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绩

2024-09-18

标准成绩(精选10篇)

标准成绩 篇1

最近“华为”和“5G标准”是媒体上出镜率很高的热词。原因是不久前在美国里诺召开的一次有关电信技术方案讨论会上,华为等中国企业主推的极化码(Polar Code),获得领先于美国主推的LDPC码和法国主推的Turbo码的票数,成为5G eMBB场景在短码上的控制信道编码方案。这个在业内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的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国内媒体的狂欢。

对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取得成就进行大张旗鼓地报道,传播正能量,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有的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在尚未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也缺乏对通信技术知识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胡乱采写组稿发声,对事件添油加醋,夸大其辞,这样做就有问题了。比如有的报道标题中出现“5G标准中国定”“华为碾压高通拿下5G时代”等浮夸之词,在传达错误信息,引起公众误读的同时,也可能对相关企业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倒是作为事件“主角”的华为却相当低调,从公关到参会代表都保持缄默,不予置评。就连对外发布的新闻通报也只有不到500字,而且措辞也非常谦虚,一字未提华为在其中的功劳。其实,华为的“低调”并非只是一种不愿被关注的处事哲学,而是在准确判断现实处境的前提下提醒自己必须保持冷静的态度。针对许多媒体多有溢美的报道,华为方面回应称,“标准并不是我们牵头,也远远没有到主导这一步”。华为还担心,今后还要在许多方面对其他相关企业和组织进行谈判,未来的谈判过程恐将更加艰难,而国内一些媒体用不实之词抬高自家企业,贬损其他企业(比如使用“碾压”这样明显带有不友好色彩的词语),容易给中国企业树敌,加剧后续谈判困难。

实事求是讲,华为凭借在极化码(Polar Code)方面积累的专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高通在标准制定上的影响力,占得掌握5G领域话语权的先机,但仅凭此就说“5G标准中国定”,甚至妄言打败了对方,都毫无根据。要知道,这次会议证实极化码(Polar Code)在控制信道短码上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另外一个讨论结果也不容忽视,即数据信道的上行和下行短码方案依然是高通主导的LDPC,之前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会议上,LDPC还被选定为5G的长码编码方案。

这些都是移动通信的基础技术。控制信道传输控制信息,数据包小,但对可靠性要求高;而数据信道就是传数据的,是大包业务,速率要高,一般情况下这两种信道都需要不同的编码技术。通俗点讲就是,手机用数据信道传送APP等业务的流量,但是系统中有很多手机,这时候就需要基站通过控制信道告诉手机使用数据信道的方法方式,包括时间、频点、信号大小等。因此,在编码技术上,华为并未完全撼动高通的地位,它只是移动通信行业的一股新势力。

即使就极化码(Polar Code)拿到短码控制信道的编码方案这一事件本身看,也只能算是阶段性的胜利。虽然现在极化码(Polar Code)已经被认可了,但是还没有正式被写到5G标准中。因为5G的标准现在仍处于研究阶段。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在制定标准的时候永远有两个阶段——研究项目阶段和工作项目阶段。目前3GPP的标准制定尚处于研究项目阶段,具体的实施过程要在2017年3月份之后才开始决定。据此,业内人士打了个比方:如果把5G标准比做一个人的早点菜单,2017年3月份之前只能定下早餐是喝咖啡还是喝茶,至于说咖啡是卡布奇诺还是蓝山(或者茶是毛峰还是龙井),需要到2018年乃至2019年才能确定。可以说,利益的博弈仍在进行之中,真正的战场还在后面。

当然,虽然华为主推的极化码(Polar Code)获得认可,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在与通信科技巨头们的竞争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件事对中国通信业发展而言,却具有“一大步”的意义。我们知道,在通信行业占据通信行业金字塔顶尖的不是设备制造能力和商用能力,而是标准。一个国家在通信标准中有了话语权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在全球通信行业中拥有了话语权以及产业链先发优势。目前中国企业在极化码(Polar Code)技术上实现突破,就相当于拿到了一张通往全球更广阔发展市场的船票。

但无论未来怎样发展,靠真实力赢取标准话语权这一点不会变。像一些媒体那样玩虚的,见一点成绩就吹是不行的。幸亏我们的企业没有迷失,能够像华为这样勇于创新而又低调务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标准成绩 篇2

学生实习成绩依据实习态度、实习报告等方面的表现情况综合评定,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具体评定标准如下:

一、优秀(90—100分)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达到实习大纲规定的全部要求。报告达到规定的字数,文句通顺,能对实习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某些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

二、良好(80—90分)能较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大纲规定的全部要求。报告达到规定的字数,文句较通顺,能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实习态度端正,无违纪现象。

三、中等(70—80分)达到实习大纲规定的主要要求,报告达到规定的字数,文句基本通顺,能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实习态度基本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

四、及格(60—70分)能够完成实习的主要任务,能达到实习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报告达到规定的字数,文句无明显错误,能对实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表述。实习中虽有一般违纪行为但能深刻认识,及时改正。

五、不及格(<60分)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以不及格论:

1)未达到实习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无实习记录; 2)实习报告马虎潦草,或内容有明显错误;

标准成绩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基础会计学 学业成绩改革

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在培养规格上,它不是以培养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最终目的,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型本科以适应地方经济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专业核心基础课,学生的入门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不能让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性让学生对该专业产生厌学的情绪,为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对基础会计学的考核方式进行研究改革,从而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研究。存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面性:通过考核办法的改革,能够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水平;自主学习性:通过考核办法的改革,能够督促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改变;选择性:通过考核办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在考核方式上让学生进行选择,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二、现阶段《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理解——学生实践,虽然具有讲解速度适宜,学生易于理解,课堂思维框架清晰、易记等诸多优点,但由于课堂信息量上不去,课时紧张,造成有些内容不得不删除或无法详讲,同样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形成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标准上一直采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闭卷成绩=3∶2∶5,平时成绩主要是看学生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情况。

(三)长期以来,高校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课考试采取传统的考试模式,教师命题和阅卷工作量极大易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等习气,特别在实践环节出现抄袭或代笔现象,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三、学业成绩评价标准改革内容: 一选择、四模块

(一)引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以宁波地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例,宁波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采取无纸化考试,一年分两次考试,上半年时间安排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举行,下半年时间安排在10月15日起至11月中旬结束,学校安排《基础会计学》教学任务在大二的第一学期,时间在9月到次年的1月,所以下半年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刚好在这个时间,只要在10月15日起至11月中旬通过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在期末考试闭卷考试中可以申请免考,成绩的认定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基础会计的成绩。让学生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与学校组织的期末闭卷考试进行选择,作为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期末闭卷考核模块或会计从业资格考核模块,在这两个模块中选择其一称之为“一选择”,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求知欲。

(二)利用网络课程实现理论考试模块内容的整合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进行理论考试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将理论考试试题在规定时间内向全体学生开放,在有限时间内学生完成考试并上传,一般在期中的时候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考核。一方面有利于网络课程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的考试,提高网络课程的利用率。

(三)将专业认知实习模块整合到基础会计学课程中

专业认知实习的过程是了解实习单位财务管理相关专业岗位的基本业务程序和处理手续,着重了解企业的会计核算、资金的运行特征等基本内容;了解制造业生产工艺流程,并对单位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与效益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基本素质要求、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要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对所在地区金融机构单位的调查与分析,加强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增强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感性认识,重点了解银行以及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典当行等)的业务经营环境、业务经营范围、业务产品内容、业务服务特色等,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专业认知实习是学生在还没有学习专业课之前选择工业性企业和金融企业进行认知学习,实习结束后可以根据要求完成认知报告。此项内容的融入性可以使得学生重视专业认知实习,从目前来看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都是在应付,没有真正起到专业认知的作用,将专业认知实习作为基础会计学的一项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专业实习之前对专业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四)加强实践操作模块的应用,形成实践考核试题库

此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将课堂上的实验内容和最后的实验考试相结合,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一边教学一边进行实验指导,期末进行实践考核。

四、改革的创新点

(一)考核方法选择性。让学生在考核中进行选择,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创新性的模块教学知识体系。“基础会计学”课程在会计学科领域中具有奠基作用,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针对知识体系中各部分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小模块内容对每个大模块进行知识的整合,利用研究查找、讲授法+案例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实践教学法、认知教学法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学会分析,进行管理。

总之,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选择性考核中没有针对每个学生,有失公平。由于是网络课程中进行理论考试,使得教师批改工作量加大。在专业认知实习的小论文上,由于学生数量巨大,在批改上带有教师的主观性。以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后续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学业评价体系的改革,促动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参考文献】

[1]金炳顺,张艳,林莉. 高职基础会计学教程考核方法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3(04).

[2]财务管理教研室.宁波大红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2008.

标准成绩 篇4

《观察记录》课程是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基础课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整个本科基础课课程体系由5门主干课组成, 分别是:《观察记录》《思维表述》《图形语言》《空间形态》和《创意表达》。《观察记录》课程是全部本科一年级基础课主干课中的第一门课程。

作为技能性的基础训练课程, 《观察记录》表面看起来, 似乎是传统艺术设计学院开设的素描和色彩课程的综合。因为《观察记录》的训练过程同样要求学生练习以手绘的形式准确快捷地表现对象, 并且两者的训练目的基本一致, 都是为了最终能够掌握手绘这种技能, 运用手绘自由地表达意念中的形象。但其实《观察记录》与传统艺术学院的素描和色彩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艺术院校的素描和色彩课程训练, 要求学生准确地在画面上表达特定角度下对象物体的形态和色彩关系, 追求的结果是具体的表现性的画面效果。而《观察记录》的重点首先在于观察和分析对象物体的形态、色彩、结构等特征和信息。这种观察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从里到外的, 是有系列的、而且是研究性的。最终落实在画面上的也不再是只是某个角度的孤立的图像, 而是一系列的用于表达对象或者构思的有组织有条理的图像。而且表达的重点在于观察和分析后经过整理的结果。所以《观察记录》课程的重点在于从观察到分析再记录的这一全过程。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观察记录》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以手绘的方式准确而清晰地记录事物以及生活细节的能力, 包括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可以看出, 《观察记录》属于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课程, 但同时也包括了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针对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师尝试在课程中设置了两个的主要教学活动, 课内专题练习和课外专题资料搜集。整个课程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分别设置了三组作业练习。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以“深入观察”为主题。首先针对单个物体进行各种观察重点的系列观察与记录训练。重点是先从简单物体开始, 让学生了解观察对象, 观察重点, 观察方式等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并且强调系列观察的重要, 尽管实践证明在刚开始的阶段学生对系列的理解非常吃力。在记录方面, 要求学生运用指定的四种基本记录手法, 对各个系列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而且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与观察重点相适应的记录手法。观察的重点主要是物体的外形、结构、材质、细节等。

课堂作业, 自选一个植物种子或果实进行观察记录练习。要求针对所选对象的外观、结构、质感、色彩等不同观察重点进行系列观察。每个系列要求表达一个观察重点, 并选用同一种记录手法。记录手法包括单色素描, 线描, 色彩, 结构线, 综合手法共五种手法。作业数量, 每个系列6张A4幅面, 共5个系列。

课后作业, 搜集观察记录例子, 加以评论, 并以手绘方式记录下来。

第二阶段

二阶段以“比较观察”为主题, 让学生选择一组物体进行比较观察, 并记录相关的结果。同样强调进行系列观察的要求。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 学生对观察和记录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 所以这个阶段的具体观察重点让学生自己选择。鼓励他们透过物体间的相互比较, 发掘独特的观察和比较重点。同样在记录手法的方面, 鼓励学生尝试多样综合手法的运用。

课堂作业, 自选三组同类型人造物体进行比较观察。每一组物体必须包含二到四个同类型的人造物, 以每一组物体的比较观察结果完成一个系列练习。每个系列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观察重点, 自选合适的记录方式。制定观察比较计划, 并绘制草图。每个系列6张A4幅面, 共3个系列。

课后作业, 搜集优秀的平面记录或表达例子, 结合课堂作业加以评论, 以电子文件形式进行多媒体汇报。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以“专题研究”为主题, 结合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 让学生在“连接”“结构”“材质”“使用状态”这个四个主题中自选一个主题进行系列研究。要求首先对所选专题进行分析和理解, 制定相关的研究计划, 自行组织相关的观察对象和观察重点, 并选择相应的记录方式, 最后完成整个专题研究报告。

课堂作业, 最后提交的专题报告必须包括四个主要内容:主题理解、研究计划、研究内容、研究小结。其中, 主题理解包括对所选主题的定义, 范围等进行搜集和理解;研究计划包括如何选择研究的具体范围、如何选择具体的研究对象与重点、具体如何组织观察的过程和选用记录方式、每个画面的构图等;研究结果包括针对主题所进行的多个观察记录系列;研究小结是针对第三阶段作业的一个文字性小结。

课后作业 (以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 自学透视原理, 并临摹四张透视图。这四张透视图要求分别是平行透视 (轴测图) 、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实景照片或者图片。要求把图片中的主要透视灭点画出来。

二、为课程设定合理的反馈和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是“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效果做出客观衡量和判断。”这里的评估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定;二是对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进行评定, 也就是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定。本文只集中讨论第一种含义, 即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所进行的评定。

所有的评估都是为了检测某事物的质量, 所以从定义上来说都需要有适宜的标尺。因此在评估这一要素中, 拥有清晰、恰当的目标和标准非常重要。而当教师、同学、甚至是课外的人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出一个评价时, 就产生了反馈。同评估一样, 反馈在本质上说也是具有评价性的, 它指出了所评论工作中的优秀部分、也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帮助学生找到改进的地方。

不过反馈和评估有两个重要的区别。其一是反馈不是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只有评估才是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其二是反馈是以和学生对话的形式进行的, 而评估则是以向学生宣布的形式进行的。评估的结果是具体的分数, 而反馈的结果则是一系列的对话。

好的反馈应该是:经常性的;迅速及时的;有区分度的。而且, 在教师的角度, 还要注意定期的总结反馈。尤其是当某些学生不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时候, 这类型的情况在国内的教学环境中经常出现。要注意定期把来自学生的个别问题和情况汇总, 并在全班讨论的时候进行说明。

如果我们需要出色的评价活动, 就得让教师和学生明白将针对哪些目标测评学生的表现, 每一项目标下又各有什么标准。

评估的目标和标准

评估的目标应该就是课程的教学目标, 而且在课程设计阶段, 明确评估的目标还可以反过来验证教学目标制定的可行性和教学活动安排的合理性。《观察记录》教学目标可以总结为:学会观察和学会记录, 而这里的“学会”又起码应该包含基础知识和应用两个层次。所以《观察记录》课程的主要评估目标是:

1. 在观察方面, 学生是否理解与观察相关的重要概念, 理解的深度如何;

是否能熟练运用适当的观察方法对特定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观察。

2. 在记录方面, 学生是否理解与记录相关的重要概念, 理解的深度如何;

是否能熟练运用适当的记录方法对特定的观察结果进行有效的记录。

评估的标准就是对学生学习质量不同层次的具体定义。比如, 针对第一个评估目标:学生是否理解与观察相关的重要概念, 理解的深度如何。学生需要具体做到是:首先, 列出他们认为重要的概念;进一步, 他们要对这些概念进行解释;再进一步, 他们可以列出用以说明这些概念的若干典型的例子, 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 他们应该把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应用在课程相关的作业练习之中。这样, 针对第一个评估目标, 就出来一套基本的评估标准。

除了评估的目标和标准, 形成合理的评估体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评估的方式。

评估的方式

传统教学的评估方式基本就是一个:教师评分。尽管负责任的教师会把评分的标准向学生做详细的说明, 有的教师还会在所有学生面前公开的评分, 或者邀请课程外的教师共同评分。但就总体而言, 评分活动的主体依然是教师。

然而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来考虑, 学生要在生活和自主学习中表现出色, 就必须学会评价他们自己的工作。所以, 在课程的评估方式里, 适当加入学生间的互评和学生自己的自评, 是非常有必要, 也是非常有效的。而且, 通过在互评和自评过程中需要运用的大量分析和评价手段, 也可以训练学生们的批判性思考技巧, 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具体对应在课程活动, 互评或者自评的活动可以穿插在课程每个阶段的小结讨论活动中。讨论结束后, 可以把评估的结果以阶段成绩的形式记录下来, 作为课程总体成绩的一部分。

然而, 在实际情况里, 学生的互评和自评的过程常常会变得非常混乱。刚刚从高中考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 他们几乎完全没有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与技巧。尤其是课程的开始阶段, 在公开的场合下他们会更加显得无所适从, 无法把握评价的主要目标和标准。所以, 在学生互评和自评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辅导, 始终保持整个评价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帮助学生总结具体的评价结果。

在实际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互评还可以运用很多具体的方式。比如, 运用便条标签进行投票的方式, 选出班上最好的作业。或者可以组织相同课程的几个班进行互评和讨论。但是, 无论采取哪一种互评的方式, 关键的一点在于学生必须学会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当然,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 尽量尝试引导学生主动地建立这种评价标准;但同时, 也应该准备一整套完善和详细的评分标准, 作为提供学生讨论和学习的根据。

三、建立课程评分标准

由于《观察记录》课程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大量的实践练习, 所以整个课程的评估体系就落实在对各阶段实践练习的结果——对作业练习的评分上。针对课程活动和作业练习的阶段性特征, 总体上采取分阶段的考核方法。

首先确定整个课程的总分为100分, 课程的三个主要教学活动阶段每个阶段各占30分, 加上最后一个阶段结束时的个人专题研究成果陈述占10分。共10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第一阶段 (30分) , 其中,

课内练习 (25分)

1. 作业数量完整 (5分, 每个系列1分, 系列不完整不得分) ;

2. 观察重点明确且不重复 (5分, 每个系列1分, 重复的观察重点不得分) ;

3. 观察方法选择适当, 观察深入 (5分, 每个系列1分) ;

4. 表现手法选择适当且不重复 (5分, 每个系列1分, 重复的

表现手法不得分) ;

5. 图纸表达清晰准确 (5分, 每个系列1分) 。课后练习 (5分)

1.例子选择正确 (1分) ;2.分析评价合理 (2分) ;

3.图纸表达清晰准确 (2分) 。第二阶段 (30分) , 其中,

课内练习 (25分)

1.工作计划表达清晰 (1分) ;

2.作业数量完整 (6分, 每个系列2分, 系列不完整得1分, 系列缺失不得分) ;

3.比较重点明确 (6分, 每个系列2分) ;

4.观察方法选择适当 (3分, 每个系列1分) ;

5.表现手法选择适当且不重复 (4分, 每个系列1分, 重复的表现手法不得分) ;

6. 图纸表达清晰准确 (6分, 每个系列2分) 。课后练习 (5分)

1.例子选择正确 (1分) ;2.分析评价合理 (2分) ;

3.陈述思路清晰, 陈述连贯 (1分) ;

4.多媒体演示文件有按顺序组织 (1分) 。第三阶段 (30分) , 其中,

课内练习 (25分)

1.研究计划详细, 表达清晰 (1分) ;

2.有搜集与专题相关的重要信息和资料, 并进行整理与表达 (2分) ;

3.对专题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并进行整理与表达 (2分) ;

4.所选的研究内容、观察对象等切合所选专题 (3分) ;5.分类清晰, 比较重点明确 (2分) ;6.观察方法选择适当 (3分) ;

7. 图纸组织思路连贯, 画面构图合理。 (2分)

8. 表现手法选择适当 (3分) ;

9. 图纸表达清晰准确 (5分) ;

1 0. 文字总结思路清晰, 表述准确 (2分) 。课后练习 (5分)

1.例子选择正确 (1分) ;2.分析评价合理 (2分) ;

3.陈述思路清晰, 陈述连贯 (1分) ;

4.多媒体演示文件有按顺序组织 (1分) 。专题研究陈述 (10分)

1.对所选主题重要概念的理解准确, 简单介绍该主题所关注的主要研究范围。 (2分)

2.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陈述的顺序, 思路清晰, 顺序合理。 (2分)

3.陈述顺序与研究结果图纸的摆放顺序吻合。 (2分) 4.控制好陈述的内容和陈述时间, 不超时。 (2分) 5.陈述过程连贯, 声音响亮、发音清晰。 (2分)

整套课程练习的评分标准可以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向学生公布, 以便学生从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有一套清晰完整的认识, 并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 适当的进行修改和完善。也可以先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先建立一套评分标准, 再提出教师准备好的评分标准, 把两套标准进行比较, 最后修订出针对不同专业班的特定的评分标准。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 篇5

(一)优秀(相当于90—100分)

1、能正确体现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

2、能密切联系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或自己的思想实际,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深度或有所创新,对指导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意义。

3、中心突出,论据充足,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笔流畅.表达能力强。

4、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鉴别、加工和整理。

(二)良好(相当于75-89)

1、能正确体现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与有关的专业知识。

2、能较好地联系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比较正确、全面,对指导现实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有较好的表达能力。

4、材料比较丰富,数据基本可靠,能较好地进行鉴别,整理和运用。

(三)及格(相当于60—74分)

1、能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在理论上没有原则性的错误,能基本掌握和运用本专业已学过的有关知识。

2、尚能联系工作实际,基本上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3、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句尚通顺。

4、收集和使用了一定的资料,进行了一定的整理。

(四)不及格(59分以下)

凡具有下列问题之一的,应评为不及格:

1、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或违背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政令,或专业知识水平很差,甚至有常识性错误。

2、文章无中心,层次不清,逻辑混乱,文句不通。

3、材料零乱不全,或主要数据失真,加工整理差。

标准成绩 篇6

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有什么样性质的评价, 就产生什么样的体育行为。我们知道, 目的决定过程,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这就要求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方法与之呼应, 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本文通过对三年度的不同考核标准下的学生体质健康指数的对比研究, 寻找改革方向并为体育教学评价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 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及分值比例:

1.学习态度:指学生爱好运动, 能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该项分值将依据学生体育课的出勤率, 平时上课的表现等来评定。

2.体育理论:每个学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最后以作业的形式来评定。

3.运动技能:指学生基本掌握或比较熟练掌握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及学期测试专项运动技术或战术。

4.体质测试:指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 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项技能, 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使身体更强健, 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内容和要求评定。

5.课外活动:参加早操、课外活动及参加各种体育竞赛的次数评定。

(二) 测试项目

学生体育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男生1000米, 女生800米;立定跳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对长春理工大学三个年度的大二学生随机各抽取男生500名, 女生500名, 共计3000名学生。

(二)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根据需要, 设计了《学生课外锻炼调查问卷》由专家认定。并向测试者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回收率100%。

2.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和体质测试数据通过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 三年度学生锻炼时间/周、次数周的对比分析

从表2中权重均数分布可以看出, 3个年度学生的周锻炼次数与锻炼时间为依次递增。由此可以看出, 在不同成绩考核标准下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变化均有影响。

(二) 三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指数的对比分析

注:以上成绩均为各个项目的平均成绩, 身高体重除外。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 从3000个样本身体素质的测定结果发现:不同年度成绩考核标准下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差异显著, 在国家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的男生5项、女生5个项目中, 不同年度考核标准下学生在同一个项目上的差异明显。

三、结论

1.不同体育成绩考核标准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具有不同的效果。

2.不同体育成绩考核标准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质锻炼的时间、次数。

摘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 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的各项改革策略将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不同成绩评价标准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数影响的比较研究, 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评价标准,体质,健康指数,影响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46-47.

标准成绩 篇7

旧标准的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比、肺活量体重指数、耐力项目(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或台阶实验选测一项)、力量柔韧项目(握力或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中选测一项)、速度爆发力项目(50米跑或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中选测一项),共五项指标组合而成。新标准的测试项目为BMI、肺活量、立定跳远、50米跑、坐位体前屈、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长跑共七项指标组合而成。相比旧标准来说,新标准去除了选测项目,使得全国所有测试者都使用相同的测试内容,有利于统一组织工作,也有利于数据的比较研究,监测全国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另外测试项目更全面较能完整地体现出每个人的体质情况。

2 权重指数变化

旧标准中身高体重比在总分里占15%、肺活量指数占15%、耐力占20%、力量柔韧占20%、速度爆发力占30%。新标准中BMI占总分的15%、肺活量占15%、50米跑占20%、坐位体前屈占10%、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占10%、长跑占20%。可以看出新标准的各项指标所占比值较为均匀,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 分值标准变化

3.1 身高体重比与 BMI

旧标准的身高体重比为按身高区间段查询体重对应分值,分为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标准体重、超重、肥胖五个分值。新标准按BMI指数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在相应分值段查分,分为低体重、超重、肥胖、正常四个分值。BMI为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由此可见新标准正与国际接轨,以更为科学合理的基础指标进行数据统计。

3 . 2 肺活量体重指数与肺活量

旧标准中肺活量体重指数是由肺活量除以体重,造成的结果是体重较重的学生吹出相同的肺活量却没有体重较轻的学生得分高,因此不能完全体现出受试者的心肺机能。新标准中肺活量数值直接对应查表,吹得多得分高,简单化同时也纯粹的反映出肺活量机能。

3.3 立定跳远比较

以男生为例,立定跳远在旧标准中的及格线是2.14米、良好为2.43米、优秀为2.58米、满分为2.66米,在新标准中立定跳远的及格线是2.08米、良好为2.48米、优秀为2.63米、满分为2.73米,可见新标准在合格线上有所降低,但良好、优秀及满分的要求更高,拉开了得分区间和档次,这促使学生在体测中不再以合格为目标,而要向着更远的目标迫使自身强化锻炼。

3.4 仰卧起坐比较

以女生为例,仰卧起坐在旧标准中28个及格、38个良好、45个优秀、52个满分,新标准中仰卧起坐26个及格、46个良好、52个优秀、56个满分,同时超出两个以后还可以加分,新标准在女生仰卧起坐、男生的引体向上以及长跑项目上都有加分设置,但是一般受试者很难达到加分指标,这主要是为了让某些体育特长生的加分有据可查,同时也是为了拉开学生体测分数,合理区分出良好及优秀的人群

3.5 长跑比较

以女生为例,旧标准中合格时间为4分23秒、良好为3分54秒、优秀为3分38秒、满分3分24秒,新标准中合格为4分34秒、良好为3分44秒、优秀为3分30秒、满分为3分18秒,同其他指标变化一样的是,新标准的合格更容易,而拿高分更困难。同时在旧标准中长跑项目若不及格,该测试者最终总分最高只记59分,即长跑不合格,体测不合格。新标准将这条内容去掉了,使得测试更人性化,也更体现出体测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测量评价体系,而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考试。

4 总分结果变化情况

以某高校2011级2796人为例,按老标准进行算分后合格率为90.92%,其中男生不及格人数占16.63%、及格为47.37%、良好占34.09%、优秀占1.91%;女生不及格人数占5.87%、及格占41.38、良好占51.63%、优秀占1.12%。

如按新标准进行计算后合格率为96.69%,其中男生不及格人数占6.73%、及格为82.79%、良好占10.35%、优秀占0.13%;女生不及格人数占1.9%、及格占72.1%、良好占25.68%、优秀占0.32%。

可见使用了新标准后合格人数大大提高,但是无论男女生良好率、优秀率都明显下降,因此合格率已经不是学校体测工作所追求的第一目标了,应当将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身体机能作为工作重点。

5 应对变化

针对现行体测新标准的变化,学校体育工作也应相应调整思路,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从思想上让大学学生对健康教育重视起来,通过增加课程、比赛等各种形式来宣传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有自主坚持锻炼的意识,认识到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这不光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我们的社会负责。

(2)学校是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当学校应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将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在开展体育课程的同时,不定期举办各种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的讲座,对大学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检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3)树立新的体育思想,以前的体育观念不系统也不完善,因此要树立以健康作为首要因素的新的体育观念。只有革除那些阻碍高校体育发展的旧的思想观念,建立起顺应时代的新观念,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4)高校体育观念的改变是一个发展与创新并进的过程,不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新的体育指导思想就不能够很好地进行改革。体育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不光是在大学时代,更应当时终身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大学期间的体育教育,来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锻炼意识,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5)改善高校公共服务设施,国家和学校应改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加大资金的投放,建设更多更好的体育场馆,为大学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

(6)改革体育课程的教育模式,适当修改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改革教材时,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按照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来安排教学,并且实行选课制,这样不但能够满足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同时,要制定出能让读者既提高体育竞技能力,同时提高健康水平的项目。要改变以前过分强调同意的作法,让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锻炼。

(7)调整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法。首先对体育教学的理论课要进行拓展,开展高水准的体育和健康理论讲座,开阔学生视野,让体育理论和健康知识想结合,如运动营养、运动生理等;其次,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良好授课效果的前提。健康教育涉及了很多课程的知识,如何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将健康教育内容表达的淋漓尽致是很关键的。教学方法越得当,教学效果也就越好。比如,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设置形式多样的竞赛游戏,让学生把教学融入到娱乐当中,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达到锻炼的目的。总之,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体育项目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8)大学学生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针对弱项制定相应的锻炼措施。例如,可以通过单脚跳、立定跳远等方法练习腿部和踝关节的爆发力;通过经常做扩胸,潜水锻炼来提高自己的肺活量,当然长跑时练习呼气和吸气的调节,也能够对肺活量的增大起到帮助作用;另外,通过屈膝、腕部的屈伸来锻炼身体肌群的协调和对抗能力,俯卧撑、引体向上以及仰卧起坐等只要能长久坚持,都能让身体得到良好的锻炼。

摘要: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新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替代了从2007年开始使用的旧标准。综观新标准的变化,项目设置更为合理,评价指标更趋人性化。同时针对新标准的变化,高校学生体育工作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

标准成绩 篇8

考试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检验学生知识掌握及能力结构的主要环节。过去评价学生成绩时, 常常使用原始分数, 如认为语文得90分的学生语文学得好, 而外语得70分的学生则外语能力较低;再有, 同一名学生期末数学得80分, 语文得65分, 于是认为该生是学理科的材料, 文科不好。这些认识是不够科学的, 因为试题的难易程度是决定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 题目难, 原始分数就偏低;题目容易, 原始分数就偏高, 从而导致了原始分数之间的不可比性。试题还受区分度大小的影响, 因而造成考试的内容不同质、不等效、不可加。由于考试分数或原始分数没有绝对的零点, 也没有统一的单位, 因而不能将一个学生前后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比较, 不能对不同科目的成绩进行比较, 难以判断学生成绩的变化趋势。因此, 原始分数得到的信息不够准确, 不科学, 用原始分来评价学生的成绩缺失公正性和合理性。采用标准分数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就可以克服以上缺点, 因此, 用标准分比用原始分数评价学生成绩更科学、更合理和公正。

二、标准分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标准分是由均数和标准差规定的相对地位量。它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用途最广的统计量, 标准分的定义为:以标准差为单位标定某一分数离开团体均数的距离。公式为:

三、标准分的意义

标准分是一种具有相等单位的量数。它是将原始分数与团体的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 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度量原始分数离开其平均数的分数之上多少个标准差, 或是在平均数之下多少个标准差。它是一个抽象值, 不受原始测量单位的影响, 并可接受进一步的统计处理。其意义在于:

1.标准分的分布与原始数据的分布相同。

2.各科标准分的单位是绝对等价的。无论各科的平均分、标准差怎样不同, 一经转换成标准分, 就形成以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标准形式。

3.标准分数值的大小、正负, 反映某一考分在全体中所处的位置, 它是相对分数。

4.当总体均服从同一分布时, 总体的标准分之间具有可比性。

5.用标准分表示的样本间可以进行算术运算。

因此, 标准分在考试成绩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标准分的作用

标准分在考试成绩评估中的用途很多, 一是能够明确各个分数在总体中的位置;二是能客观地比较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总成绩及其优劣;三是可以比较某学生不同学科、与阶段的考试成绩, 正确评价其学习的发展。

(一) 能明确各个分数在总体中的位置。

标准分是按正态分布原理而建立的分数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分数不但可以反映考生的水平高低, 而且可以直接反映出该分数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

依据Z标准分数的意义, Z分数为0的原始成绩是全班的平均分。Z分数大于0的原始成绩高于全班的平均分;Z分数小于0的原始成绩则低于全班的平均分。也就是说, 标准分数值的大小、正负, 反映某一考分在全体中所处的位置。以表1为例。

表1是某高校10级商英2班第一学期外语三科期末考试的成绩统计。表1中学生01的泛读得分为34, 其泛读标准分为-1.690, 这表明学生01所得的泛读分数低于全体考生平均数1.690个标准差, 在总体的位置靠后;学生02的泛读得分为65, 泛读标准分为0.158, 这表明学生02的泛读分数高于全体考生平均数0.158个标准差, 在总体的位置则靠前。

再如, 学生32的精读和泛读的原始分数都是73分, 这个分数是高还是低?该学生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靠前还是靠后?单从原始分数看不出来, 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参照点。若把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后, 该学生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则一目了然:该生精读原始分数为73分, 标准分为1.211, 高于全体考生平均数, 原始分数73分应算较高的成绩了;而泛读的标准分为0.635, 接近全体考生平均数, 原始分数73分则只算中等成绩, 由此可见, 原始分数很难准确说明分数所反映的考生实际水平, 也不能确定分数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标准分则可以直接反映出该分数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Z|越大, 表示某分数离开均数的位置越远。

(二) 能客观地比较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总成绩及其优劣。

从表1可以看到, 若按原始分累计总分, 学生09、学生10和学生22的总分都是140, 三者学习成绩处于并列的位置, 没有优劣或高低之分;但将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后, 以Z值的总和相比较, 学生09的Z总为-1.013, 学生10的为-1.189, 学生22的为-0.777, 则可以看出学生22的成绩要比学生09的高, 而学生09的成绩又比学生10的要高。从“Z总”这一栏, 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学生22、学生09和学生10在班级成绩中的排名分别为第26、第29和第31。三者原始总分相等, 没法比较, 但按标准分来分析, 他们这几科的总成绩却有高低之分。

从表1还可以看到, 学生07的总分为189, 学生28的总分为195, 以三科的总分来判定成绩的优劣, 学生28排第8名, 学生07则排第12名。表面上学生28的成绩似乎要比学生07的成绩好。但是, 按原始总分计算只考虑了分值, 并没有考虑各分值在各自总体 (即各自科目的分数总体) 中的价值, 这种考虑是欠妥的。分数的价值应用最佳地位量标准分数来表示。那么将学生07和学生28的三科考分都换成Z值 (见表1) , 以Z值的总和相比较, Z7为1.748, 而Z28为1.433, 则可看出学生07的分数价值要比学生28的高。学生07的成绩优于学生28, 两者的排名恰与原始分数的排名截然相反。若要推荐优秀生, 推荐学生07更为合理。其道理从学生08的泛读为84分, 其Z值为1.291, 与学生30的听力为84分, 其Z值为1.775的比较分析可以显示出来。从原始分数看, 同是84分, 但由于分别位于不同科目的不同分布中, 其价值是不同的。受试题难度和区分度大小的影响, 导致了泛读的“1分”与听力的“1分”不等值, 便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同样是84分的两科成绩却反映出两种高低不同的水平。

上述例子表明, 使用原始分数难以对学生的水平进行科学的比较。将原始分数相加得到总分的方法, 就好比将100元人民币加上100元港币再加上100元美元得到300元一样, 是不能反映三种货币在总额中的真实价值的。由此可见, 原始分数不具有简单的可加性, 几门原始成绩的总分并不能说明个体在团体中的实际排名, 不能确切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 甚至会产生与学生实际水平截然不同的结果。而标准分是以群体的平均分为参照、以标准差为度量单位的一种分数, 是在消除考试难度、考生不确定因素产生的抽样误差影响, 将考试成绩 (分数制) 通过某种变换而得到的具有明确区分、比较特性的考试成绩。所以标准分能够直接比较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总成绩, 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各个学生的成绩在群体成绩中的实际地位或实际排名。

(三) 可比较某学生不同学科与阶段的成绩, 正确评价其学习的发展。

我以某高校某学生第一学年 (两个学期) 大学语文与大学英语成绩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见表2。

按表2中的原始分数评价, 有人认为该生的语文成绩有进步, 而英语学习有退步。而若将该生的成绩标准化后, 不难发现, 该生的语文成绩在班上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 而英语成绩第二学期虽比第一学期低7分, 但标准分数提高了, 说明该生在班上的相对成绩有所提高。同样, 若仅看该生的第二学期成绩:语文86分, 英语80分, 不少人会认为该生的语文比英语学得好。但我们从表2中可知, 该生的语文成绩高于平均成绩0.96个标准差, 英语成绩高出平均成绩1.16个标准差, 英语成绩比语文成绩在班上的相对位置高, 因而相对来说该生的英语学得较好。所以只凭借原始分数盲目评价学生是不恰当的。如果教师采用标准分数, 就可以掌握每个学生学习某科成绩发展趋势, 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结语

无论用原始分数比较单科成绩还是比较总成绩都是不科学的, 因为各原始分数分别位于不同科目的不同分布中, 价值不同, 没有同一的测量尺度, 因而不可加与不可比。标准分是采取统计学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的一种数据, 利用这种计算方法可以避免多次考试因试题量不同及试题难度不同而造成的前面提到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不确切的情况发生, 使课程之间、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和学校之间具有可比性, 可对同一考试各科进行横向比较, 也可对同一学科不同时期的考试纵向比较, 找到个体在总体内的位置, 从而对全校教学情况一目了然, 教学管理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当前, 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用原始分数作为考试成绩评价的依据, 尚未认识到原始分数的局限性。因而, 我认为对标准分数的认同需要宣传, 让教师更了解标准分的意义和作用, 尽快地接受标准分, 并运用标准分更好、更科学和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 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摘要:本文以统计学中的差异数量——标准分在科学合理地评价和解释考试分数方面的应用为例, 分析和阐述了标准分在考试成绩评价中的作用和意义, 旨在为学校教育评价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本文认为用标准分比用原始分数评价学生成绩更科学、更合理和公正, 更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动态, 使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关键词:原始分,标准分,意义,作用,考试成绩评价

参考文献

[1]罗玉莲等.标准分及其应用[J].吉安师专学报, 1998, VOL19, (5) .

[2]刘晓莉.标准分与考试成绩评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9, VOL17, (4) .

[3]廖平胜等.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4]张玉田等.学校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5]将庆伟等.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浅析标准分在成绩分析中的优越性 篇9

一、什么是原始分

原始分是学生在试卷中所得的卷面分数, 是未经过任何处理或转换的, 它的优点是直观、简便, 一目了然。但是这样的卷面分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原始分的局限性

1. 卷面分数无法反映学生在全体考生中的排列位置

考生得到的信息只是考了多少分, 他无法了解自己考得比多少人好。例如:汽修2班的潘锐在考试中英语试得了83分, 如果我们不了解全班同学的成绩, 不知道最高分及最低分, 就很难知道他在全班同学中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 原始分的含义不明确。

2. 不同科目之间的考试分数很难比较

原始分数往往受试题的难度的影响。题目难了原始分就偏低, 题目易了原始分就偏高。例如, 汽修2班的王奋的语文和唐克海的数学都是80分, 但王奋的语文却在全班语文成绩中排列第七名, 而唐克海的数学却在全班中排列第十名, 因为语文考高分的并不多。由于各学科每次考试难度不同, 导致分数分布不同, 原始分数的“1分”不等值, 则出现反映同一水平的分数在两个考试中可能不同。换句话说, 两次考试的相同分数可能反映不同的考试水平。由于原始分数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原始分数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使用原始分数难以对考生水平进行科学的比较。

3. 原始分数不宜直接相加名

在高考录取中大都根据考生各科成绩相加得到的总分评定考生水平进行录取。这种把原始分直接相加合成总分的方法, 就好像10元人民币加上10港元再加上10美元得到的“30元”一样, 是不能准确反映其价值的。原始分的合成不能反映各科分数的分值高低, 原始分不具备可加性。要进行各科考试分数的合成和比较, 就必须把原始分转化为同一“量具”中的值———标准分, 使各科标准差之间及平均数之间恒定且各科分值相同, 这样才能使各科成绩的总分趋于科学、合理。

三、什么是标准分数制度吴育虎

1. 标准分数的含义

标准分数是由均数和标准差规定的相对地位量。它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用途最广的统计量, 标准分数定义为:以标准差为单位标定某一分数离开团体均数的距离。

式中Z即为标准分数, 因此标准分数常称为Z分数。是离均差, 即某一分数离开均数的差数, S为标准差。

2. 标准分制度吴摇佟

标准分制度是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建立的一套有关分数报告、分数解释和分数使用的制度。它向考生报告各科标准分及百分等级, 报告总分 (改称综合分) 的标准分百分等级。各科标准分及百分等级获得方法是:

(1) 把考生各科的原始分在全部考生中从高到低排序。

(2) 算出每一个原始分以下的考生占团体考生总数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数就称为百分等级。

(3) 由每个原始分的百分等级查正态分布表, 找出它在正态分中对应的正态分数。

(4) 按正态分数给出标准分:如果正态分数是正态分布的平均值, 则报告该原始分的标准分为500分, 如果正态分数比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大1个标准差, 则报告该原始分的标准分为600分, 比平均值小1个标准差, 则其标准分为400分。一般地, 正态分数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 (-) X个标准差时, 其标准分为500+ (-) 100X分。按正态分布原理, 规定标准分在100~900分。

(5) 考生的综合分是反映每位考生各科综合水平的指标, 它的获得方法是把考生各科的标准分相加后, 按其和的大小从高到低排序, 和上述方法一样确定其百分等级和标准分。

四、标准分的优越性

1.标准分的大小, 既表明考生水平的高低, 又表明该生在考生团体中的位置的高低, 考生可据综合分的百分等级对照自己在全部考生中的排列位置。

2.各科标准分都表示考生各科在同一团体中的位置, 故可据标准分大小直接比较考生的各科成绩水平。

3.各科标准分的参照点 (超过50%考生得500分) 和单位 (1个标准差为100分) 一样, 具有可加性。这就克服了原始分缺陷。以汽修2班的同学为例。

从以上表格可以知道, 文锐在总分的排序中是第六名, 可是将他的分数换成标准分以后, 他则排在第四名, 整体成绩去了。虽然他的数学成绩较差, 有点偏科, 可是他的语文成绩非常优秀, 而且英语成绩还可以, 这样便将他的整体成绩拔高了, 整体实力还不错。而王奋虽然在总分排了第十七, 各科成绩不高, 可是他的语文成绩还不错, 数学及英语很平衡, 整体成绩很平均, 综合实力还是不错的, 所以他的成绩排前了。

五、结语

标准分制度能够揭示考生成绩的位置信息, 使考生成绩具有更强的可比性。所以, 在成绩分析方面, 标准分制度要比原始分制度更科学、更合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原始分和标准分的分析及对比, 突出了标准分的优越性, 用事例说明了标准分更能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关键词:成绩分析,原始分,标准分,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于忠稳.高考改革的必然结果——标准分制度.天一教育研究, 2002.5.

标准成绩 篇10

[本刊讯]日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以下简称市器检所)组织参加了2015年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项目中期会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司长王者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志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宣布了“全国医疗器械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考核评价试点工作”考核结果,挂靠在市器检所的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SAC/TC136)在考核评价中成绩优秀,名列前茅。本次考核试点工作是由国家食药监总局标管中心组织,选取1 1个医疗器械标委会,从标准制修订、标准宣贯培训、国际标准化、标委会自身运行管理等四大方面24个考核要素进行逐项打分,是首次对全国医疗器械专业标委会开展的考核评价。

会上,SAC/TC136标委会作为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向与会人员交流了标准管理和制修订工作中的思考,介绍了体外诊断标准体系十三五规划的调研情况,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得到与会人员充分肯定。

上一篇:联合早报下一篇:分布发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