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文化(精选12篇)
教职工文化 篇1
体育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产物, 而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来源于人类的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 并赋予一定的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 与运动器材和物质条件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相链接, 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 从广义上讲, 是指在高校环境中, 教职工人员在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 同时也提高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 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高校教职工的健康危机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 高校教职工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 职称、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较大, 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 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大约1/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 1/5的人处于各种疾病状态, 剩下约7/1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值得注意的是, 在高校教职工亚健康人群中, 有约1/3处于重度亚健康, 即疾病的边缘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 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道德规范和生殖五方面都健全, 才称得上是完全健康的人。
1.2 高校教职工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于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 还包括体育对人们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的作用的认识, 以及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体育物质消费的价值观等。高校教职工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高素质群体, 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比较透彻, 可分别体现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健美塑体”、“丰富余暇”、“工作需要”、“社会交往”。他们普遍能认识到体育文化活动于身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能很好的释放自我, 同时促进同事之间的交流, 从而反馈给工作, 使其有更好的精神状态;但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是, 高校教职工价值观念与实际行动之间缺乏一个很好的过渡, 通常都只能停留在认识层面, 而很少去付诸实施。
1.3 高校教职工运动项目选择
高校教职工涵盖的年龄分层有着很大的差距;根据观察可以发现, 年龄层次的不同对运动项目的选择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20~30岁的教职工大都选择篮球、足球等运动强度大的同场对抗性的运动项目;30~50岁的教职工则多选择诸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隔网对抗性的运动项目;而50岁以上包括已退休的教职工就偏向于益智类的体育活动, 如桥牌、象棋、围棋等。同时性别的差异也影响着对运动项目的选择, 男性教职工大都愿意参加技术性跟对抗性较强的项目, 而女性教职工则愿意选择表现难美性运动项目如操化舞蹈类, 以及富于内心情感体验的一些项目, 如散步、郊游、游泳等。
2 影响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
2.1 体育管理机构建设的不完善
征对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而成立的体育管理机构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从整体上把握各个学院各个阶段的教师的综合体育素质情况, 唯有抓住主干, 才能事半功倍。但是有关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的政策、制度以及组织机构还不够完善, 管理措施也欠缺规范, 总体呈现滞后性。组织领导还无法从根本上认识到高校教职工的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都还停留在一种交流娱乐、闲暇锻炼上, 没有将其上升到一个高度的理论认识范畴。
从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上讲, 只有领导重视、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体育教学部全力以赴、工会积极协助共同努力, 才能使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2.2 院校之间的交流断层
高校教职工一个比较庞大的社会群体, 其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广是一个大范围、大跨度的链接, 而调查发现较多高校只是做好了内部工作而忽视了兄弟院校的友好链接作用。在大中城市中专业体育院校大都只是内部组织比赛, 而忽视了带动周边综合类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工作, 在地市级城市的院校中, 体育学院也没有要起到领头作用, 与其他兄弟院系做好交流促进工作。一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项目也只是在本地得到普及, 没有通过相互的交流而得到广泛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 高校教职工普遍具有相对较高的体育价值观认识, 且高校中的体育文化硬件设施充足, 但是从“认识”到“实施”、从“闭馆”到“开馆”的这个过渡却很难把握好。在高校特别是综合院校中, 场馆设施、器材设备等大都只征对体育学院学生上课时间开放, 而教职工在工作之余则很难享受到应有的运动坏境, 从而导致教职工更多的停留在“看运动、听运动”的尴尬境地。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是利用体育活动能缓解与调节人的情绪的特殊作用, 帮助教职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缓解压力, 放松身心, 调节生理心理机能, 保持生理心理平衡, 促进身心健康;从而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 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组织教职工参与篮球、排球、乒乓球比赛、太极拳、登山、拔河、跳绳、踢毽、广播操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 既能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让广大教职工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充分享受快乐, 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 又能有效的凝练和提升教职工的体育素养,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教职工体育发展之魂。
3.2 建议
(1) 教职工身体素质在体育发展中得到不断提升, 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发展和繁荣体育是广大教职工迫切的渴求, 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教职工体育在学校建设中展现作为,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高校要把新形势下的教职工体育活动在与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 从形式、内容上大胆创新, 寻求突破。各个高校可为独立组织, 由体育学院做指导, 公会负责抓实施, 切实根据《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进行测试, 从宏观及微观上把握高校各教职工的体质情况, 从而制定一些适合全校教职工的一些公益体育活动。
(2) 组织体育学相关学者教授和学生志愿者组成送健康服务队伍。不断拓宽教职工锻炼渠道, 扩大锻炼领域, 不断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党政领导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并传授体育锻炼知识,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从事体育锻炼。同时, 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作为体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破陈旧的体育活动模式, 积极寻找适合教职工要求的文化活动载体, 巩固教职工活动中心等体育宣传阵地、体育活动阵地, 推进教职工体育协会、车友协会、钓鱼协会、球类协会、登山协会等文化体育团队建设。并本着“协会搭台、教职工唱戏”的原则, 发挥体育团队的优势与作用, 多途径给教职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体育建设的大舞台, 让教职工在参与中体验快乐、在展示中找到自身价值。从而使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活动在体育建设中得以传承和升华。
摘要:我国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调查研究, 明确分析了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希望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建设, 从而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 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教职工,体育文化,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德, 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54-55.
[2]赵晨.构建体育文化建设框架的思想[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
[3]赵方坷, 李文辉.关于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7) .
[4]刘晓莉.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杨俊涛.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天中学刊, 2002 (2) .
[6]解毅飞, 刘旭.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简论[J].成都体院学报, 1995.
教职工文化 篇2
创新职工文化载体
桂林市总工会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和自治区总工会关于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原则,桂林市总工会以自治区总工会成立60周为契机,根据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企业工会的建议,建立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创建职工文化载体,走进工业园区、走进企业,以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周”的方式,增强工会与职工群众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进一步增强工会文化、职工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
从今年6月开始,桂林市总工会以工人文化宫为主体,以职工群众文化团体为辅助,与基层企业工会共同举办“走进企业、送文化、送欢乐、职工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先后在长海有限公司、桂林自来水公司、五七一八工厂、漓佳公司、中国石油六公司等企业举办,在近半年的创新实践活动中,“职工文化活动周”活动内容丰富,包括文艺联欢会,电影晚会,根艺奇石观赏,职工插花、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舞蹈、摄影等文化艺术讲座,篮球、气排球比赛等,职工群众不出厂门、走出家门,就能参与到喜闻乐见的职工文化活动之中,就能欣赏到丰富多采的高雅艺术,参加职工文化活动周的职工群众达51600人,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深受企业领导和职工群众的欢迎,受到桂林市委宣
传部的肯定和表彰,桂林电视台《身边》栏目和广西工人报作了专题报道。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创新了职工文化活动载体
通过开展“走进企业、职工文化周”这一有效的途径和载体,为企业职工群众提供了参与职工文化活动、展示职工才华、欣赏高品位职工文化艺术的平台,实现了四个创新和拓展。一是把以往单纯地演一场电影、看一场演出,拓展为开展文艺联欢会,电影晚会,根艺奇石观赏,职工插花、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舞蹈、摄影等文化艺术讲座,篮球、气排球比赛系列活动。二是把以往的1次一个晚上的活动,拓展为一周多项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三是把过去单一台文艺节目到企业演给职工群众看,拓展为职工文化群众团体与企业职工大联欢、大展示的双向交流活动。职工文化活动周没有聘请专业文艺团体,文艺节目和书法、美术、摄影等文化作品,来源于职工工作与生活。文艺节目是职工艺术团和企业职工群众自创自演,文化作品是职工群众自主创作,反映企业工作和职工生活,得到职工群众的共鸣。四是把到剧院演出只能少数职工参加,拓展为到企业驻地全体职工群众参加。既扩大工会职工文化参与面,又方便了职工群众参与各项活动,受到职工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二、展示了职工的才华与精神风貌
在充分发挥桂林市总工会职工文化团体“一队”(电影放映队)、“两团”(职工业余艺术团、职工合唱团)和“六大协会”(职工灯谜协会、职工书法协会、职工美术协会、职工摄影协会、职工根艺奇石花卉盆景协会、职工文化体育协会)的示范引导和幅射作用,精心组织一批精神文化精品送到企业职工群众之中,在这次职工文化活动周中,市总工会组织了百余副书法、美术、摄影职工作品展,展示了桂林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职工生活、风土人情。其中许多作品都充分反映了广大职工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建设美好城市添砖加瓦,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团结拼搏的壮观场景。两百多块展板组成的文化长廊,职工和职工家属都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免费放映宣传片、主旋律电影,进一步展示企业职工形象,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大家在家门口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同时,又从所到企业挑选出一批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和展出来自基层一线职工书法、美术、摄影等作品,体观职工文化的主体地位,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展示了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增强职工文化、企业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三、提升了工会的影响力、凝聚力
桂林市总工会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开展“走基层、送文化、送欢乐职工文化活动周”,开辟文化宣传阵地,延伸文化服务的领域,树立了职工文化新品牌,形成长效机制,做到“心”往基层想、“人”往基层跑、“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让职工的文化生活“雅”起来,职工的精神生活“富”起来。下企业、到基层、服务职工,整合职工文化活动资源,为基层搭建新的职工文化平台。职工文化活动周,不仅围绕了桂林市总工会的中心工作,而且顺应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维护职工群
教职工文化 篇3
关键词: 文化生活;丰富;载体
分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作为各项目工作中之重,创新理念,创新思维, 从组织领导入手,充分盘活人力资源,发挥后勤服务特点,建立其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分局文化创建机制。大力开展分局文化创建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形成了以分局文化管分局,聚人心,塑精神,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分局员工的气势有着激奋昂扬的文化氛围,人文气息浓厚,分局全体员工在分局文化精神的鼓舞下,精诚团结,奋力拼搏,把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台阶。
一、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通过加强分局的物质文化建设,增强了分局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自分局以来,不断加大物质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职工创造整洁、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从吃住行做起,努力做到使职工“食不忧,住不难,行方便”,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对职工食堂进行严格管理。制定卫生食品规章制度。增加饭菜花样,将可口的饭菜送到职工手中。对职工的宿舍按标准建造,宿舍内建立卫生间,方便职工居住。在生活中,加大文明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收入,建立工地上的彩门。设置了国旗台,飘起国旗、公司旗,设立文化宣传窗,树立分局形象,大力宣传分局的文化理念,为职工提供文化精神粮食等公益设施,一系列的为职工提供文化建设,为分局文化的创建奠定基础。
二、以道德文化建设为条件,发挥教育培训功能
分局领导狠抓文化理念的宣传灌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窗口建设,技术比赛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素养,培育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增加分局发展动力。首先,坚持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不断线,教育职工爱岗敬业、奋发进取,通过开展以党员责任、党员承诺的等活动,特别是在保持共产党先进教育活动,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宣传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收到了树立楷模,事有目标,赶有方向的显著效果,其次,针对分局技术骨干流失严重的现象,确定培训计划,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培训,充分利用公司的安全、质量、技术、经营管理培训及分局的班前、技术交底专题培训等形式,轮训的方式以及民工学校的培训,定期、不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培训人员已达213人次,充分挖掘职工的潜力。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岗位练兵、技能培训、技术比武的活动,积极地提高职工的自身价值,激发了职工的斗志,为分局的生产经营服务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以安全文化建设为重点,发挥管理保障功能
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以全力打造“本质安全型”分局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公司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规范广大职工的安全行为,充分利用宣传栏,标语口号、横幅、警示牌等宣传工具以及安全学习,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宣传形式,广泛进行安全生产和形式任务的宣传教育,预期达到了从学安全、懂安全的目的,围绕岗位责任、劳动纪律、生产设备的基础工作等,先后制定了多个安全管理制度。同时从细微处入手,严禁在班前饮酒,以严格的制度约束职工,使其自觉养成严明精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分局的各项工作朝着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同时组织安全生产人员编写了对分局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制定。收集、整理,拟定和完善后下发各班组、施工队,并专门要求全体职工进行贯彻,营造全员抓安全的浓厚风氛围,取得了安全生产无事故的好成绩。
四、执行“流程”管理,发挥岗位创效功能
在创建分局文化的实践中,注重借鉴先进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以提素质、增效率、创效益、保服务、树形象为重点的分局文化活动。推行以整理、整顿、清洁、安全为内容的管理,把流程管理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逐步考核。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使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文化素养和服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分局形象。从而保证了分局文化建设顺利推进。
五、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发挥精神激励功能
分局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精神文化是分局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众所周知,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能提高职工的道德观念、审美标准、生活情趣、创造力和团队意识,能够使员工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大力宣传民主、和谐、团结协作的文化理念,以贴近现场、贴近职工、贴近职工、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舟的文化活动。组织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自排节目,大力宣传分局发展中的新举措、新成效,把精彩的文体活动送到职工中,激发他们的干劲、满足了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使职工产生了强烈的自家感,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提高了职工的精神培养,使良好的分局精神、分局价值观,分局形象的到认同,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及分局凝聚力。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时间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对外可以树立良好的形象。分局“爱国,敬业,求实,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使团队建设得到了加强。创建和谐融洽,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形成了以点带面,领导查视,领导参与的文化格局,使先进文化理念在全体职工中达成了共识,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一定能够形成生活后勤服务独具特色的分局文化,为分局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温新华.多措并举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中国工运,2010(03).
教职工文化 篇4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企业在满足员工不断高涨的精神需要方式中, 一是通过生产过程中民主的、亲善的、合理的职权责分配、物质利益分配、荣誉分配等人本主义的管理实践来体现。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情感注入与情感沟通给员工创造个性价值实现的高雅氛围与环境。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职工文化, 是指企业为满足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职工文明风尚而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我国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工会文化的特性、内涵、外延。一是要体现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及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的本质属性。二是要体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工会工作的时代主题;三是要涵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基本内容, 突出以职工为本, 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思想。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工会文化, 是指工会组织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 为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 牢固坚持以职工为本的理念, 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饱满热情而切实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开展的各种工会活动, 是工会组织运行的一种外在形式, 它涵盖了职工的民主管理、素质教育、帮困扶贫、技能创新、法律维权等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由企业组织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它是一种亚文化。笔者认为, 所谓企业文化, 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 具有本企业特色的, 并为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以及反映企业文化特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其表层文化为物质文化, 浅层文化为行为文化, 中层文化为制度文化, 核心层文化为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 强调对员工价值观的塑造。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是通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建设, 达成企业员工必须做什么, 允许做什么, 希望做什么, 禁止做什么等等文化规范的共识, 从而产生企业合力与理想业绩。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二、职工文化、工会文化、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
从职工文化、工会文化的内涵来看, 二者各有其侧重点。职工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的文化, 侧重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 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利益的文化, 要从维护职工的权益出发。职工文化、工会文化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职工的基本需要, 维护广大职工的基本权益, 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 具有一致性。实际上, 就一个企业而言,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职工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 也有非工会组织如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以及职工社团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一方面, 工会的工作对象是以职工为主体的, 所以职工文化建设是企业工会工作和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有交叉的一面, 如职工的读书活动、文艺体育活动, 与工会文化中的职工素质工程有着重合性和同一性。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工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 职工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和主体化, 一些不从属于企业或工会组织的垂直性、指令性的文化活动运作模式有时也显现出特有的感召力。在非工会组织开展的或职工自发组织的职工文化活动中, 又往往显现了职工文化的广泛性和独立性,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综合性、福利性、自娱自教性和艺术性等特征。
我们知道, 企业本身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 它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经济活动。一方面, 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文化, 是企业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现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它的文化式样和内涵都具有很强的经济性, 企业的经济和企业的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是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的。另一方面, 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文化。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秩序, 企业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 但无论怎样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无法保证每个成员在任何时候都能遵守。企业文化是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 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这种控制不是通过硬性的强制力量, 而是由硬性控制转向软性内化控制;由控制职工行为转向控制职工意识;由控制职工个人转向控制企业群体;由控制职工短期行为转向对其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的控制。因此,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文化。这就是说, 企业文化, 属于经济文化和管理文化的范畴, 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是一个社会共同体, 企业里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合作者, 然后是利益分享者。但由于不同的价值追求, 企业明显地分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 即企业主和员工, 由此派生出企业中不同的二元文化, 所以任何企业内部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鲜明的个性特点在于它要求在企业共性中伸张个性和实现员工价值, 特别是维护员工的利益。企业有企业的价值, 员工有员工的价值, 企业价值和职工价值是一对典型的矛盾统一体, 协调和处理好这一矛盾, 既是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目标, 也是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 从概念上讲, 在一定的企业范围内, 企业文化往往涵盖着内部的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 但又不能代替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而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 工会文化又涵盖着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 同时职工文化又有其独立的部分。企业文化是代表企业整体利益的文化, 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的价值利益最大化。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利益的文化, 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员工的权益。
三、加强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民主平等、保护员工权益的文化, 就是尊重员工劳动价值、激励员工的文化, 就是重视员工成长、塑造员工的文化, 这既是衡量优秀企业文化的标准, 也是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核心, 更是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此, 要着力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 积极开展企业民主管理, 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要非常重视和强调企业民主, 否定歧视和不平等, 尊重员工。要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形式, 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维护员工的民主管理权利, 从而达到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 关心和团结员工, 培养员工良好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
第二, 关心员工的生活福利, 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企业必须随着效益的增长, 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逐步实现“中国梦”。这就需要工会组织积极参与, 尤其是源头参与, 从而推动企业尊重员工的劳动价值, 公平合理地分享企业取得的经济利润, 让员工能充分享受企业成功发展在经济上所带来的好处, 才能产生归属感和敬业精神, 增强员工与企业共生共荣的整体意识和凝聚力。
第三, 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 塑造员工。工会要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 推动企业重视员工职业生涯成长, 重视对员工的技术和文化培训, 给员工提供发展个人特长的机会, 拓展事业成长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职工先进职工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篇5
推进先进职工先进文化大建设
敦煌市总工会
今年以来,敦煌市总工会把职工先进文化建设当作“灵魂工程”来抓,坚持开展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演、展、赛活动,开展的“我爱敦煌职工激情文艺广场”150多场次,参与职工4万人次,已成为我市职工精神文明建设“高音扬声器”、“企业和谐曲”和“金字品牌”。在在工会会员集中的沙州镇工会的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工会先进文艺宣传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今年以来,市总工会在春节期间开展了以敦煌历史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灯谜竞猜和职工子弟书画表演活动,在“五一”期间开展了“信合杯”职工篮球赛和“庆五
一、爱敦煌”广场文艺演唱会。邀请“感动甘肃2006十大陇人骄子”何永梅演讲了孝敬老人的动人事迹,组织职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开展了以“颂劳模业绩,树敦煌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评优树模工作,敦煌宾馆前台营销部,评为全省“五一劳动先进单位”。“七一”期间,开展了历时28天的“我爱敦煌”职工广场文艺演唱会,“八一”期间开展了“敬业爱岗,建设家乡”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演讲比赛,在酒泉市大赛中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创建“四有”职工队伍为目标,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业余文体活动,1
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班组和争当文明职工等活动,促进了在全市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良好职业风尚的形成了。近年以来,在基层举办了多工种的职工技能大赛680多场次,参与人员12900多人次。其中今年以来,为了落实“五好”工会建目标任务,制定和落实“创争”活动评价标准和表彰奖励措施;在基层举办了多工种的职工技能大赛130多场次,参与人员2900多人次;围绕知识型职工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开展各类培训活动186场次,参与人员3000多人次;围绕全市的重点工作,开展竞赛立功活动。旅游系统工会、电力公司工会开展了技能大赛有声有色。围绕企业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农机局工会组织先进技术操作法的征集、评选展演活动10场次,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兴民葡萄多功能耕作机、电动葡萄修剪机发明2项,创造经济价值200多万元。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水务系统工会积极引进滴灌技术,发展葡萄滴灌园5000亩,节约灌溉用水45%,节约灌溉用水资金200多万元。围绕“我为敦煌献良策”活动:围绕我市“旅游立市、工业强市”目标任务,开展万名职工技术创新"竞赛活动,参与职28场次。同时还配合劳动部门培训下岗失业人员660人,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86条,采纳实施54条。积极协助政府输转务
教职工文化 篇6
关键词:职工文化建设;职工整体素质;作用;分析
企业文化一词进入中国是二十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一些企业就是在这一时期对企业文化开始熟悉和了解,并最终在实践中对企业文化尝试着进行建设。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时,很多国有企业已经完成企业文化在理念阶段的建设,企业文化在大部分企业中开始落地生根。企业文化中的职工文化是其组成中的重要部分,职工文化同时也是企业文化重要的实现形式之一,对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职工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工文化建设在职工整体素质提高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
职工文化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职工文体活动的开展和八小时工作制以外的一些兴趣与爱好小组,以及组织的读书会和创新沙龙等等。企业通过对这些职工文化活动的展开,能够给职工八小时内工作的疲劳进行一定的缓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员工身心放松,而且能有效发展和提升员工们的兴趣与爱好,给员工提供施展才华、做好自身全面发展的平台与机遇。通过职工文化中的一系列活动,能够让职工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使他们享有员工本身应该具有的尊重,只有员工的愿望找到表达的窗口,才能使其才能被施展开来,在整体素质素养上得到最全面的提升。职工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是工会对其维护职能加以履行的主要手段,它所涉及的不仅有科技技能、文化休闲,还有思想道德等多个领域,几乎植根在职工的工作和学习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实践也证明,职工文化建设,同时是和谐劳动关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手段。无论从哪方面看,职工文化建设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在对职工文化科技知识全面提升的同时,能对广大职工在劳动上的热情和创造活力有所激发,还能倡导员工生活方式向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促进企业和谐持续地发展。
但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来看,职工对职工文化上的需求无论是层次还是品位都已经越来越高。而与这种形势不相对应的是,职工文化在建设上的发展却仍然比较滞后,很多企业都存在着重视经济,忽略文化建设,强调企业经营管理,忽视职工教育培训状况的情况,职工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相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明显比较滞后。一些基层单位如果人员很多可能在逢年过节对一些诸如联欢会之类的活动进行开展,但更多的职工文化活动还只拘囿于职工的自娱自乐,企业在物质生活上的丰富和在精神生活上的匮乏,使两者之间产生了十分突出的矛盾,并不能很好的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方面以及多样化,需要加强对职工文化的建设。
二、对职工文化建设进行加强的具体措施
1.对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进行完善
加强职工文化建设,必须要抓住重点突出建设。要加强职工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对领导的职责加以明确,从对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进行提高的充分认识的角度上推动职工的文化建设。职工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实现的迫切需要,是能够教育、激励、鼓舞以及制约、武装职工的手段。所以,必须对组织领导进行加强,根据实际情况对职工的文化建设不断联系和加强,建立党政两手抓的职工文化建设领导体制,使工作格局更加明确。只有将职工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整体的规划建设中,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
2.对以“职工之家”为中心内容的职工文化体系推进和建设
作为工会工作的传统品牌,“职工之家”对职工文化建设各方面的内容都有较完整的概括,是职工文化建设总体构成的一种体系。要加强职工文化建设,就要对职工文化体系进行建设,动员和组织职工开展更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增强员工的建家意识,把职工的需求与工会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职工之家”创建活动。此外,职工文化体系建设必须站在对职工队伍精神文化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素质进行全面提升的基础上。
3.做好职工文化建设资源的整合
加强职工文化建设,应该对职工文化建设资源进行整合,创建职工文化阵地或者职工俱乐部。职工参加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阵地是职工俱乐部,所以说职工俱乐部在职工文化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实践“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企业可以将职工俱乐部作为依托,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使职工树立更加健康的意识,根据职工日常活动需要,对文体设施加强管理和完善,尽量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来满足职工的不同需求,做好对职工文化素养的发掘和培养,为其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职工文化建设在职工整体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使企业不得不加大对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企业只有对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进行完善,对以“职工之家”为中心内容的职工文化体系不断推进和建设,做好职工文化建设资源的整合,才能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给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额尔敦巴雅尔.加强企业职工文化建设,推动企业文化繁荣发展[J].工作研究,2010,12(24):150-152.
[2]李小彤.职工文化建设:助力员工自我成长[J].企业管理,2012,5(10):66-67.
[3]齐兴文.发挥文体活动引领作用促进企业和谐发展[J].学术,2009,9(18):104-105.
教职工文化 篇7
王星海在讲话中概括总结了近年来山东省工会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 并就山东省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深化和创新提出明确意见和要求。他指出, 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工会十四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客观需要;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全省各级工会组织一定要高度重视、认清形势, 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 发挥积极作用。
王星海要求, 要创新思路, 同心协力, 共同建设企业、职工的“文化大道”。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必须牢牢把握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从工会组织的性质和优势着眼, 树立崇尚劳动、和谐发展、共建共享、追梦圆梦的理念, 实现工厂 (企业) 、工人、工会“三工”凝心聚力, 共同建设企业和职工的“文化大道”。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助力企业和广大职工实现“文化梦”。要贯彻落实“四个尊重”重大方针, 大力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主旋律, 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 共育文明道德氛围。着力推进职工队伍素质工程建设, 积极开展职工文化娱乐体育活动, 加大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用浓厚氛围激励职工“有梦”, 用先进典型引导职工“追梦”, 用文化建设助力职工“圆梦”。
王星海强调,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工会组织, 要主动作为, 注重发挥组织、领导、协调、沟通作用,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扎实推进全省企业、职工“文化大道”建设。要强化领导, 形成合力。全省各级工会领导同志要重视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把推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统筹规划, 统一部署。健全机制, 整体推进。省总工会每年将通过举办一次文化建设论坛、品牌展示观摩、巡展等不同形式的活动, 推出一批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精品。注重宣传, 营造氛围。全省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工会宣传阵地作用, 通过培育发掘和推广典型, 实现以点带面, 带动全省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广泛开展。
莱钢集团公司等8个单位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与会人员还参观了莱钢集团公司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现场, 观摩了拔河训练及比赛, 观看了莱钢职工自编自演的精彩文艺演出。
教职工文化 篇8
一、高职院校文化对教职工归属感的影响
荀子云: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相对高职院校来说, 高职院校文化对教职工归属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一) 高职院校物质文化能孕育教职工的归属感。高职院校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和提供的服务、高职院校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当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或提供的服务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就时, 教职工会感觉到自己辛勤的付出转化为了成果, 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能够在潜意识里激励教职工, 激发成就感, 提升教职工对于学校的忠诚度, 并孕育归属感。当高职院校为教职工提供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时, 也能有效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态度, 发挥潜能, 提高工作实效, 对学校也会更加满意度。
( 二) 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能提升教职工的归属感。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高职院校开展教书育人等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当高职院校在某个层面上能够为教职工的发展空间提供足够大宽广的舞台时, 使教职工的基本需求、情感需求、安全需求、自尊需求等方面得到满足时, 教职工就会对学校产生一定高度的认同感, 并且忠诚度也会随之提升。
( 三)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能深化教职工的归属感。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一般以制度汇编、章程等形式呈现, 属于高职院校文化的硬性文化, 一般由高职院校的人事、财务、资产、科研、教学、后勤等各种方面的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汇集。职代文化与教职工的关系密不可分, 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能否达成。
二、教职工归属感对高职院校文化的影响
( 一) 教职工归属感能提升高职院校文化的凝聚力。当教职工拥有归属感时, 他会把团队当成一个家, 把自己当成家的一份子, 把家的发展目标和自己的发展前途主动地捆绑在一起, 对这个家的忠诚度和依赖度会提升, 有一种家荣我荣, 家亡我亡的存在感和使命感。故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 要不断给予教职工归属感, 形成“高职院校教职工是一家”的文化氛围, 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 二) 教职工归属感能增强高职院校文化的合作力。教职工在一个团队里, 既要自觉和他人携手共进、同舟共济, 同时也要尊重个性、宽容他人, 在工作中形成互相信任和相互帮助的关系, 一起同甘共苦, 共同提高, 分享成果红利。良好的合作氛围是个人和团队成功的保证, 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 高职院校在管理中要努力培养教职工的归属感。
( 三) 教职工的归属感能保障高职院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教职工对高职院校产生类似家一般的认同感和忠诚感, 会不断激励教职工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建筑学校的高楼大厦加砖添瓦。
三、建设具有教职工归属感的高职院校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政策会在需求中提出变革, 高职政策随之发生转变, 也必然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产生巨大影响, 也给全国大大小小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建立起良好的能够增进教职工归属感的高职院校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一) 以人为本, 积极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1. 创设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在工作环境中, 要充分运用人本、校本、当地等的一些特色来设计校园, 布置工作环境, 使教职工在舒心的环境中能放松地工作, 在潜移默化中认同高职院校。
2. 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要鼓励加强教职工之间的互相协作和团结友爱, 形成一种 “互相帮助和谐友爱”的良好氛围, 减轻教职工的工作压力, 营造一种简单、干净、团结的人际氛围, 使教职工免去复杂人际关系的纠缠与无奈。
( 二) 着力关怀, 为教职工营造家的温暖。
1. 合理的薪酬制度。拥有合理的薪酬体制己经成为高职院校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根本。完善福利制度, 适当提高教职工的工资薪酬待遇, 从福利和待遇上给教职工给予保障, 用合理的薪酬制度来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2. 有吸引力的奖励制度。奖金的作用主要是激励、利益调节、需求导向, 所以奖金和奖励的设置体制对教职工高职院校归属感的养成也有莫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如果对做出特殊贡献的教职工进行特殊奖励, 鼓励教职工在这方面继续作出贡献, 能够提升教职工的满意度, 有利于教职工高职院校归属感的培养。
( 三) 重视教职工的个人发展。
1. 合理的人员岗位匹配。高职院校在人岗设置、管理中, 应当认真考虑职位设置的合理性, 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挑选适当的人选。只有将教职工合理的安排到合理的职位上, 才能有利于教职工的高职院校归属感的培养。
2. 建设以技能为重点的培训制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高职院校必须完善培训制度, 重视对教职工的技能培训, 培育德技双馨的教职工。
高职院校和教职工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良好的高职院校文化不仅能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 同时还能给高职院校带来一批有着良好文化素养和强烈归属感的优秀教职工, 以高职院校为家, 才能更好的为高职院校做出贡献。这样, 高职院校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 才能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知识专业化和信息化发展, 高职院校文化对高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其中文化与教职工归宿感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教职工归属感,建设
参考文献
[1]范雯芩.高职院校人文环境体系的构建论[J].江西社会科学, 2013 (09) :239-243.
[2]童学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04) :94-96.
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调研 篇9
一、工会对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调研的作用
(一) 工会是建设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的桥梁
做好群众工作是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基础, 工会在企业与职工之间恰好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工会可以通过了解职工意愿、职工要求, 进而解决职工在企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工会的工作核心是“以人为本”, 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理念, 也激发了职工工作的自觉性, 更加强了职工的集体意识, 培养职工在企业工作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积极主动进行科技、知识创新, 从而实现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共同进步。
(二) 工会是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工会在做企业职工的思想工作方面有很好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也在发展壮大, 这就要求工会改变思想, 开展有创造性的文化建设活动。以培养高素质的企业职工为目的, 搞好企业文化的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职工树立统一的企业发展观, 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职工,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加强对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研究, 推动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调研的核心
是否以员工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 关系到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好坏。首先, 要明确一点, 企业职工才是企业发展的主体, 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及工作能力, 并不是盲目的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着重点是企业职工的平等, 企业与职工的相处要像一家人一样, 让每位职工对企业都有一种归属感。这样才会有利于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开展。
在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形态中, 自然也要建设和谐的企业。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调研, 以和谐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通过建立一套“和谐”的体系, 开展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组织职工日常的文化提鱼活动, 促进企业职工相互间的了解、增加情感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凝聚企业内部向心力, 进而使全体企业职工全面进步, 实现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的建设。
三、探索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调研模式
(一) 公有制企业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和企业职工的共同发展, 是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目标。目前, 企业要积极探索, 发挥企业文化的个性优势, 寻找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之间的契合点, 两种文化互补, 促进整个企业文化更加富有生机、更加具有人性化, 使职工文化更加具有个性、自主性。加大力度发展企业职工文化, 扩展职工的发展空间, 开展更多娱乐身心的文化活动, 活跃职工思想, 使企业职工可以健康自由的发展, 最终成为企业内部的核心力量。
与此同时, 在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开创新模式时, 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职工形象与企业形象的一致。第二, 职工精神与企业精神的一致。第三, 职工职业目标和企业价值目标的一致。第四, 职工素质的提高与企业效益提高的一致。第五, 职工的人文环境与企业发展环境的一致。第六, 职工归属感与企业归属感的一致。
通过对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调研模式的探索, 我们不难得出: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符合社会科学发展观、与学习型社会相匹配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道路, 是充满挑战性的。但是, 一旦打通这条建设之路, 就会很大程度上推进我国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二) 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针对一些非公有制的企业来说, 建设企业文化的重点在于对企业职工内心情感的把握。在推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工程中, 要注意职工的情感变化, 认真解读他们内心的诉求。由于不同规模的企业,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 所以对于职工文化建设的内容,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善、创新、深入挖掘, 实现企业理念与职工需求相契合。经常更新、充实职工的文化体育活动, 在继承传统的优良模式的前提下, 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的品牌效应, 提高职工文化的对于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加强对职工文化骨干的培养, 把职工文化组合团队的形式, 用这种团队带动整个企业文化的发展。逐渐增强事业单位、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让非公有制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在真正意义上推动整个企业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调研意义
大力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 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文化进步的基础, 同时也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企业都重视对其自身的文化建设, 宣扬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 全面促进社会主义企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调研, 可以深入探讨企业文化改革的意义, 大力发扬以科学的指导方式建设企业文化。营造和谐的劳动雇佣关系, 使企业间和谐、职工间友善、社会和谐等等。不断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还可以引导企业和职工自觉的履行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所赋予的职责, 不断的巩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为企业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总结:
将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事业, 深深地扎根于企业这块沃土之上, 把宣传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深深的刻入每位企业职工的心中。企业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样企业中文化职工文化才能真正地成为职工日常工作中的行为准则。提高自觉意识, 发挥个人能量, 为促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河涛, 简洁.论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1 (01) .
职工文化管理“四步法” 篇10
寻人
职工文化管理流程的第一步,之所以称作“寻人”,而不是“树人”,主要是因为“寻人”比较客观。寻找的人,一方面要在工作业绩上“数一数二”,是一个“能人”,做事非常成功,是“劳模”似的职工;另一方面要在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方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佳口碑”,是一个“好人”,做人非常成功,是“雷锋”似的职工。只有寻找出这样的榜样职工,才会让广大职工群众“心服口服”,并“甘心情愿”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以榜样职工为目标,自觉践行“学先进做先进”,真正显示出“榜样”的力量。先进职工文化形成的基础就是“能人”加“好人”型职工。
中铁电气化集团公司的一名农民工巨晓林,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之后,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全国那么多农民工,为啥巨晓林能脱颖而出?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中铁电气化集团公司把“寻人”作为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通过“寻人”,他们寻找了一大批“巨晓林”似的先进职工典型和榜样人物。在寻找“十大能工巧匠”“十大农民工”“十大巾帼标兵”“十大区域品牌人物”“十佳项目管理人才”“十佳技术人才”“十佳技能人才”“十佳笔杆子”“十佳青年”“文明高尚电化人”等活动中,涌现出了“电气化建设的老黄牛”、全国劳模张增学,“蓝领状元”、全国劳模何军,“土建专家”、全国劳模范增国,“能工巧匠”、全国劳模桑英权,“巾帼之星”、中央企业劳模张秀枝,“工地神医”、信号专家韩存录,“听风的汉子”、作业队长刘新庆,“区域品牌党员”王林祥、“文明高尚电化人”王秀军,等。
提魂
“提魂”就是提炼和提升先进优秀典型职工和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和人生理念,探秘支持和支撑他们在工作生活中有不凡甚至神奇力量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俗话讲“境界有多高,水平有多高”。“态度决定高度”。这些职工的先进思想和人生理念是先进职工文化的灵魂。职工文化体系中的职工责任、职工理想、职工信念、职工精神的提炼和形成,必须建立在这些职工的先进思想和人生理念基础之上。
1959以前,我国是一个石油极度匮乏的国家,曾被国外扣上“贫油国”的帽子。大庆油田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创造这个世界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铁人王进喜”及其铁人精神在广大职工群众中产生的广泛影响。1960年4月29日,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在第2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党组书记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
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铁人精神”就是对“王进喜”思想的提炼和提升,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等。
塑行
很多人认为企业文化“落地”,就是把企业文化的要求落实到“职工行为”上,只说对了一半。企业文化“落地”更重要的应该是将企业文化的“希望”落实到“企业行为”上。而对于职工行为的“希望”是由职工文化提出的。企业与职工是劳动关系的两个主体,二者既是法律主体,也是利益主体,更是文化主体。文化主体主要表现就是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的关系方面。企业文化规范“企业行为”的目的,主要就是对外迎合市场的需要,对内满足职工的需要。职工文化规范“职工行为”的目的,主要是对外赢得市场的认可,对内得到企业的认同。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在规范“企业行为”方面,提出了企业行为准则:恪守承诺,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诚信合作,在共创中寻求共赢;稳健经营,持续提升企业价值;精确管理,科学配置资源;关爱职工,让每块金子发光;回报社会,做有责任心的企业公民。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职工文化,在规范“职工行为”方面,提出了职工行为准则:持续学习,高效工作;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尊重他人,坦诚沟通;服从大局,忠于企业。
展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最终要通过广大职工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精神面貌”加以展示。展风貌就是用先进职工文化教化、感化和同化广大职工群众,全面展示广大职工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精神风貌,尤其是他们身上体现的“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让“学先进做先进”成为职工文化管理的主旋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充分体现职工文化管理在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方面的重大作用,与企业文化管理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遥相呼应,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向同等重要。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他强调:“正是靠着工人阶级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拼搏精神,我们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伟大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拼搏精神”就是广大职工群众身上表现出的“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精气神”。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正是通过职工文化建设全面展示了广大职工群众“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道德风貌方面,集团公司每年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朗诵《道德经》经典名句,教育职工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企业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发挥道德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在文体风貌方面,形成了大活动年年有,小活动不间断,节庆日重点搞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格局,参加全国煤矿第24届“乌金杯”男子篮球赛,荣获亚军,2013年,在保加利亚第3大城市瓦尔纳举行的第3届世界职工运动会上,代表中国出战的“神鹰篮球队”获世界职运会篮球冠军。集团公司与宁夏银川市共同创作完成的大型原创回族历史舞剧《月上贺兰》,在2010年第9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奖”特别奖。
在安全风貌方面,集团各基层单位相应都建立建成了安全文化一长廊、安全亲情教育一条街、安全漫画一面墙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安全宣传阵地,以“亲情嘱托、亲情教育、亲情提示”等形式,用亲情感化员工,自觉地把安全生产与家庭幸福联系起来,引导职工自觉地把安全生产与家庭幸福、企业发展联系起来,让每名职工家庭都成为安全幸福之家。在班组风貌方面,集团公司开展“人人争当班组长”“做责任职工、创品牌班组”等主题实践活动,把班组建成“为企业创效的班”。
特色监管文化建和谐职工之家 篇11
以文化建设为重点
近年来,宜宾银监分局工会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以“细胞建设”为重点,将建设职工之家工作与繁荣监管文化工作有机结合,联系自身实际,进一步深化拓展监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推出了以“尽责有为 阳光高效 科学监管促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基层特色监管文化,以打造制度文化、廉政文化、学习文化、创争文化、团队文化、公益文化等“六个体系”为载体,全面推进分局监管文化建设进程。
——巩固“依法监管 规范行政”的制度文化,提升工作水平。分局工会成立后,先后制定了四十余项规章制度和具体意见,并狠抓落实,将制度管会、制度管人的理念贯穿到日常工作中,使工会工作实现日常化、规范化、标准化。
——建设 “正以处心 廉以律己”的廉政文化,营造清廉风尚。按照抓廉政促监管的工作思路,组织职工不断重温会规会纪和银监会系统的廉政制度规定,通过构筑有效的廉政防线,严格执行各项廉政规定,实现 “阳光政务”“阳光监管”。扩大廉政信息覆盖面,增强廉政文化渗透力。
——打造“精益求精 更上层楼”的学习文化,增强队伍素质。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 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要求,大兴学习之风,围绕监管中心工作,配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出“让学习成为习惯”学习理念,在分局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并以此为基础编写了一系列监管文化图书,充分展示了分局风采。
——培育“中流击水 勇争上游”的创争文化,造就进取氛围。以职工之家建设为载体,大力倡导创先争优精神。积极组织开展监管劳动竞赛、“创争”活动等,推动分局监管业务水平和工作成效不断提升。经多年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视野开阔、业务精通、不畏艰难、能打硬仗的银行业监管队伍,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职工,营造出了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丰富“快乐分局 温馨家园”的团队文化,构建和谐人文。宜宾分局根据社会环境和干部职工思想上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共同促进思政工作实效。同时,依托工会大平台,大力促进文化“细胞”建设,不断丰富党支部、兴趣小组活动,进一步增强监管文化工作的时代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弘扬“服务金融 奉献社会”的公益文化,树立良好形象。结合“送金融知识下乡”“学雷锋”“公众教育服务宣传月”“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等活动,组织职工走进农村、社区、工厂和家庭,在服务金融、奉献社会中展现良好的银行业监管者风采;持续十年开展“1+1”爱心助学活动,获宜宾市“爱心单位”称号,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奉献分局力量。
以职工权益为根本
——真心真意维护职工权益,积极发挥工会组织保障作用。宜宾分局工会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了解、掌握和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协助党委解决好职工群众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充分体现了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当家作主的精神,让职工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尽心尽力完善活动设施,不断夯实工会工作升位基础。在基层分局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办公用房改造,增设图书室、荣誉室、活动室,增添图书及设备,利用节日和纪念日,广泛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且参与度高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要,增强了职工群众对银监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建设和谐职工之家的目标具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全心全意关爱职工成长,有效增强工会工作内在动力。注重关爱青年职工,以老同志带新同志的形式帮助青年职工熟练掌握业务技能。注重关爱老职工,倾听老职工心声,真诚帮助老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让老职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注重关爱女职工,组织针对女职工的养生保健讲座,每年妇女节专门组织女职工开展有益身心的健身活动。注重关心外地职工的工作、生活,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分局大家庭的温暖。充分尊重职工的特长爱好,鼓励大家为建家工作增添更多的特色和光彩。
各项工作连上新台阶
——以“建家”为基础,推动特色监管文化繁荣发展。宜宾分局工会让建设职工之家和繁荣监管文化彼此推动,取得了一大批丰硕的文化成果。编辑分局监管文化书籍《珍惜永远 感恩永远》《十年心语》;两次参加中国金融思想政治研究会征文均获奖。大兴调研文化,建立分局“大调研”格局,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近三年编发各类信息调研文章500余篇,银监会级采用48篇,荣获银监会系统“信息报送先进单位”称号、系统“青年理论研究组织奖”、论文成果二等奖。
——以“建家”为引导,促进监管队伍提升战斗力。注重监管队伍素质的提升,形成了“学习培训是最大福利”的理念,鼓励职工不断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创新。荣获银监会系统“创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先进工会称号,三次获评全省“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称号。干部结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趋势不断增强,目前副科级及以上职务中40岁及以下青年职工占比达46%,博士2人,硕士9人,本科47人,专科6人。职工“建功立业”的理念不断增强,近三年累计6人获银监会级表彰,20多人次参加银监会、省局、审计署特派办等专项工作获书面表扬, 8个次部门获评先进称号。在分局建家工作与监管业务齐头并进的同时,职工个人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以“建家”为依托,开创基层分局发展新局面。宜宾分局工会依托职工之家建设工作,积极创先争优不放松,开创了分局发展新局面。班子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队伍建设水平有效提升,员工归属感和活力日益递增,综合业务管理亮点纷呈,做到了在业务上有为、在地方上有位。在监管工作中认真落实“守底线、强服务、严内控、促转型”工作要求,确保了辖内银行业稳健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方向不偏离,致力于民生领域金融服务,积极推动辖内银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先后被评为系统“民生金融服务先进集体”“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集体”; 辖内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今年有望率先全省实现县级农商行全覆盖,荣获全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先进单位;全辖银行业机构各项监管指标持续向好,连续十年实现不良贷款“双降”,连续七年“零案件”;全体干部职工同心协力、恪尽职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荣获全省系统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系统公众教育服务日活动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多年来,宜宾分局工会在党委领导下,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围绕监管中心工作积极开展“职工之家”创建活动,繁荣特色监管文化,树立宜宾分局文化品牌,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局面。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宜宾分局工会将继续奋进,团结和凝聚全体干部职工,以和谐职工之家凝聚人心,提升士气,促进宜宾银行业监管事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宜宾监管分局)
教职工文化 篇12
(一)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
在世界一流大学中, 校园文化是作为高水平大学内在机制中最主要的部分, 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我国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 大多注重物化和量化指标, 而忽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机制, 这将会导致大学发展不平衡。和谐校园文化在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和提高文明程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高水平大学应当在各方面都较为先进, 因而必然具有和谐的校园文化。
(二) 和谐校园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对校园中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校发展。其和谐的性质也将影响社会主流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主流文化必然是和谐且有利于人类发展、人们合理处理社会矛盾, 规范价值观取向, 全心全意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中。
首先, 高校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的重要阵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教育程度和理论转化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浅不一。而高校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工, 都是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 对事物接收能力强, 理解透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推行较为容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以高校校园为阵地和支撑点, 方能推广到全社会,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层面贯彻和落实。
其次,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谐校园文化对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的思想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是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使生活在校园中的群体在潜移默化中调节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从外在强迫转化为内在自觉。因此,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三) 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高校校园文化, 聚集众多国家高端人才, 引领国家文化发展趋势。它包含学校的历史沿革、教育理念、精神风貌、科研学术氛围的方面。首先,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和谐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高校是知识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场所, 具有创建和传播文化的作用, 传播新理论、新观念的同时系统的宣传、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潜移默化的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深入人心, 并使之内化为师生最根本的价值体系。
另一方面, 和谐校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赖于全面协调发展的个人。全面协调发展的人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这一重要途径来实现, 学校担负着为和谐社会培养和提供建设者和生力军的重要职责。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社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职工组建合唱团的作用与意义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个系统工程, 教职工合唱社团在其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职工参与合唱不仅可以使其身心愉悦、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 也对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促进和谐的教职工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成立教职工合唱团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 关注教职工和谐身心健康
1.促进心理健康。教职工在合唱中不断协调和配合, 增强彼此间的交流, 对情绪心理干预有着积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 65例合唱组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5例不参加合唱的患者 (对照组) 随访8年。2组各完成随访60例。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SSPI) 、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NOSIE) 、慢性精神病标准化症状量表 (SRCP) , 分别于基线、随访第1、2、4、6、8年对患者评定。结果随访第2年起, 除SRCP的情感症状因子分外, 合唱组的SSPI评分、SRCP的总分及其他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第2年起合唱组NOSIE总积极因素分高于对照组, 第4年起总消极因素分低于对照组。结论是大合唱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长期疗效肯定。[1]因此, 合唱艺术对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改善作用。
在合唱中, 无论是旋律或歌词, 都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 演唱过程能够缓解工作与生活中所给人带来的焦虑, 以一种饱满向上的情绪面对生活与工作。同时, 合唱需要相互合作、配合、鼓励与理解, 大家在合唱团这个大家庭中, 由互相不了解的陌生人变成了相互熟悉的朋友。 合唱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 让人们相互间建立一种信任、尊重和平等的人际关系, 这种在合唱中所产生的合作式的人际关系将会延续到工作中,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部门间协调有序发展。
2.促进生理健康。首先, 合唱可以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合唱采用的胸腹式联动呼吸, 主要是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增加肺部的有效通气量并减少耗氧量, 有利于促进大脑皮层与内脏条件反射的形成。腹式呼吸还可以增强膈肌, 腹肌的收缩力和波动幅度。腹式呼吸可以通过肺牵张刺激反射地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延髓, 脑, 副交感中枢兴奋性降低, 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冲动发放减少, 降低血压, 减弱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影响。[2]歌唱的呼吸不仅可以锻炼横膈肌、 腹肌等相关肌群, 而且可以增加肺活量, 增强心肺功能, 促进新陈代谢, 延缓衰老。同时, 在演唱的过程中, 需要保持挺胸且眼睛平视前方站立姿态, 身体各部位保持较为放松的状态, 这种训练可以锻炼背部肌肉, 塑造美观的身体形态, 防止驼背、肩颈炎等骨变形的发生。
其次, 当合唱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唱歌时, 他们的心跳会逐渐趋近于同步;由于合唱团成员吸气和呼气的节奏一致, 其心跳的力度会更强, 心跳速度也会随之放缓。这种合唱过程中所需要的平静、正常的呼吸模式能减轻心跳的变异性, 增强心脏功能的稳定性。
最后, 合唱可以锻炼面部肌肉, 使人饱满的精神状态。在合唱的吸气、发声与演唱的过程中, 需要将牙关, 也就是下颚骨打开, 口腔扩张, 喉咙保持打开放松的状态, 使肺部能够吸入更多的氧气, 为歌唱做好准备, 也为歌唱共鸣腔体的打开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 面部的肌肉将会得到调动,
(二) 构建教职工和谐精神家园
作为群体性艺术的合唱, 是集音乐、人文和审美为一身的反映, 贴近大众现实生活。只有真正理解音乐所需要表达的情感, 内容和主要思想, 才能真正的唱好合唱。每首合唱作品都具有一定深度文化底蕴的歌词相衬, 歌唱过程也是一个理解歌词和记忆歌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参与合唱人员的人文与人格素养随之提高。此外, 合唱艺术通常表现出一种人声和谐的美, 古人云:“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众人的声音可以将人声和谐的美发挥到极致, 在演唱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合唱参与者的音乐品味与审美能力。
如混声合唱《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于娄山关战役胜利后, 将自己当时在战争环境下身临其境的深刻感受与战后对未来革命事业的乐观主义精神相结合创作出来的。毛泽东同志创作的这首词分为上下两厥。上厥:“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写的是娄山关战役结束后, 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环视四周, 诗人通过西风、霜晨、大雁、晓月这些自然景观的描绘, 说明了当时的时间、 环境, 也烘托出战争结束后战场上的沉静。下厥:“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描写“党和红军藐视困难, 鄙夷敌人, 一往无前。是为中国革命力挽狂澜的英勇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词具有极高的人文主义精神。[3]合唱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着演唱者的道德情操, 使演唱者在人格与精神上得到升华。
合唱为教职工提供了一个发挥艺术才能的场所和参与高雅艺术的机会, 使教师在音乐的洗礼下, 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老师们用各自不同的解读方式, 对合唱作品进行分析和重构, 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凝聚了每个人的思想。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音乐的庄严、高雅、欢乐, 营造一种和谐、纯美和温馨的境界。在此过程中, 人的精神不自觉的开始升华, 心灵得到了洗礼, 从而达到一种纯净的状态。这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三)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合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在团结教职工, 统一思想, 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如《劳动者之歌》中歌词所描述:“你爱岗, 我敬业, 创新开拓, 让国徽也增添太阳光泽, 你智慧, 我勤劳, 同圆梦收获, 让国徽共朝霞一色”。在歌颂劳动光荣、促进创新精神、憧憬未来生活等方面, 合唱具有很强的精神导向作用, 为构建教职工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奠定基础。
三、教职工合唱团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高校是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职工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发展教职工合唱团是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路径之一。
(一) 春风化雨涵咏文化·丰富高雅的精神食粮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 人民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不断扩大, 层次不断提高。教职工通过演唱经典合唱曲目, 激励其继承发扬光荣传统,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合唱排练过程中, 通过对作品思想内涵的剖析, 可以提高教师的音乐审美能力,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合唱团的音乐活动将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二) 躬身实践深入体察·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今, 大多高校较为重视体育活动, 每年都举办运动会。但对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较为忽视, 仅作为丰富业余生活的文体活动。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说:“欲改造国民之品质, 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苟从事教育, 唱歌一科为学校中不可不为者”。[4]可见, 组建并增强教职工合唱团建设, 可以提高教职工音乐素养和审美品位, 也可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因此, 高校应重视音乐对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教职工合唱团和相关音乐活动的展开。
(三) 演绎风采潜移默化·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
合唱作为一种情感教育, 在学习合唱的过程中, 受音乐本身魅力的感染产生共鸣, 从而产生并积累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 具有表现美的强烈欲望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音乐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教师合唱团通过参加合唱比赛、文化艺术节和新年联欢会等活动, 不仅可以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也可纵深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四) 素养养成行而致远·教职工高效沟通的桥梁
音乐易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 它超越国家、地域、种族、性别, 甚至语言的差异。合唱创造的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个人在群体中的发展, 有益于人际关系的融洽发展。在这样的审美场中, “人们获得了一次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灵对话”, 在这样的环境中, 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愉快关系, 更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际关系, 是一种充满爱的关系, 而爱, 作为一种社会关系, 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得到协调, 使人的情感产生和谐感与幸福感, 可以使人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对人对事, 从而克服由功利思想带来的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更加珍惜人类彼此交流情感的体验。[5]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共同的情感, 才会让彼此相互更好地沟通、互相信任, 更好地为部门、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此可见, 开展合唱艺术活动能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从而达到和谐校园建设的目的。
(五) 德才兼备为育人才·师德师风建设的有益支撑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建设一支的德行兼备的教师队伍, 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教职工合唱团通过演唱歌颂教师的歌曲, 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 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和教育青年学子, 完成教师传道, 授业, 解惑的光荣使命。如《老师, 我总是想起你》这首歌曲中歌词:想起你亲切的面容, 想起你和蔼的话语, 想到你慈母的心肠, 想到你亲切的教益, 从心里默默想你致敬。表现出一位优秀教师典范和学子对老师深深的爱和感激。因此, 通过开展教职工合唱团可以对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四、教师合唱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 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持续的音乐训练
合唱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对合唱教师的要求较高。首先, 要求个人有较高的音乐素养。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声乐基础, 对节奏、音准的把握也不够准确, 这就需要音乐专业甚至是合唱专业教师对合唱团员进行专业辅导, 这样才能做到训练科学有效。其次, 合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配合, 这需要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能达到团员间配合的和谐与默契。只有合唱团员之间对彼此各方面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才能达到和谐状态。
(二) 通过举办合唱比赛等活动, 积极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合唱比赛参与面广, 影响力大, 吸引力强, 具有较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适合在高校校园中推广。通过开展合唱节等文化活动弘扬经典, 凸显时代品位, 体现育人为本, 更好地培育和弘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如五月的鲜花合唱比赛、129合唱比赛等合唱项目。通过飞扬的歌声, 歌颂岁月、歌颂青春、歌颂和谐和歌颂梦想, 在校园中回荡着青春的旋律, 共同开创教育事业的辉煌。
(三) 形成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首先, 建立合唱团管理队伍。每个合唱团应当有团长、秘书长、 声部长及财务人员, 各司其职, 将艺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相结合。其次, 建立签到制度, 准确把握每个团员的动态, 保障顺利开展合唱和日常管理。再次, 做好合唱团的计划安排, 确定演唱曲目;定期总结, 通过表彰先进个人树立榜样激发积极性, 将个人潜力发挥出来。最后, 建立关怀机制, 营造合唱团大家庭的温暖氛围。
综上所述, 教职工合唱团对和谐校园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实践证明, 教师合唱团对促进教职工生理和心理健康、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工会要重视教职工合唱团的作用, 关心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内涵的发展, 进而促进教育工作开展,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教职工合唱团在和谐校园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合唱作品对发展教职工和谐身心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与良好的工作氛围有积极促进作用, 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宽阔的展示平台, 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益支撑, 进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丰富和谐校园文化, 为育人事业做贡献。因此, 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合唱团的发展, 促进学校协调发展。
关键词:合唱团,教职工,和谐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盛嘉玲, 陈晓光, 骆慧燕, 胡秀蓉, 孔晓君.大合唱8年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疗效[J].上海精神医学, 2009-6.
[2]王岑岑.老年合唱与审美调查思考[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3.
[3]蒋文华.《忆秦娥娄山关》词试析[J].贵州文史丛刊, 1996-2.
[4]朱梅梵.音乐教育在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