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范字(精选6篇)
不规范字 篇1
2014年1月21日,国家工信部发布《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对企业布局、企业生产规模、工艺技术与装备、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准入规定,鼓励制革行业兼并、要求集中生产。历时4个多月,2014年5月12日,工信部发布了2014年第31号公告,由该部制定的《制革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正式对外发布,并于2014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规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所有新建(改扩建)和现有制革企业,不包括毛皮加工企业。
对于整个皮革行业来说,2014年的上半年可谓步履艰难,短短几个月,制革条例频频发布:《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于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福建、浙江、广东、河北等多地开展环保管制措施,大批企业关停整治;3月底,欧盟委员会修订了REACH法规中的附件17,将进口皮革制品六价铬含量限制在3mg/kg……这些条例对制革企业来说,是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目前,制革行业产能过剩、环保不达标、行业不规范已成为主要问题。从大环境来看,制革行业的规范整治,关乎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因而,是未来制革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行业内一方面不断呼吁绿色皮革、清洁技术;另一个方面,仍不断有负面新闻爆出。制革行业的这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谓走得异常艰辛。国家工信部轻工业处谢立安处长分析说,皮革行业需要通过建立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的新型产业结构,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积极推动转型升级的进程。《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规范条件》从企业布局、企业生产规模、工艺技术与装备、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制革行业提出了要求。旨在促进我国制革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
官方说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12月,发布了《制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对改善产业布局、促进结构调整和制革行业绿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为更好地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当前皮革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出台了《规范条件》。为了使企业对《规范条件》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执行,我们先来听听国家工业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对《规范条件》的官方解读。
优化产业布局利于长远发展
制革行业是一个有污染的行业,虽然污染是可以治理的,但从环保的长远考虑,在企业布局时,就应充分考虑将来的污染治理问题。《规范条件》对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和新建制革园区的布局作出了规定,要求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和新建制革园区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内禁止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应进入依法合规设立的制革园区或工业园区,鼓励园区外的企业迁入园区。《规范条件》对企业布局的这些规定,就是要引导制革企业集中生产和治污,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道路,这也是制革产业的发展方向。
提高准入门槛加快转型升级
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将提升制革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规范条件》从生产规模、工艺技术与装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生产规模看,新建(改扩建)生产成品革的制革企业,年加工能力不低于30万标准张牛皮,与《制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出的“严格限制投资新建年加工10万标张以下的制革项目”相比,提高了20万标张。现有制革企业生产规模应符合有关产业政策要求,鼓励小规模企业依法进行兼并重组,且重组后的企业生产规模要达到新建(改扩建)企业要求。异地搬迁项目要执行新建项目的有关规定。
从工艺技术与装备看,新建(改扩建)企业应采取各种清洁生产技术和节水工艺,采用能实现节能减排的水场加工设备和机械设备;现有企业应进行节水和清洁生产改造,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应积极采用节能减排降耗设备。这些要求,是减少制革行业污染物、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
从环境保护方面看,新老企业都要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等制度;污染物要达标排放并符合总量要求,对固体废弃物依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依法规范处理;按规定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做好环境风险防范预案;有效分离含铬废水并达标处理。
从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看,新老企业都应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并落实责任制。此外,职业安全卫生对生产作业环境、原料皮和化工材料的存放、职工安全防护和健康检查等也作出了规定。
鼓励集群发展提升行业生产水平
《规范条件》鼓励制革企业集中生产和集中治污,这种模式反映了制革行业的发展趋势,意大利、西班牙等制革强国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种发展模式是行之有效的。集中生产和集中治污要求提升现有制革园区水平,在具备环保承载能力、资源充足的地区建立制革园区,聚集制革企业集中生产或承接制革企业转移;要求制革园区内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要求新建园区应纳入当地总体规划,按照当地环境容量合理规划规模和产能,并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等等。集中生产和集中治污对于政府部门加强对行业的监督管理,提升行业生产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监管力度引导产业规范
在监督管理方面,《规范条件》首先要求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应符合国家法规和本规范条件的要求。其次,《规范条件》对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了管理要求。第三,《规范条件》提出建立部门
企业说
多年来,制革行业一直因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不规范而为人们所诟病。而行业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中小制革企业,更是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制革行业的声誉,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也未能很好地起到扶优限劣的作用。而此次《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出台,从企业布局、企业生产规模、工艺技术与装备、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制革行业提出了要求。对于整个制革行业来说,规范肯定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正确举措。但同时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规范条件中提出的一些要求,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那么对于制革企业来说,规范条件的实施究竟是遭遇寒冬的来临?还是迎接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春天?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在记者采访的多家制革企业中,大约半数企业对《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并不清楚,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大部分广东的制革企业在看了记者打印出来的《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后,均表示非常支持该规范条件的执行。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广东省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一直较为严格,制革行业企业在最初规划建厂的时候,就按照环保要求建有治污区域和设施,因此,此次工信部发布的《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对很多广东地区制革企业的影响并不大。
广州市欣驰皮革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彭先生表示,《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发布和实施对符合规范的大企业是有利的,欣驰公司在当初建厂时就建好了各种污染处理设施,因此,《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真正实施后只会更加利于企业的发展,但那些旧的、不合规定的小企业就会逐渐被淘汰出局,这样也符合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彭先生说,建立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比建立一个新的制革厂还要难,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建成后还需要请专家进行环评,手续较为复杂。但制革企业必须要拥有完备的污水处理设施,对环境和社会负责,否则无法生存下去。
浙江某制革厂工作人员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此次《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出台,必将使得一部分产能过剩、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面临整合重组或者倒闭,如果政府有关部门不给予一定的支持,未来几年发展堪忧;业发展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而且拥有皮革专业人才队伍,对协助落实《规范条件》工作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同时,虽然我国是制革行业大国,但中大型制革企业仅占所有制革企业的10%,规范条件的实施,淘汰掉落后不达标的小企业后,利好龙头企业的发展。他还告诉记者,3月份刚实施了水污染新标,6月份又公布实施了制革规范条件,公司资金成本骤增,公司环保压力严峻。公司正在大力改善水污染处理系统,同时降低各个环节生产成本。目前公司已经开始由自主加工制造向承接外来加工制造转型,这样可减少自主生产成本。
行业规范还需灵活制定政策
随着记者的走访了解,对于规范条件的内容,大部分企业认为可以通过整治改造来实现,但仍对个别条例存在疑虑。江门市合利皮革有限公司的王总在认真看完《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后和记者聊了很久,他说《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颁布实施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他很支持,但与此同时他认为该规范条件中有些细节尚等斟酌,希望相关行业机构能够认真考量。
首先,规范条件中指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得采用游离甲醛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此王总表示,制革过程中用的复鞣剂很多都是酚醛树脂材料,而这些复鞣剂中或多或少都会含有一定量的游离甲醛,如果完全禁止这种材料的使用,那就意味着会有很多复鞣剂都不能使用,这对皮革化工生产商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此,王总认为《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应该对所使用的材料中游离甲醛含量进行严格限定,而不应该完全禁止。
其次,《制革行业规范条件》中明确指出,新建(改扩建)制革企业,生产成品革的,年加工能力不低于30万标准张牛皮。对此,王总认为“30万标准张牛皮”是不合理的。他对记者说,欧美一些发展国家的制革行业对本国制革企业的生产规模并没有任何限定,作为制革强国,整个意大利能够达到年加工能力30万标准张牛皮的制革企业寥寥无几,国外政府只要求企业环保达标,而制革企业则努力把产品做好做精,并不会盲目地把企业做大。对于一些加工鳄鱼皮、蟒蛇皮等珍稀动物皮的企业来说,根本无法达到30万标准张的要求。此外,由于全球的原料皮数量有限,如果盲目要求做大企业,会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原材料紧缺,以及企业对原料皮进行恶性竞争等情况发生。因此,王总希望相关行业机构能够灵活制定政策,把独立的企业和工业区内的企业区别对待,工业区的企业把污水统一排放治理,生产规模可以相对缩小,但对独立的制革企业可以要求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行业规范政府监管需到位
现如今,在大环境的趋势下,制革企业对自身发展的眼光也越来越长远。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制革行业需要走入一个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时期,改变制革行业一直以来的负面形象。但行业的规范化不是单靠企业自身能力就可以达到,更需要政府的帮助和监管。
烟台制革有限公司的贺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他非常支持《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颁布实施,因为任何一个行业想要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必须要有行业规范和标准,而且行业规范标准应该制定的高一些,企业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达到标准。如果没有行业标准,行业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环境受到污染,行业根本没办法发展下去。作为制革企业,应该严格执行行业标准,但各地的政府对行业标准的执行力度不尽相同,造成各地区企业的不公平竞争,遵守规范的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企业之间就会出现非良性竞争,因此,各地政府应该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对企业负责,对环境负责。对那些不达标的企业,政府应该关停整改,达到标准后再允许运营。贺总同时表示,《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颁布实施是大势所趋,是行业发展长期必然的结果,包括皮革行业在内的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确实,在制革行业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大趋势下,不仅制革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同时政府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严格执行标准,统一实施动态管理,同时更多为企业考虑,给企业提供便利,才能更加激励企业发展,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福建某制革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出台对制革行业来说是件好事,但好的行业规范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长期持久地执行下去。他谈到,福建地区现在做的比较好,政府带头引导去除产能过剩、环保不达标的小企业,鼓励整治合并成规模较大的企业。同时监管力度较以前严格很多,因此此次出台的《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对企业影响不大。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近些年制革行业环保问题的不断涌现,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区的政府大力推行整治活动,效果显著。目前在这些地区的制革企业,其污染治理水平、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管理水平都走在全国前列,产能过程、生产不规范的现象也在逐年递减。此次《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实施对这些地区的企业来说都没有太大影响。可见政府的管理执行力度,在一个行业规范发展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政府的监督和帮助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会走得更稳更远。
后记: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历来一个行业的繁荣发展与行业的规范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制革行业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规模化、规范化。也许离所有人所期待的美景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能看到,为了制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无数的皮革人在不懈地努力着。据记者了解,《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出台后,大部分制革企业都表示支持,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相信经过此番规范条件的约束和监督,制革行业会拥有更强的生命力,走的更远!
相关调查
《中国皮革》杂志社就《制革行业规范条件》调查的实施,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调查。在“对于新出台的《制革行业规范条件》是否了解”的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企业表示不清楚。在“对于新出台的《制革行业规范条件》是否支持”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企业表示支持。
相关调查
在“《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出台后会对制革行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企业认为影响不大;60%的企业认为有所影响。其中对行业所造成的影响中,“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行业结构将重新洗牌”的支持率最高,其次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和“去除小产能企业,龙头企业受益”。
相关调查
对于《制革行业规范条件》的内容,“工艺技术与装备方面”被认为最难达到,其次是“监督管理方面”和“环境保护方面”。在“对于制革企业未来发展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企业认为“有些困难,但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可以克服”;46%的企业认为“较为困难,希望政府予以一定帮助”;仅有14%的企业认为“充满信心”。
不规范字 篇2
一、活动宗旨
为了积极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我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水平,推动学校在全社会更好地发挥规范用语用字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经校长室讨论决定,成立以我校的语文老师为主指导,学生为活动小记者的活动主体,于9月14日—9月20日下午开展“啄木鸟在行动”的纠正不规范用字活动。
二、活动任务
(一)检查校园内外的黑板报、宣传栏、报纸、杂志等的不规范用字情况。
(二)有组织地对学校周边主要街道两旁的宣传栏、单位名称、店铺招牌、路标站牌、标语广告等不规范用字情况开展一次“啄木鸟在行动”活动,查找不规范用字,并将查找到的不规范用字作出登记。
(三)由学校把学生记者查找到的不规范社会用字情况转送相关部门,设法使其纠正,规范社会用字。
三、活动安排
在不规范中成长 篇3
跨国日化公司以高占有率占据着中国一、二线市场,此后他们力图下沉渠道,进入低线市场。日化产品新消费税率实行后,他们的各项成本将大大降低,欧莱雅、宝洁等都对农村市场蠢蠢欲动。
低线市场拥有着中国近日0%的人口比例,长期以来一直是诸多本土晶牌如六神、美加净、隆力奇、立白等成长的根据地,也是本土企业抵抗跨国公司的天然屏障。随着一、二级市场的日趋饱和,县乡级市场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
事实上,跨国公司一直都没有放弃低线渠道策略,只不过成功几率小些而已。我们称跨国公司的农村市场策略为“传教士模式”,讲经布道,却不切实际。他们以“农村只是城市的延续”的思维方式看待农村市场,下乡运动势必泥潭深陷,无法找到有效的战术策略,真正将触角伸向纵深。
跨国企业财大气粗,喜欢刚性的渠道管理方式,对待经销商比较简单。他们利用渠道力或晶牌力,给经销商灌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理念,不管你理解不理解,只要按照我的方式来做就行了,双方缺乏长期合作的基础。虽有所谓的“协销”与费用支持,但也是信息不对称之下的合作。
比如有些企业要求经销商将其经营信息(渠道信息甚至财务信息),并人跨国公司的网络。经销商很反感,“为什么我的信息你都要,而你的信息我得不到呢?”“这种合作只能保证我打着夜光灯看到5米之外,但我更想打开大灯看到50米甚至更远。”经销商的顾虑不无道理。
与此相反,本土企业的柔性管理更适合这个市场。
本土品牌的“柔性”成功
本土企业先于跨国公司解决了农村的渠道和品牌认知问题。农村市场商业形态不成熟以及成功实践经验的缺失,使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在这一市场上处于同一起跑线。娃哈哈、六神,已经成为农村市场优势明显的本土品牌。
1.深刻理解低线渠道。
已取得成功的本土企业不断印证,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不是单依靠数据研究就能占领的。只有经历过计划经济、城乡合作社等渠道发展的本土企业,才能深刻理解。
跨国企业未必真正了解中国低线渠道的发展特性。市场发育不平衡,给企业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障碍。
过去计划经济时,大城市供应主要依靠一级站、二级站,农村市场则依赖供销合作社层层分销。后来进入市场经济,现代化的经销商和零售渠道取代了城市里的一级站、二级站,城市网络建立、健全起来了。
但在农村,供销合作社消失之后,再没有任何可以取代它的零售方式。过去有所谓十大批发市场向农村渗透,比如浙江义乌、沈阳五爱等。但他们目前的市场份额正在一点点萎缩。这些批发市场缺乏长效机制,没有长期的跟踪与售后服务,都不知道自己的货到底流向了什么地方,有些客户一辈子只交易一次。
本土企业开始有意识地限制这些批发市场,使之不破坏自己的价格体系,限制假冒伪劣的危害程度。
农村市场不是不需要我们的产品,而是买不到。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他们买到能让他们放心的产品。
2.建立与经销商互信的网络。
与跨国公司的强硬相比,本土企业更能说清楚自己的意图,让经销商了解企业想要做什么。
比如建设批发和零售网络,是为了建设品牌。经营双方要获得利润,就要共享品牌,最大限度地让消费者得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对于经销商来说,好的网络也有利于其他产品的销售。因为经销商的最大收益不在于某一年赚多少钱,而在于他在当地的零售网络和批发网络情况如何,这才是保证长久生存的关键。
建设网络需要投资,如果双方理念确实相合,就按六四比例投资。厂家不会去碰经销商的网络,经销商也要保证做到市场覆盖有效。
3.渠道在先,广告在后。
营销需要销售、渠道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品牌的大力支持。能覆盖的区域都覆盖到了,电视广告就可以作为有效的晶牌拉动工具出现。
我们发现,上海家化、隆力奇、纳爱斯以及立白等企业,几乎都是在基本解决了渠道问题之后才加大广告力度的。在农村市场,广告做得早不如做得巧。先产品后广告,未尝不是一种最合理的营销方式。
4.特殊产品特殊渠道。
企业要根据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在渠道管理上实现市场空间开拓。其中包括产品、组织体系、经销商网络的战略性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不断开发出符合城镇和农村市场的产品。
美加净和六神都有专门为城镇和农村市场量身定制的产品品类,以大篷车模式“下乡”。为解决农民赶集难问题,送货上门,直接将六神的货车开到村口,方便村民购买。
有人说,产品进了三、四线市场就甭想再“回城”。我不这样想。能不能回城,主要看是什么产品。比如中高档产品,先去打三、四线市场,再做一级市场,成功可能性比较低。但有些产品,简包装的,目前在农村市场价廉物美,成本低,价格低,不花俏。这类产品还有再进入一线城市的可能。为什么?在欧洲很多国家,人们购买简包装产品,是出于环保的考虑。只要有意识上的转变,产品“回城”也能成功。
不成熟市场的策略选择
在不成熟的营销生态环境下,有两种典型的观点和模式看待渠道与品牌。
一种是过渡业态观点,认为中国的低线市场从渠道到品牌的认知等营销要素,会以较快的速度过渡到规范业态。他们高度重视现代化连锁渠道,并积极地推动传统经销转型,甚至运用厂家强有力的手段。
另一种是渠道和终端派,主张不做城市做农村,不做晶牌做销量。
目前从日化行业来看,两种模式都没有获得公认的成功。
事实上,开拓低线市场的成功,需要企业内部的综合战略资源配置,需要较长时间的一致策略。这也需要客观判断中国渠道、消费者的演变速度,任何单一营销能力突破都不可能获得战略性的成功。
公文管理不规范 篇4
一、文号
根据整改意见,同时为了提高公司文件和资料的规范性,我公司在日后发展中会按文件类别发不同文号并通知个部门在行文时采用。具体格式如下:
(1)公司文件,如:皖信技发[201X]X号,用于公司对外行文,对内下发公司的通知,决定等,办公室拟稿,相关部门或领导审签,总经理签发;(2)任命文件,如:皖信技人发[201X]X号,用于公司的人事任免、员工转正、员工晋升等,人事部拟稿,相关部门或领导审签,总经理签发;(3)公司计划,如:皖信技计发[201X]X号,用于公司下发月度,计划等,办公室拟稿,业务部主任,副主任审签,总经理签发。
二、上行文和下行文
1、上行文:指下级机关或业务部门向所属上级领导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的一种行文。如请示、报告。其行文方式有逐级行文、多级行文、越级行文三种。(1)逐级行文
即下级机关仅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行文,是上行文最常用的方式。除特殊情况外,下级机关一般仅向其直接上级机关行文,以保持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2)多级行文
即下级机关在必要时,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和更高一级的上级机关行文。这种行文方式只在个别特殊情况下,如遇有重大问题时才可使用。
(3)越级行文
即下级机关在非常必要时,越过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仅向更高级的上级机关行文,越级行文的同时,应将公文同时报给被越过的上级机关。这种方式只能在下列特殊情况下采用: ①由于发生特殊紧急情况,如严重自然灾害等,逐级上报会延误时机,造成更大损失的问题;
②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请示多次,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
③隶属下级机关与上级机关之间有争议而无法解决的问题;
④上级机关交办的,并指定越级上报的事项; 对上一级机关进行检举、揭发的问题;(6)询问与请示极个别的、必要的具体问题等。行文标准: 我公司上行文流程:
由需行文的部门拟稿→填写发文纸→办公室主任初审后→再由办公室交相关领导审阅→最后由总经理签发→办公室编写文号→发文登记本上登记→打印发文→归档保存
2、下行文:下行文就是指上级领导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对所属的下级机关的一种行文,下行文一般常用指示、决定、通知、批复等。(1)行文标准:(2)我公司下行文流程:
问题之源:送治不规范 篇5
究竟谁有权宣判“精神病”?在这个问题上,精神病院正在受到多种社会角色的制约
邹宜均案再次将精神病院的强制医疗问题放在媒体的聚焦灯下。
此前,精神病院介入家庭纠纷的案例已不在少数。2005年,广州千万富翁何锦荣被妻子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30天;2006年,重庆江津姑娘小玫和继母吵架后被同样被舅舅送进了这个机构。
精神病院同样介入了官民纠纷。影响最大的是2008年,山东新泰农民孙法武赴京上访,被镇政府送进精神病院20余日,签下不再上访的保证书后被放出。
在这些案例中,被强制治疗的人均称自己没有精神病,是正常人。
“异类”的圈子?
1898年,美国人约翰•克尔在广州创立了“芳村惠爱医癫院”。这是中国第一家精神病院。此前,这个古老的帝国没有专为精神病人服务的机构。关于疯癫的认识,人们只是认为受邪气、冤孽所致。
约翰是基督教长老会的牧师。他坚信精神病人是上帝的罪人,理应受到惩罚。其中最常用的办法是捆绑或鞭笞精神病人。基督教的驱魔思想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不谋而合,这仿佛是人类初期对于疯癫的一致态度。
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农村,这种做法依然屡见不鲜。
欧洲对于疯癫的态度借鉴于麻风病。把麻风病人隔离起来,并在十字军东征结束后切断了东方病源。麻风病退隐后,但附着于麻疯病人形象上的价值观和意象,排斥麻疯病人的意义影响深远。
这致使对于疯癫的态度必须首先划入一个圈子,然后才能加以排斥。
2008年,《凤凰周刊》在湖南省调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死亡时,也意外发现了中国部分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与此类似——“先是被家庭当累赘,抛弃到社会;继而被一些地方政府当影响市容市貌的垃圾驱赶,相互抛弃永不停止。”
精神病院把社会的“异类”圈在一起。却又使得高墙外的正常人对精神病人心怀恐惧、厌烦、回避。
2006年,重庆江津姑娘小玫被强行送进精神病医院后,医院随即诊断其为精神分裂症和有人格障碍,并进行5天的强制治疗。自认为没病的小玫为此奔波两年,希望寻求权威鉴定证明自己没病。小玫称,她就是为了让医院更改患有精神病这一结论,让自己回到正常人圈子中来。
邹宜均也称,“我不想顶着一个莫须有的‘精神病人名声过一辈子”。
谁有权宣判“精神病”?
根据中国卫生部疾控中心2009年初的统计,中国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总数超过1亿,其中千分之五属于重症精神病患者,但70%的重症精神病患者长期得不到正规的系统的治疗,他们或者被锁在家里,或者流浪街头。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一再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强调,社会对精神病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区。“不是蓬头垢面,胡打胡闹的人才是精神病。实际上有相当多的精神病,他只要不涉及精神症状,别的都正常”。
那么,对这些“别的都正常”的精神病人,如果他自己不承认自己有病,究竟谁有权宣判他是“精神病”?
《中国青年报》2007年10月31日报道,因为反映家庭暴力而被诊断为精神病人的江帆,7年后才见到改变自己命运的司法鉴定书。而最初对她做出精神病鉴定的,却是开封市有关领导的一则指示,该指示并载入了市委办公室的红头文件。《新京报》则报道了另一个极端的例子:2008年,山东新泰农民孙法武赴京上访时,被镇政府送进精神病院20余日,签下不再上访的保证书后被放出。其主治医生后来接受采访时说,镇政府带来鉴定书,只能按精神病治。
而在邹宜均被强制送往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第三天,《南方都市报》报道此时之后,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开始感受到压力,要求家人接她出院。收治重庆江津姑娘小玫的精神病院在当地法院的调节下,最终修改了当初的精神鉴定,称小玫没有精神病——精神病院的社会处境,可见一斑。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司法精神医学的何恬副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英国的《精神卫生法》规定,正在发病的精神病人,如果没有危害,他不愿意接受治疗,不可以强制。中国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刑法里只是模糊规定了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实施强制医疗,但究竟什么时候是“必要”,并不明确,由是带来收治上的一系列问题。
多头管理下的精神病院
“强制治疗行为属于限制人身自由。公安机关之所以要介入,是因为这个行为是双重行为,既有司法行为的性质,也有行政行为的性质,而且是刑法授权的。”孙东东说。
在中国,公安系统管辖下的安康医院,就是专门用来强制治疗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的。公安部一位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送治不规范的情况的确是存在的,办案部门没有明确的规范可循。”
“送治不规范”,使得精神病院饱受诟病。
新中国建国前的几所精神病院,其主要作用都是收容。如今中国民政系统的精神病院,也是从这种“康复院”和“收容所”演变而来。
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社会才找到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一批以医疗为目的的精神病院兴起。在中国,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在“文革”后才真正得到迅速发展。
根据2002年上海精神卫生研究中心的调查,当时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969家,分为卫生、民政、公安、部队、企业、私人、其他(综合医院等非独立机构的专科服务)六类。截止2002年,卫生、民政、公安、部队、企业至少各拥有精神卫生机构567所、123所、22所、20所和46所。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卫生机构中,政府主导的精神病院由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分别管辖,并且分工明确:卫生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任务;民政部门所属机构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以及收容和治疗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和抚养人的精神疾病患者;司法部门负责被监管人员精神疾病的治疗。公安机关要对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安康医院负责做好治疗工作。
据孙东东介绍,严格地说,只有安康医院有权对肇事病人实行强制治疗,而其他医院是不允许的。但在现实中,由于安康医院数量较少,所以“经过政府批准后”,其他的精神病医院也可收留强制住院的精神病人,“因为不能让精神病人流落街头,制造新的危害。”
公安部的一位主管官员则说:“一些地方上的安康医院,因为沉重的财务负担,不得不开展一些其他的医疗业务。如收治自愿的精神病人,来养活这部分强制医疗的病人。”
安康医院能收治自愿病人,包括民营精神病医院在内其他精神病院也能收留强制入院的病人,这恰恰是“送治不规范,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角落里的社会公器
安康医院的产生源于一起外交事件。1954年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来华,访问西安时,一名精神病人冲撞进了车队。事后,周恩来批示要建立专门场所收治此类精神病人。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精神病管治院或管治所。
1987年,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机关第一次精神病管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所有承担强制医疗任务的精神病医院,统称为“安康医院”,以区别于普通精神病医院。
目前中国共有安康医院22所,分布在18个省市区。规定的收治对象为有“杀人、放火、强奸、爆炸行为,危害公共安全、影响社会安定,造成严重后果等五大类精神病人”。
而在实际收治中,这个规范却没有被严格执行。截至2002年的数据显示,安康医院自成立以来收治精神病患者21.4万余人次,而其中危害社会治安的有5万余人次。
直到今天,除北京、上海和黑龙江的安康医院有地方性法规保障,提供财政拨款外,其他省份的安康医院不得不自谋生存渠道,开展其他医疗业务。
200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2所安康医院在规模、技术力量、经济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
安康医院的艰难处境,导致上级主管部门对其收治其他类型精神病人的做法,不得不采取“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政策。
近几年来,安康医院吸引的目光越来越多。甚至有人认为,安康医院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用人单位不规范用工行为多发 篇6
在这一阶段,涉及劳务派遣、合同解除、社保补偿、劳动报酬等方面的常规案件仍占据劳动争议案件的主流。法官通过梳理今年审理过的劳动争议案件,总结出如下几种典型的新类型案件:
用人单位利用优势地位自拟“无争议条款”,侵害劳动者权利
案 例:只有小学文化的赵鹏前些年从外地到北京打工,2009年9月8日,他在一家餐饮公司找到一份配菜工作,除了每月能拿到2800元的工资,他没有社保更没有别的“待遇”。
2011年10月31日,赵鹏因家中有事向公司提出辞职,并要求餐饮公司结算2011年10月工资2800元。餐饮公司同意赵鹏离职,但要求赵鹏先行签署一份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否则不予支付。
在餐饮公司草拟的协议书中载有“……甲乙双方经协商于2011年10月31日解除劳动关系,甲方一次性向乙方支付2011年10月工资2800元,其他各项费用已按合同要求全部实际结清,双方再无争议”。
为了早点拿钱回家,赵鹏违心地在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上签字。2012年1月,赵鹏了解到自己不仅有享受带薪年休假的权利,还有让公司给自己上社保的权利,便通过诉讼程序要求餐饮公司支付未休带薪年假工资及未缴纳养老和失业保险的赔偿金。
法院认为,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虽载有“其他各项费用已按合同要求全部实际结清,双方再无争议”,但并未体现餐饮公司与赵鹏就年休假工资、社会保险赔偿等问题进行协商并实际支付了相关补偿。同时,考虑到餐饮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具有管理性优势地位,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文本系由其单方提供并要求赵鹏签字确认,而赵鹏文化程度较低且缺乏法律意识。综合上述情形,在餐饮公司未能证实其已就上述条款特别提请赵鹏加以注意之时,法院采纳赵鹏的主张,认定上述条款显失公平故予以撤销,最终判决餐饮公司依法向赵鹏支付相关待遇。
法官解析:实践中,一些不诚信的用人单位利用自身的管理优势,以结算工资、开具离职证明等为条件,或利用劳动者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薄弱等,要求劳动者签署包含有“所有纠纷一次性解决”、“各项费用已经全部结清”等条款的离职协议,违背了劳动者的真实意思,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践中,如可以证实用人单位在要求劳动者签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行为的,上述协议或相关条款会被仲裁机构及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效;虽不存在上述情形,但劳动者对上述协议的内容、性质存在重大误解,或上述协议严重排除劳动者权利显失公平的,则在当事人请求下,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可予以撤销。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除签订解除协议要擦亮眼睛外,劳动者也应避免在空白文件或者载明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等文件上签字,否则亦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用人单位 “移花接木”将劳动者工龄归零,逃避经济补偿金
案 例:2005年3月,李凯入职英才学校负责绿化养护。因为北京四季分明,从2005年至2011年期间李凯每年冬天1月至2月都不用到岗工作,学校也不向其发放工资;每年3月接到通知后再上班,一直到年底。为此,李凯还跟学校于2010年3月、2011年3月先后两次签订为期10个月的劳动合同。
2011年12月31日,双方劳动合同到期因补偿金问题发生诉讼。庭审中,李凯主张2005年至2011年期间其与学校的劳动关系一直存续;英才学校则主张双方每年自3月1日起建立为期10个月的劳动关系,依此类推,李凯的工作年限不能连续计算。
法院认为,李凯负责绿化养护工作,工作量会随季节变化。1月至2月正值北京地区冬季,学校不安排他工作与其工作特性密切相关,并非李凯自身的意愿所决定。学校每年都在固定时间通知李凯到岗工作,故双方对劳动关系的存续均持积极、期待、确定的态度。法院认为2005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李凯与学校的劳动关系虽然在形式上存在多次中断的现象,但在实质上一直处于持续存续的状态,故判令英才学校应当依2008年1月之后李凯的实际工作年限支付李凯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法官解析: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按劳动者自2008年1月1日之后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补偿金或赔偿金的计算涉及工资标准与工作年限二者的认定。司法实践中,就工作年限问题产生争议的情况并不少见。某些集团公司出于业务规划或人员配置需要,在不同的下属公司之间调配人员;某些关联企业,“同班人马、换块牌子”;亦有本案中的特定情况,通过间断型用工的形式,意在规避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同时缩减劳动者的工作年限。此种情况下,法院将在全面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对劳动者在本单位的连续工作年限做出认定,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些劳动者循环诉讼,甚至利用“恶意诉讼”谋取不当利益
案 例:2013年2月,吴忠入职洛天公司,双方签订了五年期的劳动合同。2013年7月9日吴忠因与公司经理王某意见不和,两人发生口角。隔天吴忠来公司上班,公司却向其出示了离职通知书,以连续旷工数天、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开除吴忠,并载明双方于2013年7月1日解除劳动关系。因洛天公司拒绝任何赔偿,2013年7月底,吴忠通过诉讼程序要求洛天公司撤销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决定,双方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而2013年9月吴忠已进入佳阳公司工作,该公司亦于当月开始为吴忠缴纳社会保险,但诉讼过程中吴忠却始终未向法院说明上述事实。
法院认为,洛天公司作为劳动关系中负有管理责任的用人单位,就其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事由负有举证责任。洛天公司并未提交充分证据证明吴忠存在连续旷工事实,故该公司以旷工为由解除双方劳动关系无事实依据,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吴忠有权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但法院查明,2013年9月起佳阳公司开始为吴忠缴纳社会保险,鉴于通常情形下企业为个人缴纳社会保险系基于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而经法庭询问吴忠未能就佳阳公司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故法院认定吴忠已于2013年9月起入职其他用人单位,并据此判决吴忠与洛天公司劳动合同履行至2013年8月31日。
法官解析: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双倍补偿的标准支付赔偿金。
可见,在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权益维护。一种方式为认可双方劳动关系已解除并要求支付赔偿金,另一种为主张双方劳动关系继续存续。
上述法律规定充分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但也由此导致大量“循环诉讼”情形的出现,有的案例中劳动者每半年即向用人单位索要一次工资报酬,人为增加了诉累。更有甚者,有的劳动者在入职新单位后仍主张与原单位劳动关系存续,以借此索要劳动报酬、谋取不当利益。劳动者的此种行为有失诚信,无法得到法院支持。
【不规范字】推荐阅读:
不规范实例08-24
不规范现象论文10-07
文明用语不规范10-23
八不行为规范05-14
整治不规范经营通知11-21
纸板捆扎不规范处罚范文06-14
不规范经营行为自查报告11-03
组织生活规不规范06-02
被子不规范检讨书40010-07
整治不规范经营问题工作自查报告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