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工作实践

2024-07-25

技术工作实践(精选12篇)

技术工作实践 篇1

1. 应用背景

本文是以中海油研究总院科研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为背景, 集中讨论协同工作流技术在石油企业研究机构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中海油研究总院承担着本公司国内国际勘探开发研究、工程设计、新能源研发、技术研究等领域的科技研发任务;同时, 也承担着国家863、973, 总公司和有限公司科技攻关等研究课题。在公司业务迅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快捷、高效地为公司的决策者和业务发展提供科研成果和决策依据, 即如何提高科研项目的研发效率, 如何以创新的管理理念、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科学的实施方法、精细的管理环节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产出, 缩短科研周期、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创新研发, 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公司提供科技服务, 成为研究总院科研活动及科技项目管理中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的推动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者实现上述目标, 在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可性行研究的基础上, 设计开发了基于SOA的综合协同工作系统, 该系统从研发项目启动、评审、研究设计书编写到成果验收、文件归档、完工通知 (结束) , 完全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高速度的全程管理和协同工作。其中, 协同工作流的应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系统的核心和纽带, 这也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2. 工作流技术简述

工作流 (Workflow) , 是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和描述。工作流技术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并得以深入应用的今天, 人们自然会想到用一种自动化的工作模式来代替人工方式, 这就是协同工作流技术。

2.1 工作流实现的体系结构

工作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工作流建模阶段、工作流模型实例化阶段和工作流执行阶段。在工作流建模阶段, 主要通过工作流建模工具完成业务流程的模型建立, 将实际的业务操作流程转为计算机可模拟处理的工作流模型;在模型实例化阶段, 主要通过工作流引擎完成具体业务流程的实例化, 为具体业务流程办理流转提供相关数据;在工作流执行阶段, 主要完成业务流程的执行, 重点是完成人机交互和系统内外部应用程序的调用。如图1所示, 建立一个基于web的协同工作流的实际业务管理系统, 需要综合的环境和技术支撑。

2.2 协同工作流的优势与技术特点

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应用效果和优势是十分显著的, 包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改善企业资源整合和利用、提高业务运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 推动流程划、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和高速度管理以及量化考核和监控业务处理的过程;在资源利用方面, 它能够通过网络互联集成应用各种系统资源, 减少资源浪费和闲置。工作流的实施将大大缩短业务处理过程, 改善、规范乃至再造河优化各种业务流程,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减少人为错误或者延误, 提高整个业务过程的处理效率, 其技术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图形化、可视化设计实现

复杂业务流程的处理能力

组织机构定义和权限分配

B/S结构设计, 纯Web应用

快速、准确、安全、可靠的流转机制

表单、模板、组件应用以及应用的可扩展性

业务代办、超时管理、多人会签、异步处理等

处理过程的动态监控

敏捷响应流程变化

处理过程可逆转并完整保存历史痕迹

集成应用、综合处理

3. 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实现

上文已经提到, 中海油研究总院是一个综合性的石油科技研究机构, 其研究范围从国内到国外, 研究领域涉及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研发、新能源研究等上、中、下游各业务领域。同时承担着国家和本公司的专题研究与技术攻关。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 研发项目逐年增加, 且大部分研发任务都属于短平快项目, 要求成果急切。而在每一类具体研究项目或研究课题的研发过程中, 都要按照业已确定的科研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完成研发。例如, 在设计文件形成过程中, 需要各专业紧密配合, 资料互提、信息共享和即时沟通, 审核、审批、流转等工序协同完成, 且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对于每一类项目或课题而言, 都需要经过科学且严格的过程控制与管理, 以规范其研究过程, 一般都需要经过立项论证、任务评审、任务下达、项目启动、策划、实施、收尾和质量管理、成果归档等一系列管理流程。对于外委课题, 还需要进行外委课题立项审批、招投标管理、评标管理、合同管理、技术委托要求和承包商管理等管理流程。如果这些过程均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进行, 首先会使工作效率低下, 管理过程无序;其次就是质量得不到完全保证, 继而会严重影响成果的产出。因此, 我们设计建立的基于工作流组件的信息化协同工作系统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使整个科研过程和管理都能在有序、规范、流畅、高效的环境中协同完成。

3.1 系统实现的目标定位

该系统建设的主要需求来源于本院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的协同工作和过程化管理, 要求所有科研项目和课题都能在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和高效率的方式下完成整个研发过程。

建立以协同工作流为核心的合协同工作平台, 其重要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企业业务发展、协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性科研生产协同工作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建设涵盖科研生产协同工作、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行政管理与资源配置三个体系层面:

(1) 科研生产协同工作体系:建立以科研项目与课题为基础, 以协同工作为核心, 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各专业有效协作、资料互提与信息沟通、质量控制及优质高效的完成科研和设计任务为目的的协同工作环境。

(2) 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实现对项目的宏观控制和过程管理, 在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的指导和约束下进行项目进度、研究设计质量、运行费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和控制, 加强对科研产品形成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序化、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 实现对各个关键环节的有效掌控。

(3) 行政管理与资源配置协调体系:围绕科研业务和管理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 建立以支持项目有效运行为核心、以实现行政办公过程的信息快速流转及有效定位、文件签署, 优化各种项目资源配置管理为目的的行政管理与服务支持平台。

上述目标内容可归纳为:

实现科研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

实现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约束下的过程化管理

实现各类科技研发项目的协同工作

实现项目研发过程的全程跟踪和质量监控

实现科研项目的综合管理和信息共享

3.2 协同工作流建模与实例化

工作流建模主要通过工作流建模工具完成业务流程的模型建立, 将实际的业务操作流程转为计算机可模拟处理的工作流模型。

下面以科技管理中的任务评审为例, 讨论项目任务评审流程中, 从流程建模到模型实例化的过程。在任务评审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确定该流程的参与者, 即创建者和各级审核审批人;其次需要分析确定业务节点以及每一个节点所要求的操作;第三, 要分析确定流转过程中的路径判别, 图2定义了计划任务项目评审流程的业务模型, 图3则是在该业务模型基础上建立的计算模型。当模型被实例化 (运行) 之后, 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按照自己的角色和权限实施相应操作 (系统在个人桌面上设置了代办工作项功能, 当流程流转至相应节点时, 代办工作项提醒功能会通知参与者进行操作) 。

计划任务评审流程的代码实现:

3.3 工作流程执行结果

上述流程实例化运行之后, 系统自动记录该审批过程的流程信息、审批信息和业务数据, 并按照要求输出相应表单, 如图4所示。

在流程运行过程中, 可以回退、中止 (或终止) 实例, 也可以改变路径, 实现流程的动态改变, 以适应来自用户的变更因素。流程执行的所有信息和业务数据都将按照事先定义好的类别类型存入数据库中, 以便实现诸如提醒、查询、统计等各种辅助功能之调用。工作流的动态可视化监控功能, 实现了研发项目进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状态, 同时以图形和列表共存的方式监控于每一个流程实例的运行情况, 确保项目的研究进度和质量, 真正实现了以工作流为核心的、动态的、可控的、高效的项目协同工作和过程化管理。

4. 结论

通过上面的实际例证不难发现,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协同工作流技术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在线交流、消息共享、文件快速流转、在线审批签署等功能, 更重要的是真正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过程化管理和协同工作以及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同时, 能够动态跟踪整个工作过程以及对质量的动态监控, 使得整个工作过程都能在可控的状态下进行。实践证明, 它在制度规范、精细处理、高效运行、节约资源、集成应用等方面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本文所讨论内容和例证, 是在协同工作流中间件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应用开发, 系统通过多年的运行和完善, 已经成为本院科研综合管理中重要的信息化手段, 使得企业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更好的集成和应用, 充分体现了工作流技术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随着工作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例如以业务为核心的敏捷工作流的实现, 势必成为企业业务过程自动化的重要手段, 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彭靖灏、李智桦, 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新一代工作流开发实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2]欧阳昱, 工作流与访问控制,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7

[3]阿斯特著、王建民译, 工作流管理:模型、方法和系统,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杨浩雄, 供应链中跨组织工作流管理,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技术工作实践 篇2

刘桥

(晋城煤业集团凤凰山矿,山西 晋城 048007)

摘 要:文章以凤凰山矿XV1306综采工作面进风甩刀把为例,从综采工作面进风甩刀把的巷道布置、机电设备布置及安装顺序、机头三角区顶板管理、切眼对接等环节介绍了存在 问题及采取的技术措施。通过该技术可对综采工作面进风侧甩构造及其它不可回采区域,实现了综采工作面安全、高效、连续回采作业,最大限度的回收煤炭资源,避免综采工作面圈定后由于进风侧构造需甩掉强行进风巷改回风巷造成的准备工程巨大、衔接紧张的尴尬局面,对综采工作面进风侧甩构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综采工作面;进风甩刀把;技术实践

在煤矿采掘过程中,由于受井田边界、小窑井筒、断层、顶板破碎带等地质构造的影响以及保护煤柱的需要,一些不可回采的块段需要予以剔除。通常情况下,需剔除块段位于工作面回风侧或中部时可采取回风甩刀把或重新布置切眼甩掉该块段;若需剔除块段位于工作面进风侧时则有以下三种方案:

1、直接重新布置切眼甩掉构造;

2、将工作面进回风系统互倒,实现回风甩刀把;

3、直接进风甩刀把;三种方案各有优缺点,在实际采掘作业时要根据工作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合理的方案,以保证综采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

一、工作面概况

凤凰山矿15号煤XV1306综采工作面位于XV1305综采工作面南部,XV1305综采工作面为三巷布置,其中XV13054巷可服务于XV1305及XV1306综采工作面。XV1306综采工作面在已掘巷道XV13054巷基础上设计而成,具体见图一。XV1306综采工作面巷道掘进顺序如下:XV1211巷(原XV13054巷已掘)→XV1212运煤横川→XV1306联络巷→XV1212巷→XV1306切眼→反掘XV1211巷贯通。当XV1306切眼掘进至150米时巷道煤层突变至3.5—4米且顶板破碎,根据我矿综采支架的适应参数该区域不具备回采的基本条件,且继续向前掘进存在重大顶板安全隐患,故决定将该区域甩掉不进行回采。

掘进至此处时出现地质异常区,无法继续向前掘进。掘进方向XV1306切眼XV1306综采工作面XV1306联络巷XV1212巷运煤横川 XV1306运料横川1650米XV1212巷一五一盘区回风巷一五一盘区皮带巷一五一盘区轨道巷图一:原XV1306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示意图

二、甩构造方案的选择

方案一:结合XV1306综采工作面的实际情况,XV1211巷与一五一盘区回风巷交叉口处风桥已施工完毕;XV1211巷受XV1305综采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巷道变形较严重,将XV1306综采工作面进回风系统互倒,从而实现回风甩刀把的系统准备工程大,准备时间过长,将严重影响矿衔接安排。

方案二:通过重新开切眼甩掉构造,经计算将造成约2万吨煤炭资源的浪费,增加 150米掘进巷道的工程量。

方案三:直接进风甩刀把,可有效的避免上述两种方案的缺点,但综采工作面进风甩刀把亦存在诸多问题,需从巷道布置、机电设备布置及安装顺序、机头三角区顶板管理、切眼对接等环节进行优化,保证综采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

三、进风甩刀把前期准备工作

1、巷道及机电设备布置 1.1、甩构造巷道布置:

由地质测量部进行钻探圈定该构造影响范围,根据构造影响范围确定XV1306小进风巷及XV1306小切眼具体位置及相关参数。

根据进风甩刀把出煤系统的特点,XV1306小进风巷需布置一部40T小溜出煤,40T小溜最短运转长度为6米(机头、机尾、过渡槽、普通槽),若只在布置小进风巷及小切眼小溜,则无法满足回采煤壁与小切眼回采帮推齐对接的基本要求,故需施工XV1306溜子巷。为保证后期回采过程中溜子巷的正常使用,小切眼与溜子巷的距离为15米(留10米的实体煤柱)。具体XV1306进风甩刀把巷道布置示意图如图二。

绞车硐深4米XV1306小进风地质异常区24.3米34003400XV1306小切眼绞车硐深4米XV1306小进风27501550XV1306溜子巷30米15米绞车硐深4米34003400 XV1306切眼18501150

图二:XV1306进风甩刀把巷道布置示意图

1.2、为满足进风侧甩掉构造及出煤系统的构建,XV1306综采工作面巷道及机电设备布置示意图如图三。

XV1306综采工作面XV1212巷

图三:XV1306综采工作面巷道及机电设备布置示意图

1.3、机电设备安装顺序及具体要求:

1.3.1、机电设备安装顺序:XV1211巷机电设备安装→XV1306切眼安装溜槽→XV1306小切眼安装端头架2架、普通架16架→XV1306小切眼进溜槽并竖放至支架侧→XV1306小进风巷及溜子巷进40T小溜→XV1306切眼安装工溜机头部→XV1306切眼安装普通支架104架→XV1306切眼安装工溜机尾部→XV1306小进风巷及溜子巷安装40T小溜

1.3.2、设备安装具体要求: 1)XV1306小进风40T小溜安装

小进风断面净宽4.3m,煤柱帮打贴帮柱宽0.2m,人行通道0.8m,溜子两帮打柱安装挡煤板0.4m,40T小溜溜槽净宽0.62m,确定40T小溜的安装中心线距煤柱帮为1.5m,进而推出XV1306切眼1#支架距煤柱帮间距至少为2.1m。

2)XV1306小切眼支架及工溜安装

小切眼长度为24.3m,按正常1.5米安装一个支架可布置2个端头架及14个普通架,但考虑切眼对接时会留有2.4米空隙。为避免出现架间距超宽现象,小切眼安装支架时,端头架紧顶煤壁,支架之间不留间隙,每个支架宽度以1.45m计算,这样小切眼可安装端头架两架,普通架15架,切眼与小切眼推齐后,只需调整小切眼端头架及普通支架,即可避免后期架间距超宽问题。具体调整支架前后位置示意图如图四。

0.8米端头1#架端头2#架1#普通架2#普通架3#普通架端头1#架端头2#架1#普通架2#普通架24.3米24.8米24.3米26.3米4#普通架3#普通架10#普通架11#普通架12#普通架13#普通架14#普通架15#普通架25.5米XV1211巷小切眼4#普通架XV1211巷小切眼10#普通架11#普通架12#普通架13#普通架14#普通架15#普通架0.5米2米XV1306小进风巷XV1306小进风巷调整支架位置前调整支架位置后图四:调整支架前后位置示意图

3)其他设备的安装

根据XV1306切眼1#支架距煤柱帮间距为2.1m,在切眼内布置104架即可满足回采需要,并按此安装工溜。

在XV1306溜子巷布置一部40T小溜,为满足前期工作面出煤破碎大块的要求,将XV1211巷转载机入口布置与XV1306溜子巷巷口处,与XV1306溜子巷40T小溜机头搭接。

四、进风刀把回采以及切眼对接

1、进风刀把回采期间相关技术要求 1.1、XV1306小进风三角区支护

为确保三角区人员以及设备安全,1#架和煤柱之间顶板采用架进度棚梁支护,棚梁排拒为1.5m,一梁三柱,梁头一端搭接在1#支架上,并在切顶线处打注一排密集柱,小进风超前支护采用架设圆木棚梁支护,一梁四柱支护。煤壁侧架设走向板梁,随着工作面推进,待支架搭接到走向板梁后,回取煤壁侧单体柱。

1.2、XV1306小进风40T溜子减槽

移架推溜后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机头挡煤板边沿距1#支架切顶线距离为4.25m;40T小溜机尾部1.5m,过渡槽1.5m,落煤点落在过渡槽上,40T小溜机尾采用压柱固定,当机尾至切顶线0.5m时停机取槽,这样工作面可推进2.25m,生产班以每班6个循环推进,每班进度为3m,为确保取槽在可靠支护下作业,需将1#架滞后2#架0.75m。这样1#架与刮板输送机机头部推移横梁需用大链链接,2#架、3#架与刮板输送机过渡槽推移横梁正常连接。

1.3、回采期间工程质量控制

由于小进风巷40T小溜挡煤板距贴帮柱只留有0.8米安全出口,挡煤板无法向煤柱侧移动,回采期间若出现工溜上窜将导致无法出煤或出煤不畅的严重后果,故需严格控制工溜上窜。在回采过程中,每班对工溜机头与挡煤板距离进行测量,出现有工溜上窜的迹象时及时采取磨机头的方式控制工溜上窜,在9天的回采过程中未出现工溜上窜的情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4、回采期间进度分析

XV1306工作面初采至与小切眼对齐共推进30米,共耗时9天,其中出切眼10米耗时4天。进风甩刀把正常情况下每天推进4米,低于我矿普通综采工作面每天推进8米的进度。主要影响因素有两点:一是工作面工溜直接与40T两部小溜搭接,工作面大块在通过转载点时容易出现拥堵现象,需频繁停机处理大块;二是未布置端头架,三角区支柱回柱工作量较大且需停机作业。

2、切眼对接工艺

工作面煤壁推进至与小切眼回采帮平齐后进行切眼对接工作。第一步:将XV1306小进风巷与溜子巷40T小溜解体放至XV1306小进风巷及溜子巷内。第二步:使用大链将转载机与端头架推移杆连接,将转载机拖回至小切眼处。第三步:将工溜机头与普通槽分开,利用小切眼绞车硐(回风侧)17KW绞车反滑将工溜机头拖至小切眼口。第四步:将竖放与小切眼支架前的溜槽放平,对溜槽及工溜机头。第五步:调整小切眼支架位置,并将支架与工溜连接。第六步:将XV1306小进风巷及溜子巷内40T小溜及17KW绞车吊至工溜上,使用工溜将设备倒至XV1212巷并装车回收。

结语

通过该技术可对综采工作面进风侧甩构造及其它不可回采区域,实现了综采工作面安全、高效、连续回采作业,最大限度的回收煤炭资源,避免综采工作面圈定后由于进风侧构造需甩掉强行进风巷改回风巷造成的准备工程巨大、衔接紧张的尴尬局面,对综采工作面进风侧甩构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技术工作实践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 药学服务技术 课程开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源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出发,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模拟真实情境,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征,有效地解决企业所需与学生所学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上岗就业的竞争力。[1]

《药学服务技术》是我院制药工程系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我们对该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了开发和实践。

一、课程开发思路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药房、药品超市迅速增多,药品保障模式正向药学服务模式转变,由传统的“以药物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成为现代药学发展方向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也同时对高职药学教育提出要求。

《药学服务技术》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到医院和药店调研,与药房、药品企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针对药学技术岗位,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药剂师”“药剂员”等高级工的考核标准及社会需求,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整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药学服务技术》课程的开发,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学习领域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方案,通过情境模拟来组织教学。

二、课程定位

根据对药学不同专业的岗位任务调研和分析表明,药品使用环节的技术岗位(医院药房、零售药店、医药代表和药师等)正在迅速成为药学、药品经营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工作任务重点转向为医生和患者提供药品的作用、特点、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信息,以及协助治疗方案的制定等药学服务。[2]

《药学服务技术》课程整合了药理学、临床治疗学、护理学等相关知识内容,本着知识必需、够用、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原则,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训练,使学生具备广泛的药学专业知识、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以及知识迁移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在医院药房和药品零售企业的顶岗实习、就业以及获得国家药师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三、课程开发的过程

(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行动中的具体工作领域,其工作过程具有系统的完整性和职业的代表性,所完成的任务具有综合性,并能反映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简而言之,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是一项有代表性的职业工作行动任务,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任务。[3]

《药学服务技术》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常见疾病的症状分析、常用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特殊人群的用药指导、处方的正确审核及调配。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第一,能熟练分析常见疾病的症状;第二,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适应症及不良反应,能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具备用药指导能力;第三,能熟练分析处方并进行正确调配;第四,具备良好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

(二)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是“以情境为中心”“真实存在”的,它就是在职业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情境,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地获取信息、建构知识,教师帮助学生修正、构筑新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

《药学服务技术》课程具备了情境教学的所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该课程的服务对象是未来的药房药店药学服务技术人员,因此職业过程中的案例就可以设置为教学中的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且,案例中又包含了一定的知识点、技能点,具有涵盖性;而购买药品是多数人都经历过的,学习情境贴近生活,具有范例性;另外,学习情境的设计简单易行,成本低,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通过一些学习情境活动获得的技能和能力,可以迁移到未来的工作中去,如交流和表达技能、团队工作和人际能力、组织管理和计划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训练,熟悉工作过程,积累工作经验,为上岗就业做好准备。

四、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方法多元化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以“上呼吸道感染”项目为例,具体实施如下:

①下达任务。模拟药店内为咨询“上呼吸道感染”用药的顾客进行药学服务。②收集资料。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或借助图书馆、网络信息收集素材。教师给予提示并提供信息,在必要时进行授课,使学生获得相应知识。③计划决策。学生以小组方式制订几个不同的案例计划,教师对其中的错误和不确切之处进行指导,并对计划提出建议。④实施检查。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示整个药学服务的情境模拟,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检查。⑤评估总结。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评价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上呼吸道感染”药学服务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对学生未考虑到的地方,进行补充。

(二)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

本课程突破传统的一纸试卷终结性考试,改为过程性考核,整体评价学生的能力。具体方案如下:

每个学生共完成三次药学服务情境模拟任务,前两次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按照事先准备的任务分别扮演一次药师和一次顾客(患者),第三次为学期末的综合测试,抽签决定学生模拟的情境内容,以及扮演的角色。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

过程性考核使学生更加注重整个过程的学习,而不是通过考试前临时死记硬背获得分数。这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逐步的积累中得到提高,使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地应用到今后的就业岗位中,符合该课程开发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夏燕兰.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装调》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6):47-49.

[2]宋卉,吴争鸣.药学服务技能与药师岗前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综采工作面过老巷技术实践 篇4

1 工作面概况

210071综采工作面位于+35水平以下21采区, 北部为已回采结束的21082、21051工作面及未开采的210051工作面;东部为已回采结束的21071、21091工作面;南邻26煤柱、28煤柱工作面;西部沿260031空区边缘送巷, 局部在260011空区内回采。工作面回采范围内煤层为二1煤, 黑色、粉末状、光亮型、半金属光泽;煤层剩余最小厚度为0m, 最大厚度为12.4m, 平均厚度为4.0m;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局部有夹矸, 煤层底板总体产状大致为160°~200°∠4°~18°。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回采, 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采用型号为ZFZ6000/19/28LT型综采液压支架支护。

2 工作面老巷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210071综采工作面为煤柱回收工作面, 工作面回采范围内老巷错综复杂, 根据与切巷的层位关系不同分为位于切巷上层、与切巷同层和位于切巷下层三种 (见图1) 。

21皮带下山、21行人下山位于切巷下层, 巷道断面8m2左右, 采用料石砌碹支护, 两条巷道距煤层底板35m, 21行人下山安装2趟10寸排水管路, 承担着-150水平排水工作, 21皮带下山内安装有DX-2500型胶带运输机, 承担着210071综采工作面运煤任务。

21轨道下山的下半部分位于切巷下层, 上半部分由与切巷同层逐步向切巷上层过渡, 巷道断面8m2左右, 采用料石砌碹支护。该老巷下半部分局部距煤层底板不足3m。

28煤柱上付巷和21091辅助运输巷与切巷同层, 巷道断面10m2左右, 采用U型钢架棚支护。其中21091辅助运输巷于2011年已进行回收, 28煤柱上付巷为28煤柱工作面服务, 于2012年停止使用, 巷道压力较大 (见图1) 。

3 过巷技术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根据对老巷现场支护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制定了工作面过老巷时的技术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3.1 过巷技术方案

(1) 21皮带下山及21轨道下山:工作面回采在其上部通过时, 压力对该老巷有一定的影响, 造成该两条老巷出现底鼓、巷道变形等情况, 由于这两条巷道目前还承担着矿井210071工作面运煤及下山排水任务, 所以在工作面未通过该老巷前, 提前对该老巷进行打锚索、架棚等一系列加固措施, 保证工作面通过该老巷后, 两条巷道能够继续正常维持使用。

(2) 在通过21轨道巷下半部分时, 为了工作面综采支架通过该老巷时不出现下沉, 提前对该段巷道进行充填, 在平地碴山用编织袋装碴块, 通过矿车运送至井下需要充填的巷道, 采取全断面充填的方案, 对需要充填的老巷进行充填。

(3) 28煤柱上付巷和21091辅助运输巷:由于两条老巷与切巷同层, 所以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必然要揭露该老巷, 在工作面通过这两条老巷前, 提前对老巷苦回, 里面所有的金属支架必须回净, 防止工作面通过老巷时金属支架损坏采煤机。

3.2 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1) 过与切巷同层的老巷时, 提前8m由地测部门在工作面给出预透位置, 每班回采前在标定位置上下5m位置向煤壁方向打超前探眼, 直至与老巷打通, 探测老巷内是否有水或其他有毒有害气体。

(2) 过与切巷同层的老巷时, 当揭露老巷后, 采煤机割煤时要降低采煤机的牵引速度, 防止老巷内有金属杂物损坏采煤机或伤人。

(3) 加强工作面工程质量管理, 确保工作面“三直”、“两畅通” (煤壁直、支架直、溜子直, 上下安全出口畅通) , 坚持带压擦顶拉架, 采煤机割煤后, 及时伸出伸缩梁护顶, 防止顶空。

(4) 乳化液泵站压力达到30MPa, 确保液压支架有足够的初撑力, 有效支护顶板。

(5) 过巷期间, 每班安排专职安检员对老巷附近风流内气体进行监测, 发现出现瓦斯超限情况, 立即撤人, 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6) 工作面过老巷期间, 必须加强老巷附近的煤壁浅孔注水, 使煤体充分锈结, 保证注水效果。

(7) 过老巷期间若出现煤壁片帮, 及时伸出伸缩梁护顶, 片帮严重地段, 要进行超前支护。

4 效果

对于综采工作面过老巷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应提前采取措施减小对生产的影响, 在分析切巷通过老巷时的层位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过老巷措施, 从而保证了采煤过老巷期间的安全生产。该面的过巷成功, 为该矿今后其他工作面回采过巷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要:为了使综采工作面安全通过其回采范围内的老巷, 在分析切巷通过老巷时的层位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过老巷措施。实践应用证明, 该方法成功确保了采面安全通过老巷, 有效控制了工作面顶板, 保证了工作面过老巷安全回采。

技术工作实践 篇5

--以电气人力公司区域党建工作为例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社会具有空前渗透力,影响和引导着一场新的社会变革。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而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时代命题,并作出了把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于党的建设的战略部署。如何按照《决定》的这一精神来推进党的建设信息化,是新形势下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而创新的重大课题。

党的建设信息化基本含义包括:

1、它是党的建设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时俱进、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的创新精神;

2、它是各级党组织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过程和预期状态,它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是一个不断提升完善的活动过程;

3、它不仅是信息网络技术在党务工作的办公、业务和事务活动各种的简单应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技术导入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4、它的目的意义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夯实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离岗职工中的离岗党员的党建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值得探索又具有现实意义的新视角。上海电气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区域党建无疑为探索离岗党员的党建工作作了一些尝试和给予了些新的诠释。党建工作的区域化管理既凝聚了离岗党员,又发挥了离岗党员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电气集团改革、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并从根本上促使集团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区域党建在初创时期也曾面临着党建工作环境条件相对欠缺、党建工作方法相对陈旧、党建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等制约党建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问题。在集团党委的关心和支持下,电气人力公司党委根据离岗党员的属性特点、居住分布特点适时地将信息网络技术引入区域党建工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高效、迅捷和交互的优势,为区域党建工作服务,提升区域党建工作的实效,解决了区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地域广、召集难、定时难的“三难”问题,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区域党建电子台账管理体系、党务网上运作等方面工作机制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实用、有效的党建工作新途径,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元素。

一、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一)从党员队伍现状上看

在区域党建创建初期,离岗党员绝大多数党员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在原来国企中信息技术接触较少,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很低,平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大多数还停留在上级文件的传达、读报的状态,由于离岗后参与党组织学习和活动的机会不多,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岗党员队伍中会存在着党员思想波动的问题,党员的理论修养、党性观念、组织纪律观念、乃至信仰宗旨都会出现偏差。

(二)从支部工作开展的情况上看

由于区域党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党支部要开展正常的党内活动往往受到多方面条件制约,没有定时活动时间、没有活动场所、缺少党建工作开展的内部条件支撑。因此,党支部工作状态较为一般,党员参加党内活动不是很正常,影响了党支部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

(三)从党员管理角度上看

由于受时空的局限,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公司党委、党支部往往对党员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掌握动态不够及时,信息传递不够到位,一些工作布置难以及时落实,不能做到常态管理和日常教育,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的传递、宣传和贯彻执行,从一定重要程度上讲,也影响了离岗职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情绪和状态的稳定性。

(四)从工作方法上看

仍然用较为传统的约定、定时、召集这种陈旧的方式开展支部工作,支部工作方法不多、党内活动形式单

一、活动缺少创意,支部工作仅仅停留在收缴党费、接转组织关系等一般性事务性工作上,没有真正起到党组织的“凝聚、带动和服务”作用,因而工作效果不太明显。

通过对区域党建工作现状的分析,根据区域党建特有的性质,积极从引入信息技术寻找工作突破口,探索一条适合区域党建工作特点的新路子,这一必要性的课题很快就成为了电气人力公司党委一班人的共识,也是新思路。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为党建工作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性和交流方式。以“因特网”为载体来搭建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二)信息化设备的硬件投入,为党建工作信息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公司党政领导从大局出发,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了网络设备、服务器、台式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传真设备等信息化设备,支部管理人员基本做到人手一台电脑,为党建工作信息化创造了物质基础。

(三)电脑应用技能培训,为推动党建工作信息化提供了必要人员保障

区域支部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从各个调整企业转过来的,以前只掌握一些传统的工作技能,对电脑不熟习,有些甚至都没有碰过电脑。公司培训部专门分期分批组织了电脑扫盲班和电脑技能班,根据年龄以及电脑熟练程度按需培训。硬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培养出了基本能利用电脑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操作手,现在各区域党建管理部、26个区域党支部基本都至少有2-3名电脑操作能手,这样就为公司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人员储备。

(四)公司网站功能的不断完善,为党建工作信息化搭建了公共平台

公司自己开设了网站,构建了区域党建的电子台账为主要平台的网络平台,通过“党员管理、三会一课、先进典型、组织工作、互动共创、目标规划、文明建设、推荐上岗、职介培训、保险理赔、组织体检、经济帮困、助学帮困、政策帮困、接待、家访、稳定状况、人员状况、服务工作、各类报表、日常管理、职工信息、计划总结、费用情况”等24项栏目将区域党建与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既使党建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同时也为区域党建工作搭建了一个操作性、载体性平台。

三、信息技术支撑党建工作的功能定位

(一)学习活动信息化

以公司网站为载体,区域党支部党员可利用公司网站中的“内部交流”栏目,浏览或下载自己所想学习的内容,为党员提供接受党的知识、党的理论、了解企业发展、参与党内活动提供了帮助。区域党支部通过定时上传将党员的学习、组织生活、以及支部组织的“三会一课”等活动即时地呈现在平台上,便于公司党委全面了解和掌握动态。

(二)思想交流信息化

在已经建立的网站中,我们还开设了“访客浏览”,可在网页留言栏中发帖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诉求和建议。

(三)党务工作信息化

以公司网站为载体,为各支部提供了一个党建电子台账上传平台,各支部可利用网站交互功能在网上实现6个大类(党建工作、创建文明工作、帮困工作、稳定工作、退休人员管理、基础管理)24个分类(党员管理、三会一课、先进典型、组织工作、互动共创、目标规划、文明建设、推荐上岗、职介培训、保险理赔、组织体检、经济帮困、助学帮困、政策帮困、接待、家访、稳定状况、人员状况、服务工作、各类报表、日常管理、职工信息、计划总结、费用情况),40个上传文件以及1个数据汇总表实现党务系列工作的联系和沟通。

四、推行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的实践

根据公司区域党建并结合公司的主体工作,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工作实践突破口。

(一)抓基础,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

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是做好信息化工作的前提。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切入点,我们确定了以“托养托管职工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基础系统,将所有托管职工信息及时进行采集和登录,并全部纳入信息数据库,构建了信息资源集成平台,为推进公司主体工作和党建工作信息化打好基础。

(二)抓落实,全力打造支部网上电子台账上传平台

根据公司党委对区域党建工作的要求,以网上电子台账作为工作平台,将所有26个区域支部的党建工作以及支部服务工作以工作写实的方式,将工作落到实处。

(三)抓重点,突出信息化工作的实效性

根据公司党委的要求,要在日常党建工作中推行党务公开制度。这项工作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密切党群关系、规范权力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党委要求通过党务公开,发扬党内民主,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引导和激励大家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参与公司功能平台支撑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工作。

公司党委以这项工作为重点,将党员群众普遍关心、关注、关切的活动事项,通过网站信息平台加以广泛公开和公示,不断完善公司区域党建品牌特色,不断提升党务公开的实际成效。

(四)抓建设,强化工作责任意识

党建信息化仅仅是一种工作手段,信息化工作全过程和最终效果,是靠人去实现的,因此,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抓好信息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上,放在工作落实上,放在工作责任措施上,并经常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精通党务工作、政治素质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信息员骨干队伍,为现在也为今后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打好扎实基础。

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的初步成效

(一)公司网站的建立,为区域党建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

以公司网站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网站高效、迅捷和交互的优势,党支部进行党务公开,党费的收缴,入党积极分子的确认,党员发展计划,党支部有关决议等事务性工作,为党员提供了解支部工作动态的窗口,为党员提供了参与支部活动的空间。提高了支部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

公司网站的建立,也为各支部搭建了沟通、联系的桥梁,为党员们提供一个了解党建信息、沟通思想、接受意见、传授党务知识,指导党建工作的窗口。解决了许多地处市区边缘区域支部联系不便的麻烦。过去公司党委对各党支部、党员了解情况受到地域限制不够全面和及时,掌握动态不够及时,信息传递不够到位,即便是现场办公也不可能解决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得到有效解决。这就为常态管理、有效管理提供了时空上的保障。

(二)着力构筑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框架,初步形成信息应用集成平台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软件子系统有:①区域党支部、工作站对托养托管人员的身份识别、检索的Ic卡系统;②费用报销写实、审核、制单系统;③公司人员劳动工资发放系统;④劳务派遣人员信息管理系统;⑤退休职工档案简历查询、阅览系统等确保各类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和信息系统间的充分集成。

(三)充分利用信息库资源,不断拓展信息化管理空间

XX年公司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将退休职工档案简历制作成电子档案,具体就是将退休职工档案中的基本信息,用手工将其摘抄并浓缩成纸张的简表,做到一人一表,然后将纸张的档案简表内容输入进已经开发的软件信息系统,形成由纸质的“退休职工简历档案”生成为《退休职工信息系统》中的“电子袖珍简历档案”,也就是说10多万名退休职工简历档案浓缩成一个仅几百兆的电子文档,拷贝在小小的优盘中,可便捷地随身携带并在任何一台电脑中显现,以达到在几秒钟时间内快速从10多万名退休职工信息中筛选并检索出某一个具体人的信息,并马上可以将这个人的档案简历信息进行浏览、编辑和打印。解决了以前工作人员要从分散在不同地方保管的10多万人档案袋中调阅某个人档案时在时空上的各种不便。

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一)党建工作信息化遇到的瓶颈问题

一是各支部在电子台账写实、更新和上传等工作上尚有不平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基于信息化意识、态度和操作技能的差距。

二是由于人力公司离岗党员大多是困难弱势群体,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富裕,许多党员不具备电脑终端设备,或上网条件,因此有些党组织活动就有可能会受到限制。

(二)理清工作思路,寻找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针对党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全面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的有效开展,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网站为载体,扩大党建工作信息化辐射面

以公司网站作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与群众之间联系沟通的空间桥梁。发挥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互享,工作互融,建设互促的网络体系。以电子台帐模式为基础,将进一步探索由电子台帐管理向电子党务、政务过渡的新机制。运用公司网站平台,探索性地开辟一些日常工作的上传下达、审核批转、报名登记等功能的政务办理渠道,实施网上办理政务。使网站真正成为:指导工作、思想交流和凝聚服务的平台。

2、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实现党建工作信息化条件上的“全覆盖”

加大区域党支部电子台账基础工作力度,把电子台账工作纳入对支部、支委班子工作考核内容之一,提高支部电子台账上传率,实现党建工作电子台账“全覆盖”。

3、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党建信息化工作有效开展

为了使党建信息化工作做到常态运作、常态管理,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及考核办法。

(1)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

根据党建日常工作需要,建立考核机制、培训机制和奖励机制,确保党建信息化工作正常开展。

(2)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要严格按照党建工作的性质、原则、范围、保密程度等方面的要求或需要,由公司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确保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政治性、组织性、严肃性和安全性。

(3)建立提供技术服务机制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使用、维护等问题以制度化形式,加以保证落实,以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转。

4、完善党务电子应用一体化,加快信息应用功能的开发

党建信息化是促进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普遍共识,信息技术已成为公司深化信息工作的最主要手段,公司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公司总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因此,公司信息化建设既是战略性任务,更是公司经常性的工作,应当纳入公司总体建设计划。

技术工作实践 篇6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技术侦查措施;反贪工作;完善

一、技术侦查措施的基本理论

(一)技术侦查措施的概念

技术侦查措施是指侦查机关利用科学技术及现代科学技术装备来收集证据、查明犯罪事实的侦查措施的总称。包括监控、全程录音录像、拍照拍摄、电子定位、网络监视、信息数据恢复等等。技术侦查措施偏重于侦查手段的高技术含量,此处的技术并不同于侦查人员在办案实践中所积累的办案技巧、办案经验,而是指科学技术衍生下的科技手段、技术设备等。

(二)相关概念辨析

秘密侦查措施是相对于公开侦查措施的概念,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侦查方式和侦查策略。秘密侦查措施的“秘密性”、“隐蔽性”是其本质特征。特殊侦查措施,是相对于“一般侦查措施”而言的,而“一般侦查措施”即指我国1996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和八种侦查取证措施,除此以外,其他侦查措施均属于“特殊侦查措施”。

侦查技术是在借鉴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特点而创造性地发展起来的。其偏重于“技术性”和“实用性”。概而言之,一般侦查措施与特殊侦查措施系矛盾关系,二者统一于侦查措施;秘密侦查措施与技术侦查措施系交叉关系,二者统一于特殊侦查措施。

二、技术侦查措施在我国反贪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侦查措施适用范围方面

1.使用标准和范围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但对何为“重大”并没有明确。值得肯定的是《规则》对“重大”含义的界定:“对于涉案数额在十万元以上、采取其他方法难以收集证据的重大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交有关机关执行。”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立法没有对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情形做出规定,实践中判断的主观性空间较大;二是立法强调了技术侦查措施使用的“重罪”下的必要性原则,但排除了一般犯罪在关键证据突破上急需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可能性;三是十万元的重大犯罪规定标准过于一刀切,在内部欠发达地区该标准尚可,但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十万元的标准则过低,极易达到技术侦查措施的启动点。

2.使用程序设定

《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规则》规定不得对初查对象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据此,立案之前的初查阶段无权用技术侦查,这当然可以减少技术侦查措施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但是检察院职务犯罪工作与公安工作不同,人民检察院前期的初查工作对整个案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查工作能否扎实富有成效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案件能否立案乃至案件后期的顺利侦破。人检察院职务犯罪在初查阶段被限制使用技术侦查措施,不利于提高初查效率和初查的成效。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在初查阶段非法使用了技术侦查措施,其获取的材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其证据的合法性能否因“毒树之果”而被排除,如果获取的是非言词证据呢?

(二)技术侦查措施适用主体方面

1.检察机关难以把握是否应启动技术侦查措施

我国现行立法虽然对技术侦查作出了相关规定,但规定较为宽泛、粗糙,辦案人员使用技术侦查主观随意性较大,从而造成两个极端:随意使用或不敢使用。一方面,检察院办案人员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时,通过公、检两家之间相互配合的关系申请公安办理即可,办理过程中不仅不受相关原则的制约,更无具体审批程序,从而造成技术侦查措施的乱用、滥用,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侦查人员无现有法律作参照,时常脱离相关性原则的要求擅自扩大技术侦查措施的范围,侵犯相对人权利。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在使用技术侦查措施时有恐惧心理,不敢使用技术侦查措施,一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对“窥私”心理的敌视,错误认为技术侦查措施都是侵犯相对人隐私权的;二是因为立法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使用过程极易发生违法违规的现象,从而造成因噎废食的现象。

2.检察机关无使用主体资格

《刑事诉讼法》与《规则》都规定人民检察院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应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实践中的存在的问题如下:

(1)立法目的并未真正达到。立法目的在于防止技术侦查权的过分使用,但是现实中检察机关凭借其地位优势要求公安局违法扩大技术侦查范围、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现象并不少见。

(2)司法效率低、案件泄密概率大。公安机关大多不了解案情,技术侦查措施实施时则需要检察人员陪同,如此则易造成司法资源浪费,另外,检察机关在公安忙于本部门的工作无暇顾及检察机关的需求时,检察机关甚至要看公安机关脸色。再者,职务犯罪涉及公安机关内部人员时,技术侦查措施实施难度更大,案情泄密风险也极高。

三、技术侦查措施在我国反贪工作实践中的完善措施

(一)端正侦查观念

1.打击职务犯罪的需要

职务犯罪是高智能型、高隐秘型犯罪,且有职务掩护,通常没有直接的被害人,加上痕迹、物证少,因而侦查中发现难、取证难、固定证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职务犯罪手段日趋隐秘,犯罪行为人利用先进的交通、通讯设备进行反侦查活动、转移证据和赃款赃物,使职务犯罪案件的证据更难收集。

2.顺应国际潮流的需要

我国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别签署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两个《公约》都对使用技术侦查措施做了规定,我国应该在条约信守原则下,为打击跨国腐败活动,有效的推动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必要的法律条件。在国际上,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通过不同的立法模式规定了技术侦查措施,并且在侦查活动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我国要想有效地反腐败,不仅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反腐败斗争的现实出发,也要加强国际与地区合作借鉴吸收国外立法例的合理性规定和成功经验,顺应国际潮流。

(二)完善法律程序

1.启动程序

(1)案件范围。应当在现有重大犯罪的基础上适当扩大适用案件范围。一般职务犯罪的案件在有充分的线索怀疑、在签订责任状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技术侦查措施,即事实考量加责任制;另外在关键性证据的突破时也可以使用技术侦查措施,即必要性考量。另外,考虑到贪污贿赂犯罪的特殊性,应当扩大技术侦查措施在初查阶段的使用,当然要遵循更加严格的审批程序。

(2)启动文书。文书中应当注明:①实施技术侦查措施的对象;②实施技术侦查措施的理由;③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及持续时间;④一般的侦查方式不能到达目的的原因;⑤侦查活动的预期目标等。紧急情况下已经采用技术侦查措施而补充审批的,还应注明紧急情况说明和技术侦查措施实施的具体情况。

2.审批程序

(1)审批主体。我国《规则》第二百六十五条未规定审批主体,但从我国立法实情考虑,检察系统内部逐级审批制比较合理。即基层检察院自侦部门技术侦查措施申请书要先经本院检察长审批后,再报上级院审查决定。基层检察院的审批由市级检察院完成同时报省级检察院备案,市级检察院的审批由省级检察院批准,省级检察院的批准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2)审批期限。审批主体应当在接到技术侦查措施申请书之日起3日内决定是否使用技术侦查措施并及时书面答复给启动部门。

(3)审批文书。技术侦查的审批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作出批准决定的,应当写明技术侦查对象、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使用范围、持续时间和期限等;作出不批准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审批人及审批机构应当在审批文书上签名、盖章。

3.执行程序

(1)执行主体。应当赋予公安、国安、检察机关、海关等侦查权部门享有技术侦查措施执行保留权。从检察机关的角度来讲,赋予检察机关独立的侦查技术执行主体,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检察机关的检察职能,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时既可以提高办案效率,也可以避免案情泄露。

(2)执行期限。规定技术侦查措施的使用期限为3个月,对于不需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对于复杂、疑难案件,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经法定程序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在法定的紧急情况下,“如可能发生人身伤害或罪犯可能逃匿时,侦查部门可以自行决定采取某些技术侦查手段,但必须在3日内报批。”

(3)执行结果。对执行具体过程,比如执行人员、执行的时间、地点等细节应当形成书面材料;对收集的相关材料,按照法律规定形式完整妥善保存,以方便法官、相对人、律师的监督与审查。

(三)健全配套制度

1.司法审查制度

美国1968年《综合犯罪控制与街道安全法》规定侦查人员必须向法院提交监听令申请书,如果申请未被批准或者未能按期提交申请,则监听行为应当立即停止,而且法院对在无证监听中获取的所有材料均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00b条规定,法官拥有监听的决定权,只有在遇到紧急情况下,检察官也可决定实施监听,但检察官决定后,应当不迟延地提请法官确认。采取司法令状,由中立的审判机关决定是否启动技术侦查措施,是国际上较为常见的形式,而我国还没建立起司法令状制度,也无由法院核准某一侦查措施是否应该采取的立法惯例,但是对包括技术侦查措施在内的强制措施进行司法审查是实现法治的理想模式。故将技术侦查的司法审查权赋予检察机关比较合适,由上一级决定批准的检察机关执行。但是,长期来看以审判为中心的审查制度将是我国未来立法的最终选择。

2.监督制度

检察机关侦查部门技术侦查措施的审批主体应是检察机关本身,那么与此相匹配的监督制度应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先由本级检察院侦查部门提出申请技使用术侦查措施报告报请检察长审核后报上级院侦查部门批准,上级侦查部门要经分管检察长批准决定是否启动技术侦查措施。上级批准机关应当要求执行单位三日内就技术侦查措施实施的情况作出说明,必要时可以派员监督。二是检察机关外部监督。法院监督方面。庭前会议法官或审判法官应重点对技术侦查措施批准程序以及所获取证据“三性”进行严格审查,发现程序违法或者有非法取证行为的应依法剥夺所获取证据的证明力。律师监督方面。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辩护律师可以依法查阅、摘抄、复制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证据,以及批准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决定文书。审查起诉阶段及庭审阶段,辩护律师对运用技术侦查措施所获取的证据及其审批、实施过程有权提出自己意见,书面提出的应当附卷。人民检察院对律师控告、举报采用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并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和内容等材料或者线索的,应当受理并进行审查。

3.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刑事诉讼法》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不符合法定程序”与“可能影响司法公正”是联言关系,照此推理,如果通过技术侦查措施所获取的物证、书证不影响司法公正的,是否就可以不做补正与解释,或者做出了补正与合理解释就应当认定该证据的合法性?如果技术侦查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违反法律程序的情况,其搜集的证据是否还具有证明力?比如在初查阶段使用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证据材料是否具有合法性?另外,西方的“毒树之果”理论在我国并未完全接受。目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非法证据排除只限于言词证据绝对排除与物证、书证附条件排除,但是对通过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其他证据,比如电子数据证据、物证等是否适用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并未明文规定。笔者认为,立法应当应允技术侦查措施在初查阶段的使用,(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同时出于对技术侦查措施的严格要求,应明确规定凡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都必须排除,此处的非法包括程序法和实体法,程序包括初查在内的办案阶段,证据包括所有的证据种类。

4.责任与救济制度

增加技术侦查人员的出庭责任制,对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证据,依法需要技术侦查人员出庭的,技术侦查人员应按《规则》第二百六十六条之规定出庭作证。对律师和相对人提出的违犯法律程序或侵权行为,有具体线索的,技术侦查措施实施机关应当在3日内核实并以书面形式予以回复,律师或者相对人不服的可以向技术侦查措施批准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发现技术侦查措施执行机关有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提出纠正意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建立起对技术侦查措施启动、审批阶段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制,对违法的责任人,允许律师或相对人提控告与诉讼。为保证相对人的知情權和充分行使辩护权,采用技术侦查措施进行侦查后,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当事人,使其知情。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证据材料允许律师复制、摘抄并可以作为对相对人从轻、减轻的证据使用。技术侦查措施违法使用给相对人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其相应的国家赔偿。

注释:

①虽然现有法律规定技术侦查措施只能在立案之后才可使用,但笔者认为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在遵循更为严格的审批手续的前提下,应当允许在初查阶段使用技术侦查措施,具体遵循何种审批手续、如何操作,在此本文不做具体的探讨。

②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技术侦查措施只能在立案之后才能使用,但是具体办案过程中,使用技术侦查措施大多是在初查阶段,该规定明显与办案实践差距较大。

参考文献:

[1]林维业:论侦查技术创新,广东公安科技.2009年第3期,第1页

[2]何家弘:“秘密侦查立法之我见”,《法学杂志》,第25卷(2004年第6期),2004年11月1日,第29页

[3]邢文生、李润华:《赋权与规制:职务犯罪侦查中技术侦查的路径选择》,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

作者简介:

张建勇,男,汉族,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研究方向:检察学,刑法学,刑事侦查学。

回采工作面过断层技术与实践 篇7

1 工程概况

安顺煤矿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北14 km,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 可采储量4 988万t。9103综采工作面是安顺煤矿首个采用综采回采工艺的采煤工作面。工作面运输巷长1 010 m, 轨道巷长925m, 面积163 978 m2, 工作面采高1.6 m, 可采储量38.35万t。工作面轨道巷228 m处在掘进期间揭露2条连续的正断层, 落差3.5 m, 对回采工作影响较大。

2 工作面过断层技术与实践

2.1 过断层技术工艺

现行的过断层的技术工艺主要有调整采高法和挑顶起底法, 其中挑顶起底法又称为留顶卧底法[2]。

当采煤设备采煤能达到的最低煤层高度小于等于断层上下底板之间的煤层高度时, 一般采用调整采高法, 即采煤工作面正常推进距断层一定距离时, 通过采留顶煤或留底煤的方式降低采高, 工作面顺利过断层后再逐步恢复采高。

当采煤设备采煤能力达到的最低煤层高度大于断层上下盘顶底板之间的煤层高度时, 一般采用挑顶起底法或留顶卧底法, 即通过采煤机直接割岩通过或对坚硬围岩先行破碎再用采煤机慢速切割通过。

2.2 断层FLAC3D数值模拟

在断层处采集样本岩石, 在实验室内进行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的实验, 力学实验包括对岩石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和变形实验。通过对采集的岩石进行各项试验得相应力学参数见表1。

FLAC3D是由美国开发的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分析程序, 该程序特别适用于具有渐进破坏性和大变形的断层顶板的数值模拟和分析[3]。

通过FLAC3D对9108回采工作面断层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 其中X坐标轴为断层的物理坐标, Y轴为断层剖面的高度, 主要对顶板与围岩的位移、垂直方向应力进行数值分析 (图1—图2) 。从中可以得出工作面断层的上盘岩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有移动,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 垂直应力按照地应力赋存的规律增加, 与实际相符。

2.3 9103工作面过断层技术实践

9103工作面机组最低过机高度为1.5 m, 即使采用最低高度向前推进也会割岩, 因此此次过断层采用挑顶起底法或留顶卧底法。为了保证煤质, 在距断层一段距离时降低断层区段内的采高, 减少割矸量, 每次移架时, 要少降快拉, 防止顶板矸石落入煤流中。在过断层F1上盘时, 采煤机推进以挑顶为主、破底为辅, 且破底量每刀不能低于200 mm。在过断层F2时, 下盘以破底为主, 上盘以挑顶为主。挑顶和破底量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保证工作面断层及变化带地段平缓过渡。由于该断层呈阶梯式, 根据工作面设备正常工作条件的要求, 采用呈12°的倾角向前推进 (图3) 。

2.4 过断层期间顶板与片帮煤壁的支护

在工作面推进过断层时通常会由于顶板破碎导致支架与顶板接触不密实, 支架顶梁和梁端上方顶板会因为离层破坏支护不及时, 造成严重的端面片帮事故的发生, 片帮后直接导致了支架与煤壁的端面距增大, 破碎的顶板顺着梁端滑落造成端面顶板垮落[4]。所以, 为了安全无事故地通过断层, 必须加强对破碎顶板和片帮煤壁的控制。

(1) 加强支护。采煤机割完煤后可以采取先前移支架, 然后前移刮板输送机的及时支护方式进行支护, 当片帮深度超过0.8 m时可采取超前移架的支护方式进行支护, 移架时要让立柱保持足够的压力, 不能出现空顶现象。

(2) 加快推进速度。在顶板和设备正常的情况下尽量加快推进速度, 推进速度越快煤壁显露的时间越短, 顶板破碎度就越低。

在9103采煤工作面过断层的实践中, 综采队采取以下措施。 (1) 打眼期间要随时注意两帮与顶板, 发现有片帮、顶板垮落危险时, 必须立即停钻处理。 (2) 爆破前要求支架顶梁挤住 (煤) 岩墙, 爆破后及时伸出伸缩梁或超前拉架, 严禁出现空顶现象, 并保证支架有足够的初撑力。 (3) 全岩段回采期间, 必须做到采煤机过后带压拉超前架及时支护顶板, 对于顶板破碎地段及时伸出伸缩梁, 以减小空顶距。 (4) 工作面指定地点必须要放置一定数量的圆木或半圆木, 防止工作面及支架上方空顶缺少背顶材料。 (5) 断层延伸至机尾时机尾加密切顶柱、打丛柱及密集点柱等特殊支护以加强上隅角顶板控制, 并派专人对机尾段巷道顶板进行观测,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并采取安全措施, 以保证作业期间的安全。 (6) 支架错差较大时, 在架间用方木、竹笆等背顶, 以防止落矸伤人。

2.5 过断层期间放炮管理

在推进过程中, 要求作业人员控制好工作面与断层走向的夹角, 以减少工作面一次暴露的岩石段长度[5]。9103采煤工作面炮眼布置如图4所示。

3 过断层期间设备维护与人员管理

工作面过断层期间要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引起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同时规范人的行为, 避免盲目操作。

综采队机电检修人员每天按照包机制度对9103工作面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与维护, 对常用、易损配件提前备用, 保证工作面机电系统正常运行, 提高乳化液液压站压力, 保证供液系统完好, 避免因液压支架初撑力不够而引起的支架不能有效接顶。

4 结语

工作面过断层时要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法, 加强对破碎顶板和片帮煤壁控制, 尽可能减少顶板垮落事故发生, 同时也要加强人员管理, 使采煤工作面顺利、安全、快速地通过断层, 提高工作面的产量和矿井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效春.综采工作面过断层、过冲刷技术及有关参数的确定[J].山西煤炭, 2005 (4) :33-35.

[2]刘志刚, 张华清.综采工作面过断层技术与实践[J].煤矿开采, 2010 (10) :30-31.

[3]陈少璞, 王滨, 王瑞智, 等.大柳塔煤矿12611-2综采面过断层技术研究[J].煤炭工程, 2011 (10) :72-74.

[4]张吉春.煤矿开采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9.

工作面三角煤回采技术探索与实践 篇8

该矿3101工作面掘进完成后, 及时实施了本煤层抽放, 抽放时间在11个月以上。2010年, 国家新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开始实施后, 由河南理工大学对工作面进行了消突认证, 各项专业指标和技术参数均符合国家规定, 在报批上级单位允许后工作面开始沿底板进行推进回采。但由于工作面按照顶分层开采设计施工, 运输巷、回风巷均沿顶板掘进, 这就造成了在回采过程中, 工作面上下端头不得不留设三角煤的情况, 为了保证安全施工和提高煤炭采出率, 该矿开展了对此专项技术的研究。

1工作面概况

3101工作面位于鹤煤八矿南翼三水平, 地面标高140 m, 工作面标高-370~-441 m, 主采煤层属山西组二1煤层, 平均煤厚6.5 m, 煤层倾角平均28°。采高预计控制在1.7~1.9 m, 煤层赋存稳定, 地质构造简单, 直接顶为砂质泥岩, 基本顶为中粒砂岩, 直接底为黑色砂质泥岩, 基本底为黑灰色中细粒砂岩。

2三角煤回采技术方案

(1) 严格控制替棚高度及长度, 使其满足回采推进要求。

在两巷替棚时通过绞架、落底的方式, 尽量减小上下端头与工作面沿底回采处搭接的坡度, 从而减小工作面上下端头留设三角煤的厚度。

(2) 严格控制上下端头到工作面沿底回采处的距离。

为了缩短此段回采长度, 此段采煤过程中按照35°~40°的大坡度 (工作面煤层倾角平均28°) 施工, 这样就最大程度地减小工作面上下端头留设三角煤的长度。

3回采工序设计及技术参数

(1) 3101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用Ø160 mm以上长3 m木料配单体柱, 采用“一梁四柱”将U型棚提前3~5 m替出, 每个梁头打2根柱, 单体柱与木料面接触, 由里向外逐棚进行。

(2) 替棚后由里向外按“#”字形绞架:上下安全口处及外沿走向分别在巷道两帮 (距两帮各0.5 m) 用2.4 m Π型梁配单体柱, 架2架“一梁三柱”支架, 两Π型梁头对齐, 单体柱柱窝深不少于0.2 m, Π型梁上空1.0~1.2 m高, 然后在Π型梁上绞架, 沿倾斜放置2.8 m的木料, 走向放置1 m的木料, 绞架1.0~1.2 m高后升紧支柱 (支柱打在距Π型梁梁头0.3 m处) 。

(3) 绞架木料要上下对齐, 四角上下分别成直线, 形成受力稳定状态, 所用木料规格为Ø160 mm以上、长2.8 m和1.0 m两面呈平面的硬杂木或红松木, 在上下端头放尾巴时可将木料及时回收复用。绞好架眼后将架眼下的浮煤清净, 高度不低于1.6 m。上下端头绞架落底处往外沿巷道方向将底板坡度平整一致, 便于行人、通风;运输巷绞架段的刮板输送机平缓过渡, 保证正常运行。

(4) 工作面机尾必须落到底板上, 上安全口第1棚与工作面机尾的距离严格控制在12 m左右, 坡度控制在35°~40° (根据煤厚变化及时调整, 沿工作面倾向) 。此12 m距离放煤时, 要求在采空区侧铺1趟滑槽与工作面机尾搭接, 可将煤放净。

(5) 对于工作面上端头至工作面沿底处形成的大坡度段 (即上端头留设三角煤处)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①采煤前必须先掏梁窝护顶, 护好顶后方可放炮;②采煤后及时用板梁配网将帮背好, 采高控制在1.75 m, 严禁支架超高、夹斜, 并且在支架中间打1趟木梁配单体柱对接抬棚 (木梁不低于Ø160 mm) ;③煤壁侧面出现片帮、流煤空顶时, 要求用木料将顶板刹实;④所有支柱必须迎山有力, 初撑力不低于50 kN, 严禁缺梁少柱;⑤在人行道侧横放一板梁 (板梁规格:Ø140 mm的半圆木, 由长1.3 m的硬杂木一分两半) , 以方便行人、运料。

(6) 对于下端头往上距工作面沿底处 (即上端头留设三角煤处)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①工作面下安全口往上15 m范围内坡度不得大于15°, 此段丢底煤长度不得大于15 m (沿工作面倾向) ;②此段采煤前先掏梁窝护顶, 护好顶后方可放炮, 采煤后, 及时用板梁配网将帮背好, 此段采煤时, 严禁超高;③煤壁侧面出现片帮、流煤空顶时, 要求用木料将顶板刹实。

4其他安全管理措施

(1) 瓦斯管理。

①加强运输巷、回风巷的瓦斯管理, 尤其是端头绞架上方高顶处在工作面放炮放煤期间, 必须加大瓦斯检查力度。②当瓦斯超限时, 能够及时断电, 停止工作面生产, 及时处理瓦斯。处理时可用风幛引风、风帘导风等办法稀释或吹散瓦斯, 杜绝局部瓦斯超限情况发生。③通风区每班派专职瓦检员巡回检查工作面各地点瓦斯情况, 瓦斯超限时,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服从瓦检员安排;工作面局部空间大于0.5 m3、瓦斯聚积达2%时, 必须停止工作, 切断电源进行处理;因瓦斯浓度或CO2浓度超限而被切断电源的电气设备, 必须在瓦斯浓度、CO2浓度降到1%以下时方可复电启动。

(2) 防灭火管理。

①为了防止工作面机尾以上底煤自燃, 工作面每推进一排, 在工作面上尾巴 (管子必须紧挨顶板埋管) , 每班注1次不少于2袋MEA, 不注MEA时, 应及时注浆;②回风巷应配备有消防水管, 且每50 m安1个三通 (带闸门) ;③工作面回风巷消防水管 (可与清水管合用) 固定管口距工作面煤壁不得超过20 m, 前方用Ø25.5 mm胶管连接至工作面, 回风巷按规定安设水压表, 管中水压不得低于0.4 MPa, 水量不小于0.6 m3/min。

5结语

技术工作实践 篇9

1.1 工作面概况

8013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综合放顶煤的采煤方法, 一次采全高, 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走向长250米, 倾斜宽38米, 平均煤厚10米, 工作面倾角25~42度。

1.2 工作综放设备选择

8013工作面采用ZF4000/18.7/33G自移液压支架支护顶板;上、下端头采用单体液压支柱与π钢支护顶板, 工作面零米第一、二盘架子为过渡支架 (第一盘架子为ZFG4800/18/30型过渡支架) , 有利于增大工作面机头设备安全使用空间;工作面采用MGGD150-NW单滚筒采煤机落煤, 滚筒截深0.6 m, 采煤机单向割煤, 往返一次进一刀, 煤帮、砂帮采用SGD-630/180刮板运输机装、运煤, 工作面支架允许最大采高3.3m, 最小采高1.87m, 平均采高3.1m。

1.3 回采工艺

机械落煤→伸前梁→推溜子→移架子→支架放顶煤→扫浮煤。

2 大倾角工作面开采出现的问题

2.1 煤帮、砂帮刮板运输机下滑

由于工作面倾角过大 (>25°) , 由于刮板运输机的自重, 会造成工作面煤、砂帮刮板运输机下滑。由于运输机下滑, 会带动移液压支架下移, 损坏支架推移装置, 使工作面生产条件恶化。

2.2 工作面支架下滑、下端头压力大

由于工作面倾角大, 砂帮放煤时, 会造成煤层顶板破碎, 使支架不能有效接顶, 支架达不到初撑力的要求 (<90kN) , 一是造成支架下滑、倾倒, 二是造成支架相互挤压、π钢梁刮支架、使下端头压力增大。

2.3 煤帮片帮、淌货

由于工作面倾角大, 并且为残煤开采, 砂帮放煤时, 会造成煤层顶板破碎, 易引起工作面煤帮片帮、淌货, 工作面不易管理。

3 大倾角工作面的安全开采措施

3.1 刮板运输机防滑措施

(1) 在工作面煤、砂帮刮板运输机头处打一戗柱, 即用单体液压支柱一头打在运输机头, 另一头打在下端头下帮煤帮上, 刮板运输机头尾压顶子要打牢、打全。

(2) 推移煤帮运输机时, 要由下向上逐渐推移运输机。

(3) 每班施工前要检查好运输机与支架间的联接装置, 发现损坏要及时更换。

3.2 工作面煤帮管理

(1) 由于工作面倾角大 (>25°, 最大达到42°) , 移架、割帮、上端头施工等情况落地的煤块从工作面上部滚落到下部, 会对施工人员、设备造成伤害。为了保证工作面的安全施工, 由工作面零米开始, 每隔10米, 从煤帮到支架间, 用菱形金属网做一道挡货网。

(2) 由于砂帮放煤及为残煤开采, 煤帮会出现片帮、淌货等现象, 为了正常开采, 需要超前处理煤帮 (即用单体液压支柱与圆木或π钢棚、挂菱形金属网超前处理煤帮) , 超前处理煤帮的距离为煤帮运输机往煤帮1.2米, 以保证正常的一个循环。

(3) 采煤机割帮时, 采用单向割煤, 往返一次进一刀。若煤帮破碎时, 采煤机只割底刀, 人工处理煤帮顶部, 处理顶部时要从上往下施工, 并且只许一茬作业。采煤机割煤速度要控制在1.5~2m/min, 通过减缓割煤速度, 保证煤机匀速运行, 防止采煤机下滑。

3.3 移架措施

移架前的准备工作:①清扫浮煤、矸石等杂物;②检查各种管线连接情况, 侧护板油缸必须灵活好使, 安全阀必须可靠安全,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③发现有卡架或超宽现象要及时处理;④认真检查好顶板和煤帮, 防碍移架的有冒落危险的必须提前处理。

(1) 移架时, 所移支架的相邻支架必须支撑有力, 移架顺序为1号、2号、3号架子, 然后4号、5号架子……依次类推。

(2) 移架时, 必须将所移支架的相邻两个支架升硬后先降前柱后降后柱, 收侧护油缸, 下方相邻支架用侧护板油缸封上, 往上顶着, 然后带压前移所移支架。

(3) 用液压单柱配合移架时, 单柱必须打牢, 稳拿稳放配合协调一致, 人员躲到安全地点防止单柱崩人。

(4) 移架时, 必须将所移支架的相邻两个支架升硬且十字头封上, 所移支架移出后, 再将相邻两个支架封着的十字头打开。

(5) 移架后, 将架子及时升起, 且将升柱手柄在升柱位置停留4-5秒钟, 保证初撑有力。且放货人员与移架保持不少于10米的安全间距。

(6) 移1号架前, 必须认真检查下端头的支护是否牢固, 并且在1号架子下侧顶梁位置用单体液压支柱打两个戗柱, 以防止移架时支架下滑。

(7) 移完1号架子后要及时检查1、2号架间要调好间距。

(8) 支架移到位置后, 相邻支架不能有明显错差, 支架不挤、不咬, 架间空隙不超过200mm。

4 结论

(1) 我区8013工作面的成功开采, 为西安煤业公司大倾角残煤工作面的开采,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 大倾角残煤开采技术是成功的, 可行的。

摘要:结合辽源煤矿发展现状, 探讨大顾南综采工作面的回采技术, 对该技术的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倾角工作面,残煤开采,实践分析

参考文献

技术工作实践 篇10

综采工作面设备的拆除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难度大, 主要是其设备多, 拆除时间要求短, 拆除系统一般较复杂。尤其近年来, 随着大型设备的使用, 这项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如何将综采设备安全、高效、快速地拆除, 成为生产技术部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多年来徐矿集团三河尖煤矿经过充分研究, 借鉴多家的先进做法, 目前现场采用全断面锚梁网索支护拆架空间、运用掩护架掩护拆架通道、利用拆架平台整体装运输机等做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省了工作时间,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1 顶板管理采用全断面锚梁网索支护代替钢丝绳及铺网支护

1.1 传统综采工作面设备拆除的做法

一般距工作面停采线10~12 m开始沿倾斜方向铺双层金属网, 网与网搭茬0.2 m, 金属网之间使用扎丝固定, 扣间距200 mm×200 mm;沿工作面倾斜方向每隔0.6 m在双层金属网下铺设1根钢丝绳, 钢丝绳的直径一般为15.5~18.5 mm, 钢丝绳与金属网固定在一起, 钢丝绳的两端固定在工作面两道的工字钢棚腿上或两道打锚杆固定, 要求钢丝绳平直。扩大棚、抹角期间也使用此方法支护顶板。此方法工序简单、成本比较低, 适应于顶板稳定性较差的工作面。

1.2 全断面锚梁网索支护顶板拆除综采面设备的做法

近几年来, 随着工作面拆除设备的增多、大型设备的使用、拆除任务的加重, 尤其是综采放顶煤支架的使用, 支架体积大, 支架不易调向, 拆除困难。为保证支架有一个较好的拆除空间, 利于顶板管理, 三河尖矿在拆除支架的架上、架前、扩大棚、抹角地段都采用全断面锚梁网索支护顶板。具体的做法如下: (1) 铺网扩棚期间严格控制好采高, 确保采高2.4 m左右。 (2) 顶板铺双层金属网, 每档金属网走向压茬一半, 依次循环铺网, 直至扩棚煤帮处, 铺网时采用顶板打锚杆压网方式挂网, 压网锚杆使用φ22×1 000 mm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等强锚杆, 间距1 500 mm, 金属网铺2 750 mm (推进5刀) 后开始打第1排支护锚杆, 支护锚杆共计7或8排 (视工作面顶板情况而定) , 排距1 100 mm, 锚杆间距800 mm。支护使用φ22×2 200 mm左旋螺纹钢等强锚杆, 使用12#圆钢加工的钢带, 每根锚杆使用1卷CK-Z2370型锚固剂。若顶板破碎无法打锚杆, 要在支架上穿18 kg/m轨道或4 m长方木代替锚杆, 轨道或方木与锚杆成一条线布置。 (3) 在第2、3排支护锚杆和第3、4排支护锚杆之间各用1根18 kg/m旧轨道。第1档金属网压到老塘后, 支架停止移动, 拆掉联结前溜子的联接头, 然后用单体将前溜子抵到煤帮用煤机进行扩棚, 在第5、6 (或6、7) 排支护锚杆之间打1排φ18.9×5 200 mm的锚索, 锚索间距3 200 mm, 每根锚索依次装入1根CK-Z2370和1根Z2380型锚固剂。 (4) 溜尾 (溜头) 出口煤帮抹角处达到1排锚杆间距时, 要及时打锚杆支护。 (5) 工程质量要求:双层金属网要齐全均匀, 不得有缺网、空网现象, 网与网压走向压茬一半, 倾向压茬不小于200 mm, 双层网压茬对接时, 扎丝采用14#铁丝, 扎丝间距200 mm, 用三角形联网法联接, 扎丝联接牢固。架子上所铺的轨道间距为1 100 mm, 轨道间搭茬在300~500 mm之间, 并用双股8#铁丝扎紧, 轨道与顶网之间每隔1 500 mm用10#铁丝扎一道。支护锚杆必须垂直工作面顶板, 最后1排锚杆与工作面走向呈70°夹角打设, 角度误差在±5°之间, 螺母外露在10~40 mm之间。φ22 mm锚杆扭距在150~200 N·m之间, 锚固力不低于80 kN, 锚杆间距误差不大于50 mm。锚索规格φ18.9×5 200 mm, 间距3 200 mm, 间距允许误差±150 mm。锚杆要加强二次紧固, 不合格锚杆、锚索必须及时补打。

具体支护如图1所示。

该方法能够保证顶板的完整性, 利于工作面的拆除和顶板管理, 但施工程序多, 材料成本较高。

2 掩护支架代替传统的架棚支护

(1) 三河尖矿传统综采工作面拆除大都是在待拆支架前扶设两对6.5 m长11#工字钢支护架前扩大棚区域, 一梁三柱, 交替迈步前移, 将待拆支架前的顶板支护好, 保证有较好的拆除空间。该方法劳动强度大, 安全性差。

(2) 三河尖矿现工作面拆除全部采用掩护支架支护待拆支架前的空间, 该方法劳动强度小, 安全性很好。具体做法如下: (1) 迎头支护:工作面采用掩护支架支护顶板。将第1#支架拉出, 调整到平行于煤壁方向, 并升起接实顶板, 作为掩护架 (当1#架作掩护架不易抽出时, 可先将2#架抽出拖走, 再将1#架抽出后调整为掩护架) , 掩护架调整完毕后进入正常支架的回撤。 (2) 在拆除支架前, 在溜头 (溜尾) 三角门处并排打2个木垛, 对出口三角门进行顶板支护, 在拆除第一架支架后, 及时用2根4 m钢梁对暴露顶板进行支护, 一梁四柱;拆除第二架后仍按上述方式进行支护, 以便留出溜头对接空间, 拆除第三架后, 在该架原底座箱及架前并排打2个木垛。 (3) 掩护支架两侧用单体、铰接梁 (或工字钢) 各扶一趟倾向棚, 以防降架时顶板下沉。该掩护支架随工作面拆除逐步外挪, 同时待拆支架后方用木料扶两棚临时走向棚, 一梁二柱, 间距1 500 mm, 支护老塘侧的顶板。 (4) 每拆除1个支架后及时前移掩护架, 掩护架到位后及时升起支架接顶, 顶板超高处需用木料接实顶板。 (5) 随着工作面拆除, 预留风道每隔10 m打1木垛, 木垛架设在距煤壁2 000 mm处, 木垛料规格为1 480 mm×140 mm×140 mm。必要时可根据拆除过程中顶板压力变化, 及时调整木垛间的距离。

具体使用情况如图2所示。

3 使用装车平台 (爬车器) 将前部运输机多节装车代替传统单节运输机装车

(1) 传统的装车方式。利用起吊工具将已拆除的溜槽吊起装车, 该方法使用范围有限, 不适宜在倾角较大的工作面, 且劳动强度大。

(2) 现工作面前部运输机溜槽装车大都使用装车平台进行装车。首先将爬车器安装在工作面较适宜的地点, 利用回柱机将溜槽牵引至爬车器前, 然后两节或多节进行装车。该方法适应范围广、劳动强度小。

4 改后部运输机溜槽从架间抽出装车为从两头抽出装车

(1) 后部运输机原来大部分是将溜槽解体后通过人力或起吊工具将溜槽从架间抽出, 由于支架架间空间小, 尤其是工作面顶板破碎, 支架高度变小时, 该方法劳动强度大, 适应条件差。

(2) 现在后部运输机拆除时, 首先在后部运输机头尾各刷一回柱机硐室 (如果有空间, 可不刷) , 利用回柱机将溜槽牵引至工作面上下出口, 然后装车外运。

另外, 在综采工作面拆除时, 还应做到相关工序尽量平行作业;尽可能减少支架在工作面托运时间, 视工作面的倾角大小, 可将装车平台 (爬车器) 设在工作面内, 距离拆架迎头不宜太远;单个掩护支架也可改为双个掩护支架等方法。

5 结语

综采工作面拆除是一个系统工程, 徐矿集团三河尖煤矿在拆除过程中使用了全断面锚梁网索支护拆架空间、运用掩护架掩护拆架通道、利用拆架平台整体装运输机等做法, 达到了安全、高效的效果。当然, 在生产实际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不断完善, 以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摘要:综采工作面设备拆除系统复杂, 拆除工作量大。三河尖矿在综采设备拆除工作中, 采用全断面锚梁网索支护拆架空间、运用掩护支架掩护拆架通道、利用拆架平台整体装运输机溜槽等做法, 安全高效地拆除多个综采工作面设备, 达到了预期效果。

技术工作实践 篇11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基础课,是培养技能型汽修人才的重要前提。文章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以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及组织形式、教学模式、考核方案进行整体优化,将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应用于本课的实际教学中去,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为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工作过程,整体优化,职业技能

基金项目: 201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负责人:徐峥,项目编号:486。

一、前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员社会需求日益增多,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满足岗位和市场的需求,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德国模式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及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高职课改的方向。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开办以来该门课的教学一直沿用《基础电工》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连贯与完整性,一般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基础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巩固知识,但就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而言,理论和实践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學生普遍反映不能和实际相联系,缺乏学习兴趣,在该专业引导学生入门阶段,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因此,对该门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以工作过程的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按照工作需要进行重构,以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一)课程目标设计

通过深刻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定位好《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在该专业课程中的作用,确定其为专业服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应用性人才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为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作前期准备,初步具备分析汽车起动系统、充电系统、点火系统、照明系统等单元电路原理及功能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和改革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目前,高职课程项目化的理论和思路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和框架,但是,开发项目课程的技术还是相当的缺乏。要对项目课程进行开发,必须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重构,对工作任务的内容进行开发。

本课程在企业调研、职业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重构为“电工基础知识”、“汽车仪表使用”、“汽车电路识别”、“发电机起动机基础”、“汽车晶体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在汽车上的应用”、“安全用电”等7个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根据7个项目开发出24个具体的学习情境,每个情景都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匹配。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下面以“汽车电路识别”项目为例,说明任务设置及其对知识能力的覆盖和驱动,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实施

(一)教学过程

本课程是以工作过程化的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教学过程采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借鉴工程项目管理的经典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5个阶段,即提出问题、筹划、决策、执行、检查。每个阶段都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纠错与管理能力,体现工作过程要素,为其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下面以“制作汽车触发电路”教学情境为例说明教学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图1制作汽车触发器教学管理过程

(二)考核过程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专业打下基础,所以其考核方式重在能力考核,在项目情景教学中重在操作类的考核,具体考核方式为“12331”法考核,即实验操作占10%、平时作业和实训报告占20%,所有教学情境实训占30%,期末考试占30%,实训创新、团队协作能力占10%。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已对我校两届学生实施,从实施效果来看,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基于工作过的教学方式对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解决起到引导作用,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职业能力。在第六、七届河南省高职类职业技能大赛中我校汽车与检测专业学生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该专业也被我校作为重点发展专业,相关课程作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燕.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汽车运用基础》课程整体设计与实施[J].高教论坛,2011,(12):32-34

[2] 李善锋.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7):22-23

[3]李英.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程[J].教育与职业,2013,(21):132-133

[4] 陈高路.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

[6] 吴明山.《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整体设计 [OL].2011年2月,

技术工作实践 篇12

1 工作面概况

己15-17-13081采面位于平煤天安十三矿己三采区西翼第3区段, 地面标高+110~+15 m, 运输巷、回风巷标高在-609~-689 m, 采面设计走向长713 m, 倾斜宽151 m, 煤层平均厚度5.8 m, 煤层倾角11~19°, 平均17°。采用分层开采, 先采上分层, 使用ZY4000-17/37综采支架。该面于2007年5月开始回采, 截至2008年4月23日, 距终采线约剩余90 m, 剩余储量6万t。该面于2008年2月下旬距下口向上约50 m的部位出现一落差6 m的断层, 断层与采面斜交, 逐渐向上延展, 采面岩石段长度约40 m, 导致推进度慢。采面断层处于50#—75#架之间。采面采用Y型通风方式, 即一进两回 (运输巷进风, 2条回风巷回风) 。采面回风巷安装有瓦斯、温度和CO 传感器, 连续监控采面有害气体情况。通风系统如图1所示。

2 采空区发火经过

2008年4月23日0:00班, 由于采面岩石段采煤机不能硬割, 必须放炮回采。当班人员于6:00开始在岩石段进行放炮作业, 放炮后风巷回风流CO传感器显示为1×10-5 (以前基本显示0) , 并持续不降。矿通风部门有关人员立即下井到现场检查原因。经现场检查, 当时采面配风1 372 m3/min。其中回风巷1 120 m3/min, 辅助回风巷252 m3/min;回风巷瓦斯浓度0.3%、温度33°, 回风巷CO传感器显示1.2×10-5, 采面上隅角CO浓度为1.2×10-4, 采面70#架以上架间CO浓度为7×10-6。

3 发火原因分析

己15-17-13081采面运输巷采用U型钢、工字钢支护, 2006年6月掘进时, 距离外口250 m处 (采面发火的位置前) 遇到一落差3.2 m的逆断层, 导致巷道出现一个大高冒, 冒顶高度6~7 m, 长25 m。2006年11月20日, 冒顶顶部出现了自然发火, 当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重点对空顶区前后60 m的巷道全部进行喷浆封闭, 同时在冒顶区顶板打了4个深度不同的钻孔, 埋入Ø50 mm注浆管, 其中1根注浆管垂直深入顶板以上6 m。通过地面灌浆系统向冒顶区注浆, 共注入粉煤灰和黄土150 m3, 注MEA防灭火剂6 000 kg, 并开启地面CAM-1000制氮机向高冒区注氮。到2007年10月, 冒顶区CO 消失, 消除了高冒区的自燃隐患。

2008年3月12日, 工作面即将推进到冒顶区喷浆段, 日常检查发现喷浆段出现脱皮和裂缝。通过检查取样化验发现, 空顶高处又出现了CO, 说明该处又出现氧化复燃现象。采取专项措施:①通过注浆管继续向空顶区注MEA;②对空顶区注氮;③三班派人现场检测检查。截至3月20日, 共注入空顶区MEA防灭火剂880 kg;截至4月22日, 共注氮气约25万m3。采取措施后, 空顶区上部CO 消失。4月22日, 采面运输巷25 m高冒区基本过完, 未发现异常情况。4月23日0:00班, 采面放岩石炮后, 回风流出现CO, 而采面上隅角温度较正常时变化不大。经多次现场观测, 采面架间和上隅角CO均是从运输巷采空区流出的, 经分析判断, 是采面运输巷已经推过的高冒区顶部垮落的浮煤发生了自燃。

4 火灾治理方案

针对该采面发火部位处于运输巷以里采空区, 防灭火工作重点应围绕直接处理发火点来制定方案。研究制定的主要方案如图2所示。

5 方案实施

5.1 减少采空区漏风

(1) 降低采面供风量。

第1次, 2008年4月25日, 将采面风量由1 372 m3/min降到923 m3/min;第2次, 5月8日, 将采面风量再降到760 m3/min, 直至采面回收结束。

(2) 采面上、下隅角堵漏。

①采面每推进1排, 分别在运输巷、回风巷尾部打1道挡风墙, 并用快速密闭材料进行喷涂。②在采面上、下口做超前。③在采面上、下段吊挂挡风帘, 下部吊挂30 m, 上部吊挂50 m, 每班安排专人维护吊挂质量。④将回风巷及联络巷封闭, 减少采空区漏风。其中:辅助回风巷最里侧的1#密闭于4月25日施工;中间2#密闭于5月2日施工;外侧的3#密闭于5月25日施工。

5.2 向采空区打钻注水降温

在运输巷接近采面的上下帮掘3个钻场, 利用钻场设计施工7个注水孔, 长度在17~30 m之间, 钻孔沿煤层顶板布置, 终孔位置都在采空区发火部位的高冒区上部, 利用运输巷静压水连续不断地注水, 降低发火点煤体温度。

5.3 实施注氮, 降低采空区氧含量

利用地面CAM-1000制氮机, 通过己三采区的注浆管路, 沿采面运输巷将氮气连续注入采空区, 氮气流量为16 m3/min。采面运输巷的注氮管沿运输巷埋管进入采空区。后来运输巷的消火道掘成后, 又将运输巷的制氮管分接至消火道钻场, 通过消火道的钻孔向采空区注氮, 以减少采空区的氧含量。从4月24日至6月17日采面回收结束, 共注氮约84万 m3。

5.4 掘专用消火道, 打钻注浆直接灭火

为接近采空区发火部位, 在运输巷掘一条消火道, 利用消火道打钻孔, 向发火点注浆直接灭火。消火道设计长度35 m, 沿采面下帮煤层顶板向上施工, 坡度17°, 最高处和原运输巷高冒点高度相同。消火道掘好后, 在最上端设立钻场向高冒区布置扇形钻孔, 控制高冒区发火范围。共设计施工钻孔7个, 然后利用井下移动注浆设备, 通过钻孔向采空区发火区域进行了注浆。截至6月1日, 共注MEA灭火剂2 000 kg, 纯粉煤灰90 m3。

5.5 实现采面生产过程中有害气体的连续监测

4月24日发现采面回风流出现CO后, 矿方立即安排救护队现场检查监护采面作业人员。救护队员携带CO 、温度和瓦斯检查仪器, 每班3人在采面现场检查监护, 每2 h向地面汇报1次采面上隅角、回风流及采面第50#架以上架间的有害气体 (重点是CH4、CO) 和温度。另外, 安排防火检查工每天对采面上隅角、回风流、支架下取气样化验分析, 分析化验结果及时上报矿有关领导, 以便及时掌握采面有害气体变化情况。

6 实施效果

方案实施后, 2008年4月24日, 采面回风流CO传感器显示浓度1.2×10-5, 4月25日逐渐上升至6×10-5, 4月25日降低风量后, 4月26日上升至1.5×10-4, 4月27—28日开始下降至2×10-5, 4月29日又上升至2×10-4, 4月30日以后采面CO浓度下降至3×10-5, 5月1日以后逐渐下降, 基本维持在1.5×10-5~1.8×10-5, 至5月18日以后回风流CO 基本消失, 说明采空区发火点部位的煤炭自燃威胁已被基本消除。

7 采面回收

鉴于采面存在自然发火防患, 加上采面有40 m长的岩石, 采面推进极为困难, 经济效益差。为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在采面采取治理措施的同时, 矿方决定, 该采面停止生产, 立即组织回收。采面于2008年5月15日上网结束, 24日采面回架通道做完开始回收, 31日采面采煤机、输送机、转载机回收完毕。6月1日采面开始回收支架, 在回收期间, 继续坚持向采空区注氮和注浆, 并做到每回收一架, 立即封堵一架, 防止向采空区漏风, 6月17日, 采面支架全部回收完毕。6月21日, 对采面运输巷、回风巷进行了永久密闭, 此次采空区自然发火治理取得圆满成功。

8 结语

(1) 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在掘进时若出现冒顶、空顶和空帮, 都要及时进行防火处理。并于冒顶 (空顶、空帮) 处设置观测点, 定期观测防火情况。

(2) 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 应提前对运输巷、回风巷已出现过自燃隐患以及曾采取过措施之处重新进行防火处理, 确认自燃隐患彻底消除后, 工作面方可向前推进, 以保万无一失。

(3) 采煤工作面的防火要根据现场实际, 采用2种或2种以上的防火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才能取得明显的防火效果。

(4) 生产期间, 不管有无自燃隐患, 工作面的防灭火灌浆 (或注氮气) 系统均应保持完善可靠, 达到使用标准。

上一篇:汽车喷油器性能分析下一篇:自动报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