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聚集

2024-07-31

资源聚集(共7篇)

资源聚集 篇1

阿坝州州委领导一行深入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考察交流, 推进项目合作

为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十二五”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建设, 增强跨越动力。加快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探索新的资源开发转化模式, 实现生态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结合。2014年10月28日, 阿坝州州委书记刘作明率州委副书记谷运龙、州委副秘书长李江澜、州经信委主任张险峰、州商务局长巴黎、州畜牧兽医局长卢军、州林业局长王福安、松潘县长泽小勇、松潘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园区管委会主任邹灵、原阿坝州军分区司令夏春喜等领导一行到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考察交流, 推进项目合作工作。

座谈中, 阿坝州州委书记刘作明等领导认真听取了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万磊针对阿坝州旅游文化、生物科技、绿色牧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建议的详细报告。本次次报告以“绿色、生态、科技”为核心议题, 规划阿坝州旅游文化、生物科技、绿色牧业的产业未来。

报告强调生态是阿坝的立州之本和发展生命线, 要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 要突出绿色循环导向, 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产业体系”。从四川阿坝州实际情况出发, 全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大发展。以生态为核心,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现代草原畜牧业;以绿色为导向,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旅游为龙头,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

座谈中, 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耘进一步从阿坝州整体产业升级、打造翡翠泉区域世界级康养圣地、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和藏羌民族文化旅游等项目与刘作明书记一行进行了专题研讨, 与会领导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并给予了高度认可, 同时也就阿坝州目前的资源情况做了通报。双方为进一步合作意向达成了有效共识。

在考察交流中, 刘作明书记表示, 阿坝州、松潘县相关部门应积极研究、搭建合作平台促成与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展目标相关项目的落地合作, 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 依托旅游发展, 加快构建区域文化产业带, 整合全州文化资源, 集中打造文化优势品牌, 借助市场力量引领全州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本次考察交流, 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民生效益四者兼顾, 对加快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维护藏区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考察团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 与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 争取更多的项目合作机会。

无结构对等网络资源聚集模型 篇2

随着P2P网络规模的扩大和资源的分散存储使节点的相邻节点大量增加且节点间的最大路径增大, 洪泛和随机漫步等传统检索方法因此产生了大量无效通信, 占用了网络带宽[1,7,11], 而大部分网络节点的瓶颈在于通信时的带宽, 计算和存储能力相比带宽约束可以忽略[2,12], 因此提高有效通信成为研究的焦点。

一些P2P网络利用社会特性构建新型网络结构和调整查找策略, 节点转发消息的范围得到控制, 使情况有所好转[1,3]。

文献[3]提出的Social Search模型将具有类似兴趣的节点组成兴趣簇, 通过比较查询请求与簇中节点的兴趣相似度实现资源检索, 其中跨簇节点负责簇间消息的转发。由于未限定簇的规模, 大型簇产生的突发性簇间通信会使跨簇节点过载。

文献[4]提出建立一个可分层的树型自治系统模型, 并给出相应的路由发现和更新算法, 该模型可伸缩性好, 通过动态调节保证路由效率。

文献[1]提出一种通过资源引用效果、信任度和动态响应效率多因素选择查找路径的方法, 并且发现引用效果会随时间而衰减, 因此采用基于时间的衰减函数对资源检索进行修正, 使命中率得到提高。但该方法没有考虑资源访问量的增加会延缓引用价值的衰减, 另外, 只通过时间因素对资源引用价值的衰减方式会造成部分资源特别是稀有资源的快速边缘化, 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此本文提出P2P网络区域资源聚集模型 (Regional Resource Aggregation, RRA) , 根据资源的聚集效应[1], 将分散在网络节点中的资源分层、分类聚集为资源分组、区域和簇, 并简化链接结构, 让松散链接的小粒度的网络节点变成为可伸缩性良好的大粒度的资源实体。各实体设置资源引用价值向量, 通过多因素综合构造的资源引用价值衰减函数动态调节实体的引用价值。查找资源时检索请求按类匹配区域资源簇, 从簇中选择引用价值最大的资源组开始寻找要检索的资源, 若查找不成功再将查找范围逐步扩大到其他资源组或区域。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有效控制了消息转发范围、提高了检索命中率。

1 区域资源聚集模型的建立

1.1 模型描述

RRA模型采取了分层聚集、平衡负荷的思想, 先将网络划分为规模适度的区域, 区域内节点分组聚集为小粒度的资源组, 各组设中心节点再形成环状链接的大粒度区域, 区域再度聚集成整个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为一个P2P网络资源及区域划分实例, 图2为其区域资源聚集模型。其中由节点4为原点形成区域R1={4, 1, 2, 5, 3, 6, 7, 10}, 分组R1.G1={4, 1, 2, 5}和R1.G2={3, 6, 7, 10};由节点11为原点形成区域R2={11, 10, 6, 9, 7, 12, 14}, 分组R2.G1={11, 10, 6, 9}和R2.G2={7, 12, 14}, 存在跨区域节点10, 6, 7和暂时孤立节点8, 13。暂时孤立节点可被区域归并, 如节点13可并入R2, 节点8可并入R1或R2;区域R1的分组R1.G1和R1.G2连接成环, 区域R2的分组R2.G1和R2.G2连接成环, R1.G2, R2.G1和R2.G2包含跨区域节点所以连接成环。

设网络G的资源种类集M={m1, m2, …, mL}, G的mi类资源集合R={r|埚mi∈M, kind (r) =mi}, G的mi类资源集合为R一个划分;SRi⊆Ri为资源实体包含的mi类资源集合, 显然SR1∩SR2∩…∩SRL=Φ, 资源实体的资源集合SR={r|r∈SR1∪SR2∪…∪SRL};资源向量RV= (a1, a2, …, aL) , 其中ai=|SRi|。

定义1 (区域) 为与给定节点 (原点) 具有相同距离的节点的集合, 区域的作用是控制资源实体规模和负载平衡。

如以节点4为原点在其2跳范围内利用深度优先法遍历网络而形成区域{4, 1, 2, 5, 3, 6, 7, 10}。

定义2 (资源组) 区域内按照组规模划定的由若干节点组成的集合, 其作用是均衡区域负荷。

如设定区域的组规模为4, 于是区域R1分成资源组R1.G1和R1.G2。

RRA模型的资源检索方法是基于引用价值的。从总体变化趋势上, 资源的引用价值随时间在不停地衰减[1], 但是同时存在多种影响资源引用价值衰减的因素, 首先, 如果节点资源不断被其他节点访问, 说明该节点资源的影响力在持续甚至扩大, 引用价值的衰减会延缓;另外, 节点的度具有幂率分布特征, 高度数节点的命中率较高且比较稳定[7,8], 因而其资源的影响力和引用价值能够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最后, 资源引用价值的衰减应该进行差异化处理。稀有资源的检索命中率一般都很低[9], 为了保证资源特别是稀有资源不因长期不被访问, 而使引用价值迅速衰减, RRA采取两段式衰减策略即设置资源引用最低保证值, 使资源在没有达到设定访问次数前其引用价值不会快速衰减, 超过最低保证值后才正常衰减。

定义3 (引用价值衰减函数) 在系统时间序列{t1, t2, …, tn}的时间段ti, 引用价值衰减函数为:

其中Q为节点访问次数, 为最近时段内的访问次数, Deg为节点度数, α∈ (0, 1) 为时间衰减系数 (根据衰减速度而定) , L为系统设定的资源引用最低保证值。

定义4 (引用价值向量) 资源实体A的引用价值向量为:

引用价值向量用于描述资源实体的引用价值, 如设α=0.5, L=10, i=10, R1.G1和R1.G2各节点的访问次数为Q1={5, 77, 13, 326}和Q2={98, 150, 121, 257}, 利用 (1) 和 (2) 式求出区域R1各节点的引用价值向量, 如表1所示。

下面用实验结果来说明 (1) 和 (2) 式对资源引用价值的衰减作用及各因素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当被测节点访问量不变时引用价值衰减的情况如图3所示, 实验参数见表2。

当被测节点访问量随时间逐渐增加时引用价值衰减的情况如图4所示, 其中L=10, α=0.8, Q从0开始每个时段增加10。

从实验不难看出, 当节点访问量不变时超过最低保证值的资源引用价值随时间正常衰减, 而未超过最低保证值的资源引用价值保持稳定。当被测节点访问量逐渐增加时资源引用价值的衰减被延缓 (图中虚线为访问量不变的情况) 。

聚集运算是资源形成更大粒度实体的重要步骤, 方法是对资源引用向量施行聚集运算。

定义5 (聚集运算) 设资源实体A, B的引用价值向量, 为系统生命期内资源引用价值向量集合, 聚集运算使A, B形成新逻辑实体的引用价值向量。

如R1.G1的节点的引用价值向量经聚集运算得到资源组的引用价值向量RVR1.G1= (20.0, 30.0, 30.0, 0) 。由定义不难得出聚集运算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另外即e为单位元。

定义6 (聚集半群) 设ARV={RV1, RV2, …, RVp}, 则 (ARV, ∈+) 为ARV关于聚集运算∈+资源引用价值向量聚集半群。

为实现区域聚集, 支持以资源簇为基础的按类检索, 可构造引用价值矩阵。

定义7 (引用价值矩阵)

其中RVi= (a1i, a2i, …, aLi) 为实体i的资源引用价值向量。

引用价值矩阵中RVi可以是某区域各资源组或网络各区域的引用价值向量, 前者为区域引用价值矩阵, 后者进一步形成整个网络的引用价值矩阵。

定义8 (资源簇) 引用价值矩阵中的第mt行称为mt类资源簇, 表示区域或网络的mt类资源, (3) 式的CLt= (at1, at2, …, at M) 为该资源实体的mt类资源簇。

通过R1.G1和R1.G2节点的聚集形成资源组, 并构成区域R1的引用价值矩阵, 如图5所示。

1.2 模型建立

定义9 (节点) 为八元组:

Node= (ID, T, RLst, IPLst, SLst, N, visited, PLst) , 其中ID为节点编码, T为节点类型 (普通或中心) , RLst为区域信息表, IPLst为节点IP地址表 (普通节点存所属资源组中心IP, 中心节点存资源组节点IP) , SLst为节点的资源信息表, N为节点被访问次数, visited为节点访问控制符, PLst中心节点环状链IP。

区域信息表RLst={ (RCode, B) }1n, 其中RCode为区域代码, B为区域引用价值矩阵, 普通节点只包含其引用价值向量, 资源组的节点可能跨接n个区域, 所以中心节点包含本区域或多个区域的区域代和区域引用价值矩阵。

定义10 (3H节点) 为资源组内具有超过平均访问量、平均节点度数、并包含超过平均资源类型的节点。

显然, 资源组的中心节点要承担提高资源组检索命中率、较重的工作负荷的责任, 应该设为3H节点。

定义11 (建模消息) 为四元组CM= (RCode, BIP, NLst, d) , 其中RCode为区域代码, BIP为原点的IP, NLst为节点信息表, 包含区域中节点的IP和资源引用价值向量, d为建模消息转发的规定深度。

建立RRA模型由原点发出建模消息, 采用深度优先法遍历区域内规定深度范围的节点完成, 包含4方面工作: (1) 建立引用价值向量, 节点先要按照 (2) 式建立引用价值向量; (2) 标定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由节点的区域代码标识。通过原点发送建模消息, 在规定深度内以深度优先法遍历节点, 所到达的节点设置为区域范围; (3) 收集资源信息, 接收到建模消息的节点将IP和资源引用价值向量嵌入消息的节点信息表中; (4) 形成区域, 当消息遍历完节点, 回到原点时将建模消息所达到节点分组并选出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与组内节点交换信息形成资源组, 再将各中心节点链接成环, 聚合成区域, 有跨区域节点的资源组建立区域环。

RRA区域资源聚集算法:

输入:BV={N1, N2, …, Ns}为原点, 建模消息{M1, M2, …, Ms},

节点RV

输出:RRA模型

P2P网络中新节点的加入和退出是频繁发生的事件[], 特别是对于那些暂时未被区域覆盖到的节点必须及时加入到确定的区域内, 因为孤点将会影响检索命中率。RRA采用就近加入区域的方法即挑选已经属于某区域的邻近节点帮助发送加入区域请求, 获得批准后即可成为区域节点。

加入过程需要更新区域各资源组引用价值向量, 接纳节点的中心节点消息可立即更新, 其他中心节点的更新由路经的消息携带更新信息去各中心节点更新。

节点退出, 普通节点的退出先要更新资源组中心节点消息, 中心节点的更新需要先在本资源组挑选接任者, 再通知组员和区域各组, 更新方法与加入时相同。

1.3 基于区域资源簇的检索策略

RRA模型以资源簇引用价值为基础, 从最大引用价值开始按类匹配资源组的检索策略。

节点s产生查找资源r的请求q (r, s IP) 并发送给其资源组的中心节点 (如果是跨区域节点可以选择资源组发送或都发送) , 通过归类查询获知r∈mi, 利用中心节点的区域引用价值矩阵获取该区域的mi资源簇, 按照该资源簇的引用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向对应的资源组的中心节点发送检索请求或者同时向所有资源组的中心节点发送检索请求, 由资源组在组内查询资源r, 然后通过s IP返回查询结果。

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获得返回消息, 则通过跨区域中心节点的区域引用价值矩阵的mi资源簇, 选择其他区域并发送查询请求q (r, s IP) , 接收到请求的区域按照上述过程进行检索。

基于区域资源簇的检索算法:

输入:节点N, 消息M={q, s, f}

输出:查询结果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借鉴文献[1, 6, 13]提出的简化的NS2网络模拟软件, 采用VC++6.0和SQL Server2008数据库开发的P2P网络模拟程序进行实验。

程序让每一个节点具有模拟的网络连接、计算和存储能力, 方法是在关系数据库中建立关系表描述节点的信息和邻接关系, 节点间的邻居关系由邻接关系表描述, 节点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由节点信息表描述即设节点计算和存储能力数据域, 对节点计算和存储能力的量化方法是设立由低到高10个等级以表示节点的能力值。

实验过程是用功能命令完成, 执行命令就是执行关系查询。通过关系查询获得节点的邻居关系, 节点间转发消息即在节点信息表中查找邻居节点的记录。

由于实际P2P系统中节点的加入和退出、节点间的连接状况 (网络延迟或故障) 、节点查找请求的时机、查找的文件等都是随机的和有一定时延的, 因此由程序随机产生功能命令及其参数, 由相应关系查询完成, 节点间通信的网络延迟通过计时器的计时中断实现。实验结果表明模拟程序可以保证P2P规模和单位时间查找请求数量及网络消息的随机性。

资源检索命中率实验由模拟软件按表3所定的系统参数进行。建立节点信息表记录节点信息及其邻接关系;用RRA区域资源聚集算法按表3建立3种规模的模拟网络;通过模拟软件以不同速率随机产生节点的资源查询请求, 并利用区域资源簇的检索算法查找资源;计算出所有规模的检索命中率的平均值, 将RRA的实验结果与Social Search和Kazaa进行比较, 结果如图6、7、8所示。

可以看出, RRA的检索命中率有明显提高, 而且区域数和组规模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 设置较大区域数和组规模可以明显减少检索跳数, 原因是减少了区域包含的资源组数, 但也明显增加了跨区域检索消息量, 从而增加跨区域节点的负荷。

另外, 对部分孤点的检索需要较大的检索跳数, 可以通过强制要求节点及时主动地寻找管辖区域, 并更新引用价值矩阵的方法减少孤点。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建立区域资源聚集模型, 实现P2P网络资源实体的聚集方法。

通过定义的资源聚集运算实现了资源的分层聚集, 资源组中心节点保存区域资源引用价值矩阵, 并通过资源簇实现资源的按类检索, RRA模型从逻辑上缩减网络规模, 使按照资源类型的查询更加高效, 较好地控制了无效网络通信消息的扩散, 提高了稀有资源检索命中率。

摘要:针对P2P网络规模的扩大使基于洪泛的检索方法易产生严重的通信消耗问题, 提出一种区域资源聚集模型, 对非结构化对等网络中分散的资源进行分层聚集, 形成大粒度的资源实体, 从而显著缩减网络规模, 并综合考虑影响资源检索命中率的多种因素, 构造资源引用价值衰减函数来调节描述资源实体的引用价值向量和矩阵。检索时从区域资源簇中具有最大引用价值的资源组开始逐步寻找所要的资源。实验证明, 该方法的消息转发范围得到控制、检索命中率有显著提高。

资源聚集 篇3

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党委书记张序国:钢渣联盟的成立, 符合十八大精神, 也符合“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012年12月29日, 由鞍钢等5家钢铁企业、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等主办的“钢渣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成立。

本联盟由鞍钢集团、宝钢集团、包钢集团、武钢集团、莱钢集团、重庆钢铁集团以及北京科技大学等近20家单位首先发起。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秘书长、科技部火炬中心副局级调研员段俊虎、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党委书记张序国、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副处长汤富强、工信部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司副处长雷文、工信部原材料司文刚以及热心于钢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中国钢铁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树斌等应邀参加。

工信部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司雷文副处长:希望通过这个平台, 能够加快一批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培育出一批钢渣综合利用的骨干和龙头企业。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尾渣大宗整体利用技术, 我们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是要进一步加强针对不同种类的钢渣属性的认识, 因地制宜, 分质利用。

实现钢铁渣“零排放”, 钢渣资源利用再升值早已成为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的紧迫任务, 联盟的成立对推动和促进我国目前钢渣资源产业综合利用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资源聚集 篇4

根据理论或经验研究, 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产出的规律通常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KαLβ形式来反映。其中Y是产出, 是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K和L分别是资本和劳动, 是模型的解释变量。两个指数α和β的经济含义是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在本实证中, 我们以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探明教育聚集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分析, 即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或者教育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 而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上。因此, 在教育生产函数中, 劳动力程度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为研究生学历劳动力 (L1) 、本科学历劳动力 (L2) 、大专学历劳动力 (L3) 、中专学历劳动力 (L4) 。令C-D函数形式为:

其中, α为资本产出弹性;β1、β2、β3、β4、分别为研究生劳动力、本科劳动力、专科劳动力、中专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由生产函数理论, 上式揭示了不同教育程度从业人员与经济增长 (生产总值增长) 的关系, 并用它们的弹性表示。进一步, 由这些弹性可以得到不同教育程度从业人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来反映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即贡献率大, 说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 反之亦然。

对所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取自然对数进行线性化, 得到:

lnY=lnA0+αlnK+β1lnL1+β2lnL2+β3lnL3+β4lnL4 (3)

令lnY=z, lnA0=α, lnK=x1, lnL1=x2, lnL2=x3, lnL3=x4, lnL4=x5, 则方程 (3) 变为:

考虑到随机误差项, 将 (4) 式变为如下形式:

2.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

如果估计的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 则不同教育程度从业人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其中l1、l2、l3、l4分别为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劳动力逐年增长率, y为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率。不同教育程度从业人员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定义为:

单位:亿元、人

(注:根据资料的可获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选取大庆市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板, 大庆市高新区2005年生产总值占大庆市全市GDP的30.6985%。资料来源:大庆市历年统计年鉴)

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逐年增长量。

3. 模型运算结果及分析

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4年~2005年总产值、投资、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资料, 如表1所示。首先, 估计 (3) 式的对数形式, 得到教育生产函数:

其中括号内数为t值。

根据 (7) 式分别计算出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 其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 (9) 式和 (11) 式计算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累计贡献率, 结果如表3所示。

从1994年到2005年, 教育对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9.82%, 使高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加125.6883亿元。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产出弹性和平均贡献率中研究生和本科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与平均贡献率排在前两位且远远高出后两位, 产出弹性大说明研究生和本科生人数相对稀缺, 平均贡献率高说明高等教育 (研究生和本科生) 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说明高等教育聚集对与转型期资源性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个产业, 高等教育聚集已经渐渐开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对城市的不论硬件环境还是软件环境都施加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我们通过模型进行量化得出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只是高等教育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的一部分, 例如高等教育聚集在城市中所带来的精神文明,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潜移默化的, 对于大庆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石化之都, 从微观层次讲, 城市发展需要更多的精神动力, 比如, 创新的观念, 摒弃能源型单一产业结构的思维定式, 摆脱依靠资源的心理。因为多数资源性城市的发展都是这样的一种历程, 即“开发—建设—兴盛—萎缩—报废”的发展过程, 因此, 人们很容易形成靠山吃山的思维定式, 结果资源耗尽, 发展思路就闭塞了。高等教育聚集在城市中首先让人感到最明显的现象就是, 城市精神面貌的提升;其次, 高等教育聚集的科学研究与政府发展政策的耦合, 例如, 大庆的畜牧业发展政策, 以奶牛为龙头, 猪、鹅为两翼的立体农业发展范式, 这就使得八一农垦大学的有关畜牧业技术得以应用, 同时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第三, 高等教育聚集所产生的各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诱发转型期资源性城市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资源性产业向多领域产业发展的态势, 加速资源性城市由转型期向平稳发展期过渡。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高等教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高等教育聚集对于转型期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

摘要:本文利用大庆市统计数据分析了教育对转型期城市发展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有所不同。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 所起的作用也越大, 平均贡献率越高。

关键词:高等教育,聚集,资源型城市

参考文献

[1]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南开经济研究[J].1997年第1期, 31-37

渤海聚集 篇5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西部, 地跨北纬35°41′-37°26′, 东经108°10′-120°01′, 直线距离西至省会济南183公里, 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公里。南依沂山, 北濒渤海, 东连青岛, 西接淄博、东营, 南与临沂、日照接壤。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区, 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6市, 昌乐、临朐2县, 全市总面积15859平方公里。至2008年底, 据公安部门统计, 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862.5万人。据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资料推算,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889.54万人。全市有汉、满、回等51个民族。中心市区建城区面积128平方公里, 人口108万。

潍坊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 弥河故道旁就有人群定居。自夏以来, 历代王朝政权在此封国建邑, 设州立府。春秋时期分属齐、鲁、纪等国。今潍坊版图在秦时分属胶东、临淄、琅琊三郡, 汉朝时属青州刺史部, 唐代属河南道, 宋代属京东东路, 明清两代分属青、莱二州。民国初属胶东道, 1927年废道直属山东省。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 成立潍坊特别市和昌潍专区, 1967年3月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 1981年7月更名为潍坊地区, 1983年10月改为省辖地级市, 实行市管县体制。1958年10月, 博山县划归淄博专区, 1969年临淄县划归淄博市, 1978年胶南、胶县及黄岛区划归青岛市, 1983年10月平度县划归青岛市, 1992年12月五莲县划归日照市。潍坊市现辖4区、6市、2县, 含67个镇、1个乡、49个街办, 8963个村民委员会, 636个居民委员会。

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一六三三”思路目标, 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 着力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积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 社会政治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宏观经济健康协调平稳发展。初步核算, 2008年潍坊市生产总值 (GDP) 完成2491.8亿元, 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7亿元, 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455.0亿元, 增长12.6%, 其中工业增加值1339.4亿元, 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755.1亿元, 增长16.8%。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6、7.5和5.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GDP达到28106元 (按年末汇率折算为4112美元) , 比上年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3:58.4:30.3。

沿海开发工作成绩显著。加快推进北部沿海开发, 配套园区150平方公里, 开工项目115个, 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8.2亿元。潍坊港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 一类口岸开放通过省预验收, 万吨级码头、防潮大坝、疏港公路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对外交往。潍坊市与美国的普韦布罗市、德国的弗赖辛地区、澳大利亚东吉普斯兰市、日本的日向市、韩国的安养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山东:加大对黄河三角洲经济区金融支持力度, 拟建黄河三角洲银行

山东省政府近日表示, 将以东营市商业银行为基础,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吸收知名工商企业投资等方式实施增资扩股, 支持其做强做大, 并适时申请更名为黄河三角洲银行。

黄河三角洲是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的大河三角洲, 具有巨大的开发空间, 目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同时, 山东省政府近日出台相关意见提出, 将加大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按照这一意见, 山东省将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在黄河三角洲设立分支机构, 扩大对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信贷投放。2010年, 重点引进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设立分行, 到2011年底, 股份制银行达到6家。2010年, 黄河三角洲区域新增贷款达到500亿元以上, 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以上。

为实施区域信贷政策倾斜, 山东省将支持各银行在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设立中小企业信贷分部、票据分中心等营运中心, 在贷款授信、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八家银行针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金融服务需求, 优先选择在这一区域开展新业务和管理模式试点, 创新开发金融产品。

天津:曙光超级计算机“星云”峰值速度3000万亿次/秒, 津产计算机全球第二快

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官方网站2010年5月31日发布了最新的“500强”名单, 中国首台实测性能超过千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星云”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第二位。

业内人士表示, “星云”跻身世界第二位标志我国生产、应用、维护高性能计算机的能力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对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高性能计算机“星云”由曙光公司天津产业基地研制生产, 是目前中国实测性能超过一千多万亿次的首台商用高性能计算机, 其峰值运算速度可达每秒3000万亿次, 实测Linpack性能达到每秒1271万亿次。除了超强计算能力, 它还拥有超高密度、超高性价比、超低功耗以及超广泛应用等特点。

天津:6月26日歌诗达“浪漫”号豪华邮轮首航, 国际邮轮母港月底开港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标志性工程———客运大厦内外装修基本完工, 计划于6月中旬接受整体竣工验收。6月26日, 随着歌诗达“浪漫号”国际邮轮在此首航,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将正式开港。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开港后年内将有以天津港为母港和挂靠港的26个航次的豪华邮轮来港, 预计接送游客人数超过5万人次。其中, 6月26日意大利歌诗达“浪漫”号豪华邮轮将在此首航, 共有10个航次;7月31日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有限公司旗下亚洲最豪华的邮轮“海洋神话”号也将在此首航, 将有8个航次。

沈阳:全球最环保飞机沈阳造, 首架庞巴迪C系列飞机将于2013年交付运营

2010年5月31日, 沈阳沈飞国际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该公司将首次以研制伙伴的身份, 携手全球第三大飞机制造商共同打造全球最环保飞机。

沈阳沈飞国际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2.1亿元, 而该公司成立的首要任务, 就是参与研制、制造庞巴迪C系列飞机。C系列飞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针对100-149座级进行最佳设计的飞机, 而波音和空客公司该座级的飞机是由其他座级飞机靠增减座位数来实现的。

烟台:“渤海翡珠”客轮连接烟台大连

6月1日, 车辆进入“渤海翡珠”轮车辆舱。当日, 大型客滚船“渤海翡珠”轮从烟台起航开往大连, 正式投入渤海湾运营。至此, 渤海轮渡公司斥资20亿元人民币建造的6艘“珠”字号大型豪华客滚船全部投入运营。

“渤海翡珠”是“渤海珍珠”、“渤海玉珠”、“渤海宝珠”等轮的姊妹船, 船长163.95米, 型宽25米, 总吨位2万余吨, 拥有2000米车道线, 可一次装载大小车辆260多辆, 载客1600多人。

山东:政府牵线搭桥为资本开辟海外市场, 推动企业在德国上市

继3家公司在德国上市之后, 山东省政府部门积极牵线搭桥, 推动更多本地企业在德国上市, 这使得山东与德国在资本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

山东企业德国上市研讨会6月2日在济南举行, 这次活动由山东省金融工作办公室、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德意志证券交易所联合举办。据介绍, 德国资本市场是山东省资本市场主管部门继香港、新加坡、英国、韩国和日本等之后推介的第7个海外发达资本市场。

山东省是中国农产品大省和制造业大省, 近年来企业境外上市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目前, 全省有上市公司176家, 股票186只, 累计募集资金1833亿余元, 其中境外上市公司71家, 累计募集资金562亿余元。目前, 山东省工友机械、新光亚洲和欧亚地产等3家公司已在德意志证券交易所上市。

期间, 德意志证券交易所和金融证券界人士就上市规则、程序、财会制度及企业并购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山东省金融办与德意志证券交易所,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德国汉堡商会分别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北京:要投80亿建公园, 规模前所未有, 新建28处将全部免费开放

北京投资80亿元, 启动了北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公园建设。明年年底前, 北京城乡将增添28个、总面积约12万亩的大型公园, 并且全部免费对市民开放。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植树, 北京可用绿化的空间已经渐渐饱和。数据显示, 截止到去年底, 北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6.7%, 林木绿化率达到52.6%,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4%。

28个大型公园中, 11个是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公园依托新城滨水空间而建, 总面积10.2万亩, 建成后既能提升新城品质, 又能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目前, 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年内完成绿化面积3万亩, 预计到明年底, 11个公园将全部建成。

通过大规模的公园建设, 北京两年内公园面积将增加12万亩。“北京将初步构建起由郊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城乡结合部郊野公园、中心城休闲森林公园组成的城市森林公园体系。”该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内蒙古: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752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4月底, 我国北疆的内蒙古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增至752万千瓦, 装机容量位居全国首位。

据悉, 新能源与低碳经济建设正在内蒙古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其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700万千瓦的全年规划目标, 其中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赤峰市和通辽市的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均超过了100万千瓦。

为加大风电并网力度, 内蒙古自治区在保证电网安全前提下, 最大限度安排清洁的风电能源上网, 目前内蒙古电网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占电网开机容量的20%, 接近挪威、丹麦等风电开发先进国家的水平。

金融产业聚集研究综述 篇6

金融产业是经济核心产业, 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金融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了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 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纽约、伦敦和东京等金融中心为代表的三大国际金融集聚区。我国的集聚活动趋势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步日益显现, 如北京、上海等基础设施较好、周边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大都市已经发展为我国的金融中心之一。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金融产业集聚的现象, 同时采用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对其进行研究, 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整理、总结, 为今后的金融产业集聚现象深入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二、国外研究现状

Kindle Berger (1974) 的研究认为, 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以及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 达到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 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Porteous (1995, 1999) 、Martin (1999) 、Thrift (1994) 的研究认为, 金融产业集聚可获得“信息外在性”, 即金融机构的集结可以使区域内企业在信息量倍增中获益。Bossone等 (2003) 的研究认为, 金融中介的参与使投资者与通过银行信贷经营的企业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充分, 提高了整个价值投资链利润。对于支付方式复杂, 而且信息灵敏度较高的股票和金融衍生品来讲, 投资者和券商地理位置接近, 会利于掌握更丰富的金融信息。Clark (2004) 的研究确认了金融系统地理接近的重要性。他认为, 即使电子信息技术导致金融系统地理性的减弱, 金融系统地理性仍然存在, 尤其是市场信息地理差异依然较明显。金融服务业存在信息不对称, 而电子银行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面对面的交流是依旧存在的。Vernon (2001) 的研究认为, 金融机构聚集提供了近距离的沟通便利, 吸引了以较快互动速度作为必要条件的行业。公司或金融机构集中可以促进为了熟悉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Pandilt等 (2001, 2002) 采用了Swann (1998) 提出的产业集聚动态研究方法, 对英国的金融服务产业进行了分析, 认为集聚效应会影响公司成长以及新进人才数量, 同金融服务中心的不同金融部门之间存在相关性。

金融产业集聚效应产生机理角度的研究成果。Audress和Feldman (1996) 的研究认为, 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会随着空间距离

金融产业是经济核心产业, 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金融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了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 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纽约、伦敦和东京等金融中心为代表的三大国际金融集聚区。我国的集聚活动趋势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步日益显现, 如北京、上海等基础设施较好、周边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大都市已经发展为我国的金融中心之一。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金融产业集聚的现象, 同时采用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对其进行研究, 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整理、总结, 为今后的金融产业集聚现象深入研究提供借鉴意义。的扩大而下降, 所以, 集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会有利于集聚区内的经验共享与技术创新能力提高。Naresh和Gary (2001) 研究了金融机构集聚的机理, 认为从供应角度来看, 集聚将有利于获得具有专业化的劳动力与金融机构间的支持性服务;从需求角度看, 金融机构选址在著名的服务业集群时, 将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 而且可以降低企业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从而有利于维护长期的客户关系。

金融产业集聚产生的负效应相关研究。在金融产业集聚过程中, 同时会产生集聚负效应, 使金融活动的集聚与扩散趋势并存。Economides and siow (1988) 研究了市场流动性和市场进入成本的替换关系, 认为由于流动性的存在, 一般投资商喜欢在交易场所进行金融交易, 而市场进入成本使投资商会考虑交通费用等。所以, 如果投资商离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市场较远, 那么他们将选择停留在流动性相对较弱的金融市场。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的起步较晚, 而且集中在不同角度对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国内学者也有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宏观、微观的动因进行研究, 并从交易费用等角度研究了金融产业集聚效应。

潘英丽 (2003) 的研究认为, 金融机构集聚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 降低了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 这种外部规模经济为金融中心的形成增速。连建辉、孙焕民等 (2006) 也指出, 金融企业集群使金融机构在区域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缓释优势和生产经营效率优势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为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王步芳 (2006) 的研究认为, 金融产业集聚综合了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科层组织的功能, 能够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有序的金融生态组织, 从而在金融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具备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科层组织所不拥有的整体竞争优势。滕春强 (2006) 的研究认为, 金融企业集群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竞争动力, 并在对内涵进行把握的前提下研究了金融企业集群的经济性质, 同时, 从内源动力和激发动力两个方面分析了区域金融企业的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

黄解宇、杨再斌 (2006) 在专著《金融产业集聚论》中系统地讨论了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和机理, 对金融产业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金融产业集聚具有金融产业集聚效应、金融扩散效应、金融溢出效应, 并说明金融产业集聚是如何通过金融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对金融产业集聚的递进现象, 他们认为:“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 是由多层次要素复合而成的综合体。通过经济地域运动, 金融产业集聚由低层次向高水平发展, 具有递进效应, 体现了‘金融’和‘地域运动’的祸合”。刘军、黄解宇、曹利军 (2007) 的研究认为, 金融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网络效益、创新效益、加速技术进步效益、自我强化机制效益这些方面影响经济增长;金融扩散效应通过“涓流效应”和“极化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刘红、叶耀明 (2007) 研究认为, 从交易费用角度看, 产业集聚可以扩大市场的广度以及增加市场的深度, 拓展市场范围, 促进分工的发展。金融产业集聚通过与当地服务业、制造业的互动, 拓展了金融业的市场广度;通过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增加了金融产业的市场深入, 对区域金融产业产生积极的集聚效应, 促进了地区金融业的良好发展。

陈爱艳、宁军明 (2008) 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珠三角金融产业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有明显的集聚优势, 而且珠三角各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徐新华、陈铭仁 (2008) 认为, 金融产业集聚通过外部规模经济、知识集聚、信息外溢、市场机制和区域文化影响的共同作用, 各类金融机构在空间集聚, 还通过与其他产业的互相促进, 逐步形成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产业集群提高了金融创新速度和效率, 促进了新金融机构的建立。

四、总结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效应分析 篇7

一、高端人才区域聚集内涵分析

1、高端人才区域聚集及其分类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 高端人才是一个综合型概念, 是社会各个领域都非常需要的人才。[1]高端人才是位于人力资源金字塔顶端的稀缺人才。 这部分人才不仅有丰富的现代化知识和高尚的品质, 同时还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与精湛的专业技能, 极具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宏观战略思维, 能够适应市场竞争需求, 并且凭借极具创造性的工作能够为社会进步作出显著的贡献。 人才是会流动的。 这一流动性能够产生人才相对集中的聚集现象。 高端人才作为人才中最优秀的群体, 其流动性更为频繁, 相对聚集的现象更为明显。

所谓高端人才区域聚集, 是在一个时间段内, 由区域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引起的高端人才按某种联系聚集到某个区域内的现象。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硅谷, 至今已有一百万以上的来自全世界的科技人才聚集在那里, 其中包括近千名美国科学院院士, 以及四十多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2]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的类型。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按成因划分为三类。 第一, 政策导向型聚集, 发生在区域发展的初期, 由于区域自身内部环境还没有构建出来, 因而要依赖政府的优惠政策进行扶植。 第二, 产业导向型聚集。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内产业结构慢慢形成, 高端人才的聚集开始围绕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而展开, [3]人才种类更加丰富, 结构也更加多元化。 第三, 人才市场导向型聚集, 区域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由于区域内的聚才环境已逐渐成熟, 人才流动开始依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展开。

2、高端人才区域聚集的特征

聚集范围相对狭小。 人才在区域内是不均匀分布的, 若把区域看成一个平面, 人才在这个平面内通常成片状分布, 每一片的人才聚集都会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 高端人才自身条件优越, 对环境更加挑剔, 因而其聚集壁垒更高。 与一般人才的聚集相比, 高端人才在区域内的聚集范围会更加狭小, 呈点状分布。 如果说人才分布在区域发展的各行各业, 那么高端人才在区域内的聚集更多集中在高新开发区的知名企业和新兴产业中。

人才的同质性或相关性更突出。 所谓“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人才出现聚集, 其主体之间必然存有某种相关性。 高端人才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高端人才是稀缺的人力资源, 他们所研究的领域可能鲜为人知, 因而更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与进步, 这就决定了聚集在区域内的高端人才具有更为突出的同质性或相关性。 例如, 北京中关村聚集的多为高层次的IT人才。

聚集地经济较发达。 高端人才聚集度较高的区域经济也相对繁荣。 资料显示:我国当高端人才区域聚集存在这样的现状, 沿海多于内陆、东部多于中部、西部最少。[4]细细研究, 不难看出高端人才的地域分布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息息相关。 东南沿海地区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起步早, 发展快, 到如今已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成为高端人才聚集的最大区域。

3、高端人才区域聚集的现状

对于人才的空间分布状况, 古人早就有所研究。 古语有云“仁者乐山, 智者近水”, 可见, 区域地理环境就对人才聚集有一定影响。 然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人才的分布早已不仅仅是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所致了, 人才的流动与聚集更与区域的各方面息息相关。 目前,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的现状总体可归结为一点, 即不均衡,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物理空间上的不均衡, 二是高端人才在不同行业上的聚集程度不同。

空间聚集不均衡。 我国高端人才区域聚集现象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一个阶梯状。 高端人才的聚集现象在东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中部次之, 西部地区的高端人才聚集现象最不明显。 资料显示, 东部地区聚集了国内50%以上的高端人才, 从事高新技术的高端人才大都聚集在东部, 而中西部的人才不仅在总量上少于东部, 质量上也不及东部地区。

各行业的聚集度不同。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的现状还体现在不同行业上的聚集度不同。 随着社会的进步, 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异, 那些投资周期短、资本回收快、 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更加受到他们的青睐。自2009 至2013 年, 北京由“海聚工程”所聚集的高端人才在生物制药等产业的聚集度各不相同。 其中, 生物制药业与电子信息业的聚集度较高。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高端人才区域聚集在不同行业的聚集程度有所差异。

二、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效应分析

人才聚集现象出现之后, 在区域环境的影响下, 人才累积会由量变产生质变, [5]发挥出人才的聚集效应。 所谓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效应可定义为:在一个时间维度内, 在良好的区域整体环境下, 高端人才凭借一定的相互关联在区域内形成聚集,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效应, 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放大,明显优于高端人才相对分散或集中度较低的区域。

1、高端人才区域聚集的经济效应

推动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 高端人才的作用不容小觑, 江西新余单是引进了一个彭小峰, 短短时间内就带动了整个江西光伏产业的发展。 如果单单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就能诞生一个明星企业, 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那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必定更为显著。 高端人才聚集会优化区域的人才队伍, 给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他们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创新创造, 必然会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

促使区域产业链更加完整。 区域往往会凭借当地的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吸引一批高端人才来到区域内。 当高端人才聚集形成一定规模后, 信息共享度越来越高, 知识溢出效应明显, 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学习, 高端人才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他们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各自发挥, 从而促使区域产业分工更加趋向于细致化、专业化以及合理化, 在产业链的薄弱、缺失、瓶颈环节有所突破, [6]进而不断扩充、完整区域产业链。 当区域开始整合所有资源逐渐形成支柱产业以及关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时, 区域内势必会带来新一轮的高端人才聚集。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高端人才越聚集区域产业链越完整;产业链不断扩充和完整就会为区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吸引更多高端人才, 最终将带动区域GDP的持续增长。

带动区域经济转型。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飞速发展, 区域内的一些传统产业, 如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已经不能够适应其经济发展的要求, 区域经济要想适应新世纪发展趋势并保持增长就必须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重塑, 转变类型。

高端人才活跃在专业最前沿, 凭借其顶尖的技术与战略的眼光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探寻了新的前进方向,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路人”。 海洋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等的兴起与发展都与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息息相关。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推动了产业升级, 带动了区域经济转型, 促进了区域经济总量的持续上升。

2、高端人才区域聚集的政治效应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区域发展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来规划促进区域发展, 这些政策涉及内容广泛, 类型多样, 涵盖了区域性的产业政策、 金融政策以及区域开放政策等。高端人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感度, 再加上他们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 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更好的解读、消化中央文件精神, 将中央关于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方针更好地贯彻落实到区域发展的各个环节中。

为区域发展赢得更为优惠的政策。 当今社会, 国家对高端人才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为了实现自主创新和民族富强, 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引进、留住更多的高端人才。 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作为支持。 如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沿海开发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战略...... 正是有了这些政策的支持, 才使得更多的高端人才回国、回乡发展, 为区域发展做出了贡献。

3、高端人才区域聚集的文化效应

激发区域内个体价值文化的创造。高端人才往往在自我实现甚至是超越自我方面有着更高的需要。高端人才向某区域内聚集, 他们丰富的人生与职业经历, 别具一格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不断实践与开拓创新的作风, 都将对区域内人才观念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深圳特区聚集高端人才, 如今已发展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传奇, 不仅诞生了华为、腾讯、中兴等多个世界级大型企业, 更是造就了任正非、马化腾、侯为贵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家。 这些企业家具有极大的模范作用, 激励着一个个有志青年, 鼓励他们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 从而激发了区域内个体价值文化的创造。

推进区域各企业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是区域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也是高端人才聚集到一个区域后的最终去向, 因而, 组织文化关乎着高端人才的去留。 高端人才在进入一个新的组织之前, 基本上就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独有的性格特征, 他们的认知程度、思维模式以及目标追求等方面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 因而, 他们的空降很可能会引发组织内个体之间的冲突。 可在组织内形成一种“留大同, 存小异”的文化, 既规避、削弱了组织冲突, 又不至于使组织陷入思维僵化, 让人才可以沿着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方向去发挥效能, 将人才价值变现得淋漓尽致。

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高端人才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捍卫, 能够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民心, 为建设区域文化做出贡献。 区域发展过程中将更注重高端人才的价值创造。 高端人才聚集能够进一步提高区域的凝聚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高端人才跨区域的文化交流, 能够打破长期以来的人才地域化的观念, 让高端人才能不受空间的限制, 创造更大的价值。 高端人才聚集, 能够促进区域内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促进大众传媒业、公益事业文学艺术业的进一步繁荣壮大。 因此,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效应能够在不同层次上为区域文化建设提供助力, 提升区域整体的文化软实力。

4、高端人才区域聚集的科技效应

为区域带来先进的科研技术。 那些有着国际工作经验、活跃在专业最前沿的高端人才的流动与聚集必将为区域带来更多顶尖的科研技术与成果。 在高端人才的带领下, 一系列重大的技术被攻克, 一系列崭新的领域被开辟, 他们凭借一项技术或专利, 促成了相关项目的启动, 推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 对区域内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发挥创新优势推动区域科技腾飞。 高端人才作为科技的创作者、使用者和传播者, 为区域科技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即创新。[7]高端人才自身就拥有极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具有较高的整合能力与学习能力, 他们的聚集将会在区域内形成更多的创新团队, 成为推动区域科技发展的核心队伍, 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形成强大的创新优势, 为区域带来更丰富的创新成果。

三、优化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效应的对策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效应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但是大量高端人才的无序聚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譬如:人才没有关联性或者关联性不大因而不能产生人才聚集的规模效应;区域聚才环境不理想因而留不住高端人才;人才流动过于滞后因而人才不能合理分配;人才市场出现混乱而不能发挥出应该有的作用等。 这些情况都意味着高端人才区域聚集也会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 如何才能使高端人才走向聚集, 并且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供其发展, 从而提升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效应对区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个体层面要提升整体综合素质

人才个体是高端人才聚集过程中的主体, 只有做到个体层面上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才能为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效应奠定基础, 带来1+1>2 的乐观效应。

始终保持积极心态。 高端人才奋斗在各个领域的最前端, 其职业往往具体高风险、高要求、高压力的特点。 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对高端人才来说尤为重要。 适量的运动不仅能帮助其强身健体, 而且能够舒展心绪, 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 一个健康的业余爱好也能帮助其调节心理状态, 当高端人才能够保持一个最佳的心态, 他们身上的创新能力会不断放大, 成果更为突出。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如今知识的更新异常迅速, 高端人才虽然比一般人掌握更为先进与全面的知识, 但如果稍有懈怠, 必定会被淘汰。 为了减少知识老龄化的现状, 人才个体必须自觉地学习新知识。 国家培养一个高端人才是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的, 高端人才从形成到发展再到更高层次的深造是一个持续并且不能中断的过程, 一旦有一点滞后, 人才的价值就可能丧失。 高端人才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积极参加专家会议, 适时出国交流等。

持续增强综合能力。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高端人才不仅要具备一般能力, 而且要掌握专业领域所需要的特殊能力, 并且这些能力要比常人更为娴熟精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 一旦拥有一项能力也不能够大意, 如果不去提升, 就可能被淘汰或是逐渐丧失。 高端人才光有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持续增强其整体综合能力, 包括整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

2、组织层面要打造聚才文化环境

组织层是区域发展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它是人才直接聚集与发展的栖息地。 组织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灵魂, 是企业能够吸引高端人才的基础。 只有在组织内打造出一个优秀的、和谐的、创新的文化环境, 才能让组织转变成一块强力磁铁, [8]将那些与组织价值观保持一致的人才紧紧抓住, 要从以下三个层次着手, 建设优秀的组织文化, 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区域聚集更多高端人才, 促进聚集效应的提升。

不断充实观念层。 观念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充斥于整个组织的各个方面, 作用最为明显。 首先, 组织要明确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组织愿景, 高端人才往往更加热衷于自我突破, 毫无挑战的组织目标吸引不了高端人才。 其次, 要形成以人为本的组织哲学, 用以指导组织的人才工作, 科学处理高端人才在引进、使用、维持和再发展方面的各种问题。 最后, 组织必须倡导一种互信互助、竞合发展的组织精神, 在组织内形成良好的风气, 规避人才恶性竞争的风险,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效用。

不断完善制度层。 一方面, 组织要不断完善其工作制度和管理, 在进行高端引智后, 必须要关注高端人才在本组织的适应性。 鉴于高端人才的独特性, 组织要更加灵活地为其设置岗位, 并在管理上予以更多特权, 保障其创造力的发挥。 另一方面, 组织要制订若干特色制度, 用以人才的激励。 例如, 制订优秀员工表彰制度对高端人才进行物质上的激励;制订骨干员工深造制度, 让高端人才进入企业后还可以接着朝更高层次进修发展。

适时更新器物层。 器物层是组织文化的外显层次, 保持器物层的不断更新, 是对现代企业的必然要求。 首先, 一个通俗大气的组织名称, 一个别具特色的组织标志, 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推销自己, 吸引高端人才的目光。 其次, 组织要经常性引进新设备新器材, 为高端人才提供优越的硬件环境。 最后,组织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也相当重要, 毕竟高端人才的生活中也不是仅仅只存在工作这一样东西而已, 他们也需要有质量的生活。

3、区域层面要系统规划聚才举措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吸引只是开始, 更重要的是怎样保持住高端人才。 区域层面要系统进行高端人才的招揽、 维持以及培养工作, 不断完善高端人才聚集过程中的各类细节问题, 从而加强组织的吸引力, 聚集更多高端人才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一是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效应的产生首先离不开人才的聚集, 因而区域的首要工作就是尽力去引进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增加其总量。 其次, 要充分发挥所在区域人才市场的作用, 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借助猎头公司, 高校招聘, 海外招聘等方式, 从不同的渠道进行高端引智增加高端人才到区域聚集的几率。

二是科学灵活使用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在数量上的聚集还不能产生聚集效应, 引进高端人才之后必须认清其价值, 科学地进行使用, 注重其价值的创造以及潜力的发挥。 要构建一个灵活的用人机制, 尊重每个高端人才与众不同的个性与价值, 要扶植新兴产业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岗位, 把人才配置到最恰当、最需要的岗位上, 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

三是多优惠留住高端人才。 区域要聚集高端人才, 必须要解决其户口、组织关系等的迁移问题, 要创造更加便捷的条件解决其工作、住房、家属工作等切身问题, 让他们安心留下。 区域要给予人才特区更多的优惠政策, 加紧完善人才特区的聚才环境, 真正保证高端人才能够融入进区域内, 增强情感上的联结, 为区域发展谋福利。

4、政府层面要科学制定聚才政策

普及科学人才观。 政府要进一步普及科学人才观, 让社会对高端人才的认识更加透彻, 使用更加合理。 要注意, 衡量高端人才的标准不可单一, 学历的高低并不能确切地证明能力的强弱, 要从多角度给予评判, 深入挖掘人才的价值。

制定积极人才流动政策。 政府要通过制定积极的人才流动政策来引导与规范高端人才的正确流动。 要健全户籍制度和居住制度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9], 进一步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聚集。 另外,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 流动也出现了新的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人才信息资源数据库, 使人才资源能够为各区域所共享, 不在受地域所限制。

实施特殊支持政策。 高端人才是整个社会的稀缺资源, 高端人才区域聚集效应对区域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因而, 政府应该对其实施与一般人才不同的特殊政策。 政府一方面要实行更多顺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 树立国家引才品牌, 为国家聚集海内外高端人才;另一方面, 要针对高端人才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 设立高端人才发展基金, 用以高端人才的激励和再发展, 维持高端人才在区域内的聚集, 减少不必要的流失。

参考文献

[1]吴蕴慧.苏州集聚高端人才战略研究[J].全国商情, 2012, (3) :4-6.

[2]牛冲槐, 姜海洋.硅谷与中关村人才聚集效应及环境比较研究[N].管理学报, 2008-5 (3) .

[3]马建龙, 刘兵, 张培.新兴工业区人才聚集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 :142-144.

[4]李双双, 延军平.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10) :1298-1304.

[5]牛冲槐, 崔静, 高凤莲.人才流动与人才聚集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N].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2 (9) .

[6]江岩.科学认识高端人才引领作用[J].中国人才, 2012, (5) :13.

[7]牛冲槐, 杨玲, 芮雪琴.区域人才聚集下的创新优势分析[N].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1) .

[8]牛冲槐, 贺召贤, 张永红.组织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N].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 .

上一篇:内瘘穿刺下一篇:嵌入式碳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