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聚集场所

2024-10-23

人员聚集场所(共6篇)

人员聚集场所 篇1

1 公共聚集场所火灾安全隐患

(1)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2)建筑结构、平面布局不合理;(3)消防设施、器材、水源因素;(4)火源、电源管理不严,电气安装不规范;(5)大量采用易燃、可燃装修材料。

2 建筑防火设计

2.1 建筑耐火等级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高层民用建筑选定耐火等级的规定为: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2.2 平面布局和防火分隔

对公共聚集场所建筑进行总平面设计时,应根据城市规划,合理布置建筑的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等。防火间距的设置,可以防止初起火灾向相邻建筑蔓延,并为火灾扑救创造条件。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建筑物在满足防火间距的前提下,还必须满足采光、通风和防排烟的要求。单从防火的角度看,建筑物防火分区划分的越小,越有利于保证建筑物的防火安全。但若划分的过小,则势必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会提高建筑的经济投资。防火分区面积的确定,应考虑到建筑物的使用性质、重要性、火灾危险性、建筑物高度以及消防扑救能力等因素。

3 建筑安全疏散

公共聚集场所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安全疏散问题,并要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容纳人数、面积大小及人们在火灾时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合理布置安全疏散设施。

公共聚集场所的安全出口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而且应该多方位均匀设置。公共聚集场所一般均应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但这可能受到经济投资和日常便利等因素的制约,并且规范对出口数量的规定也并不明晰。人们往往认为安全出口数量随容纳人员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实际并非这么简单。若从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会发现安全出口数量N不仅与容纳人员数量Q有关,而且还受到出口过剩比率α的影响,其关系如下所示:。式中P表示房间发生火灾时人员无法通过门洞逃生的概率;出口过剩比率,是一个与出口总宽度B、容纳人员数量Q、人员疏散速率s以及有效逃生时间tA相关的。出口过剩比率越小,安全出口数量越多,当出口过剩比率相同时,安全出口数量将与人员数量一起增加。但相对于人员数量的增长率,它的增长率是非常小的。在实际中可参考此关系来设置安全出口数量,以达到安全的目的。

4 建筑防烟排烟

4.1 防烟分区的划分

建筑防烟分区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500m2。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m2。另外考虑到大空间房间烟气不会很快蔓延至整个空间,故又规定净空高度超过6m的房间可不考虑划分防烟分区。同时,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但若高层建筑每层面积远小于500m2时,一个防烟分区可以跨越一个以上的楼层,但一般不宜超过3层,最多不应超过5层。

4.2 防排烟方式的选择

目前公共聚集场所中除了一些重要的、影响较大的公共建筑有必要采取机械排烟外,主要采用自然排烟,但其可靠性较差。现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并对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作了详细规定。机械排烟方式主要用于利用人防工程的使用面积超过500m2的商店、旅馆,以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礼堂、展览馆等场所。此外,一类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民用建筑中一些无窗房间、长度较长的内走道、高度过高的中庭以及人员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等处也应设机械排烟设施。

4.3 送风排烟量的确定

当机械排烟系统担负一个或两个防烟分区排烟时,排烟量应该不小于60m2/h·m2,但排烟风机的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7200m2/h。为节约投资,常采用一台风机担负三个或三个以上防烟分区的排烟任务,这时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排烟量不小于120m2/h计算,送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且必须小于排烟量,以使着火房间处于负压状态,送风速度一般为0.7m/s,若过大会破坏着火房间内烟气和空气分层,使空间下部的空气和烟气混合,威胁到滞留人员的安全。

4.4 排烟口的布置

排烟口的尺寸和布置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排烟的效果。由于烟气层浮在房间的上部,因此排烟口应设在顶棚平面上或离顶棚较近的高度。过低会吸入室内下部的空气,使排烟量减少。排烟口的流速不宜过大,一般不宜大于10m/s,否则会卷吸大量的空气,降低排烟的效果,对于大面积的房间,可分散布置多个排烟口。排烟口离房间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大于30m,其位置不宜太靠近疏散出口。在排烟通道中,条缝形排烟口对整个排烟口都是有效的,而矩形排烟口则不容易排掉通道两侧的烟气。图1给出了条缝形排烟口与矩形排烟口的排烟效果。

排烟口的最小面积一般不小于0.04m2。在设置排烟口的时候,应注意使排烟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对于面积较小且没有任何分隔的防烟分区,可采用一个排烟口,并且布置在任何部位都是可行的,若防烟分区面积较大且没有任何分隔时,一般应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排烟口,如果只设置一个排烟口,则位置必须合适。对于面积较大而有分隔的防烟分区,通常应设置两个以上的排烟口。

5 建筑内部装修防火

公共聚集场所建筑物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符合国家规定。对于特殊情况,可以给予某些局部的放宽:单、多层民用建筑内小于100m2的房间,当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窗与其它部位分隔时,其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可在规定基础上降低一级,当建筑内同时装有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时,顶棚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也可在规定基础上降低一级,且其它部位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可不受限制。对高层民用建筑,除大于100m的建筑及大于800个座位的观众厅、会议厅、顶层餐厅外,其内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可在规定基础上降低一级。地下建筑内部一般都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此外,地上建筑物中无窗房间的内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除A级外,均应在规定基础上提高一级。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各部位装修材料燃烧性能最小等级,如表1所示。

另外,还可以通过在装修材料的表面涂覆防火涂料以及对装修材料的阻燃处理等方法来提高装修材料本身的燃烧性能等级,还要尽可能的少用或不用可燃和易燃装修材料,以期减少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

6 电气防火

6.1 导线截面选择

导线截面的选择,可以根据发热条件、电压损失以及机械强度三个方面计算确定。我国电器装置的额定电流是按一定的环境温度确定的,一般裸导线为70℃,绝缘导线为65℃,当安装地点与该环境温度不一致时应按照下式对其进行温度修正:。式中θ0是实际环境温度,(℃);θeg是电器装置额定温度或允许的最高温度,(℃);θ1是规定的环境温度,(℃);Ieg是电器装置的额定电流,(A);I′eg是环境温度为θ0时电器装置的允许电流,(A)。之后可以通过查表来选择截面尺寸,并应使导线允许载流量大于或等于计算负荷电流。按电压损失或机械强度选择截面时,可通过有关公式计算和参考有关资料确定。但注意应将低压线路与高压线路区分对待,特别是按照电压损失确定截面时,由无功功率和电抗引起的电压损失在高压线路中不能忽略。

6.2 线路敷设和选型

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对多种敷设方式的规定,主要是从防火角度出发的,建议线路敷设时尽量采用暗敷。如因需要采用明敷时,应注意在线路的选用和敷设方式方面要保证防火分区不因此而遭到破坏,并使线间、导线固定点间保持一定距离,国家规范对其作了明确的规定。在线路选型上,根据国家“以铝代铜”的政策,一般采用铝导线。在高层建筑中,由于负荷比较集中,为提高截面载流能力,可采用铜芯线。对于室外架空线,可采用裸导线。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应选择无黄麻防腐层的钢甲电缆,100℃以上的环境宜选用矿物绝缘电缆。

6.3 建筑防雷

按照国家防雷规范,公共聚集场所需要做防雷保护的建筑属于第二、三类民用建筑防雷保护对象,对其应有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公共聚集场所建筑防雷时,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且引下线不能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间距不应大于18m。高度超过45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建筑,应有防侧击和等电位的保护措施。对于凸出屋面的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与屋面防雷装置相连,非金属物应装接闪器,并与屋面防雷装置相连。为防止雷电波的侵入,应将架空引入线在入户处加装避雷器,并将电缆外皮等金属部分连在一起接地。对进出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在建筑物进出处就近接到防雷或电器设备的接地装置上或独立接地。

7 结语

目前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主要遵循现行国家规范,但由于此类建筑迅速呈现出的大型、豪华、多功能的发展趋势,使得国家规范的完善相对滞后于实际情况,突出体现在建筑结构布局、安全疏散以及防烟排烟等方面。

摘要:近几年来公共聚集场所建筑日益增多,其建筑规模、装修规模、容纳人员数量的迅速发展,使得火灾危险性大大增加,暴露出的火灾隐患愈加凸现,全国在公共聚集场所发生火灾的次数在总的火灾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关键词:公共聚集场所,火灾隐患,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冬.浅析公共聚集场所火灾成因与对策——以大型商场为例.科技信息,2011,(25).

[2]杨旭坤.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之我见.电气与智能建筑,2003,(8).

[3]易岚.公共聚集场所火灾风险评估方法的探讨.广东公安科技,2010,(4).

人员聚集场所 篇2

一是进入公众聚集场所要注意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位置,记住逃生方向。

二是在公众聚集场所内不得燃放烟花爆竹,不得使用明火。

三发现公众聚集场所锁闭安全出口、堵塞疏散通道、营业期间施工、乱拉乱接电线,可立即拨打96119举报火灾隐患。

四是发现火灾时,要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立即从最近出口逃生;公众聚集场所不得以任何借口封闭出口、阻拦逃生。

人员聚集场所 篇3

为切实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日前,福建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以公共娱乐场所为重点的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严查整治专项行动。 此次专项行动的整治范围包括影剧院、放映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酒吧、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电子游艺厅、网吧等游艺游乐场所;洗浴、桑拿、保龄球馆、旱冰场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宾馆、饭店和商场、集贸市场等。重点检查各场所办理行政许可或审批情况、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情况、建筑消防设施运行情况、安全疏散设施及管理情况、建筑内部装修装饰情况、技术防范措施应用情况、消防安全管理情况以及消防安全责任人履职情况。 整治行动中,对凡公众聚集场所未依法办理消防、工商、文化、治安等有关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或审批手续,擅自开业的,缺少任意一项,依法予以关闭,从重处罚。营业期间锁闭安全出口、堵塞疏散通道的,一律对经营单位、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实施当场处罚;不能立即整改的,依法责令停业整改。自动消防设施损坏、不能正常运行,不能立即整改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消费人员超过核定人数的,坚决予以清理,并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采用聚氯酯泡沫塑料等易燃材料进行装修,或软包、地毯、沙发、窗帘等不符合公共场所阻燃制品要求的,限期整改,在限期内不能整改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业整改。公共娱乐场所内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燃放烟花或使用明火的,一律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予以行政拘留。同时,专项行动期间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的每一起火灾事故都将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对因监管不力、把关不严,导致发生较大以上亡人火灾事故的,要划清责任,严格倒查,严肃追究相关监管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编辑游振云)

人员聚集场所 篇4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和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公众聚集场所不断增加。一旦发生火灾, 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 国内连续发生几起影响较大的公众聚集场所火灾:1994年12月8日的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火灾, 直接经济损失210.9万元。2000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火灾, 直接经济损失270万元。2008年9月20日深圳市龙岗区舞王俱乐部火灾, 造成多人伤亡。国外发展的经验表明,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3 000美元时, 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的阶段, 这也表明, 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 对公众密集场所火灾的预防和治理任务的艰巨。

1 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现状

1.1 公众聚集场所的概念

公众聚集场所包括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间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及公共娱乐场所。

1.2 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现状

笔者通过参与襄阳市消防安全大检查活动, 对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现状进行了调查,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 改变原建筑的使用性质, 易造成先天性火灾隐患。

a.在高层建筑底层或二层原设计用于商铺的场所, 将防火分隔物拆除, 形成营业面积更大的场所, 使整个建筑的性质由住宅楼变为商住楼。

b.原有老建筑内进行装修改造, 原建筑的总平面布局、消防给水、平面布置、安全疏散、消防设施均无法满足新场所的消防安全条件, 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造。

2) 使用大量易燃可燃材料装修, 火灾荷载大。

公众聚集场所尤其是公共娱乐场所, 为了追求音响、视觉效果和环境档次, 大量采用易燃可燃材料如木材、塑料、布质材料装修, 且不进行阻燃处理。火灾发生后, 蔓延速度快且极易产生大量有毒气体, 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3) 彩钢夹芯板大量用于人员密集场装修, 埋下了火灾隐患。

部分人员密集场所在原有建筑内装修, 业主为节约成本, 其内部隔断多采用金属面夹芯板 (又称彩钢夹芯板) 。这种材料具有质轻、硬实、隔热、隔音、防震、耐寒等优良的物理性能以及外形美观、快速安装、拆卸方便和反复使用等突出的实用性。然而作为建筑材料使用, 具有以下火灾危险性:

a.彩钢夹芯板内部填充材料多为聚苯乙烯或聚氨酯 (岩棉夹芯板成本高且对环境不友好, 业主不愿使用) , 这两种材料属易燃材料, 且燃烧后产生氰化氢、一氧化碳等剧毒气体, 人员一旦吸入, 将丧失疏散逃生能力, 极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b.作为建筑的隔墙、屋面板使用, 其耐火等级较低 (见表1) , 无法达到规范的要求, 且不进行纵向防火分隔, 易造成大面积坍塌。

mm

c.电线直接安装在彩钢夹芯板的夹芯层内, 或将电线穿过墙体直接在彩钢夹芯板上钻孔穿越, 钻孔不加护套容易造成电线绝缘层破损而短路打火引起火灾。

d.在靠近彩钢夹芯板的部位使用明火或进行焊割作业, , 引引起起彩钢夹芯板内部可燃材料燃烧, 导致火灾发生。

4) 安全疏散设施无法满足火灾时人员快速疏散的要求。

a.为了防盗或其他考虑, 经常将部分安全出口锁闭, 造成整个场所只有一个开口进出。

b.商场、市场营业区域疏散走道被货架、柜台占用, 达不到《人员密集场消防安全管理》要求的主要疏散走道宽度3 m, 次要疏散走道宽度2 m的要求。

c.人员至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过长, 大型商场人员至最近的安全出口超过30 m, 高层建筑内位于袋形走道尽端的房间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超过20 m的现象屡见不鲜。

d.疏散宽度不够。人员密集场所在建设伊始在设计阶段未进行疏散宽度计算, 导致疏散楼梯过窄, 安全出口宽度不够。

e.疏散楼梯在首层未设计直通室外的出口。人员到达底层需要经过很长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室外。

f.未设计封闭楼梯间或是在人流较大的室内封闭楼梯间的防火门为常闭防火门。实际应用中, 由于频繁开启易致损坏或是人为将其设为常开状态而无法形成封闭楼梯间。

5) 消防设施未保持完整好用。

a.室内消火栓被遮挡, 标识不清。未配备水带水枪, 阀门损坏。

b.消火栓或自动喷淋管网内无水。

c.无末端试水装置或末端试水装置未采取孔口出流的方式。

d.联动试验无法实现对水泵、防排烟风机等消防设施的启动或无法切断火灾相关区域的非消防电源。

e.未配备应急照明灯或应急照明灯数量不足, 照度不够。f.使用假冒伪劣的消防产品。

6) 防火分隔不完整。

a.一些场所的房间隔墙未砌到顶, 导致火灾时火焰很快通过房顶蔓延到其他房间。

b.各种管道穿过楼板、隔墙时未进行有效的防火封堵。

c.防火卷帘或防火门下方空隙过大。

d.位于疏散走道或人流量较大场所的防火门未设计为常开防火门。

e.房间的隔墙使用简易材料未达到规范要求的耐火等级。

7) 消防安全管理混乱。

业主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不明白所在场所的火灾危险性, 不愿进行消防设施的改造、维护、保养。未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或虽有制度但不执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未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 防火重点部位无标识, 单位员工“四个能力” (检查和消除火灾隐患、扑救初起火灾、组织引导人员疏散、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欠缺。多产权多业主场所各方未在承租合同中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 不进行消防设计审验的申报、擅自占用公共疏散走道、损坏公共消防设施等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2 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对策

1) 提请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解决城市公共消防设施不足的历史欠账问题。

对于一些消防间距不足、消防设施陈旧、安全疏散不达标, 难以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 通过公安机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动员搬迁。在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 提请政府牵头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壮大消防安全排查整治的声势和力度。

2) 加强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建设工程尤其是公众聚集场所的设计审核、消防验收要依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严格把关, 直至得到完全的整改。依据《消防法》第十二条、十三条, 未经消防审核合格的工程不得施工, 未经消防验收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有违反以上规定的应责令停止施工、停止营业或投入使用, 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属于备案工程的一旦发现有违反国家消防技术强制性标准的, 应列入必查项目。与建设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建设领域消防工程质量普查整治活动。对建设工程消防施工质量严抓细扣。培育施工质量好, 信誉高的龙头消防施工企业。

3) 加强公众聚集场的日常消防安全监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公众聚集场所开业前必须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检查, 检查合格后方可准许开业。不定期地开展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彩钢板建筑材料、装修材料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对已建成的公众聚集场所的监督检查每年至少一次, 平时应不定期地对公众聚集场进行明查暗访。对于不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 依据《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22条, 可以实施临时查封。

4) 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消防安全宣传力度。

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户外广告、电子屏幕等载体, 对公众宣传防火安全知识。重点宣传内容为:报火警的方法及时机、灭火器及消火栓的使用方法、各种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后的疏散逃生自救方法。

5) 督促业主方履行消防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帮助单位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督促其落实;在消防监督检查时, 查看其防火巡查记录和消防安全培训记录;开展消防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对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消防安全管理人纳入必训的范围。建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制度, 由专业消防设施维保机构定期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 每年由检测机构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对多产权多业主场所, 应在各自的使用范围内履行消防安全责任, 并将公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设施委托于一个物业管理企业负责日常管理。

摘要:通过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现状的调查, 从平面布局、安全疏散、建筑消防设施、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监管的对策, 以期有效预防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多发、易发的趋势。

关键词: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责任告知书 篇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公众聚集场所应重点履行以下消防安全责任,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一、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的职责,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开展经常性消防安全培训,制定符合场所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

二、场所在使用或者开业前,必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实施消防行政许可合格后,方可使用或者开业。

三、营业期间必须确保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严禁锁闭、阻塞。

四、场所内不得设置员工宿舍,严禁留宿从业或消费人员。

五、营业时间严禁燃放烟花、动用明火。

六、场所内严禁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七、不得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等易燃材料或未经阻燃处理的软包、地毯、沙发、窗帘等进行装修,不得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装设容易误导和影响琉散的玻璃、镜子等。

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不得埋压、圈占消火栓,不得损坏和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及器材。

九、营业期间消费人员不得超过核定人数。

十、加强防火检查,营业期限间至少每2个小时巡查一次,午夜后值班人员巡查不得小于两次。

市公安局消防大队

人员聚集场所 篇6

1.1 2006年温州温福大厦火灾

2006年12月12日8时24分, 浙江省温州市人民路28层的温富大厦裙房一楼“朵朵鲜”花店发生火灾。滚滚浓烟冲上花店一楼外墙, 从二楼窗户直接涌入新艺苑舞厅。舞厅内当时有约200人, 人们迅速向两个通道奔逃, 绝大部分人逃过一劫, 21人被大火和浓烟吞噬了生命。经查, 火灾原因是花店吊顶内照明线路短路。

1.2 2005年辽源市中心医院火灾

2005年12月15日16时30分,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住院楼发生火灾, 大火造成40人死亡。当日16时10分许,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突然停电, 电工在一次电源跳闸、备用电源未自动启动的情况下, 强行推闸送电。16时30分许, 配电箱发出“砰砰”声, 并产生电弧和烟雾, 导致配电室发生火灾, 在自救无效的情况下, 于16时57分才打电话报警, 前后历时近30分钟, 造成了火势的迅速发展蔓延, 最终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2 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的特点

2.1 发生火灾后, 可能发生较大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

公众聚集场所一般都集中在城市的繁华路段和商业集中区域, 各类商业经营场所鳞次栉比, 同一区域内各类场所密度较大。这使得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 如果火势不能及时得到控制, 极易可能蔓延到临近建筑, 使得火势不断扩大。同时, 公众聚集场所内聚集的人员密度大、人员构成复杂、人员往来频繁, 这些因素决定了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 有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2 火灾发生后, 人员疏散难度大

公众聚集场所内因场所内聚集的人员比较集中, 人员构成复杂, 加上部分经营者和管理者消防安全意识淡漠, 堵塞、占用、封闭安全出口、疏散通道, 在门窗上安装防护栏等现象普遍存在, 使得人员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安全疏散。

2.3 火灾蔓延快

部分公众聚集场所在装修时, 为了追求豪华、高档的装修及良好的音响效果, 违反规定大量使用可燃易燃材料进行装修、隔断, 加之场所内休息沙发, 按摩床等本身就是易燃物, 一旦火灾, 这些都将成为助长火势蔓延的原因。

3 常见的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及其原因

3.1 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及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引发的火灾隐患

3.1.1电源线接头外露引发的火灾隐患。最常见的是照明灯、开关插座、配电室, 柜式空调、等电源线接头外露现象。吊顶、电缆井、装饰墙面、商品柜台、尤其橱柜内暗装的插座电源线凌乱的现象也可能形成火灾隐患。3.1.2电气线路的敷设不规范引发的火灾隐患。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是吊顶部位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的问题, 如吊顶内电源护套线、塑料绝缘导线明敷, 未采取保护措施;木质吊顶内灯具配线未穿不燃保护管;其次是电源线或电缆线穿墙、穿过金属构件、可燃构件未采取保护措施。第三是电气线路敷设位置不当也可导致火灾隐患。

3.2 电气设备保护装置不全引发的火灾隐患

电气设备保护装置不全也是引发火灾隐患的最要原因之一。常见的问题有:电气设备与可燃物未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加大火灾危险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些电气设备外壳采取可燃材料;二是有些电气设备直接安装在可燃构件上, 最常见的是空气开关、漏电断路器、灯具变压器、日光灯镇流器、灯具控制开关、电源插座等;三是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引发的问题。有的仓库灯具垂直下方堆放可燃物;有的发电机与明火锅炉及其他可燃物同置一室。另外, 电源线敷设在可燃地毯下无保护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3.3 消防用电设备、设施不同程度存在火灾隐患

消防设施和器材是单位消防安全的重要保障, 也是发生火灾后扑灭火灾和人员疏散逃生的重要设施。但是, 消防设施很多也属于电器产品, 如果安装、维护、管理不到位, 也能够成为电气火灾隐患的成因。比如:消防应急照明灯电源线穿过吊顶处以及穿过可燃装饰夹层未采取保护措施, 电源线明敷未穿金属保护管在各层楼板处未进行防火封堵。消防用电设备过热、烧毁问题也时有发生。消防配电箱接线端子温度过热及电气设备烧毁的现象经常发生。另外, 消防水泵房配电室地面有积水也可能引发电气产品和线路发生故障。

4 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的整治

4.1 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要想消除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 在建筑设计和投入使用前就进行介入是最有效的措施。一是在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时, 严格进行电气设计方面的防火审核, 公众聚集场所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二是在消防验收时, 对公众聚集场所电器产品和线路进行严格的验收, 对公众聚集场所内部装修的电气线路图进行严格的审核, 经同意后方可施工。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修, 必须严格按国家现行的有关电气设计和施工安装验收标准的规定, 由正式电工操作。

4.2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电气产品

电气产品的质量好环直接关系到防火安全, 必须选择质量好符合国家标准的电气产品。电气线路作为电力传输的基本设备, 必须采用符合标准的线路, 电气线路应采用阻燃铜芯导线, 因为导线担负着传递能量的作用, 所以它是带着一定的温度工作的。导线在长期负载运行的情况下, 线芯本身的热量会使导线的绝缘层产生局部老化, 在过载的情况下将加快其局部老化速度, 老化的结果将导致击穿引起相间短路。因此, 公众聚集场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当选用合格的电气产品, 并按照使用寿命定期更换损坏和老化的电气线路和产品。

4.3 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安装施工

电气线路的配线、电气设备的安装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进行。例如, 在吊顶内敷设线路时, 应采用金属管或阻燃硬塑料管保护。高温灯具和功率较大的电气设备线路应单独敷设, 并采取隔热材料加以保护。凡有金属外壳的电气设备或金属电线管, 均应做好保护接地。导线之间的连接以及导线与设备端子的连接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进行, 防止接触不良造成连接处局部过热, 产生危险。

4.4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和消防监督

各级消防部队应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经营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定期举办各类消防安全培训班, 培养他们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意识, 提高他们扑救初期火灾和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第二就是各级消防部队要不断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力度, 坚决打击各类消防违法行为, 坚决查处各类火灾隐患, 坚决惩处各类违法人员, 对火灾隐患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将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第三就是加强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 公安部消防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54-55, 147-150, 194-199, 219-220, 225-226.

[2]郭铁男.全国重特大火灾案例选编 (1991-2006, 内部资料) .公安部消防局.301-307, 316-318, 337-347, 413-419.

[3]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 (2008) [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8年2月第1版, 503-509, 550-555, 621-624.

上一篇:城市电力下一篇:评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