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活动

2024-10-04

诵读活动(共12篇)

诵读活动 篇1

我校自2006年创办初就把“经典诵读”作为特色来抓, 并确立了以《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 体现了我校教育理念的先导性。通过三年多的努力, 由于经典诵读, 学校的品味提升了, 学生的素养提高了, 周边人群的言行更有涵养了。通过实践探索, 我们发现经典诵读是有方法的, 是要讲究方法的。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达到经典美文诵读的目的。

一、内容定位。

我们的经典教材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选读《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文编成单行本供师生共享。然后是学校自行编撰《经典精读》教材。最后是全市推行完善《经典精读》教材。我们对经典诵读内容的定位是:以优美的古诗文为主, 加入现当代的优秀诗文和适量的外国优秀诗文, 只要是能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都是我们诵读的内容。

二、时间定位。

学校除开设了每周一节的经典课, 由专职教师任教外, 还安排了每天午后二十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 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诵读, 保证了经典诵读的时间。

三、要求定位。

第一, 我们不要求学生对所读作品都有透彻的理解。第二, 我们不强求每个学生都把所读作品背得滚瓜烂熟。我们只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氛围, 让他们天天读一读, 并要求他们先有声朗读, 再有感情的诵读, 然后到诵读成背, 形成诵读的习惯, 从而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 积淀人文素养, 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

四、方法探索。

1. 熟读是前提。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乐读, 我们必须注意诵读方法的多样性。对于新学内容, 我们可以这样教学生读。首先老师模仿古人吟诵的方式导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文字的韵味。接着可以学生跟老师无声朗读 (即老师诵读, 学生不出声跟读) 、老师领读。然后齐读、指名读、学生带读。还可以自由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避免读的单一性而导致诵读时的枯燥无味, 使学生失去读的兴趣。

2. 兴趣是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快乐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用比赛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时而是个人与个人之间比赛读, 时而是小组与小组之间比赛读, 时而是老师与个别学生挑战读、老师与小组同学、老师与全班同学比赛读, 使诵读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我们还用经典小故事培养学生诵读兴趣。教学过程中, 穿插与所读内容相关的经典小故事, 不仅会加深学生对诵读内容的理解, 更能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学生会从中感受到:哦, 这经典内容原来还有这么精彩的故事!真有意思。

3. 理解是基础。

要想达到诵读的最佳效果, 对诵读内容的理解应该是背诵的基础。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不入情, 则所读之书“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 (朱熹语) 可见, 只有对材料充分地理解, 方能很好地去背诵。因此, 在经典诵读时, 我们结合经典小故事和对难解字词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了所诵读的内容, 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重新整理文字材料, 用自己的方式诵读和背诵所学内容。

4. 游戏是催化剂。

每个学生都喜欢做游戏, 尤其小学生。我们利用学生喜欢游戏这一特点, 把拍手、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等游戏安插到《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内容的诵读过程中, 把开火车背诵的游戏运用在对其他诗文的诵读过程中, 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背诵经典诗文, 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 加深对所读诗文的记忆。

5. 复习是保证。

德国著名心理学专家艾宾浩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 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 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因此, 对所学东西我们要经常进行复习。“复习”“温故”是古老而又实用的记忆诀窍。“温故而知新”便告诉我们复习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把所诵读的内容刻在记忆深处,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对所诵读过的经典诗文进行回顾诵读, 使其在学生脑中根深蒂固, 经久不忘。

事实证明, 经典诵读不仅能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还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更能陶冶人的情操, 增长文化底蕴, 净化周边环境。教学中, 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学生就可以在玩中找到背诵的乐趣, 从经典文章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背诵也就成了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情。

诵读活动 篇2

“热爱经典

书香满园”比赛活动

主持稿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诵读不衰。诵读经典,让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诵读经典,让民族文化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用经典,彰显华夏文明,弘扬民族气概。让我们寻着先贤的足迹,去倾听古人的教诲,吟诵圣人的篇章。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卫辉市团市委陈书记、卫辉市文广局沙局长,还有我们熟悉的老朋友卫辉电视台的程老师,还有我们顿坊店中心校的介校长,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下面比干完小“经典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首先我们请陈书记为我们的诵读活动致词,大家欢迎。接下来有请沙局长讲话,大家欢迎。

两位领导对我校的活动提出了殷切的期望,相信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提高大家的诵读能力,下面我们的比赛正式开始。

天上一轮明月,阅尽多少世间沧桑;人间万般愁肠,又尝透多少悲欢离合!苏轼的《水调歌头》正是借明月承载着世间这诉不尽的豪情与离恨.时间就这样静静地从我们的指间,从我们的身旁,从我们的对望中溜走,日起日落,花开花谢,四季轮回,我们也已长成了逐梦的少年,时间都去哪了呢?请欣赏由甘心怡等同学带来的朗诵《匆匆》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请欣赏王靖帆同学带来的《一句话》

在崇山峻岭中,一叶扁舟行于天空之下,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请欣赏3.1班的《早发白帝城》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同的境界所领悟的人生也在不断的变化。请听杨路加 孟祥婷带来的毛泽东的诗词《人生三境界》

友情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连城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友情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好的风景。下面请欣赏高晟翔献上的友情赞歌《陋室铭》

“莎莎”、“莎莎”那是雨的声音,雨点滋润着万物,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奇幻的通话世界。请听赵洋同学带来的朗诵《雨中的树林》。

上下五千年,思天地之悠悠,念华夏之久远。多少先辈志士,青史留功绩,凝重的历史丰碑,高耸着民族的气节。请听陈欣怡同学带来的朗诵《沁园春 雪》

人生若只如初见,便是人生最好的写照,那种淡淡的情怀倒是让人释怀、让人坦然、让人心安。请欣赏王靖帆带来了朱自清的散文《初相遇》

带着诵读者特有的感情,下面有请卫辉市电视台的程主编对这次活动做点评,大家欢迎。

经过评委老师的认真点评,我们的比赛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下面进行颁奖仪式。

获得三四年级三等奖的是 获得五六年级三等奖的是 有请我们介校长为他们颁奖。

获得三四年级二等奖的是 获得五六年级二等奖的是 有请程主编为他们颁奖。

获得三四年级一等奖的是 获得五六年级一等奖的是 有请沙局长和陈书记为他们颁奖。

诵读古诗文活动的推广 篇3

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的原因

“少年若天成。”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可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样,新课标要求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江西省南昌县教研室出版的《书香童年》读本集中为县域小学生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阶梯式地储备知识,积累学识,拓展视野。这些都足以证明,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让这些站在新时代三尺讲台,并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其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前行前进,迸发力量。

鉴于这些,笔者在班级中尝试着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推广,旨在通过耳濡目染,直面经典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使融合在经典古诗文间的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正风骨、宽胸怀,以及严明的道德准则和向上的人生信念,润物细无声般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享受“与书为友,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真正提高人文修养,积淀人文功底,为孩子们营造人文的童年,经典的童年,诗意的童年。

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的方法

这两年来,笔者通过尝试并有效地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在此与大家分享拙见。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6-12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而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活动初期调查问卷中,教师发现孩子们脑中记得最深、口中背的最多的是电视广告,唱得最广的是肤浅庸俗的流行歌曲。倘若我们用经典的古诗文取而代之,这将成为孩子们学习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笔者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适时地推广古诗文,增加学习的趣味,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当然对语文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人文性 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人格的养成,奠基就在童年。趁早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接触最具道德、文化价值的古诗文,定能渐启智慧,养其品德。同理,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首先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他们的身上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所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文明礼仪的教育无不渗透着经典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用古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发出浓郁的芬芳,四溢的书香气息,这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恒久性 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此外,新课标也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的奠基。基于这两点,南昌县教研室为全县语文教师配备的《书香童年》读本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需求“授渔”,渗透古诗文的教学,陶冶诗意情操,满足学生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鉴赏美、追求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均衡学习,培养良好习惯,享受学习快乐,全面自由发展。

结束语

毋庸置疑,在小学语文教研的道路上,开展诵读古诗文、推广古诗文,是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的,是符合人文的精神内涵的,更是顺应时代的前进步伐。古人云:“为人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因此,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铺垫桥梁,用心吟诵古诗文,浸润经典,传承经典,可积累丰厚底蕴,可造就文化人生。

诗歌诵读活动过程及经验总结 篇4

一.诗歌拓展活动研究的目标:

希望开展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又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和改善教学风貌的一种语文活动形式。以诵读诗歌为突破口, 寻求语文课改中的新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底蕴。

二.诗歌拓展活动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 活动研究队伍:此次活动由校基础部康淑玲主任、李胜青副主任全面负责与其它部门协商等相关事宜, 并以语文教研室及2014级各班班主任为主体的活动组。

(二) 活动阶段:

本次活动分为3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4年6月—2014年9月

主要任务:在学校课改的形势下, 转变教学思路, 以基础部为单位, 向14级新生发起此次活动倡议, 初步构建、草拟《诗歌的力量》的方案, 并制定诵读诗歌的方向。

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2月

主要任务: (1) 启动语文原有诗歌诵读模块内容, 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能力等因素灵活机动地为自己选定诗歌。 (2) 组织学生利用手机、电脑或到图书馆搜集诗歌素材、下载优秀诗歌朗诵视频、查找诗歌背景音乐等工作, 并对学生诵读进行指导。 (3) 筛选出最好的15支班级代表队伍参加校诗歌诵读成果验收。 (4) 由校领导、各科室主任及各班学生代表对此次诗歌诵读活动进行成果验收。

总结阶段:2015年6月

主要工作: (1) 总结此次活动成果。 (2) 撰写活动经验总结并进行成果交流。

三.诗歌诵读的经验总结

(1) .朗诵前的准备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诵材料。要求朗诵者通过体验诗人的情感, 用自己的语音特点朗读出诗歌的艺术美感, 让听众受到感情上的感染和陶冶, 所以朗诵者不要着急确定朗读哪一首诗, 首先进行自身嗓音、气质定位, 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诗歌作品。比如:嗓音高亢有力的男生选择材料时, 可以选择一些积极向上为主题的诗歌, 如战争诗、爱国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 (咏史诗) 。其次选取的诗歌内容必须是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 我们的邓二为老师就紧跟时代潮流为学生创作诗歌, 如《我不满》:“我却认为不满之中有反思, 不满之中催盼着改革啊, 不满之中孕育着创新的力量, 一往无前!”“我们的习大大不满腐败一上台就打老虎, 撂倒了贪官污吏一大片”, 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在成果展示时赢得了阵阵掌声, 并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这些能反映我们思想、顺应时代改革的新的诗歌作品更容易获得听众的喜欢和青睐。再次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思想内容, 确定情感基调。在准确把握诗人写作背景、作品内在含义基础上, 揣摩作者心理, 将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赋予在这首诗上, 一首诗就不仅仅是字与字的罗列, 而是情感的叠加。如岳飞的《满江红》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体现, 所以确定了整首诗低沉但却雄壮的基调后, 再确定自己的性格、嗓音特点是否适合朗读此诗歌作品。

(二) 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情感的表达来判断语音节奏、轻重和语速, 并加入丰富的换位想象使诗歌诵读完美化。

1.节奏:需要朗诵者先要将诗句内涵理解清楚, 再将整首诗划分节奏, 从字、句、段中把握整首诗, 如食指《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许多同学都会把“手指”、“手掌”划分到一起, 可是却总是读得不顺口, 可是在细细品读和分析之后, 问题的关键最终应落实到对意象的理解。“排浪”一道一道向天边涌去, 浪线看起来更像“手指”;“大海”具有面积感与体积感, 所以“手掌”更加形象。

2.轻重音:能够利用轻重音的变化来体现诗歌的情感变化。如“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虽然只有简单的四句, 但也要注意轻重音, 或许有学生会问这么短的诗, 只有这几个字重读, 那读出来会好听吗?其实只需要我们在朗读时把语速放慢, 声音拉长, 语音稍重即可, 否则朗读效果会适得其反。

3.语速:在一首诗歌中, 语速的快慢会根据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有所变化, 听众也才能听出你的情感变化。如:裴多菲《我的歌》、《民族之歌》诗歌内容较为欢快、激昂, 语速要快;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内容较为悲伤、低缓的, 速度要适当放慢一些。

4.换位想象:朗读者要揣摩作者的情感, 换位想象, 尝试将自己和作者融合在一起, 我就是作者, 我要大声地将作者心中的快乐、忧愁、苦闷、希望等情绪诵读出来。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就可以想象自己就是狱中的戴望舒, 正在饱受敌人的摧残和折磨, 心中满怀对敌人的愤恨, 对解放区的向往, 所以朗读者的态度要坚定, 语气要恳切。只要朗读者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到诗人的处境和心理, 加上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 使己动情, 就能让听众感动。

(三) 朗诵时使用恰当的体态语

朗诵要求朗读者除运用自己的声音吸引听众外, 还可以借助眼神、手势等辅助性的体态语来深化对作品的感情, 引起听众共鸣。在整体的体态语中, 以眼神最为重要。眼能传神, 眼神中的情感已经在朗诵者上台的那一刻起就透露给观众, 所以眼神要集中, 不要东张西望。有的朗诵者可以为营造朗诵诗歌气氛, 轻闭双眼, 但由于紧张、害怕等心理不敢睁开眼睛, 不愿和听众有眼神的交流就会让诗朗诵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朗诵时的体态语要自然, 随着诗中情境来触发朗诵者的内在情绪, 必须适合作品的题材和内容, 否则让观众看来就会感觉矫揉造作, 也会扭曲作品内容和主题。如装饰14-1班的诗朗诵《献给祖国的歌》时, 朗诵者上台后通过敬礼给观众鞠躬表达敬意, 在朗诵的结尾处“祖国, ??我们定将令您?, 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时, 朗诵者又将左手一致挥向国旗, 这些动作加深了观众的印象, 让观众也是感觉耳目一新。

(四) 勇于创新

诗歌朗诵形式需要不断更新、创造和改变。在这次诗歌诵读比赛中, 也有一些有创意的作品, 如《献给祖国的歌》的朗诵者在上台后先是唱了一节《五星红旗》渲染气氛;还有《满江红》诗朗诵结束后朗诵者以庄严宣誓进行结尾;《致橡树》的朗诵中, 加入了缠绵悱恻的爱情舞蹈表演, 这些都很有新意, 所以在诗歌诵读中我们不必只是拘泥于呆板的朗诵形式, 也需要融进更新的思想, 让我们每一个人更喜爱诵读诗歌。这需要我们这些教师和学生集思广益, 去创作出更新、更好的诗歌朗诵样式。

通过开展诗歌诵读活动, 我们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他们更有朝气, 更加积极向上;我们这些教师也收获了喜悦, 看到了希望, 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把诗歌诵读这样的活动搞下去, 虽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但我们相信在中华诗歌力量的感召之下, 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都会为它的博大精深、文化精髓所折服, 相信我们的中国经典诗歌诵读活动将会越办越好, 越来越深受大家的喜爱。

摘要:诗歌诵读课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何利用诗歌特色让学生更喜欢我们的语文课, 如何通过经典诗歌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和发展全新的诗歌形式, 去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都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不断去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文学素养,活动阶段,节奏,换位想象,创新

参考文献

[1].姚为洲.中华经典诗歌鉴赏与诵读[M].上海: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 2009年4月第1版

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5

一、实验的背景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庄”,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古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古人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所谓:先入为主是也。三字经说:“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一段黄金时期,藉由先哲的风范,薰习我们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教之道,贵以专”在教导儿童读经的时候,要有耐心,长远心!不可希求速成,特别应注意“广博不如专精”,故一部经典,应读诵百至千遍,根基扎得深,果实才芬芳。苏东坡云:“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圣先贤常说:“经读千遍,其义自见。”孔老夫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编串书的绳子,断过三次,可见夫子用功之深。实践证明:读经的孩子绝不会变坏;最好的语文教育——读经;读经后的学生语文能力大增,阅读课文速度加快,课文理解力增强。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因为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步骤:

㈠、课题研究的对象:道字乡中学全体学生。

㈡、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实施(2006年5月—2007年5月)

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和第一阶段活动计划。

2、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

3、学校要宣传组织60%以上的学生自愿征订,并阅读《读读写写:中华诗文学习》杂志及相关诗文诵读活动。

第二阶段:研究深入(2007年5月—2009年1月)

1、着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建设,争取推出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方案。

2、适时和其他实验学校之间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开阔视野,相互启发,发现问题,提出策略,使实验工作逐步向纵深发展。

3、熟读实验读本《中华诗文诵读精品》。

4、指导编写手抄报,设计版面、栏目、精选诗文。组织学生手抄报比赛。

第三阶段:总结、提炼成果(2009年2月--2009年5月)

1、系统分析整理材料,请专家做数据分析,开展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多层面的访谈及问卷调查。

2、总结、鉴定实验成果。

3、组织学生编写手抄报,并组织展览。

4、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及有关论文。

5、申请结题并做好第二轮课题实验前期准备工作。

四、活动方案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天保证学生有十分钟的诵读时间。每节语文课前的一两分钟,语文早自习,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时。

2、具体措施:

⑴学校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装点学校的橱窗、走廊、墙壁等。教室环境也要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开辟有诗园,内容是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等。

⑵重点组织指导学生编写手抄报。精选诗文,设计版面。

班级方面:

(1)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热情。每周中用一天中的十分钟时间的诵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擂台赛的内容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可以是诗句接龙,也可以是你问我答,或者是对诗竞赛,或者是各种古诗方面的游戏。

(2)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3)开展举办诗社,学以致用的活动。即吸收对古诗文兴趣特别浓的学生为诗社学员,并由艺术教师组织他们开展作诗绘画、改写古诗、活用古诗、欣赏古诗、创作儿童诗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4)开设诗园,为学生提供舞台。为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全校每个班级开设“诗园”园地。内容可以是古诗的书画作品,可以是活用古诗的习作,做到点面结合,有经常性的活动,评出诵诗大王、小诗仙等。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5)组织手抄报编写活动,为学生提供编写、选材、绘画、书法方面的锻炼机会。并让学生根据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

学校方面:

(1)学校将在2006年9月初分年级段召开学生家长会,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并作“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方案”的专题报告,让家长感受到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发动学生家长订阅刊物。

(2)在每周五的红领巾广播中,由负责播音的班级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组织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精选诗文、版面设计、绘画、书法抄写方面得到锻炼。

(4)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或两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

(5)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方面的竞赛,出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方面的题目,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古诗文的诵读量,改变学生“读好语文书就行”的学习观念,使他们从小受到优秀古文化的熏陶。

(6)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的古诗文诵读活动,通过活动,来检测学生诵读方面的效果,激发学生诵诗古诗的热情。

(7)在广泛开展古诗文诵读的情况下,学校每学期进行“古诗文诵读先进班”评比活动,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既保质又保量,进一步促进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8)为探究古诗文教学规律,摸索古诗文诵读的形式,学校每学期都要坚持举行“古诗文教学暨诵读研讨会”,在师生中开展“我看古诗文”、“我谈古诗文”、“我与古诗文”等征文比赛,积极引导全体师生为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献计献策,将诵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9)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办一期诗文手抄报,版面为8K,各班向学校上交10份优秀小报。让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自己设计,将自己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故事、名篇佳句等办成漂亮的手抄报,学校评选出最佳手抄报。

如何有效开展校园古诗词诵读活动 篇6

一、诵读要有本可依,有纲可循

古诗词诵读要有本可依。小学时有一本《小学生必读古诗70首》,到了中学没有规定的读本,只读课本上的古诗是远远不够的。应在小学生、高中生必背古诗中进一步筛选,并补充一些适合初中学情的古代诗词和现当代诗人的古典诗词,把这些经典的古诗词结集成册,并就诗歌的诵读和理解鉴赏编写阅读资料,编辑成校本诵读读本,学生人手一册,作为古诗词诵读的材料。

在读本中应附有《学习纲要》,将古诗词大致按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顺序进行编排。分阶段要求学生诵读一定篇目的古诗词,并要明确诵读要求。《学习纲要》对学生的诵读达标分三个级别,总体说来是由易到难,分阶段,分层次,操作性强。比如,初级要求主要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了解古诗词的内容与情感,准确的默写诗句。中级除要求背诵之外,还要求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高级除要求背诵、鉴赏等内容外,在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古诗、运用古诗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在诗词诵读与欣赏中,能对同类诗词进行比较学习,能对一首诗或词从不同角度解读,学会用古典诗词中的哲理和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本可依,有纲可循,诵读活动的实施会更易操作。

二、用科学方法管理诵读活动

作为校本课程,教师不可能像讲课文那样对所选古诗全部覆盖。因此,教师在对校本教材的处理上主要从三方面把控。

1诗词精读课

以课堂上的古诗诵读精讲课,为学生的古诗词诵读提供范例和方法。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传统内容,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但具体的教学方法最好要回归传统,以诵读贯穿课堂教学,形成“披文识意、感知意象、领悟意蕴、体会情感、鉴赏评价”的诵读模式。同时,还应渗透一些诗歌诵读和欣赏的基本方法,把课本与诵读读本对接,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和拓展。

2古诗词专题讲座

定期举行古诗词专题讲座,内容有针对诗歌吟诵,有针对诗人诗作的,有针对古诗流派的,还有古诗词创作的,等等。这类校园文化讲座,语文教师在课余要充分备课,内容要生动丰富,主要是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为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与欣赏提供方法和帮助,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3课外诵读的管理

帮助学生安排好课余时间的诗歌诵读,定期利用一定的课时进行检查或问题答疑。学生的课外自主诵读是课后作业中的一项内容,在时间上要有所保证,在学习资源上也该有一定的援助,让学生在课后诵读有学习的抓手。

三、坚持夯实基础,努力激发兴趣

古诗词诵读,要有时间的保证,要有落实的措施。不同学段的年级按照制订好的诵读计划,有序地展开诵读活动。课堂上读,晨读时读,课后再读,做到熟读成诵。当然,诵读的安排也是灵活的:集中指导,每周可利用阅读课时间,选择读本中的诗歌适当讲解,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分散训练,每周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古诗文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背诵;阶段检查,通过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和热情。持之以恒,把诵读落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内心里对诗词语言进行充分的体验,产生丰富的内在语言,“悟”得语言内在的深意。

以活动来促进诵读,学以致用。把古诗词的诵读与语文实践活动、传统节日、班团队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诵读相结合起来,把校内诵读和假期诵读结合起来,让古诗词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让古诗词更贴近他们的心灵。

如“诗与画”的手抄报展示活动,“古诗词演诵会”、“寻找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意境”、“古典诗词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魅力”的语文活动,“诗人与诗”的专题作家研讨,“我最喜爱的诗人”读书报告等都是古诗词诵读中的语文活动。配合这些活动,鼓励学生把古诗词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撰写相关的习作或小论文,用古诗词的内容去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成立校园诗社,让学生自己写诗,读自己写的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怀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用“考级”推进诵读扎实展开

遵循诵读读本的《学习纲要》,以古诗词“考级”来促进学生的古诗词诵读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策略。可将校本课程中的古诗词分成初、中、高三个级别,按照诵读欣赏计划开展诵读活动。每学期学校统一组织一次古诗词考级,通过默写或背诵等形式,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某一级别的古诗词,给考级合格者颁发由学校统一印发的等级证书。报考级别本身不受年级限制,但必须由初级开始,由易到难,逐级向上过级。同时,年级选出在诵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组织成立古诗词诵读委员会,协助老师开展活动。

或许是对“考级”这个词语的敏感,有人认为“考级”是把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庸俗化了,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举措。其实,不要谈“考”色变,“考”从来不能作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何况校本课程的开展,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的,是按照古诗词诵读教学计划开展的,而且是符合学生需要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考级只是其中之一。

在诗歌诵读的过程中,记诵是一项重要任务。“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还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习惯,诵读需要以考级来推动,诵读的成果需要以考试来检验。

古诗词诵读本是校本课程的一项内容,它与学生的语文成绩没有直接挂钩,与学生的评优也没有直接挂钩,考级过关是对热爱读书的学生的一种激励和褒扬,这更能激发和带动全体学生的诵读热情。

总之,古诗词诵读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日常化的、与学生语文学习紧密相关的一项活动,不能为功利绑架,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忽视了活动的实质,更不能把它当做学校装点门面的方式。只有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唤起学生的热情,掌握生动而又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校园诵读活动的有效性。

诵读活动 篇7

1 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

国学是指以传统的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总和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认为,从经学中分出的小学(古代指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知识)是开启中国文化典籍之门的钥匙,经学是中国人的道德精神和价值核心,史学是中国人的道德坚持与价值判断,诸子是中国人的治世思想与生存智慧,文学是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与人生情怀。这五个部分构成了国学的整体。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亲近经典、传承文明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国学经典诵读的益处

2.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修养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如“幼不学,老何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等等。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率明显增加。

2.2 专注力提高

在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端坐,手持书本进行诵读。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有所提高。

2.3 语文能力增强

据统计,背熟《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孟子》、《诗词15首》、《增广贤文》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虽然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只要反复念,自然就能背诵”,但正因为这样的久读成诵,学生常常能在生活中出口成章,写作文时引经据典,大大加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

2.4 阅读兴趣提高,增长知识

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我校的许多学生是农民工子弟生,平时见识和阅读量都很少,通过读懂经典,特别是一些小故事,增加了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不少诵读经典的学生开始主动找书读,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智力。

3 具体做法

3.1 学校重视,教师领头

让孩子亲近经典,我们老师必须首先亲近经典。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自编了《中国经典文化启蒙》教材,一共四册,每个教师人手一册,同时主编教师开讲座对老师进行培训,学校每学年还会赠送每位教师一本经典读物,并在假期组织老师外出参观历史古迹等,这些方式可以使我们的教师放下畏难心态,重新捧读经典,让经典滋润心灵,浸润人生,从而更从容地带领学生诵读。

3.2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

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文章太多,如何选出适合中小学生诵读的东西呢?我校专门成立了一个“经典文化传播课题研究组”,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把1-9年级分为九个组,每个年级组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均取自《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增广贤文》等经典文段,难易适中,易读易记。如一年级我们选了《三字经》、《大学》、《老子1-30章》、诗十首;二年级我们选了《千字文》、《论语1-4篇》、《老子31-57章》、诗十首;后面的年级基本如此。

3.3 做好课程、时间上的安排

每日诵读20-30分钟是基本要求。

小学“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课间、早自习或分组活动的时间,分几个时段诵读(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要求只需反复念。回家后,再由家长带领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长分享。

初中本着“只奖励,不强求”,“熟读成诵”的原则,学生利用下午15分钟读报课时间诵读,班主任在检查中给予适当地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有效性。此外,每班每周还安排两节课的“导读课”由语文老师担纲,对诵读内容讲解分析,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提高学生诵读的时效性。

3.4 营造气氛,适当开展诵读活动

只有在国学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国学的兴趣来。我们在校园中通过看板,装饰牌等营造了国学氛围,学校的主体环境设计也充分体现国学特点,如老子、孔子的塑像等。同时各班的教室布置也体现了国学要求,如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等名言佳句装点墙壁,以彰显班级特色。

经典诵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师只有变换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熟读,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常用的读的方式有:文化节诵读比赛;小组比赛;班级间比赛;发奖状;发奖品等。特别是每学年我校举行的文化节活动颇具校园特色:上学期为经典诵读队列表演,下学期为经典诵读节目汇演。通过这些诵读方式的比赛,倾情投入,全员参与,每年都会掀起两次诵读高潮。

3.5 贵在持之以恒

将经典诵读贯穿于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合适的时间、空间诵读,让其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手不释卷,接受经典著作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使之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要让孩子们深切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无穷乐趣。提倡每个学生在课间以背诵比赛为游戏,提倡每个学生睡觉前背诵一句或一段等等。

4 改进措施

(1)小学诵读可配乐,这样既能体现祖国语言文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也能让小学生融入到诵读的环境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可举行教师诵读比赛。

(3)诵读形式还可更多样化。如展示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成果,包括读后感、手抄报等等。

诵读活动 篇8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由于一些中职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忽视基础文化课的学习, 虽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着粗浅的认识, 但仍然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感性的认知。直接导致学校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很难与他们交流沟通并达成共识。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中职学校进一步加强经典诵读教育, 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如今, 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的“流行文化”对中职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向中职生讲授传统美德, 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 会潜移默化地规范言行和行为, 心地向善, 提高修养。学生熟记大量经典美文, 接受到的是最美好、最善良、最高雅的文化熏陶, 从而变得文思敏捷、言谈儒雅, 表现出良好的人文修养。

(二)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经典诵读活动采用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精品, 这些优秀的作品拥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准确生动的语言、血肉丰满的形象及高超的艺术手法, 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学生可以在经典诵读中培养爱国心、民族情、山河恋和报国志。

(三)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育人环境。

在经典文化引领之下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可以形成幽雅的人文气息和厚重的校园文化底蕴, 从而实现“办特色教育, 创学校品牌”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同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陶冶情操, 树立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中。师生在诵读活动中彼此交流、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更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化职业学校的育人环境。

二、经典诵读社团的特点及优势

中职学校学生经典诵读社团是以学校德育部门为领导, 以普通话教师、语文教师和其他艺术类教师为引领, 以学生活动为载体, 发动部分对于经典诵读有着共同观念、兴趣、爱好和追求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组织。其特点及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群体目标的整合性。

社团成员都有着对文学和朗诵的浓厚兴趣, 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而努力。同时, 由于经典诵读活动还会涉及其他艺术领域, 如音乐、表演、舞蹈等, 社团可以把更多具有其他特长和爱好的同学吸纳进来, 整合多种多样的学生特长资源, 促成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 社团成员的广泛性。

对于经典作品的诵读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是产生社团凝聚力的内在条件。经典诵读社团将众多兴趣爱好、志向相同的同学汇集在一个团队内,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了充实的课余活动和发展个人爱好的多种场所。

(三) 活动方式的灵活性。

在社团的策划和组织下, 成员们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也可以根据各班 (或各专业) 特点开展班级之间、专业之间的展示活动, 还可以利用升旗仪式、班会、团会时间让社团成员上台表演……此外, 加强横向联系, 鼓励社团之间组织联合活动, 进而实现跨专业、跨校乃至跨地区的联系。

(四) 优秀典型的示范性。

有些学生成员进入经典诵读社团之后, 能够很快成长为社团的中坚力量, 并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有些学生还在各级各类诵读比赛中获得奖励。这些优秀的社团成员逐步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明星”, 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引起其他学生的仿效, 重塑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观念。

三、经典诵读社团的组织与管理

目前, 各中职学校里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组织。在这些社团中, 只有经典诵读社团的群众基础好、普及性强, 易于组织、便于管理, 投入少、见效快。那么, 怎样更好利用这些优势对经典诵读社团进行组织和管理呢?

(一) 学校重视, 加强管理。

学校德育部门应定期了解经典诵读社团的组织机构运转情况, 了解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 协调解决社团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活动内容上,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 注重活动质量和内容, 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同时, 对于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成员和先进典型要及时鼓励和表彰, 对于社团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不和谐因素要及时纠正和处理, 引导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 教师指导, 专业引领。

为了保证经典诵读社团正常及顺利运转, 除了加强管理之外, 还应通过相关专业教师团队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具体来讲, 可以构建以下几个专业教师团队:一是管理教师团队, 由学校德育部门的领导及处务人员担任, 主要负责对社团日常管理事务的监督, 协助社团学生负责人开展工作, 上传下达, 并负责社团的主要外联工作;二是指导教师团队, 由学校的语文教师、普通话教师及艺术类教师担任, 主要负责在业务上对社团成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辅导, 从专业角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并负责重大表演活动及比赛的排练工作;三是外聘教师团队, 由学校对外聘任各知名艺术团体的专家担任, 主要负责引领经典诵读社团成员进一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为社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并为优秀社团成员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创造机会。

(三) 组织研讨, 促进交流。

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 和其他门类学科一样, 必须通过社团活动开展有组织的研讨交流。学校应通过经典诵读社团的管理教师团队定期组织社团成员开展诵读艺术的研讨和交流, 进一步发挥社团的指导教师团队的引领作用,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背景知识的学习、发声技巧的培训、表演形式的探讨等一些专题的研究学习, 不断提高社团成员的学习兴趣和诵读水平。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研究能力、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团队意识得到增强。

(四) 开展活动, 丰富内涵。

中职生参加经典诵读社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期望能发掘自身的闪光点, 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这个“舞台”就是学校为其搭建的展示经典诵读水平的各种平台。因此, 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如国旗下的讲话、经典诵读比赛、课本剧展示、舞台剧表演等。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 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 寓教于乐, 把学生的共同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经典诵读社团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培养目标也在持续不断地更新。同时, 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传统经典文化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为了适应新形势, 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职学校的经典诵读社团活动必须改变惯有做法, 明确发展方向:变“由学校德育部门主管”为“举全校之力齐抓共管”, 变“诵读名家经典”为“我读我原创”, 变“上台表演”为“网络诵读”, 变“埋头实践”为“开发课题研究”。

(一) 采取有效措施, 形成德育合力, 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向纵深开展。

学校德育管理部门要把经典诵读作为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并制订长远、学年、学期和具体活动计划;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要明确诵读篇目, 保证诵读时间, 并将各专业、各班级的诵读情况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依据;学校总务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为经典诵读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场地、器材、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经典诵读社团要自发引领广大学生诵读经典、感悟经典、践行经典, 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向纵深开展。

(二) 整合职教资源, 编写校本教材, 鼓励师生原创诵读作品。

经典诵读社团的指导教师团队应充分利用现行职教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作为诵读资源, 还可以在各专业教辅资料中寻找诵读资源 (如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材的作品选, 旅游专业的各地风光解说词等) 。另外, 组织相关教师结合本地人文、地理、历史, 为社团活动自编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同时, 鼓励教师和学生创作诗歌、散文, 增强原创性, 使社团活动更贴近中职生的生活。

(三) 创新诵读载体, 丰富活动形式, 积极探索经典诵读活动的新路子。

要拓展诵读载体, 积极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覆盖面广的优势, 将经典诵读社团的影响力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发动计算机专业师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 为经典诵读社团建立主题网页, 开办朗诵艺术网络沙龙;建立社团专用的录音棚, 为优秀的诵读节目制作录音并向校外推广。

(四) 寻求理论支持, 注重过程研究, 把经典诵读与德育课题结合起来。

经典诵读社团的不断发展及社团活动的推陈出新, 需要学校德育部门和社团领导者加强学习和研究, 寻求理论支持, 更新教育理念, 强化德育效果。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应成立课题组, 开发专门的课题, 以指导和加强社团活动的过程管理;也可以把经典诵读与学校现有课题结合起来, 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学校可以把经典诵读社团的管理及活动纳入课题组的研究对象中, 为课题研究提供原始数据和材料;同时, 课题研究为社团管理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规范其管理行为, 明确其发展方向。

“经典润泽心灵, 诵读激发情感”。通过在中职学校创办经典诵读社团, 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 实现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规范中职学生的言行举止, 教会他们“爱国, 爱人, 爱己”, 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从而促进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6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上海教育, 2009 (14) .

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的几点做法 篇9

一、创设环境, 引入诗境, 激发诵读 兴趣

开展任何活动都需要用环境来烘托渲染,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直接的感官刺激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们就从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做文章。首先, 我们发动各年级学生搜集一些古诗文卡片, 也就在搜集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与诗画近距离接触了一回。师生精心挑选几张诗画卡片, 布置好了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取名“我与古诗交朋友”。光几张诗画卡片还不能激起同学们诵读古诗的兴趣, 我们又在黑板报上开辟了一块“古诗苑”栏目, 每两个星期就写上一首带有拼音的古诗便于学生诵读。因此, 每个学生每个月最起码可以诵读两首古诗。其次, 在校园的走廊上、墙壁上悬挂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和古诗文装饰画, 张贴名人读书的图画、小故事, 让读书口号深入人心, 读书名言铭记在心, 学生耳濡目染, 受到熏陶。再次, 我们还积极创设古诗文诵读的物质条件, 学校成立“古诗文阅览室”, 每天中午向学生开放;班级成立“班级书架”, 可随时借阅;要求家庭备有“小书架”, 闲暇时, 手捧古诗文, 让古诗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紧握时间, 紧扣主题, 拓宽诵读 途径

诵读活动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的。为此, 我们本着“持之以恒, 树立信心”的诵读理念, 坚持每天清晨诵读10分钟、午间诵读5分钟、放学前诵读5分钟。保证每天至少30~40分钟的诵读时间。晨会和班会是很好的开展诗画活动的时间。我们把每周四的晨会定为“美文诵读”晨会。而双周的晨会我 门会向学生推荐一首古诗以及简单地介绍一下古诗的作者, 单周的晨会则由两到三个学生来交流一下最近自己背诵的古诗文。通过一学期的坚持, 同学们对于背诵古诗文的激情大大提高。

在学校, 如何让学生被古诗文所吸引, 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紧扣主题还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 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如根据安排好的诵读时间, 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 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等, 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 “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 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 景仰祖国悠久文化, 受到情的感染, 美的熏陶。

在活动的开展途径上, 我们以课外、业余为主, 鼓励学生参与, 并和每天的班级评比挂钩, 以激励学生。

1.听。即听广播, 听录音, 利用课间、午间休息时间, 学校播放古诗, 供学生欣赏;开设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 由学生主持, 播音。

2.看。即通过宣传栏、黑板报、诗文图展等形式, 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佳作名句, 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记住。

3.读。每天拼时间 , 组织学生朗读 或自由诵读。每天一二十分钟, 日积月累, 孩子的文化修养、文明程度都会大大提高。

4 . 抄。让学生做 诗文卡 , 办手抄报等。

5.画。即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 可以尝试让学生用图画表达与诗歌相同的意境。诵读中引入图画,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 强化对诗的理解, 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到诗词中用字的传神和内在的精髓。学生们自己通过设计画面, 动手绘制, 比起单纯地阅画, 更能调动他们学诗的积极性。

6.讲。学生在背诵古诗的基础上, 讲解古诗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 讲诵读的感受、心得和体会。

7.演。即根据古诗文的部分内容故事性、可表演性强的特点, 学生们把诗词改编成课本剧, 再现古诗文的意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 理解诗意, 充实内容。

8.赛。即班级、年段、学校逐层举办古诗诵读比赛。

9.创。即为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歌、通过“星星诗会”、手抄报、广播台、推荐发表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抒写生活、抒写感受的舞台, 激发孩子们的文学创作爱好和文学创作欲望, 评选出“小诗人”。

三、加强互动, 开展活动, 拓展诵读 空间

1.亲子互动。为了让孩子在这一活动上保持热情, 我们动员家长一起参与到其中。让家长在家督促孩子诵读, 首先要做好家长沟通工作,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 我们向全体家长宣传了本次活动的内容意义与方法, 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与支持。实践最后的结果也证明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活动过程中, 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有些家长不但热诚监督, 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背, 互相考试比赛, 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输, 但大人也因此而受益。

2.生本互动。学生和文本的互动意味着诵读活动的开始, 也是古诗文诵读中的核心环节, 没有生本之间的互动, 就不可能有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思考。学校要求学生建立古诗词诵读本, 方便收集、背诵古诗, 定时交流, 定时检查, 督促学生认真参与活动。

3.生生互动。小学生的个体阅读行为固然很重要, 但毕竟年龄较小, 自控力较差, 个体阅读往往不能坚持长久, 阅读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 如果把他们放在一个有组织的阅读团体中, 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其效果不言而喻。活动的形式活泼、丰富、灵活多样, 交流阅读心得、汇报阅读成果、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等, 使得课外阅读向纵深发展, 学生的阅读技能得到提高。

诵读活动 篇10

中华经典诗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十八大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最深厚的软实力”。这就需要我们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2009 年由教育部牵头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高校正式启动,并迅速得到响应。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桥头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走进校园有利于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浓厚爱国情操。

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不足。其主要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几点:首先,当前社会快餐文化盛行。大学生习惯性消费快餐文化,不再有足够的耐心沉淀自己,诵读一些中华经典的诗文,而是选择娱乐新闻、八卦新闻等等。从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审美情趣不足,人文素质缺失。其次,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迅猛。互联网爆炸式的信息,使当代大学生降低了阅读的深度。新媒体的发展,使图像阅读变得流行,例如:电影、电视、游戏和动漫等,娱乐化的方式更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经典阅读的习惯。最后,学生就业压力大。当前许多高校学生认为上大学仅是就业的敲门砖,因此更愿意选择有实际效应的内容阅读,迅速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经典诵读可以带给人们心理的启迪和思想的升华,然而却被大学生忽视,这也反映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因此,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亟待建设成为品牌项目并再高校中大力推广。

2013 年到2016 年本校举办本系承办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就着重从品牌建设及推广的意义、思路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品牌建设及推广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当代青年继承和发扬,而高校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好利用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中华传统文化诠释。诵读的内容为中华经典的诗文,可以包括唐诗宋词元曲,也可以是四书五经中的经典篇章,或是现代经典诗词节选等等。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需要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学生通过诵读活动,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的道德追求等来武装自己。

2、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只是文化的载体,仅仅会读文字,不代表理解其内涵。这就是所谓的识其一,不知其二,对于诗文只是文字性的处理,而不知道其所处的背景、环境及人物的性格,自然无法掌握诵读的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在诵读前,必须对诗文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掌握和理解,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例如,在朗诵《琵琶行》时,掌握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白居易遭受贬谪后在浔阳江头偶遇一年老色衰被抛弃的歌女,结合自己的遭遇创作而成。就会深刻理解诗文所表达的内涵,也就能够诵读出诗词中蕴含的愤懑之情。因此,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诗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3、增强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部分高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个人修养的教育。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时,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表达自己的言论,而进入公开场合,面对众多陌生观众时,却无法流利的讲话,这种情况与现在大学的教学形式相关。课堂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少主动发言和上台的机会,也就缺乏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可以很好的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利用诵读经典,不仅接触了传统文化,而且将经典语句潜移默化的转化为个人的表达,既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文化修养。

三、品牌建设及推广的思路与方法

1、开发阅读资源,拓展诵读范围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围绕“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为主题,因此,学生在选择文章时就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内容很容易重复,例如,第二届大赛初赛时有4 位学生同时选择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缺乏对诵读核心精神的理解,诵读的内容应该更为广泛。“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经典可以是古代诗词,也可以是当代散文,供给学生的选择范围应该是广阔的。在品牌建设初,咨询相关专业教师,列出参考书目供学生选择。通过活动,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广泛阅读的平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提高学生参与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活动的组织的成功,一部分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在活动前期,就需要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制定详细的策划方案,此外就是加大力度的宣传。宣传的方式包括展板、海报宣传,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进行宣传。诗文朗诵活动不单纯是中文专业学生的专利,而应该鼓励各个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重新阅读经典,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人文素养。通过提高全校学生的参与度,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3、开展相关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竟可能的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热爱祖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的实现中国梦。诗文诵读活动可以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加以呈现,更能烘托出语言的感染力。此外通过前期开展的读书小组活动、语文读书竞赛活动为经典诗文朗诵活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使大学生能够积极阅读经典,更全面的理解传统文化。

4、诵读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指导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需要一批专业性强、责任性强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硬的师资力量,以便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本项目教师均为普通话测试站成员,属于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对学生的语音语貌可以进行专业的指导和纠错,部分专业教师对于学生诵读的内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有助于诵读情感的表达。此外,学校可以以诵读活动为平台推荐相关指导教师参加国家或省语委的专业培训,增强教师专业能力,从而有效指导学生,提高学校整体诵读水平,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品牌的创建和推广创造强有力的条件。

四、结语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品牌的创建和推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也是新时代发展和高校文化建设的需要。品牌的建设和推广需要高校重视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才能顺利实现品牌的创建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危玉然.高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品牌推广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

[2]赵先锋.论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出版广角,2015.

诵读的价值与诵读的实施 篇11

一、诵读概念内涵辨析

何谓诵读?从词义学的角度解释,有认为是“念(诗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默读”的(《辞源》),有认为是“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仅此解释,对理解诵读的真正内涵,乃至指导诵读教学是不够的。

“诵”和“读”在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许慎《说文》说:“诵,讽也”。“讽,诵也”,讽诵互训,但二者实则有别。《周礼·春官·大司乐》言:“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郏玄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日诵。”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对“诵”和“读”又作了独到的辨析,他说:“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因此,“诵”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的读法,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读”,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诵书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诵”为“籀”,认为“读”与“籀”能互训,“籀书”即抽绎理解书的意义,进而又说“讽诵亦为读”。可见,“读”既是感知言语的声音形态,又是抽绎意蕴。从词源上看,诵读应该能在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

以上是从词义、词源这一静态层面对诵读的阐释,在现实动态实践中人们对诵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宋人张横渠言:“读书要成诵。吾人读书的目的,是在借书中的内容以解释自己的疑难,开通自己的心思,但非潜心玩索,不能达到这一步。但潜心玩索时,又需离开书本,或于半夜中,或于静坐时才能办到。但所读之书不能记忆,如何能离开书本潜心玩索呢?所以凡关于有益身心的书,须读得成诵。”《朱子大全·读书之要》云:“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编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诵数。但百编时自是强五十编时,二百编时自是强一百编时,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这里的诵读就是指背诵。王守仁《传习录》中说: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这里的“读”指的是吟咏。“吟咏”是对诗赋歌词的吟唱,尤其在先秦至隋唐时期,汉语文学强烈的音乐性,使吟咏成为一种以口语为准、重韵味的表达方式。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强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编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王守仁《传习录》中又说: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抽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这里的诵读就是指朗读,讲究口诵心惟,也是最接近诵读本义的读法。由此可见诵读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包括了背诵、吟咏、朗读三个要素。

“五四”之后,诵读渐废,这跟文言地位的变化有联系。到了上个世纪30、40年代,“诵读教学”受到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夏口尊、叶圣陶就主张朗读、念诵,朱自清主张加强朗读、诵读教学,黎锦熙、魏建功也积极主张诵读教学。到20世纪80年代,与诵读有关的教学活动,由相应的“朗读”、“背诵”、“熟读背诵”等词语来表述。诵读的复苏在20世纪90年代后。如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提出“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在每个学段的目标中都对诵读提出了要求,在实施建议里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熟读能诵是诵读的自然结果,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吟咏在实践中事实上的缺失,已不会有人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了。我们现今所谓的“诵读”,其声音表现技巧与“朗读”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区别。正如《语文课标》研制者的意见:“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调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读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诵读”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朗读”。当用于指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和文言文等特殊文体的阅读时,我们根据习惯更多地采用“诵读”的名称。之所以称“诵读”而不是“朗读”,还有一层原因,是因为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诵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而感知话语声音,读声可大可小,对一个不熟练的阅读者来说,揣摩体味之时,尚未完全浸润其中,若一味“朗声”、“响亮”地读,并不是适宜的读法。

概言之,对诵读的理解,要在秉承诵读本义的基础上,明确其要义,诸如:它是一种以适切的言语声音形态,走进文本,读者与文本实现融合的过程;它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它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不仅得其声音,又得其滋味的一种“声读法”。简言之,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二、诵读在文本阅读中的价值

为什么诵读?当前诵读教学的根本性缺憾还在于对其价值认识不足。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必备环节”。有的教师被动地安插诵读是为着填补空白的初衷借以搪塞,缺乏对其深层价值的悟解,或只是把诵读作为展示特长的领地,没有情感的真正渗透,没有对学生心理的关照。这种诵读不可避免地成了“走过场”、“讲形式”。

诵读在文本阅读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汉语言自身特点来看,诵读是最切合汉语文本的一种阅读法。

汉语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除却儿化音节等特殊情况,音节与文字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经历史的积淀。特定的声、韵、调与相应的情

感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对应性这已是语文常识。如声母舌音和齿音发音时受阻较多,显得较为低沉、细腻;韵母,按韵腹的开口度的大小分为洪亮级、柔和级、细腻级,分别与豪迈、欢快、热烈的感情,平静、安详、舒适的心境,以及低沉、忧伤、缠绵的思绪对应;声调中的人声常表局促压抑之感等等。音节是处于特定语流之中的,是文本作者的独特的声音,只有通过诵读才可能将其中的情感意蕴传达出来。李清照的《声声慢》,历代论者均认为其“用字之功,炼音之奇”。词中绝大多数是舌音齿音字:这类字常带有较低沉、纤细的感情色彩,宜于表现凄凉悲哀之情;韵脚全是入声字:给人压抑迫蹙之感;九对叠音词:细腻哀婉,将人引进了一种凄切的气氛中。特别就汉字的声调来说,“世界上的声调语言虽然很多,但像汉语这样每个音节都有固定声调,不但有高低之分,还有升降曲折之别,却是不多的。可以说,这是我们特有的语言材料。”在汉语音节结构中,如果我们把声调不同的音节有机的配置、组合起来,那就能生成波澜起伏,跌宕有致,韵律和谐的语音流。由于汉字语素间组合成词的能力强,通过语音修辞,如“响字”、“叠字”、“叠音”、“同韵呼应”、“同声或同韵字复叠”等,产生了对偶、互文、顶真等修辞形式,使汉语充满了音乐的律动和节奏的灵性。这些特点使得汉语文本更适合诵读,学生在诵读中既可以获得音乐的快感,又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汉语的规则。

另外,由于现代汉语大量网音字、多音字、多义字的存在,只有结合语境,经过反复的诵读,才易于把握这些多音多义字。

(二)就古诗文而言,诵读将古文和人的感官重新联结起来。

《语文课标》(2001年版)和《高中语文课标》(2003年版)中,“诵读”的对象基本上限定于特殊的文本类型。例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诵读优秀诗文”,“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等。这里的古诗词、文言文等,均涉及到学习“文言”,即古人的语言。所谓文言,“是与白话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从上古一直沿用到‘五四以前。”“文言起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后来它越来越同口语脱节”。如王力先生所说的,“咱们现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像罗贯中模仿汉末或三国时代的古文一样的困难”。这表明,古人(秦汉以后)学习文言,与今人学习文言相比,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是都在口语、书面语言距离很大的条件下学习。就学习的方法而言,郭绍虞先生有一段论述:“学习这种超方言的文学语言(指‘文言,引者),等于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要求能够应用于写作,只有像鹦鹉学舌般的从诵读入手。……离口语愈远,那么学习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诵读。所以重视诵读的倾向,越到后来就越显著。“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琢磨着。”出声诵读就是把已经脱离的这种联系建立起来的重要途径。“作用于眼睛的文字。经过大脑和口变成声音,再作用于耳,只有这样自己建立起来的古代语言环境,反过来全方位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才能加速语言和感官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三)依“因声求气”之说,诵读是走向文本内容的必要路径。

中国语言文学向来重视“文气”。“如果要从文章体裁上找一个贯通今古的特征,其实就是历代古文家都提到的‘气或‘文气”。这种“气”使得作品艺术风格灵通变幻,又无不蕴含创作主体流动丰沛的内在情愫。那么“气”究竟是什么呢?徐梵澄先生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生命力之充沛,在语言易见,因为声音本身有种种可格调,而发言时更有种种姿态或手势随之,皆所谓生命力的表现,所以传情达意。在文章较难见,因为要使无声之文字化为有声之语言,在心思上增加一番工事。比较间接,如前已说。然熟于文字的人,依然是一看即知;不能,则一诵读即知:某文有气或无气。或文气通顺不通顺。——以写作的技巧而言。这包括意思之连贯与变化与起伏与曲折等,其所用之文词之采择,句之长短及其配合,字之声与调,因而成就之抑扬顿挫,以及分段,成章……一言以蔽之,主旨是使‘气或‘生命力贯彻,弥漫其间。其办法不一,故曰无定法。”

这就是说人们在讲话时,可以借许多动作、手势、面部的表情等帮助完成表达情意的效果,在语言本身就是抑扬顿挫,轻重急徐的语气。把语气体现到文章里,就要借章法、句法、修辞等去安顿它,总括起来说,便是“文气”,“气”是文章的音节。表情达意是离不了它的。从文章角度说,气势是文章凝聚剂,气即作者的风骨;从读者角度说,气势是文章赏读的向导。这种“因声求气”与诵读教育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清代文论家刘大掘在其《论文偶记》中说得透辟:“凡行文字句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步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着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却在我喉物间:合我喉物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之处,自然铿锵发金石。”文章作为语言的艺术,这种语言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将高低、平仄、急缓、抗坠的音乐表现出来,才能使文章的神气流转无穷。

(四)从阅读实践看,感悟理解和诵读吟咏是共生的。

在阅读实践中,感悟理解和诵读吟咏是共生的。共生之物,若被分离,往往会大大削弱甚至丧失生存能力。话语形式实现话语内容。话语内容实现于话语形式,这两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诵读的对象是话语的声音形态,理解感悟的对象是话语主体生命之情气,后者实现于前者,理解感悟也就只能与诵读吟咏共生了。诵读是以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方式,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那么这种感悟理解是如何实现的呢?文本是无声的,但文本的文字结构与意义结构提供了转化为有声话语的坚实基础与巨大空间。而文本话语的声音形态,不是字音的简单拼凑,也不单是词句意义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情气和意味。话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这里的语音不仅指事物的概念,而且重现了事物所引起的感觉,充满着说话者的生气。洪堡特曾说:“为什么母语能够用一种突如其来的魅力愉悦回归家园者的耳朵,而当他身处远离家园的异邦时,会撩动他的恋乡之情?在这种场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语言的精神方面或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恰恰是语言最不可解释、最具有个性的方面,即语音。每

当我们听到母语的声音时,就好像感觉到了我们自身的部分存在。”话语的文字形态与声音形态都能表现主体生命之情气,但对一个阅读学习者来说,其感知的直接性是不如声音来的彻底、深刻与细腻的。

(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看,诵读是书面语阅读理解必要的听觉通道。

阅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书面语的阅读理解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视觉通道,以文字的视觉表征为中介达到词义,即文字——词义;听觉通道,通过语音转录到达词义,即文字——语音——词义,选择哪条道路,往往与阅读材料、阅读水平和任务要求有关。较难的阅读材料、阅读水平较低(不熟练者)、需要记忆的材料等因素都会使读者选择语音通路,即听觉通道。对于困难的阅读材料,即使要求用默读,也往往包含一个无声话语阶段,阅读者的下唇、喉部都会有肌肉活动,若阻止这些活动,理解就会受妨碍。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朗读训练要先于默读的原因。建国前有人在小学二年级进行默读与朗读的比较心理学研究,有些结论对我们今天思考为什么要朗读(诵读)是值得参考的。

课本中的诗歌、童谣、对话及散文中夹着韵文的,此种材料非用朗读不可。

表演时说白的声调宜先用朗读熟练。

儿童听了故事,内容早已明白,虽然朗读太多,也不至于减低了解。

全用默读,字音不易正确。

全用默读,注意力不易集中。

应用时所用的词,要把原句背诵出来,才易想到。

温熟课文,朗读易熟,默读较难。

儿童语词不自然,尤须朗读练习。

默读组的人易为朗读组的人所干扰。

儿童在教室勉强用默读,自修时或在家时,仍旧是喜欢用朗读。

朗读优良的儿童,讲演也较为优良。

全文已琅琅上口,这时用默读温习,无大阻难。

不常见字及难字,希望儿童牢固认识,非用朗读不可。

三、对诵读教学实施的两点思考

怎样诵读?关于诵读教学的实施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面对具体的文本如何读,二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诵读。

(一)文本诵读:语体的把握。

面对具体的文本怎么读,与此相关的问题是“读什么”,诵读的恰当与否和诵读对象特定文本的文体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曾国藩所言《四书》等诸经、《昭明文选》、李杜汉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诵读”、“密咏恬吟”不可,表达的就是这两者的关系。我们在实践中所要探讨的也就是哪一首(类)适合“高声朗诵”、还是宜于“密咏恬吟”这样具体的问题。

对此,前人的研讨对我们今天思考这样的问题很有启发。黄仲苏在其《朗诵法》中“审辫文体”,并依据《说文》字义及个人经验确立了四大类“朗诵腔调”:

一日诵读。诵谓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辨、序、跋、传记、表奏、书札,等等。

二日吟读。吟,呻也,哦也。宜用于读绝句、律诗、词曲及其他短篇抒情韵文,如诔、歌之类。

三日咏读。咏者,歌也,与栐通,宜作永。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

四日讲读。讲者,说也,谈也;说乃说话之“说”,谈则谓对话。宜用于读语体文。

目前,从体裁来论诵读基调的较多,但这似乎并没有抓住关键。而话语体式是一个较为适宜的视点。我们可以这样说。作者自由创造的语体主要决定着特定文本的“怎么读”。文体包括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面。对于特定的文本来说,与“怎么读”最为关切的是语体。语体,即话语的体式。一般地说,一个文本的语体是一个复合体,一种是体裁所要求的规范语体,如与章表奏议匹配的是典雅语体,而赋颂歌诗则必须选择清丽的语体;另一种是作者按照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所选择的自由语体,这完全是作者的创造。这种属于作者个人的自由语体品格稳定地发挥到一种极致,并与作品的其他因素有机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风格。

(二)教学活动中的诵读:范读、仿读及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诵读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范读是需要的。范读的作用不是使范读成为学生简单仿读的范本。而主要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富有意味感的声音形态,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所表现的意义情调,为自己的感知表现找到准确的路径,从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读出来。仿读,也是需要的,但应慎用。诵读过程的探究性,决定了阅读学习应以学生自己的诵读为主。教师的示范性吟咏诵读是引领学生开启文本意蕴世界之门的钥匙,它既不能替代学习者自己的探究。也不应是学生的范本,让学生简单地仿读是违背阅读与诵读基本规律的。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贾宝玉,每个学生所理解的文本意义,所体悟的情感态度,总是存在差异的,至少是在分寸上,而情感态度是声音形态的源头,源头不同,怎可求声音之同呢?即便学得好,所学又是什么呢?脱离情感态度的纯技巧的声音又有何意义呢?

一般地说,在以下情景中采用范读、仿读的方式比较合适:学生已经理解了意义,体悟到了情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了,但找不到恰当的声音形态读出来。教师如果认同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这时就可以范读。听完后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他所听到的:形象意境如何,情感态度如何,声音形态如何。然后,学生仿读。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倾听范读还是自己诵读,它仅仅只是阅读基本方法之一,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各种方法的合力作用。体悟文意是读,揣摩语调是读,交流感受是读,琅琅书声也是读,完整的诵读教学体系内,应该涉及这些方面,而且最重要的是看所有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助于学生“心悟”而后“口诵”。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即使是以诵读为基本方法的阅读,也需要与讲析、提示等其他方法结合运用。如此,诵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对于表现情感相对比较单纯的文本,教师的朗读指导主要在于逻辑重音和情感重音的直接指点上,若是情感比较细腻微妙的文本,教师采用引导提示的方式比较合适。提示采用的不是诸如“语气语调是快乐的”、“用比较惊恐的方式阅读”,或者“这几个词是重音”之类的方式,而应该是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情感态度的路标——想象形象与意境,设身处地的行为与体验。只有当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之后,所谓的轻重、高低、快慢等声音表现技巧才能与语气融合,内化为诵读者的能力。

诵读活动 篇12

一、中职语文课程中古诗文诵读问题

(一 )诵读观念淡薄

目前,在古诗文讲学中,教师一般重视古诗文的翻译,忽视诵读。诵读在实际教学中成了一种形式、过场或是用来填补翻译剩下来的空余时间,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古诗文教学中。通常情况下,古诗文的教学过程往往是老师与学生各范读一遍,接着分析诗文句子及翻译,最后学生齐读一遍。教师这种以讲代读的方式,忽视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诗文的过程,活生生地将古诗文深刻内涵演变成死记硬背, 致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灌输知识。然而学生在这种生硬的教学方式下,不仅不能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反而失去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古诗文成了应付形式,更谈不上诵读。

(二 )诵读时间不足

中职学校课堂时间一般为40至45分钟, 而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讲解分析所占时间几乎占据全部,留给学生自由诵读的时间不足10分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点名诵读的方法或让学生齐读, 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在自主诵读中领悟诗文内涵, 轻视诵读对理解诗文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课堂,充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降低学生对古诗文的独特情感。

(三 )诵读水平不高

在教师“灌输式”教学下,学生诵读古诗文往往较随意,不明确诵读的具体目的,且方法欠妥当。大多数学生将诵读理解成朗诵或朗读,甚至将诵读演变成死记硬背,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缺乏正确指导与规范性要求。教师点名学生诵读时,往往在乎学生读准字音且读得流利, 鲜少注意诵读过程中所带诗词的情感、韵律与节奏。即使有的学生能够体会诗文中带的情感,却不知道如何区分语调高低、语气的轻重、停顿长短及节奏的快慢,致使作品中的意境难以得到体现。由于诵读的缺乏与上课习惯默读,导致学生的诵读水平难以提高,对古诗文作品难以投入情感。

(四 )诵读习惯缺失

其实许多学生对古诗文诵读具有浓厚兴趣, 但因教师不够重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对古诗文进行讲解分析,致使学生缺乏诵读时间。又因学生缺少科学、有效的诵读指导与训练, 学生无法真正体会诵读古诗文的乐趣, 继而丧失诵读兴趣,所以不用说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诵读,更不用说养成诵读的习惯。

三、基于中职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诵读与赏析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重视与改善。如:

躬身示范:新课标指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外,也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古诗文教学中,学生以教师为示范者,因此在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范读比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更具影响力,更能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教师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范读容易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更易将作品中的意境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作品。教师的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纠正错字读音,领悟作品的停顿与诵读节奏,还可以在自己诵读的时候融入从教师范读中获得的经验与情感,从而诵读自己的独特感受,感悟诗文作品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艺术形象。教师对了解的古诗文,可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并消除学生对诵读诗文的胆怯心理; 对于不了解的古诗文,可与学生一起学习,例如开展诵读竞赛等,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旁征博引:在古诗文解析中,教师利用熟悉的古诗文以诗解诗,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满腹经纶的形象,还能让学生受到教师诵读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例如当教师讲授柳永《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时 ,其中诗人为何借“杨柳”之景抒离愁之情呢? 这时,教师可体现“杨柳”在古典诗词中抒发“离愁”的重要意义。如最早借柳抒发离愁的《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周邦彦的《兰陵王·柳》中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等。

在教师充分带动学生诵读兴趣与指导学生诵读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如陶渊明《对园田居五首(其一)》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该课的学习要求,在大致了解田园诗及其代表作家知识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本诗,体会陶诗的意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加强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还需贯穿课堂内外,延长诵读时间。如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课外诵读时间;充分发挥教室文化作用,营造诵读氛围;引导学生自主诵读、独立理解等。

四、结语

加强鼓励学生诵读古诗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古诗文习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摘要:语文在中职教学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是学生日后学习其他科目的重要前提。中职语文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中职语文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本文主要针对中职语文活动课程古诗文诵读方法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意见。

上一篇:古筝的传统与创新下一篇:煤矿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