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控制

2025-01-09

一般控制(共12篇)

一般控制 篇1

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大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难度, 使得人们对于由电算化会计系统产生的一系列的信息的质量感到担忧, 甚至是提出质疑,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发展。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通常将其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 前者关系到所有电子数据处理行为, 是关系电算化会计系统整体的控制。

笔者认为我国电算化信息系统下的一般控制的关键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实现一般控制的必要性, 其次是分析其在电算化信息系统下的特征及当今出现的问题, 最后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概述

(一) 研究电算化信息系统下一般控制的必要性

只有建立健全电算化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才能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 防止浪费和舞弊行为, 也才能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增强各种信息输出和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可靠性。

1. 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面对市场竞争环境的急速变化, 以及买方市场的迅速形成, 如果忽视了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设, 很多企业往往会在经营中遇到许多困难, 像销售不畅、三角债泛滥、资金匮乏、库存积压等。为了及时、准确地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必须建立电算化信息系统, 而要想应用好电算化信息系统就必须建立一般控制,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应对挑战。

2. 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来自国外的挑战

目前, 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大多都掌握在那些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外大公司的手中, 在开放性的市场环境中, 国外财会软件无疑对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另外,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在会计实践中产生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主体, 从而对编制合并会计报告和分部报告提出新需求。还有, 我国在修订和补充具体会计准则后, 对会计电算化及其内部控制提出新的要求, 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存会计体系。

3. 强化审计工作的需要

审计人员必然要研究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掌握其审查方法, 针对其控制的弱点, 评估其影响并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加强审计工作, 特别是对会计数据操作的审计, 以明确要求实现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既能满足这三大目标不同的需要, 又能相互交叉。

(二) 一般控制的基本内容

1. 组织运用电子数据处理

组织控制是为保证电子数据处理部门正确、安全、高效地完成数据处理工作而规定的职责分工和人事管理控制措施, 其目的主要是减少电子数据处理部门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组织控制的基本要求是做到不相容职责的分离。

2. 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

企业开发电算化信息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在于开发出的系统是否能够反映用户的要求, 是否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 是否能按时完成并投入使用, 开发成本是否合理, 系统是否合法等等。有三项控制:开发过程控制、编程控制、系统维护控制。

3. 系统安全控制

系统的可靠性、信息的安全性及信息处理的正确性都依赖于强有力的安全控制。影响系统安全的因素很多, 包括自然灾害、工作失误、计算机舞弊与犯罪活动等, 因而系统的安全控制就是防止这些因素危害系统的安全。

4. 操作控制

操作控制是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的操作规程, 并认真地加以执行来实现的, 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信息处理的高质量、减少差错的发生和文件、程序及报表的未授权使用。标准的操作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机房管理制度控制、操作权限控制、操作规程控制。

5. 档案控制

电算化会计档案, 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中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等。会计数据是指记账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 (包括报表格式及计算公式) 等数据。电算化会计档案控制就是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可靠而设置的控制措施。

(三) 电算化信息系统下一般控制的特征

1. 一般控制的环境复杂化

企业计算机处理使用会计和财务数据后, 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 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 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因此, 企业管理层需要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 通过各种经营与财务指令实现在线管理, 一般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 其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 一般控制的范围拓广

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 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 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 除了传统手工系统控制外, 还增加了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 以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在互联网环境下电算化信息系统中, 业务部门或分公司与企业总部之间通过互联网络发送与接收信息, 在使信息的传递更为及时与便利的同时也更易受到企业外部的攻击及侵犯, 对系统的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 这必然要求对企业内外部同时进行控制, 突破一般控制的范围限制, 扩大所控制的范围。

3. 一般控制的重点发生变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数据一般都集中由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进行处理, 而财务部门人员往往只负责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和编码, 并对计算机输出的各种会计报表进行分析。这样, 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重点就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

4. 会计档案的保管更为困难

在互联网环境下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业务部门或分公司将原始信息以电子符号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递给企业总部, 但记载着这些原始信息的原始票据及其它单据却没有办法传递给企业总部。这就是说, 在这种环境下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及其它的档案资料发生了分离, 这对于会计检查和会计核算是不利的, 也不符合现行会计法规所要求的会计资料的可逆查性及会计档案的保管规定。

5. 交易授权的变化

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拥有相应权限的人员的签章, 自然形成了层层复核、道道把关的严格的审核复查机制。但在电算化信息系统中, 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 审查、复核等控制被削弱甚至取消。

除了上述一般环境的电算化信息系统下内部控制的基本特点外, 作为特殊互联网环境下的电算化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传递的完整性更为困难, 如: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财务机密是否被泄露;会计信息是否被篡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网络安全保障难度大等。

二、电算化信息系统下一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不相容职务难以分离

传统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不相容职能分离、相应职责分工的基础上。而采用电算化后, 由于功能和知识集中, 使职责进一步集中, 这样一些在原手工操作下不宜合并的岗位, 在采用电算化后可以合并, 会计人员也大大减少, 致使这些原则的重要程度下降。

(二) 会计信息磁性化使原始凭证易于伪造

在手工条件下, 会计数据和信息记录在纸介质的单、证、账、表上, 修改困难, 一旦修改就会留有明显痕迹, 也便于查证、控制。而电算化条件下, 会计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磁 (光) 介质上, 极易被篡改甚至伪造且不留任何痕迹。另外, 电磁介质易受损坏, 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因此, 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 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增加

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 有时甚至能被不留痕迹地篡改, 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 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因此, 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 而且还要有各种监控有力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四) 一般控制的程序化使差错反复发生的可能性加大

电算化信息系统中一般控制将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电算化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 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 如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 由于人们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 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现, 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加大。

(五) 原始数据操作准确性问题

在电算化会计中, 计算机输出的数据都是在程序控制之下, 对输入的数据源自动进行加工处理, 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然而, 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 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错误, 计算机无法识别, 只会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工作, 将会引发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错误, 造成输出信息的失真。

三、电算化信息系统下一般控制的完善措施

(一) 进一步实行不相容职责分离、职责分工

1. 电子数据处理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分离

分离不相容职责的一般原则是将四种基本职能, 即业务授权、执行、记录和资产保管予以分开,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 这四种职责同样也必须分离。一般而言, 电子数据处理部门不能负责业务的批准与执行, 也不能保管除计算机系统以外的任何资产。因此, 电子数据处理部门的职责是负责业务的记录;而用户部门的职责则是负责批准、执行业务、保管资产。

2. 电子数据处理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

电算化数据处理的特点之一是将所有的会计资料集中起来, 统一处理, 这使得在手工方式下的某些本应分离的不相容的职责集中化了, 从而失去了相应的监督作用。因此, 在电子处理部门内部, 还应当进行正确的职责分工, 从而使有关的工作人员在数据处理中难以越权, 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

(二) 提高处理系统风险力度

1. 及时进行会计数据的备份

由于在互联网环境下电算化会计系统存在着大量的网络子系统, 分别存放了大量有用的会计数据, 一旦发生问题, 会有大量的会计数据将无法挽回。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 应及时的对会计数据进行多种备份, 以便在系统出现问题后能够迅速地恢复这些会计数据。

2.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这里的档案主要是指打印输出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存储会计资料和程序的软盘及其它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的各种文件及其它会计资料的功能是负责系统内各类文件资料的存盘、安全保管和保密工作, 而档案管理一般通过制定与实施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 一般包括:存盘的手续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才能存盘保存;各种安全保证措施, 如备份软盘应贴上保护标签应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的地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 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3. 加强系统维护的控制

通常系统维护控制包括对系统软件的维护控制、数据维护控制及文档资料的维护控制, 其中系统软件维护工作需要对系统的功能进行改进和扩充。但这种对系统的功能的改进却可能导致系统出现新的错误, 因此对系统软件的维护应进行控制, 即应按新系统开发过程的规程来要求, 并且进行相应的控制。

(三) 加强内部审计与监控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 内部审计与监控对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正常、可靠地运行,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有效控制舞弊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的参加, 并在系统中设置一些专供内部审计人员使用的审计程序, 以强化审计手段。

在数据的加工处理方面,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内部控制牵涉到的业务处理、记录的保存、生产报告及环境安全等问题进行评价与验证, 保证系统的运行安全及数据处理过程的正确与可靠。一方面必须做好严格的系统监控工作, 另一方面, 又必须加强审计工作, 特别是对会计数据操作的审计。

(四) 防止磁性化会计信息的伪造

1. 对企业信息使用者进行权限管理

实行这一管理要求对使用者与会计信息进行分类。其原因在于, 企业内部、外部有不同的信息使用者, 他们的身份及他们对获取的会计信息要求也不同, 因而有必要对这些使用者与会计信息进行分类, 以保证不同身份的用户获取与他们身份与要求相符的会计信息。

2. 对会计数据与会计软件进行加密

为了防止其他用户对会计数据的非法窃取或篡改进行信息伪造, 还必须对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系统操作员可以定期进行手动备份, 将完整有效的资料及时转储。软件自动在硬盘上另作备份, 有数据完整性检查机制并定时更新;对会计数据可以通过设置供销码核对、特征识别、存取权限、硬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措施进行保密。

(五) 有效地控制舞弊行为

1. 严格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会计核算软件投入正式使用后, 对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 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位、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 以实现职权分离, 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 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 以实现职权分离, 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

2. 加强系统管理控制

系统管理控制是指企业为加强和完善对网络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在操作规程中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由于网络会计系统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结构, 计算机网络分布于企业各业务部门, 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处理, 因此原来集中处理模式下的行政控制转变为间接业务控制。主要应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措施:设置适应于网络下作业的组织机构并设置相应的工作站点;合理建立上机管理制度, 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等;建立完备的设备管理制度。

3. 加强人员素质的控制

电算化信息系统在广泛使用后, 要求会计人员相应加强自身的素质。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精通计算机操作知识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及维护措施, 又要有很深的会计理论知识功底和娴熟的业务技能。此外, 还要大力增强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让其充分认识到要做到诚实守信、认真严谨的必要性, 自觉杜绝舞弊行为。

(六) 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1. 病毒防治

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 其中有的病毒会破坏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软件, 有的则破坏数据文件, 还有一些病毒会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 甚至使系统瘫痪。对付病毒的基本策略是利用现成的杀病毒软件对病毒进行检测并消灭, 在系统中安装一些检测程序的技术手段。

2. 数据安全控制

会计数据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会计处理的结果是否正确, 因而对会计数据的安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中有明确规定:会计软件应具备防止非指定人员使用的功能;在执行数据备份工作时, 对存储介质上的存储空间、是否插入软磁盘、软磁盘是否贴有写保护标签应予以提示;对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程序文件和相应的数据文件应有必要的保密或其他的保护措施, 以防止非法篡改。

四、结论

强化电算化信息系统一般控制的管理、提高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在电算化信息系统下, 一般控制具有了一些新特点与变化, 对此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 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完善措施, 加强一般控制的力度。

一般控制 篇2

⒈脚手架搭设之前,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工艺要求确定搭设(包括拆除)施工方案。

⒉脚手架地基与基础施工,必须根据脚手架搭设高度、搭设场地土质情况与现行国家标准有关规定进行。当基础下有设备基础、管沟时,在脚手架使用过程中不应开挖,否则必须采取加固措施。

⒊脚手架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在纵向水平杆上且严禁拆除。主节点处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不应大于150mm。在双排脚手架中,横向水平杆靠墙一端的外伸长度不应大于杆长的0.4倍,且不应大于500mm。

⒋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⒌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立面的两端各设置一道剪刀撑,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中间各道剪刀撑之间的净距不应大于15m。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在外侧立面整个长度和高度上连续设置剪刀撑。剪刀撑、横向斜撑搭设应随立杆、纵向和横向水平杆等同步搭设,各底层斜杆下端均必须支承在垫块或垫板上。⒍

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50m以下(含50m)脚手架连墙件应按3步3跨进行布置,50m以上的脚手架连墙件应按2步3跨进行布置。二、一般脚手架检查与验收程序

⒈脚手架的检查与验收应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施工、技术、安全、作业班组负责人等有关人员参加,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方案、技术交底等有关技术文件,对脚手架进行分段验收,在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⒉脚手架及其地基基础应在下列阶段进行检查和验收: ⑴基础完工后及脚手架搭设前。⑵作业层上施加载荷前。⑶每搭设完1013m高度后。⑷达到设计高度后。

⑸遇有六级及以上大风与大雨后。⑹寒冷地区土层开冻后。

⑺停用超过一个月的,在重新投入使用之前。⒊脚手架定期检查的项目包括:

⑴杆件的搭设和连接,连墙件、支撑、门洞桁架等的构造是否符合要求。

⑵地基是否有积水,底座是否松动,立杆是否悬空。⑶扣件螺栓是否有松动。

⑷高度在24m以上的脚手架,其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⑸架体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要求。⑹是否有超载使用的现象等。

三、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整体提升脚手架或爬架)作业安全控制要点

⒈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整体提升脚手架或爬架)作业要针对提升工艺和施工现场作业条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要包括设计、施工、检查、维护和管理等全部内容。⒉安装搭设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程序进行,安装后经验收并进行载荷试验,确认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正式使用。

⒊进行提升和下降作业时,架上人员和材料的数量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并尽可能减少。

⒋升降前必须仔细检查附着连接和提升设备的状态是否良好,发现异常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和采取措施解决。⒌升降作业应统一指挥、协调动作。

不一般的一般工作室 篇3

这款衣帽架是一般工作室的作品,曾斩获德国红点至尊大奖,在网上的预售也取得将近17万元的成绩。它叫NUDE,无装饰(全裸)的意思。NUDE衣帽架组装简单有趣。平板包装,可拆装设计。灵感来源于篝火,即三根木材杆搭成的三角架,通过极简的材料和结构设计,比传统的衣架更容易快速量产。节省50%以上,让普通消费者能够以很低的价格购得既环保又有设计的衣帽架。它是前所未有的极简实木衣帽架,只用一种工艺、一种材料!所有的工艺是两个孔,所有的零件是六根木棍。每一根大木棍上都有两个洞,小木棍穿过洞,与大木棍相接形成巧妙的三角支撑结构。这样的结构不仅稳固,而且有非常漂亮的几何美感。他们这样描述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不需要安装说明书的平板包装家具;它的设计灵感来自篝火;它的工艺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榫卯;它的创新X锁设计,让平板包装家具从此告别五金连接件;它所有的“零件”仅仅只是六根木棍;它挑战原创设计家具最高性价比。

BAMOON 是竹艺品牌LIANGE的产品,BAMOON是BANBOO和MOON的结合,它的设计灵感来自水果包装里的泡沫网垫,结合竹编师傅的精细手艺,用极其复杂的多层编法让灯罩呈现不同于中国传统竹编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亮灯后光线透过层层灯罩,仿佛沐浴在浪漫迷人的月光下。BAMOON的竹篾处理用了日本最细腻的手法,过程要比传统的竹制品多3道工序,在编织方法上选取了日式竹编里最具代表性的多层编法。一盏6层的大吊灯,需要72条长达7米的竹篾,一个师傅一周才能编出一只,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一门手艺之所以可以留下来,是因为它从没与当下的审美脱节。一般工作室一直致力于为传统手艺做些事情。通过对材料的了解,一般工作室发现,藤是一种介乎于金属和实木之间的材料,兼具金属的柔韧和实木的自然。基于这个特性,他们开发了一系列的藤制产品。重拾对藤条的记忆,在保留其独特造型语言“扭藤”的同时做减法,三根藤三足鼎立作为支架,向上缠绕生长,顶端则伸出错落的三根挂杆,不多不少,即成一个造型简约的衣帽架,如姑娘的麻花辫子,散发着自然清新的气息,时光也开始变得柔软起来。

电气控制电路检修的一般方法 篇4

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 最能在故障点的查找上体现出来。故障的维修并不困难, 难就难在故障的查找上。如何对控制电路的故障进行查找呢?一般来说, 可以分为“看”、“问”、“闻”、“查”几个步骤。

(1) “看”:

(1) 观察熔断器内的熔体是否熔断; (2) 其他电器元件有无烧毁、发热、断线、导线连接螺钉是否松动 (3) 触点是否氧化、积尘等。对于高电压以大电流的区域、活动机会多的部位、容易受潮的接插件等, 要给予特别的注意。一旦发生故障, 要进行及时检查与修复。检查的内容包括:系统外观是否完整, 有无明显的操作损伤, 各部分连接线是否连接正常。

(2) “问”:

维修人员应及时和机床操作人员沟通, 了解故障发生前后设备运转状况如何, 这样做有利于检查人员根据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 准确判断发生故障的部分, 及时找出故障原因, 进行维修。一般, 都需要询问以下几方面:系统的主要功能、操作方法、故障现象、故障过程、其他异常情况、有无故障先兆等。

(3) “闻”:

听一下电路工作时有无异常响声, 如振动声、摩擦声及其他异常声音。

(4) “查”:

即检查电路, 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保养性例行检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清理污垢, 消除漏电隐患; (2) 检查各元件导线的连接情况及端子排的锈蚀情况; (3) 对于已经被人维修过的控制器件, 应检查新换上元器件的型号和参数, 保证新器件的各项指标符合原电路的要求。第二步:首先排除比较明显的故障。例如电源故障、导线断线、继电器损坏、触头烧损等。这样做有利于更快的找到事故发生点, 减少时间排查时间, 易于观察和测量。第三步:对于多故障并存的电路, 应分清主次, 找到发生事故的主要问题, 再按步检修。检修时, 应注意遵循分析─判断─检查─修理的基本规律, 及时纠正分析和判断的结果, 按照实际情况一步一步地进行, 逐个排除存在的故障。第四步:根据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判断故障范围。按照可调部分是否有效、调整范围是否改变、控制部分是否正常、互相之间联锁关系能否保持, 大致确定故障范围。再根据关键点的检测, 逐步缩小故障点。最后找出故障元件。

2 检修电路时的常用方法

利用万用表对电路进行测试, 进行故障判断的检修方法。

2.1 电阻检查法

利用万用表的电阻档, 对控制线路进行断电测量, 安全、有效。

(1) 电阻分阶测量法。

首先断开主电路电源, 把万用表置于倍率适当的电阻档, 接通控制电路电源。若按下启动按钮时接触器不吸合, 则说明控制电路有故障。检测控制电路之前, 应切断控制电路电源, 然后一人按下启动按钮不放, 另一人用万用表依次测量0-1、0-2、0-3、0-4各两点间电阻值, 根据测量结果可找出故障点。

(2) 电阻分段测量法。

首先切断电源, 然后一人按下启动按钮不放, 另一人把万用表的转换开关置于倍率适当的电阻档, 用万用表的红、黑两根表棒逐段测量相邻两点1-2、2-3、3-4、4-0之间的电阻, 如果测得某两点间电阻值很大, 则说明该两点间接触不良或导线断;如果测得某两点间电阻值很小, 则说明该两点间短路。使用电阻隔分段测量法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电阻分段测量法检查故障时, 一定要先切断电源; (2) 测量高电阻电器元器件时, 先将万用表的电阻档转换到适当档位; (3) 若所测量电路与其他电路并联, 必须先断开其他并联电路, 再测电阻值。

2.2 电压检查法

分为电压分阶测量法和电压分段测量法。

(1) 电压分阶测量法。

首先把万用表置于交流电压500V的档位上, 然后按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断开主电路, 接通控制电路的电源。若按下启动按钮SB2时, 接触器KM不吸合, 则说明控制电路有故障。检测时, 需要两人配合进行。一人先用万用表测量0和1两点之间的电压。若电压为380 V, 则说明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正常。然后由另一人按下启动按钮不放, 一个用黑表棒接到0点上, 用红表棒依次接到4、3、2、1各点上, 分别测量出4-0、3-0、2-0、1-0之间的电压, 根据测量结果找出故障点。

(2) 电压分段测量法:

简述。检测时, 把万用表的转换开关置于交流电压500V的档位上, 按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首先用万用表测量0和1两点之间的电压, 若电压为380 V, 则说明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正常。然后, 一人按下启动按钮SB2不动, 若接触器KM不吸合, 则说明控制电路有故障。这时, 另一人可用万用表的红、黑两根表棒逐段测量相邻两点1-2、2-3、3-4、4-0之间的电压, 根据其测量结果即可找出故障点。

电压检查法, 优点是排查故障准确, 缺点是带电测量不安全。

3 经验法

(1) 黑暗观察法:电路存在接触不良故障时, 在电源电压的作用下, 常产生火花并随伴着一定的声响。应在比较黑暗和安静的情况下, 观察电路有无火花产生, 聆听是否有放电时的“嘶嘶”声或“啪啪”声。产生火花的地方存在着接触不良或放电击穿的故障。 (2) 弹压法:主要用于活动部件。如接触器的衔铁, 行程开关的滑轮臂、按钮、开关等。通过反复弹压活动部件, 使活动部件动作灵活, 同时也使一些接触不良的触头得到摩擦, 达到接触导通的目的。 (3) 替换法:对值得怀疑的元件, 可采用同型号的新元件, 替换的方法进行验证。如果故障依旧, 说明该元件没有问题。但如果故障排除, 则说明该元件存在故障。

经验法一般作为故障查找时的辅助手段, 最终确定故障点时, 仍需使用检测法进行确认。

摘要:在电气控制线路故障的维修过程中, 好的维修方法, 能帮助维修人员从复杂的电气控制线路中, 快速地查找出故障点。本文根据实践经验, 总结了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检修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希望对广大电气维修人员有所帮助。

一般控制 篇5

对工程质量的验收通常分为四个层次:检验批质量的验收,分项工程质量的验收,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的验收,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的验收,检验批的验收内容有两项: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质量检验;对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查记录的检验。其中,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包括重要材料、构配件、成品、半成品及设备的材质和技术性能,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检验数据、工程性能,一些项目的实测实量情况等内容,

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实际上是检验批验收的汇总,它要求检验批均验收合格、资料齐全。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的验收内容有四项:(1)对分部(子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

(2)对质量控制资料的验收;

(3)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设备安装等分部工程有关安全及功能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的验收;

一般控制 篇6

[一般现在时]

一般现在时通常表示现在经常发生的或习惯性的动作或目前的状态。一般现在时常与often, always, usually, sometimes, seldom, every day, on Saturdays, once a week, twice a year, four times a day 等时间状语连用,这些时间状语可看作是该时态的标志。例如:

She sometimes talks with foreigners in Japanese. 她有时用日语和外国人交谈。

He goes to the cinema once a month. 他每月看一次电影。

1.构成:

一般现在时主要有两种形式:

(1)动词be型:

be 指is, am, are,我们要会区别运用:我(I)用am 你(you)用are, is 连着他(he)她(she)它(it)。单数名词用is,复数名词全用are。例如:

I am from England. Are you from England, too? 我来自英国,你也来自英国吗?

Her pencil sharpener is blue. 她的铅笔刀是蓝色的。

These girl students are all 16. 这些女生都16岁了。

(2)实义动词型:

一般谓语动词用原形,主语是单数第三人称时,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即谓语动词加-s/-es。例如:

I often go to bed at 11 o’clock. 我经常在11点睡觉。

Jack studies in a famous middle school. 杰克在一所有名的中学学习。

2.句式:

(1)动词be:

变否定,很容易,后加not 就可以;变疑问,要知晓,一提二改三问号。

注释:肯定句改写为否定句时,就在be后面加上not;改为一般疑问句时,把be提到句首,改为大写,句尾加上问号。例如:

They are Chinese.

→ They aren’t Chinese.

→ Are they Chinese?

肯定回答与否定回答: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

(2)谓语动词是行为动词时:

改疑问,变否定,do 或does 就要用。改疑问,一添二改三问号;变否定,don’t, doesn’t 动前添。注释:肯定句改写为疑问句时,句首添上do 或does(用于单三),动词改为原形,句尾加上问号;改为否定句时,在动词前面加上don’t 或doesn’t(用于单三),动词改为原形。例如:

Tom does his homework in the afternoon.

→ Tom doesn’t do his homework in the afternoon.

→Does Tom do his homework in the afternoon?

肯定回答与否定回答:Yes, he does./No, he doesn’t.

3.用法:

(1)一般现在时表示现在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例如:

Mr. Wang usually goes to work on foot. 王先生通常步行上班。

Do you call your parents every morning? 你每天早晨都给你父母打电话吗?

(2)一般现在时还可以表示客观事实、规律或普遍真理。例如:

Many western people don’t like the number 13. 许多西方人不喜欢数字13。

Four plus two is six. 四加二等于六。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and sets in the west. 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3)在时间、方式、让步和条件状语从句中,可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例如:

I’ll tell you as soon as Li Xiao comes back. 李晓一回来我就告诉你。

We’ll visit the Great Wall if it is fine tomorrow. 如果明天天气好的话,我们就去登长城。

(4)在某些以here, there 开头的倒装句中,用一般现在时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例如:

Here comes the bus. 公共汽车来了。

There goes the bell. 铃响了。

(5)用于格言,警句,文章标题,剧本,图片说明或对故事的转述等。例如:

Jack throws the ball to John and John catches it. He jumps and casts it into the basket.

杰克把球扔给约翰,约翰接住球,跳起来把球投进篮里。

[一般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某个时间里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还表示过去习惯性、经常性的动作、状态。一般过去时经常与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如yesterday(昨天),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前天), last night(昨天晚上), last week/month/term/spring/year(上周/月/学期/去年春天,去年), three days ago(三天以前), in 2000(在2000年), just now(刚才), at the age of 12(在12岁时), one day(一天), long long ago(很久很久以前), once upon a time(从前)等,也可以用在when, since 等连词引导的从句中。例如:

Bob went to Shenzhen three weeks ago. 鲍勃三周前去了深圳。

Children got up early on the morning of June 1. 孩子们在六月一日的早晨起床很早。

When I was a child, I often went to the park with my father.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经常和父亲去公园。

1.构成:

一般过去时的谓语动词要用过去式形式。

动词be 有was, were 两个过去式,was是is, am 的过去式,用于第一、三人称单数;were是are 的过去式,用于第二人称及其他人称的复数。

实义动词的过去式分两种情况:不规则变化的需要参照不规则动词表,牢固记忆;规则变化的在词尾加-ed,这种变化规则可速记为“直”“去”“双”“改”四字诀:

(1)一般情况下在动词原形后直接加-ed。例如:

walk→walked, play→played, work→worked, need→needed

(2)以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动词,直接加-d。例如:

开放式鸡舍光照控制的一般对策 篇7

1 育雏期

育雏期的光照主要是刺激鸡的采食量, 而光照对雏鸡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两个方面。此时容易在光照时间上出现问题。

有些养殖户不考虑增重, 在育雏的前1~2周就给予8h光照。雏鸡本身抗应激能力差, 采食量小, 再加上育雏期免疫用药次数多应激较大, 鸡群往往达不到标准体重。如果此时光照时间过短, 鸡群采食时间相应缩短, 体重将会严重不足, 故而弱小鸡只增多, 死淘率增加。

还有些养殖户育雏时长期给予20h以上的光照, 甚至到60d以后还给予14~16h的光照。这样虽然鸡群采食时间延长, 采食量增大, 但鸡群长期处于神经疲劳状态, 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也将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 进而引起啄羽、啄肛、体质减弱, 死淘率升高。

笔者在育雏前3天采用23h光照直到自然光照或育成期的固定光照, 鸡群体重较小、体质较弱时, 可延缓减光的速度。光照强度一般是:第1周用40W电灯 (灯间距3m, 距地面2m高) , 前3天也可用60~100W电灯, 第2周以后可用25W灯, 光强一般每米23W, 光照均匀, 单个灯不超60W, 避免引起啄癖。

2 育成期

开放式鸡舍因地区和季节的不同, 在育成期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固定的光照时间, 因此养殖户光照时间上的混乱主要表现在育成期。

一是整个育成期一直采用自然光照, 这样势必造成以下不良后果。如果此时自然光照逐渐延长, 会引起鸡群性成熟的提前到来, 而体重并未达到开产时的标准, 这样在尚未达到预产期就提前产蛋, 蛋的重量轻, 产小蛋的时间长, 从而使利润下降。如果此时自然光照逐渐缩短, 将会导致鸡群体成熟提前到来, 而卵巢尚未充分发育, 从而引起开产推迟、饲料浪费, 成本上升, 同样使利润下降。二是有些养殖户惟恐鸡群体重达不到上笼体重, 育成时光照时间比标准时间长2~3h, 甚至是16h, 这样势必缩短了开产前后光照刺激的时间余地。事实证明, 短时间的光照刺激比不上长时间光照刺激的产蛋效果, 甚至会推迟开产, 使高峰期维持时间短, 总产蛋量降低。

育成期光照应该是6~18周龄中最长的自然光照时间, 不足的其它各周采用灯光补充照明, 育成期固定光照时间肯定要以18周龄的自然光照时间为准。夏末到秋冬育成, 自然光照逐渐缩短, 这时的育成期光照以第7周时的自然光照时间为固定光照时间。

整个育成期的光照强度也是应该控制的, 在夏季外界光照强度太强, 应对窗户进行遮挡, 避免阳直射鸡体, 引起啄癖和影响生长发育。在冬季应防止光照强度太弱, 保证每平方米有1~3W的照度是较理想的。补光时一般采用25W的灯, 灯间距3m, 距地面2m即可。

3 产蛋期

产蛋期要求光照时间固定不变, 光照强度不能减弱, 此时主要在产蛋前光照刺激时容易出现问题。有的产蛋前一次加光2~3h, 分2~3次就能将光加到16h。因蛋鸡对光照刺激比较敏感, 除第一次长光外, 每次长光不应超过1h, 如果刺激过度, 性成熟较早的鸡只卵泡发育异常, 双黄蛋过多, 脱肛难产鸡只增多, 而另一部分发育晚的鸡只将减少光刺激机会, 卵泡发育受到抑制, 会推迟开产, 甚至终身不产。

还有许多养殖户将开产前每周增加光照半小时, 错误地理解为每天增加光照时间5min, 每周共增加35min。虽然总光照时间增加的不少, 但光照刺激将变得微乎其微, 产蛋率增加的就不理想。这也是不应该出现的又一大误区。

一般控制 篇8

伴随着中小型企业从库存生产方式(MTS,Make To Stock)向订单生产方式(MTO,Make To Order)的转变, 越来越多体现精益思想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典型的有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 CONWIP(CONstant Work-In-Process),LOMC(Load-Ori- ented Manufacturing Control),POLCA(Paired-cell Over- lapping Loops of Cards with Authorization),负荷控制(WLC,Workload control)等[1]。WLC通过限制投放车间的订单数量,将在制品限制和平衡在一个尽可能低的水平以实现设备的高利用率和订单的快速准时流动,被认为是应对MTO生产的一种有效生产计划与控制解决方案。 前期的负荷控制研究更多局限于Job-shop型生产,假设系统各机台生产能力大致均衡且不会出现长期的瓶颈资源。随着工艺整流化的实施,产品生产工艺普遍呈现主流向,由于生产能力不均衡表现出来的瓶颈往往制约着系统的产出。为此,文献[2]提出了一种兼顾主工艺流向和负荷控制阀值的拉式投放方法及推拉混合投放方法,认为当出现产品工艺主流向时,上下游负荷阈值应当做出针对性调整,但是未明确指出调整的依据和方法。Fernandes和Land等研究了负荷不均衡产生的瓶颈漂移现象,分析了保护产能大小对负荷控制方法实施绩效的影响,未考虑保护产能的具体位置[3];文献[4]研究了保护产能的大小和位置对实施绩效的影响,但是没有区分对待瓶颈和非瓶颈的负荷上限设置问题;Husig等研究了存在瓶颈漂移和交期约束的适应性在线负荷控制方法,通过设计排产算法,控制订单投放顺序和投放时间实现所有机器的负荷均衡[5]。

上述考虑瓶颈的负荷控制方法,均侧重于订单投放与保护产能设置的机理等研究,对于车间调度规则几乎未涉及。然而,Thürer等研究指出控制订单投放和调度规则可以相互补充[6];Lu等发现将订单评审与投放机制(ORR,Order Review and Release)和已存的调度规则集成,能够更好的改善装配车间的控制绩效[7]。因此,本文针对产品工艺存在主流向和明显生产瓶颈的情景,借鉴DBR(Drum-Buffer-Rope)机制和方法,提出了为非瓶颈资源设置保护产能,在车间层次运用派工规则实现调度优化的集成车间负荷控制方法。从保护产能的大小、位置, 派工规则以及负荷限额设置等多层次仿真实验不同参数组合的系统绩效,为企业负荷控制方法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2面向一般流水车间的集成负荷控制方法

2.1订单投放与车间调度集成的负荷控制方法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WLC是一种集成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机制(如图1所示),首先,客户订单经过评审而接收,预置在订单池中,并根据确定的优先级排序规则,如最小松弛(SS,Smallest Slack),FCFS,PRD(Planned Release Date),EDD(Earliest Due Date)等对订单排序;然后,根据固定投放周期或者车间资源的状态信号,按照顺序选择可行的订单投放到生产车间;最后,对于投放车间的订单根据预定的调度规则进行排序生产。尽管现有模型集成了订单接收、投放和调度三个层次,但是,学界研究与企业应用更多以单层次为主,且局限于订单投放层。

对于订单投放,根据投放决策的制定时点,可以分为三大类:周期投放、连续投放、周期与连续混合投放方法。 周期投放需要确定包括投放周期(Release Cycle)、时间范围(Time Limit)与负荷限额WLN(WorkLoad Norms, 也称为负荷上界)等在内的多个参数,周期性的从订单池中按照订单顺序选择可行订单进行投放,避免订单过早投放进入车间。连续投放则根据负荷下限,即WLT (WorkLoad Trigger)或者特定机台上是否有紧急订单等情况触发连续拉动订单投放。有学者认为,尽管单独使用定期投放可以保障减少在制品,缩短任务车间通过时间等目标,但是往往会增加资源的闲置,减少车间调度规则的有效性[8,9]。兰卡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提出了将周期投放与连续投放相结合的LUMS OR (Lancaster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Order Release)方法,定期投放时使用负荷上界WLN限制车间投放负荷总量,使用负荷下界WLT在工作中心饥饿时连续拉动工件进入车间[10]。Thürer等对LUMS OR方法的负荷计算方法进行修正,使用Corrected aggregated load approach进行负荷计算,形成了LUMS COR(Lancaster University Manage- ment School Corrected Order Release)方法,并仿真验证该方法是当前最有效的一种订单投放方法[11]。

传统以Job-shop型生产为主的负荷控制研究,假设通过限制负荷投放,各工作中心的负荷相对均衡,不产生明显瓶颈、且在制品数量有限,车间调度只需要FCFS等简单规则,无需复杂的排序优化规则。然而,在现实生产环境中,各工作中心的利用率普遍存在差异,生产系统存在瓶颈,因此本文以LUMS COR作为订单投放控制方法,针对存在明显瓶颈的生产系统,借鉴DBR机制的保护产能与缓冲状态概念,提出了将订单投放与车间调度规则集成的车间负荷控制方法。该方法假定客户订单经过评审预置在订单池中,通过推拉结合的订单投放方式进行负荷控制。一方面,根据预定的投放周期定期从订单池中选择满足WLN的订单推向车间;另一方面,对投放到车间的订单任务运用调度规则进行优化排序加工,当某机台的直接负荷低于WLT,拉动首道工序为该机台的订单投放。

2.2基于订单缓冲状态的车间调度规则设计

车间调度层通过使用调度规则,或派工规则对各机台前等待的订单进行优先级排序。文献中提出的派工规则多达上百种,主要分为三大类:基于加工工时的规则,如PST(Planned operation Start Time)、SPT(Shortest Pro- cessing Time);基于交期的规则,如EDD、CR(Critical Ra- tio);随机规则,如FCFS、SRO(Select in Random Order) 等[7]。研究表明,不同的派工规则有不同的适用环境,如FCFS派工规则能够保持最短的排队时间,有利于均衡和预测生产提前期,而PST规则是根据交期与加工工时确定每个机台上订单的紧急程度,能够显著提升交期表现, 因此被广泛应用。订单i在机台v的PST值的确定如式(1)所示:

式中,PSTiv表示订单i在机台v的计划开工时间,DDi表示订单i的交期,Siv表示订单i工艺中包括机台v在内的未完工工序集合,Tw表示w工序的工序时长,k为设计参数,可以通过调整改变系统绩效。根据文献[11]的研究结果,本文的仿真过程中设定k=2。订单i的第一道工序的计划开工时间等于该订单的PRD.

针对具有主工艺流向,且存在瓶颈的生产车间特征, 借鉴约束理论和DBR机制原理[12],提出一种基于订单缓冲状态的瓶颈调度规则(如图2所示),订单i在瓶颈机台B的缓冲状态BS的确定如式(2)所示:

式中,BSiB表示订单i在瓶颈机台B的缓冲状态,TBiB表示订单i在瓶颈机台B的缓冲全长,RTiB表示订单i在瓶颈机台B剩余的缓冲时间。BS值越大,表示越紧急,越优先加工。按照三色缓冲管理方法,当BS取值在[0-1/3) 时,为绿色处在正常区,(1/3-2/3]为黄色处在赶工区,(2/ 3-1]为红色处于紧急区,此时订单优先级最高,且所有系统资源需要围绕紧急订单组织生产,保证紧急订单顺利通过生产环节。

2.3瓶颈漂移与保护产能

在不确定和动态随机的生产环境中,如存在设备故障与维修,每一个机台资源都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生产瓶颈。当机台的利用率越平均的情况下,瓶颈漂移现象越严重[3]。根据DBR理论,减少瓶颈漂移的最佳办法是为非瓶颈资源设置合理的保护产能,通过保护产能吸收系统中的扰动和不确定因素,保证瓶颈资源不受缺料或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系统产出最大化。一般认为,非瓶颈资源的保护产能和其利用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如果资源的利用率低,则表明该资源有足够的弹性时间应对因随机误差造成的工件提前或延后加工,从而减轻对瓶颈的影响,提升订单的车间通过时间和交期表现。反之,如果资源的利用率高,则表明该资源缺少有效时间应对随机误差产生的波动。为了更清晰的分析瓶颈漂移和保护产能的关系,本文对瓶颈资源和保护产能界定如下:

定义1:若生产系统中存在约束资源,且该资源决定了生产系统的产出能力,则该资源为瓶颈资源。

定义2:保护产能是指在瓶颈资源前后机台分别设置的富余产能,用于抑制瓶颈资源生产波动的影响,使瓶颈产出最大。

显而易见,保护产能的本质在于使非瓶颈资源具有超出瓶颈资源的部分产能来产生时间缓冲,将瓶颈与非瓶颈资源隔离开[13]。针对存在生产瓶颈的不平衡系统,本文将保护产能的概念引入到负荷控制的订单投放方法中,并结合负荷限额设置实现系统绩效改善。

本文为了研究不同程度保护产能下仿真模型的绩效差异,在不改变生产系统和订单其他信息的情况下,通过逐步减小非瓶颈工序处理时间的方法,来提升保护产能[3]。例如,通过调整订单到达时间,使瓶颈利用率保持在90%,为了使非瓶颈上有15%的保护产能,则非瓶颈的利用率应该维持在76.5%.

2.4负荷限额比率

负荷限额WLN是负荷控制实施的重要参数,如果负荷限额设置过低,车间在制品库存、车间流水时间和机台提前期会降低,但是总流水时间和订单延误率会变差;如果负荷限额设置过高,车间流水时间会变长,在制品数量将增加。以往研究认为,在Job-shop型生产中,为保证作业车间的物流顺畅,各个机台的负荷限额应该设置成相等,而Wiendahl等研究指出,在存在生产瓶颈的生产系统中,瓶颈资源的负荷限额值应大于非瓶颈资源的负荷限额值[14]。对于存在主工艺流向,且非瓶颈资源设置保护产能的生产环境,本文通过引入负荷限额比率NR来研究瓶颈和非瓶颈资源的负荷限额设置,NR的定义如式(3) 所示:

式中,WLNN表示非瓶颈资源的负荷限额,WLNB表示瓶颈的负荷限额。当负荷限额比率NR取值为1时,表明瓶颈与非瓶颈机台的负荷限额值相等;当NR取值为∞时,表明非瓶颈设备的订单投放不受负荷限额的影响。

3仿真实验

3.1实验设计

仿真实验的参数设计和层次如表1所示。派工规则、 保护产能位置、保护产能大小均从3个层次进行测试,负荷限额比率分为7个层次。全因子实验的组合数为3×3 ×3×7,共有189种组合方案。

除了负荷限额之外,仿真实验还需要确定投放周期和时间范围等参数,本文根据文献[3]的研究结果,将投放周期设置为机台平均处理时间的4倍,时间范围设定为无穷大,即所有的订单均可以参与投放,这种方法能够避免订单不必要的等待,从而减小订单的总流水时间。

3.2实验数据和参数

使用离散仿真软件SIMIO建立一般流水车间生产系统的仿真模型,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假设订单到达订单池时,交期及工艺路径信息均已确定,每一道工序谚要一个特定的机台且不存在回流现象。机台能力是随机动态变化的,其平均故障时间(MU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和平均维修时间(MTTR,Mean Time To Repair) 服从三角分布。

仿真时,订单投放方法LUMS COR中连续投放的WLT设置为0,即当机台直接负荷降为0时,根据PRD规则从订单缓冲区选择首道工序为该机台的订单投放。根据前期研究,利用负荷限额设计进行车间负荷控制的系统其订单总额与产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6]。本文通过预实验发现派工规则为FCFS,上下游均有15%的保护产能时,有25%的延迟订单,此时系统处于输入输出平衡状态,订单平均到达间隔时间为1.03,运用仿真优化工具opt-quest确定各机台的基准负荷限额水平为10。系统绩效指标确定为总流程时间(GTT,Gross Throughput Time)和平均订单延误率(MTR,Mean Tardy Ratio),反映满足交货期约束和减少车间在制品库存和流水时间的能力。在仿真实验中,数据在稳定的状态下收集,每一个独立实验将重复运行100次,仿真预热时间为3000小时,总仿真时间为10000小时。

3.3实验结果与分析

(1)不同参数组合的系统绩效总体描述

不同保护产能位置、保护产能大小与派工规则组合下,系统绩效指标GTT和MTR随负荷限额比率变化的情况如图3、图4、图5所示。负荷限额比率分为7个水平,非瓶颈机台保护产能大小及位置形成的7种组合所得到的GTT和MTR分别对应每张图中的7条曲线。可以直观看出,派工规则、保护产能位置和水平以及负荷限额比率等参数均影响负荷控制方珐的实施绩效。

(2)不同保护产能的系统绩效

以往研究结果显示,增加上下游保护产能能够显著地改善订单的车间通过时间和交期表现。本文图3、图4、图5也表明:当上游保护产能较小时(5%),BS规则的GTT绩效指标明显优于FCFS及PST规则,这与文献[15]中指出的DBR规则适用于瓶颈利用率高、保护产能低的结论一致。因为当上游非瓶颈资源保护产能不足时,生产波动将导致部分订单任务难以按时到达瓶颈资源,造成瓶颈资源等待或过度繁忙,此时通过BS规则对订单优先级进行排序,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订单交期满足率,取得明显的优化效果。当下游保护产能较小时(5%),BS规则的绩效指标劣于FCFS及PST规则,原因在于下游保护产能的短缺将使订单大量堆积在瓶颈资源之后,无法及时流出生产系统。由此可知,基于订单缓冲状态的BS规则,能够通过优化瓶颈资源的任务加工顺序,更好地保护瓶颈资源,更适用于具有瓶颈,且瓶颈上游保护产能不是很充足的生产环境[15]。当下游保护产能从5% 变化至10% 时, PST规则的系统绩效明显优于FCFS和BS规则,原因在于PST规则是按照计划开工时间最早进行任务排序,在下游产能不充足的环境下,PST优先处理计划开工时间最早的任务,能够明显降低车间通过时间,提高交期满足率。 逐步增大上下游保护产能至15% 时,系统绩效将持续得到优化,此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充足的保护产能使订单快速到达瓶颈,瓶颈前订单形成的缓冲区使派工规则能顺利实施,瓶颈后的保护产能使订单迅速通过车间,满足交期要求。

(3)不同负荷限额比率的系统绩效

以往研究表明负荷限额设置过低或过高均不能获得明显的优化效果,文献[16]用仿真优化的方法综合研究了不同车间特征下的负荷限额设置问题。从图3、图4、图5的实验结果可知,因负荷限额比率变动造成的绩效波动十分明显,每一条曲线几乎都有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当非瓶颈资源的保护产能较小时,BS规则下的系统绩效曲线有两个明显波谷,这表明BS规则的系统绩效受负荷限额影响大,合理的负荷比率设置有助于改善系统绩效。对于PST规则,系统绩效曲线随负荷限额比率变动较为平滑, 这表明PST规则的适应性较好,不易受负荷限额的影响。 当负荷限额比率超过1.5时,FCFS和PST规则的系统绩效曲线接近于直线,原因在于系统产品的工艺限制。当负荷限额比率大于1.5时,再增加非瓶颈资源的负荷限额不影响利用率和保护产能绩效。

需要关注的是,当非瓶颈资源的保护产能较小时,波谷多出现在负荷比率为1.2附近,当非瓶颈资源的保护产能较大时,波谷多出现在负荷比率值为0.8附近。这说明:保护产能较小时,非瓶颈需要设置较大的负荷限额值, 防止非瓶颈因为产能不足而缺料;保护产能较大时,非瓶颈资源需要设置较小的负荷限额值,使车间在制品降低, 减小车间通过时间,改善交期表现。

(4)不同派工规则的系统绩效

若只考虑车间派工规则(FCFS,PST,BS)差异时的系统绩效,从图3、图4、图5可以发现:PST规则的系统绩效随着保护产能的位置、大小及负荷比率变化而变化的幅度小,特别是交期满足率指标,在不同参数组合下均能保持较优值,相比FCFS规则非常明显,说明PST规则的鲁棒性较好,这与文献[4]结论一致。与PST规则不同,BS规则受非瓶颈负荷限额值的影响较大,由图5可知当上下游均有15%的保护产能,且NR=0.8时,BS规则下的系统绩效优于PST规则。因此,当产品工艺存在主流向时,合理设置负荷限额和保护产能,能够显著改善系统绩效,这与文献[2]的结果一致。当上下游均有15%的保护产能, 瓶颈上游的订单任务可以快速到达瓶颈资源,瓶颈前会维持一定数量的在制品防止瓶颈供料不足,通过瓶颈资源的订单任务也因为下游的保护能力可以快速通过,缩短了订单任务的总流程时间,保证了订单的交期满足率;而NR =0.8表示非瓶颈的负荷限额小于瓶颈资源,由此实现了订单任务在非瓶颈资源的快速加工,减少了订单的瓶颈资源通过时间。

4结束语

本文针对存在瓶颈的一般流水车间,将约束理论中的保护产能和缓冲状态引入传统的负荷控制方法,研究了将订单投放与调度规则集成的车间负荷控制方法,并仿真分析了不同保护产能位置与大小,不同派工规则与负荷限额水平组合下的系统绩效。主要结论为:1BS派工规则受负荷限额的影响较大,设定合适的负荷限额能够实现系统绩效的显著提升,而PST派工规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不同负荷限额水平、保护产能位置和大小均能获得较好的系统绩效;2保护产能的位置和大小影响系统绩效,瓶颈上下游的保护产能是否充足决定瓶颈的稳定性和调度效果;3当上游保护产能较小时,BS规则可以起到保护瓶颈的作用,下游保护产能较小时,PST规则能明显降低车间流水时间。

本文对瓶颈漂移现象以及复杂的车间特征因素(如装配车间、并行流水车间以及安装时间等)尚未进行深入分析,在后续研究中,将逐步考虑这些复杂情景,丰富负荷控制的方法体系。

摘要:针对产品工艺呈现主流向且存在瓶颈时,传统负荷控制方法的不足,借鉴约束理论的DBR机制,提出了为非瓶颈资源设置保护产能,将订单投放与瓶颈派工规则集成的车间负荷控制方法。在分析瓶颈漂移与保护产能,调度规则、负荷限额与系统绩效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保护产能位置与水平,派工规则以及负荷限额水平的组合实验,仿真分析系统绩效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集成负荷控制方法中不同的保护产能位置、水平以及调度规则和负荷限额参数组合有不同的适用环境,实施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以更好的保证订单的系统通过时间与交期。

一般控制 篇9

一、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状与培养目标

解放后,我国按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培养机械专业热加工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工科院校设置了铸造、锻压(金属塑性成型)、焊接专业。1998年,教育部为了培养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的材料成型方面的人才,将高等院校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过去的铸造、锻压(金属塑性成型)、焊接专业及部分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通过调研国内相关高校,在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等热加工专业基础上组建了新专业,分三种模式。(1)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新专业以机械和控制工程为主,原专业只是新专业中的一个方向,较少的学校开设这种专业;(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此专业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开设这种专业的学校也不多,此专业由于是原来老专业的综合,开设的学校专业齐全,发展较为平衡;(3)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兼顾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和控制工程,开设这种专业的学校最多,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新设专业。当中的高校分两层:第一,主要为重点大学,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下,铸、锻、焊等各个方向均有较强的实力,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第二,主要是一般普通高校,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下,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各个学校虽然历史、规模和水平存在差异,但是长期在原“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要求的影响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和培养模式上并无明显区别。高校专业目录调整设立新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后,新专业在不同的高校,由于各高校原专业设置、发展上的极其不平衡,导致培养人才的侧重点大不一样。另外,老专业对教学影响根深蒂固,合并后新专业教学容易受此影响,容易存在机械堆积现象,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各院校均处于初级阶段,正根据各自已有的实力或既定的专业培养方向,努力建立完善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设立正确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必须按人才培养目标尽快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我国本科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快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培养出的学生要被社会接受。特别是对于众多的一般工科普通高等学校(按全国招生次序,第二批招生的本科院校称为一般普通高校),它们大部分属于非科研型学校,有别于国家重点投入的“211”学校,从学科发展、师资力量、科研能力、实验条件、学生素质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决定他们不能以培养本、硕、博连读的科学研究型人才为主流,而应从各自的优势或特色出发,应与科技发展变化、社会人才需求、学生就业选择三方面同时接口,以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一定的工程能力和技术特长的工程化实用型人才为主导性目标,以适应当前工科教育强调通识性、学科化和工程化,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改大趋势。

二、模具行业新世纪发展的时代背景

近几十年来,模具行业发展很快。模具行业是一个融合多专业多学科知识,并为多种加工领域服务的工业行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对模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激光立体制模(SLA)、分层实体制造(LOM)、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和熔化沉积制造(FDM)等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新世纪的模具行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要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普通本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与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比较

大量的一般普通高校,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下,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一般普通高校中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应培养生产一线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深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应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附表:普通本科与高职的比较(见下页)。

四、加强能力训练与创新意识培养

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建立在计算机辅助技术及其系统的学习与应用平台上进行,通过四年课程学习,以学习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一条连续的“红线”,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运用串联起来,系统地学习与应用。培养方案:第2学期学习Auto CAD,第四学期学习Pro/E,第5学期学习数控加工与编程和Mastercam,第6学期学习Moldflow,时间连贯,知识难度由浅入深,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到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学习,连贯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完成;同时应用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使学生对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融会贯通,达到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计算机辅助制造能力———数控机床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专长”的培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完成某一项工程任务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为他们适应社会、谋求发展打好基础。专业课教学要多分析讲解一些工程实例,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另外尽量多开一些综合性的教学实验。宽裕的实践环节多安排一些动手实践强的小项目,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加强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学生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通过实地考察并参与实践一些有针对性的工程项目;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一些综合运用知识性较强的材料成型项目或学科前沿带有探索性的试验课题;另外也可以通过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综合性开放实验等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开放试验中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把模具设计与计算机应用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达到一定的目标。科技在发展,社会要求在变化,学生能力和创新知识的培养应建立在深厚基础的平台上,也就是“通识”的学习上。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一方面要夯实理论基础课,增加后劲,另一方面要凭借专业基本训练,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为以后尽快适应工作打好基础。将专业实验课与实际工程密切联系以后,使学生能较早地了解和熟悉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特别是通过联系典型工程教学,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学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为以后迅速适应工程岗位打好基础。

五、毕业设计与工程师培训相接轨

大学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毕业设计,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展现出来,同时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毕业设计与工程师培训相接轨。教师在毕业设计的选题问题上,侧重纵、横向科研项目相关的题目,改变以前的指导方式。当下师生比大幅度提高,教师指导的任务也不断加重,要求教师指导不但不放松,还要注意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开放实验室,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已签订就业合同的同学结合该单位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课题,双方共同指派指导教师。另外,教师也可以到实习基地现场结合工厂实际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普通本科专业层次,应当确定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明确目标,确立“通识+专长”的培养模式。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工程实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要不断地完善工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力争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摘要:论述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状,提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应注重“通识+专长”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能力训练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实用型

参考文献

[1]刘瑞玲,王丽娟,于玲,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和课程改革初探[J].铸造设备研究,2003,(3):38-41.

一般控制 篇10

一、理论概述

COBIT理论于1996年首次由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提出。经过多年的改进与优化,ISACA已经将COBIT打造成为一个治理和管理组织信息系统的成熟业务框架,这也将会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治理和管理组织信息系统的目标。

COBIT体系主要包括总体框架(Framework)、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s)、管理指南(Management Guide1ine)以及成熟度模型(Maturity Models)。总体框架部分是对COBIT理论的概括,阐述了COBIT对企业IT管理的几个要素:IT资源(人、物、数)、IT过程(组织与计划、获取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和评价)、业务需求(质量、安全、成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评价标准。IT资源、IT过程和业务需求是COBIT治理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COBIT4.1版遵循了:以业务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以控制为基础、以测评为驱动的原则,制定了三维的评价标准体系。其基本逻辑是:根据业务要求划分IT过程,通过IT过程的管理,来管理有限的IT资源,最终实现IT目标和业务需求的统一。由于相关项目采用的是C0BIT4. 1的版本,因此,本文具体涉及的COBIT版本均以C0BIT4. 1为准。

二、基于COBIT理论的一般控制审计应用框架

企业一般控制审计是针对计算机环境要素实施的,对系统所有应用或功能模块具有普遍影响的控制措施。本文基于COBIT理论结合项目实践,对企业一般控制审计应用框架进行了探究,如图1所示:

此应用框架分为三维空间,第一维空间是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即信息系统审计的有效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符合性、可靠性;第二维空间是企业IT资源,一般控制审计的IT资源包括人、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操作系统;第三维空间是根据COBIT的IT过程的四个域,将企业一般控制审计的过程分为IT组织和职责控制、系统开发与变更控制、信息安全控制、IT运营控制四个方面。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访谈了解企业相关流程、识别关键风险点,通过观察和文档查阅执行一般控制的穿行测试和有效性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分析与评价,形成审计结论。以此来管理IT资源,最终达到审计目标。

(一)信息系统评估按照企业的业务部门识别企业所涵盖的“信息系统环境”及与“信息系统环境”相关的“应用程序”。信息系统环境的技术构成包括: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网络和互联网/远程访问等。了解信息系统的开发或采购时间、系统变更方式、与其他系统的接口、批处理的存在、系统自动化程度等,判断客户信息系统环境的复杂程度。针对集成性大型ERP系统(如SAP, Oracle)或自行开发核心业务或财务系统的、当年上线新业务和财务系统的、对现有系统进行功能性、程序性和改变系统运转方式的关键参数设置变更的、核心业务或财务系统存在关键数据处理接口的、使用批处理操作进行数据处理的,业务高度依赖信息系统自动化处理的(如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行业),系统环境一般为复杂。

(二)一般控制的关键风险控制点识别及穿行测试针对信息系统一般控制(ITGC)的四个方面,确定每个ITGC种类的执行穿行测试目标、程序控制点及支持性文件。

(1)IT组织和职责控制。

目标:清晰定义各岗位职责

穿行测试程序控制点:公司信息技术部内部分为规划管理、运行维护、技术支持、网站开发及管理、网站技术维护支持岗,各岗位职责分工清晰定义责任关系。参考文档是IT组织架构。

(2)系统开发和变更管理。

目标:只允许对应用程序、界面、数据库和操作系统进行经过适当授权、测试和批准的变更。记录企业对于客户针对“系统开发和变更管理”种类程序的了解和参考的客户文档。

穿行测试程序和控制点:

其一,系统开发和变更程序。

系统开发和变更授权阶段:软件开发/变更申请需填写变更申请单,经审批同意后进行开发。参考文档是公司软件管理制度文件。

系统开发和变更测试阶段:软件开发完成后,信息科技部负责组织项目组对系统依次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压力测试和用户接受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并由相关测试人签字确认,编制相应的测试报告。参考文档是核心系统变更测试记录(纸质或邮件记录)。

系统开发和变更批准阶段:在上线前,项目组制定系统上线计划,并提交系统上线申请。系统上线计划和系统上线申请应经过信息科技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正式批准,并提前通知用户系统上线时间。参考文档是核心系统变更上线审批记录(纸质或邮件记录)。

其二,系统开发和变更管理不相容职责的分工。

系统开发和变更管理环境下不相容职责的分工:程序人员无生产系统的访问权限,无批准程序开发或变更的管理权限、实施程序移入或移出生产环境的操作权限、及执行对程序开发和变更相关控制的监控权限;系统上线由系统/项目管理人员完成;执行对程序开发和变更相关控制的监控人员没有批准程序开发或变更的管理权限、安排开发或变更、或将程序移入或移出生产环境的权限。参考文档是核心系统程序变更上线操作截屏。

系统开发和变更管理环境下的环境分离:应用系统开发环境、测试环境及生产环境分离。参考文档是应用系统环境截屏。

(3)信息系统安全。

目标: 只允许经授权的人员访问数据和应用程序(包括程序、表格以及相关资源),并且这些人员只能执行明确授权的职能(例如:询问、执行和更新)。记录企业对于客户针对“信息系统安全”种类的程序的了解或参考的客户文档。

穿行测试程序和控制点:

其一,一般系统安全设置。一般系统安全设置是恰当的:访问各应用系统均需要用户名和密码,设置密码策略(如密码长度、密码复杂度、密码使用期限、密码锁定次数和时间)、操作系统用户和组配置策略、数据库账号管理(启用数据字典保护、数据库超级管理员限制远程登录、默认密码修改、使用数据库角色管理对象)。支持文件是应用登录界面截屏、操作系统用户和组配置策略截屏、密码策略截屏、账户锁定策略截屏、数据库管理员账号配置截屏。

其二,应用用户访问管理。用户访问经授权且适当设置(包括用户新增、权限更改、离职删除):权限申请与审批通过“系统用户权限申请表”来流转与记录,申请人填写所需系统权限,随后由申请人部门领导予以审批,审批后交予系统管理人员创建系统账号/权限。参考文档是系统用户权限清单和申请表。离职员工通过“离职移交单”, 由人事部门发起,流转到各个部门(业务部门,信息科技部等),由信息科技部注销系统账号,并签署操作人与操作日期。业务系统离职员工通过支行/业务部门发起申请,由人力资源审核和业务部门核对确认,然后有业务对该员工权限设置为离岗。参考文档是变更/离职移交单。

管理层定期审核用户权限合理性:管理层每季度检查员工职位权限与信息系统权限是否相符。参考文档是季度的权限审核表。

其三,对系统管理资源访问管理。对系统管理资源访问仅限于适当的授权人员:只有被授权人员拥有数据库、 操作系统和应用层的管理员权限,且此类权限分配在合理的人员手中。参考文档是各系统管理员账号截屏。

其四,物理访问。对计算机硬件的物理访问限于适当人员:数据中心的进出有相应的安全控制。参考文档是机房环境安全设施配置及监控措施;机房出入授权管理(门禁系统用户权限清单)、机房出入登记管理记录、机房日常巡检表等。

其五,信息系统安全的监控。信息系统安全过程受到监控:信息系统开启审核策略,并有非系统管理员定期查看操作日志确保系统安全。参考文档是应用层操作日志(截图并提供日志的复核记录)、操作系统审核策略截屏、 日志及复核记录截屏、数据库审核策略、日志及复核记录截屏。

其六,信息系统安全不相容职责的分工。信息系统安全环境下的不相容职责分工:IT人员不具有系统内业务操作权限;系统内无测试、临时、默认等账号。参考文档是现场检查与了解的系统测试账号、临时账号和默认账号设置。

(4)IT运营控制。

目标:正确备份支持财务信息的数据,以便在出现系统中断或数据完整性问题时,可以准确完整地恢复此类数据(即备份和恢复)。按计划执行程序,及时识别并消除按计划处理时产生的偏差(即时间安排)。及时识别、解决、复核和分析IT运行问题或事件(即问题和事件的管理及监控)。在相关控制的失败可能对会计报表或披露产生影响时,应包括IT运营控制。记录企业对于客户针对“其他ITGC种类,包括IT运营”种类的程序的了解或参考的客户文档。

穿行测试程序和控制点:

其一,财务数据的备份和恢复。财务数据已备份且可恢复:公司设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使用、备份及恢复办法, 来管理公司系统的备份。参考文档是各系统的备份策略, 包括异地备份(备份方式、频率、工具、内容、介质等)及截屏,备份日志、备份结果的定期检查备份的恢复性测试记录。备份介质管理,比如标签等。

其二,批处理/按计划执行程序管理。及时识别并处理批处理/按计划执行程序产生的偏差:日终批处理过程中能对差错进行监控、报错,差错能及时处理,同时生成相应的日志或报告。参考文档是清算日志。

其三,问题和事件的管理及监控。及时识别、解决、复核和分析IT运营问题或事件:系统相关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参考文档是审计范围内系统日常运行和维护的问题处理记录。

其四,数据接口管理。及时识别、解决、复核和分析数据接口问题或事件:对实时传输的数据存在监控机制,并且差错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参考文档是数据传输日志。

(三)一般控制有效性测试根据中注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南》的相关规定,测试人工控制最小样本量区间如表1:

针对控制描述,区分人工控制和系统控制。针对人工控制部分,根据其控制运行频率,确定样本数,抽样来源审计时间范围内的系统总数,进行随机抽样测试。

(1)系统开发变更部分关键控制资料。

其一,系统开发和变更经过授权:关键控制资料为变更申请单抽样,资料控制点为变更抽样编号、变更明细、变更申请是否经过审批。

其二,系统开发和变更经过测试:关键控制资料为变更测试控制测试,资料控制点变更抽样编号、变更明细、变更是否经过测试。

其三,系统开发和变更经过批准:关键控制资料为变更上线验收控制测试,关健资料控制点变更抽样编号、变更明细、变更经过上线审批。

(2)信息安全部分关键控制资料。

其一,用户访问授权:关键控制资料为权限申请/变更抽样,资料控制点名字、入职日期、获得的系统权限、权限是否通过管理层审批。

其二,用户离职权限设置:关键控制资料为离职用户权限抽样,资料控制点名字、离职日期、系统账号是否禁用、离职申请单是否经过审阅。

其三,管理层定期审核用户权限合理性:关键控制资料权限定期检查抽样,资料控制点季度、权限审核是否执行。

(3)其他ITGC关键控制资料。

及时识别并处理批处理/按计划执行程序产生的偏差: 关键控制资料为日期抽样,资料控制点日期、文件是否存在、是否合理签字、是否发现问题。

三、结论

神一般的修复 篇11

西班牙博尔哈镇有一幅《戴荆冠的耶稣》壁画,是19世纪画家马丁内斯创作。因年久失修,壁画颜料剥落,教堂苦于没有经费修补。2012年,画家马丁内斯的孙女慷慨捐出一笔数目不菲的资金,专门用于修复这幅壁画。

当专家到来,才发现这件传世巨作竟然惨遭“毁容”。原作中耶稣的面部笔触细腻,现在却被人粗鲁地“涂鸦”,嘴巴部分改得面目全非。而原画中耶稣所戴的荆冠也被一顶“猴皮帽”取代。乍一看,原本严肃的宗教壁画转眼变成了“猴子”抽象画。

消息传开后,群情激愤,“凶手”很快上门自首。原来是住在教堂附近的80岁老太太塞希莉娅,她看到壁画在岁月的洗礼下损坏心急如焚,于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了“修复工程”。结果,“亮瞎”众人“24k钛金狗眼”。

消息很快在网上传开,一度成为全世界的笑料,好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纷纷围观这“艺术史上最大的修复灾难”。

2.名画变LED屏幕

《圣母、圣婴和圣安妮》是达·芬奇的杰作之一,他在这件作品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了20年。长久以来,这幅画一直由卢浮宫收藏展出。多年前,卢浮宫博物馆委员会就想修复它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瑕疵”。

2009年,修复计划终于付诸实施。修复过程中,两位法国的顶级艺术专家Jean Pierre Cuzin和Segolene Bergeon Langle却辞职不干了,他们被修复过程给彻底激怒了,因为过度清洁让作品过亮——这亮度是达·芬奇从来也没有让画面中出现过的亮度。Bergeon Langle表示,她对修复过程一直不太高兴。特别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清洁过程中,在小耶稣身上,一片看起来像白斑的白色颜料被去除了,但她认为这是达·芬奇亲自绘上去的。

果然,不少观众纷纷指出:修复过后的作品,与其说是一幅画,还不如说它是LED屏幕。

3.土豪还是土气?

2010年7月,圆明园首批(20件)破损文物完成“试验性修复”,刚一亮相就受到各种质疑:修复所用的石膏材质粗糙,没有接近瓷器的质感;部分文物石膏补完后,又在外面涂上金漆;修复中使用的纹饰图案也没有任何依据。

询问涂金漆的目的,仅仅就是“为了让瓷器更漂亮”。网友纷纷炮轰:金漆修缮不是不可以用,但也要看地方,这是圆明园的瓷器,金漆一上,确实更漂亮了,可圆明园的历史沧桑感去哪儿了?

事实上,圆明园的文物完全可以保持残破状态,不需要修复得过于完美,再建一个圆明园也没有留着破圆明园更有意义。

4.壁画变漫画

2013年10月,一位名叫“五角枫”的网友发表了一篇博客,直指云接寺的修复已经玷污了“重绘”这个词。

辽宁凤凰山云接寺,始建于辽代,是一座因塔而建的小庙。娘娘殿内有不少清代老壁画,山门内壁画保存较差,仅有东侧保留了部分,画的是佛教故事,藏式风格,绘图非常精细,一丝不苟,有着相当的水平和官式风范。在清代壁画中,算得上比较精细。

把“一般”校办得“不一般” 篇12

但是, 社会意识的惯性很难“刹车”。这不, 许多人不还是在那儿想方设法“择校”吗?论个中原因, 其实也很简单, 那就是长期的政策“倾斜”, 已经使重点校更“重点”了, 一般校更“一般”了。尽管如今的政策开始向一般校“倾斜”, 可在人们心理上, 重点校并没有消失, 一般校还普遍存在。就是再宣示教育公平, 也难免让人打个“问号”。显然, 如何把“一般”校办得“不一般”, 到了需要破题的时候了。

滨海新区的塘沽第十五中学给我们提供的“答案”, 众多专家一致认为颇有价值。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一般校———初中校, 24个教学班;近千名在校生中, 三分之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社区居民中, 绝大多数是“蓝领”……就是这样一所再“一般”不过的一般校, 如今办得真的很不“一般”了。不管你过去怎样看, 学生的变化是明摆着的:站在操场上就是齐, 坐在教室里就是静;课堂上就是跟着教师认真“走”, 大课间就是选好项目可劲儿练……处处洋溢着幸福, 人人表达着愉快。也有人议论:“表面文章谁都会做, 成绩上去才是硬道理。”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时下, 社会还要看“分儿”, 想绕也绕不开。但是, 这话还真站不住脚。其一, 就算是“表面文章”, 也不是谁都能做得到。就是你想做, 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像这样的一般校不下工夫行吗?谁不信就试试!其二, 如果确实能把“表面文章”做到实处, 学习成绩肯定会上去。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据内部权威人士透露, 塘沽第十五中学从2007年起, 连续3年的毕业中考成绩在本区的位次上, 与三年前的七年级入学成绩 (即小学毕业的质量检测) , 及上一年的毕业中考成绩相比, 均有明显提高。这三届毕业生中, 被市重点高中录取的, 少则18人, 多则33人。要知道, 这是在七年级入学成绩大多数不高于“良B”的基础上做到的;要知道, 这是在中考“参考率”始终超过99%的前提下做到的。你说容易吗?

校长潘怀林用三句话, 解析了学校变化的原因。

第一句话是“让每个学生得到信心”。这话说得很实在。这里的学生经历了6年的“风风雨雨”, 又被“分”到了这样一所学校。面对新的“学习危机”, 他们最缺少的不正是信心吗?

为了让这些刚刚走出童年的孩子, 尽快走出灰色的心境, 潘校长带领他的教师团队, 确定了“人人有才, 人人成材”的理念;做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家长满意的学校”的承诺;发出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的誓言。为了让所有学生今天能在学校里抬起头, 不断争取进步, 明天能到社会上挺起胸, 迎接美好未来, 潘校长带领他的教师团队, 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的亮点, 尽力抓住, 尽量“放大”。因为这些学生更需要知道自己也有“阳光”的一面, 也更期待给大家展示“阳光”的一面。于是, 哪怕只是把地面擦干净了, 把桌椅排整齐了;哪怕只是见面能问好了, 彼此懂谦让了;哪怕只是上课敢发言了, 做操能用力了;哪怕只是作业写清楚了, 课文读流畅了……只要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丁点儿“哪怕”在瞬间闪过, 就会随时随地得到教师们的肯定, 就会受到班集体的鼓励。就是“常规”的找学生个别“批评”, “传统”的请家长“介绍”情况, 也已经由“较真儿”导致“较劲”, 转向了从交流变成交心。潘校长说:“这些孩子知道自己面临‘出局’, 但很害怕真的‘出局’, 我们多一分认可, 他们就多一分信心。”温总理有句名言,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在金融危机面前需要信心, 在学习危机面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让每个学生得到信心, 不仅是我们的职业要求, 更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信心本来是精神层面的力量, 在这里正在转化为物质层面的变化: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到处可以看到学生进步的“轨迹”, 到处能够展现学生成长的“果实”。

第二句话是“让每一节课保证落实”。这话说得很关键。你干的事再多, 说的话再好, 课堂教学的问题不能解决, 也不会有说服力。而一般校的“软肋”恰恰在于此。有这样一种“理论”:重点校和一般校的根本差别, 一个是“不学而教”, 一个是“教而不学”。虽用“根本”未免绝对, 但说“差别”还算贴切。塘沽第十五中学当然也不会例外。

温总理有句名言,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让每个学生得到信心, 不仅是我们的职业要求, 更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为了突破“教而不学”, 落实每一节课, 潘校长带领他的教师团队, 针对学生基础较差且程度不同的“学情”, 提出了“分层教学”的策略;结合课改已经推开且有待深化的“教情”, 选择了高效教学的路径。

这里的“分层教学”, 完全突破了“快班”、“慢班”的固有模式。作为一种教学创新, 它凸显了三个特征。一是合理分层。学校根据学科要求分成低、中、高三个教学层次。其中, “低”层次的教学目标是确保基本标准, 形成基础能力, 保证那些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 能够感受学习乐趣, 为他们能够进入“中”、“高”层次做好准备。二是尊重选择。学校在对学生逐个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教师充分征求学生本人意愿, 并适当进行指导, 让他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号入层”。尽管同一学生对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选择结果, 尽管随着学习的进程学生还会提出新的选择, 但是他们选择的自主性的确极大地促进了学习的自觉性。三是灵活实施。学校在坚持“班内分层”的同时, 还特别注重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情况的不断变化, 协调运用班级教学、分组研讨和个别辅导等不同的学习形式, 使过去一直追寻而没有得到的“既能面向全体, 又能分层优化”的教学效果, 充分显现出来。

这里的高效教学已经形成长效机制。作为一种教学创新, 它早已超越了一般号召和典型引导的阶段, 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学—练—议”的方法和“学练卷”的载体。教师按照分层教学的要求, 在备课的过程中本着“学—练—议”的基本过程, 设计“学练卷”。在课上, 学生自己根据“学练卷”了解和把握任务, 阅读和理解教科书, 思考和试做例题, 议论和探究规律, 演练和研究习题……他们随着课堂步步深入的学习, 跟着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 盯着自己层层目标的落实, 享受着自主学习过程的快乐和成果。

应该说, 为了每一节课能够保证落实, 无论是分层教学的策略, 还是高效教学的机制, 塘沽第十五中学实际提供给学生的是更加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同时也让同行分享了最具现代教学本质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思想。

第三句话是“让每项活动体现收获”。这话说得很重要。要是学校真没有活动了, 一天到晚就是上课、作业、考试, 学生能喜欢吗?其实, 这绝不是要不要“规定”的问题, 而是要不要“规律”的问题。因为即便有了规定, 不是也有人不按“规定”去做吗?可“规律”是谁也拗不过的, 你要是违反了规律, 它就惩罚你, 不管你是谁。学校组织活动的目的, 就是让学生从课堂以外的更多途径, 得到更多方面的教益。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 潘校长带领他的教师团队, 注重“创新设计, 扩大收获”。学校的班会活动总是要把学生推到“前台”, 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大”到“绿色环保, 低碳生活”、“我爱祖国, 我爱滨海”、“传承美德, 奉献爱心”, “小”到“我的学业我做主”、“文明交通我参与”、“让爱天天住我家”。每次班会都会打动学生的心。他们在同学和教师面前, 可能神态还显得“窘”些, 表达还略微“生”些, 动作还难免“硬”些, 但是你会看到他们内在的感动和真实的感受。这些感动和感受, 来自学校给予他们的前所未有的尊严。你想, 由此得到的收获能不深刻吗?就是全区性的专题活动, 在这里也有声有色地进了班级。学校举办的“责任教育”展览, 要由各班学生轮流担任解说。当他们站在同学、家长、社区居民、上级领导、来访专家的面前, 为客人介绍自己和同伴在“责任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时, 那喜悦、那自豪、那激动, 真是让你热泪盈眶。

这里的课外活动总是鼓励学生自选项目。尽管每周只有一次, 只要学生提得出来, 学校都能设法满足。学校开发了近30个课外活动小组和社团, 涉及文学、艺术、体育、科技、劳技、社会等领域和门类。其中, 有的活动很具创意, 比如纸艺、编织;有的又很“冷门儿”, 比如藤球、篆刻。在这样的一般校里, 组织和指导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 谁让学生喜欢呢?学生们正是在这样的跨年级、跨班级的新集体里, 逐渐确立了规则意识, 领悟了创新精神, 学会了自主管理, 懂得了团队合作……这些收获比起掌握某项技能, 了解某项知识, 不是还要珍贵得多吗?潘校长说:“我们不能剥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的权利, 因为学生可能从中收获明天的职业理想, 最起码可以收获未来的生活质量。”可以说, 这是对课外活动的很生动、很理性的诠释。

解读塘沽第十五中学和潘怀林校长的时候, 不禁让人想起了世界名校帕夫雷什中学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应该说他们确有相似之处。同样是“一般”学校, 同样是“草根”校长, 也经历了同样的精深思考, 同样的努力探索。只是塘沽第十五中学还没有经受同样的不懈追求、同样的持续研究。如果潘校长们能够坚守同样的“经历”, 坚持同样的“经受”, 全市的塘沽第十五中学们, 何止可以做到“把一般校办得不一般”, 就是办成中国化的帕夫雷什中学不也完全可能吗?”

上一篇: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下一篇:有机质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