。

5.3 景观评价

猴塘文化公园是在原猴塘水库以及猴塘庙等基础上改造而来的, 该位置自然条件优美, 有一定的历史文化, 而且是当地居民闲暇休闲的游憩地, 因此, 该公园修建后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 公园内还保留原有戏台, 既保留和延续了原有文化传统又增添了以人为本的游憩场所, 体现出人们对地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宣传的重视, 对外增加了城市文化的认同度和吸引力[11]。通过动静结合的景观设计将猴塘文化公园展示在市民面前, 丰富了文化公园景观, 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享受, 突出公园为大众服务的理念, 而且对公园生态环境和休憩空间保护和改善的有效之举, 值得借鉴;公园植被丰富, 湿地景观生态性明显, 在美丽城市建设中绿化、美化环境该公园将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

6 城市文化公园建设思考

6.1 城市文化公园要有精神寄托的场所

城市文化公园是智慧城市的一角, 集中了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是具有精神符号的产品, 能够昭示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 具备文化辐射的能力, 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的象征, 建设者应该多考虑文化公园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能吸引民众的公园才是好公园。

6.2 城市文化公园还应具有生态环境的修复功能

现代城市当中人多、房多、路多而绿化少, 热岛效应明显, 在建造城市公园时, 要多考虑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多方面融合, 意在解决城市生态环境, 恢复城市生态。

6.3 文化公园应具有时代性

公园之中传统文化不可少, 但在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 高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也给公园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如新科技手段、互联网模式等宣传城市文化, 既要回归自然, 又要奔向科技时代, 文化公园应该朝顺应和时代潮流的方向发展。

城市文化公园的建设, 应该摒弃狭隘的政绩目标或利益目标, 要站在时代的高度, 俯视城市文化公园的美好愿景, 把握需求与利益的结合点, 最终创造多赢的局面。

7 结语

对营造一个具有文化气息又有空间场所的研究一直在实践中探索, 从现有的文化公园建设来看, 都尽显城市特色,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建设中各尽其能, 既“美观、经济、实用”, 还有一定的文化品味, 在每个城市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摘要:指出了城市文化公园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 但更多的是将文化作为主题进行规划, 对文化应有的场所缺乏整体的把握, 探索了场所理论在文化公园中的意义以及应用, 结合实例分析, 提出了城市文化公园建设应在生态、文化、科技等多方面进行融合, 打造与时俱进并且不失传统的文化公园, 为今后城市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场所理论,文化公园,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雷雅萍.基于场所精神的长沙城市广场景观调查与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1~52.

[2]张中华.场所理论应用于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 2010 (4) :29~38.

[3]刘功生, 李东和, 杨治胜, 等.山东临朐文化公园景观规划概念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5 (6) :255~262.

[4]陈代松.基于场所理论的重庆三峡广场景观设计分析[J].工业建筑, 2016 (36) :36~39.

[5]李强.场所精神视角下的特色校园空间构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11 (2) :68~71.

[6] (挪威)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5.

[7]张志鸿.基于皖西地域文化的环境设施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3:1~39.

[8]韩源.基于水文化的扬州城市滨水景观塑造浅议[J].中国化工贸易, 2011 (8) :121~122.

[9]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关于推进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意见 (试行) [Z].2014.

加强场所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5

大力加强场所廉政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廉政文化是人们对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廉洁所区文化建设,形成民警职工遵规守法,诚实守信,崇廉尚廉的风气;二是廉洁政治文化建设,形成民警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秉公用权的长效机制;三是廉洁职业文化建设,形成民警职工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干事创业的健康氛围。

廉洁文化是以廉洁为内核、文化为形式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是廉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先进性。企业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着社会伦理价值、时代进步特征和企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建立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二是传承性。廉洁理念古已有之,伴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廉洁之风是中华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表现。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并从中汲取营养,陶冶员工情操,提升员工道德品质。三是群众性。广大员工是实践廉洁文化的主体,企业廉洁文化反映了广大员工的利益和愿望。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吸引群众、凝聚群众、激励群众,有利于融洽干群关系,维护企业安全与稳定。四是实践性。企业廉洁文化看似无形,实则表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丰富载体形式,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焕发出更大的活力。五是实效性。企业廉洁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发展壮大企业经济。

大力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要遵循规律,突出特色。企业既是一个经济体,同时也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在廉洁文化建设上,既可以参照借鉴廉政文化以及其它一切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更应该遵循自身发展运作规律,突出特色,以求得廉洁文化建设取得更大的实效。

一是在内容上突出特色。就是要贴近企业实际,把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使廉洁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干部职工思想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教育干部职工廉洁从业、诚信守法、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促进企业的更快发展。二是在载体建设上突出特色,就是要继承传统、喜闻乐见、贴近职工。开展读书思廉、文艺颂廉、典型倡廉、警示促廉等活动,促进廉洁理念深入人心。建设廉洁车间、廉洁亭廊、廉洁展览室、廉洁文化墙、廉洁橱窗等场所和阵地,做到廉洁文化上路面、上版面、上桌面、上台面、上网面、上墙面,营造浓郁的廉洁文化氛围。开展廉洁承诺、制定廉洁合同、创建廉洁车间、树立廉洁岗位等活动,引导廉洁风尚。三是在创新机制上突出特色,就是要充分利用企业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结合企业规范有效的经营管理行为,建立考评、激励、保障等机制,同时注重发挥“大宣教”工作格局的优势,整合资源,形成抓廉洁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把廉洁从业的要求纳入企业经营管理规章制度之中,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四是在抓廉政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上突出特色,就是要倡导企业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引导管理人员进行合理职务消费,教育营销人员反对商业贿赂并拒绝商业贿赂,教育审批人员坚持和完善企业集中采购制度,把廉洁理念自觉运用到管理、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做到廉洁经营。

大力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维护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上来,真正发挥好服务和保障作用。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经济大厦的重要支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基础。企业最本质的属性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包括廉洁文化在内的企业文化,虽然也是企业的“软实力”,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必然受到企业经济行为的制约,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近年来,一些企业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贪占国家资产,使国家、企业、职工都蒙受了巨大损失,同时也毁了一批干部。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大抓廉洁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形成了风清气正、廉洁从业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正反两个方面的事实都说明,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也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一种“竞争力”,既是“关爱工程”、“挽救工程”,也是“希望工程”,这就要求廉洁文化建设积极发挥“服务”、“保证”功能,倡导廉洁理念,塑造廉洁精神,打造廉洁环境,做到“关口”前移,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拓展国有企业预防腐败的领域,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支撑,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几年来,戒毒所将廉政文化根植于各项工作中来,突出廉政文化的广泛性,尽量使廉政教育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通过观看录象《铁纪》,去牛驮寨烈士陵园参观学习、太行八路军烈士纪念馆廉政宣誓等活动开展警示教育;并举行廉政知识竞赛、反复倡廉报告会、设立政务公开、所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将廉政教育寓教于乐,使之在广大群众中入脑、入耳、入心,不断生根、开花、结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宣传教育只是手段之一,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形成廉政的长效机制尤其显得重要。一要创新机制。我所各科室、大队一把手,既是本单位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教育及监督检查力度,党委组织赴太行山八路军纪念馆开展警示教育活动,7.1在全体民警职工中举行“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演讲比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条例”,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制定和完善“用人”、“用钱”、“用权”方面的各项制度,推行政务、所务公开。二是继续开展公正文明执法专项治理活动,强化职能监督,落实执法执纪责任制,集中整治执法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执法行为,提升依法治所水平。三是制定重大项目的监督措施,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监督工作,建立符合规定的执法监督机制,在大队设立执法执纪监督员,进一步的强化执法监督。四是加强审计工作,对经济活动和基建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

1、制定出台了《2005年党风廉政建设的反腐败斗争工作安排》,确定了全年目标、任务、责任,所领导与15个科室部门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2005执法执纪责任书》,做到逐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全所形成了一把手总负责,党政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2、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所党委专门召开了收受贵重礼品、入股办矿、三项治理等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沟通了思想,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所领导和各部门领导在民警职工大会上进行述职述廉。

3、我所首次召开了由西峪地区检察院、驻所检察员、社区、戒毒人员家属参加的政风行风评议听证对话会,就学员家属关注的执法热点和敏感问题与学员家属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4、深化监督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纪检监察队伍。二是参与重大工程监督。先后参与了车库、民警食堂工程,护坡拆除工程,办公区域地面修复工程,管教楼粉刷修整工程等较大工程的招标、结算工作。三是加强执法监督。深入同解教人员谈话工作,对所外就医人员手续进行严格审查,参与一大队劳教人员“五好学员”评比工作。四是配合检察机关进行监督。五是进行政务工作监督,对招聘机关文秘人员进行了全程监督。

软件定义工作场所 篇6

近几年,随着云计算和移动设备的飞跃发展,思杰创建了全新移动工作模式,让数百万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并能享受生活和工作。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把思杰评为企业移动管理套件魔力象限领导者。

继BYOD(携带个人设备办公)之后,思杰提出了“软件定义工作场所”,把“软件定义”这个极为火爆的技术扩展到工作场所,让人们能够在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无缝地沟通、开展协作,并利用情境化的安全手段无边界地获取相关数据,重塑了人们的工作模式。本期高端访谈邀请思杰大中华区总裁曹衡康就新管理模式以及“软件定义工作场所”进行了详尽阐述。

记者: “软件定义工作场所”和BYOD之间有什么关系?

曹衡康:BYOD的意思是Bring Your Own Device,即携带个人设备办公,思杰是最早倡导这一理念的企业之一。2014年,我们又提出了“软件定义工作场所(Software Defined Workplace)”的理念,它的含义更为全面,可以说是BYOD的延伸。

“软件定义工作场所”跟这几年大家谈论的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一样,其核心的控制部分都是由软件实现的,因此,无论源自哪种类型的云或基础设施,会议、通信、应用、支持、桌面、网络和服务器都能变成虚拟工具,传统的物理场所和资源可以全部转化成为数字化的虚拟工作空间,让人们不再受物理位置或硬件的绑定。现在,只要你手边有一台设备——笔记本、平板电脑或是智能手机,就可以创建一个安全的工作空间:汽车可以成为一间会议室,咖啡馆就是一个设计工作室,机场候机厅也许是一个销售办事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身边的设备,登录企业IT后台,打开自己最熟悉不过的桌面。

记者:移动互联带来了办公的弹性化,那么管理方式要随之发生怎样的改变?

曹衡康:我们采取的是指标管理模式。每位员工都有KPI,这是衡量员工表现的一个尺度。每个季度,不同部门员工把要做的事情量化出来。其实,你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除了管理理念以外,你还要与技术结合。很多企业会面临数据保障等安全问题。我们也是因为采用了自身的移动办公技术后,才可以这么做的。

坦白讲,国内在接受这种理念时稍微慢一点,主要是管理理念的差距。中国人比较倾向于传统做法——我要看到人才放心。

记者:您觉得“软件定义工作场所”什么时候会在国内形成热潮?

曹衡康:我认为是2016年。我们看到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小规模尝试,之后会把这样的应用从一个部门扩展到多个部门。国外已经大规模使用了,像德意志银行,所有的分行网点或交易室都使用虚拟化技术。在交易室,过去,交易员桌面上会有五六个屏幕,那些交易员热得不得了,因此,室内的空调要开得很大。现在,利用虚拟化技术,员工桌上只有一两台瘦客户机,业务全部集中在后台,交易员远程登陆就可以使用。系统出了问题,重新登录就可以,交易不会中断,也非常环保。而它新开一个网点,部署也会很快,不需要每个网点都配备IT人员。

我们看到已经小范围使用的金融机构,今年准备要扩大使用范围,从研发、营业部门扩大到销售人员。这样,销售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给他的客户做理财规划,他只要拿着平板,登陆公司后台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拿着大量文档出门。

记者:除了金融这样的行业,您感受到其他行业变化的势头了吗?

曹衡康:实际上,过去几年,我们经历了客户数60%的增长。从制造、医疗到媒体,很多行业都在发生改变。接下来,我们预计,每家企业进一步使用的员工数会增加。我们也新成立了一个部门,叫Custom for life,这个团队会从顾问角度,帮客户分析和改善应用,发现技术盲点,适应更大范围人群使用的大势。

文化场所 篇7

1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

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不仅是学生学习、娱乐、活动的平台, 更是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课堂[1]。如果没有建设一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公寓文化活动场所, 有些学生可能就此开始懈怠、不思进取、无所事事, 就会在宿舍里养成不良习惯, 抽烟, 酗酒, 沉迷于扑克牌、电脑和网络游戏之中, 弄得宿舍乌烟瘴气, 一片狼藉。相反, 温馨和谐、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学生感受着温馨的文化环境, 思想上的紧张会得到完全的放松, 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学习的压力会得到很好地缓解,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2]。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活动场所现状

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每幢学生公寓一般至少有3个活动场所, 其中1个是电视房, 1个是公寓辅导员办公室 (平时一般也兼做资料室、党员之家、朋辈心理咨询室) , 1个是学生活动室。但是电视房和学生活动室内部的配置设施大多已经很陈旧和落后了, 远远不能满足90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导致它们的使用效率也很低;公寓辅导员办公室的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都很简陋, 远远不能满足公寓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2.1 电视房现状

电视房利用率很低, 内部的电视机均为多年前的笨重旧电视, 它的屏幕尺寸太小、画面模糊不清, 现在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去电视房观看电视或利用电视机开展文艺活动, 很多学生公寓的电视房仅仅作为杂物堆放地或新生用品临时存放地。

2.2 公寓辅导员办公室现状

公寓辅导员办公室利用率很高, 但是内部的办公家具比较陈旧, 大部分文件柜都是多年前的旧式家具, 与周围的环境不是很协调;接待学生用的玻璃茶几特别摇晃, 临近报废;辅导员办公用的电脑也是很多年前的旧式电脑, 几乎无法正常使用, 严重影响辅导员处理日常业务和报送学生相关信息。

2.3 学生活动室现状

学生活动室利用率不高, 目前内部的设备设施很少, 只有一些多年前的旧课桌和旧板凳, 基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 根本不能满足90后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需求, 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传播功能、引领功能和导向作用。

3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具体做法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学院层面统一规划、明确整体要求, 二级学院自主设计、创建特色, 学院集中采购设备设施统一布置的形式进行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总体建设规划为:1间公寓辅导员办公室 (兼做资料室、党员之家、小型会议室、朋辈咨询室) 、1间学习活动室、1间多功能活动室以及公寓大厅、走廊、楼道文化建设。

3.1 辅导员办公室 (兼做资料室、党员之家、小型会议室、朋辈咨询室)

3.1.1 主要功能

存放学生公寓相关管理文件、管理制度、管理台账以及文化建设台账等材料;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的理论著作、政策方针等的学习教育活动, 及时组织物业管理员、楼层长研讨解决学生反馈的各类住宿问题, 组织学习标兵一对一帮扶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定期组织召开学生公寓楼管理委员会会议、楼层长会议、学生座谈会等各类会议;定期组织朋辈咨询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

3.1.2 配置家具及办公设备

配置联想台式电脑1台、惠普打印机1台、铁皮文件柜2个、40×120折叠四人桌6张、塑料靠背椅20张。

3.2 学习活动室

3.2.1 主要功能

以学习交流为主要功能, 平时主要用于同学们自习以及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2.2 配置家具及办公设备

配置联想台式电脑2台、40×120折叠四人桌12张、塑料靠背椅24张。

3.3 多功能活动室

3.3.1 功能

为集学习、活动、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 提供有氧运动、棋牌游戏、宁静休闲、宿舍聚会和电影放映等。周一至周五供同学们学习研讨, 周六至周日作休闲娱乐用或举办沙龙活动。

各二级学院充分发挥各自特点, 建设各具特色的活动俱乐部, 依托多功能活动室开展各类活动。

(1) 1#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机电工程学院)

主打学生党员俱乐部, 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开展理论学习、讨论学生热点问题等活动。

(2) 2#、8#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主打科技创新俱乐部, 定期组织开展科技创新论坛、科技创新沙龙等活动。

(3) 3#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主打心理健康俱乐部, 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心理训练、心理拓展等活动。

(4) 4#、11#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外国语学院)

主打外语学习俱乐部, 定期组织开展英语少龙、英语角等活动。

(5) 5#、9#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

主打网络科技俱乐部, 定期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网络志愿服务等活动。

(6) 6#、10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经贸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主打创意创业俱乐部, 定期组织开展创意创业论坛、创意创业沙龙等活动。

(7) 12#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软件学院)

主打慈善爱心俱乐部, 定期组织开展爱心宣传、爱心捐助、爱心义卖等活动。

3.3.2 所需家具及设备

0×120折叠四人桌16张、塑料靠背椅32张、46寸液晶电视机1台、跑步机2台

3.4 公寓大厅、走廊、楼道建设方案

按照学院统一要求、整体建设、区域划分、各自负责、相互配合的原则进行建设与管理, 设置信息公告栏、活动布告栏、管理制度及流程公告栏、公寓辅导员、楼层长、朋辈咨询员、学生党员公告栏、公寓服务站工作人员公告栏、学院值班人员、公寓值班人员公告栏、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展示等区域。

3.4.1 功能

发布公寓日常管理信息、各类活动开展信息;公布公寓管理制度及流程;公示公寓辅导员、楼层长、朋辈咨询员、学生党员;公示公寓服务站工作人员;发布学院值班人员、公寓值班人员信息;展示各二级学院公寓特色文化等。

3.4.2 所需物品

120×390磁性铁皮布告栏1块、110×310双色电子显示屏1台、60×80前开式铝合金画框10个 (用于走廊、楼道) 。

3.5 环境布置及器材配备要求

3.5.1 环境布置要求

公寓活动室、公寓大厅应进行简单的装修 (破损墙壁粉刷等) 及装饰 (各二级学院自己负责) , 给学生提供一个令他们耳目一新、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生活乐趣、创新精神、文化内涵的温馨环境。

3.5.2 器材配备要求

公寓活动室桌椅配置要充分满足要求, 电源要保证使用安全、方便。公寓活动室、公寓大厅、走廊、楼道所配家具及物品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好, 充分保证长期、高频度使用要求。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是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课堂。本文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为例, 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活动场所现状, 并详细介绍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具体做法, 以期能为其他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提供有效的经验和范例。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参考文献

[1]董善亮, 王义.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 .

身份之场所 篇8

-An architectural work is always in a place and, of course,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 and the place.

-An architectural work creates a place, as soon as it appears, where something will happen.

This is obvious, but it isn't superflous to say it:a work is in a place and it is a place.

Josep Muntañola[1]

When we talk about public spaces we are referring to public urban spaces:the adding up of streets, squares, walks, boulevards, avenues, parks and other elements linked to the city, including in them the territorial elements that explain why the city was founded there;for instance riverbeds, sea fronts, natural promontories, etc.

The public space represents the identity of a citizens'community.This concept has its origin in a social consensus, just when everybody understands that a building, a public space, a place, a historical fact or an intangible asset could represent this citizens'community.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holistically sets of public spaces with the same criteria of genuineness and quality that are demanded of architecture.That is to say, lamentably for our cities,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space is not valued enough for intervention and conservation.Even after a quality project is developed, both technologically and socially supported, deterioration caused by its functions is often uncontrol ed, and the result of the private actions over it greatly affects our perception of these spaces.

Historical y, public space has evolved according to the diverse cultures that createdit.It has turned into symbolic elements of great importance,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meaning of its heritage, but because of the function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in it.

If we understand public space as a meeting point for the inhabitants of a city, which can be used freely, this concept of public space is extended in an exponential way.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public spaces might include the agora, forums, symbolic or ritual itineraries;streets and squares of the city;temples, churches, synagogues and mosques;markets, common lands and places of commercial exchange;walks, boulevards and avenues;railroad stations, bus stations, ports and airports;theatres, discotheques and cabarets;malls, and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networks.

Some of these spaces are not really public, but they belong to companies or institutions that depend on public organisms.Nevertheless citizens understand them to be their own.On the other hand, other spaces are strictly private, but contemporary culture has turned them into meeting and leisure places for a large part of the population.In fact, a certain exodus of the traditional public spaces towards these private spaces is taking place, used by everyone as a public space, for example malls.

The Internet phenomenon deserves a special mention, and above all social networks, because they have turned into the main meeting place for a very important number of people.An important piece of news receives a million visits, turning into a trending topic.And, which is more surprising, the Internet has broken completely with physical space, turning it into the vehicle of the most evident global and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the same news can be read and commented on the same time at any place of the world.

This phenomenon, which is only just beginning, deserves a differentiated and deeper analysis, due to its repercussion on daily life.More and more we find the youngest generations replacing physical meetings in public space with virtual meetings, which consumes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ir time.

The European Award for Urban Public Space (1) was created in 2000, and is a biennial event organized by seven European institutions with the aim to recognize and stimulate projects of recovery and defence of public space in our cities.

Throughout these seven competitions, many architectural and landscape works tried to solve some of the problems about segregation, uncontrolled urbanization, homogenization and privatization of urban space.There have been concepts of special importance to the jurie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with place, integration inthe city landscape, materials and memory, all of them seen from a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point of view.

But this competition does not only value physical public spaces, but some demonstrations that take place in them such as the Spanish 15M movement.It gathered in the Plaza del Sol in Madrid, expressing in a radical way som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today's society:unemployment, political corruption, etc., phenomena that threaten the ideal of open, plural and democratic society.

Unavoidable objectives for public space:

Returning to public physical space, the one that structures our cities and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identity as citizens, we understand that there are unavoidable objectiv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 to preserve it and to use it.We will try to describe them.

First of all, we need suitable planning to give place a unitary but not uniform system.We are not speaking about an isolated element, but about the system of significant public spaces, of diverse scale and quality.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lan this system from the city scale, even developing a Special Plan for it.It is only with suitable planning that we will be able to transmit which model of a city we want, and what is the role assigned to each of the elements included in the public space system is.

This planning has to achieve the necessary social consensus, because this is the place where citizens’everyday life takes place.Therefore, nobody could develop an urban strategy without the support of its citizens, the real users of public space.This planning must confront two essential topics:accessibility and mobility, provided that in the last decades our cities have suffered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ars.So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s is made taking cars into consideration, instead of the pedestrians.This has caused important distortions, and turned streets and squares into vehicle parking places, without enough consideration for citizens.

In this way, mobility in our cities must be based on the beginning of minimal traffic, maximum accessibility, while promoting non motorized ways of transport.And if this is important in the whole city, it is far more important in the old city, because of its narrow scale.

Thus, a progressive pedestrian planning in the old city is necessary, gradually eliminating the vehicle from the urban landscape;and a recovery of the one level platform in our streets, that is to say, the elimination of the segregation between vehicle and pedestrian, extending the available space for pedestrians.

Actual y, the typical section of our current streets answers to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of last century.That is when the vehicle appears in our citiesand, therefore, when it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it.But the vehicle has gradually changed its role as an initial intruder into one of the owner of public spaces, reducing sidewalks to ridiculously small dimensions.

In opposition to this, the one level platform only needs to delimit space for the vehicle with elements of street furniture.Here, one turns the vehicle again into an intruder, and the pedestrian into the real owner of public space.

This strategy must be coordinated with other measures coming from town planning, to guarantee its functionality.So, if parking is eliminated in the streets and squares,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new car parks, especially around the old city.

In the same way, it is necessary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models of public transport opposed to private transport.In order to complete a network of urban accessibility, we should develop a tramway or electrical buses, because they do not pollute.An integral mobility system must be planned, so that public transport complements the network of private transport to make the whole city accessible for everyone.

The other sustainable system of transport is the cycleway, as part of the system of urban mobility.The safety generated by this cycleway increases the amount of people using it daily, which in addition has health advantages.

As a complement to the cycleway, a system of public rentals of bicycles has started in many cities.Its operation is easy, because there are some areas where, provided with an user card, you can take a bicycle and later leave it in a different parking area.

Another basic objective of the planning of public spaces is integral accessibility to the whole city, which means the elimination of all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barriers.

When we speak about accessibility, we all consider handicapped people who move around in wheelchair exclusively, who find all kinds of obstacles in a city.But there are many people with limited mobility that also need the barriers to disappear, such as pregnant women or elderly people.

The elimination of barriers in public space is unavoidable, being the previously commented system of the one level platform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Considering town planning,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an interconnected network of free spaces, green areas and urban parks, understood as a structural system for the city.And, if it is possible, it should overcome the standard of ten square meters of free space per inhabitant, which is one of the parameters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a city.The other one is that every citizen could arrive at this public space system in less than five minutes from his home.

This double condition helps understanding the system of public spaces not as a great accessible space only for those who live around it, but as a set of spaces of differentscale and quality.This measure aspires to reach a truly democratic city, where every citizen enjoys the same accessibility,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live in the old city or in the periphery.

The development of town planning, in the area of public spaces and in the area of facilities, has to be reached with public competitions, because it is the option that best guarantees high quality in the projects.And the competitions offer citizens a social debate about the projects, with a col ection of different solutions for the same place.

In this logic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 understan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public virtual space, because, as we said before, the Internet has turned into a meeting place, able to generate new synergies in public space.To provide some public spaces with wi-fi allows these places to be used in different ways by people who are usually isolated.

In order to research about public space in a different way,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2) developed the Plan for Facilities and Cultural Infrastructures for the city of Cordoba (PEICC) to support this city in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European Capital of the Culture in 2016.

The intention was to understand that to work with the public space system was a way to activate the territory, the whole city and especially the old city.Both public spaces and public facilities have to work together as one.

This has meant an important change, as public spaces are now considered cultural facilities.That is:

Public space as a connection between facilities.Public space as the activation of the whole city.

The last objective was to consider the culture as a new avatar, so that the city would stop being a patrimonial object (therefore living in the past) to turn into cultural subject (capable of generating a cultural industry as economic support) .The PEICC received the European Landscape Award PAYS MED in the year2011, as the best work in the research category.It can be consulted on the web page of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当我们谈到“场所”的时候, 我们至少会思考两件事情:建筑作品必定处于场所之中, 其与场所之间有 (也必然有) 着特定的关联。建筑作品创造了一定的场所, 而它一经出现, 就必有回响。虽显而易见, 但不恤重复:建筑作品居于场所, 其自身亦为场所。

—约瑟·蒙达诺拉 (Josep Munta�ola) [1]

我们通常所谈的公共空间, 指的是公共城市空间, 是街道、广场、步道、马路、街道、公园及其他和城市关联元素的总和, 包括那些界定了城市的界域要素, 例如, 河床、海岸、天然海角等。

公共空间是公民团体身份的象征, 这一理念源于每个人都能理解一幢建筑、一方公共空间、一域场所、一段史实或者一种无形资产都代表着公民团体的社会共识中。

我们有必要以原有的真实性与质量标准来理解公共空间的整体。换言之, 我们城市的某种悲哀在于, 在介入和保护层面, 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得到技术与社会双重支持的优质项目被开发后, 因其功用的经常失控而逐渐衰败。施加其上的私人活动所造成的后果, 却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这些空间的感知。

从历史上看, 公共空间随创造它的多元文化而演变。它已经变成极为重要的象征性元素, 不仅在于它的传承意义, 更因为其中已被开发的功能。

如果我们把公共空间理解为一个城市居民自由使用的聚集点, 那么这种公共空间的概念将会被迅速扩展。公共空间的演变可以概述为:市集、市场、象征性或仪式性路线;城市街道与广场;寺庙、教堂、犹太会堂和清真寺;市场、公共用地与商贸场所;步道、马路和小街;火车站、公交站、港口和机场;剧院、舞厅和餐馆;商场, 以及互联网与社交网络。

这些空间中有一些并不是面向公众真正开放的, 而是属于一些公司或依托于公共组织的机构, 尽管如此, 民众认为它们是属于自己的。另一方面, 其他的空间本应绝对私密的, 但是当代文化已经把它们转变成为很多人服务的集会与休闲场所。事实上, 传统公共空间向此类私有空间转变的现象正在发生, 只是大家还把它们作为公共空间使用, 比如商场。

所有社交网络之中, 互联网的现象特别值得一提, 因为对于相当数量的人来说, 社交网络已经变成主要的集会地点。一条重大新闻就能获得数以百万的访客, 变成热门话题。而更让人惊奇的是, 互联网完全打破了实体空间, 正在变成最显要的全球性同步通信媒介—同一条新闻可以同一时间在世界任何地方被阅读和评论。

这一现象才刚刚开始, 因其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值得我们进行多层面、更深入的分析。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最年轻的一代人选择用虚拟集会取代公共空间内的实体集会, 这占用了他们很大一部分时间。

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 (1) (the European Award for Urban Pubilc Space) 于2000年创立, 是由欧洲7家机构组织的每两年评选一次的活动, 其目的在于表彰与鼓励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恢复及保护的项目。

纵观这7次奖项评选, 许多建筑与景观作品尝试解决种族隔离、失控的城市化、城市空间同质化及私有化的一些问题。从当代建筑学的角度来看, 其中一些概念在评审团看来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例如与场所关系、城市景观整合、材料与记忆。

但这个奖项并非仅仅重视实体的公共空间, 其中一些作品还展示了其内发生的集会活动, 例如“西班牙15M运动”。很多人聚集在马德里太阳门广场 (Plaza del Sol) , 用激进的方式表现当今社会的一些主要问题, 如失业、政治腐败等威胁开放、多元以及民主社会理想的现象。

对于公共空间而言, 有许多不能废弃的目标—回到公共的实体空间, 它构建了我们城市, 并代表了我们作为公民的身份的重要部分。为了了解、存续、使用它, 我们认为有许多目标无法回避, 本文将尝试予以描述。

首先, 我们需要适当的规划, 从而赋予场所一个一致但非均质的系统。我们并不是在说一个孤立的元素, 而是拥有多样尺度与品质的有意义的公共空间系统。从城市尺度来规划这种系统, 甚至进行专项规划尤为重要。只有经过适当的规划, 我们才能确定我们想要的城市型制, 以及每个涵括在公共空间系统中的要素所被赋予的角色。

因为这里是民众每日生活的发生之地, 此规划也必须达成必要的社会共识。因此, 没有人可以不依靠民众—公共空间的真正使用者—的支持, 而制定出城市的发展策略。

此种规划必然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是:可达性与机动性。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汽车的数量持续增长, 我们的城市深受其苦, 因而公共空间的设计不得已要更多考虑汽车而非行人。这导致了严重的扭曲, 将街道与广场变成了停车场, 而没有对公众的真正需要予以足够考虑。

这样的话, 城市的机动性就必须建立在最小化的交通量和最大化的可达性的基础上, 同时还要提倡非机动化的交通方式。这对于整个城市, 可谓至关重要;而对于街区尺度较小的老城而言, 更是重中之重。

因此, 在老城中渐进式的人行规划非常必要, 以逐渐消除来自城市景观的车辆;同时恢复街道为同级平台, 即消除机动车与人行路之间的隔离, 为步行者增加有效空间。

事实上, 目前我们街道的典型断面, 都是为了满足20世纪中叶城市化发展的要求。那时汽车开始在城市中出现, 因而有必要对其予以保护。但后来机动车逐渐从最初作为外来者的角色变成公共空间的占有者之一, 侵占人行道, 使之缩减至荒谬的宽度。

与此相反, 同级平台仅需要通过街道设施元素为机动车界定空间。在此, 汽车再一次成为外来者, 而行人则是公共空间的真正拥有者。

这种策略必须和来自城镇规划的其他方法相协调, 以保证其功能性。因此, 如果街道和广场不再被允许停车, 那么创造新的停车场—尤其在老城周围—实为必要。

同样, 也极有必要限制私人交通, 支持可持续模式的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了形成城市通达的交通网络, 我们应该发展不会产生污染的有轨电车或者电力公交。必须规划整体性的机动系统, 利用公共交通实现对私人交通网络的补充, 使整个城市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通达性。

另一种可持续的交通系统, 是作为城市机动系统一部分的自行车道, 其安全性使得日常使用它的人数日益增长, 除此以外, 自行车出行更有益健康。

作为对自行车道的补充, 自行车公共出租系统也在许多城市开始实行。其操作简便易行, 因为在许多地方, 只要出示用户卡, 你便可以骑走一辆自行车, 然后在另一个停车区交还即可。

公共空间规划的另一个基本目标是整个城市的整体可达性, 这意味着消除城市与建筑的所有隔碍。

当谈及可达性, 我们都会考虑只能依靠轮椅出行的残障人士, 他们在城市里总会遇到各种障碍, 但是还有许多行动不便的人比如孕妇和老人, 也同样需要无障碍地通行。

消除公共空间的障碍是不可避免的, 之前探讨的同级平台道路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

就城镇规划而言, 设计一种连接自由空间、绿化区及城市公园的互联网络是很有必要的, 它可以被理解成城市的结构体系。而且如果可能的话, 它应该取代衡量城市生活质量参数之一的“每个居民10 m2自由空间”的标准。另外, 每个居民从家到公共空间系统的时间不应多于5分钟。

这种双重条件有助于理解公共空间系统, 它并不是一个为住在周围人准备的大型可通达的空间, 而是一系列不同规模与品质的空间。这一评断尺度有望实现一个真正民主的城市, 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同等的可达性, 不论他们住在老城区还是城郊。

城镇规划的发展, 在公共空间及设施方面, 必须通过公开竞赛来实现, 因为这是项目达到高品质的最好保证。竞赛也使民众可针对项目的不同方案进行社会辩论。

在发展的这个逻辑过程中, 我认为有必要提倡公共虚拟空间的重要性。因为正像我们之前所提到的, 互联网已经变成了集会场所, 能够产生公共空间新的协同效应。为一些公共空间配备无线网络 (wi-fi) , 会使其被通常疏离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使用。

为了用不同的方式研究公共空间, 当代建筑基金会 (2)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为科尔多瓦市提出设施与文化基础设施规划 (PEICC) , 以此支持该市参加2016年欧洲文化之都 (the European Capital of the Culture in 2016) 竞赛。

其目的是理解从事公共空间系统的工作是一种激活区域、整个城市尤其是老城的方式。不论公共空间还是公共设施都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作。

既然如今公共空间已被视为文化设施, 这就意味着一个重要的改变, 那就是:

公共空间是设施之间的连接体;公共空间是整个城市的激活剂。

最后一个目标是将文化视作一个新的化身, 城市因此将不再成为一种世袭的客体 (因循守旧) , 而变成一种文化主体 (能够作为经济支撑, 形成文化产业) 。

PEICC作为该研究领域最佳成果, 获得了2011年度欧洲PAYS MED景观大奖, 详情可以访问当代建筑基金会网页查询。

参考文献

[1]Josep M T.La Arquitectura como Lugar[M].Barcelona:Edicions UPC, 2001.

思杰:打造未来工作场所 篇9

只要手边有一台设备,无论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还是智能手机,就可以搭建一个完美的工作空间。当然我们还需要电子邮件、Office、财务、工程等应用,以及相关的业务数据,只需登录到企业IT后台,就可以看到自己熟悉的桌面。所以,无论你在哪里,用谁的设备,都无关紧要,你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定义自己的工作场所。

汽车可以成为一个会议室,在那里汇集全球团队;一家咖啡馆里,一台iPad就是一个设计工作室;机场候机厅完全可以是一个销售办事处;如果你需要编辑一个文件,或快速响应客户,你可以就手上离自己最近的设备,哪怕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也无所谓。软件,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的工作场所和现实世界,它能够超越限制,轻松地将物理场所转化为虚拟场所。

办公方式 从物理转向虚拟

近日,思杰公司 “让人们更好地工作”这一愿景的全新阶段在100多位行业分析师面前宣布开启。来自Forrester、Gartner和IDC等公司的资深分析师听取了思杰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克·邓普顿(Mark Templeton)关于“办公不是一个场所”的核心理念阐述。

软件定义工作场所(Software Defined Workplace, SDW)并非奇迹般横空出世,它跟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基础架构一样,关键在于核心控制部分都是由软件实现的,可以通过层层虚拟,不再受物理位置或硬件的绑定,让整体架构变得更加灵活与便捷,并且更加高效。

利用SDW技术,思杰为所有用户提供了与消费类IT设备类似的使用体验,让企业用户的体验越来越“艺术化”,可以更加随性以及个性化。无论源自哪种类型的云或基础设施,会议、通讯、应用、支持、桌面、网络和服务器都变成了战略性业务移动化的虚拟工具。更妙的是,软件定义工作场所将传统的物理场所和资源全部转化成为数字化的虚拟工作空间,为所有用户提供了与消费型设备类似的使用体验。

软件定义办公 1+1>2

工作是人们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人们要去的地方。

对于SDW,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一,基础设施选择不受限制。利用SDW,企业IT部门可以决定搭建基础设施的理想位置,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都不在话下,而不必绑定在特定的供应商身上。无论源自哪种类型的云或基础设施,会议、通讯、应用、支持、桌面、网络和服务器都将变成业务移动化的虚拟工具。

二,能够快速应对业务变化。SDW的灵活与便捷,让它能够与业务的实时变化步调一致,不为硬件和物理场所限制,可以自如应对兼并欲收购、大型活动甚至是灾难事件,而无需添加新的基础设施。

三,保障业务资产的安全。安全不是一刀切的绝对安全,而是要基于上下文灵活处理,因此要将散落在各处的企业资产进行分级管理。如将机密数据保存在数据中心,普通业务数据放在加密设备中等,应用也可以分级管理,无需像从前一样设置一套单一政策。

四,增进员工和业务成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近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借助基于软件的解决方案,只要优化工作流程、增进协作的幅度能够达到20%,那么员工每年就可以减少高达200小时的工作时间。与此同时,SDW还能够让新员工的入职变得更加容易,促进高层员工参与,以此优化人力资本成本。

在软件定义一切的大趋势下,企业的IT部门已经演变成桌面、应用、数据等战略性服务交付的提供商,思杰通过将软件定义一切扩展到整个工作场所,帮助人们重塑工作方式,让他们能够在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无缝地沟通、开展协作,并利用情境化的安全手段无边界地获取相关数据。

软件重新定义办公场所,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企业的办公空间将减少17%,中国企业的办公空间将减少21%。

随着企业IT技术与消费类IT技术的逐步融合,企业IT也将能够用上最新、最酷的新技术,与思杰打造的未来办公场所进行无缝对接。

正如邓普顿所说,思杰围绕行业需求所不断产生的创新正是为了兑现“让IT更简单,让人们更有效率”这一承诺。全球有超过21.5万家机构依靠思杰产品向身处任何地点的用户交付任何应用,思杰将通过应用和桌面虚拟化、移动性管理、网络连接和云服务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全系列移动工作空间应用和交付基础架构解决方案,让他们得以构建和运行软件定义工作场所,“让人们更好地工作”。

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思杰解决方案旨在创造“大于各部分之和”的价值。这与在大多数情况下源于数据中心产品的松散组合,只专注于物理服务器、网络和存储等基础设施“管道”虚拟化的竞争产品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思杰所提倡的软件定义工作场所正是“1+1>2”的最好诠释。

上一篇:非盈利机构下一篇: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