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发展

2024-11-11

聚集发展(共12篇)

聚集发展 篇1

目前, 我国每年食用玉米需求量仅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5%, 玉米已经从家庭主食转变为饲料和工业的主要原料。

全国政协委员杨国俊认为, 适度发展玉米加工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说, 发展玉米加工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玉米加工业是粮食市场的“平衡器”和粮食安全的“蓄水池”, 可以更好地调控玉米市场余缺, 避免农民卖粮难、谷贱伤农, 确保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 发展玉米加工业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还可以解决大量人员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杨耀寰认为, 发展玉米加工业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保障产业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玉米产业区加快发展玉米加工业, 将玉米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可以加快地区工业化进程, 缩小地区差距, 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建设一批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 可以整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尽快提升产业层次和整体竞争力, 可以避免我国玉米加工产业受到国外企业的冲击以及外资收购现有企业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的新威胁, 起到既实现产业升级、又能保障产业安全的作用;此外, 还可以缓解铁路运输压力。

为此, 杨国俊建议国家采取综合性措施, 支持适度发展玉米加工业;建议国家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 支持玉米主产区的深加工项目建设。鉴于国家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玉米加工热现象, 采取宏观调控时, 不要一刀切, 玉米深加工新增能力要向东北等重点产业倾斜, 加大国债资金支持力度, 支持使用当地玉米建设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

聚集发展 篇2

2010年12月22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推进工业聚集区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出台了《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实施意见》(承市政„2010‟217号)。为加快我市工业聚集区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2011年为我市工业聚集区建设的“攻坚年”,开展规划编制、产业转型、基础设施、招商引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六大攻坚活动。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规划编制工作。要按照“产业关联、布局集中、发展集约”的原则编制规划。2011年6月底之前,市级以上聚集区全部完成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完成3-5平方公里起步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滦平县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聚集区要按照《承德市人民政府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实施意见》要求,对已经编制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尽快组织实施;丰宁县工业聚集区要在3月底前完成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评审工作;兴隆县环京津产业聚集区要在5月底前完成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环评的编制和评审工作。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抓好聚集区基础设施 1

建设。滦平县京津产业转移聚集区要在3月底前完成起步区一期2000亩土地的收储工作;给排水、供热、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10月底前全部完成。丰宁县工业聚集区要在6月底前完成起步区1000亩土地收储工作,加快给水工程和110KV变电站建设,确保10月底前投入使用,实现聚集区“五通一平”。兴隆县环京津产业聚集区要在3月底前进行起步区土地平整工作,12月底前基本完成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积极争列省级聚集区。对已获批准的滦平县京津产业转移聚集区要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最大限度用好这些政策措施;丰宁县工业聚集区、兴隆环京津产业聚集区要尽快扩大规模,完善规划,达到省级工业聚集区的标准,5月底前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争列第二批省级工业聚集区。

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要完善招商机制,强化招商举措,成立专门的招商队伍,重点实施“五定”,即:定职责、定人员、定任务、定经费、定奖惩办法。实行各级领导分包招商责任制,把招商具体任务和指标进行分解落实。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对成功引进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滦平县、丰宁县、兴隆县要在3月底前制定本县区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

五、加快重点项目建设。2011年省级工业聚集区新增千万元以上项目要达到50个以上,市级聚集区达到20个以上,70%新开工的项目在聚集区落户。滦平县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聚集区3月底新开工项目要达到10个以上,全年达到50个以上;丰宁县工业聚集区3月底新开工要达到10个,全年达到20个以上;兴隆县环京津产业聚集区新开工项目全年要达到10个以上。

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聚集区应采用政企分离型的“管委会+开发公司”管理体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设立聚集区开发公司,负责聚集区内的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相关事务。今年4月底前滦平县京津产业转移聚集区、丰宁县工业聚集区要设立聚集区开发公司,组建投融资平台。兴隆县环京津产业聚集区3月底前组建专门的聚集区管委会,8月底前组建开发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

聚集发展 篇3

据悉,广州航运交易所落户于南沙新区的香港中华总商会大厦,该交易所依托南沙新区的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将成为南沙新区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业新高地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平台。

在签约仪式上,广州航运交易所分别与省航运集团、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平安财险广东分公司、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中银保险广东分公司、北京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广州天聚投资有限公司就航运产业、游艇产业、航运金融、航运保险和现代航运保险经纪服务等项目实施战略合作。

广州市市委常委丁红都在致辞中指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门户城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金融强市”战略,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站在新的起点,广州将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谋划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功能区之一的南沙,将依托国家新区的优势,把握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的战略机遇,积极发展航运金融业务,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在南沙设立航运金融部门,创新航运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广州航运交易所迁址南沙,可以充分利用南沙新区政策、区位、港口等优势,全面开拓船舶交易、航运人力资源、大宗货物交易、信息服务,为探索开发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务,促进南沙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航运物流枢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希望广州航运交易所要加快研究交易品种和交易规则,尽快做强做大,打造“广州价格”,为南沙新区航运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广州港务局局长常敏在仪式上表示,在广州港航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广州港务局按照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和港口现代物流业。成立广州航运交易所,是广州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举措,广州航运交易所落户南沙,是为了借助南沙新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更好地聚集和整合航运要素与资源,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推进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李建生在仪式上强调,针对广州港航事业的发展提出几点期望: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完善航运交易服务市场布局,加强交易行为监管,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建立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市场机制。二是要加快港口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引导港航企业延伸服务产业链,积极推进港口与物流园区、保税区、内陆港的对接和联动发展,依托港口建设综合运输枢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区域性或国际性物流中心。三是要提高港口的通过能力,继续抓紧出海航道建设,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大铁水联运推进力度,提升港口辐射范围和有效带动空间。四是推動安全绿色港航事业发展,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效益的关系,积极构建低碳水路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提升港口节能水平,推动港口可持续发展。我们交通运输部也会进一步关注广州港航事业的发展,并尽可能给予业务指导和支持。

(记者/邓小辉 通讯员/周汉鹏)

链接:

广州港务局

推进广州航运交易所建成

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

广州港务局、广州航运交易所提供资料

本刊编辑邓小辉综合整理报道

常敏:提升南沙新区航运要素积聚能力

今年9月《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南沙新区是广州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提升南沙新区航运要素积聚能力,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广州航运交易所现落户南沙新区。广州港务局局长常敏按照目前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与全体同仁共同谋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和港口现代物流业。成立广州航运交易所,是广州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举措。广州航运交易所落户南沙,是为了借助南沙新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更好地聚集和整合航运要素与资源,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推进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

南沙新区成为特色金融产业基地

今年9月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实施《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简称《南沙新区规划》),南沙新区今后将重点发展港口航运金融、航运交易、船舶租赁、海事法律服务和教育培训等现代航运服务业,积极发展人才中介、资格认证、航运咨询、评估等配套服务,加快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积极发展航运金融等特色金融业,把南沙新区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特色的航运金融中心。南沙新区的开发建设给广州航运交易所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契机,现代航运服务业也将成为南沙构筑先进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绝佳突破口。

广州航运交易所落户南沙,是广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粤港澳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具体举措,是支持南沙新区与港澳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特色金融产业的重大决策。它的落户对于加速南沙港航业的发展、提升南沙新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南沙新区将充分发挥南沙新区政策、区位和功能优势,制定和争取航运服务发展的优惠政策,提供一流服务,创造一流环境,完善管理措施,大力支持广州航运交易所业务拓展,引导区内的航运、物流、商贸企业将相关业务在航交所平台运作,并鼓励国内外优良航运企业和航运服务企业,加入到南沙新区大开发的热潮中来,建成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

据常敏局长的讲叙,在近几年,随着南沙深水港区的全面建设,预计今年广州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65万TEU,生产规模继续保持世界港口第六位。目前,珠江口至南沙港区通航水深达-17米,满足15万吨级船舶进出港。截止2011年底,广州港口拥有各类码头泊位83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7个。广州水路运输企业注册营运船舶1420艘,总运力938万载重吨,占全省目前注册营运船舶的48%;其中港澳航线运力89.6万载重吨,占全省规模43%。今年以来,广州市新增船舶79艘,新增运力48.6万载重吨,增幅达13.8%。

以南沙新区为载体,积极发展航运金融产业链

依托南沙良好的港口资源和造船、航运物流产业基础,按照《南沙新区发展规划》积极发展航运金融等特色金融业与专业服务的发展定位,南沙新区将积极发展航运金融。

一、《南沙新区发展规划》中支持的航运金融政策:

按照与港澳功能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发展科技金融、航运金融等特色金融业,不断完善珠三角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一)依托香港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推动粤港澳金融服务合作,鼓励支持港澳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组建航运产业基金、航运金融租赁公司、航运保险机构,提高航运金融资源的集中度和配置效率。

(二)推进保险改革创新项目在南沙先行先试,研究制定港澳保险机构进入南沙新区的政策,在南沙新区开展自保公司、相互制保险公司等新型保险公司试点,发展再保险、航运保险、货运保险和信用保险等。

(三)加快发展临港大宗商品期货业务。

(四)设立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建设财富管理中心。

(五)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和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在南沙新区设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

(六)拓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试验,进一步扩展人民币跨境使用。

(七)鼓励和支持粤港澳企业跨境直接融资。

二、推动南沙航运金融发展的计划

(一)加快制定推进航运金融发展的实施方案。开展《落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课题研究工作,并将推动航运金融发展实施方案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尽快形成航运金融改革创新推进路径及任务分解的实施方案。

(二)积极搭建航运及航运金融合作对接平台。

按照“市场需求为引导,企业为主体,政府支持”的原则,搭建南沙航运金融投融资合作对接平台。

一是积极引进船舶租赁企业,为其在南沙开拓船舶融资业务的金融租赁企业做好牵线搭桥;

二是发挥航运交易所的作用,共同吸引特别是船舶经纪这一类的航运配套金融服务企业聚集南沙,支持其做大航运交易业务,积极拓展延伸业务,利用其交易平台功能,推动航运中介服务及航运金融服务机构聚集;

(三)推进航运金融机构的组建,提升航运金融服务水平;积极与上级监管部门沟通,推动组建航运保险机构的有关工作;推进航运产业基金的引进或组建工作等。

广州航运交易所落户南沙新区,将依托南沙港口和航运物流产业发展,进一步聚合和整合航运相关要素和资源。与此同时,争取设立船舶金融租赁、航运保险等专业性金融机构,探索创新航运融资方式,支持航运相关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建航运产业基金。吸引大型金融机构在南沙区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或航运金融部门,支持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参与组建租赁公司。此外,大力发展船舶金融、海上货物险等相关传统保险业务,积极探索新型航运保险业务,培育航运再保险市场。优先重点发展航运结算业务,鼓励商业银行为航运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本外币结算服务;采取措施吸引大型航运企业和造船企业将结算中心移至广州;支持本地银行设立航运金融部,满足企业多样化航运金融需求。组织开展创新航运金融服务研究和产品设计,形成航运金融创新示范经验,举办航运金融论坛。

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业平台

广州航运交易所立足珠三角、依托华南地区,通过南沙港口和航运物流业,主动承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功能,全面建设“交易、服务、信息”三大平台,打造“船舶(游艇)交易、航运交易、航运人才交易、临港大宗商品交易、航运衍生品交易”等五大市场,完善现代化、国际化的航运服务业发展模式,使华南地区航运要素及资源在南沙新区的集聚得到进一步加强,把南沙新区建设成连接港澳、连通世界、服务全国的综合性服务枢纽。

广州航运交易所于2011年9月8日成立,是国内第三家、华南地区首家航运交易所。在2011年12月广州航运交易所通过交通运输部备案,成为珠江三角洲唯一合法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为广大的船东、货主、港口企业和投资者的船舶交易和航运金融等业务提供集中统一、便利快捷、公开透明的服务。2012年广州航运交易所船舶交易量为158艘,交易额近5亿。

广州航运交易所主要业务有船舶交易:船舶(游艇)出售、出租信息委托掛牌、船舶交易鉴证、船舶评估、船舶拍卖服务;

航运保险:船舶保险、货物保险、信用保险、财产保险以及其他相关等险种;

航运金融:在建船舶融资、船舶买卖融资、运费融资、代理费融资、大型机械设备融资、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运费托收和结算等业务;

航运人才服务:船员劳务中介、船员劳务合同备案、船员服务信誉评估发布、船员法律援助及船员的招募、培训、见习推介、职业指导与规划、船员档案、跟踪管理等服务;

法律咨询服务:海商、海事法律事务等法律咨询、仲裁服务。航交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优势:已经通过交通运输部的备案并予公布,是珠江三角洲唯一合法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市场原则,依照《船舶交易管理规定》,为广大船东客户提供优质的船舶交易鉴证、评估、拍卖等服务,打造诚信、便捷、高效的船舶交易服务平台;个性化的专业保险服务方案;规模采购效益化;专家技术团队保障;客观、公正、专业的理赔跟踪服务;融资产品个性化创新;融资渠道通畅、程序简化;融资成本低;放款快;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平台,为劳资双方提供信息互动,保障劳资双方权益;专业资深团队、办案经验丰富、敬业诚信、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质高效、代理费优惠。

根据《发展规划》,南沙新区将重点在港口航运金融、航运交易、船舶租赁、海事法律服务和教育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为港澳航运服务业向内地延伸拓展空间,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打造粤港澳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新高地,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广州航运交易所落户南沙,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粤港澳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具体举措,是支持南沙新区与港澳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特色金融产业的重大决策。它的落户对于加速南沙港航业的发展、提升南沙新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南沙新区将充分发挥南沙新区政策、区位和功能优势,制定和争取航运服务发展的优惠政策,提供一流服务,创造一流环境,完善管理措施,大力支持广州航运交易所业务拓展,引导区内的航运、物流、商贸企业将相关业务在航交所平台运作,并鼓励国内外优良航运企业和航运服务企业,加入到南沙新区大开发的热潮中来,建成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

突出市场特色的船舶交易产业

广州航运交易所落户南沙新区,将大力发展船舶交易产业,加快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一是准确定位,打造一个特色突出、管理规范、服务功能齐全、运作高效、立足华南、辐射东南亚的区域性船舶交易中心。二是要创造优良政策和营商环境,推动国际、国内大型海运企业总部落户广州,集聚一批实力雄厚的航运中介组织和港航企业,发展航运总部经济,建设航运企业总部基地。三是要大力发展船舶登记注册业,重点吸引我国南方特别是华南地区船舶将广州做为船籍港。要争取国家给予广州“特案免税登记政策”,吸引中资远洋船队在广州登记注册。四是延伸广州船舶交易产业链,突出市场特色,积极开发船舶配件市场和游艇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与船舶交易配套的经纪、评估、验船、融资、法律、会计等中介业务。

航运交易与商品期货交易融合并进

广州航运交易所落户南沙新区,将进一步发展临港大宗商品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市场。要在原有临港专业市场基础上,编制并发布广州临港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指数,进一步强化广州大宗商品交易价格的引领功能,加速信息化、国际化建设步伐,将广州临港专业市场建成华南地区大宗商品的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突显广州对临港大宗商品交易的市场话语权。要在现货市场基础上,创造条件发展广州临港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使临港大宗商品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成为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和特色。

一个立体化的广州港务局

在广州港航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广州港务局按照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和港口现代物流业,努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成立广州航运交易所,这是广州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举措。广州航运交易所落户南沙,是为了借助南沙新区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好地聚集和整合航运要素与资源,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

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功能区简介

一、广州南沙保税港区

广州南沙保税港区于2009年7月9日通过国家十一部委验收,成为全国第五个、广东省第一个通过国家正式验收的保税港区。南沙保税港区规划总面积7.06km2,包括港口区、物流区、加工区三个功能区,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是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手续最简便、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之一。2011年1月,南沙保税港区凭借优越的政策功能和产业集聚优势,被省发改委授予“广东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称号。

1、港口区

南沙保税港区港口区位于珠江出海口的龙穴岛,是珠江西岸唯一一个专业化深水集装箱码头,是全球首批国际卫生港口,现拥有3500米可靠泊世界最大型集装箱船舶的10个10-15万吨级泊位和500米驳船岸线,码头配置先进的信息系统和机械设备,可满足集装箱船舶24小时通关作业。目前,中远、中海、马士基、地中海、达飞、长荣等世界前二十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均已进驻港口区,航线覆盖欧洲、美洲、非洲、澳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2、物流区

南沙保税港区物流区规划面积1.44km2,由保税仓储区和江湖联运码头组成,与港口区相邻。区内堆场面积7.38万m2,仓库面积20万m2,惠而浦、松下、沙比克等世界500强生产企业在区内操作物流业务,广东合捷供应链、日本日通、上海畅联等30多家大型物流企业进驻园区。江海联运码头规划岸线总长828米,计划建设12个1000吨级多用途泊位,将于2014年投入使用。

3、加工区

南沙保税港区加工区位于南沙区万顷沙镇,距港口区仅10km,规划面积1.36km2。区内建有验货场、监管仓库和验货平台等设施,配有视频监控系统及电子地磅系统。加工区主要面向IT、光电、精密机械、家电等产业开展招商。目前,日本出光、日立工机、名仕宝、卓威脚轮等项目均陆续开工投产。

二、优惠政策

1、关税政策

(1)区内运往境外的货物免征出口关税

(2)境外入区的货物予以保税

(3)区内与其他保税监管场所之间来往的货物予以保税

(4)运往区外的优惠贸易协定项下货物享受优惠税率

(5)区内流转货物不征收增值税

(6)出口货物和部分入区物品“入區即退税”、“入区即结汇”

(7)区内物品更换国产零配件可退税

(8)区内企业生产出口货物所耗用的水、电、气可退增值税

2、加工贸易政策

(1)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和合同核销制度

(2)允许“发外加工”

(3)区内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实行以查代核。

3、货物进出政策

(1)区内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

(2)区内商品展示免于办理展览审批手续,区外展览办理暂时进境手续

(3)区内货物可自由流转

(4)货物进出可办理集中申报

4、外汇管理政策

(1)区内企业可以选择人民币或外币结算

(2)区内企业与境外机构之间贸易不需办理收付汇核销手续

(3)区内货物销往区外可选择向区内外机构支付外汇

5、其他

(1)区内企业拥有进出口收发货人和代理报关企业的双重身份

(2)区内货物存储不设存储期限

(3)可开展出口机电产品售后维修业务

三、三大优势

1、区位优势

广州南沙保税港区位于珠三角的地理几何中心,从目前珠江三角洲现有的深水港口分布的情况来看,珠江三角洲中部和西部城市到南沙和到其他码头相比有100公里左右的距离优势。南沙周边是珠三角产业群,拥有丰富的产业腹地,所以从陆路、水路运输到南沙,充分体现区位优势。

2、成本优势

珠三角的客户可以通过发达的高、快速公路网络,在1-2个小时内就能将集装箱运到南沙保税港区,特别是珠三角西岸客户的货物,经南沙保税港区进出口可以节省短途运输费用约100-150美元。同时南沙保税港区码头作业效率高,等待时间短,作业成本低,凸显低成本优势。

3、政策优势

加强民主管理聚集学校发展正能量 篇4

如何加强民主管理, 不断增强教职工的民主意识, 聚集学校健康发展正能量呢?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坚持群众路线, 为学校健康发展提供源泉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学校领导只有心中装有群众, 坚持群众路线, 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紧紧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工, 才能使群众更加关心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才能使办学活力“源源不断”。

(一) 走进群众, 了解一线教职工的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宗旨, 讲了很多话, 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作为学校领导, 应该多走进群众, 了解一线教职工的心声, 走进教师心里, 读懂校情, 加强对教师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真正做到关心人、帮助人、凝聚人。作为学校领导, 也要坚持深入群众, 分析学校优势与缺失, 读懂师情、校情, 为学校发展号脉。

武汉市硚口区舵落口小学是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校, 有着一定的学校文化积淀, 这里绝大多数教师能甘于学校清贫的物质条件, 为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服务, 默默耕耘, 不耽于名利。由于地域原因, 学校发展存在着一些欠缺。例如:学校环境比较差, 办学条件比较差, 学生来源比较差。再如:教师存在严重断层现象, 因处武汉西部边远薄弱地域, 学习研究提升的意识相对欠缺, 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地处边远薄弱的地域, 教师、学生及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被这里的人们所渴求。他们比一般人更多地渴望关爱, 更多地渴望心灵慰藉, 更多地渴望“滋润”。基于学校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这种需求, 学校适时提出了“润心教育”办学理念, 并始终树立两个观点:一是想教师所想, 急教师所急;想在教师之前, 急在教师之前。二是不仅要在物质上关心教师, 更要在精神上关心教师。只有俯下身来接地气, 才能脚踏实地增底气, 做好教师的贴心人。

(二) 倾听意见, 在教职工中汲取智慧

古人云:“一言能听、道乃进。”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推开窗、迎意见”, 以廉政务实的扎实作风让群众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一是学校召开学校校务扩大会议, 请师生代表适时参加重点、热点和焦点事务的研究, 群策群力。

二是适时召开组长会议, 党政工面对面针对涉及教师、学生、家长中的问题, 及时作好收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

三是完善党政工“三位一体”的领导管理体制, 落实教代会制度, 实现现代民主管理, 依法决策和管理。包括每月一次的开展文明年组考评和评先晋级等涉职职工利益的重大事件都要倾听师生意见, 充分发挥他们的民主权利。

四是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完善校领导接待日制度, 加强与广大师生的联系与沟通。对师生和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与意见, 我们坚持认真倾听, 真正落实, 有效改进。只有多与师生员工亲近, 有效解决他们反映的各种问题, 他们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们也才能够更进一步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三) 接受监督, 让教职工知晓学校的管理

舵落口小学依法管理需要落实的“三环节”是:决策和执行是否贯彻政策和法规;是否坚持学习宣传、民主评议、领导小组审核 (含群众代表) 等基本程序;是否公开、公平和公正并公示。没有落实好这三环节, 学校涉及师生人事、资金、采购、晋级等重大决策是不可能通过的。

为了进一步扩大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 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要克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忽忽悠悠、说了不干”“工作推诿、互相扯皮”“不敢负责、不能担当”等不良作风, 将管理过程透明化,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将学校重大决策和涉及学校管理、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件以及领导干部的廉政执行情况, 向全体教职员工公开;组织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学校事务, 让教职员工知校情、参校事、议校政。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接受教职工监督, 有利于引导、保护教职工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主人翁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全体教职工, 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贡献力量;也有利于促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 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二、发挥教代会作用, 为学校健康发展疏通渠道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同时也是校内各群体之间协调利益、维护权益、促进和谐的重要机制。办好学校, 管理好学校, 仅用行政管理是管不好的, 必须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 集思广益, 及时搜集教师的合理化建议, 改善己拟定的制度, 使学校的管理理念顺利转化为管理行为, 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一) 健全和完善教代会制度

学校要落实教代会职权, 有关改革方案必须经教代会讨论审议, 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必须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学校要认真改进教代会提案工作, 着重提高代表提案质量, 建立优秀提案奖励制度, 规范提案流转程序, 改进提案落实跟踪通报制度和公布制度, 提高提案落实的满意度。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代会民主评议学校干部制度, 规范开展评议工作。学校工会要承担起教代会工作的有关职责, 做好闭会期间教代会职权落实和日常民主管理等工作。

(二) 深化和规范校务公开工作

校务公开是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发展, 也是教代会制度的完善、充实和发展。学校工会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教代会为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和主要渠道, 努力把好校务公开的原则, 积极协助党政大力推进校务公开。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理念, 落实校务公开责任制, 并在此公开的基础上, 密切关注学校的热点问题, 不断充实校务公开的内容, 完善校务公开群众意见的征集反馈制度, 把群众监督落到实处, 切实保障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权利。工会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 让教职工更多地参与民主管理, 充分行使主人翁权利, 更多地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 把校务公开与学校的管理有机融合, 校务公开以教代会为主要载体, 有针对性地解决广大教职工所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 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形象”, 促进校务公开制度的进一步细化, 形成校务公开“工作制度化、内涵深入化、渠道多样化、监督群众化、评价规范化”的新局面。

三、提升教职工主人翁意识, 为学校健康发展汇聚力量

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学校的生命力。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 党政领导率先垂范, 汇集正能量

为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我校党政领导班子从自身做起, 努力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三个形象:团结的形象、务实的形象、奉献的形象。干部论坛上, 党政主要领导让自己的主张与大家见面、与大家共享, 大兴研究之风;有效德育、高效课堂, 干部与教师们一起探讨、演练, 甘当靶子示范, 手把手帮扶青年教师;困难面前, 校长、书记抢先上;荣誉面前, 校长、书记主动让。学校党政领导的身教言传, 给干部教师以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 注重正面的学校文化导向, 回归正能量

为了进一步凝聚教职工的智慧,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学校注重正面的文化导向, 注重发挥督学委员会、教师大会、组长会、行政例会等部门和组织的作用, 广开言路。

一是试行中心组学习和政治学习的变革。为了缓解干部教师的身心压力, 解决他们的困惑, 不断转变、提升他们的教育观念、意识, 我们先后组织了“读懂校情, 做老师发展的贴心人”的干部论坛和“低调做员工, 高标做工作”的教师论坛, 干部、教师围绕主题谈思想, 议管理和工作, 叙同事间友情, 真诚地交心谈心, 增强了他们思想的互通性和情感的交融性。

二是实施行政例会的变革。为了凝聚干部的智慧, 我们变行政例会为专题研讨, 围绕“高效课堂”“有效德育”建设和质量提升问题进行思考、谋划, 不断发挥诊断研究导向职能。在一次次共享思想和思维火花的进程中, 让干部明确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规范、科学管理来引导教师的工作。

三是通过“夸夸我的团队”凝聚人心。在党支部的指导下, 每一个年组组长凝聚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夸自己的团队, 如高年组围绕“支持工作, 关系融洽”、中年组围绕“团结进取, 迎难而上”、低年组围绕“齐心协力, 风雨同舟”、行政组围绕“讲团结, 比奉献, 创佳绩”, 每组都各显其能, 或快板、或演唱、或小品、或演讲, 充分地将组内每一个成员的闪光点展现了出来, 使得大家在一阵阵笑声中感动着、激励着……

四是发布《舵小简讯合集》导言导行。我们都知道物物交换的原理:“我有一个苹果, 你有一个苹果, 我们交换, 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我们交换的是思想, 那么我们将掌握两种思想!”因此, 我们十分注重对学校活动的宣传和报道, 坚持对学校工作进行阶段性小结和反馈, 定期编制《舵小简讯合集》进行交流和分享, 调控和推进学校工作。

这样一系列的活动, 让教师们通过交流, 提升了思想, 升华了师德, 让校园成为干部、教师快乐工作的家园, 促进着教师们踏实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 让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 释放正能量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 人除了物质需要外, 还有精神的需要。成就感能驱使教师勤奋工作, 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学校领导, 要注重铺路搭桥, 提供舞台, 为教师的成功创造条件。

一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助教师成功。一方面学校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积极创造条件让老师们外出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 并引导他们静心思考, 认真反思。另一方面, 学校请来区语文教研员、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张宇箭老师, 就当前小学语文课上怎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 以漫谈的方式和老师们开展交流, 达到指点迷津、指导实践的目的, 不断提升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从有效向高效迈近。

二是坚持师徒结对, 在“传、帮、带”中助教师成功。舵落口小学地处硚口区最西部的边远学校, 面对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员不齐, 面对新分配和新聘请教师毫无教学经验的现状, 我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和努力, 始终把“促进教师发展”作为首要工作来抓。这么多年来, 学校坚持开展“师徒结对”工作, 老教师带领年轻老师备课备班、听课观班、评课议班, 校长、书记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进行班级建设和管理, 如何备课, 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好各类作业本, 如何进行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引导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逐步成为学校新生骨干力量。

三是结合市区级教学比赛活动和校内“我秀我的课堂”课堂教学汇报活动, 给机会教师展示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收获成功的喜悦。

看一个学校有没有希望, 很大程度上看学校教师对工作有没有热情与激情。创建一流学校, 打造一支好团队, 让教师最大限度地释放正能量, 是我们的目标。

(四) 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保持正能量

学校管理者要将人的幸福、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努力使领导工作建立在对下属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体贴、同情的情感之上, 提升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其理想境界在于:积极地开辟愉快的工作空间, 努力创造一种“上下同心, 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环境,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种种合理需求, 从而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使教师事业同教师的幸福生活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前提下, 学校以制度管理教师, 教师便不会把规章制度视为硬性的约束, 而会乐于内化为无形的自律, 会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上发挥最大潜能, 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在为教师提升幸福指数的工作中, 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项工作:一是关心教职工的身体健康, 定期安排教师体检。二是在教师中倡导运动理念, 坚持开展岗位运动, 为教师的健身运动创造条件,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让教师在健身的同时, 也焕发出朝气和活力, 快快乐乐每一天, 健健康康一辈子。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谐团队建设, 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创先争优”, 敢于并乐于创出和亮出团队和个人品牌。

这么多年来, 我校坚持民主管理, 不断聚集的正能量广泛影响着学校, 使学校悄然发生着变化:学校立足地域特点, 尽量发挥干部和教师个人专长创建学校“画与话”“摄与话”办学特色, 受到社区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学校加强教学和社团活动, 95%的农民工子弟也取得不菲的成绩, 无线电制作、少儿篮球、摄影等在国际、省市获奖, 特别是在今年“楚才”作文竞赛中还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的喜人成绩, 师生、家校更加和谐、融洽。校园里, 一幅幅展示教育教学风采的画卷吸引你的眼球;一件件表现师生才艺的佳作让你流连往返…

聚集发展 篇5

成都高新区鼓励软件企业在天府软件园聚集发展的扶持政策的通知

为推动全市软件产业的发展,促进软件企业在天府软件园聚集,根据《成都市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成府发〔2004〕31号),结合成都高新区实际,制定以下扶持政策。

一、范围和领域

第一条适用范围:入驻天府软件园、税收解缴关系在高新区、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软件企业。

第二条支持领域:外包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娱乐、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以及高新区软件产业重点发展的其它领域。

二、资金及来源

第三条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设立软件产业发展资金,每年不低于2000万元,并积极争取市级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

三、扶持政策

入驻天府软件园的软件企业除享受国家、省、市的相关优惠政策外,还同时享受以下扶持政策:

第四条凡开零购买天府软件园办公用房的,按基准价出让;整层购买,按基准价优惠5%出让;整幢购买,按基准价优惠10%出让。

第五条凡租用天府软件园办公用房的,按以下标准享受房租补贴:2005年签约入驻企业按15元/月·平方米补贴房租两年,第3-4年减半补贴;2006年签约入驻企业按10元/月·平方米补贴房租两年,第3-4年减半补贴。

第六条入驻天府软件园的软件企业,免费使用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免费获得基础性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第七条天府软件园内软件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高新区优先给予立项支持,并在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使用上给予倾斜。

第八条鼓励软件企业通过GB/T19000-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或CMMI认证等国际资质认证。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CMMI国际资质认证。

第九条鼓励大学、职业教育机构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软件人才,鼓励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新引进的知名软件教育机构,在场地方面提供便利;对为高新区软件产业培养和

引进软件人才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育机构和组织给予奖励。

第十条对软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给予奖励,奖励的条件与标准按《成都高新区高级人才专项奖励管理暂行办法》(成高管发〔2003〕19号)执行。

第十一条鼓励企业扩大软件出口。企业实现的软件出口(海关统计数),除享受国家的外贸出口优惠政策外,同时享受高新区的出口补贴政策。

第十二条高新区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天府软件园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第十三条积极帮助园内企业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支持。

从聚集到聚变 篇6

钻石以其晶瑩剔透、璀璨夺目和坚硬无比的优秀品质而价值不菲,其化学成分为极为普通的碳元素,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可以将石墨这种非常松软的物质转变为高强度、晶莹剔透的金刚石,再经过复杂的加工琢磨形成弥足珍贵的钻石。清华科技园把那些将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力的高科技上市企业称之为“钻石企业”,希望用5年的时间,重点发现和培养出3-5家具有世界级一流技术和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为此,清华科技园将从现在开始到201 1年清华大学建校百年这段时间,每年在园区筛选出5家“钻石企业”的候选企业,将大学、政府、市场等方面的资源聚焦到这些最需要发挥作用的企业中,促进企业资源要素的配置合理化,帮助企业迅速成长发展。同时,清华科技园还将投入2亿人民币,并广泛联合带动其他投资机构,加大资本层面扶持力度,在5年内对入选的25家“准钻石”企业总投资额将达到20亿元。

目前,清华科技园不仅吸引了SUN、Schlumberger、NEC、Google众多国际化企业研发中心,更聚集了近200家创新创业企业,其中相当数量的企业都拥有完全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产品和技术甚至对国家有着重大战略意义。高品质企业的聚集增进了广泛的国际化交流和本土化的实践,使清华科技园充满了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氛围,带领和带动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体系中产生新的机会,形成不可阻挡的创新势头。通过企业聚集,资源聚焦,各要素间的聚合将实现清华科技园企业的聚变,推动企业以更高的成长性快速健康发展。事实上,清华科技园,已经形成了支持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的服务支持体系,具备了为培养“钻石企业”提供这种特殊环境的条件和能力;未来,清华科技园的目标是培育出知名的大企业!他们站在各个产业的塔尖上,对国家的自主创新、对国家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大贡献。

聚集发展 篇7

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撰写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 是指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 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 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在《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2) 》中提出目前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的四大行业是:传媒业、文博旅游业、演艺与艺术业、创意设计业。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超门类的产业形态, 其主要构成要素已经不再是资源、资本, 而是个人的智慧、创意和创新能力。创意人才被认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要素, Florida (2005) 强调创意人才的供给并不主要与教育和学历水平相关, 而与实际技能的应用和个人潜在的创新能力能否被激发有关。霍金斯 (2009) 强调创意人才的培育应该遵循其独特的成长机制和规律, 为其营造适合创意生活与创意生产的“创意生态”环境, 因而有必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创意人才聚集环境。

成都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三中心两枢纽”, 是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 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成都市委在城乡一体化实践和“新三最”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上明确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提出了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的近期发展目标, 以及将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中远期目标。

成都市创意产业在近几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但是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创意高端人才稀缺, 人才结构失衡, 缺乏创意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 制约了成都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拟在分析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构建成都市创意人才聚集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以促进成都创意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1 成都市创意聚集环境的现状

成都市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 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 以骨干企业为支撑, 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义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出版发行等行业呈现出一个快速发展的势头。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营业收入达到595.62亿元;增加值提高到了133.7亿元;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也上升到4.8%, 在成都市确定的新兴产业中位居前列。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8.94万人, 成为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

但是, 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比,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大, 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较低;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仅在文博旅游、出版传媒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 其他领域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优势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不多, 区域性的创意产业链有待形成;创意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整体实力不强, 创意人才的培养、引进机制不健全;行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和质量较低, 专利申请结构失衡, 创意产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还有待完善。

2 成都优化创意人才聚集环境的建议

2.1 拓展延伸创意产业链

郭鸿雁在《创意产业链与创意产业集群》中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就是要构筑创意产业链, 并尽量拓展延伸, 以形成规模效益, 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的“华尔街—硅谷—好莱坞”模式, 日本的动漫产业链都表明通过建设产业聚集区, 延伸创意产业链, 能够最高效地优化和配置资源, 提升文化艺术的创造力, 带动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 成都以组织形态、载体形态、空间形态为重点积极探索和实践, 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模式。2010年, 成都市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了13个战略性产业功能区, 用于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目前, 成都已确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七大重点领域: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 并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 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 以骨干企业为支撑, 重点行业和优势领域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

但是, 总体来看, 成都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比较分散, 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园区的建设主要靠政府推动, 创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合作体系, 更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针对成都构建创意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 本文提出了成都拓展延伸创意产业链的几点建议。

2.1.1 发展特色创意产业, 塑造创意城市品牌

成都在《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2) 中指出, 成都发展创意产业的总体思路是重点发展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出版发行等七大行业, 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成都促进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 一方面要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七大行业;但另一方面更要实施品牌战略, 融入成都城市的个性特色, 利用相关的资源优势, 发展成都特色的创意产业, 塑造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品牌。

1) 立足文博资源, 发展成都特色的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产业。成都文博资源丰富, 拥有锦里古街、建川博物馆、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宽窄巷子等一批有特色、有创意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可以从巴蜀文化中汲取灵感, 策划包装文博旅游项目, 开发具有浓郁成都特色的文化旅游。目前, 成都对锦里古街、宽窄巷子的旅游开发是比较突出的, 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比较有名的是景区内的成都小吃, 对蜀绣、川剧、饮茶等巴蜀文化的开发不够完全。发展成都特色的文化旅游, 就是要发挥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带动、复合作用, 不断延伸产业链。

当前, 成都的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迅速, 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2009年成都数字游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5亿元, 占国内数字游戏产业总量超过10%, 同比增长120%, 为成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但是也应该看到, 成都的动漫游戏产业缺乏特色, 虽然动漫企业的数量多, 从业人员也多, 但是缺乏原创, 照搬、抄袭现象严重, 成为世界动漫“加工厂”。日本的卡通动漫市场以“可爱”文化为特色, 成都可以依托成都动漫制作技术优势, 利用巴蜀文化, 开发带有成都特色的动漫原创作品以及衍生产品体系, 如开发成都特色的国宝熊猫卡通形象, 并带动大熊猫繁殖基地观光旅游、相关产品销售,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打造区别于日韩的成都动漫形象, 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2) 创建“美食之都”。2010年初, 成都正式获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 并被授予“美食之都”称号。这是继深圳之后我国第二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全球创意城市, 也是亚洲第一个获得“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美食之都”给成都增添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有助于成都与世界一流的创意城市交流合作, 将成都塑造为世界性的美食文化全球创意城市。

成都拓展美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有悠久深厚的川菜产业基础, 有独具特色的美食创新文化, 还有积极有效的美食氛围, 但成都却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本土企业。传统餐饮业向现代餐饮业转型的速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 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较大。提升成都美食之都在全球的影响力, 应重点着力于两点:一是品牌化。品牌创建意识应成为成都美食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成都发展美食产业要重点加强美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力争在形象包装、菜品设计、品牌创新和推广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加快美食之都的品牌推广。二是产业化。成都应加快川菜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 促进美食与农业、加工业的结合, 建设川菜原料生产基地;推动美食与旅游业的融合, 建设美食功能区, 以形成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2.1.2 构建横向、纵向的创意产业链

成都政府依托中心城区闲置楼宇、旧厂区和都市工业园区, 通过定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投放鼓励性产业政策, 实施产业置换, 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目前, “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锦江数字出版基地、“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园等创意产业基地正从全新的角度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构建创意产业链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 重视园区本身和园区外部产业环境的建设。成都在构建创意产业链的过程中, 一方面产业内缺乏联系与协作;另一方面产业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尚未形成互动性的产业链条。因此, 成都的创意产业要扩展和延伸产业链, 就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努力。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 成都构建纵向创意产业链要注重内容, 在此基础上设计产品, 拉动产品的制造与销售, 并带动衍生产品的开发, 有效整合利用资源, 激活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构建一条不断增值的产业链。

构建创意产业链的目的是实现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的实现依赖于产业间的良好合作。成都构建横向的创意产业链要加强各园区的交流与协作, 使大量联系密切的产业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机构在空间中集聚, 形成网络状的产业生态链, 使各产业间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圈。

2.2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

自2009年成都市启动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工作以来, 成都大力实施“版权干部”“版权孩子”“版权人才”和“版权公益宣传”四大工程, 全面提升了全市版权改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能力。仅2009年, 全市作品版权登记达3000余件, 其中软件版权登记1300余件, 同比增长40%。其他作品登记也呈现成倍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成都版权联络点已全面覆盖全市19个区 (市) 县和高新区, 确定各地版权联络员, 已基本建成服务“全域成都”的版权服务网络。重点建成了天府软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锦绣工场和成都版权交易中心等4处版权示范点。与此同时, 版权产业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 “成都造”产品已占据本地20%以上的市场份额。以上的数据反映出成都在版权保护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但除了政府的推动, 应围绕创意产业链的各环节和参与创新的各主体, 系统研发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 强化创作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2.1 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造性和创新性, 而版权是保证创造主体依法享有对其劳动成果拥有垄断权力的可靠保证。但在创意的研发阶段, 创造者的参与和组织都比较分散, 导致知识产权的侵权发生频繁, 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对较弱, 损害了创作者的利益, 也极大地打击了创作者个人的积极性。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要针对新经济形式下创意产业的特点, 对创意产业的运作和发展规律展开系统研究, 并根据成都创意产业的特点制定比较完善的地方性法规和指导意见, 尽快弥补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真空地带”, 如广告、动漫设计、电子游戏等, 为成都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2 强化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政府要加大宣传, 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树立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加强企业自身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对企业和个人的创意进行鼓励和保护, 保障创意企业获得充分的利润, 提升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同时, 政府可以搭建知识产权保护的公共平台, 促进企业和个人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的法律纠纷和争端。

2.2.3 促进知识产权的专业化和集中管理

针对当前知识产权多头管理的现状, 应尽快实施统一的管理, 将创意产业相关的专利、商标、版权等合为一体, 提高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效率。同时, 完善知识产权的执法体系,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监督力度, 切实保护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利益。

2.3 转变政府职能, 实施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

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 全员参与”, 其成功在于政府主导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和产业政策, 同时调动企业、市场、个人, 调动民众、企业、协会等非官方社会一切力量, 引导他们发展创意产业, 享受创意经济成果。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则是市场化运作的典范。结合成都的实际情况, 在成都发展创意产业应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道路。

2.3.1 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作为决策者, 负责制定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通过制定一定时期内国家发展战略、发展目标、计划和具体执行方案, 明确创意产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政府作为监督者, 负责制定行业法律规章制度, 保障创意产业合法合理发展。要加速文化立法的进程, 通过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保障创意人才和创意型企业的合法权益, 规范和监督市场有序发展;通过强化市场监管者, 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引导企业合法经营,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政府作为服务者, 负责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积极推动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建立如投融资平台、人才交流平台、版权交易平台等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降低交易成本, 提升行业整体的经济效益;通过建立如法律、会计、评估等方面的中介组织和协会, 来充分发展行业自律和行业维权职能。

2.3.2 市场的主导作用

成都发展创意产业, 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为市场提供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创意产品, 同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创造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产品, 引导人们的行为,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应遵循版权经济发展规律, 按照知识产权的研发、保护、生产和交易的流程, 创造经济价值, 尊重企业和个人的劳动成果。应形成和延伸创意产业链, 以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等空间集聚方式, 形成资源、资本、人才、企业等市场要素集聚效应, 降低交易成本, 形成规模效益, 通过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业态, 进而提升成都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一方面重视中小企业和民营资本的力量, 引导他们成为创意产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开放有序竞争的文化市场体系, 引导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以资产为纽带, 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 实行集团化发展。

2.4 实施创意人才培养计划

2.4.1 营造创意人才培养的大氛围

从整体来说, 成都市的文化创意氛围淡薄, 主要的原因:一是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宣传不够, 市民的文化创意观念淡薄;二是文化创意产业社会关注氛围不浓厚, 文化创意产业未能得到长足发展;三是文化创意产业未能形成商业化或产业化, 创意文化未能产生经济效益和市场效应。因此, 营造创意的大氛围是当前急需尽早纳入政府日程的一项事宜, 这个周期过程很需要政府循序渐进地配合。

1) 政府可以将创意人才培养建立在全民性的“创意教育”的基础上。创意工作不仅需要创意人员扎实的技术技能, 更是需要深厚的人文素养、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开放的眼界。成都市可以仿照英国、新加坡的做法将更多艺术和文化的内容融入到中小学生的教程教学中, 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创造发挥, 培养孩子们对于创意的浓厚兴趣。

2) 实施创意社区计划, 为人才搭建理想的实践平台, 使创意人才在交流与实践中激发灵感、增长才干、获取经验、增强自信心, 逐步成为创意精英。成都到目前为止仅有骄子创意产业园、天府创意产业园、西村创意产业园、东区创意园和红星路35号等几个产业园, 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落后于北上广。

3) 政府可以加大对创意理念的宣传力度, 让市民们多多接触到创意。增加在公共场所展示的雕塑、绘画等艺术品, 多采用设计独特的富有艺术气息的公共设施;对获得杰出成就的创意人才给予高的关注;鼓励企业进行各方面的创意活动。

2.4.2 重视创意人才培养的学科、资源、考核体系建设

从微观分析, 学校、企业、个人都要在政府的倡导下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做改进。

1) 加快高校创意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扩大培养规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 创意学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 而是分散在各个学科下, 应尽快将创意学列入学科目录。此外, 专业和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专门化, 不利于培养复合型的高端创意人才;应打破学科壁垒, 形成以一个学科为主, 多个学科辅助发展的学科体系。

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也应该坚持培养与就业相统一的原则, 了解市场需求, 加强对人才市场紧缺的创意设计和创意策划等高端人才的培养, 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培养多样化的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创意人才, 保证创意人才链的完整性。为满足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规模也应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加速扩展, 除在综合院校、艺术院校增设创意相关专业外, 还应增加独立的创意学院。

2) 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渠道和教育资源。首先, 应大力发展社会性教育培训, 使之与学校教育一起形成多样化创意人才培养渠道。社会培训机构、研究机构对于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有着重要作用, 也有利于官方教育机制的改良和创新, 应该引起重视。对于培训机构应该加强规范和管理, 使其成为创意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乃至高效途径, 使各种领域的人才有机会接受高效的相关培训, 结合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和工作经验, 迅速成长为高端创意人才。其次, 应鼓励学校与创意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设立常规资助机构, 由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和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共同负责, 设立一些长期文化项目, 为创意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 并为他们进行专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探索利用国外优质资源培养国家紧缺人才的有效途径。例如, 可以依靠国家留学基金支持, 优选国家紧缺专业的学生到国外或企业学习, 还可以大力引进国家紧缺专业的海外高层次的人才, 调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吸引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授课或共同开展研究。

3) 建立人才引进考核体系, 实施有效的员工激励。每2年对引进的人才的数量、德能勤绩、创意思路、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 连续2次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创意产业从业资格, 实行创意人才动态管理, 形成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对于优秀的创意人才, 除了吸引和培养, 还要通过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用事业留人。高薪不是留住员工的唯一办法。企业不但要用待遇吸引人才, 还要用活跃的企业氛围和独特的创业理念感染人才。企业要采取多种方式“不拘一格降人才”, 利用核心人才培养新近人才, 造就高素质的创意团队。

3 结语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 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中心, 拥有丰富的教育、人才、文博旅游资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近几年, 成都立足优势领域, 以园林化和楼宇化为主要模式,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 产业集聚效应尚不明显, 与国外、国内一线城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成都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创意城市发展中的成功经验, 将构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作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战略, 积极推动创意城市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组织建设体系, 实施创意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 促进创意产业的规模集群发展, 拓展延伸创意产业链, 打造符合成都特色的创意城市新名片。

摘要:创意城市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创意产业是我国乃至许多发达国家实现产业转型的新举措, 对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 位于四川省中部, 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在成都市发展创意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成都市创意人才聚集环境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成都,创意产业链,产权保护,政府引导,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郭鸿雁.创意产业链与创意产业集群[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7) .

[2]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经济, 2011 (5) .

[3]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2) [Z].

[4]张京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5]赵根亮.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5) .

聚集发展 篇8

东部地区要突破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是必经之路。在实践的过程中, 要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自身实际, 立足地区长远利益, 兼顾国家全局发展战略, 有步骤、有重点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外商投资, 严格筛选引资项目, 避免不顾社会效益引入“三高一少”项目, 将重点集中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上来, 引导跨国公司研发设计等高增加值产业链环节进入, 带动东部地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东部地区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 积极促成与临近区域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借助区域经济的力量提升竞争力, 加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此外, 在现有的城市经济发展基础上, 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 提高城市化水平, 建设新型的现代化城市群落, 是东部地区经济获得提升的必由之路。而东部地区靠近海洋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为该地区在新世纪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海洋经济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模式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突破口。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将为东部地区迎来一个新的腾飞时代。

1.国内产业转移

东部地区进行国内产业转移有其客观必然性。首先, 土地、能源等资源后备不足, 难以支撑该地区传统制造业的继续扩大;其次, 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出了新的考验;第三, 人才资源、技术要素以及资本的充裕为东部地区开拓新型产业结构创造了条件。另外, 中西部地区具有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储备、较为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市场环境取得了明显改善, 投资环境也在日益完善, 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2009年上半年数据显示,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贸易增加值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方面均高于东部地区。这反映出东部地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经济转型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必然结果。目前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外资或东部地区的民营资本在中西部地区直接投资, 设厂生产;二是以东部为中介负责接单, 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加工企业, 实行联合加工贸易;三是将中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纳入跨国公司和东部地区企业的营销网络;四是东部和中西部联合进行园区建设。

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不仅为东部经济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使其能够集中更多力量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为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助动剂。但是, 在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应合理布局、统筹规划, 避免盲目造成资源的浪费。首先, 要为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就东部地区而言, 应当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选择、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进行转移, 综合考虑承接地区的环境和能力以及与被转移产业的契合度, 合理选择转移地区;对于目前条件尚不成熟但具备发展潜力的承接地区在转移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辅助其逐步提升承接能力。

2.国际产业承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受到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资本基于长远发展而制定的战略性行为, 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全球战略目标。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 使得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立足我国当前的经济实际, 东部地区应承担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头戏, 在向中西部地区进行国内产业转移的同时兼顾国际产业承接, 处理好新旧交替的问题, 对东部地区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对于20世纪50至80年代以初级产品加工和原材料为主的国际产业转移, 近年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第一, 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单向转移有所改变。当前的国际产业转移不仅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 也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逆向转移, 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 跨国公司趋向于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以其遍布世界各地的生产、营销网络控制着世界40%的生产、90%的国际投资、60%的国际技术贸易以及80%的国际技术转让, 全球科研开发的近九成也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这意味着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第三, 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容趋向多元化, 由原材料加工、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新兴工业转变, 由单一的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移, 特别是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更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四, 转移形式突出项目外包, 跨国公司带动产业链整体迁移。为降低成本, 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最优配置和利用, 跨国公司在整个产品价值链中日趋将除核心业务以外的辅助业务外包给具有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进行, 控制价值链核心环节的同时将增值低的部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通常会达到牵一发动全局的效果, 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外围行业和企业会联动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进行直接投资, 从而形成网络型的产业转移架构。

面对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的新趋势, 我国东部地区应以积极的态度, 务实的作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东部自身发展阶段, 制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第一, 选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 要本着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在过去的引资过程中为追求眼前利益, 快速解决就业, 提高经济增长, 不惜以资源、环境为代价, 引入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 对地区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东部地区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土地资源紧张, 能源、环境承载力下降, 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所以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能源战略的要求, 东部地区不宜再大规模承接高耗能、高耗材、高排放、占地广的重化工业项目, 应将视角转向那些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且产品附加值高的国际产业转移, 使东部地区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第二, 东部地区要坚持走结构优化、结构多元、保障供应、环境友好、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 引导外资投向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首先, 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 应逐步走出处于产业价值链低增值环节的困境, 通过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手段, 引导跨国公司将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生产、系统集成、分销及增值服务等环节向东部转移, 以提高东部地区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且在引进吸收的过程中, 进行自主创新和研发, 从核心环节上提高整体竞争力。其次, 进一步将承接国际转移的重点放到现代服务业上来。东部地区的政府应当努力创造出相对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 鼓励外商投资者进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贸易、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审计、后勤保障、客户服务等领域;引导跨国公司在东部设立研发中心、后台服务中心和地区管理中心, 实现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与高效流动。

第三, 政府政策以及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在长期的招商引资过程中给予了外资企业一定政策上的倾向, 以此达到吸引国外投资的目的。但是在国际产业转移达到一定规模和产业成熟度达到一定水平后, 优惠政策的激励效果就会逐渐减弱, 再继续执行倾斜性优惠政策可能会对东部内资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东部地区规范外资优惠政策的条件已经趋于成熟, 外资所得税优惠政策可以适时取消, 但应给予一定的过渡期, 以便外资企业进行调整。此外, 建立和完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 应当防范外资对我国战略性骨干企业的并购重组, 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立法工作, 完善法律法规为国际产业转移在东部地区良好进行并长期发挥作用提供健康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确保国际产业转移有序有效进行, 使东部经济受益。

3.参与世界性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中国带入了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新环境中。在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的大背景下, 东部地区可借助自身地理优势, 寻求与周边临近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世界性区域经济合作。

首先, 环渤海地区地处我国北部黄金海岸, 是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竞争的主要基地, 它和俄罗斯、蒙古、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经济关系密切。环渤海地区的几大枢纽港是“欧亚大陆桥”的东端起点, 在连接太平洋与中亚、中东、西欧的经济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联系有助于该地区对能源进行合作开发, 扩大海外市场。

其次, 山东半岛与日韩的经济贸易合作前景看好。山东半岛地处中国东部大陆, 最为接近日本和韩国两国, 而日韩两国发达的经济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对东部地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山东半岛具有与日韩实现产业对接及区域分工合作得天独厚的条件, 是山东对外开放的主体, 其综合实力的提升, 是山东省经济竞争力提升并带动周边省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山东半岛要加快中国第四大城市群的构建及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 应进一步加强与日韩的经贸合作。

第三, 长江三角洲与亚太经合组织的交流互动。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之间已建立了非常活跃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关系, 初步形成了市场双向开放、投资实现双赢、服务贸易互动的格局。上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和进出口贸易额中, 70%以上来自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 并呈快速增长态势。进一步的融合与交流将使该地区在电子信息、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进一步带动环保、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的兴起, 为东部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 促进珠江三角洲与南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往来。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增强, 对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珠江三角洲来说, 集团化的竞争组织使得该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后大规模引资、出口创汇的模式不再适应新情况的要求。因此, 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应当将加强与世界性区域经济的合作与竞争列入其中。具体实施中, 应大力改善投资环境, 开放国内市场。调整与泰国、马来西亚趋同的出口商品结构, 转移竞争压力, 促成香港、新加坡的产业转移和承接, 开拓国际市场, 进一步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4.促进城镇化建设, 以城市群带动经济发展

以城市圈经济理论为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到以打造城市群落为中心、向周边地带辐射的新层次。东部地区推动地区繁荣必须以促进城镇化建设为己任, 大力推进城乡共荣, 提高城市化水平, 让城市经济为地区经济增活力。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该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 南京、杭州为副中心, 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 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 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 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近年来, 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发达的科技教育为人才的培养以及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孵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投资环境日益改善, 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落的快速发展触动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追赶势头。在业已形成的覆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上, 2007年山东省提出“一体两翼”新的布局观念, 在今后的发展中以沿海城市群向山东省纵横辐射和延伸, 全面振兴半岛经济。

东部地区城市群经济发展中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 在突出城市群中心城市主体功能的同时, 加强其在区域范围内整体协调、集中调配要素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其次, 完善核心城市兼顾次中心城市的培养, 提高次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 使其更好地为核心城市分担压力, 并且提高向区域内辐射的能力。第三, 对城市群中的中小城市和新兴城市给予高度重视和扶持, 特别是中心城市郊区城镇的城市化的建设。通过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力度等途径, 合理扩大城市规模, 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规模效应, 推进核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城市化水平。第四, 克服地区间的相互封闭和保护, 避免阻碍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针对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城市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各城市应该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最大程度地发挥要素的集聚效应。避免投资和生产的分散性, 以及由于重复建设导致的生产能力和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要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提高东部地区的整体经济效益;明确城市分工, 以资源配置中心、综合服务城市、港口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专业化工业城市、旅游城市等明确各城市在整个城市群中的专属职能, 形成全面、细化的城市系统和城市群经济网络。另外, 要特别注意在发展城市群经济中切不可急功近利, 牺牲生态环境、降低社会效益, 要遵循新的城市发展观, 实现城市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5.利用海洋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

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消耗不断上涨, 致使有限的资源承载力不断下降, 面临枯竭的危险。进入21世纪后,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迫使许多国家突破经济发展模式的瓶颈,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掘海洋资源、发挥海洋优势、发展海洋经济,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笔。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 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居世界第四。丰富的海洋资源, 使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巨大。我国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 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左右, 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 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我国管辖海域内有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 20米以内浅海面积2.4亿亩, 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71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 已经养殖的面积55万公顷。我国已经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 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

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大, 产业自身增加值高, 对相关产业带动力强, 对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东部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 可以便利地开发和利用。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 全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据初步核算, 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 比上年增长11.0%,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其中, 海洋产业增加值17351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2311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608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4026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40282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2008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18万人, 比上年增加67万个就业岗位。从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10706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9584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3%。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5825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6%。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

但是, 我国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目前还存在严重的问题。首先, 由于缺乏统一有力的管理, “公地的悲剧”在海洋领域反复上演, 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无节制排放, 以及海洋资源开发产生的自源污染, 使海洋生态遭受破坏, 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形成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其次, 与海洋污染同样严重的还有海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问题。围海造田、港口建设、海岸防护、水产养殖、海上石油的勘查与生产等处置不当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 湿地、海岸严重侵蚀、岸线后退、海岸工程建筑物破坏、滩涂荒废、港口淤积等威胁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第三, 大规模、无节制的海洋捕捞作业使得海洋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不合理的开发和用度造成海洋非可再生资源面临困境。最后, 由于产权不明确, 在海洋资源利用过程中难免出现高占有、低效率的问题, 致使海洋资产流失。

一面是海洋资源带给地区发展的巨大经济利益, 另一面是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中产生的严重矛盾和问题, 如何妥善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 将海洋资源对东部经济带动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 是东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 针对东部地区土地、能源不足的现实, 大力开发海洋农业, 突出发展海洋渔业, 对传统农业进行分流和压力分担。将天然捕捞与人工养殖相结合, 逐渐以后者为主, 通过限制捕捞、规定休渔期等手段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杜绝滥捕行为;集中科考、勘探力量发展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 进一步寻找海洋矿产能源, 加强对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开发, 扩大能源储备。同时着重开发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 发展海洋电力工业, 在改善能源紧张状况的同时改善东部地区环境, 为创建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第二, 依托港口优势, 进一步发展海洋船舶工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参与程度和竞争力增强, 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东部地区沟通我国与世界市场的作用不断加强, 联通世界市场与中西部地区的作用也在凸显, 要求东部地区大力发展海洋交通、港口物流, 提高货物吞吐能力, 形成四通八达的海上运输网。第三, 在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产业及海洋化工产业时, 要特别注重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引入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绿色评价机制, 严格筛选临海工程项目, 综合考虑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决不以牺牲海洋环境为代价追逐短期利益。第四, 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引入高新科技, 开发海洋保健食品、海洋药物等, 提高海洋产业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最后, 东部地区海岸、海滩、海岛分布广泛, 是发展滨海旅游的先决条件。东部地区需要将滨海旅游进一步规模化、系统化、有序化、特色化, 形成海洋自然风光与滨海城市商圈的有机融合, 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 以此拉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东部地区长期积聚起来的要素禀赋所发挥出的集聚效应为东部经济的领先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也形成了该地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地位。而当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进入到新阶段时, 要素集聚效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对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的考验。立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承接实际, 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完成经济转型, 实现高速、稳定的持久性发展就要积极参与世界性区域经济合作, 促进城镇化建设,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关键词:要素集聚,产业转移与承接,城市群,海洋经济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国家海洋局网站http://www.soa.gov.cn.

[2]积极承接和有效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与政策措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drcnet.com.cn.

[3]张为民.挑战四小龙[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7.

聚集发展 篇9

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关于企业聚集有明显的差距。相关信息显示, 在我国西部地区1995年至2005年间制造业聚集指数平均为0.5805, 增长了1.1%;2007年的平均指数为0.5869, 增长为21%;在中部地区相同年间则为0.8790.7414和0.6518, 却分别下降了15.7%和12.1%;而东部地区的指数为1.3971.9968和1.6504, 在前期增长了42.9%, 但是在后期却下降了17.3%。所以在以上数据中显示, 企业单位的数量和企业聚集度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由此可见, 一个企业聚集需要的背景是什么、如何演变成企业聚集和企业聚集究竟能给区域化经济带来什么样的作用,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如何应对, 因为这些问题会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面向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未来发展的前景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

二、东、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多重分行

相关资料显示, 在1996年、2006年、2008年根据国家的《中国统计年鉴》从东部到西部抽取了相关省市作为参考点, 比如:浙江、山东、安徽、河南、河北以及西部地区的甘肃、青海, 按照多重分行维数的方法可以得出:1995年、2005年和2007年企业的多重分行谱, 一些相关的企业的分行维数和关键点。从相关的实践证明我国的东部、中部及西部的地区企业的分行维数来看均为非线性变化及验证了企业演进具有多重分行性质。

三、企业多重分行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一) 在分行维数中Dq和q之间的关系

q是指缩放指数反映的是分行图像中缩小缩大的倍数;而D则是反映具有分行特征的区域企业发展轨迹的复杂程度和不规律, 属于测量参数, 而这个测量参数的值如果有所增大或是增小, 则体现了企业在演进发展轨迹中的强弱程度和规律程度。有相关实践证明在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无论在1995年、2005年还是2007年间, 企业的分行维数Dq和q之间的关系都是呈反比例关系, 这一现象表明企业在演义的轨迹中越来越相似, 变化越来越有规律、强弱变化也逐渐降低。这表明各个区域之间的企业关联度有在提升。

(二) 分行维数中的f (α) 和α之间的关系

α是指在非均衡标度的指数, 而在这个指数在多重分行谱f (α) 的形状是指反映其概率分布的特征, 又是企业在演进轨迹中的几乎高度的概念分布。这个指数在多重分行谱中的变化程度这反映企业演进轨迹的曲折、起伏程度。这个“程度”是指 (多重分行谱的宽度定量) 。一般情况下, 企业演进轨迹的曲折、起伏程度越低, 那么企业的生长几率就相对较小。实践证明, 1995-2005年, 我国东部企业的平均分布率和聚集程度, 变化不大, 而中部地区与其他区域相比就较低, 西部地区的平均分布率和聚集程度则有所增加;在2005-2007年间东部地区的聚集程度有所降低, 但是区域平均分布率则有明显的上涨,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没什么变化。

(三) 分行维数中的Xq (L) 和q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的生长几率差别的值, 如果生长几率差别较大时缩放指数则显示为q≥1,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分行的轨迹就会放大, 另一方面就表明微观经济领域或是细节部分则成了社会着重关注的一点, 所以在企业生长几率差别较大是Xq (L) 起到了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 近几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的企业聚集效应一直带动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但是这种带动经济的方法是不长久的, 同时也导致了东西经济的差距较大并不能全面使各个区域的经济得到统一发展。若q≥1, 这种情况下企业分行的轨迹就会缩小, 而宏观经济领域或是整体部分这是社会着重关注的一点。这时, 区域企业发展轨迹的复杂程度与不规则和企业的生长几率是反映企业相对生长几率较低的区域性质, 而“兼顾公平”则是社会说追求的限实现共同富裕的想法。如果在区域相对企业生长几率相差不大时, 各个区域的企业的生长几率大致相同时, 那无论q值怎么变化, 它体现的就是经济发展的均衡状态。

四、企业聚集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

(一) 聚集效应

指在聚集区内由于投入共享和交易的成本降低等优势从中获取技术和收益的效应, 从而诱使更多的生产要素来聚集, 促进自身的区域经济领域和规模经济效应。但是在某些程度上聚集效应也会受到资源、市场、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二) 扩散效应

把资源竞争优势的区域和市场环境进行转移, 而这个企业的资源竞争优势和市场环境进行转移并不是企业演进的总结, 而是把本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环境进行扩散, 形成新的企业聚集点, 这有利于带动经济的和谐发展。

五、结束语

结合本文内容, 我国若想加快东部企业的产业聚集有所提升和提高中部及西部地区的企业聚集, 促进对经济的和谐发展就需结合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来进行企业演进的规划。一方面, 由于我国目前的地理位置、劳动力成本、工业基础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更要在各个区域企业聚集点吸引外资、技术来促进全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 徐康宁.产业聚集在工业化进程及空间演化中的作用[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3) .

[2]胡珑瑛, 蒋樟生.产业集聚的分形研究[J].管理世界, 2007 (5) .

聚集发展 篇10

最近几年苏州市金融产业发展迅速,2014 年,全市新增各类金融机构111 家,总数达到759 家。2014 年,全市金融资产达3.4 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11.5 亿,占GDP比重7.4%,占服务业比重15.6%;金融业实现净利润近400 亿元,实现税收168 亿元;金融业综合实力仍保持全国前十位,有力支持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分析苏州市在进行金融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解决的对策。

一、苏州市金融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地理环境位置优势

苏州是非常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高速、高铁、京杭大运河、绕城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等四通八达。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苏州港(含常熟港区、张家港港区和太仓港区)是国家一类口岸。苏州市环境优美古城区保持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原有风貌,是苏州古城有着古典的味道。新苏州也蓬勃发展。与新加坡政府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有着优良的基础设施和美好舒适的环境。苏州以其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吸引着高级人才的入驻。

2.基础设施条件优势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供给排水、邮电通讯以及环保防灾等方面。从交通设施、电信、邮政等方面在同级城市前列,2013 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022 亿元。至2013 年底,苏州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3155 公里,公路密度达155 公里/ 百平方公里,航道总里程达2760 公里。港口管理不断规范,长江港口码头泊位276 个,内河港口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发展。是第一个通地铁的二级城市。2014 年底中环的开通进一步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供电电力充足,稳定可靠;自来水水源取自太湖湖心,出水水质优于国家标准供气已全面使用天然气,并建有特种气体专供渠道,可提供不同纯度等级的工业气体。电信服务方便除了基本的社会,还有城市无线网络服务等。防灾救灾,拥有专门对化工、电子等灾害事故进行处理和救助的机构和设备,并建有严密的治安管理和报警系统,技防监控实现了全覆盖。这些设施为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3.金融业发展迅速

苏州金融业发展迅速。2014 年,苏州市新增各类金融机构111 家,总数达到759 家。全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量4100 亿元,主要金融指标继续保持江苏省第一。2014 年,全市金融资产达3.4 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11.5 亿,占GDP比重7.4%,占服务业比重15.6%;金融业实现净利润近400 亿元,实现税收168 亿元;金融业综合实力仍保持全国前十位,有力支持服务全市经济发展。

4.经济实力

苏州经济是以开放型经济为特点的,这为苏州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推进经济转型、引进全球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提供了条件。苏州的经济实力有目共睹,GDP排在江苏第一位,全国范围内也处于前列。2014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3%,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农业稳步发展2014 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2%。服务经济加速发展集聚效应日益体现,金融服务、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499 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投资规模平稳发展、内需增长稳定。这些都为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5.政府支持

全市围绕建设“三区三城”的总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方位转变发展方式,高起点推进转型升级的形势下,苏州市政府对金融产业的发展给予的很大的关注。金融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金融发展的目标,为了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二)劣势

1.地方综合竞争力不强

苏州经济实力虽然全在全国城市中居于前列,综合竞争力业处于前列,但金融产业的聚集取决于整个商业环境。对于苏州来讲GDP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商业和服务行业不够发达。苏州的服务业目前量是不小的,在全国也是前几位,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不高。地方金融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面临着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部金融体制创新不足的双重压力。传统金融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新金融业态集聚度不高。

2.金融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国际上通常采用金融相关率即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金融相关率越高,表明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银行最主要的资产是存贷款,学者们经常使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近似代表金融资产总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我们也加以借鉴。2012 年全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3.128 万亿元,GDP为1.2 万亿元,两者相比即金融相关率为2.61,比2001 年的1.59 上升了64.15%。与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无锡等6 个城市相比较,苏州市金融相关率高于无锡,低于上海、杭州、宁波和南京。

3.金融人才缺乏

金融业中高端人才稀缺,尤其是地方法人机构的领军人才严重匮乏;金融产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点。所以,相比其他行业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对金融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由于金融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的发展也没有跟上,同时受到周边比如上海、杭州等金融人才的竞争,造成了苏州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缺乏。除了部分高管和骨干人员外,大部分的金融从业人员在理论知识和经验技能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机会

从国际环境看,金融危机改变了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将发挥更大作用,人民币的国际化和金融领域开放将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远未结束,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这给金融持续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加大了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

苏州紧邻上海,“十二五”时期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将会明显加快。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在其腹地有次级的金融中心,苏州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毗邻上海,又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要求提升苏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将苏州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势必会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的格局并受到来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强烈辐射。

金融危机冲击和资源环境约束倒逼下,苏州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任务更显紧迫,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将同步进行,城市形态优化和城市功能提升将成为“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这将催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和丰富的金融产品需求,从而推动金融业创新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等股权投资机构主不在苏州聚集。这为苏州市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四)威胁

在苏州金融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面临着威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长三角都市群的建设在为苏州的金融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苏州金融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对苏州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省内城市间的竞争。虽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和发展对长三角诸多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南京打造成承载现代商贸商务功能,具有新概念典范的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苏州全省金融第一的地位将受到南京的挑战。无锡、常州等地的金融产业最近几年也发展迅速,在金融市场长也会跟苏州形成竞争。

二、苏州金融产业集群现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苏州发展金融产业有着较好的基础,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提高苏州金融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苏州市政府制定了金融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要按照“一个中心、四个集聚区”的发展目标,苏州要建设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补的区域功能性金融中心,银、证、保等传统金融机构的集聚区,风投、创投和产业投资等新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区,企业上市公司的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集聚区。金融集聚将为金融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使服务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步提升。各类金融机构的集聚直接带来了融资渠道的拓展和融资总量的提升,充分发挥了支持实体经济、助推新兴产业的积极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金融产业的集聚。苏州的金融产业也逐步形成的集聚的初步形态。通过对苏州市金融产业聚集现状的调查发现,具有如下:

1.苏州园区金融企业之间的联系,垂直联系为主,水平联系不足

苏州工业园区汇集了银行机构、保险证券公司、创投企业等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通过问卷和访谈表明金融机构之间在垂直方向联系比较密切,主要是业务上的往来。联系的方式也是多样化,比如银行或客户的工作场所、客户主动沟通、定期的客户关怀和访谈等。同时由于在园区的部分机构为园区支行,一些决策能力不具备所以在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上比较少,企业自主创新的空间比较小。工业园区正在逐步吸引银行机构的总部入驻,金融机构间的交流会更多,金融的集聚效应则会明显体现出来。

2.政府等公共机构作用显著

通过调研发现金融机构与政府机关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受惠于政府的优惠政策。同时行业协会也在同行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园区的金融机构与其他相关机构比如教育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机构联系较密切。园区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打造金融配套产业集聚区,重点吸引金融教育和研究机构、培训中心、产品及软件研发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等金融配套服务机构,设立一批服务于总部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金融创新产品实验室。而学术机构与金融机构间的联系相对较少。

3.企业间人员交流较少

通过调研发现,在企业间业务层面员工的交流较少,彼此的业务间形成竞争的态势。同时也存在的人才流动的现象。同行之间的非正式联系不强,沟通的渠道主要是本地行业协会或者政府组织的会议。主要是因为园区金融机构都是刚刚入住,各金融机构来自不同的行业或国家和地区。临近企业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访谈者认为企业之间业务上如果没有往来,业务人员也不熟悉基本上不会交流,或许还存在着业务上的竞争。所以空间上的集聚并没有形成金融机构间的必然联系。

三、苏州金融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市场与行政相结合的模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通过对国外金融中心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金融中心发展的因素和路径是不同的。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背景下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采用合适的发展路径。政府作为金融产业集聚的规划者和引导者要具有战略发展的眼光,准确把握产业集聚的规律,对产业聚集的程度、规模、辐射范围有着明确的目标。长三角地区发展较好的金融中心上海、杭州、宁波、南京、无锡。尤其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所以为避开与其他金融中心的竞争并发挥自身的优势,苏州必须要与他们错位发展,尤其是苏州的金融业必须要和上海错位发展,主动融入上海金融都市圈建设的同时,把园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集聚区、个人财富管理和消费金融服务集聚区,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品类齐全、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金融产业链。政府要完善金融管理制度,为金融产业集聚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产业集聚提供基础保障,促进本地金融企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加强金融服务外包等金融配套产业、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发挥行业机构的积极作用整合行业资源,提升行业层次

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金融行业要加强行业内的合作和交流,提高行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激发金融的创新,营造地域特色的金融文化吸引金融人才的集聚提高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1)加强金融信息中心的建设。随着金融产业的集聚,信息量会越来越大和复杂。而互联网的发展为金融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金融信息中心的建设,将会便于实施掌握金融动态数据以供相关部门进行金融决策参考。同时通过调研发现,行业内企业交流并不频繁。行业层面没有发挥积极的效应促进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从行业的角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信息中心的建设促进金融机构间信息的分享。

(2)加强金融人才的建设。目前苏州的金融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缺乏。从行业角度可以有行业协会组织采取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培训和选拔方式,建立金融人才认证中心。加强行业与教育机构或者培训机构的联系。制定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行业内金融人才的培训和认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行业内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数量。

(3)促进行业内企业的交流。通过伦敦金融中心的经验,行业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的交流很频繁。国内的金融机构间的交流较少,基本上是通过行业会议等机会进行交流。这对金融产业的发展不利,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金融机构间的交流,促进合作和信息的共享,才能发挥产业集聚的效应。否则只是空间上的集聚。

(4)提升金融配套服务的层次。苏州的金融服务配套服务机构发展不均衡,比如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大多规模小、生产率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也较薄弱,要摆脱这种势单力薄的状况,应加快企业资源的整合速度,培养行业领头企业。通过行约行规,协调行业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加快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实现整合资源,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通过资源共享帮助中小承包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同时重视质量体系认证,掌握国际标准,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对整个金融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交流。积极参与国内外金融机构、金融中心城市的合作,提升苏州金融业整体影响力。加强金融知识宣传,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搭建政府、高校和产业合作互动平台,建立起金融产、学、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等10 多所院校的优质金融专业合作,提升金融行业的水平和影响力。

3.企业间较强合作和交流,不断创新提高金融企业的竞争力

(1)加强企业间的交流。金融企业间主动积极交流,促进金融创新。根据伦敦金融中心的经验,要有大量的非正式场合以便企业间的金融从业人员交流、学习、分享。

(2)提升金融企业的实力。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丰富产品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开拓新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要提升自己的实力,以有能力承接大型国际性的业务,提高服务的层次。实现与国际接轨,带动整个金融行业发展,做强金融行业的实力。苏州金融企业也要提升自己的实力增强地方金融竞争力。

总之,从金融产业集群的角度提高苏州市金融服务的竞争力,需要在借鉴成功的金融中心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苏州金融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需要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面打造成功的二级城市金融中心,提高苏州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继彤.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法律环境简析[J].商业研究,2008(8)

[2]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

[3]董金玲.江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聚类[J].华东经济管理,2009

[4]张凤超.金融产业成长及其规律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03(10)

夏日,清爽的聚集 篇11

天上摇摇就干了吗

很可惜,我们的科技再发达,我们的衣服也达不到这样的速干水准,所谓“速干”,实际上是英文quick-dry或dry-easy等类似单词的直译,别认为译成英文就很唬人,“速干”实际上是指该种衣物与棉质或毛质衣物相比,因此,这个“速”也是相对而论的,在同等条件下这类衣物能够更快散失水分,达到干燥。

因此,速干衣物也不神秘了,虽然层出不穷的速干面料让速干速度提升了一秒又一秒,但终究不像防水透气面料那样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通俗来说速干类衣物大多数也是化纤面料的衣物,化纤面料多种多样,有些是醋酸粘纤,有些是混纺,掺了些棉或其他成分,不胜枚举,但总体特性大致相同:不防水,不吸水、遇小雨有一定的防泼水功能,有一定的透气性、在体温或是风力的作用下很快干燥。当然,现在很多植物纤维也进入到了制衣材料中,但毕竟是少数。如果你实在想达到甩干机一样的神速,不如去新疆试试,听说那里有摄氏六十度的高温。

出太阳了,能马上套上速干啦

快干衣物是应户外使用环境的要求而产生的。一般,夏季多半使用快干衣裤,尤其是亚热带湿热地区或是热带雨林地区,在我国南方,如广东,一年四季湿度较大,气温高,四季都可使用。从这个观点上讲,日益变暖的全球环境会让速干类衣物有更持久的穿着季节,如今4月初的北京也能套上短袖速干出行了,大太阳来得太早,也许只有爱穿速干衣的你高兴。

暴晒下的行走会让你的体温急剧升高,即使下雨,人也是经常出汗,因此,速干类衣物是良好的选择,那些拥有防水面料的衣物,透气性很差,即便下雨,常常裤子外面是雨水,裤子里面是汗水,汗水还排不出去,内部温度又高,非常难受,穿雨衣也是一样:溯溪不用说了,再防水也没用,所以,个人认为,夏季的户外活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防水面料的衣物的,在下雨时,拿速干衣物直接淋就行了,透气性的要求远胜于防水性的要求。

因此速干衣在野外应该是贴身穿。因为速干衣的主要功能是快速排汗,也就是将皮肤上出的汗水迅速吸收、扩散,并通过尽可能扩大面积来加快蒸发速度。一般情况下,背上的汗水可以在20分钟内完成干燥。有些山友喜欢在速干衣里面加一件T恤,如果是纯棉T恤,那么,汗水就会被纯棉T恤保存,起不到迅速扩散的作用,外层的速干衣也就没有效果了。但是,如果在速干衣里面穿一件CoolMax材料的T恤,CoolMax可以迅速排汗,这样的组合是合理的。

因为大多采用纤维材料,显然在舒适性上,速干类衣物不比棉织衣物,但在户外情况下,如果湿的衣物吸水,你会发现落汤鸡的真正含义,同时你会平白无故地增加几斤水的负重,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通常情况下,湿了以后小风一吹,加上体温,只要两三个小时左右就能全干,人也不会感冒,好消息是如前所说,通常来说我们只需要短短的二十分钟。

选择什么样的速干衣材料

目前国内市场上,速干衣裤使用的面料种类繁多,且不考虑品牌,单从面料来说可分为两种:一种不防水但透气性能良好;另一种防泼水,透气。对于第一种面料,CoolMax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CoolMax是一种具有专利技术的四管道纤维材料。四管道纤维以及纤维之间形成最大的空间,保证最好的透气性,把皮肤表面散发的湿气快速传导至外层纤维。纯棉与其相比虽可吸汗,但其排汗能力不高,而普通化纤在吸汗的能力上又很差,而CoolMax纤维在吸汗和排汗方面都很出色。那么,是不是含CoolMax比例越高的面料质量就越好呢?当然不是,高比例的CoolMax面料顶破强度较低,而降低CoolMax比例,强度虽可增大,但其易干透气的性能亦会随之下降,大家可视自己的情况选择。

另外我们经常见到的是Supplex,是杜邦公司特别开发的集棉制品的柔软、顺滑触感和尼龙的高强度和耐久性于一体的纤维,其特点就是尼龙棉质化。精致的复合细丝使Supplex柔韧且轻盈,而且比标准尼龙软26%~36%。与纯棉不同的是它不起皱,不缩水,而且不腿色。Supplex具有尼龙的优良特性,却拥有棉织制品的一切优点。使用Supplex制成的服装在经过太阳曝晒、雨淋、反复洗涤和晒干洗涤后会很好地保持原形,颜色依旧艳丽。Supplex不仅抗擦伤,抗撕裂,而且抗异味、防风、快干,渗水能力强。增大水滴扩散面积是Supplex这一类纤维的快干原理和显著特征。

相比较而言,传统具有防泼水效果的速干服装,其快干原理是通过防泼水,使面料减少被水沾染的机会,从而达到不湿即快干这一功能,但是由于其面料防泼水这一后道加工的存在,造成了此类面料制作的服装穿着时易有闷,不透气的感觉,大大影响穿着舒适度,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后道的处理,在经过若干次洗涤后,将不存在,这时候的速干衣就和普通的尼龙制服装没有任何区别,也不会再比普通衣服快干多少了。因此,遵从科技发展的道路吧,一件既不会让你汗流浃背也不会拖泥带水的速干衣也许并不那么时尚,但谁不希望自己在炎热的夏季清清爽爽呢?

OUTDOOR RESEARCH

M’s Horizon Shirt

轻量易收纳的透气快干衬衣,让你在夏日保持舒适凉爽,同时带来纤维的轻量、柔软、快干功能和棉纤维的触感,休闲型的宽松剪裁让这款衬衣看上去更像时尚服装而不像件功能性服装;肩头面料接缝前移,避免在负重背包时感觉不适,M’s Horizon Shirt所采用的88%聚酯、12%棉混纺的Dri-release面料舒适且控湿能力稳定,休闲款剪裁的胸袋可携带数码产品。

THE NORTH FACE

AU6M 女款速干T恤

这款T恤通过合体的剪裁设计,带来舒适轻松感,特别采用的Velocitee面料,带来超前的干爽背部,炎日的夏天,这款T恤具有很好的扩散性,在高温的情况下水分很快蒸发散去,使人感觉舒适,柔软轻便的面料带来良好的亲肤感,领口采用的裁剪方式为圆领设计,样式很时尚,对于日常的休闲活动,这样的设计还是很适合的。独特的缝袖和落尾下摆带来清新的夏日感觉。

Mobi Garden

女款可调节袖素色衬衣

女款可调节袖素色衬衣样式很轻爽,颜色很干净。袖口和侧身的调节绳扣,为衬衣的整体增添了几许女性的魅力。采用最新的环保技术面料,以增强服装的吸湿排汗功能,具有抗紫外线能力,以及抗菌抗异味能力。此外,还有专为女性设计的贴身剪裁,衣、

服整体柔软舒适,易打理。速干衣的衣袋设计合理,口袋翻盖使取物方便快捷。弧形下摆抽绳设计不光美观,而且行动也能更自如,没有束缚感。适合更广泛的运动门类。

TOREAD

西林男式速干长袖衬衣

正因为有了外国绅士们的探险经历,我们会发现我们大部分的速干衣都有着军装的功能甚至颜色,当然,从时尚和科学的角度上来说,军款都是不错的选择,军绿色的西林男式速干长袖衬衣便采用了军绿款用色,同时采用INVISTA SUPPLEX速干面料,并进行3MSCOTCHGARD吸湿快干处理,两种科技化面料和涂层让我们同时具备吸湿快干、易去污、抗紫外线等多重功能。剪裁方面,西林的袖子可脱卸成半袖,增大环境的适应性。腑下和后背的透气网布设计很好地解决了闷热的问题。

CARAVA

55902款速干衣

这款衣服表面的处理采用的是美国3M公司的功能型面料,因为面料始终保持良好的透气性而获得更好的防水防污的效果,所以给予穿着者更加舒适的感觉,同时抗紫外线功能也别具一格,产品功能上,采用女性体型立体裁剪,绣花点缀、腰身曲线;前胸隐藏网眼散热窗,强制导出汗水湿气;三层遮阳立领,最大限度阻挡紫外线;衫脚弧形剪裁,袖袢自由调节衣袖长短。55902女款速干衣适合春夏的登山、徒步户外探险活动。

NORTHLAND

马里奥男式快干长袖衬衫

采用特殊PRODRY快干功能性纤维,具有吸湿快干的特性和绵织物柔软的手感,兼具锦纶织物本身的高强度和快干特性,固色效果好。附加抗UV和快干后处理、且易于打理;色织小格型面料比素色衬衫也多一点跳跃感;袖子可以卷起,在最大程度保护皮肤避免太阳紫燃点线辐射的同时增加了透气口,使得体内的热量能够及时与外界交换,保持人体的凉爽舒适。

Shehe

女装玛尼快干衬衫

女装玛尼快干衬衫面料采用AllDry TAD9002 CIBA快干抗紫外线扎花尼龙布,无论是户外旅游、休闲健身,还是上班时穿着都很适合,充分将都市潮流与大自然运动休闲生活相融合,Women’s Cayuga Top的特殊风格,将紧张的都市工作节奏轻松地带入心旷神怡的休闲活动中,让“永远年轻”的户外活动爱好者能够同时享受庭院的烤、海边的戏水、后山的越野登高及街头的Pub和Cafe。

BLACK YAK

IST99-SRW024

整体上的感觉就是很清爽、颜色很干净,弹性胸袋设计为整体的感观添色不少。此款速干衣不仅适合户外旅游,健身房健身、高尔夫、甚至晨跑或是上班穿着都是不错的选择。IST90-SRW024采用了尼龙弹力面料,胸兜的拉链设计方便实用,后背通风口设计具有良好的透气效果;做为一款登山徒步速干衣,面料和后期处理都很好,缝线也比较细致,大热天的重装徒步一直排汗透气良好,行走中在出汗情况下,不贴皮肤,适用于夏季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穿着。

ALPINEX

Iss204 COLDTACK面料速干衣

ALPINEX所采用的COLDTACK纤维利用毛细作用,将皮肤表面的汗水和湿气吸收,输出到织物表面并发散,以达到吸湿快干的效果,同时COLDTACK的紫外线防护指数抗UV值可以达到35以上;COLDTACK运用冷元素取代纤维的含水量,有效达到凉爽及干爽的复合效果,因为这种效果,使用者可以显著感受到心跳速率的降低,出汗率及热感的减少,达到延缓疲劳的效果,且易于冷静集中精神,有助于发挥更高的耐力。

FJALL RAVEN

Alec短袖衬衫

Alec短袖衬衫这款速干衣的设计上人性化成分浓厚,透气效果出色,不过颜色是中规中矩的灰色,没有花哨图案,让户外多了一分神秘色彩。款式上还是保持传统,均能保持身体与外界的空间流通,保证散热和汗水挥发。尼龙混纺面料,超轻,速干,防泼水、防皱,使透气性能加强,两个拉链胸袋,一个袖袋均有防雨设计,衣服能快速扩散水分蒸发面积,增加衣服的干爽,使衣服不会黏贴身体,穿着更舒适,保持体温不会无故流失。UPF50的指数确保了良好的防晒性能。

KOLON SPORT

男款运动T恤

醒目和年轻化的配色一直是KOLON SPORT的特点之一,当然,还有科技化的设计剪裁,这款男款运动T恤采用吸水速干功能卓越的轻薄COOLMAX面料,肩部采用RIPSTOP N/SPAN面料热压而成,下摆部分面料耐磨性强,胸前口袋采用热压而成收容性大,UV CUT COOL加工处理更加有效地防止紫外线照射,舒适的剪裁让整体穿着感更加凉快。

COLUMBIA

FL7560女款速干衣

这款COLUMBIA速干衣不仅满足了爱美的女士要求展现身姿的臭美天性,而且不失休闲,大方的本性,无论城市穿着还是户外穿着都做到了美观和实用的结合,FL7560的UPF系数达到了30,被衣服覆盖处在烈日里也不会有炙热的感觉,FL7560采用百分百Tacte尼龙织造配合COLUMBIA独有的Omni-Dry面料和微风编织格子布,Omni-Dry不但可以迅速将水份吸收,而且会有效的将水分带到面料外面挥发。奇妙的是FL7560拥有可放钓杆的地方,这可是COLUMBIA品牌的老本行哦。

WHITESIERRA

长袖格子速干衣

WHITESIERRA长袖格子速干衣迷你小格子,款式新颖,它的产品细节一贯精益求精,每一个纽扣,每一处接缝都做得非常细致,实用,衣服左右各有个胸袋可以放一些小零碎在里面,采用纽扣封口,方便储物,不必担心会掉出来,耐磨性好,吸湿排汗,抗紫外线,背部透气剪裁设计,简洁而又实用,利于排汗,消除体味,适合旅游及长途郊游穿着。

HIGH ROCK

竹炭速干衬衣长袖女款

采用最新的竹炭环保技术面料,以增强服装的吸湿排汗功能,此外,还有专为女性设计的贴身剪裁,粉色系色彩适合年轻女性在任何环境下穿着,衣服整体柔软舒适,易打理,适合户外旅游,做瑜伽,去健身房和晨步等,使用高性能竹炭纤维快干面料高效率吸湿除臭,附带袖袢便于收折衣袖,适合不同温度,日光下使用,立体的剪裁,修身的设计,更能体现女性的运动美。

OZARK(奥索卡)

男装长袖衬衫

OZARK(奥索卡)2009春夏推出的这款户外长袖衬衫,素雅的颜色在炎炎夏日给城市绅士们带来更多搭配选择,面料柔软舒适,长袖卷起后用袖袢固定可变为短袖,实现一衣两穿,OZARK(奥索卡)男装长袖衬衫面料轻便柔软,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立领设计可保护颈部免受烈日的照射,更好的保护热爱户外运动的您,满足一天内温度变化对着装的不同要求,背部采用空气导流设计,加速排汗,使夏日穿着更加通风透气。

KAILAS

KG52107女款快干衣

选用快干和棉感舒适的WICKDAY面料,专为野外探险和长途旅行设计:两前胸袋,可满足存放不同物品的要求,采用稳固封口,不必担心会掉出来。独特的伸缩袖设计,利用袖中的纽扣,可将长袖变成短袖,满足一天内温度变化对着装的不同需要,两侧透气网布,空气导流设计配合松身剪裁加上UV防紫外线处理,让你的夏天更感清凉。

PATAGONIA

Sol Patrol Shirt

是否能穿着这款衬衫旅行或钓鱼?如果你骑着马穿越红色沙漠后,那么别人或许会把你当成是一个怪物。但是穿上这种衬衫后就不会有人把你看成是怪物了,这款衣服采用了高光泽度,快干能力强及超级柔软的聚酯制作而成,能紧紧地锁定紫外线(30UPF的防晒指数),隐藏衬衫纽扣,袖子可卷起并用快速按扣等固定,女性身材的设计适合女性的各种活动。一个胸口袋。材料通过可回收计划可回收再利用。

THE FIRST OUTDOOR

TFO-0610106速干衣

采用SUPLEX防紫外线速干面料,经过SUPLEX防紫外线处理,防油污、容易清洗。立体剪裁,穿着有型,袖子可以卷起,与在大臂上的纽扣连接即可当做短袖穿着。在易出汗的部位设有透气网状系统。设有两个方便时尚的隐形储物口袋,依照女性身体曲线特点,立体剪裁,线条柔和。是理想的休闲运动,海滩漫步,城市旅游的贴身伙伴。

TrekSta

CTF1113男士速干T恤

简单的套头T恤是永不过时的百搭物品,中性的灰色除了耐脏以外,对于颜色的搭配也没有过多的要求,简单实用是每个人最切实的需要。CTF1113男士速干T恤采用吸湿排汗面料,提升穿着过程中的舒适感,远离潮湿的干爽感觉大概是每个户外人都需要的,整衣采用平锁缝纫,牢固耐用而且不留线头。轻便贴身的剪裁也让你倍感轻松。平展的下摆无需经常打理。简洁大方的款式和颜色适合广泛的人群穿着。

弗仑斯潘

FY-11051男款速干衣

弗仑斯潘男款速干衣采用PRO-DRY面料,拥有速干,防紫外线,防污,耐磨的功能,设计上,暗袋通过隐形拉链封口贴身网布内衬,密实保障储物安全,不储物时可以兼作加强透气用途,透气式胸袋配合排汗网布内衬,可起到通风透气的效果又可起到一定的贮物功能,经过对上衣的各个拼块进行设计,弗仑斯潘男款速干衣在出厂时便呈现自然的立体弧度,而且立体拼块对可能产生的运动弧度有一定的延展效果,能最大限度保证穿着者的舒适。

DOLOMITE

883050女款速干T恤

专为女士设计的款式,收腰,偏于休闲性,选用POLARTEC POWERDRY速干面料,排汗透气性很好,使穿着更舒适,立体剪裁后的独特的线条分割设计,时尚美观同时令您运动更舒适,腋下及两侧拼接更透汗的面料让通风较差的部位也能快速排湿排汗,保持干爽舒适。适用于溯溪,登山,徒步等户外运动及城市休闲着装。

MANGROVE

Dune排汗T恤

该款速干T恤的整体设计及颜色在清爽、大方、简约的同时不失俏皮与活力,无论是户外旅游,休闲健身、还是上班时穿着都很适合,充分将都市潮流与大自然运动休闲生活相融合,面料具有吸湿、排汗功能。采用拼色设计更能体现个性面料舒适及干爽,更具有不贴身等优点,是运动和休闲的最佳选择加上撞色车线效果更显时尚。

K2 summit

Ae19专业速干上衣男款

面料采用“RECYCLE”环保再生涤纶纱,由回收的塑料瓶制成,并使用“3M思高洁”吸湿速干技术处理。辅料采用了多耐福辅料软胶扣,有韧性,不易撕裂,设计上,它采用了前后透气设计,能够在汗量较大情况下,更快更好地散发汗液,袖袢设计可使长袖折叠为短袖,可收纳口袋能够方便携带物品,小领设计可防止脖子晒伤。

MERRELL

Kora女款速干上衣

Kora采用了Merrell独有的Opti-wick速干型技术。具有轻便,易干,易于携带而且穿着舒服的特点,适合任何天气的户外活动时穿着,尤其是在长途旅行中,户外活动的环境千变万化,此款具有速干科技面料的服饰能让使用者的户外生活更自然与健康。

BACK PACKERS

2009款速干衣

采用PRO-DRY速干面料,防紫外线UPF50+,防污,高强度(耐磨,抗撕拉)6个储物口袋采用复合设计,将储物空间最大化的同时更将储物空间合理优化了,使穿着者在服装上填充物品后在运动时不会显得累赘。遮阳高领设计可以立起衣领遮挡阳光,有效防止晒伤脖子,在不需要时可卷折收藏,绝不影响外观。可调式衣袖设有卷袖带及纽扣,方便随时折袖散热。肘部双层加固,简单实用,有效配合肩肘部运动。空气导流设计为多孔设计配合排汗网布内衬,加速散热效能,穿着更舒适。后背加长设计在我们下蹲或屈身运动时,能有效防护因运动而产生的空档。

ACME

95001 COOLDRY男款

采用能迅速透湿排汗快干的COOLDRY面料,适合山地速跑、夏季徒步等多种户外运动使用;

最新的COOLDRY技术,能增强服装的透湿能力,抗紫外线能力抗异味能力,抗静电;

全新的设计,柔软舒适,易于打理。

防晒级别:UPF15

尺码:MLXLXXL

可选颜色:灰色、黄色、绿色、红色、蓝色

ACME

95008上衣女款

采用最新的吸湿排汗快干,抗静电尼龙面料,专为长途旅行和野外活动设计;

长袖卷起后用袖袢固定可变成短袖,实现一衣两用;

背部内层透气网布,空气导流设计使夏日穿着更加通风透气;

采用立体裁剪,让你在户外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更加自如。

防晒级别:UPF30

尺码:SML

可选颜色:深灰、浅卡其、土黄

沙砾

GCM21023 Curua男款快干衣

面料:100%锦纶

颜色:浅卡其、浅蓝

用途:徒步、登山、日常穿着

尺码:M/L/XL/XXL

选用具有棉感的快干面料,专为野外探险和长途旅行设计

Tactal高抗纤维混纺,防污、超强快干;

著名的CIBA抗UV试剂处理,有效阻挡紫外线90%以上;

前胸及臂部多功能贴袋;

背部横向空气导流设计;全方位保证透气效果;可拆卸式脱袖设计。

沙砾

GCM21020 Bacaja男款快干长袖衬衣

面料:SUPPLEX

颜色:浅卡其、浅蓝

用途:徒步、登山,日常穿着

尺码:M/L/XL/XXL

专为野外探险和长途旅行设计以快干和舒适棉感著称的SUPPLEX面料

前胸及臂部竖开贴袋,隐形链盖长袖卷起,袖袢固定设计前下摆撞钉贴标

背部横向空气导流,全方位保证透气效果

ARC' TERYX

Velox Comp Crew男士短袖快干T恤主要部分采用Libro聚酯纤维面料,穿着时透气良好且贴身凉爽,肩部及袖和两侧腋下采用Vivital弹性面料,增加手臂活动的灵活性,是一款超轻透气凉爽快干的男性短恤,穿着时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尺码:S、M、L、XL、XXL

重量:1099(M)

零售价:700元

伊思佳09速干系列

2E9050男款连干衣

颜色:杏黄、蓝灰、卡其

尺寸:S-XXL

采用舒适的快干面料,IQ工艺处理,迅速排除人体汗气保持身体干爽,柔软、舒适、易洗、方便携带。IQ防UV处理,抵御紫外线的侵袭;

长袖卷起用袖袢固定可变短袖,实现一衣两穿;

后背两侧透气网布,空气导流作用;两个大胸袋可放置护照,地图、零钱等常用杂物;

适用于野外探险,长途旅行着装。

市场价:228元

伊思佳09速干系列

2EN9062女教短袖速干衣

颜色:杏黄、湖蓝、卡其

尺寸:S-XL

采用手感柔软的快干面料,IQ工艺处理,迅速排除人体汗气保持身体干爽,柔软、舒适,易洗、方便携带。IQ防UV处理,抵御紫外线的侵袭

独特的线条分割设计,时尚美观背后内置透气网布,空气导流作用。

适用于户外及长途旅行着装。

市场价:198元

伊思佳09速干系列

2F9028男款速干短裤

颜色:卡其、橄榄灰

尺寸:S-XXL

采用手感柔软的面料,IQ工艺处理,迅速排除人体开气保持身体干爽,柔软、舒适,易洗、方便携带。IQ防UV处理抵,御紫外线的侵袭;

独特的分割膝位立体设计时尚独特,沙滩风格,款式简洁大方;

适用于户外及城市休闲着装。

市场价:168元

PROTW(派乐天)

战友男款速干衣

颜色:军绿、铁灰、卡其

尺码:S-XXXL

面料:抗菌Nylon塔丝龙228吸湿排汗耐磨面料;

设计:增容式风琴袋,钢笔及贵重物品储物袋,挂件吊环;

功能:衣袖可挽起,背部透气网布设计;

质感:轻柔舒爽,清凉不粘身,特别适合春夏季户外运动;

适用:春夏季节户外运动及休闲锻炼之用。

PROTW(派乐天)

春桃女款速干衣

颜色:粉红、米白、冰蓝

尺码:S-XXL

面料:抗皱防紫外线吸湿排汗弹力速干面料

设计:简约风格、胸部桃型开袋设计,小巧美观,曲线收腰设计

功能:衣袖可挽起,背部透气网布设计

聚集发展 篇12

一、开发区人才聚集的国内外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通过2012年人口普查结果得出,我国人口数量已突破13亿,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必然会加大人才的竞争力度,要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就必须要做到人才的聚集,在限定区域内想要发展经济,就需要重视人才的聚集和流动情况。由于目前人口数量大,出于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人才一直处于由一个区域流向另一个区域的状态,通过人才的聚集,可以把地区或企业需要的人才进行统一集中,这种做法有利于人才效应的集中发挥,这种做法对于企业的发展、人才作用的实现,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都有很大益处。目前,在我国已有很多省市都开始落实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不少地区和企业甚至推出了跨国企业的机构和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这无疑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才的吸引力。从目前国外的形式来看,美国硅谷、日本索尼,韩国三星城等都是人才汇集的典范,这些知名企业通过自己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企业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人才,通过人才的聚集,实现并支撑了企业的经济发展,一些较为成功的开发区聚集人才数量可以高达10万余人[1]。就国内形式来看,我国早在30年前就已经开始设计并逐步筹划开发区的建设,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规定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可见其对于人才聚集的重视程度在日益提高。

二、经济发展与人才聚集的协同关系

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从政府提出规划建设开发区以来到现在,开发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企业、产业的新的关键载体[2],随着越来越多人才的聚集,开发区渐渐发挥其特有的效应,已经逐步对国家或某个城市的经济显现出带动作用,随着开发区人口聚集的优化和稳定,现如今已逐渐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有越来越多能力强、学历高的人才选择创业或者留学的方式来进行聚集。这些人才聚集群也充分显现了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即年龄逐渐递减,并且已有了偏向国际化的趋势。这种趋势表明人才的聚集使得开发区已逐渐形成经济效益,为当地开发区在经济上提供了产业与技术的支持,为今后的深造和创业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三、经济发展与人才聚集的协同效应

1. 循环互动效应

通常情况下,越是发达的经济开发区,就越是具有吸引人才的能力,也就是说该经济开发区越是发展速度快,创造价值高,就有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想要进入该开发区发展。随着这种开发区自身能力的提升,聚集的人才素质也就越高,人才聚集规模越大,开发区的结构就能更好得到优化[4],由此发展下去,就逐渐形成了循环互动效应,这样既可以带动整个开发区的发展,又能不断积累人才,达到良好的资源交流和经验学习,促进知识创新型开发区的建设,推动内部的人才竞争机制。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区域开发区经济效益的逐步提升,进而加快了开发区的人才聚集速度,这就产生了磁场效应,也就是说开发区在聚集人才的同时,也是对人才的进一步开发,这就决定了开发区内部的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如果此开发区具有较优质的管理团队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就一定可以构成人才聚集核心。相应的一个好的开发区也有一定实力将该开发区周围的教育环境,以及科技水平、人民物质基础等起到良好的改进同化作用,继而对整个区域的人才形成极具吸引力的聚集,在发挥人才价值的同时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区人才聚集的互动关联性。

2. 多层协同效应

在开展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的同时,要分清经济性主体和人才性主体的双重主体层次,由于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循环互动的关系,在产业和开发区聚集的过程中就会存在多层协同效应,如果是要按照产业来划分层级,那么产业将会主导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而决定整个开发区的经济层级水平;如果是按照区域划分层级,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地理位置问题,一般开发区都建立在距离城中心较远的城郊,周围一般分布了老城区、新城区,以及郊区,所以要充分考虑到这种现状进行外部环境的改造。如果按照传统的组织进行分层的话,就要考虑到各个组织为整个区域增长做出的经济贡献。由此可见,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多层次的协同效应,为整个开发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意味着生产力的大量聚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产业的聚集力,所以想要聚集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集就需要加强对生产要素的考虑,从而充分体现出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的显著优势。从另一方面来看,开发区的产业聚集可以体现出该开发区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这就如同一个资源的集中汇集点,当内部资源相对集中的时候,经济就可以做到高速运行,随着产业资源的不断聚集,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作用也就越显著。

四、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的实践途径

从科学的角度说,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复合型系统,根据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所设立的重点也不同。随着开发区人才数量的急剧增加,就要构建相应的开发区人才支撑系统来保证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的实践,将人才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进而起到推动整个开发区经济的作用。通过这种优良体系的循环,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将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解决了人才分流这一问题之后,就会减少人才质量落后和数量相差大这一现状,最终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聚集的价值,在二者相互推进相互作用之下,开发区一定会全面步入正轨,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

1. 定向的人才流动

在进行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的时候,首先要建立先进的人才流动机制,可以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机制,将其进行本土化的运用,以此来实现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的市场资源配置来调动人才,形成灵活多变的人才流动机制,在打造高密度人才聚集区的时候要有相应的措施,例如通过引进新兴产业引导人才向短缺产业方向进行发展,通过项目聘用等方式在冷门产业实行岗位流动机制,通过鼓励进修的方式优化人才布局。

2. 多元化人才的引进

随着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的深入,在人才引进后有越来越多层次需要,这就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去完善人才用人单位的储备机制,根据实际状况进行团队引进或者整个产业链引进的方式,加强引进人才的资源质量,推进区域内人才的长期合作使得多元化人才规范地流入开发区人才储备之中。

3,加强人才培训

要想完善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协同机制,就必须要形成人才团队,通过高级人才的带动和领导,进行人才专业素养的创新能力提升,对冷门专业缺失的部分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这种力度极强的职业能力的培训来增强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的基础之上,培养大批先进的应用型人才。

4. 开发区环境的优化

要落实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就要进行开发区环境优化,开发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为人才聚集服务的平台,这个平台的搭建有利于人才产业链的建立,在对开发区环境优化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开发区的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才聚集的安全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的研究和分析,重点讨论了区域经济内人才聚集这一核心问题,针对开发区的特点和人才聚集的优势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和规律,并总结了先进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方法,希望本文可以对今后开发区人才聚集问题起到有益指导,也相信随着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的实施,会将人才聚集优势发挥到极致,将开发区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时玉宝,关忠良,余吉安等.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4,(6):44~47+73.

[2]潘康宇,赵颖,李丽君等.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0):104~107.

上一篇: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一篇:写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