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作用

2024-07-26

劳模作用(共10篇)

劳模作用 篇1

公交服务的对象是乘客,要使车厢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阵地和展示公交形象的窗口,就要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效果,推动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北京公交第七客运分公司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对整体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 召开经验交流会、录制播放光盘全员教育

为了实现增收节支目标,分公司开展了“增收节支百日竞赛”、“我为增收节支出一招”等活动,对广大员工通过实践总结出的很多好的方法和经验,及时召开经验交流会进行交流。

在交流会上,北京市劳动模范、分公司首席驾驶员许雪冰,介绍了自己20多年的安全行车经验;年轻驾驶员王艳经验总结出了节能降耗小窍门并编成了口诀;分公司首席调度员赵艳红为维护运营秩序,实现增收目标的灵活调度指挥;年近五旬的周东海爱琢磨、勤请教,摸索出一些节油方法用图示讲解给大家……

经验交流会采用演讲与视频同步的形式,便于学习理解和交流,引发员工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为增收节支增亮点、创佳绩。分公司还将交流会内容刻录了光盘,发放到各车队,在专业会和各首末站调度室滚动播出,教育引导全体员工从加强管理、维车保运、认真监票等入手,强化增收节支意识,确保全年各项任务完成。

2 组织劳模先进巡回演讲贴近员工

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我们选取了在服务工作中事迹比较突出、特色比较鲜明的劳模先进,组成巡回演讲团,到车队宣讲他们的体会、做法和经验。

巡回演讲团成员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员工:建设部劳动模范刘美莲以文明的举止、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乘客的理解和配合,精心制作宣传文明乘车的“爱心座”,解决“让座难”的做法,使“让座”不再成为难题,营造了和谐车厢;405路青年乘务员王猛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沿线站点,制作了线路“换乘图解”,分发给本路的乘务员人手一份,既方便了乘务员解答,也减少了乘客换乘次数,方便了乘客出行;657路途经望京地区,乘务员毕延春根据该地区的韩国企业多、韩国居民多的特点,刻苦学习韩语,用韩语为韩国乘客提供周到的服务,受到媒体和广大乘客的好评。

巡回演讲使员工们对劳模先进贴近自己、贴近岗位实际的讲述很感兴趣,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些员工和车组代表还与演讲人进行了座谈交流,由于工作性质相同、工作环境相似,交流起来有很多话题,引起很大的共鸣,不少员工表示深受启发,有了标杆和楷模。

为强化培训教育效果,分公司将劳模先进的经验汇编成册,发至各个车队,作为员工培训教材;同时,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并组织员工到劳模的车上观摩学习,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开展“一帮一、一带一,结对子”活动,扩大先进面

积极发挥劳模先进作用,在生产一线开展“一帮一、一带一,结对子”活动,培养选树后备力量,不断扩大先进面。劳动模范、集团公司先进和一名青年员工“结对子”,订立《一帮一协议书》,开展“一帮一”活动;集团级先进车组和一个普通车组“结对子”订立《一带一姊妹车组协议书》,开展“一带一”活动。

分公司182名劳模先进与青年员工结成了对子,订立了《“一帮一”协议书》;58个市级车组与普通车组结成了对子,订立了《“一带一”姊妹车组协议书》,有力地扩大了先进面的范围。

先进典型像一面镜子,面对着它会比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比出了追赶先进、向先进典型学习的目标。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激发了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仅给劳模先进群体创造了一个发挥示范作用的平台,而且对促进先进后备力量的培养,不断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1)形成了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报告会和巡回演讲使员工感到真实、服气,可以直接学习借鉴标兵们的好经验、好方法,同时比出了自身的差距,从而自觉提高工作标准。帮带形式使结对子的双方在保证安全行车、节油节气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坏车、增收创效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515路驾驶员安维平虚心学习劳模先进事迹,真诚用心服务,成为深受乘客喜爱、表扬信和电话接连不断,被网络上热炒为《最有风度的公交司机——北京角落的李素丽》,受到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表扬。

(2)员工素质普遍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劳模先进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了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分公司全年接到乘客表扬信420件、表扬电话1918件、新闻表扬84件、网络表扬120件。104路驾驶员刘美莲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19路甘露园站台引导员张红梅和120路左家庄站台分别荣获市级“我最喜欢的文明引导员”和“我最满意的公交站台”,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我们将大力发挥劳模先进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和整体服务水平,以高水平的运营服务继续让社会各界满意,为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公交追求卓越,再创佳绩。

劳模作用 篇2

拓展劳模精神内涵的同时,从创新的角度出发,面对如何弘扬劳模精神,如何改进劳模管理工作,如何更加广阔地发挥劳模作用、激励广大职工持续广泛的做贡献、推动企业发展这一新时代的命题,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而劳模创新工作室提供了这样一个能让劳模实现从“光荣几天”到“贡献一生”转变,从“个人创新”到“团队创新”转变的平台。借助于创新工作室,劳模不仅能有机会更为广泛地推广个人的先进技术、经验和知识,有机会把个人的经验转化为团队的经验,更有机会使个人的荣誉升级集体的荣誉,最终升华为企业的荣誉。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并着眼于本单位致力推动科研水平提升,引领行业发展趋势的战略需求,按照上级工会的要求,结合我所实际,2013年xx工会成立了以陕西省劳动模范、集团公司级科技带头人、研究生导师xx研究员的名字命名的“xx创新工作室”,主要致力于拓展和梳理xxxx前沿技术,依托高新产品的研发需求,开展高效能药剂的预先研究,发现和培养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富有经验、有活力、有创造性的青年学术骨干力量。工作室运行一年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新时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主要目的就是创新,尤其是原创性和基 础性创新,而这些创新中许多都来自普通员工。企业通过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和促进员工成长,实现技术、管理、服务等基础性工作的创新,将更多的技术成果和管理方法转化为生产力,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形象,这不但是企业树典立范的目的,也和“发挥劳模作用,带动员工自我创新”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目的是一致的。

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工作的目的在于发挥劳模引领作用,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示范、激励、导向等方面。工作中的劳模本身就是示范的标杆,看到劳模听到劳模的事迹,就能找到与劳模的差距。也就在不知觉间就打破了员工安于现状的心态,努力工作追赶模范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劳模在工作上取得成绩,获得企业的激励。激励反过来又要求劳模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和工作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励还能促使其他员工立足本职、争做先进,引导他们创造更多业绩,更加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劳模创新工作室想要发挥劳模引领作用,核心在于创新。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立志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火工品专业研究所,技术创新是我所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前提,是我所占领技术高地的唯一途径。一年来,“xx创新工作室”从无到有,形成了由一名研究员、三名高级工程师和一名博士后组成的核心团队,他们以高新项目为依托,以国家先进武器技术需求为指针,埋头于各项药剂开发的领域中的技术创新,目前,他们共承担了十余项掌握前沿技术课题,其中在xx、xx、xx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一年来,先后发表6篇技术,受理或授权4项国防发明专利,有两项xx预研课题通过阶段性验收,两项xx课题通过项目验收试验,3项课题获得立项批复。

但创新不能单局限于技术创新,而应把眼界放开阔一些,通过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实现技术的持续创新。这方面,“xxx创新工作室”走出了新路,做到了传承和创新并举。在培养方法上,一方面,xxx研究员一如既 往地对课题组成员和在读研究生高标准、严要求,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不忽略任何一个可疑点,因此,他培养的研究生每次毕业答辩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另一方面,xxx通过举办专门各类讲座满足各层次人员的知识需求外,还会不定期的组织团队内部的学术交流,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促进大家互相开拓思路减少盲点,提高技术理论水平,使得团队内的成员获得了共同的成长。在培养方式上,一方面,xxx谨守“一对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言、行、思、辩、著”等进行全面指导,另一方面,他或邀请外单位专家来所交流,或鼓励自己学生报考高校的博士生,让团队成员能体会到不同企业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技术创新和培养方式创新,归根到底是一时一事的创新,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进行管理的创新,将一时一事的创新固定下来,推广出去,形成规模形成效益。多年来,正是在以xxx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严把关的技术研究人员的推动下,我所在课题争取、题目立项方面成果颇丰,先后获得多项国家重大军民品专项项目,研究领域也获得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科研程序也更为严谨和规范。同时,研究生培养工作也蒸蒸日上,逐步迈入了正轨,形成了各种有依据、有量化的考核标准,实现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

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劳模引领作用,实现技术、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创新,是其可以显见的作用,但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根本目标是带动员工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创新的主体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独立自主地完成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毫无疑问,自主创新是全部创新方式中最困难的一部分,但也是最有效地部分。

发挥劳模引领作用带动员工实现自主创新,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做足功夫:

首先要营造“劳动最光荣,劳模最可爱”的氛围。通过氛围的营造,尤其是对身边劳模的“包装”和“推介”,让每位员工都了解到,无论在任何时候,劳动都是获取价值,获得尊重的唯一途径。通过宣传,让广大职工感召于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等劳模精神,积极营造爱护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通过组织劳模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使广大员工认识到,劳模其实就在身边,只要努力自己也能做到。引导广大员工向劳模学习,带动广大员工学技术、练本领、比服务、树形象、做贡献,使更多的优秀员工脱颖而出,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其次要做到与日常工作结合。自主创新来源于员工,是在实践中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的,自主创新最终服务于员工,对科研生产实践工作起到推动改进的作用。不能与日常工作结合,劳模的引领作用就不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的之矢。这种结合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思维的结合,即用劳模先进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等武装普通员工,促进员工向劳模看齐,学习劳模的优秀的品质和作风,学习先进的技术,进而实现个人和本职工作的创新。在xxx获得“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后,所里组织专人撰写了宣传材料,通过《xx通讯》和《xx通讯》等刊物进行了宣传,让广大职工熟知其事迹。通过介绍,员工了解到身边的劳模就出现在平凡岗位上,他与其他人的区别只是在于勤奋和努力的程度不同,以及其他人不充分具备的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实事求是的品质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找到了差距,也就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引领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是技能的结合,即劳模将个人已获得的先进的技术通过更新、转化和改造,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转变为普通员工所能掌握的技能,并辅之推广手段,实现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xxx作为课题的第一负责人或主要负责人参与了项目立项和研究,在研制过程,他对于项目策划的方案和进展的方向的关注,大大多于对实施过程中细节的关注,当本专业领 域的科研生产过程遇到困难时,xxx常常以专业引领者的身份,作为专家组成员,对于分析问题和找准出路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年来,xxx研究员及其团队先后培养了5名研究生,2名在读博士后,共举办了5场各种形式的讲座,累计课时达到25小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活动的结合,通过开展创新设计大赛、技能大赛、劳动竞赛等活动,把普通职工与劳模放在同等位置比较,通过比较找差距,通过比较找动力,不断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员工实现自主创新。历年来的创新大赛和职称评定工作中,xxx或作为参赛者或作为评委,均参与其中,通过现场点评和交流,使广大职工找到了与劳模的差距。

再次要做到有组织和制度作为保障条件。缺少组织性和制度保障,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创建和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的问题,主要有:

(一)劳模本身和劳模工作难以受到广泛认可,不仅会挫伤劳模的工作积极性,还失去了培、树劳模的初衷,使“荣誉光荣一阵子,待遇享受一辈子”的民间笑谈变成现实。

(二)劳模的科研和技能推广活动只能处于自发的、间歇性的状态,某个阶段或某个课题上或许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最终所获得的技术优势仍不免落为昙花一现的结果。

(三)劳模无暇从繁重的科研生产活动中解脱出来,专注考虑人才培养的问题,亦或无暇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提炼和汇总,使更多员工受益,最终有可能使得人才断档,技术流失。由此可见,如果缺乏组织性和制度保障,“发挥作用,带动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所在开展相关活动过程中,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我所也通过各种措施保障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作用,要求创新工作室按照“亮出标牌、确定目标、建起团队、建立制度”等基本要求开展工作,同时通过提供必要的保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成果展示等方式,不断支持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各项工作。

当前,我所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创新 工作室的价值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与先进行业、先进单位、先进工作室相比较,差距仍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制度流程不完整,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工作室的“品牌”认知度不高,科研成果转变为技术能力的比例仍较小,员工自觉自主创新的动力仍显不足。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高度重视、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不断开发出“发挥劳模引领作用”的新动力。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工作重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做好规划,定好目标,完善制度,形成机制。规划要与企业行政规划相辅相成,目标要远近结合,并定期进行评估和完善。要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保障创新工作室的人、财、物及各方面的需求,切实促使管理者、实施者和跟随者明确自身定位,更加有目的的开展工作。要形成选树先进的长效机制,不断挖掘、总结劳模的新事迹、新做法,根据形势和时代需要,充分发挥劳模的创新作用,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

二是创新劳模宣传方式,增强辐射效应。劳模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对于创新工作室发挥引领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要打破报纸、宣传栏、报告会等传统的宣传模式,运用多元的宣传方式,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手段,用点滴事迹散发出的感情凝心聚力,用互动的方式激发员工的争先热情,用率先垂范的手段彰显劳模的魅力价值。

三是积极拓展交流机制,及时推广工作室的工作效果。交流学习是拓展思维的手段,也是文化互补的提升方式。交流的范围可以不单局限于团体内部、专业内部、单位内部或技术人员内部,跨行业、跨专业乃至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取得了实效,从实践上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通过交流这一契机,可以及时对已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和推广,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对效果做出评估和改进。通过劳模工作室产生的辐射效应,可以推广扩散至管理、服务等部门,增强增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动效果。四是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文化建设,使创新争一流的思想深入人心。新时代的劳模不仅需要吃苦耐劳、勤恳奉献,更需要开拓创新、争先创优。通过各种手段开展劳模事迹的宣传工作,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模的良好文化氛围。要将劳模创新工作室树立为企业文化标杆特征,借助这一优质工作平台,企业发展将有一个更好的着力点,技术进步也会有更好的依托点。

发扬劳模精神?传承劳模能量 篇3

弘扬企业安全生产文化

劳模工作室是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努力致力于安全文化的宣传与培养,努力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培养习惯性遵章文化的形成。以桐乡市供电局的姚红伟工作室为例,通过姚红伟工作室的努力,率先在梧桐供电营业所推出了“红黄牌”制度。这是一种考核机制,每年年初通过与班长签订“红黄牌”责任书,每查到一次不安全行为定为1张黄牌,累计得到5张黄牌,即变成1张红牌。凡得到1张红牌者,即取消其全年的各类先进、“五星”员工评选资格并进行通报评批,安排参加相关业务的培训和考试,并纳入月度考核。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员工思想意识的转变,改正了平时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惯,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员工业务和安全技能。“红黄牌”制度通过与安全挂钩、与指标挂钩、与年度评优挂钩的方式,激励员工向优秀看齐,向先进学习,强烈的目视效果无形中激励着员工不断努力、争先创优。据统计,2012年在曝光栏总共下发9人次共计11张黄牌。

此外,劳模工作室还致力于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2012年,工作室与梧桐供电所联手,在安全活动的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由班组组织策划整个营业所的安全活动,各班组轮流上台主持活动,由班员自行收集材料、现场摄像、拍照取材,通过活动现场抢答、分组事故分析等方式进行。同时,在人员分组安排上,每组由各班抽调人员组成,使得组织活动材料更能贴近实际,员工活动的热情和参与度更高。另一方面,打破了班组界限,全所员工融和成一个整体,推动了活动效果与质量。安全活动通过员工自行取材,活动内容更加真实也更加有利于员工理解和接受。通过该方式的推广,最终形成了以 “我的安全,全家的守望”为主题的一项安全主题活动,而且活动效果相当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传授员工精湛技能

嘉兴局各个劳模(技能)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各类技术比武练兵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很多业务尖子,取得了很多成果。在2010年、2011年竞赛调考项目中。其中工作室直接参与的项目共有6项。利用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开展2010年农电人员调考取得全省第三名;利用骆建林工作室、陈新益工作室开展培训的配电线路技能竞赛取得团体第四名,个人综合第三名、实际操作第一名;利用继电保护工作室开展培训的县局继电保护比武团体成绩三等奖。2011年,利用骆建林工作室、陈新益工作室开展培训的10kV配网带电作业技术技能竞赛,技能竞赛团体第一名,包揽个人前四名;利用继电保护工作室开展培训的浙江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运行技术竞赛,团体第二名,个人第二名;利用大二次实训基地依托继保工作室开展培训的通信调度员竞赛,取得技术普考团体第六名、综合能力竞赛团体三等奖和个人第三名的佳绩。

此外,在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桐乡局配网20kV试点推广工作中,依托姚红伟工作室的重点项目攻关作用,顺利解决了20kV施工、运行中的一系列难题;依托变电运行技能工作室开展的虚拟团队建设,截至目前共完成课题立项16项,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优质平台;以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为主的孙云峰工作室、韩明华工作室,共获得国家级实用性专利8项、国家级QC成果4项。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以劳模为首的教练团队对于精湛技能毫不吝惜地传授。以创新能手孙云峰为例,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在孙云峰工作室小小的工器具库里,总是能看到青年员工前来咨询相关生产技能的身影。在2012年开展的带电安装防风偏绝缘子科技项目研究中,带电班组员工经常光顾工作室学习带电作业新研制的工器具使用技巧。孙云峰耐心地将带电安装防风偏绝缘子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杆的使用技巧一一演示给他们。通过对青年员工手把手师带徒式的操作辅导,使他们的操作流程越来越熟练。青年员工在劳模师傅的悉心传道授业中,掌握了技能的要领,个人实操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奠定了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能够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实际现场运用中由于新研制的工器具存在尺寸问题,无法正常使用,导致工作停滞,带电班员工因为之前有在孙云峰工作室实际演练的经验,充分了解安装卡具的工作原理,经过仔细分析后迅速确定原因,在丝杆座上增加了几片垫片,随即解决了这项问题。其他小组工作人员依此效仿,最终确保圆满完成了防风偏绝缘子安装工作。工作的顺利完成得到了工区领导高度赞扬。

传承劳模精神

劳模工作室不仅为劳模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全新舞台,也使劳模技能和劳模精神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以全国劳动模范陈新益的工作室为例,刚进工作室的学员起初并不想干这一行,觉得苦。对此,陈新益并不多言,而是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学,他将每一套工艺都会分解成慢动作,对每一个动作进行详细地讲解,该如何着力、怎样发力才能做到既省力又到位等等。一年的培训成果,传授的不仅是他积聚30年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更把他爱岗敬业、终身学习与创新、为事业拼搏的精神传授给了学生们,并最终使学生们爱上了自己的岗位。

2010年从工作室结业的冯乐坪就是这样的典型,他起初也不喜欢做线路这一行,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培训,他从排斥到习惯,再到喜欢,逐步成长为一线的技术能手。在2011年的海宁市供电局的线路比武中,冯乐坪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冠军;2012年,冯乐坪不仅再次获得冠军,在他的感染与帮助下,班组同事也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保持劳模本色传承劳模精神 篇4

6路线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传统, 早在1955年就被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服务线”, 线上的第一任班长——全国劳动模范张德香, 曾先后四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劳动模范”的称号既是一项荣誉又是一面旗帜, 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踏着劳模们闪光的足迹, 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青春和热血。劳模精神是全社会对工人阶级踏实工作、敬业奉献、孜孜不倦、不求回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的一致认同。

不同时代的“劳模”, 有不同时代的特点, 70后的我, 受过老一辈公交劳模们的教育和引导, 对此深有感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劳模, 思想觉悟高、有组织、守纪律、吃苦耐劳, 铁人王进喜、纺织女工郝建秀等英雄人物便是这个年代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劳模, 已经赶上了工业化时代, 技术过硬、勇于奉献是这一代劳模的奋斗目标, 他们的吃苦精神为众人敬佩, 他们的业绩令同行惊叹。

“抓斗大王”——包起帆、“小扁担精神”的体现者——杨怀远, 被那一时期的老百姓所熟知;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纪之交的劳模, 正赶上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关键时期, 劳模们担负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不仅要品德高、业绩好, 还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要经常参加演讲报告会、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活动, 所以组织在推荐选拔劳模上都有一定的考虑和选择, 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劳模代表至今为人崇尚。北京公交乘务员李素丽“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的事迹, 在全国窗口行业掀起了学习热潮。当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金牌工人”——许振超, 以“干就干一流, 争就争第一”的精神, 立足本职, 务实创新, 带出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工作品牌, 实现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铮铮誓言。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蔓延, 创新创效、互联网+等新经济格局对从事工农业、服务业生产的一线劳模们又赋予了新的标准和内涵。2015年五一劳动节期间, 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国工匠》节目, 让我们认识了8位在一线生产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 用勤劳智慧、灵巧双手缔造高端中国制造的劳动模范, 他们的技能令人惊叹, 他们的业绩不可估量、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新世纪的劳模就是要引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勇于在实践中创新、在奋斗中创效、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建功立业。

21世纪的神州大地再次涌动“学技能、勤钻研、练绝活儿、创高效”的热潮, 传承劳模精神始终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 两位来自生产一线的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郭明义光荣当选全总兼职副主席, 这充分显现出国家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劳动模范的重视, 对“劳模精神”的倡导、宣扬和褒奖!

不同时期的劳模呈现出不同时代的特点, 但不变的是劳模本色, 传承的是劳模精神。这种劳模本色源于我们身边身份普通、岗位平凡、业绩突出的劳动者, 这是一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勇于创新, 甘于奉献的劳动者本色;这是一种对职业道德感、对社会责任感、对国家使命感, 始终不渝坚守的劳模精神。

“保持劳模本色, 传承劳模精神”在当今社会更为重要。随着电子网络化的推进, 随处可见很多青年人沉溺网络, 各种电子购物、网络电影、游戏电玩, 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 且不说主动搜寻, 单是查阅资料打开一个网络界面, 就立刻蹦跳出各种娱乐信息、社会杂闻, 令人目不暇接, 阅读者必须凭借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和抑制力方能抗拒。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每天24小时如果不能有效利用, 何谈敬业爱岗?何谈创造价值?对比之下的劳模本色、劳模精神更为可贵。

习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劳模精神, 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全社会都要向劳模们学习。

学习劳模精神, 就要学习劳模们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学习劳模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劳模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不断追求一流的技术水平, 干出一流的工作业绩, 创造一流的工作效率;学习劳模们勇于攀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用新技术创造新业绩;学习劳模们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用真情凝聚人心, 用实干激励人心, 用先进思想鼓舞人心,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努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而今, 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导向作用, 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模精神。

向劳模致敬! 向劳模学习! 篇5

在万紫千红的美好春天,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有幸参加了在活动中心二楼会议室隆重举办的主持人大赛暨先进人物访谈活动,自己备受感染。

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推动了进步。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看到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看到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生活态度,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平凡的岗位上却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作为刚刚进入公司不久的大学生,通过参加此次活动,了解先进人物工作经历,感觉自己还比较浮躁,平时做的尚还不够,在他们的身上我发现不仅工作要做好,还要有挚爱事业的坚定信念,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大局为重、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记得有这么一段话,从青少年开始,立志学做一事,学会了,做熟了,有了一门专长,就能凭一技之长从事特定职业,为大众服务,换取了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如果把这份职业上的事坚持做下去,做专了,精通了,就是这个行业的专家,再坚持把这个行业的事做久了,做强了,做大了,对社会有独特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而他们不也正是这么做的吗?

现在付出劳动的方式在变,不变的是“劳动光荣”;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劳动依然创造价值;劳动者的要求在变,不变的是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

典型劳模简介 篇6

省技术革新特等劳动模范邓祚荣

邓祚荣广西全州县两河乡上灌村人, 1934年出生, 1950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1953年由他牵头组建一个农业互助组, 1954年转为上安乡农业合作社, 他任副社长,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 邓祚荣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带领青年积极分子和农村中的能工巧匠, 研制简易半机械化农机具, 取得显著成绩。1953年, 他借助漏斗式画线器和钟摆齿轮传动的原理, 研制成一台四道工序完成的黄豆播种机, 比传统的人工播种黄豆提高工效8倍。此后, 他又先后研制成采肥田草机、磨粉机、荞麦播种机和猪菜砍切机。这些简易的播种和农副产品加工机具雏形, 在当时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由于他在1954年及1955年爱国丰产运动中取得优良成绩, 先后于1955年2月和l956年2月, 被广西省劳模大会评为“创造发明优秀模范”和“技术革新特等劳模”, 广西省人民委员会两次颁发奖状, 授予其省劳模称号。

邓祚荣同志1955年先后当选为省团委委员、省政协委员和省人大代表。1956年参加广西劳模代表团赴北京出席国庆观礼时, 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被誉为“党的忠实儿女”。1957年考入桂林农业学校学习, 1960年毕业后在桂林地区林场工作。1962年下放回乡务农, 后担任大队赤脚医和兽医, 1978年调到两河乡兽医站工作, 1981年至1991年任站长, 1993年退休。

全国模范拖拉机驾驶员欧毓顺

欧毓顺合浦县闸口公社庆丰大队拖拉机驾驶员兼大队农机站站长, 1970年驾驶丰收—35型拖拉机以来, 注意机车维护保养, 保持机车良好技术状态, 做到多出勤、多工作、多贡献, 从1974年起, 多次被公社、县、自治区评为先进机手, 1980年1月, 被评为合浦县“农业劳动模范”, 1980年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授予“模范驾驶员”称号。主要先进事迹:坚持务农方向, 较好完成各项任务, 1970年上半年用拖拉机垦海堰田33hm2, 当年全部种上水稻, 复耕又犁田86.67hm2, 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抢上季节, 为全大队当年水稻增产4万kg粮食作出贡献;1970年至1979年6月, 他驾驶的拖拉机累计作业量8153.2hm2, 平均每标准台年作业量388.7hm2、每标亩耗油0.47kg、每标亩四项作业成本 (维修费、油料费、管理费、工资) 0.32元, 均超过农业部规定的标准, 总收入72731元, 盈余33314元;一心扑在农机化事业上, 月月出满勤, 农忙时经常加班加点, 每年加班达70个班次以上, 平均每年出勤达335.4天;为保持机车高出勤率, 坚持班前班后检查、调整、清洗机车, 保持机车无“三漏” (漏油、水、气) , 机车在使用中, 勤看、勤听、发现不正常情况, 及时检查处理, 消除隐患, 从不让机车带病作业, 刻苦钻研技术, 严格按号保养机车, 9年多来注重对燃油系统、润滑系统的保养, 对燃油泵等精密零部件从不随便拆装, 燃油系统从未发生故障, 只换过4只喷油咀、一条曲轴、两套缸套、一套活塞, 后桥的主要零件 (轴、轴承、齿轮等) 9年均未换过, 除自己按号保养机车外, 还带领大队其他机手严格执行机车保养制度, 并在大队农机站统一进行油料净化、密封加油、废柴油过滤等, 使全站机车完好率从80%提高到90%;遵守机务规章和履行机手职责, 正确使用机车, 农田作业时, 注意调整好农具, 对不同形状、大小不一的田块, 采用相应的耕作方法, 做到不漏耕、不重耕、深浅一致, 根据土质结构选择合理机车作业速度, 保证作业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 每班平均作业量达3.13hm2;在公路运输作业时, 遵守交通规则, 获交通安全行车8年的光荣称号;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不管在本队或外出作业, 从不收礼、不受贿、不贪便宜, 不讲工作、生活条件, 不计个人得失, 得到领导和群众好评。

1981年, 大队农机站撤销后, 他筹资购一台大队处理的丰收—35型拖拉机, 继续为农业生产服务, 1981年至1989年, 每年为本村和周围乡村农户代犁耙田千亩左右, 农忙时还主动为农户运肥、运禾, 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好评。1983年2月, 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先进生产者称号。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拖拉机驾驶员张钧立

拖拉机驾驶员张钧立是宾阳县甘棠镇五合村公所张村村委会张屋村第二队农民, 1962年8月生, 共青团员。1988年和1989年, 被评为宾阳县农机先进生产者, 1989年5月, 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人事部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主要先进事迹:坚持农机务农, 高质量、高效率为农业生产服务。1982年, 张钧立自筹资金购买一台旧手扶拖拉机和一台打谷机, 自制一台风谷机, 共投资1695元购买农机为农业生产服务, 1982年至1988年, 累计完成耙田261.67hm2, 年均耙田35.93hm2, 创造本地区手扶拖拉机七年平均年耙田最高纪录, 1988年夏耕时, 最高一天耙田2.46hm2, 为全地区之最。农闲时, 为国家、集体和农民群众大搞农业运输, 1982年至1988年, 累计运送粮食、化肥、农家肥、塘泥、禾把、燃料、甘蔗、砂石等共1954t, 年均371t, 平均每天超过1t。任劳任怨, 热情服务, 每个耕季下田作业都比其他机车早3~4天。1990年夏耕18天中日夜苦战, 和自己兄弟及帮手轮班开机, 他一天驾机作业高达11小时, 其中通宵作业6个晚上, 一个夏耕季完成耙田27.47hm2。农忙时, 对群众要求代耕有求必应, 耕作质量好, 合理收费, 群众满意, 称其为忠实为群众服务的老铁牛。发扬共产主义风格, 为集体做好事, 为群众排忧解难, 1982年至1990年, 坚持为本村6个困难户 (缺牛、缺劳力) 每年免费耙田0.96hm2, 长期赡养一位五保户, 亲如一家, 直至老人1989年去世。1982年起, 主动为本村修一条长500m、宽3.3m的村道, 在7年中共运砂拉土102车, 修补村道, 从不计工钱。为响应政府抢修中、小学危房号召, 他为学校免费运砖瓦9车。收获季节时, 他把自己的风谷机放在晒场上免费让群众使用。勤保养机车, 实现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生产, 平时钻研技术, 注意保养机具, 保持机车良好技术状态。他的手扶拖拉机经常保持有效功率8.48kw以上、油耗低于160.5g/kw·h。遵守规章制度, 按时参加机手“安全日”活动, 7年来机车未出过事故。带头勤劳致富, 1987年全家收入超过万元, 其中机车收入占52.5%, 建了新瓦房, 添置新家具, 带头

劳动致富。

张均立同志当上自治区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后, 保持劳模本色, 1990年至1992年4月, 农忙时坚持早下田、多耙田, 农闲时修补村道做好事。1992年4月, 被吸收为国家干部, 在甘棠镇政府任农业助理, 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上国家干部后, 除协助镇领导抓好农业、农机和水利等本职工作外, 从1992年至2000年, 每年农忙时, 主动要求回村驾机耙田, 除耙自家责任田外, 主要是帮助无牛户、困难户减费 (只收油料费、维修配件费) 耙田, 受到镇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谭丕业

劳模评选会 篇7

五官家族要评选“劳动模范”,脑袋当评委,都积极报名参加这次的评选活动。

李静文

第一位上场的是嘴巴。它吧唧吧唧嘴唇,慢吞吞地说:“这个劳模的称号应该给我,因为我对主人的贡献最大!有了我,主人才能品尝各种滋味:甜滋滋的、酸溜溜的,还有那软绵绵的……你看,谁都代替不了我的功劳吧!”

张坚

“得了吧,你尽瞎说!”听了嘴巴的话,鼻子就不乐意了:“的香味是你尝出来的吗?明明就是我鼻子闻出来的!我的功劳才大呢!我不光能帮主人闻味道,还能帮助主人把架起来,让主人清楚地看呢!”陈思颖

耳朵觉得嘴巴和鼻子都太骄傲了。它清清嗓子,说:“要是没有我,主人就会成为聋子,看电视的时候欣赏不到,那太没意思了;过马路时听不到的喇叭声,那多危险呀!”刘琳

“你们都以为自己了不起,其实我的功劳也很大呀!”眼睛再也忍不住了:“主人最喜欢种花了,没有了我,主人就没法为花儿,没办法捉去上的,更没办法欣赏漂亮的啦!”李植

深小朋友们,你们说,这块“劳模”到底该给谁呢?

宁孝慈

把老劳模请回家 篇8

人世间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中华民族要腾飞, 人民生活要改善, 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劳动。天上不会掉馅饼, 不干什么成果都不会有。只有干得好, 劳动效率越来越高, 才能应付各种困难的挑战, 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劳动光荣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 企业文化的核心, 劳动好就受到尊重, 被人羡慕, 被人学习, 企业的发展, 社会的繁荣才有了根基。

劳动模范是劳动者的杰出代表, 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特点都很鲜明。作为活的榜样, 劳动模范在企业、在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重视今天的劳模, 同时也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劳模。建国以来, 各地、各级的劳模有多少可能还缺少统计。最近福州市总工会算了一笔账, 福州市市级以上的劳模有5288名。他们正千方百计努力实现与这些劳模的全接触。

有些老劳模, 至今仍然在企业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年代久远, 企业重组、改制、倒闭, 职工队伍流动性加大, 有些老劳模已经“失联”多年, 有的进入了新的企业, 却不为人知, 有的甚至已经转入异地。有一部分老劳模, 因为各种原因, 生活相当困难, 却无法享受工会组织的温暖。应该说, 福州市总工会努力让“失联”劳模回家, 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老劳模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他们劳动认真, 不畏艰苦, 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 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努力学习, 不断掌握新技术, 提高生产的水平。他们思想解放, 敢于创造, 敢于革新。他们责任心强, 能为下道工序、用户着想。他们善于团结同志, 共同进步, 形成集体的力量。继续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正是今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对新一代工人队伍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请老劳模回家是企业的重要责任。老劳模是企业的财富, 是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载体。把老劳模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是激励后人的强大动力。

请老劳模回家, 工会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尤其是有些企业变动较大, 甚至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只要有工会, 就有组织, 老劳模就有娘家。要为老劳模建立档案, 长久联系下去。特别是对于生活有各种困难的老劳模给以必要的关心, 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渠道, 更是工会的责任。

请老劳模回家, 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继续发挥老劳模的作用。有的老劳模还可以继续发挥余热, 为企业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 甚至可以有新的创造。要为老劳模和新工人建立联系, 听他们讲故事, 也向他们讲今天的故事。要把他们的故事纪录整理, 以备永续利用。

劳模报道与人本化 篇9

从图解政治到还原人物真实。劳模典型报道的诞生有其特殊历史背景, 它受到苏联1936年开展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影响, 是循着鲜明的主观意识去发现和报道适于推动工作的典型。因而, 典型报道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宣传色彩, 而较少甚至没有新闻性, 典型可以是远离社会注意力的人或单位, 他们具有很不错的但司空见惯的事迹。 (1)

1942年4月30日, 《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通讯《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 这是为了配合解放区开展大生产需要自上而下组织的一次典型报道, 也是中国的首篇典型报道。该报记者在《模范英雄吴满有是怎样发现的》一文中一开头就写道:“找一个模范的、而且是为众人所公认的农村劳动英雄, 可就很不是易事, 自从春耕运动以来, 我们就在农村中访寻这样一个对象, 好介绍出来, 让大家向他学习, 向他看齐。”延安《解放日报》其后刊发了大量关于吴满有的报道, 其主题确定为:吴满有连年开荒收粮多、他忘不了“革命的好处”, 他是一位模范公民。这反映了当时延安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的主题, 对于解放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鼓劲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随着思想挂帅、突出政治的政治形势的发展, 典型报道图解政治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轰动一时的长篇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 (2) 就把主题确定为:在反对“资修反”的革命斗争中, 王进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英勇捍卫和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成长为一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改革开放之后, 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人心, 劳模典型报道中刻意图解政治的现象越来越少, 而是还原了劳模作为一个“个人”的真实面目, 20世纪90年代后, 关于徐虎、李素丽、马永顺等新劳模典型的通讯报道中, 新闻主题已经去掉了以往强加在劳模身上的政治因素, 而是还原人物的真实一面, 比如荣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北京有个李素丽》 (3) 反映了李素丽“岗位作奉献, 真情为他人”的精神, 她用真情架起了一座与乘客相互理解的桥梁, 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从刻板印象到丰富的人性。刻板印象是典型报道长期以来被人诟病的老问题。从第一篇劳模通讯报道,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甚至到改革开放后不久, “高大全”的模式还是劳模报道中的主流方式。《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的主题突出人物典型的开荒事迹、是模范公民;关于王进喜的报道主题也是从政治到生活都是高度“正确”, 劳模思想上上进、人格上完美, 连一些人性上的特点都被记者们抹杀, 给读者留下一个铁板一块、绝对完美的刻板印象。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劳模典型报道逐渐抛弃类似的“非人性化”写作, 而是把劳模身上丰富的人性“归还”劳模。新闻主题不再刻意拔高, 不再机械地采用“高大全”的模式, 而是回归“人”、“人性”本身, “与传统的典型报道截然不同的是, 当前新颖的典型报道是以扎根社会的平民化策略、人性化姿态报道典型, 典型人物被塑造的痕迹大为淡化, 更加接近人物在生活中的原始面貌, 因而真实可信, 有感染力。” (4) 。在作品《北京有个李素丽》中, 李素丽不再是传统典型中“铁姑娘”的形象, 而是也有自己丰富的情感, 是一个既会微笑、也会流泪的真实的人。同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长篇通讯《在平凡岗位上送温暖》 (5) 报道了徐虎的先进事迹, 其主题是反映了徐虎在水电修理工的平凡岗位上, 长期积极主动地为居民排忧解难, 表现了“辛苦我一人, 方便千万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文中的徐虎有血有肉, 既有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 也有个性化的一面, 比如一张压在玻璃板下的自训反映了他的幸福观:“钱可以买到房屋, 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 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 但买不到君子之志……”

从多重身份到劳动者的回归。作为典型, 劳动模范最鲜明的特点是在岗位上作奉献, 劳动者的勤劳、敬业、创新等是其本质属性。早期的劳模报道承担了较多的“任务”, 劳模就成了劳动者、特殊政治路线承担者、精神文明先进分子等综合体, 作为劳模属性的特质被冲淡了。

20世纪90年代之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开始建立和不断发展,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 新闻报道回归新闻本身, 劳模典型报道更多地以反映劳动者的本质属性为主, 包括爱岗、敬业、创新等, 每个劳模既有模范的共同特点, 也有个人的个性特点。荣获第1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人物通讯《振超效率:赶超世界第一》 (6) 就以中国产业工人优秀代表这一主题, 报道了许振超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事事争一流的拼搏精神, 其他不相干的内容都一概不提。2010年5月前后, 《人民日报》推出的15位全国劳模典型的通讯报道中, 新闻主题也多围绕“学习、敬业、创新”等三个方面展开, 劳模们以最纯粹的劳动者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劳模典型报道的主题的变迁既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典型报道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现出一种人本化的趋势, 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新闻报道中的生动体现。

注释

1 陈力丹:《再谈淡化典型报道观念》, 《新闻学刊》, 1988 (4) 。

2 《人民日报》, 1972年1月27日。

3 《工人日报》, 1996年10月4日。

4 韩冰:《典型报道的人本化发展趋势》, 《青年记者》, 2007 (11) 。

5 《中国建设报》, 1996年4月16日一版头条。

让劳模精神绽放光彩 篇10

配网班里的“领头雁”

泗洪县供电公司配电运检班成立于2008年7月, 现有成员15人, 平均年龄38岁。班组是企业的前沿阵地, 也是一支团队, 更像一个家庭。作为“兵头将尾”的班长, 韩志军视员工如兄弟姐妹。班里曾有一名员工因为家庭问题, 情绪一度消沉, 韩志军得知后, 多次找其谈心, 终于解开了他的思想疙瘩。在业务方面, 他手把手搞好“传、帮、带”, 通过“小培训”“QC”小组等活动, 使每个班组成员快速成为业务行家, 通过同业标指标的分解, 变压力为动力, 激起了每个班组员工的工作热情。

有耕耘必有收获。近年来, 配电运检班先后获得国网江苏宿迁供电公司“工人先锋号”“安全生产先进集体”“标杆班组”“青年文明号”称号,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QC二等奖等荣誉。新进大学生房星辰发自内心地说:“韩班长不仅业务精, 而且待人好, 真是我们的好老师、‘领头雁’!”

泗洪城区的“活地图”

配电运检班主要负责泗洪城区中压配电线路运维工作,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具备忘我的奉献精神和过硬的业务技能。作为一班之长的韩志军在工作中很好地诠释了这两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2013年5月9日, 泗洪县黄河路道路改造, 10 k V城南线的一基钢管塔处在即将施工的慢车道边, 因线路带电, 为道路施工带来隐患, 需要马上迁移杆塔。黄河路周围电网复杂, 多条线路拉手联络断路器在路口四周, 10 k V城南线上方还有一条110 k V同杆架设的线路, 迁移方案的选择有着很大的难度, 城建部门焦急不安。在众人期待和无奈的目光中, 韩志军主动请缨, 为这次迁移设计施工方案。接下任务后, 他立即开展现场勘察, 结束时已经是当日傍晚, 他顾不上休息, 回到办公室便开始设计方案。夜色笼罩大地, 而韩志军办公室里的灯一直亮着, 方案定了又改, 一遍又一遍, 桌面上放着三份方案, 可是却总有些瑕疵。第二天凌晨3时, 他将最后的定案通过电子邮箱发出, 才沉沉睡去。方案通过审核后, 次日一早便开工了。因工期紧迫, 方案确定要连夜迁移, 韩志军在工地上一直呆了20个小时。施工提前完工了, 没有影响到道路建设, 韩志军却没有听到城建部门同志的感谢, 领导的认可, 因为, 他在皮卡车上保持着一个很不雅的姿势打着鼾睡着了, 这次没人笑他, 他真的累了……

就在这段时间, 韩志军的母亲正在县医院住院, 妻子几次打电话叫他回去。可是当时电力工程非常紧张, 韩志军左右为难, 领导和同事们都让他回去看看, 但他考虑再三, 摇了摇头, 决定继续工作在现场, 直到工程结束。当韩志军赶到医院, 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时, 感到心中无比内疚, 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母亲见到他十分憔悴的样子, 慢声地说道:“军儿, 快回去休息吧, 妈妈不怪你。”顿时, 韩志军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掉了下来。

2014年, 为了配合城区的发展要求, 很多老旧线路影响到市政施工需要迁移或改造, 韩志军因地制宜地总结出对策。泗洪城建局规划办的单军说:“韩班长的业务非常娴熟, 在城区规划方面, 经常为我们出谋划策。”为此, 韩志军被泗洪城建局规划办领导称为泗洪城区的“活地图”。

用电客户的“及时雨”

配网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了进一步提升配网质量, 韩志军带领班组人员独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创建线路健康状况图。通过直观的图形信息, 有针对性对线路进行特巡。在新的管理模式下, 泗洪城区线路跳闸率同比下降了47.1%, 故障停运率同比下降45.8%。此外, 韩志军还创建“指尖上的配网”微信群, 实现信息快速共享、学习交流、知识援助和故障研判等4个功能, 使故障抢修时间减少约20 min。

2015年2月11日17时5分, 泗洪衡山花园小区环网柜故障, 衡山Ⅰ线跳闸, 韩志军组织人员第一时间赶去抢修, 一边耐心向居民解释情况并道歉, 一边指挥人员加紧抢修。21时25分, 小区终于送电成功, 为衡山花园送来一片光明。衡山花园物业公司经理俞兴干感激地说道:“每次遇到用电问题, 我们只要一个电话, 供电公司的韩师傅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 为我们排忧解难, 真是我们的‘及时雨’啊!”

上一篇:粪污处理模式下一篇:衍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