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CT成像

2024-10-13

64层CT成像(精选9篇)

64层CT成像 篇1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病死率高。冠状动脉造影(CAG)是一项有创检查,费用昂贵,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无创影像学评价方法对早期诊断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发展迅速,其成熟的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使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得到广泛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间临床怀疑冠心病或要求体检的共683例检查者,男478例,女205例,年龄33~81岁,平均59.6岁。所有患者全部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A)检查,其中67例于2周内进行了CAG检查对照。检查要求为窦性心律,能够一次屏气达10~13 s;心率控制在55~75次/min,534例患者扫描时心率在60~70次/min。扫描时心率>70次/min 71例,心率<60次/min 78例。

l.2 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Cardiac 64层螺旋CT机。对于静息心率>70次/min者,检查前30 min口服25 mg酒石酸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在60~70次/min,少数患者服药后心率仍>70次/min,而<75次/min,但心律齐且能很好屏气者也进行了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连接心电信号,于轻度吸气后屏气扫描。首先扫定位像以确定扫描范围,然后常规行平扫,之后选取主动脉根部为感兴趣区,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5.0 m L/s的流率在肘前静脉注入60~70 m 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50 m L生理盐水。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在主动脉根部监测CT值,当CT值超过100 Hu时,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850 m As,准直0.6 mm,螺距0.2 mm,旋转时间330 ms。

1.3 图像的后处理方法:

选择增强扫描图像的右冠状动脉中段层面,预览R-R间期10%~100%的19幅图像,层厚0.75 mm,间隔0.5 mm,卷积函数值B25f。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技术(VRT)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进行图像后处理。

1.4 图像评价方法:

冠状动脉VRT像的图像质量:分为3级,1级为显示良好,边界清晰,无阶梯状伪影或血管中断;2级为血管边界模糊,或有轻度阶梯状伪影;3级为血管显示不清,或有严重的阶梯状伪影[1]。

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病变程度评估标准参照文献[2],狭窄百分比计算方式:狭窄程度=(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部血管直径)/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100%,狭窄程度以管径缩小≤50%为轻度狭窄,51%~75%为中度狭窄,76%~99%为重度狭窄,99%以上为完全闭塞。由3名有经验但不知道CAG结果的医生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通过与同样本的CAG结果比较,计算出64SCTA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

683例患者中556例(81.4%)图像质量为1级(图1),平均心率为64次/min;112例(16.4%)图像质量为2级(其中87例因搏动伪影,25例因屏气配合欠佳所致呼吸伪影,图2);15例(2.2%)图像质量为3级(9例有早搏,6例屏气不佳)。

2.2 冠状动脉的显示情况:

所有1级、2级分支,绝大部分的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可得到良好显示,少数5级分支至6级分支可显示。

2.3 64SCTA与CAG对病变的显示情况对比:

在有CAG作对照且CTA图像质量为1、2级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共450个冠状动脉节段作定量评价,CAG发现208个节段有狭窄,冠状动脉CTA发现190个节段有狭窄(表1,图3~6)。

通过冠状动脉CTA诊断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见表2。

3讨论

64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判断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而CTA诊断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低于其他组;64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阴性预测值较高,故在临床工作中可以作为一种准确、有效的筛选方式。

3.1 影响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3.1.1 心率及心律对螺旋CT成像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回顾性心电门控,心率过快会使所选择的时相内图像的清晰度下降,而心律不齐将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故检查中应尽量使受检患者平均心率调整到60~70次/min,并且心律整齐[3]。

3.1.2 检查过程中患者屏气配合非常重要:

由于屏气配合不好,致呼吸运动造成伪影,可使某段血管出现错层甚至无法显影,导致成像失败。因此,扫描前必须对患者反复进行呼吸训练,避免呼吸运动造成伪影[4]。

3.1.3 造影剂剂量及注射速度的影响:

一般对于年轻、心率偏快、心功能好的患者,注射速度应加快,约4.5~5 m L/s,而这时延迟时间应缩短;对于年龄大、心率慢、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注射速度应适当减慢,延迟时间应适当延长。

3.2 64层螺旋CT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通过本组数据可以看出,64层螺旋CT对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80%,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均>90%,而CTA诊断轻度狭窄的各项指标均略低于其他组,这可能是由于:(1)主观因素:由于不同诊断者对狭窄程度的评估存在个体差异;(2)冠状动脉管壁存在比较严重的钙化是降低图像质量并影响正确诊断的一个重要因素[5]。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时,钙化产生较强的伪影,同时由于存在部分容积效应,所以在评估狭窄程度时普遍比实际情况重。(3)重建方法的选择:对图像质量优良、达到诊断要求的病例,正确使用各种重建方法进行诊断也非常关键。首先,重建时相的选择十分关键[6],不良时相和单一时相会使误诊率和漏诊率上升,约1/5的患者左右冠状动脉重建时相不一致,因此,有必要进行多期重建以获得清晰的冠脉横断面图像;其次,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应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多种后处理后所得出的综合结论。不同的部位各种成像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从而得出较为可靠的诊断,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薄层MIP重组图像能清晰地显示管壁的钙化和软斑块,并能判断管腔的狭窄及其程度。VRT图像能更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解剖结构,明确动脉的起源及名称,但其不能真实地显示冠状动脉壁斑块及评价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MPR图像能从不同角度显示血管的内部结构、管壁软斑块及钙化斑块。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是各种重组图像及轴面图像的综合诊断,不能局限地应用某一种重组图像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诊断。

总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冠状动脉无创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且基本接近大体解剖形态,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683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SCTCA的完整资料,并在有冠状动脉造影(CAG)作对照且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为1、2级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共450个冠状动脉节段作定量评价,并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683例患者中556例(81.4%)图像质量为1级,112例(16.4%)为2级,15例(2.2%)为3级,造成图像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搏动伪影及呼吸伪影。所有1级、2级分支,绝大部分的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可得到良好显示。64SCTCA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80%,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均>90%,其中轻度狭窄组最低,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96.5%,90.8%,92.4%。结论 64SCTC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冠心病的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冠状血管造影术,敏感性与特异性

参考文献

[1]Herzog C,Arning-Erb M,Zangos S,et al.Multi-detector row CTcoronary angiography:influence of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heart rate on image quality.Radiology,2006,238:75-86.

[2]Kuetner A,Kopp AF,Schroeder S,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prov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CC,2004,43:831-839.

[3]刘远琴,孙萍,颜世平,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3-234.

[4]梁立华,吴菊,陈耀,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产生原因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9):923-926.

[5]Becker CR,Ohnesorge BM,Schoepf UJ,et al.Current develop-ment of cardiac imaging with multidetector-row CT.Eur Jr Radi-ol,2000,36:97-103.

[6]Achenbach S,Ropers D,Holle J,et al.In-phase coronary arterialmotion velocity:measurement with electron-beam CT.Radiology,2000,216(2):457-463.

64层CT成像 篇2

【关键词】64层螺旋CT;胸部外伤;诊断;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36-02

在急性重度胸部外伤中,大多数患者都是复合性损伤,而且病情危急,体位又不易变换,需要尽快地完成影像学检查并对其进行确诊。CT扫描不需要变换患者的体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患者的再度伤害,而且CT扫描能弥补X线检查的漏洞,CT扫描更加全面,对胸廓骨性结构、软组织结构、横隔都能进行全面了解,有效地提高了确诊率。本文通过总结64层螺旋CT对胸部外伤患者的诊断结果,探讨其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运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胸部外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对象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胸部外伤诊断标准,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休克等。患者均由不同原因外伤所致,其中因建筑材料砸伤的有18例,车祸撞伤的有25例,刀刺伤的有7例。检查时间均在受伤后的1小时到5小时之间。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0~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1±3.2)岁。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进行检查,扫描时间选择在患者自然呼吸状态下。扫描条件:管电流必须是120 mAs,管电压必须为120 kV,螺距取1.4,图像矩阵为512×512,重建间隔为1mm,厚度为1.2mm。对骨性轮廓采用容积漫游技术检查,支气管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成像。

2 结果

2.1 本组50例胸外伤患者中均发现肺挫伤,其中双侧肺野损伤共有25例,右损伤占10例,左肺损伤占10例,表现为:肺纹理增加及增粗并伴有斑片,而且还出现大片状的高密度影,边缘呈模糊状态。液气囊肿占2例,肺内血肿占3例,表现为:出现椭圆形或菱形阴影、边缘清晰、圆形密度较高。

2.2 本组50例胸外伤患者中共有10例胸膜损伤,其中液气肺有5例,气胸占5例,肺组织压缩程度都在55%以上,左侧7例,右侧3例。

2.3 本组50例患者中纵隔血肿和气肿共有10例,其中支气管断裂的有3例,左侧膈肌破裂的有7例。

2.4 本组50例患者中壁血肿共有5例,其中肝破裂占2例,脾破裂1例,其他占2例。

2.5 本组50例患者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部位骨折,其中单侧骨折数量多余雙侧骨折,单侧骨折的有13例,双侧骨折的有10例。在所有患者中骨折明显错位的有10例,胸骨骨折的有5例,其他部位骨折的有12例。

3 讨论

胸部外伤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疾病,重度胸部创伤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一旦发生重度胸部创伤[1],死亡率就相当高,每年约占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的50%。尤其是下胸部外伤合并腹部脏器的损伤,死亡率相当高,所以在发生损伤后应及时做出诊断,以便对患者进行救治,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医学上现采用的64层螺旋CT扫描对胸部外伤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其优点是: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能弥补X线的漏洞。能对患者内核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通过大面积扫描,建立三维图像,并能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本组50例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肺挫伤,均是由直接暴力所致。肺创伤严重的会致使患者呼吸困难,氧气吸入不足,导致长期重度低氧血症,严重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因此,应及时作出诊断,帮助患者进行治疗。肺挫伤会导致实质微血管破裂,肺泡和间质中进入大量的血液,形成肺内渗出性病变,若不及时进行确诊救治,伤后3天患者会出现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因此,CT在胸部外伤确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组50例患者中,纵隔积气患者可能是由于肺泡破裂气体沿着支气管血管柬进入纵隔疏松结缔组织内,对支气管和食道管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两者发生破裂,从而形成纵隔积气。由于CT对微量胸腔积气微量和胸腔积血的数据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对其敏感度非常高,所以CT诊断基本上不受胸腔积气和积血量的限制。而64层螺旋CT扫描对纵隔伤的诊断十分明确,能清晰的诊断出患者的纵隔积气和积血[3],在很大程度提高了治疗的效率。

综上所述,64层螺旋CT对纵隔伤能进行明确诊断,能对纵隔积气和积血实现清晰确诊,提高了胸部外伤的确诊率。因此,对于重度胸部外伤患者应及时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尽快明确诊断,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医学上采用的64层螺旋CT扫描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对患者受伤类型、程度进行明确的诊断,减少了漏诊、误诊的机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边彦文,周磊,李秋平等.64层螺旋CT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1,33(14):2174-2175.

64层CT成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进入到该院诊断的可疑冠心病患者130例, 将这13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65例患者, 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30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90例, 女性患者40例, 年龄在55~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2岁。其中观察组6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50例, 女性患者15例, 年龄在56~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1岁。对照组6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在55~7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65例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诊断, 首先进行扫描, 先做胸部屏气定位像, 然后行增强扫描。在主动脉根部层面监测CT值, 当CT值超过100 HU时, 自动触发扫描。然后对图像进行后期的处理, 主要选择增强扫描图像的右冠状动脉中段层面, 预览R-R间期50%~70%, 若得不到满意图像, 再预览R-R间期10%~100%的10幅图像。用多平面重组 (MPR) , 容积再现技术 (v RT) 和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等进行图像后处理[1]。对对照组65例患者采用常规X线成像。对比两组患者的成像质量及其诊断的准确性。

1.3 临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临床评价。1级:成像非常清晰, 能够清晰的看到病灶。2级:成像较为清晰, 基本能够看清病灶。3级:成像不清晰, 基本上看不清病灶。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知, 观察组65例患者采用CT进行检查, 成像质量1级46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70.8%, 2级16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4.6%, 3级3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6%。对照组65例患者采用常规x线检查, 成像质量1级40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1.5%, 2级14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1.5%, 3级11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16.9%。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可知, 观察组65例患者其中CT检查>50%狭窄敏感性例数为61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93.8%, >50%狭窄特异性例数为60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92.3%, 阳性例数为62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95.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x线检查>50%狭窄敏感性例数为57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87.7%, >50%狭窄特异性例数为54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83.1%, 阳性例数为52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80.0%。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进行冠心病的诊断过程中, 采用64层螺旋CT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 在进行检查时, 64层螺旋CT扫描的速度非常的快, 很多64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能够达到350 ms/周, 也就是说, 64层螺旋CT扫描的速度越快, 成像的质量越好, 也更有利于诊断[2]。二是, 64层螺旋CT空间分辨率为0.4 mm×0.4 mm×0.4, 达到了各向同性, 通过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和诊断, 能够对更加细微的部分进行检查, 进而能够显示清晰的细节, 为临床诊断提供的较为有价值的数据[3]。

影响64层螺旋CT成像质量和检查准确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 运动伪影, 主要就是包括患者的心理不齐以及未屏住呼吸所导致的伪影。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扫描范围不当, 这一个因素主要就是针对于医生而言的, 医生在扫描的过程中, 由于扫描的范围不当影响到64层螺旋CT成像质量和检查不准确[4,5,6,7]。

另外,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临床研究, 例如, 王怡宁等的《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的临床研究[8], 对90例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 成像质量为1级共70例, 这与该次的临床研究结合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较好, 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因此, 在进行冠心病的诊断中, 应该首选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孟冷, 张兆琪, 吕飙.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12 (8) :145-146.

[2]张鹏, 刘禄明, 田英军, 等.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及成像质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10 (10) :190-191.

[3]Restenosis 64-slice spiral CT evaluation of coronary stents value Liu Xin, Li Ying, YANG Li, Zhao Xihai, Wang Xinjiang, Zhaoshao Hong, Zhang Yuxiao, Cai Zulong[J].Journal of Radiology, 2013, 3 (8) :140-141.

[4]张兆琪, 马晓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查的新纪元[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12 (8) :121-122.

[5]Jiangxue Xiang, Chien star, Liu Jian, et al.Qin Shan is the 64-slice CT coronary stenosis accuracy with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2012, 10 (10) :130-131.

[6]朱应礼, 徐益明, 朱昭环.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J].放射学实践, 2012, 12 (4) :190-191.

[7]夏平, 胡春艾, 郝敬明,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11 (12) :230-231.

64层CT成像 篇4

[关键词] 不确定性;肋骨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后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17-02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通过64层螺旋CT 5 mm骨重建横断图像在诊断肋骨骨折的过程中,有许多患者无法明确诊断,笔者把5 mm骨重建横断CT图像考虑为疑似肋骨骨折,并且定义为不确定性肋骨骨折(uncertainty rib fracture)。通过重点研究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中的薄层多平面重建(thin-section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TSMPR,层厚1 mm)、薄层曲面重建(thin-section curved planer reconstruction,TSCPR,层厚1 mm)、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中最佳重建方案,应用于不确定性肋骨骨折的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08年1~12月胸部外伤行64层螺旋CT检查患者386例,均由笔者所在医院CT室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审阅5 mm肋骨横断图像,筛选确认不确定性肋骨骨折患者26例。男24例,女2例,平均(48.0±4.3)岁。临床均有不同外伤史,主要症状为胸部疼痛。2例分别于2~4周后复查。

1.2 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公司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120 kV,100 MAS,旋转速度0.5 s,准直宽度0.6 mm,Pitch1.4,重建层厚0.6~1.0 mm,重建间隔0.6 mm,扫描范围从胸1~腰2,头足方向扫描,屏气7~10 s,完成扫描,常规重建5 mm层厚横断图像,窗宽1 500 Hu,窗位450 Hu。容积扫描后,传入Syngo acquisition work place工作站,采用TSMPR、TSCPR、VR、SSD等技术进行重建,卷积函数(kernel)VR、SSD选择30,TSMPR、TSCPR选择70。SSD阈值下限为150 Hu左右。VR采用红、黄、白三色,阈值下限大致分别为120、160、240 Hu。由CT室4名医师利用盲分法分别对其中一项重组图像完成图像分析诊断工作,然后再由2名资深医师共同进行确认。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行X列表资料的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观察

本研究共分析诊断26例患者,不确定性肋骨骨折32处,包括:多发骨折5例,其中1例3处不确定性肋骨骨折,其余为2处不确定性肋骨骨折;单发不确定性肋骨骨折21处。TSMPR、TSCPR明确诊断30处肋骨骨折,2处为正常肋骨;SSD明确诊断骨折16处;VR明确诊断骨折23处。其中内外侧骨皮质隆起、内折或断裂7处(图1);骨皮质部分断裂,裂隙间隙小,未发生明显移位8处(图2);骨皮质断裂不明显,仅表现为一侧骨皮质隆起或内折5处(图3);单侧细微骨皮质断裂翘起或凹陷10处(图4)。SSD、VR图像能直观显示骨折的部位、数量及骨折移位情况,对于骨皮质断裂不明显的肋骨骨折不能明确诊断,TSMPR、TSCPR对于不确定性肋骨骨折均能显示锐利清晰的骨折线以及骨折周围细微变化,2例复查患者均见细微骨痂形成,6处不确定性肋骨骨折见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肿胀。

a:右侧第4肋骨5mm横断图像形态不规则(↑);b :VR像

未见骨折;c:TSCPR显示内外侧骨皮质折断(↑)

图1  内外侧骨皮质隆起、内折或断裂

图2  冠状面TSCPR見部分骨皮质断裂及细微骨痂形成(↑);

图3  TSMPR显示骨皮质断裂不明显,仅表现为一侧骨皮质内折,临

近胸膜肿胀(←);图4 TSMPR显示外侧骨皮质断裂,边缘锐利(←)

2.2 TSMPR、TSCPR、SSD及VR 4种诊断方法之间的比较

对TSMPR、TSCPR、VR、SSD等方法相互间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见表1。TSMPR、TSCPR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VR、SSD,且与VR、SSD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SD、VR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TSMPR、TSCPR、SSD及VR 4种诊断方法比较

诊断方法确诊(处)未确诊(处)

TSMPR

TSCPR 32*

32#0

0

SSD

VR16

2316

9

注:TSMPR、TSCPR、SSD及VR 4种诊断方法之间的总体比较,P<0.01;与SSD、VR比较,*P<0.01;与SSD、VR比较,#P<0.01

3 讨论

胸部外伤中肋骨骨折最为常见,约占61%~90%,以第4~9肋骨最易发生骨折[1]。由于肋骨的结构单薄致细微的骨折线缺乏对比、形态呈半环状、CT扫描轴面与骨折线近似平行、CT的容积效应等原因,导致不完全性骨折、无明显错位的细微骨折,因而易遗漏,造成诊断不确定。64层螺旋CT具有容积数据采集,扫描速度快,重建图像质量高,可达到各向同性分辨率,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为肋骨的成像创造了条件,很好地解决了常规CT的不足和肋骨水平位扫描的不足。64层螺旋CT 5 mm骨重建横断图像已无法满足对于不确定性肋骨骨折的诊断,已成为影像科及临床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

骨折线的走行方向与CT轴面近似平行或由于CT的容积效应容易遗漏微细骨折,而层厚>1 mm以上的CPR、MPR重建图像极易导致漏诊问题的发生,TSCPR、TSMPR重建图像(1 mm)无疑是更好的选择。TSCPR、TSMPR利用其重建的薄层图像将容积效应所导致的误差降至最低,密度分辨率提高,重建的薄层图像还能够细致观察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肿胀、胸膜推移模糊等骨折的间接征象。本研究中TSCPR及TSMPR重建图像(1 mm)对于不确定性肋骨骨折的诊断率为100%。TSCPR、TSMPR与SSD、VR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现骨折的准确性明显高于SSD、VR。

nlc202309040048

TSCPR对肋骨的观察,克服了横断图像和多平面重建图像不能对非直线结构在同一片面成像的缺点,使单根肋骨的观察更直观更全面,弥补了SSD、VR三维图像分辨率的不足。有学者报道做CPR重建时应用鼠标沿肋骨的走行方向一次性平稳地将肋骨勾画完成[2]。笔者发现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鼠标画线容易偏离肋骨中心发生误差,应用多点连线法,简单易行,成功率较高。

由于肋骨的解剖学特征,其在CT横断面图像上显示呈断续斜面,对于肋骨的精确定位及肋骨骨折形态的直观显示有一定局限性,为患者、临床医师及法医学家的认定带来困难,因此最大限度完整显示肋骨的形态是目前学者积极研究的课题。Niitsu等[3-4]报道在原始薄层横断面图像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角度应用多平面重组技术,可最大程度地显示肋骨病变(包括肋骨骨折)。TSMPR可以行冠状、矢状及任意斜面的图像重组,找到观察不确定性肋骨骨折的最佳角度,区分骨质边缘部因部分容积效应而可能显示的假骨折线,最大程度地展示肋骨。

SSD、VR成像的关键是设定合适的CT阈值[5],SSD是对所设定CT阈值内的结构进行三维成像,其后处理的影响因素仅CT阈值1项,后处理操作也较简单。VR则是利用不同的色彩、透明度显示不同CT阈值内的结构,操作较SSD复杂[6]。SSD、VR三维重组图像可做任意轴向和角度的旋转和切割,定位准确,空间立体感强,能结合薄层CPR及薄层MPR重建图像直观准确地定位肋骨骨折的部位。

在重建函数的选择方面,诊断骨折的CPR、MPR二维图像中,选择高值重建函数骨折线的锐利度更好。但三维重建中,高值重建函数导致图像噪声增加显著,反而影响骨折线的观察,或出现误判。预实验时,笔者使用kernel=70时,SSD、VR肋骨图像颗粒相当粗糙,骨折线也变得模糊,出现类似下限过高的情况。当kernel≤40时,肋骨图像细腻度显著改善,从kernel=40~20肋骨图像细腻度逐渐增加,此时相互间的变化已不大。SSD、VR肋骨图像重建应选择中低函数值,本研究中笔者选择kernel=30,而CPR、MPR图像则选择了kernel=70。

综上所述,在不确定性肋骨骨折的明确诊断中,TSCPR、TSMPR图像较SSD、VR具有独特优势,SSD、VR三维重组图像对不确定性肋骨骨折的具体部位定位准确。实现对不确定性肋骨骨折的定性、定位与定量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可靠依据,避免了因漏诊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也为患者挽回了经济上、精神上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亚瑟,熊丽琴,徐春华.螺旋CT扫描及重建诊断不完全骨折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11(23):1570-1571.

[2] 王淑丽,王林森,孫鼎元,等.多层螺旋CT在肋骨细微骨折诊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2):1289.

[3] Niitsu M,Takeda T.Solitary hot spots in the ribs on bone scan:value of Thin-section reformatted computed tomography to exclude radiography-negative fractures[J].Comput Assist Tomogr,2003,27(6):469-474.

[4] Jurik AG,Albrechtsen J.Spiral CT with three-dimensional and multip lanar reconstru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anterior chestwall joint and bone disorders[J].Acta Radiol,1994,35(8):468-472.

[5] 曹国全,丁信法.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中的质量控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107-108.

[6] 彭珂文,高德宏,沈比先,等.表面遮盖法重建、容积重建及曲面重建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06,27(8):1244-1245.

(收稿日期:2012-01-11)

64层CT成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5月进行下肢动脉CTA扫描的患者38例,按CTA方法的不同分为触发组和试验组。触发组采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技术,男12例,女6例;年龄45~76岁,平均58岁。试验组采用改良的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进行CTA扫描,男12例,女8例;年龄50~79岁,平均63岁。38例患者中29例表现为短距离间歇性跛行,15例表现为静息痛,4例表现为下肢感觉缺失。

1.2 扫描方法及图像后处理

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机进行下肢动脉CTA扫描,扫描参数为准直64×0.625 mm、螺距1.5,管电压120 k V、电流250 m As,矩阵512×512。患者仰卧位,足先进,从头侧至足侧扫描,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碘的质量浓度为370 g/L)经肘正中静脉用双管高压注射器注射。

触发组采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技术,在T12水平层面设定扫描激发线,当CT值超过设定阈值100 HU后再延迟7 s开始扫描。对比剂总量100 m L,对比剂注射完后接着注射40 m L生理盐水,注射流率4 m L/s。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足底。

试验组先采用小剂量团注试验,对比剂20 m L,后注射40 m L生理盐水,流率5 m L/s,延迟20 s于膝关节水平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双膝关节水平的时间密度曲线。测得两侧达峰时间,取两侧中较长的达峰时间记为T,那么T+20 s为注射造影剂后扫描膝关节的最佳延迟时间。根据扫描计划可以获取从T12水平至膝关节的扫描时间为T1。我们用T+20 s-T1所得值即为从T12水平开始扫描的延迟时间。对比剂90 m L,流率5 m L/s,后注射盐水60 m L,流率4 m L/s,范围从肾上极至足底。每组患者均用1 mm层厚重组,重组间隔50%,进行MIP、VR等后处理重建。

1.3 CTA图像质量评价

能显示最远动脉分支的级别分为3级,Ⅰ级:仅能显示主干;Ⅱ级:可显示直接分支;Ⅲ级:可显示2级分支。动脉边缘光滑度分优、良、差3级,优:结构显示清晰,无肉眼可见的变形或伪影;良:结构显示清晰,但轻度变形或阶梯状伪影;差:结构能显示,但有明显变形或阶梯状伪影。股动脉-月国动脉段达标要求:动脉分支的级别要达到Ⅲ级,并且动脉边缘光滑度要达到优,主干动脉的CT值要达到350 HU以上。小腿动脉段达标要求:动脉分支的级别要达到Ⅱ级或Ⅱ级以上,并且动脉边缘光滑度要达到优,主干动脉的CT值要达到200 HU以上。足部动脉达标要求:分支的级别要达到Ⅰ级或Ⅰ级以上,并且动脉边缘光滑度要达到良,主干动脉的CT值要达到150 HU以上。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主治医师根据以上要求进行图像质量评价,选出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

2 结果

两组患者下肢各级动脉CTA图像质量比较见表1。

2.1 股-月国动脉段

触发组患者共18例,股-月国动脉段动脉分支级别达到Ⅲ级的患者15例;动脉边缘光滑度达到优的患者17例;主干动脉CT值达到350 HU以上的17例。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15(83.3%)例,不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3(16.7%)例。试验组患者共20例,股-月国动脉段动脉分支级别达到Ⅲ级的患者16例;动脉边缘光滑度达到优的患者19例;主干动脉CT值达到350 HU以上的16例。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16(80%)例,不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4(20%)例。两种方法对股-月国动脉段血管的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

2.2 小腿动脉段

触发组小腿动脉段动脉分支的级别达到Ⅱ级或Ⅱ级以上的患者12例,动脉边缘光滑度达到优的患者15例,主干动脉CT值达到200 HU以上的患者13例。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10(55.6%)例,不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8(44.4%)例。试验组小腿动脉段动脉分支的级别达到Ⅱ级或Ⅱ级以上的患者17例,动脉边缘光滑度达到优的患者18例,主干动脉CT值达到200 HU以上的患者18例。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17(85%)例,不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3(15%)例。两种方法对小腿动脉段血管的显示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

2.3 足部动脉

触发组足部动脉分支的级别达到Ⅰ级或Ⅰ级以上的患者9例,动脉边缘光滑度达到良的患者9例,主干动脉CT值达到150 HU以上的患者8例。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8(44.4%)例,不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10(55.6%)例。试验组足部动脉分支的级别达到Ⅰ级或Ⅰ级以上的患者17例,动脉边缘光滑度达到良的患者17例,主干动脉CT值达到150 HU以上的患者15例。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15(75%)例,不符合达标要求的患者5(25%)例。两种方法对足部动脉段血管的显示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试验组的图像质量优于触发组(见图1~3)。

3 讨论

3.1 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临床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特别是64层螺旋CT的出现为下肢动脉疾病提供了一种快速、无创的诊断方法。64层螺旋CT能实现各向同性,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而且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1]。64层螺旋CT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不仅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正常解剖结构,而且对钙化及软斑块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从而能准确评估管腔狭窄的程度。李广超等[2]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下肢动脉成像并与DSA对照,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大于等于50%的诊断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为96.15%、准确度为96.49%,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达96.49%和98.04%。下肢动脉CTA对下肢动脉瘤同样可以清晰显示,CTA还能发现DSA所不能观察到的小动脉瘤[5]。CTA还可用于对支架置入或术后血管的通畅性进行评价[6]。

虽然DSA仍然是诊断血管性病变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DSA是二维图像,对于一些偏心斑块有时难以显示或不能准确判断血管狭窄程度。DSA诊断视野小,对于大范围的下肢血管病变,DSA常难以完整显示[5]。DSA尚不能作为一种常规性检查对怀疑下肢病变的患者进行诊断性筛查。CTA克服了DSA检查的局限性,且在评估下肢动脉血管疾病方面与DSA对照无明显差别,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病变。

3.2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扫描方法的探讨

合理应用恰当的扫描方法与扫描技术对于获取高质量的下肢动脉图像至关重要。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扫描。一般将触发点设置在膈下腹主动脉水平,达到阈值后延迟一定的时间自动触发扫描。此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延迟时间的选择是关键。不同作者延迟时间不一,一般为4~15 s,虽然对延迟时间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此种扫描方法对膝关节以下的下肢动脉血管的显示仍不满意,膝关节以下的血管常充盈较差[4],给诊断带来困难或引起误诊。

已有作者开始探讨采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通过测定时间密度曲线的方法来计算扫描的延迟时间,这样克服了循环时间个体差异的影响,能较好显示膝关节以下下肢动脉的图像。崔磊等[7]研究通过测定腹主动脉及膝关节处月国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调整合适的延迟时间,获得了满意效果。

我们仅通过获取月国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来得出下肢动脉CTA的扫描延迟时间,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图像,较同时测定腹主动脉和月国动脉两处的时间密度曲线方法更为简单、实用,且减少了对比剂用量及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有效提高了下肢动脉的图像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临床怀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均经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试验组2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20 mL)团注试验技术,根据膝关节水平动态扫描峰值时间确定CTA扫描延时点及扫描持续时间。每组CTA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根据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1)VR及断层图像显示最远分支血管的级别;(2)MIP及断层图像显示动脉边缘的光滑度;(3)3级(股浅动脉中段、胫前动脉中段、足背动脉)动脉的CT值,比较2组患者的CTA图像质量并做χ2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 股-月国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3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6例,不达标例数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小腿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0例,不达标例数8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7例,不达标例数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足背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8例,不达标例数10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结论 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较自动触发扫描法在显示下肢膝关节以下动脉图像上更有优势。

关键词:下肢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参考文献

[1]Chin AS,Rubin GD.CT angiography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Tech Vasc Interv Radiol,2006,9(1):143-149.

[2]李光超,邓钢,秦永林,等.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64层CT血管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5):336-339.

[3]蒋敏波,王德杭,唐立钧,等.多层螺旋CT扫描时间个性化应用于下肢动脉造影[J].江苏医药,2008,34(8):775-776.

[4]Fleischmann D,Rubin GD.Quantification of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contrast medium transit through the peripheral arteries:impli-cations for CT angiography[J].Radiology,2005,236(3):1076-1082.

[5]Beregi JP,Djabbari M,Desmoucelle F,et al.Popliteal vascular dis-ease:evaluation with spiral CT angiography[J].Radiology,1997,203(2):477-483.

[6]仲海,徐卓东,柳澄,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1):988-990.

64层CT成像 篇6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63例, 入选标准: (1) 近2个月之内有发作性胸痛、胸闷及心悸的患者, 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可缓解, 且持续时间不超过30min; (2) 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有发作性ST-T改变者; (3) 核素心肌灌注提示心肌缺血改变。排除标准: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 (2) 合并心功能Ⅲ~Ⅳ级以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对照组, 一组为治疗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构成、合并危险因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经诊断评价后立即进行64层CTA检查, 治疗组患者经过3~5d抗凝、扩张血管及对症治疗后再行64层CTA检查。然后对所有的患者行CAG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CTA检查结果和CAG结果, 按照美国心脏病学AHA的分类方法将冠状动脉分为15段, 右冠状动脉分为1~4个节段;左主干及前降支为5~10个节段;回旋支分11~15个节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50%, 中度狭窄50%~70%, 重度狭窄>70%。

1.2.2 所有患者在行64层容积CT检查前, 如心率超过70次/分, 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 (倍他乐克) 将心率降至<70次/分, 以减少心脏运动造成的伪影。VCT型号为PHILIPS light speed 64层CT扫描机。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 双臂上举过头, 以减少伪影。连接心电监护, 确认基线平稳、R波清晰、心率平稳。以6.0mL/s流速注入碘氟醇60~80mL, 扫描起止平面上至气管隆突下10mm, 下至心尖下10~15mm。图像处理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 以RR的75%或选择最佳时相进行重建, 重建层厚为0.625mm。三维重建方法为曲面重建和三维容积再现。

1.2.3 冠状动脉照影采用SIEMENS AXIOM Artis数字血管造影机, 使用5F多功能造影导管管经右侧桡动脉, 或6F左、右冠状动脉导管经右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 左冠状动脉采用常规4~6个投照体位, 右冠状动脉2个投照体位, 由不知道CTA结果的两个医师用目测法对病变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包完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用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来评估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变部位以及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

2 结果

2.1 血管病变情况

CTA显示对照组有7支血管/4例患者因严重钙化无法判断狭窄程度被排除外, 共84支/28例列入对照组;治疗组有7支/3例患者因严重钙化无法判断狭窄程度排除, 即83支/28例患者列入治疗组。CAG结果显示对照组28例患者去除正常变异共236段血管进行分析显示正常冠状动脉35支, 狭窄病变68处 (包括二级分支血管) , 其中狭窄程度>70%的病变16处, 50%≤狭窄程度≤70%的病变25处, 狭窄程度<50%的病变27处;实验组28例患者去除正常变异共215段血管进行分析显示正常冠状动脉31支, 狭窄病变63处 (包括二级分支血管) , 其中狭窄程度>70%的病变14处, 50%≤狭窄程度≤70%的病变21处, 狭窄程度<50%的病变28处。对照组及治疗组中各有2例为支架术后, 64层容积CT检查结果和冠状动脉照影结果基本一致。

2.2 对照组与治疗组CTA与CAG结果对比分析分别见表2、表3。两组患者CTA结果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见表4。

3 讨论

近来研究表明, 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且因其具有无创、方便、廉价等优点易被多数患者接受, 可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的筛选以减少创伤性诊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但因其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往往影响实际结果的判断。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原因很多, 如心脏搏动伪影、呼吸运动伪影、高密度物质伪影, 其中心脏搏动伪影是引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下降最为重要的因素。另外图像重建相位窗, 扫描参数的设计、重建技术等均可影响图像质量。

本研究发现, 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CTA检查同既往研究一样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两组患者在阴性预测值方面亦无明显差异 (95.73%vs 98.00%) ;但对照组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 (阳性预测值80.56%) , 而治疗组假阳性率则明显下降 (阳性预测值92.31%) , 既往未见过类似报道。大量研究[2,3]证实, 心率过快和心率不规则是引起多层CT冠状动脉运动伪影最重要的原因, 心率快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心率快导致心动周期缩短, 舒张期缩短时间较收缩期更为明显, 在相对短的舒张期采集信息时 (冠状动脉运动伪影最少) , 由于时间分辨力的限制, 冠状动脉运动幅度处于相对较大的状态下, 运动伪影明显, 特别是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 分别走行于右、左房室沟内, 更易受到心脏搏动的影响。而心率慢时, 心动周期长, 舒张期相对延长, 采集信息时, 能在冠状动脉运动幅度相对较弱的状态下进行, 运动伪影相对较小。由此推测治疗组患者经改善心肌供血后心率或心率变化较慢是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假阳性的重要原因。并且经过综合治疗除解了冠状动脉痉挛的因素, 同样减少假阳性的发生。但有无进一步的原因和机制尚待更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在对照组及治疗组中各有2例为支架术后, 64层容积CT检查结果和冠状动脉照影结果基本一致, 这也符合Ropers等[4]的观点, 其认为64层CT对支架术后评价支架是否通畅, 支架形态, 位置, 支架两端有无狭窄均能作出较好的评价。当然CTA在狭窄程度的判断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而且钙化病变仍然影响狭窄程度的判断[4]。这些都有待于工程技术专家进一步解决。

总之, 64层容积CT做为无创的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手段[5], 其结果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较为科学、准确和可资借鉴的信息。在进行检查前先经过3~5d的抗凝、扩张血管及对症治疗后可明显提高64层容积CT检查的准确率, 减少假阳性的发生率。

摘要:64层容积CT (VCT) 冠状动脉成像 (CTA) 作为一种安全、可靠和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已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定量评价和介入治疗的筛选。目前公认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但却有一定的假阳性, 或者将病变程度严重化。检查前对患者进行3~5d常规的抗凝、扩管、对症等治疗, 可明显减少假阳性的发生率 (23.2% vs 3.8%) 。

关键词:64层容积,CT假阳性,预防

参考文献

[1]龚艳君, 霍勇.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现况[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 13 (6) :416.

[2]毛定飚, 滑炎卿, 王鸣鹏, 等.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5) :521-524.

[3]Hoffmann MH, Sift H, Manzke R, et a1.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16detector row CT:effect of heart rate[J].Radiology, 2005, 234: (1) 86-97.

[4]Ropers D, Ulzheimer S, Wenkel E, et al.Investigation of aorto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s by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electrocardiographic-gated image reconstruction[J].Am J Cardiol, 2001, 88 (7) :792-795.

64层CT成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87例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腹部血管成像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9例,女48例,平均年龄(55.77±12.6)岁(19~78岁)。临床诊断主要包括:胆囊炎、胆石症、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硬化、肝癌、肾囊肿、腹主动脉瘤等。

1.2 扫描方法

采用GE Light Speed VCT 64层螺旋CT扫描。所有患者均采用仰卧位足先进,一次屏气完成整个腹部扫描。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50mAs,准直0.625 mm,螺距0.35∶1,层厚0.625 mm。采用德国Ulrich Missouri双筒自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以3~4 ml·s-1的流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必乐(300 mgI·ml-1), 剂量为75~80ml;采用自动触发技术,将感兴趣区置于腹腔干水平的腹主动脉内,当局部CT值达到100Hu时触发扫描。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传至AW4.3工作站,应用后处理软件重建腹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左右动脉、CA及其他动脉分支,重建方式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由两名高年资医师分别独自观察重建图像,明确CA的起源、分支及其与胆囊三角之间的关系。

1.3 图像评价

应用积分法评价CA[5,6]:2分为CA全程显示良好,1分为CA走行显示较好,0分为CA走行无法显示。根据CA与胆囊三角区的关系,将CA的走行分为3型[1,6,7]:Ⅰ型为胆囊三角型,所有CA均走行于胆囊三角区;Ⅱ型为胆囊三角外型,所有CA均不经过胆囊三角区;Ⅲ型为混合型,同时存在经胆囊三角和不经胆囊三角的CA。

2 结果

2.1 CA的显示及其相关动脉的变异

全部CA积分为163分,其中79例CA显示良好,5例显示较好,3例无法清楚显示,总显示率为96.55%。肝右动脉起源变异9例,肝左动脉起源变异6例,肝总动脉起源变异1例,分别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肝固有动脉、肝总动脉、腹腔干及胃左动脉。

2.2 CA起源及分支

起源于肝右动脉76例,占全部病例的90.48%;起源变异者8例,占9.52%,其中起源于肝固有动脉4例, 胃十二指肠动脉2例,肠系膜上动脉2例。单支CA 78例,占全部病例的92.86%;双支CA及以上者6例, 占7.14%,其中双支CA4例,占4.76%,3支和多支CA各1例,分别为1.19%。

2.3 CA与胆囊三角区的关系

Ⅰ型CA 74例,占88.10%(图1);Ⅱ型CA 8例,占9.52%,其中1例多支CA,从肝右动脉末段分出,有多个细小、丛状分支,所有分支分布于胆囊壁右侧缘,不经胆囊三角区走行;Ⅲ型CA 2例,占2.38%,其中1例有2支CA,1支CA经胆囊三角区,另1支不经胆囊三角区走行(图2);另1例有3支CA,其中2支经胆囊三角区走行,另1支在胆囊三角区外走行。

CA正常起源、走行及其与胆囊三角的关系都能清楚显示

a.CA三维重建; b.1支CA位于胆囊三角区,另1支位于胆囊外侧壁

3 讨论

3.1 64层螺旋CT行CA成像及其优势

本研究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CA成像,成功展示了96%以上患者的CA,充分显示了CA的起源、分支及其走行,表明64层螺旋CT的CA成像是LC术前评价有价值的手段。仅有不足4%患者的CA未能清楚显示,其原因主要包括:(1) 大量腹水;(2) 急性胆囊炎所致胆囊周围广泛水肿、积液;(3)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所致胆囊壁水肿增厚、胆囊窝积液。由于胆囊周围结构模糊,致使CA显示不全,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如遇此类患者,为了更好地行CA血管成像,首先要控制胆囊急慢性炎症,减少腹水,尽可能消除影响CA成像的不利因素。除了进行CA成像外,腹部螺旋CT扫描还能够进行其他腹腔血管成像,以及进行腹腔脏器的增强扫描,从而降低了检查总的费用和患者的辐射剂量。我们通过腹部血管重建还发现肝血管起源存在变异,以肝右动脉起源变异为主,其次为肝左动脉和肝总动脉。

由于腹腔镜手术时视野有限,胆囊动脉一旦被损伤,可能导致无法控制的出血[6]。LC 期间胆囊动脉损伤出血导致中转开腹的发生率约为1.9%,死亡率约为0.02%[7,8],因此有必要进行术前64层螺旋CT检查,通过全面了解CA以及其他腹部血管和相关脏器的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对LC的可行性以及难易度进行必要的评估,对于安全地进行腹腔镜手术、降低手术风险、增加手术成功率大有裨益。

3.2 64层螺旋CT对CA起源及分支的显示

在CA成像重建中,我们发现起源于肝右动脉者达90.48%,起源变异的CA主要来源于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而单支CA占92.86%,双支及多支CA占7.14%。大多数CA起源于肝右动脉,在肝总管的深部发出,多数为1支,行经胆囊三角,至胆囊的左缘时可分为深浅2支,深支分布于胆囊肝床面,浅支分布于胆囊游离面。在我们的研究病例中,单支正常起源的CA所占比例高于以往的文献[1,2,4,5]报道。

3.3 64层螺旋CT对CA与胆囊三角关系的显示

胆囊三角位于胆囊管、胆总管和肝下缘之间,典型走行于胆囊三角区内的单支CA仅占70%左右[4,9,10]。根据CA与胆囊三角之间的关系,可以将CA分为胆囊三角型、胆囊三角外型、混合型三型,研究证实64层螺旋CT行CA成像所显示的CA,以及CA与胆囊三角的关系,与外科手术的发现有很好的一致性[4,9]。本研究CA血管成像显示有88.10%的CA为胆囊三角型,而胆囊三角外型和混合型分别为9.52%、2.38%,尤其是我们发现有1例患者的CA呈多个细小的丛状分支,全部分布于胆囊三角外。如果术前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观察和了解,很难避免LC术中的出血损伤。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64层螺旋CT行CA血管成像不仅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清晰显示CA与胆囊三角之间的解剖关系,发现CA的解剖变异,并且有利于选择和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避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丁佑铭,王卫星,谭海燕,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胆囊动脉走行研究及其意义[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6,12(3):197-198.

[2]成超,杨惠光.CTA在诊断闭合性隐匿性动脉损伤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2011,39(6):695-697.

[3]尹卫民,孙喜太.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学,2010,38(6):600-602.

[4]李家梅,杨春波,段君英,等.64层SCT胆囊动脉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2):92-94.

[5]蔡武,龚建平,钱铭辉,等.64层螺旋CT对胆囊动脉显示的初步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7):953-956.

[6]SUGITA R,YAMAZAKI T,FUJITA N,et al.Cystic arteryand cystic duct assessment with 64-detector row CT before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Radiology,2008,248(1):124-131.

[7]陈春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7例报告[J].现代医学,2010,38(2):162-164.

[8]LOUREIRO E R,KLEIN S C,PAVAN C C,et al.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960 elderly patients[J].Rev Col BrasCir,2011,38(3):155-159.

[9]孔雀,陈军,彭宙锋,等.64排螺旋CT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0,19(2):97-104.

64层CT成像 篇8

运动器官心脏的检查一直是影像检查的难点。近年来,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应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日益成熟,尤其64层螺旋CT以更快的容积扫描、更高的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辅于心电门控技术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提高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在冠状动脉病变方面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大[1,2,3]。现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其在冠心病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0~78岁,平均62.3岁。患者无碘过敏史,无心肺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心律齐,心率>70次/min,在检查前30min,口服50~100mg倍他乐克控制心率在60~70次/min。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使患者在扫描过程中能屏气10s左右。30例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其中,对18例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2 扫描技术

采用Simens Somation Sesation 64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取仰卧位,连接心电信号,首先预扫描以确定扫描范围。选取主动脉根部为感兴趣区,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A筒的非离子型对比剂70~100m L(优维显370mg I/m L),后再经B筒注射30 m L生理盐水,流速为4~5m L/s。同时对感兴趣区CT值进行跟踪监测,并采用Bolus Tracking触发扫描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扫描参数:旋转速度0.33s/r、管电压120k V、管电流900m A、视野190mm×190mm、准直器宽度64×0.6mm、螺距0.2、重建层厚0.75 mm、层间距0.5 mm。扫描范围从气管分叉下2cm至心底层面。

1.3 后处理方法

选取增强扫描图像的右冠状动脉中段层面,分别用Preview-series功能,间隔5%预览R-R间期10%~100%的横断面图像,选择显示左右状动冠脉最清晰的一幅,重建相应心动周期的图像。使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MIP),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ndering,CPR),辅以CT阈值调整,筛选出最佳冠状动脉图像用于血管评价。

1.4 冠状动脉狭窄的判断

利用Circulation中的智能化血管分析软件对冠脉管腔进行评价,并对狭窄段管腔进行测量,评价管腔的狭窄程度,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图1)

检查前心率均控制在70次/min以下,有2例出现偶发早搏,利用64层螺旋CT的心电门控编辑软件使心动周期变得规整。本文中将冠状动脉分为4大主要分支,左冠主干(LM)、左冠前降支(LAD)、左冠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其以下小分支病变则归为所属主要分支病变。共120支冠脉主要分支均清晰显示,大部分2、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都能显示。12例患者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18例患者中,有38支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18支冠脉内见软斑块。

2.2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

在同时行两者检查的18例中,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6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而64层螺旋CT冠脉动脉成像有38支冠脉显示不同程度的狭窄。误诊为狭窄的2支主要由于冠脉存在严重的钙化,而影响了对管腔狭窄程度的判断。

注:(1)~(4)清楚显示左冠脉主干、前降支、中间支、回旋支、右冠脉及其主要分支;(5)~(8)可见左前降支近段管腔狭窄,见低密度软斑块;(9)~(10)可见右冠脉、左前降支及回旋支多处管腔狭窄,可见多发性钙化及软斑块。

3 讨论

3.1 64层螺旋CT的优势

采用新一代大功率、高m A输出球管,探测器排数增至64排,应用飞焦点技术和Z轴双倍数据采样技术,其管球旋转时间为0.37s,心脏扫描时间仅需10s。时间分辨力显著提高,可减少心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64层螺旋CT空间分辨率为0.4mm×0.4mm×0.4mm,达到了各向同性。使较大冠状动脉的显示更加清晰,并且使冠脉远端的细小分支也得到充分的显示。

3.2 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1)心率的快慢对螺旋CT成像的成败起关键作用。由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根据回顾性心电门控对心动周期的特殊时相进行重组而获得的,所以心率过快将使所选择的时相内图像的清晰度下降;而心律不齐将使不同时相的图像重组在同一图像上,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故检查中应尽量使受检患者平均心率调整到55~70次/min,并且心律整齐[4]。

(2)由于屏气不当呼吸运动造成的运动伪影非常明显,尤其对左冠状动脉,屏气不当可使某段血管无法显影,导致成像失败。因此,扫描前必须对患者反复进行呼吸训练,避免由于呼吸运动而造成伪影。

(3)造影剂在血液中的循环不但受自身年龄、心率、心功能的影响,也受造影剂剂量、速度、注射速度的影响。一般对于年轻、心率偏快、心功能好的患者,注射速度应加快,约4.5~5m L/s,而这时延迟时间应缩短;对于年龄大、心率慢、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注射速度应适当减慢,延迟时间应适当延长。

3.3 重建方法的选择

对图像质量优良、达到诊断要求的病例,正确使用各种重建方法进行诊断也非常关键。首先,重建时相的选择十分关键,不良时相和单一时相会使误诊率和漏诊率上升,约1/2的患者左右冠脉重建时相不一致,因此,有必要进行多期重建以获得清晰的冠脉横断面图像。部分文献表明,其中右冠及左回旋支的最佳重建相位窗是40%~50%,左冠主干及左前降支的最佳重建相位窗是60%~70%[2,5]。其次,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应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多种后处理后所得出的综合结论。不同的部位各种成像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从而得出较为可靠的诊断,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薄层MIP重组图像对立体直观地显示冠脉的各分支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能清晰地显示管壁的钙化和管腔内的软斑块,并能判断管腔的狭窄及其程度。但冠脉钙化明显的患者薄层MIP在评价管腔狭窄程度时常受到影响[6]。本组2支冠脉误诊,就是受到冠脉严重钙化的干扰。64层螺旋CT在冠脉三维成像时,钙化产生较强的伪影,同时,由于存在部分容积效应,所以在原始图像、MIP、VR时,病变程度普遍比实际情况重[7,8]。VR重组图像能更清楚地显示心脏与冠脉主干及分支的解剖结构,明确动脉的起源及名称,但其不能真实地显示冠脉壁斑块及评价冠脉的狭窄程度。CPR图像能从不同角度显示血管的内部结构、管腔内软斑块及管壁钙化灶。透明化背景的血管树显示的冠脉狭窄情况较VRT图像更清晰。总之,64层螺旋CT对冠脉疾病诊断是各种重组图像及轴面图像的综合诊断,不能局限地应用某一种重组图像对冠脉疾病进行诊断。

3.4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粥样斑块的观察

粥样斑块可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3类,CT值分别为<50HU、50~120HU、>120HU。冠心病的危险性取决于斑块的稳定性。软斑块不但可造成冠脉管腔的狭窄,而且有潜在脱落的危险,是预测冠心病的关键。

总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且正确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且基本接近大体解剖形态。在评价冠脉狭窄和分析管壁斑块性质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组(CPR)及容积再现等技术(VRT)重组图像,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分支;其中,有18例患者同时行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MIP、CPR、VRT重组图像都能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冠脉主干、左冠脉前降支、左冠脉回旋支及右冠脉),在同时行两者检查的18例中,常规血管造影显示36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有38支显示不同程度的狭窄,18支冠脉内见软斑块。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疾病

参考文献

[1]李坤成.正确认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10):1009-1010.

[2]Pugliese F,Mollet NR,Runza G,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non-invasive 64-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with stable agina pectoris[J].Eur Radiol,2006,16(13):575-582.

[3]Lepor NE,Madyoon H,Friede G,et al.The emerging use of 16and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in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practice[J].Rev CardiovascMed,2005,6(1):47-53.

[4]赵红,刘斌,吴兴旺,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心率变化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2):145-149.

[5]Raff GL,Gallagher MJ,O'neill WW,et al.Diagnostic accuracyof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using 64-slice spiralcomputed tomography[J].JACC,2005,46(3):552-557.

[6]Kuettner A,Kopp AF,Schroeder S,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multidetector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angiographically prov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 Am CollCardiol,2004,(43):831-839.

[7]张安全,周子和,刘国庆,等.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体会[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2):117-119.

64层CT成像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0 0 7年1 2月至2 0 0 9年4月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使用美国G E Light Speed VCT对31例临床拟诊为及冠状动脉CTA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了肺动脉成像检查。其中11例诊断为肺栓塞。男7例,女4例,年龄范围45~77岁,平均年龄58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气促、胸痛、心悸、咯血或痰中带血、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发热、心前区痛及下肢水肿等。

1.2 操作方式

首先做碘过敏试验,扫描前对患者作屏气训练,对呼吸困难的患者,指导其平静呼吸。患者仰卧位,平扫常规从肺尖到肺底,CTA检查从肺底到肺尖进行。准直器宽/螺距64mm×0.625mm/1.375;重建层厚0.625mm;重建间隔0.625mm;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时间120/580/0.5。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桡、肱静脉注入非离子对比剂50~70m L,注射速率4.0m L/s。紧接着再以3.5m L/s速率推注生理盐水20m L以冲淡上腔静脉内对比剂。通过实时对比剂追踪系统于肺动脉干水平取感兴区,CT值达100Hu时触发扫描。扫描后建数据传送到工作站,进行肺动脉及其分支的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成像(VRT)等进行综合分析。用来观察肺动脉的解剖、发育,肺动脉管腔狭窄、阻塞通畅情况。

2 结果

31例拟诊肺栓塞患者中,10例肺动脉成像未见肺栓塞征象,1例确诊为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第1对角支),2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Ⅲ型)7例诊断为肺动脉高压,11例诊断为肺栓塞(其中4例为冠状动脉CT检查同时发现肺栓塞)。11例肺栓塞共累及102支肺动脉,其中肺动脉干3支,左或右主肺动脉8支,叶动脉20支,肺段动脉54支,亚段动脉17支。肺栓塞CTA表现:肺动脉各级分支内见不同大小、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是诊断肺栓塞的主要依据;肺梗死、马赛克征、胸腔积液及肺动脉高压是肺栓塞的间接征象。结果表明64层螺旋CT能够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

3 讨论

肺栓塞通常是指周围静脉内血栓脱落入肺动脉引起的肺动脉主干及分支的栓塞。此病在西方国家常见,国内则相对少见,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增多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例数有增多趋势。部分肺栓塞患者可无症状,但也可导致突然死亡,据国外文献报道,肺栓塞在未经治疗的患者中,病死率可达30%以上,而采用适当的抗凝剂及时治疗,病死率可降低到8%,因此及早诊断本病显得尤为重要。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正确、及早且无创伤性诊断肺栓塞提供了可能。周围静脉内产生栓子的原因很多,包括血流缓慢、局部的创伤和感染、血液的黏滞度增高和血栓溶解能力的减弱,其中血流缓慢是主要因素,常见于心脏病和长期卧床不起的骨折患者,以及妊娠、肥胖或静脉曲张等情况,年老者尤易产生。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从足侧向头侧扫描,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屏气不佳的影响及减少上腔静脉内高浓度造影及所造成的伪影。扫描前对患者的呼吸训练不能够忽视。层厚的选择至关重要,薄层可以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增加容积分辨率,提高段以下肺动脉的显示率,本组中以0.625mm层厚重建图像对段水平肺动脉的显示率较好。肺动脉CTA对延迟时间要求比较严格,扫描延迟不当可产生伪影。如扫描延迟过短,由于对比剂充盈不足,在前几幅图上动脉出现假充盈缺损。由于扫描延迟过长,在最后的图像出现对比剂不足且主动脉系统对比剂过多影响观察。

诊断肺栓塞因无可靠的临床指标,其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放射性核素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肺动脉造影诊断准确可靠,但具有创伤性。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PE不仅敏感性高,而且特异性强,已逐渐成为主要的检查方法。

上一篇:融资与筹资下一篇:破解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