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研报告(通用12篇)
农村调研报告 篇1
日照市的机耕路大部分修建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后农村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机耕路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由于土地分散经营, 农村对机耕路的维护措施越来越少, 有的因自然因素破坏, 有的因农户逐渐蚕食机耕路人为破坏。使机耕路低洼不平, 越来越窄, 有的甚至废弃或消失。根据对全市调查估算, 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机耕路8米, 全市约有机耕路2万公里, 其中需要维护的有1.5万公里, 占机耕路总数的75%。另有5000公里需要进行重新修建。机耕路的损坏和短缺, 致使农业机械、农用运输车等行走困难, 有的甚至根本无法通行, 对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行走带来很大不便, 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一、加强机耕路建设的必要性
1.机耕路是农业机械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目前日照市机耕路的现状, 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而且常有农机事故发生, 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据测算, 全市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转移时, 因地块小和机耕路不畅通, 使农机田间作业的有效利用时间降低20-30%, 每年造成无效油耗近3000吨, 浪费1600多万元, 同时还加大农业机械的磨损。近几年来, 我市虽然进行了公路“村村通”工程, 部分涉及到“村村通”的农田机耕路得到了解决, 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几年在中央及各级政府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 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步入快车道, 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发展较快, 2010年全市农用拖拉机保有量已达到20万台, 联合收割机达到840台, 农机从业人员达到28万人, 实现农机服务总值16.7亿元, 增加值8.9亿元。如果机耕路建设滞后, 势必会影响农机的田间作业效率和效益, 影响党和政府对农机化政策的落实。
2.加强机耕路建设, 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机耕路的建设不仅是解决农机田间运行的问题, 而且还关系到农产品运输、粮食生产、农民出行等一系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重大问题。提高农机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九条也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机耕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为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二、机耕路建设内容
1.建议政府部门将机耕路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作为“四通”规划之一。市县财政可参照村村通公路、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等有关政策, 制定机耕路“田田通”建设的目标规划, 落实相关规定和扶持政策, 力争“十二五”期间, 在全市农业规划的莒中平原、莲北平原、204国道两侧粮食主产区内实现“田田通”, “十二五”末, 在全市适宜农业机械作业的农田实现“田田通”, 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为发展建设新农村夯实基础, 使田成方、路成网的田园风光与整洁的村容村貌相映生辉。
2.分布实施, 整体推进。优先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及经济作物主产区的机耕路, 并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水利建设项目一并实施。机耕路建设可以分年度进行, 每年维护和修建10万亩, 约800公里, “十二五”期间完成50万亩, 约4000公里。
三、投资计划
根据调查计算, 维护机耕路每公里投资约0.5万元 (路宽4米) , 全市1.5万公里预计投资0.75亿元;新建机耕路每公里投资2万元, 全市5000公里预计投资1亿元, 累计总投资1.75亿元。5年建成每年平均约3500万元。机耕路都是土路, 资金筹措可采取补贴的方式, 以垫土整平为主的土方由农村完成, 约占投资总额的60%;市、县财政投资主要用于小桥涵建设, 占投资总额的40%.
四、投资效益
机耕道路建成后, 将大大减少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转移时间, 使农机田间作业的有效利用时间提高20%, 降低农田作业成本5%.据测算建设10万亩机耕道路, 每年减少油料消耗500吨, 节约资金300多万元。同时, 机耕道路建设可以减少农机事故发生率,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改善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农民出行等条件, 将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五、配套措施
制定配套政策, 完善机耕路建设与管护制度。地方政府要按照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配套政策, 建立乡村机耕路建设与管护的长效机制。针对机耕路失养、怠养现象十分突出的问题, 要按照开工一条、建成一条、管好一条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机耕路管护制度。因地制宜解决无人管路, 无钱养路的问题, 推动机耕路建管规范化、制度化, 把机耕路真正建设成为农民致富的康庄大道。
农村调研报告 篇2
3月,我带着省委和分公司的关怀和嘱托,来到县乡村,开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工作和生活。一个多月来,我牢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宗旨,认真履职、积极工作,通过走村串户、与乡亲们攀谈等形式,积极了解村情民意。经过分析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村属县乡,距乡政府所在地38公里,距县城124公 里,东邻村,南邻村,西邻镇,北邻县,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9户,乡村人口638人。全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属贫困村。
村森林资源丰富,是省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5%,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是目前世界上生态保持最好、物种多样并呈立体型分布的地方。村国土面积4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7.8亩,人均耕地1.81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51.8亩;林地5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3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草地18200亩,主要用于放养牦牛等牲畜;荒山荒地152亩。村平均海拔29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76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青棵等农作物。
基础设施方面,截止底,全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部农户安装有太阳能;全部农户通电;116户通自来水,有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拥有电视机农户87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0户。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户。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除组外均为土路;全村共有汽车26辆,拖拉机28辆,摩托车1辆。无车站,无集贸市场。
经济方面,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3万元,占总收入的30.89%;畜牧业收入61.4万元,占总收入的36.97%;林业收入11.38万元,占总收入的6.85%;第二、三产业收入21.49万元,占总收入的12.94%;工资性收入18.92万元,占总收入的11.39%。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农民收入以畜牧业收入为主,特色产业是畜牧养殖业。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8.92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2人(占劳动力的14.08%),均在省内务工。
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4995平方米,拥有教师6人,在校学生81人。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3人,其中小学生81人,中学生42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可提供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场地。医疗卫生设施基本具备,建有村医疗室,村医三名,可提供村民一般生病就诊条件。
人文地理方面,村为纯藏族居住之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除藏族传统节日外,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有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丹巴节”和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敬山跑马节”。
二、村现状分析
(一)、畜牧业
1、养殖种类和数量
畜牧业是村主要支柱产业,牲畜品种多、养殖数量大。牲畜品种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骡、猪等。全村共有牦牛、黄牛及犏牛4843头;马、骡785匹;绵羊、山羊1781只;生猪895头。
牦牛是村藏族牧民传统放牧的牲畜,以户为单位,少则40多头,多则200多头,户均饲养牲畜数量居全洲之首。牦牛体格粗壮,适应高海拔地区气候,觅食能力强,牦牛肉、皮、毛、尾是人世代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牦牛肉营养价值高、口味好,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绵羊也是村传统的养殖品种,主要以白色绵羊为主。绵羊产毛性能好,绵羊毛是藏族妇女手工纺织的重要原料,羊粪还是种植业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此外,绵羊具有繁殖率高、易于饲养、出栏快等特点,并且市场价格与牦牛接近,因此,近几年村绵羊养殖数量在不断增加。
藏猪是村养殖特色品种。一般用蔓菁、洋芋、谷物喂养,牧场饲养的藏猪还喂食酸奶等,不使用混合饲料,更不用添加剂,肉质极好。用藏猪制作的琵琶猪肉是村的一个特色产品。
2、养殖特点 长期以来,村牧民大群牧养牛羊,难以圈养,只能采取终年放牧的管理方式。为尽量保护冬季草场,使牲畜顺利过冬,牧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按季转场的放牧方式,即冬春季节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迁移,夏秋季节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转场。这种放牧方式不论对牲畜喂养保障还是对生态保护来说都是有益的。
3、牲畜销售
村牲畜数量大,出栏率高,但是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村民自发收购,或者牧民直接将牲畜赶到县城进行交易,交易成本高,且销售价格和数量变动大,市场得不到保障。无肉产品深加工。
(二)、种植业
村的农田主要分布在海拔2300-2800米的河谷地带,属高原性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主要种植小麦、包谷、青稞、洋芋、蔓菁、油菜及蔬菜、水果、干
果等。村特殊的自然地理形成了独特的农田分布和耕作生产方式,全村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分水浇地和干谷地两类。
1、水浇地
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一年一熟有余,小麦、青稞收割后播种包谷。近两年村引入地膜覆盖技术种植包谷,产量有明显提高。水浇地是主要产量地,实行轮作,增加冬播作物,苗期施肥灌溉。对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地区,增种蔓菁等饲草绿肥,达到既增强地力,又有利于牲畜饲养的目的。
2、干谷地
干谷地主要分布在离村庄较远的庄房,一年一熟,主要播种包谷、洋芋等作物。近几年在干谷地大量引入核桃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有比较大的提升。目前大部分核桃树还处于幼苗期,预计5年后挂果,届时将有较好的经济收益。村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一家三户”式家庭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一户人家分别在村庄、牧场、庄房耕作放牧,以村庄里的主家为中心,分散经营牧业和农业,形成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生产生活格局。
3、种植特点
根据调查发现,村农业种植品种单一,生产成本过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不合理、农业产出收入较低。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青稞、洋芋,经济林果主要有核桃,种植品种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除少部分拥有汽车、拖拉机的农户外,农产品从种植、收割到销售均靠人挑马驮,且生产工具简单,农民生产成本过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不合理,种植结构上过于重视粮食作物的比重,忽视经济作物对增收的重要性;农业产出收入较低。,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3万元,畜牧业收入6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农业产出收益较低。
(三)、生态环境
村周围地区是世界一流美学价值的自然生态区,是全球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区最独具特色的地方。
这里是县重要原始森林区,是唯一免遭森工企业采伐的“处女地”。境内有云岭杉林、华林松林、高山松林、杨树林、柳树林、铁杉林、香柏林、白桦林、杜鹃林等,此外,还有红豆杉、榛木、楸木等珍贵树种,林种丰富。松茸、羊肚菌等林下野生资源极为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林中有雪豹、小熊猫、藏马鸡、锦鸡等珍稀动物,八大名花在这里样样俱全。
村的山脉南北纵贯、东西并列,错落有致的崇山峻岭源于自然造化,丽质天成,神、秀、美的景观构成了的基本地貌和原始生态。河发源于西北面格咱盖公措,贯穿全境,与河汇合,向东流入金沙江,流程约60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青山绿树,风景如画。
有若干个高山天然淡水湖泊,面积较大的有那波措、色列措、顶朗措。这些湖泊形态各异、风光迷人,像镶嵌在绿毯上的蓝宝石。此外,珍珠滩和七彩瀑布是境内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在这里,林涛、急流、飞瀑、涌泉,仿若置身于天籁之中。遗憾的是几年前由于珍珠滩上游发生泥石流,滚涌而下的淤泥掩埋了珍珠滩层层清澈见底的积水潭,只剩下七彩瀑布一个景点。不过,珍珠滩上遍生的苔藓蕨类植物构成了另外一派景观,也极具观赏价值。
高山草场是地形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当地藏民的季节性牧场。其中,南宝草场、德杰草场是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草场。南宝草场海拔4000米,面积约500公顷;德杰草场位于蜀都湖东面,海拔3900米,面积约700公顷。草场不仅作为放牧的场地,绿草、野花、羊群、牛群、蓝天、白云,“世外桃园”般的美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社会人文环境
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藏族村寨,这里的人勤劳、善良、朴实,祖祖辈辈在这快土地上辛勤耕作,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祥和、政治安定。村除1名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扬,并衍生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丹巴节”和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敬山跑马节”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日。人们身着盛装,举行群众性祭祀活动和赛马等娱乐活动,展示了村寨的历史风貌和人文风情。此外,村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人们载歌载舞,用歌舞抒发感情、表达愿望、憧憬未来。
(五)、交通
目前村有一条土路通乡政府,全长38公里,可通行拖拉机、农用车、载重货车等。,乡对该道路进行了一次修整,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路面狭窄、崎岖不平、晴通雨断的情况。该情况得到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县交通局实地勘察后,计划年内对该道路进行改造,进一步改善道路通行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村位于县城以东、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边缘,与县城直线距离不超过40公里。实际上,村曾经有两次机会可以修通直达县城的公路。1997年,开发林区提到了州县政府的议事日程,随后,通过一年的野外勘测,林区公路规划基本确定。正准备动工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保护生态、禁伐天然林的英明决策,公路修建就此搁浅。父老乡亲困惑、惋惜后,冷静思考,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免遭人为残酷破坏送了一口气。第二次机会来源于以景区为中心的东部精品旅游南北环线计划,该计划初步确定从经蜀都湖修建一条公路至村,再往南延伸到泸沽湖,往北延伸(来源:文秘114)连接稻城亚丁。就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修筑景区公路时,国务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如果修建该道路,将会对申遗工作造成重大影响,于是,直接通达县城公路的修建计划第二次被搁浅。
(六)、农家旅游接待业
随着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被外界不断认知,来到旅游的人员逐年增加,据统计,村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约400人左右。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按人均消费400元计算,村旅游收入共计16万余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10%。预计后旅游收入还将大幅增加,所占比重会进一步加大。但是,村在发展旅游接待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旅游接待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协调,存在农户各自经营、各自揽客,甚至哄抢客源、恶性竞争的情况,不利于旅游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重自然风光,忽视人文资源的挖掘。旅游的六大要素就是“吃、住、行、游、购、娱”,在,旅游行为、旅游活动过于单一,应与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风时节令习俗、居住地民俗、生产习俗和传统节日活动等结合起来,增加人文内涵,使旅游者来到不仅是观光,同时也是享受文化的熏陶。
3、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交通条件、接待条件、卫生条件、食宿环境等急需加强。
4、旅游宣传不到位。目前旅游宣传主要靠农户自主单独进行,客源大部分是回头客,宣传渠道单
一、宣传面不广。
通过对村产业状况、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等情况综合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村人均田地面积大,但产量较低,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种植品种不多,比重不大。
?村牲畜饲养量大,但销售渠道单
一、市场得不到保障,收益不好。
?基础设施落后是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道路通行条件不好、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备、村民居住屋舍陈旧、卫生条件差、集贸市场及村民娱乐设施缺乏等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仍然是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三江流域核心保护区,相关保护政策措施比较齐备,一直以来,村两委致力抓好落实工作,效果良好,但是,偷猎、倒卖木材情况还是时有发生,村民建盖房屋、烧柴等过量砍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威胁。
?村旅游接待逐渐兴起,但是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不高,存在资源分配不平均、接待标准不统一、安全隐患大等问题,须及时进行解决。
三、关于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种植养殖质量,确保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及其各自内部不协调的地方进行调整,使结构趋于合理,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其趋于合理化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社会稳定、保证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村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大,且第一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2)第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针对该原因分析,就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如下建议:
1、种植业中进一步增加经济林果和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减少效益产出较差的玉米、青稞等作物的种植。村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比较多的,但是人们终年劳作,收益却不是很好。很多老百姓说,我们要种玉米、种蔓菁,这样牲畜才有饲料可供喂养,他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经济中贸易的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中,需要各级政府进行组织引导,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品种,科学栽种。
2、畜牧业是村的主要产业。牦牛养殖量居全州之首,数量大、质量好,但是牧民收益并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牦牛生长周期长,自然放牧条件下,遇到冰雪等恶劣天气时死亡率高,喂养成本大。建议村减少牦牛饲养量,增加绵羊、山羊的数量。从收益方面来说,山、绵羊饲养周期短、繁殖快、出栏率高,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不过,在增加牲畜养殖量的同时,一定要考虑生态保护问题,不宜盲目增加养殖数量,要寻求一个既能增加农民畜牧业收入,又能合理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点。
3、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为主的服务业。引入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建设基地,搞好产销衔接。按照订单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经营组织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张经济林果及牲畜肉产品加工、储藏、运销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设专业批发市场,为农产品贸易搭建服务平台。采取直销、进军超市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拓展销售渠道。另外,引导建立农民协会等组织,把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合起来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行协会代表村民与企业签订合同,防止压级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村民利益。
(二)、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木材砍伐数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议对于特殊保护的公益林,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采伐;在修建房屋及烧柴等村民所需的木材采伐管理方面,加强采伐限额、凭证采伐制度的监督检查。
根据调查,目前村藏族民居建筑均为土木结构,房顶采用木板多层覆盖,屋面木板每3-5年更换一次。按每户房屋屋顶面积400平方米测算,更换一次约需600平方米木板,约需砍伐树木50-100棵,投入劳动力30个工次。累计,村平均每年用于屋顶木板更换需砍伐树木棵左右,投入劳动力100个工次,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此外,木板屋面还存在易腐烂、易渗漏等缺点。因此,建议村在充分保持藏族民居建筑特点的前提下,居住房屋屋面更换为瓦面屋顶,建议各级政府给与政策引导和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次投资,一劳永逸,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屋面渗漏问题,同时解放了大批劳动力,让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其它产业中,创造更多财富。
(三)、建立小集贸市场,提供村民交易与集会的场所,并进一步建成旅游小城镇。
农村集贸市场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集贸市场最主要的作用是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引导,不仅如此,农村集贸市场还是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现代文明从城市向农村传播的中转站,是党和政府政策、路线、法规的宣传阵地。
1)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成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及时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逐步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集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农民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把农产品转化为货币收入;二是乡镇企业的产品也要通过市场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从而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民可以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活动的亲身感受和与周围农民、经营者的交流中获得的信息来改变其产品结构,使农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可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
3)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通过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能够引导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由于长期封闭,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很少。村没有集市,也没有到乡县集市赶集的条件和习惯,长期以来形成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还没有融入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因此,建议在村设立小集贸市场。
?根据村的情况来看,宜建设一个小规模的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选址。位于组和村委会所在地之间,选择一块平坦且能够向外扩展的土地用于建设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的建筑风格要以当地藏族民居建筑风格一致,最好采用土木结构,瓦面屋顶。
?集贸市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小镇的建设,在集贸市场的选址和建设中,不仅考虑集贸市场的功能,还要考虑未来旅游接待的功能,即未来的集贸市场既是村民贸易的市场,也是旅游接待、旅游购物、旅游食宿的市场。进一步建成旅游小城镇。
?集贸市场采取村统一规划、集体提供土地、村民自愿集资建房的模式进行建设。
?集贸市场规划建设中,考虑建设村民公共活动广场,提供村民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此外,要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四)、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接待,提高农民收入。
村困难在山、问题在山,出路也在山。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的核心区、后花园,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将逐步发展成为迪庆州生态旅游的胜地。目前已有部分农户开始从事旅游接待服务,但是总体来说存在发展不平衡、服务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并且存在旅游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组织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和创新。
1、成立村旅游协会,加强旅游接待管理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利于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规范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锻炼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因此,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各级政府及时协调、引导村农户成立村旅游协会,使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对旅游接待资源统一进行规范管理,使旅游接待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2、建章立制,规范旅游接待服务
协会是否得到会员的拥护,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协会自身有没有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是否优化服务质量,不断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协会要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方针,致力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上作文章,不断规范协会运作。首先是制订《章程》,用《章程》来规范协会的行为,促进协会的自身发展。二是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会议制度,如定期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常务理事会,讨论解决协会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制定《住宿、餐饮、马匹提成管理办法》、《马匹管理办法》、《客源分配管理办法》、《卫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四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独立核算,配备专职人员,坚持财务收支帐目公开制度。此外,协会要统一旅游接待收费标准,监督各农户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并引入保险公司的相关保险业务,切实保障旅游者在的旅游安全,消除农户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发生游客安全事故的隐患。
3、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旅游环境:
(1)改善村至乡的公路状况。村至乡公路全长38公里,全部沙石路面,路况较差,崎岖不平且路面狭窄,汽车通行时间2小时左右,限制了旅游的发展,也极大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a、建议对该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并铺设为柏油马路;b、如有可能,尽快修建—德杰牧场—蜀都湖公路,直接通达县城。
(2)改进村内公共设施建设。比如村内路面硬化、公共卫生厕所建设、路灯建设、垃圾池建设等。结合今年整村推进项目,建议重点考虑强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3)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和旅游配套设施
标志性建筑可强化地方旅游形象、提升地方旅游品位。标志性建筑还要充分考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既有突出性,又要与地方建筑特色融为一体。建议在组附近的公路上修建一座具有藏族特色的大门,使其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村的标志性建筑,二是作为旅游者进入村的入口,便于对旅游者进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此外,在大门旁边,配套建设游客接待服务站和旅游协会办公场所。
4、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尽管正在被外界逐渐认知,但是,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的知名度是远远不够的。发展旅游,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做好宣传,把推向世界。(1)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从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广告宣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建议多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媒体应多给与贫困地区的关注和扶持,加大的宣传力度。
(2)建立专门的旅游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宣传,搭建与旅游者之间的桥梁。
(3)建立旅游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与旅游网站集成,实现两个功能:a、协会利用该系统,实现游客住宿、餐饮、马匹选择等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分配、管理;b、游客通过该系统,实现住宿、餐饮、马匹等网上提前预订,充分保障旅游行程计划。
农村旅游要走向市场,吸引广大旅游者,需要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但是仅靠单一的农户或是协会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政府搭建农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平台,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作用和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村新农村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同时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我们大家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江西省农村水质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水质;调研;水污染
1.建议解决措施
MyH2O措施
1.1促进MyH2O和政府间的合作
加强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作,构建湖泊水污染协同治理体系.此体系由多元力量构成,将会更强有力地解决饮用水被污染的问题。在此体系中,各方要积极互动、多向沟通、资源共享,以使百姓能饮用质量高,无污染的水。
(1) 加强湖区各地方政府及部门之间的联动。
地方政府与其附属的部门要沟通频繁,使偏远农村的水质信息能够及时传送给上级部门,同时这也有利于数据的统计与审核,便于宏观管理。加强联动,各个部门尽心尽责发挥职能,形成从下到上的体系。
(2) 加强政府与MyH2O的协作,这是促进湖泊水污染协同治理的组织基础。
MyH2O与政府合作,可以各扬其长:MyH2O能够为政府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它们在信息收集、方案论证、宣传动员,以及专业技术支持等方面较之于其他组织而言具有一定优势;对政府湖泊水污染治理进行监督和评议,形成合作共治的格局。政府作为行政机关,利用准确的信息,会取得大成果。
(3) 建立MyH2O与相关企业的关系。
企业既是湖泊水污染的源头,又是湖泊水污染治理的主体,没有企业的主动参与,水污染治理将处于被动地位。只有MyH2O与企业强强联手,才能做实际解决问题的事。
1.2 加强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MyH2O要通过新闻媒体、学校教育、社区宣传栏、文艺下乡等各种形式,让每个公民认识到,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工厂企业的任务,同时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此外要与当地环境执法部门保持联系,可通过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大规模的宣传。
1.3 走访相关排污企业,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当今世上大部分水资源恶化是因为排污造成的,这就暗示治水要先治污水厂。MyH2O可以通过一系列交涉方法与相关厂商经行沟通,商议或谈判来控制污水直接入河。
湖内运载化学品、石油类物品等船舶的管理,防止湖泊水质的污染。 同时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减少农业污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湖体核心区及滨湖保护区为发展控制区,重点关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湖泊的污染威胁。充分发挥区域内良好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而在一般的垃圾处理中,由于堆放产生的淋滤液会持续不断渗透进入地下,污染物一旦进入地下水,就很难去除,而且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也极其复杂。因此,对淋滤液进行回收和处理,是防止垃圾淋滤液污染地下水的有效手段。
1.4 产业转型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减少农业面 源污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湖体核心区及滨湖保 护区为发展控制区,重点关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 湖泊的污染威胁。充分发挥区域内良好生态环境和 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强污染湖区和流域的治理力度 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1.5 防止工业污染
工业污染是导致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为了保护环湖区地下水质,应该对环湖区的大型工业区进行良好的环境管理,让企业运行良好的清洁生产,对工厂产生的三废排放问题制定严格的规范并严格执行,从源头上遏制工业对地下水水质的污染。港口码头的环境管理实行船舶排水处理及废弃物回收处理;对湖内航行的船舶包括渔船投弃的废物进行限制,制定“船舶污染排放标准”, 尤其要加强湖内运载化学品、石油类物品等船舶的管理,防止湖泊水质的污染。 同时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减少农业污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湖体核心区及滨湖保护区为发展控制区,重点关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湖泊的污染威胁。充分发挥区域内良好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而在一般的垃圾处理中,由于堆放产生的淋滤液会持续不断渗透进入地下,污染物一旦进入地下水,就很难去除,而且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也极其复杂。因此,对淋滤液进行回收和处理,是防止垃圾淋滤液污染地下水的有效手段。
2.总结
经过上述调查与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1)井水综合水质较差。从 15个生活饮用水检测结果来看,在井水与管道供水的两种方式中,管道式供水的合水质较高,而井水水质较差,需加以改进。
(2)井水普遍浑浊度超标。井水过滤主要是加入粗颗粒并且依靠其本身所处地质条件所过滤并不完善它是导致生活用水浑浊度超标的主要原因。
(3)井水硝酸盐普遍超标。当地井大多只有10米左右,使用的是浅层地下水,并且水井靠近耕地导致井水益寿化肥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最终导致硝酸盐超标。
(4)当地水质普遍偏酸。由于燃烧秸秆和大量使用未经脱硫的煤炭的缘故,大气中so3、CO2较多致使当地酸雨较频繁,酸性雨水污染地下水最终使井水偏酸。
(5)水中还原性物质量过多。在測量的15组数据中,COD的合格率为0,说明当地地下水受到的工业污染严重。
参考文献:
[1]万金保, 蒋胜韬.鄱阳湖水质分析及保护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V0l.29 N0.3
[2]李荣防,张颖.鄱阳湖水质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1,V01.27 No.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 篇4
2009年8月11日, 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吉林大学07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到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进行实地调研。永久镇葛平村位于长岭县的东南部, 距长春60公里, 约有400农户, 约2 000人。葛平村经济发展情况处于吉林省农村发展的平均水平, 据调研数据其农民年人均收入为4 085元, 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4 140.36元基本持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 、永久镇葛平村农户问卷调查汇总数据:130份) 。
为了更好地完成调研目的, 我们对永久镇葛平村的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相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出问卷139份, 收回有效问卷13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3.53%。
二、数据及样本分析
我们组对永久镇葛平村农民参加新农合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出问卷80份, 收回有效问卷4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55%。
从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目前有77%的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可见, 农民对国家实施的新农合政策还是比较支持的, 但在调查中仍然发现有很多影响农民参保的因素。首先, 家庭年龄结构对农民是否参保存在很重要的影响, 有老人的家庭90%都参加了新农合。其次, 身体状况较差的7%的农民都选择参保, 但身体状况良好的58.99%的农民中参保的不到一半。再次, 文化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初中以上学历的农民达到75%, 他们中大部分对国家政策比较了解, 参保就比较积极。而剩余25%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程度很狭隘, 不愿参保。最后, 家庭收入满意度对农民的参保意愿也有影响。对家庭收入不乐观的农民达87.7%, 参保率达89%。
综上所述, 农民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等都是影响农民参保的重要因素。
三、新农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深入分析, 我们总结出影响农民参保的因素, 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新农合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 新农合存在报销范围窄的局限性。新农合以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为主, 门诊、跌打损伤、各种意外伤害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而我们在葛平村了解到, 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 农忙时的意外伤害、冬季的煤气中毒以及春种时期的农药中毒等病症较多。而这些意外伤害却不在报销范围内。因此, 农民大都认为付出多, 回报小, 参保不划算。而导致此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政府在制定新农合政策时对农民的真实情况不了解。其次, 新农合报销手续烦琐, 收费水平高, 农民受益水平低。对当地参加了新农合、同时又有报销经历的农民访谈时, 农民反映说:“报销流程的十分混乱”。通过调查得知, 当地一部分农户直接在医院结算减免, 而另一些村民则自己先垫付, 出院后再到乡镇政府索要报销的部分。同时, 当地农民反映, 到医院看病医生都会问是否要报销。是报销的, 医生就会开高价药, 药价普遍高出30%~40%。药费高开, 医保定点医院的的乱收费, 大大抵消了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收入的挂钩, 是医疗乱收费问题产生结症所在。同时我们认为, 医疗乱收费的存在也有补充经费缺口、医疗收费标准偏低等客观因素。按照政府公共服务理论, 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上投入的不足。
(二) 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程度低
我们调查发现, 大部分农民对新农合的起征点、报销上限及报销渠道等并不了解。高达77%的农民对新农合缺乏认识, 只有23%的农民对新农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我们调查走访中, 有一典型农民王某, 家住葛平村一组, 他本人近两年因胃出血两度住院治疗, 但他并没有选择走医保程序。他说, 若走医保程序, 医院就会开大处方, 安排做不必要的检查, 最后除去报销部分就和不走医保程序的花费不差毫几。我们当然不排除一些医院有王某反映的问题, 但归根结底是农民对新农合的不了解, 不信任。
农民对新农合产生抵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村干部不适当的工作方式。在中国农村这个地缘狭窄的小社会中, 人情往往成为决定事物的关键所在。村干部利用人情提高参保率, 农民迫于处好与村干部的关系进而参保, 这种特殊的工作方式形成了一种对新农合的隐性强制。隐性强制固然提高了农民的参保率, 但对新农合在农村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对新农合缺乏认识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农民不了解新农合的本质意义。新农合作为一种社会保险, 其建立的基本目的就是“保大病”, 防止农民因病返贫, 因病致贫。社会保险中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 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 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2]。
(三) 农民自身的意识淡薄
1. 农民健康意识差。
根据美国卫生经济学家胡志伟教授在研究健康保险需求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表明, 健康保险需求不是直接取决于人们的客观疾病风险, 而是人们对疾病风险的主观认识和主观决策的心理过程。中国农民健康知识的贫乏直接导致贫困地区农民对疾病风险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疾病风险存在着差距。往往是小病靠挨, 中病靠拖, 不到病危不进医院, 使得本该少花钱能治愈的病变成了多花几倍的钱去医治。
除去客观原因, 我们调查得知, 由于健康意识差造成农民未能及时就医的达到46%。农民健康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农民的健康知识相对贫乏, 以及对身体健康的评价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认识等。我们调查发现, 90%以上的农民不知道结核病是国家免费治疗的疾病, 有些村民甚至对实施多年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都觉得无关紧要。
那些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但身体健康的农民不愿参保。只有那些年龄较大、健康状况较差、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是新农合的积极参与者。这就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导致新农合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 农民互助共济意识弱。
互助共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现阶段对于并不富裕的群众都要求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是不现实的。大多数农民认为患病是自家的事, 与他人无关, 体现出强烈的家族自助、不求“外人”的观念, 缺乏“互助共济”意识。同时, 中国传统的“家族伦理”观念在农村相对浓重, 使得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共济”也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他们更多的是以血缘和情缘为基础来处理事务。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国长期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所以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 只注重眼前利益。
调查发现, 很多农民若今天用20元参保了, 就想着能否得到实际的利益。一些年纪较轻、身体较好的农民, 觉得交钱就是吃了亏, 因此不愿参保。也有的觉得交了钱连资助谁都不知道等于白交。新福利经济学认为, 个人是他本人福利的最好判断者。我们调查发现, 由于农民的互助共济意识淡薄, 当他们交了钱而未得到实际好处时, 就会对新农合带来的个人福利不满意。但从整个社会来看, 新农合存在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 即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参保农民只缴纳了10元或20元的费用, 却能极大地减轻生病农民的负担。同时, 其他未生病而未享受报销优惠的农民损失并不大。所以, 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薄弱, 成为建立和发展新农合的又一阻力和障碍。
四、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措施
以上列出的几个问题, 都是我们调查过程中农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现介绍如下:
1.对外出务工人员就医政策应增强灵活性。农民工是重要参保人群, 针对农民工就医报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首先, 实现“多保合一”, 破除城乡界限, 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例如, 2010年两会之后, 很多地区将过去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少儿互助金”等统一改为“城镇居民医疗险”。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医疗报销问题。其次, 建立农民工全国联网就诊系统。通过加强新农合的网络化管理, 运用发放IC电子卡的方式, 使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随时随地, 通过刷卡身份认证的方式, 在打工所在地的定点医院实现报销。
2.简化医保报销程序。首先要变“病人跑”为“医疗机构转”[1]。政府要加大在新农合定点医院普及方面的建设。其次, 建立县、乡镇、定点医疗机构三级联网的计算机网络报销管理系统。例如, 目前吉林参合农民已经可以进行“网上报销”, 农民再也不用在医院和合管办之间跑来跑去。
3.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程度。针对农民对新农合认识程度低的问题, 我们建议应加大传媒宣传报道, 扩大新农合的影响力。广泛宣传受补偿实例,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宣传发动”与“行政动员”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媒体介绍新农合, 使广大农民了解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方式, 真正认识到新农合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 提高对新农合的认知度。
4.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意识。我们认为, 国家社会要加大对农民自我保健意识的教育培养。例如, 利用电视、广播对农民进行科学卫生知识讲解, 将良好卫生习惯编成浅显易记的歌谣、手册发给农民;开展农村健康知识教育, 提醒其注意疾病的预防;让农民掌握一些常见疾病及其治疗的有关信息, 避免患者和医生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被动消费。同时, 可以号召大学生利用假期下乡实践, 为农民讲解健康卫生的常识, 帮助其培育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帮助形成社会各界成互助共济的一个良性循环。
五、结论
综合了我们对松原市永久镇葛平村的调查情况, 发现新农合政策自身存在一些不足, 再加上农民对新农合认识程度不高, 自身健康意识淡薄, 导致新农合普及度并不理想,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国家应加强政策的灵活性, 扩大报销范围, 简化报销手续, 加大宣传力度。只有真正地解决了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 提高农民对新农合实施的满意度, 农民才能更加积极地参加并支持新农合, 新农合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是近年来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形式之一。通过对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新农合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 深入剖析农民不愿意参加新农合的深层次原因, 以期找到能使新农合有效运行的途径。
关键词:新农合,认知程度,政策
参考文献
[1]郭振宗.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运行机制的对策[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 (6) .
农村调研报告 篇5
一、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
二、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处理好农村人才开发与整体人才开发的关系。农村人才开发是整体人才开发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工作中我们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组织部、人事局既是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的职能部门,又是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参与部门。为了理顺工作关系,我们注意协调与组织部、人才办的关系,在农村人才开发工作中形成认识上的共识。我们积极主动向人才办汇报省里关于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要求部署,提出我市的工作思路打算,市人才办将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工作总体格局中加以规划、指导、重视。目前,人事部门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在“党管人才”原则统揽下,具体负责农村人才开发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是处理好局内科室职责关系。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涉及人事部门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单靠某一个科室无法完成好工作任务,必须明确内部的分工和职责。因此,我们制定了我局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分工方案,对局内相关科室在农村人才开发工作上的职责进行了分工,明确了局内由政策法规与人才规划开发科牵头,相关科室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进一步整合了市人事局内部工作力量。
三、创新培训机制,提升人才素质
二是注重培训与生产需要相结合。我市各县区大力推行“支部+协会”、“协会+农户”、“基地+协会”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专业(行业)技术协会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生产所需,通过对农户推广优良品种、提供行业技术培训、统一组织销售等方式,促进农村人才的成长,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82元,比上年增加367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注重培训与职称认定相结合。我市坚持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业务能力考核和职称评定有机结合起来,并对农民的培训和职称评定一律免费,在评审的对象、方法、程序和条件上进行了改革,为更好地激励农村人才成长作初步尝试。目前,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我市已有277名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被评审认定为农民技师,为我市农村人才开发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尽管我市的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不足,如有关职能部门的认识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农村人才工作还未完全打开局面;对农村人才开发投入不足;对农村人才的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推进农村人才开发纵深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提高农村人才开发工作重要性认识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
为充分发挥农村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和辐射影响效应,我们把对农村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作为农村人才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健全我市农村优秀人才的选拔和表彰制度,对具有管理才能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把他们纳入农村后备干部队伍进行培养,逐步建立农村人才开发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各区(县)、乡(镇)继续结合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农村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我们已计划于2006年开展我市首届农村优秀人才的评选表彰,通过宣传和树立典型,起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效应。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才培训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农村人才开发投入
人事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加强领导,继续坚持政府财政安排投入和社会各界资金投入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导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农村人才开发。要积极协调农村人才开发联系会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大农村人才开发的政策投入、信息网络建设投入和项目投入,积极争取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人才开发,确保在经费上给农村人才开发大力支持。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人才评价评定制度
农村调研报告 篇6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大河镇是农业大镇,全镇8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4895户农户,农业人口19685人,耕地面积9853hm2。多年来,大河镇党委、政府和各行政村组织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服务工作,形成了镇政府主抓、行政村跟进、上下互动的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土地流转社会氛围。2013年大河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279hm2,涉及农户1414户,其中旧户东村的100hm2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饲用玉米,东头渠村二组的55hm2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大路菜。
1 大河镇土地流转现状
1.1 新特点
大河镇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新特点:(1)土地流转从部分村向全镇扩展。各村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2)流转范围窄。大河镇土地流转范围主要体现为“四多四少”。即亲戚、朋友或熟人之间流转多,向种粮大户流转少;单块零散流转多,整村整组连片流转少;本村本组成员之间流转多,向外镇、外村流转少。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大多为口头协议,不申请、不登记、不报告,集体经济组织也少加干预,缺少契约和约束。(3)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有转让、转包、委托代耕、租赁等多种方式。(4)土地流转中约定的流转期限短,绝大多数流转时间为1年,这影响了土地流入户对土地的投入。
1.2 成效
1.2.1 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降低了成本
通过土地流转,不但能较好地满足了一些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既不愿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又不愿经营土地的要求,而且满足了一部分有种植、养殖等特长的经营能人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降低了成本。
1.2.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地减少了土地撂荒
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流转的方式,既可以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效益更高的工作,又可以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有效减少了土地撂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从调查结果来看,大河镇2013年常年外出人口 6721人,占总人口的34%,劳均占有耕地从500㎡变为7600㎡,提高了劳均耕地占有量。
1.2.3 有利于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经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促进了多种农机具、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1.2.4 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
种植大户流转入大量土地后,雇佣因各种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民进行耕作,这些受雇农民在受聘务工过程中得到磨练,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其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
2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农户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农户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一些农户和部分土地承包户对推进土地流转还存在“三怕”:一是部分农户怕土地转包出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的最低保障线,加之转包收益特别少,使得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是部分土地承包户怕政策不稳,政府收回土地,因而不敢大胆投入。三是部分土地承包户怕市场前景不佳,承包无效益,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2.2 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农户的土地不舍得转出
随着党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落实,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施强农惠农政策,有些农户认为种田还有小利可图,虽然“嚼之无味”,但又觉得“弃之可惜”。
2.3 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难以保障
由于农业生产先期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土地流入户给出的土地流转价格往往不高,农民土地流转直接收益偏低。而且一旦承租土地的经营大户生产经营不善,农民的流转租金就难以到位,农民的利益直接受损。
3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建议
土地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从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离开了土地流转,土地的潜能发挥将受到极大的束缚。因此,必须让土地流转活跃起来,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之路。针对大河镇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切实流“活”土地。
3.1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是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一项重要举措。
3.1.1 健全保障机制
要通过明文规定、合同约定、宣传解释等途径,解除流转出土地的农户的后顾之忧,确保流转出土地的农户能够按照流转协议或合同按期收回承包权,获取应有的流转费。
3.1.2 健全激励机制
一是让兼业的、弃耕的农户自愿放弃土地,转出经营权,建议党委、政府加大政策激励的力度,调动农户转出土地经营权的积极性,鼓励农户把闲置的土地流转出来。二是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投资农业,推动土地流转。
3.1.3 健全服务机制
要进一步发挥镇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作用,调整充实服务人员,明确责任何权利,使之真正担负起土地流转中的各项服务工作。如建立土地流转台帐,提供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指导签订、督促兑现土地流转协议或合同,调解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等。
3.2 提高规模经营质量和水平
3.2.1 政策导向
引导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大胆投入,不断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提高规模经营水平。政府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贷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促使大河镇的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3.2.2 抓好培训。
搞好规模经营业主的培训,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培养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搞好非农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产就业;抓好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知识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水平,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
3.2.3选优汰劣
建议实行动态管理,对守信用、经营业绩好的承包者予以表彰和鼓励,在流转合同期满后给予优先续包;反之,不给续包。对新增的承包者,事先要对其经营能力和信誉程度进行调查,避免合同签订的盲目性。
3.3 探索新型经营形式
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新的土地规模经营形式,将集中的土地通过招投标租给有实力的种养殖能手经营。这样既保护了基本农田和农户的土地权益,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又使农户得到的实惠比分散经营时更多。通过合作社牵头,引导一般农户参与,将品种布局、生产标准及购销服务等方面统一起来,实现家庭经营和统一服务的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钱忠好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3]万力,刘秋婵.新时期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农村调研报告 篇7
一、农村信息污染及其影响
1. 农村信息污染的界定
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 欺骗性, 误导性信息元素, 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 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信息【2】。农村信息污染概念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农村信息污染是一种有关农民生活生产信息过量的异常现象, 即向农民传播农村信息速度和容量超过了农民所能处理和利用的限度, 致使农民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 过量的农村信息反而对农民的选择造成了困扰, 使许多农民产生了被农村信息“狂轰滥炸”的感觉, 而无从挑选真正有用的农村信息加以利用。第二, 农村信息污染是一种有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虚假的异常现象, 即信息媒介向农民传播的农村信息不可靠, 农村信息资源中混入了不确定性、诈骗性、错误性信息的异常现象。第三, 农村信息污染是一种有关农民生活生产信息重复的异常现象, 即大量复述、转抄、甚至剽窃, 使许多农村信息和信息源成为言之无物的语言空壳。
2. 农村信息污染的影响
农村信息污染阻碍了农村信息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方面, 农村信息污染影响了农民农业生产生活。由于农村信息污染, 使得农民对施肥、防虫害、选种、气象、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以及价格等相关农业信息的了解不够全面、
有效和准确, 从而使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造成巨大损失。另一方面, 农村信息污染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农村农业现代化, 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繁荣, 设施完善, 环境优美, 文明和谐的目标。农村信息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 但由于农村信息污染使农村信息失真, 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二、农村信息污染的途径
1. 农村信息源的污染
从信息制造者的角度来说, 农村信息制造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专家制造、评析, 且由政府组织传播的有利于农民生活生产的信息。这类信息农民认为较为可靠, 因为此类信息由政府组织, 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帮助农民更科学的生活生产。目的虽好, 但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技术人员素质要求很高, 它需要既懂得农业又了解互联网等诸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情况显示, 此类人才相当匮乏, 绝大多数人懂得农业知识但不懂得信息技术, 熟悉信息技术但对农业知识又了解甚少。另一类, 部分信息服务机构将信息市场化、商业化, 完成加工包装之后再传播给农民群众。他们主要以盈利为目的, 再者, 政府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 致使市场上屡屡出现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坑农害农。调研显示, 99.40%的农民买到过假种子、假化肥, 4.00%的农民经常买到假化肥、假种子, 只有1.00%的农民没有买到过假化肥、假种子, 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信息污染确实存在并且很严重。现在迫切需要加强对农村投入品的质量监管以及农村相关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等。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推进种子、化肥等农资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2. 传播过程中的农村信息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进步, 信息的传输途径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先进。信息的传输由以前的函授信件邮寄到各地的方式、简单的人工培训传播方式增加到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传播等一系列新型的传播方式, 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农村信息化的步伐。但同时由于传播信息途径更加便捷, 传播速度更快, 也让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无法接收过量信息和消化信息。大量信息未经过筛选就被传播, 在各种广播电视、网络流行, 致使农民无法甄别, 不知道怎么选择与吸收。再者, 近年来, 我国信息服务机构不断壮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有很多信息服务机构与国家政府分离, 走向市场, 这的确对于信息结构的重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同时也意味着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也越来越露骨。另外, 由于传播过程中政府并没有扮演好宏观调控市场和帮助农民消化接受信息的作用, 以至于农村信息污染更加严重。
三、农村信息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
1. 农村信息垃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推广, 网络已经渗透到农村。虽然它给农村了解外部信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为农村提供了一个高度开放的信息环境, 但同时也带来诸多农村信息垃圾。第一, 由于网上信息言论的自由而且缺少相关机构的核实, 使得大量无用甚至错误的农村信息涌入互联网;第二, 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性, 站点间盲目的互相转载信息, 使农村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第三, 由于没有有效的网络信息管理, 使得许多过时的农村信息得不到有效地处理而长期存在,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的困扰。
2. 农村信息干扰
农村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会受到损失, 容易使农民断章取义, 这样就会影响农民接收农村信息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这种农村信息干扰阻碍了农村信息市场的正常发育, 加剧了农村信息污染, 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3. 农村信息误导
农村信息误导是因为部分农村信息的不确定性, 致使农民无法选择正确、有效而全面的农村信息, 从而造成农民在农业生活生产中损失严重的现象。一方面, 由于农村信息间的信息相关性, 使得农村信息包含了多种可能性, 造成信息失真, 致使农村信息误导;另一方面, 由于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 没有及时地更新农村信息, 致使农村信息误导。
4. 农村信息剩余
党的“十七大”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后, 各级政府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第一要务, 有关于农村的信息迅速增加, 农民获取信息的媒介也增多。当农村信息增长速度超过农民吸收和利用能力的时候, 过量的农村信息和过快的农村信息更新速度对农民而言反而变成了一种拖累, 文化知识水平的不足也致使农民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 从而降低了农村信息的利用和吸收率, 造成信息吸收量与信息生产量的不均衡。
四、解决农村信息污染的措施
1. 加快发展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好坏决定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3】。要想解决农村信息污染, 首先要发展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调研显示, 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化的建设和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同时导致农村信息采集、农村信息处理, 农村信息发布和传输滞后。所以在充分利用已有设施的同时, 要提高农村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 健全指标体系, 积极探索科学的采集方法, 对农村信息采集渠道进行合理的规范和调整, 提高农村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全面性。
2. 加大宣传普及教育力度, 提高农村用户的信息素养
由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低, 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也相对较弱, 因此提高农村居民信息素养也有利于农村信息的传播【4】。政府机关应为农民提供更多免费或低费使用的网络中心或体验中心, 通过正确引导, 使他们逐步了解和利用网络资源。另一方面, 政府可以选派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培训。如政府可以定期下乡开设网络信息讲座、开办专业技术培训班, 加大广播宣传, 通过这些措施让农民对农村信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从而提高农村用户的信息素养。
3. 建设多种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并加大对其监督管理力度
坚持一站多能, 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 逐渐优化农村信息服务结构。目前我国为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 建设了多种农村信息服务站点, 包括气象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农业技术服务站、文化服务站等。工业部和信息化部在2009年制订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和服务基本规范 (试行) 》, 并在年底由工业部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联合组织对全国农村信息员和综合信息服务站进行双重考核评估,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污染问题。
4. 要重视专业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要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 培养人才才是硬道理【5】。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技术的“双重复合型”人才, 其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差别。现在懂得互联网知识的人其实很多, 但是对于农业生产知识却知之甚少, 大量信息技术人才不能将互联网知识应用于农民的生活生产服务。重视专业的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污染问题, 也有利于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5. 优化网络环境, 创造一个“绿色上网”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收入的提升, 电脑开始逐渐走进农村家庭。由于“村村通”工程、“宽带下乡”工程, 鼓励宽带运营企业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 推进光纤到村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农民上网的普及逐渐成为可能。可以通过设立网上信息管理部门, 核实农村信息并及时处理过时的农村信息, 为农民创造一个“绿色上网”的平台, 使得网络信息的功能能够最大化。
摘要:农村信息污染严重影响到农村信息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通过对安徽省农村的调研, 着重分析了农村信息污染的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提出了解决农村信息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污染,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方亮.浅析农村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及优化思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10) :66.
[2]夏日.近十年来我国信息污染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 2011 (8) .
[3]陈冉.安徽省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87.
[4]李宁.农村信息传播体系研究[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6) :27.
农村调研报告 篇8
松滋市目前共有农村村级小学30所, 在校学生6884人, 村级小学占面积324591平方米, 房屋建筑物82961平方米, 资产总额6944.7万元, 负债总额908.4万元。2007年校财局管前共有村级小学90所,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农村村小生源逐年递减, 加之调点布局力度的加大, 农村村级小学不断减少, 2010年全市仅剩村小46所, 被撤并的原村级小学的土地及房屋建筑物由于是村级所有资产, 没有移交到教育部门, 由原村级小学所在的村民委员会处置和管理, 教学仪器设备调入了学生并入的小学。教育部门负责就近安排撤并村小的学生就读以及教学仪器设备的接收调配, 被撤并村小的债务, 按照负债随资产走的原则, 由当地乡镇政府牵头, 学校与村民委员会协商, 学校建设性债务随资产留所在了被撤并学校所在的村, 并由村负责偿还, 目前基本上已清偿, 学校运行所形成的债务划转到了学生并入的学校。
松滋市目前有村级小学30所, 其房屋建筑物、教学仪器设备划归教育部门所有及管理, 土地属国有的15所165638平方米, 土地属村集体所有的15所158953平方米, 30所农村村级小学共有债务908.4万元, 其中运行性债务35.6万元, 基本建设债务819万元, 撤并村小划入债务53.8万元。已由学校增收节支偿还债务36.9万元, 目前农村村级小学债务余额871.5万元。
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问题。一是法定的资产所有者与土地所有者不统一, 带来了学校基本建设立项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时有政策障碍, 特别是一旦出现资产争议, 难于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所有者的权益。二是农村村级小学办学规模小 (生源少) , 按现行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分配原则, 不足100人的学校, 按100人安排学生公用经费, 即使按200人安排学生公用经费, 也很难满足学校运行的基本需求, 村小不得负债运行。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 学校的布局又不能过度集中, 特别是丘陵及山区, 村级小学的运行十分艰难。三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更, 人口出生率将会逐年递增, 现行的办学规模, 难于满足递增人口的就学需求, 到时再新建学校的投资额度大, 县级政府的压力大。
吉林市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9
吉林市现有文化馆9家, 其中县 (市) 文化馆5家、城区文化馆4家 (附件) 、乡镇综合文化站78个、村级文化室1074个、各类业余文艺辅导员500多人。近几年, 各县 (市) 区文体局、文化馆坚持开展文化下乡、广场演出、文艺辅导文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各县 (市) 区文化站利用节假日和农闲季节, 广泛开展农民艺术节、科普大集、秧歌大赛、民间美术作品展、露天电影放映、农民运动会等农民喜爱的文化活动, 形式寓教于乐, 内容丰富多彩, 满足了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据统计, 我市平均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大型农村文化活动550场, 参与群众达百万人次。其中桦甸市金秋农民文艺汇演、夹皮沟镇文化艺术节、“蛟河之夏·红叶之秋”广场文化活动、磐石市呼兰镇明水村“盛夏欢歌演唱会”、舒兰市法特卡戏、白旗大秧歌、丰满区“采摘节”、永吉县玉关村“农家乐”演出活动已经成为我市的优秀农村文化活动品牌。
我市农村现有文化馆9家, 编制209人, 均达到了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78个, 编制134人, 均已通过国家验收;在国家配套资金的扶持下, 各村文化室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现了全覆盖。
我市文化馆站的管理和经费统一由各县 (市) 区文体局垂直管理, 理顺了关系, 提高了文化馆、站的功能, 并成为当地农民的文化辅导中心、活动中心。目前, 全市农村基本形成以文化站为中心, 村级文化室为主、农民自办文化为辅的多门类、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文化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 我市以落实国家各项文化惠农工程为契机, 以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 通过强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等措施, 满足了农民文化需求,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了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繁荣和健康发展。
1.全市已建成928家农家书屋。每年各县 (市) 区文体局都为农家书屋购置种植、养殖、科普、外出务工、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方面书籍, 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这些图书在农家书屋中发挥着传播先进文化、资源共享的独特作用。同时, 各乡镇还进一步完善了“百村书库”“百镇文化中心辐射工程”, 并结合市里制定的“文化科技示范村”奖励制度, 各乡镇每年都要培育一个典型参加市里评比, 极大地调动了村屯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文化快速发展。
2.全市农民自办文化如雨后春笋。现有综合农村文化大院323家、国家级农村儿童文化园1所、相关从业人员近万人, 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千余场。农民自办文化发展迅速不仅推动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展示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 舒兰市平安镇金星村文化大院从2005年5月成立后, 累计投资60多万元, 先后建起了文化活动室、乒乓球室图书室、门球场和容纳300人的大礼堂, 铺设门球场、篮球场并购置了乒乓球桌和锣鼓乐器、KTV音响等设备。同时, 村里还成立了老年协会, 吸引了全村老人踊跃参与文体娱乐活动;为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 丰满区江南乡建华村投资300余万元在建华村一社新建了建筑面积4153平方米的大型农民文化活动站, 活动站建有可容纳500多人的会议礼堂, 内设500平方米健身房和乒乓球室、台球室、微机室、图书室、棋牌室、小型接待室、办公室等多个活动场所, 配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健身器材、图书、微机等辅助设备, 为村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娱乐、健身和开阔视野的场所;昌邑区桦皮厂镇漂洋儿童文化园为吉林省唯一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的农村儿童文化园, 多年来在市群众艺术馆业务干部的精心辅导下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进京演出获得2金、3银、3铜的好成绩。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资金不足, 设施设备不够齐全
大部分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虽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但是, 由于财政财力有限, 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其次, 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 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人员素质偏低
一是目前各县 (市) 区很多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管理人。
(三) 室外活动场地不足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但由于多种原因, 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上没有室外活动场地, 甚至有些县 (市) 区都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广场, 至今只能依靠政府院内、街路两侧开展活动。
(四) 精神文化消费观念不强
很多农民在文化消费中存在“量入为出”的保守观念, 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 购买报刊书籍、电视设备和用于其他精神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 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思想较为普遍。
三、建议
(一) 提高认识, 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
应充分认识到当前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不断强化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责任意识, 始终坚持把如何提升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当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硬任务来抓;要明确责任, 形成机制, 要将文化工作实绩与责任人的业绩、升迁、奖金挂钩, 制定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时布置、同时考核、同时奖惩的有效措施,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工作原则, 将乡镇 (街道) 文化站建设及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列入财政预算, 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推进。
(二) 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各级政府要合理调配资源, 积极筹措资金, 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 既要适时添置必要的文化活动设备, 也要逐步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投入, 为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打牢基础, 注入资金。一是县、乡文化事业预算资金要按照国家要求足额划拨。要坚持把文化馆、站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重点扶持。二是文化馆、站建设资金和配套资金要确保到位。切实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场地、设备、网络建设中存在的经费不足等问题。三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县级财政拨一些, 乡镇政府支付一些, 社会资助一些等办法,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一是严格落实乡镇文化站编制政策, 确保每个文化站有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 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设立公益岗位, 招聘具有专业技术的大学生, 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农村文化大院 (农家书屋) 设立有偿志愿者, 管理好农家书屋, 服务好农民群众。二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专业知识、热爱文化的人才, 将思想好、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队伍中。三是加强对现有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定期举办培训班, 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四是加大对民办文艺团体的指导和辅导, 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有较高业务水平、年龄结构合理、公办民办互为补充的基层文化队伍。五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推出尖子人才, 抓出精品力作。通过评选当地文化名人、文化热心人等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文化工作总结表彰会, 给予成绩突出的文化工作者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我市各县 (市) 区文化馆、站要围绕县、乡两级中心工作, 结合当地实际, 突出地域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优势, 地方政府要善于抓住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和亮点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在打造出文化品牌的同时还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农闲、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重点, 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机制, 不断提高文化活动品位, 不断增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凝聚力。
摘要:吉林市群众艺术馆组成专题调研组调研本市农村文化建设状况。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提高认识, 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加强吉林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2011年11月8日.
[2]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N].大众网, 2011年11月8日.
农村调研报告 篇10
1 新农村人居环境理论
1.1 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特征
“人居环境”简单理解为人类居住的环境, 它为人所造, 又反之以其“美育”作用陶冶人的心灵和性情。对于人居环境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范围。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和游憩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城市、社区、建筑等具体物质空间的环境。吴良镛先生提倡“人居环境”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 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 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这说明人居环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而对于理解新农村人居环境, 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整治环境卫生、加强村庄规划和改变村容村貌。新农村人居环境包括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如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硬件设施, 也包括医疗养老制度等软件设施) 及对村风民俗的创新与发展, 丰富村民的娱乐生活, 提高村民的素质, 还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是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密不可分。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 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新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应秉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方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 改善农村的新面貌。它必须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必须满足通过人居环境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成为特色新农村。
1.2 发展新农村人居环境的意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开展, 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城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要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建设是改善国计民生的需要。人居环境好了, 居民幸福指数高了, 社会就稳定了, 民生也就得到了改善。人居环境也是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就要加大人居环境建设。人居环境是农村竞争力的重要武器。环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形象, 展示着这个地方的软实力, 体现着它的竞争力。
2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调研分析
2.1 调研农村介绍
浒石村隶属于湖南省娄底市, 群山环绕, 碧水蓝天, 河流横贯村内, 被称为“娄底最美乡村”。浒石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人文资源。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村民们团结一致, 努力开发乡村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目前, 形成了以仙女峰景区为载体, 天籁寺景点为中心的大熊宝殿, 南岳圣殿娄底三殿等景点。浒石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经营农家乐为生。浒石村的农家乐发展已经形成完整有序的发展模式。浒石村兴办了农家乐旅游服务单位28家, 二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8家, 旅游年收入超2000万元。该村注重文化发展, 每年都有举办舞狮和民间武术传统的活动, 以淳朴的民间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传神地体现出其内涵精华。每逢“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 村里如期召开座谈会, 教育村民弘扬传统文化。浒石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人居环境的建设, 且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
高富村坐落于湖南娄底市, 与浒石村相邻。作为邻村的高富村, 在经济发展方面与浒石村存在较大差距。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营生, 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劳动力的缺失以及村民文化水平偏低使高富村缺乏发展的活力。在自然环境方面, 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碎石厂及下游产业白水泥厂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环境保护造成森林资源的毁坏, 排放的废气废尘致使空气质量下降, 影响村容村貌。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 经济效益急剧下降, 迫使水泥厂倒闭, 自然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无人管理。高富村在发展中, 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及制度约束, 各项事业尚需完善。
2.2 调研对比
调研湖南省娄底市特色旅游名村浒石村与高富村的人居环境, 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自然环境、文化与娱乐方面对比分析两村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不同, 并找出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问题, 为未来发展特色农村的人居环境寻求新思路。
浒石村严格按照《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浒石村整建规划》的要求, 沿河修建5.8km村级公路主干道。在村部合理统一的规划下, 以村中财政与农户自愿出资结合的方式, 修建与主干道相连的道路, 做到了“有农户则有路”。而高富村, 尽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修建柏油的主干道, 但村庄内较偏远地域的农户通道仍是泥泞小道, 出行不便, 造成村中“孤岛”。从而造成以村为单位的内部发展不平衡。村内有经济能力的农户, 自行修建与主干道相连的宽阔通道, 擅自毁坏耕地、占用公共用地及他人用地, 影响整体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富村村民陆续自建、扩建、重建房屋。但改善住房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村庄布局散乱、有新房无新村、建新不拆旧、农民建房乱、沿路建房、耕地农田建房等。建筑材料随意堆放路旁, 影响主干道车辆正常通往。而浒石村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 有条有理, 村民住宅错落有致, 统一分布在主干道一侧。全村清一色的现代建筑, 外观整齐, 且全部使用了卫生厕所。还专门建筑房舍, 以供家畜放养, 这改变了以往人畜混居, 家畜粪便随意倾倒的乱象。浒石村目前正在上级专项资金的帮扶下, 专门设计适宜于家庭使用的环保型沼气池, 零污染、零排放。在项目完工后, 浒石村115户人家将家家户户建有一个沼气池, 供应日常生活燃气。
注:图表所示高富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资金投入都不如浒石村, 这也是高富村基础设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社会保障这一惠及与保证村民生活的环节, 浒石村与高富村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 做了大量的完善工作。两村均贯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养老制度, 使全村符合条件的村民享受农村养老保险的福利。浒石村配备有村级的卫生室, 保证村民看病方便;发放一些健康知识宣传单, 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建有福利性的养老院;给予孤寡老人一定的资金补贴;逢年过节村干部会组织慰问, 把关怀的温暖送到村民的心坎。对高富村而言, 村中多数老年人子女外出务工, 无法随时照料, 村中制定相关制度关爱老人的制度, 保证老人安享天年。尽管受资金的限制, 但在上级的帮助下, 高富村为村中孤寡老人修建新房, 保证居有所, 老有所依。
风景宜人的浒石村, 由于农家乐餐饮业的蓬勃发展, 致使浒石村生活垃圾 (菜叶、餐桌遗留饭菜、酒瓶等) 繁多, 但并没有造成浒石村环境脏乱差。村里制定了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村内各户均设立垃圾桶, 在此基础上, 村里有序摆放10个垃圾箱, 对垃圾及时作外运处理。村干部每月定时深入各农户, 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卫生评比, 按评比结果, 给农户发放“最清洁”“清洁”标签, 要求农户粘贴于家门口醒目处, 并把评比结果公布于村部。
高富村在村容整治方面制定的了一系列措施和条文, 但多数都未能贯彻实施, 成了一纸空文。由于资金的局限, 高富村对于村民日常生活的垃圾处理方式为, 修建距离居民点较近的露天垃圾水泥池, 将垃圾集中堆放焚烧。在天气炎热, 垃圾未及时焚烧时, 常常一股恶臭, 也易造成蚊蝇及病菌的产生, 附近居民对此颇有微词, 且垃圾未分类处理的情况下集中堆放焚烧, 在对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 也存在安全隐患, 不仅不利于环境卫生的改善还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图2整体所示高富村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浒石村, 且在这方面的具体实施中, 高富村要起步晚。因此浒石村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村容干净整洁, 而高富村, 村容差、卫生差、废弃物多, 环境污染严重。
浒石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对村民文化素质相对要求高, 村民主动学习, 提升自我的意识强烈, 文化氛围良好。在与外来观光游客的交流中, 带来思想文化的浪潮, 使浒石村村民逐渐摆脱落后的小农思想, 不断学习新的思想文化, 与时俱进, 引领新的思想潮流。且村部对于考取大学的学子给予资金奖励, 鼓励青年学子学习, 这对整个村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潜在的成效。浒石村作为旅游名村, 娱乐场所与设施自然丰富多样, 及观光与休闲一体的钓鱼山庄, 可供村民散步怡情的廊桥、人工湖。高富村村中文化素质稍高的年青人, 皆长期定居于外, 村中村民文化水平低, 思想境界不高, 对外界新的思想难以接受, 且知识获取途径少。村民多数对传统的文化习俗全部保留, 包括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村民唯一的娱乐活动是玩牌, 更甚的是部分村民沉溺于此, 发展成赌博, 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相处。
注:图表所示为某年两村在文化与娱乐方面的支出, 浒石村在这方面做的较为好, 村内文化氛围浓厚, 村民文化素质高, 然而高富村在这两方面投入几乎为零, 文化较为落后。
3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娄底市两村的调研分析可知, 浒石村注重人居环境建设, 并取得良好建设成果的。而高富村处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初期, 受资金, 自身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局限, 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对于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而言, 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而这些问题也将是制约发展特色新农村的重要因素。
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发展是关键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需要保持环境和生态的平衡。人居环境的建设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难取舍的难题。
随着“返乡”热潮的掀起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 村民开始通过自办家庭作坊、乡办企业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这一过程使得污染型企业向农村转移, 并造成空气、水源、土壤等污染, 严重影响村民人居环境质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存在部分农村为拉动经济增长招商引资, 在开发过程中不注重生态环境, 毁坏森林, 倒卖土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农村发展的黑洞。由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绝大部分村民便放弃自种, 造成大量农田、土地的荒废。显然, 经济的发展不是靠破坏环境来换取, 也不是靠放弃土地来带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 原生态的优势, 建设一个更加宜居的环境, 共创碧水蓝天绿草的生态环境。
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逐渐普及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养老保险等。其贯彻和执行必须依靠乡镇村委等基层。但一些社会保障制度村委难以做到及时、透明、透彻理解地传递于村民, 使村民在不了解或盲目追风的情况下选择保险方案。且合作医疗以及养老保险都要每年定时去农业合作社或银行办理业务, 这给年老行动不便的老人带来困难, 一些村民由于未及时办理而失去享受福利的权利。
人居环境建设中往往忽略文化建设这一薄弱环节, 造成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不相协调。目前, 多数农村存在村民文化娱乐场所的缺失, 文化活动单一, 书籍获取途径少等问题。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低, 对传统的思想全盘固守, 包括一些封建迷信习俗的盛行, 尤其是在大部分农村中约定俗成地推崇红白喜事大张旗鼓的兴办, 造成铺张浪费。这就有必要加强优秀的思想文化宣传, 增加文化设施, 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丰富村民在农闲时间的文娱活动, 尊重农村的优良习俗, 摒弃封建迷信思想, 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
4 发展特色新农村的建议
新农村人居环境中, 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切不可选择其一盲目开始, 边解决边发现。这将导致在建设中不断涌现无法预计的问题及矛盾。决策者应分析本村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 找出本村人居环境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进行有序的规划, 并制定相关措施,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经济的支持才能快速建设农村, 才能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易因本村经济水平有限、资金短缺遭遇瓶颈。除村中自有资金外, 要善于利用国家政策引导, 申请专项资金帮扶。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也是途径之一。
人居环境的建设并非村委班子, 上级领导的事, 关系到每一位村民切身利益, 建设依靠村民, 建设成果由村民共享, 需要每位村民的参与, 支持, 团结一致的奋斗。要切实不断地做好宣传工作, 取得村民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要在建设中听取村民的意见, 主动采纳村民好的建议, 特别是在村容整治, 环境卫生这一环节, 更需要依靠村民的自觉, 才能创造一个清洁, 美丽的卫生环境。
在特色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不容忽视教育问题。只有重视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直以来, 学校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源地。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 能从小树立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承担社会责任意识, 有助于孩子了解农村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
可适当引入能人和有经济实力的人士入村落户, 不仅可以带来信息的流动, 为本村的发展思路注入新血脉, 还可以丰富资金的来源。
建设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多姿多彩的文化环境, 给予村民一个“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的良好人居环境, 是建设特色新农村永恒的主题。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 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日新月异, 农村人口将以新的面貌, 新的风尚, 迎接具有幸福感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谢建卫.从人性空间与场所精神看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 2008.
[2]周晓娟, 陶亮, 曹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研究——以金山区廊下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08 (z1)
农村调研报告 篇11
一、改革试验进展情况
2011年11月,平罗县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同年12月,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批复了关于平罗县以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试验方案。按照国家对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平罗县结合实际,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为基础,以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抓手,在农村土地管理基础制度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试点进展顺利、社会稳定。
(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
全县13个乡镇、142个村、1078个村民小组、6.1万户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共实测登记土地面积96.7万亩。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已完成99%,农村集体荒地确权登记颁证已完成95%,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已完成96%,农村房屋确权登记工作已全部完成。
(二)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基本确立
平罗县以推动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荒地、农村宅基地和农村房屋确权登记工作实施细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荒地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房屋产权评估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办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筹措管理办法》、《收储农民承包地、宅基地和房屋参考价格暂行办法》、《农村集体荒地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发展家庭农场指导意见》等23个配套办法和细则,从确权登记、评估补偿、交易流转、抵押融资、退出收储、重新分配等各个环节制定了符合实际、较为合理的制度和政策。
(三)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管理服务平台已经建立
平罗县组建了县级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服务中心,设立农村产权流转信息发布、登记备案、价格评估、抵押贷款、农业保险、纠纷仲裁、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窗口。在13个乡镇依托民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窗口,62个村成立农村土地信用社,落实办公设备,实行专人负责,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
二、农村改革试验取得的成果
(一)摸清了农村土地的“家底”
这次改革试验,彻底摸清了村(组)土地承包关系和地块、面积、空间位置等相关数据,并将地块、面积、空间位置、地级类别、权属等清查落实到农户或其他承包方,逐户摸清了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状况,对承包人、承包经营权共有人、承包地块、面积、四至、土地变动等各方面情况和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核对和确认,确权登记面积较二轮承包面积溢出55万亩,溢出率高达137.5%。
(二)解决了较为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
平罗县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中,将土地所有权以村为单位确权给村集体经济组织,而没有以队(组)为单位进行确权,保证了集体土地归村集体经济组织内全体成员所有,解决了各队(组)集体荒地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同时,为解决历史遗留的饲料地、自留地、造林占地以及地力等级折算造成的二轮承包地实际面积与合同面积不符等问题,确权时在二轮承包地的基础上,按照增加20%的比例,将集体荒地按照二轮承包地确权给农户。对土地权属模糊、四至不清、面积不实、地级不符和流转不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和纠纷,按照“保持稳定、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分类处置”的原则,妥善予以解决,先后查找和解决了236件历史遗留问题和纠纷,其中,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地反映和化解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123件,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化解67件,通过仲裁和诉讼方式解决6件,确保了确权登记工作顺利开展,消除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探索建立了五项制度、四项机制、三项基金
1.五项管理制度。
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 、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了向流转受让方颁发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制度,赋予流转受让方的权益。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30余万亩,颁发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62份。
二是农村集体荒地经营管理制度。农村集体荒地使用权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或其他法人可以采取投标、竞拍、公开协商等形式承包经营,承包费收取标准由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进行议定,承包费等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主要用于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全体村民社会保障补贴,逐步提高农民在集体土地资产收益中的分配比重。这项工作不仅规范了农村荒地管理,摸清了集体荒地资源,壮大了集体经济,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参与了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截至目前,全县签订集体荒地承包合同4.2万份,收入承包费262万元,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三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在城镇建设规划范围外,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取得并已经确权为经营性的集体建设用地,可采取出让、转让、出租、转租、抵押等多种方式有偿使用和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其中提取20%作为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配套资金。
四是农民宅基地管理制度。按照“一户一宅”原则,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可以通过转让、退回等方式在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间进行流转。鼓励农户通过买卖、赠予、作价入股、抵押、租赁等形式,推动农民房屋产权依法流转和增值变现,逐步实现城乡房屋同证、同权。
五是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融资制度。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三权”抵押贷款,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之相适应,成立了平罗县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评估委员会(随后将转化为评估中心),负责统筹、指导、协调、监督全县农村资产评估工作。目前,已办理“三权”抵押贷款308笔,发放贷款1991.5万元。
nlc202309012309
2.四项经营机制。
一是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机制。对本人申请且符合退出条件的农户,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审查批准予以补偿,由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收储经营或流转经营。农户自愿退出荒地承包经营权,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给予适当的开垦费补偿,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发包给其他人承包经营。
二是重新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机制。采取以村为单位,把确权给村集体土地的20%作为预留地,对退出土地的农民因生活不能得到保障等原因重新申请承包土地经营的,经批准按照协议退回补偿款后,可按原面积再次承包经营。
三是农民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机制。对自愿退出宅基地和房屋的农户,其宅基地和房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储,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进行复垦。目前,全县已退出宅基地689户,1322亩。
四是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担保机制。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基金,对没有还贷能力或还贷延期的,可从风险基金中先期垫付,及时规避金融部门信贷风险,建立金融部门服务农村保障激励长效机制。
3.三项基金。
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储基金。由县级财政出资300万元,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储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主要用于农户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周转金。
二是农民退出宅基地收储基金。由县级财政出资200万元,设立农民退出宅基地收储基金,主要用于收储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房屋补偿周转金。
三是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担保基金。由县级财政出资300万元,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担保基金,主要用于为没有还贷能力或还贷延期的农户进行先期垫付还贷。
(四)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平罗县探索建立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企业经营、家庭农场为主要模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166个,规模流转经营土地14.09万亩,其中家庭农场107个5.58万亩、企业经营29个4.64万亩、土地股份合作社22个2.1万亩、专业大户7个0.09万亩、土地托管1个0.1万亩。
平罗县改革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益,加速了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了统筹城乡进程,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民土地收入“双增”,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双赢”,农民市民化和土地规模经营“双促进”。
三、当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目前,平罗县农村改革试验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三个:
(一)个别具体环节和细节问题还不完善
一是在土地确权中,没有按照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的原则进行小调整,农户承包土地零碎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二是农村土地和房屋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三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投资较大,但资金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四是前期土地丈量登记确权工作不细致、不准确,引发了许多矛盾和纠纷,也造成了重复劳动。
(二)制度规定部分内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平罗县制定的有关土地改革的制度、办法中有些条款涉及行政权力对公民权利义务的限定及设定处罚。根据立法的有关规定,上述问题只能由法律、法规或政府规章来设定。抵押、拍卖等调整民事行为关系的规定,属国家专属立法权。基金的设立应当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
(三)缺乏经费保障
农村改革是一项敏感性、政策性强的工作,特别是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更是工作量大、程序冗繁、耗时较多,改革成本较大。经过计算,每确权登记一亩土地大约需要花费30元,平罗县实测确权登记土地96万亩,需要资金2880万元,再加上工作经费和各种制度设计补偿资金,资金需求量大约在3500万元左右。预计,宁夏全区土地确权登记面积在1700—1800万亩,资金需求量大约在5—6亿元。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而言,地方财政难以承担,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解决。
四、涉及农村土地管理相关法律问题的比较分析
我国目前涉及农村土地管理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主要有《宪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
(一)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方面的法律问题
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法》第10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该法进一步明确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为“农民集体”,农民集体又分为村农民集体、村内农民集体、乡(镇)农民集体,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有经营管理的使用权。
《物权法》第60条规定:“对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依照下列规定行使所有权:(一)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二)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三)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可以看到,《物权法》与《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有着很大不同,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成了可以行使所有权的主体。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相关规定不一致,应该以谁为准?二是如何在实践中确定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什么是村农民集体、村内农民集体、乡(镇)农民集体,我国现行法律并未明晰。三是农民土地权益方面还存有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权利不平等的现象,如国有土地可以抵押贷款,但农民集体土地却不能。这些问题难以界定,易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错位与虚位,会使得个别地区产生“虚权”问题,致使农民无法充分行使土地产权,农民在土地上的利益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nlc202309012309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的法律问题
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土地管理法》第14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第15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第15条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第42条规定,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第44条规定,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适用本章规定。第49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第50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该承包人死亡,其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在承包期内,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到,除了“四荒”地外,我国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都必须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而且承包用途必须是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对象必须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流转方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但其他方式未明确有抵押。如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必须是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可见,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受限的,流转对象、方式、用途都有规定。
(三)农村建设用地方面的法律问题
《土地管理法》第43条规定,我国的农村建设土地规定用于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该法第59条规定,农村建设用地还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办理审批手续。第60条规定,农村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应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物权法》第183条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法律允许乡镇、村企业的厂房所占用的土地可以抵押,一旦抵押权实现,就会出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可见,为了避免乱占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现行法律对农村建设用地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用途管控制度。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入股、联营,也可以出让、转让、出租,但禁止用于非农业建设,只有因破产、兼并企业,连同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建设用地才被允许因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发生变化而改变土地用途,这是法律红线。
(四)宅基地方面的法律问题
《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44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根据《物权法》第152条的规定,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集体所有土地、在该土地上建造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权利。《物权法》第153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物权法》第184条规定,宅基地不得抵押。
宅基地是用于村民建设住宅的农村建设用地,但是因为是用于村民住宅,其主要作用就是保障村民在农村有所居,使用权主体只能是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不包括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更非城镇居民,而且只能用于建造村民的个人住宅,因此在流转方面,宅基地比其他农村建设用地更为局限,而且对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又申请宅基地的,明确不予批准,宅基地除了自用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合法或顺畅的流转形式。
五、平罗县农村改革试验对全区农村改革的启示
(一)农村土地改革必须稳步推进
土地制度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制度,土地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回顾历史,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都与正确的土地法规及政策密不可分。从建国前夕的土地法大纲,到改革开放初期确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到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再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农村土地制度的每一次变革,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作为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在今日的中国越发突出。当前的农村土地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关键是农业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实质是利益关系的重新分配调整。因此,在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既要改革,又要和谐稳定。
nlc202309012309
(二)农村土地改革必须因地制宜
平罗县人少地多,地缘地籍结构复杂,具有较大试验空间,对全区而言具有示范性。平罗县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同农民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荒地使用权确权登记一揽子进行,将切实改变当前农村经营活动中产权不清、无法估价、无权交易、无质抵押贷款的局面,为下一步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合股经营、流转交易、质押融资”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农村金融创新奠定坚实的产权基础。平罗县提出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和流转、交易、收储制度,有利于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和农民市民化,有利于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盘活农村存量资产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平罗县的改革试验方案,还设计了引导农户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制农场、新型家庭农(牧)场、村队联合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队企业化)等多种经营模式,为解决农村面临的“谁来种田、谁来养畜”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经验的取得,是平罗县根据自己的实际,集中民智民力,不断探索实践得来的。但是,我区各市县的情况与平罗县又不尽相同,因此全区的农村土地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三)农村土地改革必须与农村的社会保障、户籍、住房、就业、城镇化进程等政策配套联动,同步推进
土地流转的农民、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大多进入了城市,有一些农民成了市民,他们希望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但是,目前农村改革内容单一。严格意义上讲,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是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后续工作,是有关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本身不具有改革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拿单项工作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推进,与农民群众期盼改革的强烈愿望不相适应。因此,我区农村改革要进一步扩大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
六、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完善规则、出台配套政策
目前平罗县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改革的五项制度、四种机制和三项基金有待审查、修改,与之相配套的规定、规则、办法等还需要细化完善,进一步强化改革试验中的纠错机制。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大胆实践,扩大改革的范围和深度
对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改革的,现实中确实不合理、不公平需要改革加以纠正的,能够通过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的,可以在可控范围内进行试验。对试验探索要设定条件:一是坚持农民自愿;二是坚持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农民、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三是坚持建设用地指标不能突破,耕地占补平衡或有增加。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行,对于试验中的经验和教训,应及时评估、总结、纠正。
(三)对平罗县改革试验区进行跟踪分析,认真总结
在试验区加大政策、资金和智力支持力度。借鉴平罗县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和完善全区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政策办法。提前谋划全区农村改革的政策和办法,适时把改革向全区推开。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改革的法律制度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适时作出相关决定或决议,为我区农村土地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责任编辑:汤星颐
农村调研报告 篇12
一、主要成效
(一) 土地规模化流转步伐加快
截至目前, 全市共流转土地面积254.4万亩, 实现10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面积35.6万亩, 比上年增加4.46万亩, 占流转总面积的14%。其中:种养大户流转面积约205.7万亩, 占流转总面积的80.8%;企业租赁经营流转面积约28.7万亩, 占流转总面积的11.3%;合作社流转面积约8.4万亩, 占流转总面积的3.3%;土地收储代管面积约11.6万亩, 占流转总面积的4.6%。2013年全市已完成土地流转51.3万亩, 超出计划目标1.3万亩。本次调研的临河区共流转土地面积52.56万亩, 2013年已完成9.55万亩;五原县共流转土地50.56万亩, 2013年已完成9.54万亩;乌拉特前旗共流转土地56.68万亩, 2013年已完成10.18万亩;乌拉特中旗共流转土地30.45万亩, 2013年已完成8万亩;杭锦后旗共流转土地面积31万亩, 2013年已完成6.5万亩。
(二) 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市已备案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12家, 70%以上参与到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中, 入社农户3.5万户, 带动农牧民9万多户。其中流转经营土地达到1000亩以上的合作社有6家, 经营面积达到2.43万亩。临河区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480多家;五原县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350多家;乌拉特中旗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160多家;杭锦后旗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380多家。
(三) 农民增收显著
土地流转后, 农民既可以得到稳定的流转收入, 还可以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实现多渠道增收。据调查, 巴彦淖尔市土地流转补偿收入每亩200-800元, 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户均每年可获得流转收入6000-24000元, 加上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 土地流转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大约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4倍。如, 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农民将土地以600元/亩, 每3年涨50元/亩的价格流转到九庄农业综合园区, 流转土地的农民为九庄园区打工, 该村平均每个农民年收入达到2.5万元左右, 约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倍。
二、主要做法
(一) 加强政策引导, 提供组织保障
随着巴彦淖尔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的推进, 为了加快农牧业转型, 规范土地流转, 2008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意见 (试行) 》, 各级政府成立了推进土地流转的专门机构, 定期研究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从2010年, 开始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各旗县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明确了考核办法, 为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 完善服务平台, 健全仲裁体系
巴彦淖尔市已初步建立了市、旗、镇、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主要开展土地评定、评估、登记、备案等工作, 并强化了土地流转程序、流转合同签订、流转档案建立和管理等各项工作, 引导土地进行规范有序流转, 保障了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全市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种养大户、合作社和企业有86家, 通过当地流转服务平台实现流转合作意向的占80%左右。同时, 为加快以旗县为单位的土地、草牧场纠纷仲裁体系建设, 加大土地、草牧场纠纷的仲裁力度, 确保土地流转顺利进行。截至目前, 全市通过土地仲裁机构化解流转纠纷368起, 无一例出现复访和越级上访事件。
(三) 争取项目扶持, 优化资源配置
为了推动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各旗县区都将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菜篮子工程、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倾斜, 不仅促进了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而且提高了建设标准, 扩大了建设规模, 有些专业合作社已经纳入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范围。如杭锦后旗通过整合农业项目, 由农业合作社将陕坝镇春光村农户土地流转后建设温室大棚, 再反包给农户经营, 合作社提供疫病防治、技术指导、统种统收等服务。实地调研了解, 该村土地平均生产净收益由流转前的800—1000元/亩提高到现在的1.5万—2万元/亩, 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流转前的80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万元左右。
(四) 创新流转方式, 盘活土地资源
广大农民在土地流转的实践中, 采取的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转包、互换、转让、出租等,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 又出现了土地入股合作的新方式, 面积已达9300亩, 虽然面积较小, 但是对于探索土地流转方式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如, 杭锦后旗民建村三组64户农民以1533亩土地入股泰升集团公司, 股份占49%, 民营企业泰升集团投资550万元, 股份占51%, 土地入股后, 农民可享受到承包耕地415元/亩, 荒地275元/亩。农户将土地作为股本投入公司后, 身份由农民变成了工人。同时, 公司为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养老金2000元。
(五) 加强技能培训, 促进劳动力转移
2013年上半年, 全市通过专业技能培训, 共转移农村牧区劳动力约15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9亿元, 人均创收6000元。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 必将推动土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 外出务工的收入也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种养大户偏少, 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
种养大户是土地流转的主体, 所流转的土地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81%;但是, 总体上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种养大户较少, 所流转的土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2.9%, 加上河套地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和机械化水平较高, 农民种地收益远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土地流转价格较高, 导致种养大户土地经营成本提高, 生产效益降低, 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二) 现代农业发展不足, 流转土地效益提升困难
巴彦淖尔市仍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 所流转的土地虽然规模化水平有所提高, 但距离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等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生产相差甚远, 农业生产效益难以得到较大提升, 并且全市所流转的土地仍以小规模为主, 1000亩以上规模经营耕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 规模化水平也很低, 导致土地流转整体效益难以提高。
(三) 土地确权进展缓慢, 纠纷和隐患易发多发
一方面, 由于土地没有确权, 流转后的土地由于生产效益不高、流转时间较短等因素, 承租人放弃继续流转或延长流转时间, 导致农户很难准确地再重新找回自家的耕地, 出现了种种纠纷和矛盾。另一方面, 由于第二轮土地承包时, 很多农户经营土地的计税面积和实际面积相差较大, 加上不少地区土地少分、未分、弃耕后要求重新分配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极易在土地流转中引发新的纠纷, 造成不稳定隐患。
(四) 政策引导不够, 粮食生产动力不足
国家和自治区对种粮农户实行相应的政策补贴, 但由于农户土地经营分散, 每年丈量家家户户种粮面积工作量太大, 并且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 只能将“种粮补贴”变为按家庭经营土地面积的“种地补贴”发放, 补贴政策没有真正体现在种粮上, 加上流转土地的种养大户为了追求较高的土地收益, 基本上以种植经济作物或发展设施农业为主, 即使是种粮也只种玉米, 种植小麦的面积逐年减少, 并且因小麦主栽品种约30年没有更新, 产量和品质提高困难, 巴彦淖尔市作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 特别是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的地位受到动摇。
(五)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容易诱发土地流转矛盾
部分农户在土地流转时, 不签订流转合同, 尤其是农户间流转, 多以口头协议为主, 有的虽然签订了流转合同, 但合同内容不规范、不明确、不齐全, 并且合同的履约程度较低, 诱发了很多纠纷矛盾, 给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四、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户土地流转法律意识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和出现纠纷矛盾的典型案例向农户进行宣传, 不断提高其土地流转的法律意识。同时, 相关部门要帮助农户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规范合同文本, 明确各方权责利弊, 使农村土地流转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合理、有序进行, 减少因土地流转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二) 加强政策扶持引导, 促进土地持续健康流转
一方面, 需要出台更加切实具体的支农惠农政策, 对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进行扶持, 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扶持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发展现代农牧业;另一方面,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项目, 引导农户将自家原有的“小而分散”的土地通过置换整合进行“大而集中”式经营, 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分散经营的问题, 为土地持续健康流转创造条件。
(三) 加快土地确权登记, 维护土地流转各方权益
土地确权登记是维护农民产权的根本所在。加快实现农户土地GPS“四角定位”的确权登记既可避免农户因土地流转到期或违约, 难以准确找回自家土地而诱发的矛盾, 维护土地流转各方的正当权益;也可避免土地流转后, 被随意改变其用途或性质, 动摇耕地保护红线, 实现农地用途的长期稳定和切实保护农民对土地的长久使用权益。
(四) 优化涉农项目, 提高支撑带动效率
针对当前涉农项目的大型化、粗放化与农地问题的小型化、具体化形成的矛盾, 导致很多涉农项目效率较低, 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土地流转的支撑带动效率不高。建议将大型的涉农项目小型化、具体化, 在不断提高项目带动作用的同时, 为土地有效流转创造更加优越的基础条件。
(五) 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发展效益农业
土地流转能否形成规模, 取得良好的效果, 需要积极鼓励、扶持有资金、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种养大户、农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投资效益农业, 通过连片开发, 规模经营, 农产品基地建设等, 增加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 促进土地流转。一方面, 要加大引进、培育和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的力度。农牧业龙头企业既是农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有效推手, 也是加快土地有效流转的主要动力。农牧业龙头企业的规模越大, 效益越好, 经济实力越强, 对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等高效农业的积极性就越大, 进而增加了企业对土地的需求, 促进了土地的有效流转。另一方面, 要努力引导、扶持种养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种养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是土地流转的主体, 也是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促进农村以亲友联合社、家族联合社、邻里互助社等形式的合作经营组织发展, 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式的规模经营, 提高农民土地经营收益, 为土地流转奠定重要基础。
(六)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产业水平
【农村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调研实况报告08-17
农村现状调研08-27
农村公路调研报告05-27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07-30
“行知农村”调研报告10-06
农村普法调研报告10-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1-17
农村调研(哈克村)05-13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7-19
农村法治建设调研报告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