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合理应用

2024-11-28

中成药合理应用(通用9篇)

中成药合理应用 篇1

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组方原则和工艺标准制成的制剂,因其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趋利避害,合理使用中成药对提高其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从合理用药的四要素,谈一谈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1 有效性

1.1 注意辨证

在临床上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同一种病,服用同一种药,疗效则截然不同,这是由于病因、病机不同,个体差异等原因,因此,在用药时也应区别对待,如人们感冒后习惯于买点大青叶片等中成药回家自理,有些医生也是一听感冒拿起笔来随便开几种感冒药了事,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感冒都可用同一种药,一般来说对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肢节酸痛等风寒表症,用复方大青叶片较好,而感冒发热、鼻塞、咽喉肿痛等用西羚解毒丸效果较好,当风热表证出现身热口渴,气逆咳嗽时可用桑菊感冒片,而流感应用复方大青叶合剂。另外在选药时也要注意季节的变化,如春季容易出现外感风邪为主的感冒,用防风通圣丸效果较好,而夏季感冒暑湿较重,宜用藿香正气丸(水)。同时不要滥用贵重药,如同是用于温邪热毒性病症的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皆为名贵中成药,但在临床应用时又各有其特点,不能滥用,由此可见,应用中成药时一定要注意辨证施治,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使其更好的发挥疗效。

1.2 合理配伍,增强疗效

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为增强药效或扩大治疗范围,常与中药汤剂、中药药引、西药以及其他中成药配伍使用,若配伍得当,确能提高疗效。如中气下陷而又肾阳虚者,可用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气血不足,内有热毒的痛经,月经不调病证,可用复方当归四物汤配妇科千金片,治疗有显著疗效;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常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中成药,以增强散风寒、和脾胃之功;香连丸与广谱抗菌增效剂TMP联用后,可使其抗菌活性增强;慢性肾炎水肿属阳虚者,用温阳利水方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配小量双氢克尿塞,利尿消肿作用增强。

1.3 应用剂量

中成药剂量是决定中成药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用量必须根据药物的性质、病情、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而定,单一的中成药用量宜重,而配伍宜轻;性质平和的中成药用量可适当大些。

2 安全性

2.1 不能脱离辨证随意用药

辨证法则是安全使用中成药的首要条件,中成药品种和药名种类繁多,不能望文生义,应掌握主治和适应证,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致使病情趋重。如:疮疡、淋证、失血病人即使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2.2 忌用不合理的联用

合理配伍有利于治疗,但应注意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了用药安全,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使用中成药时,必须根据其组成注意用药禁忌,其中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四个方面。专业人员将必要的知识和用药风险告知患者,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事件。

2.3 药的用量要合理

人们普遍认为中成药无副作用,随意加大服用量,如有一女患者自述:患感冒后,自己到药店买了几种中成药同时服用,而且都不同程度加大了剂量,如复方大青叶片说明书中注明的用量是一次3片,该患者一次服7片,最终因过量服用药物导致全身皮肤瘙痒、久治不愈。有些成人服用的中成药的说明书上,标用量时,标有儿童酌减或遵医嘱,这就使有些医生受中药无毒思想的影响,出现了4~6岁的孩子都服用成人量的处方,众所周知,人参是味很好的补药,但服用过量就会口鼻出血,常言道“是药三分毒”,中药学理论也早有“中病即止”的说法,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就是服药不能过量,以防中毒。目前,大多数中成药说明书上不注明药物的毒副作用,这就给患者造成了“中药无毒”认识上的误区,而近年来使用中药产生的不良反应不断增多,药物的毒副作用与药物的服用量又是成正比的,因此生产厂家应在产品说明书上对剂量进行量化,只要儿童能服用的成人药都应详细标明。患者在自行购药时药店的工作人员也应对患者交代一下用量及注意事项,使人们走出“中药无毒副作用,怎么吃都行”的误区。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正确服用,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

3 适当性

这是合理使用中成药最基本的要求,即根据适当的用药对象,选择适当的药品和剂型,在适当的用法和用量下达到治疗目标。

3.1 审因论治,依法选药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用药必须考虑用药对象的生理状况和疾病情况区别对待。例如:气管炎咳嗽临床上可分为寒痰咳嗽和热痰咳嗽,在治疗上,寒痰咳嗽者须选用温化寒痰类药,如:小青龙合剂,热痰咳嗽者则须选用清热化痰、止咳的中成药,如蛇胆川贝液。

3.2 适当的剂型

中药剂型与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古有“效与不效,全在剂型”之说,现在临床广泛使用的剂型品种繁多,适当的中成药剂型,必须根据疾病性质、特性、方便使用来选择,一般来说,急证、重证宜选取注射剂;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作用强度也不尽相同,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有轻重缓急之别,故临床在治疗同一疾病的过程中,可以按病情的轻重缓急,使用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此外,选择剂型,还要考虑患者服用方便。

3.3 适当的用法和用量

服用中成药必须按说明书或医嘱,不宜超剂量或减少剂量,其服用时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类的中成药在饭前服用,顺气消食的中成药宜在饭后15min服用,安神类中成药宜在睡前半小时服用,胃酸过多患者宜在清晨空腹时服用。

综上所述,可见合理选用中成药是中医诊疗综合水平的体现,其内涵丰富,因此在临床中不仅要牢牢地把握中医辨证论治的这一精髓,而且还要全面认识和考虑诸多因素对中成药疗效的影响,走出误区,更加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中成药。

合理补肾 细说古老中成药 篇2

肾虚的临床表现很复杂,大致可分为肾阳虚、肾阴虚两大类。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症选用合适的补肾药,合理应用以下中成药。

古老补肾名方

龟龄集

本方载于《集验良方》。方中以人参、鹿茸、穿山甲、麻雀脑等20余味名贵中药材为主药,具有补肾培元之功效,为补命火、助气、抗衰老名方。据史载,乾隆帝长寿的原因除经常习武锻炼身体之外,同常服用补益滋养剂有着很大的关系,最常服的补药就是龟龄集。

用法:每日2次,每次1.5克,淡盐水送服。

肾气丸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本品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八味组成。功能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而致腰酸腿软、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繁、痰饮等。凡慢性肾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肾性水肿、前列腺肥大等属于肾阳不足者,均可使用。

济生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由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且增加茯苓量而成,出自《济生方》。本品功能补肾温阳,利水退肿,用于肾虚腰重、水肿、小便不利,也可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而见上述症状者。

金锁固精丸

本方源于《医方集解》。由沙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组成。功用补益肾气、固涩肾精。主治肾虚精关不固证。症见遗精、滑精,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四肢酸楚,头晕,目眩,精神萎靡,舌淡、苔薄,脉沉弱。本方除了治疗遗精、滑精,还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孟肾炎、慢性结肠炎、老年性尿频、小儿遗尿等。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并用莲子粉糊为丸,病轻者每次服6~9克,重者每次服l0~l8克,l日2~3次,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归茸丸

本方载于明代《寿世保元》。由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怀牛膝、当归、附子、鹿茸、泽泻、五味子、官桂等药组成。有补肾阳、益精血之功效。

用法:诸药研末(鹿茸用酒制成糊状),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次空腹服1丸,以盐汤或温酒送服。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有滋补肝肾的功效,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消渴、舌燥喉痛等。现代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肺结核、神经衰弱、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结核、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属于肝肾阴虚者。

验方益寿膏

验方益寿膏由党参、丹参、当归、赤芍、白芍、大枣、柏子仁、枣皮、制首乌、制黄精、巴戟、杜仲、山药、砂仁、黄连、广木香、续断、黄芪、鱼鳅串、白茅根组成。本方有补气血、滋阴肾、养心神、健脾胃之功效。

用法:诸药共煎,去渣取汁,浓缩后加蜂蜜,收膏时加入龟胶、鹿胶、三七粉,搅匀即成。每次服1匙,1日2~3次,亦可泡酒服用。

补肾阴的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

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组成。功用滋阴降火,用于骨蒸潮热、耳鸣、遗精、盗汗、口干咽痛。与宁心宝合用,有巩固儿童肾病综合征的远期疗效。亦可用于肾盂肾炎恢复期的巩固治疗。

用法:小蜜丸成人每次6克,每日3次;儿童减半。

麦味地黄口服液

由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组成。功用滋阴养肺。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咳血、消渴以及大量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引起的阴虚多汗。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儿童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补肾阳的中成药

补肾益寿胶囊

由红参、珍珠、灵芝、制首乌、枸杞子、淫羊藿、黄精、丹参、甘草等组成。功用补肾益气,能调节老年人免疫功能趋于正常,延缓衰老。用于肾精不足、失眠耳鸣、腰酸、健忘、倦怠乏力、胸闷气短、夜尿频数、性功能减退等。

用法: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肾炎平颗粒

由金樱子、菟丝子、山药、女贞子、旱莲草、莲须、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母草、蝉衣、紫苏叶等组成。功用补肾益精,补气健脾,活血疏风。用于脾肾两虚、倦怠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数。

用法:成人每次15克,冲服,每日2~3次;儿童减半。

海马多鞭丸

由海马、蛤蚧、韭子、锁阳、狗鞭、驴鞭、牛鞭、貂鞭、鹿茸、小茴香、菟丝子、沙苑子、山萸肉、补骨脂、炒白术、杜仲、红参、母丁香、怀牛膝、当归、茯苓、山药、黄芪、肉桂、枸杞子组成。功用补肾壮阳,填精益髓。用于肾阳不足、气血两亏、面黄肌瘦、梦遗滑精、阳痿早泄、腰腿酸软等。

用法:每次服1粒(重2克),每日2次。

雄狮丸

由人参、鹿茸、淫羊藿、蜻蜓、蚕蛾、蟾蜍等组成。功用补肾壮阳,填精益髓。用于肾精亏损、性欲减退、阳痿早泄、夜尿频数、腰腿酸软、畏寒肢冷等。

用法:每次3~5粒,每日3次。

金水宝、百苓胶囊、宁心宝

主要成分均是发酵虫草菌粉(宁心宝主要成分是虫草头孢菌粉)。功用补肾益肺,秘精益气,宁心安神。用于肾肺两虚、精气不足、耳鸣、阳痿遗精、腰膝酸软、肾虚作喘、心悸不眠、月经不调等,亦可用于心律失常、性欲减退、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还有防动脉硬化、抗衰老等作用。

用法:每次3~5粒,每日3次。

胎宝胶囊

是胎盘(紫河车)的提取物。功用扶正补虚,养血填精,滋补强壮,健脾益气。用于阳痿遗精、久病虚亏、先天不足、产后体虚、自汗盗汗、虚喘、不孕少乳、习惯性流产、慢性肾炎、乙肝等,还有助于儿童生长发育、增强智力。

用法:每次2~3粒,每日3次。

试论合理应用中成药 篇3

1 辩证选药

辩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医者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以及舌苔、脉象综合分析, 选用适合的药物。如感冒会采用发表散寒、疏风清热、祛暑化湿、扶正解表等治法进行治疗。但若不加辩证, 选错药物会出现病情不见好转, 甚至可能加重。选用中成药还要注意剂型和剂量, 剂量过小, 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 则药效太猛, 所以应按规定剂量服用。

2 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问题

2.1 中成药与西药合用可增强疗效

例如金匮肾气丸与强的松同用, 有利于消除尿蛋白与水肿, 而且能降低强的松的副作用。

2.2 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配伍, 使药物疗效降低, 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舒肝丸、艾附暖宫丸、复方黄连素片、胃康灵胶囊、加味逍遥丸、千金止带丸等有芍药有解痉镇痛作用不适合与加强胃肠收缩的西药合用如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麻黄素会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 影响降压效果, 所以含有麻黄素的不宜与西药复方降压片、帕吉才 (优降宁) 等同用。中成药益心丹、六神丸不宜与西药普罗帕酮 (心律平) 同服, 因可导致心脏骤停。中成药虎骨酒、人参酒、舒筋活络酒与苯巴比妥 (鲁米那) 等镇静药同服可加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发生危险。丹参酮、丹参酚与氢氧化铝形成铝结合物, 不易被胃肠道吸收, 所以复方氢氧化铝 (胃舒平) 与丹参片、丹参口服液、丹参舒心胶囊、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等不宜同用。昆布片中含碘, 在胃酸条件下, 与异少脐发生氧化反应, 形成异烟酸、卤化物和氮气, 失去抗结核杆菌的功能, 所以抗结核药异烟麟不宜与昆布合用。苦杏仁苷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与吗啡、呱替定 (杜冷丁) 、可待因不能同服。阿司匹林不宜与含乙醇的中成药合用易导致食欲不振、恶心、消门道出血, 如风湿酒、风湿痹痛药酒、五加皮酒、祛风湿药酒、三七药酒、复方鹿茸酒、杜仲药酒、灵芝桂园酒、消咳喘等。含有乌头、黄连、贝母等的生物碱成分的中成药不宜与阿托品、咖啡因、氨茶碱同用, 易出现中毒现象。含有酸性成分的中成药不宜与碳酸氢钠、氢氧化铝、复方氢氧化铝、氨茶碱等同用可发才中和反应, 降低疗效。大黄和大黄粉具有抑制胰酶、蛋白酶的帮助消化的作用, 所以含有大黄和大黄粉的中成药不宜与助消化药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合用[9,10]。

3 中成药的服用时间和方法是确保疗效的重要环节

中成药的服法简单, 如服用某些滋补药时, 用姜、枣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 用黄酒或白酒为引;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治肾阴亏虚证时, 用淡盐汤送服;服用润肺止咳或润肠通便药时, 用蜂蜜调水服用中成药。服药后用药禁忌俗称“忌口”。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食用。

4 注意事项

中成药除了供医师临床选用外, 患者常自行购买使用, 因此应严格按说明书或遵医嘱。由于中成药品种繁多, 必须了解该中成药的组成、功效及适应症等, 才不至于误用误治。如大活络丹和小活络丹一字之差, 虽然两者都有活血化痪、祛湿通络等功效, 但大活络丹偏于治疗卒中、痰湿引起的半身不遂, 口眼喝斜、言语不清、手足拘紧等症。而小活络丹偏于治疗因风寒、痹湿等所致的痹证, 如四肢拘挛、筋骨疼痛、跌打扭伤等症。一般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 确定给药时间, 只有适时服药, 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 否则疗效会降低甚至无效。

注意中成药和西药合理配伍, 不合理的联合应用可导致药效过强或降低, 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引起药源性疾病。注意用药量, 须按照说明书或医嘱, 不宜超剂量或减少剂量。注意疗程, 服用中成药不能盲目服药, 不宜在不了解自身疾病状况的情况下盲目地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注意用药后自身情况的变化, 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正确使用补益药, 不是气虚、阳虚的人食用人参、鹿茸等温补药, 可引起头疼、全身发热、口舌生疮、鼻子出血等[11,12]。

摘要:本文对中成药的合理应用进行综述。患者自行购买使用中成药, 应严格按说明书或遵医嘱。由于中成药品种繁多, 必须了解该中成药的组成、功效及适应症等, 才不至于误用误治。只有适时服药, 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 否则疗效会降低甚至无效。注意中成药和西药合理配伍, 不合理的联合应用可导致药效过强或降低, 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引起药源性疾病。注意用药量, 须按照说明书或医嘱, 不宜超剂量或减少剂量。注意疗程, 服用中成药不能盲目服药。注意用药后自身情况的变化, 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正确使用补益药, 不宜乱补。

关键词:合理,应用,中成药

参考文献

[1]李文红.浅析合理使用中成药[J].北京中医药, 2009, 28 (8) :633-634.[1]李文红.浅析合理使用中成药[J].北京中医药, 2009, 28 (8) :633-634.

[2]张立国.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J].内蒙古中医药, 2008, 45 (1) :52-53.[2]张立国.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J].内蒙古中医药, 2008, 45 (1) :52-53.

[3]黄亦琦, 黄文传.中成药辨证运用探析[J].中医药通报, 2007, 3.[3]黄亦琦, 黄文传.中成药辨证运用探析[J].中医药通报, 2007, 3.

[4]祁桂玲, 李淑云, 杨欣.我院中成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 2009, 15.[4]祁桂玲, 李淑云, 杨欣.我院中成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 2009, 15.

[5]刘忠杰, 黄金秀.浅析中成药存在的问题及合理使用[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3.[5]刘忠杰, 黄金秀.浅析中成药存在的问题及合理使用[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3.

[6]杨小秋, 陈穗琛, 邵静.浅谈含朱砂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7, 6.[6]杨小秋, 陈穗琛, 邵静.浅谈含朱砂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7, 6.

[7]江川, 黄玉芳.我院中成药不合理用药调查与分析[J].海峡药学, 2008, 1.[7]江川, 黄玉芳.我院中成药不合理用药调查与分析[J].海峡药学, 2008, 1.

[8]曹扬波, 胡燕.合理使用中成药临床体会[J].江西中医药, 2005, 9.[8]曹扬波, 胡燕.合理使用中成药临床体会[J].江西中医药, 2005, 9.

[9]陈德昌, 景炳文, 李红江, 杨兴易.大黄对危重症患者系统炎症反应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0.[9]陈德昌, 景炳文, 李红江, 杨兴易.大黄对危重症患者系统炎症反应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0.

[10]龙承钧, 张乔.大黄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26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24.[10]龙承钧, 张乔.大黄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26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24.

[11]许永.浅谈合理使用中成药[J].时珍国医国药, 2000, 3.[11]许永.浅谈合理使用中成药[J].时珍国医国药, 2000, 3.

中成药合理应用 篇4

【关键词】: 中药处方点评;中成药合理使用;干预作用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41-02

中医,是祖国医药学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我国中成药的使用历史悠久,效果疗效确切,并且伴随的不良反应少。并且在国家的宏观政策扶持下,中医的诊疗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因为中成药中的药味组成有所不同,疗效不同,会产生适应的范围,需要辩证得当,使用。在中成药的使用中,加强在处方的审核能发现中药处方里的书写不规范以及使用不合理等种类的问题。本文针对在中成药合理使用中,采用中药处方点评的方法进行了干预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期间,涉及有中成药处方一共3980

张,其中2013 年有1779张,2014 年有2201张。主要涉及的科室有内科和外科、口腔科、妇产科、急诊科、科儿科、康复科以及耳鼻喉科等。依照时间把3980张处方,分成 2013 组和2014 组,两组在数量以及涉及的科室等情况中,具有临床上的可比性,即 P >0. 05。

1.2方法 我院在2012 年还没有进行中药的处方点评工作。2014年开开始,每月随机抽查 100 张中药处方,开展点评。记录 2013 组和2014组里,中成药中不合理使用情况,并且记录不合理用药出现医患的纠纷情况的发生率,提供统计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 2. 2 处方点评工作。 成立一个专门的处方点评小组,进行中药处方的点评工作,组员必须有过专业的培训才可以上岗,每张处方都是 2 或者 2 人以上点评,才算做完成。最后由组长开展不定期的抽查点评的整体的结果,将每月的处方中的点评结果开展公示,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奖惩制度。中药处方点评主要的内容是,字迹书写,药物的名称和使用的方法以及合理用药等的情况。

1. 2. 3 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判定。首先,大处方中,除规定的一些慢性病之外,其他所开具的,超过了7 日的用量情况的中成药处方;。其次,配伍的禁忌。也就是说处方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等的药物。最后,重复的用药,同一张处方里,有着两种或者以上效果相似的药物。最后,用法和用量中的异常,一旦超剂量或者低剂量没有实现,就不能达到药效,还有可能出现现异常的情况,未依照患者实际情况,对药品适当增加。最后是诊断和用药不符,也就是所开具里的中成药物,不具有患者治疗所需的药效[1]。其他不合理情况判定,用药的禁忌,例如孕妇和哺乳期的产妇一些特殊的人群。

1.3统计学处理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均以( ±s)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对于不同时间点的ISQ值运用方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均用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用药不合理情况。 2012 组和 2013 组中,中药处方涉及的中成药中的不合理用药的具体情况的分析,见表 1。

表1 两组中成药的使用中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分析[张(%)]

项目2013 组( 1779 张)2014 组( 2201 张)诊断结果与用药不符51( 3. 41)20( 0. 91)配伍禁忌14( 0. 78)1( 0. 05)重复用药25( 1. 40)5( 0. 23)用法用量异常15( 0. 84)6( 0. 27)大处方9( 0. 50)1( 0. 05)用药禁忌27( 1. 51)3( 0. 14)总计151( 8. 44)36( 1. 64)从表 1 中,我们了解到,2013 组中成药中的不合理的用药发生率,仅仅是1. 64% ,明显低于 2012 组中的 8. 44% ,并且诊断的结果和用药中的不符,在配伍的禁忌以及重复用药中的情况,同 2012 组比较明显减少,分析的结果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 <0. 05。

2. 2 医患纠纷出现情况。 2012 年组中,中成药中出现不合理用药,形成医患纠纷一共 31 起,所占发生率有 1. 73%。但是2013 年等情况仅仅是 3 起,发生率是0. 14%。两组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讨论

自国家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处方点的评制度以来,不少的医院实现了不同程度对该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开展的情况,多集中对西药处方以及住院医嘱的点评方面。中成药以及中草药处方的点评工作,开展速度相对较慢,质量也不高[2]。我院在中药处方点评时间不是长,但发挥该项工作的作用,中药的处方合理性出现很大的提高。这和中草药处方中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医生在治法治则不同,以及点评人员专业的差距等密切相关。药师需要掌握中药学和方剂学以及中医基本中的基本专业知识,目的是提高在中草药处方点评方面的能力。

总的来说,和西药的处方比较,中药处方在书写以及评判中以及适宜性的标准等,有着其自身独有特点,点评中药的处方,是否按一定要求标注的特殊煎煮制度来进行,遴选的药品是否存在毒性药品的超量使用[3],需要加强密切的关注。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医师的行为的规范,从而实现中药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唐士平. 2011 年 1 ~12 月我院门诊中成药处方点评结果分析[J]. 北方药学,2013,10( 1) :104.

[2]齐永刚. 我院开展中成药处方点评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 2) :158 ~159.

冠心病治疗的中成药合理应用浅析 篇5

关键词:冠心病,中成药,辨证论治,临床合理用药,均衡,安全风险

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步加强,中成药凭借其安全有效、服用方便、多靶点、多效应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据资料显示[1],最近十年来,中成药销售额占我国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由13.7%增加到25%,增幅近一倍。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用药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病种,可达到36%[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病人数激增,我国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市场规模也逐年增长。然而在“繁荣的背后”,CHD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只辨病不辨证、忽视中成药不良反应及毒性、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合应用等。这些问题可造成中成药疗效下降,甚至加重病人病情。本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CHD中成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冠心病病人辨证应用中成药的常用原则,以期进一步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

1 CHD中成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违背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中成药的使用应当以辨证论治为依据,遵循“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勿犯“虚虚实实”之弊。然而临床上大多数西医中医理论知识薄弱,违背辨证论治原则使用中成药现象突出。据调查,刘慧文等[3]对某西医医院干部中药房24840张处方的点评显示,西医使用中成药不合理处方占26.65%。门诊中成药处方分析显示:中医师的中成药处方占中成药处方总数的29.1%,但西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占中成药处方总数的70.9%,是前者的2.44倍[4]。部分医师往往把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简单用于临床,例如黄芪甲苷在黄芪中含量最高,药理作用广泛,尤其在心血管方面作用突出。研究显示[5],其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细胞纤维化来改善心肌重塑,可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黄芪甲苷还可以改善一氧化氮(NO)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有降低血压,逆转压力过载引起的血管肥厚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失调的作用。这使得部分医师见到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即选用含黄芪的中成药,而忽视了八纲辨证的重要性。中药黄芪性温,气薄味厚,善补气升气,治胸中大气下陷,为补中气之要药,不适合实证、热证明显的CHD病人。不仅如此,病人在药店选择中成药治疗冠心病时也存在盲目性,心绞痛中医病机可分为不通则通,不荣则通。如为阴寒凝滞型的心绞痛,冠心苏和丸较合适,而治疗气阴两虚证的生脉饮口服液则不适合选用。

1.2 忽视中药不良反应及毒性

《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部分医师认为中成药较少出现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因而中成药重叠使用,随意加大剂量、延长治疗时间,忽视安全性指标监测等现象频发,造成了不少中成药不良反应事件。例如,心血管中药大多以活血化瘀为主,然而乌梢蛇、全虫、水蛭、蜈蚣等虫类药的过敏发生率很高。冠心苏合丸中的青木香,其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酸。文献报道[6],规定剂量的冠心苏合丸长期服用可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往往起病隐袭,发现时绝大多数病人已进入慢性肾病5期。龙小华等[7]报道CHD病人连续服用地奥心血康胶囊20d导致四肢麻木,考虑与地奥心血康胶囊对受体调控的Ca2+通道(ROC)及电压调控的Ca2+通道(PDC)有阻滞作用相关。王梅等[8]报道1例老年病人服通心络胶囊后出现严重腹泻,停药后症状消失,继续服药后症状再次加重。虽然中成药临床不良反应例数不多,但应引起重视。

1.3 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合应用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中西药联合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如休克升血压时,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合用,可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减少对西药的依赖性,短时间内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9]。但是中成药和西药联用不合理时不但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副反应。例如,治疗高血压头晕、颈项强痛、冠心病的愈风宁心片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著。然而本品含有的黄酮类成分,与含金属离子的西药(如碳酸钙、硫酸亚铁、氢氧化铝等)合用时可形成络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乐脉冲颗粒中的山楂中含有有机酸,不宜与含碱性成分的西药(如碳酸氢钠、胃舒平、碳酸钙、氨茶碱等)联用,否则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使中西药的药效减弱或丧失[10]。冠心苏合丸含有朱砂,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若与西药碘化物、溴化物、硫酸亚铁等同用,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碘化汞等,造成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11]。速效救心丸为临床上常用中成药,但不适合心绞痛伴低血压的病人服用,更不适合与硝酸甘油联合使用,因为两者都具有降压作用,联合使用易造成血压进一步下降,导致脑缺血风险增加。

1.4 CHD中成药均衡比例失调

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冠心病分为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阴寒凝滞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八个证型。然而《中国药典》所载的68种冠心病中成药功效大多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然而冠心病痰瘀交阻、寒凝心脉、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型同样为临床常见,但是治疗这类证型的中成药却寥寥无几。药物的均衡失调给临床医师及病人对症选择中成药带来诸多不便。

2 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治疗CHD病人使用中成药时,按照CHD辨证分型论治是最常用的方法,此外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进一步辨证用药。

2.1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古代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可归于“胸痹”范畴。《金匮要略》对胸痹的病机归纳“阳微阴弦”。“阳微”即上焦阳虚,病为在心,关乎脾肾。因肾为元气之根,脾胃为生化之源。心阳非此不能生,非此不能发。“阴弦”即标实,不外寒凝、血瘀、痰阻、气滞等实邪积聚胸中,闭阻心脉而发病。胸痹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标实当泻,可用行气活血化瘀,辛散温阳,化痰逐饮之法;本虚当补,可用益气养阴、养心益肾之法。虽然CHD病机为本虚标实,但虚实有轻重,用药亦有区别。例如,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片或滴丸、血府逐瘀胶囊、乐脉颗粒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多用于气滞血瘀证者;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在大队的活血化瘀药中含有黄芪、人参成分,适合血瘀重兼气虚证者。补虚类中成药如舒心口服液主要成分为黄芪、党参,少佐红花、当归等活血药,补而不滞,适合气虚重兼血瘀证者;补心气口服液、参芍片以补气为主,适合心气不足证者;心元胶囊以首乌补益精血,为君药,兼丹参活血、麦冬养阴,适合腰酸膝软、失眠盗汗,夜间胸痛、固定不移的心肾阴虚兼血瘀证者。

2.2 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川芎和丹参。现代药理研究两者都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12,13]。然而传统中医认为川芎,味辛性温,气厚味薄,浮而升,气善走窜,善“上行头目,下通血海,中开郁结”,为血中气药。对于心肌缺血伴头痛,四肢不温者更合适;丹参,色赤味苦而性寒,气平而降,善调经水。对于心烦、失眠、血热瘀滞证者更适合。中医认为心绞痛有寒凝血瘀所致的“寒痛”与热郁血滞的“热痛”的区别,所以中成药整体组方亦有寒热偏性。例如,速效救心丸主要由川芎、冰片组成,综合药性适中,可适用于大多数心绞痛病人;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量大,丹参冰片都性寒,三七虽偏温,但在处方中的比例小,所以复方丹参片的整体药性偏凉,“热痛”的人服用效果较好;冠心苏和滴丸药性温热,只适合“寒痛”病人。

2.3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

古讲汤者荡也,丸者缓也。剂型不同,缓急有别。例如,复方丹参滴片和复方丹参滴丸都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但剂型不同,有效成分亦不同。复方丹参滴丸的有效成分是丹参素,丹参素水溶性好,药理性更强,既可口服吸收,也可舌下含服,因此复方丹参滴丸多作为缓解心绞痛的急救药。复方丹参片的有效成分是丹参酮,丹参酮只能口服经消化道吸收,药效发挥缓慢,故多作为冠心病气滞热郁血瘀证的稳定期心绞痛用药。

心绞痛发作期当选用芳香走窜类中成药,如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药品化义》认为“香能通气,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芳香类中药辛温香燥,升散走窜,入心开窍,可以通达气血,窍开而神醒,是急救的首选药物[14]。现代研究表明[15,16],麝香、冰片、苏合香等芳香开窍药有抗炎、稳定斑块、抗缺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稳定期心绞痛期则不适合继续服用含芳香类药物的中成药,因久服能耗气伤阴。此期应根据具体证型辨证施治,以行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补益气阴为主。

2.4 三因制宜

首先,因人制宜。CHD以老年病人居多,老年人多器官的生理功能下降,如胃黏膜萎缩、胃酸缺乏、肝代谢下降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并且老年人多病共存,要根据合并疾病,尽量选择一药多效的药物,一箭双雕,减少药物的使用数量。如冠心病伴中风者可选用脑心通胶囊、银丹心脑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伴高血压头晕的病人可选用愈风宁心片;伴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者可选用丹篓片、血脂康等;伴有心律失常者可选用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肾功能不全病人慎用含有肾毒性的药物,如冠心苏合丸等。糖尿病病人应选用无糖制剂,胃溃疡、消化不良的病人应避免长期应用含虫类、冰片等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复方丹参滴片、通心络胶囊等。复方丹参片中冰片含量偏大,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因而对许多患有胃肠疾病,尤其是属于虚寒体质者可造成消化道不适症状;但是复方丹参滴丸中的冰片含量相对较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小,故临床选药时要结合病人体质及基础疾病灵活选药。

第二,因时制宜。中医养生防病讲求“法于四时”、“合于阴阳”。夏季,阳盛之时,腠理开泄,应减少芳香温通类中成药的使用,避免伤津耗气助热生变;暑多夹湿,病人多出现恶心、纳呆等症状,滋腻类中成药应减少用量或适当配伍清暑化湿类中成药调理脾胃;冬季阴盛之时,阳气内敛,宜补益肝肾,藏精化气,可适当增加补益肝肾、养血藏精类中成药的使用;冬季易中寒,内传脏腑,益多选温经通络的中成药,温通血脉。

第三,因地制宜。地理环境也会对人的生理机能造成影响。如西北方偏寒,人群体型壮实,比较适合心宝丸这些含有(附子、肉桂、鹿茸)的中成药;而东南方偏温湿,人群体型瘦弱,适合复方丹参滴丸等性味偏凉的中成药。

3 结语

中成药合理应用 篇6

关键词:中成药,处方,应用,干预措施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针对某种病症或病状, 以中药饮片为原料, 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剂型的药品, 它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使用携带方便、奏效快等优点[1],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也导致不同程度的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2]。本文通过收集我院中成药处方, 分析不合理应用情况并探讨干预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3年1-12月门诊每月1、6、11、16、21、26号所有中成药处方共1 380张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各个科, 其中男781例, 女599例, 年龄5~87岁, 平均年龄 (59.56±14.89) 岁。

1.2 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报道, 对中成药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2 结果

1 380张中成药处方中共50张 (3.62%, 50/1 380) 存在不合理应用现象, 不合理处方构成: (1) 不按照辨证论治26例 (52.00%, 26/50) :如解除发热症状均用柴胡注射液;感冒患者不管风寒风热, 应用板蓝根冲剂等;腰酸乏力的阳虚伴肝脾湿热者应用用六味地黄丸等。 (2) 与西药不合理配伍14例 (28.00%, 14/50) :磺胺类药物同服山楂丸;山楂丸和氨茶碱同服;抗生素与清热解毒或泻药同服。 (3) 中成药不合理联用6例 (12.00%, 6/50) :强力枇杷胶囊和复方鲜竹沥合用;振源和参松养心同服。 (4)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4例 (8.00%, 4/50) :无适应证应用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大多已经是以中药基础理论辅以西药制药技术, 按照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的现代中药, 已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分的提纯及使用中药指纹图谱的质量控制,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基因组学和生物芯片应用使现代中药质量与时俱进[3], 在政府制定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 本着中西药并重的原则, 大批中成药列入其中, 可见中成药在现代医疗临床所占据的位置非常重要。在各综合医院, 中成药所占药房药品的比例不断增加, 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治疗范围从大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到小的专科如眼科、耳鼻喉、外用等各种疾病的中成药, 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4], 但不合理使用中成药也随之增加, 本文不合理应用3.62%, 具体分析如下: (1) 不按照辨证论治26例, 占52.00%, 是不合理应用中成药中最常见原因, 中医在诊断时要望、闻、问、切, 在整体察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一系列的具体表现加以分析综合, 求得疾病的本质症结所在, 从而审因论治[5], 但临床上存在遇见发热患者, 一般不辨证求因, 只是解除发热症状, 如发热就用柴胡注射液;感冒患者, 不管风寒风热, 开具治感冒的中成药, 如板蓝根冲剂等, 这两种药对风热感冒有效, 若用于风寒感冒, 不但不起效反而加重病情。如腰酸乏力的患者用六味地黄丸, 此药适合肾阴虚、肾气虚, 遇肾阳虚伴肝脾温热者, 用过之后会加重湿热;再如对低血压患者, 用黄芪颗粒升压, 患者如果是热毒炽盛的体质, 服久会出现滞邪使湿热加重。 (2) 与西药不合理配伍14例, 占28.00%。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多年倡导的诊治方法, 中西药合理联用, 对治疗某些疾病起到协同作用, 可增强疗效[6], 如抗病毒胶囊和阿昔洛韦合用可增强抗病毒的作用, 但是中西药合用不正确, 可降低甚至失去药物的疗效甚至拮抗, 如使用磺胺类药物同服山楂丸, 酸性增加易使磺胺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 再如山楂丸和氨茶碱同服致酸碱失调;另外最常见抗生素与清热解毒或泻药同服, 可降低抗生素的疗效。 (3) 中成药不合理联用6例, 占12.00%。对某些中成药的主要成分、药性功能、适用范围、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 缺乏足够的了解, 重复应用, 如强力枇杷胶囊和复方鲜竹沥合用, 其中枇杷叶和桔梗是重复使用;振源和参松养心同服, 其中人参重复使用。这些重复使用的草药成分剂量增加, 长期服用, 副作用将会增强。 (4)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共4例, 占8.00%。临床部分医生迎合部分患者心理, 不予辨证,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 无适应证应用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 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 甚至发药物不良反应, 文献报道显示, 近年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中成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例数排第3位, 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是多环节的, 应该深入研究如何合理应用中成药, 使其应用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临床医师方面, 加强用药知识的宣传工作, 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 具备中药学理论知识, 以中医药理论为基本依据, 对患者进行的临床诊断对症下药, 从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中药师熟练掌握合理应用中成药知识, 提高审核处方的能力, 在审核、调配中成药处方时要认真负责, 发现不合理处方及时与医生沟通修改, 定期进行处方点评和不合理用药的分析, 将结果向临床及时反馈, 以提高处方质量, 保障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医院方面应制定和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 做好处方和病历用药调查统计,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 坚持合理用药, 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及奖惩措施, 层层负责, 认真执行《处方管理办法》, 严格行政监控管理, 实施医药分业, 避免经济利益导致的不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李臻, 魏宝永.浅谈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8 (8) :727.

[2]刘艳琪.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浅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8) :3763-3764.

[3]李臻, 刘文辉, 闫小芳, 等.中成药辨证与辨病应用的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4) :2698-2700.

[4]闫秀峰, 倪青, 王利芬, 等.中药西用和中西药合用的现状和趋势[J].中医杂志, 2012, 53 (21) :1870-1872.

[5]王鼎燕.论中药的毒性及合理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0) :1314.

中成药合理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开始逐渐对我院中成药使用方面进行管理。对我院各内科门诊就诊患者抽查1200例, 每年随机抽选400例, 患者年龄20~60岁, 平均 (43.4±7.2) 岁, 患者均使用不同种类中成药和西药。

1.2 调查方法

由中医药方面专业人员制定科学的调查问卷, 调查患者一般资料, 原发疾病, 中医辨证分型, 将问卷收回后进行统计分析, 问卷回收率为100%。

1.3 分析内容

对照患者所用中成药的适用西医疾病种类和中医证型, 分析是否符合患者中医辨证, 是否有重复用药现象, 是否与其他使用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参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不合理现象分为药证绝对或相对不符、单味中药重复使用、药物间拮抗作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 , 用t检测计量资料 (±s) ,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0年~2012年, 不合理使用率逐年降低, 2012年不合理使用率20.7% (83/400) 与2010年不合理使用率46.3% (185/400) 比较差异明显, P<0.05, 不合理现象中药证相对不符发生率最大, 其次为重复用药所占比例较高, 见表1。

3 讨论

中成药物的广泛使用为患者带来诸多益处, 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发展, 使中医药更符合患者需求, 发挥中药效果。但是由于部分医者, 尤其西医医院医者对中医知识掌握较差, 中医基础认知匮乏, 导致单纯依照说明书治疗西医基础疾病, 多种中西药合用, 导致用量过度, 甚至发生不良反应。另外经济利益的趋势加重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不仅影响中成药药效, 而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使更多患者否认中药作用, 不利于中医药进一步发展和推广[2]。

针对临床中成药使用存在的多种不合理现象, 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成为临床中成药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采取措施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加强中医药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

西医在国内普遍应用, 不仅临床医师均掌握西医药基本知识, 患者同样对部分西药有基本了解, 而对中医知识掌握较差, 甚至基本概念模糊。民众对基本中医知识不重视, 盲目服用中成药, 并未理性对待[3]。医师单纯根据用药说明书开中成药处方, 并不符合中医诊治原则, 导致中药效果发挥较差, 甚至发生副作用。因此, 应加强中医知识普及力度, 是全民重视和了解中医药, 掌握基本常识。在临床医师中同样普及中医药教育, 提高西医者对中医重视程度和意识, 掌握中成药使用原则, 降低不合理应用概率[4,5,6]。通过开展各种中医药培训讲座等方式, 使医者了解常用中成药性能、配伍关系、注意事项、以及禁忌证。

3.2 加强用药管理制度, 降低用药风险

完善用药管理制度, 提高中成药用药标准, 医师掌握基本中成药用药原则, 降低药证不符发生的可能性。制度相应的处方点评方法, 监督处方行为, 避免利益驱使, 导致医师过量开中成药处方, 造成重复用药。了解中药成分, 与西药连用时, 避免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不良后果。定期点评并分析用药合理性[7,8]。

通过相应管理措施的实施, 临床中成药不合理现象明显改善, 本文中, 2010年~2012年, 不合理使用率逐年降低, 2012年不合理使用率20.7% (83/400) 与2010年不合理使用率46.3% (185/400) 比较差异明显, P<0.05。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 充分发挥中成药作用, 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常明荣, 李爱华, 张晓霞.中成药不合理应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J].中国药业, 2009, 12 (3) :20-21.

[2]李静.临床不合理应用中成药的分析与对策[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1 (4) :31-32.

[3]党海霞, 王海南.中成药临床不合理应用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 2011, 8 (10) :606-607.

[4]雷素华, 刘康.探讨避免不合理使用中成药造成意外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J].四川中医, 2009, 27 (4) :50-51.

[5]苏国彬, 刘旭生, 翁俊雄.慢性肾脏病门诊口服中成药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8) :1077-1079.

[6]胡应伦, 郭清平, 张全英.我院2006-2009年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药房, 2010, 21 (15) :1426-1429.

[7]陆可云.2008-2010年我院中成药用药现状调查及经济学分析[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1 (10) :301-302.

创伤骨科中成药物合理应用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630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共310例患者, 男性192例, 女性138例, 年龄28~69岁, 平均年龄 (34.9±4.7) 岁;骨折患者124例, 骨骼神经损伤患者134例, 关节损伤患者62例。对照组共320例患者, 男性184例, 女性126例, 年龄25~67岁, 平均年龄 (35.8±5.6) 岁;骨折患者135例, 骨骼神经损伤96例, 关节损伤患者79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未使用其它中成药物, 临床未实施侵袭操作, 手术切口为I类、II类。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直接给药。给予强筋健骨胶囊, 0.6g~1.2g/次, 3次/d。观察用药情况及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1.2.2 治疗组

给予干预措施。宣传教育:结合中成药的分类、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以及用药禁忌等, 加强合理使用中成药物强筋健骨胶囊的宣传, 定期安排合理用药讲座, 控制中成药物的适用范围, 克服长期盲目使用, 避免有毒成分在体内蓄积;药师干预:提高药师专业知识水平, 定期收集临床上中成药合理使用的相关文献, 记录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及时改正, 保证开具处方的正确性;行政干预:医院行政部门做好监督工作, 积极开展中成药物合理使用监护工作, 建立临床用药监控规范性。借鉴其他医院措施, 建立公开通报或公示制度, 定期进行全院性的合理用药分析评价, 并通过简报或医疗质量等形式对配伍用药合理性、用药适应证、用药时间及用法用量等用药不合理情况进行反馈点评, 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施加一定的压力。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斟酌强筋健骨胶囊的用药剂量, 剂量为0.3g~0.6g/次, 3次/d, 并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逐渐减量。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溶媒选择、药物用量、用法选择、用药时机、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溶媒选择、适应证、药物用量、用法用量、术前用药时机、术后疗程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强筋健骨胶囊合理用药综合比较见表1。

[n (%) ]

3 讨论

由于中成药成分复杂、品种繁多, 近年来临床上药物滥用情况屡见不鲜。在创伤骨科中功效相近的中成药联用现象比较常见, 联用增加一味或几味药物剂量会导致毒性成分的“蓄积”, 从而出现不良反应[3]。强筋健骨胶囊多含辛燥温散、活血通络熄风、燥湿化痰消癖和补益药材, 主要为:川乌 (制) 、草乌 (制) 、马钱子 (制) 、续断、木瓜、川牛膝、半夏、党参、红参等十四味中药。该药主要用于痹症、腰腿痛、肌肉关节疼痛、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具有疏经通络、通经止痛、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的功效[4]。强筋健骨胶囊为创伤骨科常用药物, 但存在使用超剂量问题, 主要原因为:临床用药习惯, 存在习惯性大剂量用药可能显现出更好疗效的误解;临床医师知识水平不够, 不能随患者病情变化正确加减剂量;“大处方”即某些医师为了多开药或患者要求多开药而加大用量[5]。针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应该加大干预措施力度, 确保用药安全经济, 减少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确保患者可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 采用强筋健骨胶囊治疗创伤骨科患者使用合理, 治疗组患者在溶媒选择、适应症、药物用量、用法、术前用药时机、术后使用疗程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上中成药物的适量使用, 可帮助患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定位用药即准确定位投药部位, 可减少药物剂量, 作用全身血液循环, 发挥最大的功效, 并减少对患者脏器所造成的毒副作用。提示经用药前宣传教育、药师干预、行政干预等干预措施, 强筋健骨胶囊使用合理性显著提高, 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宇星, 庄捷.我院1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 2007, 19 (6) :126-128.

[2]周永梅, 房德敏, 潘雪梅, 等.骨伤科中成药合理应用干预前后对比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30 (5) :425-428.

[3]林聪炜, 史涛, 陈婧.2010~2012年我院骨科口服中成药使用分析[J].海峡药学, 2013, 25 (10) :158-160.

[4]丁全, 王淑霞.从辨证施治谈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2008, 21 (2) :82-83.

浅析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篇9

1 产生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辨证不清

中医根据高血压患者症状、体质和寒热虚实等, 将高血压分为肝阳偏亢型、肝肾阴虚型、痰浊中阻型、气虚亏虚型等症状。举例来讲:天麻钩藤颗粒、牛黄降压丸等中成药适用于肝阳偏亢型高血压, 如果用了气血亏虚型或痰浊中阻型, 会造成体质越来越偏颇, 相反, 肝阳偏亢型高血压如果用了气血亏虚型适合的药物, 往往会使血压近一步升高。

1.2 配伍不当

中成药舒肝丸不宜与西药胃复安合用, 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 有解痉、镇痛作用, 而胃复安则能加强胃的收缩, 二者合用作用相反, 会相抵药效。

1.3 联合用药不当

中成药蜜炼川贝枇杷膏不宜与感冒清片合用[2], 因为蜜炼川贝枇杷膏中含有大量蜂蜜, 感冒清片中的退热成分与蜂蜜能形成复合物, 可减慢药物的吸收速度, 从而使退热作用减弱。临床上有报道患者因发热咽痛, 就诊, 服用防风通圣丸和牛黄解毒片引发中毒反应的报道[3]。

1.4 长期用药或超剂量用药

牛黄解毒片 (丸) 的功能为清热解毒, 主治内火积热, 咽喉肿痛, 口舌生疮等, 由于疗效好, 是传统的常用药。牛黄解毒片 (丸) 中含有的雄黄, 主要成份是二硫化二砷, 有可能氧化为有毒的三氧化二砷, 如果长期或超量用药, 有存在潜在慢性砷中毒的危险。临床有报道患者因慢性扁桃体炎自行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致成瘾以及超剂量服用致中毒[4]。

1.5 服用方法不当

金水宝胶囊在临床治疗肺结核的过程中, 发现部分患者服用后出现恶心感, 饭后服用症状减轻[6]。

1.6个体差异

藿香正气水是家庭常用中成药, 临床主要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 但由于体质差异, 个别患者用后会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6]。

2 要做到合理使用中成药, 需要医生、药师、患者三方共同努力方能达到

中成药是药物, 出现不良反应属正常现象, 关键是要知道什么中成药有不良反应?有什么样的不良反应?什么情况下出现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中成药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2.1 加强健康宣教, 提供安全用药意识

中成药既可用于治疗, 也可用于保健。中成药是中药应用的主体形式, 也是很多人认识和喜爱中医药的重要渠道。随着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增加, 适用范围的扩大, 医药知识的普及和对中成药现代研究的深入, 也逐渐发现了一些中成药如果应用不合理 (不当) , 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公认无毒, 传统记载属于补益之品的中成药, 如果应用不当或体质差异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和毒性。医师、药师应指导患者规范用药, 提高其用药安全意识, 避免其擅自增加剂量、联合用药、延长疗程等行为, 以保证用药安全。

2.2 辨证施治, 合理使用中成药

中医药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 要熟悉中成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 辨证论治, 严格掌握用药指证, 不断吸收新知识, 仔细进行询问, 注意患者的年龄、病史、家族史、过敏史、体质差异等因素, 处方用药要科学严谨, 尤其是有毒中药的使用, 勿长期用药, 避免慢性蓄积。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低, 作用缓和而持久, 但慢性病人长期服用, 往往随之产生不良反应, 中病即止。中西药配伍使用一定要充分了解合用中西药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做到合理组方, 优势互补, 避免增加毒性及副作用, 加强用药监护。

2.3 加大中成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为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目前还有很多中成药缺少相应的临床不良反应、应用注意事项和现代毒理学研究, 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 为中成药的广泛和科学合理应用、减少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提供科学的建议。

摘要:分析产生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策, 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总结目前造成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对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李小东.2006-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质量评价.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 (2) :165-168.

[2]薛佳妹.不易合用的中西药物.解放军健康, 2004 (1) :33.

[3]刘菊香.防风通圣丸和牛黄解毒片联用中毒1例.宁夏医学杂志, 2000, 22 (4) :226.

[4]蓝美成.牛黄解毒片 (丸) 不良反应58例临床分析.医学文选, 2000, 19 (16) :911

[5]尚好珍, 陈娓, 姬尚生.金水宝在肺结核病中的应用价值.河南医药信息, 1998, 6 (10) :49-50.

上一篇:棚室番茄嫁接栽培技术下一篇:卵巢囊腺癌