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和小黄

2024-12-05

大黄和小黄(精选4篇)

大黄和小黄 篇1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在我国,大黄主要指的是马蹄大黄,作药用。在目前临床上,大黄是经常用到的一种中药,多生长在山地林缘或是草坡等地,外形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是块片状,根茎粗壮,茎直立,高大约2 m左右,中空。大黄在药用方面,具有很好的清火解毒、止血、利胆的药理作用。

1 大黄的采收

因南北气候环境的差异,大黄的采收时间在南北两地也不尽相同。通常来说,大黄的叶杆开始枯萎或发黄时是大黄采收的最佳时期,也就是9~10月份。在采挖大黄时,应尽量确保大黄的根茎完整,这样不仅便于修剪,也可最大限度的保留其有效成份。在采挖完成后,将大黄完整的根茎清洗干净,去除表皮以及根须,破开或者切断后放在阴凉处晾干,存放时一定要选择低温、干燥以及通风的房间[1]。在后期贮运时要做好避光、防潮、防虫蛀的措施。在临床使用时,还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将块茎均匀的摊在地面上,然后每隔6~12 h用温水喷洒1次,需注意的是在每次喷洒前后都要将块茎翻动,这样才能使大黄的块茎受潮均匀,切片时也就更加的方便,待切片后,将切片湿润,在放在阴凉处晾干后就可以炮制后入药或者直接入药。

2 对大黄炮制的方法

2.1 酒制

酒制法是指在大黄的炮制过程中使用白酒或者黄酒作为辅料。首先将制药的容器加热,然后再将大黄切片倒入锅内,用文火慢慢加热,在这个过程中,要不停的翻炒,避免大黄切片受热不均匀。一段时间后,将酒均匀的喷洒在大黄切片上,在喷洒过程中要注意匀速的翻动,直到大黄切片干燥、无潮、微黄时方可起锅。用酒炮制后的大黄具有行气、化瘀、通络的功效,因此常用于跌打损伤等病症[2]。

2.2 灰制

灰制法就是先将熟石灰粉加热后,再倒入大黄切片进行混炒。当大黄切片炒至外焦内黄时,将熟石灰粉和大黄切片分离,去掉石灰粉,研末大黄切片。用熟石灰粉炮制后的大黄,具有消炎、止痛、止血的效用,因此,常用于烧伤烫伤等症。

2.3 炒焦炒炭

将大黄切片倒入加热的锅中,用文火加热,均匀的翻炒,当炒至外黑内黄的半炭化状态时,即为炒焦;如果继续翻炒至内外完全炭化时,即为炒炭[3]。炒焦的大黄增强了凉血止血的功能,故常用于血热出血。而炒炭的大黄只有化瘀止血的功效,所以常用在各种出血症。

3 炮制后对大黄的影响

大黄主要含鞣质及蒽醌类衍生物,其中蒽醌类衍生物包含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成份,主要作用:(1)刺激胆管、肠管的平滑肌,使得肠管蠕动的张力增强,增加肠肝腺体分泌,使得肠管对水分的分泌减少,而起到导泻利胆的作用,不过大黄的这种功用主要是依靠蒽醌类衍生物这种成份,然而这种成份非常容易遇热分解,所以炮制后在这方面的功效就不佳,若需要治疗这方面的疾病,应该生用或者少煎为好。(2)可以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减少伤口创面的渗出,增加血小板的数量,加速血液的凝固,从而达到止血止痛生肌的功能,而在这里运用大黄的时候,就需要经过炮制,因为炮制后能够减少其导泻成份,增强止血活血的效果。由此可见,大黄很多成份在炮制前后是不一样的,在炮制以后会随着化学反应而发生改变,治疗的疾病也就不同,所以,在实际治疗中,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哪种炮制品更合适,并非都是炮制后的药物更有效,有些病情也需要使用生大黄。

4 大黄的作用分析

大黄对各种烧伤、烫伤以及细菌性感染的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据证实,大黄还能用于血小板的减少以及止血,从而抑制动物肿瘤的生长。尤其是经过炮制后,还对各种细菌的生长都具有抑制作用,用熟石灰粉炮制后的大黄还可用于淋巴结核的治疗[4],功效很好。

4.1 解热和镇痛

据研究表明,大黄的生品和炮制品同样都具有解热的效用,持续的时间约3 h以上,而在镇痛方面,酒制大黄和炒炭大黄在对其的抑制程度稍为弱一点,其余的炮制品或者生品都有同样明显的抑制功效。

4.2 泻下作用

其实大黄对治疗便秘的作用不是很明显,目前主要是用来治疗消化道的疾病,当出现腹胀现象时,服用一定量的该药物,可以使胃部以下器官的功能得到恢复,大黄的健胃功能,简单的说就是加速胃部的蠕动,从而达到治疗胃部以下器官的作用。对于有些患者来说,长时间的患病导致身体体质较差,患其他病的几率也更加高,而使用此药物还可以减轻其副作用。

4.3 行瘀止血作用

大黄经过炒炭后,没食子酸、鞣质的α-儿茶素含量会增高[5],而对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这两种物质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进而使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凝血亚酶的活性,使局部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此外,碳在高温作用下吸附能力明显增强,也能有效的止血。所以,鉴于此药物自身的一些特性,应当充分利用好其所有的作用,对患者有针对性的治疗。

5 小结

大黄的药用功效显著,因此得以在临床中被广泛的运用。通常来说,酒制大黄用来活血止痛;炒焦或炒炭大黄用来止血;灰制大黄则可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目前,生大黄还被用来治疗胆囊炎、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其疗效也比较明显,在治病救人上,大黄充分发挥了其功效,在今后的药学发展中还要不断的摸索大黄新的炮制方法以及其药效,使其在临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大黄在实际中有很大的用处,尤其是在临床应用中,本文就从大黄的采收以及炮制方法进行分析,对炮制前后大黄的药用功效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和掌握大黄的炮制方法对药物功效的影响,进而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黄,采收,炮制,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浅谈大黄的采收炮制和作用.陕西中医,2010,31(3):356-357.

[2]曹宏伟.大黄的炮制作用与应用分析.中国医药科学,2013,3(8):105-106.

[3]杨红英.浅谈中药大黄炮制作用与应用.中国中医药杂志,2006,4(12):402-404.

[4]王友.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作用及应用.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93-94.

[5]沈海葆,张阳,王吉东.大黄及其不同炮制品中蒽类衍生物的测定和比较.基层中药杂志,2012(2):40-43.

大黄和小黄 篇2

它全身上下都是黄色的,毛很好摸,脑袋圆圆的再加上它全身上下都是黄色的,长得真像一个小土豆啊!它眼睛圆圆的是黑色的,但它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尾巴是卷起来的,它只要看见人就摇尾巴可人一摸它的尾巴又不摇了,可有意思呢!

刚到那里是我还是有点怕它的,可一天我闲着无聊就买了一根火腿肠喂给它吃,不一会一根火腿肠就被它飞速解决了,它吃东西的样子可真是可爱啊!吃完了一根伸出舌头还想要我给它东西吃,这时我的脾气就上来了,不到黄河不死心了。于是我又买了两根火腿肠,可它还是没吃饱,我破费再加了一根他才吃饱了,所以我给它的称号是“吃货黄”。看它吃了那么多,我想它一定是想喝水了,于是我拿起了我喝完的矿泉水的瓶盖装满了水给它喝。从此以后我不管到哪里只要它看得见它就回来迎接我们,我们就变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

大黄的性能和临床应用 篇3

1 大黄的性能

大黄的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解毒止血, 活血祛瘀。大黄入脾胃大肠, 既善通肠泻热、攻积导滞, 又能导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出, 促进黄疸消退, 故常用于大便秘结, 胃肠积滞, 湿热泻痢初起。入心肝血分, 既善泄血中实热火毒而凉血止血解毒, 又能通利血脉而活血化瘀, 故常用于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热毒疮肿、水火烫伤;血热吐血、衄血、咯血、便血;淤血经闭, 产后瘀阻腹;癥瘕积聚, 跌打伤痛;湿热黄疸, 淋证涩痛[1]。

大黄与芒硝合用, 既善泻下攻积, 又善润软燥屎, 还善清热泻火, 治实热积滞, 大便燥结, 坚硬难下效佳。大黄与巴豆、干姜合用, 巴豆得大黄而泻下之力变缓和而持久, 大黄得巴豆而寒性可去, 再加温中散寒之生姜, 以助散寒之力, 故善治寒积便秘。生大黄泻下力较强, 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 或开水泡服, 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作用稍缓, 以清上焦实热为主, 活血作用较好, 宜于淤血证及不宜峻下者;大黄炭泻下作用极缓, 有止血作用, 多用于血证;醋大黄以消瘀为主。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脾胃虚寒者忌用。如清宁片具缓泻而不伤气, 逐瘀而不败正之功, 用于老年、体弱及久病患者, 其下泻作用减轻是因结合性蒽醌和二酮衍生物含量下降所致。大黄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为番泻甙A, 大黄还含有收敛作用的鞣质及没食子酸等成分, 若煎药时间过长, 下泻的蒽醌类化合物被破坏, 泻下作用消失, 而鞣质等成分大量煎出, 出现便秘。大黄在正常动物可使胃排空速度增加, 对机体功能衰退动物, 则抑制胃肠蠕动, 这些作用大大丰富了大黄药理学内容[2]。

2 大黄的临床应用

大黄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 是一味多种功效的药物, 现代药理研究其在临床应用上还具有很多新的功效, 对临床各科多种急慢性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从而使其应用范围扩大。

2.1 治疗胆石症

对确诊为胆石症患者62例进行临床观察, 其中胆嚢结石40例,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20例, 胆囊并胆管结石2例, 用生大黄片0.6g, 沸水浸泡温服, 每天3次。治疗1周后62例患者有90%腹痛消失;87%压痛消失;10%腹痛减轻;发热、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完全消失, 总排石率达81%[3]。其药理作用:大黄能利胆促进胆汁分泌, 加强胆囊收缩, 促进奥狄氏括约肌增加胆汁分泌和胆汁流量, 同时具有消炎作用, 对胆道感染者更适宜。另外, 生大黄有排石作用, 对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有明显作用, 大黄还使肠蠕动加速, 促进胆汁郁滞及结石得以疏通和排除, 对不宜手术, 结石≤1cm或泥沙样结石效果更好。

2.2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对发热、咽喉疼痛、扁桃体红肿等症状确诊为急性扁桃体炎患者61例进行临床观察, 以生大黄每天9~12g, 入沸水约150~200ml浸泡, 不烫时顿服, 每4小时1次, 每天4次, 于1~2d发热退, 咽痛消失, 扁桃体不红肿, 61例全部治愈, 其中42例在服药后12h内体温下降至正常[4]。再予以桔梗4.5g, 生甘草4.5g, 鲜芦根30g, 煎汤代茶饮, 以清理余邪。其药理作用:急性扁桃体炎是由甲型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炎性反应, 生大黄含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抗菌成分作用强大, 因其加热易水解失效, 以沸水泡服既可保持大黄的有效成分, 又可以方便服用, 泡服2~3h后血中即达到最高浓度, 以后逐渐下降, 故以4h间隔服药1次, 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2.3 治疗急性胰腺炎

以剧烈的上腹痛, 并多向肩背部放射, 患者自觉上腹及腰部有“束带感”、发热等急腹症状确诊为急性胰腺炎100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 以单味大黄30~60g, 加开水120~200ml, 浸泡15~30min, 分3次温服, 严重者加用大黄煎剂灌肠, 用药2~5d后, 尿淀粉酶恢复正常, 腹痛消失, 发热消退, 确诊痊愈者97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7%[5]。其药理作用:大黄能抑制合成酶系统, 抑制调节体温的中枢介质前列腺素的局部合成, 从而达到退烧目的;并能清除内毒素, 增加嗜中性白细胞的比例及吞嗜能力, 增加机体防御机能;降低奥迪氏括约肌张力, 抑制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的活性。

2.4 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患者口腔黏膜复发性浅表溃疡, 常感剧烈烧灼样疼痛入院治疗确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39例, 用大黄30g, 加水250ml, 煎至200ml, 饭后温服, 每天3次。溃疡完全愈合, 口疮疼痛完全缓解为治愈8例;溃疡面明显减少, 疼痛明显降低为显效19例;溃疡面减少, 疼痛变化不明显为有效12例, 25例服药1d后溃疡面灼痛消失, 14例明显减轻[6]。其药理作用:传统中医认为肝气不舒, 郁滞化火, 心火亢盛, 脾不能升清, 而清浊混杂, 湿热内聚, 脾胃积热, 大便干结而发于口舌, 肌肉受腐蚀导致溃疡, 患者常会感到剧烈的烧灼样疼痛, 服用大黄能泻下宿便, 清热泻火, 消炎解毒, 大黄还含有鞣质类物质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d-儿茶素等为收敛成分, 能使溃疡愈合, 从而使口疮疼痛完全缓解或降低。

3 讨论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内自发性结石形成的疾病, 中医学属“胁痛、腹胀”范畴。本病多因偏食厚味, 忧思暴怒, 外邪侵袭, 湿热久盛, 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正气渐衰, 正虚邪实, 虚实挟杂发为本病, 病机多因肝气不舒, 肝郁气滞, 湿热壅阻, 影响肝的疏通和胆腑的通降功能, 胆汁郁结则湿热内生, 湿热互蒸, 煎熬为石, 石阻肝胆, 不通则痛, 故有持续绞痛, 阵发性加剧;胆胃不和, 故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大黄含大黄素、大黄酸, 使奥狄括约肌舒张, 胆囊收缩, 促进胆红素及胆汁分泌, 重用大黄可疏通胆小管及微细胆小管的淤积, 并增加胆管舒缩功能, 从而达到清热排石利胆退黄的作用, 故治疗泥沙样胆石症有较好的疗效[7]。

急性扁桃体炎是临床常见的咽喉疾病, 中药称为风热乳蛾。中医认为风热乳蛾不外乎肺经有热, 肺胃热盛所致。根据中医基础理论, 肺与大肠相表里, 取大黄苦寒沉降之性, 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 符合中医上病下取治疗原则。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 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 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抑菌成分为蒽醌衍生物, 其中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作用最强, 故能有效的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胰腺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 其发病率占急腹症的第3~5位, 多数与胆道疾病和饮酒有关, 主要病因为胰管阻塞, 胰管内压力骤然增高和胰腺血液淋巴循环障碍等引起胰腺消化酶对其自身消化的一种急性炎性反应。胆道疾病能使胆汁返流至胰管内, 胰管内压升高, 致胰腺腺泡破裂, 胆汁胰液及被激活的胰酶渗入胰实质中, 激活胰蛋白酶;酒精对胰腺有直接作用及其局部刺激, 致胆汁排出受阻, 诱发本病。生大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微循环, 促进肠蠕动恢复, 抑制细菌移位, 抑制白细胞释放炎性介质, 阻断胰腺自身消化的恶性循环, 促进胰腺组织恢复, 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8]。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溃疡性损害疾病, 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 溃疡多发于唇、颊、舌缘黏膜。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 外因以热毒为主;内因以劳倦、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的脾胃虚弱, 大便秘结, 火邪乘之所致的病症[9]。大黄具有泻下缩便、清热泻火、消炎解毒之功, 因其含具有收敛作用的鞣质类物质, 故能使溃疡愈合, 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治愈的目的。总之, 大黄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中药, 疗效确实, 并有价廉、方便、药源丰富, 便于在基层推广应用。

关键词:大黄,性能,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邢艳红.谈大黄的炮制与配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4, 3 (11) :186.

[2] 周继莲.中药大黄用途探讨[J].光明中医, 2012, 27 (4) :823-824.

[3] 马洪海, 李冰, 刘吉伟.单味“大黄”的临床应用举隅[J].2009, 22 (18) :1463-1464.

[4] 时延利.生大黄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1例[J].新中医, 2007, 39 (1) :53.

[5] 杨慧文, 郭涛.药用大黄的临床新用[J].医药前沿, 2012, (21) :163.

[6] 王心东.中药大黄治疗复发性口疮39例[J].辽宁中医杂志, 1987, (11) :24.

[7] 李征宇.大黄煎治疗泥沙样胆石症黄疸80例[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11) :47-48.

[8] 黄海涛, 王学友, 王永涛.大黄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民间疗法, 2009, 17 (6) :66.

小蓝和小黄教案 篇4

设计意图:李欧-李奥尼的经典绘本《小黄和小蓝》内容十分简单,书里面绘制了许多有趣好玩的故事情节,其中有这样一篇:两个好朋友“小黄”和“小蓝”在一起玩,相互抱一抱后,变成了绿色,回到家,双方的爸爸妈妈都不认识自己了。于是,他们伤心地哭了起来,有趣的是泪珠又让他们变成了原来的自己。有趣、曲折的情节、常见的场景、变化的惊奇,是这本书带给小朋友好玩儿、新奇的体验。小班的孩子特别喜爱做泥工,对颜色也特别敏感,教师利用故事中对三原色的认识,进而帮助幼儿学习颜色的调和变化,寓教于乐,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了故事和颜色的渐变。活动目标:

1、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和兴趣,愿意和同伴一起进行泥工游戏。

2、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体验故事的有趣情节。

3、知道黄色和蓝色和在一起会产生变化。

活动重点: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体验故事的有趣情节。活动难点:知道黄色和蓝色和在一起会产生变化。活动准备:

1、《小蓝和小黄》绘本。

2、蓝色和黄色的面团或橡皮泥。活动过程:

一、引题,介绍故事主人公

1、师:小朋友们,今天给大家介绍两个朋友(出示撕贴的蓝色纸)这个颜色宝宝叫小蓝,(出示撕贴的黄色纸)这是小蓝最好的朋友——小黄。2、2、师:有一天,小蓝和小黄在一起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翻开绘本《小蓝和小黄》,逐页讲述

1、内页一:介绍小蓝家

①幼儿观察画面并提问:我们一起去小蓝家参观一下,看,家里有谁?小蓝家里有谁?(蓝爸爸蓝妈妈)

②小结:小蓝的家里有爸爸有妈妈还有小蓝,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2、内页二:介绍小黄家

①幼儿观察画面:小黄就住在街对面,来看看,小黄的家里有几个人?都有谁?

②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人物形象。

3、内页三:小蓝和小黄变色

①小蓝和小黄跑出去玩,见到对方很惊喜地拥抱在一起,越抱越紧,结果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绿”。

②玩累了,“绿”就回到家里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4、内页四、五:爸爸妈妈都不认识小蓝和小黄

①“绿”回到家,蓝爸爸和蓝妈妈说:“你不是我们的小蓝,你是小绿。”那“绿”回到家黄爸爸和黄妈妈会认识它吗?为什么?他们会对“绿”说什么?(鼓励幼儿学说黄爸爸和黄妈妈的话)②爸爸妈妈都不要小蓝和小黄了,他们会怎么样?

5、内页六:“绿”一哭又变回小蓝和小黄了

①小蓝和小黄好伤心,他们哭了,流出了大滴的蓝眼泪和黄眼泪。②最后,他们变成了什么样了?(变回小蓝和小黄了)现在爸爸妈妈能认出他们吗?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去小蓝家看看吧!

6、内页七、八:蓝爸爸蓝妈妈也变成绿色了

①蓝爸爸蓝妈妈见到小蓝。开心极了,又是抱又是亲。他们也抱了小黄,但是,快看,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了?(都变成了绿色)②那小黄的爸爸妈妈又会怎么样呢?

7、内页八、九:黄爸爸黄妈妈也变成绿色了

①黄爸爸黄妈妈见到小黄。开心极了,又是抱又是亲。他们也抱了小蓝,但是,快看,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了?(都变成了绿色)②现在,他们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了。原来蓝色和黄色抱在一起会变成绿色。

三、完整欣赏绘本故事

1、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下教师边翻图书边讲述故事

2、(翻到最后一页)咦!这儿还有一张空白的纸,故事还没有完呢!想一想,还会发生什么事情?(鼓励幼儿大胆续编故事)

师:原来其他的颜色宝宝知道了这个秘密,都争着要与好朋友拥抱一下,想看看自己和朋友抱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我们来让他们抱一抱好吗?

四、操作感知,大胆讲述

1、操作感知 给幼儿提供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引导他们自由选择两种颜色让它们“抱一抱”,感知色彩交融的变化

2、鼓励幼儿讲述色彩交融的变化(如:××和××抱一抱,变成××)并把自己的彩泥贴到大图书的最后空白页

五、活动延伸

师:如果三个颜色宝宝、四个颜色宝宝抱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下次我们再来试一试,玩一玩

故事《小蓝和小黄》

文·图/(美)李欧·李奥尼 翻译/ 彭懿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一篇:口腔基础医学下一篇:沿海地区海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