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

2024-06-02

场所(通用12篇)

场所 篇1

When we speak about place, we think at least two things:

-An architectural work is always in a place and, of course,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 and the place.

-An architectural work creates a place, as soon as it appears, where something will happen.

This is obvious, but it isn't superflous to say it:a work is in a place and it is a place.

Josep Muntañola[1]

When we talk about public spaces we are referring to public urban spaces:the adding up of streets, squares, walks, boulevards, avenues, parks and other elements linked to the city, including in them the territorial elements that explain why the city was founded there;for instance riverbeds, sea fronts, natural promontories, etc.

The public space represents the identity of a citizens'community.This concept has its origin in a social consensus, just when everybody understands that a building, a public space, a place, a historical fact or an intangible asset could represent this citizens'community.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holistically sets of public spaces with the same criteria of genuineness and quality that are demanded of architecture.That is to say, lamentably for our cities,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space is not valued enough for intervention and conservation.Even after a quality project is developed, both technologically and socially supported, deterioration caused by its functions is often uncontrol ed, and the result of the private actions over it greatly affects our perception of these spaces.

Historical y, public space has evolved according to the diverse cultures that createdit.It has turned into symbolic elements of great importance,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meaning of its heritage, but because of the function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in it.

If we understand public space as a meeting point for the inhabitants of a city, which can be used freely, this concept of public space is extended in an exponential way.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public spaces might include the agora, forums, symbolic or ritual itineraries;streets and squares of the city;temples, churches, synagogues and mosques;markets, common lands and places of commercial exchange;walks, boulevards and avenues;railroad stations, bus stations, ports and airports;theatres, discotheques and cabarets;malls, and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networks.

Some of these spaces are not really public, but they belong to companies or institutions that depend on public organisms.Nevertheless citizens understand them to be their own.On the other hand, other spaces are strictly private, but contemporary culture has turned them into meeting and leisure places for a large part of the population.In fact, a certain exodus of the traditional public spaces towards these private spaces is taking place, used by everyone as a public space, for example malls.

The Internet phenomenon deserves a special mention, and above all social networks, because they have turned into the main meeting place for a very important number of people.An important piece of news receives a million visits, turning into a trending topic.And, which is more surprising, the Internet has broken completely with physical space, turning it into the vehicle of the most evident global and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the same news can be read and commented on the same time at any place of the world.

This phenomenon, which is only just beginning, deserves a differentiated and deeper analysis, due to its repercussion on daily life.More and more we find the youngest generations replacing physical meetings in public space with virtual meetings, which consumes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ir time.

The European Award for Urban Public Space (1) was created in 2000, and is a biennial event organized by seven European institutions with the aim to recognize and stimulate projects of recovery and defence of public space in our cities.

Throughout these seven competitions, many architectural and landscape works tried to solve some of the problems about segregation, uncontrolled urbanization, homogenization and privatization of urban space.There have been concepts of special importance to the jurie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with place, integration inthe city landscape, materials and memory, all of them seen from a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point of view.

But this competition does not only value physical public spaces, but some demonstrations that take place in them such as the Spanish 15M movement.It gathered in the Plaza del Sol in Madrid, expressing in a radical way som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today's society:unemployment, political corruption, etc., phenomena that threaten the ideal of open, plural and democratic society.

Unavoidable objectives for public space:

Returning to public physical space, the one that structures our cities and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identity as citizens, we understand that there are unavoidable objectiv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 to preserve it and to use it.We will try to describe them.

First of all, we need suitable planning to give place a unitary but not uniform system.We are not speaking about an isolated element, but about the system of significant public spaces, of diverse scale and quality.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lan this system from the city scale, even developing a Special Plan for it.It is only with suitable planning that we will be able to transmit which model of a city we want, and what is the role assigned to each of the elements included in the public space system is.

This planning has to achieve the necessary social consensus, because this is the place where citizens’everyday life takes place.Therefore, nobody could develop an urban strategy without the support of its citizens, the real users of public space.This planning must confront two essential topics:accessibility and mobility, provided that in the last decades our cities have suffered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ars.So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s is made taking cars into consideration, instead of the pedestrians.This has caused important distortions, and turned streets and squares into vehicle parking places, without enough consideration for citizens.

In this way, mobility in our cities must be based on the beginning of minimal traffic, maximum accessibility, while promoting non motorized ways of transport.And if this is important in the whole city, it is far more important in the old city, because of its narrow scale.

Thus, a progressive pedestrian planning in the old city is necessary, gradually eliminating the vehicle from the urban landscape;and a recovery of the one level platform in our streets, that is to say, the elimination of the segregation between vehicle and pedestrian, extending the available space for pedestrians.

Actual y, the typical section of our current streets answers to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of last century.That is when the vehicle appears in our citiesand, therefore, when it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it.But the vehicle has gradually changed its role as an initial intruder into one of the owner of public spaces, reducing sidewalks to ridiculously small dimensions.

In opposition to this, the one level platform only needs to delimit space for the vehicle with elements of street furniture.Here, one turns the vehicle again into an intruder, and the pedestrian into the real owner of public space.

This strategy must be coordinated with other measures coming from town planning, to guarantee its functionality.So, if parking is eliminated in the streets and squares,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new car parks, especially around the old city.

In the same way, it is necessary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models of public transport opposed to private transport.In order to complete a network of urban accessibility, we should develop a tramway or electrical buses, because they do not pollute.An integral mobility system must be planned, so that public transport complements the network of private transport to make the whole city accessible for everyone.

The other sustainable system of transport is the cycleway, as part of the system of urban mobility.The safety generated by this cycleway increases the amount of people using it daily, which in addition has health advantages.

As a complement to the cycleway, a system of public rentals of bicycles has started in many cities.Its operation is easy, because there are some areas where, provided with an user card, you can take a bicycle and later leave it in a different parking area.

Another basic objective of the planning of public spaces is integral accessibility to the whole city, which means the elimination of all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barriers.

When we speak about accessibility, we all consider handicapped people who move around in wheelchair exclusively, who find all kinds of obstacles in a city.But there are many people with limited mobility that also need the barriers to disappear, such as pregnant women or elderly people.

The elimination of barriers in public space is unavoidable, being the previously commented system of the one level platform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Considering town planning,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an interconnected network of free spaces, green areas and urban parks, understood as a structural system for the city.And, if it is possible, it should overcome the standard of ten square meters of free space per inhabitant, which is one of the parameters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a city.The other one is that every citizen could arrive at this public space system in less than five minutes from his home.

This double condition helps understanding the system of public spaces not as a great accessible space only for those who live around it, but as a set of spaces of differentscale and quality.This measure aspires to reach a truly democratic city, where every citizen enjoys the same accessibility,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live in the old city or in the periphery.

The development of town planning, in the area of public spaces and in the area of facilities, has to be reached with public competitions, because it is the option that best guarantees high quality in the projects.And the competitions offer citizens a social debate about the projects, with a col ection of different solutions for the same place.

In this logic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 understan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public virtual space, because, as we said before, the Internet has turned into a meeting place, able to generate new synergies in public space.To provide some public spaces with wi-fi allows these places to be used in different ways by people who are usually isolated.

In order to research about public space in a different way,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2) developed the Plan for Facilities and Cultural Infrastructures for the city of Cordoba (PEICC) to support this city in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European Capital of the Culture in 2016.

The intention was to understand that to work with the public space system was a way to activate the territory, the whole city and especially the old city.Both public spaces and public facilities have to work together as one.

This has meant an important change, as public spaces are now considered cultural facilities.That is:

Public space as a connection between facilities.Public space as the activation of the whole city.

The last objective was to consider the culture as a new avatar, so that the city would stop being a patrimonial object (therefore living in the past) to turn into cultural subject (capable of generating a cultural industry as economic support) .The PEICC received the European Landscape Award PAYS MED in the year2011, as the best work in the research category.It can be consulted on the web page of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当我们谈到“场所”的时候, 我们至少会思考两件事情:建筑作品必定处于场所之中, 其与场所之间有 (也必然有) 着特定的关联。建筑作品创造了一定的场所, 而它一经出现, 就必有回响。虽显而易见, 但不恤重复:建筑作品居于场所, 其自身亦为场所。

—约瑟·蒙达诺拉 (Josep Munta�ola) [1]

我们通常所谈的公共空间, 指的是公共城市空间, 是街道、广场、步道、马路、街道、公园及其他和城市关联元素的总和, 包括那些界定了城市的界域要素, 例如, 河床、海岸、天然海角等。

公共空间是公民团体身份的象征, 这一理念源于每个人都能理解一幢建筑、一方公共空间、一域场所、一段史实或者一种无形资产都代表着公民团体的社会共识中。

我们有必要以原有的真实性与质量标准来理解公共空间的整体。换言之, 我们城市的某种悲哀在于, 在介入和保护层面, 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得到技术与社会双重支持的优质项目被开发后, 因其功用的经常失控而逐渐衰败。施加其上的私人活动所造成的后果, 却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这些空间的感知。

从历史上看, 公共空间随创造它的多元文化而演变。它已经变成极为重要的象征性元素, 不仅在于它的传承意义, 更因为其中已被开发的功能。

如果我们把公共空间理解为一个城市居民自由使用的聚集点, 那么这种公共空间的概念将会被迅速扩展。公共空间的演变可以概述为:市集、市场、象征性或仪式性路线;城市街道与广场;寺庙、教堂、犹太会堂和清真寺;市场、公共用地与商贸场所;步道、马路和小街;火车站、公交站、港口和机场;剧院、舞厅和餐馆;商场, 以及互联网与社交网络。

这些空间中有一些并不是面向公众真正开放的, 而是属于一些公司或依托于公共组织的机构, 尽管如此, 民众认为它们是属于自己的。另一方面, 其他的空间本应绝对私密的, 但是当代文化已经把它们转变成为很多人服务的集会与休闲场所。事实上, 传统公共空间向此类私有空间转变的现象正在发生, 只是大家还把它们作为公共空间使用, 比如商场。

所有社交网络之中, 互联网的现象特别值得一提, 因为对于相当数量的人来说, 社交网络已经变成主要的集会地点。一条重大新闻就能获得数以百万的访客, 变成热门话题。而更让人惊奇的是, 互联网完全打破了实体空间, 正在变成最显要的全球性同步通信媒介—同一条新闻可以同一时间在世界任何地方被阅读和评论。

这一现象才刚刚开始, 因其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值得我们进行多层面、更深入的分析。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最年轻的一代人选择用虚拟集会取代公共空间内的实体集会, 这占用了他们很大一部分时间。

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 (1) (the European Award for Urban Pubilc Space) 于2000年创立, 是由欧洲7家机构组织的每两年评选一次的活动, 其目的在于表彰与鼓励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恢复及保护的项目。

纵观这7次奖项评选, 许多建筑与景观作品尝试解决种族隔离、失控的城市化、城市空间同质化及私有化的一些问题。从当代建筑学的角度来看, 其中一些概念在评审团看来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例如与场所关系、城市景观整合、材料与记忆。

但这个奖项并非仅仅重视实体的公共空间, 其中一些作品还展示了其内发生的集会活动, 例如“西班牙15M运动”。很多人聚集在马德里太阳门广场 (Plaza del Sol) , 用激进的方式表现当今社会的一些主要问题, 如失业、政治腐败等威胁开放、多元以及民主社会理想的现象。

对于公共空间而言, 有许多不能废弃的目标—回到公共的实体空间, 它构建了我们城市, 并代表了我们作为公民的身份的重要部分。为了了解、存续、使用它, 我们认为有许多目标无法回避, 本文将尝试予以描述。

首先, 我们需要适当的规划, 从而赋予场所一个一致但非均质的系统。我们并不是在说一个孤立的元素, 而是拥有多样尺度与品质的有意义的公共空间系统。从城市尺度来规划这种系统, 甚至进行专项规划尤为重要。只有经过适当的规划, 我们才能确定我们想要的城市型制, 以及每个涵括在公共空间系统中的要素所被赋予的角色。

因为这里是民众每日生活的发生之地, 此规划也必须达成必要的社会共识。因此, 没有人可以不依靠民众—公共空间的真正使用者—的支持, 而制定出城市的发展策略。

此种规划必然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是:可达性与机动性。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汽车的数量持续增长, 我们的城市深受其苦, 因而公共空间的设计不得已要更多考虑汽车而非行人。这导致了严重的扭曲, 将街道与广场变成了停车场, 而没有对公众的真正需要予以足够考虑。

这样的话, 城市的机动性就必须建立在最小化的交通量和最大化的可达性的基础上, 同时还要提倡非机动化的交通方式。这对于整个城市, 可谓至关重要;而对于街区尺度较小的老城而言, 更是重中之重。

因此, 在老城中渐进式的人行规划非常必要, 以逐渐消除来自城市景观的车辆;同时恢复街道为同级平台, 即消除机动车与人行路之间的隔离, 为步行者增加有效空间。

事实上, 目前我们街道的典型断面, 都是为了满足20世纪中叶城市化发展的要求。那时汽车开始在城市中出现, 因而有必要对其予以保护。但后来机动车逐渐从最初作为外来者的角色变成公共空间的占有者之一, 侵占人行道, 使之缩减至荒谬的宽度。

与此相反, 同级平台仅需要通过街道设施元素为机动车界定空间。在此, 汽车再一次成为外来者, 而行人则是公共空间的真正拥有者。

这种策略必须和来自城镇规划的其他方法相协调, 以保证其功能性。因此, 如果街道和广场不再被允许停车, 那么创造新的停车场—尤其在老城周围—实为必要。

同样, 也极有必要限制私人交通, 支持可持续模式的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了形成城市通达的交通网络, 我们应该发展不会产生污染的有轨电车或者电力公交。必须规划整体性的机动系统, 利用公共交通实现对私人交通网络的补充, 使整个城市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通达性。

另一种可持续的交通系统, 是作为城市机动系统一部分的自行车道, 其安全性使得日常使用它的人数日益增长, 除此以外, 自行车出行更有益健康。

作为对自行车道的补充, 自行车公共出租系统也在许多城市开始实行。其操作简便易行, 因为在许多地方, 只要出示用户卡, 你便可以骑走一辆自行车, 然后在另一个停车区交还即可。

公共空间规划的另一个基本目标是整个城市的整体可达性, 这意味着消除城市与建筑的所有隔碍。

当谈及可达性, 我们都会考虑只能依靠轮椅出行的残障人士, 他们在城市里总会遇到各种障碍, 但是还有许多行动不便的人比如孕妇和老人, 也同样需要无障碍地通行。

消除公共空间的障碍是不可避免的, 之前探讨的同级平台道路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

就城镇规划而言, 设计一种连接自由空间、绿化区及城市公园的互联网络是很有必要的, 它可以被理解成城市的结构体系。而且如果可能的话, 它应该取代衡量城市生活质量参数之一的“每个居民10 m2自由空间”的标准。另外, 每个居民从家到公共空间系统的时间不应多于5分钟。

这种双重条件有助于理解公共空间系统, 它并不是一个为住在周围人准备的大型可通达的空间, 而是一系列不同规模与品质的空间。这一评断尺度有望实现一个真正民主的城市, 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同等的可达性, 不论他们住在老城区还是城郊。

城镇规划的发展, 在公共空间及设施方面, 必须通过公开竞赛来实现, 因为这是项目达到高品质的最好保证。竞赛也使民众可针对项目的不同方案进行社会辩论。

在发展的这个逻辑过程中, 我认为有必要提倡公共虚拟空间的重要性。因为正像我们之前所提到的, 互联网已经变成了集会场所, 能够产生公共空间新的协同效应。为一些公共空间配备无线网络 (wi-fi) , 会使其被通常疏离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使用。

为了用不同的方式研究公共空间, 当代建筑基金会 (2)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为科尔多瓦市提出设施与文化基础设施规划 (PEICC) , 以此支持该市参加2016年欧洲文化之都 (the European Capital of the Culture in 2016) 竞赛。

其目的是理解从事公共空间系统的工作是一种激活区域、整个城市尤其是老城的方式。不论公共空间还是公共设施都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作。

既然如今公共空间已被视为文化设施, 这就意味着一个重要的改变, 那就是:

公共空间是设施之间的连接体;公共空间是整个城市的激活剂。

最后一个目标是将文化视作一个新的化身, 城市因此将不再成为一种世袭的客体 (因循守旧) , 而变成一种文化主体 (能够作为经济支撑, 形成文化产业) 。

PEICC作为该研究领域最佳成果, 获得了2011年度欧洲PAYS MED景观大奖, 详情可以访问当代建筑基金会网页查询。

参考文献

[1]Josep M T.La Arquitectura como Lugar[M].Barcelona:Edicions UPC, 2001.

[1]Muntaola Thornberg Josep.La Arquitectura como Lugar.Barcelona:Edicions UPC, 2001.

场所 篇2

实施方案

诸城市实验初级中学

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全面禁烟是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全面体现学校文明程度和全体素质的重要方面。为给全校师生创造健康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根据我校工作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群众路线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围绕把我校建设成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学的总目标,以保障广大师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坚持以引导为主,以纪律约束为辅的工作手段,全面开展公共场所禁烟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文明程度。

二、工作原则

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禁烟工作要坚持思想先行、法制保障、全体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原则,采取“限定场所、部门负责、全民参与、加强引导、依法管理”的措施,全面开展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禁烟工作。

三、工作目标及范围

通过在全校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开展禁烟活动,为全校师生创造一个健康、有序、文明的工作环境。

(一)工作目标

在全校建立起控烟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全校公共场所和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工作目标。

(二)禁烟范围及职责 全校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

1、校领导干部做好表率,做到不在单位吸烟,提倡有多年吸烟习惯的干部职工戒烟。

2、禁止外来办事人员在办公楼和公共场所内(食堂、医务室、会议室、理发室等)吸烟。

3、在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内张贴醒目禁烟标识,明确要求室内不得摆放烟缸,地面不得有烟蒂、烟灰。

4、积极开展“无吸烟单位”创建活动。

四、主要工作

要将禁烟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强督促检查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禁止吸烟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禁止吸烟工作的长效管理;要设立禁烟宣传员、监督员,开展好全区禁烟工作并对外来人员的吸烟情况进行及时的劝阻;在工作场所及公共场所张贴禁烟标志。

五、工作步骤

(一)宣传准备阶段(2014年9月)

宣传工作是实现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目标的核心工作,要引导干部、教师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升全体素质,营造创建文明校园和文明城市良好氛围。我校要采用召开动员会、板报、简报等形式,对创建文明校园和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吸烟造成的危害以及健康生活知识进行广泛宣传,让全体师生能够认清吸烟的危害,远离烟草,并进一步开展禁烟的督查工作,对公共场所(食堂、医务室、会议室、办公室、教室等)和工作

场所要设置统一的禁烟标志,清理室内摆放的烟具,并做到禁止吸烟、无人吸烟,对我校禁烟工作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4年10月)开展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活动,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对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定期督促相关个人落实整改方案;对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烟检查进行“回头看”,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经过一系列的整改,再次对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烟标识进行检查,实现禁烟标识全覆盖。

(三)实现全面禁烟(2014年11月至12月)

根据前2个月的检查和整改,实现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全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开展对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工作的认识,制定落实禁烟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开展“无吸烟单位”创建活动,确保禁烟工作取得实效。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控烟宣传活动,把控烟工作落到实处。要利用网络、板报、简报的形式积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禁烟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禁烟工作氛围,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三)加强督察,强化落实

紧紧围绕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依照无烟工作标准,确保我局如期高

质量完成禁烟工作并加大监督力度,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七、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烟领导小组 组

长:刘加平副组长:欧钦玉、杨金玉

“场所精神”的回归 篇3

《南都繁会图卷》;南京;场所精神;老城南保卫战;回归

TU984.18A008207

2005年,南京中华门外、东长干巷旁、秦淮河边,防洪墙上竖立起一道2.4米高、80多米长的青白大理石影壁。壁上刻有一幅浮雕画(见图1)。画的原型为著名的明代风俗画《南都繁会图卷》(见图2)①。长卷的画面被拆成40多个场景,连续排开,蔚为壮观。石雕的位置很合适。因为手卷所画的正是明后期南京城的城南②风光,长干巷是其交界(城内外)。也即,画中空间与石雕所处的现实空间正相吻合。石雕对古画的分解与重组,使五百年前的南京城变成一套快照,顺次展现于市民眼前。它有个正式的名字——“南都繁会石刻”,“新秦淮八景”之一。

图1南都繁会石刻

图2南都繁会图卷

2013年9月28日,秦淮区“老门东”箍桶巷示范街区“开街”。该街区位于南京旧城的最南端(与“南都繁会石刻”只隔一道城墙),是旧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老门东,南京老城南地区的一个古地名。它位于老城最南端,北起长乐路,南抵明城墙,西临内秦淮河,东连江宁路,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经过四年的改造,街区从一片残破的旧宅区变身为一个古意盎然的传统商业风貌区。当然,它不是一次单纯的空间营造活动——类似的仿古商业街区在当下城市建设中比比皆是。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社会事件。它意味着,喧嚣十年之久、举国关注的南京旧城改造运动(也称“老城南保卫战”)终于尘埃落定。盛大的“开街”仪式上,各路媒体云集,全城为之动容。《南都繁会图卷》再度现身。

这一次,图卷不是被凝固为城市雕塑(从图像到图像),它升级为符号。首先,图卷被高精度放大,绘制在街区入口牌楼的大门上,成为象征性的“门户”:开街仪式的第一步,就是有关领导和市民代表在锣鼓喧天中合力推开这扇“南都大门”(见图3)。其次,大尺度的标志之外,街区里的小纪念物(丝绸手帕、纸伞伞面)上也纷纷印上《南都繁会图卷》的局部图案。它们化整为零,经由市民(更多的是外来游客)之手,散布到四方。最后,在周边尚未完工的工地围墙上,“复兴南都繁会,再现老门东熙攘胜景”字样的房产广告招牌与画中图像连片铺开(见图4)。空间的精神象征、可售的小装饰品、地产开发的宣传主题,图卷的多重符号化转化无处不在。现在,整个“老门东”已为《南都繁会图卷》所覆盖。

七年之间,这张手卷两度出现(近在咫尺)。它从一个普通的景观雕塑的设计原型,一跃成为某片历史街区的主导符号,且为整个南京“旧城改造”定下调子——“复兴十朝南都繁会”。参见《评南京“老门东”:复兴十朝南都繁会》,载《现代快报》,2013年10月11日。这一段时间关于老门东示范街区的新闻报道,多以此句为大标题。

胡恒:“场所精神”的回归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该图卷如此受到现实世界的青睐?毕竟,关于南京城市风物的古代手卷(统称“风俗画”),现留存下来的,除其之外,还有《上元灯彩图》、《康熙南巡图》(卷十、十一)、《乾隆南巡图》(卷十)、《仿宋院本金陵图》等。它们基本都与城南相关,其中不乏名家巨构。在各个方面,《南都繁会图卷》都无特别的过人之处。

就艺术性来说,《康熙南巡图》由清代著名画家“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领衔主绘——已是名副其实的国宝。《上元灯彩图》、《乾隆南巡图》或细腻雅致,或格局工整。相比之下,《南都繁会图卷》的笔法最为粗糙,并不足观,其绢质也属低劣。按照一些研究者的推断,它的购买者只是坊间“小有余钱人士”,“售价恐怕不及一两,或许几钱即可”。王正华:《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见李孝悌编著:《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374页。就所绘的对象来说,《康熙南巡图》等宫廷图对城市结构的准确描摹,对建筑、街道、景观、人物的形貌还原,都达到了照片般的写实程度。其画幅规模更是《南都繁会图卷》无法相比的(是其十倍)。《上元灯彩图》描绘的与《南都繁会图卷》同是明代中期南京上元灯节盛况,且细节饱满,一笔不苟。《南都繁会图卷》虽然建构宏大,但绘制过于潦草——无论建筑或人物马犬,都只粗有轮廓,近看类似小儿涂鸦。就历史价值来说,《上元灯彩图》在灯节道具上的精雕细琢,《乾隆南巡图》(江宁卷)对清帝大阅兵的全景描绘,《康熙南巡图》对清代南京城市的多重再现(社会、政治、经济),更使它们远远超出绘画的范畴。

就“当代性”来说,这些手卷也各有表现。《上元灯彩图》自2007年面世以来,多受关注。某艺术家以之为主题制作大型装置作品,参加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康熙南巡图》(第十卷)在2013年南京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开馆仪式中被隆重“复活”。它被转制成4D动画电影,在环形巨幕上放映。“寻访千年南京,走康熙南巡路”,是南京旅游路线的新设定。唯独《南都繁会图卷》,在这些文化投射之外近几年,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多有对《南都繁会图卷》的利用。比如2006年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昆剧《1699·桃花扇》中,该图卷被作为主要背景。,还能直接介入进现实的空间建构。并且,介入力度在增强:2005年,它只是环境的一个小小点缀(石雕),数年后,它升级为大规模城市空间转型的目标(老门东)。

可见,该画卷与“老门东”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联系。它的两次现身(2005年、2013年),并非仅只标识着两个独立的空间活动。它们划出的是“老门东”(也可以说是城南)五百年空间史上的某一特殊段落。七年时间虽然短暂,但这是该空间的第一次彻底的结构转型。本文要考察的,就是该画卷在这一轮城市结构转型中的角色与作用,也即,它与“老城南保卫战”之间的关系——它是这一大型空间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或是肇始者、推动者?

门东,南京老城的最南端,明城墙与内秦淮河的相交处。自明代中期以来,这里就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直到清末,门东都维持着典型江南民居的风格。数百年来(到20世纪80年代),街巷与建筑的格局都没有什么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南就像无数老城区一样,慢慢融入现实的新需求——“市场化”之中。20世纪90年代开始,门东开始出现在各类“保护规划”或“开发计划”中。1992年编制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里,门东被确定为五片传统民居保护区之一。1993年,“老城区改造”大规模推行。1998年编制完成的《门东门西地区保护与更新综合规划研究》中,门东开始被探讨“开发”的可能性。实际上,十年来,门东的历史街区已被“缝里插针”的改造模式“蚕食”过半。2000年到2001年,门东曾经历了两轮“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方案”招标。中标方案中,门东43公顷的历史街区将全部推平,建造一个由三种类型组成的商业住宅楼盘(包括几幢小高层)。2000年,受秦淮区委托,南京规划建设委员会组织“门东地区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方案”招标。2001年,“门东地区改造工程”被当作年度“南京旧城改造一号工程”,继续方案投标。在全票通过的方案中,整个门东43公顷的历史街区将彻底推平,换成一个商业住宅楼盘。如无意外,三至四年间,“全地区的旧城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2002年开始启动的“十运会”2005年召开的“第十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引发了南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波城市建设热潮。以此为节点,从2002年到2004年,南京城市开始全面的结构调整: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同步进行,数以千计的大小项目接续动工。,使该计划搁浅。它所推行的旧城整治,是一项打着“文化牌”的庞大的符号系统建构计划(塑造南京的对外形象)。门东的空间定位突然转向:由普通的房产开发对象变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区。这意味着,它暂时从“市场化”的“灭顶之灾”中幸存下来,成为城南最后几块较为完整的历史片区之一。并且,它与之前的单线的符号建构模式——以秦淮河为主轴,以名人轶事与历史典故为内容——有所不同。在前期准备(历史资料的整理)的过程中,《南都繁会图卷》被“意外发现”实际上,在2004年前,《南都繁会图卷》一直寡为人知。除去极少几篇社会学、历史方面的简短研究论文之外(几张粗陋的局部插图),几乎无人关注。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绘画卷》(风俗画)后,图卷的全貌才得以第一次清晰地刊出。,“南都繁会石刻”由此诞生。

2005年,“十运会”结束。另一波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浪潮“十一五规划”紧随而至。门东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迅速成为“老城南保卫战”最炙热的“战场”。

七年间,门东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一方面,各类“调查研究”[2005年的“南京城南老城区历史街区调查研究(门东地块)”]、“保护规划”(2006年的“南京门东‘南门老街复兴规划”)、“改造计划”(2009年的“危旧房改造”)纷至沓来,各种公示、全民讨论、听证会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其间有两次大规模的拆迁活动成为“老城南保卫战”白热化的导火索。2007年,某地产公司拍下南门老街靠内秦淮河的5.9公顷地块,拟建高档别墅群。开发商要求“净地出让”,这致使2006年的有选择的规划式“拆除”变成“地毯式摧毁”。随后两年,由于中央对城南保护的干预,拆迁趋缓。2009年,“危旧房改造”计划再起波澜。它把老城南剩余的几个历史街区全部列入拆迁计划。并且速度在加快,由原计划两年压缩到一年完成。这一次“市场化运作”再次“惊动”中央。2009年8月,“危旧房改造”中止。

这两次“地毯式摧毁”是“老城南保卫战”发生转折的契机。2010年12月,新一轮保护规划出台,老城保护与更新终于走上法制轨道。2010年8月,江苏省人大批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古城必须以“整体保护”为准绳。2010年12月,《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出台,为“老城南保卫战”画上句号。“老城南保卫战”艰难取胜。不过,代价很是巨大。此时,门东地面上的旧建筑只剩下一个蒋百万故居。

2013年9月,“老门东”箍桶巷示范街区“开街”。门东遭拆除的民宅肌理被大部分恢复。“开街”仪式上,《南都繁会图卷》隆重登场。

此时画卷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对该空间事件的性质认定——“复兴十朝南都繁会”。更重要的,它还是对这份扭转局势的最终方案的诠释——若干消失的事物在此回归。它们有些是在七年中被驱逐的“失败者”,几乎就此离开舞台;有些则是早已湮灭的历史故物,在这场风波中被意外地召唤回来。这些“回归者”都刻写在画卷上。

第一种回归者是空间的形态。一直到2005年,门东尚存大体的历史肌理与江南民居的空间形态。在七年中的数度拆迁下,无论是街巷还是建筑,都被清除干净。即使是法律上受保护的建筑也难以幸免。几处明清文保建筑曾连遭人为纵火。

新的规划中,街巷尺度恢复到百年前的模样。尤其是箍桶巷主街,20世纪90年代因交通需要拓宽至30米,现在按照古地图改回到13米。主街两边伸出的“非”字形的次级街巷,更换上以前的街名,铲掉水泥路面,铺上青石板。重建的那些房子,也恢复到单双层、小尺度的旧有模式,且在形制上(屋顶、檐口、山墙、窗棂)比原状更有“艺术性”。重建中用到很多老的墙砖、木构件,有的是从城南拆建中保留下来,有的是从民间、外地收集而来的古建筑材料。它们被用心地融合进古街之中。蒋百万故居等几间较重要的历史建筑都被原样修复。虽然改造后的老门东街区将比例、界面、细节都尽可能恢复到历史的层面。但回归的并非是古代的真实模样,而是某种古代想象。它是一次关于历史信息的专业重构,徽式民宅、苏式花园、本地风格相杂处,类似于若干种传统建筑的小规模“会展”。其中还有一幢完整的2层徽派木构民宅。它从某处整体搬迁过来,放置在东南处的巷子里,作为一个空间节点发生作用。现在的街区确实古意盎然,但却是符号化的“古意”——每一个房子,每一个细部,都指向某种特定的风格、工法。但是,老门东的旧日味道,其平凡本质,以及独特且唯一的空间组合模式都已不存在。

第二种回归者是空间的使用方式。明代中期开始,门东就是“文人集聚、商贾云集之地”。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城市规划志》(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42页。清初之后,南京城一分为二。城东北为清兵驻军,西南为市民居住。城南的密度被进一步压缩。但是商业、居住混杂的传统没有变化。清末之后,城南的商业功能逐渐减弱,基本全为居住。到了2005年,门东的老街区还保存有一半左右,都为普通民宅。2006年的“‘南门老街复兴规划”曾拟将门东打造为一个全面开放的“民俗博物馆”——综合性的“商业旅游休闲区”。这是对场地的历史性回溯。2007年,这一规划被弃置,再度进入本被禁止的房产开发模式。2010年的最后一轮规划,使门东重新回到2006年的“‘南门老街复兴规划”的公共路线,且民俗色彩更为强烈。不光是南京本地的民俗品牌大量进驻,外地的品牌(德云社)、国外的品牌(星巴克)等也蜂拥而至(“商贾云集”)。另外,几间旧厂房现在被改建成金陵书画社、美术馆,也很应和“文人集聚”的古意。

《南都繁会图卷》中,门东就在赛龙舟的外秦淮河的北侧。虽然笔触模糊,但也大致看得出来,沿街店铺林立,游人如织。并且其中有几条“东西两洋货物俱全”、“京式靴鞋店”的大幅招牌很是显眼,颇有现在的德云社与星巴克比邻而居的味道。

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回归者,是空间的角色。明初永乐迁都之后,城南所代表的市井生活就与国家权力机制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消解关系。在《南都繁会图卷》中,这一“消解”关系是其核心——它既作为内在结构来组织图像,还表明城市的主角为谁。“南都大门”昭示的,正是这一“角色”的回归。前两个回归者,只是其物质外壳与形式载体。

图卷中,那些权力元素都被有意无意地淡化。象征着权力中心的皇城置于卷末,它并无什么威严气势。宫阙楼宇为云雾所缭绕,似真似幻,颇似一个尘世之外的仙境。重要的“地标”外城墙消失了(在城市风俗画中,城墙一般都会强有力地出现在画幅两端)。宫城城墙只余几个模糊片段——尺度被缩小,与附近的民宅差不多。府衙被挪到山脚下,仿佛一座香火冷清的庙宇。这与招牌满眼、人头攒动的“街市”形成强烈对比。很明显的,城市的政治性(权力结构)在画中被日常性(世俗生活)所吞没。这很写实。明代中期之后的南京既为“留都”,政治地位逐步下降。皇城并不具有权力职能。它在城市中心,但如同虚设。城中虽设有六部等机构,但官员都不掌握实权,大多“不复事事,既贤者亦多无可述”。范金民等编著:《南京通史明代卷》,南京:南京出版社,第258页。所以,画中诸多政务机构都不见踪迹,唯一的一座府衙,也是门前寥落,差役懒散,毫无官家风范。

此消彼长,市井生活变得活跃起来。明初的大移民,使得城南这一空间区域迅速为世俗生活所填充。数百年来,它自然繁衍,形成了某种“场所精神”。正是它,产生着对权力机制的“消解”作用。在《南都繁会图卷》中,该作用清晰可见。这一点,也延续到清代的两张官方订制的宫廷图中。

《康熙南巡图》(第十卷),描绘的也是南京城。它以康熙南巡的路线为主轴。城南仍是主要部分,占据了全画的四分之一。前朝的皇家印记(皇城)遭清除,旧王府被挤到画幅边缘,像一片废墟。即便是新朝的权力机构如布政司署、江宁织造署等,它们虽然都在巡游路线附近,也没有出现在画中。在《康熙南巡图》的其他卷中,但凡城市内容,都有若干“政府机构”在其中占据大幅空间。唯一的权力元素在卷末。“校场演武”一节替代了皇城,以浩大场面的武力震慑着作为画卷主体的市民生活。这是一种新的“平衡”模式,颇有时代特点。清初的南京是一个政治敏感之地(前朝的“留都”)。但在城北全部划给驻军,皇城被拆解殆尽之后,城南还保持着隐秘的活力。这里不仅有市井生活,产业贸易,它还是革命者的据点——反清复明势力的大本营。以政治安抚为目的的《康熙南巡图》,能够轻易地删除新旧两朝的权力表征(官用建筑)以示亲和,但仍对平静的日常生活背后的“隐秘活力”大有忌惮。城南的“场所精神”依然如故。

数十年后的《乾隆南巡图》中,南京卷只剩下“江宁阅兵”的场景。画中,校场演武一节被细致地重绘一遍,城区部分则被全部砍掉。这更显出缺席之物的强烈存在感。这使南京的《江宁校场》卷在整套《乾隆南巡图》中显得非常怪异。其他卷中都是按照《康熙南巡图》的常规模式来布局描绘——山水、城市、事件。这或许是因为在乾隆第二次南巡后一年,即在南京成立专事禁书的“江南书局”,大兴文字狱。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受荼毒甚深。文字狱祸事牵连极大,两江总督等高级官员多有连坐获罪。此时的南京城,气氛相当紧张。

1949年之后,这一“存在感”逐渐减弱。经过几番城市结构调整,城南不再具有“平衡”权力的作用。现在,它的空间角色回到最初时那样,只是城市里的一片普通住宅区。

所以,《南都繁会图卷》在2004年被“意外发现”、“南都繁会石刻”应运而生是一个信号。它标志着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那个以秦淮河为主线,以名人轶事、历史典故为内容的(“大文化”)符号系统发生巨大变化,一直遭忽视的“日常性”正式进入其中,成为新元素。新的“秦淮八景”大多出于历史典故,如“牧童遥指”、“赏心亭”之类。“南都繁会石刻”是一个异类,唯有它以平凡的市井生活为主题。

但是,“日常性”如同双刃剑。一方面,它的丰富细节为符号系统的扩充、重构提供大量原材料,并以世俗的快乐提高了大众对该系统的共鸣程度。另一方面,“日常性”对原有的符号系统却有着潜在的破坏作用。“日常性”的符号转向(传奇化、神秘化、文艺化)总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实际上,日常生活与文化图景一直相互平行。某些无法符号化的东西,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低俗之物、直接体验方式、非幻想品质,虽然被一并吸纳进符号系统,但是,它们与之前的符号成分(“乌衣巷”、“秦淮八艳”之类的怀古情调)并不那么协调,甚至还有所冲突。对于符号系统所需达成的最终目的(即营造一个完美的想象空间)来说,这些异质之物无疑是一种隐患:它们使得符号系统不够纯粹,甚至还消解了符号系统与主体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想象空间”存在的基础。而其最大的破坏性在于,它的出现(《图卷》的“石刻”化),将地表之下沉睡已久的“历史角色”唤醒。也即,随着“石刻”回归现实的不只是历史图像,还有蕴含在画中的“场所精神”。它对权力的本能反感,以及对符号化的抗拒,都一并激起。其强有力的平衡、消解、对抗能力随之进入城南风波。实际上,这场“风波”原本只是“大他者”(借用一个精神分析的概念,即现实的符号秩序)的一次内部纠纷——“文化牌”与“市场化”之间的冲突而已。正如我们所见,如果不是“十运会”的突然介入,2001年的“南京旧城改造一号工程”早已使“老”门东无声无息地消失。

“老城南保卫战”就缘于此。一幅古画的发现,带来一位不速之客(空间的历史角色)。它偶然间闯入“大他者”的领地,扰乱了各方力量关系。它将一场权力间的“内部纠纷”推向公众与媒体,使之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在资本强大的运作能力之下(它若干次试图将纷争拉回到“大他者”内部纠纷的轨道,且近乎成功),它还能不断扩大事件的边界,升级其性质:“城南保卫战”不仅是“文化保卫战”、“历史保卫战”、“空间保卫战”,甚至还成为“人性保卫战”。城南的原住民(被拆迁者)本来一直都处于沉默状态,并无多少人关注。2006年以来,他们的状况被各个媒体大量报道,成为城南风波的主要焦点之一,亦是事件诸般转折的决定性因素。在2010年12月发布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保护规划(《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中,明确把保护原住民、鼓励回迁居住并停止任何方式的“外迁安置”、“动迁”行为等条目列入其中。七年间,画中“场所精神”逐步显现出作用力,微妙地推动着事态的发展,转换其方向。正是它,挽救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三种回归者(空间的形态、使用方式、历史角色)已然落地。《南都繁会图卷》的“当代性”也得到证明。正如我们所见的,在2013年“箍桶巷”开街仪式上,《图卷》以凯旋的姿态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但是,“回归”其实并不彻底。

这片本属全体市民共享的空间里存在着一处异样之地——内外秦淮河间的一块黄金地带,面积是整个门东的四分之一。2007年,“雅居乐”地产集团将之拍下,开发高档别墅区,拟建别墅200多套。一同划归私人所有的还有内秦淮河沿河一带——它本是“秦淮风光带”史上最著名的公共空间“河房区”。虽然2010年的保护规划明确规定停止此类行为,但是“雅居乐”项目令人意外地未受影响。它在2013年与箍桶巷开街仪式一同“开盘”。从空间的公共性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刺点”。

不彻底的回归,意味着城南之事尚未终结。虽然“保卫战”暂告落幕,但是空间的新旅程才刚开始。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回归者(《图卷》中的场所精神)只能说初显头角——使“老城南保卫战”局部成功。在“老门东”历史街区的后续使用过程中(很多方面都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它还会带来什么新的觉醒之物?它们将以什么方式进一步“回归”现实?将会对这一空间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产生什么新作用?这些都还是未知之数。回归,还在继续。2014年10月,“雅居乐”地产(香港上市公司)卷入某贪腐案,董事会主席“被控制”。2014年初,南京市溧水县拟将在某度假区内划出18.6公顷,耗资13亿元“再现明代画作《南都繁会图卷》的景致,打造以明文化为主体的‘大明城”,使之“成为外地游客及南京人寻找记忆、触摸南京历史脉络的怀旧之地”。可见,图像还在以多种方式回归。《南都繁会图卷》的“当代性”表现远未结束。

The Return of Agenius Loci:

Nandu Fanhui Tujuan and “the Battle of Defending the Old Southern Nanjing”

HU He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China

“The battle of defending the old southern Nanjing” from 2005 to 2013 was a turning point of the urban renewal movement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ity construction in Nanjing. By analyzing the incident through a recurring painting of Ming Dynasty—Nandu Fanhui Tujuan, the paper attempts to offer a new possibility to interpret this event.

Nandu Fanhui Tujuan;Nanjing;agenius loci;the battle of defending the old southern Nanjing;return

场所 篇4

通过这项工作指导群众及责任单位采取针对性措施;指导群众进行环保装修, 采取科学措施防治污染, 以改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确保群众身体健康。

1 调查基本情况

1.1 居民家庭室内空气质量样本调查

(1) 调查样本——在辖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居民家庭, 按建成使用年限分为25~30年、20~25年、15~20年、10~15年、5~10年1~5年和0~1年分别监测3户; (2) 调查时间——于3月初 (冬) 和8月 (夏) 各监测1次。3月和8月分别对不同居住年份的21家居民住宅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3) 监测项目——为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氡 (222Rn) , 共10个监测项目。

1.2 大型公共场所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调查

(1) 调查样本——选择银川市政府办公大楼、万达购物广场、新华百货东方红店、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兴庆区回民二小, 万达电影院、宁夏图书馆、银川市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亲水体育中心、湖滨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场所共计11个单位; (2) 调查时间——分别在3月、5月、8月和9月初各监测1次 (每季度1次) ; (3) 监测项目——为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氡 (222Rn) , 共10个监测项目。

1.3 其他调查内容

包括调查了解监测对象位置、类型、结构、用途、朝向、建筑材料、面积和高度、窗户面积和朝向、建成和使用时间、是否改扩建、室内摆设物品、装饰和装修情况、人员活动情况、采暖通风情况、是否摆设植物和养殖鱼鸟、是否有加湿设备等。

2 监测方法与评价标准

2.1 监测布点技术原则

(1) 按照《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采样点位的数量根据室内面积大小和现场情况而确定, 要能正确反映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原则上小于50 m2的房间设1~3个点;50~100 m2设3~5个点;100 m2以上设5个点左右。 (2) 多点采样时按对角线或梅花式均匀布点, 避开通风口, 离墙距离大于0.5 m, 离门窗距离大于1 m。 (3) 采样高度与人的呼吸带高度一致, 一般相对高度0.5~1.5 m之间, 或根据房间的使用功能, 人群的高低以及在房间立、坐或卧时间的长短来选择采样高度。有特殊要求的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2 评价标准

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 18883-2002) 表1中规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3 调查与监测结果

按照大型室内公共场所和群众居住场所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方案进行调查后, 共获得大型公共场所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2287个, 群众居住场所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1271个。

4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评述

4.1 大型公共场所检测结果评述

(1) 一、二、三、四季度所监测的11家大型室内公共场所, 其环境空气各项污染物浓度值均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02) 限值。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100%。

(2) 各大型公共场所监测结果基本稳定, 甲醛浓度范围为0.01~0.10 mg/m3, 浓度均值为0.037 mg/m3;最高值出现在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 其原因是该学校于2011年年底装修完毕。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范围为0.08~0.56 mg/m3, 浓度均值为0.29 mg/m3;最高值出现在银川市政府1515房间, 其原因是该房间新购置了部分办公家具。 (参见分布曲线图)

4.2 居民住宅检测结果评述

(1) 全年共监测42户/次, 超标8户/次, 达标34户/次, 达标率80.9%; (2) 3月份 (冬季) 共监测21户, 其中建成时间0~1年达标率为0%。1~5年达标率66.7%。建成时间5年以上均达标。3月份所监测的各项指标平均值除总挥发性有机物超标外, 其余指标均达标; (3) 3月份 (冬季) 所监测的居民住宅甲醛浓度范围为0~0.26 mg/m3;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范围为0.01~5.50 mg/m3。住宅污染最严重的出现在房屋建成时间031年的金凤区馨和苑36#-2-501——其甲醛浓度最大值出现在书房、主卧, 浓度值为0.26 mg/m3, 超标1.6倍;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值出现在厨房, 浓度值为5.5 mg/m3。 (4) 8月份 (夏季) 共监测21户, 建成时间0-1年达标率为0%。1~5年达标率66.7%。建成时间5年以上无超标现象。8月份所监测的各项指标平均值均达标。 (5) 8月份所监测的居民住宅甲醛浓度范围为0~0.25 mg/m3、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范围为0.01~4.21 mg/m3;房屋建成时间0~1年的金凤区馨和苑36#-2-501室住宅, 污染较为严重, 其甲醛浓度最大值出现在书房、主卧, 浓度值为0.25 mg/m3, 超标1.5倍;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值出现在厨房, 浓度值为4.21 mg/m3。

4.3 部分居民住宅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原因分析

(1) 装修过于复杂, 带入的装修材料总量过多, 且住宅空间不开阔, 造成部分居民室内环境质量不达标; (2) 部分装修材料, 特别是购入的廉价的家具所使用的材料质量较差, 污染物含量较高; (3) 家庭其他用品如窗帘、沙发、地毯、衣物等材料也在释放污染物, 是造成部分居民室内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原因之一。

5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分析结论

5.1 大型公共场所

总体来看, 大型公共场所1、2季度各项指标持平, 3季度各项污染物指标浓度最高, 4季度各项污染物浓度低于其他季节。由于建设、装修及购置新家具时间较长, 且空间较开阔, 单位面积所使用的装饰材料较少, 因此大型公共场所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均达标。

5.2 群众居住场所

群众居住场全年共监测42户/次, 其中超标8户/次, 达标34户/次, 达标率80.9%。其中建成时间0~1年达标率为0%;1~5年达标率为66.7%;建成时间5年以上无超标现象。

6 对策与建议

场所 篇5

使用场所消防安全须知

为深刻汲取近期省内外电动车和民用建筑燃气火灾事故教训,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火灾事故发生,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经省政府同意,省消防安全委员会决定加强电动车停放、充电场所和民用建筑燃气使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现就有关场所消防安全须知公告如下:

一、电动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须知

1、电动车应当在建筑外部的独立区域(如:车棚或车库)集中停放、充电,该区域与相邻建筑应保持一定安全间距。

2、受场地环境限制,电动车集中停放、充电区域无法独立设置在建筑外部而必须附设在建筑内的,应设置在建筑首层或地下一层。设置在首层时,宜设置在无围护结构的架空区域;当设置在地下一层或采用封闭结构的首层时,应当与建筑其他区域采用实体防火墙和能自动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进行严格防火分隔,并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设施和防排烟设施。

3、电动车严禁在住宅建筑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门洞口)、楼层楼道和电梯前室内停放、充电;严禁在群租房内停放、充电;严禁在人员密集场所内停放、充电。

4、电动车或其电池不得在住宅房屋内和阳台部位充电,只可在庭院等露天部位充电。

5、电动车集中充电区域应设置专用充电装置并配置专用配电箱。充电装置应具备定时断电、过载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

等功能。

6、物业管理单位(或承担相应职能的单位)应立即对所在住宅小区、单位的电动车占用禁停区域私停乱放、私搭乱接电线等违规情况进行集中清理;要因地制宜集中设置电动车充电区域;要在禁停区域醒目位置张贴电动车禁停标识,定时开展检查巡查,及时劝阻、制止违规停放、充电行为。对不听劝阻或者拒不配合清理工作的,物业管理单位要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二、民用建筑燃气使用场所消防安全须知

1、严禁在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和通风不良的场所内使用、储存瓶装液化石油气;严禁在集体宿舍、单身公寓、酒店式公寓、公寓式酒店内使用、储存瓶装液化石油气;严禁在居住房间内使用、储存瓶装液化石油气。

2、使用燃气的住宅用户宜安装可燃气体浓度探测、警报装置,燃气使用过程中,人不得长时间离开。

3、经营性场所严禁将液化石油气气瓶和管道布置在营业厅内;严禁将气瓶和灶具放置在人员主要出入口;当使用液化石油气气瓶组供气时,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设置独立瓶组间,瓶组总容积不大于1立方。经营性场所的厨房和瓶组间应当安装具备紧急事故自动切断和防爆排风功能的可燃气体浓度探测、警报装置。

4、用户应当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应当使用定期检验合格、瓶体外观无损伤且未超过法定使用期限的钢

瓶;应当使用质量合格的减压阀、软管和灶具。严禁购买非法商贩出售的瓶装液化石油气。

5、燃气钢瓶应放置在通风良好、周围无可燃物的地方,距灶具或热源不得小于1米。

6、用户应当定期采用耳听、鼻闻或涂抹肥皂液等方法,检查燃气瓶体(焊缝、瓶底、锈蚀点等关键部位)、阀门、胶管、接口、灶具等部位是否漏气。当发现泄露时,应立即关闭燃气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禁止开、关一切电器,同时向供气单位报修。

赠阅场所清 篇6

静安

688.COFEE、EXEMEBAY、SPR COFFEE、SPR咖啡、阿德咖啡、巴黎婚纱、百乐门咖啡馆、避风塘、布里斯朵咖啡、藏乐汤坊、达加马巴西烤肉、德真会齿科、迪欧咖啡、福建兴业银行、富华咖啡厅、富华口腔科、富华美容整形、富华眼科、干锅居、古诺咖啡、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海之幸日本料理、好友咖啡、花样年华咖啡、花园咖啡、华山医院、华夏银行、环艺电影城咖啡厅、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锦园茶馆、咖啡缤、蓝华口腔门诊、莲妮咖啡、恋咖啡、露易斯咖啡、鹭鹭酒家、民生银行、名范齿科、莫泰168大堂咖啡厅、南麓餐厅、牛满地、农业银行、浓越咖啡、欧罗咖啡、秦鹏口腔诊所、上岛咖啡、上海卡顿大酒店、尚品咖啡、申粤轩酒楼、深圳发展银行、石缘商务会所、韦博国际英语、香啡缤、叙江南茶坊、雅家咖啡馆、延安饭店钢琴吧、云海苑咖啡、招商银行、珍妮花静安影城、真锅咖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银行保管箱中心、中信实业银行、两岸咖啡等。

新天地

FIGARO咖啡、MOONS好地方、赤坂亭、大渔铁板烧、建设银行、玖玖餐厅、俏江南、上海小山日本料理、苏菲雅影楼、太鼓甜品屋、太平馆餐厅、万裕国际影城、旺角茶餐厅、仙踪林、心约红茶坊、兴业银行、原味意大利面馆、珍妮花公主馆、珍妮花新娘世界店、真的好餐厅、中国银行等。

黄浦

200咖啡馆、642咖啡、Citta、The bund cafe、VEN-ICE(维纳斯)、WHY(爱我吧)、避风塘、采蝶轩、茶轩、炖品世家、法式休闲咖啡、干锅居、光大银行、韩风炭火烤肉、豪牛士、好喝的咖啡、华夏银行、嘉顿咖啡馆、建设银行、焦点咖啡、金兰甜品屋、金外滩宾馆咖啡厅、咖啡因、凯育法语培训中心、来福楼、民生银行、摩翼咖啡、磨磨茶茶、牛满地、欧特麦休闲坊、平蒸鲍翅宫、浦东发展银行、七重天宾馆餐厅(东亚饭店)、瑞尔齿科、上岛咖啡、上海醉美、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外滩支行、食之秘、唐韵茶坊、堂雅茗茶艺馆、外滩12咖啡吧、外滩花园酒店、网缘茶坊、韦博英语培训、翁家鱼翅、伍京堂、香啡缤、心约红茶坊、兴业银行、轩朵茶坊、亚马逊咖啡、圆缘园、招商银行、真锅咖啡、真老大咖啡、中福世福汇大堂咖啡厅、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

卢湾

建设银行、上岛咖啡、SPR咖啡、依法莲咖啡、中国银行、真锅咖啡、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鲁班路支行)、泰和茶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卢湾支行营业室、上岛咖啡、广东发展银行、东方每日咖啡、深圳发展银行、避风塘、方咖啡、上茶新概念茶坊、好望角大酒店咖啡厅等。

浦东

SPR咖啡、艾乐比卡咖啡、昂立国际英语、本家韩国料理、楚炫堂、迪欧咖啡、东方大厦咖啡厅、东亚银行、干锅轩、花之林茶坊、华一银行、交通银行、咖啡莎露、卡浦里休闲咖啡、凯尔口腔诊部、蓝盾齿科、鹭鹭酒家、玛莎、麦仔乐、满记甜品、美罗思咖啡、美欧咖啡、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分行营业部、青藤阁茶坊、瑞尔齿科、上岛咖啡、深圳发展银行、世顶咖啡、陶然茶坊、天才宝贝、天水雅茗、唯尚咖啡、喜客咖啡、香啡缤、雅趣茶道、亿茗堂、源源茶坊、招商银行、兆亿咖啡、珍妮花新娘浦东店、真锅咖啡等。

长宁

艾乐比卡咖啡、巴贝拉意式休闲餐厅、芭诺时尚儿童摄影馆、百世德咖啡、百威酒店咖啡、拜尔齿科、避风塘、丹妮咖啡、迪欧咖啡、釜山料理、干锅居、广东发展银行、哈里欧咖啡、海顺伴岛咖啡、虹桥友谊商城内咖啡厅、季诺咖啡、珈露萝咖啡、金钱豹、金棕欗艺术专修学院、晶点小厨咖啡吧、爵士岛咖啡、卡布拉蛋糕、蓝调咖啡、蓝盾口腔门诊、两岸咖啡、洛维拉韩国婚纱、弥亚乎咖啡馆、茗秀源茶坊、茗悦咖啡厅、欧泰咖啡、俏江南、瑞士丰饶咖啡厅、睿迪咖啡、润桥斯咖啡、上岛咖啡、上海日子、申德医院、深圳发展银行、世纪影城咖啡厅、水之城咖啡、塔麦缇咖啡、香啡缤、享咖咖啡、星时达中国语、雅点舫、樱花国际日语、御香海餐厅、招商银行、真锅咖啡、卓越口腔、如家快捷咖啡、唯尚咖啡等。

徐家汇

2568咖啡吧、642咖啡、Chi chi、I D 咖啡吧、巴洛克咖啡、避风塘、采蝶轩、大可堂茶园、得和茶馆、迪欧咖啡、斗牛士餐厅、泛禾宾馆咖啡厅、佛洛力斯咖啡、古奇咖啡、广东发展银行、海菲轩茶馆、韩风炭火烤肉、鸿艺豪园会所咖啡厅、花之林茶坊、华一银行、建工锦江大酒店西餐厅、交通银行、教育会堂咖啡厅、卡拉咖啡、凯利大厦大堂咖啡吧、乐彼咖啡鉴赏馆、两岸咖啡、刘泓虎博士口腔门诊部、麦和咖啡满记甜品、美鹿咖啡、民生银行、名嘉齿科、名庭咖啡、缪斯音乐行、女神咖啡、葡京煲煲好、千岛咖啡、千子晨婚纱摄影、俏江南、青瓷咖啡、莎蔓利莎、上岛咖啡、尚雅咖啡、深圳发展银行、树林咖啡、水之城咖啡、思庭咖啡、四季庭苑、唐韵茶坊、提香咖啡、天代咖啡、椭圆咖啡、唯尚咖啡、喜客咖啡、夏威夷毛伊咖啡馆、仙踪林茶坊、香啡缤、炫摩咖啡、雪峰高山茶、雅心阁咖啡、岩奈贺日本料理、壹号咖啡酒吧、异彩采蝶轩、赢在起点、御采庭日本料理、招商银行、真锅咖啡、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朱丽雅专业摄影等。

普陀

Wing翼咖啡、巴贝拉意式休闲餐厅、迪欧咖啡、港鸿大酒店咖啡吧、古树咖啡、哈里欧咖啡、海岸咖啡厅、会蒙咖啡、江苏饭店咖啡厅、口口咖啡、两岸咖啡、欧之馨咖啡、清水湾大酒店、上岛咖啡、上海笠泉茶园、新伴岛咖啡、伊诺咖啡、异客咖啡、渔翁咖啡、圆缘园、真锅咖啡、紫怡茶道、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花园咖啡、迪欧咖啡、约克登咖啡餐厅、半度音乐咖啡、香风丽道、唯尚咖啡、采蝶轩等。

杨浦

两岸咖啡、深圳发展银行、天和阁、香啡缤、真锅咖啡等。

郊区

我国实施“无烟工作场所项目” 篇7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议的录像讲话中指出, 烟草危害是当今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控烟工作, 并承诺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个无烟奥运会, 为中国控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很高兴看到7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无烟工作场所项目”, 希望越来越多的单位参加到这个项目中来, 为员工的健康, 为我国的控烟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郝希山院士呼吁大众重视在工作场所吸烟及二手烟的危害, “无烟奥运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健康财富, 因此得到了众多企事业单位的强力支持。借北京奥运会之契机, 工具包的推出为广大参与‘无烟工作场所项目’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参考执行方案, 与‘无烟奥运’的宗旨不谋而合”。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指出, “无烟工作场所项目‘关注广大中国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效益, 正因为如此, 它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这么多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响应。”

“无烟工作场所项目”是由中国疾控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抗癌协会和美国癌症协会联合推出的公共卫生合作项目。该项目在“无烟奥运”和北京市人民政府204号令《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旨在帮助企事业单位在大多数公共场所, 特别是工作场所室内实行全面禁烟。项目于今年6月启动, 已有71家中外企事业单位或机构加入, 约覆盖2万员工, 预计明后两年推广至上海、广州, 而后在全国主要城市开展。

古代官员的办公场所揭秘 篇8

一、衙署的设置规制严格

不同级别的府衙, 内部设施有不同的等级约束。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 统治者基于“民非政不治, 政非官不举, 官非署不立”观念, 对衙署的设置都十分重视, 且有一定的规制。古建筑学家刘敦桢在《大壮室笔记》中曾指出:“古者军旅出征, 依帐幕为官署, 故将军所治曰幕府。若廷尉、内史、京兆尹、郡守所居, 亦皆称府, 县治则称寺。然汉官寺自九卿郡守, 迄于县治邮亭传舍, 外为听事, 内置官舍, 一如古前堂后寝之状, 体制或有繁简, 区布之法固无异也。”

明代规定:一、二品官员衙署的梁栋才可装饰成土黄色。明永乐间迁都北京并营建故宫后, 这种规制显得更加严格、规范。各级官员府第的建筑结构和规模、以及油漆彩饰等都有严格的规制。明代规定:一、二品官, 厅堂五间九架, 屋脊用瓦兽, 梁栋檐角青碧绘饰, 梁栋饰以土黄。明代官式体制的建筑法则, 源自于明初凤阳、南京的宫殿衙署, 从建筑的总体格局看:庭院宽阔, 比例方正;有独立的东西配房;有钻山耳房加前廊;园林布局疏朗而规整。

清代对官员办公场所的规模及规格均分级。在总体规模上, 除了花园、箭亭等游憩宴乐部分外, 衙署的必备建筑, 即官廨府邸部分, 也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清代就规定:京师部级衙门 (一、二品官衙) 规模为1.82公顷—2公顷 (27亩—30亩) ;寺、监、院级衙门 (三、四品官衙) 规模为0.6公顷—1公顷 (9亩—15亩) ;以上规定均不带官眷住所。据《顺天府志》记载, 顺天府为三品官衙, 带官眷住所, 全部衙署面积占地19亩。

在建筑规格上, 不同级别的官府也有不同的等级约束。《大清律例》将一、二品官厅堂由明代的五间九架青碧绘饰, 提高为七间九架可以彩绘, “三品至五品官, 厅堂五间九架, 正门三间五架。”只是尺度的变化, 等级制度更趋严格。

二、一砖一木皆有讲究

古代衙门遵循“前衙后邸” (迎合皇宫的前朝后寑) 的建筑风格。衙署的大堂、二堂为行使权利的治事之堂, 二堂之后则为长官办公起居及家人居住之所。古代衙门的装饰和史册对清官的标榜都彰显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一种政治文化心理———“清官情结”, 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贩夫走卒, 这种情结概莫能外。封建社会, 统治者和老百姓历来都是对立的, 但是在“清官”这个问题上却达成了出奇的一致。

贴楹联标明官德官风等为官之道。从宋代开始, 为官者便在官署衙门撰贴对联, 俗称“官联”, 官员们以此表明自己的官德、官风、官声、官政等为官之道。

官联的内容, 有的告诫自己不贪不贿, 比如清代赵慎珍任桂林知府时, 为了自勉为官清正, 在衙门前贴上一联, “为政不在言多, 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 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有的彰显自己爱民如子, 比如清代王玉池任山东金乡县令时, 也在衙门前贴一联以时时提醒自己, 鼓励自己, “眼前百姓即儿孙, 莫言弱者可欺, 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 漫说一官易做, 还尽些父母恩情”;还有的表达自己为政的决心、有的彰显自己的政绩等等。

被称为“中国古代保存最完好的县衙”的河南内乡县衙三堂有一副对联非常有名, “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据说这是内乡县令高以永自撰的。历史记载, 高以永勤于政事, 宽以待人, 但生活上严于律己、清苦过人。后来积劳成疾, 病逝于任所。死后没有留下多少财产, 连灵柩也不能运回, 靠亲故周济, 得以归葬。

官威的象征:匾额与屏风。通常, 府衙大堂正上方可见一“明镜高悬”或“正大光明”的匾额。史载, “明镜”出自晋代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一书。据该书记载:相传秦始皇得到一面长方形铜镜, 高5尺9寸, 宽4尺, 表里明亮。据说此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 并能照出人心中的邪念。因为此镜出于秦地, 故被称为“秦镜”。秦始皇得到这面宝镜后, 常用它来照宫人, 一旦发现了谁心存邪念, 就严厉惩处。

清代直隶总督部院

因为此镜功能奇特, 后来人们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 断狱清明。后来, 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 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 所以就将“秦镜”改为“明镜”, “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

在匾额下方, 会设有一屏风, 一般绘有山水朝阳图 (又叫海水朝日图) , 山正、水清、日明, 寓意为官者要明如日月, 清似海水。与上悬匾额“明镜高悬”异曲同工, 意即告诉百姓本官员要廉明、公正。大堂顶篷上绘有三十六仙鹤朝日图, 据说三十六仙鹤代表秦灭六国分为三十六郡, 太阳象征着皇权, 后引申为:皇权统一, 四海归一。

大堂内设置公案、座椅, 公案上摆放令签、文房四宝和惊堂木。公案上的令签有两种颜色, 一种是绿色, 一种是红色, 绿色用于较轻的刑罚, 如打板子, 而红色一般不动用, 只有在判处死刑的时候才使用, 不过, 知县没有判决权的, 只有执行权, 当时, 只有皇帝一个人有判决死刑的权利。当断案有了结论, 知县便宣布判决, 同时将令签丢到堂前, 由衙役执行处罚, 丢出的令签不能收回, 也即意味着已审的判决不能更改。

在一些历史题材小说和影视剧中, 经常可以看到古时候衙门在升堂审理案事时, 坐在公堂上的官员, 举起一块长方形的硬木, 朝案桌上急落直下, “啪”地一声响, 公堂上威武的吆喝之声随之而起, 威严之声震荡公堂, 把堂下之人吓得心惊肉跳、魂飞魄散。这块用来震慑犯人的硬木就是“惊堂木”。各级衙门都可以在开庭时使用惊堂木, 一般惊堂木都刻有象征权威的图案, 清代以前最常见的是龙造型的图案, 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的款识标志。

除了公案上的物件, 府衙大堂两侧, 通常还立有“回避”“肃静”牌, 堂边放置着笞杖、夹棍、长凳等刑具。

三、管窥古代省、州、县的办公处所

一座衙署遗迹, 半部“吏治”写照。现存被列为古代三大官衙的, 包括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霍州署、河南内乡县衙, 分别代表了古代省、州、县的行政府衙, 从这三处, 可一窥古代官员办公处所的设施与特点。

省级官员办公室———直隶总督署。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 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 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首脑机关, 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这座衙署启用于雍正七年 (1729年) , 直到清亡后废止, 历经182年, 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 历史内涵十分丰富, 有“一座总督衙署, 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总督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 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 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屏风上悬挂的“恪恭首牧”匾, 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 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 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 分别是:“圭卣恩荣方召望, 鼎钟勋贳富文年”, 横批:“钧衡笃祜”;“栋梁华夏资良辅, 带砺山河锡大年”, 横批:“调鼎凝厘”。

目前尚存的唯一一座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霍州署位于霍州市东大街北侧, 始建于唐代, 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 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无论其位置选择、建筑规模, 还是整体布局、形制设计, 均为全国现存同类衙署之冠, 是我国目前尚存唯一一座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

霍州署相传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 分中轴线、东、西副线三大建筑群。现存建筑由南至北分别为:“二龙戏珠”影壁、“古霍名郡”坊、谯楼、丹墀、仪门、甬道、戒石亭、东厢房、西厢房、月台、抱厦、大堂及东耳房、西耳房、二堂、内宅、静怡轩等。

内乡县衙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据《内乡县志》记载, 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 (1304年) , 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 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整个县衙建筑, 具有我国南北方古建筑的文化艺术风格, 是迄今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衙。

城市高架桥下环境场所探讨 篇9

1.1 概念阐述

“桥下空间”并不是建筑学科中专有的名词, 没有严格定义。这里指的是伴随着城市高架桥的建立而形成的, 一种新型半围合的建筑空间, 包括桥体正下方的空间、匝道围合空间、匝道与城市道路或建筑物围合空间等。桥下空间从内部形式和外部环境来看, 桥下空间都有着与其他城市空间不同的属性与影响特征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部分。

高架下空间形态可以分为4种:道路空间, 匝道下的空间, 支撑结构产生的空间和高架交错时产生的围合空间。

1.2 高架桥下特性分析

所谓“特异性”是指每个物质要素自身所独具, 且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从内部利用形式来看,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形式大致有:停车, 交通市政, 绿化, 闲置, 商业和休闲娱乐7大类。从外部环境来看:第一, 城市高架桥在解决交通拥堵的同时, 因其自身巨大的尺度造型, 对城市景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肌理, 影响周边居住环境。第二, 阻碍了两边的街区的联系, 改变原来的空间尺度, 排斥人的活动, 造成城市空间质量的衰退, 进而阻碍了城市的发展。第三, 高架桥下环境受桥体自身和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日照不足, 雨水不足, 并且污染严重。

2 城市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营造

2.1 高架桥下环境场所营构的重要性

2.1.1 加强地域性、文化性与标志性。

高架桥是城市中的重要交通途径, 桥下景观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这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特色。通过对高架桥下环境进行更好的设计, 激发城市的活力来创造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并充分释放城市的魅力。此外, 将更多的人带到此类区域来, 高架下的空间可以通过积极的利用, 这样做能在改善城市活力的同时, 也能宣传城市的特色。

2.1.2 完善城市景观, 提高生态效应。

高架桥下空间环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桥下绿色环境的构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高架桥下骨干道交叉口, 重要道路的沿线等, 宜适当种植色彩鲜艳的观花或观叶植物, 采用艺术手法作植物造景, 再配合花期, 以四季鲜花来点缀沿线和交叉口的景色, 灵活地选用盆栽木本花卉进行摆设造景, 营造城市交通大道的景观气氛。高架桥下环境空间是城市公共环境重要的衔接地带,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大量的绿色设计对城市交通干道减尘降噪、提高城市生态效应有着显著的作用。

2.2 环境场所中人性化的设计

路易斯·康指出:高架交通建筑从周围地区进入城市, 从这点看, 它必须更为细致地建造, 甚至花些钱, 以求在战略上使这一场所对城市中心有更多的尊重。他认为高架交通建筑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 更应该与城市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高架桥作为一种场所来设计, 不能仅仅满足交通上经济与效率, 应该对城市中心区有更多的关注, 这样做同时也是对城市中人的活动的关心。利用高架桥附属景观空间为行人营造出一种舒适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强调高架桥的景观设计研究中人的主导性, 从人的角度出发, 为行人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

2.2.1 现状概述:

苏格兰格拉斯哥高架桥下的景观带Garscube Landscape Link, 将城市区域的主要接口改造成市中心。运用地形、植物、小品、色彩、灯光、构筑物等园林造景要素, 从一个无人问津的荒凉区域打造成一个供人们放松休闲的公共空间。设计师为Garscube Link项目取了一个非常别致的名字“凤凰之花”, 这个名字参考坐落于该区域凤凰公园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凤凰之花”由50个色彩斑斓的铝制“鲜花”设计而成, 高8m, 其独特的外观设计给行人眼前一亮, 放松心情的舒适感, 也成为了这个区域的重要城市景观, 具有标志性, 吸引大批游客的注意, 进而打破混凝土所带来的宁静尴尬氛围。不仅如此, 鲜花下休闲座椅, 给行人提供方便。当夜幕降临式, 在景观灯照耀下, 从这里经过的人, 为他们提供了舒适的休息放松场所, 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

2.2.2 积极意义。

(1) 运用灯光, 铺装, 植物及休闲设施等多元的手法与方式营造景观, 形成有文化特色的休闲空间。 (2) “凤凰之花”造型独特, 引入人的活动, 成为该区域的标志物。 (3) 大胆的色彩搭配, 达到了更好的视觉效果与更佳的城市形象。

摘要:城市高架桥作为城市的重要特征, 在缓解交通的同时给城市的空间和景观环境带来了重要影响。随之产生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桥下空间。本文以环境场所的景观营造为切入点, 通过明确高架桥下环境场所的重要性, 在对桥下空间类型与环境特性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如何对桥下空间的景观设计和满足行人的需求。

关键词:高架桥,景观设计,环境场所

参考文献

[1] 郭磊.城市中心区高架下剩余空间利用研究一以上海市为例.[硕士论文].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008

老年建筑场所防火安全探究 篇10

我国一般认为年龄超过60岁就属于老年人,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则将为老年人设计和使用的建筑分成老年人居住建筑以及老年人公共建筑。其中, 专为老年人的起居生活设计的, 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要求的建筑属于老年人居住建筑, 包括老年人住宅、养老院、老年人公寓和护理院以及托老所等。本文中重点讨论的老年公寓为满足老年人集中居住, 符合其体能和心态特征, 具备餐饮、文化娱乐、清洁卫生和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的公寓式老年住宅, 属于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一般有三类老年人入住此类住宅, 自理老人, 其生活行为可以完全自理;介助老人, 其生活行为需要扶手、轮椅、拐杖和升降设施等辅助;介护老人, 其生活行为必须依赖他人进行护理。

二、老年公寓在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老年公寓的定性问题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将老年公寓归为居住类建筑, 同时有条文说明, 在做新建普通住宅设计时, 可进行方便老年人的潜伏设计, 以利于日后进行改造。但是很多设计人员在进行老年公寓设计时都将其作为普通住宅考虑, 有的则直接将老年公寓设计为普通的住宅建筑。另外,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 耐火等级为三级的养老院等老年建筑应当不高于3层, 然而并没有对一、二级耐火建筑加以相关的限制, 在《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甚至没有提到老年建筑在消防设计中应当满足的需求, 且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可以建造高层建筑作为老年建筑, 以及如何根据老年公寓的特点进行一些特殊设计等, 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 疏散通道和距离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当前我国居于老年公寓中的老人平均年龄约为78岁, 约40%的老人在70-79岁, 约45%的老人为80岁或以上的高龄人群, 这表明绝大多数居住在老年公寓中的老人都是高龄人群。其中, 人均患病为1.2种, 包括约30%的老人有听力以及视力方面的障碍。这些老年人在紧急情况中没有年轻人那样的反应能力, 准备疏散所需要的时间也远远多于中青年人, 且大部分老年人都需要外人帮助才能逃生, 所以在计算疏散宽度, 户门到安全出口的距离时, 如果单纯使用普通建筑的标准显然不合理。另外, 在《建规》和《高规》中, 也没有对老年人建筑做出一些特殊规定。根据公共建筑的要求, 疏散走道两侧的布房要求为1.4m, 在实际使用中, 有半数老年人需使用拐杖、轮椅、助步车等工具来疏散, 如果以轮椅的标准尺寸635mm, 再加上手臂活动需要的空间来计算, 一辆轮椅需要有效宽度为0.9m的空间才能顺利通过走廊, 这就意味着, 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人可以顺利通过疏散走道。所以直接采用普通建筑中的相关规定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 疏散楼梯的设置问题

有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超过半数的老年人不能完全自主上下楼梯, 但进行疏散逃生设计时, 我们一般是将消防楼梯作为逃生的安全通道。但多层建筑中发生火灾时, 普通电梯会迫降到底层, 而行走困难的老年人群则只能通过消防楼梯进行逃生, 这也显然不够合理。在《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中明确指出, 老年建筑中应当设置电梯, 同时三层及以下的老年建筑中还应当设置坡道。

(四) 装饰材料的要求

根据有关火灾统计数据显示, 因为抽烟引发火灾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人数约占所有火灾中老年人死亡总数的30%, 而且这些火灾多数都发生在家庭的活动间或老年人的卧室中, 最先发生火灾的物品主要是床上用品和室内的一些可燃性装饰品。为此美国的法律中明确要求, 市场上专门为老年人生产和销售的衣服以及被褥都必须是阻燃型的, 可燃型纺织品则被禁止销售, 其主要目的就是预防此类火灾。此法能有效预防此类火灾的发生, 保护老人的生命安全, 美国加强对老人衣服和床上用品等的防火性能, 这样的做法很值得我国借鉴。而在我国的《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中, 单层和多层的老年建筑的地面和固定家具以及其他的一些装饰材料则允许使用B2级可燃材料, 但是在高层建筑设计规范里面并没有特别地对老年建筑做出相关的规定, 如果参照综合楼以及医院病房楼设计的规定, 二类建筑中除了顶棚和墙面外, 其余部位均可使用可燃材料, 这也导致这些地方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老年公寓消防设计的改进策略

第一, 我国新的《消防法》中将老年公寓、养老院等老年建筑规定为人员密集场所。从《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也可以看到, 在很多相关疏散条款中, 也已将老年公寓纳入公共建筑的范围, 所以在进行老年建筑的消防设计中需要将其作为公共建筑来考虑。

第二, 如前所述, 在进行通道部分的设计时, 应适当将其拓宽, 不同使用功能空间相互间的连接部分的过道应当保持净宽不小于1.8m, 以满足老年人轮椅可以顺利通过。

第三, 应当增设消防电梯用于紧急逃生。有关研究表明, 使用电梯和楼梯进行混合疏散, 其效率是单使用楼梯来疏散的1.2倍。由于很多电梯在火灾时的运行并不可靠, 国家明确规定普通电梯不宜用于消防疏散, 而对于达到规范标准的消防电梯, 则可作为疏散工具, 特别是在高层老年建筑中, 如果设置消防电梯, 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火灾中的疏散效率。除此以外, 建筑中位于三层及以下的楼层应当设置坡道, 这样三层及以下的老年人也可以使用坡道和楼梯进行疏散。

四、结语

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很多大城市也出现了很多既照顾到居家, 又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建筑, 也有很多机构提供了更加专业的综合性老年住宅建筑并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 但是大多数都存在着很多消防安全的隐患, 这有待于研究和设计人员进行更加深层的研究和探索, 从多方面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火安全策略, 进行更加人性化的建筑设计。

摘要:在我国, 老年人在火灾发生时伤亡的比例非常高, 可以说是火灾最大的伤亡人群。而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数也逐渐增加, 因而需要尽快解决老年公寓中存在的很多消防安全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我国老年公寓在消防设计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结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性进行分析, 对老年建筑的消防安全设计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关键词:老年建筑场所,防火安全

参考文献

[1]宋彬.老年公寓消防安全现状及防火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5, (06) .

[2]邹华归.关于老年建筑场所防火安全的思考[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5, (03) .

更高雅的社交场所 篇11

《氏族》记者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了解到,中国游艇消费群体有以下几类:第一是房地产商及关联单位、各类机构和私人。第二是滨水楼盘主要以游艇别墅、买房送泊位或游艇为促销手段;其中,有的滨水楼盘直接就成立游艇俱乐部,对内为楼盘会所,对外为会员制游艇俱乐部;此外,还有一些有小水面的楼盘:购置游艇,做点缀和装饰。

而购买游艇的机构有以下几种:第一是游艇俱乐部,会员制的游艇俱乐部购游艇自用或供租赁。第二是水上旅游公司,主要是指在黄浦江、苏州河、太极湖、杭州运河等的水上旅游公司。第三是滨水酒店,他们的游艇主要以租赁为主,并以此游艇提升酒店品位和知名度。第四是大型企业,以企业名称冠名游艇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同时游艇也兼有接待、会议功能;也有以企业名义购买但个人使用的游艇,以合理避税。第五是政府出资,以国资企业名义购买及委托管理,主要用于接待及水面巡视。

以私人名义购买的游艇,大多仅供个人使用。一般都泊在游艇俱乐部。国内私人游艇自2005年开征特别消费税。而目前国内销售的游艇大部分通过进口,这些游艇税收主要包括关税(10%)、增值税(17%)、特别消费税(10%),各项税收累加将近45%。购买100万人民币左右的进口游艇,这其中就包括了45万左右的税,这把大部分犹豫的消费者挡在了游艇市场之外。所以说,私人游艇的买家大多数为有钱有闲阶层,而进口游艇是他们的首选。

船艇展创办人,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理事长、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新发坦言,中国具有发展游艇市场的巨大潜力,游艇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旺盛的本土消费需求也给游艇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游艇完全有理由成为中国下一个消费制高点。

CCYIA认为,游艇最大消费群体是中等收入群体,价格在人民币30~100万元左右的钓鱼艇、帆船等中低档游艇将最受欢迎,中低档游艇既可以作为海上运动、游乐、商务活动和社交的工具,也可以用作载客经营;中高收入阶层及一般机构和企业都能够承担其价格和费用,而这类消费群是今后相当长时期游艇的主力消费群体。

CCYIA的专家分析,未来几年,中国游艇购买群体,一是游艇俱乐部或者房地产商、滨水企业,估计今后5~10年中国企业类的购买量有5万艘左右;二是中产以上阶层个人的购买,这个基础群体在中国按50万人算,如果有10%购买,就是5万艘,可以说,今后5年~10年间有10万艘游艇的采购量,按平均每艘50~100万算,将是500~1000亿人民币的市场。

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设计 篇12

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加强。所以, 全国各地兴建的公共娱乐场所的数目越来越多, 而且都是以超豪华、超大型和多功能为目标。因为这种类型的建筑体量大, 其内部装修使用的可燃性装修材料较多, 火灾的荷载巨大, 而且大部分都是全空调式的建筑, 所以火灾危险性相当大, 另外就是这些娱乐场所的人流量都很大, 疏散较困难, 这些原因给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同时也给消防设计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因此我国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形式还是非常的严峻。

一、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公共娱乐场所主要是指公众休闲娱乐的室内场所, 包括以下几个:演出放映场所, 如剧院、体育馆、礼堂、录像室等;游艺游乐场所, 如棋牌室、溜冰场、保龄球馆、网吧等;音乐歌舞场所, 如舞厅、音乐茶座、卡拉OK厅、KTV场所等等。

公共娱乐场所有一个很显著的共同特点, 那就是人员比较集中、电器负荷较大、可燃性材料使用很多。最近几年, 公共娱乐场所屡屡发生重大特大火灾, 已经成为公众舆论与新闻媒体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当前制约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公共娱乐场所经营商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经营业主急功近利, 只考虑经济上的效益, 忽视了其自身的消防安全意识, 而且法制观念淡薄, 违法违章经营现象在公共娱乐场所屡禁不止。很多的经营商只顾效益而轻视安全问题, 急功近利, 短期性行为较严重, 对于经营场所潜在的问题不予重视、处理也不及时, 火灾隐患重重, 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另外就是从业人员与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缺乏消防安全常识, 对身边所潜在的危险熟视无睹麻木不仁, 缺乏逃生自救方面的常识, 一旦遇到火灾事故, 便惊慌无主, 这些都很容易造成人员方面的伤亡。

(二) 场所的选址以及布置问题

场所的选址布置问题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1. 耐火的等级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公共娱乐场所应该设置在一、二级别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部;当前, 公共娱乐场所几乎都可以满足这一规定标准。但是也不可否认, 有一些场所是由木材搭建而成, 耐火级别较低, 大概为三、四级, 而且多位于耐火等级同属在三四级的旧建筑物中, 这类的规模较大, 人员密度高, 场所内大多使用明火。

2. 建筑面积与防火分隔

一些场所尤其是歌舞场所, 例如夜总会、迪厅、吧厅, 经营人员为了能够增大场所的运营规模, 增加场所的氛围与效果, 在设计装修时通常会增加场所的面积。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规定, 娱乐场所的每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应该小于等于200平方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 四层以及四层以上的娱乐场所每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400平方米。但是, 在现实中有的场所的一个厅室的面积就会超过400平方米, 而且少数比较大型的娱乐场所竟可达到千余平方米, 远远超过了规范中的建设要求。而且, 多数场所的防火分离物, 比如说墙体、楼板等是可以达到规定里的不低于2小时与不低于1小时的耐火极限的要求, 然而他们所使用的门大多都无法达到规范中的要求。经营商为了达到投资最小化的目的, 通常采用普通木门, 而且这些都未经过任何的阻燃处理, 其耐火极限很低, 多数娱乐场所都无法达到规范中所要求的乙级防火门要求。

(三) 安全疏散问题

公共娱乐场所虽然说在安全出口个数、安全疏散距离以及安全疏散宽度等方面大多数都可以满足国家规范要求, 但是由于某些人为因素导致这些场所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即在营业期间娱乐场所不能保证安全通道与疏散通道的畅通无阻。公安部明文规定公共娱乐场所营业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出口与疏散通道的畅通, 禁止将安全出口上锁阻塞。然而, 某些经营者为了其自身的利益, 私自占用消防通道, 在通道内部堆放杂货、可燃物, 营业过程中, 封闭安全出口, 一旦火灾发生, 场所内的人员都无法安全逃生, 这些都易引发火灾事故。

(四) 内部装修问题

当前, 根据一个对公共娱乐场所内部装修所用材料的调查发现, 大多数的公共娱乐场所其室内的装修选材方面都不符合规范中的要求。根据《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规定, 不管是在高层还是在多层的民用建筑中, 只要是设置到了四层和四层以上或者地下一层的地方, 不管场所中是否安装自动灭火系统, 它的墙面装饰材料都应该在B1级以上。而现实中, 部分场所为追求豪华高档, 在场所装修时使用木板、纤维板等易燃高毒材料;而且电器走线不穿管, 私拉电线, 增大了场所的火灾荷载, 制造了更多的隐患。

(五) 消防设施问题

公共娱乐场所大部分虽安装了符合规定中要求的消防系统, 而且还都按照规定要求配置了各类的消防设备与消防器材, 但因经营者的流动性较大以及这一行业的特殊性等, 场所内消防设施普遍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没能正常工作; (2) 一部分场所不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来设置消防设施、器材, 要么灭火器材数量不足, 要么就是与配置现场情况不符; (3) 公共娱乐场所的经营者经常性的变更, 场所装修翻新频率较大, 致使很多的场所内各个消防系统出现不合理的布局位置、构件丢失以及线路损坏老化、阀门关闭不严等一系列问题。

二、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设计建议

通过第一部分对目前我国的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设计, 包括装修消防设计以及安全出口设计两个方面做详细研究。

(一) 装修消防设计

根据公共娱乐场所其自身特点以及装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则在消防安全方面, 公共娱乐场所的装修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严格按照《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执行;严格控制易燃以及可燃材料的使用;要有利于防火灭火, 便于火灾救助;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装修设计要严格地搞好顶层的设计, 顶层的装修不可以使用可燃性材料, 一定要做到顶部严于墙面, 墙面严于地面这一要求。

鉴于防火灭火抢险工作的需要, 公共娱乐场所的装修消防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

1. 场所的位置选择:

场所的位置不应选在重要建筑物的附近, 另外就是公共娱乐场所也不宜设在居民居住的建筑内, 且要远离汽车加油站、天然气供应站以及化学危险物所在地。

2. 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耐火等级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建筑物的抗火能力。公共娱乐场所应尽可能地建在一、二级耐火级别的建筑物内部。

3. 建筑物的防火分区设计:

设在建筑物内的场所, 一般不管哪层失火, 火灾都会向同层的其他房间或者其他楼层去蔓延, 所以要搞好防火的分区性设计。防火的分区隔离, 是防止火灾蔓延扩大的一个根本性措施。凡是设在建筑物内的场所, 不管他的面积大小, 都应按照独立的防火分区来设计考虑。

4. 电气的防火性设计:

娱乐场所音响设备、照明灯很多, 用电负荷很大, 相对的电线线路也较为复杂, 所以一定要搞好电气防火设计。建议按照电气安全指南, 电气线路应穿管保护, 接线盒、开关盒应装在非可燃性材料上, 槽灯、发热器应用非燃材料进行隔热处理, 避免灯具与可燃物的直接接触。

5. 消防系统的设计:此处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及自动灭火系统和防排烟系统等等。

6. 灭火器配置的设计:

建筑物内的灭火器的配置应严格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中的要求进行配置, 但是当前大多数的设计工程中灭火器的配置都是一个遗漏项, 当然也包括公共娱乐场所中的设计。所以为完善设计, 装修工程设计中都要将灭火器的配置作为一项设计内容。

(二) 安全出口的设计

对需要格外重视的安全出口的布置, 要能够方便值班、方便整体的管理, 尤其是要让业主在有人值守这一方面做到身体力行。多个安全出口的布置要做到有通道的相互连通, 避免曲折通道设计。将确保人员的安全疏散作为最终目标。

除了主出入口外, 其他的疏散通道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即中控式疏散门加上安全监控报警装置或者建一个摄像监控语音导向控制系统, 来协助人员的疏散。这种方式成本不高, 但是效果以及经济效益较明显。对于有些小规模的公共娱乐场所应当使用蓄光型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 标示出其安全出口以及疏散通道。

除了以上的措施, 还应从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设计方面来加强消防安全, 减少事故的发生, 另外公安消防机构也应在事故源头上加强工作, 如:加强教育宣传力度, 督促监督设计单位以及装饰公司强化安全设计意识;在消防建筑的审核过程中, 审核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的规定, 对建筑物进行审查, 扎实把好源头这一关, 并在检查中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物使用前的防火审核验收, 要切实落实, 严格要求。

三、结语

上一篇:臭氧激光雷达下一篇:设计产生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