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引进卷

2024-09-18

高考作文题引进卷(精选8篇)

高考作文题引进卷 篇1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 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 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诗歌除外) ,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考是社会焦点, 而语文卷中的作文题则是焦点中的焦点。因为高考作文不仅仅是一场考试, 更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风向标, 也是教育制度改革轨迹的折射。高考作文的不断翻新, 反映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诉求。又因高考作文分值大, 评分的主观性强, 它可能影响着考生的录取。所以, 家长关注高考作文题几乎成了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老师也很关注, 因为它也许就是来年高考作文训练方向的一种暗示。6月7日上午随着一声铃响, 这道“年度谜语”终于浮出水面。下面笔者就2013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一.年年岁岁花相似

“一二一二”, 怎么像跳舞一样?这是我拿到作文题后的第一感觉。我说的是安徽高考作文题近六年的类型变化。从2008年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 接着连续考了两年材料作文, 2011年又变成命题作文, 2012和2013又回归材料作文。走了六年, 命题作文出现两次, 材料作文出现四次。而且双交叉出现, 你说作文类型是不是像跳舞一样?不管是巧合, 还是昭示一种方向, 都至少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 安徽高考作文试题瞄准的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再从出现的频率来看, 材料作文又明显高于命题作文。

显然, 材料作文受宠。这与全国其他省市的命题基本一致。从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看, 17套是材料作文, 只有1套是半命题作文 (天津卷) , 形式单一, 但出题者心有灵犀。偶然吗?必然也。因为材料作文可弥补命题作文太束缚人、话题作文太宽泛的缺点, 有严有宽。材料作文能在限制与发挥之间, 真实有效考查出学生作文水平, 有利于实践课标精神, 实现选拔功能。而且材料作文所选的材料, 逐渐打破伪神圣化, 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实际、认知实际。此外, “材料作文”在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 还兼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诸多思维品质, 它备受高考青睐已经成为趋势。

二.今年花开更惹人

一般的, 大学教授主导高考命题, 一线教师抽去“出卷”仅仅是“试做”, 反馈题目难易度和提高题目针对性、区分度而已。大学教授的思维是学术化的, 但视野是小众化的, 关注的问题是深度化、专业化的。大学教授多为“书斋型”, 接触面狭窄, 他们几乎不看日报、晚报、晨报。这就决定他们在材料作文的材料选取上学术化特征明显。纵观这几年, 诗歌、名言、文化名人直接进入材料的比比皆是, 北京卷的莫言 (暗) , 山东卷的莫言 (明) , 福建卷顾城的诗歌《忧天》 (暗) , 浙江卷的三句名言, 等等。你瞧, 都不约而同的走统一路线。萧伯纳的名言如此冷僻的东西居然登上了高考试卷, 不能不说是“学术化”的结果。

回顾安徽高考作文题, 无论是2009年的材料作文“弯道超越”, 2010年的“吴兴杂诗”, 还是2012年的“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 2013年的“萧伯纳名言”所彰显的学术化气息更加突出。萧伯纳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世界著名语言大师, 他的语言尖锐泼辣, 风趣幽默, 充满机智, 多妙语警句。语言缺少了智慧, 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 佳肴少放了盐。只有智慧的语言, 才耐人寻味。萧伯纳最擅长的是在别人的原话里加上几个字, 但经过这样的改动之后, 无论回答或反击对方, 都有言尽意未了之效果。再没有比萧伯纳的语言更能考验学生的分析能力了。学术化材料的优点是开口小, 但立意空间大。这正是材料作文所需要的。

三.剥开乌云见日月

一直以来, 泛化的作文题因85%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套作”而饱受诟病, 而今年安徽这种题目思辨性突出, 有利于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 可以拉开考生间作文得分的差距。今年无法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 考生必须真正吃透材料, 否则会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 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这样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 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因此, 如何解读今年作文材料背后的丰富意蕴, 是衡量考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尺度。看来, 作文不仅仅考你语言表达能力, 也考你的审题、立意等综合素养。

高考作文评分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审题和立意, 可以说切题与否、立意的高下决定了一篇作文的档次分类, 也直接决定了分数的高低。“剥开乌云见日月”, 读懂这则材料是确定立意的关键。笔者认为抓住材料中“有的人”“已经发生”“我”“从未发生”“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六个关键词很重要, 从一个“却”字看, “有的人”应该是命题者所要否定的对象, “已经发生”不值得纠结, “我”则必然是命题者要考生所要成为的人, 毕竟“从未发生”代表着一种目标或愿景。“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看成迷惑或惆怅, “为什么不能这样”则体现的是一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逆向思维。分析后, 这道作文题的立意基本可以确定为“现实与梦想”“换角度”“反省自我”“保守和创新”“大胆合理质疑”“探索”“一切皆有可能”等等。估计写最后一种观点的人较多, 普通人看到的是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情, 而萧伯纳却把思考、思路放在对没有出现过的事物的遐想上, 放在为什么不去追求与现实不一样的梦境和理想上。延伸下去就是不要只盯着眼前的现实, 要敢于做梦、追梦、圆梦。年轻人尤其应该有梦想, 因为奋斗的过程和达成目标一样, 都能使人产生向上的力量。如果要肯定“有的人”也未尝不可, 他不是面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也发出“为什么会这样”的诘问吗?如果把这种诘问理解为反省自己, 就可以朝“减少失误, 校正方向”方面论述。如果在“既要反思现实, 又要树立理想”方面找突破口, 二者兼顾地说, 文章的立意也许会更胜一筹吧。但从阅卷结果看, 又有一点出入。阅卷现场的专家认为:材料的第 (1) 句突出“反思过去”, 是对“已发生事情”的总结;第 (2) 句突出“梦想未来”, 是对“从未发生事情”的探索, “追问”强调的是“实现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条件。所以实际阅卷中, 将一类立意放在“探索”上, 而“创新”“梦想”分别是二类、三类立意。今年安徽高考高分作文凤毛麟角, 这估计就是审题和立意失误“惹的祸”。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 尽力回避时代热点, 淡化道德训诫, 更加侧重于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学性。更多的题目采自常规性的人文观、自然观以及科学视野、科学精神等, 将内容拓宽到文化辨析、身心体验、个人审视、生命和环境关注乃至历史评说、科技认知、艺文感受和审美体味等领域。

这就决定写作内容必须咬定活水 (即生活的泥土) 不放松。作文出彩只有扎根现实的源头, 才能流淌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无病呻吟的作品是高考阅卷老师最讨厌的风格之一。今年安徽高考作文材料要求写作内容比较贴近现实, 考生可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 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不会偏题。两个追问, 方向不同, 内涵不同, 指向可能是千变万化的。这正是所有的求知者与求证者探索的第一步, 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也莫不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为考生提供了多角度解读、思考和表达的广阔空间, 考生既可关注自己的经历与体验, 也可观察社会、人生等问题;可从个人经历与思考处下笔, 也可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处着手。题目本身没有倾向性, 考生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任何一方, 直抒己见无妨, 反弹琵琶也可以。但及格容易, 想得高分却并不容易。如果作文仅仅停留于材料字面意思, 即使文采飞扬, 也会因为思想深度不够, 而写成大路货;只有在切入点和方向上, 深入探讨展开, 有血有肉, 作文的分值才能真正提高。

实际上, 有内容、有思想、有个性的作文哪怕有一点点瑕疵也是可以的;相反, 空洞无物即使辞藻华丽的作文, 绝对打动不了阅卷老师的心, 是不会得到高分的。鲁迅先生也说:“要作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 如果是一个烂泥潭又有谁知道它的深浅呢?”他说的是写好作文, 既不能拼凑名人素材, 也不能盲目抒情, 而要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然后贴近现实, 紧扣时代脉搏的去行文。可见, 时代感、真实感是作文成败的试金石, 同时在思想立体化、认识深刻化、思维敏捷化上做足文章, 方能满纸珠玑。

高考作文题引进卷 篇2

走进高中,开学了,校长致辞: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收心敛性,然后静坐、思过,早起、晚睡,做题、考试、做题,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能考上大学也!”

毕业了的学哥学姐们说:

“高考的学弟学妹们,一定不要紧张,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们,高考,只决定你们未来在哪座城市打游戏而已,但还是要好好考,大城市网速快!”

走进高中,我的班主任在教室前方正中的国旗下挂上牌子:距离高考仅剩今天!

他说:“一切为了高考!”

为了高考,我的高中,是放了很多芥末的高中。就是语文课上,圣人孔子拿着刀子逼着老子孟(梦)子的高中;就是数学课上,排列组合,直线虚线,xayb砸得你一塌糊涂的高中;就是英语课上,“卖国贼”叽里咕噜让你莫名其妙的高中;就是物理课上,牛顿叫你使不出力,幻想自由落体的高中;就是化学课上,晶体、摩尔加硫酸化合你面目全非的高中;就是政治课上,对着手机说了声Hello而被“思想教育”的高中;就是历史课上,举头望老师,低头看小说,不知唐宋明清,只觉耳朵别揪的高中;就是地理课上,山在转水在转我不转的高中……

头顶是蓝得一触即碎的天空。

呵呵,也许吧,天堂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俯瞰着我们这群振翅欲飞的鸟群。那么,结局会是什么呢?老师们说,结局会是上天的上天,入地的入地。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我书写为高考拼搏的每一天的传奇。

遥望云卷云舒的自由自在,夏季的天空总是这样锋利的高远,收容这一个又一个斑斓的梦。每天放学的校园时光,男生的篮球比赛和女生的跑圈运动好像已经成为一种定格的象征。

昨天总在那些急促的步伐中成为今天的背影。

即将步入高考考场的五月,教室里,每天依然充满着在一大堆各种模拟题的海洋里埋头苦泳的身影,那种有质量的物体,重重地压在肩膀上,很多时候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时间去思考其他的东西,在高三这种水深火热的世界里,做题就是一切。有时候,坚持不住了,想想高考之后就解放了,可以不穿校服,可以睡懒觉,可以玩手机,苦头也就有了盼头,这是对自己最好的鞭策。高考前的日子,是用试卷与坚守构筑梦想的时间,等待着夏初的一场破茧重生,有赢家也有输家。

时间滴答滴答,距离高考仅剩今天!

校园,楼梯,石板路,每天走过都带着仓促。没有人会留心台阶的数目,只会低头专心走过今天。

回头,距离,时间。日子就这么轰轰烈烈,又这么安静地盘旋在校园上空。

距离高考仅剩最后一天,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道:

“丹桂飘香,莘莘学子,高考在睫。看岁月如歌,青春如诗;三载苦读,拿云心事。凤鸣朝阳,鱼跃龙门,蟾宫折桂在今日。登考场,引雕弓射月,大学等你!

“何惧一竞高低?望吾辈健儿出惊奇。须心细如发,一一作答;沉着运笔,不躁不急。语文数学,英语综合,考题等闲如平时。你能行,当大鹏展翅,向前冲击!”

为高考拼搏的每一天都是传奇,我骄傲!

2017年高考全国卷3满分作文:人生的站口

人生是一段长长的路程,总是从一个站口进去,过一段人生,再从另一个站口出来,再过一段新的人生。

在我看来:高考就是人生路上的一个站口。

高考是人生的站口,你得经过检阅,才能通过。

从表面上看,主要是文化知识的比拼,实际上还有身体、心理、思想等综合实力的比拼。要通过,就得准备,就得全面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珍视高考,积极应对高考,而不能随意放弃高考。

高考检阅通过,你不能太得意,千成不要以为你赢得了高考,就赢得了一生,哪怕你考上清华、北大?你还要学习,还要深造,还要通过社会的检验。千成不要成为高分低能儿,千万不要成为偏才、庸才,高考仅是对我们学习能力的一次并不太全面的考查,我们要成为真正的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就不能满足于高考成功,就不能陶醉于高考成功。你只能庆幸自己,总算可以步入另一学府,去探寻更多的未知世界!

高考检阅暂时没通过,也不要自暴自弃。一方面可以重振旗鼓,卷土重来。要学马云、俞敏洪,屡败屡战,奋战三次,最终成功;另一方面可以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的潜力与优长,寻找新的人生站口。

挤不上独木桥,就走更宽广的“阳关道”。要知道,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的人,还是有不少成功的实例。我们来看这样两组数据:一组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所进行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4000名调查者中,有54%的人只读过小学或中学,他们的成就主要是后来靠自学取得的。另一组是国外的材料,调查显示了20世纪以来在政治、军事、科技和文化各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例如政治家邱丘尔、科学家爱因斯坦、画家凡高、文学家高尔基等。发现400位这类人物中,有60%的人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平平或比较差,甚至有一两门功课不及格,有的还被学校开除过。看来,高考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

这里举一下查尔斯·舒尔茨。大家知道他就是最受欢迎的卡通形象史努比的创作者。小时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智力低下的学生,即使到了中学八年级,他的各门主课仍然没有起色:代数、英文全不及格,物理竟然考了零分!他只有一样聊以自慰的东西,这便是绘画,是的,他酷爱绘画。尽管在中学期间,他提供给年鉴的漫画全被拒用了,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艺术天赋。等他告别学校,便大胆来到迪斯尼工作室,向他们递交了自己的绘画作品。迪斯尼工作室有关人员非常欣赏他的作品,当场就决定聘用他。但后来,他再次遭到了残酷的拒绝。历经一次次挫败,他并没有放弃,决定用卡通的方式来记述自己的遭遇。后来他画的史努比风行世界,从而成为史努比永远的父亲。查尔斯·舒尔茨的故事告诉我们,高考之外,你一样可以成功,就看你是否发现自己的天赋或潜力,你是否能像查尔斯·舒尔茨那样用50年的时间坚守了自己的那份天赋,那一份梦想。

回到高考话题上来,我想再次说,高考仅是人生路途上的一道站口,但不是唯一的站口。成才之路是宽广的。

这样说,并不是要大家不注重高考,而是说,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层面理性地看待高考!

2017年高考全国卷3满分作文:距离高考仅剩今天

走进高中,开学了,校长致辞: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收心敛性,然后静坐、思过,早起、晚睡,做题、考试、做题,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能考上大学也!”

毕业了的学哥学姐们说:

“高考的学弟学妹们,一定不要紧张,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们,高考,只决定你们未来在哪座城市打游戏而已,但还是要好好考,大城市网速快!”

走进高中,我的班主任在教室前方正中的国旗下挂上牌子:距离高考仅剩今天!

他说:“一切为了高考!”

为了高考,我的高中,是放了很多芥末的高中。就是语文课上,圣人孔子拿着刀子逼着老子孟(梦)子的高中;就是数学课上,排列组合,直线虚线,xayb砸得你一塌糊涂的高中;就是英语课上,“卖国贼”叽里咕噜让你莫名其妙的高中;就是物理课上,牛顿叫你使不出力,幻想自由落体的高中;就是化学课上,晶体、摩尔加硫酸化合你面目全非的高中;就是政治课上,对着手机说了声Hello而被“思想教育”的高中;就是历史课上,举头望老师,低头看小说,不知唐宋明清,只觉耳朵别揪的高中;就是地理课上,山在转水在转我不转的高中……

头顶是蓝得一触即碎的天空。

呵呵,也许吧,天堂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俯瞰着我们这群振翅欲飞的鸟群。那么,结局会是什么呢?老师们说,结局会是上天的上天,入地的入地。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我书写为高考拼搏的每一天的传奇。

遥望云卷云舒的自由自在,夏季的天空总是这样锋利的高远,收容这一个又一个斑斓的梦。每天放学的校园时光,男生的篮球比赛和女生的跑圈运动好像已经成为一种定格的象征。

昨天总在那些急促的步伐中成为今天的背影。

即将步入高考考场的五月,教室里,每天依然充满着在一大堆各种模拟题的海洋里埋头苦泳的身影,那种有质量的物体,重重地压在肩膀上,很多时候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时间去思考其他的东西,在高三这种水深火热的世界里,做题就是一切。有时候,坚持不住了,想想高考之后就解放了,可以不穿校服,可以睡懒觉,可以玩手机,苦头也就有了盼头,这是对自己最好的鞭策。高考前的日子,是用试卷与坚守构筑梦想的时间,等待着夏初的一场破茧重生,有赢家也有输家。

时间滴答滴答,距离高考仅剩今天!

校园,楼梯,石板路,每天走过都带着仓促。没有人会留心台阶的数目,只会低头专心走过今天。

回头,距离,时间。日子就这么轰轰烈烈,又这么安静地盘旋在校园上空。

距离高考仅剩最后一天,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道:

“丹桂飘香,莘莘学子,高考在睫。看岁月如歌,青春如诗;三载苦读,拿云心事。凤鸣朝阳,鱼跃龙门,蟾宫折桂在今日。登考场,引雕弓射月,大学等你!

“何惧一竞高低?望吾辈健儿出惊奇。须心细如发,一一作答;沉着运笔,不躁不急。语文数学,英语综合,考题等闲如平时。你能行,当大鹏展翅,向前冲击!”

高考作文题引进卷 篇3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国卷Ⅰ高考作文命题的三个特点:一是从命题形式来看每三年一大变;二是从开放程度来看遵循“开放———限制———开放”的发展曲线;三是从改革力度来看不断探索新的命题形式, 敢于弃旧迎新。根据这三个特点, 我们不妨作如下推测。

一、从命题形式来看, 大势所趋

全国卷一向是“稳中求变”, 这既强调了“稳”, 也同时强调了“变”。没有“稳”, 便会显得无所适从;没有“变”, 又会觉得停滞不前。所以最终选择了三年一大变、每年有所微调的方式。每三年一次的大变化有目共睹, 不必多说, 相信2009年全国卷一定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即使是小变化, 每年的微调也有小规律, 以2006年至2008年这三年为例, 所选择的材料分别是“寓言型”“比喻型” (图画) 和“直述型”。材料不同写作要求当然也不同, “寓言型”可以不引述材料, 只要观点符合其材料含义即可;“比喻型”圈子缩小, 应该看到“摔了一跤”不过是人生挫折的一个比喻, 写作时需作引申类比;而“直述型”最好能引述材料, 至少也要在材料的含义内 (跟灾难有关) 写作, 否则将视为偏离题意。由此可知, 在全国卷大张旗鼓地“放开”审题的同时, 其实从来就没有放弃对审题的限制。这就是每年的“小变”。而2009年的“大变”将是什么样呢?我们拭目以待。

二、从开放程度来看, 艰难抉择

从全国卷自身的发展曲线来看, 应该向“限制”发展。不论是从这九年间的走向来分析, 还是从最近这三年的趋势进行研究, 都在表明全国卷在高呼“放开”的同时, 时时刻刻又在思考着如何“限制”。顺着这个思路探究下去, 2009年全国卷将向“思辨型”新材料作文发展。也就是说其审题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而采取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给出一个本身有争议的材料, 就像2008年课标卷“小鸟放生”和2008年辽宁卷“道德调查”一样, 其本身不能就事论事说对错, 应该把它放在更宏观的视界或更具开放性的视角进行研究;二是给出几个材料, 进行对比对照, 从而发现本质推究本源;三是给出一些很虚的材料, 比如诗歌, 通过分析其含义探析题意;四是给出一些抽象的材料, 而不是以往感性的材料, 让考生用智慧和理性去面对。这些命题的大前提都是强调“思辨”, 需要考生全面地、辩证地、深入地去认识与发掘。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 比如从2008年上海卷的角度去分析, 现在高考作文的趋势正全面走向“放开”。以上海卷“他们”为例, 审题的门槛更低, 并且在立意上已经真正意义地走向“多元”, 立意完全发展为“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上海的改革有掌声, 也有质疑, 但确实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 受到了启发。为什么高考作文不能向这个方向发展呢?从这个意义上说, 2009年的全国卷很有可能还会继续放开, 甚至会变化为“命题作文”也未可知。

三、从改革力度来看, 值得期待

全国卷2006年的改革是借鉴和修正了2005年湖北卷和2005年上海卷的材料作文体例, 从而开创了现在的新材料作文体例。其改革既能表现出敢于向省市卷学习的勇气和魄力, 也展现出善于提炼、点铁成金、高瞻远瞩的眼光与见识。所以2009年的改革就更会是一个未知数。

不妨作以下几种预测:一是继续新材料作文, 但变感性材料为抽象材料, 把新材料作文发展为思辨型新材料作文;二是借鉴上海卷“他们”的经验, 结合自己新的思考, 变新材料作文为新命题作文, 把命题作文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三是既非新材料作文, 也不是命题作文, 而是一种新的命题方式, 比如出一个问题让考生来用作文回答;四是变单一型一个作文为选题型两个作文, 让考生选择的机会更多。其实, 选题作文早已有之, 像2007年江西卷“语文, 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 想说爱你不容易”, 2008年浙江卷“触摸城市”“感受乡村”都是选题作文, 只不过这两个选题作文只着眼于立意, 没有着眼于文体。

200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变脸”, 不可能照搬照抄2008年某一省市的命题形式, 但极有可能会借鉴某些省市极有创意的命题设计。所以分析2008年有代表性的作文是备考的一个重点。

不论2009年最终如何命题, 都值得期待。

四、从复习备考来看, 有的放矢

从整个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来看, 话题作文虽然还有省份偶尔会用, 但早已不再是原来三分天下甚至一统天下的情形了。所以全国卷也基本上不再会出现话题作文, 备考的重心应该放在新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上。

对于新材料作文,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分析并掌握2008年课标卷和2008年辽宁卷的思辨型新材料作文;二是分析并掌握2008年湖南卷的诗句分析型新材料作文;三是分析并掌握2007年全国卷Ⅱ多个材料对举型的新材料作文。三种材料不同, 审题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对于命题作文,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分析并掌握2008年上海卷和2008年江苏卷的词语类命题作文;二是分析并掌握2008年安徽卷句子类命题作文。这二类一个强调了“放开”, 一个强调了“限制”, 都有一定的典型性。

从思维训练来看, 应强化训练两种思维:一是发散思维, 二是聚合思维。发散思维为我们打开思路, 聚合思维为我们彰显层次、扣住中心。

从文体训练来看, 应侧重记叙文、议论文及常用应用文的训练, 讲究文体色彩鲜明, 不能把文章写得不伦不类, 更不能写成套话作文。

高考作文题引进卷 篇4

(一)全国卷Ⅰ 1.满身花雨又归来

(山西考生)

沧海霁月,落崖惊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在余音绕梁的低回处,在清风送爽,点点星光之下,人,如同窗外的帘燕,在归途中几度徘徊。

能见证人类在现代化的大路上越来越远的一个代表性群体之一便是猫。曾几何时,猫已经从肩负重任的卫家战士蜕变成养尊处优的宠儿。当我们高唱“老鼠爱大米”的时候已激不起猫的半点儿斗志——它早已转变了习性,爱上了鱼。是什么使猫失去了捉老鼠的本能?又是什么使猫从猎人变成猎物?我想说“不”,猫决不是坐享其成的观望者,它的体内还潜存着奋斗的本能。

随着历史的飞跃和时代的变迁,人类用双手创造出生生不息的文明。文明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存在于精神,更渗透进政治、经济等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不仅仅大幅度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我们不否认这种变化带给人类的优越,但伴随着进步而来的种种矛盾也日益突显。而对优越的物质环境,人们失去了奋斗的本能,越来越不愿劳动,甚至耻于劳动。各种高端科技产品及机器都以代替人类劳动为主要目标。殊不知,双手的解放引发了思维的惰性。奋斗与劳动是大自然赋予的本能,而自然的本能在逐步褪去了,也标志着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却脱离了自然,离自然越来越远。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这便是自然留给我们的本能。情感也是如此。

“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之王。

走在拉萨城中,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是仓夹嘉措留下的诗句,也是他对于人性本能不可抗拒的写照。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全是为这种本能而活。他不贪恋权位,更不为财富而诱惑,他的心,时时刻刻寻找人间最真实的情感,他把人间的至真至爱,把人间最美好的天性释放得淋漓尽致。

问佛:为什么总也遗憾?

佛曰:没有遗憾,无法体味幸福。

问佛:为什么下雪总在夜里?

佛曰:美好的东西总在不经意间流走。

仓夹嘉措这样问,人类也这样问,因为我们总是在美好中留下遗憾,正如我们已淡去的本乱。

猫被诱惑蒙蔽了双眼,忘记了本能。但我相信,人不会在科技的溺爱下失去追逐真性情的天性,更不会失去奋斗的本能。人是一只帘燕,在自然的窗前徘徊,依然如泉般清澈,依然如茶般香醇,也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点评:这是一篇融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散文,很美很美。美在画面,美在标题。将漫画作文写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殊为难得。

2.大同世界,焉能忘本?

(山西考生)

是日高考,书“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感慨系之,故作此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时维六月,序属仲夏。榴花绽红,清荷吐绿,轻舟晚楫香风细;鸳鸯戏水,白鹤亮翅,柳枝摇曳湖水平。乘假日,风吹衣袂,花迎树阴;望繁星,夏解人意,月又明空。忆往昔,唐风宋韵,过长街十里,尽是人间繁华;叹而今,闾阎扑地,皆为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何缺青雀黄龙之舳。于是余有叹焉,斯大同盛世,风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怡人。呜呼!陶陶然之乐哉。

然则,大同盛世,焉能忘本?子为猫,本在捉鼠;子为人,本在图学。倘若忘本,将何以立身治国,何以齐家平天下?

不为学者,学书学事学志气,枉费七尺之躯;不为图者,图家图民图天下,怎称炎黄子孙?学为本,终身勿忘。忘本者,如离江之水,无以致远;忘本者,若无泽之鉴,岂能一用?故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也。

追先贤,一代风骚,长剑天涯,酒过三巡还依旧,笑星醉春风;勉吾辈,义气书生,笔走龙蛇,大鹏一日乘风起,直上九万里。

且夫大同盛世,儒雅书生,春风得意,何曾闻失路之人?昔精忠岳将,悲故土,一去沃野遭掠戮,伤哀怨痛深藏处。忍堪回首,国无路,泱泱中华如何复?悲乎!今大同盛世,楼高但凭云飞过,水深且任鱼纵横;英雄侠肝义胆,神游五湖四海;君子风度翩翩,静对天地变幻。十里碧阴,亭中谁在斗奇葩?才子风流,六丈高楼,听风听雨听天下,心怀广宇。大同盛世,无战火之忧,无贫寒之苦,学而优则仕,不曾闻失路之人。我莘莘学子,幸遇时机,尤当图学治国,不可忘本。猫捉鼠,人图学,此天之道也。

呜呼!闲书草草,幸承恩于盛世;抛砖引玉,是所望于群英。随赋对联一则,勉吾学子,闻鸡晨舞剑,悬梁夜读书。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

看英雄,侠肝义胆,扭乾坤傲宇宙,笑傲苍穹,名垂千古,挥洒磅礴气势。

望学子,风华正茂,舞慧笔长灵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写万丈豪情。

高考作文题引进卷 篇5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 专家大加赞赏, 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 并说: “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 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 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 他们都不愿动手, 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 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 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 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题解】

1.材料涉及五类人:商人、专家、三种切割师 (很多切割师、老切割师、年轻切割师) 。

2.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1) 商人:面对挑战和机遇, 反复咨询, 不怕损失, 敢于尝试, 最终通过老切割师和年轻切割师把钻石成功切开。

(2) 专家:鉴定, 提出建议, 不是材料的核心。

(3) 很多切割师:代表怕风险不敢动手的人, 他们虽有经验、技术, 但患得患失, 顾虑重重, 缺乏勇气, 衬托了老切割师 (方案周密、经验丰富) 和年轻切割师 (勇气) 。

(4) 老切割师:技艺高超, 方案周密, 富有经验技术。

(5) 年轻切割师:胆大,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毫无顾忌、毫不犹豫, 朝着目标向前冲、有勇气。

综上所述, 以下三个立意符合题意:

1.老切割师的第一句话。经验+ 技术+勇气=成功。勇气是核心, 勇气的积极作用、价值, 勇气与成功的必然联系。写作时, 可将经验、技术与勇气结合起来谈。

2.老切割师的第二句话。以放下顾虑为核心。正:排除干扰、心无杂念, 这样才能专注做事。反:顾虑重重, 患得患失, 不敢下手。

3.从商人角度。敢于面对挑战机遇, 要坚持不懈, 勇于尝试。

【范文】

经验与勇气

河南考生

当经验凝结成人生的宝石, 也带来了宝石上的裂缝。所以, 年轻人, 如果你有勇气割开它, 请不要去想失败的后果。

一块价值不菲的带裂缝的宝石, 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 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是切还是不切?老工匠们的丰富经验告诉他们切割这块宝石是极易失败的, 于是他们都放弃尝试。一位年轻工匠却勇敢地站了出来, 完美地切割出了两块宝石。是的, 有时面对困难,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经验, 更需要抛却顾虑的勇气。

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经历了林林总总的成功与失败, 累积了越来越多生活的经验, 同时随之增长的种种顾虑也使我们丧失了一冲而上的勇气。面对困难时, 往往根据经验先在心里给自己竖起一道墙, 我们站在阴影下, 失去了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高斯读大学时, 每天晚饭后他会做导师布置的作业题。平时他总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 有一天却碰到了困难, 然而对数学的着迷使他没有放弃, 一晚过后, 高斯终于解出了这道难题。当他把作业交给导师时, 导师惊呆了, 原来高斯解出的那道题并非是导师布置的作业, 而是导师不小心夹进去的研究题目。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 连阿基米德、牛顿都没有解出来, 而那时还称不上数学家的高斯却用一个晚上解了出来。后来高斯说: “如果那时有人告诉我那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 我就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它了。”有些事情, 在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困难时, 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 这就是“无知者无畏”。这并非是说无知能使人做得更好, 而是说经验会使人产生顾虑, 而顾虑使人丧失勇气。

高考作文题引进卷 篇6

一、仔细审题、不要盲目作文

审题,是语文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2015年全国高考二卷的材料给出了三个人物,除了都对社会有贡献这个相同点以外,剩下的都是不同。如果考生任选一个人物,挖掘人物品质,文章写得也许很顺畅。但在材料的最后还有这样一段话“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你要写清楚谁更具风采,但你的文章更要解决是否“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才是所给材料的题眼。也就是说这次作文是不能就单一人物来作文的,一定要在比较分析三个人物后,体现你的选择。比较分析就是“思考、权衡”。近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开放性作文,所考察的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所以高考中跑题作文已经罕有出现,但无论是在习作还是考试中,都会出现偏题作文,其实这都是审题不明造成的。在现在的高考阅卷中,立意也是要分等级的。好的立意分值和一般立意的分值虽然在标准化批阅时的打分差距不大,也就是几分,但在文章的综合评判上, 分数的差距就会很明显,一般为7—8分,乃至一个分数段的差距。所以,想要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分数,一定要过审题这关,绝对不能盲目作文。

二、仔细分析,不要一叶障目

近年来的全国卷作文都是材料作文,大家觉得材料看懂、知道意思就可以作文,其实不然。想要说明和阐述一个理论需要几百万字的论著,想要反应社会的一角需要几十万字的小说,想要分析一个问题需要几千字的论文。考试中的材料才几百字,却能让你明白你该如何作文,材料一定非常概括、凝练、有内涵。所以,别小看这一、二百字的材料,它需要你用心来分析。

今年的材料给了三个人物,仔细阅读可以得出以下思考。

老李,他笃学敏思,矢志创新,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他破解生命科学,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去做“破解生命科学”这么大的命题? 他率领团队,不是什么人都能率领团队的吧?

老王,他爱岗敬业,练就绝活,那什么样的人能做到这一点? 他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那他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他从高职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他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小刘,酷爱摄影说明什么? 不是谁任意拍出来的照片都会被人称道吧?

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更加深入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老李应该从小就是个优等生,在学业上不断攀登,接触到了科学的大门,自身拥有过人的魅力,大家愿意追随他共同研究。他善于带领团队,能够让团队产生合力不断突破研究,并且不甘落后,一直勇于创新。

老王应该是中等生,在学业上的成绩只考上了高职, 但他却能干一行、钻一行,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韧性,虽然在综合学习上不占优势,但动手能力特别强,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并不断地发挥自己的长项,把善长的专业做到极致。

小刘应该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更加看重自己在精神上的享受,材料说他酷爱摄影,但却没有说他是个摄影家或记者,这只能说摄影只是爱好而不是工作,但他在自己的工作之余,显露内心本性,勇于尝试,最后也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在得到这样的结论后,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这三个人也许就是我们千千万万考生们的缩影,考生们正处于这三个成功人的“青年阶段”,他们的成功给考生指明了方向。 这种成功的代入感会引发出强烈的共鸣,分析到此,考生们就会有话要说“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 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1]王国维的这句话说的就是带入人物, 引发共鸣,再跳出人物,做出公平的议论。其实这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分析材料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泛泛的理解,只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刚作文的时候也许还能下言过百,等到展开深入的时候就会理浅词穷了。

三、仔细思考、不能随心所欲

当有了上文的分析后,考生们大多有话要说,但请别把感情现在就抒发出来,这毕竟是考试,不是读后感。你得去“应答”题目。为什么会出这样的材料呢?

1.考题后面的背景

当今的高考不仅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对于千千万万的考生而言,高考也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转折点。所以就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说。但是不是只有过了独木桥才能有所成就呢? 这次高考的材料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屡创新高,大学毕业生不再是“香饽饽”,反而成为了“包袱”。大学生就业不仅仅需要政府部门作为,更需要大学生自身“作为”,别去挤“好的”只选择“对的”职业,选择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

这样的考题就是要看看这些即将成为大学生的考生们是不是从小就有了理想,有了自己选择。如果你早早的就立下宏愿,那这次作文恰恰给了你抒发志愿的机会,如果你没有任何想法,那这作文也就只能写得“假大空”。

2.网络评论的兴起

现在是网络的社会,每天网络上产生的信息量惊人。 人们发表自己的言论不是传统的报纸和书籍,随便一个手机,登陆一个网站,拥有一个账号,你就可以“畅所欲言” 了。但是有时间、有能力发“帖子”还是少数,更多的是在下边评论。那么问题来了,你会评吗? 你会评的有理有据吗? 你会评的让人信服吗? 面对一则新闻,你是仅仅表述一下你的心情还是阐述一下你的观点呢? 这次的高考作文题目明确提到“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就是要考察一下你的思辨能力。

当你能够了解作文题目的深层含义时,你就能够把握住作文的方向,看清出题者的思路,把握材料的脉搏。阅读前的心理背景同阅读中对作品的心理反应必然相互作用,如果他们的性质和方向是一致的,就互相加强,产生放大作用; 如果他们的性质和方向是相悖的,就互相消弱,产生缩减作用[2]。

四、仔细作文,不能白话成篇

上面从审题、分析和思考三个方面解读了这次的高考作文题,正所谓“不辨不明”,也许这时考生们都“有感要发”了。但高考作文不是你随便发发感慨、写明自己理想、 心情就能得高分的考试,高考作文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察你的作文能力,也可以说是“成文能力”。什么是成文能力呢? 就是你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承载你的思想。北京四中的一位常年评阅高考作文的老师这样说过“一篇作文先看看运用了什么样的词语,什么样的修辞,什么样的句式,使用了几种标点符号,文章分了几个段落,基本上就对这人的写作水平有了大部分的认识”。这话虽然是有点经验之谈,但却深得高考作文的要领。

每年高考,作文都是大家热评的话题,随便什么人都能对作文评论一番,就连考生也能来上几句,但考生的分数出来以后和评论的思想几乎一致,却没有什么好分数。 作文说到底还是要看你的写作能力: 字词句是不是有过积累,能不能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能不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来表达语气,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段落划分能否做到清晰有序; 有没有开篇点题,有没有结尾照应,有没有夹叙夹议,有没有议论抒情; 议论的时候有没有论证方法,描写的时候是否详略得当,抒情的时候有没有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这些都是阅卷老师需要摘取的得分要点。词语的锤炼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既生动又新鲜活泼的表现人和物,善于选择句式、调整句式可以有效地添加文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3]。所以在考试中想要拿到高分一定要把这些基础做好,所谓“文以载道”,不成文又如何载道呢? 没有平时的写作练习,题目分析的再透彻也是没用。

五、结语

高考作文题引进卷 篇7

上海卷和天津卷考查所涉及的教材知识, 全是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 最重要的内容, 有的试题本身就直接考查这些知识。上海卷中要求学生答出世界逐步连成一体过程中的事件;天津卷中要求以美英法为例, 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过程中的作用, 都体现了这一点。两卷试题中还同时考到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问题。

阅读题向来被看作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好形式, 上海卷和天津卷都有要求学生归纳材料, 得出结论的题目, 并且占了很大的分值。上海卷提供了一份义和团团民私自替政府拟定的对外“和约”, 要求学生先回答出分为哪几类, 再回答如何看待这份和约;天津卷有一问是归纳材料所反映的民国时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指出其历史作用。这些试题的回答需要学生既具有阅读理解能力, 又具有概括、抽象能力。当然同时也要结合学过的知识。

两种试卷同时注意到一些热点问题, 现在, 金融在企业发展等经济领域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受到重视, 此次两卷同时考到了罗斯福新政中整顿金融所起到的效果。2010年, 世博会在上海召开, 两卷都以此为话题说开去, 尤其是天津卷, 并不刻意回避热点。

上海卷中有一些问题直接涉及研究历史方法, 像曹墓之争一题, 要求学生根据试题本身提供的“学者质疑的主要理由”, 问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文。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条文中抽象出这样一个道理:文献与考古两重证据的共同印证, 才能让人对历史结论信服。天津卷中有一题向学生提供了国际联盟盟约和非战公约的部分条文, 要学生评价, 我们过去更多地强调这些公约的虚伪性, 而学生通过材料, 不得不首先承认它们对维护和平有一定的作用。这种结论的得出也是在告诉学生:论从史出, 不能人云亦云。当然, 命题者也提供了这些公约局限性的条文, 要学生同时得出结论。

上海卷所考的知识是分散在教材各处的具体的知识点, 天津卷则选取最能代表某一时期历史特征的那个知识点来考。结果是上海卷题再多也不能把知识考全, 天津卷题虽少却因题目能引出许多知识而显得将知识考得较全。上海卷考了20世纪初时行人见面行鞠躬礼就非常具体。天津卷考天津城市化问题, 其中涉及到铁道、电车道, 从而揭示出近代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的同时, 通过与西方接触, 吸收了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 在一些方面在走向近代化的事实。

上海卷题目多, 天津卷题目少。上海卷选择题有30道, 而天津卷仅有11道;上海卷非选择题7道, 而天津卷仅有2道, 当然天津卷的非选择题大题之下材料和问题都很多, 问题之多甚至超过上海卷。上海卷因题多而涉及内容必须多, 学生选择余地大;天津卷非选择题仅2道, 话题显然要单一得多, 这有利于考生考试时集中思考。

从试卷涉及的内容看, 两卷也有所不同。上海卷中中国古代史部分占了30%左右, 天津卷仅占20%左右, 表明上海卷对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更重视一些。中国近代史部分, 上海卷占了25%左右, 天津卷占了15%左右;中国现代史部分, 上海卷占了10%以上, 天津卷则在15%以上, 天津有些“厚今薄古”。世界史部分:上海卷占35%以上, 其中古代部分占13%;天津卷世界史占了近50%, 其中古代部分只有1道选择题, 占4%, 可见天津更重视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近代以来外国列强的对华侵略, 中国人民近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等内容, 世界近代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等内容, 上海卷都涉及到了一些, 天津卷除了一道选择题涉及抗日战争占了4分外, 再也没有一点了。由此可见, 上海卷有百花争艳之美, 天津卷则有“宽处可以走马, 密处不可以容针”之奇。

此外, 上海卷的题目活泼一些, 这也是传统, 天津卷的题目则严肃得多。

这两份试卷除了给我们在命题上诸多启示之外, 也为我们平时的教学提供了“指挥棒”。当“指挥棒”并没有什么不好, 只要指挥得对。

1. 教学要抓重点。

面面俱到会让学生疲于奔命。“哪里有重点, 考到便是重点”的说法是不对的。两份试卷涉及到的书本知识, 其实非常简单。高考需要考生运用的书本知识是很有限的。上海卷32题考苏格拉底案, 貌似惊人, 其实问题答案所涉及到的雅典的古典时代 (全盛时期) 公民是指成年男子这些知识, 都是最起码的知识。天津卷第3题问雅典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最主要的社会因素是什么?提起雅典, 人们会想到梭伦, 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无不涉及一个阶层———富有的工商业阶层。有了这个起码的知识基础, 所以本题选出“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还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抓重点, 从而使必须记的东西变少了, 不仅有利于记得牢固,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进行批判性思维。在每节课都做到抓重点进行教学的同时, 还要根据“指挥棒”或是我们自己的见解, 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哪些知识是有借鉴意义的, 哪些知识与今天密切相关, 哪些知识能培养学生能力, 我们都要胸中有数。对那些只有死记才能记得又一时想不出有什么价值的, 就少占课时。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告诉学生, 选择题也是需要分析的, 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 要推敲, 理性分析。如上海卷某题:一个唐朝商人沿丝绸之路的陆路走, 会经过哪些地方。如果你对波斯、大食的地理概念不了解, 但总不至于不知道日本吧?日本在东方且不说, 而且到日本要过海, 与陆路不符, 这样, 题目就去掉两个备选答案了。天津卷第4题:“17世纪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是因为 (%) 。”科学革命到底是奠定了理性主义的思想基础还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需要我们选择。人文主义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已经提出, 此其一;其二, 启蒙运动虽然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含义, 但本题中有一个关键词“科学革命”, 由于科学革命, 天主教会的愚昧迷信受到了冲击, 人们不再事事寻求神的指引, 人们认识到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地思考, 这就是理性, 所以选理性主义更有针对性, 更为贴切。分析对于阅读分析题的重要性, 就更加不言而喻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 需要训练, 把针对性地辅导和集体讲解结合起来。此次高考上海卷和天津卷中, 没有一问是要学生直接从材料原句中摘抄的, 都需要经过提练概括。当然在回答时借用材料中的词语也是可以的。论从史出更是需要训练才能养成的习惯, 才能锻炼出来的能力。上海卷的最后一题和天津卷的全部非选择题都涉及上面所谈的阅读分析模式, 这里不再举例, 读者自可查阅。此事事关历史教学的培养学生能力, 学会研究历史的方法手段等方面, 因而一定要加强阅读分析的训练。

3. 训练学生的勇敢、机智。

学生做得好不好与心理有关。高考题肯定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种心理会影响到考生的自信心, 某些考生甚至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们在平时就要训练学生的胆量, 要他们勇敢地面对试题, 有信心攻克坚固的堡垒, 经常跟学生说“你能行”, “凭现有的知识和能力, 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能够解决的”, “基础知识掌握虽然不好, 但你的语文素质好, 这是你高于其他学生的原因所在”。这些表面看起来与教学无关, 实际上自信心对于考试, 对于做任何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学生不灵活, 遇题总往记忆过的东西上靠, 其实考试很大程度也是在考学生的聪明智慧。在这方面我们也要想些办法, 对学生进行训练。上海卷第7题是一幅画, 画的是教皇的手亲切地放在君主的肩上, 问反映了什么, 显然是选“互相利用”。天津卷第5题, 提供了一张首届世界博览会馆伦敦水晶宫的照片。备选答案是从四句话中选三句。那么哪一句是错误的, 假如你当时去看了这些工业革命的成果展览, 你会联想到什么?你能联想到许多, 像题目中提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英国的兴盛与强大,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但你会这样想吗:“机器啊, 新的交通工具, 你的发明建立在掠夺之上, 有了你, 落后地区就要遭到更多的掠夺了, 就要更加倒霉了!”你会这样联想吗?不会, 所以去掉“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是自然的。这里面固然有分析的成分, 但是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你的聪明, 你的机智。

上海卷和天津卷都不太深, 学生对于这类试卷是欢迎的, 老师如此来命题, 也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有水平的试题会让中等生考到总分的75%, 试卷难度浅一些并不影响拉开试卷得分的距离。上海卷、天津卷既有高雅清新的一面, 又有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一面。我们要从这份试卷中获得教益, 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高考作文题引进卷 篇8

2012年安徽卷的作文试题, 要求学生阅读下面的材料, 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 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 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 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 几年过去了, 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有一次, 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 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 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这是一道好的作文试题。同样的温馨提示, 转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 内涵和效果便迥然不同:前者在提醒, 后者在解决;前者机械, 后者灵动;更为关键的是, 后者排除了梯子倒下砸人的隐患。其实, 我们的生活不乏这样“做得细、做得精和做得妙”的小处:看到地上的纸屑, 不如自己弯腰捡起来;看到自来水管坏了, 不如先把水堵住;看到小树被风吹倒了, 不如给树培点土等。

从口号式“注意安全”到行为式“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正告诉我们, 只要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 再大的难题也会有更好的破解之法。

“梯子是竖放还是横放”昭示着高考作文正在告别“务虚”的诗意迷失, 开始“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在语言张力和表达空间开放的同时, 2012年的作文试题引导考生用心思考、解决问题, 用心观察生活、社会, 测试“90后”的考生是否心智成熟, 是否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道德之问”是过去一年热得发烫的“网络热词”:“小悦悦惨遭碾压, 路人为何见死不救?”“走了‘郭美美’来了‘卢美美’, 中国慈善能否恢复元气?”“‘汉代玉凳’闹笑话, 假拍乱象何时休?”在愤怒与反思的交织中, 我们应以实际行动唤醒道德火种、照亮冷漠心灵, 这是回答“道德之问”的“本”。从“江西庐山管理局‘招考舞弊门’”到“浙江温州公路管理处‘招聘门’”, 再到“山西长治环保系统‘体检门’”, 层出不穷的“萝卜招聘”“世袭招聘”“体检拒聘”一次次地挑战着公平的底线。在一次又一次似是而非的辩解中, 我们渴求透明的信息与严谨的体制, 这是挽救招聘危局的“本”。“药你命”“黑心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这些无良词汇为何总与食品连在一起?在痛心疾首的“软监管”后, 妥善解决监管不力、惩罚不够、法规不全的突出问题, 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本”。

尽管考生有话说了, 但大多说得肤浅, 说得胆战心惊;教师无言以对, 经典的素材、精巧的架构和拔高的立意没有太大的市场。因为, 语文教师大多迷恋“麦当劳化”的作文教学:以素材样板、结构模板和主题母板排列或整合文章, 评价就是看它是否符合上述“板块”, 而非“写作素材的实有化、写作情感的真诚化、写作态度的负责化和写作思想的深刻化”。如此下去, 高考作文异变成又一种专门考核知识的职业性、技术性的考试。

“竖放还是横放的梯子”这一高考作文试题需要考生整体观照、细心揣摩, 更需语文教师的直面和深思:这种贴贴“注意安全”标语式的作文教学套路, 怎能保证下一届走出考场的考生继续直言呢?

2012年安徽卷作文试题偏偏又在写作思维上做足了工夫。一是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从已有的因果关系中, 变因为果、倒果为因地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根据事物某一状态的对立面来认识事物;或从原有事物功能的相反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二是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仅仅局限于一种思路、一种规则, 尽量多地增加思考问题的视角, 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以问题为圆心, 向四面八方扩展, 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组, 寻找和更新更多的途径、答案或方法。

早在1984年, 叶圣陶先生就在《中国教育报》上著文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 语言说得好在乎思路的正确。因此, 锻炼思维至关重要。”在《集体习作实践记·序》一文中, 叶老则更为明确、具体地指出: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 语言是出声的思想, 思想和语言是合二而一的。因此, 练习作实际上也就是练思想。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是写作教学的核心, 这道作文试题再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了。应试技巧的训练源于思维和语言的训练, 治本当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作文教学的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一方面要给学生一个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序”, 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观察积累、体验感受、联想想象、分析综合、提炼加工、语言表达等能力;另一方面, 要求教师不仅要“知”, 而且能“行”。

作文就是“写”, 不提“说”, 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但我们一直以来置若罔闻。语文“三老”早就提出“口头作文”的必要。吕叔湘先生这样告诫我们:“以作文教学为例, 多做口头作文的练习就很有好处。”张志公先生指出:“全部以书面训练 (读, 写) 为内容, 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 这是不全面的。”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中建议:“要考查学生对于生字生语的认识程度怎样, 可以看他的笔记, 也可以听他的口头回答。”现已陷入进退两难的作文教学不妨在此开拓, 或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组织问题下一篇:局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