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静下心来(通用7篇)
需要静下心来 篇1
莫言说:“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对于教师来说,无论外面世界如何变迁,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教学。
静下心来教学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物质极大丰富,诱惑无处不有,社会在评判人们的成功与地位时,主要标尺仍然是财富与职位。而教师更需要静下心来,潜下身去,放真心于孩子的手心,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将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知识丰富的人,这才是教师的责任。
静下心来教学是教师的责任和担当。只有静下心来,教师才能深入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与育人本领;只有静下心来,教师才能摒弃杂念,改进教学;只有静下心来,教师才能因人施教,分类施教;只有静下心来,教师才能爱岗敬业,努力跻身名师行列。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事业,是百年大计的奠基工程。只有让教师静下心来,才能让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只有让教师静下心来,才能让国家腾飞起来。希望有更多教师能够静下心来。
需要静下心来 篇2
2月27日在齐齐哈尔市齐大文化宫,聆听了北京广渠门中学教师、知名教育家,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高金英老师讲话,高金英老师从教48年来,64岁奋斗在教研第一线,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当宏志班班主任,二十一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种无私奉献深深地感染了我,一定要向他学习,也要对党和党和人民的教育无私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是对我们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要求我们在经济浪潮冲击下,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提高,各种物价持续上涨,教师在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上学、求医、住房成了教师头上的三座大山,但教师求知欲望所处见,今天早上为了听高老师的课,我们早饭都没吃,可知求职求学的欲望,体现教师无私奉献。虽然三座大山压得我们穿不上气来,但我们农村教师坚决不向街里学习,坚持不补课,不挣外快,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从古到今,人民总是把教师比作蜡烛,甚至说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也就应该选择奉献,教师的辛劳人民是看在眼里的,也是记在心里的,总书记说“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去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要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千方百计帮助农村教师排忧解难,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地环境。着无疑是给广大教师一
静下心来教,潜下心来读 篇3
【关键词】“慢”耕耘 阅读教学 等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59-02
关于“慢”的阅读教育,慢慢地进行,犹如等待枝头挂满果实,从春天等待到秋天。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就是最美丽的教育场景。
教育是如此,阅读教学也同样需要这种“慢”的耕耘。现在常看到课堂中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频率很高,讨论、表演、朗读等学习形式繁多。让听课的老师也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还有些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请学生回答,若学生回答不上,教师就叫基础好的学生回答,或不断重复,或暗示等,整个课堂很少让学生凝神静默,沉思冥想。其实,阅读就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教师的操之过急,会让学生缺失许多的思维训练机会。因此,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让语文课扎实、朴实、真实,教师要学会潜下心,慢慢来,把握舒缓的课堂教学节奏,多一些等待与期望。
一、慢慢品读,读出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古语时刻提醒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这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不会无端地自己植入学生的心田,也不会单凭教师的教来达目的,而要靠学生通过读,自己用心体会的。如许顺娟老师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许老师是这样领着孩子一步一个台阶地向上走,帮助孩子定准了课文的感情基调,使孩子能很快进入课文情景的。如师:(反复朗读)“成千上万个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
生1:说明孩子很多。生2:他们不是走出来的,而是挤出来的。生3:是从门内挤出来,不是从其他地方来的。师:这就把意思读出来,让他人一听就明白你话中的意思……
不离文本,就这样引导学生口念心诵地慢慢朗读,让学生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一遍又一遍“读”,从感知到领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这样的教学策略背后,隐藏的教学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慢慢等待,品出真味
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常在,必然汉魂不朽,让我们常保中文的灵动与清纯。”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汉语言要走进学生的心田,还需细嚼慢咽地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耐得住等待的“寂寞”,给足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富有张力的静态中,对课文的语言作多角度思考,慢慢品,品出真正属于语文的味。
笔者在教学《晏子使楚》时,就深有体会。在品读晏子的句子时,我以“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入手。当问题提出时,举手的人并不多,等一会,还是零星的几位,发言时学生只停留在浅显易懂的地方。怎么办?是自己说了算,还是再启发一番?看着学生正埋头思考,我还是忍住了,再等等,总要让学生自己探出门路来。静静地等候两分钟,我又看到举起的小手,学生纷纷说出不同的理解,老师追问(生又投入思考)。
通过这样的品读,学生更深地体会了晏子为国家尊严表现出的机智、正气。“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分钟的等待,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理解问题有了深度;两分钟的等待,没有音乐的渲染,没有诗意般语言的引领,就是那么静静地、耐着性子地等待,学生通过反复咀嚼,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
三、慢慢议论,议出真知
“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习离不开讨论,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将有两种思想。但有些教师害怕讨论会影响教学进度,会担心把话题扯远,担心自己驾驭不了课堂,往往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容许的范围。
如:一位教师在上《妈妈的账单》时,出示了“小彼得”和“妈妈”的两份账单,请学生展开讨论:账单有什么不同?可学生还没开始讨论,老师又进行了提示:你们可以从“花去的时间和完成的难度”入手。结果孩子朝着老师的提醒去思考。这样的讨论已失去了意义。有效的课堂交流,应该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调整和修正,生成新的体验。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差异。这时教师应该耐心地等一等,给他们充分交流的空间。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经验不断地被唤醒,思路就会从模糊走向明朗。
四、慢慢练习,练出真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本色的语文课即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让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提高语感的敏锐性,一些教师往往在阅读教学时安排说话和写话练习。但有些教师安排此环节时,却没给学生留出充足时间练习,这样的设计形同虚设。一位教师上《最大的“书”》一课,(出示课件):你能用这个句式说话吗?“你看,这儿有( ),有( ),那儿还有( )。”
生沉默,不敢说话。老师马上闪过了课件,接着下一个环节。如果此时教师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向孩子介绍几种化石,再来练习句式,那孩子不但进行了语言训练,还学到了课外知识,又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好奇。当孩子在学习上遇上困难,教师应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扶孩子一步步解决,这才是语文课做的事。
有位教师在教学比武上,用二十五分钟带着孩子学习课文,留出十五分钟让学生写话练习。在充足的时间里,孩子写出了精彩的语言,赢得评委的赞赏。我们也需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流于形式,留出时间,让学生真正扎实地得到锻炼。
五、慢慢评价,评出真诚
现代教育改革,在评价学生时,不是给学生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而要更多地心系学生,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关爱和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评价要回归真实,讲究真诚。
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新的教学技术——思潮冲击法。其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上,通过教师的鼓励和暂缓作出评价,让学生头脑中新颖的“想法和观念”在没有看守的情况下蜂拥而出,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语文特级教师赵景瑞的一个以变应变的评价体现了名师的机智。当学生阅读《狼来了》之后,教师要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感受,出示课堂情境:
师:同学们,读了《狼来了》这个故事,你们有哪些感受啊?生:骗人是不对的……生:我觉得,骗人不能骗三次……师:对,同学们,读文章就要明主旨,学做人……生:注意了孩子骗人一次、二次、三次。师:你真了不起!会发现闪光点!他注意了事情的次数,与你们思考的角度不同,很独特,值得大家学习。
案例中,老师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没有评判孰对孰错,而是引导学生在树观点、摆事实、说理由、评思路的交流过程中,渐渐实现了知识的理顺和意见的统一。这种立足渐进同化的知识感悟,远比教师直白评价要有效得多,真诚得多。
然而这份“慢”的耕耘需要教师做到:一是爱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二是潜下心来博览群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做到从容不迫。阅读教学慢慢来,绝不是指教师可以小憩,是在学生“似解未解”时,“灵光一闪”时,“不愤”“不悱”时,给学生留下深入思考的时间;是在学生思维容量最广,难度最大的时候,加以巧妙的引导和指点迷津,让学生思考有活力,有方向,有深度和广度,促其思维发展。让他们在这从容的慢阅读境界中,感受醇厚书香,体会浓浓的温情。
参考文献:
[1]严丽荣.《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湖南教育》2008.2.
静下心来做教育 篇4
“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需要几个孤独的灵魂, 注视着人们心灵深处的光亮, 在嘈杂与浮躁中, 独守灵魂里默默的一份宁静, 表达生命的真诚与美。”这是人们对教育家的赞美诗。教育者是清贫的, 是要甘守寂寞的, 这就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 能静下心来做教育。在当下的课改之路上, 心静者才能胜出, 养一点静气, 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 不仅需要正气、勇气、志气、锐气和才气, 更需要静气, 只有这样才能鉴课改之精微, 察学生之思想, 把握教育主动权。
静下心来, 受益的是学生, 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但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我们在精心阅读中提升着自己的涵养, 我们在静心思索中提升着自身的品位, 我们在仰望星空中独享那份静谧与幸福、辽阔与深邃、宽广与神圣。
有人问, 当哪一天没有电时, 你能做什么?
静下心来课改 潜下心来育人 篇5
潜下心来育人
——班主任如何发挥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
崇相西初中 符伟华
“最是一年春好处”,在这样一个春潮涌动、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欢聚一堂,共商班级管理之大计,我很荣幸能作为班主任代表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新课程改革的班主任的引领作用,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静下心来课改
潜下心来育人》。
从教17年,担任14年班主任工作,14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感触颇深,一路走来,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关于新课程改革,我从中受益,也真正地成长了起来,接下来,我试图从三个视角来谈谈新课程改革中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所以,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班主任,义不容辞应该发挥引领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打铁还要自身硬,班主任从自己的课践行课改
“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班主任如要得到全体学生的理解、信任、钦佩和爱戴,首先必须广学博览,不断加强教学业务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成为一名出色的任课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与学生最初的接触是在课堂上,学生评判我们的第一个角度就是你的课上的怎么样,如果你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你的课上得很棒。学生不但会信任你、钦佩你、崇拜你,同时也会理解和信任你对他的教育,那么,课改的推进就顺风顺水了。所以,作为班主任,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认真探索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原则,细心传授学习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必过的第一关。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我在做好教学业务关的同时,注重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学习,反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读了很多的专业理论方面的书,比如朱永新、李镇西、余映潮、钱梦龙、程翔、王君等老师的书,最近我读的是王君的《班主任,青春万岁》,从王君的激情和对班内学生细心的爱中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震撼。在班内,我总是用亲切的目光逐一观察学生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们新一天内心情绪的变化,如:为什么有的学生这几天神色恍惚?为什么今天他忧心忡忡、双眉紧锁?为什么她近来上课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这些重要的信息,班主任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才会发觉,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沟通和引导。只有你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一定能够“见月晕而知风,见础润而知雨”。
我很钦佩王君老师把每一节课上成公开课的执著,所以,我的每一节课也精心准备,力争让每一节课高效起来、有深度有思维的碰撞,让学生轻松愉快起来,为了让学生的发言更加积极精彩,对于学生的发言和展示,我总是积极的鼓励性评价,纠正学生的错误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语文课为例,学生如果读错字音或者写错了字,我不是直接指出来,而是把发现纠正的机会留给其他的学生:“刚才这位同学故意读错了几个字音(或者故意写错了几个字),他在考查大家的注意力,谁发现了呢?”“这位同学犯错,就是告诫我们大家
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值得学习。”这些委婉幽默的说法,既保护了表现者的自尊心,又调动了其他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岂不是两全其美?所以,在我的课堂中,学生很轻松,即使错了,也是一笑而过,积极改正,在班主任的课上可以如此,学生很容易将这种做法迁移到别的学科,也正因为此,我的班级的学生学习风气浓厚,同学关系和谐。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堂堂有收获。
二、引领学生转换观念,作课改的领头雁
课程改革能不能推行下去,老师单枪匹马是不可能见效的,还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只有学生和老师保持高度一致,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推行下去。我县自从推行“学、探、测三部六环”教学模式后,我在班内就开始大胆的尝试,但班内的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做得总是不够好,要么羞羞答答,要么支支吾吾,还有就是碍于面子,担心说错遭同学讥讽嘲笑,所以一开始发言并不积极,为此,我专门召开了一次班会,我首先抛出自己的观点,“其实课堂就是错堂”,同学们面面相觑,我接着引导,“大家试卷上出现的错题越少,成绩就越高。那么怎样才能让试卷上出现的错题少呢?那就是课堂多出错,它们是反比例的关系。因为错误不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在试卷上。有错就改,只有课堂上多出错,考试中才会少出错。课堂上不出错,留下了隐患,考试时几乎没有机会改错。你在课堂上出错,就能暴露出学习的薄弱环节,这叫错误前移或错误前置。出错了共同分析错因,找出纠正办法,以后考试再遇到同类问题就不会犯错。不会出现同类的
错题,是不是就能提高成绩呢?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潜能生大量表现的机会。即使“破绽百出”也是真实的反映,因为只有充分暴露出错误才能彻底改正错误。有错何妨?有错能改善莫大焉!”学生听完之后,觉得我说的有理,纷纷开始发言了,谈了自己的感受,我很欣喜。同时我还和学生约定,在同学发言时,其他人不能嘀嘀咕咕,要学会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分享。这次班会之后,学生们终于放下了心理包袱,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发言踊跃了起来,并且不时有新的观点的产生,思维的火花碰撞出了智慧的结晶,科任老师也发现了学生们的变化,不止一个老师给我说:咱们班内的学生积极了,学会思考了,懂得尊重别人了!通过这次的班会,让我深深的懂得,课改有了班主任的引领,有了同学们的全力配合,有了大家的交流改进,她就一定会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迈进。
三、发挥科任教师的作用,携手合力才能真正推进课改
面对教学,其实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班主任与科任老师朝夕相处,在一起的交流就显得至关重要。“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平时就在班级后面办公,在批改作业的闲余,我经常揣摩任课老师的讲课,对于他们先进的理念,别出心裁的做法,我总是第一时间肯定,并且和他们交流,探讨,虽然我不是什么领导,但能够得到自己的同事真诚的赞美,科任老师还是很开心的。对于他们的好的做法,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实施,效果也很好,在和老师们交流时,我也经常提及老师们的做法,虽然教的不是同样的学科,但面对的是同样的学
生,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大家都愿意尝试,我也总是把我认为不错的方法推荐给大家。当把众人的心融到了一起,齐心协力做一件事,这就有利于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教育只有形成合力,才会向一个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
在办公室,我和老师们也经常谈论学生,我的任课老师都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他们能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和我没发现的问题,而我则喜欢做一个传话者。办公室常有的闲谈中,我会记下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比如政治老师说特别喜欢吕卓霓,她上课虽然安静不太爱举手,但她总跟着老师的思路,在关键时刻总能举手说到要点。数学老师说很喜欢郭石麟的认真,肯定林衡的聪明,英语老师会关注乔胤爽,刘洋的进步等等,我就当一个传话者,把听到的好行为在全班面前表扬,把听到的批评私底下解决。学生也渐渐感到老师随时能看到他们的进步与优点,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静下心来读读书 篇6
漏室,红盏,孤影,春雨,梧桐,芭蕉……
何等诗情画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手捧书卷孜孜品味,是心灵最渴求的享受,更是种难能可贵的奢侈。然而在日益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周围更多的人却常常忽视了语言的这种诗意境界,仅仅把语言当作“人类交际的工具”,这就如同面对一桌丰盛的晚餐,只想到可以填饱肚子,却想不到对酸甜苦辣的品味。
究其原因,是我们缺少了一种心境,一种宁静的、专门用来读书的心境。环顾四周,我们上班时间忙于疲累、繁琐的工作,业余时间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电视、DVD、电脑、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快捷和方便。我们的手指头被各式各样的遥控器和键盘锁定着,再无力也无心翻动薄薄的书本。尽管非常羡慕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浮躁中的自己,是再也不能将那种手指轻轻翻书的恬静的感觉找到了。
时间本来就珍贵,油盐柴米、礼尚往来、工作劳苦等等生活细节还不知趣的来打扰。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静下心来,专一地读上几本书?我们在现代日益强烈的生存竞争下读书,所缺少的正是“管宁专心向学,心无旁骛”这种心境啊。
静心,才能将心神处在一种空灵的意境,我们才能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这种意境下读书,才能真正品味到文字之美、之奇、之妙来。读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过”,另一种是“读懂”。前者仅解决一个是否读了的问题。后者则不同,它不只是简单的用眼睛去感知文字,更用思想、意识、心灵去触摸,去感悟文字中蕴涵的奥妙,从而调动和支配起自己的情感和阅历。艺术本身含带的抽象成分太浓,有些东西看似不似,朦朦胧胧,没有心灵的默契,很难唤起情感的共鸣。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没有处在空灵状态的感觉去破释,你就永远只是观望艺术盛宴的门外汉。
静心,才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超然物外。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如若真能做到“苟能发奋自立”,那么读起书来则“蝉虽噪”而“林愈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埋怨这埋怨那呢?
我们都静下心来读点儿书吧 篇7
读书是需要心静的。
但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因此能认认真真读点书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少,加之现代随时随地就可以获取任何信息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曾经以书为主导的纸质知识载体面临巨大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网络搜索,只需将鼠标轻轻一点,便可一网打尽,得到我们想得到的任何信息。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也仅仅是信息而已,并且还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因此,网络阅读还是不能取代文本阅读。
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情。
记得小时候,可读的书并不多,除了课本里的文章被读得几乎可背下来之外,读得最多的就是小人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知道了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知道了面对敌人的铡刀视死如归的革命小战士刘胡兰;知道了解放战争时期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董存瑞;知道了和平年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助人为乐模范雷锋等等。
现如今,书市如海,人们可读的书多了,选择的余地大了,但人们的阅读兴趣却淡了,求知的欲望却不强了。原因何在?表面上看是科技的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的原因,其实寻根究源还是当下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读书不赚钱,或者说短期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理论还是大有市场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的。
小而言之,个人的发展离不开读书。
首先,读书是学习的需要,它是我们获得各种知识的重要途径。
其次,读书是工作的需要,它是我们提高工作技能的重要方法。
再次,读书是生活的需要,它是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大而言之,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读书。
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的话掷地有声,他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而如何能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我想倡导全民读书可以是个很好的方式。
我们都静下心来读点儿书吧!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需要静下心来】推荐阅读:
静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育人2013122010-29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学习心得体会01-12
怎么静下心来学习08-10
用平常心来凌越生活的人生哲理10-12
让考生沉下心来的高三励志语录05-15
放开心来对待不喜欢你的人-情感美文09-12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伤感美文10-27
需要……被需要12-02
满足需要与激发需要07-12
需要与被需要高二作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