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防控产品

2024-07-01

绿色防控产品(共8篇)

绿色防控产品 篇1

1 发展进展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 我市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 “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加强示范引导, 注重技术集成, 组织现场观摩, 广泛宣传培训,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取得了进展, 作用和效果初步显现, 主要体现在:

(1) 采取综合技术点上示范、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 创建了多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在办示范点上, 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和“阶段承包”、“全程承包”的运行模式, 通过推行一系列技术, 农药减量控害成效显著, 取得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 病虫害可持续治理能力稳步提高。2006~2015年相继在水稻、柑桔、茶叶、蔬菜等作物上创建72个示范点, 累计核心示范面积130万亩, 辐射面积4090万亩, 水稻总体防效达89%以上, 茶叶总体防效达88%以上, 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降低防治成本和农药使用量20%以上。

(2) 开展一些绿色防治应用技术研究, 技术集成取得一定进展, 形成了一些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推广技术模式。如:水稻的“统一翻耕+深水灭蛹+灯诱、性诱+适时搁田+统防统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控模式, 茶叶果树优势区的“灯诱、色诱、性诱、食诱+天敌控制+生物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控模式。

(3) 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有力促进了“三品一标”基地健康发展。近年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进展较快, 涉及的农产品品种逐渐增多, 品牌的认知度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目前全市种植业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02个, 产品21个, 产地规模215.74万亩;已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稻谷加工品2个, 产量500t;已通过认证的有机产品基地8个, 产品 (加工) 数42个, 产地规模9.795万亩;已通过认证的地理标志农产品19个, 以湄潭茅贡米、凤冈锌硒茶、湄潭翠芽、正安白茶、赤水金钗石斛等品牌在省内甚至国内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水稻、蔬菜、水果、茶叶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分别为100%、98.5%、99.1%、99.6%。

2 推进绿色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经营规模小, 推广应用缺基础

目前, 我市农业生产经营以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主, 生产规模小, 管理不统一, 接受能力差异大, 客观上制约了这些绿色防控措施的推广应用。

2.2 优质难优价, 推广应用缺动力

我市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不健全, 开展病虫绿色防控后的绿色产品与开展化学防治的产品在价格上无优势, 优质难优价, 优价则市场销售量不高, 难盈利, 致使社会资本参与热情度不高, 农业生产者积极性不够。

2.3 绿色防控可供选择的实用技术少, 推广应用阻力大

由于绿色防控其物化产品种类少, 投入成本高, 防控技术在实施中环节多, 操作难度较大;目前各地采用较多的是光、色、性三诱杀和使用生物农药等单项技术的简单组合, 防治投入成本高、见效慢、而且防效不稳定, 农民难以掌握, 不愿意接受, 制约了绿色防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2.4 政策扶持弱, 推广应用缺保障

相对于传统化学防治而言, 绿色防控投入成本高, 技术难掌握, 生产者自愿采用意愿低, 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加大资金扶持, 统一组织, 规模化实施。就我市农村看, 农民一家一户田土面积小, 要老百姓自己购买并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性诱捕器难以承受, 同样, 专业化防治组织虽然要开展一些公益性防治服务, 但是也只有在实现盈利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壮大, 在没有政策扶持作保障、物资资金作补贴的条件下, 是不可能主动投入资金, 推广应用这些绿色防控措施。

3 解决对策和建议

3.1 突出推进重点, 建立引导机制

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精准扶贫, 扩大绿色防控试验示范规模, 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现阶段推进绿色防控, 以生产基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 以种植效益好、质量安全受关注程度较高的果菜茶等园艺作物及特色作物“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和园区为重点, 在技术与产品、市场与品牌、企业和基地 (园区) 上下功夫, 提升农产品名特优品牌的价值, 逐步实现优质优价, 引导龙头企业广泛参与, 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

3.2 培育服务组织, 搭建推进平台

一方面要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做好绿色防控措施、高效低毒农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介, 将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两者有机结合、融合推进, 积极探索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新模式, 提高绿色防控的普及率和病虫害科学防控水平。

3.3 强化技术研究, 集成防控模式, 加强示范培训

针对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 (1) 要积极开展绿色防控实用技术研究, 使绿色防控有技术支撑。 (2) 要集成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3) 要以基层植保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 通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召开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 培训一批技术骨干, 辐射带动农民大面积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4 结束语

强化扶持措施, 加快推进步伐。 (1) 加大推广应用补助力度。将推进绿色防控纳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菜篮子工程、粮增工程等项目, 加大扶持力度。 (2)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将绿色防控实用技术研究和防控模式组装集成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内容, 纳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摘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和精准施药技术, 实施综合治理, 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近年来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 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 并逐步开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由于绿色防控工作起步较晚, 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上面临诸多困难, 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发展因素, 发展速度较慢。在未来的发展中, 需要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 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关键词:农业推广,病虫害防控,品质安全

参考文献

[1]何建群, 张润.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植物医生, 2009, 22 (4) :40.

[2]张迁西, 毕甫成, 邹乾仕, 等,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效果初报[J].江西植保, 2009, 32 (4) :186~187.

[3]罗林明, 罗怀海, 张梅, 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探讨[M].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技术出版社, 2009:993~996.

绿色防控产品 篇2

姓名: 学号: 专业:

案例内容:

目前,我国登记生物农药活性成份品种140 多种,约占我国农药有效成份品种的15%,产品400 多个,约占注册农药产品的8%,占农药总产量的12%。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

过去三十年来,化学家,生化学家,毒理学家,以及IPM专家一起研究从植物衍生的新一代化合物,具有管理害虫的效力和最低程度的环境不良影响。第一代的生物农药包含尼古丁,生物碱,鱼藤酮类,除虫菊类和一些植物油等,在人类历史上已有相当的使用时间。在1690年,烟草的水溶性成份就用于对抗谷类的害虫。除虫菊也是常见的蚊香的主要成份。生物农药的市场占有率仍然相当有限,在1995年,生物农药占世界农药总销售量的1.3%。许多因素限制了生物农药的成长:生物农药通常不具广效性,和化学农药相比效果较为缓慢,有效期限较短而成本较高。然而,相对于化学农药在许多国家的市场需求停滞不前或减退,生物农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数年内,化学农药的预估市场成长率约为2%,生物农药则为10-15%。日益成长的有机农业,使得生物农药的需求逐渐上扬。另一方面,生物农药也应该像化学农药一样,接受其对健康,食物,生态系统和环境安全的审慎评估。[2]生物农药是天然存在的或者经过基因修饰的药剂,与常规农药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作用方式、低使用剂量和靶标种类的专一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农药的范畴不断扩大,涉及到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的许多种类及多种与生物有关的具有农药功能的物质,如植物源物质、转基因抗有害生物作物、天然产物的仿生合成或修饰合成化合物、人工繁育的有害生物的拮抗生物、信息素等。案例分析:

青岛浩瀚农业技术专家研究认为生物农药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其目标族群逐渐养成的抗药性,以及农药对于非目标族群的负面影响。

1、推广绿色植保新农药的意义

目前市场上使用生物农药品种、数量很少,主要品种为井岗霉素、阿维菌素及其衍生产品,2007 年一个市的生物农药使用量约370t,占农药总使用量的4.8%,远远低于全国总体水平。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抗药性害虫大量增加,特别是近10 年来,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斜纹夜娥等多发生害虫对菊酯类、有机磷类化学农药抗性增加了几十倍甚至数百倍。由于大部分化学农药是广谱性的,喷洒到田间,不光杀死害虫,也杀死了害虫的天敌。同时,农药使用过程中形成严重的污染,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全市农作物病虫鼠害生物面积从80 年代146.67 万hm2 次扩大到近200 万hm2 次,增加了27 个百分点,年稻谷损失高达2.8 万t 以上。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具有天然、绿色、营养的绿色食品的追求日益增强,近年来,全市绿色食品生产蓬勃兴起,而绿色食品生产对化学农药的施用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如何降低农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确保农业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适应绿色食品生产要求,进行农作物绿色植保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已成为我市植保战线的一个新课题。2 绿色植保新农药的试验示范情况

绿色植保新农药试验示范及配套技术推广2009 年为湖南省植保植检站计划项目,在我市宜章、永兴、安仁、资兴、苏仙、北湖六个县(市、区)开始实施,2010 年绿色植保配套技术在全市推广。2009 年首次在我市宜章、永兴、安仁、资兴、苏仙、北湖六个县(市、区)实施完成绿色环保型新农药1%苦参碱·印楝素乳油(托盾)、苦参碱、2%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绿清灵)、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15%茚虫威(凯恩)防治柑桔、茶叶、水稻病虫害试验示范,试验研究表明,1%苦参碱·印楝素乳油(托盾)、苦参碱两种植物农药防治柑桔红蜘蛛、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具有良好效果,可以在我市柑桔、茶叶等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产区推广使用;绿色环保型新农药绿清灵防治水稻纹枯病、柑桔溃疡病、柑桔蚧壳虫和稻纵卷叶螟具有良好效果;绿色环保型新农药康宽、凯恩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效达96.7%和95.4%。经试验示范,研究筛选出绿色环保型新农药1%苦参碱·印楝素乳油(托盾)、苦参碱、2%十八烷基三甲氯化铵(绿清灵)、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15%茚虫威(凯恩)5 个可分别在柑桔、茶叶、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上推广应用。3 绿色植保新农药的配套技术推广情况

研究组装了全市柑桔、茶叶、水稻绿色植保配套技术,2009~2010 年在全市推广绿色植保配套技术面积6.95 万hm2,其中水稻5.252 万hm2,柑桔1.41 万hm2,茶叶2713.33hm2;新增产量49373t,其中稻谷36818.4t,柑桔12467.4t,茶叶87.2t;降本增效新增经济效益14811.8 万元,其中水稻9367万元,柑桔4320.6 万元,茶叶1124.2 万元。稻谷、柑桔、茶叶产品经湖南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郴州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检测,无农残超标,产品质量合格,达无公害农产品以上技术标准,其中永兴县冰糖橙、宜章县脐橙、资兴市柑桔、资兴市茶叶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县。4 推广绿色植保新农药的主要技术措施

(1)坚持植物检疫生态调控技术为前提农田、果园、茶园必须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技术规程和要求进行选择和建设,注重生态防控农作物病虫害。新引进的品种,必须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

(2)坚持农业防治技术为基础积极、认真地推广应用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实行农作物健康栽培,增强农作物自身抗病虫能力。

(3)坚持物理防治技术为补充积极推广应用灯光诱杀、黄板粘虫、性诱剂、水果套袋等技术。

(4)坚持生物防治为重点。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是绿色植保的核心技术,也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最有效措施。本项目试验研究的1%苦参碱·印楝素乳油、0.36%苦参碱植物源农药首次在郴州引进推广应用,对柑桔红蜘蛛、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均有显著防治效果。

(5)坚持以绿色环保型化学农药防治技术为保障。试验示范筛选的高效、微毒低残留农药2%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绿清灵)、美国杜邦“康宽”、“凯恩”均属绿色环保型新农药,在郴州属首次引进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绿清灵防治柑桔蚧壳虫、柑桔溃疡病、水稻纹枯病均有良好效果。康宽、凯恩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及水稻螟虫均有显著效果。化学防治必须严格执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安全间隔标准,推广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指标施药。5 结果与分析

经过2 年实施,在全市主要农作物水稻、柑桔、茶叶上推广绿色植保配套技术面积6.95 万hm2;新增水稻、柑桔、茶叶产量49373t; 降低农药人工成本3160 万元,新增产量效益11651.8万元,降本增效合计14811.8 万元。具体分析如下:

5.1 经济效益显著

5.1.1 降低了生产成本。两年来,通过全市绿色植保新农药试验示范区和对照区或农民自防区对比,由于绿色植保新农药试验示范以及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配套技术的推广,田间(园内)病虫害发生大幅度减轻。试验示范区都实行了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时间准、药剂对路,提高了防治效果,减少了施药次数;施药器械先进,避免了过去施药过程中跑、滴、漏的浪费现象,提高了科学用药水平,降低了人工成本。据统计,绿色植保新农药试验示范区比对照区或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用药2 次,平均每亩节约农药成本15.3 元,全市共节约农药成本1595.5万元;每人每台机动喷雾机每天能施药0.67hm2,加上减少用药2 次,平均每亩可节约人工成本15 元,全市共节约人工成本1564.5 万元。二年合计示范推广绿色植保配套技术节约农药和人工成本3160 万元。

5.1.2 增加了经济效益2009 年全市示范推广绿色植保配套技术面积合计1.20 万hm2,其中水稻0.76 万hm2,柑桔2673.33hm2,茶叶933.33hm2; 新增产量6409.4t,其中稻谷4404.4t,柑桔1982t,茶叶23t; 比对照区或农民自防区增加经济效益2023.8万元,其中水稻860.8 万元,柑桔873 万元,茶叶270 万元。2010年示范推广绿色植保配套技术面积5.832 万hm2,其中,水稻4.69万hm2,柑桔1.134 万hm2,茶叶2046.67hm2;新增产量42963.6t,其中稻谷32414t,柑桔10485.4t,茶叶64.2t;比对照区或农民自防区增加经济效益9628 万元,其中水稻6334.2 万元,柑桔2600.6 万元,茶叶693.2 万元。二年合计示范推广绿色植保配套技术面积6.95 万hm2,其中水稻5.252 万hm2,柑桔1.41 万hm2,茶叶2980hm2; 新增产量49373t,其中稻谷36818.4t,柑桔12467.4t,茶叶87.2t; 比对照区或农民自防区增加经济效益11651.8 万元,其中水稻7215 万元,柑桔3473.6 万元,茶叶963.2 万元。

5.2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5.2.1 增加了防治效果,降低了环境污染,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多项植保技术的科学集成,示范区施用化学农药减少2 次以上,并提高了防治效果。水稻示范区病虫为害损失均控制在3%以下,其中: 二化螟防效达89%以上,比非示范区高8.8%;纵卷叶螟防效达92%以上,比非示范区高18%;稻飞虱防效达86%以上,比非示范区高10%;纹枯病防效达80%以上,比非示范区高12%。柑橘红蜘蛛防效达94%以上,比非示范区高18.8%;潜叶蛾防效达92%以上,比非示范区高10.2%;介壳虫防效达88%以上,比非示范区高9.5%; 溃疡病防效达80%以上,比非示范区高12%。茶园有虫(伤)叶率为7.33%,比对照区13.00%下降5.67 个百分点;病叶率为8.33%,比对照区15.00%下降6.67 百分点。

5.2.2 提高了植保植检工作的地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农民的普遍欢迎,他们对“空中挂灯、园中插板(黄板)、田间喷生物药”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提高了对植保植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植保植检工作的社会地位。

5.2.3 降低了病虫抗性,保护了病虫天敌,实现了农作物病虫的可持续治理多项植保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新农药的推广应用,解决了过去长期使用单一农药防治病虫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同时保护和利用了病虫天敌,实现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据调查,安仁水稻示范区内蜘蛛数量约7.2 头/㎡,比非示范区增加56.5%; 青蛙数量平均5.5 头/㎡,比非示范区增加64.8%。

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进一步推进了全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切实解决了农民病虫害防治困难等难题,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能更安心外出打工。使用绿色植保配套技术,一般每亩减少施用农药二次,减少了农药施用量,既降低了环境污染,同时保护和利用了病虫天敌,实现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总之,现在生物农药整体发展迅速,在未来的几年内,生物农药有很大优势。生物农药的不可替代的使用价值以及巨大的潜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生物农药有着传统农药不可比拟的作用,传统农药用的过多,许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对于常规农药很难把害虫杀死。而生物农药的特性是指药剂的适用范围、作用途径、成效成份和作用机理等等,例如苏利菌、菌杀敌、敌宝等,它们的有效成份都是苏云金杆菌,应用范围都是对鳞翅目幼虫有毒杀作用,对蚜类、螨类、蚧类害虫无效;作用途径均是胃毒杀;作用机理是死亡后的虫体还可感染其他未接触过农药的同类害虫。

2、生物农药还可以和生物杀虫剂的混配,生物杀菌剂的混配使用,化学杀虫剂大多数呈现酸性,生理中性,对细菌、真菌没有抑杀作用和中合反应,因此可以充分混配。生物杀菌剂可以和多数化学药剂、生物药剂混配,但不可与碱性药物混配,只有少数药种不可与酸性药剂混配,如木霉菌类药剂可以与多数生物杀虫剂和化学杀虫剂同时混用。

3、生物农药特点低毒、无残留、作用迟缓、持效期长为主要特征。对人、动物,以及植物无害。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菜螟绿色防控技术 篇3

1危害症状

为害萝卜时,幼虫吐丝结网将萝卜心叶形成一团,并躲在里面把萝卜心叶和髓吃空,只剩下几片外叶。受害轻的幼苗生长停滞,影响产量。严重时造成幼苗死亡,形成缺苗断垄现象。3龄后幼虫除食心叶外,还可从心叶向下钻入茎髓, 形成隧道,甚至钻食根部,造成根部腐烂。萝卜播种早受害重。甘蓝、大白菜受害后成多头菜或菜心钙化,不能结球;花椰菜受害后无花球。

田间的蔬菜长势表面上看并无异样,实际上多是无经济效益的被害株,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当发现时通常已错过播种期、移栽期而被迫毁种。菜螟除直接为害外,更是传播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重要媒介。该虫一旦严重发生,其危害性常可超过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和菜青虫。

2发生规律

成虫白天隐藏在植株的基部或叶背的阴凉处,夜出活动,对普通黑光灯的趋光性弱,但在频振式杀虫灯下,有一定的趋光性。成虫飞翔能力不强,多在植株间或距地面1m以下的空间飞行。因此,虫情测报灯安装的高度要设在偏低的位置。卵大多为单粒散生,也有2~3粒产,偶有4~5粒产;产卵部位多选择在幼苗的心叶、叶面、叶背或叶柄上,也有的产在幼苗的茎基部。初孵的幼虫大多潜入寄主的叶表皮下,啃食叶肉,形成短小的袋状隧道斑,幼虫发育至2龄钻出叶表皮,主要在叶面取食叶片及植株的幼嫩组织;幼虫发育至3龄, 有吐丝为害习性,常吐丝缠结,钻入菜心中取食心叶、生长点和茎基部,造成心叶枯死和无心苗;幼虫发育至4~5龄,有明显的钻蛀为害特性,蛀入叶柄,或蛀食茎髓或根部,为害点有明显的蛀孔,孔外常有丝掩盖。幼虫可转株为害,并能传播软腐病。

适宜菜螟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 5 ~ 3 8 ℃ , 最适环境温度为26~35℃,相对湿度40%~70%, 干旱少雨的年份一般发生偏重,菜螟幼虫危害期在5~11月间,但以秋季危害最重。菜螟的发生和寄主的生育期密切相关,最适宜的感虫期为幼苗3~5叶期,比其他生育期的着卵量高5倍以上,如菜螟的产卵盛期与感虫期吻合,又遇天气偏旱则受害重、损失大,成株以后只查看到为害状,大多查不到虫体, 因此不易被正确诊断。秋季十字花科蔬菜连茬栽培的面积较多,特别是与十字花科蔬菜相邻的育苗田, 往往受邻作田块虫源较多的影响, 受害相对加重。另外,地势高、灌溉不便、苗期浇水不及时等的地块,受害程度也相对重些。一般较适宜于高温低湿的环境条件,秋季干旱少雨温度偏高,危害严重。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8~9月份播种,3~5叶的萝卜幼苗受害最重。

3绿色防控

由于菜螟的发生早期与为害症状表现高峰期常滞后15~25天, 极易错失防治适期,发现明显的为害状时,已是虫害发生高峰期或盛末,造成的危害已经无法弥补。因此,正确识别早期的症状与掌握其发生特点(月平均温度25℃以上, 月降雨量少于100~150毫米), 对于十字花科蔬菜生产区极为重要,各地应第二代发生高峰期或第三代发生初期组织好育苗期对菜螟的防治。

3.1农业防治

3.1.1清洁田园

夏、秋季十字花科蔬菜收获后,清除残株落叶,及时深翻土地,可消灭一部分在表土和枯叶残株内的幼虫、蛹或成虫,减少下代和越冬虫源基数。

3.1.2茬口调节

尽量科学安排茬口,避免或减少十字花科蔬菜在夏秋季节的连作,育苗田要特别回避与十字花科菜田邻作。

3.1.3栽培措施

结合田间管理,在间苗、定苗时抹去虫卵、拔除虫害苗;秋旱年份利用喷灌等设施勤浇水,增加田间湿度,创造利于秧苗生长、不利于害虫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抑制虫害的发生与为害。

3.1.4调节播种期

加强虫情预测、有条件建立测报点的地方,注意虫情发生预测; 十字花科蔬菜可调节的播种期范围较大,在掌握虫情发育进度的条件下,在确保高产、优质的可调整范围内,适当调整播种期,使幼苗3~5片真叶期避开菜螟为害的高峰期,达到少用药、减轻受害的效果。

3.2物理防治

结合间苗、定苗,拔除虫苗进行处理,根据幼虫吐丝结网和群集为害的习性,及时人工捏杀心叶中的幼虫,起到省工、省时、收效大的效果。

3.3生物防治

3.3.1利用天敌

菜螟的天敌昆虫有菜螟绒茧蜂、敏锐绒茧蜂、蠼螋、伏虎悬茧蜂、三突花蛛、黄褐新圆蛛、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广赤眼蜂、微小赤眼蜂等,要尽量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利用赤眼蜂防治菜螟等蔬菜害虫, 放蜂时应选择晴天上午8:00~9: 00,露水已干,日照不烈时进行。 一般发生代数重叠、产卵期长、数量大的情况下放蜂次数要多,蜂量要大。通常每代放蜂3次,第一次可在始蛾期开始,数量为总蜂量的20%左右;第二次在产卵盛期进行,数量为总蜂量的70%左右;第三次可在产卵末期进行,释放总蜂量的10%左右。每次间隔3~5天。 放蜂的方法有成蜂释放法和卵箔释放法,亦可将两者结合释放。

3.3.2生物药剂

用含活孢子量100亿/克的苏云金杆菌乳剂、杀螟杆菌或青虫菌粉,对水800~1000倍,喷雾防治。在气温20℃以上时使用,可以收到高效。

3.3.3化学防治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篇4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特点,防控技术

玉米是铁岭市第一大粮食作物, 全市播种面积38万hm2, 玉米的丰欠事关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 可造成玉米减产8%~10%, 据调查, 防治好玉米螟全市一般可挽回粮食损失25万t, 挽回经济损失5亿元。

1 玉米螟的发生特点

玉米螟是世界性的害虫之一, 在铁岭市属常发性害虫, 1年发生2代 (第1代幼虫发生危害盛期为7月5—10日, 第2代幼虫发生危害盛期为8月20日左右) 。1代幼虫主要为害玉米茎秆, 在茎秆上蛀孔, 轻则影响养分运输, 导致减产, 重则使茎秆折断, 造成绝收;第2代幼虫主要为害果穗, 造成穗柄折断或果穗籽粒破碎及穗顶霉腐, 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1,2]。

2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玉米螟防治要坚持以下几方面原则:一是要用生防保护生态环境达到防治效果。二是坚持统防统治。根据玉米螟发生规律和农户的基本情况, 一家一户自主分散防治很难保证防治效果, 只有实行集中连片、大面积统防统治才能达到防治效果[3]。

2.1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2.1.1 释放时间。

防治1代玉米螟, 当越冬代化蛹率达15%~30%时, 后推9~11 d即是田间落卵始期, 结合玉米螟落卵量调查, 当累计百株卵量达1.0~1.5块时, 即是第1次放蜂适期。防治2代玉米螟时间, 一般在7月20日至8月5日。

2.1.2 释放量。

防治1代玉米螟, 第1次放蜂量12万头/hm2, 第2次放蜂量18万头/hm2;防治2代玉米螟, 每次放蜂量7.5万~15.0万头/hm2。

2.1.3 释放点设置。

设置释放点30个/hm2, 将赤眼蜂卡用牙签别在放蜂点玉米植株中部的背面距离基部1/3处即可。如遇降雨可以将蜂卡放置在室内阴凉处, 次日再放;必须统一放蜂, 不能错期, 以免影响防效;放蜂前10 d、放蜂后20 d内玉米田不得施用化学农药[4]。

2.2 白僵菌封垛防治越冬代玉米螟

2.2.1 封垛时间。

封垛时间一般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前15~20 d。也可采取以下测报方法确定当地的封垛时间, 即从4月中旬开始, 每天对玉米秸秆垛进行检查, 发现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口开始活动, 即可进行封垛。

2.2.2 封垛方法。

喷粉时, 秸秆垛用白僵菌粉100 g/m3 (白僵菌粉含活孢子25亿个/g以上) 。喷雾每个秸秆垛用白僵菌粉125 g (白僵菌粉含活孢子100亿个/g以上) , 对水15 kg。在玉米秸秆垛中每1 m3向垛内捣一个20 cm深的洞, 将机动喷雾喷粉 (液) 器喷管插入洞中喷施。

2.2.3 注意事项。

一是必须喷透, 不漏垛。二是由于白僵菌对家蚕、柞蚕染病力强, 蚕区切勿使用。三是人体接触白僵菌粉过多, 会产生过敏性反应, 施用时应注意皮肤的保护。

2.3 投射式杀虫灯物理诱杀技术

2.3.1 投射式杀虫灯安装。

将需要放灯的地方适当平整, 将灯稳妥放好, 在灯体内侧六边形立板底部有用于固定的孔, 在不打开的4块板用钎子将灯固定在地上即可。

2.3.2 投射式杀虫灯设置。

杀虫灯应设在村落中或玉米田周边, 根据防治面积和每盏灯的控制面积设置安灯间距, 一般2灯间距为200~240 m。

2.3.3 开灯时间。

根据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的始末期安排开灯时间, 从玉米螟羽化初期开始到羽化末期结束。打开电源开关, 杀虫灯将由光、雨控电路自动控制开关灯时间。

2.3.4 投射式杀虫灯管理。

要设专人管理, 每天将收集桶里的害虫取出, 并定期用细布擦拭雨控电极和光敏探头, 尤其是雨后应及时擦拭, 以保证控制效果。

2.4 性诱剂诱杀技术

2.4.1 诱捕器和诱芯选择。

选择玉米螟专用诱芯和配套的诱捕器。

2.4.2 诱捕器放置场所选择。

选择玉米螟成虫活动场所 (如玉米田周边的豆田、水田及杂草地等) 放置诱捕器。

2.4.3 诱捕器安装。

将诱芯放入诱捕器的特定位置, 接虫口处连接塑料瓶或塑料袋并加入适量的水。安装诱捕器时, 先取一根长150 cm左右的木棍或竹竿, 将诱捕器固定在木棍的一端, 另一端插入地下, 诱捕器诱虫口距地面1.0~1.2 m。

2.4.4诱捕器田间设置。

诱捕器要均匀放置在玉米田周边的豆田、杂草地内, 每1 300 m2放置1个诱捕器, 1代玉米螟每个诱捕器内放置1个诱芯, 防治2代玉米螟, 诱捕器要设置在玉米田内。

2.4.5 诱捕器安放时间。

在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的始末期安装。

2.4.6 诱捕器的管理。

要设专人进行管理, 一般每隔3~5 d要捞出死虫, 在整个诱捕期内要保持诱捕器中的水量。

2.4.7 诱芯的管理。

要留有备用诱芯, 以便丢失时能及时补充。备用诱芯要用塑料袋装好放在冰箱冷藏间或阴凉干燥处保存, 防止受潮[5,6,7]。

参考文献

[1]谭增权, 杨丛, 孙艳华.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1 (2X) :10.

[2]顾秀田.甘南县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推广[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1 (4) :161.

[3]罗怀海, 赵中华, 张梅, 等.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 2011, 31 (9) :21-24.

[4]马双.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及防效分析——以青冈县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27 (8) :183.

[5]张志武.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 2010 (6) :27-28.

[6]夏敬源.全面推进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J].中国植保导刊, 2010 (12) :5-8.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篇5

1 技术措施

开展玉米螟绿色防控主要采取田外防治与田内防治相结合的技术措施。

1.1 田外防治

每年4月25日-5月25日进行白僵菌封剁, 辅以高温沤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压低越冬代虫源基数。

1.2 田内防治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1) 释放时间。根据化蛹率调查, 当化蛹率达20%-30%时, 往后推迟9-11天, 即当田间玉米螟百株落卵达1.0-1.5块时, 即为第一次放蜂时间。绥中县第一次放蜂大约在6月20日前后, 第二次放蜂时间是6月27日前后。 (2) 释放数量。两次每667m2共放两万头左右, 即第一次放蜂0.8万头, 第二次放蜂1.2万头。 (3) 释放点设置。每667m2每次放4点, 均匀分布。 (4) 释放方法。用牙签、大头针将玉米上数第三片叶向后折叠, 别住蜂卡, 卵面朝外, 别牢即可。

物理灭虫: (1)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雄蛾, 减少雌蛾在田间的产卵量。 (2) 使用性诱剂, 开展性信息迷向技术灭控玉米螟雄蛾。 (3) 使用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喷洒生物农药灭玉米螟。

2 效益分析

绥中县玉米平均单产500kg以上, 每667m2可挽回35kg以上, 按照2元/kg计算, 每667m2效益为70元。全县玉米种植面积4万hm2, 可挽回玉米2100万kg, 获经济效益4200万元, 每667m2防治成本在3.8元, 4万hm2成本228万元, 纯增收益在3900万元左右。

3 小结

绿色医疗与医院感染防控 篇6

1 绿色医疗与医疗安全

1.1 绿色医疗

目前,对绿色医疗的定义尚不清晰,有学者认为:绿色医疗应该是自然、清洁、流畅、简洁、安

(1)解放军总医院,100853北京市复兴路28号全、有效、和谐及可接受的医疗活动等,至少包含6方面内容:即绿色医疗应有公园一样的就诊环境、清洁的医疗、畅通的服务流程、更加关注患者安全、主动减少医源伤害、共建医患和谐等[2]。

1.2 医疗安全

医疗安全涉及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医疗系统设计、医疗用品的安全性;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医疗环境的安全性。当今医疗服务范围日益扩大,医疗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及复杂的医疗过程中各种人、物的因素均对病人安全构成威胁。据美国医学研究所(IOM)报告指出,美国每年约有44000至98000病人死于可预防的不良事件,远远超过工伤、交通事故、乳腺癌及艾滋病的死亡人数[3]。

1.3 医院感染与绿色医疗

近年来,大量介入治疗、放疗、化疗技术以及抗菌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医院感染病原体呈现复杂、多样的演变趋势,医院感染在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方面发生了很大改变。与此同时,部分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制度不健全,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不强,部分医院新生儿科、产科、血液透析室、手术室、供应室、重症监护病房等重点科室感染控制措施执行不力,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有发生。WHO根据全球55所医院现患率调查,平均8.7%的住院病人发生感染[4]。在美国,医源性感染已为第四位死因[3]。因此,医院感染成为危胁医疗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改善就诊环境,保障清洁的医疗和畅通的医疗服务流程,减少病人在医院内的感染风险,减少医源性感染和伤害,以保障医患安全,这些不仅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绿色医疗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2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实现绿色医疗

如何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实现绿色医疗要求,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是每一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责任,也需要医院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特别是医院管理者的支持和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防范措施的落实。要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 落实我国加入“全球患者安全倡议活动”的五项行动

黄洁夫副部长在2007年11月我国签约加入“全球患者安全倡议活动”中,宣读了“中国卫生部支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的声明,提出了五项行动方案。一是重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二是在国家层面开展有利于感染控制的各项活动。三是不断完善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性标准,促进医院感染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四是坚持预防为主。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战略框架下,广泛推行行之有效的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在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血液安全、注射和免疫安全、诊疗和护理安全、环境卫生与安全等方面注重医院感染的预防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共同协作,分享医院感染防控的成功经验和技术。

2.2 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医院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整体形象的标志,也是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医院管理者要高度关注医院感染监控重要指标、各项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关注医院感染暴发疫情处置,关注医院感染与经济效益,慎重选择感染管理科主任并支持其工作,每月至少与感染管理科主任进行一次关于医院感染问题的面对面交流,使其能够参加医院建设的重要会议。

同时,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改进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医院领导善于组织、策划、指导、协调,能够决定投入医疗资源进行感染控制,及时解决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改进中的阻力、困难。JCI标准要求[5]:医疗机构领导提供足够资源支持感染控制项目。其衡量要素提到,(1)感染控制项目有充足人力并经领导批准;(2)医疗机构领导分配充足资源支持感染控制项目;(3)信息管理系统支持感染控制项目。

2.3 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法规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医院感染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指南,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和《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等。院感专职人员要认真学习领会,将这些法规、标准等融入医院的制度体系内,逐项进行落实,并监督和评估其执行情况。同时,积极参与到“百日安全活动”、“医院管理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等,及时了解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新要求,主动调整工作中的重点,扎实推进感染防控工作。

2.4 掌握管理学知识,促进感染防控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不仅需要感染防控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能。感染专职人员应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和技巧,如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ISO9001质量体系,六西格玛管理法、医院评价标准(JCI)和绿色医疗理念等,应用到医院感染管理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新的管理理念有所了解和掌握,如以病人为中心、患者安全、多学科协作规范化决策模式-MDT(multi-discipinary team)、过程管理、团队精神与文化认同、沟通艺术、开发领导层等,注意养成数据化思维、结果导向思维和内心思维的思维方式,促进感染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2.5 了解医院感染防控的发展趋势和新知识、新理念

应及时掌握标准预防、零宽容(Zero Tolerance)、循证医学、追踪方法学和实时监控等感染防控新理论、新技术,严格执行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等一揽子(Bundle)感染防控方案,结合标准操作规程(SOP),重视感染防控过程和结果监控结合。密切跟踪医学技术的发展,如微创技术(Minimally Invasive)、医学机器人和现代影象技术等,做好新技术应用的感染控制工作,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的损害。

同时,及时了解感染控制与经济效益相关政策的变化。如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服务中心2008年10月开始,拒绝支付部分医院感染造成的费用支出,即:在出院的病人中,如果出现插管相关尿路感染、血管插管相关感染等所造成的费用被拒绝支付。这是迄今最具有冲击力的政策改变,也是医院感染与经济效益最直接的关联事例。

2.6 改变行为,防止医疗过程中的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医疗护理过程中人的行为有密切联系,如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尽管公认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感染最重要因素之一,手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增加医疗卫生工作者手部卫生清洁的频率和质量能够有效的减少病菌的感染[6]。但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已成为行为学中十分棘手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提出“清洁卫生更安全”,其目的在于加强会员国对处理卫生保健相关感染问题的承诺。并提出5个清洁的医疗安全概念:清洁的手;清洁的操作;清洁的物品;清洁的环境;清洁的设备等。为此,WHO推出《世卫组织卫生保健中手部卫生准则(最新草案)》,我国也出台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2.7 抓好重点部门、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感染管理

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外科切口感染、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液系统感染,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4种类型的感染占全部医院感染病例的80%,造成病人的额外死亡率为4%-33%。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最多,占全部医院感染的35%,但致死率最低、经济损失也最低。血液系统感染与肺炎所占比例不高,各占约15%,但致死率最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最大。ICU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医院多重耐药菌经常发生的场所。近年来多起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发生在新生儿室。因此,抓好重点部门、重要部位和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管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将感染专职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这些重点上,要进行针对性目标监测和有效及时的感染防控措施的干预,与临床人员一起进行防控措施的落实,确保重点部门不发生感染暴发。

2.8 加强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提高感染防控效率

加强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利用基于HIS建立的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RT-NISS)》[7],不仅能够自动筛查感染疑似病例和暴发预警,实现对住院病人全过程监控,简化目标性监测,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病原菌的耐药性,提升了感染监控效率和质量。同时,其交互平台能够加强专职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及时反馈监测信息和进行预防控制干预,促使临床医生参与到感染控制中来,努力将感染预防关口前移,创建新型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新模式。

2.9 加强医疗用房建设中的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有职责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应具体负责医院医疗用房新建改扩建中,感染预防控制流程审查,参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重点关注医院感染重点科室的人流、物流、气流、水流的组织,洁污分离等问题。JCI要求感染专职人员,对医疗机构降低拆除、建设、装修场所的感染风险和影响进行评估,提出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总之,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以构建零风险的就医环境为最终目标,就是要特别关注患者安全,确保避免病人在善意的诊疗中受伤,所有医疗行为应该在无害的前提下再追求疗效。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绿色医疗”是未来医疗发展的方向,体现医疗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树峰.绿色医院建设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医院,2010,14(12):2-6.

[2]王吉善.什么是绿色医疗[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2):1-2.

[3]Kohn L,Corrigan J,Donaldson M.To err is human:buiding a safer healthsystem[M].Washington,DC:Institute ofMedicine,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4]王羽主编.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5]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编著.医院评审标准[M].陈同鉴,王羽,周简等译.3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6]Pittet D et al.Effectiveness of ahospital-wide programme to improvecompliance with hand hygiene.[J]TheLancet,2000,(356):1307-1312.

绿色防控产品 篇7

1海南农业绿色防控实施的现状

海南从2009年底正式实施绿防技术,主要在冬种瓜菜中推广应用,实施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5月,推广使用的绿防技术主要有太阳能灭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诱虫板、昆虫信息素、 植物诱导免疫技术等。2015年,海南农作物病虫害整体中等偏重发生,个别病虫害如蓟马、斑潜蝇重发生,虫害重于2014年,病害轻于2014年。全省病虫害发生面积224.33万hm2次,其中水稻57.67万hm2次,瓜菜病虫害184万hm2次,芒果、香蕉、荔枝等果树及橡胶、槟榔病虫害发生面积76.2万hm2次。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00~2014年我省化学农药使用量从1.2万t上升到3.99万t,化肥施用量从65万t上升到131.30万t。施肥结构不平衡: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轻磷钾肥;有机肥资源实际利用不足。

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表1和表2是海南绿防技术应用情况和经费投入情况。目前绿色防控主要依赖省级财政投入,占了总投入的91.51%,由经费投入的不稳定,核心示范面积增量较小,绿色防控技术投入量和应用面积也不太稳定,出现起伏比较大的情况。在实施作物方面主要局限为冬种瓜菜,对于其他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开展力度有待加强。

数据来源:海南省植保站。

数据来源:海南省植保站。

2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管控不到位

农业生产中没有做到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用药和根据作物的实际需要合理施肥,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待加强。参假销售的现象时有发生,调研中一些村民表示有买到假农药化肥的经历,指出有的经销商手段高明,把真和假的农药化肥参着卖,有些人买到真, 有些人买到假,真真假假给投拆和执法带来困难。

2.2农产品分级评估认证难度大,优质不优价

尽管国家有农产品分级的标准,我省也建立了相关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品牌保护等机制,但由于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给农产品的分级认证监管带来巨大困难,绿色农产品要么很快被普通农产品假冒,要么和普通农产品混淆销售,用绿防措施生产的农产品和普遍农产品价格差不多,没有体现出比较效益,优质不优价致使农业生产者选用绿防的内生动力不足,这是目前绿防技术难以扩大推行的关键原因[4]。

2.3技术产品成本高,经费投入不足

课题组在全省6个市县、15个乡村回收了208份有效问卷。问卷显示:家庭种植面积在3 333.33m2以下的农户占61.5%,表明样本地的种植规模还较小,对绿防投入的经济承受力差;59.6%的农户采用过生物农药或有机肥的防控措施,9.6%的农户采用过太阳能灭虫器、捕食螨、粘板诱剂,表明生物农药或有机肥的使用普遍些,新型的太阳能灭虫器等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很小。目前杀虫灯、性诱剂、黄(蓝)板诱杀即“三诱”技术,是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的核心技术,一次投入成本高,小规模农户无经济能力投入,推广难度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生产需要。据了解,仅三亚、陵水、文昌等几个市县有投入过绿色防控专项经费,其他市县没有配套投入。

2.4可供选择的技术产品少,推广的普适性差

目前绿防技术缺乏、物化产品单一、集成应用程度低、防治效果不稳定,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当前绿色防控的关键技术产品主要有杀虫灯、性诱剂、粘板和人工天敌等,存在选择性少,产品组合不灵活,产品功能单一等问题,像一些性诱剂产品只对鳞翅目、膜翅目害虫有效,杀虫灯也只能吸引趋光类害虫,很多单项的技术没有很好地集成配合在一起,缺乏经济、实用、简便的贯穿作物生长全程的技术模式,成为制约绿色防控扩大推广的重要因素。

2.5推广模式缺乏市场参与,政府财政负担重

经问卷和调研,89.9%的被调查农户表示愿意采纳绿色防控技术,但97%的农户选择了“在可靠、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才愿意采用”的选项。目前绿防技术的推动和实施主要是依赖省级政府,推广模式是政府出钱购买绿防技术产品给农户免费使用,相关科研机构对其进行技术指导,整个过程缺乏市场资金的参与,政府的财力有限,负担过重,为绿防的可持续推广带来难度。

2.6缺少绿色发展氛围,绿防宣传培训需加强

经问卷:有51.4%的被调查农户不了解绿防技术;有47.1%的被调查农户不太关注生态环境情况,调研中大多数农户对农药化肥的危害缺乏足够认识;有51.4%的农户对绿防技术不了解,只有2.4%的农户对绿防技术非常了解;影响农户采纳绿防技术的最大因素是防控效果,表明农户对绿防技术防控效果存在的担忧和顾虑。调研发现,大多村民的绿色文化理念明显不足,对病虫害防治效果和经济收益的关心明显高于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的关心,广大农村缺乏绿色文化的氛围,给绿防的推广带来难度。

3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3.1力推低毒农药、有机肥使用,加强农药化肥管控力度

低毒农药和有机肥的大力推广是绿防技术的顺利推行的着力点,二者的普及比起太阳杀虫灯、粘板等防控技术的普及更简易经济,适用性强,具有整体辐射作用,更易推广和收到成效。加强农药化肥管控力度:大力推广低毒高效的农药和有机肥的使用,配套相应政策支撑和补贴制度;推广科学用药和合理施肥,发布科学用药的推荐品种和作物施肥的参考标准量,提高农药、肥料的使用效率;严厉打击农药化肥制假销假行为,对违规生产、销售、使用农药化肥等行为严加惩治[5]。提高农药化肥的市场准入,淘汰一批信誉差的经销商,缩小管理范围,增强管控力度。

3.2建立农产品质量评估机制,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解决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公平、诚信、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评估机制,鼓励创建绿色品牌,加强绿防产品的宣传,推进产销有机衔接,比如实行专卖、连锁经营、入驻大超市等,让好产品有好价格、好销售。加大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绿色农产品的行为,保护绿防产品品牌。只有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才能最终实现绿防技术的产业化推广[4]。

3.3降低技术成本,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加大绿防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研发多种经济适用型绿色防控技术供农户选择。强化政策、资金、项目等扶持措施,设立绿防补助专项,补贴天敌昆虫、 低毒农药、有机肥等绿防物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应用,政策上减免手续和费用。选择技术成熟的作物(靶标)绿防技术和经济适用型绿防技术模式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特别加大在热带水果、南药、茶叶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上推广。争取中央财政和农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各市县也应建立相应的资金配套投入制度。通过税收、政策优惠、补贴等多项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绿防领域,政府更多的是做好引导、服务和监管工作。

3.4加强技术研发和联合攻关,探索绿色农业模式

政府要鼓励和大力支持相关的科研机构,研发更多适用性强的新型绿防技术。以农作物全程生长为主线,因地制宜将生态控制、 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绿防措施有机组装配套,集成一批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成本适当、生产者乐于接受的绿防技术模式,并着手研制一些重点作物绿防规程和标准,逐步实现绿防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6,7]。调整不合理的农药化肥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广先进适用的施药施肥机械,重点研发高效缓释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肥料等新型产品。鼓励发展环保型农业,鼓励各地区探索和推行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绿色农业模式。

3.5推广模式引入市场参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逐步转变以农业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方式,改变政府出资购买产品提供免费使用加培训的模式,依托企业、基地、生产者为示范和推广的主体,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签定合作协议, 形成政府扶持、科研支撑、市场参与的局面[5]。鼓励广大农户使用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并给予适当的补贴,鼓励种植户购买绿防产品,并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和吸引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采用绿防技术,创建绿色品牌,并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可尝试吸引信誉好的企业投资建立服务本地的植保企业,为病虫害防治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服务费用可采取农户支付加政府补贴的形式,政府做好监管工作。

3.6加强绿色防控的宣传培训,形成绿色发展氛围

加强农户对绿色文化的了解,讲解绿防技术在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益处。通过新型职业农业的培训, 增强农民对农药化肥的认识,提高科学用药和合理施肥的技能。政府应敦促规范相关农资企业的生产、销售行为,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政府要引导多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生态宣传和举办有关绿防公益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生态安全和保护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绿色发展社会氛围,营造绿色文化软环境。

4政策借鉴

4.1日本经验

研发了大量适用性强的绿防技术和实行农产品分级认证。日本从1992年开始决意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告别环境破坏型农业,从2001年起,中央农业研究中心先后推出了1204件有关病虫害防治、 土壤肥料、除草等农业新型技术供农户选用,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本农业正在逐步告别农药化肥。日本按环保要求严格对农产品定级定价,分为三等,一等是没有使用农药化肥的,二等是使用50%以下农药化肥的,三等是使用农药化肥但达到最低环保标准的,等级不同价格差异较大,既方便消费者识别购买,绿色产品的价值又得到凸显,促进了绿防技术的采用,形成了良性循环[8]。

4.2丹麦经验

把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写进了法律。丹麦农业的高产优质,就是在严格限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情况下取得的。上世纪80年代起, 丹麦政府就制定了相关法律,以立法的方式去规范化肥农药的使用,限制化肥农药滥用。针对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作物,制定了极为细致的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甚至对有机肥的使用也规定了严格的标准。例如,氮肥的施用量为强制性标准,农户施用时绝不允许超过标准。磷肥和钾肥为推荐性标准,种植户可以根据土壤条件弹性施用[9]。

4.3美国经验

美国建立专业化的植保公司为农户提供防治服务。美国有多个世界领先的植保公司,全美约有10 000家公司从事此行业,年销售额达70亿美元。植保公司不单卖药,还提供病虫草害预测、植保技术、施药施肥服务和培训等。农作物出现病虫害或有施肥的需要, 农户只需打植保公司的电话,植保公司就会提供上门服务或远程解决方案,农户向其支付防治费用,避免农户不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情况发生。植保技术在美国不是 “烧钱”的技术,而是赚钱的技术,让供需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整个过程,政府只需对植保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10]。

参考文献

[1]吴春华,陈欣.农药对农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2):341-344.

[2]曹志强.自然界最基本循环和微生物农业[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6(5):570-576.

[3]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4]张礼生.优质不优价是绿色防控推广难的瓶颈.农民日报,2015.11.12.

[5]欧高财,郑和斌,任凡,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8):59-62.

[6]夏敬源.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0):5-9.

[7]杨普云,梁俊敏,李萍,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59-65.

[8]刘少才.日本农业逐渐告别农药化肥[J].湖南农机,2010(1):28-29.

[9]李鹏.丹麦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写入法律.

简析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篇8

一、搞好监测, 适时防治

及时准确地搞好预测预报, 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 保证蜂卵、虫菌相遇是搞好玉米螟生物防治的关键。为抓好这一技术环节, 对越冬代玉米螟预测预报实行统一调查制度, 全市建立7个测报点, 每个测报点配备杀虫灯, 安排专职测报员, 并对测报员进行统一培训。各测报点农科站长为负责人, 安排专人负责本地区病虫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市植保站根据各地虫源基数情况, 结合气象条件、生态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 准确地掌握越冬代玉米螟生长发育进度, 及时发布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和防治适期预报。

二、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1. 白僵菌封垛防治越冬代玉米螟

封垛时间: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前15~20天封垛, 也可采取以下测报方法确定当地的封垛时间, 即从4月中旬开始, 每天对玉米秸秆垛进行检查, 发现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口开始活动, 即可进行封垛。

封垛方法:可使用担架式封垛专用型机动喷雾机。取含100亿/克白僵菌粉可湿性粉剂0.5千克, 对水10千克配成母液, 再加水40千克, 搅拌均匀后即配制成菌液。配制的菌液存放不能超过2小时。注意事项:为保证防治效果, 秸秆垛 (或茬垛) 必须喷透, 不漏垛;由于白僵菌对家蚕、柞蚕染病力强, 蚕区切勿使用;由于人体接触白僵菌粉过多, 会产生过敏反应, 施用时注意皮肤的保护, 如带上口罩、手套, 脖子系上毛巾等。

2.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释放时间:防治一代玉米螟, 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15%~30%时, 后推9~11天即是田间落卵始期, 结合玉米螟落卵量调查, 当累计百株卵量达1~1.5块时, 即是第一次放蜂适期;防治二代玉米螟, 一般在7月20日至8月5日之间, 补充这期间自然界赤眼蜂的不足。

释放量:防治一代玉米螟, 每亩放蜂总量为2万头, 分2次投放, 每次1万头 (2块蜂卡) , 每亩放2点, 间隔5~7天。防治二代玉米螟, 亩放蜂1.5万头, 分2次投放, 第一次7000头, 第二次放蜂8000头。

投放方法:在放蜂点, 选一颗玉米植株中部叶片, 将叶片中间撕开一半, 向下卷成筒状, 然后用秸秆皮或针线别 (缝) 在圆筒内即可。

注意事项:蜂卡要别好, 如遇降雨可以将蜂卡放置在室内阴凉处, 次日再放;必须统一防蜂, 不能错期, 以免影响放效;放蜂前10天、放蜂后20天内玉米田不施用化学农药。

3. 投射式杀虫灯物理诱杀技术

投射式杀虫灯安装:将需要放灯的地方适当平整, 将灯稳妥放好, 在灯体内侧六边形立板底部有用于固定的孔, 在不打开的四块板用钎子将灯固定在地上即可。

投射式杀虫灯设置:杀虫灯应设在村落外围或玉米田周边, 根据防治面积和每盏灯的控制面积设置安灯间距, 一般两灯间距为200~240米。

上一篇:设备监测下一篇:企业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