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2024-10-12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共12篇)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篇1

摘要:某资源整合矿井存在瓦斯监控系统不健全, 通风系统不完善、通风基本参数不明确等现状, 经过再三推敲与研究, 制定资源整合矿井恢复主扇通风安全技术措施及管理措施, 付诸实施, 保证了矿井恢复通风的安全, 也为其它资源整合矿井恢复矿井通风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资源整合矿井,恢复矿井通风,措施及对策

某矿井属整合后关闭矿井, 低瓦斯矿井, 自2007年6月停产至今未生产。按照集团公司安排, 2010年底完成矿井的关闭工作。为全面完成集团公司的工作目标, 矿制定了“五步走”的战略部署, 即恢复矿井通风、巷道维护、井下实测、设备回撤及矿井关闭。恢复矿井通风工作摆在了首要位置。矿井存在瓦斯监控系统不健全, 通风系统不完善、通风基本参数不明确等现状, 经过再三推敲与研究, 矿制定资源整合矿井恢复主扇通风安全技术措施及管理措施, 付诸实施, 保证了矿井恢复通风的安全, 也为其它资源整合矿井恢复矿井通风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参考。

1 管理措施

成立以矿长为组长, 总工、生产矿长、安全矿长、机电矿长、通风区长为副组长的恢复矿井通风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由通风区长兼办公室主任, 成员由生产、安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明确领导组及成员的职责, 做到目标明确, 责任清晰。

2 主扇启动安全技术措施

(1) 恢复通风前, 由专职人员对主要通风机进行检修, 并对其附属设施 (包括风道、风硐、防爆门、安全门等设施) 进行维护, 主扇完好, 附属设施完好无漏风后, 方可运行主扇。

(2) 主扇没有蝶形阀, 仍采用原始挡风板挡风, 恢复通风前, 将防爆门打开, 并放下挡风闸板。

(3) 主扇启动命令由矿总工程师下达, 由专职主扇司机启动主扇。

(4) 启动主扇时, 首先单机运转电机, 由瓦斯检查工负责测定主扇出风口的瓦斯浓度, 在确保主扇出风口瓦斯浓度不超过2%的情况下, 逐步关闭防爆门, 打开挡风板, 直至全部关闭防爆门, 打开挡风板。

(5) 主扇出风口瓦斯浓度低于1.0%且稳定30min瓦斯浓度无变化后, 再双电机运转, 瓦斯浓度超过2%时, 及时下放挡风闸板, 调节风量, 在确保主扇出风口瓦斯浓度不超过2%的情况下, 逐步打开挡风闸板, 直至挡风闸板再次全部打开。

(6) 主扇出风口瓦斯浓度低于0.5%且稳定30min瓦斯浓度无变化后, 主扇正常启动。

(7) 主扇启动过程中及启动后, 主扇司机要记录主扇的负压、电压电流、电机温度等参数, 瓦斯员要测定主扇出风口瓦斯浓度, 测风员要测定主扇排风量。恢复矿井通风工作领导组要及时对主扇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 确保通风机各参数在合理范围内否则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 井下有害气体测定措施

(1) 主扇启动正常后, 首先由救护队员按照现场救护的有关要求, 下井对井下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检测检查, 并查明井下通风巷道的基本情况 (包括失修巷道、通风巷道、盲巷等) , 为下一步巷道维护、设施构筑及瓦斯排放提供原始资料。

(2) 救护队员下井必须穿防护服, 每次下井不少于两人, 发现有害气体超限或有顶板冒落危险等威胁人身安全的隐患或险情时, 必须及时撤离现场, 或在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后方可继续检查。

4 顶板管理措施

(1) 根据救护队员对巷道失修、冒顶地点的详细记录, 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标明巷道失修长度、巷道冒顶情况。

(2) 处理冒顶或修复巷道, 要坚持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及由外向内逐步修复原则未经维护巷道, 严禁人员进入。

5 特种作业人员入井安全措施

(1) 瓦斯检查工下井后, 首先对井下主要通风巷道风流有害气体浓度、盲巷口或密封前的瓦斯浓度进行检查, 在有害气体浓度超限或无风、微风、盲巷口首先设置“严禁入内”警标 (必要时派出瓦斯检查工盯住巷口, 负责警戒) , 并由通风工程工进行临时密闭, 未经密封或未经瓦斯检查工检查证实有害气体浓度安全规定的, 任何人不得入内或进行与密闭无关的作业。

(2) 测风工必须在瓦斯检查工的指导下, 在无瓦斯超限的巷道内进行风量测定等工作。

(3) 安全检查工必须在瓦斯检查工的指导下, 在无瓦斯超限的巷道内对巷道内的顶板、两帮等可能威胁人身安全的隐患进行排查,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4) 安全检查工、瓦斯检查工、测风工必须相互配合, 互保安全。由瓦检员统一指挥, 未经瓦检员同意, 任何人员不得擅自行动。

6 恢复矿井通风期间的安全措施

(1) 由通风技术员根据矿井通风系统及井下实际情况, 分瓦斯检查区域, 确定检查人员, 规定巡回路线、检查时间和内容, 制定各区域瓦斯巡回检查计划图表, 经通风区长、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2) 制定切合实际的瓦斯管理制度, 明确专职瓦检员, 确保瓦斯检查工作万无一失。

(3) 根据下井掌握的情况, 及时汇制通风系统示意图, 制定通风系统调整及治理方案, 对无风巷道及微风巷道进行临时密闭, 对漏风严重的设施进行首先维护, 对损坏严重的设施进行重新构筑, 确保矿井有完善合理、可靠的通风系统。

(4) 由通风部门每天确定入井人员行走路线及工作区域, 并悬挂警示牌, 未经允许, 任何人不得进入严禁入内区域。

7 排放盲巷瓦斯的安全技术措施

(1) 排放盲巷瓦斯启封密闭时, 必须采取镐刨等人工方式进行, 严禁使用放炮等方式进行折除。

(2) 在巷口将原有的管路、线缆、轨道或设备架等断开, 防止杂散电流导入。

(3) 由于盲巷的长度、瓦斯含量等参数不详, 又没有瓦斯监控系统, 按排放瓦斯巷道瓦斯浓度超过3%考虑。排放工作由救护队进行, 矿上协助;排放时矿总工程师必须亲临现场组织指挥, 安全矿长现场监督检查。

(4) 局部通风机必须提前安装到位, 局部通风机安装必须符合规程规定, 安装局部通风机必须有专门的通风设计, 通风机安装地点的风量、瓦斯浓度符合规定要求。

(5) 排放瓦斯工作要由外向里依次进行, 严禁两个及其以上地点同时排放瓦斯。

(6) 检查风机前后10m范围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 瓦斯浓度在0.5%以下时方可人工启动风机排放瓦斯。

(7) 严格控制送风量, 严禁“一风吹”。

以上就是恢复矿井通风的基本措施。在启动主扇过程中, 矿井负压接近主扇风机额定风压的上限, 矿井风量在主扇风机额定风量的下限, 分析认为矿井通风阻力大, 可能是井下主要巷道冒顶、设备或堆煤阻塞巷道断面, 现场查看, 总回风巷有两处冒顶, 经处理后, 通风参数基本正常。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篇2

1、企业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使矿山达到“正规生产、规范管理、确保安全、讲求效益”的目的,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必须做好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安全工作。

2、企业必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矿长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各级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负责,各职能机构对其职能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3、建立健全安全机构和配备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班组应设专职(兼职)安全员,要求具有安全专业知识和安全工作经验,能处理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4、矿长必须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培训和考核,具有安全专业知识,取得资格证书,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的能力。

5、企业应对本单位的职工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进行技术和业务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6、特种作业人员、要害岗位、重要设备与设施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专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做到持证上岗。

7、要害岗位、重要设备、设施和危险区内,应加强安全管理,并要求设置安全标志和警示牌。

8、企业在编制年度生产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时,必须同时编制安全卫生措施计划,并按国家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专款专用,用于改善露天矿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得挪作他用。

9、企业必须补充和完善基础资料和图纸资料,如地质报告、开采设计、开发利用方案及相关图纸(矿区地质地形图、采剥工程平面图、开采现状图和剖面图)。

10、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各项规章制度、作业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值班、交接班制度。同时建立健全安全活动日制度,应认真做好安全大检查,并要求建立各项档案,严格执行档案管理。

11、必须依法为从业人员购买工伤保险。

12、必须按规定为职工发放劳动保护用品、保健食品和相应的药品,职工必须按要求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和用具。

13、矿山规模较小,无条件成立专门救护队,但应与就近的矿山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指定兼职的救援人员,并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和药品,每年应对职工进行自救互救的演练和训练。

14、制定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职工演练,企业发生伤亡或其它重大事故时,矿长或安全管理人员立即到现场指挥和组织抢救,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对伤亡或重大事故必须按规定及时如实上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事故发生后,及时调查分析,查明事故原因,并提出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防范措施。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篇3

摘 要: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的生命线。员工自从进入企业开始,都必须接受安全培训,提升对安全的认知水平。据统计,在企业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当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七成以上,其中又以安全意识淡薄为主。企业安全培训的效果对预防安全生产事故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分析了企业安全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解决的对应措施。

关键词:安全培训;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6-2

0 引言

近年来,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体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爆炸、火灾、人生伤亡等安全事故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事故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作为企业,安全是企业最大的福利。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安全生产法》明确指出:安全培训不合格,不得上岗作业[1]。企业的安全培训通常采用集中上课,考试合格则认为安全培训合格。这种培训方式,员工在能力上、意识上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流于形式。

本文将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分析企业安全培训中存在的难度及不足之处,对提高安全培训效果提出一些的对策措施。

1 企业安全培训中存在的难点及不足之处

1.1 员工从思想上忽视安全培训

员工从思想上忽视安全培训的主要表现有:在有些制造企业,员工宁愿占用安全培训的时间用来多生产几件产品;有些员工对年复一年机械重复的教育培训感到枯燥、单调,反应麻木,积极性不高,员工甚至认为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有些员工工作多年都未发生过安全事故,自认为经验丰富,参不参加安全培训无关紧要。

员工没有从根上认识到安全培训就是为了保护自己,总认为接受安全培训是一项任务,为了完成任务才去被动接受安全培训,不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样,即使参加了安全培训,也是左耳进右耳出,签个到走走过场。

1.2 企业管理层不重视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重员工、轻领导的情况严重。企业管理层不重视安全培训,管理者参加安全培训的意愿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工作确实很忙,不愿挤出时间来参加培训;二是领导架子作怪,对集中培训积极性不高;三是有的管理人员认为自己能力强、技术好、经验丰富,根本不需要参加培训。实际上部分管理者自身安全素质低,缺乏应急处理能力,在处理安全事故时思路不清,违章指挥甚至带头违章,使事故萌芽状态得不到有效遏制,从而酿成严重后果。

1.3 业务繁忙,放弃安全培训

部分企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业务量大,长期人手严重不足,管理者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提高业绩和加强服务上来,对安全培训进行拖延搪塞,借机避开培训。时间一长,因工作忙成为放弃安全培训的借口,部门领导为其开脱,最终导致普遍员工都不重视安全培训。

1.4 培训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安全培训中通常采用“教师讲,学员听,考试测” 传统教学模式 [2],员工只能被动地接受安全培训。

培训教师主要是企业内部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过程中往往采用大量的安全理论或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导致培训内容空洞,指导意义不大;甚至个别的培训人员,对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了解不深,照搬书本上的知识泛泛而谈。

1.5 针对性不强

企业部分的安全培训采取集中式培训,即将不同岗位的员工,不同部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集中在一起进行安全培训,采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参训人员,往往需要面面俱到但又不深入。员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部门领导的职责各有不同,对安全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安全培训人员未提前做好需求分析,培训效果收效并不大[3]。

2 提高安全培训效果的对策措施

2.1 加强员工的思想引导

员工应该清楚:安全培训是国家法规的要求,更是自身生活的需要。在当今社会,生命第一,安全第一,失去生命就失去一切。所以,无论是工作还是业余生活中,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理念,随时关注自己是否处于安全状态下,让自己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当中。要求每一位员工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这才是自我保护的前提,这才是通往幸福生活和尊严的前提。

2.2 完善培训和考核制度

员工从进企业开始,应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从事特种作业和特殊工种的人员,应定期培训取证;企业定期组织转岗复岗安全培训,“四新”安全培训,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培训,同类事故案例培训等。每年培训不少于24学时。

对三级安全教育、转(复)岗教育不合格的人员,一律不准先上岗后考核。对新上岗的干部,必须接受安全培训并且经安全考核合格[4]。

2.3 培训要有针对性

企业培训部门(安全管理部门)要制定中长期安全培训计划和年度安全培训计划。针对岗位特点、培训对象的教育经历、季节性等之间的差异和员工需要培训的内容,分期、分批次组织培训[5]。培训之前需要进行深入调查,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找出对应措施,培训时才能根据理论结合生产实际,内容才不至于空洞。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企业要建立安全培训教师库,可从本企业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中选择经验丰富、善于谈吐、头脑灵活、安全素质高的人员中担任兼职教师。并鼓励深入基层现场,收集资料,了解现场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汲取新的技术,努力提高安全培训水平。

同时,可聘请单位技术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事故推演、案例分析等为背景组织研讨[6],深入分析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另外,可聘请高校教师或本行业的专家分享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

2.5 创新教育方式

①案例警示法。案例警示法就是要通过本企业(行业)曾经发生过的事故案例,分析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事故发展的经过、事故造成的损失,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采取的防范措施。员工需从案例中得到启发,吸取教训,总结发生事故的原因和规律,强化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②典型示范法。班组成员之间可以轮流讲安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相关的案例,对班组成员讲解安全。在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未遂事件,要求其他成员在完成类似事情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大家达成共识,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氛围。③活动渗透法。以安全为前提,通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演讲)、专题讨论、桌面演练、演练等形式多样的安全主题、专题活动,让安全教育融于活动当中,以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素质)。④互动培训法。培训过程中,以一名员工进行实际操作,其他人员进行观摩。操作结束后,其他员工对该员工的操作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点评。然后轮换进行。互动培训法最大的好处是将枯燥乏味的安全原理,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7]。在点评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共同提高安全管理知识。⑤情感教育法。情感教育法是通过父母的安全心、妻子的安全情、儿女的安全愿[8],打动员工永远安全的心灵,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由被动的“要我安全”到主动的“我要安全”,才能产生质的转变[9]。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企业、职工,更关系到其背后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做好安全培训工作,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及应急处置水平,才能更好预防和避免事故,促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上升一个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9.

[2] 张国军.加强油田企业安全培训的几个关键[J].中国培训,2015(17):12-13.

[3] 毛凤霞.浅谈如何做好油田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J].企业导报,2014(02):170-171.

[4] 仝世渝.习惯性违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电力安全技术,2004(01):26-28.

[5] 王昭,王琪.浅谈企业安全培训[J].中国化工贸易,2015.

[6] 刘宏儒.浅析如何提高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09(14):95.

[7] 赵凤梅,肖春琪.互动式教学在企业培训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2(18):26-27.

[8] 刘光贤.倾力打造“安全亲情夏令营”[J].当代矿工,2014.

规模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与对策 篇4

1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防控措施

1.1 猪场的选址和布局要符合生物安全防控要求

1.1.1科学选址

猪场的场址的选择是发展养猪生产的关键环节, 选址应符合农业部规定的相关要求, 根据猪场的性质、规模、任务, 满足养殖场所需的地形地势、水质水源、交通电力、常年主导风向、土质、向阳、排污等要求。远离工业生产区、居民生活区、医院、其他畜牧场等, 既要防止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及废弃物等污染源对猪场环境的构成威胁, 又要防止猪场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同时应采取农业生态循环利用模式, 实行种养结合, 生产的粪尿污水应与当地农业生产基地的吸收消化能力相配套, 发展畜牧业生态友好型高效农业之路。

1.1.2 科学布局

场内生活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应种植绿化林带、围墙等相互隔离, 严格分开, 布局合理。场区净道和污道应分开, 互相不交叉, 以防交叉感染。进入生产区要有消毒通道和消毒设施。科学合理设计猪舍的保温隔热、环境控制、通风换气、温度温度、采光照明、给水排水、消毒与防疫隔离等。场区排水应做到雨污分离, 屋面雨水采用管道 (可用半边塑料管连接) 收集, 分流的雨水从明道直接排放沟河, 污水采用猪舍两侧排污暗沟排放。场区四周应建有围墙, 并建立隔离沟或带。场区布局建设应科学建造, 满足环境保护、卫生防疫、防火等各种要求, 为猪群生长发育营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环境, 进一步提高猪的健康生产水平和抵抗能力, 降低养殖风险。

1.2 粪污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1.2.1 粪污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猪场各幢猪舍猪群排出的粪便应及时清运, 尿液、污水和少量混入的粪便应迅速排入排污沟, 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资源化利用。猪场排污沟建设要求两侧高于地面10cm以上, 上用等宽水泥板覆盖, 终端与粪污三级沉淀池或者沼气工程相通。猪场应建设适当配套规模的 (中小型饲养场建100m2左右) 干粪堆积场, 四周以砖块砌墙高60cm以上, 留出粪口, 并用水泥抹墙, 墙体四周以钢架焊接, 上覆彩钢板顶棚, 用于分离雨污。对干粪采取堆积密封堆肥发酵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业生产用肥。猪场应建设污水处理池 (三级沉淀池) 或沼气池, 砖混结构, 用于分离雨污。猪场可建设沼气工程, 这样既开辟了对二次能源的利用, 又可节省燃料, 粪尿污水经干湿分离 (过滤) 后排入第二、三级沉淀池, 经沉淀发酵后, 导入沼气池制取沼气, 沼气发酵后的残留物沼渣和沼液无毒无味, 是一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速效肥料。沼渣和沼液 (经沼气、发酵后符合GB/T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要求) , 应实行农业综合利用, 避免形成再次污染。沼气又为猪场生产提供清洁能源。粪污物通过无害化处理后合理利用, 既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降低养殖的公共危害, 有效防止疫病传播, 又能科学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 充分利用猪粪尿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达到资源化利用,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循环发展。

1.2.2 严格处理病死猪

患病的死猪体内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必须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猪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搬运病死猪不得使用漏水的工具装载, 以防沿路散播病原体, 并应严格做好彻底的防疫消毒等措施。猪场粪污处理区附近可预留足够位置用于建设化尸池 (深3m以上) , 顶部砌实, 中央留60cm以上抛尸口, 水泥板覆盖, 化尸池填满后可顺序在建。

2 良好的饲养管理安全防控措施

猪场应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包括免疫制度、用药制度、检疫申报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消毒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标识制度、疫病监测制度、隔离制度、养殖档案等) 及生产管理规程, 并严格对照执行。猪场应根据养殖的不同品种、用途及生长发育阶段分别确定饲养标准和方法, 合理分群, 对不同生长阶段提供优质的全价饲料 (无变质、无霉变) , 充分满足猪只营养需求, 供应清洁饮水, 减少环境应急, 保证猪只的正常发育和健康。采用“分群饲养、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杜绝疫病传入和各猪群间交叉传播, 在生物安全的全过程中, 对消毒后的猪舍应空留7d左右非常关键, 并应针对性地制定不同饲养阶段的猪群药物保健方案, 认真做好保健和药物预防工作, 能有效防治多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强化人员和车辆用具等管理, 场内工人不得接触本场外猪只, 并做好灭鼠灭蝇工作, 防止猫狗等进入猪场, 以防传播疫病。开展养殖场员工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他们科学养猪专业化程度知识水平和灵活运用能力。严格执行消毒卫生制度, 强化消毒措施的落实, 消毒池内的消毒药水需定期更换, 经常保持有效浓度, 定期进行猪舍消毒、饮水消毒和带猪喷雾消毒, 杀灭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 是保障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应搞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和冬季防寒保暖工作, 保证猪舍适谊的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和有效的通风换气。及时清除粪便, 保持舍内干净卫生, 给舍内猪群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使猪群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促使猪群心情愉快, 从而提高舍内猪群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降低患病的风险。

3 完备的疫病安全防控措施

3.1 建立科学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

3.1.1 科学的免疫接种

科学的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规模猪场疫病流行的的最有效方法, 也是猪场安全生产的关键措施之一。规模猪场在某些疫病 (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 的防治措施中, 科学免疫接种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某些危害严重的重大生猪疫病 (如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 的防控措施中, 必须进行例行性程序化免疫接种。在某些常见疫病 (如大肠杆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 的防治措施中, 应该依据本地和本场的实际需要选择性进行免疫接种疫苗。在某些传染疫病的经常发生地区、潜在地区或受威胁地区, 为防患于未然, 在平时应有计划地对场内健康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3.1.2 科学的疫苗接种技术

规模猪场应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接种, 需要依据本地疫情、疫苗性质、健康状况、免疫日龄、免疫状态等确定疫苗的种类 (所含免疫毒株等) 、接种方法、免疫剂量和免疫时间间隔等。免疫接种前应注意各种因素对疫苗干扰情况, 如母源抗体、干扰素、免疫抑制剂 (黄曲霉素、地塞米松等) 、某些疾病特别是免疫抑制病的干扰, 不同的疫苗具有不同的免疫接种程序, 均具有适宜的免疫时机、免疫剂量、接种途径, 轻易不可随意变动。猪场应制定适合本场的科学合理的各类疫苗免疫接种程序, 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同一种疫病免疫有的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应视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免疫接种程序, 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疫苗的首免时间, 以提高免疫效果。选择疫苗必需注重疫苗的质量和效价, 应从正规的渠道选购质量合格的疫苗, 采用正确的运输和保存方法, 以保证疫苗效力, 保障疫苗免疫保护效果。在给猪只进行相关疫苗的免疫接种前, 应详细了解疫苗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做好疫苗接种前的相关检查和准备工作, 对健康猪只采用科学的疫苗免疫接种方法。有条件的猪场应适时进行针对性免疫抗体检测, 对仔猪检测了解母源抗体水平, 对免疫接种后的猪群进行血清学检测相关抗体水平, 了解猪群整体的免疫效果, 并依据检测情况来合理指导免疫接种, 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3.2 建立完善的疫病诊断和疫情监测体系

建立完善的疫病诊断和疫情监测体系, 防患于未然, 提高诊断技术和检测水平, 是构筑疫病安全防控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对规模猪场猪群应建立定期检疫和检测制度, 不断提高疫病诊断技术水平, 对场内猪群发生疾病进行准确而快速的诊断, 目前许多疫病的诊断在市场上已有商品化的试剂盒销售, 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控方法, 降低损失。规模场生产时有必要定期开展猪气喘病、猪萎缩性鼻炎等疫病检查, 定期进行粪便虫卵检查, 还应依据本地疫病疫情发生情况拟定具体的检查检测计划, 在发生疫情时做临时性检验对保障猪场安全生产很有必要。

目前常用的检测监测方法通常采取血清学方法, 如中和试验、疑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免疫酶试验、沉淀试验等, 猪场可根据本场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在疫病检测监测中, 病原检测和感染早期抗体 (特异性Ig M) 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3.3 建立科学的规范使用药物安全防控措施

猪场在饲料、饮水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化预防, 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使受威胁的易感猪群不受疾病的危害, 也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有效安全妨控措施之一。有条件的猪场可以优化投入品使用, 严格药物的使用, 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 既可提高猪生长速度, 降低药物残留, 又能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和抗病力, 减少疫病的发生。在对猪场猪只实施群体药物预防或治疗时, 应规范药物的使用, 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兽药使用的相关规定和使用原则, 科学的选用兽药, 正确了解掌握使用药物的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等, 采取合理的用法用量, 切勿滥用药物, 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应严格执行药物的休药期规定, 减少药物残留, 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的相关违禁药物, 保证生猪及其产品生产的生物安全。

3.4 建立猪场重大疫病风险评估安全防控体系

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猪场重大疫病风险综合评估系统, 可针对风险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建立风险值和风险等级对应关系, 通过调查分析、资料检索及专家论证, 筛选确定风险指标,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设置风险指标权重, 依据综合评估原理和运算法则, 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评估系统。建立由评估指标结构框架、指标权重系数、指标量化评估标准、评估数学模型、综合估算系统和风险等级组成的, 适合本地本场实际的区域性、内源性猪重大疫病风险评估体系, 应用于基层规模场疫病安全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小结

在当前生猪规模养殖过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和正确对待当前生猪规模养殖生物安全防控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 突出规模养殖企业自动化、设施化饲养、疫病科学防控、粪污及无害化处理等生物安全设施建设, 形成基础设施完善, 管理科学,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质量安全, 优质生态, 高产高效的产业, 实现养猪生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玲, 等.规模猪场疾病防控措施,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02.

[2]时勇, 等.无公害猪肉生产技术,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2.

浅谈建筑安全管理对策及措施 篇5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5年,我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万4745.8亿元,同比增长19.7%,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01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筑安全生产是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安全生产,是建筑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在建筑业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建筑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2005年,全国建筑业共发生伤亡事故2288起,死亡2607人,居工矿商贸领域第2位。1~4月份,建筑业重大伤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上升了40%和17%。其中,4月份,重大建筑施工坍塌事故多发,分别占重大建筑施工事故的63.6%和54.5%。本文针对建筑安全生产状况,从分析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在经济日益市场化的条件下,强化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促进建筑业安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主要问题分析

近年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了加强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保持了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基本稳定。2005年,建筑业伤亡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11.4%和

6.5%。1~4月份,建筑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和1.2%。但是,当前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与“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以下4个方面。

1.政府安全管理不到位,监管责任不落实

目前,负责全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仅对建筑业中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实施监督管理,而对全国各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监管工作未完全到位,也未全面有效地履行对建筑业和各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职责;有关交通、铁道、水利、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不清,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主体责任尚未完全落实;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综合监管职责不明确,也缺乏有效手段,其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的难度大;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有些建设工程(如化工、冶金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设项目),政府行业安全管理职责不明,行政监管主体缺失,建筑施工安全处于失控状态,存在管理盲区。如2006年5月19日,大连开发区沈阳音乐学院分院建筑工地发生模板坍塌事故,造成24名作业人员被埋,其中6人死亡,18人受伤。这起事故暴露出施工企业违法违规分包、转包,建设项目未经施工许可开工建设,施工人员未经安全培训上岗作业等严重问题,而有关部门也未及时纠正。

2.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基础管理薄弱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涉及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勘察等各责任主体。从历次安全检查,特别是重特大建筑事故暴露出的问题看,有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责任制未落到实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不到位,安全设施和劳动安全防护不到位。不少总承包企业对分包企业资质,特别是安全生产条件审核把关不严,违规分包现象严重;不少监理公司的项目监理人员不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有的设计单位对安全标准和规范重视不够,造成工程存在安全设计的缺陷等。如四川都汶高速公路董家山隧道工程“1222”死亡44人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其中标企业将隧道施工分包给无资质的施工队伍,监理人员又未履行

安全监理职责;贵州务彭公路珍珠大桥拱架施工“115”死亡16人的特大跨塌事故,其施工企业未制定大桥拱架施工安装实施性施工组织方案并采取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北京市西单“95”死亡8人的施工坍塌事故,存在严重设计计算缺陷等。

3.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法监督乏力

一是目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建筑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有待进一步完善。如1997年颁布的《建筑法》,对于建筑领域调整的范围和对象,特别是有关建设管理和责任主体各方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许可、职责定位、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规定不明确或缺失,有的内容与有关法律法规不一致;二是有的建筑安全技术标准及规范已明显落后,特别是由于缺乏有强制性、可操作性的保障建筑施工安全投入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的规定等,造成企业在市场不规范竞争的低价中标中缺乏安全投入保证,产生大量事故隐患;三是执法监督不力,对逾期未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或整改不合格的建筑施工企业还未制定明确、有效的处罚规定和办法,行政执法和动态监管工作不够严格。此外,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发生事故的企业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不够等。

4.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滞后,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大量涌向市场,“门槛”低的建筑业。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达4000万人,80%为农民工,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不少农民工未经培训教育就上岗作业,有的虽然进行了培训,但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满足施工安全的需要,这也是造成建筑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策及措施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的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建筑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包括政府、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都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共同促进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政府及各级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

1、建筑安全管理机构体系的总框架

建筑安全管理机构体系建设构想的总体框架,它是在较为完善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规范作用下,以及在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下,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主要通过安全中介组织等组织,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安全中介组织可以接受政府委托,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中介组织就自己的行为向政府负责。建筑承包商积极向业主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并接受业主的监督,同时也接受政府或政府所授权的中介组织的监督检查。项目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应该自觉接受政府的监督,认真向承包商履行合同义务,并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2、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必须以《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目前,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监督管理方式,要改变过去那种替代企业安全员进行安全检查的监督管理方式,要从繁重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二是监督管理内容,要改变过去只对工程实物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变为监督检查责任单位的安全管理行为,具体检查其是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安全管理机构、落实人员,安全经费投入情况,采用

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情况,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落实,防护用具及机械设备的管理和意外伤害保险情况等。

3、建立和完善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由于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包含积极的经济激励机制,因此,职业意外伤害保险是当今世界各国改善建筑业安全状况的一种最为有效、普遍使用的经济手段。我国建筑业也采用工伤保险和建筑意外伤害保险(雇主责任保险)两种制度并存。但我国的这些制度都不够完善,还需积极探索。目前,我国主要应积极推行以工伤保险为基础,工伤保险和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同时积极探索意外伤害保险行业自保或企业联合自保模式,通过工伤保险、建筑意外伤害保险、行业自保或企业联合自保三种保险模式促进建筑企业以及建筑业职业安全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建筑企业应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工作要从两方面开展,一是对企业领导决策层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其安全认识。二是对员工作业层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做好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层的安全教育工作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一环。据统计,企业领导层安全意识淡薄、法制观念淡薄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领导层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了,才能为执行层起到表率作用,才能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教育培训计划、经费得到支持和落实,执行层也才有动力抓安全生产工作。

建筑行业管理部门应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建立一个客观、有效的评价系统,每对各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安全生产状况不好的施工企业强制要求其领导接受相应学时的安全教育培训,对安全生产状况良好的企业领导可以少接受或不接受教育培训。教育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其安全意识,培训内容应以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如何搞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等为主。

三、工程监理单位要落实安全监理制度

安全监理的目的是对工程建设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防护及施工全过程进行安全评价、动态监控管理和督察,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止建设行为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督促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有效地把建设工程安全控制在允许的风险度范围以内,以确保安全性。

在工程建设安全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方面,有以下一些建议:

1、执行现行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规章和标准;

2、督促施工单位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并对分部分项工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3、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及其安全技术措施;

4、监督检查施工现场的消防工作、文明施工、卫生防疫、冬季防寒和夏季防暑等工作;

5、及时处理各种安全隐患。

四、建设单位要加强安全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

建设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的投资主体,在施工过程中有检查验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监督工程款项使用的权力,负责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在整个工程

建设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对建设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己经就建设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作了明确规定,这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实施。首先,建设单位对雇用承包商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投标单位在编制投标书时,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设计,包括其安全目标及保证安全的措施和方法,在评标时,评委还要重点查看投标单位的安全设计,重视安全设计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使建设单位在选择安全的承包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可以监督承包商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如积极参加施工现场的安全会议、到施工现场检查、要求施工单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提供安全检查报告等。再者,建设单位应当积极地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措施,应当保证为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提供保证作业环境及安全措施所需的费用,提出合理的工期和造价,不得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篇6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32-1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逐渐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农产品。自2001年4月26日农业部推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极快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存在很多问题,“三废”排放造成农业环境污染严重,非法添加、滥用药物、农药残留超标等个别质量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群众健康、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而农业标准化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得到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农民按所制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2 加强农产品产地管理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就是农产品质量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农产品生产产地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等要符合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要求;对农产品产地周边污染源要加强监管,严禁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倒废气、废水、固体废物;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机制,设立监测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预警。

3 加强农产品生产管理

3.1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治理力度

控制农产品源头污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第一道关口。一是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积极协调工商、质检、供销等部门,认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积极开展农资市场检查,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二是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力度。提高生产资料经营人员和农产品生产者的素质,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技术,严禁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

3.2 加强农产品生产者的管理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

3.3 加强市场准入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农产品市场准入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准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包括:有“三品”认证证书和专用标志的,可直接进入市场销售,有各级政府认可的检验合格证、产地证、卫生检疫合格证、安全检测合格证的可销售(进行抽检),对于非认证基地、无证书的,要进行现场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3.4 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以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主,县、乡镇、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检测实验室为延伸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市、县、乡、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根据各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所承担的检测任务和能力,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检测实验室及办公用房,配置相应的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等仪器设备。

3.5 加强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检查力度

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自我控制能力。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记录情况、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农产品基地现场和农业投入品及保鲜剂、防腐剂和添加剂等“三剂”使用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限期整改意见,严重的依法处理。同时,加强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4 发挥农技推广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农业生产正在从数量型向效益型和质量安全型转变。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及农作物新品种,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广温室和大棚栽培,进行反季蔬菜种植;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复合肥;多采用农业、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要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新的农业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升级换代,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对策与措施 篇7

1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为建设安全文明施工现场, 工程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安全管理目标和业务目标的一致性。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该做以下工作:

首先,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坚固树立“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的思想, 切实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贯彻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安全法律法规。

二要, 团结协作, 敢打硬仗的团队精神, 是积极共同安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和行为吸引员工心理上的认同和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

再次, 建立和完善企业培训和教育系统, 没有形式, 不走过场”, 定期研究安全法律、法规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 安全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比赛, 每一个员工掌握安全生产、安全意识。

最后, 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包括安全奖励机制, 人文关怀, 员工福利、安全评估机制, 安全风险结构, 安全行为的管制机制、安全责任管理的构建等问题。

2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模式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管理是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 事物, 科学分析和研究, 为优化组合的科学管理方法。媒介与完整的信息系统, 以实现人与对象的有效结合为目的, 通过重组整合的现场, 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理掉, 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位置上, 使其随手可得, 促进科学的生产管理, 实现高效生产、标准化生产、安全生产。安排施工安全包括分析、设计、组织、实施、检查等。

分析是基本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让定置管理更科学、合理的关键工作, 进入施工现场, 应用工业工程方法, 生产工艺, 设备, 工具, 人的组合和地点状态进行研究, 掌握施工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对施工现场系统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设计, 并设计出施工安全定置图。根据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案的设计和国内状况图, 系统实施定置调整与整改, 同时加强检查和评估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3建筑工程安全对策和技术措施

防止失败的技术措施和方法:一个是公差设计的错误。这种方法是计划的, 员工不发生错误, 或者即使发生失误也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 不同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为防止安装和连接错误, 采用连锁装置强制性地防止误操作, 采用误动自锁装置使人失误无害化等等。第二个是冗余技术。它的特点是只有一个, 或几个, 而是所有的措施 (设备) 的失败, 系统仍能正常进行。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可靠性和系统。双重危险的工作, 譬如在操作或机器的结合, 同时采用备用系统等。

预防事故的安全技术和方法:首先消除危险, 尽可能减少和降低风险。通过更换原材料, 无毒材料代替有毒物质,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 而是将可消除和减少危害的目的。再次, 能量和危险物质的限制。通过使用限制技术控制能量和危险物质的安全允许的范围内, 比如极限的极限压力, 温度控制等。最后隔离。在时间和空间分工, 如果物理措施限制和约束的能量和危险物质。

采取措施减少失败: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安全可靠、节约原则, 其中两个因素, 辩证分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第二是提高可靠性。提高建筑施工设备及配件, 在一定条件下, 完成规定功能和性能评级较低、冗余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优质服务和定期更换。第三, 安全监测。施工控制是伤害和控制某些技术参数, 以便达到危险, 避免事故。

安全监测技术交底。在建设工程施工前, 项目负责人应参加各种现场负责人认真进行安全技术措施、施工过程中, 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按照要求维护人员安全措施详细工作流程、类型安全技术交底, 安全责任和建设者, 其操作方法。

4结论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安全技术问题之一是复杂系统工程, 它不仅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紧密, 公司治理、施工组织方法、工艺流程、材料、施工机械和设备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生产工作, 因此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根据职位要求的预防管理, 采取各种有效技术保障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提高生产效率、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水平。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问题, 必然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缺陷, 所以事故就发生了。

关键词:施工安全,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董顺义;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 2005 (4) .

[2]吴东伟, 张瑞萍;安全工作在建筑行业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 2005 (5) .

[3]张汉阳, 刘聚华.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保障[J].现代经济信息, 2008 (9) .

[4]《天津市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报告编制实施细则》颁布[J].天津建设科技, 2008 (6) .

[5]何国通.建筑施工企业班组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9 (8) .

农村饮用水安全及其对策措施浅谈 篇8

一、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分析

(一) 农村地区卫生条件较差, 饮水设备落后

由于一些农村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农村地区在饮水设施的建设方面没有资金投入, 导致农村的饮水设施建设以及卫生设置建设非常简陋。很多农村地区采用水井取水, 在水井周围没有做好与外界的防护隔离措施, 水井周围一般是农户家的污水渠或者是化粪池等, 虽然现代农村建设中已经对污水渠和化粪池等排污设施在底部进行加固, 但一些污水还是能够通过浅层土壤渗入地下, 并且直接流入到井水当中, 村民引用被污染的井水就会患病。我国在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加大了对农村饮水工程和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但相应的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向农村的迁移过程中, 农村的生活污水以及日常垃圾的排放量也成倍增加, 这就使得农村地区在建的水利基础饮水设施的发展趋势已经无法满足农村新的排污需求, 加之一些村民的卫生观念比较落后, 对于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的排放未加分类, 使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江河活泼之中, 并且江河湖泊直接为地表径流供水, 也为地下水提供水源, 间接导致饮用水又遭到污染。

(二) 工业排污对于农村饮用水安全造成的影响

一些城市边缘的过渡地带属于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交接位置, 因此农村环境与城市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化规模在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为了保证城市的空气质量, 就将一些排污企业搬迁至城市边沿, 而这些处于城市外延的农村地区就成了受到污染的主要地区。现代工业的主要排污类型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尤其是化工厂一会冶炼厂等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这些污水中所含有的重金属成分即使在经过初步的污水治理之后再排入江河湖泊之中, 还是会造成一定的水源污染。另一方面, 工业废气的排放也会对水源造成污染, 一些气体可溶于水, 如二氧化硫气体, 氯气、氨气等, 这些气体雨水融合之后会造成水源污染。如近年来, 我国浙江省排污对农田以及村民饮水造成危害的实践屡屡发生, 尤其在2013年温州污水事件, 一方面是环保部门监管失误,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农村饮用水污染问题。

(三) 农业生产污染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也会对农村水源造成污染, 牛红叶生产中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较强, 尤其是在未进过专业指导的情况下, 农民不按规定进行施肥, 并且对农药的选用不合理, 这就会导致化肥和农药当中的有机物以及氮、磷元素渗入地下水中, 并且使地下水富营养化, 出现大量微生物。我国江河湖泊由于农业施肥不合理而造成的污染面积逐年扩大, 既导致渔业减产, 还使湖泊周围的村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 如果对秸秆等农作物残留物清理未及时, 没有对秸秆等进行处理, 直接排入到自然当中, 并且在自然过程中腐烂, 残渣在降雨过程中就会透过雨水进入地表径流当中, 对水源造成污染。

(四) 特殊地形以及特殊区域内的水源问题

我国地理环境比较复杂, 地质情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一些地区在一定气候类型和地质特点的影响下, 会出现水源含碱量过高或者含有一些金属物质等, 使饮用水水质较差。一些干旱地区, 尤其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农村大多处于山地, 黄土高原地区等, 这些地区的的土壤呈碱性, 并且常年降雨量少, 地表蒸发量较强, 会造成水质含碱量或者含氟量增高的情况。氟是一种特殊的亲石元素、它源于岩石圈, 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丰富, 达到110种以上。氟矿石在岩石的侵蚀和火山的喷发下加速了氟化物向水体转移, 水中含有的氟是在含砷的土壤经过地质变迁和岩石风化后, 在地下岩层矿物的溶解中进入水体的。同时, 某些水体中含有有害的元素和致病的微生物, 这些都影响农村的饮水安全。

二、加强农村饮用水建设的策略浅谈

(一) 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意识管理

在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建设过程中, 地方政府作为进行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的主导力量, 应当充分规划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发展方案,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饮水系统建设筹备方案。对于经济比较落后地区要进行有效的经济扶持, 在水利监管、和水利工程建设方面, 以政策倾斜作为扶贫工作的具体指导, 各级政府以及领导需要协调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搭配和指导, 从资金的合理调配方面来规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 农村要加强饮用水安全方面的宣传, 尤其是村民自身对于饮用水安全意识方面的提高, 在农业种植、农村房屋建设等方面要保护饮用水安全, 避免对饮用水造成污染。

(二) 做好河流污染防护和治理工作, 保护地表径流水域安全

政府机关要切实做好对河流污水的排污以及防治工作, 对于河流上游排污工厂进行重点排污整治, 尤其在国家提倡低碳社会发展观念的前提条件下, 要坚决贯彻和执行科学发展观理论, 对工业排污进行优先治理, 对于重度污染企业要进行关停和整治。其次要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技术管理, 改造农村排污设施等, 综合治理农村污水排放。

(三) 因地制宜, 结合地方实际问题建设饮水工程

地方民政部门以及水利建设部门应当优先调查地方水质特征, 制定相应的饮水工程建设, 首先对农村水源的饮水方式进行调查, 如井水情况、江河湖泊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水源的可用情况等, 另一方面, 从地方饮水困难的问题分析方面进行考虑, 如地方水资源含碱量、含氟量过高的情况下, 应当制定相应的水源治理政策, 通过水源净化以及深处理等方式来确保饮用水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摘要:近年来, 我国民生工程建设不断进行, 在缩小城乡差距, 改善农村民生建设方面, 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大了开发力度, 其中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建设是惠及农村民生工作的重大突破, 由于我国地域非常广阔,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状况,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在当前时期尤为重要。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分布在山区, 地形特征复杂, 加之经济比较落后, 基础设施的建设停滞在原始状态, 农村饮用水都是依靠河流或者井水, 这些水资源在未经过加工处理的条件下直接饮用会增加致病几率, 对农村群众的人身健康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本文就农村饮用水安全方面的建设进行分析, 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民生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姜婷秋.农村饮用水安全和水质卫生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李露.浅谈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新思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3]王甫军.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4]朱丹, 王建成, 付云霞.甘孜州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及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 2012.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篇9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食品原料、生产流通、储存及消费等各个环节,妥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国和新西兰食品工业发展

我国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1 1年7.6万亿元;2012年8.8万亿元;2013年10.1万亿元;2014年11.35万亿元;2015年11.6万亿元。我国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鲜冷藏冻肉、饼干和果汁等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市场还是在国内,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1家食品公司中中国仅一家中粮集团,2014、2015年度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也只有青岛啤酒、娃哈哈获得。

新西兰是亚太地区一个气候温和的发达国家,是食品和饮料的主要出口国,乳制品和羊肉出口世界排名第一。新西兰没有农业补贴,政府监管合理且宽松,农场有高效的生产力和效率,是食品安全和产品可追溯性的领先者,世界范围的消费者信任产自新西兰的食品和饮料。新西兰每年花费5亿新西兰元用于农业食品研究。

中国和新西兰的食品安全现状

《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发布对107个国家食品安全进行测量和排名结果,2013、2014、2015年,中国排名全球第42位,新西兰排名第13位。目前,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有几个特点。首先问题食品的涉及范围由粮油、肉禽蛋、蔬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奶制品等。其次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从细菌总数到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和重金属污染。而且制假制毒的手段花样百出,防不胜防。

新西兰属于英联邦成员国家,涉及食品管理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和健康法》《农业法》《环境法》《进口商品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1974年的食品卫生条例到1994年的食品安全法,内容相当简明。2002年成立了新西兰食品安全局。新西兰采用不打农药、不卖过期食物、肉类可以溯源等手段来保障食品安全。同时新西兰环境危害管理局提议禁用杀菌剂。过去30年,新西兰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严重食品卫生安全事故。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原因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点。

①企业家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漠。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10月正式实施,但却仍然管不住不良企业。一些不良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采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手段牟取暴利。

②新修订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审批程序还是比较多,一旦发现问题处罚也较多,但是对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以后的科学分析,如何改进、如何提高食品质量的相对少。

③我国一些消费者收入低,购买食品时多关注价格,不太注意食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总是抱着侥幸心态去购买特价、便宜的三无产品。

④我国现存的食品安全标准水平相比发达国家偏低,还有一些食品标准没有出台。

中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对策

①可借鉴新西兰的食品监管模式,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逐步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从农田到餐桌无缝衔接的食品监管体系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②《食品安全法》全面加大处罚力度,大部分违法行为的处罚起点由过去的2 000元提升到5万元,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起点为10万元。但一些企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这使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产生成为可能。对食品安全事件要坚持“零容忍”态度,只要违反生产标准和生产规范,政府监管部门都应依法进行处罚和管理。

③邀请新闻媒体参与食品监管宣传报道,加大新《食品安全法》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形成人人关注、支持、参与食品安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④以风险为依据,加强食品监管,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和水平,加强前沿研究。以乳制品为例,可参考新西兰乳品企业的做法,在风险管理中强调农业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系统,解决影响乳品安全的各项关键点,逐一加大管理力度,杜绝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

展望未来

鱼类安全越冬技术措施 篇10

1 死亡原因分析

1.1 体质原因

鱼本身体质差是造成鱼类越冬死亡的重要原因。鱼体规格小、体质差, 抵抗疾病和不良环境的能力低;投喂的饲料营养不全或含有激素类促生长添加剂, 使鱼类生理机能遭到破坏;鱼类品种质量差, 不适应当地越冬环境, 尤其是近亲繁殖的苗种。

1.2 疾病原因

鱼体在越冬前归池时受伤或带有疾病越冬, 在越冬期易感染水霉、竖鳞等细菌病, 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病会导致越冬鱼类不同程度死亡, 尤其是春季冰融季节最为明显。

1.3 池塘原因

越冬池底质条件差, 淤泥厚, 耗氧因子多, 造成缺氧;扫雪不及时或扫雪面积小, 冰面透光性差,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生物增氧;水体消瘦缺少营养盐类, 浮游植物繁殖受到抑制;浮游动物过多, 摄食浮游植物并大量耗氧;越冬密度过大, 造成缺氧。

1.4 水温原因

水温过低也会造成缺氧死亡。由于越冬期间缺氧进行倒水增氧时间较长, 水温降到0.5℃以下, 造成鱼体冻伤, 极易患白云病, 低于0.2℃开始死亡。冰下水深小于30cm, 也会出现冻伤、冻死现象。

1.5 管理原因

管理不善也是造成死鱼的主要原因。如越冬前过早停食, 鱼体肥满度不够, 体质弱;归池时操作粗糙, 造成鱼体受伤;原池越冬时水质不好, 没有很好处理;越冬前进行水体处理消毒时用药量过大或选择药物不当, 造成鱼类中毒或麻痹, 甚至死亡。

2 主要应对措施

2.1 越冬池水的处理

在越冬前, 最好对使用多年、淤泥较深的池塘清理出淤泥, 不能清理的要进行晾晒。注水前要进行药物清塘, 带水带鱼原塘越冬的池塘要将老水抽出1/3以上, 药物消毒后再注人2/3的井水。注水后还可以投放光合细菌、EM菌等生物制剂, 使水体保持溶氧丰富, 减少有害物质生成, 提高鱼类越冬的成活率。

2.2 保证鱼饵的投放

鱼类越冬前要延长投饵时间, 增加肥满度提高越冬成活率。培育体质健壮、肥满度高、抗病耐寒能力强、耐越冬期消耗, 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大规格鱼种是提高越冬成活率的重要保证。

2.3 越冬密度的掌握

根据越冬池的条件, 越冬的品种和规格, 越冬期水的来源, 设备准备情况, 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越冬密度是保证鱼类安全越冬的重要措施。目前, 我省越冬池的越冬密度一般为 (冰下水深2m以上) 0.3~0.4kg/m3, 浅水越冬池 (冰下水深1~2m) 放鱼量为0.5kg/m3左右。

2.4 严格消毒

鱼种出池时要小心操作, 避免碰伤。越冬池及水体要严格消毒, 越冬鱼类要进行鱼体消毒。在没有其他疾病的情况下最好使用食盐水进行鱼体消毒。一定要掌握好消毒时间, 不要损伤鱼体表面。

2.5 生物增长

采用生物增氧技术, 提高鱼类越冬的成活率。生物增氧就是根据越冬池的具体情况, 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冰下水生植物, 特别是浮游植物, 使其繁殖生长, 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使产氧量大于耗氧量, 已达到鱼类安全越冬的目的。越冬前使用药物进行水质处理时一定要掌握好药物浓度, 秋季水温降低, 药物降解时间长, 用药量要较夏季低。尽量不要使用有机磷类药物, 使用敌百虫时药量不要超过0.5m L/L。

2.6 保持明冰

及时清除积雪, 增加光照, 是提高冰下水体含氧量的有效办法。明冰的透光率为20%~50%, 而乌冰的透光率仅为5%~10%, 冰下增氧相差一半以上。中到大雪清除时间不要超过3d, 小雪要当天清除, 明冰面积要达到冰面的80%以上。

2.7 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 保证鱼类安全越冬。要按要求定时测氧, 溶氧量下降到5mg/升左右时, 每天测定1次含氧量。在取样时要观察水位、水色、水生动物等情况, 并做好记录, 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要准备好各种补水、增氧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以供随时使用, 确保鱼类安全越冬。

2.8 鱼病防治

从近些年来北方高寒地区鱼类越冬的情况看, 鱼病是引起越冬死鱼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鱼病大多不是在越冬过程中才发生的, 而是在越冬前就已发病, 只是在越冬过程中, 病情加重, 才引起死鱼。因此, 要提早防治鱼病, 应在鱼入越冬池前, 也就是在饲养后期就应彻底治疗。目前, 北方高寒地区对越冬鱼类危害最严重的鱼病是鱼隐性败血症, 它是一种细菌性鱼病, 病鱼体表基本正常, 但体腔内有腹水, 内脏出血。可以通过投喂药饵与全池泼洒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药饵可以投喂复方新诺明、大蒜素等抗菌药物药饵。全池泼洒的药物采用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等氯制剂即可。

2.9 春季管理

临时用电的安全技术措施 篇11

摘要:临时用电关系到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保障。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包括技术上所采取的措施和保证安全用电和供电的可靠性在组织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关键词:临时用电安全问题技术措施

0引言

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全用电在技术上所采取的措施:二是为了保证安全用电和供电的可靠性在组织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它包括各种制度的建立、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内容。

1安全用电技术措施

1.1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是指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与接地极之间做可靠的电气连接。它的作用是当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带电时,如果人体触及此外壳时,由于人体的电阻远大于接地体电阻,则大部分电流经接地体流人大地,而流经人体的电流很小。这时只要适当控制接地电阻《一般不大于4Q),就可减少触电事故发生。"但是在IT供电系统中,这种保护方式的设备外壳电压对人体来说还是相当危险的。

1.2保护接零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系统中,将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与供电系统中的零线或专用零线直接做电气连接,称为保护接零。它的作用是当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带电时,短路电流经零线而成闭合电路,使其变成单相短路故障。因零线的阻抗很小,所以短路电流很大,一般大于额定电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大的单相短路将使保护装置迅速而准确的动作,切断事故电源,保证人身安全。

1.3设置漏电保护器①施工现场的总配电箱和开关箱应至少设置两级漏电保护器,而且两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作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保护的功能。②开关箱中必须设置漏电保护器,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除作保护接零外,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安装漏电保护器。③漏电保护器应装设在配电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和开关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④漏电保护器的选择应符合国标GB6829-86《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开关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干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使用潮湿和有腐蚀介质场所的漏电保护器应采用防溅型产品。

1.4安全电压安全电压指不戴任何防护设备,接触时对人体各部位不造成任何损害的电压。我国国家标准GB3805-83<安全电压)中规定,安全电压值的等级有42、36、24、12、6V五种。当电气设备采用了超过24V时,必须采取防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

1.5电气设备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配电系统应设置室内总配电屏和室外分配电箱或设置室外总配电箱和分配电箱,实行分级配电。②动力配电箱与照明配电箱宜分别设置,如合置在同一配电箱内,动力和照明线路应分路设置。照明线路接线宜接在动力开关的上侧。③开关箱应由末级分配电箱配电。开关箱内应一机一闸,每台用电设备应有自己的开关箱,严禁用一个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两台及以上的用电设备。④总配电箱应设在靠近电源的地方,分配电箱应装设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地区。⑤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场所。

1.6电气设备的安装①配电箱内的电器应首先安装在金属或非术质的绝缘电器安装板上,然后整体紧固在配电箱箱体内,金属板与配电箱体应作电气连接。②配电箱、开关箱内的各种电器应按规定的位置紧固在安装板上,不得歪斜和松动。并且电器设备之间、设备与板四周的距离应符合有关工艺标准的要求。③配电箱、开关箱内的工作零线应通过接线端子板连接,并应与保护零线接线端子板分设。④配电箱、开关箱内的连接线应采用绝缘导线,导线的型号及截面应严格执行临电图纸的标示截面。各种仪表之间的连接线应使用截面不小于2.5mm2的绝缘铜芯导线,导线接头不得松动,不得有外露带电部分。

1.7电气设备的防护①在建工程不得在高、低压线路下方施工,高低压线路下方,不得搭设作业棚、建造生活设施,或堆放构件、架具、材料及其他杂物。②施工时各种架具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必须保持安全操作距离。当外电线路的电压为1kv以下时,其最小安全操作距离为4m;当外电架空线路的电压为1~10kV时,其最小安全操作距离为6m;当外电架空线路的电压为35~1,10kV时,其最小安全操作距离为8m。上下脚手架的斜道严禁搭设在有外电线路的一侧。旋转臂架式起重机的任何部位或被吊物边缘与10kV以下的架空线路边线最小水平距离不得小于2too③施工现场的机动车道与外电架空线路交叉时,架空线路的最低点与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以下要求:外电线路电压为1kV以下时,最小垂直距离为6m:外电线路电;压为l~35kV时;最小垂直距离为7m。

1.8电气设备的操作与维修人员必须符合以下要求①施工现场内临时用电的施工和维修必须由经过培训后取得上岗证书的专业电工完成,电工的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初级电工不允许进行中、高级电工的作业。②各类用电人员应做到:a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所用设备的性能,b使用设备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和配备好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检查电气装置和保护设施是否完好。严禁设备带“病”运转;c停用的设备必须拉闸断电,锁好开关箱,d负责保护所用设备的负荷线、保护零线和开关箱。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解决;e搬迁或移动用电设备,必须经电工切断电源并作妥善处理后进行。

1.9电气设备的使用与维护①施工现场的所有配电箱、开关箱应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和维修。检查、维修人员『必须是专业电工。工作时必须穿戴好绝缘用品,,必须使用电工绝缘工具。②检查、维修配电箱、开关箱时,必须将其前一级相应的电源开关分闸断电。并悬挂停电标志牌,严禁带电作业。③配电箱内盘面上应标明各回路的名称、用途、同时要作出分路标记。④总、分配电箱门应配锁,配电箱和开关箱应指定专人负责。施工现场停止作业1h以上时,应将动力开关箱上锁。⑤各种电气箱内不允许放置任何杂物,并应保持清洁。箱内不得挂接其他临时用电设备。⑥熔断器的熔体更换时,严禁用不符合原规格的熔体代替。

1.10施工现场的电缆线路①电缆线路应采用穿管埋地或沿墙、电杆架空敷设,严禁沿地面明设。②电缆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应不小于0.6m,并应在电缆上下各均匀铺设不小于50mm厚的细砂,然后覆盖砖等硬质保护层。③橡皮电缆沿墙或电杆敷设时应用绝缘子固定,严禁使用金属裸线作绑扎。固定点间的距离应保证橡皮电缆能承受自重所带的荷重。橡皮电缆的最大弧垂距地不得小于2.5m。④电缆的接头应牢固可靠,绝缘包扎后的接头不能降低原来的绝缘强度,并不得承受张力。⑤在有高层建筑的施工现场,临时电缆必须采用埋地引入。电缆垂直敷设的位置应充分利用在建工程的竖井、垂直孔洞等,同时应靠近负荷中心,固定点每楼层不得少于一处。电缆水平敷设沿墙固定,最大弧垂距地不得小于18m。

2安全用电组织措施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篇12

1.1 钢结构基础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控制

钢结构工程一般都采用混凝土独立柱基础, 基础的混凝土及钢筋、模板的施工与其他工程的施工工序及方法相同, 而基础独立柱中预埋的螺栓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单个螺栓及每组螺栓之间的间距、高低的偏差, 直接影响钢结构工程的安装质量, 在质量控制过程中, 施工单位应采用措施进行保障。

1.1.1 制作安装模板

取钢柱底板大小的钢板三块 (其中两块厚20mm, —块8~20m m均可) , 20m m厚的两块钢板按钢柱底板螺栓孔位置、大小开孔, 将三块钢板组装, 把一组螺栓插入螺孔, 用Φ14-Φ16的钢筋将螺栓焊接成整体, 上下各一道, 可多次重复使用。这样单个螺栓间间距及高低控制在允许的偏差范围内。A:Φ14~Φ16钢筋B:螺栓C:Φ14~Φ16钢筋E:20ram钢板F:8—10mm钢板G:200~300ram H:50m m。

1.1.2 螺栓组的固定

在混凝土浇筑前, 用经纬仪将螺栓组准确定位, 在用Φ14一Φ16的钢筋焊接在柱子的主筋上, 固定螺栓钢筋端头顶在模板匕, 上下各—道, 这样每组螺栓之间的间距、高低可控制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同时, 保护好螺栓丝扣, 在混凝土浇筑时不被损坏。

1.1.3 做好中间交接

土建工程完工后, 将螺栓组间的间距 (轴线间距) 、高低, 每个柱身浇筑的高度用经纬仪进行测量, 我们复测验收后, 组织土建和钢结构安装单位进行中间交接验收, 验收后要求钢构件安装单位进行复测。

1.2 安装阶段的质量与安全控制

严格按照施工图施工安装, 作为施工单位, 取得施工图以后, 一定要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 看看应用规范有没有问题:节点图有没有表述清楚:强制性条文所要求的内容在设计总说明中有没有显示, 各种材料的规格、型号、性能、等级、施工的质量要求和工程的安全等级有没有明确:节点设计是否合理;施工中有没有不可逾越的难度等, 都要向设计单位预先提出。钢构件安装质量控制。柱、梁安装时, 主要检查柱底版下的垫铁是否垫实、垫平, 柱是否垂直和位移, 梁的垂直、平直、侧向弯曲、螺栓的拧紧程度以及摩擦面清理, 验收合格后, 方可起吊。当钢结构安装形成空间固定单元, 并进行验收合格后, 要求施工单位将柱底板和基础顶面的空间用膨胀混凝土二次浇筑密实。

螺栓安装质量的控制。钢结构工程中螺栓连接一般用高强螺栓和普通螺栓, 普通螺栓连接, 每个螺栓一端不得垫2个以上垫片, 螺栓孔不得用气割扩孔, 螺栓拧紧后外露螺纹不得少于2个螺距j高强螺栓使用前我们检查螺栓的-g-=格证和复试单, 安装过程中板叠接触面应平整, 接触面必须大于75%, 边缘缝隙不得大于0.8mm, 高强螺栓应自由穿入, 不得敲打和扩孔:高强螺栓不得作为临时安装螺栓, 螺栓拧紧应按一个方向施拧, 当天安装的应终拧完毕, 终拧完毕应逐个检查, 对欠拧、超拧的应进行补拧或更换。

1.3 竣工验收的质量与安全控制

钢构件的质量验收。钢构件的加工已实行工厂化生产, 钢构件的进场质量验收就非常重要, 构件进场我们除了按明细表核查数量, 并进行外观感官、几何尺寸、合格证检查外, 还要检查的资料有:钢材材质的复试单 (原件) :钢材的材质证明 (复印件须盖生产单位公章, 还需说明原件的存放地) ;无损检测报告 (原件) 。在竣工验收中, 应做到:由现场管理部门作好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协调, 确定竣工验收的时间、地点、方式;竣工验收前现场管理部门做好现场卫生清理工作, 安装工程的资料汇总及整理工作并出具锻工报告》、缸程综合评定茅夺及其它资料;竣工验收后, 应将竣工资料送交建设单位及质监单位签字确定工程等级, 并送至相关部门存档。

2 如何作好钢结构施工的质量控制

2.1 做好工程开工前准备工作

2.1.1 强化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

图纸是工程施工的依据, 工程开工前项目控制机构要组织控制人员熟悉工程图纸与项目有关的规范标准、工艺技术条件, 充分领会设计意图。

2.1.2 认真审查钢结构安装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全面指导工程实施的技术性文件, 施工组织设计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因此, 钢结构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审查要针对性和重点。审查的重点内容有:

(1) 质量保证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

(2) 特殊工种的培训合格证和上岗证;

(3) 新工艺的应用;

(4) 对工程项目的针对性;

(5) 质量、进度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6) 施工计划 (工期) 的安排。

2.2 加强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2.1 作好钢结构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

钢结构工程的基础一般都采用混凝土独立柱基础, 基础的混凝土及钢筋、模板的施工与其他工程的施工工序及方法相同, 而基础独立柱中预埋的螺栓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单个螺栓及每组螺栓之间的间距、高低的偏差, 直接影响钢结构工程的安装质量, 我们在控制质量控制过程中, 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控制好。

2.2.2 钢结构主体工程的质量控制。

(1) 钢构件的质量验收。钢构件的加工已实行工厂化生产, 钢构件的进场质量验收就非常重要。

(2) 钢构件安装质量控制。柱、梁安装时, 主要检查柱底版下的垫铁是否垫实、垫平, 柱是否垂直和位移, 梁的垂直、平直、侧向弯曲、螺栓的拧紧程度以及摩擦面清理, 验收合格后, 方可起吊。当钢结构安装形成空间固定单元, 并进行验收合格后, 要求施工单位将柱底板和基础顶面的空间用膨胀混凝土二次浇筑密实。

(3) 螺栓安装质量的控制。钢结构工程中螺栓连接一般用高强螺栓和普通螺栓, 普通螺栓连接, 每个螺栓一端不得垫2个以上垫片, 螺栓孔不得用气割扩孔, 螺栓拧紧后外露螺纹不得少于2个螺距;高强螺栓使用前我们检查螺栓的合格证和复试单, 安装过程中板叠接触面应平整, 接触面必须大于75%, 边缘缝隙不得大于0.8mm, 高强螺栓应自由穿入, 不得敲打和扩孔。

2.2.3 门窗工程安装质量的控制。

钢窗安装质量的控制重点有两点, 一是, 钢窗进场合格证、产品试验报告及外观的检查。二是, 钢窗和固定钢窗的立柱之间的间隙控制。先施工固定钢窗的立柱, 有可能出现钢窗与立柱之间缝隙过大或钢窗安不上。我们在控制过程中, 要求施工单位先固定钢窗一边的立柱, 待钢窗完全固定就位后, 再焊接另一边的立柱, 这样保证钢窗与立柱之间无缝隙。

上一篇:后备母猪不发情怎么办下一篇: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