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MS系统模块应用

2024-08-14

GPMS系统模块应用(共3篇)

GPMS系统模块应用 篇1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已经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各种信息的获取, 能够为相关决策提供相应的准确的信息依据。在配电网发展过程中所谓的GPMS系统能够有效的相关的科技进行融合, 最大程度上的提高了电力公司的复位质量。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配网信息管理中应用配电GPMS系统, 是适应当今电力企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 对于电力工作人员做出良好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1 电力企业配网信息管理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于配电网信息管理水平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就目前来看, 我国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导致实际的电力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低下, 不能满足实际的电力企业发展需求。其中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一些新科技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导致信息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现代化的管理策略缺失; (2) 在实际的电力信息管理过程中, 相关的信息管理自动化水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往的信息手段在进行信息管理时, 不能够将信息及时进行反馈, 影响到了信息的接收, 不能满足实际信息管理的需求; (3) 相关的信息管理方式落后, 在故障处理过程中, 从事该项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大多数依据经验进行故障排除, 不具备一定的科学性。 (4) 在实际的电力企业信息管理中, 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落后, 比如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管理工作时, 不能够有效应用电力信息管理模式, 制约了电力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

2 电力企业配网信息管理工作重点

在我国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 导致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配电网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配电信息管理工作的难度, 并且,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十分容易出现问题。本人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 认为配电网信息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为一下几点:

(1) 在实际的配电网运行过程中, 电力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首先应该保证电压的稳定。就目前来看, 我国电网的相关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只有保证了电压的稳定, 才能电网工作的顺利运行。

(2) 保证电网运行过程中, 荷载的正常。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一些县级的电力公司基础薄弱, 容易出现一些电网超载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配电网的运行的安全性。

(3) 积极的加强电网运行线路管理工作。在实际的电网管理工作中, 电力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首先应该积极的对电网线路进行规划, 对于相关的耗损, 应该积极的进行计算, 加强对于实际电力输送状况的监管, 保证电力输送的安全。

3 GPMS系统在配电网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 地图管理功能分析

在实际的电力系统工作过程中加强对于地图的管理, 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有效的帮助工作人员对电力的输送线路进行查询。另外, 通过对地理信息的分析, 能够有效的显示出相关电网实设备的地理信息, 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对相关的信息设备的管理, 同时, 加强对于地图功能的应用, 能够实现某区域内的信息管理以及相关的输电线路以及相关设备的管理, 有效的提高了工作管理的效率。

3.2 设备功能管理分析

在实际的电网信息管理工作中, 相关的设备信息都能够准确的显示出来, 并且, 还能依据实际情况对相关的供电工作进行规划, 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相关输电线路的安全。另一方面, 还能实现对相关线路的巡视, 相关部门通过严格审核, 能够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工作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如果想要加载某地区的电网运行状态图, 可以直接用自己的账号进行登录, 就能快速的显示所需区域的电力系统运行图。在实际的配网信息管理过程中, 通过对GPMS系统的应用, 不仅实现了对相关设备的信息管理, 还能有效的将电力系统的结构图展现出来, 并且还能够进行打印, 同时, 还保证了相关的信息的安全。在实际的GPMS系统工作过程中, 卫星定位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实现对杆塔的定位, 加强了对于电力输送线路的绘制, 并且能够符合相关的需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相关电力系统设备的资料在管理过程中, 能够通过EXCEL表格实现对相关资料的显示, 并且还能按照相关需求制定成为图表, 为相关的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保障。

3.3 设备运行管理

在实际的电力系统工作过程中, 地理信息的利用能够有效的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线路的智能化分析, 实现了对相关信息的准确判断。另一方面, 通过应用SCADA系统, 能够对电力输送线路进行实时监测, 对于线路中出现的故障能够实时报警, 提示相关工作人员积极的进行故障处理。能够有效的减少由于故障造成的停电带来的经济损失。GPMS系统的应用, 能够有效的实现对电路的实时控制, 只对于故障部分进行停电, 避免了大面积的停电, 并且能够对整个线路的全面检测分析。能够实现对电网的分布状况分析, 有效的提高了电网的运行水平。

3.4 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GPMS系统的应用, 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它主要是通过对SCADA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融合, 能够实现对相关信息的统计, 能够对于配电运行过程中的众多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为电网运行的整体情况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 增强电力运行中各个系统之间的功能。配电GPMS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能够将地图上的相关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能够针对配网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评估, 还能够有效整合生产管理系统, 这对于提高电网运行系统中整体的客户服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便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查询, 实现了对信息的管理, 提高了电力企业的服务效率以及工作质量。

摘要: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对于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配电网的发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供电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际的供电过程中, 传统的配网以及管理方式都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 因此只有不断积极的加强配电网的信息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才能保证供电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对配网信息管理中配电GPMS系统的应用进行分析, 并且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意见, 希望能够促进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配网信息管理,配电GPMS系统,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林剑.配网信息管理中配电GPMS系统的应用探析[J].信息通信, 2014 (04) :140, 141.

[2]陈先恩.配网信息管理中配电GPMS系统的应用探析[J].华东科技, 2014 (06) :261.

GPMS系统模块应用 篇2

配电GPMS系统在配网信息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极大优势,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信息系统的完善性,还能够通过配电GPMS系统的综合应用全面提高电力企业服务水平。配电GPMS系统有效结合了众多现代技术,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将数据库和图形进行有效结合,同时还能够详细而全面地分析电网的数值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配网的运行效果。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配电设备的运行路线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和评估,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良好的判断,这对于配网运行系统的正常使用具有重要意义。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于众多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不断提高设备的运行效果[3]。

2.2配电GPMS系统能够增强客户服务管理水平

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于配电运行过程中的众多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为电网运行的整体情况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增强电力运行中各个系统之间的功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是众多现代企业的工作目标之一,电力企业也不例外。将增强提高自身的客户服务管理水平,作为重点工作。配电GPMS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能够将地图上的相关设备进行实时监测。能够针对配网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评估,还能够有效整合生产管理系统,这对于提高电网运行系统中整体的客户服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电力行业更是如此,发展速度惊人。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供电水平,才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供电企业和众多电力用户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是配网,配网同时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的,对于人们正常用电情况具有重要影响。配网信息管理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的重要产物,同时在配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积极应用配电GPMS系统,能够对于电网信息的管理起到有效作用,同时还能够大幅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昊.配网信息管理中配电GPMS系统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12):181-182.

[2]刘奕萍.配网信息管理中配电GPMS系统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5(12):100.

GPMS系统模块应用 篇3

低压配电线路是配网运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线路覆盖面广、分支线多,从而使线路上的接点多且分散,因此,线路接点发热造成的故障停电或供电稳定性降低已经成为影响供电可靠性指标和电网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过热线路接点的查找已经成为配网日常巡视的主要工作内容。在线测温智能预警系统,通过配网线路接点表面温度的采集,进行专家库推理,预测可能存在异常的线路节点,为设备主人和巡视班组人员掌握设备运行状态走势提供了直观的展示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巡检人员预测和提前发现设备缺陷的能力。特别对重载设备和在用电高峰时,系统在保供电中的作用愈加明显(见图1)。

1 传统人工作业方式存在的不足

对配网发热设备进行分类,根据原理可以分为电流致发热设备和电压致发热设备,分别由电流作用和电压作用而引起发热,不管是哪种因素引起的,最终均以“温度”进行定量体现,异常和故障前期反应在表面温度的异常突变和跳变。

传统巡视的工作方法是由巡视班组携带辅助检测工具,前往生产现场,通过目测、手摸和耳听辨别设备的运行情况,辅以如红外热成像仪等探测工具。这些方法和手段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对一些发展性的缺陷较难准确发现和判断,特别是一些在运行中会出现发热的设备(接续管、电气连接接头、电流互感器、电缆终端头等)缺陷,要等设备发热到一定的程度后(一般都已造成运行设备的不同程度的损坏)才能够发

陈涵1,刘金长2,杨成月2,王力超1现,这给缺陷的及时处理造成了延误,而检测工具又存在携带不便、费用高的缺点,所以查找成本非常高。

新开发的基于电网生产管理系统(Grid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GPMS)和在线监测管理平台的具备线路节点温度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告警、展示等功能的在线测温智能预警系统,可以辅助并逐渐替代低效人工作业的工作方式,是配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传统人工作业与结合在线测温智能预警系统进行过热线路接点查找存在以下不足。

1)工作量大、误判和漏查情况严重。由于配网的复杂性和巡视的周期性等特点,决定了采用人工遍历巡查方式查找线路接点时,将需要庞大的工作量,运维成本也非常高,同时人工判断是基于个人主观感觉进行的,所以经常出现误差和遗漏现象。

2)信息化、自动化、规范化程度不足。随着GPMS生产管理系统的上线与推广,配网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作为配网日常运维主要工作内容的设备生产运行巡视仍使用人工巡视或普通编码等传统方式,并未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也未将GPMS中信息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与电网信息化、规范化、自动化的管理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缺乏实用和专业的巡视辅助类管理系统。目前GPMS配电生产管理系统已有巡视类功能,但功能相对单一,与现场实际情况结合不是很紧密,需要用户手工录入巡视计划单。

由于巡视范围广、工作量大、人员安排复杂,计划单相数量也非常大,有用的信息却比较少,无法达到最大提升信息系统利用率的目标。本文针对当前传统巡视中存

本文针对当前传统巡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设一种在线测温智能预警系统,此系统依托GPMS生产管理系统,结合设备台账、生产运行、巡视管理、状态检修等关联业务信息系统,研究通过射频识别、温度感应等信息传感设备,基于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物联网技术,实现配网线路接点表面位置温度的探测、分析、推理,并能实现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推动智能电网研究和发展。

2 基于GPMS的在线测温智能预警系统

建设基于GPMS的在线测温智能预警系统,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设备生产的有效运行监视,满足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

系统的建成将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为巡视和线路接点查找工作提供指导方向。参考和借鉴系统的推理和分析结果,巡视人员可以快速定位异常设备以重点检查,以及适当安排不参与本次巡查或延长本次巡视时间间隔的设备,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大幅度减少工作量,优化客户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2)实时、自动、全天候运行,排除人工干预。系统建成后,只要网络状态不影响数据的传输,可以7×24 h运作,给用户提供一个对关键监测点设备温度情况的有效监视平台和窗口,并能充分挖掘和分析历史数据信息,为其他联动业务提供业务信息支撑。

3 系统建设情况

在线测温智能预警系统是针对电力设备日常维护、异常生产巡视检查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系统充分考虑与基础台账数据的高度共享,结合巡视单安排、检修计划、工作任务等相关联业务,并初步考虑构建基于GPMS配电生产管理系统的在线监测管理平台,为后续其他监测业务数据的接入做铺垫。在线测温智能预警系统建设内容涉及电网设备信息、地理模型、温度业务数据采集等。从信息流角度,系统分为监测业务数据采集、分发、保存、分析、推理、展示等不同处理步骤;从技术角度,系统又结合了无线射频、计算机、互联网、信息安全隔离、无线网络等物联网相关技术。系统网络架构如图2所示。

测温点仪器安装于配电设备,系统需要与配电设备建立联系,同时与其他业务子系统形成流程化操作。在线测温智能预警与生产管理的标准、计划、检修、作业等业务从开展到验收环节高度融合,以流程化为主线进行集成管理,保证系统是基于GPMS平台之上进行建设,同时通过GPMS与巡视安排、状态检修、台帐管理形成业务集成和数据共享,实现相关业务应用的数据共享。系统应用业务如图3所示。

在线测温智能预警系统的核心功能是温度异常规则库推理和温度异常分析引擎。

3.1 温度异常规则库推理介绍

温度异常规则库用于建立温度异常推理分析规则或推理模型,是温度异常分析的基础。建立规则库工作遵循下列原则。

1)本系统的规则库包含一系列规则,它包含数据层次上相关领域的描述性知识和具体系统运行中的过程性知识,所有知识均从有经验专家那里或经采编而来。

2)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参数都要反复询问专家后再确定,然后整理为一条条规则,依据内容的不同,组建成规则库,完成不同层次上的任务(见图4)。

分析过程如下。

分析对象1:温度越限点当前负荷电流。

判断方法1:

当负荷电流<额定电流时,转“分析对象2”。

当负荷电流>额定电流时,转“分析对象3”。

结论1:无(判断方法1已跳转)。

分析对象2:柜内环境温度与触点温度的差值。

判断方法2:当触点温度不超过柜内环境温度5%时,转“结论21”。

当触点温度超过柜内环境温度5%时,转“结论22”。

结论21:柜内环境温度过高。

结论22:该点接触不好,应做检查。

分析对象3:三相负荷电流平衡(相差小于5%)或温度越限点电流小于其他两相电流的条件下判断三相触头温度平衡。

判断方法3:当三相触头温度平衡相差不超过5%时,转“结论31”。

当越限点温度超过其他触头温度5%时,转“结论22”。

当三相负荷电流不平衡且越限回路电流大于其他两相时,转“分析对象4”。

结论31:温度升高是因为负荷电流过高。

分析对象4:比较当前温度值与开关柜形式试验时同等电流情况下的差值。

判断方法4:当超过形式试验对应电流的温度值30%时,转“结论22”。

当小于形式试验对应电流的温度值30%时,转“分析对象5”。

结论41:无(判断方法4已得出或跳转)。

分析对象5:最近一次检修以来的温度变化曲线与负荷电流变化曲线关系。

判断方法5:当温度变化曲线与负荷电流变化曲线规律相同时,转“结论51”。

当温度变化曲线与负荷电流变化曲线规律不同时,转“结论52”。

结论51:温度升高是因为负荷电流过高。

结论52:可能是接触问题,需要人工再做判断。

系统提供温度异常规则库的管理功能,随着知识的积累,能够进行规则库的丰富和扩展,温度异常规则库是温度异常分析引擎的基础。

3.2 温度异常分析引擎介绍

系统建立温度异常分析引擎,利用建立的温度异常知识库和规则库采用“知识管理驱动模型运行”的设计思想,智能分析温度异常的原因。其过程为:系统把实时参数(温度、电压、电流等)作为输入参数,通过对规则的正向推理,并根据模型输入输出的依赖关系形成数据输入和输出的模型链,调用模型链中的各规则从而推理出温度监测点的温升原因。系统总体结构模型如图5所示。

推理模型的分析算法如下:

每个规则中可能包含多个影响因素(例如电压、电流、温度值),以条件判断的方式组建成复杂的推理网络,知识在推理网络中得以传递,进而分析出温度异常的原因。

例如:高压母线/电缆头连接点温度异常其规则如下:IF(连接点温度大于80℃)AND(同路母线/电缆头温度相差10℃以上)

4 对智能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智能电网被定义为坚强的智能电网,其主要特征包括数字化和信息化、分布式智能化、交互式能动性。而智能电网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数据的采集、控制装置和手段上,配网线路设备在线监测是当代配网线路在智能化方向上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在线测温智能预警系统就是基于配网线路设备在线监测,是具体应用领域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作为科研项目,在线测温智能预警系统不但是传统监测方式的一次革命,同时也是配网在线监测技术有效落实与应用。建设过程中,通过对网络、安全、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综合分析,系统形成了一套具备完整性、新颖性、安全性、可行性的建设和实施方案,为配网智能化建设的深化与推广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和业务支撑。

5 结语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在线监测管理平台系统建设是未来智能电网发展趋势。系统通过配网线路接点表面温度的采集,进行专家库推理,预测可能存在异常的线路节点,为设备主人和巡视班组人员掌握设备运行状态走势提供了直观的展示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巡检人员预测和提前发现设备缺陷的能力,特别在用电高峰时对重载设备进行保供电分析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建成后,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针对配电线路接点发热及由于热感应现象造成的故障问题,利用无线射频、计算机、互联网、无线网络等物联网技术,建设集数据采集、传输、逻辑分析、推理、告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在线测温智能预警系统,指导用户及时、高效地对异常温升连接点和设备进行快速定位、异常确认、检修安排合理优化,防止故障范围扩大,降低故障发生几率,提高运维效率,保证供电安全,提升持续供电能力,提高配网设备使用寿命和供电质量服务水平。

关键词:线路接点,热感应,GPMS,物联网,智能预警

参考文献

[1]陈晖.GPRS通信技术在配网自动化监控系统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杨期余.配电网络[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3]商国才.电力系统自动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4]徐科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公交IC卡数据下一篇:科研机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