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飞行梦

2024-09-08

第一次飞行梦(精选5篇)

第一次飞行梦 篇1

“回顾自己一生的教师生涯, 真是想想要哭, 很多次让你要哭, 想想又要笑, 很多事让你笑, 这就是生活的真实, 教师生活的真实。我们正视它, 又永远摆脱不了它, 形成生命的一种缠绕, 而生命的真实意义就是在这种缠绕之中。”

——钱理群

当这个小镇慢慢隐没在浓浓的夜幕中时, 我坐在泛着奶黄的灯光下, 从书架上拿了几本书, 钱老的《我的教师梦》突然映入眼帘。我想起了我的大学, 生活不丰富却充实。机房虽是常驻地, 却也忘不了让自己从代码中解脱几天, 几个好友三五结伴, 或潜心阅览室, 或畅游图书馆, 往往一待就是半天。《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素养论》、《S T S教育论》、《C语言教材》、《网络程序员教程》……面包能充饥, 书也能充饥。

彼时我有个梦, 梦想着有一间自己的书房, 书整整齐齐地码放着, 或许还有齐人高的滑梯, 一字排开的电脑。

毕业后, 和一群孩子开始了新的校园生活。从学生到准教师, 再到教师。如钱老所言, 十多年的教师生活, 很多次, 让你想想又要笑, 想想又要哭。从大学象牙塔到进入社会, 会发现很多转变。从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到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从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到黑彻柳子的《窗边的小豆豆》, 从韩寒的《这五年》到南怀瑾的《老子他说》, 我发现了这个世界一扇扇不同的窗口。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生活, 往往是两点一线, 三班混乱。教学、竞赛、培训、网站、机房、网络、课件、摄影摄像、兴趣小组……有人笑称我们是“2 2 0 V咸蛋超人”。所学与所用自然有个过渡, 这段时间《鸟哥的L i n u x私房菜》、《U n i x编程》、《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材料》、《咔嚓, 决定的瞬间》、《闪客剧场》等便成了我的案头书。

后来, 我对书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在特级教师

/顾坚勇

带徒班中, 我又从师兄弟那里“借来”了许多书;在教坛新秀比赛结束后, 我又要来了一张长长的书单;在骨干教师评选现场, 我又以“交流”之名遍访各家, 收集“宝典”。

那时我有个梦, 梦想着有一个自己的班级, 有个巨大的教室, 一半是机房, 一半是活动室, 那里有一群可爱的孩子和一墙我们爱看的书。

若干年后, 我发现, 生活不可复制。书只是了解一个人的途径, 或是通往新世界的一扇窗户。有些书适合粗览, 有些书就必须精读。阅读的书可以是纸质的, 也可以是电子的。只是对于爱书的我, 更钟情前者罢了。

后来, 我换了个工作岗位, 有更多的时间跳出来看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前几日, 和几位朋友聊天, 发现大家都觉得有些累, 有的是对着电脑累, 有的是对着学生累, 有的是对着社会累, 可就是没有对着书累的。我曾组织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 结果发现,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师业余时间花在网络和阅读上的比例大致是2 0:1, 这让我吓了一大跳。

在浮躁的社会, 我们要强迫自己安静下来踏实做事——这就是我近来选择阅读实践《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小强升职记》的理由。如今的我也有意识地运用时间管理方法, 收效甚好。例如, 控制使用网络的时间, 一般都是通过R S S R e a d e r、G m a i l和W i k i来过滤和交流信息, 尽量减少甚至不用Q Q和M S N等低效的即时聊天软件。不可否认, 网络让我们更快、更好地获取各类信息, 然而前提是合适的工具和方法以及甄别。当大多数人迷失在信息海洋而盲目点击形形色色的超链接时候, 我觉得还不如静下心来读上几本书实在。

此时我有个梦, 梦想着有个固定的交流场所, 那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同仁, 喝喝茶, 聊聊天, 读读书, 一起分享教育的收获与经验。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北仑教育局)

第一次飞行梦 篇2

有的人的理想是老师,律师,科学家,画家,钢琴家,赛车手,程序员……而我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

我想当一名飞行员,还得从一件小事说起。一天正在上课,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大家都踊跃回答问题时,我望着窗外的天空思考:我的理想是什么呢?如果有,能不能实现呢?当我正在想的时候,天空有一个东西慢悠悠的从我天空飞过,原来是飞机,这时,我萌生了当飞行员的想法。我回到家了问妈妈:“妈妈,怎么当飞行员呀?”答案是:努力学习,考上航空大学!此刻我决定了,我要当一名飞行员。

我要先努力把成绩提上去,再锻炼身体,直到高中,争取高考考一个不错的成绩,报考航空大学,学习怎样操控飞机。但是当了飞行员,就要承担飞机上上百条人性命,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人员伤亡。

蓝博士的飞行梦 篇3

记得年少时的梦

童年期的郑富德和家人住在机场旁边,家境虽然一般,但对年少的郑富德来说,每天能看到飞机的升降起落,就是最开心的事。因为实在是太喜欢飞机,他还会想方设法把不多的零花钱节约下来买飞机模型,“飞机梦”就像一颗种子,在郑富德内心深处住下了。

1980年,郑富德的大女儿艾玲出生了,为了让孩子生活得好一些,也让老婆过得轻松一点,郑富德就在车库里开了家模型店,一边卖模型一边琢磨着动手做飞机模型。“很难,上世纪80年代初资讯不发达,没有地方可以系统学习,只能自己买材料试着做,慢慢地才积累了足够的经验。”郑富德把这间车库模型店,转型成了专业的飞机模型店,在中国台湾的模型发烧友中也小有名气。

9年后,处在人生巅峰状态的郑富德,在台北开了第二家全手制航模店,店里陈列的很多飞机都是他这几十年里亲手制作的。最上层的一架6:1的幻影战斗机模型,飞行速度甚至可以达到200千米每小时。店里的手制航模售价从几万到几十万台币不等,台湾有媒体曾报道他做的航模是“台湾最贵”,事实上那次报道中价值50万台币(约合10万元人民币)的航模,价格很快就被他刷新。郑富德做的飞机模型全部以真机为蓝本,专门定制。并不只是观赏的模型,给油后甚至能飞上蓝天。为飞机提供动力的发动机需要1万多台币一台,涡喷则高达1万美金。为什么这么贵?因为郑富德看得上的涡喷,由一位专事手工的美国人制作,同样是按比例高仿真全手工打造,极致精巧。“十多二十年前的1万美金,价格是相当可观了。”郑富德回忆。

建模、打磨、刮腻子、喷漆,整部飞机全都由手工完成……甚至,飞机上的飞行员,也都是郑富德用硅胶倒模做出来的,而假人身上的衣服,也请人专门用绒线编织。一切都按照真机、真人大小等比例缩小,一丝不苟,一毫不差。手工喷漆时,为了色调精准与实物保持一致,郑富德坚持在阳光下进行喷涂。还要随时注意天气的干湿变化,包括找到适合的喷漆工具也是不断实验的结果。

“爸爸做一台模型,短则一个月,长则需要半年,做起来不计成本,但卖起来却不像个生意人,有时看出客人真心喜欢但钱又不够,他就会半卖半送地给人家。”女儿郑艾玲笑着说。

什么都懂的蓝博士

郑富德生意最顺风顺水时,在台北拥有3套房产和3部车子,还送大女儿艾玲出国读书。谁也没有料到,“哗”的一下,量产的飞机模型就像潮水般涌进中国台湾,价格只是手工模型飞机的三分之一还不到,航模从收藏级的奢侈品、发烧友的心头好变成了大众手里的普通玩具。

1999年,郑富德破产了。在热爱手作模型的粉丝与老客户的帮助下,加上不服输的心,1年后,郑富德开了第3家航模店。这次,他把店开在台北101大厦旁边,希冀能有好的开始。但没多久,贴牌量产模型的冲击越来越大,昂贵的租金、上涨的人工工资和攀升的原材料价格都让郑富德不堪重负。像他这样坚持手工完成全部模型制作的手艺人,注定没办法与机器争时间。“手工航模有流水线生产的机器航模所没有的精致、温度和考究,但这些没法向每位客户解释。”郑富德有些沮丧。

2004年,郑富德第2次破产,人生再次归零。他心灰意冷地来到桃园乡下,因为这里的生活成本够低。这一年,大女儿艾玲刚刚大学毕业,凭着上学期间实习的经验,她在妹妹上学的学校附近开起了培训中心。看到失业、失意、陷入低潮的郑富德,她问爸爸愿不愿意来学校教小朋友做航模,郑富德想了想,答应了。

开始做课件,教小朋友做飞机模型。没想到,几年时间后,父女俩摸索出了一套有趣又有意思的航模教育课程。并在教学中,总结出许多经验。他找来卡纸,自己画线,让学生们剪下来拼贴,成为最初级的课程。他还找来根绳子,让孩子们互相牵着去户外放飞机,孩子们抓着绳子,都不懂怎么放手。

这时候的郑富德,有了一个好听的新名字——蓝博士,这是孩子们给他起的名字,意思是关于蓝天,他什么都懂。

走出去回过来

在乡下教了8年小朋友后,艾玲的朋友邀请她去北京的培训中心授课,她发现这里的小朋友很喜欢飞机,比台湾小朋友更有兴趣。艾玲想,爸爸或许在北京还能飞得更高!艾玲半哄半骗让爸爸来到北京。第一次上航模课,有75个家庭报名,现场来了150多人,郑富德还碰到了20多年前买自己航模的台湾客户。一堂课下来,小朋友做的飞机,不管成功没成功都被带走了,让父女俩很惊喜。

因为抑郁症,大夫要求他尽量多晒太阳。在阳光下,郑富德想起45年前,那个刚刚爱上手制航模的自己,突然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其实什么都还在。45年前,自己还没有太太,也没有两个女儿,更没有钱,但是有住的房子,有可以制作航模的车库。

这些,今天的他都还有啊,而且还拥有了更多的支持。

现在,郑富德经常以创客的身份举办讲座,讲自己的创客精神和创客计划。他还打算以航模为基础,发展培训。“做航模最难是培养耐心。”郑富德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一套:“不会出现任何成品,训练孩子从无到有的创造能力。”在初级班,他只提供原始材料,在卡纸上绘制好零件形状,学生们剪下来自己拼装。进阶后,可以在重量够轻的巴沙木上,学着画零件的结构图,切割、组装……经历由易到难的学习后,就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航模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试飞,从一开始完全靠风力,再利用橡皮筋缠绕的推力发动飞机,到后来用内燃机动力、微型涡轮喷气式动力、电动动力……学生的每一次成长和收获,都让郑富德激动不已,像是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这也许就是手作的好处,让人产生惜物的习惯,得之不易,才会珍惜。关于未来,郑富德的想法很简单,如果赚到钱,就带着钱和航模回到桃园乡下教小朋友做飞机模型,这听起来像一种轮回,但人生往往就是如此。

演员李晴的飞行梦 篇4

年少时期便痴迷飞行游戏,后逐渐通过其个人的人际关系,将李晴本人与飞行越拉越近。然而即使是再逼真的游戏也仅仅是游戏,如何进一步实现自己的飞行梦,成了李晴思考的重点。这架1:1比例、全部采用原厂设备的波音737客机飞行模拟机便是李晴在实现其飞行梦途中的产物。原本仅为了满足个人爱好,没想到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让这一大型“玩具”逐渐成为一项具备商业前途的好项目。

由于模拟机体验中心的开设,让李晴意识到了通航产业目前在中国的热度不可小觑。飞机和飞行对老百姓来说已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遥不可及,自体验中心开设以来,前来过一把飞行瘾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更有人前来寻求商业上的合作。李晴自称模拟机体验中心的开设只是副业,他的主业还是一名演员,也因此他更倾向于找到适合的人来帮助他运作市场。同时,李晴也乐于为国内众多飞行爱好者提供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和平台。

在体验737客机飞行模拟机的过程中,会有现役飞行员坐在副驾驶全程陪同。多数初次来体验中心的客户至少会选择3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前期主要接受现役飞行员对仪器操作的简单培训和建立初步的飞行意识,这对考取飞行执照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后期将所学付诸所用。而对于那些反复光顾的客人来说,来这里已不单单是为了过飞行瘾,而是如何提高自己的飞行技巧使驾驶飞机更顺畅,如何在每次的起飞和降落都操作的更加完美,同时体验不同的航线和飞行气候等。

开飞机,或体验飞行,不单纯是在“玩”,也是个学习的过程。当获得一定经验时,便会想要去研究其中的理论,譬如说空气动力学。这也是为什么李晴特别想让少年儿童能够对模拟机有更多的接触,发掘兴趣后在兴趣中学习。以李晴个人来说,对飞行的兴趣让他变成了一个航空英语通。不管是模拟机还是飞行设备,目前市面上的几乎都是全英文系统,为了让自己彻底了解飞行、无阻碍操作,李晴全盘自学了相关语言。又回到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李晴目前正在计划从国外购买一架自己的私人飞机,也在积极考取个人飞行执照,对于这个资深的飞行爱好者来说,亲自驾驶飞机拥抱蓝天的时刻已指日可待。

第一次飞行梦 篇5

早在2015年8月底,亿航宣布完成4200万美元B轮融资,至此,这家生产“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用手机操控的智能空中机器人”的初创公司仅仅用了16个月,估值便翻了100倍。

而在刚刚结束的CES展会上,亿航发布全球第一款能搭载一名乘客且全天候飞行的大型无人机——亿航184,引发全球关注,也几乎抢走了同类科技产品的风头。有人甚至将亿航誉为“中国的特斯拉”,面对种种热议,亿航CEO胡华智表示:“让人类真正征服天空,让飞行变得前所未有得安全、便捷,是我毕生追求的梦想。”

2014年5月22日,亿航的四轴飞行器Ghost正式在国内面世,“这是中国第一款纯手机操控的消费级无人机。”亿航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销官熊逸放说。而Ghost的问世也遇到了所有初创团队都会面临的问题——没钱扩大团队、没钱打广告。熊逸放想到了众筹。

在国内进行了两波众筹后,他决定到海外去众筹。“没有经验的中国创业公司跑到陌生的海外市场去做营销,这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但熊逸放就敢单枪匹马去往美国,组建起一支精干的本土团队,从零开始筹备起众筹这件可能改变公司命运的事。

2014年11月11日凌晨,亿航Ghost无人机在美国众筹网Indiegogo顺利上线,整整持续了两个月,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纷纷下单支持,最终筹得了86万美元,打破了当时中国科技产品海外众筹的最高纪录。

三轮国内外众筹项目下来,亿航共筹得100万美金,再加上2014年底获得了由GGV领投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亿航终于拿到了让梦想落地的资本。

其实,从熊逸放16岁开始,创业就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熊逸放对于连续创业这回事自我调侃为“可能是内心有太深的小商贩情结”。

尽管熊逸放本人不是无人机的资深爱好者,但却是一个“爱折腾的大学生”。

2011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后前往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攻读硕士。在海外多年,他创办过团购网站、情侣社交App、手机修图软件等。用他自己的话说,“没办法,就是闲不下来”。正是这个闲不下来的创业者,利用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带着Ghost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让世界上每一家无人机厂商都知道了亿航,也认识了这位年轻的创业者,2015年他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

亿航的创始人兼CEO胡华智是一位“骨灰级”的航模爱好者,甚至与朋友在北京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馆。亿航的投资人徐小平这样评价他:“胡华智十五岁考入清华,开始了他对飞行科技的痴迷和钻研,二十年来已经成为该领域罕见的科技天才,稀有的科技创业家。我常常听他讲述他对飞行技术的理解与认知,深感他极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颠覆者、革命者。”

事实上,早在十年前胡华智就开始做一些原型的飞控设计,一直放在他的博物馆里。只是这些飞控做好以后,没有继续深化、使用下去。2012年8月,胡华智把以前的东西捡了起来,只带了一个美工、一个处理杂务的员工,开始独自开发无人机。

2014年初,刚刚回国的熊逸放跑了六七个城市,看了几十个智能硬件项目,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懂美国市场,知道怎么做品牌做市场,这些正是国内创业公司所缺乏的。但辗转下来,并没有一个项目能打动他,直到与胡华智相遇。

此时,后来被命名为Ghost的无人机样机已经完成,虽然当时系统稳定性还不够好,但熊逸放敏锐的嗅觉告诉自己,这正是他要找的项目。“我遇到一个上升的行业,三五年后无人机会很火,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但离成功还很远。”熊逸放说。

与熊逸放的相遇也让胡华智多年坚持的飞行梦走得更远。到了2014年3月,一个四五人的核心团队很快搭建起来,胡华智作为创始人主要掌控技术开发,熊逸放则负责市场与海外拓展。也许那时的他们还未曾设想,16个月后,这支队伍便拥有了150多名员工,吸引了诸多来自世纪互联、联想、微软等国际著名上市公司的高管加入。Ghost也迅速征服了全球70多个国家的用户,而亿航的办公室覆盖到了北上广和硅谷,飞行梦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开始创业之前,胡华智发现电信商做基站维护的人工成本非常高,尤其在广州这样的多山地带,城市里又多是高层建筑。为解决这个问题,胡华智制作了一架飞机,但他发现,无人机行业一直都有一个“痛点”——你也许可以为100架无人机轻松买单,却需要在飞行培训上付出很大的成本。难道就没有一款可以让每个人都轻松、熟练掌握的无人机吗?

的确,在2013年之前,市场上没有一个厂商能生产出接近满足普通消费者需求的无人机产品,亿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完全由智能手机App操控的无人机产品,普通老百姓无需任何操控培训,就能用手机App轻松操控无人机。”亿航的第一批早期用户、资深航模爱好者李智源说,“像‘自动跟随功能让无人机跟着手机飞行,用户体验相当酷。”李智源在亿航开放第一次国内众筹时就开始关注这款无人机,如今,他已经成为亿航的战略总监,“早期我是这款产品的种子用户,现在我的工作就是让更多的人使用它。”

上一篇:连续挤压下一篇:技术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